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评课稿

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评课稿

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评课稿
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评课稿

《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评课稿

武平第二实验小学钟珍连

本节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的。谢老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如:基础练习中设计的各个问题,说说下列各题是求圆柱的什么?1、大厅里的圆柱形柱子的占地面积是求();2、圆柱形水池可蓄水多少升是求();3、压路机前轮滚动一周的面积是求()等。精心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来感受数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谢老师的课堂中,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

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功的喜悦。本节课中,谢老师设计的根据信息,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提出自己喜欢的问题,可以说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众所周知,复习课很多老师会上成单纯的练习课,而谢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完全避免了这一点。因为是复习课,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了,提问题既把学过的知识进行重现,而且把各个知识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最快的时间里充分展示出来。

三、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谢老师的课中,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合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谢老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对比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的学习效率。

以上是我听了这节课的总体感受,一点建议是: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

最新苏教版数学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公开课教学设计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第三课时P17~18页例4,P2页练一练,练习一1~3。 ●设计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数学思考: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解决问题: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情感态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利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把圆柱沿底面等分成16份的教具。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把圆柱沿底面等分成16份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某玩具厂厂长,他们厂新开发了一种积木玩具,这三个积木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他想比较一下这三个积木的体积的大小,同学们有什么方法? 二、动手实验,探索公式 1.观察、比较,建立猜想。 引导生观察例4中的三个几何体,提问: ⑴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⑵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这三个几何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实验操作,验证猜想 让学生自主探究(材料:圆柱体积木、圆柱体插拼教学具、师准备课件),想办法验证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 教师提示: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圆是如何转化成长方形的,可以模仿这样的方法来转化。 ⑴小组合作研究怎样将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 ⑵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⑶演示操作。 a.请一名学生演示用切、插、拼的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其他学生模仿操作。 b.思考: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如果分割的份数越多,你会有什么发现? c.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从16等份到32等份再到64等份)。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36页-37页及练习八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实验操作的技能。 (2)数学思考:使学生能够通过经历观察,提出假设和验证得出结论,用实验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3)解决问题: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 (4)情感态度: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善于猜测的习惯,增强肯与动脑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学习 法。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口答下面用字母表示的公式。 S长方形= S正方形= S圆= v长方体= v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师:圆柱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猜一猜这杯水的体积有多少?你有办法用过去所学习的方法求出这些水的体积吗?说说你完

整的想法。是怎样转化的?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3、出示圆柱体模型。问:那么我这个圆柱体体积可以怎么想办法求呢? 3、能否运用上面的方法,把圆柱的体积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形体,推导出计算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4、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三、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教师出示一个圆柱体,如果想准确地计算出这个圆柱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2、猜测一下 3、小组合作交流:怎样将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呢? 4、小组代表汇报 5、演示操作 6、组织讨论 (1)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你有什么发现?(2)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追问: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7、小结: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36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四、教学例4。 (1) 例4: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 默读题目,看题目告诉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想一想你将如何计算?谁愿意试一试? (3) 请一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 (4) 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说一说在做这道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

教研《长方体的体积》听课评课稿(2020)

教研《长方体的体积》听课评课稿(2020) 今天有幸聆听了刘璇老师的《长方体的体积》,感受颇深,获益不少。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 刘老师首先让已经知道长方体体积如何计算的同学举手,几乎有一半的学生举起了手。然后老师花了七八分钟的时间去询问学生知道的途径,有的是爸妈教的,有的是奥数班老师教的,有的是自学的……老师又给出一个长为5,宽为4,高为3的长方体,生给出体积是5X4X3。当老师问到为什么要这样计算时,没有一位学生知道原因了。老师就从这里开始了

新课,让学生在作业纸上验证,组内讨论后汇报,得出若用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去摆,可以每行摆5个,摆4行3层,共需要5X4X3个小正方体,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所以总体积就是5X4X3…… 一节课在老师幽默的话语中轻松度过,学生很好的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最难得的是每个孩子还知道了计算的道理。 但当时我不解的是: 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调查学生了解公式的途径,既没有课前复习,也没有情景创设,直接让学生去探究计算的道理,但教学效果却又奇好无比。

现在想来,刘老师这节课成功的原因就是——从学生中来! 《课标》规定: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 教师应该准备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所以刘老师这节课,虽然没有模板式的从情景导入到新知探究,而是倒叙式的课堂教学,但仍是一节

圆柱的体积公开课

圆柱的体积公开课 圆柱的体积公开课圆柱的体积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

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 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C、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

圆柱的体积教案-说课稿评课稿2008-2009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旧知。 1.什么是体积?(指名说)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 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 4. 圆是把圆面积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面积进行计算的。的面积是怎样推倒得来的? 活动二:经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得出公式。 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 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启发学生思考。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思考: 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根据圆面积的推导公式进行猜想:说说你猜想的结果。 如果把圆柱体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拼成的长方体的形状怎么样? 生;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2.通过以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分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

微课圆柱的体积案例分析

微课圆柱的体积案例分 析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由微课《圆柱的体积》案例分析所想到的 微课是近几年在我国蓬勃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首创的,主要是运用建构的方法,将大的知识块拆分成一个个具有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微小知识组块,通过网络或移动设备供学习者学习的课程。微课具有时间短、主题目标明确、知识内容灵活精简、自主选择性强等优势,正在现代化的教育中发挥着其特有的作用。 今年我带毕业班,为了更好地教学《圆柱的体积》,特意留意了网上有关这节课的一些微课教学。这节课学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探索并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认识”等相关的形体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在教学时,多数教师会先让学生回顾长方体的体积、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接着创设教学情境,通过ppt的演示引导学生了解把圆柱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转化成长方体,通过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能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通过观看,我发现这类微课教师都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衔接,通过旧知来导入新课,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然后推导圆柱体的计算公式,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数学转化思想。主题明确、目标突出,有效填补了学生在课堂上对本节课的知识遗漏,使学生把微课可以作为学习后的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微课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一些问题: 一、微课的选题。 首先确定哪些知识点可以做成微课,因为微课最佳时间是在5-8分钟以内,因此内容只能集中于某一个知识点或问题,不能多而繁。其次应选择那些概念型、约定型的知识点,内容抽象,学生在课堂上不易一下子就能理解到位的,利用微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极具针对性。 二、微课的制作 我们知道制作微课先要制作ppt。教师只有对微课的设计有了清晰的整体思路,才能在录制的过程中一气呵成。微课使用的ppt绝不能照搬以前上课的流程,必须是教师对微课与课堂的整体

长方体的表面积评课稿

《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科组 3月4日我们听了杨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她对本堂课的设计注重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她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总结,从而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本次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还数学的原始本来面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题目设问,既能达到以问促学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演示操作、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电脑课件使原来用实物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观察上的难度,同时动静结合的画面使观察的重点更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看一看中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展开思维,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含义,而明确概念。 三、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求法 当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后,急于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杨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辨析、对比,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在多种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养自我发展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四、在生活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当堂训练,杨老师始终围绕生活展开,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数学到用数学,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点遗憾。对于杨老师这一节课,我们科组的老师提出以下看法:一是时间的安排应更合理些;二是黑板上的板书应更完整一些。 2014-3-12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评课稿 每次听于老师的课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次听了于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由于马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学生自制的),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的长、宽、高,摆这个长方体一排要摆几个小正方体,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体。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通过实际观察、拼摆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本课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活动热情很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要方式。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自己去发现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数学的吸引力。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要是在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时间在合理些,后面有梯度的练习学生就能得到训练,那样效果会更好。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柱的体积》,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并认识了圆柱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②能力目标:经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 ③情感目标:使学生在自我实验的过程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灵活性,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力 3、教学重难点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 重点是: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加以运用 难点是: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加以运用 二、说教法学法 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课前复习法,复习迁移法,引导探究法;学法是: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三、说教学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给学生呈现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一个正方体的边长,要求学生算出它们的体积,以此让学生回顾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公式都是底面积×高。接着,我出示一个圆柱体,问;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呢?由此引出课题。 环节二、推测猜想,探究新知。 1.实验探究,引出猜想 在这一环节,我先向学生提出疑问:如果不用公式,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圆柱的体积呢?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先前学过的梨溢水法,即把圆柱放进装有水的长方体水槽中,水面上升的部分即为圆柱的体积。为此,我会对这些学生的聪明才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并在此提出疑问:那你能把教室外的那根大圆柱的体积也用这个方法求出来吗?由此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更科学更便捷的方法来求圆柱的体积。我适时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圆柱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呢?并有选择的板书学生的猜想。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评课稿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评课稿 虎山小学姚春丽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概念,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听了韩建华老师执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深受启发。由于李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韩老师首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并借助实物投影仪让学生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当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推出后,韩老师并没有让学生推导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量出字典的长、宽、高,计算字典的体积,然后,韩老师出了一道: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4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问学生

用什么公式计算?为什么?然后再看书上是怎么写的?韩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韩老师从上课开始就以学生所熟悉的一些小物体作为复习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是我们身边的东西,今天我们要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就是要学习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体积。通过联系实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 四、重视反馈纠正。反馈纠正是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韩老师在教学中反馈形式多种多样,随堂提问、课堂交流、布置练习等反馈及时,纠正有力。反馈面较广,反馈角度多方面,有效地防止了学生知识缺陷的积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韩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韩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艺无止境,教学尤其如此,针对这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还需再继续探究,以达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1、时间分配不合理,前松后紧。学生摆长方体用的时间太多。

2015新版圆柱的体积(公开课用)

《圆柱的体积》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观察、实物感知等活动,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圆柱与长方体的“类比”,经过“猜想与验证”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类比” 的数学思想方法。 3、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能运用圆柱体积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圆柱等分模型量杯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问题一:一个杯子能装多少毫升水呢?有什么办法知道? 学生:倒入量杯量一量 学生:倒入正方体或者长方体中。 2、问题二:这么粗的柱子,需要多少木材呢?还能量吗? (制造冲突,体会探究如何计算圆柱体积的必要性。) 二、探究活动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出示等底不等高圆柱,等高不等底圆柱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找出决定圆柱体积的两个因素,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计算圆柱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猜想? 3、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方法一:通过叠硬币计算圆柱的体积。 (2)、方法二: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 (3)、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课件出示) (4)、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三、巩固发展 3、水杯的底面直径是6cm,高是16cm,这个水杯能装多少毫升水? 四、本课小结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崔玉荣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圆柱的体积》,下面我将从这些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课本十二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教材简析: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面积的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认识等相关形体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为学生今后学习圆锥做好充分准备的一节课。因此,本节课通过自学教材,小组合作,借助教具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这部分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由此、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学生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能力目标: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教学重点: ⑴、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⑵、正确理解、掌握、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内容是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了解了用转化的思想去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也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所以拟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即不直接向学生提供结论,而是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让其自行发现、总结公式。同时还准备采用阅读法、实验法和尝试教学法等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新知,发展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一个"疑"字。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疑问,将学生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然后利用思考题指导学生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针对本课的重难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三、说学法

圆柱的表面积评课稿

数学教学教研活动评课稿 今天我们有幸听了郑老师执教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和者老师所执教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两节数学课,我觉得这两节课是质朴的,是耐人寻味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方面,注重从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知识,引入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后,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说数学的回归。比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练习中计算A4的面积,从A4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练习中帽子、通风管表面积的计算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同时,注重操作活动在图形学习中的地位。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究图形特征的重要途径,正是操作活动,学生的探索学习才能得到顺利展开,也正是操作活动,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体验更加真切和深刻。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例1的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若干个小正方形摆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填表并交流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各多少平方厘米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观察、汇报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在公式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摆一摆、数一数、量一量、算一算,从而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课,教师事先让学生准备好能拆、拼的圆柱体,教师课件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拆、拼,感受到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一个侧面积的面积和两个底的面积的和,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三、注重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和谐统一。 这两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去经历几何形体的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几何形体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几何形体的面积计算,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应用意识,同时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从这两节课的教学实施上看,基本达到了两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四、注重合理的利用教材 圆柱体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整堂课容量较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韩老师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总体呈现四大特点: 一、准确把握目标,体现新课标理念 本课有3个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韩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给出学生要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整合,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回报,最后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有效地合作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关系。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

共识、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方式。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3个教学目标。彰显了“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 数学本身是枯燥的,韩老师呢,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形美,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喜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韩老师是按照:整体感知---初步认识——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1,整体感知: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认识,在让每个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举起来让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外观上的认识。 2、初步认识,通过触摸、观察,交流达到认识其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冀教版六下数学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冀教版六下数学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圆柱和圆锥》这四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入了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这个单元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思想方法要进行总结,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研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先用想一想的思考,回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激活原先“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和“转化”的思想方法记忆储存,接着用较多的篇幅讲解切拼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感受转化的过程和极限思想,然后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抽象到字母公式。 二、学情分析《圆柱和圆锥》这四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三、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的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交流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熟练运用计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六、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

中国第一届微课大赛一等奖北师大版《圆柱的体积》微课教案及反思(有配套课件和视频)

中国第一届微课大赛一等奖北师大版《圆柱的体积》微课教案及反思 (有配套课件和视频) 《圆柱的体积》微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如何计算的?(力求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启发学生思考。 2、师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形状特征的共同之处。

3、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 4、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5、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6、师:要想使重新组合的图形更近似长方体应该怎么做? 生: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7、通过以上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分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3、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长方体体积评课稿

《长方体体积》评课稿 听了老师的这节课,我有一个感受,就是他把一句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寓教于乐”发挥的淋漓尽致。这节课他给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和和谐的气氛中,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我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老师把学习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巧妙地结合,开课依始就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立体图形的大小,再比较生活中物体的大小,如比较生活中小家电热水器和微波炉谁的体积大,使学生产生了探索知识的兴趣和愿望。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贯穿学习过程,使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自身生活所必需,是必不可少的知识,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中需求特别强烈,而让学生参与教学恰能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精神需要。这节课老师就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何比较长方体的大小,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摆、拼、类推等方式,在合作学习中他们自己总结出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可以说参与才能体验。因为参与才能有所发现。使学生不仅体会到参与教学,获得知识的快乐,还学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在这节课中,老师就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如让学生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形状。学生在自己动手摆的基础上,再用课件演示拼摆的过程,直观形像,使学生清楚长方体的体积等于每排的个数乘排数乘层数。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及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使本来

圆柱的体积公开课教案

圆柱的体积公开课教案 圆柱的体积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圆柱的体积公开课。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具: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

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 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 现在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意图。 首先,我来说教材,《圆柱的体积》是人教版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的教学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的一部分。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柱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圆柱体的特征,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又一次飞跃。圆柱体是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 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 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说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把握学情,选择教法与学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 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教法上:我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乐中学,适当利用幽默性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凝聚力。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法选择上,以动手操作法为主,辅之以引导发现法、 设疑激趣法、讨论法等,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法指导上:在学法指导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交往。 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出示一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什么叫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揭示学习目标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通过质疑、揭示目标,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使学生带着目标,有 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 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同时也能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二)探究设疑,导入新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