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绍兴新水乡城市空间形态模式研究

绍兴新水乡城市空间形态模式研究

绍兴新水乡城市空间形态模式研究
绍兴新水乡城市空间形态模式研究

绍兴新水乡城市空间形态模式研究

游晔琳,陈奕

摘要:随着城镇发展进入新常态,尊重城市现有山水脉络进行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成为城市新的发展需求。绍兴位于经济发展与城镇特色保留矛盾最为突出的江浙地区,由于近两年城市规模扩张,整个城市空间品质下降,其最知名的水乡文化形象淡化,整体形象风貌混杂。如何从规划角度提升绍兴水乡城市品质,是规划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绍兴水乡城市建设现状问题,深入分析绍兴传统水乡空间特质,结合鉴湖阮三村地块城市设计案例,明确新水乡空间设计的目标,通过对新水乡城市空间设计探索,尝试提炼出既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传承传统水乡风貌的新水乡城市的居住与商业空间模式。

关键词:绍兴水乡空间形态模式

1.研究背景

随着城镇发展进入新常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尊重城市现有山水脉络进行城市建设,明确历史与文化在新型城镇建设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成为城市新的发展需求。

绍兴位于经济发展与城镇特色保留矛盾最为突出的江浙地区,随着近两年城市规模扩张,整个城市空间品质下降,其最知名的水乡文化形象淡化,整体形象风貌混杂。绍兴鉴湖是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鉴湖阮三村周边地块位于阮型路与香林大道之间,北靠萧甬铁路,南近鉴湖,柯岩景区以西。现状多为村庄与零星工业厂房,水网密布,有江南水乡的基本格局,其中阮三村水乡肌理特征明显,风貌尚可。结合片区规划和功能定位,这一片区是难得的可以成片更新建设的重点区域,提出设计的核心任务为延续水乡特色,探索新空间模式,打造既满足现代生活又传承水乡风貌的绍兴新水乡空间。

图1 鉴湖阮三村地块区位

规划手段中空间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改进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1],从空间形态角度研究水乡空间塑造较为常见。目前学术界关于水乡城市空间形态的讨论较多,部分研究从旧城改造更新的角度提出了控制性的策略,也有从建筑单体的角度研究了水乡传统意向的空间现代化处理。研究大都提出应避免城市建设千城一面,更好地使现代城市建设与水乡特色风貌融合协调,但总的来说,缺乏对空间形态模式的归纳总结,难以对提升水乡空间品质提出有效的设计指导。由此,本文通过对绍兴水乡城市建设现状问题的分析、绍兴传统水乡空间特质的研究,结合鉴湖阮三村地块城市设计的案例,对新水乡空间形态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2.绍兴水乡建设现状问题

2.1城市开发强度大,冲击传统水乡风貌

2.1.1侵占水空间,水网结构遭破坏

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增加,绍兴城市用地规模扩张,硬质化地表增加,城市建设挤占河道、池塘等,大量水网沟渠被填埋,河道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这些忽视城市河道的整体性,破坏水空间及两岸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城市建设,直接造成绍兴城市水网密布的自然特征消失。

2.1.2新增建设体量与传统水乡不协调

城市快速增长过程中忽视环境、文化问题,新增用地规划未充分尊重原有街巷肌理与尺度,原有的水乡城市空间肌理被现代建筑和功能异化。部分新建建筑尺度夸张,或盲目吸收现代元素、异国元素,在空间肌理、风貌上与传统水乡建筑格格不入。绍兴的传统水乡特色损失严重。

2.2交通方式转变,水空间活力弱化

2.2.1机动车出行取代船行,水上生活消失

为满足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需要,水乡居民的出行方式由船行先转变为步行,最终由机动车出行全面取代,成为最主要交通的方式。在加速迈向现代化生活的过程中,宽阔的城市道路成为绍兴的主要交通空间,传统的水上、滨水生活方式一去不返。

2.2.2车道阻隔,滨水空间活力丧失

车道多、路幅宽、车速快、交通状况复杂的滨水大道追求快速和通畅,满足了车行尺度

的视野需求,却忽视了步行者的安全穿越需求,严重阻隔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同时导致沿水岸形成一条单一的线性空间,水岸边的河埠头遭废弃,滨水岸线单一且难以亲水,水上集市消失,水乡滨水空间活力丧失,水网空间特质遭到破坏。

3.传统绍兴水乡城市空间特质

针对绍兴水乡建设现状,需首先深入认识传统水乡空间特质,在对传统水乡空间的传承和升华基础上,才能提出新水乡空间设计构思。

阡陌的街巷、密布的河道是水乡城镇风貌的主体,水乡城镇的居住、商业、交通等活动空间在这些物质空间中,互相融合不可分割。参考滨水空间形态构成元素主要包括水体、堤坝、岸、道路、桥梁、建筑等[2],结合绍兴水乡空间自身特点,这里从水空间、街巷空间和建筑空间角度展开分析。

3.1水空间

3.1.1水系是组织水乡城市空间的重要纽带

水网纵横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绍兴“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人家尽枕河”的水城格局,城内外仍然留下了约2000公里长的河道和七处滨水古街,城中水巷交叉,街临水而建,城因水而兴。绍兴水乡古镇布局顺乎自然,多以河道为骨架,呈“折扇形”展开。开一条河,铺一条路,然后建房成坊,城市空间由水系组织并延展。

3.1.2空间深度适中、立体层次丰富的水界面

与各级路网系统一样,不同宽度等级的河道周围衍生着不同的空间。当河道宽度达到某一合适区间时,河道两侧空间的亲水性和公共参与性达到最高值,同时两岸空间距离感达到最低值(图2)。即当河道宽度落在这一区间内时,河道两侧空间显示出积极的空间特质,滨河两侧空间在居住、交通等基本功能上扩展出商业、旅游功能,形成良好的交通、住宅、商业与公共空间交融,有机多层次的空间特点[3]。最具标志性和特色的水乡城市水界面通常由1-3层的建筑,街道,与街道高差约1-2m的水面,街道与水面衔接的埠头、阶梯,以及水中建筑的倒影构成,整个空间图形由3-4个空间进深,多个立体层次构成,各个进深和层次间富有节奏感,均衡协调。

图2 河道宽度与活动性指标函数图

3.1.3桥梁划定标识水空间

桥梁是作为水陆双重系统的立体交叉节点,传统水乡的桥梁是沟通河道两岸城市空间的重要空间,也是构成“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经典水乡意境的重要要素。绍兴古石桥造型、工艺多样,是绍兴传统水乡城市风貌的重要构成要素。绍兴现存民国前的古石桥约600座,桥的跨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其中在宽20m以下的河道上桥梁最为密集,是名副其实的“东方威尼斯”。步行桥划分了河道及两岸的线性序列空间,提供了水上停留观赏点,对于传统水乡城市空间风貌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空间划定标识作用。

3.1.4河埠头是传统水乡交通往来的舞台

在传统江南水乡河埠头寻常可见,式样繁多,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是人们取水、洗涤、交易、交通以及休闲娱乐的场所,甚至是商贸运输城乡往来的站点,可以说河埠头是绍兴传统水乡生活浓缩的舞台。河埠头依据地形便利、用途需要、水位变化分别或综合筑造而成,分公私两种,公用河埠头一般多建造在比较开阔的地方,如集镇沿街和村口处,其中面积较大的专门用于航运,以便于大型船只停靠和集散货物;私用河埠头多筑造在民居的门前或屋后,相对于河道空间以减式出现,便于船只停靠。

2.2街巷空间

2.2.1街河并举、坊巷纵横的小尺度街巷

绍兴的民居多依水而建,街坊多依河分布,“街随河走屋旁水”,河流构成街巷的主要空间轴。绍兴特色街巷空间的典型形式有一河一街、一河两街两种。一河一街即沿河仅一侧作为街面,一河两街即街面沿着河两岸而建,街面两边的房屋沿河依“丁”字形而建,店铺相互毗连,檐廊沿河延伸。院落之间的空间,形成纵横密布的坊巷,绵延构成水乡小尺度城市肌理。

图3 街巷空间典型形式示意

2.2.2半陆上半水上的街市

绍兴作为水乡城镇最具特色的街巷空间是由主河道、石桥、两岸民居、店铺、石板路、檐廊、溇等构成的水街。水街的店铺或开于河口或设于桥头,以便货运、舟楫。这些沿河店铺多建有雨廊、骑楼,遮阳避雨,方便行人往来。临河民居多以河岸水边砌石为基,前街后店,前门可开店营业,后门河埠可进货,兼得水陆交通之便。与一般的集市不同,水街的集市半在岸上、半在河里,方便水上交易,形成水乡城市独特的生活方式。

2.3建筑空间

台门是绍兴当地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居住建筑,既具有江南水乡的普遍特征,也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台门是绍兴水乡城市肌理的主要构成单元,台门民居多为深宅大院,外围白墙,临街有一座石门框的台门(或叫仪门),内部有几进院落,建筑的回廊向各进院落的天井(又称“道地”)开敞。无论临水面街、还是绍兴特有的台门民居,均粉墙、黛瓦、黑柱、青砖,具有与其他江南居民不同的独特风格,古朴厚实,简洁而不繁华张扬,气派端庄。

图4 绍兴台门建筑平面示意

4.鉴湖阮三村周边地块新水乡空间设计构思

4.1设计目标

4.1.1看得见水——保持水空间的开放性

水是塑造水乡城市空间的基本要素,营造水乡空间,首先要在水乡看得见水。通过疏通河道,严格保护水网格局,保证水网密度;通过对滨水空间执行严格的滨水退界要求,在有条件的滨水空间设置滨水支路、步行道与广场,建设步行桥沟通河道两岸,建立完整的滨水开放空间系统、连续的视觉廊,保持水空间的开放性,才能树立起新水乡城市空间的基本形象。

4.1.2游得了水——重塑水空间的可达性

通过空间设计唤起水乡城市居民的水上生活记忆,是重塑水乡空间的重要目标之一。应利用空间设计手段复兴水上交通,疏通、恢复水上航线,使水路交通真正成为日常出行方式之一;增加近水空间、水上空间的活动内容和载体,才能重塑水空间的可游性,激活水乡城市空间。

4.1.3记得起水乡风韵——修复水乡空间的传统风貌特色

粗放式的现代化建设,破坏了传统水乡城市的空间层次感和多样性。对具有水乡特色的空间肌理应保留,通过功能置换更新,修复传统空间;同时,应通过加密支路网系统等方式,控制街区尺度,修复水乡城市空间肌理;通过差异化的高度控制,实现和谐的多层次的滨水空间界面;通过对整体风貌以色彩与建筑风格进行基本控制,建筑风格融入传统水乡建筑元素等手段,修复水乡空间的传统风貌特色。

4.2设计构思

4.2.1梳理用地,挖掘用地潜力

设计首先保留疏通水系,局部修复水道,完善核心区的水网;同时为了传承水乡环境,重新激发新水乡城市的水空间活力,结合现状建筑和空间肌理条件,梳理用地空间,明确保留更新片区、新增住宅用地、新增商业用和安置片区。

4.2.2探索新水乡空间模式

规划在复原河道的同时,构建一条沿新风直江南北向的滨水商业带,重塑传统“水上街市”和沿河檐廊胜景。此外,保留更新片区周边的新增住宅用地,水网本底格局较好,有一定的水乡风貌遗存,需要在居住空间的设计中考虑与保留更新片区的风貌协调。结合设计目标,探索新水乡空间组织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水乡空间模式。

图5 阮三村地块用地现状图

图7 阮三村地块用地潜力图 5. 新水乡城市空间模式研究

5.1研究方法

5.1.1空间分类

随着城市规划功能分区理论的深入实践,新水乡城市空间与传统水乡城市空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原本居住、商业、交通等活动活动互相融合的物质空间,通过功能分区被分割了。因此在探索新水乡空间模式时,需要对不同功能的空间展开研究。由于传统的水乡城市空间

功能主要由居住、商业和交通构成,其中,交通功能与居住和商业功能密不可分,本次初步

图8 阮三村地块城市设计平面图

图6 阮三村地块用地规划图

研究仅选取居住和商业功能下的新水乡城市空间展开形态模式研究。

5.1.2空间形态模式提炼

空间形态的分析可借由抽象成平面几何形式进行,最普遍的方法有“图底关系”分析法。图底关系是基于建筑体量作为实体(图)和开敞空间作为虚体(底)所占用比例关系的研究。图底理论作为研究空间形态最为直观简化的方法论,有助于本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形态模式的提炼建立在形态分析的基础上,适用于空间形态领域[4]。水乡城市空间形态由用地功能、道路空间、建筑空间、水网及公共空间四大层面控制,其中用地功能是本研究空间分类的依据。因此本研究从剩余三个层面入手,通过图底关系分析法分层分解水乡空间形态,挖掘形式组织规律。

5.2居住空间形态模式

5.2.1设计策略

(1)水空间开放

梳理水系,结合空间布局将水系引入居住区。避免城市道路线型沿河道切割用地,滨河道路为居住区级道路或步行道。建筑沿水岸散点布置,内部建筑以围合、半围合的形态出现,形成为不同居住单元服务的多个邻里活动中心,面向水滨开敞通透。

(2)水空间可达

改变原本居住区中心绿地及服务设施的集中式布局方式,结合用地周边水系布局带状滨水绿地,并利用引入居住区内部的水系设置组团绿地,形成通往滨水绿带的步行网络。同时,结合滨水绿地布置服务设施及小区所属的私人码头,实现可亲水、可游水的空间设计目标。

(3)与水乡风貌相协调

通过滨水服务设施和绿地的布局,居住区形成以居住区码头、服务中心为标志的错落有致滨河轮廓线,丰富水乡城市的水界面。

在建筑风貌控制上,高层建筑采用白色为主色调,以完整体量和简洁立面形成衬托背景,对近水建筑根据不同河道等级进行退界控制。

5.2.2模式提炼

(1)建筑空间

滨水居住建筑以多层为主,局部沿道路可布局高层建筑。沿水岸建筑以散点布置,内部

表格1绍兴鉴湖阮三村周边地块设计居住空间分析

建筑以围合、半围合的形态出现。

高层建筑采用白色为主色调,以完整体量和简洁立面形成衬托背景。结合滨水公共绿地布置商业娱乐、公共服务功能建筑,形成为居住区服务的滨水活动中心。

(2)道路空间

避免城市道路沿河穿越,将居住区与河道空间隔离。居住区级道路走向以与周边主要河道垂直方向为主,便于形成通向滨水地区的空间廊道,加强滨水活动带的通达性。

控制道路宽度与车速,增加人行活动区域,恢复传统街道生活。结合水系设置通往滨水绿带的慢行步行网络,尽可能多的创立通过各组团中心引向水滨的步行小路,与滨水散步道一起构成连续的步行健身网络。

(3)水网与公共空间

合理保留和修复居住用地周边水系,有条件的将水系引入居住区组团中心,形成水网与陆地指状交错的空间形态。

控制滨水建筑后退距离留出开敞滨水空间,结合水岸小体量低密度的商业服务建筑,形成带状大面积的滨水带状绿化空间,并结合水网流向渗透入社区内部,形成建筑组团间绿化。

沿岸组团绿地围合性弱,为半私密性活动空间,承担部分社区服务功能;社区内部的组团绿化空间,将集中的活动广场分散到靠近住家的私密性庭院空间,保障亲子活动的安全性。

图9 居住类新水乡空间形态模式示意

5.3商业空间形态模式

5.3.1设计策略

(1)水空间开放

商业功能的新水乡空间沿河道方向展开布局,形成有一定宽度带状延伸的滨水活动带或带状绿化空间,建筑、道路随之延展布置。降低滨水道路等级,成为街区功能的一部分。避免向心式集中化的现代化大尺度商业空间,打开建筑,通过多条支路、巷道空间划分小尺度街区,并且形成可以看得见水的积极公共空间。重塑街河并举、坊巷纵横、街道狭窄、地块尺度小的绍兴水街。

(2)水空间可达

借鉴传统水乡空间水上街市做法,在建筑滨水界面设置雨廊、骑楼等遮阳避雨的半户外空间。并利用水空间,在河岸水边砌石设置商铺专有踏道、码头,游船可达,打造半陆上半水上街市。

(3)与水乡风貌相协调

商业功能的新水乡空间通过小尺度街区的划分,实现水乡坊巷纵横的小尺度街巷肌理。近水地块可借鉴传统台门院落式的建筑空间组织,在传统的建筑形式中注入商业功能。远水地块建筑体量可相对完整,在建筑设计上应采用传统街市的构成要素和符号,形成滨水传统风貌建筑与现代城市建筑相融合的过度片区,实现水乡街市的现代化延续,避免缺乏文化内涵的现代商业建筑。

5.3.2模式提炼

(1)建筑空间

商业功能的新水乡空间建筑布局应避免大体量,室外空间消极的内向型现代商业建筑。打造小尺度街区,塑造建筑外的积极空间。具体分临水建筑和远水建筑两类。

表格2绍兴鉴湖阮三村周边地块设计商业空间分析

临水建筑采取传统水乡街市“街河并举”的空间组织形式,沿河道方向展开布局,可借鉴传统台门院落式的建筑空间组织,打开建筑形成院落空间。

远水地块建筑体量可相对完整,在建筑设计上应采用传统街市的构成要素和符号,形成滨水传统风貌建筑与现代城市建筑相融合的过度片区,实现水乡街市的现代化延续。

(2)道路空间

道路随河道走向延展布置。过境道路在滨水活动带后设置,避免横向车行道路穿越或阻隔人们抵达水滨;垂直水流方向的车行道路抵达滨水活动带即成为尽端路,只允许步行进入滨水活动带;降低滨水道路等级,成为街区功能的一部分;增加街巷等步行网络,提升商业建筑界面占比,提高滨水空间可达性。

(3)水网与公共空间

沿河道形成有一定宽度带状延伸的滨水活动带或带状绿化空间,通过引入商业街区内部的水系有过渡层次地将人群引向地块内;借鉴传统水乡空间水上街市做法,在建筑滨水界面设置雨廊、骑楼等遮阳避雨的半户外空间,并利用水空间,在河岸水边砌石设置商铺专有踏道、码头,游船可达,打造半陆上半水上街市。

图10商业类新水乡空间形态模式示意

6.结语

近年来,城市快速发展与城市特色保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但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越来越多的城市决策者与规划从业者开始关注城市品质提升,通过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提升城市生活的质量。如何结合不同城市的特点进行城市空间形态的设计,仍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绍兴是著名的水乡古城,对绍兴新水乡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是传承绍兴水城文脉的重要一步,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居住和商业两类新水乡城市空间模式也仅是抛砖引玉,仍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建国. 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方法[J].新建筑,1994,1:29-34.

[2]臧玥.城市滨水空间要素整合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6-35 12 14 38

[3]倪建.江南水空间的形态与类型分析[J].浙江建筑,2003,(2):1-3 .

[4]褚筠.健康导向下的城市滨水空间形态模式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6-35 12 14 38

作者简介

游晔琳,助理规划师,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陈奕,陈奕,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城市功能 一。城市功能演变 1.以老城为主体的城市功能 ①对外交通:两省交界的地理位置赋予城市独特的对外交通功能。 ②政治:政治功能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③商贸:随着权力对经济社会资源配置能力的逐渐削弱和市场对资源配置能力的逐渐增强,经济功能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后决定因素。 ④文化:在历史上韩城为人才荟萃之地,士风醇茂之区,胜迹文史之乡,世人皆称韩城为“文史之乡” 。 总结:韩城城市上千年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以老城为载体的总体布局特征。因此老城的功能既是城市的主导功能,即老城是城市的对外交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以新城为主体的城市功能 ①对外交通:韩城至北京的直达列车的开通以及西禹高速公路在韩城新城区下县口的设置, 缩短了韩城与北京、西安的时空距离, 也给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②居住:随着新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逐步配套,以高层、小高层为主的房地产业迅速兴起,居住功能成为韩城市中心城区的主导功能。 ③行政办公:目前韩城市形成了自龙门大街到桢州大街之间,沿太史大街两侧长达 1800余米的公共服务设施带。 ④文化教育 ⑤能源工业:象山区目前分布有韩成矿区局的煤炭工业采掘点——象山矿。

总结:由于老城区的对外交通、行政、商业、文化教育等功能被大量置换到新城, 而新城地势较高,环境更为优越,使得老城与城市主导功能脱离。 二。城市功能存在的问题 1.旅游功能的忽略 ①老城并未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旅游发展动力不足。 ②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 *旅游形象不鲜明,忽略利用老城的文化旅游价值 *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 *旅游产品单一,参与性弱。 *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 *旅游经营方式僵化、参与性差。 *旅游也未能带动城市新兴产业及辅助产业。 ③大环境的影响 *交通因素:韩城的铁路客运发展滞后,车速过慢,与其他各城市通行时间过长, 极大的影响了城市的旅游功能。 *技术因素:由于历年来古城研究成果数量少,导致城市特色不明显、旅游发展缓慢的现象。 总结:韩城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旅游功能。依托老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 以及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便捷的交通联系与技术服务支持是未来韩城城市发展的重点。 2.商业、娱乐功能滞后

城市空间形态1

罗春生:《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sdpdi 发布时间:2008-08-03 9:24:28 阅读: 3861次 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控制初探 (佛山市顺德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罗春生) 【摘要】城市空间是人们居住、生活、工作、游憩、交通的载体。本文在分析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找出控规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的不足,探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体系与方法,依托控规图则其法定特性进行空间形态定性定量控制。 【关键词】控规、空间形态控制、控制体系 1、引言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培育优质、和谐的城市空间是人们共同的期望,城市虽然有一个好的规划蓝图,但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实施的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这其中固然有制度环境、规划管理、规划编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是控制和培育优质城市空间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试图从城市空间形态与控规控制体系入手,在分析现有控规控制体系的基础上寻找出在城市空间形态控制方面的不足,进而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控制体系与方法。 2、城市空间形态 “空间”的定义,源自于拉丁文的“spatium”,在日常三维场所的生活体验中、符合特定几何环境的一组元素或地点;两地点间的距离或特定边界间的虚体区域。我们这里讨论的空间是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的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点缀而成的城市空间;或是由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实体控制和影响的城市空间。她是大自然中

分隔出来的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定度的,是人们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活动使用的空间。城市道路如何规划、建筑如何布局、城市景致组织等城市外观是城市给我们的第一感觉,这些印象及认知可以称之为城市空间形态。 3、控规控制要素与体系 控规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划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规划管理与开发建设的衔接,作为城乡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控规中首要内容就是建立控制体系,控制体系是影响控规控制功能发挥的最主要内部因素,包括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两个层面。控制内容是控规所控制的要素,它对控规功能作用的影响主要在功能作用发挥的广度上。控制方法是指实现规划意图选取的控制手段,它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作用发挥的深度有决定性的影响。控规的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是控制体系中互为联系、互为影响的两个层面。 3.1控规控制要素 规划控制体系的内在构成要素是规划控制体系建立的基础。其内在构成都包括以下6个方面内容: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和行为控制。 (1)土地使用控制 土地使用控制是对建设用地的建设内容、位置、面积和边界范围等方面做出规定,其控制内容包括用地性质、土地使用兼容性、用地边界和用地面积等。 (2)环境容量控制 环境容量控制是为了保证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对建设用地能够容纳的建设量和人口容量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其控制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容量、绿地率、空地率、人口密度、人口容量等。 (3)建筑建造控制 建筑建造控制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对环境的要求,对建设用地上的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演变 10级建筑学3班 程轶 学号 100202031118

一:空间形态演变历程 1.点状积聚期(从南诏至清末民初) 昆明城始建于唐广德二年,其“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明的雏型。元中庆城在拓东城的基础上,向北扩展,形成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土城。明洪武十五年改中庆城为云南府,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直到清末民初,昆明城基本保持这一空间特征。 2.块状发展期(民国初年至1937 年) 1905 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在“明城”外围东南部形成近2km2 的商埠,1910 年滇越铁路全线开通,打通了昆明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1922年在昆明东南部建立了当时中国第二个飞机场— 巫家坝机场。借助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对外经济兴起等外力作用,城市空间由“点”扩展到“面”,具有沿主要外向经济流和交通流方向的外溢趋势,表现为紧凑的块状积聚形态。 3. 组团跳跃发展期(1937 年~1978 年) 1937 年~1949 年抗战时期,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昆明城市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昆明近代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城市空间的拓展形成两种趋势:城市内部在“明城”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具有明显的向心集中趋势;城市外部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中心区,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郊区或周围城镇。这种布局形式既保护了昆明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又在远离城市中心区北、西、西南三个方向上形成独立的工业组团,城市空间表现出组团跳跃式发展的趋势。 4.放射组团式发展期(1978 年~1990 年)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昆明城市基本形成了“二环九出口”的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加强了昆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为昆明城市20 世纪90 年代的迅速扩张奠定了基础。城市内部空间以旧城改造和填空补缺为主,呈现同心圆的扩张趋势;城市近郊八个工业区沿放射路向心拓展,大多数工业区逐步与中心区连在一起,20 世纪80年代末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一主八片”放射组团状的星形结构。 5. 同心圆圈层拓展期(1990 年至今)1990 年以后,昆明城市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期,三个国家级开发区、99 昆明世博会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促进了中心区空间与规模的跳跃发展,导致单一中心蔓延外溢式扩张,中心区与市郊工业区连片发展,原有的“放射组团”格局被打破,昆明城市形态呈现出“以中心区为核心,东西两翼面状延展,南北沿交通线轴向发展”的蔓延扩张之势。组团之间的空地逐渐填满,城市形态趋向紧密的团块状。昆明城区范围已经从20 世纪80 年代的32km2,发展到目前的250km2,面积扩大了近8 倍,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形态愈发明显(图1)。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及其特征研究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与发展 辛宇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 城市形态不仅是城市各组成部分有形的表现和城市用地在空间上呈现的几何形 状,还表示了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的意象总体。本文对呼和浩特城市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呼和浩特城市形态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希望对呼和浩特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便更好地把握处于转型期的城市建设。 关键词: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特征。 一、奴隶封建社会时期城市形态 中国奴隶社会的城市是在奴隶主的封地中心---邑(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 些城市按照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来限制其规模大小,帝王都城方九里,诸侯的都城方七里及方五里.《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就是那个时代城市布局的大致志形。这种所谓的棋盘式的规划模式对以后历代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农业技术条件的限制,受单一的文化模式的支配,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是在统一的内在模式支配下,在极其广阔的范围内呈现出基本一致的风格,呼和浩特城市发展也不例外。 (一)“里坊制”的城市布局形态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里仿制”城市形态形如“莱畦”发展到了顶端,这种城市形态也影响着呼和浩特城市形态的发展。 公元920年(辽神宗五年),在呼和浩特地区设天德军和丰州城。丰州城故址在现呼和浩特市东郊9公里处的白塔村北,是当时丰州滩上最著名的一座城市。自建城后,辽金元三代沿用,长达450余年之久。丰州城,呈方形,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城墙由夯土筑成,高达8米。沿城墙筑有马面和角楼。四面设城门,并筑有瓮城。人口最多时达到10万居民。根据考古发掘证实,当时城市的建筑布局是仿照唐代中原地区的城市形制建造的。按照唐代城市的"里坊制",城内分别建有许多整齐划一的城市坊区。城市平面由东北坊、东南坊、西南坊和西北坊组成,名胜古迹万部华严经塔位于西北坊内。当时的官衙府第、店肆民宅、各色作坊、以及僧道寺观等都排列有序地分布在各坊之内。金代承袭了辽代的城市布局,也不可避免地在前代中原城市留下的遗痕里融入了新入主的民族带来的地方特色。 频繁的战乱,以及不活跃的城市经济,这一时期的城市形态突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强调对内的集中控制和等级身份的划分。用不同的“墙”进行隔离,用追求等级观念的思想来规划城市,以实现上述功能需求,是再好不过的方式。同时,在平面上而不是在起伏的曲面上构筑墙体和规划街道,当然,最容易选择的设计方案就是直线正交。于是,在坊墙约束下的城市大多呈现棋盘网格的形态。 元朝丰州经济、文化及手工业生产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坊制解体,封闭的城坊逐渐被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第23卷第3期 V o l .23N o .32002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A rch 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Ξ 王媛1,王柬罡2,崔海鹰3(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2.青岛市公路管理局,青岛266101;3.青岛市李沧区房产管理二处,青岛266100) 摘 要:就我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对广州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特征进行探讨,总 结了广州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特征及演变规律,以利于今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吸取历史经验、 寻求规律、继承与发扬城市传统文化,体现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关键词: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TU 2098.1 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只有把握住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揭示出城市内外部诸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1 秦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 秦汉时期——最早的广州城.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从任嚣建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15年的历史了[1]. 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 的大城,俗称“越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见图1)[2]. 图1 南越国都城城址示意图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使岭南土著 民族在接受较高文化的影响中,而逐渐“汉化”和发展起来了. 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南 齐书,州郡志上》有云:“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 民户不多,而狸獠猥杂……卷握之资,富兼十世”.所以当时的 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 修“越城”的西半部,并把城向北扩展,所以历史上也称步骘 城.而广州的正式定名应在三国孙吴时代. 2 隋唐南汉城市空间形态 隋唐南汉——广州城的开元盛世. 隋初经济一度发展,因而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 通南北交通,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3].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 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Ξ收稿日期:2001-10-30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某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 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能说出地租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投影几幅功能区不同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让同学初步认识到不同城市功能区分布的不同,说说在一座城市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师讲解)城市不仅有各种形态,而且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便捷程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所以城市内部可能因为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有哪些功能区? (投影展示)各个功能区,加深感性认识 (学生答)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教师总结)回答的很好。请看图2.2 ,图中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看一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区?比如说为什么会形成住宅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看? 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是住宅用地.一般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阅读图2.2)请同学讲解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别 (教师提问)我们把城市功能区分了好几种,刚才讲的住宅区,是不是土地都是被居住地占据呢?是不是就没有其他的功能了呢? (学生回答)不是

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_王建国

中国科学 E辑: 技术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5期: 830~839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714128374.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714128374.html, 830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 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王建国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96 E-mail: wjg-cw@https://www.wendangku.net/doc/d714128374.html, 收稿日期: 2009-03-18; 接受日期: 2009-04-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50125820)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批准号: 2006BAJ03A04, 2006BAJ4B067)资助项目 摘要在当今中国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中, 相当多的中国城市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 伴随着城市规划的持续编制、修编和实施, 城市的功能结构、空间环境、街廓肌理乃至社会等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而所有这些都直接发生在某一城市尺度、甚至是发生在某一城市的大尺度空间形态上. 本文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构成、演进和外显表征的描述和分析, 尝试建构城市形态影响要素模型, 进而讨论与形态密切相关的城市用地属性及保护、调整和开发潜力. 同时, 基于城市设计参与良好城市空间形态塑造和建设管理的专业特征, 提出针对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的量化评析技术方法, 从而为城市政府和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设计 模型 数字技术 1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演化的背景和面临的挑战 当今中国城市形态变迁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速度快、尺度大、历史肌理和结构的日渐破碎和异质化. 相当多的城市形态都发生了城市建成区整体层面上, 而不是局部性的改变, 而且, 跨越了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面的城市尺度. 其中, 城市街区空间日益严重的异质性和急剧增加的高层建筑对于城市形态的影响尤其具有决定性. 上述城市形态变迁表征的出现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 城市化进程正在深刻影响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发展. 世界上城市和建筑发展大致走过了从“外延规模扩张”到“内涵品质深化”的过程, 由于社会背景、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世界各国城市化各具自身的特色. 如欧美基本上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从自由放任到政府必要的引导和干预; 日本采用的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下的快速集中型城镇化; 而第三世界国家则是在工业化基础相对薄弱基础上和政府管理能力不足乃至失控而导致的过度城镇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加快, 从1978~2002年的24年间, 年均增长0.88%, 1980~2000年GDP翻两番. 有关研究预测, 2001~2020年GDP还将翻两番, 预计总体上城镇化平均增速会达到年均1%, 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建筑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史无前例. 国家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 近五年城市化又有显著的发展, 到2006年我国城市总数为661个, 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 地级及以上城市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64292亿元增加到132272亿元, 增长1.1倍, 占全国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53.4%上升到2006年的63.2%. 中国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到2007年的45%, 增速是同时期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被喻为“驶入快车道的列车”. 对于中国而言, 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层面上首先需要根据不同的城市功能用地建立具有合理紧凑度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襄州一中赵璇【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着重分析城市形态及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对于学生而言,以此为切入点,深入了解所处城市的发展现状,为后面城市化及其问题的分析奠定基础。学生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具备基本的感性认识,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随着课堂活动的开展,整理所见所闻,深刻认识所处的城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比较有利的。【学情分析】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 2.掌握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 3.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4.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 3.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4.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城市的三个重要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 2.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经济因素 难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美丽襄阳》宣传片。上课前看到的宣传片是我们美丽的家乡襄阳。被誉为“……”作为历史名城,在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人文生活。襄阳城和其他城市一样,有着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交通道路。那么今天这节课就和我们生活的地方有关,让我们去到城市看一看。 (板书)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大家在外出时,应该都做过16路公交车,那么在从襄阳东站去往人民广场的路上,我们在16路沿线两侧的都可以看到哪些重要的单位或者小区? (学生举例)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

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众多相关学科共同积极参与的研究领域,体现出很强的开放性特征,研究方法论呈现多元化,具有多重主体的视角。参与研究的相关学科及其分支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学科的研究进展不同,使得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呈现多角度和多阶段的进展状态。多学科研究进展中,研究范畴之间多有重叠,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研究成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这一理论起源于1950年代由马奇和马丁( March, Martin,1972)在英国剑桥大学创立的“城市形态与用地研究中心”。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由基本空间元素组成,它们构成了不同的开放与围合空间和各种交通走廊等,空间形态研究从不同规模层次分析城市的基础几何元素,其目的是试图描述和定量化这些基本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随后各种不同概念被发展用以定义和描述建筑和居住聚落(Steadman, 1983: Mitchell, 1990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空间语法”(spacesyntax,详见: http: //www. spacesyntax.com),这一概念可以被定义为描述、解释和定量建筑或聚落空间结构的技术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强调分析空间集合的几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 何 璐 田大方 东北林业大学 何特性,更重要的是蕴涵其间的社会与人类学意义(Hillier, 1983)。 以上讨论的城市形态理论提供了广泛的方法来剖析城市物质环境,尽管它们有重合之处,但根据所侧重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三类: 1.形态分析:包括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建筑学的方法和空间形态研究。“形态分析”依靠从二维到三维的城市地图、规划与建筑设计和城市实体研究,其目的是解释城市现象和剖析其中隐含的规划管理、建筑师、业主和各种相关专业人员在城市形态变化中的作用及责任。 2.环境行为研究:它关注于人的主观意愿和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过程包括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及相关人员的访问。 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它关注政治与经济因素和相关的社会组织在“城市过程”(urban process)中的作用,定量的方法在这里是主要的分析工具。 二、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向区域化、信息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机制也变得更为错综复杂,从一国一地的研究转向跨国、跨区域的研究。并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对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将成为西方学术界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理论不断涌现。理论都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而且它们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消长兴衰。因此,西方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机制和新特征,将会成为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相对有限的可借鉴经验的条件下,缺乏明确的目标与工作方法往往同时成为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问题,对不确定性的充分认识对提高中国城市研究 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近年来,对于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重点也在发生变化。较早研究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著作或论文中,研究内容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都比较大,一般将整个中国城市的演变作为研究背景或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从城市产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并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历史时期,重点研究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武进,1990) [1]。有的研究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实体空间,从整体上介绍中国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规律和特征(段进,1999) [2]。这种全景式的研究,时空跨度大,涉及内容广博,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范例,但是难以对其中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进行放大和专门研究;这些研究多是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而最近十几年是历史上中国城市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以上的研究对于我国城市发展中最新的特征和规律没有涉及。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 1.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武进(1990)、段进(1999)、邹怡等(1993)[3]、苏毓德(1997)[4]、李加林(1997)[5]、陈勇(1997)[6]、王富臣(2002)等都是从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进行理论研究的。归纳众多学者的表述,虽然其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可以发现观点都比较接近,城市空间形态的物质要素主要有道路网、用地和具有明显特征的功能单元等组成。在有关城市空间形态的论述中,很多学者也提到了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心理生理、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文化及管理制度诸多非物质要素。随着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不断深入,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元素集合不断扩大。 2.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模式:朱锡金(1987)、武进(1990)、段进(1999)、陈友华、赵民(2000)、栗峰(2004)等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建成区的外在形廓进行描述、概括、分类、比较等,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并且是进一步研究的重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提要)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现代城市设计也走过了几十个年头.城市空间的设计却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城市空间,实-虚, “空间”—“形体”,图形—背景,视觉秩序,空间序列,”线”—“面”.. 一.城市空间的基本要素. 1. 道路 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在城市大街,小巷车行或步行过程中使用和体验城市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类城市空间. (1)城市主干道主干道是城市的交通要道,行车速度快.因此两侧建筑高度与主干道空间宽度之比,一般在1/2~1/4之间;建筑宽度与主干道宽度之比,一般在1~2之间.因为车辆在高速行进中,如果多数建筑较短,空隙也较短,从速度较高的车辆中往外看,变化太快,不仅凌乱,而且造成视觉上的闪跃感,令人感觉眩晕.所以主干道两侧一板式建筑为主时(包括塔式建筑的较高群房),建筑物较长,空隙则宜较小,视线稳定在建筑上,以减小虚实的频繁变化造成的闪跃感;反之,如塔式建筑较多时,因其面宽不大,宜加大空隙,让视觉稳定在空隙的绿化或天空上,以减少闪跃感.这往往也符合日照间距的要求.

(2)次干道和支路前者是沟通主干道和支路的联系,后者是出入地块和小区等地段必经之途.一方面次干道和支路吸引的交通比主干道少,行车速度慢;另一方面,有些段落也有商业建筑,甚至店铺密集,因而人们不仅是路过,有时也可能是目的地.所以两侧建筑与道路空间密度的关系宜选在强场范围内.为达到良好的建筑尺度感,可以将建筑里面分割.在商业密集地段,建筑宽度(长度)延续不断也关系不大,因为这种地段,人们更关心的是店铺和商品,而不是建筑体量和轮廓线. (3)步行街顾名思义是不准车辆通行,只供行人自由漫步的.步行街有两种,一种是步行商业街,一种是步行游览街.步行商业街两侧建筑与街道空间宽度的关系应该选择在强场范围之内,一般可在10~30m之间.局部街段有休息和休闲的地方可以部分放宽.步行商业街两侧建筑高度和街道宽度之比一般可在1左右,有利形成热闹兴旺的氛围.由于步行商业街较狭窄,建筑高度和道路空间宽度之比较大,所以街道走向最好以南北向为主,既可以在冬季保证有温暖的日照,避免阴暗寒冷;又可在夏季提供凉爽的遮荫,躲开阳光炎热.北端最好有较高大的建筑,即可阻挡冬季寒风,又可有良好的对景构成景观的高潮.步行游览街,大都选在自然风景宜人,或是文化设施集中的地方,人们可以在其中自由漫步,在开阔幽雅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的休息和回味.即步行游览街空间宽度应大于60m;两侧建筑高度和空间宽度之比一般宜小于1/2,建筑宽度和道路空间宽度之比宜小于1;建筑之间的空隙要大于建筑长度;使步行游览街处于开放空间状态,任人精神放松,自由遨游. 2.边沿 是指两个不同区之间形成的一条通边,它不一定是一条道路的立面.边沿的典型例子是城市天际线.例如人们在杭州西湖中泛舟,可以观看到城市呈现为边的形态.有是从城市外围的某一风景点,头国郊区的田野观看城市,也能看到这种边沿. 城市天际线是研究城市空间体系中极重要的方面.外来者往往从城市以外很远就可以看见它,获得关于城市的第一印象.天际线有实虚双重效果:由建筑实体轮廓形成的是实在的天际线;由建筑实体跨越空隙连线组成的是虚拟天际线.天际线设计要适当考虑原有城市文脉;或平坦缓和,或急剧欺负,或旧区平缓新区高耸等.因地制宜,形成韵律,烘托高潮. 3.结点 指城市广场或道路交叉口,或河道方向转变处等非线形空间在城市的出入口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预学案: 1、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 2、城市功能区是怎么形成的? 3、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又哪些?它们在城市中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城市地域结构? 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来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 影响这个因素的因素又有哪些? 6、功能区特点:(1)之间无___________________; (2)内部兼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住宅区 (1)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_____________。 (2)出现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分化。 8、商业区 (1)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BD 多分布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 9、工业区 工业布局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其他功能区 如:,多分布在大城。 教学案: 新课导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在第二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 板书: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8页图2.1,注意观察比较三幅图中城市的形态,想想城市外部形态之所以不同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看图)

精修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2.1《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含答案解析)

精品地理学习资料【精修版】 第二章 城乡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第一节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② 型 带型 ③ 型 组团型 ④ 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空 间形态 形态特点 成因 优点 缺点 主要解决措施 图示 举例 集中团块型 呈同心圆向外延展 平原地区 或规模不 大的城市 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 和管理, 节省用 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 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易造成交通 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或开发新区 成都合肥华盛顿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学案(人教版选修4) 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 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② 型 带型 ③ 型 组团型 ④ 型散点型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

者有其形成的共同因素——地形、河流、交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分为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多个生产生活组合,但其形态上辨认比较容易,组团型的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之间不相连且有一定距离,而带型和放射型虽然几片生产和生活组合区间有一定距离,但各片之间是相连的,因此抓住各自形态即能容易区分。 典例1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A 城市示意图 (1)图A 城市为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A 城市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形成这种形态的因素是________。 (3)该城市在今后发展中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 (1)重庆 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 (2)组团型 地理环境 (3)优点:城市接近大自然,可相对减少市内的绿地建设用地,且较容易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缺点:由于各部分城区需采用统一的道路、供水、供电系统,将大大增加各种管线和道路长度,从而增加城市的建设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 解析 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的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城市用地被分割为几个有一定规模的部分,各部分有相互独立的活动中心和道路系统,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但由较便捷的通道组合成一个整体。 【变式训练1】 读“我国某城市空间形态图”,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学案(人教版选修4)学习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城市形态特点,掌握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3.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 4.理解如何通过调控城市空间形态来缓解城市问题。 5.了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6.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调查自己所在的城市属于何种空间形态,了解其变化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本区域城镇的合理布局提出建议。一、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形成 1.概念: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形态类型②型带型③型组团型④型散点型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1.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1)演变规律:⑤________________。 (2)演变过程:最初的居民点→呈⑥______________→更大的块状→更复杂的形态。 2.城市空间形态的调控方法 (1)合理地规划和控制⑦__________的用地规模,以郊区环状绿化带限制其无序蔓延。 (2)保持强大的⑧________________功能,同时建立城市的次级中心,引导城市向多方向扩展,形成更大的⑨______________形态。 (3)适当分散城市功能,在郊区绿色环带外圈,培育一系列新开发区和⑩____________。 3.理想的城市空间形态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城市空间形态形态特点成因优点缺点主要解决措施图示举例集中团块型呈同心圆向外延展平原地区或规模不大的城市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经济城市封闭,不利于改善居住环境,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加大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易造成交通堵塞控制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或开发新区成都合肥华盛顿带型呈明显单向或双向发展山谷地形,沿河、湖等水面一侧或两岸延伸,沿铁路、公路干线扩展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利于协作管理发展多个中心及发展交通兰州西宁宜昌筑波 放射型建成区主体部分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地区,城市以原城区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外呈放射状发展绿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