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完整版教学内容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完整版教学内容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完整版教学内容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完整版教学内容

课件内容第1 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2 章社会心理学理论第

3 章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第

4 章社会化第

5 章态度及其测量第

6 章社会知觉第

7 章刻板印象与归因第

8 章自我概念第

9 章价值取向第10 章沟通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斯旺(Swann ,1992 )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人们确实偏爱确认自我概念的反馈。图8-2 同伴交往偏好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五、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人们由于我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喜欢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失败负有责任,这种偏差被称作自我服务偏差或利己偏差。自我知觉的自我优化倾向能使人产生力量感和自我满意感,符合自我价值定向的自我保护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自我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些倾向可能妨碍人们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导致自欺(self deception) 的发生,严重时还会使人否认现实。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三、自尊的测量四、自我效能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一)自尊的结构詹姆斯(1892) 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波普(Pope, 1988) 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此与罗杰斯早期的观点一致。库泊史密斯(Coopersmith, 1967) 提出,自尊从四个方面来建立: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道德性;权力。第三节自尊波普(Pope,1988) 提出,自尊体现在五个方面:①社会方面的自尊;②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③家庭方面的自尊;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

⑤整体自尊。张静(2002) 认为自尊由自我效能( 或自我胜任) 和自我悦纳( 或自爱) 组成。魏运华(1997) 发现,儿童的自尊结构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等六个因素组成。蔡建红(2001)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由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交口才、学习能力、他人及社会认同、父母关系、归属群体、人际亲密、演讲、体育运动九个因素构成。黄希庭(1998) 认为,自尊可以分为总体自尊、一般自尊和特殊自尊。第三节自尊(二)影响自尊的环境与经验因素首先,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学业成绩的好坏,也就会影响到学生自尊水平的高低。第三,个人因素对自尊水平有影响。第三节自尊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一)自我差距希金斯(Higgins, 1987) 提出了一种自我导向理论,这种自我导向代表个体要达到的标准。他认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 与应该自我(the ought self) 。实际自我(actual-self) 与理想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的负性情绪,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焦虑的负性情绪,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尊降低。第三节自尊(二)自我提高自我提高(self-promotion )指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它通常与自我确认(self-verification) 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自我提高可以使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有助于自尊的提高。使用自我提高的人希望被尊敬而不仅仅是被喜欢。与承认缺陷来强化能力可信性的类似做法是美化策略(Schlenker, 1980) 。第三节自尊三、自尊的测量由

于自尊对人的行为导向和适应的重要价值,激发了研究者对其进行测量的愿望。心理学界编制出许多测量自尊的量表,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有两种。一为罗森伯格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M. Rosenberg, 1965) ,一为得克萨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 Helmreich ,Stapp, & Ervin, 1974)) 。这两个量表简便易用,前者测量总体自尊,后者测量社交自尊。第三节自尊四、自我效能(一)控制点理论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 概念是心理学家罗特(Rotter, 1971, 1973) 提出的。所谓控制点,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心理学家一般将控制点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 与外部控制(external control) 。在现实生活中,极端的内控者或者极端的外控者都不多见,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连续轨迹上找到相应的位置。第三节自尊(二)习得无助习得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了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放弃和感到无望的现象。这种现象第一次是由动物理论学家塞利格曼等人(Seligman &Overmier,1967) 在一项动物实验中发现的。无法控制的失败事件习得无助相信不能控制的观念第三节自尊塞利格曼(Seligman, 1975, 1991) 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人类生活情境中同样存在类似的习得无助机制。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屡屡遭受挫折时,他

们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有些事情不是自己的能力所能控制的,这样他们就产生了习得无助。沮丧、压抑的人,因为相信努力是无效的,而变得被动。丧失信心的人,意志麻痹、主动放弃,成为习得性无助者。第三节自尊(三)自我决定习得无助让人感到沮丧、放弃去改变现状,这对人们的生活和主动适应无疑是有害的。如何克服习得无助,重新找回自信呢?自我控制感就是克服习得无助的重要途径。其中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 )可以使人增加自我控制感,进而减少习得无助。正反两方面研究表明,能否让人自我决定、增强控制感,不但影响人的习得无助状况,更进而影响人的心态、行为甚至健康。需要说明,强调自我决定的积极作用时需要注意,完全的自由和自我决定,可能转化为一种负担。过多的选择可能使人麻痹。第三节自尊(四)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1. 自我效能感的行为效应(1 )选择行为(2 )努力付出与坚持不懈(3 )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2. 自我效能的信息来源(1 )获得的成就(2 )替代性经验第四节文化与自我一、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自我概念二、文化自我的动态观三、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第四节文化与自我一、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形成,受个体成长所处的环境及环境中的他人影响,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文化心理学是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其标志是20 世纪70 年代,《跨文化心理学期刊》的创立。马科斯和北山(Markus & Kitayama ,1991 )提出了“独立自我- 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