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学教学案例

财政学教学案例

财政学教学案例
财政学教学案例

《案例一》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温家宝总理说:“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第三,下岗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的压力非常之大。第四,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相当一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状态。第五,财政负担沉重,金融不良资产比例较多。”

简要分析:财政学的对象范围和研究范围是有区别的。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指国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分配关系及发展规律。而研究范围要比对象范围宽泛得多,除对象范围外,尚包括对象范围之外的一些现象和事物。如果就温总理提出的五个问题来分析,在相当程度上都可以纳入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并从中表现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讨论题:请分析温总理提出的上述五个问题中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案例二》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1986年,哈佛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约翰·贝勒博士说,美国正在抗癌的战斗中遭受失败,“对癌症的治疗工作没多大起色。”但是,美国癌症学会的L.加菲考博士回答道:“毫无疑问,总体死亡率上升的原因是肺癌所致。如果不考虑肺癌,死亡率就不是上升了8%,而是下降了13%。”

资料来源:“美国抗癌失败录”,载《纽约时报》,1986年5月8日

简要分析:这一简单的事例反映了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可能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形成对结果的不同表达方式,显然,前者是立足于规范性概括得出的一般性结论,后者则立足于实证性研究而更准确地说明了问题的真实结果。这一事例如果借鉴于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概括经济学家的双重任务,一是解释经济如何运行――实证经济学,二是判断经济运行是否产生良好效果――规范经济学。原则上,实证分析不要求做价值判断,因为它的目的在于描述。另一方面,规范经济学则需要有伦理标准,因为没有伦理标准,就无法说何者为“好”。一般来说,经济理论有助于说明那些可能影响某种特定经济行为的因素。然而,只有理论,往往无法说明任何具体因素的重要程度。这就需要通过经验研究(即实证研究)来测定政府政策的变动对行为影响的方向和大小。

讨论题:试将力图确定抗癌效果的研究者碰到的问题和力图确定经济政策影响的经济学者碰到的问题联系起来考虑。

5

<第一章>

《案例一》古代以色列人对政府的认识

《圣经》中记载:公元前年,古以色列部落一直没有中央政府。以色列人要求先知撒母耳宋创设给我们以仲裁的国王,象其他国家那样撒母耳为打消以色列人的念头,描述了在独裁者统治下的生活:国王会这样君临你等:他要夺走你等的儿子,安排在他的身边,做他战车的马僮,跑在战车的前面他要夺走等的女儿,给他洒香水、备餐、烤面包。他要抢占你等的土地、葡萄园(即使是你等最好的园地),赏赐给他的仆人。他要强征你等的畜群,你等将沦为他的奴仆。你等在那里要为自己有了国王而悔恨。人们不听撒母耳的劝告,说:不,我们需要国王,这样我们才能和其他国家一样。国王给我们以仲裁,走在我们前面,带领我们战斗。

资料来源:《撒母耳记》,第9章,第11-18节

简要分析:《圣经》的这一段记载表明,对政府的矛盾态度古已有之。但政府又是必要的,它能为国民提供一些难以通过自身来提供的服务(如军队),然而政府的存在与运行需要国民付出代价,即交纳捐税。因此政府的一切支出最终来自私人部门。随着国家及政府的产生,也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分配形式,这就是财政分配。早期的财政收入既是国家的收入,也是国王的收入,这使国家、政府、国王(或皇帝)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概念,从而也都是财政为之服务的对象。

讨论题:你对国家、政府、财政的关系有何理解?

《案例二》“PUBLIC FINANCE”直译为“公共财政”准确吗?

公共财政论认为,“PUBLIC FINANCE”的正确译法恰好是“公共财政”而不是“国家财政”。可是,在我们看来,“PUBLIC FINANCE”的正确译法既不是“公共财政”,也不是国家财政,而只能是“财政”或“财政学”。

第一,“finance”一词的主要含义是“资金、融资、财务“金融作为修饰,才能成为公共(国家)资金,包括这种资金的来源与运用,这也正是汉语的“财政”含义:“国家对资财的收入与支出的管理活动。”倘若把“PUBLIC FINANCE ”直译成公共财政”或“国家财政”,从修辞学上讲,就产生了同一语的重复。况且,当你翻阅任何一本经济学著述修饰而单独出现时,几乎百分之百不是财政之意。这说明不加“PUBLIC”,“FINANCE”就不是汉语所说的“财政”。

第二,公共财政论者把“PUBLIC FINANCE”直译成“公共财政“无非就是想找到西方的文字依据,并根据其经济内涵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的所谓“公共财政模式”。可是,从“PUBLIC FINANCE ”的经济内涵来看,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革命之后的年代,西方财政学使用这个词,主要在于研究政府如何合理地筹措公共资金,同时,只研究财政本身的问题,而没有更多地考虑财政收支活动对整个经济运行的影响。马斯格雷夫曾多次把“FINANCE”与“MONEY(货

币)”、“LIQUIDITY(流动性)”、“CAPITAI MARKETS”(资本市场)相联系,说明几乎等同于资金或金融;多次把“FINANCE”与“ECONOMY”(经济)相对比,说明现代财政学不仅研究“FINANCE”问题,更重要的是研究政府在取得和运用“FINANCE”过程中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合理性与效率性。我们能用这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界定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但它不能规定国家(政府)的全部经济职能。

资料来源:郭庆旺、赵志耘:《财政理论与政策》,50-51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简要分析: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对“PUBLIC FINANCE”不同的翻译方式反映了译者对此概念的不同理解与偏好。如果按照其英文字面意思译为“公共财政”,就强调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更应具有公共性这一角度而言,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我们决不能因此就将对其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字意上。实际上,财政本来就是公共的,只是其公共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参考本章第一节三的分析)当然,由于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财政的公共性没有能够很好认识和把握,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把“PUBLIC FINANCE”翻译为公共财政,也算是一种矫枉过正吧。

讨论题:英文“PUBLIC FINANCE”和“PUBLIC ECONOMICS”的涵义有区别吗?为什么?

5 <第二章>

《案例一》从我国财政支出看财政的维护国家职能

目前的财政学教科书多赞同马斯格雷夫的财政三职能:“配置资源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稳定经济职能”。但本书认为还应重视财政的维护国家的职能。这可从建国以来国家财政为社会主义政权建设提供的财力保障来看。1998年,国家财政用于行政经费支出达725.6亿元,比1952年的14.5亿元增长了49倍,年均递增8.9%;用于公检法部门的经费支出达481.2亿元,比1982年的12.4亿元增长了近38倍,年均递增27.6%。1950~1998年,国家财政累计安排国防费9972.5亿元。如果从我国建国后的财政支出结构分析,在前三十年中,财政支出中国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多数年份名列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国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虽然退至第三,但同期国家的行政管理经费却有较大增长,这里面虽有不合理的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国防行政支出的正常增长为国家的巩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出财政维护国家职能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简要分析:其实配置资源、分配收入、稳定经济是财政的三大经济职能,而维护国家则是财政的政治方面的职能。一个国家应是既有政治职能又有经济职能的统一体,与此相对应,财政职能也应反映在这两个主要方面的区别。事实上,

不论在我国还是其他国家,财政分配在为国家的存在、巩固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都是客观的,不可取代的。

讨论题:怎样理解财政对国家存在与发展的影响?

《案例二》:谁拥有财富?

一个车牌号要卖11万元,一盘翡翠饺子要卖3万元,两瓶可乐690元,杭州一家酒店的年夜饭19.8万元一桌,一套黄金书卖价超过2万元。2006年2月4日,南京某珠宝店推出“天价”金碗每只238888元一个。中国社会尚未全面达到小康水平,但“天价”商品如潮水般地涌来,冲击着人们的神经。

面对众多的“天价”,人们不禁会问:中国到底富不富?哪些人有钱?众所周知,我国人均年收入刚刚超过1000美元的“温饱线”。根据国际通用的贫富差距指标——基尼系数,中国2004年底已经达到0.4577,超过了国际通用的0.4的安全水平,表明我国的贫富差距不小。换句话说,“天价”车牌号、“天价”年夜饭、黄金书、金碗等均与普通人无关;普通的人或生活在最低生活标准线附近的贫穷者需要的是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但他们的收入不高,购买力有限。高收入者或先富裕起来的富人拥有一切,“天价”商品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

经济理论与人类社会的实践充分表明:贫富差距悬殊是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关系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财富越来越多地向高收入阶层集中,并由此导致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格局已经令人担忧。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改革报》2006年2月20日的报道编写

简要分析:针对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政府有必要在分配领域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尽可能将分配的不平等程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要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作为分配工作的重点,努力使占我国大多数人口的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有较快的增长,这是解决中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关键所在。而通过税收手段对高收入者的收入进行一定的调节也是国际社会普遍使用的方法。同时,建立与完善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低收入者提供收入保障;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推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落后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应当是政府应加以重视的问题。

讨论题:公平分配的标准是什么,财政应如何在实现公平分配中发挥作用?

《案例三》:“乱收费现象”缘何屡禁不止?

2005年初,某县工商局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向全局各基层单位下达了收费罚款的目标任务,要求各基层单位把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并规定如果有人没有完成收费罚款任务,则按未完成工作量的20%扣发个人的工资。为了完成任务,一些工商管理人员在没有调查个体工商户营业额的情况下,随意确定收费金额,甚至收取“保护费”。结果是该县工商局在2005年征收的个体工商管理费和往年相比翻了几倍。

国家和该工商局所在省的有关规定:对从事购销活动的个体工商户征收的管理费,只能按营业额的0.4%-1.2%收取。按理只有营业额成倍增长,这类个体工商户的管理费才能成倍增加。但记者采访发现,有不少个体工商户的营业额非但没有大幅度增加,反而还在减少。但县工商局仍可借罚款之名聚敛社会财富。无独有偶,某地交警的敛财“食物链”也与此类似。一些个别政府部门利用手中权力胡作非为的现象,不得不使人深思:应如何控制政府权力部门滥用职权?

资料来源:根据《焦点访谈》2006年2月20日的节目编写

简要分析:保护公众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是政府公共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并主要应通过税收来弥补公共支出的成本,合法的行政性费用是出于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与提高社会成员使用政府公共服务效率的需要,而不能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公共部门向社会成员收取“保护费”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也是一种违法行为。如果公共权力失去有效的监督,得不到有效的约束,那么公共权力就会被用来损害社会成员的权益。要确保公共权力能够真正为民所用,需要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财政的监督管理,防止并处罚个别政府部门滥收乱罚的行为,并将政府部门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讨论题:应如何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

5 <第三章>

《案例一》关于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免费搭车实验

马威尔(Maxwell)和埃姆斯(Arfies)曾经在实验室里做试验,来调查免费乘

客行为的重要性。他们给试验对象一些代币,让他们把这些代币投资于“个人交易”或“群体交易”中去。不管别人采取什么行动,对个人交易的投资可以赚得一笔固定的收入。这笔收入的取得既不影响别人,也不受别人影响,因此是排他性的。另一方面,“在群体交易中,每个参与者的现金收益是按事先就定好的公式决定的,不管谁投资了多少。……它提供了一个联合的,非竞争的,非排他的,或公共的支付方式。”群体交易比个人交易的收益要高得多,这使人们产生了免费搭车的动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群体的资源全都投入群体交易中,与全部资源都投资于私人交易的情形相比,会对所有成员都有利。另一方面,如果某人投资于个人交易中,而其他人投资于群体交易中,这个人的利益就会最大。

结果如何呢?平均说来,每个人自愿把40%一60%的资源投资于群体交易中。一方面,人们没有把大部分的资源投入群体交易中,说明免费搭车的存在。另一方面,这个结果也否定了免费搭车会造成公共品数量为零或极少的观念。公平和责任的观念可能使人们不单纯追逐狭隘的个人利益。

然而艾萨克(1mc)、麦丘(McCue)和普洛特(Plott,1985年)批评了该研究的结构。他们提出,在马威尔一艾姆斯实验中,实验对象只进行了一次实验。或许,当重复这个实验时,参与者们就会发现免费搭车的好处,从而开始表现出这种行为。艾萨克、麦丘和普洛特做了一个允许参与者重复参加几次的实验。他们发现,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公共品的供应水平降低了。

资料来源:《财政学》(第四版)[美]哈维·S·罗森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简要分析:上述案例说明,由于公共产品既是非竞争的,非排他的,也需要通过公共支付来实现,但当人们自愿进行选择时,免费搭车行为是存在的,但这也不绝对,即人们不会绝对地以追逐狭隘的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也可能出于公平和责任的观念而为消费公共产品进行支付。但随可能条件的变化,如多次参与上述实验,公共产品的供应有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免费搭车问题的确切可能存在。

这一案例,应当有助于我们思考关于公共产品中的免费搭车问题

讨论题:公共产品消费的免费搭车问题可以避免吗?

《案例二》公共生产与私人生产

在私有化的争论中,保守主义者要求私人部门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自由主义者则希望政府来扮演主角。有人认为,公共部门的管理人员与私人部门的经理不同,他们无须考虑利润,也不必担心破产和被兼并。因此,他们没有谨慎地监控企业经营的动机。

有很多轶事是这种看法的佐证。其中最有名的事例是关于纽约市的,1980

年到1986年该市花了12 000万美元想在中心公园建一个溜冰场。主要问题是承包商想采用一种新技术来制冰,而这种技术并不管用。1986年,在花费了20万美元的研究经费查出问题的症结之后,城市官员发现他们得从头开始。在1986年的6月,一名私人房地产开发商多纳德·J·特朗普自告奋勇接管了这个项目,并承诺在当年的12月以前以大约250万的资金完成。最后,他提前3周完工,花费的成本比预算低了75万美元。1991年,芝加哥以私人的拖运公司代替市政府的雇员来拖运5万辆废弃的汽车。一年下来,净省250万美元。1991年,一家私人公司宣布,在对巴尔的摩城市民竞技场进行了两年的经营后,该竞技场原来的120万美元赤字已经转亏为盈。

私人垄断企业的生产,从社会的角度看,可能是效率低下的,而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公共企业可能会以很高的效率进行生产活动。作为后一种情况的例证,考察一下亚利桑那州的太阳城。由于人们对市政工程部的成本和业绩极为不满,便允许私人公司参加各地清理垃圾的竞标。市政工程部也可以参加竞标。开始,市政工程部一败涂地,因为私人部门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把工作完成得更好。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政工程部尝试了各种措施,如让司机重新设计垃圾清理的路线.最终赢回了合同。

资料来源:[美]哈维·S·罗森著《财政学》(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简要分析:上述几个例子说明,相比较而言,生产经营的公有还是私有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在生产经营中是否有竞争才是产生效率的关键。因此,当政府决定是否把某些服务私有化的时候,应着重考虑的问题是:如果让私人企业来提供这些服务,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讨论题:怎样提供公共服务才是有最有效的方法?

《案例三》夏、商、周三代的《量入为出,多有结余》的财政原则

夏,商、周,史称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时期(主要包括夏、商、西周,东周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土地的产出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国家财政状况几乎完全依赖并取决于农业生产状况。然而,三代奴隶制时期,生产工具简陋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季节转换,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都对农业收成的丰歉有严重影响。因此,三代时期的国家财政分配只能在可能取得收入的基础上来安排支出,即根据收入的数量来确定支出的规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的财政原则,据此达到以收抵支,收支平衡的目的。但是,三代的财政收支平衡,又不是简单的平衡,而是要求多有结余。其原因在于早期农业社会对自然灾害缺乏抵御能力,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不可能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果没有足够的结余,势必造成国家的社会经济危机。在周代,财政遵循多有结余原则,即“三年耕,必有一年之余,八年耕,必有三年之余”。按“耕三余一”来制定财政支出总额。如果“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由此可见,三代时期“量人为出,多有结余”的重要地位。同时,周代还有专项

储备,以待急用,即“凡邦国之贡,以待吊用,凡万民之贡,以充府库”。是为保证国用的充足和社会生活的安定。

资料来源:黄天华编著《中国财政史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简要分析:中国“三代”时期在财政上强调“量人为出,多有结余”原则,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其基本内涵不仅重视“量入为出”,而且强调“多有结余”,这种理财思想,是与当时国民经济对农业的依赖,农业对自然的依赖一致的。事实上,在长期落后的农耕社会中,以丰补歉,多有结余一直是国家必须遵循的治国理财之策。这与亚当·斯密时期提倡的“量入为出”思想,以及现代社会的“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财政思想均有本质的区别。但从不同时期的“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分析,均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无不强调财政收入对财政支出的限制,这对财政分配的稳定与社会经济的稳定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讨论题: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有必要强调财政支出的“量入为出”原则?

5 <第四章>

《案例一》某公共防洪工程的成本和收益构成

资料来源:《现代财政制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魏杰于同申

简要分析:上表集中表现了一个公共防洪工程的建设所要考虑的全部成本与效益的内容,从中可以明确,作为一项公共工程的抉择,较私人投资项目而言必须从社会和全局的角度来考虑。政府投资某项公共工程不仅耗资巨大,而且对所涉及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可行性研究方面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假定政府对上述所有成本效益的分析都可以通过一定的贷币量来反映,那么,在许多情况下,政府通常会将一个项目所产生的良好的社会效益作为项目抉择的主要依据,而项目内在的、直接有形的成本与收益并不是决定政府投资的主要因素。但是在成本—效益分析中,如果对一个项目可以有几种设计方案,并能将各方案的成本效益折为现值进行比较,这时,那些既能实现政府预期社会经济目标,又能直接计算现值

的投资方案则应当成为政府项目选择的依据。

讨论题:尝试设计一项公共工程的成本—效益内容。

《案件二》英国和瑞典的公共支出效果评价方法与程序

英国和瑞典两国在公共支出效绩评价的组织方式和所遵循原则上如出一辙,在评价工作的操作方法和主要工作程序上也较为一致。两国对公共部门绩效考核的方法较为简单,一般是采取目标与执行结果的对比分析评价,这项工作主要是依赖于各个政府部门的自我评价,财政和审计部门则在此基础上选择若干部门进行综合性评价与审计。但两国在公共支出项目效果的评价方面却有较完善的方法和程序。

(一)公共支出项目效果的评价方法

为准确反映公共支出项目的实施效果,两国都提出要针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但从两国有关部门介绍的评价案例,可以将其概括为“因素量化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在充分考虑该项目有关量化指标的基础上,把与项目相关的一些非计量因素进行“量化”,并按其影响和重要程度进行排列并与有关标准进行比较,进而得出综合评价结沦。

例如:要评价政府一段时期对教育投入的效果,不单要看政府投入了多少资金,新建了多少所学校,购置了多少教学设备,给教师加了多少薪水,还要考虑有多少学生毕业,多少学生取得优秀,学生的识字率和运算能力提高了多少等因素,甚至还要考虑毕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等长远指标;在评价政府对一所公立医院的资金投入效果时,除了要考虑一些可计量性经济指标外,还要采用诸如看病候诊时间、病床周转率、病人治愈率等特定指标,在与相关指标对比后,如果发现看病候诊时间过长、病床周转率较高而病人治愈率较低,则要建议政府追加对该所医院的支出额度。

(二)公共支出项目效果评价工作程序

英国、瑞典两国公共支出效绩评价机构在对某一项目进行具体评价时,一般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前期准备——立项与计划——组织开展工作——确定工作方法和标准——

征求部门意见——展开调查——细化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提出建议和警告——提出详细报告——领导签发,发出报告——各方确认,完成报告。各有关部门在收到评价报告后,要对其数据、事实和相关情况等进行核对,在核实无误后反馈给评价机构,进而该项目评价工作结束。评价机构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分别将评价报告送交国会、政府部门、新闻机构或对社会各界公开索取。

资料来源:《财政新视角》外国财政管理与改革财政部国际司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9 月

简要分析:英国、瑞典两国为控制公共支出效果而采用的“因素量化法”能根据不同的项目、不同的问题来确定公共支出的合理性,对公共支出效果评价的工作程序,则为提高公共支出效果提供了一个较科学的制度控制过程。其严格的评价和确认程序,为可为我们在研究如何提高公共支出效果时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讨论题:提高公共支出效果的关键是什么?

5 <第五章>

《案例一》加拿大政府对公共支出规模的控制

整个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加拿大政府一直致力于控制支出的增

长,使它不至于超过名义GDP的增长趋势,后来这一控制支出的政策变成了控制赤字和债务的政策。1984年以来,政府一直致力于减少支出占CDP的比重,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抑制项目支出(不包括债务服务支出),使之始终略低于名义GDP的增长率来实现的,大多数年份里,支出增长率的目标远远低于通货膨胀率,使得项目性支出实际上是在减少。1991年,政府制定了“支出控制法”,这一法案对项目性支出(包括自筹失业保险金和农业保险基金)从法律上进行控制,把支出从1991~1992年度开始的五年多的时间里控制在平均3%的增长速度内。但这是项临时性法案,有效期到1995—1996年度结束。为了与支出占GDP 的比重下降的措施相配套,税法改革提高了税收占GDP的比重。这种政策减少了负债及负债占整个GDP的比重,而这一比重的降低是建立在收入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以及支出的增长率远低于GDP增长率的基础上的。

资料来源:《比较预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著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译人民出版社2001年12 月

简要分析:近几十年来,国际社会许多国家针对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给政府财政带来的压力,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来实现对财政支出的实际控制,加拿大政府在此方面作出的努力应当是有成效的。除了根据GDP的增长来控制支出增长外,加拿大还加强了对财政赤字和债务的控制,以及通过税收制度改革来减轻财政负担与债务,但这也使加拿大成为国际社会税收较高的国家之一。尽管如此,也可以反映加拿大在控制公共支出方面的方式与决心。

讨论题:你认为应怎样有效控制公共支出规模的增长?

《案例二》我国财政支出增长趋势的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支出总额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如下表:

我国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资料计算

简要分析:从上表可以反映,改革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在从总量上不断增长,但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却经历了一个从高到低,又从低开始回升的过程。从中可以考查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的发展趋势。

讨论题:请根据上表分析影响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案例三》我国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支出变化

下表反映了我国1978年—1998年间一些年份的财政转移支出的主要数据,从中可以看出转移支出在我国财政支出的变化。

我国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支出及其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

简要分析: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具有发展中国家一般的特征,总体上表现为转移支出所占比例较低(如上表),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我国财政在经济发展方面长期面临的支出压力。但从上表的数据来分析,也说明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随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在全部财政支出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而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有所上升,这反映了政府财政的资源配置能力减弱,收入分配能力增强。其间转移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虽然有所回落,但转移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上升仍将是一个总的趋势,这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是相一致的。

讨论题:讨论题:你认为我国政府应怎样合理安排与使用财政购买支出与转

移支出?为什么?

5

<第六章>

《案例一》中国医改市场化之辩

中国卫生部2004年12月公布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由于经济原因,48.9%的居民生了病不去医院看病,在去看病的患者中,经医生诊断该住院却未住院的也达到了29.6%。在农村,有50%的人看不起病,中西部农民因看不起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60-80%。在城市,也有40%的人看不起病。在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名列188位。现实情况是,公费医疗的范围越来越小,大批大批的药品目录不断地被从公费医疗可报销的药品目录中删除,公费医疗所覆盖的人群越来越少,现在仅剩下占总人口的6%了,医疗已成为压在老百姓头上的新的三座大山中的一座。

资料来源:《中国财经报》2005年8月30日、12月13日

简要分析:对医改的反思已成为这两年舆论的焦点之一。转轨时期的中国医疗,既苦于政府供给的不足,又苦于市场供给的失败,解决的途径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总之,市场化决不是症结所在,监管缺失才是问题的根本。“医疗”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依靠政府和市场两个力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加强政府监管。

讨论题:你认为中国医改中出现的问题是否是市场化之过?

《案例二》和谐社会呼唤教育公平

我国从1989年开始实行大学收费制度,当时的每年学费是200元。到目前为止学费涨了25-50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大学学费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在高昂学费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贫穷家庭的子弟在大学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组不久前发布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表明: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

\281.55倍和323倍!一个本科生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从绝对数字看,日本学费全世界最高,但从人均收入与支付能力的角度看,中国支付高等教育费用是日本的3倍以上,成为世界之最。大学收费成为贫穷家庭的噩梦。

资料来源:《中国财经报》2005年3月12日、8月5日新华网2005年7月18日

简要分析:公平公正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不公平是基础的不公平。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公平公正,教育公平是其应有之义。教育不公平会造成公民个人技能和劳动力资源上的不平等,使得农村和城市贫困群体子女进入社会高层的门槛大大提高,贫困和富裕阶层之间上下流动的障碍增大。当教育这一最有效的扶贫和提高社会公平性的手段减效的时候,社会危机会潜在滋长。应该看到,教育资源相对于教育需要来说总是不足的,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管理不善仅仅是中国教育高收费的浅层次原因,深层的原因在于教育供给垄断和教育供给等级化的条件下,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政府企业化行为、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资本化。

讨论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5 <第七章>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目的是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保障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持续进行几十年的调研工作,在分析比较了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分别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调水的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江苏省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上,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经隧洞穿黄河,流经山东、河北至天津。输水主干线长1156公里;一路向东,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输水线路长701公里。

——中线工程,从长江中游北岸支流汉江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输水总干线全长1267公里。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补充黄河水资源的不足,主要解决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

在规划的50年间,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分三个阶段实施,总投资将达4860亿元人民币。

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方案,东线一期和中线一期主体工程静态总投资1240亿元,资金来源是中央预算内资金248亿元,占主体工程总投资的20%;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基金434亿元,占主体工程总投资的35%;银行贷款558亿元,占主体工程总投资的45%。在计算建设期贷款利息后总投资约为1365亿元。另外配套工程还需要投资308亿元。根据规划,在2002年至2010年为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近期阶段,总调

水规模约200亿立方米;2011年至2030年为中期阶段,调水规模约增加168亿立方米,累计达到368亿立方米左右;2031年至2050年为远期阶段,年总调水规模约增加80亿立方米,累计达到448亿立方米左右。

简要分析: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公共工程项目,项目的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完成这一项目,是在政府决策与政府投资的引导下来实现的,这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表现现代社会中政府投资的重要作用

讨论题:公共工程在国民经济中有何重大作用?

《案例二》2006:中央财政加大用于“三农”的投入,3397亿元投向

“三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宏伟目标,不仅有利于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更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财政,自然要把支持“三农”作为重中之重。从预算报告看,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3397亿元,比2005年实际执行数增加422亿元,增长14.2%,高于中央财政总收入、总支出的增长水平,占中央财政总支出增量的21.4%。若有超收,也将主要用于增加对“三农”的投入。

预算报告指出,在做大经济财政蛋糕的基础上,“十一五”时期全国财政支出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安排,将遵循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步调整存量,重点是促进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朝着城乡统筹安排和统一制度建设方向发展;重点调整增量,新增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调整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在确保国债资金用于“三农”的比例不降低的同时,新增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三农”;开辟新的资金渠道,逐步提高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重,并集中使用。同时,要大力支持农村金融等农村体制改革,并采取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民办公助、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激励方式,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增加对“三农”的投入,逐步建立起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资料来源:夏祖军,《中国财经报》,2006-03-08 第1版

简要分析:2006年预算报告提出本年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将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将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将高于上年,并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这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对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表现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整,来具体实施工业

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选择,这对我国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讨论题:评价我国的财政支农政策。

5 <第八章>

20世纪60年代中期,新加坡结合本国国情,选择储蓄基金制作为保障国民晚年生活的养老模式。该模式理论依据主要是弗·莫迪利安尼的“储蓄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消费者的生命周期中,其收入轨迹呈抛物线;消费轨迹则为递增直线。

从图中可见消费者青年时是净负债者,中年时是储蓄者,晚年是储蓄使用者,因而劳动者为使在退休后维持一定的消费水平,必须在劳动期间积累足够储蓄。储蓄基金制主要运作方式是:①保险基金来源于雇员和雇主的缴费,费用全部进入个人帐户,政府不负担任何费用。②保险基金由政府直接经营,民主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由国家法定机构——中央公积金局直接经营,由董事会制定决策,董事会由政府代表、雇主代表、雇员代表,专家代表等社会各届人士组成。

③保险基金实行一次给付制。雇员到55岁时,除保留政府规定的法定存款(数量较少)外,可连本带息取走养老保险费用。

简要分析:储蓄基金制可以培养良好的民族奋斗精神。在储蓄基金制下,个人退休以后的保障水平取决于工作时存款数额的大小,因而新加坡人生活节俭、自强自立、积极进取。而中央公积金制使政府能筹集到雄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同时,政府允许投保人提前支取保险金用于购买住房,解决了居民住房问题。因此,新加坡的这一制度取得了较好的运行效果。但储蓄基金制过于强调个人储蓄,缺乏互助互济功能,不是完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讨论题:你认为我国适合采用什么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案例二》美国的社会保险税

社会保险税(Social Secuity Tax),也称为社会保障税, 是为社会保障制度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 1935年8月14日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障法案》,并签署成为法律。新法案设立了社会保险计划,旨在为65岁或更老的退休工人提供一个持续的收入。《社会保障法案》为美国市民指定社会保障号码,并从1937年1月开始征收社会保险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美国的社会保险税的地位日益重要。到目前为止,社会保险税收入在联邦政府的收入中仅次于个人所得税,占37%左右,居第二位。目前,美国的社会保险税实施的模式是针对承保对象和承保项目来设置的,它不是单一的税种,一般由工薪税、失业保险税、个体业主税、铁路员工退职税组成。?

1.工薪税。是美国的主体税种,目的是为老年人筹措退休金和医疗保险而设立的。纳税人为雇主和雇员,课税对象为工资和薪金;税率分为雇主税率和雇员税率;与个人所得税不同,工薪税是对工资和薪金的总数课征,没有宽免扣除,但工薪税有最大税基限制,即只对年工资薪金收入中的一部分课征。

2.保险税。是联邦政府为各州政府弥补失业保险的不足而课征的。纳税人为雇主,课税对象是雇主支付给雇员的工资薪金。?

3.业主税。它是为个体业主(除医生外)的养老、伤残及医疗保险而设立的。纳税人为单独从事经营活动的个体业主,课税对象是个体业主经营事业的纯收入,税率为雇员和雇主工薪税的之和。由于其身兼两重身份,故允许有一定的扣除。?

4.铁路员工退职税。它是为铁路人员和铁路公司员工筹措退休费而征收的税。纳税人为雇主和雇员,征税对象是雇员领取的工资和雇主发放的工资。

5.社会保险税收入实行基金式管理。美国的社会保障被称为信托基金,意味着保证了领取者未来稳定的收入。如美国这些年来,将4.5万亿美元投入信托基金,4.1万亿美元用于津贴补助支出。其余的在信托基金用作储备,用于将来生育高峰时期(21世纪早期)的那代人到了退休年龄时,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巨大需求时的津贴支付。?

资料来源:中税网

简要分析:从美国社会保险税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其现行社会保险税来看,其社会保险税是针对承保对象和承保项目来设置,考虑了不同社会成员与不同项目的特点,既体现了一定的区别与针对性,也达到了对绝大多数人提供社会保障的目的,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对社会保险税收入实行基金式管理的作法应当说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讨论题:社会保障基金应怎样进行管理?

《案例三》一个关于家禽养殖业税收优惠的政策

2005年12月7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家禽行业有关税

财政学案例分析(精选.)

财政学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谁来填补养老金缺口 案例来源:根据2013年12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3》编写 案例内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从2006年中国对社会保障建设提出“覆盖城乡”的要求,到2013年在较短的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对城乡居民的基本全覆盖。中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有很多的内容,其中养老金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柱。目前,养老金缺口问题已经越来越受人们关注。 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为20001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18.39%。总支出为1556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1.91%。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占收入的比重看,全国总计达到了62.85%,比上一年提高了7.91个百分点,上海高达96.05%。而这种支出收入比上升的趋势会影响未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 自2013年1月1日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确定。 但无论是财政部还是学者,均回避了当前个人账户巨额空账的偿还问题。个人账户空账带来了巨额隐性债务问题。目前,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以及记账利率过低等问题,致使养老保险的部分积累功能的设计初衷无从实现,已成为事实上的现收现付制。 根据人社部2013年初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职工养老金累计结余近2.4万亿元,但与官方数据形成对比的,是个人养老金账户缺口的持续扩大。 截至2012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为23941.31亿元。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包括纯企业单位、其他以个体身份参保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达到29543亿元。也就是说,即使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的所有资金用于填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仍有5602亿元的缺口,与上一年相比,这一缺口扩大了大约240亿元。

《公共财政学》作业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课程名称公共财政学 学习中心(点): 专业:公共事务管理 层次: 姓名: 批次:

《公共财政学》作业 一、填空题: 1.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2.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取分项定率、分项扣除、分项征收的模式。 4.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5.税收支出的一般形式大致有税收豁免,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延期纳税和盈亏相抵等。 6.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7.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也存在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垄断,信息不充分,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8.区分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标准是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9.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说,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存在五种时滞: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和效果时滞。 10.财政政策的效应偏差大致可归为两类:自然偏差现象和人为偏差现象。 11.国际重复征税减除的三种方法是扣除法和低税法,免税法和抵免法。 12.我国的税种一般分为.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资源课税,行为课税和财产课税五大类。 13.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等方面。 14.从税收支出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15.改革开放后,我国针对原有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目前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三大保险为主和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选择题: 1.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ABC ) A立法和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C财政手段 D强制手段2.混合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ABC ) A政府授权经营 B政府参股 C政府补助 D政府直接生产3.税收支出从所发挥的作用看,可分为( AD ) A照顾性税收支出 B调节性税收支出 C补贴性税收支出 D刺激性税收支出4.一般说来,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A) A国防B花园C教育D桥梁 5.下列项目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是(BC ) A财政部对于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支持 B国防科工委对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某项新技术发明的资金拨款 C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联合利华所生产的立顿红茶投放市场后的食品安全检测所发生的费用支出 D国家发改委为长江三峡工程的某项技术论证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讲述了金融财经的基本业务和理论知识,下面是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4月21日下午,我参加了中心组理论学习,只要针对财政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与讲解,通过培训感觉主要的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领导重视,学习积极性高。这次学习很有必要很高,同时给我们培训讲课的老师水平也很高。短短的学习给我的感觉是,收获颇多。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也更进一步地突显了本次培训对我而言的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财政理论的学习和及时跟踪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从财政学的课程定位这个角度来看,提到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财政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财政理论和实践问题,要不断地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并不断将前沿科学的发展引入到教学中来,充分的做到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去分析和解释财政问题和现象,提出有益的对策。

其次,梳理财政的逻辑关系,联系财政的实践使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财政学与后续财政的关系,通过沟通认识到在对同一块内容的讲解上,哪些应该更加侧重一些。重点强调的部分要与实践的结合,精选内容,以恰当的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再次,注重对财政问题和财政现象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应该注重对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将有限的理论知识灌输。要用心去交流,通过互动培养兴趣,用问题或案例来吸引注意力,并让其自主思考问题。 经过本次财政学培训,使我能够更好地把握财政学的精髓、方法和手段,并应用到财政学课程当中去,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会努力将所学财政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对财政学的认识。 篇二: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刚刚学习完《财政与金融》,我个人见解有一些。大致学习完,和大多同学们的想法没什么不一样的,满脑子就是些理论概述,宏观经济微观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什么是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有政府的宏观调控有那些形式等等一系列。积极点来说:"哦,我终于知道什么财政政策是怎么回事了。"悲观主义者会说:"这跟我们

2财政学概论试卷

案例二:河南省今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39.37亿元。今年河南种粮农民享受的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又比去年大幅提高:中央和河南省共安排两项补贴资金39.37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3.72亿元,增长了53.5%! 其中,粮食直补14.5亿元,与去年持平;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24.87亿元,比去年增加13.72亿元,增长1.23倍。这就是说,按去年补贴面积9469万亩计算,全省亩均补贴达到41.57元,比去年增加了14.47元。 据介绍,省政府对今年的兑现办法进行了重大改革,决定从今年起,通过“一折通”兑现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等资金,同时在遂平、汤阴两县进行“一卡通”试点。实施“一折通”(“一卡通”),就是在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网点为每个农户开设固定的补贴存款零余额账户,政府的各项惠农补贴逐步通过这一账户直接兑现给农民,存款折(银行卡)一次发放,可以多次、多年使用,农民持存款折和有效证件可到任何一个农信社或邮政储蓄营业网点进行查询或领取补贴资金。(资料来源:河南日报2007-05-30) 6.政府之所以要对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是因为( ) A.增加农民收入 B.发展农业生产 C.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外部性正效应D.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外部性负效应 7.政府兑现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实施“一折通”(“一卡通”)是为了( ) A.增加银行存款 B.减少财政事物 C.减少中间环节,防止挤占、克扣。D.方便农民 8.政府对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与粮食流通环节补贴相比优势有( ) A.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完全到达农民手里B.农民直接感受到国家农业支持政策 C.市场经济不成熟 D.符合WTO规定 9.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属于( )补贴 A.明补 B.暗补 C.生产环节补贴 D.流通环节补贴 10.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属于财政( )支出

财政学案例分析

1.1我国垄断行业:坚冰渐融 1.2食品不安全信息不对称 1.3野生动物保护、光污染的负外部效应 1.4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常态 1.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 1.6: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 1.7:医改、教改背后的公共物品供给缺位 1.8:公共物品供给越位 1.9究竟什么是公共财政? 1.10:弥补市场缺陷,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一项重要的财政职能) 1.11:我国收入调节政策取向应该是“促富治贫” 1.12:2007年宏观政策重心:激活内需增长动力 2.1:财政花钱当量力而行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8月7日 2.2: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启动 2.4:公平与效率,漏桶里的水? 2.5:财政支出面临扩张压力 9.1:2006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2006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 9.2:建复式预算体系用制度管住干部 9.3:我国的零基预算改革 9.4: 看好13亿人的“钱袋子” 9.5:全国人大财经委拟通过《2004年中央决算(草案)》 9.6:摘自: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基础——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潘承祥 9.8:“国库集中支付”反腐作用有多大? 9.9:政府采购:谨防腐败转移 10.1:日本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10.2:美国的财权划分方式——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 10.3:分税制10年 10.5: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实践 11.1:我国财政赤字计算 11.2:格林斯潘警告美财政赤字危及经济前景 12.2:2005年中国财政赤字大幅降低意味着什么?2005-06中华工商时报 12.1:促进财政政策由投资向公共服务转型 12.2: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历程

公共财政学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财政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6分) 1. “看不见的手” 答:亚当·斯密在1776年撰写的《国富论》中说明竞争和利润动机将导致个人在追逐个人利益时能满足公共利益的要求,市场机制像“看不见的手”引导经济以最可行的方式进行生产。 2. 公共财政消耗性支出 答:消耗性支出是政府各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性支出,这些支出通常可以获得相应的商品与劳务。 3. 税收的归宿 答:税收负担经转嫁后最终的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 4. 帕累托改进 答:如果资源配置改变后和改变前相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好;第二,没有人处境变坏。那么,我们称这种资源配置的改变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5. 阿罗不可能定理 答:阿罗不可能定理证明满足—切民主制度的要求而又能避免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不存在。 6.公债 答:公债是政府以信用形式从社会上吸收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或满足其他财政需要的—种手段。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效率指的是什么? 答:效率通常指的是帕累托效率。如果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一部分人处境改善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那么这种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有效或帕累托最优。 2.税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税收可以分为几大类? 答: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这三大类。 4.政府如何设计税制? 答:由于各税收原则目标的多重性产生于财政职能的多重性,因而税制设计往往依各国政府的职能偏好所在而不同。重要的是,在选定首要原则之后,如何使其他原则在此约束条件下更好地加以满足。 5.政府现在主要从事什么活动? 答:政府的首要作用是提供涵盖所有经济交易的法律框架,除此之外,政府活动包括:生产产品和服务;管制和补贴私人生产;购买产品和服务;收入再分配。 6.什么是税收的受益原则? 答:受益原则要求每个纳税者根据他从公共服务中获得利益的水平来相应纳税,即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与他从政府服务中获得的收益相等。

财政学总结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和财政职能 1、财政:从经济学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i 主题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2、财政学的对象:财政收支及其治理。 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2)财政 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4、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分配职能;(3)经济稳定与发展 职能;(4)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职能。 5、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原因:(1)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2)私人不 愿意清楚外部性;(3)规模报酬递增所导致的垄断。 6、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 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指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同时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进效益。 7、经济公平: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 8、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 内,平等不等于公平,甚至是对社会公平的背离。 9、经济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10、充分就业: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 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11、物价稳定: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 围内。

财政学案例分析1

公共财政学案例分析 ————谁来填补养老基金缺口 贸易经济11 成员:苏春强 2111802220 王光瑞 2111802221 2013.11.28

题目:《关于“谁来填补养老金基金口”的案例分析》 班级:贸易经济11班 小组成员:苏春强贸易经济11 2111802220 王光瑞贸易经济11 2111802221 讨论过程: (1)仔细研读案例,查找相关资料,适当展开,以确定分析方向和主体。 (2)通过阅读资料,结合当前社会现象,按照提示内容,运用所学的供需理论、博弈论等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就案例所反映和折射的相关问题提出小组成员的见解。 (3)整合小组成员的见解,完成案例分析报告与演示稿。 一.案例简介: 《新民周刊》2012年第38期刊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封进的文章说,持续扩大的养老基金缺口必须得到填补。谁来填补缺口?目前看有4个可能的来源。 一是国企红利。我国约有国有资产33.8万亿元,国企红利每年已经超过1万亿。2012年实际上缴比例约为7.4%,远低于欧美国家的20%-60%。若能将上缴比例提高到20%,则可有近2000亿的补贴用于养老保险。 二是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我国有外汇储备约3.4万亿美元,占GDP约50%,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我国已经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主权财富基金,期望通过更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提高储备资产的收益率。用主权财富基金的收益补充养老基金是许多国家的做法。 三是社会保障基金。这一基金成立于2000年,主要用于应对今后的养老保险基金危机。如果今后有更多的国企红利、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划拨到社保基金,国家财政通过社保基金补贴养老金缺口不失为一种办法。 四是直接增加财政预算。加大财政对养老金的补贴是社会公平的需求,也是政府对之前养老金改革中的隐性债务埋单。 二、案例分析: 1、养老基金缺口的形成 (1)、统筹基金占用个人账户资金是形成养老金缺口的主要原因。 我国从传统的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转变过程中,在探索中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制度设计的初衷是统筹基金实行现收现付制,满足当期养老基金支付需要;个人账户实行积累制,账户里的钱只能在本人退休时才能发放,可以为将来人口老龄化积累资金。但现在除了部分进行个人账户试点的地区外,其他地区个人账户与统筹基金都是混账核算,大量个人账户的钱被用于当期发放,成了有名无实的空账。 (2)、“中人”的隐性债务进一步扩大养老金缺口。 国务院 1997 年颁发《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采取了“老人”、“中人”和“新人”三种群体对应三种方法的计发方式,

财政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财政学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总结 一、简述财政的基本职能(P25) 答: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 1、资源配置职能,即通过公共物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收入分配的职能,①实现对收入的分配,主要是税收;②支出分配状况的调整,主要是 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 3、稳定经济的职能,在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周期性波动乃至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政 策的扩张与收缩熨平波动,减免危机。 二、简述财政支农的几种方式选择。(P82) 答:财政支农方式可以分为市场政策、直接补贴、政府公益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 (1)市场政策。主要是通过保护性收购价格政策,来抬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得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市场均衡价格的水平上。 (2)直接补贴政策。 (3)政府公益服务。政府在农业方面的公益服务包括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咨询、培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市场促销与认证服务等。 (4)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利用国家财政资金直接投资进行项目建设,服务于农村区域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 三、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支出的筹资来源。(P82) 答:根据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财政投资、国内资本市场融资、引进外资、项目融资等方式。 (一)政府财政投资。是指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将一部分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收入)投入 到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过程。 (二)国内资本融资市场。即通过发行有价证券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建设。 在国家财力不足、居民储蓄充裕的情况下,这一融资方式尤为适用。 (三)引进外资。引进外资不仅能够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而且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方法,提高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与运用效率。 (四)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为某个特定的项目安排的融资。项目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所有权的多元化和经营运作的市场化,常见的运作方式包括BOT方式、TOT方式、ABS 方式和PPP方式。 (1)BOT方式,即建设----经营----移交 (2)TOT方式,即移交----经营----建设 (3)ABS方式,即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 (4)PPP方式,即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合作模式。 四、税式支出的主要形式。(P116) 1、税基式(起征点、免征额、税收扣除、税收庇护) 2、税率式(优惠税率) 3、税额式(减免税优惠、税收抵免、优惠退税) 4、递延式(递延纳税、加速折旧、准备金制度) 五、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P134) 财政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要受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总的来说,这些因素是:

《公共财政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财政学》在线练习一 一、判断题 1、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条件。(×) 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4、亚当.斯密关于税收方面提出的四项原则的核心是公平。(√) 5、从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相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 张的趋势。(×) 6、我国预算内投资在转轨时期比重下降,这与GDP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正好相 反。(×) 7、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 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低。(×) 8、商品和劳务的最后售价不同,其所承担的增值税额也就不相同。(×) 9、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0、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 二、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支出本身不直接形成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它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公共财政补贴支出、国债利息支出、国际组织捐赠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 2、纳税期限:是国家税收制度对纳税义务人规定的缴纳税款期限。税制构成要素之一。 3、公共收费:广义的公共收费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收费,包括管理性收费和财政收费。现代意义的公共收费是指政府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管理所收取的规费,以及政府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直接向使用者或收益者收取的使用费。 三、简答题 1、请简述税收的含义。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税收属于分配范畴,它的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请简述我国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财政补贴的性质:(1)是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一种,国家把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领受者;(2)由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支付;(3)不需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 财政补贴的分类: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其它分类:(1)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2)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别;(3)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补贴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4)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以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5)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3、请简述公共投资的含义。 答:公共投资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须的资产花费的财政支出。即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四、论述题 1、请论述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应债能力、偿债能力、使用效益。 (1)应债能力:社会中应债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水平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债客体,是指承购国债的资金来源,可以用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越多,应债能力越强,这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二是应债主体,指承购国债的企业、机构和居民,一般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收入中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投入相对比较低,承购国债的能力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使用效益:国债的使用效益是国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适度的国债规模不仅要从有关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来看,还要从国债最终的使用效益来考察。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财政学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财政学的感受 学习财政学的感受 “财政”是人们用以对政府分配一类现象的概括,这句话我慎重的记在笔记本上。从一个简单的层面来说,财政是政府的收入活动和支出活动。扩展开说,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它的收支活动筹集和提供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事物基本上都有它的特征以便于我们区别它们,财政亦不例外,财政的基本特征有什么:首先是它的阶级性与公共性,其次是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最后是收入和支出的对称性。 开学至今,终于在财政学的逐渐学习中开始了解这门课程。从刚开始对财政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半知半解,从毫不关心到开始逐渐关注财经中的政府活动及政策动向,财政学的学习带给我的不仅是对新知识的探索,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我生活里从不曾关注的另一面,让我学会了如何作为一名公民去关注政府不同时期的不同财政政策,以及政策背后的成因和利益导向。我想,这些都是学习财政学之后所养成的一种意识,一种习惯。 财政学的学习是一个入门的过程。首先,我学会了一种

关注的意识和习惯,学会了从课堂到生活中去关注财政学。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增强,现正需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宏观体系,弥补市场的实效,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税收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对政府收支活动规律的学习变得更加重要。所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迫切需要去学习和去了解的意识,才会不仅仅把财政学当做是一门学科,而更多的是把财政学当做生活中一个感兴趣的方面去研究、去探索。其次,通过学习对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对政府财政活动有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理论篇到支出篇的学习中,对政府收支活动的影响、结构及规模有了一个概览的认知,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现状有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一方面通过理论篇的学习,对财政学学科体系和发展的追溯,能够在老师的讲解和课后的资料查询中对其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另一方面,通过对支出篇的学习,知道了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等内容,也知道如何区分日常生活中政府的各种支出及作用。最后,通过学习还知道在财政经济学的发展中,李嘉图、穆勒、马歇尔及庇古等都留下了他们的印记,虽然目前以我的专业知识及经济学基础还不足以将整个的脉络理清,将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财政经济学的不同见解学习,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去了解去学习的

财政学案例分析复习题

案例1: 阅读以下案例资料,根据资料分析所提出的问题: 当火车驶过农田的时候——外部效应与市场失灵 20世纪的一天,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A.C.庇古。他边欣赏风光,边对同伴说: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当时是蒸汽机车)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无能为力之处,称为“市场失灵”。 将近70年后,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和阿尔钦同游日本。他仍在高速列车(这时已是电气机车)上想起了庇古当年的感慨,就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农田是否受到列车的损害而减产。列车员说,恰恰相反,飞速驰过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农民反而受益。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赶鸟费”。这同样是市场经济无能为力的,也称为“市场失灵”。 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代与地点结果不同。两代经济学家的感慨也不同。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火车通过农田无论结果如何,其实说明了同一件事:市场经济中外部性与市场失灵的关系。 思考: (1)、什么是外部效应?在这个案例中外部效应是正的还是负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2)、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 (3)、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4)、为什么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方面具有优势? (5)、政府主要通过什么手段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列明政府活动的主要范围。 案例:2: 阅读以下案例资料,根据资料分析所提出的问题: 财政支持医疗卫生文化三农等事业发展情况

财政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按照教育法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2003-2007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累计达2.43万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长1.26倍,年均增长18.8%,较好地保障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003-2008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情况 单位:亿元 2008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8937.91亿元,比2007年增长25.5%。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598.54亿元,增长48.5%,主要用于: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秋季学期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增加北方农村中小学取暖费,免费提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教科书,并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加强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和中西部地区初中校舍建设,改善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附属生活设施。资助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向中等职业学校中来自城市经济困难家庭和农村的一二年级学生提供助学金,每人每年1500元,惠及90%的在校生。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继续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支持三批共10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启动“211”工程三期建设。继续支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等。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 财政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公共财政学2017年秋作业

公共财政学2017年秋作业

公共财政学2017年秋作业 单选题: 1、通货膨胀会使债务的实际价值产生变动,影响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实际收入。一般来讲,通货膨胀会使债权人的实际收入( A )。 A. 减少 B. 无法判断 C. 增加 D. 不变 2、在发行公债时,其利率的高低一般不受( D )的影响。 A. 金融市场利率水平 B. 国家的信用状况 C. 社会资金的供给量 D. 发行的时间 3、政府征税要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提高税务行政和管理效率,这是税收的( C )。 A. 受益原则 B. 公平原则 C. 效率原则 D. 支付能力原则 4、各种公共收入形式中,被认为是最佳形式的是( D )。 A. 公债 B. 捐赠 C. 使用费 D. 税收 5、当债务化清偿使政府背上沉重的利息负担时,政府一般喜爱用( C )办法摆脱困境。 A. 税收化清偿 B. 信贷化清偿 C. 货币化清偿 D. 债务化清偿 6、在税收局部均衡分析过程中,课税商品或生产要素的( D )是决定税收能否转嫁及转嫁多少的关键。 A. 税率 B. 供给弹性 C. 需求弹性 D. 供求

弹性 7、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这是税收的( C )。 A. 受益原则 B. 支付能力原则 C. 公平原则 D. 效率原则 8、内债和外债的区分标准是( C )。 A. 认购者的国籍 B. 认购的币种 C. 发行的地域 D. 发行的方式 9、对税率形式的选择,若就效率而言,( A )是较优的选择。 A. 比例税率 B. 累进税率 C. 累退税率 D. A 和B都对 10、政府课税后,会使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降低了商品的购买力,从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这是税收对消费者的( B )。 A. 替代效应 B. 收入效应 C. 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的结果 D. 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结果 11、公债利率的高低不受下列哪一项影响( D )。 A. 金融市场利率水平 B. 国家的信用状况 C. 社会资金的供给量 D. 发行的时间 12、政府课税后,会使生产者可支配的生产要素减少,从而降低了商品的生产能力,从而居于较低的生产水平,这是税收对生产者的( D )。

财政学学习总结

最近我以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式,阅读和浏览了一些公共经济学方面的著作。由于时间有限不可能深入的对每个细节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所以本阶段阅读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公共经济学的一般性理论框架体系,考察公共经济学学科所涵盖的主要领域和内容,以及比较各种类型公共经济学方面教材或著作的异同之处,目的是对公共经济学这一理论学科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以期对以后深入研究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对公共经济学一般性框架的理解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与私人经济相对应的,政府机构、非营利部门等公共部门经济活动、行为及其绩效的学科。通过阅读众多教材和专著,我试图寻找一条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线索。虽然众多教材都各自有自己的体系和侧重(尤其是国外教材),但我感觉还是有一个一般性的理论线索可以把握。即:市场万能(亚当·斯密的思想、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市场失灵(公共产品、外部性、不对称信息、自然垄断、公平、稳定等问题以及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增加(凯恩斯主义、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规制)→政府失灵(对第二定理的怀疑、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加强预决算管理、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政府和市场边界技术划定问题。其中公共经济学学科诞生于政府大幅干预经济时期,即20世纪50 年代凯恩斯主义盛行时期,并且现代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是公共经济学诞生、发展前提基础。 此外,在公共产品范围界定问题上还引出了对政府间财政分权和财政关系的探讨;对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否定,引出了对公共经济效率问题的关注,因此公共经济主要方面的效率也进行了深入地展开研究:在公共支出方面引出了对各种支出项目的深入研究和预决算体制管理的研究;在公共收入方面引出了税收原则、税收负担、税收转嫁、公债以及最优税制问题和税收结构问题的深入研究;在公共规制方面引入了基于效率和社会福利的经济规制和社会规制问题的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公共经济学的一般分析框架可描述为:先以市场效率(帕雷托效率)和福利经济学基础入手;再分析市场失灵问题,包括公共产品、外部性、不对称信息、自然垄断、公平、稳定等问题;随后重点分析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提供的局部和一般均衡模型等各种公共产品提供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直接民主:各种投票理论和规则、间接民主:利益集团和寻租问题);随后针对公共支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各具体项目的考察以及支出成本收益和支出政策的研究)、公共收入(税收原则、税收负担、税收转嫁、公债以及最有税制问题和税收结构问题)和公共规制等问题进行展开分析;最后涉及公债、财政分权、预决算管理等问题。这是我理解的公共经济学的一般性的分析框架,由于公共经济学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其学科内容还很难清楚地界定,因此以上框架只能基本涵盖主要或主流公共经济学所涉及的内容,而对某些深入具体的公共经济问题可能有所疏漏。 二、对各类型公共经济学教材或专著的比较和认识 现在中国出现的公共经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两大类、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国外编著的公共经济学方面的著作,其中又分为有中译本的和英文原版的两种类型。一般而言,有中译本的国外教材或专著是比较经典的、主流的、名家所著的或国外普遍流行的教材或专著,如斯蒂格利茨的《公共部门经济学》、加雷斯·迈尔斯的《公共经济学》、布朗和杰克逊的《公共部门经济学》

财政学计算题总结

、增值税的计算(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 ) 不含税销售额 = 含税销售额 / (1+ 税率) 销售税额 =销售额 *税率一般纳税人: 应纳税额 = 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销售额(不含税)X税率—当期进项税额 小规模纳税人: 应纳税额=销售额(不含税)X征收率 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为: A.从销售方物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 B.从海关去的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税额 C.免税农产品原材料按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从当期销项税额中扣除 D.外购货物所支付的运输费用,以及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所支付的运输费用,按7%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 E.专用发票可以抵扣,普通发票不可以抵扣 F.固定资产可以抵扣 G.小规模纳税人的基本税率为 3% 例题: (一)某公司为一般纳税人,2009 年 2 月发生以下采购业务: (1 )购进原材料,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标明价款50000 元,增值税额 8500 元,其中 1/4 用于集体福利; ( 2 )购进原材料,取得普通发票,价税合计 8000 元; ( 3 )购进农产品,买价 10000 元; ( 4 )支付采购原材料运输费用 2000 元,取得运单; (5)购进生产用机器设备,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价款100000 元,增值税额 17000 元,支付运输费用 1000 元,取得运单。 试计算可抵扣的进项税额。 计算: (1 )进项税额 8500 元中可以抵扣的为: 8500 X(1-1/4 ) =6375 (元) ( 2 )取得普通发票,增值税不可抵扣 (3)购进农产品按买价的 13%抵扣:10000 X13%=1300(元) (4)采购运输按运单标明的运费的7%抵扣:2000 X7%=140 (元) (5)2009 年 1 月 1 日起,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增值税可以抵扣 17000 +1000 X7%=17070 (元) (6)合计可抵扣的进项税额 =6375+1300+140+17070=24885 (元) (二) 1 某纺织企业向棉场直接购入原棉一批,买价为 150000 元。计算此项业务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 2 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本月购入 A 材料 5000 千克,每千克单价 8 元,运杂费 1500 元(其中运输费1000 元)。计算此项业务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 计算: 1 、进项税额 =150000 X13%=19500 (元) 2、进项税额 =5000 X8X17% +1000 X7% =6870 (元) (三)例:某自行车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8 年 4 月份发生下列购销业务:

财政学案例分析题 (1)

案例分析题 1.资料显示,我国的外汇储备近3万2千亿美元,拥有美国国债投资超过10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发达国家的第一大债权国,而现阶段,招商引资仍然是考核各级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运用财政理论结合我国国情从相关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2.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将2008年GDP修正为31.4万亿人民币,增速提高0.6个百分点至9.6%,调整后我国08年的GDP为4.6万亿美元。09年日本经济处于萎缩状态而中国经济增幅达8.7%,世界银行曾预测中国的经济规模会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试运用财政学理论结合我国国情从相关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3.从2003年的2.9%到2009年的1.1%,我国中央财政赤字正与国际通常要求的警戒线渐行渐远。资料显示,1999年我国赤字率跃上2%的台阶,在2000年至2003年赤字率逼近3%,其中2003年、2004年财政赤字一直维持在3198亿元这一建国以来的最高位。国民经济近几年连续向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财政蛋糕也越来越大,既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又使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相对变小,财政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如是说,运用财政理论结合我国国情从相关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4.2007年人大五次会议上,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给了民众一个惊喜,2007年用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的预算支出将增长相当大的比例,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到全体民众身上。在2007年中央财政主要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医疗卫生支出,增幅86.8%,达312.67亿元人民币,以用于免费防止重大传染病、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加大城乡医疗救助;用于教育的支出858亿元,增长42%,以免除1.5亿农村中小学学生学杂费;三农支出继续增加,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对就业再就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职工养老保险、社会救助体系增加投入。2007年初财政报告多次提到公平、正义的理念,洋溢着政府对民生的殷切关注。运用财政理论结合我国国情从相关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5.《人民日报》消息,《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式发布。《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50万亿元,达到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相比2011年虽继续有所回落,但仍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上升。《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4676亿元,比上年增长2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0%。全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17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2012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第二产业占GDP的45.3%,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44.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在解读《统计公报》时表示,国际上,欧债危机仍然没有找到稳定解决的有效办法,欧元区大部分国家增长动力疲弱;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成长显著低于预期。在如此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运行缓中企稳、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的总格局,实属不易。要求:试运用财政学理论结合我国国情从相关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财政学的心得和体会

财政学的心得和体会 还记得在第一节财政学课之前,看到的这样一段话:你了解政府参与社会资源配臵的规模和结构吗?你知道政府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筹集资金以确保支出的需要吗?各种不用的政府收入和支出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行为?你是不是希望对政府的财政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你想还成为制定公共政策的精英或维护公众权利的专家,那么,现在就应该开始财政学的学习。 开学至今,终于在财政学的逐渐学习中开始了解这门课程。从刚开始对财政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半知半解,从毫不关心到开始逐渐关注财经网中的政府活动及政策动向,财政学的学习带给我的不仅是对新知识的探索,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我生活里从不曾关注的另一面,让我学会了如何作为一名公民去关注政府不同时期的不同财政政策,以及政策背后的成因和利益导向。我想,这些都是学习财政学之后所养成的一种意识,一种习惯。接下来,我将对这一阶段财政学的学习过程,做一个所学、所思、所感的阶段性总结。 首先,我学到了什么? 财政学的学习是一个入门的过程,从门外到门内,经过八周的学习我已经初步站到了财政学的门内。首先,我学会了一种关注的意识和习惯,学会了从课堂到生活中去关注财政学。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增强,现正需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宏观体系,弥补市场的实效,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税收发生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对政府收支活动规律的学习变得更加重

要。所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迫切需要去学习和去了解的意识,才会不仅仅把财政学当做是一门学科,而更多的是把财政学当做生活中一个感兴趣的方面去研究、去探索。其次,通过学习对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对政府财政活动有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理论篇到支出篇的学习中,对政府收支活动的影响、结构及规模有了一个概览的认知,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现状有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一方面通过理论篇的学习,对财政学学科体系和发展的追溯,能够在老师的讲解和课后的资料查询中对其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另一方面,通过对支出篇的学习,知道了公共产品理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等内容,也知道如何区分日常生活中政府的各种支出及作用。最后,通过学习还知道在财政经济学的发展中,李嘉图、穆勒、马歇尔及庇古等都留下了他们的印记,虽然目前以我的专业知识及经济学基础还不足以将整个的脉络理清,将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财政经济学的不同见解学习,但是现在已经有了去了解去学习的兴趣。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能够真正对整个财政学体系形成和发展有更深的了解。 其次,我想到了什么? 学习一门课程的最初,我常常会想到这样几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这门课讲的内容是什么?这门课能给我带来什么?同样的,在学习财政学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的思考着这几个问题,也在不断寻找着答案。首先,我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这是一门专业课,作为一名金融学的学生,有必要也必须去学好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