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施复亮抗战胜利后的中间路线(已修改)

论施复亮抗战胜利后的中间路线(已修改)

论施复亮抗战胜利后的中间路线(已修改)
论施复亮抗战胜利后的中间路线(已修改)

论施复亮抗战胜利后的中间路线(已修改)

杨宏雨

施复亮是抗战胜利前后宣传和提倡中间路线的代表人物。关于施复亮的中间路线,除齐卫平先生发表的《论施复亮与抗战胜利后的中间路线》(发表在《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3期,以下简称“齐文”)一文外,鲜有专文论述。“齐文”确是探讨施复亮政治思想的一篇力作,并在中间路线评价问题上作了许多重大突破,但由于“齐文”论述施复亮的思想是为了探讨对中间路线的整体估价,这就限制了对施复亮思想的深入研究,甚至还造成了一些错误。此外,就多角度评价中间路线方面,“齐文”也稍嫌不足。笔者不揣浅陋,就施复亮抗战胜利后的中间路线作些粗浅的探讨,以补“齐文”之不足,有许多“齐文”论述清楚的则不专文论述。

施复亮关于中间路线的基本思想虽然萌芽于二十年代,但他明确揭橥中间路线是在抗战胜利之后,尤其是在全面内战爆发以后。1945年12月,施复亮在《我的答案》一文中,首次提出“必须在国共两党以外形成一个进步的民主的中间派的政治力量,其强大到举足重轻的地位,既可以做双方团结的桥梁,又可以做共同团结的基础”1。该文是施复亮关于中间路线问题的最早论述。1946年7月,他又在《文汇报》发表了《何谓中间派》一文,提出:“中国的中间派,有它自己的社会基础、政治路线、对内对外的明确政策,以及对国共两党的独立态度”2。在该文中,施复亮首次使用了“中间派的政治路线”这样的提法,并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对中间派的政治路线作了比较明确的阐述。之后,他又在《时与文》、《观察》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更加系统地论述了他关于中间路线的理论。

施复亮关于中间路线的论述尽管很多,但概括起来就是要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改良方式,在中国“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就是要“兼亲美苏”、“调和国共”3。故本文拟从新民主主义政治、新资本主义经济、“兼亲美苏”与“调和国共”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新民主主义政治

新民主主义政治是施复亮的中间路线所要努力实现的政治目标。

关于民主政治的内涵,施复亮曾从多方面作过解释。这些解释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的内容。

①政治公开化,反对“秘密政治”,主张“一切公开出来让人民批评”4,“根据多数人民的意志来决定一国的政策”5。

②多党合法化,主张“各党共存,都能发展”,即允许一切党派“平等合法的存在和发展”,允许一切党派“有参与政治和争取政权的同等机会”,反对任何党派“享有政治的、法律的、军事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特权”6。

1施复亮:《我的答案》,《新华日。报》,1946年1月1日。

2施复亮:《何为中间派》,《文汇报》(上海),1946年7月14日。

3《中间派的政治路线》,《时与文》第1卷1期,1947年3月14日。

4施复亮:《国共谈判与重开政协》,《周报》46期,1946年7月19日。

5施复亮:《中间路线与挽救危局》,《时与文》第1卷8期,1947年5月2日。

6施复亮:《中间路线与挽救危局》,《时与文》第1卷8期,1947年5月2日。

③军队国家化,反对用武力干涉政治,反对用武力“来维持或争取政权”7。

④思想多元化,反对统于一尊,“反对任何思想上的统制和清一色”8。

显然施复亮所理解的民主政治是一种理想化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政治公开化、多党合法化、军队国家化和思想多元化正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所谓“新民主主义政治”,施复亮解释说,它“在形式上是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决不许它成为少数特权阶级所独占的民主政治,必须把它变成多数平民所共治的民主政治,进一步,且须变成为全体人民所共治的民主政治”9。它“反对任何形式的一党独裁或阶级独裁”10,主张建立平民政权11。在实现新民主主义政治、建立平民政权的过程中,施复亮认为“必须由民族企业家积极负起领导的责任,联合一切进步的民主势力来共同争取”12。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大变动的时代,由于受苏俄十月革命的影响,加上中国共产党人二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所以当中国的历史走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13,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在局部的中国开始变为现实。在这个国家中“中国的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他们必然要成为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构成和政权构成的基本部分,而无产阶级则是领导力量”14。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未来中国政治问题上的基本看法,也就是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人主张在中国建立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的基本内容。它分解开来就包括无产阶级领导、各革命阶级联合和社会主义前途三个部分。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相比较,施复亮这一主张的缺陷是不言而喻的。

在强调指出施复亮新民主义政治这一概念不足之处的同时,又应看到,当时的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下,中国人民连基本人权都没有,就此而言,施复亮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论又包含了反帝反封建的色彩,包含了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的民主和自由的色彩,具有相当大的进步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施复亮的政治主张中竭力强调基本的自由和人权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这更增添了他新民主主义政治的积极内涵。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同时也是现代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施复亮在主张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同时,强调提出了建立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基本的自由和人权的积极意义。他指出,在一个近代国家,没有民主与自由,人民“不能算一个近代国家的人民”15,也就是说,在民主这个问题上,施复亮更强调民主是现代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现代人权。

所谓民主是现代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就是强调基本的自由和人权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的价值构成,强调享有基本的民主权利是人成为现代人的政治前提。换句话说,在一个近代国家,如果民众不能享有作为基本的自由和人权,人只是自然意义上的人,不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人;只是奴隶意义上的人,不是独立

7施复亮:《论当前的经济危机》,《四川经济季刊》第3卷1期,1946年1月1日。

8施复亮:《何为中间派》,《文汇报》(上海),1946年7月14日。

9施复亮:《中间派的政治路线》,《时与文》第1卷1期,1947年3月14日。

10施复亮:《何为中间派》,《文汇报》(上海),1946年7月14日。

11施复亮:《再论中间派的政治路线》,《文汇报》(上海),1947年4月13日。

12施复亮:《论当前的经济危机》,《四川经济季刊》第3卷1期,1946年1月1日。

13《毛泽东选集》一卷本975页。

14《毛泽东选集》一卷本935页。

15施复亮:《从较场口到劝工大楼》,《文萃》第2卷19期,1947年2月13日。

意义上的人;只是专制意义下的人,不是自由意义上的人……,也可以说是缺乏现代意义上的人格。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所确认的公民享有身体、居住、言论、信仰、出版、集会、结社、通讯、游行、示威、罢工等自由;公民无分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政治上、法律上一律平等;每个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等。这一切都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它是近代任何一个民主国家都必须首先确认的。一个国家不能保证公民基本的民主和自由权利,就不是民主国家。人民失去了这些基本的权利,就不是近代社会意义上的人民。当时中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剥夺了人民的基本民主权利。针对这一现实,施复亮多次谴责国民党的专制统治,指出国民党政权“不但不曾具有民主的实质,甚至还没有具备民主的形式”,要求国民政府“立即开放党禁,取消一党专政”16,保障人民的基本民主权利,并把它提到关系中国人是否够格作为现代意义上人的价值高度。这一认识无疑是积极的。

民主是从属于一定阶级的。开了民主的阶级性,抽象地谈超阶级的民主是一种错误。但离开了自由和人权的基本内涵,也就不存在任何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换句话说,在现代社会中,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Democracy既属于资产阶级,同时又应属于无产阶级,属于社会主义。不仅如此,由于社会主义民主是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扬弃,它应该比资产阶级民主更广泛、更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必须确认资产阶级所确立的人民应该享有的基本政治权利,并在这一基础上加以扩大和完善。在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应该是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离开了民主政治,甚至离开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去谈无产阶级专政,如文革中高呼的“红色恐怖万岁”,根本上就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反动,是一种极端的封建法西斯专政。这就是历史在民主问题留给我们的一点思考。

二、新资本主义经济

在战后中国的经济建设中,施复亮主张建立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来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新资本主义经济在施复亮的思想中是与新民主主义政治相配合的经济制度。

所谓新资本主义经济,施复亮解释说,它“在发展生产力方面,主张尽量利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优点,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工业化;在调整生产关系方面,主张尽量革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弊端,采用进步的社会政策,以保障劳动大众的职业和生活。”17

新资本主义经济这一概念在施复亮抗战胜利前的文章中称为民生主义第一阶段,抗战胜利后改称新资本主义经济,其内涵从施复亮的文章和声明中可看出是一致的。

从顺序上看,新资本主义经济首先是施复亮第三条经济路线的内容,然后才被纳入中间路线,成为他中间路线理论中与新民主主义政治等量齐观的一部分。因此追述施复亮的第三条经济路线将有助于对他中间路线理论的探讨。

施复亮的第三条经济路线提出于抗战后期(1944年),是他对战后中国经济建设道路的构想。他主张战后中国的经济建设分两步走,第一阶段“多多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优点来发展社会的生产力,加速促进中国经济的工业化”,第二阶段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力谋矫正并肃清其种种弊害,以达到人人经济地位平等的社会主义”,他把战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称为新资本主义阶段(也称民生主义

16施复亮:《论当前的经济危机》,《四川经济季刊》第3卷1期,1946年1月1日。

17施复亮:《中间派的政治路线》,《时与文》第1卷1期,1947年3月14日。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称为社会主义阶段(也称民生主义第二阶段)。在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过渡中,主张“和平地扬弃资本主义”18。

对于经济上的新资本主义阶段,施复亮明确指出,它“在本质上还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不过是一种改良的资本主义经济。”19它“不但不否定资本主义,而且还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20。

新资本主义理论的提出包含了施复亮对中国经济前途的合理认识。施复亮认为中国民主革命完成之后,“在经济上决不能马上实行社会主义,必然要经过一个中间阶段或过渡时期”21,也就是他所说的新资本主义经济阶段。他充分估量这一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中国实现的历史意义,指出:“这不仅是历史的必然和历史的要求,同时也是历史的进步”22。

无独有偶,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也曾指出:“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他明确提出“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并把那种否认战后中国应该让资本主义有一个必要发展的主张称为“空谈和欺骗”23。毛泽东的这种认识和施复亮对资本主义在中国实现的价值评估几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但不是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而且还可以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此而言,施复亮关于在战后中国建立新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基本上是符合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国革命胜利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战后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

在充分肯定施复亮新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进步性的同时,也应看到近代中国虽然不是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抛开一个过渡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是一种幻想。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中国的经济“除了原始形态的成分外,就不仅包括封建的、资本的构成部分,还有准社会主义的因素在其中起着积极的极其生动的作用”24。这种准社会主义的因素就是条件成熟的可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成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建立一种以国营经济为领导、包含有国家资本主义、私人资本主义、小手工业、小农业在内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避开经济上完全的资本主义阶段,逐步行向社会主义不能不具有极大的可能性。施复亮认识不到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又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25,主张在战后的中国建立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并明确提出新资本主义阶段就是“一个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26。新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上还是资本主义的经济”27,这不能不说是有点失之偏颇。

新民主主义政治与新资本主义经济的结合就是施复亮理想中的未来中国的国家制度。它正是一种完美

18施复亮:《战后中国应取的经济政策》,《四川经济季刊》第1卷4期,1944年9月15日。

19施复亮:《战后中国经济建设中几个根本问题》,《四川经济季刊》第2卷3期,1945年7月1日。

20施复亮:《再论中间派的政治路线》,《文汇报》(上海),1947年4月13日。

21施复亮:《新中国的经济和政治》,《观察》第4卷21期,1948年7月24日。

22施复亮:《战后中国经济建设中几个根本问题》,《四川经济季刊》第2卷3期,1945年7月1日。

23《毛泽东选集》一卷本961-962页。

24王亚南:《中国社会经济改造问题研究》第31页,上海中华书局,1949年版

25《毛泽东选集》一卷本613页。

26施复亮:《废除剥削与增加生产》,《观察》第4卷4期,1948年3月20日。

27施复亮:《战后中国经济建设中几个根本问题》,《四川经济季刊》第2卷3期,1945年7月1日。

化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苏联二十多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惊讶,同时在思想上产生了一种迷茫,主张中国在政治上取法英美的同时,在经济上仿效苏联的计划经济,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来解决当时国内失业、贫困、饥饿等社会问题,从而构成了齐卫平先生的文章中所指出的“建立以英美式的政治民主加苏联式的经济民主为理想”的典型中间路线建国方案。就社会团体而言,这种主张以民盟为代表。1945年10月通过的《民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提出“调整社会经济制度,从政治上的自由平等扩展到经济上的自由平等”,主张“拿苏联的经济民主充实英美的政治民主”。就个人而言,持这种主张的以张东荪为代表。1946年5月,张东荪提出在中国建立一个中间性的社会体制,主张“在政治方面比较上多采取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同时在经济方面比较上多采取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28民盟和张东荪的提法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在中国宣传和提倡中间路线的一些政治团体和个人的一种共识。但施复亮却比较例外,他对资本主义在战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他明确提出在经济上“不赞成在客观条件尚未成熟的时候来实行社会主义”29,主张“在最近的将来”努力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替未来的社会主义建筑起物质的基础”30。就施复亮个人的文章而言,始终没有出现过类似于“以英美的政治民主加苏联的经济民主”的言论,齐卫平先生用“以英美的政治民主加苏联的经济民主”31作为对施复亮在国家制度方面主张的概括显然不够准确。事实上,施复亮只是在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一点上,与其他中间路线的提倡者表现出共识,但在究竟建立怎样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特别是经济制度上,仍表现出了自己的异见。

三、“兼亲美苏”与“调和国共”

和平、渐进的改良方法是实现施复亮的新民主主义政治和新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真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基本手段。这一手段在抗战胜利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施复亮又把它具体化为“调和国共”与“兼亲美苏”两个方面。

“兼亲美苏”是施复亮等中间派的对外政策。它主张“对美苏两国采取同等亲善的政策,既不助美反苏,亦不助苏反美,始终保持着独立的精神,充作美苏合作的桥梁,决不作美苏冲突的牺牲品。”32“调和国共”是施复亮等中间派的对内政策。它主张对国共两党采取独立的态度,“决不笼统地反对国民党或共产党,也不盲目追随国民党或共产党。”33施复亮呼吁国、共两党以外的一切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在民盟的旗帜之下,分别组织,联合行动”34,“造成中间派在国共之间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35在国际上有美苏对立,国内有国共内战的背景下,对外“兼亲美苏”、对内“调和国共”,客观上就是中间派人士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一种反应,是中间派人士在这样的时局下求取生存,进而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的一种策略上的考虑。它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经过十年内战和八年抗战以后,广大人民希望得到家

28张东荪《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再生》118期,1946年6月22日。

29施复亮:《何为中间派》,《文汇报》(上海),1946年7月14日。

施复亮:《战后中国经济建设中几个根本问题》,《四川经济季刊》第2卷3期,1945年7月1日。

31齐卫平《论施复亮与抗战胜利后的中间路线》,《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3期。

32施复亮:《何为中间派》,《文汇报》(上海),1946年7月14日。

33施复亮:《何为中间派》,《文汇报》(上海),1946年7月14日。

34施复亮:《第三方面的组织问题》,《文汇报》(上海),1946年12月23日。

35施复亮:《中间路线与挽救危局》,《时与文》第1卷8期,1947年5月2日。

宁邦安的心情,体现了当时国际上的“美苏对立”与国内的“国共之争”之间一种极其复杂的微妙联系。施复亮概括地提出这一原则,反应了他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家对现实政治问题的敏锐观察力。

关于“调和国共”“兼亲美苏”这一原则的缺点与不足,齐卫平已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此处不再赘言。对于施复亮中间路线的这些缺点和不足,笔者引用施复亮1947年10月所写的一篇文章中的论述,作为我们今天评价中间路线时所应持的态度: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主旨或中心思想,就是谈政治的文章,也不能篇篇都骂中美反动派或篇篇都恭维中共和苏联。假使那样的话,不但读的人会感觉讨厌,就是写的人也会感觉乏味。

革命八股或民主八股是不会有多少人看的。即使一篇文章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只要那正面的

作用超过反面的作用,在今天的情形之下(指在国民党的专制统制下——引者)也就可以勉强

满意了。我们要谅解刊物和作者的处境,要替他们设身处地去想一想,在今天的环境之下,一

个刊物发表一篇批评政府或不利于政府的文章,在作者和编者都是冒着生活、自由和生命的危

险。”36

这就是客观的、历史的态度,它应该成为我们评价中间路线的基本立足点。离开了这种态度,就很容易犯施复亮所指出的吹毛求疵、断章取义等非科学的作法。中间路线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且不说建国以后一段时期内的大加挞伐,就是在今天一些评价中间路线的文章中,也仍有不够客观的痕迹。齐卫平提出在评价中间路线时要充分注意中间队伍构成的复杂性和这个队伍的摇摆与分化两个特点。笔者认为,在整体评价中间路线时,更应注重中间路线的主流和中间阶层的主体倒向。

以一种客观的历史的态度对待施复亮的“兼亲美苏”、“调和国共”的原则,笔者侧重提出下列几个方面来探讨施复亮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1)对美、苏的态度不一样。施复亮指出:“苏联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强国”,“并不曾援助中国内战的一方以助长中国的内战。”37与此相对照,他抨击美国的对华政策“根本上就是一种干涉政策。”他说:“中国内战的扩大和延长,美国政府实负有最重要的责任。”在主张“兼亲美苏”的同时,他坚决“反对美国干涉中国的内政。”38

(2)主张利用美国的资本和技术。据吴景超先生预测,40年代,中国如要实现工业化,每年需工业化资本23亿美元,而当时国内所能提供的工业化资金最大程度每年不超过18亿美元39,差额每年有5亿美元之巨。差额的补齐,只有靠外资。1944——1945年抗战还未结束时,施复亮就多次提出战后中国要充分利用美国的资本和技术来促进中国工业化的早日完成。1947年4月,他在提出“兼亲美苏”这一原则的同时,再次提出“我们极端欢迎美国的资本和技术,并愿以相当的权益作交换,但须不损害国家的主权和国民经济的自立。”40

(3)在内战的责任上,认清了国民党当局是内战的发动者。施复亮指出:“今天中国的局势,不是中共要根本打倒反动派,而是反动派要根本消灭中共。”41他还提出:“当进步的人民的政治力量受到反人

36施复亮:《“中间路线没有实现的根据”吗?》,《时代批评》94期,1947年11月1日。

37施复亮:《中间路线与挽救危局》,《时与文》第1卷8期,1947年5月2日。

38施复亮:《莫斯科会议与中国问题》,《时与文》第2卷23期,1947年3月20日。

39吴景超:《中国工业化的资本问题》,《新路》第1卷7期,1948年6月26日。

40施复亮:《中间路线与挽救危局》,《时与文》第1卷8期,1947年5月2日。

41施复亮:《论“共产主义的威胁”》,《时代批评》92期,1947年10月1日。

民的反动派进攻的时候,绝对有用自己的力量防卫自己的权力。”42

(4)在党派关系上,施复亮主张“跟左翼党派合作,共同制止右翼党派的反动政策”43,并强调万一中间路线真正行不通时,中间派都应该“支持并执行左翼的政治路线”。44

(5)不反对暴力革命。施复亮虽然主张“采用渐进的改良的方法”去取得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但他同时又提出,当中间派发现反动派侵害和剥夺人民的基本自由和人权,绝无任何改良的机会时,要“毅然、绝然走上革命的道路”45。

施复亮中间路线中的积极因素是多方面,它构成了施复亮抗战胜利后政治思想的主流。笔者在此着重提出以上几个方面,只是为了说明他作为一个真正的民主主义战士的进步立场,说明施复亮在宣传“兼亲美苏”和“调和国共”这一原则时的积极态度。他反复指出:“在是非之间决不应中立,在民主与反民主之间也无法调和”46,强调“中间派只有向前进步才有生路”47。这表明他是站在有利于人民的立场上的,是中间偏左的。在当时两个中国命运的决斗中,他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宣传中间路线,反对国民党的独裁政治,反对国民党包办伪国大,主张通过政治协商解决国共之间的纠纷,具有鲜明的争取人民的和平民主的进步色彩。

四、几点思考

在一个民主的国家里,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人人都有权利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抗日的烽烟中,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中国基本爱国力量的一部分,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抗战胜利之后,他们从“中间派也是中国人,对于国内的任何政治问题都应当表示自己的意见”48这一角度出发,办报刊,写文章,造舆论,企图利用当时国际国内对他们空前有利的时机实现自己的理想,把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该说,这一切无可厚非。不仅如此,笔者认为,中国的中间派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如施复亮、张东荪、储安平等,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反对封建主义,主张实行民主,建立真正的民主联合政府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要求相一致,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这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基本看法。

在提出更进一步的看法之前,回顾历史、重新认识历史将有助于我们的思考。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指出“一个新的时期,和平建设的新时期,已经来临了。”中共“愿意与中国国民党及其他民主党派努力求得协议,以期各项紧急问题得到迅速解决,并长期团结一致,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10月9日,毛泽东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提出的十二项问题时指出,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解释是,“它的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所产生,并向选举它们的人民负责,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享民治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

42施复亮:《中间派在政治上的地位和作用》,《时与文》第1卷5期,1947年4月11日。

43施复亮:《中间派的政治路线》,《时与文》第1卷1期,1947年3月14日。

44施复亮:《再论中间派的政治路线》,《文汇报》(上海),1947年4月13日。

45施复亮:《论自由主义者的道路》,《观察》第3卷22期,1948年1月24日。

46施复亮:《何为中间派》,《文汇报》(上海),1946年7月14日。

47施复亮:《再论中间派的政治路线》,《文汇报》(上海),1947年4月13日。

48施复亮:《中立、调和与中间派》,《文萃》第2卷12,13期合刊,1947年1月1日。

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10月10日,国、共签订《双十协定》,共产党确认“在蒋主席的领导下,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1946年1月26日,国、共和第三方面人士在政协会议中达成《和平建国纲领》,《纲领》规定“遵奉三民主义为建国的最高指导原则”,“全国力量在蒋主席领导之下,团结一致,建设统一、自由、民主的新中国。”

历史的记录是我们思考的依据。依据上述文献,笔者认为,承认国民党是全国第一大党,确认蒋介石的政治地位,在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下,建立以国民党为主体、包括共产党和民盟在内的联合政府,这是抗战胜利后一段时期内(1945.8——1946.6)中共的主要方针。对于这一方针,笔者附加两个方面的认识:

(1)在这样的方针下建立起来的国家决不可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它最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纯粹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是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的一种否定,是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否定,它虽然离共产党人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方案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但在当时,真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倘若能在中国实现还是一种进步。它不仅有理论上的进步性,更有实践上的积极意义。抗战胜利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共在不放松自卫战争准备的同时采取这样的方针,不仅仅是为了揭穿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更是符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以及人民要求的一种考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共从努力实现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转到争取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一种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前提下的让步。

依据上述分析,笔者对中间路线提出以下的认识:

(1)施复亮等中间派提出的中间路线表达了资产阶级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良好愿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基本上还属于一种进步思潮。施复亮等中间派提出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在抗战胜利后的一段时期内(1945.8——1946.6)最能为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正派所接受。它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最广泛阶层人民的利益,是在国共和谈与合作的情况下最有可能被双方所接受的一种进步方案。

(2)在全面内战爆发以前,施复亮等真正的民主主义者宣传中间路线,在客观上配合了共产党人在和谈中对国民党的斗争,为中华民族避免内战、走上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做出了贡献。全面内战爆发后,他们坚持民主主义立场,反对内战,维护政协的路线,希望国共双方息兵言和,重新走回过去双方同意的政协的道路,客观上构成了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反蒋民主阵线的一部分。因此,尽管施复亮等中间派在建立什么样的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等问题上与中共有着明显的分歧,但这种分歧属于民主阵线内部的分歧,在民盟解散以前(1947年11月民盟解散),这些分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消极影响并不构成对革命的严重危害。

(3)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的一个特殊阶级,一方面它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矛盾、相对立,有着革命性的一面:另一方面,它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又有与帝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但在民主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则是最主要的,它决定了在民主革命阶段,在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和无产阶级相联合。在这种斗争中,民族资产阶级提出自己政治和

经济的要求是必然的。对于这些要求,无产阶级必须加以慎重的考虑。在民主革命阶段,无产阶级的方针、政策必须照顾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不能超出它们所能接受的程度。

五、结论

所谓革命,就是通过暴力推翻旧的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所谓改良,就是通过和平、渐进的手段清除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革命与改良同属于手段,发展生产力才是目的。改良与革命都是不满足于现状,双方并不对立,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朝着同一目标的努力。抗战胜利后,施复亮等人在中国宣传中间路线,主张改良,但并反对革命,强调改良不成,只有革命。这表明在两个中国命运的斗中,他们倾向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站在民主与进步的一方的。他们的理论中尽管有许多不足,甚至包含了一些错误,但仍无妨其进步的宏旨。

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6年第3期全文转载。

教案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汪精卫叛国、皖南事变等历史事件;了解张自忠、左权等的英雄事迹;掌握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和内容;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 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共七大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 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如右上图)。经过八年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全民坚持抗战1.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回答问题: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回答:日军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 夺。 教师提问: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 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工矿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国 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教师讲述:面对出现了新的情况,中 国共产党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 反对妥协,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行动。 同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日伪军的封锁。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说说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有哪些? 国民党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共产党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 权将军血洒疆场 青年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 妇女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华侨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文艺成立抗战协会,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抗日战争的意义

抗日战争的意义 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战争,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受害最深,牺牲最烈,斗争持续时间最长,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它是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上进行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彻底胜利,改变了屈辱挨打的状况。终于摆脱了“恐洋症”,全中国人民找回了自信与自尊。从此感到自己作为世界上一个有能力自立的民族,能够打败侵略者,这对整个民族精神非常重要,也就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能够有地位,不再受人欺压,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它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抗战中形成的团结一致、英勇不屈、奋发图强、百折不挠的精神已深深地溶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激励着中华民族继续前进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1840年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入侵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软弱,最后都以割地赔款而告终。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这个世界第二号法西斯强国。这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胜利。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战以前,中国在世界上毫无地位可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四大国之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是由中国抗日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 历史意义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日本正式投降,9月3日在南京举行了中国战区的受降仪式。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在这个附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可以说,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历经14年的历史任务,使中国人民在世界中站了起来,不再软弱,不再受压迫,真正有了立足之地。在胜利后的这50多年中,我们没有忘记先辈们的艰难困苦,没有忘记是因为他们才有现在的生活,如今,战争没有了,艰难的日子没有了,可是我们仍然要学习战争,学习其中的道理、经验、原因和意义,下面就简单剖析一下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在14年浴血奋战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广泛的民众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真正的人民战争,决定了中国人民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首先,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真正觉醒起来,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地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之中。在长达14年的战争中,不论是军人、工人、农民、商人、学生,不论是男人、妇女,不论是青壮年、老人、少年儿童,无不以各种方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们之中,有多少人血洒疆场,壮烈牺牲;有多少人毁家纾难,捐资破敌;有多少人宁死不屈,以身殉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是“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动人场面,到处是汹涌澎湃的救亡图存浪潮,到处是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壮烈景象。这样,日本帝国主义面对的不再是少数人,而是拥有四亿五

千万人民的整个中华民族,是四亿五千万人民用血肉筑起的新的长城!正如毛泽东所说,在这种情况下,它只能遭到失败的命运。 其次,国共两党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地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从而在全国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自1927年以后,国共两党进行了持续10年的内战。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的关键时刻,如果两党不能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就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鉴于此,中国共产党首先发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中国国民党也顺应历史潮流,放弃内战政策,从而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全国人民有了团结的核心。 第三,放手发动群众,实行人民战争,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根据敌强我弱、敌宜速决我宜持久的客观形势,广泛开展人民战争,充分采用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战场,使敌人无时不受到惊扰,淹没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通过人民战争,敌后战场有力地消耗了敌人,壮大了自己,逐渐改变了敌强我弱的态势,并且积极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抗日战争中,中国民众的动员和参与是历次反侵略战争中最深入、最广泛的。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还有很多,以上三条是比较主要的,其他的在此不一一列举,通过以上论证,可以看出中国广大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他们是主力中的主力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使我们军队的力量更加强大。抗日战争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 摘要: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之后,国共两党之间局势紧张,爆发了历时三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在期间迅速走向崩溃,究其原因,主要分为军事、政治、经济、国际因素四个方面。 关键词:国民党;崩溃;军事;政治;经济 1相关背景 1.1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方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侵华日军128万人向中国投降。 这场战役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结果。其中,国共两党所做出的贡献都是不容忽视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而此时,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希望使战后的中国回复到战前的状态,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由于中国中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是它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障碍。中国面临内战危险。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包括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另外还存在官僚资本主义同广大劳动人民的矛盾。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因此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封建主义已同官僚资本主义结合在一起。综上所述,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图1 图2 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国共两党的形势

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摘要: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它的规模之广泛,区域之辽阔,斗争之英勇,场面之悲壮,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意义 在世纪之初,面对民族纷争此起彼伏的国际社会,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各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卫国力量,对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尽管各民族形成的历史有长有短,社会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也不相同,但悠久的历史、共同的命运,把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在反抗外来侵略,反对分裂中国的斗争中,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同胞一道,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奋勇杀敌,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突出贡献,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乐章。 一、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对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战

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把独立自主的、封建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了长期英勇不屈的斗争。但是,这些英勇的革命斗争最后都在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整个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同敌人血战到底。最后以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这一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屡遭失败,备受屈辱的历史,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二)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全民族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在抗日战争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伟大的整风运动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中国革命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进一步结合进来,提出了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和政策,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人民革命力量在艰苦的斗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得

专家分析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今年是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抗战胜利,是近代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军事科学院原军史所抗战组长、研究员岳思平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对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抗战胜利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争取民族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正义事业和人类和平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回顾历史,岳思平指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日本面对的既不是甲午战争时腐朽的清政府,也不是签署“二十一条”的北洋军阀政权,而是一个团结起来和空前觉醒的中华民族,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以国家和民族解放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时代特征的进步力量,发挥了扭转乾坤的中流砥柱作用。随着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和倡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调整方针和政策,将“反蒋抗日”改变为“逼蒋抗日”至“联蒋抗日”。国民党则在卢沟桥事变后,承认共产党和其他党派的合法地位,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从而正式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对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卢沟桥的炮声一响,中国共产党立即号召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一致奋起,开展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不久,中国共产党制订并发表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必须发动全民族参加抗战的完全正确的全面抗战路线。同时,中国共产党还从斗争的实际出发,提出反对教条主义、反对关门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应用于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作用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立的原则,表现了一个成熟政党的睿智 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是战胜强敌的成功战略举措。岳思平分析说,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建立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游击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人民战争。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紧紧依靠和发动群众,组织和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四大敌后战场,抗击了日军主力,并使自己获得了大发展,逐步成为中国抗战的主力军。毛泽东在著名的《论持久战》中深刻揭示了中国全国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的发展规律,科学地指明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出路和前途,从思想和理论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全国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影响 伟大的抗日战争作为自鸦片战争爆发100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为人类和平、进步与正义事业做出了彪炳千秋的历史贡献。 对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屈辱的历史,是伟大的胜利。非正义的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失败。 一、中国人民的彻底觉醒 抗日战争是改变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一场战争。这种命运的改变,首先得益于民族的觉醒。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与重大的牺牲,但同时也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起了极大的召唤、促进作用。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与国民党的软弱,使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华民族要复兴,不仅要驱逐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要推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在“亡国灭种”的危险处境中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出路,为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严国群说,这种民族的彻底觉醒,是抗日战争之前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不屈斗争所无法比拟的。毛泽东主席曾风趣地说:“日本的南乡三郎见我时,一见面就说:‘日本侵略了中国,对不住你们。’我对他说,我们不这样看,是日本军阀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因此教育了中国人民,不然不会觉悟,不会团结,那么我们到现在也还在山上,不能到北京来看京戏。就是因为日本皇军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中国人民别无出路,才觉悟起来,才武装起来进行斗争,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所以日本军阀、垄断资本干了件好事,如果要‘感谢’的话,我宁愿‘感谢’日本军阀。” 这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毛主席说过的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不忘历史,牢记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唯有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才可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更多的贡献,如果每个有志的青年都这么做了,那么我们就不会让历史重蹈覆辙,祖国的前途将是一片光明。 二、中国获得了政治大国地位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此后世界

第三幕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这一幕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的是他们的下一代。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幕启,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的攀谈。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撅,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普通百姓呢,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对此,王利发已失去生活的信心,他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为可悲的自己,也为那个可诅咒的时代送葬。当沈处长大批人马来霸占茶馆时,王利发在后屋上吊死了,茶馆与他一起,被旧时代埋葬了。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茶馆》第三幕 时间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的时候。 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不断的变化,生活在茶馆周围的人们也不断变化,这些处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从旧时代一直走到新时代的前夕,有的早就身首异处,有的苟延残喘,他们曾经上演着人生戏剧的舞台——茶馆也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终于成为即将灭亡的中国封建主义残存势力的陪葬品。读到结尾,不禁让人唏嘘:时代的潮流,让身先士卒的革命者和渴望生存的庶民百姓都可能在潮流中迷失自己。王利发.常四爷以及秦仲义的感慨尤为震撼,引人深思,而王利发上吊自杀的结局更让人联想到老舍结束自己生命的相同。他们所代表的时代已经消亡,无法融入新时代的他们只能像尘土一样归去 鉴赏《茶馆》第三幕——看看茶馆的戏剧冲突: 听听三个老头的这三句台词:茶馆掌柜,一个一心想“实业救国”的实业家,一个一心想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都没有了活路,都有理由诅咒这个黑暗社会(而不是某个个人)了。 于是,戏剧冲突的性质变成了三个老头与整个旧社会的冲突。 【秦仲义】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 【王利发】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常四爷】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最值得注意的是,《茶馆》头号主人公王利发,这个最初胆小怕事的王掌柜,到全剧结尾的时候成了个什么都不怕的王掌柜了,原因是他觉得他非死不可了。连死都不怕了,还会有什么顾忌呢?老舍让观众看到了王掌柜从“一定要活着”到“非死不可了”的思想变化的全过程,也让演员有了充分发挥自己才情的机会。看到王利发的结局,就会想到戏的开局。王利发按着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王利发在第一幕里表现出的“精明”有时几近于“油滑”。而在第二幕里,王利发一个劲儿地贴“莫谈国事”的字条,但“国事”不断找上门来,和特务兵痞的每一次照面,虽然表面上依然满面堆笑,委曲求全,但在内心里已经逐渐积累起不平。到第三幕,当他使出浑身解数,想在“改良”中突围,结果反遭暗算,茶馆要落入贼人之手,他就决心把家人送到解放区,而自己以死相拼。揭示王利发的性格命运对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有直接的意义。一个本想当顺民、老老实实挣钱过日子的中国人,都不能见容于这个旧社会,这个旧社会是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了。不要忽略《茶馆》结尾透露出的人生滋味。三个老头奇迹般地相聚到一起时,有一小段因花生米引起的对话:【常四爷】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 【秦仲义】可是谁嚼得动呢? 【王利发】看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多么可笑! 尽管“多么可笑”,但“有了花生没有了牙”的窘境却是人生的一个最普遍性的尴尬处境。因此,这些台词也成了一句常常被人引用的警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全民族坚持抗战的基本史实;识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会议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联系所学知识思考、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懂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认识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只有相互支援、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共同的敌人,赢得进步。 【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14年抗战。2015年9月3日,是中国第二个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首个决定放假的抗战胜利纪念日。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3月国务院专门发布活动通知,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并对纪念活动作出总体安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一>全民坚持抗战 1.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回答问题: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日军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教师提问: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工矿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教师讲述:面对出现了新的情况,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行动。同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日伪军的封锁。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说说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有哪些? 国民党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共产党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青年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 妇女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 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 华侨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文艺成立抗战协会,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1)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摘要:正毛泽东在党六届六中全会上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内各个党派各个阶级,而且是国内各个民族,针对着敌人已经进行并还将加紧进行分裂我国内各民族诡计,当前……任务,就在于团结各少数民族为一体,共同对付日寇”。《解放日报》 1941年6月 22日题为《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文章中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认为抗战建国,不是汉族一族之事,而是国内各民族共同神圣事业,此重大艰巨事业,如果没有国内各少数民族积极参加,就不能有最后胜利保证。因此实行正确民族政策,以团结国内各少数民族共同抗日图存,就是当前抗战中严重任务之一”。毛泽东讲话和《解放日报》文章表明:第一,加强各民族团结是为了粉碎日本帝国主义民族分裂阴谋;第二,全民族抗战不单单指汉民族抗战,而是全国各民族共同任务,不团结国内各民族共同抗日,抗战胜利是不可能;第三,而团结各民族关键就在于正确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制定和实施。 关键词:民族团结日本帝国主义全国性抗战民族意识的觉醒 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战争何其频繁!1840年,英国殖民者倚仗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曾经创造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从此陷入战败、求和、割地、赔款的循环噩梦。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上一次复兴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在民族认同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凝聚力,通过抗日救亡运动的形式,团结、维系支撑了民族共同体的生存,推动民族进步的力量的发展,对取得抗日战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侵华沾着过的严重罪行给中华人民带来了无限的痛苦,此后,抗日救亡运动全面兴起。抗日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全民族的人民战争,是建立在以国共两党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的,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是以各民族整体的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为基础的。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56个兄弟姐妹构成的多元统一体,这个多元统一体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中华民族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写照,并被各民族所认同,大敌当前,各民族逐步团结奋斗,共同御侮救亡,成为近代以来民族意识不断觉醒的标志。中华民族爱国救亡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和深化,各民族建始县空前大团结,形成了工农商学兵等各界,汉蒙满藏回等各民族人民及各民主党派,各抗日团体和海外侨胞团结一致的全民族抗战,这种中华一体万众一心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述:“我们中华

从军事角度论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败退大陆的原因

从军事角度论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败退大陆的原因 关于这个问题最流行的是“历史的合力作用”,既是政治的,又是军事的,也有文化、思想、教育等等因素,但最重要的应该是军事。 抗战以后,中共实力早已今非昔比: 1.抗战期间,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和日军作战的情况下,重视军力的发展和保护。 2.思想统一,和国民党派系纷争的情况完全不同。 3.党政军完全军事化,指挥统一,轻装上阵。 4.经过土改扩大了中共的社会基础,使得中共军队兵源充足。 5.没有负担,中共军队不需发工资只要吃饭穿衣即可。国民党军队则相反要支付巨额军饷。 6.中共干部没有私产,这点尤为重要。

7.进入东北以后,得到了苏军的巨大支持,包括军火方面的支持,苏军占领下的北朝鲜也给了东北联军许多援助和便利。 8.由于抗战期间八路军的作战方式多为游击战,不少高级将领连运动战都不会打了,为适应和国民党的决战,东北自卫军在战法上实行了迅速转变,掌握了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战法。 9.中共无所谓一城一地的得失,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不在乎因丢失地盘国际言论的评价。 1947年以后,蒋介石无法建立举国一致的战争动员机制,军事战略指挥严重混乱,造成不可挽回的军事失败,致使国家的经济形势极度恶化。作为党国的“重心”,蒋介石对军事失败负有最大的责任蒋介石的错误,就其军事方面讲,有以下方面: 1.内战之初的轻敌,自大。 2.固守以“保城保地”为中心的军事战略方针,致使兵力分散,被解放军各个消灭。 3.用人看派系,缺少统帅型的将领。

4.严重的军事教条主义。 5.政工工作有名无实,对体制的内耗无从解决,国军既非“党军”又非“国军”而是将领拥兵自重的私军。 6.保密和情报工作失败。 7.军队内部无凝聚力。 在其政治和经济、社会政策方面:国民党体制僵化,在大陆时代蒋介石一直未能建立有效率的军政机构,余英时讲“无效独裁”:更重要的是几十年来国民党对改善民生福利做的太少,使其得不到底层群众的支持。

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内因 ①思想原因。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真正觉醒起来,不反抗是不会有自由和胜利的。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极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地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卫国战争之中。在长达8年的战争中,不论是军人、工人、农民、商人、学生,不论是男女,不论是老幼,无不以各种方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②政治原因。国共两党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地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从而在全国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③群众基础。放手发动群众,实行伟大的人民战争,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根据敌强我弱、敌宜速决我宜持久的客观形势,广泛开展人民战争,充分采用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战场,使敌人无时不受到惊扰,淹没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④地理优势。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虽然在战争中面临技术劣势,但可以以空间换时间,这一点优势是对方没有的。为敌后游击战提供了便利。反之,日本只宜速决这场战争,才能获得最大收益。 二、外因 ①法西斯轴心国集团逐步在同盟国的战力下战败投降,日本已是强弩之末。 ②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投下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 ③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承诺进入中国,对日作战。 三、意义 ①抗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②抗战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个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经验和范例,也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使党和人民得到巨大发展。这一切都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军队,使其不能向中亚和西亚甚至是欧洲进军,又大大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美英等国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铭记历史

摘要: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它的规模之广泛,区域之辽阔,斗争之英勇,场面之悲壮,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世纪之初,面对民族纷争此起彼伏的国际社会,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各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卫国力量,对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对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把独立自主的、封建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了长期英勇不屈的斗争。但是,这些英勇的革命斗争最后都在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整个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同敌人血战到底。最后以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这一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屡遭失败,备受屈辱的历史,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

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二)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全民族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在抗日战争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伟大的整风运动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中国革命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进一步结合进来,提出了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理论和政策,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人民革命力量在艰苦的斗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得到了重大的发展。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战争也锻炼与教育了人民,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人民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进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改变了中国政治力量的对比,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三)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战以前,中国在世界上毫无地位可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四大国之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是由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1942年1月,26个反法西斯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日本正式投降,9月3日在南京举行了中国战区的受降仪式。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在这个附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可以说,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历经14年的历史任务,使中国人民在世界中站了起来,不再软弱,不再受压迫,真正有了立足之地。在胜利后的这50多年中,我们没有忘记先辈们的艰难困苦,没有忘记是因为他们才有现在的生活,如今,战争没有了,艰难的日子没有了,可是我们仍然要学习战争,学习其中的道理、经验、原因和意义,下面就简单剖析一下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在14年浴血奋战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广泛的民众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真正的人民战争,决定了中国人民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首先,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真正觉醒起来,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地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之中。在长达14年的战争中,不论是军人、工人、农民、商人、学生,不论是男人、妇女,不论是青壮年、老人、少年儿童,无不以各种方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们之中,有多少人血洒疆场,壮烈牺牲;有多少人毁家纾难,捐资破敌;有多少人宁死不屈,以身殉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是“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动人场面,到处是汹涌澎湃的救亡图存浪潮,到处是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壮烈景象。这样,日本帝国主义面对的不再是少数人,而是拥有四亿五千万人民的整个中华民族,是四亿五千万人民用血肉筑起的新的长城!正如毛泽东所说,在这种情况下,它只能遭到失败的命运。 其次,国共两党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地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从而在全国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自1927年以后,国共两党进行了持续10年的内战。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的关键时刻,如果两党不能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就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鉴于此,中国共产党首先发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中国国民党也顺应历史潮流,放弃内战政策,从而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全国人民有了团结的核心。 第三,放手发动群众,实行人民战争,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根据敌强我弱、敌宜速决我宜持久的客观形势,广泛开展人民战争,充分采用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战场,使敌人无时不受到惊扰,淹没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通过人民战争,敌后战场有力地消耗了敌人,壮大了自己,逐渐改变了敌强我弱的态势,并且积极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抗日战争中,中国民众的动员和参与是历次反侵略战争中最深入、最广泛的。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还有很多,以上三条是比较主要的,其他的在此不一一列举,通过以上论证,可以看出中国广大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他们是主力中的主力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使我们军队的力量更加强大。抗日战争胜利了,虽然我们付出很大代价,但它也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下面则简单说一说。 抗日战争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因战争失败而割地、赔款、出让国家主权的屈辱历史;使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弘扬;光复了自甲午战争以来的失地;废弃了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长达百年之久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国之一和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抗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为什么会迅速走向崩溃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为什么会迅速走向崩溃?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15级班陆叙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共两党二次合作,共赴国难,号召中国同胞团结起来,筑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侵略。担负正面战场作战的国民党,一举取得台儿庄大捷,在战略防御阶段功不可没。建党时间早,看似各方面条件优于共产党的国民党,为什么会在抗战胜利后迅速走向崩溃呢? 第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1939年一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政府逐渐转变为消极抗战。而这一态度的转变,绝不仅仅是一项军事策略的转变,而是一个政党对于抵抗外侮的立场转变。抗日战争,保家卫国,民族尊严,选择消极抗战,必会为日后国民党渐失民心埋下祸根。 第二,国民党自身战斗力也在抗战中不断损耗,以致抗战后不堪一击,走向崩溃。日军在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的同时,为了巩固占领区,继续对国民党军队发起过若干次进攻性打击。国民党军队也进行过几次较大的战役。经济、军事实力大打折扣。这个时期,国民党

对于抗战本就趋向消极,基本上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同时又抽出相当多的兵力用来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多次反共摩擦事件。为巩固国民党地位,蒋介石将制造“白色恐怖”作为重中之重,多次以“清党”为由,大规模围剿共产党人。这一切的一切,无数兵员、枪支、炮弹的投入和付出,终究还是大大折损了国民党自身的实力。 第三,也是极其根本、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国民党自身的经济问题,像一块坏死的肌肉,堵塞着国民党命脉血液的循环流通,直接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抗战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本就受日本侵略者的破坏和掠夺,受战时经济体制的局限,而日益萎缩。而国民党统治集团一方面在口头上宣称要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一方面又在实际扩张官僚资本,垄断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而抗战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筹措内战经费,不仅讨好美国,同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企图从美国佬手中获得支持和好处;而以“蒋、宋、孔、陈”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内部贪污腐败,对外更不惜对人民征收苛捐杂税,无限制得发行纸币,通货膨胀,物价攀升,一度出现人们上街买菜都要提着几捆厚厚的纸币的情形。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民族资本主义一步一步陷入绝境,民族工商业走向破产,国民经济遭受前所未有的深刻危机。1947年,民族工业产量较抗战前减少了30%,失业人数剧增,工人和城市居民濒临无法生存的境地。同时,农村经济急剧衰退。1947年,农村粮食总产量比1936年减少了33%—44%。广大农村饥民遍地,饿殍载道。1947年,各地

(完整word版)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3、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内因: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全国人民反帝反侵略的坚强决心很不屈的斗争; 外因 1。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及世界爱好和平的友好人士的帮助; 2。日本帝国主义不得人心,逆历史潮流而动,是注定会失败的; 第一,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不仅在智慧上为抗战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更在文化上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和自信心.虽然出现了一批汉奸,但不可否认,没有共产党、国民党以及全民族的共同决心,抗战就不可能坚持下去。 第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前赴后继的御敌图强中,已经从二十世纪初濒临亡国亡种的国运的最低潮中逐渐恢复了过来,为抗战提供了相当的精英和物质基础. 第三,中国有辽阔的疆土和众多的人口,这让我们有了以空间换时间,进行持久抗战的可能.苏联也是有了这个条件,才从德国最初的闪电战挺了过来. 第四,日本人的战略失误,一个太不恰当的假说--德国入侵苏联后日本如果是对付苏联而不是偷袭珍珠港的话结局如何,当然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日本的战争资源极其缺乏,不得不打赶快东南亚的主意,因此又有人说如果日本人当时就发现东北有大量的石油,那历史可能会改变. 第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阵线的建立,抗日战争成为反法西斯战线的一部分,使得中国人不再是孤军奋战.随着整个战争形势的发展,在美国取得太平洋战线的决定性胜利后,美国使用原子弹和苏联对日宣战的情况下,伟大的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 首先,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真正觉醒起来,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地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之中。在长达14年的战争中,不论是军人、工人、农民、商人、学生,不论是男人、妇女,不论是青壮年、老人、少年儿童,无不以各种方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们之中,有多少人血洒疆场,壮烈牺牲;有多少人毁家纾难,捐资破敌;有多少人宁死不屈,以身殉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是“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动人场面,到处是汹涌澎湃的救亡图存浪潮,到处是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壮烈景象。这样,日本帝国主义面对的不再是少数人,而是拥有四亿五千万人民的整个中华民族,是四亿五千万人民用血肉筑起的新的长城!正如毛泽东所说,在这种情况下,它只能遭到失败的命运。 其次,国共两党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地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从而在全国建立起广泛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