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化学知识点总复习

化学知识点总复习

化学知识点总复习
化学知识点总复习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4、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5、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1nm=10-9m)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

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水的验证:用无水硫酸铜CuSO4(白色)+ 5H2O === CuSO4·5H2O(蓝色)

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结论:

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元素。

⑶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

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A、提出科学问题;

B、假想和猜测;

C、制定计划;

D、进行实验;,

E、收集证据;

F、解释与结论;

G、反思与评价;

H、表达与交流。

四、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考点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

需加石棉网)

常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

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用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

仪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

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漏斗、温度计、滴瓶、表面皿、广口瓶、细口瓶等

1、试管

(1)、用途: a、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 d、用于装置成小型气体的发生器。

(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一般要先均匀受热,然后

才能集中受热,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或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防止暴沸),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2、烧杯用途:①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②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

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3、烧瓶:有圆底烧瓶,平底烧瓶用途①常用做较大量的液体间的反应②也可用做装置气体发生器

4、锥形瓶用途:①加热液体,②也可用于装置气体发生器和洗瓶器③也可用于滴定中的受滴容器。

注意: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蒸发溶液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

5、蒸发皿通常用于溶液的浓缩或蒸干。

注意事项:①盛液量不能超过2/3,防止加热时液体沸腾外溅

②均匀加热,不可骤冷(防止破裂)

③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

6、胶头滴管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注意:①先排空再吸液

②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

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

③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④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未经

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⑤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必用水冲冼。

7、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

注意:①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决不能对量筒加热。

②也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

操作注意: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8、托盘天平:称量仪器,一般精确到0.1克。

注意: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放在右盘,取用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直接用手,天平不能称量热的物体, 被称物体不能直

接放在托盘上,要在两边先放上等质量的纸,易潮解的药品或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固体)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9、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

用途: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②也可用于进行某些物质和气体燃烧的反应器。

注意事项:①不能加热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

③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

10、广口瓶(内壁是磨毛的):常用于盛放固体试剂,也可用做洗气瓶

11、细口瓶用于盛放液体试剂:棕色的细口瓶用于盛装需要避光保存的物质,存放碱溶液时试剂瓶应用橡皮塞,不能用玻璃塞。

12、漏斗用于向细口容器内注入液体或用于过滤装置。

13、长颈漏斗: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气体从长颈斗中逸出)

14、分液漏斗主要用于分离两种互不相溶且密度不同的液体,也可用于向反应容器中滴加液体,可控制液体的用量

15、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给试管加热。

注意事项:①使用时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或夹在距管口1/3)(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16、铁架台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注意事项: a、铁夹和十字夹缺口位置要向上,以便于操作和保证安全。b、重物要固定在铁架台底座大面一侧,使重心落在底座内17、酒精灯

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注意事项:

①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在灯的右侧,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

②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充分地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

③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

④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酒精灯的外焰最高,应在外焰部分加热先预热后集中加热。要

防止灯心与热的玻璃器皿接触(以防玻璃器皿受损)

⑦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

⑧实验结束时,应用灯帽盖灭。(以免灯内酒精挥发而使灯心留有过

多的水分,不仅浪费酒精而且不易点燃)

⑨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

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18、玻璃棒用途:搅拌(加速溶解)、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19、温度计刚用过的高温温度计不可立即用冷水冲洗。

20、药匙用于取用粉末或小粒状的固体药品,每次用后要将药匙用干净的滤纸揩净。

考点二、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三不准”原则:不尝、不闻、不接触。

即:①不准用手接触药品②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考点三、固体药品的取用

工具:块状的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或纸槽。

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

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

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考点四、液体药品的取用:“多倒少滴”。

工具——量筒和滴管。

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一倒二向三挨四靠)步骤:

①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②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④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靠两下。并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要领:悬、垂。见前6

3、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步骤:选、慢注、滴加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倒:①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

②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考点五、固体试剂的称量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克)

步骤:调零、放纸片、左物右码、读数、复位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做到:①左物右码:添加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并先大后小;称量完毕,砝码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回零。

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即: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②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药品要放在(烧杯或表面皿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注意: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放砝码,再移动游码,最后放药品;称量未知质量的药品则应先放药品,再放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考点六、加热:先预热,后对准液体和固体部位集中加热;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热源,用外焰加热。

①给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

②给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坩埚

⒈液体: A、用干抹布擦拭试管的外壁, B、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旁人,

C、试管夹从管底套上和取下,

D、试管与桌面成45-60度

⒉固体: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先预热后集中药品加热。

注意A: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B: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C: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考点七、仪器的装配:装配时,一般按从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1、连接方法

(1) 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小心!不要使玻璃管折断,以致刺破手掌),使它插入.

(2) 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左包右进)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3) 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考点八、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A、连接装置; B、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C、用手紧握试管加热;D、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八、仪器的洗涤:如:仪器内附有不溶性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加稀盐酸洗涤,再用水冲洗。如:仪器内附有油脂等可用热的纯碱溶液洗涤,也可用洗衣粉或去污粉刷洗。

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考点一)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 、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 、(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 五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 4P + 5O 2 2P 2O 5

5、注意事项 A 、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点燃 点燃

D

E 、点燃红磷伸入瓶中要立即塞紧瓶塞(否则测量结果偏大)。思考:1、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2、可否用镁代替红磷?不能用镁,因为镁不但跟氧气反应而且还跟氮气等反应,结果测得的不只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会远远大于氧气的体积。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 红磷量不足;B 装置气密性差;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 、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

(按体积分数):氮气(N 2)78%,氧气(O 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

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 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空气成分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零点零三有两个,二氧化碳和杂气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考点三)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

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考点四)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

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考点五)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初中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初中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绪言)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 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 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 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氧气为、稀有气体(混合物) 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 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 5、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是:(1)与氧气接触,(2)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是: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不同点是:燃烧、自燃反应剧烈,发光、放热;缓慢氧化只放热,不发光。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 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 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 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负极产生,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质量比 为,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 (O2、H2、CO2、CO、C)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干冰是CO2固体。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2、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活性炭、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知识点总结说课讲解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二、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最新初中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优秀名师资料

初中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为基础自然 科学。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 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 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 性等。 5、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管口出现小水滴,? 石灰水变浑浊。 Cu(OH)CO— 223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 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装置漏气?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 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氧气为、稀有气体 (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 SO、CO、NO,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22 5、: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的是:(1)与氧气接触,(2)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是: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不同点是:燃烧、自燃反应剧烈,发光、放热;缓慢氧化只放热,不发光。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 约占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加强对水质 的监测,?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 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5、电解水中正极产生,负极产生,体积比(分子个数比)为, SO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质量比为,在实验中常加稀H24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初中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基础知识部分

初中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基础知识部分)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绿色粉末碱式碳酸铜加热后,①绿色粉末变成黑色,②管口出现小水滴,③石灰水变浑浊。 Cu2(OH)2CO3— 6、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

【化学】中考人教版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中考人教版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绪言、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和化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它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可感知和测量):——无需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必需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我们周围的空气) 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3、纯净物(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4、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5、O2 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具有助燃性。 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 A、加热氯酸钾 2KClO3 2KCl + 3O2 ↑ B、加热高锰酸钾2KMnO4K2MnO4 + MnO2 + O2↑ C、双氧水2H2O2MnO2 2H2O + O2↑ 工业上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原理:利用N2、 O2的沸点不同,N2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6、氧气的化学性质:它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助燃性、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黑色)C + O2点燃 CO2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②(黄色)S + O2点燃 SO2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③(红色或白色)4P + 5O2点燃 2P2O5 现象是:冒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用于发令枪、烟幕弹)

2019年中考初三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资料

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总结资料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提纲 一、应掌握的知识点 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g Pt Au 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肯定变化 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相同。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23.溶液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的是溶质的质量。 24.酸的pH<7;如:HCl、H2SO4、CO2通入水中; 碱的pH>7;如:NaOH、Ca(OH)2、CaO溶于水、Na2O溶于水、Na2CO3 中性溶液pH=7。如:水、NaCl 25.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12 2 8 2 ,该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2,核电荷数为12, 核外电子数为12,最外层电子数为2,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成为阳离子。 26.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是(1)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2)温度达到或超过可燃物的着火点。 27.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8.酸有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 29.碱有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等。 30.化合价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碳二四,铁二三,二四六硫都齐 全,铜汞二价最常见。(其他口诀也可) 31.空气中的污染性气体有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二氧化氮NO2。 3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对空气没有污染。 33.空气中按体积分数计算,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占78%,其次是氧气,占21%。 34.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燃烧的是氧气O2。 35.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重,不易溶于水,液态氧和固态氧均为淡蓝色。

普通化学第六版知识点整理

普通化学知识点整理 第1章热化学与能量 1.几个基本概念 1)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的那一部分物质和空间 a.开放系统:有物质和能量交换 b.封闭系统:只有能量交换 c.隔离系统:无物质和能量交换2)环境:系统之外,与系统密切联系的其它物质和空间 3)相:系统中任何物理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均匀部分——单相(均匀),多相(不均匀) 注意:一个气态(固体)一个相;液体,若相溶,一个相,若不相溶,几种液体,几个相 同一物质不同状态就是不同相;碳元素同素异形体不同相 4)状态:用来描述系统;状态函数:描述系统状态(如pV=nRT) 5)状态函数的性质:状态函数是状态的单值函数;当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状态函数的变化量只与系统的始、末态有关,而与变化的实际途径无关 6)状态函数的分类:广度性质:其量值具有加和性,如体积、质量,热容,焓,熵等 强度性质:其量值不具有加和性,如温度、压力,密度,摩尔体积等 两个广度性质的物理量的商是一个强度性质的物理量 7)过程:系统状态发生任何的变化VS 途径:实现一个过程的具体步骤 8)化学计量数 其中νB 称为B的化学计量数(根据具体的反应式子系数)反应物:νB为负;产物:νB为正 9)反应进度ξ:反应进度只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有关 2.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系统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热化学规定:系统放热为负,系统吸热为正 注意:摩尔反应热指当反应进度为1mol时系统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3.热效应:等容热效应(弹式量热计);等压热效应(火焰热量计) q =ΔU q p= ΔU + p(V2–V1) V 反应热:(两种液体时比热容不同需分开,注意比热单位)摩尔反应热: 4.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与热效应关系的方程式 注意:先写出反应方程,再写出相应反应热,两者之间用分号或逗号隔开 若不注明T, p, 皆指在T=298.15 K,p=100kPa下 标明反应温度、压力及反应物、生成物的量和状态 5.热力学第一定律 封闭系统,不做非体积功时,若系统从环境吸收热q,从环境得功w,则系统热力学能的增加ΔU(U2–U1)为: ΔU=q + w(热力学能从前称为热能) 6.内能的特征:状态函数(状态确定,其值确定;殊途同归;周而复始)、无绝对数值、广度性质 7.热:系统吸热为正,放热为负热量q不是状态函数 8.功:系统对外功为负,外部对系统作功为正功w不是状态函数 9.体积功w体的计算 w =–p外(V2–V1)=–p外ΔV 体 10.焓(状态函数)(kJ/mol)Δr H m:反应的摩尔焓 H =U + pV q p =H2–H1=ΔH(ΔH<0放热;ΔH>0吸热) 注意:q V=ΔU(定容)VS q P=ΔH(定压) q p– q V = n2(g)RT – n1(g)RT = Δn(g)RT

2016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的资料

2016年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总结资料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提纲 一、应掌握的知识点 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12.溶液都是混合物。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 13.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1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17.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g Pt Au 18.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2、C、CO。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 19.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肯定变化的 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2H2表示两个氢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相同。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23.溶液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的是溶质的质量。 24.酸的pH<7;如:HCl、H2SO4、CO2通入水中; 碱的pH>7;如:NaOH、Ca(OH)2、CaO溶于水、Na2O溶于水、Na2CO3 中性溶液pH=7。如:水、NaCl 25.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12 2 8 2 ,该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2,核电荷数为12, 核外电子数为12,最外层电子数为2,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成为阳离子。 26.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是(1)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2)温度达到或超过可燃物的着火点。 27.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8.酸有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 29.碱有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等。 30.化合价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碳二四,铁二三,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其他口诀也可) 31.空气中的污染性气体有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二氧化氮NO2。 32.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对空气没有污染。 33.空气中按体积分数计算,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占78%,其次是氧气,占21%。 34.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燃烧的是氧气O2。 35.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重,不易溶于水,液态氧和固态氧均为淡蓝色。 36.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37.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在做此实验时,应预先在瓶底放水或细砂,原因是防止熔

普通化学第六版知识点整理

第1章热化学与能量 1.几个基本概念 1)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的那一部分物质和空间 a.开放系统:有物质和能量交换 b.封闭系统:只有能量交换 c.隔离系统:无物质和能量交换2)环境:系统之外,与系统密切联系的其它物质和空间 3)相:系统中任何物理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均匀部分——单相(均匀),多相(不均匀) 注意:一个气态(固体)一个相;液体,若相溶,一个相,若不相溶,几种液体,几个相 同一物质不同状态就是不同相;碳元素同素异形体不同相 4)状态:用来描述系统;状态函数:描述系统状态(如pV=nRT) 5)状态函数的性质:状态函数是状态的单值函数;当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状态函数的变化量只与系统的始、末态有关,而与变化的实际途径无关 6)状态函数的分类:广度性质:其量值具有加和性,如体积、质量,热容,焓,熵等 强度性质:其量值不具有加和性,如温度、压力,密度,摩尔体积等 两个广度性质的物理量的商是一个强度性质的物理量 7)过程:系统状态发生任何的变化VS 途径:实现一个过程的具体步骤 8)化学计量数 其中 B 称为B的化学计量数(根据具体的反应式子系数)反应物:B为负;产物:B为正 9)反应进度ξ:反应进度只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有关 2.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系统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热化学规定:系统放热为负,系统吸热为正 注意:摩尔反应热指当反应进度为1mol时系统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3.热效应:等容热效应(弹式量热计);等压热效应(火焰热量计) q =ΔU q p= ΔU + p(V2–V1) V 反应热:(两种液体时比热容不同需分开,注意比热单位)摩尔反应热: 4.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与热效应关系的方程式 注意:先写出反应方程,再写出相应反应热,两者之间用分号或逗号隔开 若不注明T, p, 皆指在T= K,p=100kPa下 标明反应温度、压力及反应物、生成物的量和状态 5.热力学第一定律

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的资料

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的资料 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区别: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区别:看化学式是不是只有一种元素符号 如:O 2是单质,CO 2是化合物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 是否可以再分 (单位为“1”,省略不写) 原子核 原子 核外电子(—) 中子(0) 质子(+) 注: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阴离子 原子 得e 失e 失e 得e

《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总结资料

1 《大学基础化学》复习 复习内容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 第三章 定量分析基础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一.气体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 分压定律 二.溶液浓度表示 1. 物质的量浓度 2. 质量摩尔浓度 3. 质量分数 一.气体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适用于理想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忽略, 分子本身的体积忽略 pV=nRT 变换形式 RT pV m =M r 求相对分子量 RT pM = ρr 求气体密度 2. 分压定律 分压概念:在一定温度和体积下,组分气体单独占据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对容器产生的压力。 道尔顿分压定律:∑1 K p p == i i 总 p i = p 总 x i 1==∑ 1 K i i x i x n n V V ==i i 总 总 i x n n p p ==i i 总 总 二.溶液浓度表示 1. 物质的量浓度c V n c B B = B B B M m n = 2. 质量摩尔浓度b A B B m n b = 3. 质量分数 m m w B B = 4. 几种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 B B B M ρ w = c ρb =c B B 习题:P22 1-1、有一混合气体,总压力为150Pa ,其中N2和H2的体积分数为0.25和0.75,求N2和H2的分压。 解: i x n n V V ==i i 总 总 Pa Pa 5.11215057.05.3715025.0i i H i i N 2 2=?=====?====总总总总总总p V V p n n p x p p V V p n n p x p i i 总 总总 总 1-3、用作消毒剂的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为0.030,这种水溶液的密度为1.0g ?mL-1,请计算这种水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摩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和摩尔分数。 解: 质量摩尔浓度b A B B m n b = 物质的量浓度 V n c B B = 摩尔分数 n n x B B = 解:1L 溶液中 ρV w m w m m m w B B B B B === m ( H2O2) = 1000mL ?1.0g ?mL -1?0.030 = 30g m ( H2O) = 1000mL ?1.0g ?mL -1?(1-0.030) = 970g n ( H2O2) = m /M =30/34=0.88mol n ( H2O) = m /M = 970/18=54mol b ( H2O2)= n/m=0.88/0.97kg = 0.91mol ?kg -1 c ( H2O2)= n/V=0.88/1L = 0.88mol ?L -1

沪教版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doc

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变化与性质) 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2、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3、化学性质——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组成与结构)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该物质由何种微粒构成,就由何种微粒保持其化学性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X Kb1 .C om 例如:氯气是由氯气分子构成的,则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微粒就是氯气分子(Cl 2)。 金属镁是由镁原子直接构成的,则保持金属镁化学性质的微粒就是镁原子(Mg)(质量守恒定律) 1、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 S 大部分固体 ①原子(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适合降温结晶) 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③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和反应中生成的质量总和相 NaCl 等。(适合蒸发结晶)(溶液) 1、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a(OH) 2、气体 (适合升温析出溶质)0 2、悬浊液:有不溶的固体t 乳浊液:有不溶的液体 ①加水②溶解度变大(升温)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①增加溶质②溶解度变小(降温)③蒸发溶剂 2、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 10g,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1g, 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3、混合物分离的方法:①过滤—固液分离② 结晶—分离可溶性固体③蒸馏—分离不同沸点的液体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NaCl )。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比较大的物质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KNO 3)

初中化学总复习知识点

初中化学总复习知识点(章节)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2、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我国科学家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贡献。 5、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 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变化后的物质与原物质是否还一样。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例如:化学变化的酒精燃烧。物理变化的酒精挥发。 2、物理性质即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3、化学性质即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4、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时一般用有、可以、能等词语。例如:物理性质的酒精有挥发性,化学性质的酒精可以燃烧。铁能生锈。 5、蜡烛燃烧的探究: (1)点燃前:蜡烛的颜色是白色或红色。状态固体。形状圆柱体。硬度软或小。密度比水小(能浮在水面)。不溶于水。 (2)点燃后:蜡烛能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燃烧后生成水(烧杯内壁有水珠)。和二氧化碳(烧杯内壁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熄灭后:产生白烟(是蜡烛的蒸气)。点燃白烟能燃烧并且把蜡烛重新点燃。 烟和雾的区别:“烟”是漂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液滴。 6、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二氧化碳的性质:(1)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 氧气的性质:它不能燃烧、能帮助其它物质燃烧(有助燃性)。能使燃烧的木条更旺;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得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比空气少,二氧化碳比空气中多。(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

九年级中考化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免费)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2014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的资料

2014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的资料

2014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的资料 基本概念: 1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 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 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 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①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 (原子原子 核外电 中子质子注:在原子里,核电荷阳离 阴离原得失失得

(word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分章(知识点),推荐文档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干冰升华、液氮制冷、窗户上结冰华、雕刻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炼钢、冶炼铜、酿酒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 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 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定稿

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绪言)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为基础自然科学。物理和化 学的共同点: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 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 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5、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等代替)燃烧时有 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②③ 2、法国化学家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和组成的。 3、空气的成分按计算,大约是氮气为、氧气为(氮气比氧气约为)、稀 有气体(混合物)为、二氧化碳为、其它气体和杂质为%。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 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水) 1、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 /3。淡水资源却不充裕,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2、水的污染来自于①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②的任意排放,③中施 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 废”要经过再排放,③农业上要使用化肥和农药等。 4、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

化学总复习重要知识点汇总

化学总复习重要知识点汇总 一、空气和水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或白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 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量不足,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其余为稀有气体、二氧 化碳、其它气体和杂质为1%。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3、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 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4、水的污染来自于①工厂生产中的“三废”(废渣、废水、废气),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5、环境保护的措施:①植树造林;②禁止乱砍滥伐;③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④更多地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6、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需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②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③农业上要合理(不是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等。7、电解水实验可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纯净物);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二、O2、H2、CO2、CO、C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干冰是CO2固体。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2、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活性炭、木炭具有 强烈的吸附性,可吸附一些色素和有臭味的物质;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的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生铁和钢主要成分都是铁,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3、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实验室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实验室制H2或CO2的发生装置。

中考复习---化学基础知识点(

高温 高温 专题1 空气 1. 气体制取的装置 A 装置适用于固液或者液液常温型 B 装置适用于固固加热型 C 装置适用于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的气体 D 装置适用于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 E 装置适用于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2.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注意事项:1.反应前,装置气密性检查 2.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3.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受热均匀,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4.排水法收集完气体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破裂) 5.用KMnO 4制取O 2时,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防止加热时KMnO 4小颗粒进入导管) 3. 催化剂 特点:①“一变,二不变”,即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自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 4. 氧气的化学性质 化学方程式 与非金属反应 2H 2+O 2===2H 2O C+O 2===CO 2 S+O 2===SO 2 4P+5O 2===2P 2O 5 与金属反应 2Mg+O 2===2MgO 3Fe+2O 2===Fe 3O 4 与化合物反应 2CO+O 2===2CO 2 CH 4+2O 2===CO 2+2H 2O 5.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P 2O 5固体小颗粒,),密闭的容器中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密闭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约占原容器中空气体积的1/5. 6. 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若用右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长颈漏斗末端要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以防气体逸出 药品的取用: ①不可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因为浓盐酸有挥发性,会使收集的CO 2气体不纯。 ②不可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CaCO 3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持续进行。 ③不可用K 2CO 3、Na 2CO 3代替石灰石(或大理石),因为K 2CO 3、Na 2CO 3是粉末状固体,与稀盐酸反应速率过快,不利于收集CO 2气体 7. 制取氢气的方法 8. 燃烧的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 ②助燃物 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专题2 溶液 1. 溶解度四个要素 ①在一定温度下 ②在100g 溶剂中 ③达到饱和状态 ④溶质质量,单位是g 2. KNO 3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 3. NaCl 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 4. Ca(OH)2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5. 结晶的方法:降温结晶(KNO 3)和蒸发结晶(NaCl ) 6. 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的物质(如KNO 3) 7. 蒸发结晶适应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NaCl ) 8. 稀释溶液的计算题:根据溶质的质量不变来列等式 9. 实验室干燥剂:浓H 2SO 4,CaO,NaOH (碱石灰成分CaO,NaOH ) 10. 溶于水会放热的物质:浓H 2SO 4,CaO,NaOH 11. 溶于水会吸热:硝酸铵(NH 4NO 3) 12. 溶于水温度不变的:氯化钠(NaCl ) 13.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溶剂中不能够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14.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专题3 酸碱盐和金属 1. 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2. 氧化物中只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必须是氧元素,另一种可为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3. 合金是由一种金属跟其他金属(或非金属)融合而成的,合金是混合物 4. 铁的合金:钢和生铁,二者主要区别是含碳量不同,生铁含碳量在2%以上,钢在0.03%-2%之间 5. 铁生锈条件:H 20,O 2 如果水中含有食盐,则可以加速生锈 6. 金属大都是银白色,除了铜是红色,金是黄色 7. 导热性:Ag>Cu>Al 导电性:Ag>Cu>Al 8.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Al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Ca 9. 铁的冶炼: ①2C+O 2==2CO ②Fe 2O 3+3CO==2Fe+3CO 2 10. 化合反应:A+B AB (多变一) 11. 分解反应:AB A+B (一变多) 12. 置换反应:A+BC==AC+B (单质+化合物 单质+化合物)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