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温州历史文化名城游线十六个节点简介初稿

温州历史文化名城游线十六个节点简介初稿

温州历史文化名城游线十六个节点简介初稿
温州历史文化名城游线十六个节点简介初稿

温州历史文化名城游线十六个节点简介初稿

(红色为备讲)

编者语同事问:为什么要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教我半天都没回过神来,一直以来认为历史和文化是人类的必备精神食粮,那是养育子孙的思想导航。记得一本书上说“历史是人

类对自身的集体记忆、认知、评价,也是演绎理想和憧憬的图画;文化的日积月累便是历史”。

深信不疑——温州北斗九山城市空间布局、城内的街巷机理以及发生在街巷建筑中的人和事是国宝级的文化,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即是生你养你的精神资粮,一座没有记忆的城市,如同一位不知生他的娘是谁的失忆的孤儿。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是告诉世界:生我养我的娘多么庄严、慈祥、美丽。申报即是思她念她学她,申报即是保她护她弘扬她。

那么,她的庄严、慈祥、美丽表现在哪里?就在于她二千多年的生命年华,在于她具有君臣礼制的雍容谦和文化,更在于她千年传承依然活态的风姿。

这期和读者一起,按照申报历史文化名城设计的游线节点,来讲述:温州古城北斗九山的形制;古城行政“东庙南市西居北埠中子城”的五行布局,街巷二纵四横“舟楫相通”“小桥流水”的水乡景象,江心屿那北斗星绕着北极星转的天然人为合乎君臣礼制的地理地貌和那“塔耸双角龙昂头”的人文景观。希望读者拿着讲解词亲临温州古城其境,在感受温州古城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时,也同时在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精华。

这篇是解说词初稿,有待于完善提升,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做进一步修改。

从宾馆出发到华盖山途中综述:(每人手中拥有一张折叠式温州历史文化名城游线介绍小册子)

1、讲郭璞建城历史:现在的温州古城始建于公元323

年。南宋史书《方舆胜览》记述:“郭璞登山相地,错

立如北斗,城之外曰松台,曰海坛,曰郭公,曰积谷,谓之

斗门,而华盖直其口。瑞安门外三山,曰黄土、巽吉、仁王,则近类斗柄。因曰:‘若城于山外,当骤至富盛,然不免于

兵戈火水之虞。若城绕其颠,寇不入斗,则安逸可以长保。’于是城于山上,且凿二十八井以象列宿。又曰:‘此去一千

年。气数始旺云。’”故温州城历史上又名“斗城”。

(或者选:《温州弘治府志》卷一府城:“郭璞初谋城于江北今有地名新城,取土称之,江北土轻。乃过江,登西北一峰今名郭公山,见数峰错立,状如北斗,故名斗城内联络海坛、华盖、积谷、松台、郭公山如斗魁,而华盖锁斗口;外则接凑巽吉、黄土、仁王、灵官如斗柄,而灵官又为辅星,以象天之北斗。”)

2、温州古城空间总框架:温州郡城分别由九座山峰形成北

斗星的布局,把控着全城,与城北瓯江口中央,被称为温州

城市头脑的江心屿组合,出现天文学中北斗星绕着北极星转

的天然场景。这九座山分别为:1、海坛山(天枢星),2、郭公山(天璇星),3、松台山(天玑星),4、积谷山(天

权星),此四山称之斗魁。5、黄土山(玉衡星),6、巽山

(开阳星),7、仁王山(摇光星),三山称之斗柄。再加

上巽山左侧的灵官山和仁王山右侧土堆“湖屿”(堪舆学中

无岩石的不可名山)分别为第九辅星和第八的弼星(左为辅,右为弼)。《宋史卷四十九》“第八曰弼星,在第七星右不

见,汉志主幽州;第九曰辅星,在第六星左常见,汉志主并

州。”)故此建佛寺——仁王寺以表示“真空妙有”的寓意。

加上“华盖直其口”,这九座山构成张弛有度的完美北斗九

星格局。

接着凿二十八口井以象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激活了水源。然后开五行水:东伏龟潭,西浣沙潭,南雁池,北潦波潭,中冰壶潭,又挖小河通贯之。温州古城是一座连五斗之山,通五行之水的山清水秀的风水学城市。

北斗九山现遗存七山:海坛山、郭公山、松台山、积谷山、巽山、灵官山、及华盖山;二十八宿井存留十六口;浣沙潭依存。

一、斗城九山之一“华盖山直其口”

我们现在处古城正东方华盖山上,此山海拔56.8米。山周围绵延约9公里,是市区最高的山。华盖山远望如撑开的宫伞,《史记·天官书》:“轸为车,主风”。《中华古今注》:“华盖,皇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於帝上,有花蘤之象,故因而作华盖焉。”郭璞的“华盖直其口”源于此意。东汉晚期山东嘉祥武氏墓祠室内顶刻有“斗为帝车星象图”。

(山东嘉祥武氏墓祠斗炜帝车星象图)

1、古城墙遗址:温州古城城墙有外城名“罗城”城墙和子城城墙,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古城外城城墙遗址。城墙东望,山麓即是环

抱古城的城壕,70年代被填,现在的环城东路。从城墙的地理位置,我们可想象当年郭璞营城思想“城绕其颠,寇不入斗”的形制,古城墙分别从五座山山腰蜿蜒而过。特别是古城东,《弘治温州府志》卷一云:“旧传华盖、积谷与海坛山相连”是一条气势磅礴的山脉。加上连绵亘古城墙和城壕,当然是达到“安逸可以长保”的防御目的。

(1877年温州郡城:海坛山南偏东拍:环城河环抱华盖山、海坛山和华盖山之间镇海门、镇海塔,华盖山巅的“江山一览亭”和城墙)

2、“大观亭”:此亭不知始建何年,历史记载:明嘉靖年重建,改名“吸江亭”。亭有对联“已观江月升沧海,遍览云山入画图。”描述的就是华盖山在古城空间格局的地理地势:东望是瓯江和一望无际的沧海,西览是水云间的斗城山形。(在明朝的古地图上看温州东面即是大海,斗城九山的第一山海坛山之名即来自祭奠大海的法坛之意。)

宋温州知州杨蟠《华盖山》“九山如北斗,城锁几重重。斗口在何处?正当华盖峰。”清温州推官嵇宗孟《饮大观亭》有“城市九峰

连斗极”句,想当年,华盖山耸立在古城东方,西麓是错落有致安祥的古民居和小桥流水街巷,自然能有“城市九峰连斗极”一望及瓯江的气势和风光。

二、斗城九山之四积谷山:

1、山圆如正锥,形如古代粮仓而得名。明代知府文林作《积谷亭记》,中有“山以积谷名,惟肖也”。晋郭璞曾有“内有积谷,虽荒不饥,外有卧旗,虽兵不凶”之说。

此山位于古城东南巽位,《弘治温州府志》学校府儒学篇有:“永嘉自东晋置郡时已有学。唐太宗诏州县皆立孔子庙,学在州治东南”。东南方,从风水角度被定位为文化教育传播的中心,因此唐时规定“立孔子庙,学在州治东南”。因而此山周边布满学府书院之类的建筑,现遗存:谢池楼,飞霞洞,还有东山书院、孔庙遗址以及周边的府学

巷、谢池巷,这里和华盖山西麓古城正东的墨池坊、招贤巷、县前头、铁井栏等巷是“东庙、南市、西居、北埠、中子城”的“东庙”片区部分。

2、谢池楼(历史文化名人):相传刘宋谢灵运任永嘉郡守时,因这里有口好泉眼而开凿春草池、建池上楼。谢灵运在此养病,梦中遇见其弟惠连,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佳句。(游谢池楼介绍谢灵运在温州的故事,展览谢灵运写温州的山水诗歌;康乐坊、澄鲜阁等遗迹照片。)这里有二十八宿井两口:谢灵运祠堂石阶前“冽泉”井和山麓的义井

3、飞霞洞:位于积谷山南麓,相传晋时永嘉人刘根隐居在此修炼,身旁总是飞霞缭绕而得名。后刘根在此洞修炼得道,成仙乘赤霞飞往天台紫灵宫,故又名飞霞山。飞霞洞口刘根升仙处,岩上镌有“升台”两大字。飞霞洞有飞霞观,洞旁有一株“托根岩石,横卧千尺,挐臂空中,浓荫亩许”(清《光绪永嘉县志》载)老樟树。这棵著名的卧树民国16年因飞霞观一场大火遭毁只剩半截残根。我们现在看到古树又

长出新枝绿叶,1994年被列为温州市古木名树第36号。

4、东山书院遗址(永嘉学派):东山书院原在华盖山,北宋王开祖(字景山)在此讲学,从学者常数百人,成为开温州儒学研究之风的先驱,后人尊为永嘉学术开山祖。东山书院为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永嘉学派的事功学说和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形成鼎足之势,其事功经世之学对温州人影响深远,是“商行天下,敢为天下先”思想的源泉之一。史记东山书院“两郡之士负笈来游者日益众”。清雍正十年(1732)移建于此。有讲堂宿舍,请名师主持讲席。清代陆汝钦、孙扩图、张振夔、孙锵鸣、王棻等曾任主讲。曾刊印《叶水心先生文集》29卷。

5、摩崖:此山历史上因文人汇聚之地摩崖特多,据记载摩崖题刻

多达五十多处。因文革遭毁,80年代调查尚存19处。现存:“小赤壁”“云根”“气如虹”“天壁台”、“谢池”“东山”、“甲子”

等。

三、东庙:古城华盖山西

麓,为古城“东庙”片。古

代的庙为公共的教育文化

思想的传播中心。前面我们

从积谷山和其周边的东山

书院、谢池、孔庙遗址中感

受到东庙的文化厚度。墨池

坊历史街区包括:解放街、

墨池坊、县前头、铁井栏、招贤巷等街巷。我们在这里更能感觉千年不变活态的东庙气息。

1、解放路:解放路和信河街在营城机理中是古城区的南北两大纵。为宽36市尺,解放街古时称“大街河”,信河街古时称“信河”。在温州古城水系格局中都属于大动脉。

解放街位于子城东(解放后街原来就是子城城壕),古时该大街东为人行道路,西为运货河道。和位于子城西的信河街(西为人行道,东为运货河道)刚刚相对称。

信河街北端经过古时的交通大枢纽“八字桥”和天雷巷、麻行僧街与被喻为古城头脑的江心屿链接,南端是通往瑞安、瞿溪、平阳、龙湾的公共码头“西河头”。信河街古时有横跨东西的桥梁23三座,宛如人身上脊梁骨(人身体脊梁骨有24个)是一条主导温州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大街,极具城市脊梁骨的风采,被喻为温州城市的人文轴线。

(清朝立于南古城墙上北望信河街,远处为永嘉瓯北。)

我们现在位于解放街,解放街北端为温州古城大水门海坛陡门,史料记载该水门是排泄温州郡城中秽浊的主要水口,被古人喻为内河之“尾闾”。因此,解放街在温州古城地理中如同人身体的大肠,担负着平衡排泄城市的消化功能。

温州古城这两大纵南北大街可谓是古城的生命线。

2、墨池坊:相传其地原有一个水池,每当大地春回,蝌蚪滋生,

游于水中,水面时见墨点,而没之则无,故有墨池之称。但唐以后则传为:东晋王羲之曾任永嘉郡守,常临此地作书,洗砚于此池,于是变成墨池;至北宋,米芾又大书“墨池”二字于其上。因王、米二人均为我国大书法家,故历代地方史志都采取此说。

3、铁井栏、县前头、招贤巷;这里有二十八宿井两口:铁井栏

井、县前头古井。我们打开民国二十二年地图,这里有:女子女师学、新瓯潮报、瓯海民报、工科职业、教育局等教育文化单位。

历史记载这里还有:温州光华化工编译馆、金诚印务局,温州古城东片是名副其实的教育文化传播中心。至今这里依然是温州城市文化的启蒙传播地:这里有温州图书馆、电脑启蒙引领单位“里仁”、图书印刷公司“北大方”等等。

四、“钱氏子城”:我们现在去温州古城的行政中心府衙所在

地——“中子城”。

子城建于后梁开平年(907年),是当时的吴越王钱镠之子钱元瓘令温州制置使吴璋营造的。因此,历史上称“钱氏子城”。

子城全长一千七百多米(也有说1515米)。面积约1.85平方里。东界从仓桥口到渔丰桥口的解放街后巷,西界从道前河到北沿的城西河(今道前桥菜场),北界为仓桥街,南界为渔丰桥(今广场路)。城池为正方形,四面各筑一座城楼,东为“华盖楼”,南为“谯楼”(即鼓楼),西为“西楼”,北为“临圃楼”。四周有城墙和护城河,城门外筑桥与外相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子城四面城墙和东、西、北三处城门皆被毁,仅存鼓楼(谯楼)、府治门台遗址和烙着府衙文化元素的军装军、道前街菜场、东公懈(?)、府前街等街巷名称。然其城市行政中心地位千多年没变,直到2003年温州市市政府东移,这里成为鹿城区区府。

1、谯楼:谯楼高13米,东西27.6米,南北14米。史记:谯楼面阔五间,二层重檐歇山顶,层甍反宇,飞檐拂云,颇为壮观。楼下城门以条石叠筑,拱券用大青砖砌成。城楼两侧建有关公、玄坛二庙。

现在谯楼系清康熙年间重建,1993年经过维修,整体保持清代早期风格。我们可以从谯楼上立的这几块碑文中可以了解到它七次重建重修的历史。

2、2013年我们发现了谯楼左右的子城城墙遗址:考古将遗址的地层划定为15层,第⑨层:黑色土层。地层年代大约为清至民国时期。出土的瓷片有青花瓷、瓯窑青瓷,龙泉青瓷等;第⑩层第?层:灰黑色土层和城址废弃堆积层。地层年代为明清时期。出土有瓯窑瓷枕残片,龙泉窑瓷碗残片,青花瓷碗残片,龙泉窑瓷碟残片,带纹饰瓦当等。第?层至第?层:南宋至元的子城城墙门洞路土层。出土有越窑、瓯窑、酱釉瓷片等;红棕色土加黑灰色土,质地较硬。地层厚度约25厘米。时代约为南宋。

市政府相当重视,经考古后予以重点保护,规划为开放性的展示历史文化休闲景点。

站谯楼正北:正前方即是温州古城府治遗址。2003年前温州市市政府就在道前街东子城内,现在为鹿城区区府所在地。从这点讲子城仍然保持着古城区域内行政中心的功能。

站谯楼南望:眼前这一片是我们即将参观的“南市”五马历史街区。包括:公安路、晏公殿巷、解放路、纱帽河、五马街等街巷。五马历史街区因为处城市行政中心大门的正前方,才一直保持着千多年繁华的商业态势。(记得小时候大人哄小孩的话:不哭听话,明天带你五马街玩玩。)

五、五马-墨池历史街区:这里是古城区历史印迹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有17处文保单位和43处历史建筑)。如晏公殿巷的宝大商行、中国银行

温州支行旧址等,五马街(古称五马坊)、谢池巷(古称谢池坊)、还有康乐坊、墨池坊等街巷历史悠久,都为唐时取的坊名。主要包括五马街街区、解放路和墨池坊街区三部分。

1、五马街区:位于是温州古城中心子城正大门的前方,一千多年一直保持着商业经济繁荣的态势,集中了大量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有谯楼、云博商场旧址、有百年老店五味和、金三益布行、老香山药房等大量商业建筑,富家宅第分布期间。

2纱帽河:这里有民族资本家吴百亨故居,朱长源钱庄旧址,被胡乔木誉为“一代词宗”的夏承焘故居等。和五马街、解放南路属于“南市”片区。纱帽河现在为女人街,是温州市一级的商业街之一。

六、斗城九山之三松台山:

我们现在位于斗城九山的第三座山——北斗星地理的斗底,寓意为储存双才(财)的松台山东麓。松台山之名来自该山山顶历史上种植许多象征正气被喻为“岁寒三友”之一的松树而得名。历史记载:山上广植青松(墨松、天日松、五思松等),苍松林立,山坪如台,松荫滋山而得名。清朱彝尊诗有“苍苍山上松,飒飒松根雨。

松子落空山,朝来不知处”。

1、八角井和来福门:松台山的上中下分别有四口象征二十八

星宿的水井。山顶的仙人井、

山腰的金沙井、山东麓的八

角井和北麓的三牌坊古井。

(金沙井为温州市三大名泉之一,70

年代“深挖洞广积粮”运动。在此山

挖防空洞。深挖山西麓时,挖断水脉,

意外挖得个常年不竭水质甘甜的大水

井,不久,金沙井无缘无故水竭而废。

从中说明我们治水要重视地下脉水)

这口井原名“八卦井”,百姓误称八角井。

这里是温州七大城门之一“来福门”的位置,《清光绪八年城池坊巷图》有“来福门坐坤”标示。古城地理西南方,风水学中的坤位。坤,在《易经》中代表大地、阴、母亲,还有凶灾和不快等含义,大地和母亲是养育万物的地方,艰辛万苦,忍辱负重。历史上,此城门一直为郊区百姓经商和城内出殡的必经之门。故此,智慧的温州人在这里建寓意大智慧的佛塔和十来座寺院,告诉人们修心端正心念能化解凶险和煞气。“来福门”即接引福贵之意。

2、净光塔和《证道歌》摩崖(历史文化名人):山顶的净光塔即是当年名誉全国,《六祖坛经》中记述的温州唐代高僧——宿觉禅师的真身舍利塔。净光塔为唐僖宗赐名,该塔始建于唐代,宋元分别重建,现塔重建于1999——2006年。重建时发现原塔基下的地宫,并出土了唐宋元的塔砖200多件和印有“官”字的古城墙墙砖,

还有宿觉舍利一颗。这摩崖即是宿觉禅师悟道的心灵记录《证道歌》,被古印度称为“大乘经”,现有存世历代版本达100多种,分别珍藏在英国、法国、韩国、日本、朝鲜等图书馆,还有中国的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中山图书馆、故宫博物馆、浙江图书馆等,塑像既是2013年纪念宿觉禅师圆寂1300周年塑造的。

3、山顶永嘉大师纪念馆茶歇点:松台山中沉淀着许多寓意大智慧和正气的文化元素,南麓上山的山岭名孝子岭,教导后人“孝为百善之首”,孝则顺的道理;松台山西麓留有许多当年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和徐照他们吟诵松台山名胜的摩崖诗歌;山北麓是明朝首府张璁府邸三牌坊遗址和纪念清朝大儒孙诒让的籀园图书馆。历史上这座山四周多达十座佛家寺院,山南麓的“妙果寺”既是建于北宋祥和年间的千年古刹,过去的城墙就是从妙果寺背后而过与西古城墙(现九山路)对接的。

七、车经九山路:这里原来是古城西城墙,30年代的照片中还能见到城墙模样。两边的河道和湖水即是当年古城的内外城壕。温州古城不仅有五座山似锁的防御外侵的山峰,还有四面城墙和城壕环绕。真正达到了当年郭璞建城的目标“若城绕其颠,寇不入斗,则安逸可以长保”。

史料记载“西壕长六百七十丈五尺,阔五丈有奇,深二丈六尺;北临大江”。今是温州市市民休息活动的十大公园之一。

九山湖水从西南至西北共七曲,中有放生池、乐湖、荷花湾、西溆庙湾、绮川、虹桥汇津渔郎洞。因西城壕水形如卧蜃,故名蜃川。

在蛟翔巷和九山路口,是市文保单位瓯海公学图书馆旧址。

八、斗城九山之二郭公山

1、站郭璞像前:原名西廓山,位于古城西北方,风水学代表天门,座乾。相传郭璞是登此山相地定城,故名郭公山。

2、站富览亭:此山与松台山同为斗城之“斗底”——蓄财(才)。山岭主入口从西顺江流东北而上,取名金锁岭,其意为锁住江水(风水学主要是讲人如何利用和谐的风干净的水健康生活)。“富览亭”亭额相传为书圣王羲之题。

唐朝温州刺史张又新《郭公山》诗:“昔贤登步立神州,气象千

年始一浮;南望群峰如列宿,北观江水似龙虬。”诗中“昔贤”指郭

璞,“江水似龙虬”指站在这里可以远眺中国四大名屿之一江心屿双塔一寺“龙虬”的雄姿。全诗讲述温州古城天然的地理形势。

3、下山沿着最胜禅寺围墙,侧有一口井:这是二十八宿井之一“岩石井”,水源来自大岩石缝中:最胜禅寺是明宣德二年(1427年)大学士黄淮捐资兴建的。

九、庆年坊历史街区:温州古城是座天人合一的城市。因此其行政功能布局为“东庙、南市、西居、北埠、中子城”的五行形制,以印证北斗星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空机理。

庆年坊历史街区位于古城两大南北主干道之一的信河街西侧,自西向东有:丰和巷、珠冠巷、白塔巷、应道观巷、庆年坊巷、丁字桥巷、石板巷、吉士坊巷、蛟翔巷、里瑞巷、放生池巷等,自南往北有天窗巷、皮坊巷等。这里和信河街东片的城西历史街区两大块为“西居”片,至今仍然是温州城市最适宜居住的黄金地段(在房价不景气的现在,这里的房子依然三万左右)。温州古城两纵四横的街道机理,庆年坊——三官殿巷—

—康乐坊是其中跨古城东西的一横之一。(注:两纵为:信河街、解放

街,也有加上九山湖的三纵之说;四横有1、瓜棚下——欧阳巷——打绳巷2、庆年坊——三官殿巷——康乐坊3、三牌坊——木勺巷——子城壕(广场路)——县前头4、禅街——五马街——府学巷)

北宋太守杨蟠把温州街巷分为三十六坊,本街区中有:昼锦坊、祈报坊、衮绣坊、丰和坊、庆贤坊等。温州过去不仅有“三十六坊”之说,还有“七十二条巷弄”之说,其中“七十二条巷弄”讲的就是信河街东西两侧这里的街巷。

注:温州古城的三十六坊和七十二巷弄和福州的三坊七巷是异曲同工的文化含义

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36颗天罡星,每颗天罡星各有一个神,合称“三十六天罡”;还有72颗地煞星,每颗地煞星上也有一个神,合称“七十二地煞”。《水浒传》中有108条好汉,《水浒传》第七十回:"三十六天罡临化地﹐七十二地煞闹中原”,书结尾有“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1932年统计,温州城内有街路二百四十五条:一等(宽36市尺)三十七条、二等(宽28市尺)五十二条、三等(宽18市尺)七十二条、四等(宽14市尺)六十二条、五等(宽8市尺)二十二条。历史上尺度稍微大的街巷配水系通航,温州古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庆年坊尺度为18市尺,刚才穿过的巷弄(??名称)为8市尺。

《永嘉县志》记载“环外内皆为河…..如画奕局”“一坊一渠,舟楫必达;可灈可湘(烹),居者有澡洁之利;可载可汎,行者无负载之劳”“楼台俯舟楫,水巷小桥多”。温州古城西居片明清时桥梁多达近五十座。

这里是非遗南戏(放生池边的瓯剧团)、瓯绣(里瑞巷的瓯绣厂)、石雕(松台山东麓的艺术雕刻厂)发源地。

温州的这么多非遗,二十年前其实都为百姓人家的日常活计。

十、城西历史街区:温州古城的行政中心府衙名“钱氏子城”,为后梁开平年(907年),当时的吴越王钱镠之子钱元瓘令温州制置使吴璋营造的。城西历史街区因位于子城西而得名,和庆年坊历史街区属于“西居”的范畴,这里有完整的街巷格局体系和空间形态,城西街、沧桥街和沧河巷是街区内最主要的三条商业街道,仓桥后巷、飞鹏巷、嘉会里桥、金锁匙巷,街道尺度宜人,历史氛围浓郁。这里有烙印着北斗星文化元素的街道名称:以战国时期的指南针“司南”取名的木杓巷、以北斗七星和九星取名的七圣殿巷、九圣殿巷等。

街区内还保留了温州三十六坊中的三坊,分别为棠阴坊(今仓

桥街)、孝廉坊(今黄府巷、燎原巷)、扬名坊,其中棠阴坊、孝廉坊

保存较为完善。因这里紧邻温州古城的政治中心,街区内文物古迹众多(有5处文保单位和14处历史建筑),比如:城西基督教堂、温州育婴堂旧址、叶文定公祠等、还有夏鼐故居、林宅等众多历史民居、大宅院落。

仓河巷、仓桥街:这里和东片区的瓦市巷,庆年坊片区的石板巷组成古城街巷机理中的一横。这条街西头因历史建筑较多,又有文化名人故居之故,自然而然形成了温州市文房四宝交流的商业街。我们从称仓河、仓桥之名中能感受到水乡的风水景象。

十一、朔门历史街区:我们现在处于古城“北埠”片区,从民国二十二年地图中可以看到,古城北沿江部分当年有二十来个不同功能的码头,这里现在依然承担着城市公用码头之一的功能。朔门历史街区是北埠这片区中街巷民宅机理保存完整的地方。东有原古城北水门(现水门头处),西有城北门(朔门)。这一片区主要由朔门街、打绳巷、永宁巷、七枫巷四条东西横巷,通过几条小弄组成的四通八达的街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 【法规类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17.10.07 【实施日期】2017.10.0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行政法规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08年4月22日国务院令第524号发布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令第687号《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 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

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九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十条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保护目标,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重点,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制定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内容,一般包括:(一)保护和延续古城、镇、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二)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巷; (三)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四)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 (五)传统风貌建筑; (六)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 (七)保护特色鲜明与空间相互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十二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对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价值、特

杭州城市形象研究报告

杭州城市形象研究报告 本课题系根据省市领导对提高杭州城市形象水平的要求,由市政府领导于1997年杭州市城建工作会议上布置任务而进行的研究,并列入了杭州市城乡建委软科学研究计划。 城市形象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大课题,涉及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鉴于“城市形象”涉及范围很广,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城市景观(视觉)形象以及与其相关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 杭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作为承担单位在市政府城建城管处的协作下,组成了包括建委、科委、园文局、规划局、规划设计院等单位专家参加的课题组,进行了历时一年的研究。同时,在《杭州日报》、市科协等单位的协助下,在杭报“现代城镇”专栏中进行了多次城市形象讨论,在1998年9月市科普宣传周期间召开了“美化杭州——城市形象建设研讨会”,征集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论文18篇。课题组集思广益,将自己的研究和专家的意见结合起来,经过反复论证,终于完成了本项研究任务。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⒈城市形象及设计的基本概念 城市形象的内涵 城市形象是近年来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界探讨的热点,已经发表了不少论著。一般认为,形象一词泛指事物的具体形状。所谓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的整体形状和特征。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为了能完整准确理解城市形象的内涵,可把其概括为三个方面。 ⑴城市理念形象 城市理念形象是指城市的本质物征反映到城市外在表现形式,是维系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主要包含了城市各种生产活动形象(理念识别)。例如,城市主导产业理念、生产经销理念、经济效益理念。 ⑵城市行为形象 城市是由人和物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中各种各样人的文化程度、精神风貌、行为言论、服务水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市民的生活水准、

杭州城市性质与文化特色

杭州城市性质与文化特色 杭州文化特色 1、杭州文化特色的表述 杭州城市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在国内外,人们提到杭州,往往首先想到西湖,西湖作为杭州的象征,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杭州城市文化的特色。围绕西湖产生的丰富文化内涵影响并渗透到整个杭州城市的文化生活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杭州的城市文化形象地称之为“西湖文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历史悠久,底蕴深厚;(2)开放兼容,形态丰富;(3)雅俗相融,自然和谐;(4)优美秀丽,现代风范。 2、杭州文化特色的论证 (1)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历史,据考古记载已有10万年以上。自秦建县,杭州已有2200年历史,自隋置州有1400年历史,自元为省会已有700多年历史,其中吴越和南宋定都杭州,历时230多年。杭州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后期的良渚文化开始,已有五千年历史,在当时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春秋时期,杭州的物质文化,尤其在青铜冶炼、造船、航海、纺织等方面都较先进。五代至宋元,为杭州文化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都居全国领先地位,号称“东南第一都会”成为当时东南沿海的文化中心之一。至明清,“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杭州文化发展在全国已是首屈一指。到近现代,作为国务院首批确认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风景旅游城市之一的杭州,不仅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其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也占有重要一席。 杭州文化,历史的沉淀非常丰厚,古迹繁多,文物丰盛,人文渊薮,人才辈出,素有“人物都会”、“文献之邦”、“文物之地”、“宗教圣地”、“东南诗国”、“书画之邦”等许多美誉。 “人物都会”。杭州历来人才荟萃,特别自宋以来,杭州籍文化名人辈出,如沈括、毕升、喻皓等,更有许多非杭州籍的名人如苏东坡、岳飞、于谦以及章太炎、张苍水、马一浮、李叔同、潘天寿等在杭从政、居住和活动。 “文献之邦”。杭州是我国古代印刷业最发达的地方之一,南宋和元时为全国最大刻书中心,出版印刷为全国之冠。杭州又是著名藏书家和藏书楼集中之地。至明清时,杭州著名

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目前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达到117个(琼山与海口分记算2个)。 直辖市(4):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河北(5):保定市、承德市、正定县、邯郸市、山海关 山西(6):平遥县、大同市、新绛县、代县、祁县、太原市 内蒙古(1):呼和浩特市 黑龙江(1):哈尔滨市 吉林(2):吉林市、集安市 辽宁(1):沈阳市 江苏(10):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常熟市、苏州市、扬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宜兴市 浙江(7):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衢州市、临海市、金华市、嘉兴市 福建(4):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长汀县 江西(3):南昌市、赣州市、景德镇市 安徽(5):亳州市、歙县、寿县、安庆市、绩溪县 山东(8):济南市、曲阜市、青岛市、聊城市、邹城市、临淄市、泰安市、蓬莱市 河南(8):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安阳市、南阳市、商丘市、浚县、濮阳市 湖北(5):江陵(荆州市)、武汉市、襄樊市、随州市、钟祥市 湖南(3):长沙市、岳阳市、凤凰县 广东(7):广州市、潮州市、肇庆市、佛山市、梅州市、

雷州市、中山市 广西(3):桂林市、柳州市、北海市 海南(2):琼山市、海口市 四川(7):成都市、自贡市、宜宾市、阆中市、乐山市、都江堰市、泸州市 云南(5):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县、建水县、巍山县贵州(2):遵义市、镇远县 西藏(3):拉萨市、日喀则市、江孜县 陕西(6):西安市、延安市、韩城市、榆林市、咸阳市、汉中市 甘肃(4):张掖市、武威市、敦煌市、天水市 青海(1):同仁县 宁夏(1):银川市 新疆(3):喀什市、吐鲁番市、特克斯县 一、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24座)(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北京(直辖市)承德(河北)大同(山西)南京(江苏)泉州(福建)景德镇(江西) 曲阜(山东)洛阳(河南)开封(河南)苏州(江苏)扬州(江苏)杭州(浙江)绍兴(浙江)江陵(现荆州湖北)长沙(湖南)广州(广东)桂林(广西)成都(四川) 遵义(贵州)昆明(云南)大理(云南)拉萨(西藏)西安(陕西)延安(陕西) 二、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8座)(国务院1986

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1-0-1.为了保护温州历史文化名城,维护并延续温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特点,继承和弘扬城市的传统文化,统筹安排各项城市建设,为保护和整治提供技术法规依据和措施,特此制定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0-2.本规划以国家、省、市各级部门编制的有关规范、条例为基本依据,其中主要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通过,1991年6月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2年5月)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1994年) 《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1999年7月) 《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01年2月) 《温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2001年3月)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年) 1-0-3.本规划是在对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各类文物古迹及历史街区的实地踏勘,全面了解温州市政府和人民对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的设想与意愿,详细调查城市的历史变迁,综合分析其历史特色,深入挖掘温州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编制。 1-0-4.本次规划范围:鹿城区北起瓯江,南至小南门河,东到环城东路,西至九山外河的区域以及江心屿地段,总面积为4.5平方公里。规划研究范围为温州城市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包括鹿城区、龙湾区和瓯海区,面积为123.8平方公里。 1-0-5 规划期限与规划目标 近期:至2010年,规划目标:对整体格局――山水格局环进行保护,完成环城绿化带如规划与实施;对十条视廊中除谯楼――江心双塔外的九条视廊进行保护控制,与上述保护有冲突的建筑予以拆除或降层;完成五马街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与实施;解放北路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完成江心屿历史文化保护区、海坛山历史文化保护区、郭公山历史文化保护区、华盖山历史文化保护区、积谷山历史文化保护区、松台山九山河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并结合城市山水环保护进行实施;对文物古迹、文物点和历史建筑予以重点保护,尤其对濒临破坏的历史遗存进行抢救性保护;搬迁工厂用地和大型事业单位用地,增加绿地和广场,对有悖保护的建设和开发予以控制、调整和制止。 远期:至21世纪中叶,完成古城功能改善、用地结构调整和人口分布,疏散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对谯楼――江心双塔视廊进行保护控制,与上述保护有冲突的建筑予以拆除或降层;解放北路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实施;保护与整治历史建筑及其环境,改善传统民居群的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请标准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标准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 (四)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清单; (五)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第九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条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该城市所在地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仍不申报的,可以直接向国务院提出确定该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 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

成都 一、历史沿革 成都为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4500年城市文明史,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公元前四世纪,古蜀国王开明九世于“广都樊乡”(今双流境)“徙治成都”,构筑城池,是中国2300多年城址未变、城名未改、延续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和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发展历程、文化兴衰、历史文化遗产都具有相当的独特性。 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古蜀文化、水利文化、丝路文化、三国文化等传统文化基因,4500年的文明史,2300多年的建城史,为成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与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青城山、青羊宫、宝墩、三星堆、金沙遗址、武侯祠、杜甫草堂、大熊猫基地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二、地域特色 成都的城市布局注重与自然环境充分结合,形成了川西平原上“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整体特征。成都古城城市空间格局的传承性极强,至今仍保持着大城、皇城、少城的格局,府、南河环抱古城,形成“三城相重、两江环抱”的特征,并保留了的独特的道路网络。 三、历史文化资源 成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分别为成都市和都江堰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个,分别为新都区、崇州市、邛崃市;中国历史文化

名镇6个,分别为安仁镇、新场镇、平乐镇、洛带镇、五凤镇和黄龙溪镇;省市级历史文化名镇18个,省市级历史文化名村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省市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56处;世界遗产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2项;历史文化街区12片;古树名木8459余株。 1、历史城区 历史城区传统格局保护较好,目前仍呈现出“两江抱城,三城相重”的古城格局,街巷北偏东30度的走向得到良好保护与传承。着力保护历史城区传统格局。保护规划强化并划定自唐代传承至今的历史城区范围界限,延续历史城区街巷肌理与空间格局,重点保护“城水关系”,修缮城墙遗址等。 2、历史文化街区 成都市共规划历史文化街区18条。按照《成都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要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街巷肌理、空间尺度、历史风貌,保护与之相联系的建(构)筑物等物质形态和环境要素,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成都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3处,大致分为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几大类,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0处。自1961年以来,成都市先后有7批38处文物保护单位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数量逐年增加,文化遗产得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24号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已经2008年4月2日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 二○○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延安市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圣地,不仅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有独特的政治地位,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强化本地区历史文物保护,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对进一步发挥文物价值,增加地区知名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发展旅游,而对文物造成破坏。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分析了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现状,然后论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8)08-0-01 现代旅游业诞生的一百多年中,人类社会巨大变化内涵的变化,由过去的度假、消费、疗养、休息等单纯性的游山玩水逐渐向着知识度假型方向发展,通过旅游活动,达到领略地域文明,增长见识,获取信息的目的。延安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对海内外游客具有永久的吸引力和魅力,而魅

力之所在就是历史文化,依托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现阶段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历史文化名城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将文物保护与旅游产业有效结合起来,而是将两者对立,这样有意或无意的破坏文物旅游资源。因此,强化历史名城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对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具有双重作用。 一、延安市文物保护现状 十二五期间,延安市文物保护工作实现新突破。完成了《延安革命旧址群总体保护规划》编制既上报工作,国家文物局出具了审核意见;延安革命旧址群“十大”革命旧址保护提升项目全面铺开,其中西北局旧址、凤凰山旧址完成了整体保护,宝塔山、清凉山、杨家岭、桥儿沟完成了周边拆迁搬迁和环境整治工作;2013年延安遭受强降雨自然灾害后,争取国家和省文物局支持经费1.2亿元,23处受灾严重的国保单位得到有效保护;梁家河知青旧居、中国医科大学旧址、甘谷驿教堂等18处文物点也进行了全面的维修保护。目前,延安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8545处,其中有革命旧址445处。在这些文物点中,有国保单位20处(33个点),省保单位88处,县保单位255处;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9处;有博物馆、纪念馆39座,其中免费开放10座;馆库藏文物60219件(历史文物25000件、革命文物35219件),其中一级文物230件、二级文物2877件、三级文物12526

浙江省绿道规划

浙江省省级绿道网布局规划(2012-2020年) (送审稿)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划目的 1、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布局美丽浙江发展新篇,推进全省绿道网建设; 2、构建富有浙江特色的省级绿道网络,有效整合资源,通过绿道网的建设推进全省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现有园林绿化成果的保护利用,优化人居环境品质,促进浙江省旅游产业的发展。 3、明确省级绿道网的主骨架以及原则走向,为下一层次的绿道网规划提供依据,落实具体建设任务; 4、明确省级绿道的实施机制与保障措施,充分发挥省、地市、县(市区)各级政府以及各相关部门的联动作用。 (二)规划范围 为浙江省行政辖区,陆域土地总面积10.54万平方公里。 (三)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至2020年。 (四)省级绿道网内涵 1、省级绿道的定义 省级绿道是指连接两个及以上设区市,串联我省主要中心城市和重要的自然、人文及休闲资源,对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风景游览体系构建具有重要影响的绿道。 2、省级绿道的分类 为了具体指导浙江省的绿道建设,根据绿道所处区域和功能要求,分为城镇型绿道、乡野型绿道、山地型绿道三种类型。 (1)城镇型绿道 城镇型绿道是指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主要依托和串联各类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供居民休闲、游憩、出行、健身等的绿道。 (2)乡野型绿道 乡野型绿道是指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依托林地、园地、湿地、水体、农田,连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农业观光区、特色乡村、农家乐等的绿道。 (3)山地型绿道 山地型绿道是针对我省多山的特点而设立的特殊类型绿道,位于坡度较大的山地丘陵地区,主要沿自然河流溪谷、古道、登山径设立,不能满足普通自行车通行,仅供徒步及攀登的绿道。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目录(2013)

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县区) 我国已有12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完整名单):国务院曾于1982年、1986年、1994年先后批准了三批共9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2001年起开始单独批复增补,至2013年7月烟台列入为止, 先后增补了24个,总数达到123个。其中2007年增补的海口市与第三批中的海口市琼山区有时合并算为一个,所以也可以说总计122个。122个文化名城按省域分布,最多的是江苏,有11个;其次是山东9个;河南和四川则分别有8个;广东有7个。

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 这些村镇分布在全国二十五个省份,包括太湖流域的水乡古镇群、皖南古村落群、川黔渝交界古村镇群、晋中南古村镇群、粤中古村镇群,既有乡土民俗型、传统文化型、革命历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贸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域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名单 1、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8、重庆市合川县涞滩镇 9、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 10、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名单 1、河北省蔚县暖泉镇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3、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4、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 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6、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 7、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8、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9、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 10、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 1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12、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 14、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探析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探析-旅游管理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探析 孟昊 作者简介:孟昊(1991—)男,天津市静海县人,工作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职务:学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国度,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魅力,知名度高,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如今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已成为旅游开发不可阻挡的潮流,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一、引言 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种文化的奠基,镌刻着城市发展的印记,蕴藏人类深厚的文化,是历史发展留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文化名城被开发成旅游景点。然而,当今人类在对历史文化名城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对历史文化遗产带来了一定的破坏。为此,在开发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保护历史,树立发展的理念,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意义 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旅游开发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能够促进名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通过旅游开发可以带来名城文物古迹的重建和复原,使得城市文明得以重现和延续。第二,通过旅游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名城的重建与维护储备了足够的资金,有利于维持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通过旅游开发提高了名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营造了良

好的城市形象。最后,通过旅游开发可以保护和弘扬地方文化。旅游开发将一些尘封已久,甚至快被人遗忘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古迹挖掘出来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名城旅游产品缺乏创新 近些年来,由于历史文化名城不断受到重视,人们开始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对行、住等硬件设施的建设,然而却忽视了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新。许多名城的旅游产品由于没有创新,多年来几乎毫无变化,形式上略显单调和陈旧,难以跟上社会的进步和时代发展的潮流。尤其是一些能够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比较匮乏,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大都雷同,毫无新意,不能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名城旅游形象的提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名城旅游环境受到威胁 名城旅游开发后,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人数的增多定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况且目前部分游客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没有形成自觉地保护景区环境的观念。尤其是每年旅游旺季,名城人流量剧增,超过了旅游容量的极限,环境因此更加恶化,加之地方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落实不够到位,名城环境更加不容乐观。 (三)名城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名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管理体制开始出现滞后,并表现出了日益突出的矛盾。关系处理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各利益群体间相互碰撞的现象开始出现,特别是在名城保护、投资决策、资源了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上更加显现,同时还出现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的恶劣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原文地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作者:书画佳人马青原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北京:燕、蓟重镇,辽的陪都,金、元、明、清的故都,地上地下文物保存非常丰富,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有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北海、天坛、颐和园、十三陵、万里长城和中国猿人遗址等重要革命和历史文物。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渭河南岸,原名长安。周、秦、汉、西晋、前秦、赵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建都于此,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遗存有大量地上地下文物,如西周的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

小雁塔以及明钟楼、鼓楼、碑林等。周围还有秦俑博物馆、古咸阳城、半坡遗址等。 南京:公元前472年迄今建城史已有2471年。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文物古迹很多,有石头城、南朝陵墓、石刻和明孝陵、明故宫遗址、太平天国天王府、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处、中山陵等。 洛阳:为我国著名的九朝故都。名胜古迹以市南龙门石窟最有名。城东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佛寺。还有汉魏故城遗址、

西周王城、隋唐故城遗址、关林以及大量的古墓葬。 苏州:公元前514年吴国建都于此,隋、唐为苏州治所,宋代为平江府,历来是商业手工业繁盛的江南大都市。保存着许多著名的古代园林,集中了宋元明清的园林艺术精华,文物保护单位现共有489处,数量仅次于北京和西安,世界文化遗产共9处。名胜古迹遍布全城,如虎丘、拙政园、狮子林、留园、沧浪亭、寒山寺等。 杭州:我国古都之一,秦置钱塘县,隋为杭州治,五代时是吴越国都,南宋时以此为行都,是世界著名的游览城市,西湖风景秀丽,名胜古迹很多,如灵隐寺、岳庙、六和塔等。

福建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201115133513)

福建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福建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2月8日,第一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泉州市入选 1986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有38座,福州市、漳州市入选 1994年1月4日批准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座)长汀县入选。 ?福州市 周属七闽地。 公元前222年,秦朝设闽中郡(今福州隶属于它)。汉高帝 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被正式封为闽越国国王,今福州 冶山一带的冶城建都,又称东冶,乃福州建城之始。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才在此设立冶县。东汉末改属南 部都尉。三国吴为建安郡地,时置候官县于此。晋太康三年 (282年),始置晋安郡,属扬州;东晋改隶江州。宋、齐、梁 因之。陈兼置闽州,寻废;又置丰州。隋平陈,郡废,改州 曰泉州;大业初,复曰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建安郡。唐武德六年(623年),仍曰泉州;景云二年(711年),改为闽州(并置中都督府,督闽、

建、泉、漳、潮五州););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原闽州改名为福州,福州之名肇始。二十一年置经略使,改督福、建、汀、泉四州.天宝初,曰长乐郡;乾元初,复为福州(改经略使为都防御使兼宁海军使, 元和六年废,又置福建观察使,领福、建、泉、漳、汀五州; 乾宁四年,升为威武军节度使,以授王潮)。 五代时,王氏据有其地,升为长乐府,后仍旧为福州。开平 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定都福州。后梁贞明六年(920年),升为大都督府;后唐天成元年(926年),王延翰建闽国;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升为长乐府;保大三年(945年)闽国被南唐所灭,王延政号为南都,也作东都; 三年,属南唐,明年属吴越,仍曰福州威武军;开运四年(947年)吴越击败军阀李弘义而控制了福州,直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北宋吞并吴越、占领福州为止。 福州城在五代非常繁荣,城池的扩建将乌山、于山、屏山圈 入城内,从此福州也得名“三山”。 周广顺初,改曰彰武军。 宋仍为福州(亦曰长乐郡威武军),为福建路治;宋治平二年(1065年),福州太守张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树,“榕城”之名由此而来。德祐二年(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临安后,南 宋益王赵昰以福州为行都称帝,改年号景炎,升福安府。元 改福州路,为福建道宣慰司、福建行省治。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释义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释义 第一章总则 本章共六条,主要规定了《条例》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基本原则,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资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监督管理体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激励机制; 总则在整个《条例》中起着统领的作用,集中反映了《条例》的立法精神和宗旨,是整个《条例》制度安排的中体现,因此,学习和掌握《条例》,首先应该理解和领会总则的各条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释义] 本条是关于《条例》立法宗旨的规定(一)关于《条例》的立法宗旨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保持民族文化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自1982年至今(注:2008年),全国共公布了10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8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地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建设量大面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由于保护措施不力,管理不到位,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许多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正在消失,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由于对严重影响和破坏历史风貌的行为没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不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遭到破坏。有的名镇、名村,从规划手法到建设模式,都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风格,忽视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空间格局、尺度和地方文化传统特色等问题,简单生硬地建大广场、修宽马路,严重影响了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有的地方不注重真实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拆真建假,大搞“仿古街”等假古董,一些重要的历史建筑却被拆毁,严重破坏了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的历史建筑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随意改变历史建筑的结构、使用性质,或者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价值

1.论述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价值 (一)文化延续,强化游乐展示功能 传承文化是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发展的重要内容。某些历史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其文化功能的传承性较强。对这类历史文化名城,一般通过文化博物馆、主题文化展列馆、文化体验馆或者旅游景点开放的方式,使得游客在旅游观光的同时,能够得到某类文化的认知或熏陶,形成较强烈的文化体验感受。这类历史文化资源往往成旅游观光的热点区域,甚至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名片。 (二)文化更新,提升文娱体验功能 城市历史文化不断蜕变和演进的过程。有些历史文化资源形式上保存相对完整,但其原先承载的文化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其存在形成和浓厚文化底蕴成为吸引新文化元素的动力,诸如:文化演艺、创意文化展示等旅游产业文化娱乐与创意体验的功能具备进入的可行性,如此一来,通过存表易里,文化资源将成为现代城市文化功能的重要载体。 (三)功能重置,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对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功能逐渐弱化,文化价值逐渐流失,但其格局和基本构架仍然体现了其历史的悠长,具有游客感知怀旧的独特韵味。这类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性改造的基础上,可适度的导入特色餐饮、旅游住宿等现代功能,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成为旅游产业链条的特色支撑环节,有机的融入城市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四)有力的资源保障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优势中,最为突出的是资源优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种类多、分布区域广,其旅游资源内涵丰富,并且多具有惟一性与不可替代性,这些特点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凭借,并使名城成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五)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历史和文化方面的优势外,其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并且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具有很好的旅游发展基础。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北京,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西安等,在海内外闻名遐迩,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六)坚实的物质基础 历史文化名城首先是一座城,具有一座城市的基本功能和良好的物质基础。这些可以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并为旅游者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保证了旅游的发生发展。在我国评出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大部分城市为首都、省会和地级市政府所在地,这些名城既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着优势和经验,又有利于旅游活动的对外宣传。 总得来说就是:文明的坐标,文物的宝库---探古寻幽的好地方;厚重的历史,荟萃的文化---增广见闻的大课堂;名人云集,革旧鼎新----社会变革的策源地;商贸兴旺,科技发达----区域发展的辐射源;传承有序,文风浓郁----展示民艺的博物馆。 2.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以宁波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 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淡薄。我们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少。1994年统计全国有1500座博物馆,拥有藏品总量仅800多万件。人称美国无历史(才200多年历史),就是这个历史短暂的国家的历史博物馆却拥有1700万件文物,是我国博物馆馆藏总量的一倍以上。我国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只有印度的十分之一。

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思考分析

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思考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杭州是首批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域,其具有的文化底蕴已无法估量,面对时代飞速发展的这一现象,对于杭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也有了一定的难度,怎样使得这座古老的城市符合现代发展的脚步,也是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又该做出怎样的具有实质性的工作。 关键词:保护、改造、基础设施、文化街区 一、引言 杭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市区已公布保护历史文化街区10处,保护面积超过400公顷。自1999年开始,杭州陆续组织实施了多处历史文化街区综合保护工程1,这些街区分布在城市不同区域、文化内涵各具特色、现状情况各不相同,经过十余年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力推进实施,这些街区的保护与整治工作均已完成。杭州市将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的最大“卖点”,对城市文化保护的深度和广度已较为深人,在取得宝贵经验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教训杭州的实践体现了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种种矛盾与无奈抉择,笔者曾经参与了多个历史街区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设计工作,下面就此谈些体会。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及总体情况 1996年编制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首次确定了小营巷、中山路、湖边村、清河坊4个历史文化街区。随着对名城保护的加深和保护范围的扩大,2001年又增补了北山街等3个历史街区,2003年修编的《保护规划》确定了10处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还推荐了13处拟保护的历史地段。2004年11月,市政府颁布《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对历史文化街区作了明确定义:文物保护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特集 SPECIAL COLLECTION 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理论与研究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赵勇1 唐渭荣2 龙丽民3 王兆芳3 作者单位: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100835) 2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石家庄,050021) 3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石家庄,050024)收稿日期:2012-05-03 摘要/回顾1982年以来30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历程,初步分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面保护3个阶段,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评选评价、保护体系、保护规划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概念和方法问题,并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提出了工作和研究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保护体系 保护规划ABSTRACT/ The domestic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town and village has got fruitful achievements under the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since 1982.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aspects of improving conservation system, ascertaining resources, launching salvage conservation, reinforcing management, multidisciplinary participation and reasonable utilization etc. In addi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about the conservation and relevant research. KEY WORDS/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town and village, conservation system, conservation planning 从1982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至今已有30年的时间。2003年建设部(2008年更名为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陆续公布了5批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纵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目前仍然存在不少实践问题和认识误区,一些保护概念和保护方法还需要梳理和辨析。1 保护工作回顾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研究和实践的30年,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 1982~1994年左右。1982年是重要的一年,国家颁布第一部《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公布了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在文革以后迎来崭新的开始。之后,国务院先后于1986、1994年公布了第二、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又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颁布《城市规划法》,强调城市规划应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建设改造大规模展开,一批学者针对当时保护与发展出现的矛盾问题,分别就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规划结构与旧城更新、传统特点和风貌保护、特色要素和保护范围、保护概念和保护对策[1-4]等问题展开探讨,奠定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基础。1.2 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 1995~2002年左右。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越来越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层次。1996年在黄山召开的历史街区保护研讨会和1997年建设部转发的《黄山市屯溪老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地位和保护原则方法;1997年国家又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基金,对16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资助。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江苏、浙江、广州、昆明等地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法规也相继出台。同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增至101座,平遥、丽江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于1997年、皖南古村落(宏村、西递)于2000年先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96~2001年,国务院公布第四、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增至1276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在地方政府率先展开,周庄、同里、乌镇等一批古镇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一时期,不少学者开展了对历史文化街区概念方法、保护规划、建筑保护更新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类型特点和保护实践[5-8]的研究,有关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研究则集中在聚落景观、价值特色以及保护规划[9-11]等方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