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课件

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课件

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课件
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课件

林木病理学Forest Pathology

二、植物病理学的概念

病斑:症状真菌、细菌:病原

致病原因:机制病害的扩展蔓延:发生发展规律治疗:防治措施

植物病理学的定义:研究经济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致病机制、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的一门科学。

三、病害对农业、林业的危害

爱尔兰饥荒:爱尔兰人以马铃薯为主要粮食,1845-1846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大流行,导致 150万人饿死,迫使100万人逃离本土。植物病理学由此诞生。

孟加拉饥荒:1942年印度的孟加拉邦水稻胡麻叶斑病大流行,约200万人饿死。

1870-1880年,原产咖啡的斯里兰卡,咖啡锈病严重危害,咖啡产业被全部摧毁,后改种茶叶。

1881-1888年,法国葡萄霜霉病严重发生,使久负盛名的法国酿酒业几乎全部停顿。

1970年玉米小斑病在美国大流行,减产15%,约165 亿Kg,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

松材线虫病从日本传入,自1982年以来危害面积达7万hm2,因该病危害已累计致死松树3 500多万株。目前已严重威胁到安徽黄山、浙江西湖等风景名胜区的安全以及整个中部及南部的大面积松林。

桉树青枯病成为广东、广西及海南地区桉树发展的严重障碍,1982年以来发病累计面积已达10万hm2。

红松疱锈病、落叶松枯梢病(北方)如辽宁,这两种病害每年发病面积达9.5万hm2。四、林木病理学的发展历史

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Robert Hartig(德国人)1882年出版了《树病学》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林木病理学教材,标志着林木病理学的诞生,他本人被推崇为林木病理学的创始人。

1934年苏联的C. И. 瓦宁出版了《森林植物病理学》教科书。

我国的林木病理学发展的四个时期

萌生时期(1917 ~ 1953) 1952年后,森林植物病理学正式列入高、中等林业院(学)校的教学计划。

创建时期(1954 ~ 1978) 1958年到1960年间,北京林学院、南京林学院、东北林学院和中南林学院等设立了森保专业或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

发展时期(1979 ~ 1997)辉煌岁月。

调整时期(1997 ~现在) 1997年国家教育部对我国本科专业做了压缩和调整,森林保护专业改为“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

第一章林木病害基本概念

第1节林木病害的定义

1. 定义: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正确理解林木病害概念,需注意两个要点:

病害的发生是林木产生一系列病变的结果,在时间上有一定的病理程序。害虫和动物咬伤、机械损伤、风折、雪压和火灾等伤害没有引起林木发生病理过程,不能称为病害。

病害的定义是从人类的经济利益出发的,对于那些不引起经济损失,反而有利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特异性变化,也不能称为病害。如林木菌根菌在侵染根部后形成的菌套,豆科植物的根

瘤。

2. 林木病害分类

侵染性病害:由侵染性生物引起的病害。具有侵染性。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如不适于植物正常生活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组成等)。不具传染性,又称之为生理病害。

二、林木病害发生的因素

寄主:遭受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感病寄主抗病寄主免疫寄主

病原:直接导致寄主发病的因素。

生物性病原:称为病原物。引起病害的真菌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非生物性病原

诱因:间接引起寄主发病的因素。

生产活动:种苗调运耕作抚育施肥等

三、发病因素之间的关系

人类在认识植物病害及其流行原因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自然发生说、唯病原说的漫长历史。直到1933年,林克 (Link) 指出:如果认为病原物是引起病害的原因,将妨碍考虑病害的性质和引起病害的原因和机制。从而提出了著名的病害三角(The disease triangle)。

病害三角学说 (Disease Triangle)

Link(1933)提出病害三角学说 (Disease Triangle):感病的寄主植物、具致病性的病原物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构成病害三角形的三个边,三角形的高度或面积代表病害严重度,各边的长度影响三角形的面积。

杰格等(Geoge,1992)设计的下图有异曲同工之效。图中三个圆环分别代表感病寄主、致病的病原物和利于发病的环境。重叠部分(黑色)代表病害。

重叠可理解为满足三个要素的空间范围和时段的重叠。

惠勒(H Wheeler,1975)认为:发病过程可以看作以环境为裁判员的一场植物和病原物的战斗。

病害锥体(disease cone or disease pyramid)

“流行”的概念离不开速度,而速度又包含着时间,我们必须再增加一个要素,即时间(Stevens,1960;Zadoks,1972;Van del Plank,1975) 这样就形成一个病害锥体植病四面体学说

Robinson (1976 )提出植病四面体学说:农业生态系内除了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外,应加上人类干预这个重要因素,从而形成植病四面体学说。

第2节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一、侵染性病害 (infectious disease)

定义: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又称为传染性病害。

特点:1.发生通常由点到面,表现出明显的发病中心; 2.能够传染蔓延; 3.在病部可见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

病原种类:以植物为取食对象的生物,多为寄生生物。

真菌 80%细菌 5%病毒 5%植物菌原体、类细菌、类病毒 5%

线虫、螨类、寄生性种子植物和寄生锈藻 5%

二、非侵染性病害

定义: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

特点:1.成片发生,比较均匀; 2.不能够传染蔓延;3. 在发病植株上无病原物。

病原种类:包括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发育的温度、光照、水分、空气或营养物质等因素。第3节林木病害的症状

1. 定义

症状:林木发病后, 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和病症的总称。

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

病症: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白粉病类煤污病类斑点病类

溃疡病类(枝干)流脂或流胶肿瘤病类萎蔫病类

变色:林木感病后,由于叶绿素的形成受到抑制或破坏而使叶片表现出不正常的颜色。

花叶:叶绿素减少,不均匀变色。如杨树花叶病。

黄化: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黄。如杉木黄化病。

花叶病类

坏死:病部组织局部或大片死亡。

?斑点 (spot):叶片、果实或种子局部坏死。如松苗叶枯病、松针锈病和杨黑斑病等。

?腐烂 (rot):组织受病菌的酶和毒素的作用,果胶质和细胞壁被分解,细胞被破坏,使组织解体。如板栗疫病和苹果树腐烂病等。

?溃疡 (canker):果实或枝干皮层受害后,形成凹陷病斑,周围常开裂,并有愈伤组织产生。如杨树溃疡病和猕猴桃溃疡病。

斑点病类果实腐烂苹果树腐烂病

萎蔫或枯萎 (wilt):病原物侵入林木后,根部或茎部维管束组织坏死,使水分输导受阻,地上部枝叶出现萎垂的现象。如桉树青枯病,榆树枯萎病。

畸形 (malformation):林木局部组织受病原物激素类物质的刺激作用而表现的异常生长。

?癌肿 (tumor):如杨树根癌病和松瘤锈病。

?丛枝 (witches’ broom):林木顶芽生长被抑制,侧芽大量增生成簇状,节间缩短,叶片变小。如竹丛枝病、泡桐丛枝病和枣疯病。

?变形 (deformation):如桃缩叶病和油茶叶肿病。

?疮痂 (scab or scall):林木叶片或果实上局部组织增生形木栓化突起,表面粗糙。

如柑桔疮痂病。

流脂或流胶 (resinosis) :针阔叶树被害后,树干或枝条流出树脂或胶液。如松树脂病和桃(李)树流胶病。

第二章林木病害的病原

第1节非侵染性病原

1. 定义非侵染性病原又称为非生物性病原。包括除生物以外的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

2. 种类

营养条件不适宜:缺素症。使植物产生失绿、变色或组织坏死。土壤中缺P可使松苗产生紫叶病。缺Fe引起植物黄化病。

土壤水分失调

?水分过多引起植物根部窒息,久之发生根腐。

?土壤湿度过低引起植物叶尖、叶缘或叶脉间组织枯黄,严重时导致植物凋萎、死亡。温度不适宜

?高温引起日灼伤

?低温引起霜害或冻害

毒物

?工厂排出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不适当地使用化学药剂造成空气、水质和土壤的污染。

第2节林木病原真菌

一、什么是真菌?

?有真正的细胞壁和细胞核;

?不含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

?营养体通常是丝状且有分枝的结构;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或纤维素;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孢子的生物群。

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真菌

?分解者:在生态系物质循环中起“清洁工”的作用,把生物尸体分解成绿色植物所必需的无机养分。

?形成菌根:扩大了植物根的吸收面积,还产生拮抗物质,抑制某些病害。

?生防菌:有些真菌对其他病原物有拮抗作用或者寄生在其他病原物或昆虫上,可作为生物防治的材料。如木霉、白僵菌、拟青霉菌等;

?食品工业:面包、馒头、酒类、酱油、食醋、豆腐乳等。

?发酵工业:甘油、柠檬酸、乳酸、葡萄糖酸、延胡索酸。

?有害真菌

?对植物的危害:侵染引起植物病害,是植物病害的主要病原物。可引起的植物病害的真菌,已记载的有8000种以上,真菌病害占植物传染性病菌的70%-80%。

?引起人和动物的疾病:手癣、脚癣。

三、真菌的一般性状

(一)真菌的营养体

1.营养体基本类型

?菌丝 (Hypha):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

?无隔菌丝:菌丝内无横隔膜,整个菌丝体为一个无隔多核的细胞。低等真菌的菌丝。

?有隔菌丝:菌丝内有横隔膜,将菌丝隔成多个长圆筒型的小细胞。高等真菌的菌丝。

?菌丝体(Mycelium): 多根菌丝交织形成的一丛菌丝

?菌落(Colony):菌丝体呈辐射状延伸,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丝群体。

?假菌丝:酵母菌芽殖产生的芽孢子相互连接呈链状,与菌丝相似。

2. 菌丝的变态

真菌的菌丝体为了适应某些特殊功能,产生特殊的变态类型。

?吸器 (haustorium): 专性寄生真菌的菌丝长出的吸收营养的小突起。

?附着胞 (appressorium):孢子萌发后形成的芽管或菌丝顶端的膨大部分,功能是牢

固地附着在寄主体表。

?假根 (Rhizoid):菌丝体长出的根状菌丝,可以深入基质内吸取养分并固着菌体,

如根霉等。

?菌环(hyphae trap)

?菌网(network loops)

3.菌丝体的变态(组织体)

?菌核 (sclerotium):由菌丝紧密交织而形成的颗粒状物,萌发后直接产生菌丝体或

长出产生孢子的结构。是真菌渡过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子座 (stroma):菌丝或菌丝与部分寄主组织紧密结合形成的垫状组织,不经过休眠

直接产生1至多个子实体。

?菌索(rhizomorph):一些高等真菌的菌丝体相互缠绕形成的绳索状物,外形与高等

植物的根系相似,也称为根状菌索。

?菌丝膜(Mycelium membranes):由真菌的菌丝体在病部表面形成的膜状物。

?根状菌索

?蜜环菌根状菌索

?子实体及菌丝膜

(二)真菌的繁殖体(Reproductive body)

?繁殖体: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及形成的孢子。

?子实体(fruit body):真菌产生孢子的特殊结构。

?真菌繁殖方式:无性和有性两种,分别产生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

1. 无性孢子的类型

?游动孢子 (zoospore):鞭毛菌。

?孢囊孢子 (sporangiospore):接合菌。

?分生孢子 (conidium or conidiospore):子囊菌、半知菌和担子菌。

?厚垣孢子 (chlamydospore): 休眠孢子。厚壁,由菌丝或部分孢子的一个细胞内原

生质浓缩形成。

2.有性孢子的类型

?卵孢子 (oospore):鞭毛菌。

?接合孢子 (zygospore):接合菌。

?子囊孢子 (ascospore):子囊菌。

?担孢子 (basidiospore):担子菌。

(三)真菌的生活史 (life cycle)

?概念: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真菌典型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

?特点

?无性繁殖在一个生长季节可以产生多次,形成无性孢子的数量极大,对植物病害的传播和发展作用很大。

?有性繁殖在整个生活史中通常仅出现一次。植物病原真菌的有性孢子多半是在侵染后期或经过休眠后才产生的,有助于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

?梨桧锈病为例:

?性孢子和锈孢子:4-6 月,梨树叶片;

?锈孢子:成熟后侵染桧柏;

?冬孢子:第二年3 -4月在桧柏上产生;

?担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染梨树的叶片、叶柄或幼果等;4 -6 月梨树

上再次出现性孢子和锈孢子。

四、真菌的分类和命名

(一)生物分类系统

两界系统(Linnaeus l753):植物界、动物界。

五界系统(Whittaker l969):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菌物界、动物界。

八界系统(Cavalier-smith,1988-1989):细菌总界(Empire Bacteria):【真细菌界(Kingdom Eubacteria)古细菌界(Kingdom Archaebacteria)】真核总界(Empire Eukaryota)古菌界?(Kingdom Archezoa)原生动物界(Kindom Protozoa)植物界(Kingdom Plantae)动物界(Kingdom Animalia)真菌界(Kingdom Fungi)藻界(Kingdom Chromista)(二)真菌的分类系统

Ainsworth1973分类系统:菌物界下分粘菌门和真菌门。

粘菌门:粘菌。营养体是原质团或变形体。营养方式是吞食。繁殖产生游动孢子。腐生,与

植物病害关系不大。

真菌门:营养体是菌丝体,营养方式是吸收。繁殖产生各种类型孢子。生活方式是腐生和寄生。分为5个亚门、18个纲,68个目。

真菌五个亚门的主要特征

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

(三)真菌分类术语

种(species):真菌种的建立主要以形态特征为基础,种与种之间在主要形态上应具有显著而稳定的差异,具有生物学意义。

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对不同寄主植物品种的致病性不同而划分的生物群。生物型 (Biotype):在遗传上完全一致的个体叫生物型。

(四)真菌的命名

真菌命名与植物一样,采用林奈的双名法。

属名 + 种名 + (最初定名人)最终定名人在文献中,属名和种加词通常为斜体。

五、林木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

(一)鞭毛菌亚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

鞭毛菌亚门卵菌纲与林木病害关系比较密切。

卵菌纲真菌的主要特征:

?营养体是发达的无隔多核菌丝体;

?无性繁殖形成游动孢子囊,其内产生双鞭毛的游动孢子;

?有性生殖以异形配子囊结合产生卵孢子,所以称为卵菌。

引致林木病害的主要类群:

1. 腐霉属(Pythium)

?常存在于潮湿肥沃的土壤中。

?我国分布最广的是引起苗木猝倒病的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危害极为严

重。

2. 疫霉属危害林木的有樟疫霉,引起多种针阔叶树的根部腐烂.马铃薯晚疫病

3. 霜霉

A包括9个属,全部是植物的专性寄生菌。 B在寄主表面常形成白色霜状霉层。

C危害木本植物的有葡萄霜霉病菌。

(二)接合菌亚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

?习性:陆生。多腐生,少数寄生于昆虫。有些可为害植物,引起果实贮藏期病害。

?营养体:菌丝繁茂,无隔,有的具假根,匍匐枝。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无性生殖:产生孢囊孢子。

?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表面粗糙,壁厚,可抵御不良环境,萌发产生芽菅。

?分类:2个纲、7个目。

毛菌纲:昆虫寄生菌。

接合菌纲:

?虫霉目:昆虫寄生菌。

?捕虫霉目:寄生原生动物和线虫。

?毛霉目:少数引起植物采后病害。

4. 根霉属Rhizopus

?有假根和匍匐丝; 孢囊梗与假根对生。黑根霉引起甘薯软腐病和果实霉烂。

5. 毛霉属Mucor

A无假根,无匐伏枝,孢囊梗直立,分枝或不分枝。B贮藏果实腐烂病; C制作腐乳的菌种。(三)子囊菌亚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

?子囊菌特征

1.菌丝体发达,有隔膜,细胞一般是单核的;

2.无性繁殖主要产生分生孢子;

3.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4.子囊菌的有性子实体亦称子囊果。子囊果根据不

同形态分为4种。

6. 外囊菌属

?无子囊果;

?子囊裸生,在寄主组织表面呈栅栏状排列,产生一层白粉;

?子囊内有8个孢子。

?畸形外囊菌(T. deformans)引起桃缩叶病。

7.白粉菌

?高等植物上的专性寄生菌,以吸器伸入表皮细胞吸取养料。

?子囊果为无孔口的闭囊壳,外部长有不同形状的附属丝。

?无性阶段在寄主体表呈白粉状。

?根据闭囊壳内子囊数目和附属丝形态分属。

?白粉菌属(Erysiphe)和单丝壳属(Sphaerotheca):多半寄生于草本植物。

?榛球针壳菌 (Phyllactinia corylea): 寄生板栗、榛、香椿、核桃、杨树、柿树和

猕猴桃等;

?白叉丝单囊壳菌(Podosphaera leucotricha):寄生于苹果、梨和花红等。

8. 小煤炱属(Meliola)

?引起植物的煤污病。如油茶煤污病菌(M. camelliae)。

9. 小丛壳属 (Glomerella)

?围小丛壳菌(G. cingulata)危害苹果、杉木、茶、油桐、板栗、葡萄、柿、枇杷

等木本植物的叶片、果实和枝条,引起炭疽病。

?无性阶段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10. 黑腐皮壳属(Valsa)

?子囊孢子单胞,腊肠形。

?杨树腐烂病菌(V. sordida)苹果腐烂病菌(V. mali)梨腐烂病菌(V. ambiens)

11. 内座壳属(Endothia)

?子座发达,黄色至桔红色。

?子囊孢子椭圆形,双细胞,分隔处常缢缩。

?寄生内座壳菌(E. parasitica)引起板栗疫病,现已更名为Cryphonectria

parasitica。

12. 喙球壳属(Ceratosphearia)

?子囊壳单生或聚生在寄主组织内。

?子囊壳球形或近球形,具一个圆筒形的喙状孔口。

?子囊孢子多细胞,只有横隔膜。

?竹喙球菌(C. phyllostachydis)寄生在毛竹上引起毛竹枯梢病。

(四)担子菌亚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

?最高级的一类真菌。包括食用和药用真菌,如蘑菇、木耳、银耳、茯苓等。

主要特征

1.菌丝体发达,有隔,细胞一般双核,有些双核菌丝产生“锁状联合”。

2.除锈菌外,无性繁殖很少产生无性孢子;

3.有性生殖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分类:根据担子果有或无、裸果型或被果型、以及担子有隔或无隔等性状进行分类。

?冬孢菌纲:无担子果,黑粉菌和锈菌。

?层菌纲:大型真菌。担子果为裸果型或半被果型。

?腹菌纲:大型真菌。担子果为被果型。马勃,地星等。

12. 锈菌

?锈菌的特点:

?专性寄生:只能生活在活的寄主体内才能完成生活史。

?多型性:生活史中可产生多种孢子类型。典型的锈菌具有5种类型的孢子,即性孢子(0)、锈孢子(Ⅰ)、夏孢子(Ⅱ)、冬孢子(Ⅲ)和担孢子(Ⅳ)。

?转主寄生:有些锈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在两种不同的寄主上才能完成生活史。

13. 栅锈菌属(Melampsora)引起落叶松杨锈病。

14. 层锈菌属(Phakopsora)引起枣锈病。

15. 柱锈菌属(Cronartium)

引起松瘤锈病和五针松枝干疱锈病。1.五针松干锈病 2. 二、三针松疱锈病 3.松瘤锈病16. 胶锈菌属(Gymnosporangium)引起苹果锈病和梨锈病。

(五)半知菌亚门真菌及其所致病害的特点

在自然界中经常只出现无性阶段,命名时尚未发现有性阶段,所以称为半知菌或不完全菌。大多数属于子囊菌,极少数属于担子菌。

主要特征:a菌丝体发达,有隔膜。b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或不产生孢子。

c繁殖方式:芽殖或裂殖。从菌丝体上分化出分生孢子梗,其上产生分生孢子。 d分生孢子梗着生在营养菌丝上或聚生在一定结构的子实体上。

?分类:Ainsworth (1973) 根据真菌形态和产孢方式将半知菌亚门分3个纲:

?芽孢纲 (Blastomycetes ):营养体单细胞或发育程度不同的菌丝体,产生芽孢子繁殖。包括酵母菌和类似酵母的真菌。

?丝孢纲 (Hyphomycetes):发达的菌丝体,分生孢子产生在分生孢子座或分生孢子梗束上。

?腔孢纲 (Coelomycetes ):分生孢子产生在分生孢子盘或分生孢子器内。

?分生孢子梗束:一束基部排列较紧密、顶部分散的分生孢子梗,顶端或侧面产生分

生孢子。

?分生孢子盘 (acervulus):由菌丝构成的垫状或浅盘状、上面着生分生孢子梗和分

生孢子的产孢机构。

?分生孢子器 (pycnidium):由菌丝构成的、一般有固定孔口的球形结构,其内产生

分生孢子。生在基质的表面、部分或整个埋生在基质或子座内。

17. 丝核菌属(Rhizoctonia)引起苗木猝到病,如茄丝核菌(R. solani)。

18. 小核菌属(Sclerotium)齐整小核菌(S. rolfsii)引起苗木白绢病。

19. 葡萄孢属(Botrytis)灰葡萄孢菌(B. cinerea)引起松树、柿、桉树等多种林木幼苗灰霉病。

20. 曲霉属(Aspergillus)赭曲霉(A. ochraceus)引起果实腐烂(苹果和梨)。

21. 青霉属(Penicillium)

?意大利青霉(P. italicum)和指状青霉(P. digitatum)引起柑桔果实青(绿)霉病。

22. 镰刀菌属(Fusarium)尖孢镰刀菌 (F. oxysporum)引起苗木猝倒病。

23.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分生孢子盘,其内着生黑褐色刚毛,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分生孢子单胞,长椭圆形。

?胶胞炭疽菌(C. glocosporioides)引起炭疽病。

24. 盘多毛孢属(Pestalotia)枯斑盘多毛孢(P. funerea)引起松针赤枯病

25. 大茎点属(Macrophoma)

?分生孢子长度大于15 μm。轮纹大茎点菌(M. kawatsukai)引起梨和苹果轮纹病。

26. 茎点霉属(Phoma)分生孢子长度小于15 μm。草茎点霉引起叶斑点病。

27. 拟茎点属(Phomopsis)

a分生孢子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卵圆形,单胞,能萌发;另一种为线形,一端弯曲成钩状,不能萌发。 b针叶树干腐病菌(Phomopsis juniperivora )

28. 壳囊孢属(Cytospora)A.金黄壳囊孢:引起杨树腐烂病 B.梨壳囊孢:引起梨树腐烂病第3节林木病原细菌

?原核生物,单细胞,多数可以人工培养。

?林木细菌病害种类较少,但危害相当严重。

?原核生物:无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中,无核膜包被,仅形成一个

圆形或椭圆形的核区的低等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菌原体等。

1. 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

?多数为杆状,长 1-3 μm,宽 0.5-0.8 μm。

?大多数有鞭毛。着生在菌体一端或两端,称为极毛;生在菌体四周,称为周毛。

?不产生芽孢,革兰氏染色多为阴性(G-)。

?培养基上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6 -30℃。

?细菌鞭毛的着生方式

2. 细菌分类

?根据五界生物分类系统,细菌属原核生物界。

?原核生物形态简单、差异较小,内部的分类系统还不完善。

?目前公认的是《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1994分类系统。

3. 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

(1)棒形杆菌属(Clavibacter) :A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阳性。 B.引起植物萎蔫。

C.密执安棒形杆菌:引起马铃薯、番茄、辣椒、苜蓿、玉米等植物萎蔫病。

(2)野杆菌属(Agrobacterium)

?菌落乳白色,菌体杆状。

?1-6根周鞭,1根鞭毛的多是侧生。

?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阴性。

?引起林木根癌病或冠瘿病。

?根癌农杆菌(A. tumefaciens)引起桃、樱桃、苹果、梨、杨树等林木根癌病或冠

瘿病。

?野杆菌属中多数细菌都带有质粒,控制着细菌的致病性和抗药性等。

?引起肿瘤症状的质粒称为“致瘤质粒”(tomor inducing plasmid,Ti质粒);

?引起寄主产生不定根的“致发根质粒” (rhizogen inducing plasmid,Ri质粒) (3)欧氏杆菌属(Erwinia)

A菌落乳白色,菌体杆状。B 多根周鞭。C 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阴性。D 引起枝枯萎蔫。

?梨树火疫病菌(E. amylovora)。

(4)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A.菌落乳白色,菌体杆状。

B.有1至几根极鞭。

C.没有荚膜。

D.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阴性。

E.丁香假单胞杆菌引起叶斑病、溃疡病。

(5)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

?a菌落黄色,细菌杆状。b 极生1根鞭毛。

?c革兰氏染色反应为阴性。 d黑腐病菌引起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

4. 细菌病害的特点和防治

(1)症状

?坏死:核桃细菌黑斑病。

?溃疡:柑桔溃疡病和猕猴桃细菌溃疡病等。

?畸形:杨树细菌性溃疡病、根癌病。

?萎蔫:如桉树、油橄榄和木麻黄青枯病。

?与真菌病害的症状有明显区别。细菌病害的病部在湿度较大时,常可见细菌溢出(溢

脓)。

(2)越冬、侵染和传播

?越冬:在病株和未分解的病组织中,有的可在种子和土壤中越冬。

?传播:主要通过雨水和昆虫。

?侵入:自然孔口或伤口。

(3)防治

?严格做好检疫工作;

?清除侵染来源,防止各种伤口产生,或施用抗菌素进行治疗;

?对于青枯病等维管束病害,细菌主要从根部伤口侵入,因此,需要选育抗病树种(品

种)或选用抗病砧木嫁接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

第4节林木病原病毒和植原体

(一)林木病原病毒

1. 一般性状

?分布极广的非细胞结构的生物。

?专性寄生物,体积比细菌小,约为10-30 nm,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到。

?动、植物和微生物中的真菌、细菌等都可能遭受病毒的侵染。

?高等植物病毒的粒体主要有杆状、线条状和球状三种类型。

?植物病毒的粒子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着核酸链组成。

?每种病毒只有 1 种核酸和蛋白质,核酸一般占5 % ~ 40 %,蛋白质占 60 % ~ 95 %。

?植物病毒的核酸大部分为核糖核酸(RNA)。

2. 病毒的增殖

?增殖方式为复制,主要依靠核酸,与蛋白质衣壳无关。

?病毒复制的全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吸附、侵入、脱衣、复制和装配。

3. 命名及分类

?命名:使用通俗名称,以寄主和症状命名。如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杨树花叶病毒(Poplar mosaic virus PMV)。

?分类:根据核酸性状、病毒粒体形态、寄主种类和传播介体等特性。

?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提出用病毒隐码表示各种病毒的特征,隐码用四对符号来表示:

?核酸类型/核酸的股

?核酸分子量(以百万计)/核酸在病毒粒体中所占有百分数

?病毒粒体的外形/核壳体的外形

?寄主种类/介体种类

4. 病毒的侵染与传播

?侵染:病毒为专性寄生物,只能从轻微的伤口侵入。

?传播:

?昆虫是传播病毒的重要媒介。传毒昆虫包括叶蝉、蚜虫和飞虱等。

?嫁接或病健接触,如苹果花叶病毒。

?螨类和线虫传播。

5. 病毒病害的症状及诊断

?变色:花叶、黄化、碎锦花

?坏死:枯斑-过敏反应

?畸形

?器官变小、植株矮小。

?叶片畸形:卷叶、皱叶、缩叶、线形叶、蕨叶。

?内含体:受侵染植物内常产生内含体。

?结晶体

?非结晶体--X-体

?病毒病害的症状有时并不是单一的。

?系统侵染:绝大多数是系统侵染。病毒由侵染点在植物体内扩展至全株。

?带毒现象:植物受到某种病毒侵染以后,病毒在体内繁殖,但寄主不表现症状。

?隐症现象:由于环境条件的关系,使病植物暂时不表现明显的症状,甚至原来已表

现的症状也会暂时消失。

6. 植物病毒病害的诊断

?症状诊断:植物病毒病害症状特点。病毒病害分布多为分散的,而非侵染性病害分

布成片,同土壤、地形有关。

?内含体:只是一种依据,不含内含体不能证明不是病毒病,含内含体则一定是病毒

病。

?证明传染性:通过嫁接接种、菟丝子侵染等。

?血清反应

7. 病毒病害的防治

a严格检疫,选用无病的繁殖材料;b控制传毒介体;c选育抗病毒品种;d施用抗病毒药物。第5节寄生性种子植物

概念:没有真正的根,以吸根自寄主植物的枝干或根中吸取所需的全部或部分营养物质。两种类型:根据对寄主依赖程度

?半寄生: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但必须从寄主体中获得部分营养物质,主要是水分和矿物质。寄生物的导管同寄主植物导管相连,如桑寄生。

?全寄生:无叶或叶退化成鳞片状,茎中没有足够的叶绿素,不能光合。导管和筛管与寄主都相连,如菟丝子。

1. 槲寄生 (Viscum album)

?形态:整齐的二叉分枝,叶对生,倒卵形至长椭圆形;花顶生。

?传播:鸟类取食传播。果实颜色鲜艳,招引鸟类啄食。种子自鸟口中吐出或混在粪

便中排出,紧紧粘附在树皮上。

?危害:树木提早落叶,延迟抽芽。受害树叶形变小,顶枝枯死。延迟开花或不开花。

落果或不结果。寄生植物着生处形成肿瘤,木质部中吸根老死后形成辐射状孔洞,易受风雪摧折,受害严重树木,全株枯死。

?防治:砍除被害枝条。冬季为防治最佳时期,此时寄生植物果实尚未成熟,寄主又

多落叶,使寄生植物更为显眼。

2.日本菟丝子

?形态:茎黄白色,直径可达2mm,具突起的紫色斑,尖端及其下面3个节上具退化

成鳞片状的叶。

?为害:木本植物。我国80多种植物受害。

?越冬:土中,或混杂于作物种子中。

?防治;1减少侵染来源。2汰除作物种子中的菟丝子种子。3冬季深耕,使种子深埋,

不能发芽。4发现菟丝子立即清除。5生防:鲁保1号。

第6节林木寄生线虫

松材线虫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引起松树枯萎病。

?60年代末在日本首先发现。除北海道、青山外都发生过此病。为害黑松、赤松和硫

球松。以后美国、加拿大也发现该病。受害最重的是欧洲赤松(防风林、城市绿化、圣诞树),城市的松树和苗圃受害较重。1982年我国首次发现,为害黑松、马尾松。

松材线虫病现已危及到各游览区——如黄山。

?传播:由松褐天牛传播。

?防治 1 砍除病树,消除侵染源。2防治松褐天牛。3培育抗病树种。?

第三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和侵染循环

?林木侵染性病害是寄主植物和病原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轻者零

星发病,重者则会造成大面积流行。

?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和控制方法,需要了解病原物的特性、寄主对病原物

侵染的反应以及环境条件对二者的影响。

第一节病原物的寄生性

1. 寄生性的定义

?寄生性:病原物从寄主的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的能力。

?寄生物:从活的有机体上获得养分的生物。

?腐生物:从死的有机体或土壤腐殖质中获得养分的生物。

2. 林木病原生物寄生性的类型

林木病原生物按寄生性的强弱分四种类型:

?专性寄生:只能从活的有机体中吸取营养进行生长发育。很难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强寄生(兼性腐生):以寄生方式为主,兼具腐生能力。

?弱寄生(兼性寄生):以腐生生活为主,兼营寄生生活。

?纯腐生:只能在各种死的有机体上生长。

3. 寄生性的专化

?病原物对寄主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选择性,有的可以危害不同科的植物,有的却

只能危害某一种或品种的植物。

?寄生物对寄主植物的种类或品种具有一定选择性的现象,称为寄生性的专化。

?表示专化程度的:

寄主范围:病原生物寄生的植物种的范围。

转主寄生:有些锈菌必须在两种亲缘关系不同的寄主植物上寄生,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

专化型和生理小种

?专化型:病原物种内对寄主植物的科、属和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类型。

?生理小种:病原物种内或专化型内对寄主植物的品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类型。

了解病原物的寄生性和专化性对病害防治的意义:

1对于寄生性和专化性较弱的病原物,对林木应加强抚育管理,增强树势,抵御病原物侵害;2对于寄生性和专化性较强的病原物,选育抗病树种则是根本的防治措施。

第二节病原物的致病性

?致病性: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能力。

病原物对寄主的致病作用主要表现在:

1病菌分泌各种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质素酶等)降解寄主细胞和组织;2病菌产生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激素,刺激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生长,形成肿瘤和丛枝等畸形症状;

3病菌产生毒素毒害寄主植物。

?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病原物对寄主的依赖程度后

者则指对寄主的破坏性

寄生性与致病性存在三种关系:1寄生性强,致病性强。如霜霉菌和锈菌。2寄生性强,致病性弱。如林木白粉病菌。3寄生性弱,致病性强。如苗木猝倒病菌、枝干腐烂病菌。

第三节林木的抗病性

1. 林木抗病性的类型

?抗病性: 林木抵抗病原物侵害的能力。

?免疫:完全不感病或观察不到任何可见症状。

?高抗:只表现轻微的症状,对林木收获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甚微。

?中抗:病情发展缓慢,发病程度较轻,引起少量的损失。

?低抗(感病):病情发展较快,部分林木甚至死亡,损失较大。

2. 林木抗病的机制

?林木叶和果表面的角质层、枝干的木栓层对抵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扩展起重要作用。

?林木体内的抗生物质,如单宁、生物碱和酚类对病菌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

?植物保卫素,植物在受到病原物侵染后体内产生的能够限制或杀死病原物的物质。第四节病害的侵染过程

?林木病害的发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从病原物接触侵入寄主开始,到寄主

表现肉眼可见的症状的过程,称为病害的侵染过程,又叫病程。

?包括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一)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体内到建立寄生关系。

?病原物侵入寄主途径:

?自然孔口。寄生性较强的真菌和细菌。

?伤口。寄生性较弱的真菌和细菌。

?直接侵入。尽管植物体表有保护层,但是部分真菌、寄生性种子植物和寄生线虫,仍可直接侵入寄主。

(二)潜育期

?从病原物同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表现症状为止。

?病原物扩展繁殖---寄主的抵抗 = 结果???。

?潜育期愈短,再侵染的次数就可能愈多,病害发展更加迅速。

(三)发病期

?从寄主表现症状到发病增长停滞的时期。

?在发病期,真菌病害在病部产生营养体或繁殖体;细菌病害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常产

生菌脓。

第五节病害的侵染循环

(一)定义

?越冬的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内,经一定方式传播侵入后引起寄主发病,到下一

生长季节寄主再度发病的过程。

?整个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传播、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二)病原物的越冬

?进入冬季后,气温降低,林木上的各种病原物处于休眠状态,称为越冬。越冬的场

所:1病株; 2病株残体; 3种子、果实、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 4土壤和未腐熟的肥料; 5传毒媒介。部分病毒和植物菌原体可以在蚜虫、叶蝉体内越冬。

?土壤寄居菌:只能在未腐烂的病株残体生活的真菌或细菌。

?土壤习居菌:除了在病残体上生存外,还可以在土壤中的其它有机物上腐生和繁殖

的真菌或细菌。

(三)病原物的传播

?病原物从越冬场所或病部转移到新的侵染部位的过程。

?病原物除自身近距离扩散传播外,远距离传播方式主要有:风力或气流。雨水。昆

虫和其它动物。人为传播。近距离传播和远距离传播(修剪、嫁接等,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的调运)。

(四)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初次侵染:越冬的病原物对林木进行的第一轮侵染。

?再次侵染: 林木遭受初次侵染后,病部产生新的病原物,再次侵染寄主,如此反复

发生的多次侵染。

第六节病害的流行

1. 定义

?某种林木病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普遍而严重地发生,造成灾害性影响,给生产

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这种现象称为病害流行。

?流行性病害按发生特点分为两类:暴发性流行病周期性流行病

暴发性流行病:由于新的病原物或新的感病植物引入某一地区而突然暴发的病害,称为暴发性流行病。【[ 松材线虫传入我国引发的松材线虫枯萎病;巨桉和尾叶桉等感病桉树在我国南方大面积栽培后暴发的青枯病] 】

?防治:加强植物检疫(新的病原物)和引种试验(新的感病植物)。

周期性流行病:在某一地区每隔一定时间发生的流行病,称为周期性流行病。【毛竹枯梢病,在5 ~ 6月多雨,日照少,7 ~ 8月高温干旱的年份,容易流行】。

?防治:找出其流行的主要条件,采取措施及时防治。

2. 病害流行的条件:a大量侵染力强的病原物积累;b存在大面积连片栽培的易感病林木;

c.有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

第四章林木病害的综合管理

第一节林木病害综合管理的概念

一、定义:以生态学和经济学为基础,根据病害发生和流行的规律,有计划、协调地运用预防性措施,将危害和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二. 林木病害综合管理的内容

种群水平管理。对单病菌种群进行综合管理,通过防治技术的协调实施来控制病害。

生态水平管理。对多种病菌与森林生态系统的治理,通过监测、预测、决策、组织实施、效益评估等,使综合防治得以实现。

智能决策管理。在前二者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某一区域病害实施智能综合管理,包括预测预报、检疫、防治技术、药械供应一系列工作的管理。

三. 森林病害综合管理的原则

1975年制定并实施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1989年12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第一章第三条明确规定:森林病害的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四. 森林病害综合管理的措施

控制病原物。通过检疫、营林、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的方法,减少病原物的数量。

增强林木的抗病性。选育抗病树种或品种,以及适当的营林管理措施,抵御病原物的侵害。改善环境条件。通过营林措施,创造有利于林木生长而不适合病原物繁殖的环境条件,减少病害的发生。

第二节林木检疫

1. 定义:由政府颁布法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在国内、国际间流通的植物及其产品,采取一系列预防危险性病害传播和定殖的措施,称为林木检疫。

2. 林木检疫的任务

禁止危险性病害随着植物及其产品由国外传入或由国内输出。

对国内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病害进行封锁,使它不能传到无病区,并在疫区把它消灭。当危险性病害侵入到新的地区时,及时采取彻底消灭的措施。

3. 林木病害检疫的种类

对外检疫:防止危险性病害输入和输出国境。保护本国林业生产,维护对外贸易信誉,履行国际义务。工作由林业、外贸和交通等单位配合执行。对外检疫以口岸检疫为主。

国内检疫:把某些区域性的危险性病害封锁在疫区内。国内检疫和出口物品的检疫以产地检疫为主。

4. 林木病害检疫对象

确定检疫对象的原则:A危害严重,传入以后可能给农林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的病害;B可随种苗、原木、加工产品或包装物传播的病害;C国内尚未发生的或局部发生的病害。

最新制定的国内林木病害的检疫对象(7个)

?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松疱锈病Cronartium ribicola

?冠瘿病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杨树花叶病毒病 Poplar mosaic virus

?落叶松枯梢病Botryosphaeria laricina草坪草褐斑病Rhizoctonia solani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5. 林木病害检疫的方法

A直接检验:对可疑的带病材料,按规定抽取样本,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病害的症状,镜检病害的病原。

B过筛检验:根据健康种子与菌核、菌瘿等个体大小的差异,利用不同孔径的筛网,通过筛选的办法将其分离出来进行检查。

C比重检验:

D染色检查:利用不同种类的化学药剂对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染色,根据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植物体是否感染病菌。

E洗涤检验:把依附于植物及其产品表面的病原物用无菌水浸泡、振荡,收集洗涤液于3000 -5000 rpm离心5-8 min,取沉淀物进行镜检。

F浅盘或漏斗分离检验:对怀疑被线虫危害的样品,将受检样品切碎,用纱布或筛网包好后置于浅盘或带止水夹的漏斗中,加水于20 ~25℃或室温条件下浸泡5 ~10 h,收集浸泡液进行显微镜观察。如线虫的数量较少,可以离心后检查。

G分离培养检验:利用许多病原物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特性,把病菌分离出来,根据培养物的特征,检查鉴定病原物的种类。

H萌芽检验:将种子置于培养皿或播种在花盆的土壤里,在温箱或温室里进行培养,根据幼苗表现出来的病害症状进行判断。

I接种检验:将从繁殖材料上直接或通过其它检验方法获得的病菌,接种到健康植株或指示植物上,在适宜的发病条件下,观察被接种植株的症状。

J血清学检验:对于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病害,可以利用已知的抗血清进行血清学反应试验,检测植物材料中是否有相对应的抗原(病原)存在来进行病害的诊断和病原物的鉴定。

第三节栽培防病措施

1. 育苗防病措施

苗圃地选择:选择土壤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圃地育苗;了解土壤中病原物的积累程度以及周围绿篱、行道树等现有的树木种类。

合理轮作

?方式:水旱轮作、针阔叶树轮作。

?目的:调节地力,提高苗木的抗病性。

?防治对象:苗木根部病害发生严重的圃地。如苗木猝倒病、根癌病和根结线虫病等均可以得到控制。

适当施肥

?偏施氮肥,引起苗木徒长,降低抗病力,常诱发多毛孢菌、灰霉菌和白粉菌所致的病害。

?施用磷、钾肥和有机肥可促进苗木生长,提高抗病力,同时能促进土内病原菌的拮抗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整地时施用适量的腐熟粪肥、棉子饼或豆饼。

环境卫生:清除圃中的杂草、病苗、死苗和病苗残体,并集中烧毁。

2. 造林防病措施

树种或品种选择

?合理选择造林树种,是造林工作成败的关键。

?在拟订计划时,必须了解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可能出现的病害种类、分布及危害;

?结合造林地的气象、地形、坡向、坡度及土壤等因素,综合加以分析。

营造混交林

合理利用地力,促使林木生长健壮,提高林木的抗病力;

阻止病菌传播。

混交树种的配置需要注意:

?1在锈病流行的地区应避免栽植其转主寄主;2混交树种不被同一种病原危害。

3. 抚育防病措施

清除发病中心

?许多病害在暴发流行之前,病原物的数量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只要及时发现,清除病株,并配合其它防治措施,就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间伐:在过密的林分中,通风、透光差,环境阴湿,林木生长衰弱,常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修枝:林内适当修枝,可收到与间伐相似的效果。清除枯枝、病枝和下枝,能减少病害的侵染来源。

第四节林木抗病育种

抗病育种是一项较稳妥的措施,但需要投入较长的时间、财力和物力。

选育抗病品种包括选种和育种。

1. 选种:树种选择和个体选择。

在自然界,在某一病害的流行地区,常常看到抗病力强的植物种或品种,如亚洲板栗比美洲板栗抗板栗疫病。

2. 育种:育种是较复杂的方法,所需时间长。使植物的遗传基因重组或发生突变,来培育抗病林木品种。

?杂交:品种间杂交、种间杂交、远缘杂交或无性杂交。物理方法化学方法

3. 抗病性鉴定

自然抗病性调查:在病害流行季节和地区,调查不同物种、品种或单株抗病性的差异。

林间人工接种抗病性测定:根据病菌的侵染规律,在发病期人为接种病菌,测定初选植株及其子代的抗病性。

室内接种抗病性测定:在温室和条件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进行。

要用易感病的树种或品种作对照。

4. 抗病性鉴定的指标:

A发病程度: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B潜育期长短:抗病性强,潜育期较长。

C过敏反应:抗病力强,过敏反应出现得快。D病斑扩展的速度:用于寄主对枝干(茎)腐烂病或叶斑病抗性的鉴定。抗病力弱的寄主,病斑扩展速度快,范围大。

第五节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不会破坏生态平衡,不污染环境,在林木病害防治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广义:指利用一切生物手段防治病害。

狭义:指利用微生物的拮抗作用,杀死或抑制病原物的生长发育来防治林木病害。

1. 生物防治在林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在林木病害防治中,生物防治成功例子较多,效果亦佳。

有些生物防治已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多数还处在田间和实验室研究阶段。

(1)野杆菌放射菌株84 (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 strain 84)防治细菌性根癌病(A. tumefaciens)世界上有名的生物防治成功的事例能防治12属植物中的上千种植物的根癌病(2)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防治香石竹茎腐病(Fusarium graminearum)。

枯草杆菌还可用来防治下列病菌引起的病害: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齐整小菌核菌(Sclerotinia rolfsii)腐霉属(Pythium)

(3)大隔孢伏革菌(Peniophora gigantea)防治松白腐病(Heterobasidion annosum)世界闻名的生物防治实例。

2. 生物防治的机制

应用微生物防治林木病害,其机制主要包括:

?竞争作用抗生分泌物的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交互保护反应

A竞争作用:指益菌和病原物在养分及空间上的竞争。由于益菌的优先占领,使病原物得不到立足的空间和营养源。【大隔孢伏革菌的防治机理野杆菌放射菌株84的防治机理】B抗生物质的作用:一些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抗生素杀死或抑制病原物。【荧光假单胞杆菌分泌的2,4-二乙酰间苯三酚(DAPG)或吩嗪羧酸(PCA)抗生素能杀死、抑制多种植物病原菌。】

C寄生作用:指有益微生物寄生在病原物上,从而抑制病原物的生长发育,达到防病的目的。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等病原菌常被木霉属真菌所寄生。

D捕食作用:一些真菌、食肉线虫、原生动物能捕杀病原线虫。某些线虫也可以捕食植物病原真菌。

E交互保护:在自然界中,许多病原物有强毒菌株和弱毒菌株存在。接种弱毒菌株后,寄主可抵抗强毒菌株的侵染,从而减轻危害。【板栗在接种了板栗疫病菌的弱毒菌株(hypovirulent strain)后,可以抵御毒性菌株(virulent strain)的侵袭。】

第六节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通过热力、冷冻、干燥、电磁波、射线、机械阻隔等方法抑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1. 种苗、土壤的热处理

干热处理法:种子处理。对种传病毒、细菌和真菌都有防治效果。

热蒸汽:

?种子、苗木处理。

?土壤处理。90 ℃-100℃蒸汽处理土壤 30-60 min,可杀死绝大多数病原菌。

?蒸汽处理可降低香石竹镰刀菌枯萎病的发生。

2. 机械阻隔作用

覆盖薄膜:许多叶部病害的病原物在病残体上越冬,早春覆膜可大幅度减少叶病的发生。核辐射: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灭菌作用。

?钴60 - 射线辐照装置较简单,成本较低,射线穿透力强,多用于处理储藏的种子或果实的防霉保鲜。

?微波是波长较短的电磁波,微波加热适于少量种子进行快速杀菌处理。

第七节化学防治

应用化学药剂预防和控制林木病害的方法。

?病害防治的重要手段。方法简单,见效快。

?容易污染环境,使生态平衡受破坏,病原菌易产生抗药性。

?施用化学药剂要慎重。

?避免长期施用单一菌剂。

1. 杀菌剂的作用

按化学农药的作用方式把杀菌剂分为保护剂和治疗剂(内吸剂)。

保护作用:植物感病前,将保护剂喷洒在植物表面,抑制或杀死寄主体外的病原物,以保护植物免受病原物侵染。

治疗作用:药剂能渗透到寄主体内,杀死或抑制林木体内的病菌,达到防治效果。

2. 农药的使用方法

种苗消毒:用农药处理种苗可以杀死种苗内外的病原物。

?浸种拌种闷种喷洒菌剂包衣浸根处理

土壤处理:应用化学药剂杀死或抑制土壤中的病原物,或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使之不利于病原物的生长。

?撒毒土淋灌喷洒熏蒸

喷雾:在植物生长季节防治病害常用喷雾法。

?喷雾要均匀,以使叶面充分湿润为宜。主要用于防治空气和雨水传播的病害。

撒施:将颗粒剂或毒土直接施撒在地面植株周围。

?防治根部和茎基部病害。

淋灌或注射:

?将药液施于根的周围,使药剂从根部吸收。在树干基部注射后由木质部向上传导。杀死林木体内的病原物。适于系统侵染性病害。

3. 林木上常用杀菌剂

(1)无机杀菌剂

波尔多液:天蓝色的胶状悬液。

?优良保护剂,杀菌谱广,残效期15 d 左右。

?由硫酸铜和石灰乳配制而成。

?杀菌主要成分是碱性硫酸铜。

?不能贮存,随配随用。

?阴天或露水未干前不宜喷药,喷药后遇雨须重喷。

?不能与松脂合剂、石硫合剂、敌敌畏和乐果混用。

石硫合剂:红褐色液体。

?生石灰:硫磺粉:水=1:2:10,熬煮 50min。

?强碱性,有强烈的臭鸡蛋气味,遇酸易分解。

?杀菌有效成分是多硫化钙(CaS.Sx)。

?溶于水,性质不稳定。

?质量由波美比重计测量。

?母液一般为波美20 ~ 30度,使用时加水稀释。

生石灰:

?对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中和土壤酸性。

?施用量为500 kg/hm2时,对苗木立枯病、菌核性根腐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配制涂白剂,预防果树、园林树木的病害、日灼和冻伤。

常用涂白剂的配方

防病害:生石灰5 kg + 硫磺 0.5 kg + 水 20 kg

防日灼:生石灰 5 kg + 石硫合剂原液0.5 kg + 食盐0.5 kg + 动物油100 g + 水20 kg 防冻害:生石灰 2.5 kg + 硫磺 0.75 kg + 食盐1.25 kg + 动物油100 g + 水20 kg (2)常用有机杀菌剂

代森锌

?对多种霜霉病菌、炭疽病菌等有较强的触杀作用。

?药效期较短,残效期约7 d。

?对人、畜无毒,对植物安全。

?不能与碱性药剂混用。

?不能与含铜制剂混用。

多菌灵

?高效、低毒、广谱的内吸杀菌剂。

?容易被植物根吸收,可向上转运。

?残效期7 d。

?对植物生长有刺激作用。

?对温血动物、鱼、蜜蜂的毒性低、安全。

甲基托布津

?广谱性内吸杀菌剂。

?对多种植物病害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残效期5 -7 d。

?低毒杀菌剂,对人、畜、鱼安全。

?常见剂型——70%可湿性粉剂。

粉锈宁

?高效内吸杀菌剂。

?广谱、残效期长、用量低。

?被植物各部位吸收,能在植物体内传导。

?对锈病、白粉病具预防、铲除、治疗作用。

?对鱼类、鸟类安全,对蜜蜂和天敌无害。

敌克松

?有一定的内吸渗透作用。

?较好的种子和土壤处理剂。

?对腐霉属真菌引起的病害有特效。

?对丝核菌属真菌的防治效果较差。

(3)农用抗菌素

抗菌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高效、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

?选择性强,大部分都具有内吸性,有治疗和保护作用。

土霉素

?四环素族抗生素(本族还包括四环素、金霉素等药物)。

?易溶于水,性质稳定。

?抗菌谱广。

?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植原体引起的病害均有防治效果。

链霉素:防治多种植物细菌病害。

?根癌病

?柑桔溃疡病

春雷霉素

井岗霉素

(4)杀线虫制剂

涕灭威

?杀虫、杀螨、杀线虫制剂。

?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作用。

?穴施或沟施能有效防治根结线虫。施用量为2 550 ~ 3 000 g/ hm2。

?剧毒农药。

?不能用手接触药剂,只能在地下水位低的地方使用。

二溴氯丙烷

?土壤杀线虫剂。

?80%乳油用药量30 ~ 45 kg/hm2,兑水75 kg,种植前10 ~ 15 d处理。

棉隆

?广谱熏蒸性杀线虫剂。

?兼治土壤真菌、地下害虫及杂草。

第七章林木种子和苗木病害及其防治

第五章种子和苗木病害

概说

种子病害:主要是种子霉烂问题。

?多发生于贮藏期、催芽期和播种至出芽期间。

?防治着重于贮藏库中温度湿度的控制、种子消毒和保持种子适当的生命活动。苗木病害

?苗木猝倒病是目前发生最普遍且危害最大的病害。

?防治的根本途径在于正确执行育苗技术措施。

种实霉烂、

一、分布及危害

?分布:有种子的地方均有霉烂现象发生。

?林地下/储藏期/催芽处理时/种子播入土中

?对种子的影响:

?破坏种子萌发力。

农学院专业课用书

2014年天津农学院高职升本科专业课参考教材 本校不提供专业课参考教材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1、《人力管理管理实用教程》,吴宝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3月第二版。 2、《西方经济学》(上下册),西方经济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 二、动物医学专业 1、《兽医学》,山西农业大学主编,农业出版社 2、《家畜病理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主编,农业出版社 3、《兽医药理学》,冯淇辉主编,农业出版社 4、《兽医临床诊断学》,王树林主编,农业出版社,第三版 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1、《水力学》,何文学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水资源学教程》,左其亭等合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四、生物技术专业 1、《新编生物工艺学》,俞俊棠、唐孝宣等主编,化工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微生物学教程》,第三版,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 五、园林(观赏园艺方向) 1、《花卉学》,北京林业大学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1、《电工学》上、下册,秦曾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六版 七、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1、《食品工艺学》,赵晋府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二版 2、《食品营养学》,孙远明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3、《食品卫生学》,何计国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八、市场营销 1、《管理学》,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2、《市场营销学》,吴健安,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九、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C程序设计(第二版)》,谭浩强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2、《C程序设计教程实习指导与模拟试题》,高福成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 3、《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讲义,李乃祥编 4、《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习题解答》,李乃祥编 十、水产养殖学 1、《鱼类增养殖学》,王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一版 2、《水产动物病害学》,战文斌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一版 十一、应用化学 1、《定量分析化学》,葛兴、石军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 2、《有机化学》,夏百根、黄乾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二版 1

植物病理学试题和答案汇总-共9页

《植物病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症状:植物生病后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状态。 2、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致病和破坏能力。 3、无隔菌丝:菌丝体有分枝、无隔膜、为单细胞。 4、无性繁殖:是否经过性器和性细胞的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 5、游动孢子囊:菌丝顶端形成囊状结构,其内产生游动孢子。 6、分生孢子:菌丝分化具有一定形状的分生孢子梗,其顶端形成外生的孢子。 7、子囊果:着生子囊和子囊孢子的结构体。 8、质粒:在有些细菌中,独立于核质之外呈环状结构的遗传因子。 9、多分体病毒:病毒内几种大小或形状不同的粒体所组成,只有当这几种粒体同时存在时才能表现该病毒的全部性状。 10、全寄生性种子植物:无叶片或叶片退化或鳞生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完全依靠从寄主植物上吸取营养。 1、病征:植物感病后,由病原物在病部构成的特征。 2、寄生性:指一种生物依附于其他生物而生存的能力。 3、菌核: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一种较坚硬的颗粒装物。 4、有性生殖:是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而进行的一种繁殖方式。 5、卵孢子:由两个异型配子囊(藏卵器和雄器)结合而形成的有性孢子。 6、转主寄生:病原菌需要寄生两种不同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现象。 7、荚膜:细菌细胞外比较厚而稳定的粘质层。 8、交互保护作用:先侵染植物的病毒可以保护植物不受另一种病毒的侵染。 9、稀释限点:把病株组织的榨取液稀释,超过一定限度时便失去侵染力,这稀释限度即为稀释限点。 10、卫星病毒:有些RAN 病毒伴随有低分子量的小粒体病毒,这种小粒体病毒称卫星病毒。 1、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体的寄主细胞或组织中吸取营养而生存,寄主细胞亡便终止寄生关系。 2、初生菌丝:由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菌丝。 3、厚垣孢子:菌丝顶端或中间个别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形成休眠孢子。 4、准性生殖:菌丝形成异核体,通过核配,有丝分裂、染色体交换,最后形单倍体细胞核的过程。 5、同宗结合:单个菌株自行交配完成有性生殖。 6、分生孢子器:球形或瓶形有孔口的容器,其内着生分生孢子。 7、极鞭:着生在细菌菌体一端或两端的鞭毛。 8、持久性病毒:病毒在昆虫体内转移时间长,并能进行增殖,然后才能传毒。 9、卫星RNA:有些RNA 病毒伴随小分子星的RAN,它与辅助病毒RAN 无同源性单独不能侵染,要依赖辅助病毒才能侵染和增殖。这些小分子量RAN 即为卫星RAN。 10、系统侵染:病原物侵入植株后沿生长点或维管束蔓延至主株的侵染方式。 1、非侵染性病害:由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这类病害不能传染。 2、子实体:真菌具有一定形状并着生孢子的结构体。 3、接合孢子:由两个同型配子囊结合而成的一种厚壁有性孢子。 4、吸器:菌丝在寄生细胞内长出侧枝形成球状、丝状、指状等形状用以吸收养

林木病理学课件

林木病理学Forest Pathology 二、植物病理学的概念 病斑:症状真菌、细菌:病原 致病原因:机制病害的扩展蔓延:发生发展规律治疗:防治措施 植物病理学的定义:研究经济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致病机制、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的一门科学。 三、病害对农业、林业的危害 爱尔兰饥荒:爱尔兰人以马铃薯为主要粮食,1845-1846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大流行,导致 150万人饿死,迫使100万人逃离本土。植物病理学由此诞生。 孟加拉饥荒:1942年印度的孟加拉邦水稻胡麻叶斑病大流行,约200万人饿死。 1870-1880年,原产咖啡的斯里兰卡,咖啡锈病严重危害,咖啡产业被全部摧毁,后改种茶叶。 1881-1888年,法国葡萄霜霉病严重发生,使久负盛名的法国酿酒业几乎全部停顿。 1970年玉米小斑病在美国大流行,减产15%,约165 亿Kg,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 松材线虫病从日本传入,自1982年以来危害面积达7万hm2,因该病危害已累计致死松树3 500多万株。目前已严重威胁到安徽黄山、浙江西湖等风景名胜区的安全以及整个中部及南部的大面积松林。 桉树青枯病成为广东、广西及海南地区桉树发展的严重障碍,1982年以来发病累计面积已达10万hm2。 红松疱锈病、落叶松枯梢病(北方)如辽宁,这两种病害每年发病面积达万hm2。 四、林木病理学的发展历史 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Robert Hartig(德国人)1882年出版了《树病学》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林木病理学教材,标志着林木病理学的诞生,他本人被推崇为林木病理学的创始人。 1934年苏联的C. И. 瓦宁出版了《森林植物病理学》教科书。 我国的林木病理学发展的四个时期 萌生时期(1917 ~ 1953) 1952年后,森林植物病理学正式列入高、中等林业院(学)校的教学计划。 创建时期(1954 ~ 1978) 1958年到1960年间,北京林学院、南京林学院、东北林学院和中南林学院等设立了森保专业或森林病虫害防治专业。 发展时期(1979 ~ 1997)辉煌岁月。 调整时期(1997 ~现在) 1997年国家教育部对我国本科专业做了压缩和调整,森林保护专业改为“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 第一章林木病害基本概念 第1节林木病害的定义 1. 定义: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正确理解林木病害概念,需注意两个要点: 病害的发生是林木产生一系列病变的结果,在时间上有一定的病理程序。害虫和动物咬伤、机械损伤、风折、雪压和火灾等伤害没有引起林木发生病理过程,不能称为病害。 病害的定义是从人类的经济利益出发的,对于那些不引起经济损失,反而有利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特异性变化,也不能称为病害。如林木菌根菌在侵染根部后形成的菌套,豆科植物的根

201906病理学试题及答案

病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肉芽组织 2.肝硬化 3.应激性溃疡 4.绒毛心 5.发热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 A. 肺 B.皮肤 C.尿 D. 粪便 E.肌肉 2.正常体液中H+主要来自() A. 食物摄入的H+ B.乳酸释出的H+ C.碳酸释出的H+ D. 脂肪酸释出的H+ E.磷酸释出的H+ 3.在代谢性酸中毒原因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高热 B.休克 C.长期不进食 D. 持续大量呕吐 E.急性肾衰竭 4.下列哪项不是引起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 A. 颅脑损伤 B.重度低钾血症 C.呼吸道阻塞 D. 氰化物中毒 E.ARDS 5.新生儿的体液占体重的比例是:() A. 50% B.60% C.70% D. 80% E.90% 6.哪一类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 A. 低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 水中毒 E.低钾血症 7.临床上对伴有细胞外液减少的低钾血症一般首先应用:() A. 高渗氯化钠液 B.低渗氯化钠液 C.等渗氯化钠液 D.10%葡萄糖液 E.50%葡萄糖液 8.盛暑长跑比赛后只饮水可发生() A.等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 C.高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高血糖症 9.应激时心血管变化哪一项不存在() A.心肌收缩力增强 B.心率下降 C.心率失常 D.血管收缩 E.心肌耗氧量增多10.休克II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少灌少流 B.少灌多流 C.多灌少流 D.多灌多流 E.不灌不流 11.“槟榔肝”是指: ( ) A.肝脂肪变 B.肝慢性淤血 C.肝水肿变性 D.肝硬化 E. 肝慢性炎症 12.下列哪些属于静脉性充血? ( ) A.减压后充血 B.妊娠子宫充血 C.炎性充血 D.进食后胃肠道的充血 E. 静脉阻塞引起的充血 13.左心衰竭时发生瘀血的部位是: ( )

植物病理学试题及答案.doc

植物病理学试题及答案 【篇一:植物病理学试卷 a 及答案】 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植物病理学(a)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20 分) 1、植物病害: 2、病状: 3、病症: 4、病害三角: 二、填空(每空 1 分,共20 分) 1.引起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分为( 2.根据病原生物的类别侵染性病害分为()( ()()等。 3.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 ()五大类型。 4.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 ()五种类型。 5.()()( 素。 三、选择(每题 2 分,共16 分) 1.植物细菌病害的病症是()。 a.脓状物 b. 霉状物 c. 粉状物 d. 颗粒状物 2.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的是()。 a. 霜霉病 b. 晚疫病 c. 猝倒病 d. 缺素症 3.引起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因素有()。 a. 缺素症 b. 高温 c. 病原菌 d. 遗传因素 )()两大类。)())())())构成病害发生的三要 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4.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因素有()。 a. 缺素症 b. 真菌 c. 线虫 d. 原核生物 5.植物生病后表现下列病症,()是真菌性病害的病症。 a. 霉状物 b. 粉状物 c. 脓状物 d. 颗粒状物

6.()是植物病害的病状。 a. 霉状物 b. 坏死 c. 脓状物 d. 腐烂 7.属于侵染性病害的是()。 a. 霜霉病 b. 晚疫病 c. 猝倒病 d. 缺素症 8.()是植物病害的病症。 a. 霉状物 b. 坏死 c. 脓状物 d. 腐烂 四、判断对错(每题 2 分,共16 分) 1.病害的三角关系指病原、植物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2.植物病害引起的萎蔫可以恢复。() 3.植物病毒病没有病症。() 4.非侵染性病害无病症,侵染性病害都有病症。() 5.环境条件不仅本身可以引起非侵染性病害,同时又是传染性病害 的重要诱因。( 6.病症是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7.脓状物是细菌性病害的特有病症。() 8.霉状物、粉状物等是真菌性病害的病症。() 五、简答题(每题8 分,共16 分) 1.简析病害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 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2.什么是病症和病状?都包括哪些类型? 六、论述题(12 分) 1.什么是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各由哪些因素引起? 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储藏运输过程中,在一定外界环境 影响下,受到病原生物或非生物的持续干扰,超越了它能忍受的范围,致使在生理上、组织上、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长发 育不正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外部症状及内部病理变化,病因此造 成产量下降、质量变坏、颗粒无收,降低了对人类的经济价值。 2、病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3、病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林木病理学实验指导书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林木病理学课程组模板

林木病理学实验指导书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林木病理学 课程组

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林木病理学课程组 6月

实验注意事项 一、进入实验室必须遵守纪律, 保持室内整洁安静。 二、每次实验前必须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和有关的内容, 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三、实验时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完全按照实验指导书所列操作 步骤认真进行实验和观察。 四、爱护实验仪器, 节约使用实验用具和材料, 如有损坏和故障, 务必报告指导教师, 凡无故损坏仪器设备者应予赔偿。 五、实验完毕时, 请将仪器放回原处, 擦净桌面, 收拾整齐。按作 业要求写出实验报告, 方可离开实验室。离开实验室前注意关门、窗、水、灯等, 并用肥皂洗手。 六、每个学生的实验成绩由实验过程表现和实验报告成绩两部分 组成, 实验成绩将带入期末总成绩。 七、需要进一步培养观察的实验材料应写好标签, 注明实验内 容、日期和试验人员姓名, 以防混淆或丢失。 八、学生应准备绘图纸、报告纸、HB和2H的绘图铅笔、直 尺、小刀和橡皮等绘图用具。

林木病理学实验指南 林木病理学实验是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植物病理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的深化理解、实验应证、增强感性认识和衔接补充,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对学好林木病理学具有重要意义。林木病理学实验的目的是以植物病理学和其它关学科知识为基础, 追溯引起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及过程, 认识不同病原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原形态特征。掌握植物病害实验及研究的基本技能及方法, 注重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为将来的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林木病理学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预习实验指导, 明确实验的目的意义, 复习实验相关理论知识, 了解实验的方法、步骤及重难点; 认真、客观、正确地、观察、记录实验内容和显微绘图,

植物病理学试题题库

植物病理学试题题库 (种子工程专业) 一、名词解释: 植物病害;病状;病征;寄生性;致病性;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真菌的生活史;病毒;寄生性植物;病害循环;病原物的越冬越夏;侵染过程;初侵染;再侵染;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病程;毒素;抗病性;小种专化抗病性;垂直抗性;水平抗性;主动抗病性;被动抗病性;基因对基因学说;植物病害流行;单年流行病害;积年流行病害;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二、填空题: 1、病原物产生的致病物质有:、、3种。 2、确小麦“三锈”分别是指:、和。 3、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________上,也可发生在_______和_______上,叶片正面形成许多鲜黄色_________。 4、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场所是。 5、小麦叶锈病菌以_______在小麦_______上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 ________孢子进行再侵染。 6、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在_______上,也可侵染植株的_______ ______和 ______上,病菌是一种_______寄生菌。 7、稻瘟病的发病高峰期有两个,分别是和。 8、稻瘟病根据危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___ ___ ___ ____和 ___。 9、稻瘟病在叶片上可产生四种类型病斑,即 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 10、水稻纹枯病病原属________,主要以_______在________中越冬, 也能以 ________和_______在病稻草等处越冬。 11.植物病原真菌产生的无性孢子的类型有、、。 11、水稻白叶枯病菌的侵入途径主要是和。 引起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原是一种______。病害初侵染源主要来自 _______ 和病稻草堆等。

林木病理学复习总结-8页

1.侵染循环:病原物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侵染植物,使植物发病后,病原物经历传播、越冬,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次进行新的侵染的过程。 2.林木病害:由环境中各种不利因素引起林木生理机能、解剖结构和外部形态发生一系列不正常的改变,使它的生长、发育或生存受到影响,并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过程。 3.检疫性有害生物:受威协的国家目前尚未分布,或虽有分布但分布不广,具有潜在的经济重要性的有害生物。4.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植物组织后,由于寄主或环境条件的限制,暂时停止生长活动,但仍然保持其生命,寄主植物也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就叫潜伏侵染。 5.初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后,病原物从其越冬(少数情况下是越夏)的场所散发出来,引起的第一轮侵染。 6.寄生性植物: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缺乏足够的叶绿素而以寄生方式生存,这类植物称为寄生性植物。7.生物防治: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产物来抑制病原物的生存和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产物来抑制病原物的生存和活动,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8.颉抗作用:一种微生物的存在和发展,限制了另一种微生物的存在和一种微生物的存在和发展,限制了另一种微生物的存在和发展的现象叫颉抗作用。 9.重寄生:一种病原物被另一种生物寄生的现象一种病原物被另一种生物寄生的现象。 10.交互保护作用:当植物病毒的两个有亲缘关系的株系感染植物时,植物在感染一个株系后就可不再感染另一个株系。 11. 植物病害:如果有害生物或不良的外界条件对植物的影响程度超过了植物所能忍耐的限度,植物就不能正常地进行生理活动,局部或整体的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 12. 抗病性:寄主植物抵御病原物的侵染以及侵染后所造成损害的能力,是植物与其病原物在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和选择的结果。 13. 植物保卫素:植物收到病原物侵染或收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刺激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 14. 单年流行病害:在作物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就能完成菌量积累并造成流行为害的病害。 15. 植物检疫:国家以法律手段与行政措施控制某些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入和传播,它是整个植物保护中一项带有根本性的预防措施。 16. 林木非侵染性病害: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生长环境又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17. 传染性病害:有生物性病原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植物病害 18. 缺素症:指体内某一时期或某一段时间内某种元素供应不足而发生的缺素症状。 19. 植物毒素:指在很低浓度下即对植物有毒害作用的物质。 20. 抗生:指一种生物的代谢产物对其他生物的生长发育起抑制作用的现象。 21. 多型现象: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孢子的现象。 22. 原核生物:是指无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中,无核膜包被,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核区的低等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菌原体等、植物线虫又称蠕虫,是一类低等的无脊椎动物,通常生活在土壤、淡水、海水中,其中很多能寄生在人、动物和植物体内,引起病害。 23. 真菌:具有细胞壁和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营养体通常是丝状且有分枝的结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或纤维素,通常进行营养吸收的生物。 24. 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称为病状。 25. 线虫生活史:线虫从卵开始到又产生卵的过程,包括卵、幼虫、成虫三个虫态,幼虫又分为四个龄期。 26. 专化型:病原物种内对寄主植物的科、属和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类型,称为专化型。 27.非持久性病毒:获毒、传毒、持毒时间短病毒往往只能停留在口针处,无循环期。 28.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革兰氏染色属复染法。 29.营养体:指真菌营养生长所形成的结构。

家畜病理学归纳及试题

家畜病理学 名词解释 病理学:就是研究动物疾病得原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从而阐明疾病得发生、发展与转归基本规律得一门学科。 疾病:病因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得损伤与抗损伤得斗争过程。 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与器官中得血量增多得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与毛细血管里,引起局部组织中得静脉血含量增多得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心力衰竭细胞:当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中出现了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得得巨噬细胞。 槟榔肝:由于淤血得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肝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与土黄色脂变肝细胞区相间,眼观似槟榔状花纹,故称为“槟榔肝”。 血栓:在活体得血管或心脏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得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得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得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各种病理产物得过程。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坏死,称为梗死。。 栓塞: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得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管腔得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得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出血: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内出血。 瘀点:漏出性出血时,在皮肤、粘膜、浆膜与实质器官呈点状出血,称为血点或瘀点。 瘀斑:严重时,呈斑块状出血,称为血斑或瘀斑。 休克:就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得,伊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得各种重要器官代谢障碍与结构损害得全身性病理过程。 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得变化称为变性。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得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 西米脾: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白髓,切面上皮小体如高粱米大小,灰白色,半透明,与煮过得西米相似。 火腿脾: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红髓,切面上红褐色得脾组织与黄色得淀粉样物质相间混杂,似火腿样花纹。 适应:就是指细胞、组织、器官、或机体对于内外环境持续性得有害刺激所做出得应答反应,这种反应一般就是非损伤得。 萎缩: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发育正常得组织,器官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功能减退得过程称为萎缩。 绒毛心:纤维素性心包炎时,心脏表面覆盖有易于剥落得黄白色薄层纤维素。病程稍长得病例,这种纤维素因心跳动而摩擦牵引、形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 化生:就是指已经分化成熟得组织在环境条件改变得情况下,在形态上与功能上转变为另一种组织得过程,称为化生。 肥大:组织或器官得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得增强,称为肥大。 代偿: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功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器官得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补偿得过程称为代偿。

精选-植物病理学试卷A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植物病理学(A)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植物病害: 2、病状: 3、病症: 4、病害三角: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引起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分为()()两大类。 2.根据病原生物的类别侵染性病害分为()()()()()等。 3.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五大类型。 () () 4.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 () ()五种类型。 5.()()()构成病害发生的三要素。 三、选择(每题2分,共16分) 1.植物细菌病害的病症是()。 a.脓状物 b.霉状物 c. 粉状物 d. 颗粒状物 2.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的是()。 a. 霜霉病 b. 晚疫病 c. 猝倒病 d. 缺素症 3.引起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因素有()。 a. 缺素症 b. 高温 c. 病原菌 d. 遗传因素 4.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因素有()。

a. 缺素症 b. 真菌 c. 线虫 d. 原核生物 5.植物生病后表现下列病症,()是真菌性病害的病症。 a. 霉状物 b. 粉状物 c. 脓状物 d. 颗粒状物 6.()是植物病害的病状。 a. 霉状物 b. 坏死 c. 脓状物 d. 腐烂 7.属于侵染性病害的是()。 a. 霜霉病 b. 晚疫病 c. 猝倒病 d. 缺素症 8.()是植物病害的病症。 a. 霉状物 b. 坏死 c. 脓状物 d. 腐烂 四、判断对错(每题2分,共16分) 1.病害的三角关系指病原、植物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2.植物病害引起的萎蔫可以恢复。() 3.植物病毒病没有病症。() 4.非侵染性病害无病症,侵染性病害都有病症。() 5.环境条件不仅本身可以引起非侵染性病害,同时又是传染性病害的重要诱因。() 6.病症是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7.脓状物是细菌性病害的特有病症。() 8.霉状物、粉状物等是真菌性病害的病症。() 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1.简析病害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川农《林木病理学本科》在线作业的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V 1. 病毒侵染林木的主要途径是() A. 皮孔 B. 气孔 C. 直接侵入 D. 微伤口 满分:5 分 2. 杜鹃饼病由( )引起 A. 镰刀菌 B. 丝核菌 C. 外子囊菌 D. 外担子菌 满分:5 分 3. 植原体引起林木病害症状多是()类型 A. 腐烂、坏死 B. 肿瘤、腐朽 C. 斑点、烂皮 D. 丛枝黄化 满分:5 分 4. 下列病原细菌中,()属于革兰氏阳性。 A. 欧氏杆菌属

B. 棒状杆菌属 C. 野杆菌属 D. 微单胞杆菌属 满分:5 分 5. 硫合剂的有效成份( ) A. 硫磺 B. 生石灰 C. 多硫化钙 D. 钙离子 满分:5 分 6. 在松疱子锈病中,()作为转主寄生的再次侵染。 A. 锈孢子 B. 性孢子 C. 夏孢子 D. 冬孢子 满分:5 分 7. 植物病毒的传播主要通过()方式。 A. 降水 B. 雨水溅散 C. 气流 D. 介体昆虫 满分:5 分

8. 环剥树皮是指防治( )采取的有效措施 A. 立枯病 B. 竹丛枝病 C. 泡桐丛枝病 D. 炭疽病 满分:5 分 9. 在下列病原中,()引起苗木猝倒病。 A. 立枯丝核菌 B. 病毒 C. 细菌 D. 锈菌 满分:5 分 10. 锈菌具有多态型产生5种孢子类型,其中就包括() A. 冬孢子 B. 粉孢子 C. 分生孢子 D. 游动孢子 满分:5 分 11. 鞭毛菌亚门的真菌无性繁殖及有性繁殖产生() A. 静孢子、卵孢子 B.孢子囊孢子、卵孢子 C. 分生孢子、卵孢子

D. 孢子囊孢子、接合孢子 满分:5 分 12. 桑寄生害主要由( )传播 A. 昆虫 B. 鸟类 C. 人为 D. 风 满分:5 分 13. 属于活养寄生物(专性寄生物)的病原物是( ) A. 植物病毒 B. 腐霉菌 C. 病原细菌 D. 立枯丝核菌 满分:5 分 14. 半知菌在无性繁殖时,常产生各种结构,其中有() A. 担子果 B. 闭囊壳 C. 子囊腔 D. 分子孢子器 满分:5 分 15. ()引起的林木病害通常不产生任何病症。 A. 真菌

森林病理学复习要点

森林病理学 第一章基本概念 1、病原:引起森林植物发病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但在某些植物生病时,往往会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引起植物发病的最直接一个因素才是病原。病原为生物的通常又称为“病原物”;病原为真菌或细菌的称为“病原菌”。被病原物侵染的植物称为“寄主”。 2、植物病害三角关系:病原、植物和环境三者共同作用,才能促使植物病害的发生,所以三者也是森林植物病害发生的最基本要素。病原、植物和环境三者之病植间的关系也可以称为植物病害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三角形的每个边各代表病原物和环境条件,三角形的面积代表发病程度。 3、症状:利用肉眼或借助扩大镜能够看到的植物非正常表现。包括1)植物本身的不正常(病状)2)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病征)。 第二章林木病害的病原 1、营养:1)缺氮:植株矮小,黄化2)缺磷:叶片发紫、发红—松苗紫化病3)缺钾:叶缘叶尖黄化—海桐缺钾性黄化4)缺铁:嫩叶黄化,老叶绿色—樟树缺铁性黄化5)缺硼:抽梢粗短,芽肥大6)缺锰:叶表面坏死小点7)缺镁:叶肉黄化,叶脉绿色 2、温度:1)高温:破肚子病、果实灼伤、地表烫伤2)低温冻害(狭叶十大功劳)3)水分4)有毒物质5)盐害

3、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无叶绿体,营寄生和腐生生活的一类生物。真菌的营养体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营养方式是异养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各样的孢子。 4、真菌的营养体的多为丝状(除酵母菌外),叫菌丝(hypha)。菌丝的集合体叫菌丝体。低等的真菌菌丝无隔膜,高等的有隔膜。 菌丝的主要功能——吸收营养(靠菌丝内部高的渗透压吸收营养)。 菌丝细胞的全能性——只要有一个细胞,就可以长成一个完整的菌株。菌丝的变态——菌核、菌索、子座。 1)菌核:由菌丝组成的紧密的耐久体。形状大小各异,质地坚实。菌核外部为拟薄壁组织,内部为疏丝组织。有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2)菌索:由高等真菌的菌丝纠结而成的一种索状物。外部为拟薄壁组织,内部为疏丝组织。有抵抗不良环境的作用,还有扩展的功能。3)子座:由菌丝组成的一种块状或垫状物,有时其内部还混有部分寄主组织。通常在子座的上面或里面产生真菌的繁殖器官和孢子。有抗不良环境和繁殖的功能。 5、真菌的无性生殖:真菌的无性生殖产生各种无性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节孢子、芽孢子、厚垣孢子:真菌产生的厚壁孢子,抗不良环境的作用等)。真菌的无性生殖没有通过性的配合;真菌的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各样的无性孢子。真菌的无性生殖非常发达,一年往往产生多次,在病害流行中有重要作用。 6、真菌生活史:孢子—菌丝,无性多次,有性一次。 7、真菌的生理和生态:营养、水分、PH值、温度、光照

家畜病理学填空题

1.坏死的细胞核变化有:核溶解、核碎裂、核浓缩。 2.变性可分为: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透明变性、黏液性变性、淀粉样变性。 3.按照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不同将脱水分为: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 4.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凝固性升高。 5.常见的全身性水肿有: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几种类型。 6.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有心肌损伤、心脏负荷过重和心包病变。 7.炎症的局部症状有红、肿、热、痛、机能障碍。 8.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一般为膨胀性生长,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一般为浸润性生长。 9.机体细胞缺损后,由其邻近健康的同种组织细胞分裂增生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 10.贫血按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可分为出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营养缺乏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四种类型的贫血。 1、血栓分为白色血栓、红色血栓、混合血栓和微血栓。 2、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有变质、渗出、增生。 3、临床脱水分为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 4、坏死组织中细胞核的变化有核溶解、核碎裂、核浓缩。 5、梗死的类型有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 6、炎症的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机能障碍。 7、槟榔肝是由于肝脏的慢性淤血和脂肪变性所导致的。 1、坏死的结局有溶解吸收、腐离脱落、形成包囊、机化和钙化。 3、淤血组织大体病理学变化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呈暗红色。 5、病理性充血的类型可分为炎性充血、刺激性充血、减压后充血。 6、渗出性炎症的类型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非化脓性炎、出血性炎。 7、机体局部组织由于动脉血流断绝,所导致的组织的死亡称为梗死。 2.缺氧根据引起原因可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等四个类型。 3.细胞肿胀的引起原因有等三种。 4.组织的再生能力取决于分化程度,分化程度高的再生能力弱,分化程度低的再生能力强,上皮组织分化程度低,所以再生能力强,心肌纤维分化程度高,所以再生能力弱。 5.坏疽根据表现特征可分为干性坏疽、气性坏疽、湿性坏疽等三个类型。 1.“西米脾”是脾脏发生淀粉样变性的结果。 2.应激反应常发生以免疫反应和激素变化为主的反应。 3.充血器官颜色呈鲜红色,淤血器官颜色呈暗红色或蓝紫色。 4.CO和KCN中毒时血液颜色分别呈樱桃红色和鲜红色。 6.纤维素性渗出性炎包括浮膜性炎和固膜性炎两种类型。 9.骨骼肌蜡样坏死属于凝固性坏死。 10.皮肤或黏膜的坏死组织脱落后留下的缺损,浅的称糜烂,深的称溃疡。 12.代谢性酸中毒时氧解离曲线右移,即在相同氧分压下氧饱和度降低。 1.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其阶段性表现明显,通常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 明显期、转归期四个时期。 9.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有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10.血液中调节PH值得缓冲对有碳酸氢盐缓冲对、磷酸盐缓冲对、血浆蛋白缓冲对、血红

家畜病理学试题库

家畜病理学试题库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家畜病理学试题库 填空 1、传染病的病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四个时期。 2、疾病的原因可概括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其中外因包括为生物性致病、化学性致病、 物理性致病、营养性致病;内因包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3、充血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四种类型。 4、引起充血的原因有生理性充血、病理性充血、静脉受压和静脉管腔阻塞等。 5、引起郁血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出血按血管的损伤程度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尿中带血称________,粪中带血称为____________,组织间隙中带血称____________。 7、全身性贫血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 8、血栓形成的原因有血液中血小板析出、黏集和?血液凝固。且只有同时具备_______个及其以上原因才能形成血栓。 9、栓塞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10、血栓的结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血栓的种类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1、休克按其发生发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阶段。 12、水肿的发生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等。水肿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 13、脱水的类型有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 14、血液中调节PH值的缓冲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15、调节酸碱平衡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6、萎缩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萎缩,后者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7、肝脂肪变性依据变性细胞与中央静脉的位置不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18、颗粒变性的器官形态学上的变化是体积________颜色_______,呈_______,结构 ___________切面___________比重____________。

植物病理学试题和答案

《植物病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共 10 分) 1、症状:植物生病后表现出来得不正常得状态。 2、致病性:就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得致病与破坏能力、 3、无隔菌丝:菌丝体有分枝、无隔膜、为单细胞。 4、无性繁殖:就是否经过性器与性细胞得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 5、游动孢子囊:菌丝顶端形成囊状结构,其内产生游动孢子。 6、分生孢子:菌丝分化具有一定形状得分生孢子梗,其顶端形成外生得孢子。 7、子囊果:着生子囊与子囊孢子得结构体。 8、质粒:在有些细菌中,独立于核质之外呈环状结构得遗传因子。 9、多分体病毒:病毒内几种大小或形状不同得粒体所组成,只有当这几种粒体同时存在时才能表现该病毒得全部性状。 10、全寄生性种子植物:无叶片或叶片退化或鳞生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完全依靠从寄主植物上吸取营养、 1、病征:植物感病后,由病原物在病部构成得特征。 2、寄生性:指一种生物依附于其她生物而生存得能力、 3、菌核: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得一种较坚硬得颗粒装物。 4、有性生殖:就是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而进行得一种繁殖方式。 5、卵孢子:由两个异型配子囊(藏卵器与雄器)结合而形成得有性孢子。 6、转主寄生:病原菌需要寄生两种不同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得现象。7、荚膜:细菌细胞外比较厚而稳定得粘质层、 8、交互保护作用:先侵染植物得病毒可以保护植物不受另一种病毒得侵染。 9、稀释限点:把病株组织得榨取液稀释,超过一定限度时便失去侵染力,这稀释限度即为稀释限点。 10、卫星病毒:有些RAN病毒伴随有低分子量得小粒体病毒,这种小粒体病毒称卫星病毒。 1、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体得寄主细胞或组织中吸取营养而生存,寄主细胞亡便终止寄生关系。 2、初生菌丝:由担孢子萌发形成得单核菌丝。 3、厚垣孢子:菌丝顶端或中间个别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形成休眠孢子。 4、准性生殖:菌丝形成异核体,通过核配,有丝分裂、染色体交换,最后形单倍体细胞核得过程。 5、同宗结合:单个菌株自行交配完成有性生殖。 6、分生孢子器:球形或瓶形有孔口得容器,其内着生分生孢子、 7、极鞭:着生在细菌菌体一端或两端得鞭毛。 8、持久性病毒:病毒在昆虫体内转移时间长,并能进行增殖,然后才能传毒。9、卫星RNA:有些RNA病毒伴随小分子星得RAN,它与辅助病毒RAN 无同源性单独不能侵染,要依赖辅助病毒才能侵染与增殖。这些小分子量RAN 即为卫星RAN。 10、系统侵染:病原物侵入植株后沿生长点或维管束蔓延至主株得侵染方式、 1、非侵染性病害:由不适宜得环境因素引起得植物病害,这类病害不能传染。 2、子实体:真菌具有一定形状并着生孢子得结构体、 3、接合孢子:由两个同型配子囊结合而成得一种厚壁有性孢子。 4、吸器:菌丝在寄生细胞内长出侧枝形成球状、丝状、指状等形状用以吸收养分

川农《林木病理学(本科)》19年6月在线作业

(单选题)1: 在松疱子锈病中,()作为转主寄生的再次侵染。 A: 锈孢子 B: 性孢子 C: 夏孢子 D: 冬孢子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某些林木感病后,植物体内的生长激素类物质常常失调,引发植物产生( )症状。 A: 腐朽 B: 腐烂 C: 坏死 D: 畸形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治病先治虫是指( ) A: 白粉病 B: 煤污病 C: 立枯病 D: 炭疽病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杜鹃饼病由( )引起 A: 镰刀菌 B: 丝核菌 C: 外子囊菌 D: 外担子菌 正确答案: (单选题)5: 病毒侵染林木的主要途径是() A: 皮孔 B: 气孔 C: 直接侵入 D: 微伤口 正确答案: (单选题)6: 植物感病后体内产生了植物保卫素,这是植物的一种()作用(或反应)。A: 致病 B: 耐病 C: 抗病 D: 避病 正确答案: (单选题)7: 炭疽病具有()的特点。

A: 潜伏侵染 B: 隐症现象 C: 系统侵染 D: 隐症现象和系统侵染 正确答案: (单选题)8: 波尔多液的有效成份是() A: 硫酸铜 B: 生石灰 C: 碱式硫酸铜 D: 硫酸根离子 正确答案: (单选题)9: 植物病原细菌的形态都是() A: 球状 B: 螺旋状 C: 杆状 D: 多细胞 正确答案: (单选题)10: 锈菌产生的孢子中,()属于(或相当于)有性繁殖结构,其内产生担子孢子。 A: 锈孢子 B: 夏孢子 C: 冬孢子 D: 性孢子 正确答案: (单选题)11: 半知菌在无性繁殖时,常产生各种结构,其中有() A: 担子果 B: 闭囊壳 C: 子囊腔 D: 分子孢子器 正确答案: (单选题)12: 林木病害防治的原则是() A: 安全可行性 B: 综合治理 C: 预防为主 D: 应用杀菌剂 正确答案: (单选题)13: 在下列病原中,()引起苗木猝倒病。 A: 立枯丝核菌

家畜病理学问答题及答案

病理学问答题 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 1、渗出性出血的原因是什么? (1)淤血和缺氧、感染和中毒、炎症和过敏反应:可损伤毛细血管壁。 (2)维生素C 缺乏:血管基底膜粘合质形成不足,影响毛细血管壁结构的完整性。 (3)血液性质的改变:血小板或凝血因子不足。 2、简述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结局。过程:在病因作用下心血管内膜出现损伤,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血小板在胶原纤维上黏附沉积形成血小板丘,小丘逐渐增大并混入少量的纤维蛋白和白细胞形成白色血栓,即血栓头部。血栓头部突入管腔内,使其后方血流变慢并出现漩涡,漩涡处形成新的血小板丘,反复出现血小板丘并增多,形成血小板梁,小梁间的血流逐渐变慢,局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第三因子的浓度逐渐增高,使纤维蛋白大量形成并在小梁之间构成网状结构,网罗大量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于是形成红白相间的混合血栓,血栓的体部。混合血栓完全阻塞官腔,导致血流停止,其后部血管腔内血液迅速凝固,形成红色血栓,即血栓尾部。 结局:1、软化、肉凭借和吸收;2、机化、再通; 3. 钙化 3、试用槟榔肝的镜下病变解释其肉眼病变特征。慢性肝淤血时镜下病变表现为肝小叶中央静脉和窦状隙淤血,肝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因淤血性缺氧而发生脂肪样变性,以至肝脏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区和灰黄色脂变区相间的纹理,眼观像槟榔状花纹,故称槟榔肝。 第四章细胞组织损伤 1、水泡变性的机理是什么? 答:在传染病中毒缺氧的情况下,酶系统发生障碍,使三羧酸循环不能正常T产生能量减少T膜钠泵功能减弱T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升高T晶体渗透压升高T大量水分进入细胞内T引起细胞肿大、线粒体肿大T颗粒变形。另外,酶系统功能障碍T细胞内物质代谢障碍,中间产物(乳酸、蛋白胨、酮体)增多,胶体渗透压升高T噬水性增强。 2、什么是化生?列举出几种常见的化生类型?答:化生是已分化成熟的组织为了适应环境条件的改变或理化刺激,在形态和功能上完全转变成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 常见类型有:上皮细胞的化生,间叶组织的化生。 3、简述坏死的类型及其结局 坏死的类型有凝固性坏死(干酪样坏死、蜡样坏死)、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坏疽(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其结局有溶解吸收、腐离脱落以及机化、包裹形成和钙化。 4、请各举一例:心、肺、肝、肠、脑、胰有坏死的疾病,分别说明其坏死属哪种类型? 答:心:白肌病,属于凝固性坏死;肺:大叶性肺炎,坏疽; 肝:肝硬化,凝固性坏死;肠:肠炎,坏疽;胰:胰腺炎,属于脂肪坏死;脑:脑炎,液化性坏死。 5、试用虎斑心的镜下病变解释其肉眼病变特征。心脏在发生脂肪变性时,在心内外膜下和心肌切面可见灰黄色条纹或斑点,与正常暗红色心肌相同,呈虎皮状斑纹。 第五章适应与修复 1、简述肉芽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及肉芽组织的功能答:形态结构:眼观,肉芽组织呈鲜红色颗粒状,表面湿润,易出血;镜检,肉芽组织中主要由大量成纤维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组成。 功能:抗感染,保护创伤;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物、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2、简述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答:损伤组织的修复的速度和完善程度,受全身和局部因素的影响。全身性因素:(1)年龄:通常幼畜的组织再生过程较快而且完全,因而创伤愈合较好,而老龄家畜的再生能力则相对较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