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标准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标准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标准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标准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标准

1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以力学知识为基础,学习结构和构件设计工作任务及相关知识与技能,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的应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并且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应用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服务于我院工程监理和工程造价专业的建筑结构课程。本课程以结构设计工作任务来组织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能力、绘制与识读结构施工图能力。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建筑制图》、《建筑CAD》、《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等》,后续课程有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抗震》、《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质量检验与验收》等。

本课程主要学习力学基本知识和建筑结构一般结构构件的计算方

法和构造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会设计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常用构件,会绘制与识读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同时培养学生具备对常见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建筑施工、工程质量检验与验收、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提供有关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将来从事施工技术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该课程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标准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及态度意识的培养。此外,混凝土结构设计涉及到方案拟定、数据计算和绘图等诸多环节,可以为学生创造沟通、表达、协作的素养。

(二)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理念

通过对建筑企业或建筑行业相关建设和管理单位进行专业调研,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以及岗位工作标准,找出关键的工作任务,分析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能力,从而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

(1)本课程与建筑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相继与南阳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河南天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建七局四分公司、平顶山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洛阳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郑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南方建筑设计研究院、河南国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航天建筑工程公司、洛阳城建集团等十多家资质高、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的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创教学、就业、生产服务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共同设计开发实验实训、编写工学结合实训指导教材。进行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互聘兼职,课程组教师到企业调研、顶岗实习,开展技术服务,企业工程师来校主要承担实训教学任务。

(2)本课程是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思想来设计的,重构教学内容。设计5个模块。即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框架结构、砖混结构、钢结构和建筑结构施工图识读。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两大部分,因此课程名称仍为《建筑力学与结构》。但课程设计思路已同原有的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中存在着明显学科设计思路相比,把力学的基本知识融入各模块学习中,使课程在整合的基础上发生质的变化,更适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

(3)采用模块化教学。整个课程由若干模块构成,每一模块又设计了合理的项目或工作任务,以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序化教学内容,并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解决了力学抽象的问题,学习目的明确,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并在各教学环节融入标准、规范、协作及质量体系内容,将课程建设成为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养成和创新教育于一体的教学平台,使之成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特色课程。

(4)能力评价体系建设。本课程贯彻以就业为导向、能力本位思想,改变过去以课程成绩为主评价学生向以能力素质为主评价学生。本课程提出综合能力目标是基本构件验算与一般设计能力和工程图识读能力。分解的专项能力为确定结构计算简图和内力概念与计算能力、常见结构体系认知能力、基本构件设计与验算能力、结构工程图识读能力、施工中结构问题认知及处理能力。专项能力通过设计完成若干个工作任务来训练实现。

&

(5)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项目或任务作业、课程设计、结构施工图识读实训、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

1)实验课设计的目的除要求掌握钢材力学性能的测定、观察破坏形式,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外,还要求熟悉钢材检测的工作过程知识,如:钢筋取样、外观检查、试验报告的填写。

2)项目任务或作业是完成一个模块的综合能力训练,确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熟悉设计步骤和相关的设计内容,学会设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使用各种规范、查阅手册和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图纸表达能力,课程设计结束时,增加一个课程设计答辩的环节,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结构施工图识读实训,是为完成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熟练识读施工图的能力而设计的实训环节,体现了结构为施工服务的思想,也是培养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要求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5)生产实习是在顶岗实习前进行的全面系统综合训练。

6)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为了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为仅靠单项能力的培养是不能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是不能完全具备施工图识读能力和基本构件的验算及一般的设计能力,或很难形成综合能力,必需经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才能实现课程目标。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学生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在毕业实践中取得了效果,学生毕业综合实践优良率达到 90%以上,并且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课程目标

/

(一)能力目标:

具有对一般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内力分析和绘制内力图的能力;了解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并有测试强度指标和构件应力的初步能力;掌握构件强度、刚度和稳定计算的方法;掌握各种构件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构造要求,能进行各种结构基本构件的设计和一般民用房屋的结构设计,具有熟练识读结构施工图和绘制简单结构施工图的能力,并能处理解决与施工和工程质量有关的结构问题。

(二)知识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从高职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重点学习建筑力学与结构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常用杆件及结构的受力分析方法、结构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的绘制方法、结构位移的计算方法及常用结构构件的设计方法。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基本职业素养和良好的劳动纪律观念;

(2)具有获取、分析、归纳、交流、使用信息的能力。

(3)具有合理利用与支配资源的能力

`

(4)具有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与交流能力

(5)培养认真做事,细心做事的科学态度;

6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根据工作任务合理分工,互相帮助、协作完成任务;

7 .培养学生正确描述工作任务、工作要求,任务完成后独立完成技术总结。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建筑施工技术专业主要为建筑企业、施工单位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即具有结构设计基本知识,能够理解设计意图,正确指导现场施工的技能型人才。为此,课程组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在“工作流程模块化、模块内容项目化、项目实施情景化、

情景模拟任务化、任务考核行业化”的课程开发理念的指导下,针对土建施工企业生产一线施工员为主的职业岗位对建筑力学与结构所需要的钢筋、混凝土材料的种类和性能,结构构件的计算和验算,配筋图的绘制与识读,钢筋的绑扎、安装和质量验收等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完成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并根据现代建筑业、建筑企业的发展方向,选取教学内容。经过分析将《建筑力学与结构》整合为现设有4个模块,9个任务和项目,31个学习情景,将课程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任务化,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并通过集中实践环节进一步加强。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教学按理论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完整性进行组织的方式,而是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逻辑顺序为主线,按“设计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来组织教学内容。摒弃原来的章节限制,遵循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原则,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等,将知识整合成梁板结构、框架结构、砖混结构、钢结构和建筑结构施工图识读五大模块,每个模块又各设若干个项目和任务,每个项目设置若干学习情境。现设有4个模块,9个任务和项目,31个学习情景,岗位能力要求与教学内容对应如图所示。随着对各情境的学习,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更加系统化,实践技能也将有突破性提高,为上岗后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教学内容

(二)综合实训教学

1)课程设计实训(一周)

安排一周课程设计,主要内容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并绘制施工图。

2)结构施工图识图实训(一周)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及后续课程的衔接,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该课程必须让学生获得识读结构施工图的能力,实训以选取典型的真实的工程项目(至少选取砖混结构、框架结构两个代表性工程)为载体,设计识图实训教学过程,并学习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实现“教、学、做”相结合。

#

(三)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1)教材选用

本课程是在原课程基础上改革的基于项目实践为主的新课程,选用“21世纪高职高专土建系列技能型规划教材”,吴承霞主编、2009年9月出版的《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材,教参主要为李永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09年7月出版的《建筑力学与结构》。

(2)课件、案例、习题、实验实训指导

结合课程内容,完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编写了全部实训任务书、指导书等,并收集精选了大量实践工程教学案例。

(3)教学资源库

为配合课程改革,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视野,按照课程内容,收集整理大量的工程实例,建立了以直观、趣味、实用为特色的资源库,同时,课程的电子教材、教案、学习指导、习题库等全部上网,为学生创立了较好的自主学习平台。

4实施建议

~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以常见的典型的实际工程项目或工作任务为基础,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教学项目,将原理论知识融入到项目中,每个项目突出一个主题,并按照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对项目进行序化,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高度对接。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多维立体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根据课程特点,应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新颖,信息量大,配有工程图片、动画模拟以及工程案例等多位

一体的教学平台,扩大知识的直观性、形象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建立工程案例库

收集大量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了解不同设计阶段设计的深度和要求,为学生自主学习、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3)网络教学环境

@

本课程网站教学相关资料丰富,包括课程大纲、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思考与练习题、自测题、期末自测、实验实习实训指导、学生工作页、案例库、学习指南和资源库等,制作有多媒体 ppt 课件,flash 课件,提供大量案例,实训实习项目及指导书齐全,设有学习指南,以利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拓展教学资源。提供小知识栏目,激发学生学习《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兴趣。

(4)实训条件

校内实训条件

目前,用于该课程的实训室主要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大棚、建筑构造陈列、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室,可满足本课程校内实践教学要求。

校外实训条件

通过积极的努力,相继与南阳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河南天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建七局四分公司、平顶山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洛阳

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郑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南方建筑设计院、河南国基建设集团、洛阳城建集团等十多家资质高、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的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创教学、就业、生产服务平台。通过校企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共同设计开发实验实训、编写工学结合实训指导教材。

部分校外实习基地实训内容

(三)教材及参考书

主要参考教材见下表:

主要参考教材

(四)网络教学资源

(1)国家精品课程网站:(2)网易结构(3)天工网(4)筑龙网(五)教学评价

1.采取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占总分的50%,能力考核占总分的50%。(主要选择平时表现和作业考核)

2.知识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主要选择平时表现、课堂提问和作业考核)和期末考试两种形式。两部分的分数比例为:课程知识考核成绩=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期末考试以卷面的形式出现(开卷和闭卷相结合),集中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能力考核包括项目作业、实验、实训(含课程设计实训和结构施工图识读实训)和顶岗实习。为便于成绩管理,顶岗实习成绩单独记入毕业综合实践成绩中。作业、实验、结构施工图识读实训的成绩权重依次为:、、。

4.课程教学中,把人才的培养标准与职业资格的标准和行业用人的标准有机的结合,推动双证书教学,把施工员(未来的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中《建筑力学与结构》考试大纲融入到《建筑力学与结构》

课程教学与考试中。

5.题型应包括基本概念、填空、选择(单选、多选)、判断、简答、作图、计算等且不少于四种类型。题量要适中,确保2个小时做完,但也不得少于小时;考题宜先易后难,基本知识的题量占80%,难度题量占20%。闭卷考试,时间2小时。学生必须在完成作业和正常考勤后,方能参加考试。

建筑力学与结构试题与答案

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建筑力学与结构 课程试卷(B ) 2008 ╱ 2009 学年 第一学期 一、概念题(6×4分)。 1, 如果F 1=F 2+F 3且F 2>F 3,则 是正确的。 A ,F 1>F 2>F 3; B ,F 2>F 3>F 1; C ,F 2>F 1>F 3; D ,F 2>F 3,但F 1与F 2、F 3的关系不能确定。 2, 某段梁(一根杆)上受集中力偶作用,当该集中力偶在该段梁上移动时, 该段的____。 A ,弯矩图不变,剪力图改变; B ,弯矩图改变,剪力图不变; C ,弯矩图、剪力图全不变; D ,弯矩图、剪力图全改变。 3,梁弯曲时,横截面上 。 A ,m ax σ发生在离中性轴最远处,m ax τ发生在中性轴上; B ,m ax σ发生在中性轴上,m ax τ发生在离中性轴最远处; C ,m ax σ、m ax τ全发生在中性轴上; D ,m ax σ、m ax τ全发生在离中性轴最远处。 4,平面一般力系简化时,其主矢与简化中心位置 关;若主矢非零,则主矩 与简化中心位置 关。 5,力大小、方向、作用点如图所示,该力对坐标原点的矩为 ,

转向为时针。 6,在原来承受的荷载基础上加上新的荷载,则该杆件一定变得更危险了。 此说法是(对/错)的。 二、对图示体系作几何组成分析。(12分) 三、求图示结构支座的约束反力。(12分)

四、求图示平面图形的形心位置并求其形心主惯性矩。(12分) 五、画出图示梁的内力图。(12分)

六、图示结构CD为正方形截面木杆,其容许正应力为10Mpa,试选择 该杆的边长。(14分) 七、图示矩形截面梁,其容许正应力为170Mpa,容许剪应力为100Mpa,梁的 高宽比为2/1,试确定图示荷载下所需的横截面尺寸。(14分) 装订线

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文化生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订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 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处理建议 桂东一中政治组胡建新 提纲: 一、《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 (2)为什么要设置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 2、《文化生活》课标解读 (1)课标呈现方式解读 (2)《文化生活》教学容分析 1)《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2)《文化生活》教材的呈现方式及主要容 3)《文化生活》教材的特点 二、《文化生活》处理建议 1、课程性质与理念 2、《文化生活》基本的教学原则 3、《文化生活》处理策略 4、教学案例分析 5、如何应对《文化生活》对教师的挑战 《文化生活》教材分析及处理建议 一、《文化生活》教材分析 1、《文化生活》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P24 P27

(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文化生活》是一门什么课程?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增设的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容。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一起,共同承担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文化生活》以学生置身其中的文化生活为依托,使学生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如何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促使学生在当前的文化生活中,努力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信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课程所使用的文化概念,以十六大有关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基本依据;课程所强调的文化的力量,实质上是精神的力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要求,这是课程全部目标设置与实施的核心容。 (2)为什么要增设《文化生活》课程? 《文化生活》容的设置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建筑力学与结构》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

《建筑力学与结构》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 【学习目标】 1、能够计算多跨静定梁、刚架、桁架的内力 2、能够画出多跨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图。 【知识点】 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计算。 【工作任务】 任务多跨静定梁的计算 任务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绘制 任务静定平面桁架内力计算 【教学设计】通过对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静定平面桁架例题的求解让同学们对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的绘制有个清楚的认识。 8.1静定梁的计算 若干根梁用铰相连,并和若干支座与基础相连而组成的静定梁,称为多跨静定梁。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多跨静定梁常用来跨越几个相连的跨度。下图(a) 8-1所示为一公路或城市桥梁中,常采用的多跨静定梁结构形式之一,其计算简图如图8-1 (b)所示。 图8-1 在房屋建筑结构中的木檩条,也是多跨静定梁的结构形式,如图8-2(a)所示为木檩条的构造图,其计算简图如图8-2(b)所示。 连接单跨梁的一些中间铰,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其主要形式常采用企口结合 (上图8-1a),而在木结构中常采用斜搭接并用螺栓连接(图8-2b)。 从几何组成分析可知,上图8-1(b)中AB梁是直接由链杆支座与地基相连,是 几何不变的。且梁AB本身不依赖梁BC和CD就可以独立承受荷载,称之为基本部分。如果

仅受竖向荷载作用,CD梁也能独立承受荷载维持平衡,同样可视为基本部分。短梁BC是依靠基本部分的支承才能承受荷载并保持平衡,所以,称为附属部分。同样道理在下图8-2(b)中梁AB、CD和EF均为基本部分,梁BC和梁DE为附属部分。为了更清楚地表示各部分之间的支承关系,把基本部分画在下层,将附属部分画在上层,如上图8-1(c)和下图8-2(c)所示,我们称它为关系图或层叠图。 从受力分析来看,当荷载作用于基本部分时,只有该基本部分受力,而与其相连的附属部分不受力;当荷载作用于附属部分时,则不仅该附属部分受力,且将通过铰把力传给与其相关的基本部分上去。因此,计算多跨静定梁时,必须先从附属部分计算,再计算基本部分,按组成顺序的逆过程进行。例如上图8-1(c),应先从附属梁BC计算,再依次考虑CD、AB 梁。这样便把多跨梁化为单跨梁,分别进行计算,从而可避免解算联立方程。再将各单跨梁的内力图连在一起,便得到多跨静定梁的内力图。 图8-2 【例8-1】试作下图8-3 (a)所示多跨静定梁的内力图。 【解】 (1)作层叠图 如图(b)所示,AC梁为基本部分,CE梁是通过铰C和D支座链杆连接在AC梁上,要依靠AC梁才能保证其几何不变性,所以CE梁为附属部分。 (2)计算支座反力 从层叠图看出,应先从附属部分CE开始取隔离体,如下图(c)所示。 ΣM B =0 -80×6+V D×4=0 V D=120KN ΣM D=0 -80×2+V C×4=0 V C=120KN 将V C反向,作用于梁AC上,计算基本部分

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案设计(一)

教案

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系,如结构自重、家具及人群荷载、风荷载等。间接作用是指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的原因,如地震、基础沉降、温度变化等。 4.按照承重结构所用的材料不同,建筑结构可分为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和混合结构五种类型。 1.1.2建筑结构的功能 (1)结构的安全等级 表1.1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 安全等级破坏后果建筑物类型 一级很严重重要的房屋(影剧院、体育馆和高层建筑等) 二级严重一般的房屋 三级不严重次要的房屋 (2)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 表1.2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分类 类别设计使用年限(年)示例 1 5 临时性结构 2 25 易于替换的结构构件 3 50 普通房屋和构筑物 4 100 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 (3)结构的功能要求 建筑结构在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应满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三项功能要求。(4)结构功能的极限状态举例讲解举例讲解

教案 授课题目 1.2 结构抗震知识授课时间 3.1 授课时数 2 授课方法讲授 教学目标掌握地震的类型及破坏作用,抗震设防分类、设防标准及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地震的破坏作用及抗震设防目标 教学难点地震的破坏作用及抗震设防目标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新课导入:1976年7月28日,在省、丰南一带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 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和市受到严重波及,地震破坏围 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市区。 1.2.1地震的基本概念 (1)地震基本概念 1.地震俗称地动,是一种具有突发性的自然现象,其作用结果是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 2.地震发生的地方称为震源。 3.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4.震中附近地面运动最激烈,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震中区或极震区。 5.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6.地震按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人工诱发地震以及构造地震。 7.根据震源深度不同,又可将构造地震分为三种:一般把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成为深源地震。中国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均属于浅源地震。举例讲解

高中政治教材修改《文化生活》部分细化

年高中政治教材修改《文化生活》部分细化

————————————————————————————————作者:————————————————————————————————日期: 2

2014年高中政治教材修改《文化生活》部分细化 评论发布者:刘洋发布时间:2014-09-25 17:05:49 1、 P22:“综合探究”标题“聚集文化竞争力”改为“聚集文化实力与竞争力”。 2、 P22:前两段修改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中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现在,越来越的国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 P85:导言部分最后一句修改为:“通过学习,我们将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就要坚持先进文化,提高辨别、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应该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 4、 P95:第九课标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标题“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改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删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框题内容,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完整版)《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题库试题

第一章静力学基础 一、填空题 1、力是。 2、力是矢量,力的三要素分别为: 3、刚体是 4、所谓平衡,就是指 5、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一般分效应和效应。 6、二力平衡条件是。 7、加减平衡力系原理是指。 8、力的可传性是。 9、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力的 10、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矢量等于,合力在某轴上的投影等于。 11、力矩的大小等于__ ____和__ _______的乘积。通常规定力使物体绕矩心 12、当平面力系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时,则其合力对于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等于力系中各分力对同一点之矩的 13、力偶是。力偶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只有。 14、力偶对物体的转动效应取决于、__ __、 ___ _三要素。 15、只要保持力偶的三要素不变,可将力偶移至刚体上的任意位置而不改变其作用效应. 16、平面力偶系的合成结果为_ ,合力偶矩的值等于。 17、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均可从 _到刚体上任一点,但必须同时在附加一个。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两力等值、反向共线,作用在同一个物体 上。() 2、力的大小等于零或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时,力矩等于零() 3、力偶无合力,且力偶只能用力偶来等效。() 4、力偶对其作用面内不同点之矩不同。() 5、分力一定小于合力()。 6、任意两个力都可以简化为一个合力。()

7、平面一般力系的合力对作用面内任一点的矩,等于力系各力对同一点的矩的代数和。() 8、力是滑移矢量,沿其作用线滑移不改变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三、计算题 1、计算图示结构中力F对O点的力矩 2、试计算下图中力对A点之矩 四、下列习题中,未画出重力的各物体的自重不计,所有接触面均为光滑接触。 1、试画出下列各物体(不包括销钉与支座)的受力图。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00007 课程性质:公共课 学分:2.0 计划学时:32 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 1.前言 1.1课程定位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 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本课程以 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 相统一。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 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 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该课程开设 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 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 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 新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 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 .

广东自考03303建筑力学与结构大纲

附件1 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代码:03303)课程考试大 纲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课程容和考核目标 第1章静力学基本知识 1.1静力学基本公理 1.2荷载及其分类 1.3约束与约束反力 1.4受力分析和受力图结构的计算简图 1.5力矩与力偶 1.6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方程 1.7平面力系平衡方程的初步应用 第2章静定结构的力计算 2.1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2.2力平面静定桁架的力计算 2.3梁的力计算与力图 2.4静定平面刚架的力计算与力图 2.5三铰拱的力 2.6截面的几何性质 第3章杆件的强度与压杆稳定 3.1应力与应变的概念 3.2轴向拉伸(压缩)杆的应力与应变 3.3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3.4材料强度的确定及轴向受力构件的强度条件 3.5梁的弯曲应力、梁的正应力、剪应力强度条件 3.6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3.7组合变形 3.8压杆稳定 第4章静定结构的变形计算与刚度校核4.1结构的变形与位移 4.2二次积分法求梁的位移 4.3虚功原理单位荷载法计算位移 4.4刚度校核 第6章建筑结构及其设计基本原则 6.1建筑结构分类及其应用围 6.2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第7章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受力构件7.1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7.2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 7.3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7.4受弯构件的其他构造要求 7.5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7.6钢筋混凝土构件变形和裂缝的计算7.7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第8章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8.1现浇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 8.2现浇整体式双向板肋梁楼盖 8.3楼梯 第10章地基与基础 10.1土的工程性质 10.2基础的类型及适用围 10.3浅基础设计 10.4桩基础设计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附录:题型举例

建筑力学与结构总结

第四章楼梯 1.按结构形式及受力特点不同将楼梯分为梁式楼梯和板式楼梯。 2.阳台,雨篷,屋顶挑檐等是房屋建筑中常见的悬挑构件。 第五章抗震 1.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四种: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 2.根据震源深度d,构造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d<60km),中源地震(60km300km)。 3.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这种波称为地震波。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行波称为体波。 面波:在地球表面传播的行波称为面波。 4.地震灾害会产生:地表破坏,建筑物的破坏和次生灾害。 5.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 6.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7.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规范》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将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分为以下四类: 甲类建筑: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有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乙类建筑: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丙类建筑:属于甲,乙,丁类建筑以外的一般建筑。 丁类建筑: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8.建筑抗震设防目标:“三水准,两阶段”第一水准:当遭受多遇的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一般应不受到损坏或不需修理仍能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到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可能有一定的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经修理仍能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到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建筑不致倒塌或产生危机生命的严重破坏。 第一阶段设计: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盐酸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以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在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 9.基底隔振技术的基本原理:建筑隔震技术的本质作用,就是通过水平刚度低且具有一定阻尼的隔震器将上部结构与基础或底部结构之间实现柔性连接,使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和加速度大为降低,并由此大幅度提高建筑结构对强烈地震的防御能力。在许多应用实例中,隔振器是安装在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的,因而又称其为基地地震。 10.隔震结构体系基本特征: A.隔震装置须具有足够的竖向承载力。B。隔震装置应具有可变的水平刚度。 C.隔震装置具有水平弹性恢复力。D。隔震装置具有一定的阻尼和效能能力。 第六章砌体结构设计 1.砌体结构的优点 1)与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砌体结构材料来源广泛,取材容易,造价低廉,节约水泥和钢材 2)砌体结构构件具有承重和围护双重功能,且有良好的耐久性和耐火性,使用年限长,维修费用低。砌体特别是砖砌体的保温隔热性能好,节能效果明显。 3)砌体结构房屋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工程总造价低,而且具有良好的整体工作性能,局部的破坏不致引起相邻构件或房屋的倒塌,对爆炸、撞击等偶然作用的抵抗能力较强。 4)砌体结构的施工多为人工砌筑,不需模板和特殊设备,可以节省木材和钢材,新砌筑的砌体上即可承受一定荷载,因而可以连续施工。 5)当采用砌块或大型板材做墙体时,可以减轻结构自重,加快施工进度,进行工业化生产和施工。 2.砌体结构的缺点 1)砌体结构自重大。一般砌体的强度较低,建筑物中墙、柱的截面尺寸较大,材料用量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邯郸市教科所范凤菊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做出战略性规划。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首先就是明确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第二就是具体方法和途径;第三就是结果和目标达成。 以邯郸外国语学校李艳的《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为范本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供大家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首先,以单元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展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李老师在单元设计中分析了本单元的地位:处于起点的地位,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生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这样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逻辑结构和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逻辑线索:文化现象----(引出)-----文化内涵----(感受)----文化力量,这样整理出来逻辑结构对教学内容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以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为例,围绕新课标要求,(第一步)情景导入:典型案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步方式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过的诗歌,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品质和心境;(第三步探究活动)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1.文化对塑造人生起什么作用? 2.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3.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4.怎样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 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哪里?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点评补充完成探究。(第四步形成理念)形成基本的文化生活观点:这一课理论知识其实只有三句话-----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五步)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加深对文化生活理论观点的理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总体把握不错,但是如果让学生观看极具震撼力的一些视频,例如:汶川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应该说一次次的感人的事迹让我们留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么这样的一些精神力量,在这个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体现,我觉得应该把它很好地补充到我们的教材中来。 视频:5月19号,各界群众在三分钟默哀之后,在天安门广场呼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汶川挺住。看后很多人都流下了泪水。还有成龙的《生死不离》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话,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那么通过上述的情境,感受这样几句,让人振奋的话语,让学生从中感受一下,它所含有的这种精神的力量,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从中感受到精神的

广东自考03303建筑力学与结构大纲

附件1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代码:03303)课程考试大 纲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1章静力学基本知识 1.1静力学基本公理 1.2荷载及其分类 1.3约束与约束反力 1.4受力分析和受力图结构的计算简图 1.5力矩与力偶 1.6平面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方程 1.7平面力系平衡方程的初步应用 第2章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2.1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2.2内力平面静定桁架的内力计算 2.3梁的内力计算与内力图 2.4静定平面刚架的内力计算与内力图 2.5三铰拱的内力 2.6截面的几何性质 第3章杆件的强度与压杆稳定 3.1应力与应变的概念 3.2轴向拉伸(压缩)杆的应力与应变 3.3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3.4材料强度的确定及轴向受力构件的强度条件 3.5梁的弯曲应力、梁的正应力、剪应力强度条件 3.6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3.7组合变形 3.8压杆稳定 第4章静定结构的变形计算与刚度校核4.1结构的变形与位移 4.2二次积分法求梁的位移 4.3虚功原理单位荷载法计算位移 4.4刚度校核 第6章建筑结构及其设计基本原则 6.1建筑结构分类及其应用范围 6.2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第7章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受力构件7.1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7.2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 7.3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7.4受弯构件的其他构造要求 7.5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 7.6钢筋混凝土构件变形和裂缝的计算7.7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第8章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8.1现浇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 8.2现浇整体式双向板肋梁楼盖 8.3楼梯 第10章地基与基础 10.1土的工程性质 10.2基础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10.3浅基础设计 10.4桩基础设计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附录:题型举例

建筑力学及结构试题库

建筑力学与结构题库 【注明】按百分制计算: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二填空题(15题×1分=15分),三简答题(3题×5分=15分),四计算题(共40分)。 一选择题 1.固定端约束通常有( C )个约束反力。 A.一B.二C.三D.四 2.若刚体在二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则此二个力必(A)。 A.大小相等,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 B.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 C.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 D.大小相等 3.力偶可以在它的作用平面(D),而不改变它对物体的作用。 A.任意移动B.既不能移动也不能转动 C.任意转动D.任意移动和转动 4.一个点和一个刚片用(C)的链杆相连,组成几不变体系。 A.两根共线的链杆B.两根不共线的链杆 C.三根不共线的链杆D.三根共线的链杆 5.图示各梁中︱M︱max为最小者是图( D)。 A.B.C.D.6.简支梁受力如图示,则下述正确的是( B)。 A. F QC(左)=F QC(右),M C(左)=M C(右) B. F QC(左)=F QC(右)-F,M C(左)=M C(右) C. F QC(左)=F QC(右)+F,M C(左)=M C(右)

D. F QC (左)=F QC (右)-F ,M C (左)≠M C (右) 7.图示构件为矩形截面,截面对1Z 轴的惯性矩为( D )。 A .123bh B .63bh C .43bh D .33 bh 8. 如图所示的矩形截面柱,受F P1和F P2力作用,将产生 ( C )的组合变形。 A. 弯曲和扭转 B. 斜弯曲 C. 压缩和弯曲 D. 压缩和扭转 9.既限制物体任向运动,又限制物体转动的支座称( C )支座。 A .固定铰 B .可动铰 C .固定端 D .光滑面 10.由F 1、F 2、F 3、F 4构成的力多边形如图所示,其中代表合力的是( C )。 A.F 1 B.F 2 C.F 4 D.F 3 11.如图所示,轴向拉压杆件AB 段的轴力为( C )。 A.4P B.P C.-3P D.3P b 2h 2h C Z Z 1

(新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解读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

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

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基本理念。

【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力学与结构学习指南

《建筑力学与结构》学习指南 1.课程简介 1.1课程性质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以力学知识为基础,学习结构和构件设计工作任务及相关知识与技能,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的应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并且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应用技术课程。是工程监理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本课程以结构设计工作任务来组织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能力、绘制与识读结构施工图能力。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建筑制图》、《建筑CAD》、《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等》,后续课程有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抗震》、《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质量检验与验收》等。 1.2课程作用 本课程主要学习力学基本知识和建筑结构一般结构构件的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会设计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常用构件,会绘制与识读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同时培养学生具备对常见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建筑施工、工程质量检验与验收、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提供有关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将来从事施工技术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该课程是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标准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及态度意识的培养。此外,混凝土结构设计涉及到方案拟定、数据计算和绘图等诸多环节,可以为学生创造沟通、表达、协作的素养。 2学习目标 2.1能力目标: 具有对一般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内力分析和绘制内力图的能力;了解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并有测试强度指标和构件应力的初步能力;掌握构件强度、刚度和稳定计算的方法;掌握各种构件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构造要求,能进行各种结构基本构件的设计和一般民用房屋的结构设计,具有熟练识读结构施工图和绘制简单结构施工图的能力,并能处理解决与施工和工程质量有关的结构问题。 2.2知识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从高职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重点学习建筑力学与结构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常用杆件及结构的受力分析方法、结构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的绘制方法、结构位移的计算方法及常用结构构件的设计方法。 2.3素质目标 (1)培养基本职业素养和良好的劳动纪律观念;

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概要

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概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委员《文化生活》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审、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朱明光 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必修课程《文化生活》教材,已经在实验区试用了两年。在总结试教经验的基础上,我想就有关课程、教材和教学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认识《文化生活》模块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在以往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没有“文化”专题,新课程设置《文化生活》模块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因此,认识《文化生活》模块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有必要先了解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 缘由之一。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是体现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根本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条件。因此,设置专门模块讲授文化建设,是课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必要举措。 缘由之二。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现象业已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层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更有成效地贯彻“三贴近”原则,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较为系统地讲授有关文化生活的内容,势在必行。 可见,《文化生活》课程模块的设置,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这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作为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的最大特点,也是把握课程目标的最大难题,就在于它在学术领域没有现成的学科背景。而且,对于文化概念的定义,实际上有上百种之多;解释文化的意义,更是歧义丛生。由于难以寻求既有的“文化学”的学科支撑,如何确定本课程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并由此寻求建构这门新课程的方法论基础,就更显得至关重要了。也就是说,只有切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才是我们规范教学内容的准绳。那么,从《文化生活》以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特点来看,怎样才能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把握课程定位呢?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用什么指导思想来界定文化概念的内涵。 首先,必须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科学地认识“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此,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开设《文化生活》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又反对把文化的作用无限夸大,似乎什么现象、什么问题都可以归结于文化、归因于文化。尽管我们十分看重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但“文化不是一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所以,我们在讲授学习《文化生活》课程的意义时,有必要明确:“文化决定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马克思关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的经典表述,依然是我们在界定文化概念的内涵时必须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坚

解读03新旧课程标准内容比较——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解读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一)课程性质 版本 具体内容 2003年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 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 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017年版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 ?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 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 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文文章的 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 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 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 的作用。 1.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2.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3.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建筑力学与结构力学作业(高职)

建筑力学与结构、结构力学与建筑构造练习册 (宁大专升本) 姓名: 学号: 班级: 任课教师: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作业 一、静力学基本概念 (一)判断题: 1、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效应称为力的内效应。 ( ) 2、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的杆件称为二力杆。 ( ) 3、力的可传性原理适用于任何物体。 ( ) 4、约束是使物体运动受到限制的周围物体。 ( ) 5、画物体受力图时,只需画出该物体所受的全部约束反力即可。 ( ) (二)选择题: 1、对刚体来说,力的三要素不包括以下要素( )。 (A )大小 (B )作用点 (C )方向 (D )作用线 2、刚体受不平行的三个力作用而平衡时,此三力的作用线必( )且汇交于一点。 (A )共点 (B )共线 (C )共面 (D )不能确定 3、光滑圆柱铰链约束的约束反力通常有( )个。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4、如图所示杆ACB ,其正确的受力图为( )。 (A )图A (B )图B (C )图C (D )图D 成绩 D (A ) (D ) (C )

5、下图中刚架中CB 段正确的受力图应为( )。 (A )图A (B )图B (C )图C (D )图D (三)分析题: 1、画出下图所示各物体的受力图,所有接触面均为光滑接触面,未注明者,自重均不计。 F C F B (C) F B (b) (c)

2、画出下图所示各物体的受力图,所有接触面均为光滑接触面,未注明者,自 重均不计。 (a) AC杆、BC杆、整体 (b)AC杆、BC杆、整体 q (c) AB杆、BC杆、整体

(可以代替课本的)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文化的内涵、特点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文化与人的关系: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 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文化与物质的关系: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4.文化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各具特色。 (二)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 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三)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文化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附属品) 3.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随民主法制建设发展,人们为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文化素养;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重要内容。 5.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文化是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6.怎样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提高文化竞争力、文化软实力 ①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②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综合国力。 (四)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见诸语言、器物、行为举止;封建等级、不平等)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角度、深度、广度;实践中目标的确定;行为的选择)3.特点:①潜移默化。人们应积极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的过程) ②深远持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①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③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附: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影响个人成长。 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人全面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精神世界,使人误入歧途】 5.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创造得越多,人民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