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前知识抽取的主要技术方法解析

当前知识抽取的主要技术方法解析

当前知识抽取的主要技术方法解析
当前知识抽取的主要技术方法解析

当前知识抽取的主要技术方法解析

作者:张智雄, 吴振新, 刘建华, 徐健, 洪娜, 赵琦, Zhang Zhixiong, Wu Zhenxin,Liu Jianhua, Xu Jian, Hong Na, Zhao Qi

作者单位:张智雄,吴振新,Zhang Zhixiong,Wu Zhenxin(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100190),刘建华,洪娜,赵琦,Liu Jianhua,Hong Na,Zhao Qi(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

,10019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徐健,Xu Jian(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广州,510275)

刊名: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英文刊名:NEW TECHNOLOG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年,卷(期):2008(8)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63条)

1.Special Session on Signal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Knowledge Extraction and Information Fusion in Frame of KES2006 2008

2.X-Media Project 2008

3.K-space Project,Knowledge Space of Semantic Inference of Automatic Annotation and Retrieval of Multimedia Content 2008

4.Geoffrey I Webb.Discovering Significant Patterns[外文期刊] 2007(01)

5.Alani H;Kim S;Millard D E;Weal M J,Lewis P H,Hall W,Shadbolt N R Automatic Extraction of Knowledge from Web Documents 2003

6.Martin Rajman;Romaric Besancon Text Mining-Knowledge Extraction from Unstructured Textual Data 2008

7.AKT Project 2008

8.CLEF:Clinical e-Science Framework 2008

9.SEKT Project 2008

10.Dot.Kom Project 2008

11.DELOS Project 2008

12.OpenKnowledge 2008

13.KnowItAll 2008

14.Project HALO 2008

15.Rapid Knowledge Formation Project 2008

16.Knowledge Extraction from Document Collections 2008

17.Vargas-Vera M;Motta E;Domingne J;Lanzoni M,Stutt A,Ciravegna F MnM:Ontology Driven Semi-Automatic and Automatic Support for Semantic Markup 2002

18.KIM Platform 2008

19.ArtEquAKT 2008

20.Text20nto 2008

21.PowerMagpie 2008

22.Amilcare 2008

23.Ciravegna F Adaptive Information Extraction from Text by Rule Induction and Generalisation 2001

24.查看详情 2008

25.Ciravegna F;Dingliand A;Petrelli D Active Document Enrichment Using Adaptive Information Extraction from Text 2002

26.Handschuh S;Staab S;Ciravegna F S-CREAM-Semi-automatic CREAtion of Metadata 2002

27.Banko M;Cafarella M J;Soderland S;Broadhead M,Etzioni O Open Information Extraction from the Web

28.TextRunner 2008

29.Yates A Information Extraction from the Web: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2008

30.Klein D;Manning C D Accurate Unlexicalized parsing 2003

31.The OpenNLP Home 2008

32.Sunción Gómez-Pérez A;Manzano-Macho D A survey of ontology learning methods and Techniques 2003

33.Cimiano P Ontology Learning and Population from Text:Algorithms,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s 2006

34.Buitelaar P;Cimiano P;Grobelnik M Ontology Learning from Text 2005

35.Buitelaar P;Cimiano P;Magnini B Ontology Learning from Text:An Overview 2003

36.KAON-The KArlsruhe ONtology and Semantic Web tool suite 2008

37.Cimiano P;V61ker J Text20nto-A Framework for Ontology Learning and Date-driven Change Discovery 2005

38.OntoLT 2008

39.OntoBuilder 2008

40.Reeve L;Han H Survey of Semantic Annotation Platforms 2005

41.Sergey Brin Extracting Patterns and Relations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1998

42.Armadillo 2008

43.Ciravegna F;Chapman S;Dingli A;Wilks Y Learning to Harvest Information for the Semantic Web 2004

44.Cimiano P;Handschuh S;Staab S Towards the Self-Annotating Web 2004

45.Cimiano P;Ladwig G;Staab S Gimme'the Context:Contextdriven Autonmtic Semantic Annotation with C-PANKOW 2005

46.Hearst M A Automatic Acquisition of Hyponyms from Large Text Corpora 2008

47.OntoMat~Annotizer 2008

48.Dzbor M;Motta E Study on Integrating Semantic Applications with Magpie 2006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76153776.html,clavik M;Seleng M;Babik M OnTeA:Semi-automatic Ontology Based Text Annotation Method 2006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76153776.html,clavik M;Gatial E;Balogh Z;Habala O,Nguyen G,Hluchy L Semantic Annotation Based on Regular Expressions 2005

51.Kiryakov A;Popov B;Terziev I;Manor D,Ognyanoff D Semantic Annotation,Indexing,and Retrieval 2003

52.Staab S;Maedche A;Handschuh S An Annotation Framework for the Semantic Web 2001

53.Popov B;Kiryakov A;Ognyanoff D;Manor D,Kirilov A,Goranov M Towards Semantic Web Information Extraction 2003

54.Manov D;Popov B Massive Automatic Annotation 2008

55.Alami H;Kim S;Millard D E Automatic Ontology-based Knowledge Extraction from Web Document[外文期

56.Embley D W;Campbell D M;Smith R D;Liddle S W Ontology -Based Extraction and Structuring of Information from Data-Rich Unstructured Documents 2008

57.Saggion H;Funk A;Maynard D;Bontcheva K Ontology~based Information Extraction for Business Intelligence 2008

58.GATE General Architecture for Text Engineering 2008

59.Dill S;Eiron N;Gibson D SemTag and Seeker:Bootstrapping the Semantic Web Via Automated Semantic Annotation

60.Luke K;McDowell,M.C Ontology-driven Information Extraction with OntoSyphon 2008

61.Yildiz B;Miksch S OntoX-A Method for Ontology-Driven Information Extraction

62.Funk A;Davis B;Tablan V;Bontcheva K,Cunnirlgham H Controlled Language IE Components Version

2.SEKT Project Deliver.able D2.2.2.January 2007 2008

63.Lion Project 2008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吴友蓉国内外知识抽取系统解析[期刊论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7)

2.龚立群.孙洁丽.GONG Li-qun.SUN Jie-li国外主要知识抽取项目介绍与评析[期刊论文]-图书馆论坛

2007,27(4)

3.姜彩红.乔晓东.朱礼军.Jiang Caihong.Qiao Xiaodong.Zhu Lijun基于本体的专利摘要知识抽取[期刊论文]-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2)

4.张智雄.吴振新.赵琦.洪娜.徐健.刘建华.Zhang Zhixiong.Wu Zhenxin.Zhao Qi.Hong Na.Xu Jian.Liu Jianhua 非结构化文本中内容对象抽取的技术方法综述[期刊论文]-数字图书馆论坛2008(9)

5.黄睿.荣冈.HUANG Rui.RONG Gang基于本体的石化行业知识抽取方法[期刊论文]-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6,33(1)

6.化柏林.Hua Bolin国内外知识抽取研究进展综述[期刊论文]-情报杂志2008,27(2)

7.魏磊CBT开发平台中的知识抽取技术研究[学位论文]2006

8.刘鹏博.车海燕.陈伟.LIU Peng-bo.CHE Hai-yan.CHEN Wei知识抽取技术综述[期刊论文]-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7(9)

9.化柏林.Hua Bolin基于NLP的知识抽取系统架构研究[期刊论文]-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10)

10.张智雄"知识抽取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专辑序[期刊论文]-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8)

引证文献(3条)

1.张智雄.吴振新.赵琦.洪娜.徐健.刘建华非结构化文本中内容对象抽取的技术方法综述[期刊论文]-数字图书馆论坛 2008(9)

2.刘磊汉.万任华.王苓.张继明.田文华临床路径及其信息系统在战伤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医疗卫生装备 2012(6)

3.郑彦宁.化柏林句子级知识抽取在情报学中的应用分析[期刊论文]-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12)

引用本文格式:张智雄.吴振新.刘建华.徐健.洪娜.赵琦.Zhang Zhixiong.Wu Zhenxin.Liu Jianhua.Xu Jian. Hong Na.Zhao Qi当前知识抽取的主要技术方法解析[期刊论文]-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8(8)

高中通用技术会考、高考知识点总结与归纳整理(知识主干).资料

通用技术复习资料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的关系 技术是人类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人类需要着衣裳遮身避寒——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2)人类需要进食补充能量——食品烹饪加工、农作物栽培、家禽饲养技术。 (3)人类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建筑技术 (4)人类需要抵御野兽攻击和伤害——武器制造技术。 (5)人类需要出行——车、船制造技术。 (6)人类需要交往、保持联系——邮电通讯技术。 技术的作用: 保护人:提供抵抗不良环境,防止被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解放或延长了身体器官,拓展活动了空间,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强了各方面的能力。 发展人: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以提高,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2、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具体为: (1)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如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2)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例如: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使农业从业人口减少。 (3)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4)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化各领域。 3、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1)利用技术,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如:填海造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都江堰、荷兰的风车。 (2)人类利用技术和改造自然要有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绿色”技术:主要包括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以及清洁工艺等。 绿色产品:指在生产和生活中,不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产品的总称。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总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从而满足人们的某方面的需求。例如:助听器的发明。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 3、技术的综合性 (1)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性是技术的内在特性。一般地,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科学侧重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展,科学是回答“为什么”);科学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 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侧重改造和利用自然,力求有所发明(技术是解决“怎么办”),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技术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

信息技术知识点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信息按载体不同可分为(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价值性☆信息是有价值的,人类离不开信息。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另外,信息又是可以增殖的。☆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3、时效性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交通信息,天气预报等。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4、共享性----信息不同于物质、能量的主要方面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1.2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1、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在不断更新,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其中人性化是大众化的基础,大众化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化)。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1)、虚拟现实技术:3D游戏等。(2)、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ASR)和语音合成技术(TTS)。(3)、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Office助手、电子商务(EC)等。GUI:图形用户界DOS:磁盘操作系统CPU:中央处理器EC:电子商务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3、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 电脑配置说明:Intel 奔腾4 2.8GHz(CPU即中央处理器)/256M(内存)/80GB(硬盘)/50X(光驱)/15’(显示器,对角线长度表示尺寸) 第二章《信息获取》知识点 2.1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是:定位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确定信息获取方法、获取信息,评价信息1、定位信息需求——信息需求表现在:(1)、时间范围(2)、地域范围(3)、内容范围 2、选择信息来源信息来源分类:

通用技术会考 知识点归纳

通用技术会考知识点归纳【2013.11.29】23:04完 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3、技术对自然的价值:(1)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例:都江堰、荷兰风车、南水北调、西气东输)(2)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例:物料的再循环工艺) 技术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每一项技术的问世都是创新的结果。 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例:显示器的不断发展属于技术革新,王选发明激光照排系统属于技术发明。) 2.技术的两面性:(例:电池可以带来光明和动力,也可以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网络技术方便人们交流沟通,但也有人利用网络犯罪。B超技术可以用于医疗,但也有人进行胎儿鉴别) 3.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4.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 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专利的特性: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 专利申请步骤: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公布阶段→实审阶段→授权阶段 第二单元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1.设计的内涵:(例:书写工具的发展、电动剃须刀的发展。)

2017年高中通用技术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通用技术会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 1、技术对人类的价值:a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保护人](例:原始人随身拾磨制好的石器,现代人对疟疾、天花、肺结核等疾病不再恐慌) [解放人](例:体力解放:自行车、内燃动力、电力,手机——信息传递) [发展人](例:爱迪生、袁隆平) 2、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a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3、技术对自然的价值:c (1)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例:都江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2)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例:物料的再循环工艺) 1.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关系:b 技术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每一项技术的问世都是创新的结果。 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例:显示器的不断发展属于技术革新,王选发明激光照排系统属于技术发明。)

2.技术的两面性:a 任何事物客观上都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例:电 池可以带来光明和动力,也可以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网络技术 方便人们交流沟通,但也有人利用网络犯罪。B 超技术 可以用于医疗,但也有人进行胎儿鉴别 ) 3.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4.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a 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活动的标记、 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专利在产权保护制度下对技术活动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制度允许专利所有权人对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性,使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趋向良性循环 专利的特性: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 专利申请步骤: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公布阶段→实审阶段→授权阶段 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技术的情感和理性态度:b 对“技术的未来”的追思和憧憬,既不需要技术迷惘中的旷世悲怆,也不需要技术崇拜中盲目乐观。理性地看待技术,应以负责、更有远见、更有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

Internet技术知识点总结

Internet技术 1.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实质是网络的网络。 2.互联网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称。 3.Internet:由路由器及通信线路基于一个共同的通信协议,将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网 络互联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全球化的虚拟网络,是共享资源的集合。 Internet的主要功能 4.WWW服务 a)(WorldWideWeb)万维网服务 b)网页文件连接的组合 c)超级连接文本:文本,声音,图形,动画,影像组成。 d)HTTP协议:WWW客户机到WWW服务器之间传输用的协议。 e)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编写网页的语言。 5.电子邮件服务:利用存储-转发原理,克服时间,地理上的距离,通过计算机终端和通 信网络进行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传递 6.数据检索:分类目录和关键字 7.电子公告板(BBS):基于电子邮件的服务 8.远程登录 9.商业应用 ISP 网络服务供应商,是Internet网络用户接入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10.分类 a)为用户提供拨号入网业务的小型ISP(应为IAP)。区域性强,服务能力有限,没有 自己的主干网络和信息源,提供的服务信息有限 b)真正意义上的ISP:全方位服务,有全国或较大区域的联网能力,可提供专线、拨 号上网 11.ISP服务 a)提供专线接入:提供如DDN、X.25、FR、CATV等专线接入 b)提供拨号接入:向用户提供通过公用电话网联机访问Internet的能力,包括UNIX 仿真终端方式和SLIP/PPP连网方式 c)提供电子邮件服务 d)提供信息服务:提供的信息(用户名(账号)、用户口令(密码)、IP地址、域名服 务器(DNS)地址) e)提供联网设备,网络系统集成,软件安装和使用培训服务 12.主页:打开浏览器后第一个出现的页面 13.超文本:含有超链接的文本 14.超链接:通过网址链接到别的网页 15.统一资源定位器(URL,又称为网址) 16.HTML的超链接用URL来定位信息资源所在的位置 17.格式协议://域名或IP地址(:端口号)/路径名/文件名 a)协议:又称信息服务类型,是客户端浏览器访问各种服务器资源的方法 b)端口号:默认端口号可以省略 c)文件名或路径名缺省时,会返回浏览器一个index.html或default.html文件 18.Internet的特点 a)对用户隐藏网间连接的底层节点,用户不必了解硬件连接细节 b)不指定网络互联的拓扑结构

高一通用技术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1.技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造福人类。 2.技术对自然产生负影响,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发利用自然。 二、技术的性质 技术的目的性;技术的创新性;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专利性 1.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创新推动技术的发展。 2.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技术发明。 科学是发现规律并对其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对大自然的改造。 侧重:科学发现什么,为什么; 技术回答怎么办; 过程:科学用实验证明理论规律;技术用试验验证可行、合理性联系:科学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发展促进科学的应用。 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专利权申请: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技术可以提出申请。 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

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授权阶段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1)设计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的创新、技术产品的更替、工艺的改进都需要设计。 (2)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3)设计促进了技术的革新。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1)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2)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技术设计侧重:功能、材料、程序、工艺;艺术设计侧重:色彩、造型、欣赏、审美、感觉 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高效、健康、舒适、安全。 (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 (2)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设计的产品不但要符合人体的静态尺寸,也要符合人体的动态尺寸。 (3)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满足

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1、检测技术:完成检测过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2、检测的含义:对各种参数或物理量进行检查和测量,从而获得必 要的信息。 3、检测技术的作用:①检测技术是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②检测技术在大型设备安全经济运行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③检测技 术和装置是自动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④检测技术的完善和 发展推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4、检测系统的组成:①传感器②测量电路③现实记录装置 5、非电学亮点测量的特点:①能够连续、自动对被测量进行测量和 记录②电子装置精度高、频率响应好,不仅能适用与静态测量,选 用适当的传感器和记录装置还可以进行动态测量甚至瞬态测量③电 信号可以远距离传输,便于实现远距离测量和集中控制④电子测量 装置能方便地改变量程,因此测量的范围广⑤可以方便地与计算机 相连,进行数据的自动运算、分析和处理。 6、测量过程包括:比较示差平衡读数 7、测量方法;①按照测量手续可以将测量方法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 测量。②按照获得测量值得方式可以分为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 和微差式测量,③根据传感器是否与被测对象直接接触,可区分为 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 8、模拟仪表分辨率= 最小刻度值风格值的一半数字仪表的分辨率 =最后一位数字为1所代表的值 九、灵敏度是指传感器或检测系统在稳态下输出量变化的输入量变化的 比值 s=dy/dx 整个灵敏度可谓s=s1s2s3。 十、分辨率是指检测仪表能够精确检测出被测量的最小变化的能力 十一、测量误差:在检测过程中,被测对象、检测系统、检测方法和检测人员受到各种变动因素的影响,对被测量的转换,偶尔也会改变被测对象原有的状态,造成了检测结果和被测量的客观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个差值称为测量误差。 十二、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可以概括为工具误差、环境误差、方法误差和人员误差等 十三、误差分类:按照误差的方法可以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按照误差出现的规律,可以分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按照被测量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 十四、绝对误差;指示值x与被测量的真值x0之间的差值 =x—x0 十五、相对误差;仪表指示值得绝对误差与被测量值x0的比值r=(x-x0/x0)x100%

信息技术知识点整理

信息技术知识点整理 傅宁121090036 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是什么?信息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及状态变化的方式”,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2.客观世界的三大构成要素:信息、物质、能量。 3.信息的性质:普遍性、动态性、时效性、多样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快速增长性。 *4.什么是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指的是与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施用相关的行为和活动。 5.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T,ICT)指的是用来扩展人们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 信息技术包括:①扩展感觉器官功能的感测(获取)与识别技术; ②扩展神经系统功能的通信技术; ③扩展大脑功能的计算(处理)与存储技术; ④扩展效应器官功能的控制与显示技术。 6.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特征:①以数字技术(计算机)为基础;②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核心; ③采用电子技术(包括激光技术)。 核心技术:计算机、集成电路、通信、广播、互联网、自动控制、机器人等。 7.什么是信息产业?信息产业(也称为“电子信息产业”) 是指信息设备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储存、传递、处理、制作与服务的所有行业与部门的总和。 8.什么是信息化?信息化是指由信息技术驱动的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信息化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社会个人和群体有效利用知识和新思想,从而能建成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实现其抱负的信息社会。 1.2 数字技术基础 1.什么是比特?比特(b)是数字技术的处理对象,是组成数字信息的最小单位。它只有两种状态(取值)。 计算机(包括其它数字设备)中所有信息都使用比特(二进位)表示,只有使用比特表示的信息计算机才能进行处理、存储和传输。 2.计算机中表示与存储(比特)二进位的方法:电路的高电平状态或低电平状态(CPU) 电容的充电状态或放电状态(RAM) 两种不同的磁化状态(磁盘) 光盘面上的凹凸状态(光盘) 3.用比特表示信息的优点: ①比特只有0和1两个符号,具有2个状态的器件和装置就能表示和存储比特,而制 造两个稳定状态的电路又很容易 ②比特的运算规则很简单,使用门电路就能高速度地实现二进制数的算术和逻辑运算 ③比特不仅能表示“数”,而且能表示文字、符号、图像、声音,可以毫不费力地相互 组合,开发“多媒体”应用 ④信息使用比特表示以后,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数据压缩”,从而大大降低信息传 输和存储的成本。 ⑤使用比特表示信息后,只要再附加一些额外的比特,就能发现甚至纠正信息传输和 存储过程中的错误,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 总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总 一、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2、技术的创新性 3、技术的综合性 4、技术的两面性 5、技术 的专利性 注:能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出体现技术的什么性质。 二、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设计是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设计:是基于一定的设想,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技术:认为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科学: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是什么为什么”,二技术是“怎么办”。 2、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3、技术的丰富内涵:技术设计是设计的核心。 三、人机关系及其目标 人机关系:物品与使用的人产生一种相互的关系。 人机关系的目标:1、高效 2、健康 3、舒适 4、安全。 四、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技术试验: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等探索性试验活动。 技术试验的方法:1、优先实验法 2、模拟实验法 3、虚拟实验法 4、强化实验法 5、移植实验法 五、设计的一般过程 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编写产品说明书 六、设计的一般原则 1、创新性原则:创新是设计的核心。 2、实用性原则 3、经济型原则:最低的费用取得最大的效益。 4、美观原则 5、道德原则 6、技术规范原则 7、可持续发展原则 七、方案构思的方法 方案构思:在一定的调查研究和设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将客观存在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架构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抽象物,并采用图、模型、语言、文字等方式呈现的思维过程。 方法:1、草图法 2、模仿法 3、奇特构思法 八、常用的创造技法 1、头脑风暴法 2、列举法 3、设问法 九、常见的技术图样 1、正投影与三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2、形体的尺寸标注 3、机械加工图 4、剖视图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知识点 重点

第一章 1.土方工程的分类主要:场地平整;坑、槽 开挖;土方填筑。辅助:施工排、降水; 土壁支撑。 2.施工特点:(1)量大面广;(2)劳动强 度大,人力施工效率低、工期长;(3) 施工条件复杂,受地质、水文、气侯影 响大,不确定因素多。 3.土的工程性质:土的天然含水率,土的 干密度与自然密度,土的可松性,土的 渗透性 4.确定场地设计标高原则:(1) 满足生产 工艺和运输的要求(2) 尽量利用地形, 减少挖填方数量;(3)争取在场区内挖填 平衡,降低运输费; (4)有一定泄水坡度,满足排水要求。(5)考虑历史最高洪水 位,以防止洪水发生时造成的损失。5.场地设计标高的调整:按泄水坡度、土 的可松性、就近借弃土等调整 6.土方调配的原则:(1)应力求达到挖填 平衡和运输量最小原则(2)考虑先期 施工与后期利用相结合(3)尽可能与 大型地下建筑物的施工相结合(4)调 配区大小划分应满足主要土方施工机 械工作面大小的要求,是土方机械和运 输车辆的效率能达到最高。 7.流砂现象的原因:当动水压力大于或等 于土的浸水重度(GD≥γ’)时,土粒 被水流带到基坑内。主要发生在细砂、 粉砂、轻亚粘土、淤泥中。 8.流砂的防治:减小动水压力(板桩等增 加L);平衡动水压力(抛石块、水下开 挖、泥浆护壁);改变动水压力的方向 (井点降水);枯水期施工 9.降排水方法:1.集水井法:用于土质 较好、水量不大、基坑可扩大者挖至地 下水位时,挖排水沟→设集水井→抽水 →再挖土、沟、井2.井点降水法(1)特点效果明显,使土壁稳定、避免流砂、防止隆起、方便施工;可能引起周围地 面和建筑物沉降。 10.边坡稳定条件是:在土体的重力及外部 荷载作用下所产生的剪应力小于土体 的抗剪强度。 11.确定边坡大小的因素:土质、开挖深度、 开挖方法、留置时间、排水情况、坡上 荷载 12.边坡护面措施:覆盖法,挂网法,挂网 抹面法,土袋、砌砖压坡法,喷混凝土 法、土钉墙 13.土方机械的类型:1.挖掘机械:正铲、 反铲、拉铲、抓铲:2.挖运机械:推土 机、装载机、铲运机:3.运输机械:自 卸汽车、翻斗车:4.密实机械:压路机、蛙式夯、振动夯。 14.○1推土机:液压式、索式:工作特点: 用途多,费用低,适用于:(1)平整场 地--运距在100m内,一~三类土的 挖运,压实;(2)坑槽开挖--深度在 1.5m内、一~三类土。○2铲运机:自 行式、拖式,工作特点:运土效率高; 适用于:运距60~800m、一~二类土 的大型场地平整或大型基坑开挖;堤 坝、填筑等。○3正铲挖土机工作特点:“前进向上,强制切土”;挖土、装车 效率高,易与汽车配合;适用于:停机 面以上。含水量30%以下、一~四类土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篇一:高中信息技术必修各章节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信息及其特征一、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又是可以增殖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信息共享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信息技术()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意义: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

意义: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了更可靠的保证;第页共页载体举例:报纸、课本、光盘等信息举例:报纸上刊登的足球消息播出的新闻等价值性举例:最全面的范文写作网站学习材料、生产技术商业信息、定位系统时效性举例:天气预报、股市信息交通信息共享性举例:网络信息、课本图书等问: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形容一个人的知识非常多,家中的书多的以至于搬家时要用车来拉,因为当时的书是笨重的竹简。 从而使得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极为不便,从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来看,这应该是属于第()次信息技术革命以前的事。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意义: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信息技术在不断,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电脑配置说明:虚拟现实技术举例:物理仿真实验室、大型游戏或视频、汽车碰撞计算机模拟实验等语音技术举例:语音拨号、语音查询、语音自动定票系统、语音

通用技术复习知识点

第六章设计图样的绘制 江苏版 —、设计表现图 1?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a 技术语言是一种在技术活动中进行信息交流的特有的语言形式。(常见的有: 图样、图表、模型等) [技术语言的特征]:言简意赅、通俗直观。 [口头语言]:较多适用于面对面的、规范要求并不过于严格的场合,其特点是简洁、方便。 [技术图样]:采用某种规范形式,将设计用图样的形式表达出来。特点:易于把握技术特征,最具技术特征。呈现较复杂产品的设计方案及对设计进行详细说明陈述时,比较合适。(克服了语言障碍,直接明了地进行表达与交流。)[模型]:具有感性、直观的特点,特点:容易吸引观众或读者的注意。 [图表]:交流方式相对比较正式,具有一定技术要求的交流,其特点:较为规范,可以反复查阅、核对。是表达设计思想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图表包括: 表格、草图、效果图等。 [计算机演示、网页]:使各组成部分具体情况、结构和运作方式一目了然,比较生动、形象等。 [网络语言]:帮助人们实现了远程的设计交流的需要。 2?简单的草图:c 草图(方案草图或设计速写):它能迅速捕捉和记录设计者转瞬即逝的创作灵感,表达设计创意,是把设计构思转化为现实图形的有效手段之一,可分为构思草图和设计草图。 草图的绘制步骤,详细参看P115。 3?简单的效果图:a

在识图时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产品的形态、功能和特征,要注意从中了解产品外观上的实际比例关系和色彩搭配及材质感,了解产品内部结构和色彩装饰效果。 4.基本几何体的正等轴测图的画法:a 正等轴测图是一种简洁的立体图绘制方法。三个坐标方向互成120°角,三 个坐标上的尺寸比例是相等的(无需变换):将其他格式的立体图转换成正等轴测图时,可按标注的尺寸量取,无需进行缩放换算。绘制时应从整体外形、局部特征来进行。自行设计的草图建议用正等轴测图方法绘制。 切割法要领:1?先画轴线,2?再画出整体的轴测图,3?然后再切割,4.可见轮廓线加粗(P117) 二、常见的技术图样 1.一般技术图样所采用的投影方法:a 正投影法就是假设投影光线与投影平面垂直,在投影平面上求取物体的投影的方法。为了确定物体的结构形状,需要采用多面正投影。 2.简单形体的三视图: c Y 正投黠与三视图三视图:物体的正面投影,即物体由前向后投影所得的图形,通常反映物体的主要形状特征,称为主视图;物体的水平投影,即物体由上向下投影所得的图形, 称为俯视图;物体的侧面投影,即物体由左向右投影所得的图形,称为左视图。 三视图投影规律:主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高,俯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宽,左视图反映物体的高和宽。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三视图的绘制步骤见 P122-123) 遇到对称的视图时,可以省略一个视图,但两个视图一般仍称(简略)三视

勘察技术方法知识点总汇

勘查地质学1~7章知识点总汇 一、名词解释 1.矿产勘查 2.矿业权 3.探矿权(采矿权) 4.矿产资源所有权 5.勘查周期 6.矿产普查 7.靶区优选 8.可行性论证 9.矿石贫化率:是指所采下、运出矿石品位与原地质品位相比的品位降低率。主要是围岩、夹石混入和高品位矿石丢失所造成。 10.选矿回收率:需选矿石在经选矿后的精矿产品中,某金属总量与入选原矿中该金属总量的百分比。 11.控矿因素 12.矿物标型 13.找矿标志 14.铁帽 15.近矿围岩蚀变 16.成矿规律 17.成矿期 18.成矿系列 19.成矿模式 20.成矿预测 21.重砂找矿法 22.剥土工程 23.探槽 24.找矿模型 25.矿体地质 26.矿体的变化性质 27.矿体变化程度 28.含矿系数也称含矿率 29.矿床勘查类型 30.勘查精度 31.勘查误差 32.勘查程度 33.勘查深度 34.水平勘查 35.勘查间距 二、填空 1.矿产勘查方法的性质:以为基础,以为中心内容,以为目的 2.矿产勘查具有性性性性性的特点。 3.矿产勘查方法的研究方法有、、、、。 4.矿业权包括和。

5.勘查阶段分为、、、。 6.普查的工作一般过程有、、、。 7.勘探设计根据其性质、任务与范围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矿区勘探的总体设计和局部地段的具体勘探工程项目的单项设计. 8.靶区优选的工作方法有、(和)、。 9.采矿方式分为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 10.规模大的断裂构造往往是导矿构造,而规模小的断裂构造通常是配矿、容矿构造。 11.断裂构造通常从地表到深部存在断裂破碎带→密集节理裂隙带→韧性剪切带的渐变趋势。 12.向斜构造有利于形成外生矿床的部位是向斜轴部、向斜中的洼陷部位(盆中盆);有利于形成内生矿床的部位是复向斜中的次一级背斜、向斜构造的扬起端及转折端、向斜与断裂构造的交切部位等。 13.大多数内生铀矿床与酸性岩浆岩关系密切,少量与中性、碱性岩浆岩有关,与基性、超基性岩浆岩的关系不大。 14.在单个成矿期中,主要沉积矿床形成规律的成矿序列(图3~8),自老而新大致以Fe→Mn→P→Al→煤→Cu→盐类顺序出现 15.早期海侵阶段的成矿序列,形成海相为主的Fe、Mn、P等沉积矿床;海进海退的转折部位,首先形成煤及铝土矿,海退后形成含铜砂页岩和膏盐矿床。 16.压力和具化学活动性的流体,是影响变质作用及有关的成矿作用的主要因素。 17.找矿标志接其成因类,可分为地质标志、地球化学标志、地球物理标志、生物标志和人工标志五类。 18.在铀矿床氧化露头上,常常生成黄绿色的次生铀矿物,色彩鲜艳,具强放射性, 19.地球物理标志主要是指各类物探异常,实质是反映地质体的物性差异 20.生物标志主要指植物标志。植物体内成矿元素的异常和因此引起植物群落、种属的发育及生态变异,称为生物找矿标志。 21. 世界上70%的金矿、62%的镍和钴、60%以上的铁矿形成于前寒武纪;80%的钨矿形成于中生代;85%以上的钼矿形成于中、新生代;50%的锡矿形成于中生代末;40%以上的铜矿形成于新生代等。外生矿床中,世界范围内的煤主要形成于石炭一二叠纪;石油主要形成于新生代;世界上的盐类矿产主要形成于二叠纪。 22.我国主要的成矿期有、、、、、、、。 23.内生成矿物质主要有三大来源,即上地幔源、地壳同化源、地表渗滤源;此外,少部分矿床可能属于宇宙源。 24.随着地壳由早期→晚期的演化,成矿物质来源渐趋复杂,由单一向混合的多来源发展。愈晚的构造单元,构造层次愈多,矿床具多成矿阶段,多物质来源,多成因类型的特点。 25.矿床共生,基础在矿物共生和元素共生。 26.矿产勘查技术方法依据其原理可划分为:地质方法(主要有地质填图法、碎屑找矿法和重砂找矿法等)、地球化学方法、地球物理方法、遥感遥测法、探矿工程法等。 27. 地质路线和观察点的密度,视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和矿化情况而定。其点、线距一般在图上为l cm左右。在地质构造简单地区,可适当放稀,在矿化有利地段则应适当加密。 28.野外填图的基本方法是穿越法和追索法。 29.样品原始重量要求为20~30kg。在野外要将样品要进行初步淘洗,一般洗至灰色获得20g 灰砂为准。 30.重砂成果图表示方法有圈式法、符号法、带式法及等值线法四种。 31.探槽是一种在地表挖掘的槽形工程。探槽横断面呈倒梯形,一般上宽1.0~1.2m,底

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备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 1、计算机的四特点:有信息处理的特性,有广泛适应的特性,有灵活选择的特性。有正确应用的特性。(此条不需要知道)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它们是并行关系): 大型机阶段(1946年ENIAC、1958年103、1959年104机)、 小型机阶段、微型机阶段(2005年5月1日联想完成了收购美国IBM公司的全球PC业务)、客户机/服务器阶段(对等网络与非对等网络的概念) 互联网阶段(Arpanet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运营,在1983年正式使用TCP/IP协议;在1991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在1994年实现4大主干网互连,即全功能连接或正式连接;1993年WWW技术出现,网页浏览开始盛行。 3、计算机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模拟核爆炸、模拟经济运行模型、中长期天气预报)、事务处理(不涉及复杂的数学问题,但数据量大、实时性强)、过程控制(常使用微控制器芯片或者低档微处理芯片)、辅助工程(CAD,CAM,CAE,CAI,CAT)、人工智能、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 4、计算机种类: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6大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巨型机。 按照现实的分类方法:分为5大类:服务器、工作站(有大屏幕显示器)、台式机、笔记本、手持设备(PDA等)。 服务器:按应用范围分类:入门、工作组、部门、企业级服务器;按处理器结构分:CISC、RISC、VLIW(即EPIC)服务器; 按机箱结构分:台式、机架式、机柜式、刀片式(支持热插拔,每个刀片是一个主板,可以运行独立操作系统); 工作站:按软硬件平台:基于RISC和UNIX-OS的专业工作站;基于Intel和Windows-OS 的PC工作站。 5、计算机的技术指标: (1)字长:8个二进制位是一个字节。(2)速度:MIPS:单字长定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M:百万;MFLOPS:单字长浮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3)容量:字节Byte用B表示,1TB=1024GB(以210换算)≈103GB≈106MB≈109KB≈1012B。 (4)带宽(数据传输率) :1Gbps(10亿)=103Mbps(百万)=106Kbps(千)=109bps。(5)可靠性:用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和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来表示。(6)版本 6、微处理器简史:Intel8080(8位)→Intel8088(16位)→奔腾(32位)→安腾(64位)EPIC 7、奔腾芯片的技术特点:奔腾32位芯片,主要用于台式机和笔记本,奔腾采用了精简指令RISC技术。 (1)超标量技术:通过内置多条流水线来同时执行多个处理,其实质是用空间换取时间;两条整数指令流水线,一条浮点指令流水线。 (2)超流水线技术:通过细化流水,提高主频,使得机器在一个周期内完成一个甚至多个操作,其实质是用时间换取空间。 奔腾采用每条流水线分为四级流水:指令预取,译码,执行和写回结果。(3)分支预测:分值目标缓存器动态的预测程序分支的转移情况。(4)双cache哈佛结构:指令与数据分开存储。 (5)固化常用指令。(6)增强的64位数据总线:内部总线是32位,与存储器之间的外部总线

信息技术必修一知识点

第1章知识要点 1. 什么是信息 信息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第三种基本形态,也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信息可以用来消除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科学决策,指导人们的行动。 2. 信息的主要特征 ◇普遍性 ◇依附性 ◇共享性 ◇价值性 ◇时效性 3. 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从本质上说,信息技术是人类在了解、把握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控制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其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等,其中微电子技术是基础,计算机技术是核心。 4. 信息技术的历史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革命。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产生。 (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发明。 (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是一次信息传播和信息处理手段的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使信息数字化成为可能,信息产业应运而生。 5.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略) 第2章知识要点 1. 信息需求的确定 信息需求就其含义而言,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即信息的内容;二是所需信息的载体形式,如文字、声音、图、视频等。所以,人们在确定信息需求时,可以从内容和载体两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1)确定信息内容。 (2)确定信息的类型。 2. 信息来源的确定 按承载信息的载体的不同,信息来源可以分为四大类:纸质媒介、电子媒介、人和事物。 这些信息来源有其特点,在考虑从什么渠道能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时,一般要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可用的信息来源有哪些? (2)哪些是可靠的信息来源? 3. 信息获取的方法 通过阅读报纸、杂志、图书、资料获取信息的阅读法;通过查阅专业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文献法;通过与人沟通获取信息的访谈法;通过广播、电视、影视资料获取信息的视听法;通过实验研究获取信息的实验法;通过亲临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获取信息的调查法;

广东版粤教版通用技术全套知识点

技术与设计一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 一、技术的巨大作用 1、技术的起源:源于人类寻找、生产食物,制作衣服和与野兽搏斗等生存的基本需要。此时的技术并不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 2 3 4 5 6 7 中间环节,是把科学原理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技术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原理的指导,特别是现代技术,它往往是科学的直接应用。 8、技术巨大影响

[1]、技术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 外交、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技术对当今社会影响是巨大的。 [2]、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两面性是指技术既能满足人类需求,为人类造 福(正面影响),同时也会对人类带来一定的危机、隐患、甚至是灾难(负面 1 2 3 4 510年。 三、设计是技术的关键 1、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是设计:技术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是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主要途径。 2、技术创新的来源:一是来源于有计划有步骤的设计,如航天技术;二是来源于偶然的发现,如青霉素的发现;

3、设计需要多种知识,设计需要不断改进。 第二章设计的基础 一、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 1、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培养: [1]、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它以思考的问题为中心,从多角度、多 个层次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扩展思路,然后从多个方法中选择最好的。 2 1 [3]、综合性(组合)设计:(适当了解) 2、技术设计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需要性和实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可靠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时效性原则、工程心理学和生理学原则、法律、道德规范原则、通用性、标准性原则。

环评技术方法复习要点

《技术方法》复习要点 环境影响评价师精品资料: 1 第四节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概述 一.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主要原则(掌握) (1)减量化———清洁生产 (2)资源化—一综合利用 (3)无害化——安全处置 二固体废物处置常用的方法概述(熟悉) (1)预处理(包括压实、破碎、分选) (2)堆肥处理 (3)卫生填埋 (4)一般物化处理 (5)安全填埋 安全填埋是一种把危险废物放置或贮存在环境中,使其与环境隔绝的处置方法,也是对其在经过各种方式的处理之后所采取的最终处置措施。 (6)焚烧处理 焚烧法是一种高温热处理技术,焚烧处置的特点是可以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7)热解法 例题:一种把危险废物防止或储存在环境中,使其与环境隔绝的处置方法,此法为(B)

A 卫生填埋法B安全填埋法C堆肥处理法D热解法 三固体废物常用的处理与处置技术 1.固体废物预处理技术 (1)固体废物的压实 (2)破碎处理 (3)分选 2.固体废物堆肥化技术 根据生物处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微生物对氧气要求的不同,可以把固体废物堆肥分为好氧堆肥法和厌氧堆肥法。故国内外用垃圾、污泥、人畜粪便等有机废物制造堆肥的工厂,绝大多数采用好氧堆肥法。 例题:目前,国内外用垃圾、污泥、人畜粪便等有机废物制造堆肥的工厂,绝大多数采用(D) A低温堆肥法B厌氧堆肥法C绝热堆肥法D好氧堆肥法 3.固体废物焚烧处置技术 燃烧系统中有三种主要成分:燃料或可燃物质,氧化物及惰性物质。为防止二次污染,工况控制和尾气净化则是污染控制的关键。 例题:固体废物焚烧处置技术的燃烧系统,最普通的氧化物为含有(A)氧气的空气,空气量的多少与燃烧的混合程度直接影响燃烧的效率。A21% B26% C37% D 29% 4.固体废物填埋处置技术 四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运输(熟悉) 1.城市垃圾的收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