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

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

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
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

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选题申请表

院系所文学院

学号 1032011101083

姓名徐文娟

学科、专业艺术学理论

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指导教师吴建民教授

填表日期2013 年 3 月 18 日

论文题目名称

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或范围)

学位论文选题的意义:

苏轼是一位文化巨人,不但在诗文词赋各文学领域及书画各艺术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在诗文理论领域及书画理论领域也取得了杰出成就。

清代刘熙载《艺概》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宋代“尚意”书风的特点在于:注重对内在精神的把握,重视性灵的发挥,讲究笔墨情趣,注重主体“我”的表现性,表现人格、学问与精神,主张打破原有的法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苏轼作为北宋“尚意”书风的重要倡导者和实践者,是中国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而苏轼的书法理论也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苏轼的书论文献十分丰富,理论具有系统性。但目前尚缺乏系统性地全面研究。本文基于此而选题,其意义如下。

一、通过对本选题的研究,充分发掘苏轼书论中有价值的书学思想。本文主要是分三章进行研究,包括创作方法论、书家论和书法批评论。苏轼在其书论中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如“意造无法”的创作方法论和“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谕未公吾不凭”的书法批评论等,这些理论观点都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苏轼的书论所蕴藏的思想观点,是中国古代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书论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古代书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三、苏轼书论中对历代的书法家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书学审美理想,他在《次韵子由论书》中谈到“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等,就是其审美风格和理想的体现。而这些批评对当代人研究古代书风、书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苏轼书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命题和范畴,诸如书家论问题(书法家应具备哪些条件以及怎样培养书法家)、创作方法问题(“意造无法”:有法与无法)、书法批评问题(“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谕未公吾不凭”和“反造疏淡”)等等,不但在古代书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当代仍具有极高的价值。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开拓空间:

目前学术界、书法界对苏轼书法理论的研究,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大致情况如下:

(一)涉及苏轼书论的著作:

1、颜中其《苏轼论文艺》(北京出版社,1985年),本书分为《论散文》、《论诗歌》、《论绘画》和《论书法》四部分,在《论书法》中分析了苏轼书法理论的主要文献。本书侧重于文献阐释和解读。

2、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黄山书社出版,1990年)认为,苏轼书论体现了道家艺术观,苏轼的思想是融儒、释、道于一炉,对苏轼“意造无法”、“道与艺合”和“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等书论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3、杨克炎《历代书法咏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中有一章专门阐述苏轼的书论,分析了苏轼《石苍舒醉墨堂》、《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次韵子由论书》、《题王逸少帖》等书法文献。

4、何学森《书法学概要》(华夏出版社,2004年)认为,苏轼论书强调“韵”,在《桤木诗帖》、《次辩才韵诗》等中就充分显露其俊逸清劲,宛有晋人风骨。而苏轼在用笔方面讲究厚重和骨力,在结字方面则是“左秀而右枯”。

5、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中简略地谈到苏轼的书论观点,认为苏轼高揭“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的大旗,以“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和“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为快,追求主观精神的快适。

6、王镛《中国书法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认为,苏轼“尚意”书法的经典理论是“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苏轼书法的审美理想和创作追求是“出新意于法度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并谈及苏轼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作品和思想,如早年苏轼怀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兼杂若干纵横家的气质,并抱有“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高度热情。

7、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探讨了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的书法美学思想,并对苏轼的《治平帖》、《黄州寒食诗》等进行了分析。

8、丁文隽《书法通论》(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中简略介绍苏轼的学书过程和有关书法文献,如“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等。

(二)检索到的相关期刊:

1、江裕斌:《论苏轼的审美理想》(文艺评论,1987年第4期)对苏轼“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的超功利的审美理想和苏轼“虚静”的作书精神状态进行了探讨。

2、邹建雄:《论苏轼文艺创作的审美追求》(文艺评论,2011年第6期)认为,苏轼“新”意的审美追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故为新,在唐代尚“法”基础上的“新”——重法;二是以变为新,以己之“意”变唐之“法”——从无法至无法之法。涉及到“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浩然听笔之所之”、“出新意于法度中”等观点。

3、张毅:《苏黄的书法与诗法》(文学遗产,2010年第2期)认为,苏轼的书体是“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具有“一笔书”的气韵,并简略谈到苏轼“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等书论观点。

4、李放:《试论苏轼的书法作品构成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论述了苏轼书法作品五要素(“神、气、骨、肉、血”)有机结合的构成观。

5、张卫青:《苏轼<寒食帖>诗书交融的苍凉意境》(文艺争鸣,2011年第6期)对“出新意于法度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命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并对《寒食帖》的创作背景和内容进行了阐述。

6、李新、苏晓民:《绚烂之极是平淡》(文艺争鸣,2012年第10期)对苏轼的学书过程进行了论述,并对苏轼“点画趋肥,笔势十分圆润”、“字形扁阔,用笔有隶意,结体上松下紧,上阔下窄,攲侧而不平正”的书法风格进行了简单阐述。

7、陈党:《苏轼书法尚意性探微》(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主要探索苏轼尚意书风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以及儒、释、道传统思想文化对他的影响,并对苏轼“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审美理想、“萧散简远”的审美境界和“技道合一”的创作方法进行了探讨。

8、朱靖华:《苏轼的综合论及综合研究苏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对苏轼“体兼众妙”、“兼百技”“通其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著名论断进行了研究。

9、李放:《苏轼对晋唐书法传统的阐释与构建》(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谈到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和“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等书论观点。

10、汪倩:《论苏轼艺术创作之“技道两进”》(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谈到如何“技道两进”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艺术创作之前要观物理(“不留于一物”、“观物审者”);二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要熟悉文体的特点(“意思所在”、“必然之理”);三是创作经验层面要不失法度并注重灵感(“出新意于法度中”)。

11、文师华:《论苏轼的书法美学理论》(南昌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认为,在书法创作中要自出新意,书法作品应表现出书家的学识、人品。在技法方面提出“虚而宽”的执笔原则,强调勤学苦练。

12、滕咸惠:《苏轼文艺思想的朴素辩证法特色》(山东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主要从积学与灵感、形似与神似、绚烂与平淡以及入世与出世四个方面对苏轼文艺思想略加诠释。其中对苏轼“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行于手”的文艺创作观点进行了阐述。

13、戚荣金:《苏轼诗学思想和书论的互通》(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认为,苏轼的诗学思想和书法理论在内在精神与创作观念上表现出互通性,对“尚意”、“神似”、“无法”、“自然”等观点进行了评价。

14、董菱:《旷达雄放意趣天真——浅谈苏轼的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主要论述苏轼虚静恬淡的美学思想和书法的艺术风格,包括书法艺术的抒情写意功能,追求自然平淡、萧散简远的艺术境界,重视人品的修养和学识的提高等。

15、白应东:《文章妙天下翰墨香千秋——宋四家书艺评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谈到苏轼执笔、师承问题,并对《黄州寒食帖》、《中山松露赋》等作品进行了简单分析。

(三)检索到的硕博论文

1、硕士论文:

(1)2009年首都师范大学郝晓萍的硕士学位论文《苏轼尺牍书法艺术特色》本文主要以苏轼尺度书法为线,研究苏轼尺牍书法的艺术特色,对苏轼“天真烂漫”、“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出新意于法度中”、“萧散简远”的尺牍书法特点进行分析。

(2)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张维红的硕士学位论文《明代书坛对苏轼书法的接受研究》从接受的视角探讨“吴门书家”与苏轼书法的关系,对苏轼“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和“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等法创作观进行了分析。

(3)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曹银虎的硕士学位论文《尚“淡”——苏轼书学思想再认识》主要从尚淡的书法审美特征、实现途径以及尚淡的审美标准三个方面论述苏轼对尚淡书法审美的贡献。

(4)2007年山东大学张永的硕士学位论文《苏轼书法艺术评价研究》从历代对苏轼书法艺术的评价入手,简要分析这些评价的原因,以及“文人书法”话题。涉及苏轼“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可”和“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等书论观点。

(5)2008年山东大学盛学玲的硕士学位论文《苏轼“尚意”美学思想浅探》对苏轼美学思想特点进行分析,包括重视“传神”、“写意”的表现意识,主张“有道有技”、“技道两进”的文艺创作观以及崇尚“萧散简远”、“外枯中膏”的审美理想。

(6)2011年山东大学刘春雨的硕士学位论文《论苏轼书法思想中的“道”》主要探讨了影响苏轼书法思想的理论渊源,并认为苏轼书法思想中的“道”的结构决定了苏轼书法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简略涉及“寓意于书”等观点。(7)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李水泳的硕士学位论文《北宋社会背景视角下的苏轼书法嬗变》从五代、北宋中晚期等对苏轼书法的影响,并论述了尚意书风对构建当代书法的积极意义,并对苏轼“以意为主”的创作观进行了简单的论述。(8)2008年西南大学杨祖涛的硕士学位论文《苏轼书法理论的伦理思想研究》主要探讨苏轼的书法观和宋元明三代对苏轼书法的接受状况,简略的涉及苏轼“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等书法创作观。

(9)2004年陕西师范大学白锐的硕士学位论文《惟有东坡居士好,姓名高挂在黄州——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生存样态及其文学、书法创作》主要探讨了苏轼黄州时期的生存样态和书法创作,对苏轼《梅花二首》、《寒食雨二首》、《赤壁赋》等书法文献进行了赏析。

(10)2012年辽宁大学刘波的硕士学位论文《苏轼书法思想概论》中对苏轼书学门径(“学书为乐”的学书目的,师法与创新)和审美观念(书体形态上的综合之美和书体意态上“天真自然”“劲键清远”的特征)进行了分析。(11)2012年南京艺术学院张怡的硕士学位论文《苏轼书法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从两宋时期苏轼书法的传播和接受入手,兼杂苏轼“无意于佳乃佳”等书论观点。

2、博士论文:

(1)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李放的博士学位论文《苏轼书法思想研究》对苏轼书法功能、书家素质修养、作书心态、书法作品要是进行了论述,此外对苏轼书法“尚意”观点的思想内涵的时代特征(“我书意造本无法”)、创新意识(“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和实践基础(“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进行了探讨。(2)2003年复旦大学许外芳的博士学位论文《论苏轼的艺术哲学》对苏轼“浩然听笔之所之”、“退笔如山未足珍”等书论观点进行了阐释。

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

一、本选题对苏轼的书法理论进行系统地全面研究,避开此前学术界仅从个别观点、命题范畴以及个别书法作品角度进行研究的模式,这种整体研究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二、本选题运用当代的艺术学、美学理论对苏轼的书法理论进行提炼和概括,通过系统的分析整理,将苏轼的书论观点归纳成清晰的理论系统,从而呈现出苏轼书论的系统体系。这种系统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宏观研究和微观探索相结合的方法。本文一方面从宏观角度对苏轼的书法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另一方面从微观的角度探索苏轼书论中具体命题和观点。力求做到既全面完整又具体细致,将书法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与深刻性完美结合。

二、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对苏轼所处的时代和生平进行研究,探索其创作书法理论诗歌的时代环境,并将苏轼的书法思想观点置于所产生的的历史语境中分析,进而透视其理论价值、意义和地位;另一方面,对书中书法理论的观点进行逻辑分析。

三、量化分析与列表统计法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对苏轼书论中涉及到的对历代书法家的批评进行列表统计,然后进行量化分析,进而在对书法家的批评中得出其书法的审美倾向。

写作提纲:

苏轼书法理论研究三题

绪论

一、本文的选题意义

二、课题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四、苏轼生平及有关书法理论的分析

第一章书家论

第一节、“人品”

一、“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二、“心正则笔正”

三、“凡书象其为人”

第二节、“天资”

一、“欲学张长史书,便日就担夫求之,岂可得哉”

二、“天资既高,辅以笃学,其独步当世”

第三节、“积学”

一、“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

二、“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第四节、“学养”

一、“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二、“学篆书数十年,覃思甚苦,晓字法,得古意,用铣锋笔纵手疾书”

第五节、“阅历”

一、“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二、“务学而好问”

第二章创作方法论

第一节、不死守法度,主张颓然天放

一、“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

二、“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

第二节、有法在无法中表现出来

一、“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二、“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学则无法”

三、“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第三节、直抒胸臆、尽意适兴

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二、“心存形声与点画,何暇复求自外意”

三、“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纸非我使”

第三章书法批评论

第一节书法批评的审美倾向

一、批评瘦硬书风,标举寓劲挺清秀于丰腴厚实之中

二、“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提倡审美风格的多样化

三、崇尚平淡深远之美

第二节、对历代书法家的批评

一、苏轼评论书法家的基本情况(见附表)

二、批评方法

(一)比喻批评法

(二)逻辑分析法

(三)用典法

(四)比较批评法

附论:苏轼对历代书家的批评统计

课题与导师的科研工作有无联系,与已毕业研究生的课题有无联系:

与导师的科研工作及已毕业研究生的课题无联系

学科组或导师组讨

论情况(包括讨论的

主要问题及对选题

的各种不同意见)

论文工作计划起始日期2013年1月完成日期2014年3月

2013年1月——2013年03月搜集并整理资料

2013年03月——08月撰写论文初稿

2013年09月——10月自己修改、补充内容

2013年10月——12月在导师指导下修改论文

2013年12月——2013年02月在导师指导下修改论文

2014年03月论文定稿

审查意见指导老师意见:

指导老师签名:导师组意见:

导师组长签名:院(系、所)主管领导意见:

主管领导签名:

本人已查阅过哪些科研资料及调研情况:

参考文献:

[1] (北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共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2] 苏轼著,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共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3] (清)刘熙载撰:《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 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编:《苏轼资料汇编》(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5] 林语堂:《苏东坡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6] (宋)苏轼著、李裕康选注:《苏轼论书选注》,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7] 朱靖华著:《苏轼论》,北京:京华出版社,1997年版

[8] 颜中其著:《苏轼论文艺》,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9] 李福顺著:《苏轼论书画史料》,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10] 木斋著:《苏东坡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 范军主编:《苏东坡:旷达人生》,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 王水照、朱刚著:《苏轼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 张弘著:《苏轼书法鉴赏》,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

[14]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15] 崔尔平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

[16] 陈方既、雷志雄著:《书法美学思想史》,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17] 陈方既:《书法宗论》,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

[18] 陈方既:《中国书法精神》,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

[19] 陈方既:《书法美学原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

[20] 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编:《书法学概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21] 丁文隽著:《书法通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22] 赵权利著:《中国书法家全集·苏轼》,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3] 王镇远著:《中国书法理论史》,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版

[24] 王镛著:《中国书法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5] 包备五著:《中国书法简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版

[26] 姜澄清著:《中国书法思想史》,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27] 何学森著:《书法学概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28] 朱仁夫著:《中国古代书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9] 杨仁恺著:《中国书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0] 杨克炎著:《历代书法咏论》,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31] 刘正成著:《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 刘正成著:《书法艺术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33] 徐利明著:《中国书法通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4] 王岳川著:《书法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5] 叶鹏飞著:《书法与诗词十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36] 蓝铁、郑朝著:《中国书法的艺术与技巧》,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37] 杨素芳、后东生编:《中国书法理论经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8] 朱刚著:《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39] 朱来茵著:《苏东坡三部曲》,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年版

[40] 金晶著:《图说中国300幅书法名作》,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2年

[41] 洪丕谟著:《书法名作欣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42] 陈宇著:《苏黄精神》,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

[43] 廖铁著:《魏晋书风》,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4] 任平著:《大学书法》,杭州:西泠印社,1999年版

[45] 沃兴华著:《中国书法史:插图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6] (日)真田但马著,瀛生、吴绪彬译:《中国书法史》(上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47] 张国宏著:《二王风流》,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

[48] 陈振濂著:《书法美学》,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49] 姜国柱著:《中国思想通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0]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主办:《中国苏轼研究》(第1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51]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主办:《中国苏轼研究》(第2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年版

[52]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编:《中国苏轼研究》(第3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

[53] 李少林主编:《宋元文化大观》,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4] 邓广铭等著:《宋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版

[55] 谭丕摸著:《宋元明清思想史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

[56] 沈松勤著:《宋代政治与文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57] 赵慧平主编:《宋代文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58] 郑苏淮著:《宋代美学思想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9] 蔡镇楚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

[60]张少康、刘三富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1]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62](宋)黄庭坚著、刘琳等校点:《黄庭坚全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3] 张文勋著:《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64] 沈松勤著:《北宋文人与党争:中国士大夫群体研究之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5] 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6] (美) 罗伯特·威廉姆斯著许春阳, 汪瑞, 王晓鑫译:《艺术理论:从荷马到鲍德里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7] 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8] 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9] 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0] 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论文:

【期刊】

1、陈晓春:《苏轼书法美学思想述略》,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于军民、王建平:《入世精神与苏轼书法守成性特征的形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

年第5期。

3、邹建雄:《道家思想与苏轼书法创作》,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4、马一博:《苏轼书法创作观略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5、吴新来:《“寓意”而不“留意”——苏轼书法美学思想略论》,电影评介,2009年第19期。

6、陈宁:《“无意于佳乃佳”在苏轼书法中的体现》,中国书画,2012年第9期。

7、陈党:《苏轼书法尚意性探微》,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5期。

8、韩红杰:《从苏轼书法看宋代书坛的“尚意”审美观》,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9、吕书炜:《出新意于法度中——苏轼书法理论小议》,东方艺术,2005年第14期。

10、周善超:《从黄庭坚题跋论苏轼书风形成的历史渊源》,书法赏评,2011年第2期。

11、蒋和鸣:《意造无法神韵超妙——苏轼书法艺术刍议》,常州教育学院学院,1995年第2期。

12、许外芳:《苏轼的书法传神论》,中国书画,2005年第9期。

13、何炳武:《苏轼的书法艺术》,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4、张永锋:《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简论》,书法赏析,2009年第4期。

【硕士论文】

[1] 张永:《苏轼书法艺术评价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

[2] 刘春雨:《论苏轼书法思想中的“道”》,山东大学,2011年

[3] 张维红:《明代书坛对苏轼书法的接受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怡:《苏轼书法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5] 刘波:《苏轼书法思想概论》,辽宁大学,2012年

[6] 杨祖涛:《苏轼书法理论的伦理思想研究》,西南大学,2008年

[7] 郝晓萍:《苏轼尺牍书法艺术特色》,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盛学玲:《苏轼“尚意”美学思想浅探》,山东大学,2008年

[9] 曹银虎:《尚“淡”——苏轼书学思想再认识》,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白锐:《惟有东坡居士好,姓名高挂在黄州——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生存样态及其文学、书法创作》,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1] 李水泳:《北宋社会背景视角下的苏轼书法嬗变》,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2] 吴彩虹:《苏轼书学思想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13] 许亮:《苏轼艺术尚“质”思想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博士论文】

李放:《苏轼书法思想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许外芳:《论苏轼的艺术哲学》,复旦大学,2003年

刘祎:《苏轼伦理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衡蓉蓉:《苏轼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书法家出处文献观点

1 王智永

《书唐氏六家

书后》

骨气深稳,体兼众妙,

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永禅师的书法技与艺已

经达到高超的地步

《跋叶致远所

藏永禅师千文》

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刑,

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

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

变态也,然其意已逸于

绳墨之外矣。

2 欧阳询《书唐氏六家

书后》

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揩

敏悟绝人,博贯经史,

八体尽能,篆体尤精。

肥白冠绝,峻于古人。

初效王羲之书,后险劲

过之,因各名其体。尺

牍所传,人以为法。后

世称颜、柳、欧、赵四

家。

3 褚遂良

《书唐氏六家

书后》

清远萧散,微杂隶体。

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

生,苟非其人,虽工不

贵也。

他博涉文史,尤工隶书。

少则服膺虞世南,长则

效钟繇之体,古雅绝俗,

或师逸少之真书,甚得

其媚趣,而瘦硬有余。

隶行亦尝师史陵。章草

婉美华丽。

《跋褚、薛书》

王会稽父子书,存于世

者,盖一二数。唐人褚

薛之流,硬黄临仿,亦

足为贵。

4

张旭《书唐氏六家

书后》

颓然天放,略有点画

处,而意态自足,号称

神逸。……今长安犹有

长史真书《郎官石柱

记》,作字简远,如晋、

宋间人。

张旭《题王逸少帖》

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

世好称书公。何曾梦见

王与钟,妄自粉饰欺盲

聋。有如市娼抹青红,

妖歌曼舞眩儿童。……

天门荡荡惊跳龙,出林

飞鸟一扫空。

通过张旭怀素同王羲之

的比较,对王羲之高度

评价。以诗论书的代表

作。苏轼这里使用的是

欲褒故贬的艺术夸张手

法,并不是真正把张旭、

怀素贬的一文不值。

《书张长史书

法》

张长史草书必俟醉,或

以为奇。醒即天真不

全。此乃长史未妙,犹

有醉醒之辨。若逸少何

尝寄于酒乎?仆亦未

免此病。

苏轼用桃花悟和张旭的

例子,指出照搬别人的

经验体会,不动脑筋,

不求创造,这样不会成

功。苏轼认为一个人喝

醉了酒,他天真的思想

个性就不全。这个看法

是正确的,苏轼对张旭

持有某些批评态度,因

为还有醒醉的辨别,所

以张旭未达到妙境。

5 颜真卿

《书唐氏六家

书后》

雄秀独出,一变古法,

如杜子美诗,格力天

纵,奄有汉、魏、晋、

宋以来风流,后之作

者,殆难复措手。

苏轼对于颜真卿的书法

大加赞赏,认为其书法

是后人所不能及的。认

为“书止于颜鲁公”。《孙莘老求墨

妙亭诗》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

入骨如秋鹰。

《记潘延之评

予书》

潘延之谓子由曰:“寻

常于石刻见子瞻书,今

见真迹,乃知与鲁公不

二。”尝评鲁公书与杜

子美诗相似,一出之

后,前人皆废。若予书

者,乃似鲁公而不废前

人者也。

《题鲁公书草》

信乎自然,动有姿态,

乃知瓦注贤于黄金,虽

公犹未免也。

《庄子·达声篇》“以瓦

注者巧,以钩注者惮,

以黄金注者殙。其一巧

也,而有所矜,则重外

也,凡外重者内拙。”颜

鲁公的真书绝妙,但也

善于草书,笔力遒劲。

苏轼引用这个典故,认

为颜鲁公这里的草书比

正楷写的好。

《题颜鲁公画

赞》颜鲁公平生写碑,惟

《东方朔画赞》为清

雄,字间栉比,而不失

清远。其后见逸少本,

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

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

是。非自得于书,未易

为言此也。

所谓“气韵良是”指颜

真卿书法的神气风韵是

一模一样的。

6 柳公权《书唐氏六家

书后》

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

意,一字百金,非虚语

也。其言心正则笔正

者,非独讽谏,理固然

也。

柳公权初学王书,极力

变右军法。体势劲媚,

正书及行,皆妙品之最,

草不失能,其法出于颜

而加以遒劲丰韵,自名

一家。

7 石苍舒《石苍舒醉墨

堂》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

土炭如珍羞。①君于此

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

山丘。②兴来一挥百纸

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①柳宗元《答崔黯书》:

“凡人好词工书,皆病

癖也。吾尝见病心腹人,

有思啖土炭、嗜酸咸者,

不得则大戚。观吾子之

意,亦已戚矣。”苏轼在

这里以此作譬,说石苍

舒爱好书法,也像得了

怪病的人,把土炭当作

珍羞那样。

②《国史补》:“长沙僧

怀素,好草书,弃笔堆

积,麦于山下,号曰笔

冢。”这里借喻石苍舒书

法功夫之深。

8 徐峤之

徐浩

《孙莘老求墨

妙亭诗》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

出力中藏棱。

苏轼对二者的书法比较

推崇

9 杜甫《孙莘老求墨

妙亭诗》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谕

未公吾不凭。

苏轼不满杜甫“书贵瘦

硬方通神”的说法,提

倡雄健肥劲的书风,故

东坡最重颜真卿、杨凝

式等体貌宽裕阔大一路

书风,而藐视那些以瘦

硬故作矫健的书法。

各种字体的书法鉴赏

各种字体的书法鉴赏 书法鉴赏——隶书 隶书相传为秦朝程邈所创。程邈为县狱吏,因得罪秦始皇,被关押于云阳狱中。其时政务多端,文书日繁,小篆不便于速写。程邈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便在狱中创造了隶书。这种隶书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画平直,有了波磔,与小篆相比,书写方便,易于辨认。秦始皇看后大喜,不但赦免其罪,还提升其为御史。这种字因是徒隶所创,又首先在徒隶中使用,所以称之为隶书。其实,据出土的文字资料来看,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先,就有隶书萌芽。程邈只是做了一番整理工作。但历史一般认为程邈是隶书的创造者。可惜他没有书迹留下来。 隶书始用于秦代,盛行于西汉,鼎盛时期在东汉后期。 在隶书著名书法家中,程邈之后,最负重名的要算东汉末蔡邕。他博学多才,精通经史、音律、天文,善辞赋,工书法,以隶书最为著名。清代陈思说他“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美尽妙,独步古今”。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蔡邕奉诏写定“六经”文字,书丹上石,刊刻于洛阳太学门外,世称这些刻石为《熹平石经》。石经用当时标准隶体书写,结体平整端庄,浑厚凝重,深受时人喜爱。当其建立之始,乘车来观览、摹写者日余千人,填塞街衢,足见其声誉之高。他的女儿蔡琰也是中国历史上博才多学的第一个有书法作品传世的女书家。其他如萧何、曹喜、师宜官、梁鹄等也是写隶书高手,可惜他们的书迹没有流传下来。 隶书书法,除民间流存下来的帛书、竹简外,汉代刻石,保存也较为集中。不过,西汉刻石,较为罕见,而且不少石刻仍是古隶,如《五风二年》刻石,《菜子侯》刻石,都略带篆书笔意。隶书成熟以后,在东汉碑刻中大放异彩。现存东汉刻石,以桓、灵之际为多,后世所谓“汉碑”,主要就是指这个时期的碑刻。为了便于介绍,把风格比较接近的归类如下: 清秀飘逸者:这类风格的为数最多,这主要因为字体纯熟首先要表现出一种秀丽俊俏。我们可以举《曹全碑》、《张景碑》为例。尤其《曹全碑》更为著名,此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原石现陈列于西安碑林。 端方工整者:这类风格以严整健稳见长,但从中透露着自然朴茂之质。我们举《衡方碑》、《封龙山颂》为例。《衡方碑》立于建宁元年,在山东汶上县。《封龙山颂》立于廷熹七年,是河北元氏县著名五碑之一。全碑隶书15行,每行26字。

苏轼书法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一、教学导入:(先以作品欣赏导入) 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二、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三、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

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醉翁亭记》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洞庭春色赋》(上)与《中山松醪赋》(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後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 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後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此时,苏轼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两帖真迹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1982年12月上旬

苏轼书法释文

致董长官贴 轼启。近者经由。获见为幸。过辱遣人赐书。得闻起居佳胜。感慰兼极。忝命出于馀芘。重承流喻。益深愧(慰)畏。再会未缘。万万以时自重。人还。冗中。不宣。轼再拜。长官董侯阁下。六月廿八日。 遗过子贴(記子由夢) 元豐八年正月旦日,子由夢李士寧,草草為具,夢中贈一絕句云:「先生惠然肯見客,旋買雞豚旋烹炙。人閒飲酒未須嫌,歸去蓬萊卻無喫。」明年閏二月六日為予道之,書以遺過子。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 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举枣叶之有馀,纳芥子其何艰,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袅袅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吹洞庭之白浪,涨北渚之苍湾。携佳人而往游,勤雾鬓与风鬟,命黄头之千奴,卷震泽而与俱还,糅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菅。忽云蒸而冰解,旋珠零而涕潸。翠勺银罂,紫络青伦,随属车之鸱夷,款木门之铜镮。分帝觞之馀沥,幸公子之破悭。我洗盏而起尝,散腰足之痹顽。尽三江于一吸,吞鱼龙之神奸,醉梦纷纭,始如髦蛮,鼓包山之桂揖,扣林屋之琼关。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惸鳏,属此觞于西子,洗亡国之愁颜。惊罗袜之尘飞,失舞袖之弓弯。觉而赋之,以授公子曰:乌乎噫嘻:吾言夸矣:公子其为我删之。 中山松醪赋:始予宵济于衡漳,军涉而夜号。燧松明以记浅,散

星宿于亭皋。郁风中之香雾,若诉予以不遭。岂千岁之妙质,而死斤斧于鸿毛。效区区之寸明,曾何异于束蒿?烂文章之纠缠,惊节解而流膏,嘻构厦其已远,尚药石之可曹。收薄用于桑榆,制中山之松醪。救尔灰烬之中,免尔萤爝之劳。取通明于盘错,出肪泽于烹熬。与黍麦而皆熟,沸春声之嘈嘈。味甘馀之小苦,叹幽姿之独高。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蒲萄。似玉池之生肥,非内府之蒸羔。酌以瘿藤之纹樽,荐以古蟹之霜螯。曾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投拄杖而起行,罢儿童之抑搔。望西山之咫尺,欲褰裳以游邀。跨超峰之奔鹿,接挂壁之飞猱。遂从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涛。使夫嵇阮之伦,与八仙之群豪。或骑麟而翳凤,争榼挈而瓢操。颠倒白纶布,淋漓宫锦袍。追东坡而不及,归铺啜其醨糟。漱松风于齿牙,犹足以赋远游而续离骚也。始安定郡王以黄柑酿酒,名之曰“洞庭春色”。其犹子德麟得之以饷予,戏为作赋。后予为中山守,以松节酿酒,复以赋之。以其事同而文类,故录为一卷。绍圣元年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东坡居士记。 苏轼赤壁赋 壬(r?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1]不兴。举酒属(z 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yǎo)窕(tiǎo)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

苏轼《前赤壁赋》书法鉴赏

苏轼《《前赤壁赋》》鉴赏 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遊览黃州城外赤鼻矶,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賦》,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遊,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賦》,两文传涌不绝,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杰作。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 本书卷为友人傅尧俞(1024--1091)书《前赤壁賦》,自识:“去岁作此赋”,所以知道是元丰六年书,时四十八岁。书卷前有缺行。曾经贾似道、文徵明、项元汴、梁清标等收藏过,后入清内府。此赋用笔锋正力劲,欲透纸背;在宽厚丰腴的字形中,力凝聚收敛在筋骨中,此谓“纯绵裹铁”。这种力又往往从锋芒、挑踢、转折中闪烁出来,就像宽博的相貌中时有神采奕奕的目光流观顾盼。特别耐人寻味的是,苏轼选用行楷表现出一种静穆而深远的气息。明董其昌赞扬此赋“是坡公之《兰亭》也”。试作剖析: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有诗情画意,又渗透玄理,《前赤壁赋》的内容与之相近。苏轼的旷达胸襟、高洁灵魂与羲之亦有相似之处。王羲之将他风神萧散、不滞于物的襟怀在行书《兰亭序》中表现出来,而苏轼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的心神也在此赋中显现。董氏还赞扬此书墨法:“每波画尽处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 苏轼的楷书极少,从《前赤壁赋》可以看出,书作与严谨的唐楷大相径庭,不仅字形多欹侧而向左倾斜,且笔法自然不拘、多带行书意。有人说他的书法,腕著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黄庭坚为之辩白,说这是以“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来看待苏书。也就是说,苏轼并不强调书法的严谨法度,即便楷书也是如此。从墨迹上看,苏书并非“卧笔”,不过是执笔稍偏下,依然运笔中锋,故有笔圆韵胜之姿。苏轼的书法重在写“意”,走自己的路。“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谓“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气韵,可以说是他的书法最大特点。世称苏的书法之美乃“妙在藏锋”、“淳古道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是“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而他的文章寓意之说则更加精辟,既为当世直视,又为后世楷模。 苏轼笔力雄厚,却能书写随意;宗法传统,却能时出新意,这是苏氏在此卷中为我们展示的驾驭笔墨的非凡才能。作为尚意书风的主要代表,苏东坡的艺术追求,从来就是强调自我发挥,挥洒性情。他屡屡自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气强烈地抒发了一种不为绳缚,崇尚自我和自然的艺术情感。欣赏此帖,能感受到作者从头至尾都处于一个心手双畅,兴到笔随的精神状态。字势的映带关联,字态的率意洒脱,字列的大小错落,都营造出一种顺乎自然的艺术情景。所谓“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萧散容与,霏霏如甘雨之霖,森竦掩映,熠熠如从月之星,纡余宛转,缅缅如萦茧之丝气显现出诗一般的美感。

书法鉴赏课后题

下列哪种笔法是指笔毫不离开纸面并且书写出由粗到细变化的线条 A、提笔 B、按笔 C、蹲笔 D、挫笔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2 下列哪种笔法是指顿笔后,笔毫不提不按,只做微小的位置移动 A、提笔 B、按笔 C、蹲笔 D、挫笔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下列选项不属于汉字笔画组成部分的是 A、起笔 B、提笔 C、行笔 D、收笔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 顿笔用笔时比较轻而蹲笔比较重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5 《颜勤礼碑》是初学楷书书法的人很好的范本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 《麻姑仙坛记》点画用的最多的一种写法是 A、左侧点 B、右侧点 C、短横点 D、短竖点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 《麻姑仙坛记》是谁的作品 A、柳公权 B、褚遂良 C、张旭 D、颜真卿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在《麻姑仙坛记》中主要采用篆法入楷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在永字八法中被成为勒的笔画是()。 A、点画 B、竖画 C、横画 D、撇话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 在《麻姑仙坛记》中横画起笔为方笔,收笔为圆笔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 在《麻姑仙坛记》中折画主要以什么形式为主 A、圆折 B、方折 C、外方内圆 D、先横后竖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2 《麻姑仙坛记》中楷书字体哪个部分比较密集 A、左上 B、右上 C、左下 D、右下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折画的表现形式的是 A、内外皆圆 B、外圆内方 C、外方内圆 D、先横后竖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 勾画在永字八法里称为趯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5 《麻姑仙坛记》中的勾画主要采用行书入楷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 在唐朝建国初,书法并没有得到重视,而是在中唐后才逐渐得到重视并将书法作为国学之一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 柳公权最初是得到哪位皇帝的赏识 A、唐宪宗 B、唐穆宗

书法鉴赏之苏轼书法

苏东坡书法美学思想浅谈 苏轼书法列为宋四家之首,富于才情、善于抒情的苏轼书法,天真烂漫,是宋代书法中最长于抒情的书法艺术。他学养深厚而又极富才华,一生历尽坎坷,但豪放乐观,他的书法也体现出这种精神。 考其书法,“东坡先生少日学兰亭,中岁喜学颜鲁公”(黄庭坚语)。据介绍,佥判凤翔时写的《亡伯父苏涣诗帖》是较早的作品,小楷诗稿,此帖极具典型的晋人小楷风味。熙宁年间在京时写的《治平帖》,赵孟頫认为“字画风流韵胜”;判杭时的《钱塘帖》、知密时的《乞超然台诗帖》、知徐时的《黄楼帖》、知湖时的《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等都是任情纵意,字字断还欲连的小行书,真正的兰亭风格。在黄州以前,苏轼的书法主要是继承二王,继承传统,典型的晋人风格。他早有革新精神,一直反对唐人讲究法度的条条框框,提倡书法艺术要摆脱传统束缚,意之所至,自由创造。 《黄州寒食诗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内容为作者自作诗,诗作是苏轼罹难文字狱后被贬黄州,生活困顿潦倒的真实写照。该帖为手卷形式,其用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可谓“端庄杂流丽,刚健复婀娜”,故有“苏书第一”之称。诗文全篇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苏轼将诗句中的心境情感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连,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服,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论苏轼的书法艺术特色、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与影响

论苏轼的书法艺术特色、成就及其 历史地位与影响 苏轼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多才多艺,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书法成就只是他所取得的多方面文化成就中的一个部分。历史告诉我们,任何门类的精神文化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且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的发展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因此,我们考察苏轼书法思想的历史地位,就必须将其置于苏轼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整体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进行。 当我们将苏轼的书法思想放置于这个中国古代文化整体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进行考察的时候,便不难发现苏轼的书法思想在宋代文化发展和中国古代书法发展中所具有的无以取代的历史地位。” 苏轼的书法特点 1、用墨丰腴。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当然,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有人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苏轼的书法,也有人对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不好。赵孟頫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如《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 2、结字扁平。与殴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3、横轻竖重。这一点充分表明,苏轼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这一书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表现。 4、笔画舒展。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两人私交颇深,苏轼的很多传闻趣事,都与黄庭坚有关。因此,苏轼的书法,应该对黄庭坚有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何处?研究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的书法,不难发现,在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舒展。 5、轻重错落。轻重错落,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如《武昌西山诗帖》中的“但见落日低黄埃”一句,一大一小,错落有致。有时是几个字重,几个字轻,轻重搭配,同样给人很强的韵律感。如《答钱穆父诗帖》中“借君妙语写春容,自顾风琴不成弄”一句。“借君”二字重,“妙”字轻;“语写春”三字重,“容自”两字轻;“顾风”两字重,“琴不成”三字轻,“弄”字又转重。 6、大小悬殊。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几乎是很多名家书法的一大特点。但同一幅作品中,字体大小悬殊之大者,苏轼书法可谓独树一帜。如《寒食帖》中“哭涂穷”三字。这三字所占比例,比前一行中五个字所占的比例还大。这种字形大小悬殊给人视觉上极强的冲击力,实际上也表达了当时书写过程中的一种强烈的情绪。这种情况,在《武昌西山诗帖》中也有体现。

浅析苏轼早期书法风格

浅析苏轼早期书法风格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人生坎坷,仕途困顿,他将满腔激情寄托于文艺,以旺盛的创作为我们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优秀文艺作品。然其诗文书画只不过是“博学余暇、游手余斯”的副产品,他真正的抱负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正如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所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正是苏轼晚年对自己人生价值所做的总结与解剖,这亦是对其政治生命的自嘲,却也暗含了对自己文学艺术生命的肯定。黄州、惠州、儋州的十多年贬居生活,不仅是他文学艺术的辉煌时期,也是他人生思想范型发展、成熟乃至最后完善的最关键时期。假如没有这一段生存挫折与磨炼之玉成,也就没有如今我们心目中的苏东坡。社会存在实践影响了东坡的思想意识与心理转化,使其性有所适,宣之于文艺,完美其人格。是以我们所熟悉的苏轼,是黄州以后的东坡,所熟悉的他的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是黄州以后的中、后期作品,亦是当下研究苏轼书法的热点,而对于他的早期的书法作品及风格却乏人问津。

据上述资料可以得出,在此期间苏轼的书法总的特点是力追晋唐,故可用“晋风唐法”四字加以概括。他对晋人的书法推崇备至,是“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特别是对于王羲之,兰亭格调已深深相印于他的书法之中。诚如黄庭坚在《跋东坡墨迹》中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杨疯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苏轼认为晋、唐书法是一脉相承的,虽外形迥异但“气韵良是”,他在《题颜鲁公画赞》中说:“颜鲁公平生写碑,惟《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非自得于书未易为言此也。” 苏轼早期书法风格的形成既有时代的成因,亦与他早期的人生历程与思想密不可分。宋初的书坛一片萧瑟,欧阳修认为:“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赵构《翰墨志》云“本朝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书学之弊,无如本朝”。从唐末经过五代十国,尚法的书风一直沿袭下来。被唐太宗尊为“书圣”的王羲之的王氏书风,经过唐人的诠释,其所代表的魏晋风度竟成了儒家最高审美法则“中和之美”、“尽善尽美”的范本。唐太宗在《王羲之论传》中说:“详察古今,研精篆索,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张怀瓘亦在《书断》中说:“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必动中庸。”此一诠释对后世书法的影响至深至巨。在宋代宋太祖置御书院,侍书学写王字亦书诰,字体轻弱笔体无法,但翰林侍书辈皆学之,被称“院体”,然诏令碑刻皆不足观。米芾在《书史》中评论过,宋太宗好书,公卿以上之所好,悉学钟、王。与晋人一样,宋人书法亦尚“雅”,黄庭坚曾评苏轼书法:“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然宋人之尚雅与晋人之尚雅大不相同,晋人有高风绝尘,略脱世务,远追老庄之姿,宋人则不离世务,而要求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发掘雅趣,所以,宋人是入世的,宋人的思想核心,还是儒家思想。正如马积高在《赋史》中对苏轼的评论:“其议论因事立说,不顾前后,类战国的策士;其处世态度豁达,不甚热中权

心中之书_从笔迹心理学角度浅析苏轼的书法艺术

大 众 文 艺 大110 摘要:苏轼是我国书法史上杰出的书法家,其论书崇尚意趣。本文对我国古代丰富的汉字笔迹心理学思想以初步的论举。以个性、情绪、品德等心理因素与笔迹的关系中透视苏轼的书法艺术。 关键词:苏轼;书法艺术;笔迹心理学;“书如其人” 笔迹学(Graphology)属于实用心理学的范畴,因此也叫笔迹心理学。作为边缘学科,它是以书法学的内容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和行为,所以又可称为书法心理学。 近年,笔迹学在欧美各国发展迅速,并进入实用阶段。汉字在千百年书写活动的实践中,铸就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智慧、精神和性格,寓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比其他文字更具特色。汉字为西方笔迹学界所注目,已成为各国笔迹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就“书如其人”这个书法思想而言,人的个性、情绪、品德等心理因素与书法笔迹的关系是极其紧密的,一些书家研究者对其也做过许多具体的阐述。下v面笔者将从书法心理学这个角度进一步对苏轼书法艺术进行评析。 一、笔迹与个性 苏轼作为一代书家,对艺术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笔圆韵胜是苏书的特点之一。他的《黄州寒食诗帖》结字基本上趋向扁平,并在魏晋钟繇等人扁平结字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发展,更加强调横向笔画的伸展,抑制多数纵向笔画的作用,使通篇作品除有纵向的气势贯穿外,更加强了笔势横向发展的特殊意趣,缺少了长形或是纵势的字的调节,在视觉效果上显得平淡少变化,更好地衬托出此帖的意韵。创设了一种静谧、舒适的情境,这就是“韵”胜。而结体取横势,用笔“中锋”“偃卧”并用,用墨浓重不但形成了苏书风格,而且也体现了苏轼的个性特征。 苏书真迹的内在流露,很多棱角也体现了他本人提出的“书如其人”理论。从他那一幅幅创世佳作的缝隙中恰当地流露出了他那率真自然、平淡含蓄的艺术个性。苏轼笔画平腴饱满,字型偏扁,用笔上采用偃卧手法,这是苏轼的独特所在,而细品偃卧手法执笔,笔画自然放粗,再加之用墨较浓,必然使字象更为饱满。现代笔迹心理学研究者,刘兆钟先生在其著的《笔迹探秘》中述,“笔画粗而浑圆表示其人性情敦厚,热诚,工作实实在在,注重实效,不喜欢搞形象虚景。心胸豁达,度己度人,能适应环境。”这真可谓是苏轼细致入微的个性写照。苏轼47岁所书的《前赤壁赋》是其书风较稳定的时期。一种冲淡融和的意态。表现的是一种平和的美,而这种平和冲淡、深邃的美是他所追求的审美境界与理想,也是苏轼“尚意”书法美学的最高境界。苏轼《评草书》中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就是要摆脱种种形式上的束缚,进入自由的创作状态,在书法中明明白白地表达自己的“意”以及自己内心感受与独特的心灵历程。所以他说:“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贱古人,是一快也!”他为什么“一快”,是因为“自出新意”,所表达的是他的内心感受,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所以是快乐的。创新是为了确立一个书法家独特的艺术风格,苏轼的创新论,既追求新意,也向古人汲取精华,即是“自出新意”和“不贱古人”的辨证统一。他还说: “出新意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也就是说,“出新意”“豪放”必须出自“法度”“妙理”之中,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苏轼艺术创新的基本准则。这说明苏轼在“信手自然”的同时是十分谨慎地恪守法度的。儒家的“经世致用”、道家的“崇尚自然”、禅宗的“清淡虚静”等思想对苏轼的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二、笔迹与情绪 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外景性和不稳定性。它往往是由某种刺激引起,一旦发生即表现于外,不易控制,当刺激影响减弱时,情绪也随之减弱或消失。在书法领域中,古人论述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有很多。首先,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大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矣。言哀已叹。”书家的创作心境不同,会在其所作书法作品的精神意蕴上相应地留下微妙的痕迹。反过来说,书法的意蕴之美也因人而异,即便同一个书家,不同时期其作品风格亦有不同,究其原因,其根源乃在作者创作时,内在的情感状态不同。孙过庭通过对王羲之书法作品的分析,道出了书写内容对书写者情绪的暗示作用。另外,古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对此,元代的陈铎曾在《翰林要诀》中作了精辟的概括:“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再次,有人认为书法创作可以排解情绪,苏轼就曾说过:“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书者,抒也,或抒发积极情感,或泻泄消极情绪。这一认识完全符合书法艺术活动的心理规律。 《黄州寒食诗帖》将许多对立的书法艺术语言如丰腴与瘦劲、横势与纵势、凝重与流动、萧散与端庄、豪放与平和等,有机地融合于一体。尤其是在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充满了感染力。此帖总体上笔者认为就是围绕着一种情感的变化展开的,有一个起伏变化的过程,每一行有一个基本情调,全帖的总趋势也是由平和向豪放发展。其前七行的书写基本是中规中矩的,基本体现出苏书的特点,结字取横势,以扁平的结构为主,偶尔掺用纵势,如“年”“中”。前七行字型大小大致相同,没有明显的大小对比,表现出比较平和的风格特点;从“春江欲入户”开始的三行,行轴线开始出现变化,波动起伏开始增加,字形排列也不再是相对的整齐划一而是处于不断的正与斜的交替变化当中,情绪开始从平和向激越过渡;而后五行跌宕错落,充满了不可遏制的激情,尤其与前十行对比,用笔更有沉着痛快的感觉。“衔纸君门深”一行,用笔畅达、无拘无束,不再受其用笔务求慢的影响,表现出一种率意的自然的奔放的审美感觉。后五行的字明显大于前三行,尤其是从“破灶烧湿苇”到“衔纸君门深”这三行,在大量的横势厚实的结字中,有穿插使用瘦劲、细长的字形,如“衔”“纸”“苇”“见”等字,造成横向与纵向,丰腴与瘦劲的对比,而“苇”“纸”两字的悬针竖最有力的造成了竖 心中之书 ——从笔迹心理学角度浅析苏轼的书法艺术 王文影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市 100102) 文艺评论

书法字帖苏轼

苏轼 宋代艺术家提倡平淡绚烂之美,其理论来源于苏轼,他受到当时道家和禅宗思想的影响,因而提出平淡为美,了解这一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苏轼的艺术,还有助于了解整个宋代文艺的面貌。”宋代苏轼在《与侄书》中对他所推崇的艺术美学做了极其精要的概括,他说:“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这句话里有一对相反的词汇,一个是平淡,一个是绚烂。以常理度之,平谈怎么会是绚烂呢? 苏轼《枯木怪石图》而苏轼在这里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说日常平淡之物,乃含绚烂之意。作为的一个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或许可以给我们启发。我们先来看他的画,他流传下来的画不多,比较出名的一个是《枯木怪石图》。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幅画并没有描绘什么美好的事物,仅仅是一个奇形怪状的石头,一个干枯瘦瘪的老树,那么苏轼为什么要画它?实际上,苏轼在画这幅作品的时候,境况不好。他当时是徐州太守,曾亲往萧县圣泉寺是在那里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这幅画几乎代表了苏轼在美术教材的美术史上的形象。在当时的政坛,苏轼是左右两派都不接纳的“烫手山芋”。早年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认为新法步伐太快,容易产生社会流弊,因而不见容于新党,甚至在"乌台诗案"中险些丧命,后被贬黄州。王安石罢相后,司马光起用了包括苏轼在内的旧党人士,但苏轼同样不赞成司马光全盘否定新党的举措,所以又受到旧党的猜忌,其后苏轼屡遭贬斥,竟一个月内三贬其官,最终将他贬至广东的惠州、海南的儋州。 苏轼画像如此传奇而又充满曲折的道路,让苏轼极其喜欢表现一些奇怪的东西,是因为"怪怪奇奇,盖是描写胸中磊落不平之气,以玩世者也"。苏轼自己在诗文中说: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功业未就无疑是其人生最大的痛苦。而他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莫过于看到郡下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无灾无祸。苏堤的湖光山色,徐州的野老顽童,凤翔的喜雨亭都烙上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本质力量”,所以,这些人和景进入他的眼帘,他的全身心都会被无限的恬淡、欣慰和澄明而包围。作为一个政治家,苏轼一直在追求着这种难以企及的“美”,这已经完全超越了世俗的名利层,追求的是审美的忘我之境,即“自我实现”之境。正如浮士德在几番求索之后终于在围海造田的造福人类的事业中发现了人的生 命的伟大与庄严,“你真美啊,请为我停留!”这是生命进人至真至纯的幸福欢乐的极境的由衷呐喊。 因而,这种自我实现,超然物外的心态,不需要遵从现实社会世俗的审美观点,一些自认为挑战了审美底线和审美享受的“怪奇”之态,可能更加符合苏轼作为一个文人画家自我的意趣追求。这也就决定了苏轼不会去表现枝繁叶茂的欣欣向荣之态,不会去表现灯红酒绿的人生欢快。毕竟,那些都是一时之乐,非人生常态。在他看来,平淡的、普通的,才是长久的,正因为其平淡、普通,才蕴涵着人生无限的可能。我国著名的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提出了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的理想,一种是追求色色的华丽之美,一种是追求芙蓉出水的自然之美,前者是一种追求在艺术上尽量的光鲜夺目,,而后者则突出在朴实的艺术表达过程中表现艺术家的思想和人格,这两者之间虽然没有孰优孰劣的差别,但是在艺术的境界上、对人生的态度上却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深浅层次,那么,苏轼无疑是属于后一者。 苏轼的生活背景是处在北宋的后期,这一时期是北宋从鼎盛到衰落的转变时期,作为有自我意识觉醒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他在传统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积极的入世,强调作为一个士大夫个人的修养,即用自己的文字去干预社会,达到“致君尧舜上”的艺术理想。但另外一方面,苏轼又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以及社

苏轼人生轨迹概览及其各时期文学、书法作品

苏轼人生轨迹概览及其各时期文学、书法作品 一、苏轼人生轨迹概览 北宋著名的历史人物苏轼(1037-1101)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中年以后,从北到南,却是接连被贬黄州、惠州,直到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苏轼在1101年6月的《自题金山画像》自作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① 就是这跌宕起伏,四海飘零的一生,却被苏轼过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 身处顺境,他能享受最好的,能讲究。 身处逆境,他能承受最坏的,能将就。 这份豁达和修养,让我们这些后来人,不由得一赞三叹。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道:“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这大概就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诠释。 苏轼一生历经宋仁宗(1010-1063)、宋英宗(1032-1067)、宋神宗(1048-1085)、宋哲宗(1076-1100)和宋徽宗(1082-1135)五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初唐大臣苏味道②(648-705)后裔。与父苏洵(1009-1066)、弟苏辙(1039-1112)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苏家占三席。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③在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1007-1072)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 ①“儋州”即今海南岛。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因著名的“乌台诗案”被贬“萧瑟”的黄州,时年43岁。1085年宋神宗去世后,年幼的宋哲宗继位,改元“元祐”,由哲宗的祖母高太后听政,1085-1093年高太后听政期间,重新重用“旧党”,打压新政,苏轼在此期间权位一度亨达,但元祐四年(1089年)因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调知杭州,元祐六年(1091年)被召回朝不久又因政见不合,先后知颍州、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宋哲宗“子承父业”继续推进新政,改元“绍圣”,苏轼也于宋哲宗亲政改元之初的绍圣元年(1094年)被贬荒僻的岭南——惠州,时年57岁。更于绍圣四年(1097年)约60岁时被贬往凶险之地——儋州。所幸宋哲宗于1100年英年早逝,后宋徽宗(1082-1135)继位,苏轼遇赦得以北归,逝于常州,葬于汝州。一代文儒总算免于终老天涯海角之厄。 ②著名唐诗《正月十五夜》的作者。全诗如下: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③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1007-1072),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1002-1060)。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1019-1083)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书法全集

苏轼书法全集 《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后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后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后者作于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 此二赋笔意雄劲,姿态闲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 此两帖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此卷前隔水、

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苏轼诗文一章,行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有翁氏题跋。共三十六行,计三百零七个字。藏处不详。 此帖无年款,据清翁方纲所考,苏轼有《常润道中,有怀钱唐,寄述古五首》之作,其次章有“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句,并自注云:“杭人以放鸽为太守寿。”此正是帖中所言陈太守放营妓周韶事,杭人称誉之。因周韶诗中有“开笼若放雪衣女”事,正应放鸽为寿。此在熙宁五、六年间事。翁氏又考苏诗外集有《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生眼底,逡巡旧事上眉尖。 春来试问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不知为谁而作也?和一首》。此事在苏轼自密州移徐州之际,即在熙宁九年苏轼潍州度岁时。翁氏即猜此帖在熙宁十年书。然诗与帖又有矛盾:帖云“仆在钱塘”见“堂前小阁中壁上”书蔡君谟“绰约新娇”诗,而诗云:“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二者必有一伪。再,《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又载苏轼《题蔡君谟诗草》云:“此蔡君谟—《梦中》—诗,真迹在济明家,笔力遒劲。”并自署为“元皊五年十月四日”。 此是苏轼知杭州事,距初悴杭州又十五、六年时间。这又留

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一.王羲之 东晋,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会稽”。其子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遗址犹存。 中文 名: 王羲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公元303年,一作321年 逝世日期:公元361年,一 作379年 主要成 就: 书法 代表作 品: 《黄庭经》、《乐毅论》、《十七帖》、 兰亭集序》、《初月帖 所处时 代: 东晋 称号:书圣 1.人物简介 王羲之他出身于名门望族(),从曾祖与《二十四孝图》中的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于江南(今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着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

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着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各体皆精,被奉为“”。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草书《初目贴》、正书《》、《》最着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2.作品风格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王羲之书法作品(11张)草书《》、行书《》、《》、《》、《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序(20张) 为历代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

苏轼书法欣赏

苏轼书法作品欣赏[图文]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 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 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 》、《醉翁亭记》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洞庭春色赋》(上)与《中山松醪赋》(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後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後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

2018年12月书法鉴赏考试答案

2018年秋书法鉴赏考试答案完整 一、单选题(题数:40,共 40.0 分) 1《马荐》是在十个石鼓中讴歌秦代最早的石鼓文。()(1.0分) 1.0分 我的答案:√ 2下列哪个疏勒国国王被曹全活捉并处死?()(1.0分) 1.0分 ?A、 臣盘 ? ?B、 建倚 ? ?C、 和德 ? ?D、 兜题 ? 我的答案:C 3 清代方朔认为下列哪一位是汉隶中最可师者?()(1.0分)

1.0分 ?A、 鲜于璜碑 ? ?B、 乙瑛碑 ? ?C、 礼器 ? ?D、 西岳华山庙碑 ? 我的答案:B 4下列哪一项是古代启蒙教育中关于人文知识的读本?()(1.0分)1.0分 ?A、 《千字文》 ? ?B、 《上大人》 ? ?C、 《百家姓》

? ?D、 《三字经》 ? 我的答案:A 5 颜法定型笔法是用下面哪一项锋位运笔?()(1.0分)1.0分 ?A、 卧锋 ? ?B、 侧锋 ? ?C、 中锋 ? ?D、 尖锋 ? 我的答案:C 6 书法家王羲之是下面哪个朝代的?()(1.0分)

1.0分 ?A、 魏 ? ?B、 三国 ? ?C、 西晋 ? ?D、 东晋 ? 我的答案:D 7 在《麻姑仙坛记》中折画主要以下面哪种形式为主?()(1.0分)1.0分 ?A、 先横后竖 ? ?B、 圆折 ?

?C、 方折 ? ?D、 外方内圆 ? 我的答案:B 8 孙过庭《书谱》是下面哪个朝代的作品?()(1.0分)1.0分 ?A、 元 ? ?B、 晋 ? ?C、 唐 ? ?D、 宋 ? 我的答案:C

9 虢季子白盘长近(),重达到四百余斤。(1.0分) 1.0分 ?A、 二尺 ? ?B、 三尺 ? ?C、 四尺 ? ?D、 五尺 ? 我的答案:C 10 欧阳询人生哪个阶段的代表作是《九成宫》?()(1.0分)1.0分 ?A、 晚年 ? ?B、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