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袁江洋-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再检视

袁江洋-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再检视

袁江洋-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再检视
袁江洋-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再检视

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再检视

袁江洋①

摘要数十年来,科学中心转移规律或者说汤浅规律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传播与研究,但甚少质疑之词。汤浅现象是传统科学计量学的产物,而传统科学计量学在进行计量研究的过程中不考虑诸多难以量化的影响因素尤其是社会文化制度方面的因素,并预设了一些可疑的前提。非汤浅式的科学技术成果计量研究,如英国化学家戴维斯的工作,可给出不同于汤浅论题的结论。在今天看来,以科学中心概念描述世界科学的历时发展过于简单。新的科学计量学宜更多融合当代科学史、科学哲学及科学社会学的学术成就,并通过综合理解历史情形确定计量研究的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关键词科学计量学汤浅现象科学中心世界科学的历时发展《科学时间表》

一汤浅现象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思想始现于英国科学学学者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Bemal 1954, pp. 930-931;贝尔纳1959];1962年,日本神户大学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对《科学和技术编年表》等三种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数据形式论证了英国学者贝尔纳关于科学中心及其转移过程的见解[Yuasa 1962;汤浅光朝1979]。文革期间,我国学者赵红州也基于类似的文献资料(《复旦大学学报》所载的“自然科学大事记”)、类似的分析方法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赵红州1984]。

汤浅光朝以下述方式定义“科学中心”:当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段内的科学成果数超过全世界科学成果总数的25%,则称该国家在此时段内成为科学中心,该国家保持为世界科学中心的时段为其科学兴隆期。由此,他指出近代以降,科学中心按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X国)顺序转移,如表1所示。

据此表,他提出以下结论,

①作者简介:袁江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

(1)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在发生着周期性的转移。

(2)科学中心在欧洲的兴隆期平均值为80年,因此,科学中心的转移周期是80年。

(3)以此为基础,他预言说,若美国科学将遵循欧洲科学的同样规律,则美国的科学兴隆期将终止于2000年[Y uasa 1962, p. 70]。

汤浅光朝本人将他的发现名之为“汤浅现象”,但他无疑倾向于认为,世界科学活动是规律的,这种规律就表现为一种周期性的科学中心转移。正是基于这一规律,他才给出了他关于美国科学中心会于2000年前后发生转移的预言。在预测美国之后的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时,贝尔纳和汤浅比较看好前苏联;而赵红州则看好中国,甚至专门提出了一种“红灯效应”的赶超机制:美国以及其他科学发展国家因科学道路上出现红灯而停止,当绿灯再次亮起,中国恰好赶到,一掠而过。

在我国,汤浅现象素有“科学中心转移规律”之称。而且,汤浅和赵红州的工作引发了诸多后续研究。梁立明在其《科学计量学》及其合作论文“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时空特征及学科层次析因”中,对汤浅现象进行了数学上的再表述[梁立明1995; 冯烨、梁立明2000]。刘鹤玲对近代以降历次科学中心兴起与转移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刘鹤玲1998a; 刘鹤玲1998b]。更有许多学者、科学家与科技政策研究者与制定者以“科学中心转移规律”为依据,探讨未来中国科学与世界科学的发展前景与策略。

然而,汤浅的预言已为今天的事实所否定。美国的科学兴隆期至今已愈80年(按照汤浅的起始年计算),苏联、中国或其他任何国家并没有替代美国成为新的科学中心;而且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再次上演这种科学中心转移现象。

以往,人们对于汤浅现象也存有一些疑问,譬如,人们曾注意到,汤浅光朝的计量分析仅考虑了科学成果的数目,而没有考虑不同科学成果之间的质的差别;此外,他所用的主要统计资料《科学和技术编年表》也不完整,其记录止于1908年。在此,我们所要追问的是:汤浅的描述是否合理、适当、完备?汤浅现象,或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传统的科学计量学研究,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又不能告诉我们什么?

二基于《科学时间表》的两项计量研究

在汤浅时代,进行科学计量学研究的基本数据库尚不完备。今天,《科学家传记辞典》[Gilispie 1970-1978; Holmes 1988]、《科学时间表》[Hellemans and Bunch 1988] 的出版,为人们基于较为全面的数据库重新进行计量研究,提供了可能①。基于《科学时间表》,英国化学家戴维斯(M. Davies),中国学者冯烨、梁立明分别进行了研究。

冯、梁的计量研究共涉及五种年表,《科学时间表》是其中之一。他们除得出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规律以外,还进一步研究了学科中心的转移情况。在此,特引出他们所得到的统计表格(表2)及结论[冯烨梁立明2000,6页]:

①当然,这些文献仍没有对科学成果的等级作出评估并据此设立科学技术成果条目。

注:H:Heibonsha年表,W:Webster人名词典,Z:自然科学大事记;A:《科学时间表》,Y:汤浅编《西方科学文化史年表解说》。

其结论如下:

“第一,无论用何种年表进行分析,都得到相同的结论――近代以降,世界科学中心是在转移的。从整体上看,转移的顺序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第二,从不同年表得到的各国的科学兴隆期是有差异的。例如,从A和Y年表中均发现德国在16世纪曾有40年的科学兴隆期,该兴隆期与意大利几乎同时。这与汤浅及赵红州的研究结论不同。

“第三,科学中心不具有唯一性。例如,Y年表统计结果表明,1521-1550年的30年间,意大利与德国同为科学中心;1830-1880年的50年间,英国和德国同为科学中心。实际上,汤浅和赵红州的研究中也存在类似现象。

“第四,A年表和Y年表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国科学兴隆期可能存在伴生现象。例如,法国在1731-1830年的主兴隆期之前,出现了一个20年的小兴隆期。”汤浅看到了这一现象,但未特别予以说明。

戴维斯的论文译文“科学和科学家的一千年:988-1988”于本期《科学文化评论》与本文同时刊载。利用戴维斯论文中表1至表5所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以对世界科学的历时发展趋势作出再评估。表3、表4给出了不同时段占科学技术成果(合计、分计)世界份额的前三位的国家。

注:I:意大利;F:法国;B:英国;G:德国;A:美国;C:中国;R:俄国;J:日本。

从第五行起为参考数据。

对照、分析表1、表2、表3和表4,我们可以看到:

(1) 表2与表1在制表思想上是一致的,而与表3、表4不同。也就是说,前二表是通过逐年或每十年统计科学技术成果的方式来确定基本数据库的。与之不同的是,戴维斯将988年至1988年这一千年分为988-1600、1601-1660、1661-1800、1801-1900、1901-1945、1946-1988这6个时段,再按照国别、按科学学科统计这些时段上的科学技术成果,制成其表格。表3、表4是本文作者为方便与表1、表2进行比较而制的。

戴维斯的做法显示出了这样一种意向:他在这项研究中所关心的是《科学时间表》所收所有科学技术贡献在他所划分的时段里的国别分布情况①,并没有打算用某种较为简单的、基本上是线性的科学中心转移线索描述这一千年来科学成果分布的历时变化情形。在其文章结束处,他按照两大阵营的分类法概括世界各国在过去一千年中的科学发展情形,第一阵营由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组成,第二阵营中包括意大利、俄罗斯、荷兰、瑞士和瑞典②。

(2) 表3、表4所给出的信息并未对汤浅式的、简单的科学中心转移规律提供有力支持。从1601年至1945年,皆有数个科技强国同时存在,它们科技成果所占的世界份额均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只是在二战以后,才真正出现了一个超级科学技术强国或者说中心,即美国,其科、技成果分别占世界全部科、技成果的59.8%、63.2%(科技合计时则为60.1%),远远高于汤浅的判决值25%;而且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此中心将会在不久的将来衰落下去,且会降至25%以下。

表2的两位原作者也明确显示“科学中心不具有唯一性”,并注意到“各国科学中心的兴隆期是有差异的”(16世纪前德国地区有40年的科学兴隆期)。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弱化了科学中心转移的周期性概念,但仍然接纳了汤浅的科学中心概念与判据,并承认贝尔纳-汤浅科学中心转移顺序。

(3) 戴维斯的时段划分使得他在研究方法上不同于汤浅以降的科学计量学的一般方法。在我们看来,这种方法上的差异有着更深的蕴含。然而戴维斯并没有告诉读者,他为什么要对988至1988这一千年采用这样的分期。

戴维斯是以退役化学家而非科学计量学学者的身份来进行这项研究的;而且,他更多地关注科学技术成果的空间分布问题。为方便起见,戴维斯按照1920-1939年间以及1945年的政治地图来识别历史上科学技术成果的国别。这样,英国在他的研究中是指整个大英帝国,而不只是指英伦三岛;德国系指前德国地区(在二战前后有变化);而俄罗斯则指的是前苏联。但是,戴维斯的工作却是发人深省的。事实上,这种统计的目的不是要找出不同时段里的科学中心及其转移情况,也不是要发现某种关于国别科学发展的、归纳式的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预言。也就是说,这种统计并不预设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并不预先承认贝尔纳的结论。或许,他并没有意识到,当他这样划分时段与国别地理空间时,就已经将某些社会的、历史的考虑引为其前提,从而导致了一些有别于以传统研究方式得到的科学计量学结论的结论。

三汤浅规律质疑

①在研究英国科学家的科学气质与科学技术成果时,他也着眼于科学技术成果的空间分布来进行探讨[Davis 1982]。

②在此,我们可用一场几乎没有终点的长跑比赛来形容戴维斯所给出的世界各国的科学发展情景。科学在不同国家里的发展也是一场长距离的长跑竞赛,在比赛中,并不是在任一时刻都有某一位运动员遥遥领先,且跑完一段路程后,领先者还必定会换成另一位。

在论述汤浅现象(或者说科学中心转移现象)时,汤浅本人以及赵红州所给出的论题是一个强命题,相对而言,冯烨、梁立明的结论则是弱命题。在此,本文对这两种版本的论题有以下一些问难。

(1) 对于强论题,假设科学中心的概念可以成立,有什么理由认定,科学中心在发生着周期性的转移?在未给出促使科学中心发生周期性转移的、以周期性的方式起作用的历史文化原因的情形下,如何为这种周期性的科学中心转移现象提供一种解释机制?须知,如果说科学中心的转移是周期性的,是约80年会再度出现的现象,那么,导致这种转移的历史文化原因也必定是周期性的,而且其效用周期也应是80年左右。但是,我们能够找出这样的(一个或者一组)原因吗?我们不能说,每80年或每隔一确定的历史时段,科学中心国必定会遭遇一次大型战争并在战争中战败,也不能说一种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乃至于科学体制是有确定的有效期,每隔80年左右发生一次范式转换。

再者,16世纪德国地区科学中心的兴隆期只有40年,而后来在1810-1920年间,德国又再度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且其兴隆期长达110年。如此大的时间差距,简单取平均值如何能够切中问题?

其三,从表3可以看到,17世纪以降至今,英国一直稳居于世界科学技术成果榜的前三位;且在从1661年至1900年近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英国所占科学技术成果之世界份额均在25%以上。因此,没有理由断言英国在1730年以后科学中心发生了转移,不再具有超强的科学技术实力。相反,我们知道,英国社会自光荣革命(1688年)以降是一个高度稳定的社会:在近300年的时间里,英镑的购买力几乎保持不变;辉格党长期执政;以乡村自治为基础的民主社会结构也长期保持稳定;而且,英国在近代发生的多次战争中均取得了胜利,其海外殖民地也随之不断扩张。

就科学方面的发展情形而言,自17世纪以来,英国产生了多位杰出乃至划时代的科学家,如牛顿(1642-1727)、波义耳(1627-1691)、达尔文(1809-1882)、麦克斯韦(1831-1879)等人;与此同时,英国科学活动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完成了体制化与社会化进程,形成了良好的、长期稳定而有效的科学体制(包括科学内部运作机制与社会运作机制);即使进入大科学时代,其国有的大科学也是以小科学为基础来展开的。在这样一个社会稳定、科学体制健全的国家里,科学事业稳步向前发展无足为怪。欧洲的其他国家如法国和德国都不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而是以国家介入的形式实现其科学体制化进程的,国家介入虽然促使其国家科学系统加速发展,但也会带来科学不均衡发展等弊端。这些国家即便有可能在某一段历史时期使其科学技术能力与水平达到甚至略略超过英国,但不可能将之远远甩在后面;而在更长时段的科学竞赛中,英国科学体制所特有的优势仍将得到发挥。

当然,在二战中,英国所取得的胜利只能说是惨胜,大英帝国打赢了战争,但不再有昔日的辉煌,其综合国力相对于其他强国(尤其是美国、前苏联)而言相对变弱。20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家曾在《科学》和《自然》等杂志上大声疾呼“英国科学正在趋于衰落”,并在国内营造一种舆论,以唤起当局重视科学[Martin, Irvine and Turner 1984; Irvine and Martin 1986]。与此同时,美国科学家也发出了类似的呐喊。但是,英国和美国的科学衰落了没有?基莱在其《科学研究的经济定律》一书曾专辟一章予以探讨,其结论却是,无论是以质量还是以数量论,英国和美国的科学都在稳步向前发展[基莱2002]。这一结论与戴维斯的结论正相一致。从表3可以看到,1946至1988年间,美国所占的科学技术成果份额雄居榜首(60.1%),但英国仍居于第二位(15.0%),大幅度领先于位于第三位的前苏联(5.9%)。对照比较美国、英国与前苏联的综合国力,可知英联邦大幅度缩小以后的英国仍具有相当强的科学技术实力。

日本学者小岛典夫、铃木研一曾对1980年至2002年世界各国获得科学技术大奖的情况进行调查,其主要结果可见于表5、表6。表5反映了1980-2000年期间各国在科学技术方

面的获奖情况,表6给出了各国获奖人数占其总人口数的比例[小岛典夫、铃木研一2002]。由此二表同样可以看到,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居于前五位,如不计两项日本奖项,则前五位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英国仍居于第一位美国之后,在世界科技强国中居于前列。

表5 各国获国际科学技术大奖人数(1980-2002)

注①:双重国籍者按每个国家0.5计。本文作者对原表进行了简化,并增列表中倒数第二行与最后一列。

注②:鲁斯卡奖:医学奖(美国,1945年设立);伽德纳奖:医学奖(加拿大,1959年设立)(原作者统计范围为1995-2002年);沃尔夫奖:科学与艺术奖(以色列,在科学领域设有农学、物理、化学、数学及医学奖,1978)(统计范围为1980-2001年);菲尔兹奖:数学奖(1932)(统计范围为1982-1998);图灵奖: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奖(计算机协会,1947年设立)(统计范围为1980-2001年);日本国际奖:科学技术成就奖(日本,1985设立)(统计范围为1985-2002年);京都奖:科学技术及艺术奖(日本,1985年设立)(统计范围为1985-2002年)

其四,如前所述,至20世纪结束,美国科学中心并没有发生转移,而且没有在近期发生转移的迹象。这一点对本文读者来说似乎无须论证。

基于以上理由,我们不能不对“汤浅现象(规律)”(尤其是其强论题)有所怀疑。除美国科学中心未发生转移这一事实以外,英国的科学发展历程,就科学中心转移规律而言,也应该说是一个突出的反例。

(2) 以“科学中心”概念描述整体世界科学的历时发展情形,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首先,单单按国别统计某一时刻的科学技术成果数,计算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贡献所占的世界份额,按照汤浅判据(科学中心国科学技术成果数应占世界科学技术总成果数的25%),确定该时刻的世界科学中心,这样一种设想与做法虽然简便,但未必切中历史的真实情形。在汤浅等人的工作中,没有设立一个参数度量科学技术中心国与位于第二位的国家之间的差距。如,据表4,在整个19世纪,德国与英国科学、技术成果所占的世界份额之比分别为27.2 : 23.7与13.2 : 33.0(汤浅本人也曾注意到,19世纪,英国技术成果相当丰富),科、技合计时的比例为25.3 : 25.0。在此情形下,即便我们同意将科学与技术分开来考虑①,也很难判定德国是而英国不是科学中心国。其二,基于科学中心概念评估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实力,从历史的情形来看,未必适当,因为这种研究将许多科学后进国家抛在一旁,而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欧洲的少数强国与美国。反过来讲,在采用科学中心概念分析世界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时,近代民族国家也不一定就是探讨世界科学中心发生转移的唯一的分析单位。一方面,国际政治格局在不断发生改变,导致全球竞争(包括科学技术竞赛在内)的基本单位发生改变。譬如,二战的胜利,不仅是反法西斯联盟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胜利,也是这一联盟在科学上的胜利。又如,欧洲统一进程的顺利开展已使整个欧洲开始走出近代民族国家的巢臼。另一方面,在当代条件下,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变得更加重要,而且这种跨国合作及科技信息交换是受国际政治条件约束的。譬如,战后日本科学技术得以迅速重建并取得重要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与欧洲的帮助。直到今天,日本可以从美国及欧洲获取的科技信息仍远远多于中国。

因此,在考察20世纪与未来的科学技术竞争时,一个重要的分析单位是超越于近代民族国家概念之上的地区及少数几个拥有超强国力和智力资源的国家。在这样一种分析中,世界各国都没有从分析者的视线中消失,它们的科学技术贡献都以某种方式被纳入最终评估。

对汤浅现象的第三方面的疑问涉及到传统的科学计量学的研究方法问题,在此,拟单列一节予以讨论。

四汤浅现象之研究进路解析

本文以以下方式定义或者说描述“传统的科学计量学”的主要特征:它尊奉实证主义科学观;它相信人类科学技术活动是有规律的,相信掌握这些规律就可以预言未来;它还相信数学是研究人类科学活动规律的重要而有效的工具,它用往往是简单形式的数学公式表达这些规律,而且它相信这类数学模拟至少在近似的意义上是能够成立的;在分析问题时,它有意识地抛开了许多难以度量的影响因素(往往是社会文化因素),而着意于考察资金投入、科学技术成果数、论文数、论文引证率、完成科学技术发现时的年龄等可以量化的因子的时间分布或空间分布;奇妙的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它曾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而且这些成果

①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更多地是一个历史问题而是哲学问题。抽象地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只会陷于空泛的概括。就英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情况或就英国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而言,自汤因比(Arnold J. Toynbee, 1889-1975)以降,一种流行的见解是说,英国工业革命与此前的科学革命无关,科学与技术发生密切关联是在1860年以后。在我国今天,这种见解仍时常为许多技术引进论者以及经济学学者所引证。但是,自职业科学史研究兴起以来,第一代职业科学史家,如萨克雷(Arnold Thackray)与霍尔(A. Robert. Hall)等人,已对此提出异议。(Thackray 1970)他们证明,瓦特(James Watt, 1736-1819)并不是不懂他以前的热机工作原理,反之,道尔顿(John Dalton, 1766-1844)也不是置身于工业革命之外的纯化学家。一句话,工业革命仍然是在那个时代的科学基础之上发生的。

常常被冠之以“规律”之名,尽管在今天看来,这些“规律”大都是高度或然性的,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反例或缺陷,不得不予以修正。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汤浅完成了他名之为“汤浅现象”的发现,这一发现恰好构成了传统科学计量学的一个研究范例。

科学计量学就是以这样一种研究纲领开启它的体制化进程: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里,科学计量学开始被当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加以建设,尽管其体制化进程至今仍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全面成功。

然而,传统的科学计量学的研究纲领中却包含着一些可疑的信念或预设。实证科学观的弊端,科学哲学家们历来多有论述,在此不作赘述。就汤浅现象而言,通过追问导致世界科学中心发生周期性转移的种种原因,应该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原因的无规则性。

有趣的是,汤浅本人在他的论文中曾从社会学角度入手就科学中心转移现象的原因进行探讨,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无规则性。在探讨法国科学中心的形成时,他也像我们一样承认并强调:“决定这种现象的规律性不在科学知识本身,而在于当时的社会结构”;“科学革命和社会革命在这里有无可否认的关系”;而且,法国革命、英国革命与美国革命都与它们各自科学中心的形成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在解释科学中心发生转移时,汤浅认为,“有影响的科学家集团老化很可能是导致法国科学在19世纪衰落的重要原因”;而且,“科学活动在英国自牛顿去世以后(1727年)、在德国自希特勒纳粹组织形成以后(1921年)①分别衰落,则是因为科学家集团年龄老化。”这样,汤浅便为科学中心的兴衰找到了一套有一定规则的原因机制:英、法、德、美诸科学中心皆成于社会革命,而前三者科学中心发生转移则因为科学家年龄老化(这些国家科学家年龄的平均值参见其论文中的表7)。但他并没有进一步探讨科学家集团年龄老化的原因。

如龚育之先生所述,科学家集团年龄老化是科学衰落的伴生现象,汤浅指出这个现象很有意义,但是科学衰落连同人员老化的原因要从政治经济根源上寻找[龚育之1979]。众所周知,科学体制化问题正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科学体制化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维护科学人才结构,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促使科学活动稳步向前发展。而且,在欧洲,科学体制化进程早在法国科学中心发生转移之前、早在17世纪就已经开始启动,至德国科学中心衰落时更是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在这种情形下,发生科学家集团年龄老化问题无疑是由于强烈的社会变化干扰了科学的体制化发展进程所致,因为在成功地实现体制化以后,科学家队伍的年龄结构一般不会发生明显的老化问题。

如果说科学家集团年龄老化问题并不是科学组织的内在问题,而是由社会变化造成的,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这种老化现象作为科学中心发生周期性转移的原因会周期性发生,因为没有理由认为社会变化在时间上有较为严格的周期。

刘鹤玲曾结合当代科学史及科学社会学分别探讨了导致历次科学中心兴起与转移的种种原因,她并没有采用统一的模式解释科学中心转移现象[刘鹤玲1998]。在其文章临近结尾时,她这样写道:“对于不同的国家而言,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有的发生在科学兴隆期之后,有的发生在科学兴隆期之前,有的则发生在科学兴隆期当中。因此,我们只能从有关国家进入科学兴隆期之前的生产关系、政治格局和社会变迁中,寻找它们成为科学中心的政治环境根据。资产阶级革命对英国和美国成为科学中心起过作用,对意大利成为科学中心则完全没有起作用,对法国和德国进入科学兴隆期虽然没有起作用,但对其科学高潮的到来则是有意义的。”她的这篇文章并没有显露出对汤浅规律进行质疑的意向,但实际上已清楚地说明了转移现象之原因的无规则性。导致历次科学中心转移的原因是不同的,是与科学中心国社会环境相关的;而且即使是就同样或类似的原因而言,其作用机制也是不同的。

①此处中译文[汤浅光朝1979, 61页]“在德国希特勒(纳粹)上台以后”有误。希特勒于1921年将德国工党改组为纳粹党并成为党魁,但其上台时间是1933年。而且,汤浅在这里的表述也有疑问。他似乎在暗示德国科学的衰落与纳粹上台有关,但1921年时,纳粹还没有上台;其时,德国科学正处于魏玛共和的黄金时期,事实上,量子力学就是在此后的1920年代中期问世的。

实际上,一个国家所产出的科学技术成果总数本来就是由极为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而出现的表观结果,由此而发生的“现象”也只能表观的现象。如果不能就汤浅现象尤其是其中的周期性转移问题提出充足的解释,至少就不能将之视为规律并据此提出科学预言,至多只能暂时将之视为有待于解释的复合现象或偶然现象。

在明晰传统科学计量学所隐含的前提及其性质之后,让我们再次回科学计量学研究的原点,重新思考有关的研究进路问题。如果我们将科学视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那么,可以认为,影响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总的说来,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结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政策与外部环境,其科学系统的组织化程度、内在结构与运作方式,以及未在此论及的其他因素,均可能对该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发生重要影响。科学系统如此,技术系统或者说科学技术系统则更是如此。

科学变化与社会变化是相关的。对此,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以及其他类型的学者曾已从多种不同角度予以肯定。譬如,一个国家的科学的组织化、制度化结构与其政治权力结构总是存在着某种关联,在许多情形下,这两类结构出现某种同构性或相互适配性,否则科学技术系统不就不成其为一个稳定的系统,就不足以维持它自身的存在。相应地,政治权力结构的剧烈动荡可能会对科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事业的自主力则是一种抵抗这种剧烈动荡的力量。若社会变化导致一个弱势政府,则不至于对科学的自主性造成根本性的破坏,不至于从根本上改变该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如魏玛共和时期,德国科学系统并未因一战战败而衰败。相反,若导致一个强势政府出现,则可能导致该国科学活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此时,该国科学技术活动或得以迅速加速发展,如明治维新以降的日本科学,或迅速趋于衰落,如希特勒上台以后的德国科学。

既然在研究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时要考虑科学变化与社会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在研究世界科学的整体发展情形时,就更不应该忽视这种考察。因此,我们在研究科学计量学时,还需要回过头来认真考虑这样一些问题:我们所研究的科学技术系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是开放的、封闭的、或半开放半封闭的?它是自主的还是他主的?我们是采用科学系统内在的尺度还是用其社会的尺度,或者通过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并根据具体的历史发展情形,来标定科学计量学研究的边界条件或初始条件?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的选择可直接影响到统计结果及结论。在本文第二节,我们已经看到,采用非汤浅式的边界条件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统计研究,可能会引出与汤浅现象未尽一致的乃至于不同的结论。汤浅、赵与冯、梁的三项研究均显示,在某些时期,世界科学发展存在着双中心,但他们均采用科学中心概念描述世界科学的整体发展。有别于这些研究,戴维斯没有采纳汤浅模式进行他的研究,而是提出其两大阵营说描述近代以降世界科学的历时发展情形。

戴维斯的工作或许比专业水准的科学计量学研究要远为粗糙,但它能够提示我们用更复杂的眼光考察国别科学发展与世界整体科学发展。既然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系统的发展不但取决于它的内部结构,也取决于它的社会-文化环境,取决于国家的科学技术政策与包括智力资源在内的综合国力等因素,那么,在评估国家或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情形时,就不宜仅仅根据国家或世界科学技术成果随时间的分布来划定国家或世界科学技术活动的不同时期或时代。

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计量学研究走过了一条拟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科学指数发展规律、科学家最佳创造年龄分布、科学引文网络研究与本文所探讨的科学中心转移规律(或者说现象),是具有经典意义的科学计量学研究成果,它们曾经是这门学问赖以生存、发展的学术基石。科学计量学主要有以下三类研究形态:对世界、国别或分科的科学发展情形的统计研究;科学引文网络及相关研究;与科技政策相关的研究。

在科学计量学发展之初,它就与科学史结下不解之缘:普赖斯(Derek de solla Price, 1922-1983)、汤浅光朝都是著名的科学史家。普赖斯生于英国,早年曾于新加坡工作,后长期任职于美国。他在以上三方面都做出开创性的工作,可以说是现代科学计量学的奠基者。他基于对《哲学学报》(18世纪起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刊)所刊论文数的统计分析,提出科学指数发展规律(又称科学加速度发展规律),后来为避免科学以无穷大速度增长的结论,他又与人合作用逻辑斯蒂(logistic)曲线代替指数曲线来描述科学的增长[Price 1951; Price 1961; Price 1963 ];他提出了科学引文网络概念[Price 1965a],并提出用以衡量各个知识领域文献老化的数量指标,即后人所称的“普赖斯指数”①[Price, 1970];他还与人合作设计并建立了INI研究所与SCI文献信息系统;此外,他还尝试将科学计量学研究与科学政策分析结合起来[Price 1965b]。

科学指数发展规律、汤浅现象提出数十年以后,SCI系统已发展成为举世公认的(科学技术)文献学基础数据系统,与此同时,科学计量学更新的研究形态已开始出现,新一代的科学计量学学者,通过吸纳当代科学史、科学社会学以及科学哲学的重要成就与分析方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他们的研究范式转换。譬如,在荷兰学者雷迭斯多夫(Loet Lydsdorff)的《科学计量学的挑战――科学交流的发展、测度和自组织》一书中,读者不难发见诸多新的问题、新的研究方式和新的答案。读者还会看到,在该书中,科学计量学研究是与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及科学哲学研究交织在一起的[雷迭斯多夫2003)]。

在此,以以下结论来结束本文:

(1)汤浅规律存在着明显的反例:美国科学中心没有按照汤浅规律的预言发生转移是其一;英国科学技术长盛不衰是其二。

英国科学技术体系是经由自下而上的方式实现体制化的,在这种体制化进程中(尤其是初期),对科学的主要支持来自于社会而非国家。正因为如此,英国从一开始就十分关注科学与技术的协同发展,关注科学之对于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应用价值。事实上,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之初,其早期成员就十分关注各种机械发明与应用,而且他们面向社会征集技术发明并予以鉴定,以求推进技术进步。自18世纪直至今天,英国一直是世界上主要的技术输出大国。由此,也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明英国科学在18世纪的“衰落”,因为在其科学技术系统内部,历来就有很大一部分智力与资源被投向了技术,与科学密切关联的技术。无论如何,不能认为自1730年以后,在这个孕育了达尔文和麦克斯韦这样的划时代的科学人物的国家里,科学事业辉煌不再。

(2)汤浅论题是在科学计量学的传统范式下形成的,而这一传统范式中包括着一些可疑的信念或基旨。以简单归纳方法概括出来的关于人类历史活动的规律是或然的,并且往往是没有预言能力的甚至是错误的。

(3)在科学计量学中,仅仅出于计量考虑而忽视不可计量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做法是一种为计量而计量的做法,是盲目的做法。在科学计量学中引入科学史、科学社会学以及科学哲学的分析,通过综合考量确定计量分析的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是一条切实可行的研究进路。

(4)在目前的情形下,设想中国科学在未来几十年内以极限速度发展,超越美国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只能说是一种幻想。学者应将这冷酷的事实明白地告诉给那些热衷于此梦的政府官员。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不是超越,而是坚持走好自己的道路。这也正是作者撰写此文的动机之一。

①普赖斯提出,在某一知识领域内,以一文献五年以内的引文数量与历年来的引文总量之比为指数,以量度文献的老化速度和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P(普赖斯指数)=被引文献数量(小于或等于5年)×100%/被引文献总量。

参考文献

Bemal, D. 1954. Science in History. London: Watts & Co..

Davies, M. 1995. A Thousand Years of Science and Scientists: 988-1988. History of Science. 33: 239-251.

Dvies, M. 1982. A Survey of British Scientists, Science Progress. 58: 1-18.

Gillispie,C. C. 1970-1978. The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 I-XVI.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Hellemans, A. and Bunch, B. 1988. The Timetables of Scienc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London: Sidgwick & Jackson.

Holmes, F. L. 1988. The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 XVII-XVIII.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Irvine, J. and Martin, B. R. 1986. Is Britain Spending Enough on Science?. Nature. 323: 591-4. Martin, B. R., Irvine, J. and Turner, R. 1984. The Writing on the Wall for British Science. New Scientist. 104: 225-9.

Price, D. J. de. 1951. Quantitative 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rchives Internationales d’Histoire des Sciences. 14: 85–93.

Price, D. J. de. 1961. Science since Babyl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rice, D. J. de. 1963. Little Science, Big Scien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rice, D. J. de. 1965a. Networks of scientific papers. Scientometrics. 149: 510-515.

Price, D. J. de. 1965b.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s of Science Policy. Nature206: 233-238. Price, D. J. de. 1970. Citation Measures of Hard Science, Sof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Non-science. Lexington, Mass.: D. C. Heath & Co.: pp. 3-22.

Thackray, A. 1970.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istory of Science.9: 76-89.

Yuasa, M. 1962. Center of Scientific Activity: Its Shift from the 16th to the 20th Century. Japanese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1(1): 57-75.

贝尔纳1959.《历史上的科学》. 伍况甫等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冯烨梁立明2000.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时空特征及学科层次析因(上、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1(5-6): 4-8, 10-11.

龚育之1979.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学.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通信》. 1979年第14期。

基莱2002.《科学研究的经济定律》. 王耀德等译.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雷迭斯多夫2003. 《科学计量学的挑战》.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梁立明1995. 《科学计量学:指标·模型·应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刘鹤玲1998a.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综合环境分析. 《中国软科学》. 1998年卷第6期. 刘鹤玲1998b.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前提.《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8年卷第2期.

汤浅光朝1979. 赵红州译.《科学与哲学》. 1979年卷第2辑.

小岛典夫、铃木研一2002. 调查资料87号:国际级研究人才的国别分布之研究. 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 电子版可见于http://www.nistep.go.jp.

赵红州1984.《科学能力学引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建造居委会五个一”工程(即有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综合活动室、一个健身点、一个宣传阅报栏、一套电教设备)形成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社区居民受益,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 为辖区居民提供文化娱乐设施和文艺演出、培训、辅导、讲座、展览、电影、图书、文博等公益性文化服务。 街道设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由政府主办的,各社区设立文化站,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体育、教育、科普、信息等服务的公益性、多功能设施。 一建设项目: 1、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社区居民集中活动的场所。应坚持以人为本,向社区居民提供书报阅读、展示展览、团队活动、党员服务、健身锻炼、科普教育、心理辅导、娱乐休闲、网络信息、慈善互助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尤其应注重设置适合社区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外来建设者等群体的服务项目。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基层宣传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2、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基层宣传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开展社区宣传思想教育工作,弘扬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二、要求 面积:300平方米设立图书阅览室、文艺表演室、宣传室、信息共享教育室、健身室布局按照功能分区域,动态文化活动、静态文化活动区域。 项目:多功能活动厅:报告讲座、小型集会、联谊活动、数码电影放映。配置内容座位在200席以上,配置灯光、音响、数码放映设备、大屏幕、投影机、活动桌椅等 项目:书法展示展览厅:作品展示、形势宣传、科普展览、藏品陈列的展示陈列室 项目:图书室不少于80平方米。年入藏新书不少于1000种 项目:排练厅供文艺团队和培训专用活动室如音乐室、排练室、绘画室、工艺室等

科技成果转化制度

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鼓励对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取得科技成果转化,规范对科技成果自行投资实施转化;向他人转让该技术成果;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的管理活动,特制本管理办法。 2.范围 本制度涉及到科技成果,是指公司利用现有的技术、人力、资源,通过自主研发或基于自愿、互利、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下与科研所及高校联合进行研究开发的项目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公司对其拥有完全或部分知识产权。 3.岗位职责 (1)人事行政部:由人事行政部成立窗口,指定专门负责技术转移专员,负责与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沟通交流、接洽;向外部发布技术合作需求、公司自主研发取得的技术成果信息。主 导公司技术合作对象(如研究型大学、第三方研究机构)评审及对合作对象提供技术资源匹配; 对公司取得技术成果积极向他人撮合许可、转让、合作、折算股份投资。并制定相应的科技成 果转化奖励制度。 (2)技术研发部:为加快公司产品迭代,研发部产品经理应根据产品的发展战略,提出详细的技术合作需求,积极参与与高等院校的技术交流,充分利用高校利用学科交叉的创新资源,打破空 间限制,推动与高校专家之间合作;以提升公司研发创新能力。 (3)财务部:财务部负责根据公司与研究型大学或第三方研发机构进行技术合作进程,支付相应比例的研究开发经费,对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取得技术成果以向他人转让该技术成果、许可他人使 用该科技成果;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 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等形式进行转化,所形成的收入纳入技术服务收入。 4.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内容 (1)完善技术转移的管理体系,建立校企联名实验室等形式整合多方面的优质资源,为公司组织大体量、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奠定基础;为加快公司研发产品迭代,完善公司内部研发体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支持。 (2)构建适宜公司技术创新的技术转移创新体系,通过加大与高校知识流、技术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诸多要素的互联互通;依托高校多学科资源交叉优势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从而提供 公司产品竞争力。还能促进大学科学技术成果转化。

对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些思考 新

对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一些思考 一.西方科学中心转移的基本含义与历史进程 科学中心是指某个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数目超过同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总数的25%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当今世界科学中心都集中在西方国家,所以又称为西方科学中心。当某个国家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优于现时科学中心的科学思想与成果,从而引领科学文化潮流时,即所谓科学中心转移。 国别时间 意大利1540~1610 英国1660~1730 法国1770~1830 德国1810~1920 美国1920~ 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在人类近现代史中,世界科学中心先后发生了四次大转移。 1.16至17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曾是世界近代科技和经济的第一中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大舞台是需要巨人也产生了巨人的地方。以意大利为先导的欧洲各国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产生了但丁、达·芬奇这样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以及哥白尼、伽利略等著名科学家。 2.17至18世纪从资产阶级革命到科技革命的英国。其标志是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在皇家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哈雷、虎克、达尔文等;重大科学理论也层出不穷。在1660-1730年间,英国共有60余名杰出的科学家,约占当时全世界科学家总数的36%以上,他们的科学成果占总数的40%。 3.18至19世纪启蒙运动引领下的法国。法国的全盛时期在百科全书时代和拿破仑一世时期,1792年,法国创办了欧洲最早的一批技术专科学校,建立了国家的综合教育体制,伺候便有了专职的科学家,涌现了一批科学家和重大科研成果,例如著名数学家与力学家拉格朗日、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等,还贡献一大批出色的工程师。 4.19至20世纪的德国。德国的社会变革与科学。19世纪社会变革的思想推动了整个德国的发展,终使德国成为了第四个世界科学中心。德国特别注重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科学技术应用在农业、工业、交通等部门,使其在19世纪7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国。 5.20至21世纪的美国。包容、创新引领美国科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到美国。美国继承了英国科学的传统和德国科学的体制,贝尔、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外来科学家也为美国科技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二战以后,美国引领世界科技发展,雄踞世界科学中心无上荣耀的地位。 二.主要学者观点 自1954 年,英国科学家贝尔纳对科学的历史进程做出整体概括,最早指出从古至今18 个历史时期的世界技术和科学活动中心。 对近代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最体系的归纳是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于1962年得出的。他给出了科学中心的定义,并指出科学兴隆期在世界范围内曾按下列顺序转移: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他总结得出上述各国的科学兴隆期平均约为80年。这种现象在科学史上被称为“汤浅现象”。 其后,1974年,我国著名科学计量学家赵红州再次分析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并

关于举办2019年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关于举办“年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专业人才”培训班通知 各学会、基金会: 为认真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首都北京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在科研机构汇聚、科技成果丰富、科技人才众多的资源优势,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作为北京市科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拟在年举办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专业人才”培训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目的 着眼解决中国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五大瓶颈”(多数科技成果转化条件不成熟、多数企业需求承接条件不精准、转化项目供需双方对接不持续、转化项目实施路径设计不科学、转化项目所需多元资源不到位)的问题,采取举办系列培训的形式,精心设计课程,精心安排授课,精心组织实操,通过集中培训学习,强化参训学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技与市场相融合的理念,使参训学员系统了解掌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服务、常见问题解决、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方案编撰、转化评价体系等内容,为相关单位培养一批“懂政策、懂法规、懂流程、会实

操”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专业人才,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更好地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培训课更加专业、实操性更强,专业技能培训课有所增加。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北京科技社团服务中心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北京市科技进修学院 支持单位:北京科技报 三、培训内容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最新理论及政策法规解读; .一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操经验介绍; .三套科技成果转化系统评价体系操作技能实操培训; .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服务平台体系架构、业务模型、运维管理、典型案例; .科技成果数据信息服务技能培训;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服务技能及金融投资服务技能培训; .实案操作及专家点评、互动(课程设置,详见附件)。

最新中班科学活动方案

中班科学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 2、初步学会按要求完成任务,尝试对物品进行分类。 3、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各种饮料,牛奶、椰奶、咖啡、啤酒、香水、啫喱水、洗发水。与幼儿人数相等。 2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问好。吸引幼儿注意。 小朋友,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样东西,(看自己的身体)它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是什么?(耳朵)现在你听这是什么声音? (教师拍手、跺脚、敲桌子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有什么声音?仔细听。滴答滴答什么声音?(幼儿自由回答。) 二、淘气的水滴我们 (一)今天,小水滴来了还想和大家做游戏呐! 出示课件:播放小水滴话。(大家好!我是小水滴,我最喜欢捉迷藏了,今天就请你们来找找我吧!) 1、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看看小水滴有没有躲在里面。 (幼儿看图片,了解哪里有水。) 2、你还在哪里见过水滴? (二)今天,我们这里也藏了许多小水滴,请小朋友们把它找出来。但是听好老师的要求。当老师开始唱歌时再去找,找到还要回到座位上做好。当老师的歌唱完了就要找到并座好了。没有找到就要取消游戏资格了。 (老师清唱:小小的水滴真淘气。忽然不见了。你躲在那里了,让我找一找) (1)你们都找到了吗?它躲在那里呀? 它躲在那里呀?它躲在可乐里。 它躲在那里呀?它躲在鲜橙多里。 (2)刚刚小朋友们一下就找到了。下面我们还要再来找。听好老师的要求,这次找要和现在手里的不一样的东西。(提示可以换)现在你的手里是什么水?(香水,橘子水,葡萄水)它是什么颜色的? 小水滴还会变不同的颜色。 (3)再次换,换自己喜欢的水。 换好了,可是有人不高兴了,因为没有换到自己喜欢的水。 (4)那我们让这些水到前面来排排队,排好了,现在请小朋友告诉我你喜欢什么水,为什么喜欢它? 那在这些水当中,你不喜欢什么水?为什么? (三)分类练习。 在这么多水中有的是可以喝的,请小朋友把它找出来。 还有些水是不可以喝,但是是可以用的。请小朋友们找一找。 三、要节约用水。 水可以喝,还可以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我们平时也要节约用水,不能浪费水。 观看课件,引导幼儿说出洗手时怎样可以节约用水。

为什么中国成不了世界科学中心

中国成得了世界科技中心吗? “世界科技中心”就像是人类进步发展历史长河中的精神源泉地。每个渴望并期望屹立世界之巅的国家,都急切的希望它能转移到自己的国度,但是对于我们而言,中国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中国缺少对这一名称及其含义的深究与探知。 众所周知,科学活动中心的形成条件是教育;经济政治;学术传统、哲学思想;科技研究规模,都需要优胜于其它国家的地方。 就教育而言,中国像是在不断寻求探索未知阶段的年轻人,而英、美这些教育相对成熟的国家早已是成年人,甚至老年人。教育的普及度,教育的制度建设,教育的认知度,都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走,就像今年人大会议上出现的名词“被就业”一样,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学生群体的教育形式,就是“被教育”。而教育最终的意识形态就该是,学生主动去寻求教育。 至于经济政治,并不要太多的“引经据典”。很显然,中国在经济上,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经济须臾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政治就是“上层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不得不说美国,因为经济的霸主地位,决定了军事,军资储备,军队战斗力也是世界第一,而军事又是政治的“命脉”。拳头决定权利,所以经济我们本身不足,而因为经济决定的政治,必然使中国落于人后。 中国的当下,相比于古代以及近现代,在学术,哲学领域明显匮乏,没有再出现过孔子一样学术的大家,没有对道家研究再透的学者,更没有能改变世界宏观思想的哲学家,中国整个社会都在保守的研究“前人”的学术,研究“古人”的哲学观念,缺少创新,至少目前的诺贝尔文学奖空白,说明了很多问题。 科研领域,我们也是相对匮乏的,从最本跟的科研人员来讲。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加大了在全世界搜寻、吸引、利用人才的力度,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平均每年有1.7万科技专业人才直接定居美国,16.8万科技人才通过H-1B临时签证前往美国工作,18.3万外国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就读,世界科技移民的40%以上最终进入美国。这一些数据,很显然的告诉我们在科研最本质的人员人才战略上我们很有很多要不断强化的地方。 其次,纵观之前所有成为过世界科技中心的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想成为世界科技中心的未来任重道远。 16世纪的意大利是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欧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终结了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不仅产生了像但丁、达·芬奇这样的伟大诗人和艺术家,还出现了一批以哥白尼、伽利略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诞生了《天体运行论》、《星空信使》和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开创了崭新的实验科学新时代,近代科学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但随着1600年布鲁诺被教会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意大利科学中心开始向北欧转移。 17世纪的英国是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17世纪初,在弗兰西斯·培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和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成立皇家学会,研究自然科学。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虎克、波义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学家,先后诞生了牛顿力学、电磁场理论、进化论等一批科学理论。特别是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牛顿力学的诞生,这是近代科学发展中第一件震撼世界的事件,也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科学上的成就成为了技术革命的先导,瓦特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蒸汽机技术和纺织机械技术的完美结合,引起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1727年随着牛顿的去世,英国科学技术开始急剧衰落。 18世纪的法国是第三个世界科学中心。18世纪初,法国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大革命,以狄德罗为代表的一批启蒙运动哲学家形成了法国百科全书派。他们竭力提倡科学和民主,进行了一次以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在牛顿科学理论的影响下,出现了以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锡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取得了《分析力学》、《概率论的解析理论》和《化学纲要》等一批重要科学著作,使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到19世纪初进入高峰。但法国过分学院式的科研方式以及不重视科学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日益动摇了法国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

5)科技成果转化

五、科技成果转化 1.概念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 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应当包 括各类成果的应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技能的加强,效率的增加等等。因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包括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因此科学技 术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最终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改善 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来实现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 科技成果从创造地转移到使用地,使使用地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或知识得到增加,劳动工具得到改善,劳动效率得到提高,经济得到发展。狭义的科技成果 转化实际上仅指技术成果的转化,即将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从科研单位转移 到生产部门,使新产品增加,工艺改进,效益提高,最终经济得到进步。我们 通常所说的科技成果转化大多指这种类型的转化,所讲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就是 指技术成果的应用数与技术成果总数的比。 2.转化途径 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新趋势。科技成果转 化的途径,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转化方式,并且这两种方式也并非泾渭分明,经常是相互包含的。 2016年1月,媒体报道,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先进国家这一指标 为60%至70%。 全国政协委员、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祝连庆表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需要政府、高校和研发机构,以及企业三方同时发力,唯有如此才能研发 出更适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高科技成果,并进一步转化成高附加值的产品。”[1] 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 1.科技人员自己创办企业 2.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或合同研究 3.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开展人才交流 4.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沟通交流的网络平台 科技成果的间接转化 科技成果的间接转化主要是通过各类中介机构来开展的。机构类型和活动方 式多种多样。在体制上,有官办的、民办的,也有官民合办的;在功能上,有 大型多功能的机构(如既充当科技中介机构,又从事具体项目的开发等),也 有小型单一功能的组织。 1.通过专门机构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2.通过高校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实施转化 3.通过科技咨询公司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沉与浮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并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3、能专心倾听别人讲话及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与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学试验材料:各种能沉、浮的物品(玩具、小木块、勺子等),大容器7个、记录表等。 2、科学术语及词汇:沉、浮。 活动过程: 一、猜测活动: 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这些物品宝宝想到水里游泳,你们猜猜看会怎么样呢?(出示沉↓、浮↑卡片) 2、师:你们说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我也不清楚,那我们就把玩具扔进去看看呢? 3、让幼儿大胆猜测其余物品宝宝的沉浮现象。 二、幼儿操作活动:感知“沉”、“浮”现象。 1、第一次实验:幼儿把物品放进水里,看看结果和自己的猜想一致吗?。 2、第一次记录:记录猜想和实验的结果。 3、交流:幼儿相互交流第一次猜测和实验结果,探索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三、探究用不同的材料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1、这些物品宝宝,他们在水里有的是沉的、有的是浮的,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去玩一玩,动动你们的小脑筋,你有没有办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使浮起来的东西沉到水底?等玩好的时候啊,再把你的方法告诉我们。 2、幼儿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你用什么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的?成功了吗?

幼儿:沉下去的东西请沉的东西帮忙会沉下去,要请浮的东西帮忙才会浮起来教师小结: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而且和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四、经验迁移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图片),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沉到了水里,我们人也会沉到水里了,这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图片) 五、结束小结。 科学家很聪明的,他们运用水的神奇力量发明了船、潜水艇,可以使我们人在水里走来走去,我们小朋友长大以后也可以发明一些在水里沉、浮的东西。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方案word版本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 设方案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方案 为促进科技成果在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兰州自创区”)转移转化,提高技术源头供给能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依据《甘肃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设立兰州自创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树立“四棒接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思维,着力打通“基础理论研究——实验室研究——中试放大及功能验证——工业化生产”四个接力环节,重点解决第三棒缺位或接力不足的问题,全力推动一批短中期见效、带动力强的重大科技成果在兰州自创区落地转化。到2022年,培育市级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0个,省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0家,培养技术转移转化专业人才至少100名,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00项以上,建成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二、建设内容 (一)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转化平台 1.科技成果征集。开发“兰州自创区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系统”,链接科易网、兰州科技大市场等省内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科技成果、企业需求、科技项目、科技专家等数据库,积极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征集科

技成果,鼓励各类用户在网络系统实名注册,登记科技成果,逐步将全国乃至全球的优质科技资源纳入系统。 2.科技成果筛选。建设兰州自创区科技创新专家智库,建立科技成果筛选机制,对已征集的科技成果进行分类、评价、筛选,遴选出成熟度高、适于转化、市场前景广阔的科技成果,定期发布优秀科技成果和技术推广目录,引导企业、金融机构、创业者等在区内进行投资转化。 3.科技成果交易。广泛开展创新论坛、科博会、科交会、项目路演等交流对接活动,为成果“提供方”和“需求方”实地对接提供沟通平台。建立科技成果专业化、市场化定价机制,指导科技成果所有方以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协议出让、股权投资等方式进行技术成果交易。 4.科技成果落地。将完成交易的科技成果列入跟踪培育对象,对完成实验室研究阶段的项目,引导投资转化方进入兰州自创区孵化器;对完成中试熟化阶段的项目,引导其进入企业加速器或直接落地产业园,培育和扶持科技成果在区内就地转化。 (二)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5.建设小试平台。对高校、院所、企业现有的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等进行资源统筹,按功能定位分类,构建开放共享的小试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方提供数据积累、工艺优化、二次研发等服务,提出适合中试生产和投放市场的产品路线。

世界科技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世界科技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科技馆副馆长黄体茂 在科技馆规划设计之前,客观地了解世界上典型的、水平较高的、主流的科技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正确理解科技馆的性质和特点,对科技馆的正确定位和实现较高的质量和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为区别传统意义上的、众所周知的科技工业博物馆,本文称要讨论的为现代意义的科技馆,简称科技馆,国外也有叫科学中心等名称的。 研究现代意义科技馆,有必要先探讨一下它的由来,再比较客观地了解一下它的现状,然后总结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而科学推测其发展趋势。 一、科技馆的由来 关于科技馆的由来,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教育家和科学家在教育思想改革中创造出来的,另一种是为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 (一)科学家和教育家在教育思想改革中创新出科技馆 从时间上看,最早具备现代意义科技馆特点的应算法国巴黎发现宫,它建于1937年。当时法国巴黎承办了一次万国博览会,即现在的世博会。政府为此投资兴建了一批建筑,其中包括漂亮的大宫和小宫。博览会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让-佩兰策划了一个叫“技术中的艺术”的展览,并在大宫展出,后不断改造、扩充,发展成为现在的发现宫形式。 是什么使让?佩兰产生建发现宫的想法呢?据说,是他与一位英国朋友、也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讨论时说,不应把科学活动局限在科学家范围,应把科学加以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要设置一些公共场所,在这里通过科学表演向观众介绍生活中的科学,体现科学与公众的关系。他认为,多数公众对高深的科学原理并不感兴趣,也不可能理解,因此只告诉他们应用即可。他还说,发现宫反映的不是高技术,而是让平民百姓了解最基本的科学。连基本的科学都不懂,怎么可能了解高新技术呢?在此先不讨论这种观点是否准确,但应该承认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道出了科普的一般意义和大众教育的某些基本特点。 正是在这种思想引导下,发现宫开始尝试展出一些基础科学内容。最初的形式有些象老师辅导的科学实验,后来逐渐地采取不用老师辅导而由观众自己进行的实验和演示,即现在的常设展览教育形式。要特别强调,发现宫是世界上第一个没有象传统科技工业博物馆那样的收藏品的科技馆。 (二)为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 谈到科技馆常使人联想到自然博物馆和工业技术博物馆这类科技工业博物馆。 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把自然界本身产生的动、植物的标本、化石等收藏起来,进行陈列和研究。出现了如1753年建成的伦敦大英自然博物馆等自然博物馆。 在科技逐渐发达起来后,特别是欧洲工业革命后,人们把由人设计制造出来的较为复杂的工具、仪器和设备收藏起来,进行陈列。出现了如1820年建成的德国柏林国家技术博物馆和1857年建成的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等工业技术博物馆。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 世界科学中心的确定标准与一般规律 科学发展的研究表明,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发展史揭示了这样一条基本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经过大约近一个世纪后转移他国。 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首先,人们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科学发展具备浓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法国的启蒙运动等; 其次,要有促使本国人才迅速成长的教育制度和吸引他国人才最优的科研环境; 第三,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发展; 第四,要制定独创的科学发展战略和鼓励原始创新的科技政策,大力倡导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大转移 按照世界科学中心的确定标准与一般规律,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世界科学中心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转移。 16世纪的意大利是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欧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终结了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不仅产生了像但丁、达·芬奇这样的伟大诗人和艺术家,还出现了一批以伽利略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诞生了星空信使》和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开创了崭新的实验科学新时代,近代科学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但随着1600年布鲁诺被教会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意大利科学中心开始向北欧转移。 17世纪的英国是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 17世纪初,在弗兰西斯·培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和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成立皇家学会,研究自然科学。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虎克、波义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学家,先后诞生了牛顿力学、电磁场理论、进化论等一批科学理论。特别是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牛顿力学的诞生,这是近代科学发展中第一件震撼世界的事件,也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科学上的成就成为了技术革命的先导,瓦特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蒸汽机技术和纺织机械技术的完美结合,引起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1727年随着牛顿的去世,英国科学技术开始急剧衰落。 18世纪的法国是第三个世界科学中心 18世纪初,法国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大革命,以狄德罗为代表的一批启蒙运动哲学家形成了法国百科全书派。他们竭力提倡科学和民主,进行了一次以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在牛顿科学理论的影响下,出现了以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

科学活动中心将移向何处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经历了由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迁移过程。而科学中心的迁移周期通常为80年,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活动中心迁移到美国已将近百年,世界活动中心将迁移向何处?我的观点是,短期内不会迁移,如果发生迁移,英国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 19世纪,美国成为世界活动中心,主要通过搞技术发明、技术引进等,通过大量引进人才,美国逐渐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美国拥有一套独特的科研体制,通过科学的管理,各方面技术又相互促进,最后使得美国得以成为最强大的经济体,同时经济反哺科技,美国的诺奖、菲尔兹奖等已经将其他国家远远甩在身后,使得美国的世界活动中心的地位短期内无法撼动。 世界各国科技实力排名,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等级: 第一级,极其发达:美国。 第二级,发达: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第三级,较发达:芬兰、俄罗斯、意大利、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韩国、捷克等中等发达国家。 第四级,一般:中国、印度、墨西哥、南非等发展中国家。 第五级,落后:其余发展中贫穷国家。 如果说活动中心发生迁移,我认为,最有可能逆袭的是英国。 第一,英国拥有者强大的科研能力。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诞生了大批科学家,达芬奇、伽利略等开创了实验科学的传统;英国皇家学会为英国日后成为科学活动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法国创办的欧洲最早一批科学技术专科学校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德国的基础扎实、训练严格的科技队伍取得的重大突破对科技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几次科学活动中心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拥有着不可多得的人才。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科学劳动是一项复杂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需要科学家发挥高度的创造力和耗费巨大的精力。因此,不管什么国家,什么年代,科学人才及科学家队伍才是科学发展速度的决定性因素。 2014泰晤士高等教育的世界大学排名中,英国有11所大学进入了世界百强,其中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更是进入了世界前10强。而除了这三所之外,其他前10名的学校全部来自于美国,世界百强大学美国更占了大半。这个数据,一方面体现了美国科学地位的不可撼动,另一方面更直接说明了英国在科学界的强大的地位。 第二,英国有着语言优势。英语,作为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官方语言,成为科技领域的通用语言,需要得益于美国长期以来的科技优势。世界上绝大部分科技论文都是用英文书写的,而刚刚进入科技领域的工作者需要借助前人的成果才能更进一步,这不可避免需要使用英语。任何一个科技工作者如果没有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只能在小范围内闭门造车,而不能走向世界。相比于处于第二阶梯的日本的日语、德国的德语、法国的法语,英国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有利于他们更好与世界进行交流,更好地在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第三,其他优势。2014年最新的综合国力排名中,排在前五位的是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与英国。俄罗斯与中国属于第三阶梯与第四阶梯,俄罗斯的较高的综合国力取决于其强大的军事能力,而自然科学和基础研究方面,还无法追赶上英美等国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国土面积位列第三,但由于其工业起步较晚而且人口众多,国民素质有待提高等因素,成为科技中心可能性不大。日本人口素质比较高,科技发达,科技水平先进,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国土纵深较小,生存空间不足,能源与市场对海外有着巨大的依赖性,所以很难对美国造成实质威胁。英国在世界上对科技的贡献度和在科学界的影响力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方案.docx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方案 为促进科技成果在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兰州自创区”)转移转化,提高技术源头供给能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依据《甘肃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设立兰州自创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树立“四棒接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思维,着力打通“基础理论研究——实验室研究——中试放大及功能验证——工业化生产”四个接力环节,重点解决第三棒缺位或接力不足的问题,全力推动一批短中期见效、带动力强的重大科技成果在兰州自创区落地转化。到2022年,培育市级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0个,省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0家,培养技术转移转化专业人才至少100名,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00项以上,建成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二、建设内容 (一)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转化平台 1.科技成果征集。开发“兰州自创区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系统”,链接科易网、兰州科技大市场等省内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科技成果、企业需求、科技项目、科技专家等数据库,积极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征集科技成果,鼓励各类用户在网络系统实名注册,登记科技成果,逐步将全国乃至全球的优质科技资源纳入系统。

2.科技成果筛选。建设兰州自创区科技创新专家智库,建立科技成果筛选机制,对已征集的科技成果进行分类、评价、筛选,遴选出成熟度高、适于转化、市场前景广阔的科技成果,定期发布优秀科技成果和技术推广目录,引导企业、金融机构、创业者等在区内进行投资转化。 3.科技成果交易。广泛开展创新论坛、科博会、科交会、项目路演等交流对接活动,为成果“提供方”和“需求方”实地对接提供沟通平台。建立科技成果专业化、市场化定价机制,指导科技成果所有方以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协议出让、股权投资等方式进行技术成果交易。 4.科技成果落地。将完成交易的科技成果列入跟踪培育对象,对完成实验室研究阶段的项目,引导投资转化方进入兰州自创区孵化器;对完成中试熟化阶段的项目,引导其进入企业加速器或直接落地产业园,培育和扶持科技成果在区内就地转化。 (二)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5.建设小试平台。对高校、院所、企业现有的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等进行资源统筹,按功能定位分类,构建开放共享的小试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方提供数据积累、工艺优化、二次研发等服务,提出适合中试生产和投放市场的产品路线。 6.建设中试基地。围绕生命健康、新材料、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领域,支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等,通过升级、自建、协同合作等方式,建设一批

科学活动内容

科学活动内容应从幼儿生活中选择 随着“做中学”科学活动的开展和深入,以幼儿亲自动手的方式来开展科学教育,已深入教师心中。怎样选择科学教育主题内容,常常困惑着教师:既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又是孩子感兴趣的,同时又具有动手性及科学探究性的主题,并能让孩子自己发现、寻找问题。面对这样的困惑,教师经常这样做的:照搬别人做过的科学活动,没有深入领悟他人的思路与指导思想;跟随同一教研组其他班开展同样的科学活动,没有考虑对本班幼儿的适合性;无所适从,没有方向,不知道如何确定活动主题。 事实上,应把科学教育的内容从教材转向儿童,从关注幼儿的一日生活开始,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和需要,了解幼儿急于想知道答案或想解决的问题,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确定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开展符合发展目标的科学教育活动。 科学活动内容应从幼儿生活中选择。教师应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社会环境中去寻找丰富有趣的科学内容。因为幼儿的生活中蕴含着许多有趣的科学内容。孩子们经常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事物感兴趣,愿意去探究。从幼儿身边的事物,生活的体验中选择具体、可观察的内容,使内容接近幼儿的生活。科学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保持长久的好奇 一、关注幼儿的日常行为生成科学活动 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形成科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的出发点主要是教材、大纲,而不是幼儿,这导致幼儿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缺乏学习动机。所以,教师要改变出发点,去寻求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内容,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活动。孩子天生对世界万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幼儿感兴趣的许多事物和探究的问题,就暗含着教育价值,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要倾听、关注幼儿的问题,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抓住教育契机,在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上开发、生成科学活动。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形成儿童感兴趣的科学活动,促使儿童进一步探究。幼儿的需要在个体发展中会随时表现出来,幼儿在一个时期突然热衷的行为,往往是符合该年龄幼儿发展水平的新的需要,他们可能表现为新的兴趣倾向、新的行为的出现、反复提问、追求特定事物、同伴争议等。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幼儿发展水平的了解,就可能捕捉到合适的科学教育活动。 一次饭后,小雪、小可围在塑料盆边,把用餐后的竹筷放进盆中,塑料盆里有半盆水,竹筷就浮在水面上了,两个孩子显得很惊奇,不停地用手摁竹筷,手一离开,竹筷就又浮出水面了,不一会儿,吸引了好些孩子,并开始议论起来,“筷子在水中就是浮在水面上的。”“我家的筷子不会浮。”……老师参与到孩子中,关于各种不同的筷子的浮沉情况的科学活动就很容易地生成了。 二、关注户外生成幼儿科学活动 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包括早锻炼和散步活动。在早锻炼中体育活动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在一次“赶小猪”的体育游戏中,老师让幼儿比较各种体育器械的特征,感知圆形物体和方形物体哪一个赶起来又快又方便?幼儿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到游戏中,体验到圆形物体的优点和特性,游戏结束后幼儿对圆形物体特别感兴趣,以此生成了主题活动“好玩的气球”,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动如怎样让气球鼓起来,给气球扎口、设计装饰气球、玩气球等,在操作中不断探索气球的奥秘。

科技成果转化 百科

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一、概念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应当包括各类成果的应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技能的加强,效率的增加等等。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包括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因此科学技术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最终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改善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来实现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技成果从创造地转移到使用地,使使用地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或知识得到增加,劳动工具得到改善,劳动效率得到提高,经济得到发展。狭义的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仅指技术成果的转化,即将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从科研单位转移到生产部门,使新产品增加,工艺改进,效益提高,最终经济得到进步。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

成果转化大多指这种类型的转化,所讲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就是指技术成果的应用数与技术成果总数的比。 二、转化途径 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新趋势。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转化方式,并且这两种方式也并非泾渭分明,经常是相互包含的。 2016年1月,媒体报道,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先进国家这一指标为60%至70%。 全国政协委员、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祝连庆表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需要政府、高校和研发机构,以及企业三方同时发力,唯有如此才能研发出更适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高科技成果,并进一步转化成高附加值的产品。”[1](一)直接转化

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方案

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方案 一、背景 切合村子当前的实际情况,村民缺乏学习和获取知识及有用信息的场所和途径,制约了村级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响应国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在村里建设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建设内容 (一)建设目标 在村里建设一个集文化活动、村民健身、科技培训为一体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室内设有图书阅览室、村民娱乐室、社团活动室、多媒体培训室、卫生间等,提高村民思想文化水平、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 (二)建设内容 1、图书阅览室 ●建设标准:使用面积为40~50㎡。 ●可设书籍分区:专业类、儿童读物类、政治法律类、经济军事类、教育文化类、语音 文学类、艺术类、历史类、自然科学类、亲子育儿类、家居生活类、小说类、综合类、杂志类等。 ●设置捐赠公益区:号召社会热心人士及相关机构,把社会上的一些闲置书籍,捐赠给 乡村,并有序组织志愿者前往乡村与孩子们交流,改善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 ●设置课后辅导区:学生的课后的互帮互助辅导区域,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学 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学生之间的自我交流。 ●功能:为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供便利场地。 ●内部设施: 1.书籍类:

2.物品物质类: 概念图:(可变换公益区、辅导区)

2、村民娱乐室 ●建设标准:使用面积30~40㎡。 ●分区:象棋区域、围棋区域、麻将区域、扑克区域、饮用水区等。 ●功能:为乡民提供棋牌休闲娱乐的场地。 ●内部设施: 类别规格数量 桌子张6 椅子张30 象棋副3 围棋副3 扑克副5 麻将副2 饮水机个1 预计费用8000元 预留预算3000元用于村民想购买的物资●概念图:(可变换比赛区域)

2020年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范文

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范文 28日,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科研人员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大幅增长,xx年达47亿元,同比增长24%。政策红利显著释放,科技创富效应进一步显现。 《报告》指出, xx年,2766家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合同项数增长迅速。其中,合同金额达121亿元,同比增长66%。 (:科技日报)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化运营重点在对市场规律的灵活运用,充分调动市场要素。首先,是运用市场的手段,把科技成果从高校、科研院所里转移到企业里面去;其次,是依托企业为载体,通过企业鲜明的市场特性,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在当下,许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为了转移而转移,只是简单的把科研成果(包括专利、解决方案等)落到企业头上。这样,研发人员得了点眼前小利,企业得了点赋能科技的小虚荣。科技成果转

移出去后,由于出发点就不是市场化,所以,最终是否可以创造价值、是否去转化成价值,研发人员管控不了,企业也不太去关注。 怎样真正做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化运营?首先,需要有收益模式让科技研发人员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定向研发;其次,企业需要根据市场对科技产品及性能的需求进行成果转化;再次,运营模式需要充分体现市场化关于价值分配的原理,在利益分配上平衡研发者、科技服务平台、企业三方关系。 (研发—平台—市场) 快别提倡万人创业了,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简直就是拿着爹娘的辛苦钱在交昂贵的社会学学费! 说一个真实事件,上个月我的一个小伙伴,太原理工大研究生毕业,采矿工程,按理说前程似锦,但是个人、家庭都毁在了创业上! 小伙伴研究生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山西某矿业集团,因为前几年煤矿效益不景气,工资收入等不算高,勉强维生吧。再看了某创业节目以后,和几个同事决定裸辞创业,选择了当时比较火的“考研视频培训班”。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解读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一、世界科技中心的五次转移 (一中国 (以唐宋为例 1表现:从秦汉开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古代世界的科技中心。唐宋时期的科技成就发展到顶峰. 如隋唐时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宋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天文历法的高度成就 (唐僧一行《大衍历》及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沈括与《梦溪笔谈》等。 2.思考:为什么在唐宋时期产生领先于世界的辉煌科技成就 ? 经济繁荣、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相对稳定 (如贞观之治等 ; 统治者开明的文化政策; 科学教育的发展;民族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战争的客观促进 (如火药的发明、使用等。 (二意大利 (15~17世纪 1表现 :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哥白尼创立的“太阳中心说”开始了天文学革命,意大利科学家伽俐略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 证实其正确性, 他注重实验和实践, 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捍卫、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宇宙是无限的” ,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 意大利一度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2.思考: (1为什么意大利会成为世界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 ?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原有的文化基础。 (2为什么“东方的科技成果却造就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或“这一时期,东西方科技发展有何区别 ? 为什么? ” 差异:中国:古典科技的总结。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原因:经济:中国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碍等。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发展。政治: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西欧反封建斗争开展 (如宗教改革。

文化思想:中国文化专制、学术沉闷。西欧思想解放、实验科学的产生。 对外:中国闭关锁国。西欧积极扩张、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如中国三大发明。 (三英国 (17~19世纪中 1.表现:培根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为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牛顿独立地建立了微积分学. 奠定了变量数学的基础, 其牛顿力学体系成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和综合;电磁学方面,吉尔伯特发表《论磁学》、法拉第用实验证明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建立系统的电磁学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 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的时代创造了条件; 波义耳把实验方法引入化学. 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 道尔顿建立了科学的原子论; 哈维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 奠定了近代生理学的基础, 达尔文确立了进化论。使生物学走向成熟。科学上的最新成就成为技术革命的先导。特别是瓦特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 引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英国的经济进入了高度繁荣时期。确立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2.思考:英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殖民扩张及国际市场不断扩大; 启蒙运动思想解放:新航路开辟后, 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 (四法国 (18世纪~19世纪中 1.表现: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学,实现了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折;拉瓦锡的氧化和守衡理论使化学发展步入正轨;拉马克提出生物进化观点等。 2.思考: (1法国成为科技中心的原因: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进行、新航路开辟等。 (2中西方科技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