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 邹逸麟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 邹逸麟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 邹逸麟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 邹逸麟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

2007-05-29邹逸麟载《椿庐史地论稿》点击: 365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

邹逸麟

载《椿庐史地论稿》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干流全长为5464公里,流域面积为752443平方公里。黄河在中游流经一片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黄土结构疏松,易受侵蚀,又因中游地区雨量集中,自然植被破坏,每年夏秋暴雨季节,水土流失严重,各条支流将大量泥沙汇集到黄河里,随着水流带至下游。据近年秦厂站实测资料,每年输送到下游的泥沙有16亿吨,其中大约有12亿吨输送入海,4亿吨沉积在河床上,日积月累,使河床抬高,成为“悬河”。今天黄河下游河床一般高出地面3米—5米,最高处竟达10米,成为海河和淮河水系的分水岭。洪水来时对下游河道威胁很大。

历史时期黄河的水沙条件和今天基本相同。由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技术,黄河曾长期发生决溢和改道。据粗略统计,新中国成立以前三、四千年内,黄河下游的决-口泛滥达一千五六百次之多,河道曾多次作较大幅度的改道,洪水波及的范围北达天津、南抵苏皖,包括今天的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平方公里。因此,历史上黄河曾以“善淤、善决、善徙”的河流闻名于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中华民族活动的中心。几千年来黄河在这块土地上的决溢改道,引起了这座历史舞台地理面貌的巨大变化,从而严重影响了下游地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因而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及其所产生的影响与黄河流域的社会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变迁概述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不仅次数频繁,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今据河道的主要流向,大体可分成四个时期:(1)春秋战国时代至北宋末

年由渤海湾人海时期;(2)从金元至明嘉靖后期下游河道分成数股汇淮入海时期;(3)明嘉靖后期至清咸丰四年(1854)下游河道单股会淮入海时期;(4)清咸丰五年以后河道由山东利津入海时期。

(1)从春秋战国时代至北宋末年,黄河下游河道虽曾有多次变迁,其中除某一时期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流经今河北平原由渤海湾入海。

据谭其骧教授的考证①,《山海经》的《北山经·北次三经》篇里,有很丰富的黄河下游河道资料,用这些资料和《汉书·地理志》、《水经》和《水经注》记载相印证,就可以知道当时的黄河下游河道沿着今太行山东麓北流,东北流至永定河冲积扇南缘,折而东流,经今大清河北至今天津入海;《尚书·禹贡》里的大河,在今河北深州市南与《山经》大河别流,大体穿过今冀中平原,在今天津市区南部人海;《汉书·地理志》的大河,即《水经注》的河水故渎,下游流经今卫河、南运河和今黄河之间,在沧州西、黄骅县北入海。《山经》、《禹贡》里的二条大河形成的时代很难确定,大致可以认为是战国中期以前的河道。《汉书·地理志》的河水约为战国后期至西汉末年的河道干流。

上面所述的三条仅是见于记载的黄河故道,肯定还存在着若干条故道,因缺乏记载,不可确指了。根据近年来地貌调查,今豫东北地区武陟——获嘉之间的郇封岗地黄河故道带,是今天地面上能看到的最早的黄河故道。从这条故道带的流向可以肯定也是流经河北平原于渤海湾入海的。②这就是文献记载中脱漏的黄河故道之一。

黄河下游全面筑堤大约始于战国中期。在没有筑堤以前,黄河由于多泥沙的特点,下游河道在河北平原上来回游荡,有时同时分成几股分流入海。《禹贡》有所谓“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九河”泛指多数,是说黄河下游河道分成多股,河口受潮水的倒灌,具有逆河的形象入于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谭其骧:《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中华文史论丛》第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②方永、邢嘉明、尤联元:《豫北新乡专区农业地貌条件及其与旱涝碱的关系》,《中国地理学会1965年地貌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57年。

战国中期下游河道全面筑堤以后,河道基本上被固定下来。当时平原中部地广人稀,河道又具有游荡性特点,人们所筑的堤防距河床很远。例如河东的齐和河西的赵魏所筑堤防距河床各二十五里,两堤相距五十里,蓄洪拦沙作用很大。这条河道维持了四百多年,其间曾有多次决口改道,最著名是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在东郡濮

阳瓠子(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决口的一次,洪水泻入钜野泽,由泗水人淮。这是见于记载的黄河第一次人淮。历时二十余年,前109年才堵住决口。其他几次决口造成的灾情也很严重,但大多经过几年即堵住决口,河复故道。到了西汉末年由于泥沙的长期堆积,河床淤积很高。在今河南浚县西南古淇水口至遮害亭的十八里河段,“河水高于平地”①,已成了地上河,所以不久就发生一次大改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水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以上决口,洪水泛滥了近六十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经王景治河后,出现了一条新的河道,即《水经注》以至唐代《元和郡县志》里的黄河。这条黄河已较西汉大河偏东,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利津入海。这条大河稳定了近六百年,其间当然也有许多次决口,但无大的改流。直至唐朝末年开始在河口段有部分河段改道。②宋朝初年,棣州(今山东惠民县、滨州市一带)境内“河势高民屋殆逾丈”③。下游河口段淤高,排水不畅,汛期就容易在上游堤防薄弱处冲溃决口。五代、北宋时期澶州(今濮阳市)、滑州(今滑县旧滑城)间的黄河“最为隘狭”,成为当时经常发生决口的险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汉书》卷29《沟洫志》。

②《太平寰宇记》卷64,滨州渤海县记载,景福二年渤海县境内有改道。

③《宋史》卷91《河渠志一·黄河上》。

北宋庆历八年(1048)黄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濮阳市东)决口,北流经今滏阳河和南运河之间,在今青县一带汇入御河(今南运河)。黄河河道较前向西摆动,这是宋代黄河的北派。过了十二年,至嘉祐五年(1060)黄河又在大名府魏县第六埽(今南乐县西)向东决出一支分流,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故道,下循笃马河(今马颊河)入海。这是宋代黄河的东派。此后,宋代统治阶级内部在黄河维持东派还是北派的问题上,一直争论了八十年,其中参杂许多政治因素,借题发挥,相互攻讦,直至北宋亡国。但就当时自然条件而言,北派比东派有利。因为东派所经冀鲁交界地区,经战国至西汉和东汉大河一千多年的流经和泛滥,地势淤高,而南运河以西地区,“地势最下,故河水自择其处决而北流”①。宋代黄河北流前后发生三次:庆历八年(1048)、元丰四年(1081)、元符二年(1099),决口都在濮阳至内黄一带,三次北流所经路线略有不同,大致不超过滏阳河和南运河之间,又因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河床坡降较大,水流迅猛,冲刷力强,河口段迅速展宽刷深。在这八十年中,东北二流并行仅十五年,强行闭塞北流,逼水单股东流仅十六年,单股北流达四十九年之久。直至北宋末年黄河仍保持在纵贯河北平原中部至天津入海一线上。

(2)南宋建炎二年(1128)冬,金兵渡河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在滑县以上李固渡(今河南滑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以西扒开河堤,决河东流,经豫鲁之间,至今山东巨野、嘉祥一带注入泗水,再由泗入淮。②杜充不思积极抗金,妄图以水代兵,抵御南下的金兵,结果使黄河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改道。这次人为决河在黄河历史上是件大事,此后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了。

从这一年黄河夺泗入淮开始,到十六世纪中叶,即明嘉靖后期的四百多年中,黄河变迁表现为两个特点:

1.黄河下游分成几股入淮,相互迭为主次。金大定八年(1168)黄河在李固渡决口,淹没了曹州城(今山东曹县西北六十里)夺溜十分之六,流人单县一带,旧河占水流十分之四,开始了两河分流的局面。大定二十七年,金王朝规定黄河下游沿线的四府十六州四十四县的地方官都兼管河防事。从这四十四县的分布以及前后决口的地点来看,当时大河分成三股,北股即建炎二年形成的泛道,南面二股大体也是从豫东北——鲁西南一带注入泅水。以后河道变迁颇多,经常表现为枯水季节一股为主,洪水季节数股并存③,或汇泗入淮,或直接入淮,由淮入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苏辙:《论黄河东流刮子》,《栾城集》卷46。

②《宋史》卷25《高宗纪》;(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

③《金史》卷27《河渠志·黄河》。

2.下游河道干流的流势逐渐南摆。12世纪50年代干流先自豫东北的滑县、濮阳流人鲁西南地区,70年代开始干流南摆进入开封府境,80年代进入归德府(今商丘一带)境。金末元初时许多原来隶属河南政区的县,由于河道南摆,分别改隶河北的政区。如胙城、长垣原属河南的开封府,后因黄河改经二县之南,“以限河不便,”分别改属河北的卫州(治今卫辉市)和开州(治今濮阳市)。归德府楚丘县原在河南,金末改隶河北的单州(治今单县),也是黄河改经县南的缘故。①原在河南属归德府的虞城、砀山二县,金末为河水荡没,县治撤销。元初复置时,因已在河之北,改属河北的济宁路。②当时黄河大致流经今兰考、徐州一线废黄河之南,东流至徐州附近入泗,由泗入淮。

金代以后之所以形成这种河势的变化,大约有两个原因。一是河道人为决入的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是自西向东略微倾斜的一片平原。新形成的河道都是平地冲刷而成,河床宽浅,“变易无定”③。虽临时修有堤防,都是随地沙土筑成,一场洪水就可以溃堤而成数股并流。二是河道活动正处于接近南宋疆域的地区。金朝政府害怕“骤

兴大役,人心动摇,恐宋人乘问构为边患”④。所以河道虽屡变、岔流支分,金朝政府并不积极加以防治。同时河道不断南摆,对金人有利。原来金朝南侵开始时,宋朝曾一度同意以黄河为分界线。黄河愈向南趋,金人占领地就愈大。金人挞懒曾说:“我初与中国(笔者按:指北宋)议,以河为界。尔今新河且非我决,彼人自决以与我也。……今以新河为界,则外御敌国,内扼叛亡,多有利吾国矣。”⑤正说出了其中的道理。

人元以后,不仅黄河下游分成数股的特点未变,河道摆动的趋势更是愈益向南。以元至元年间而言,从当时的决口地点来看,黄河分成汴、涡、颍三条泛道。⑥到了明初变为以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金史》卷25《地理志中》。

②《元史》卷58《地理志一》。

③《金史》卷27《河渠志·黄河》。

④《金史》卷71《宗叙传》。

⑤《三朝北盟会编》炎兴下帙97,绍兴九年七月。

⑥《元史》卷65《河渠志二·黄河》。

河或涡河为黄河的干流。①黄河夺颍入淮是到了黄河冲积扇南部的最西极限。13世纪以前黄河最南不超过唐宋汴河一线,其后却能夺颍涡入淮,这一大变迁与河道沿岸条件变化有关。

黄河过北岸武陟县南岸桃花峪以后进入下游。北岸已经出山,南岸还有邙山的控制。邙山是嵩山自伊洛河口沿黄河向东延伸部分,古时称广武山,其东部又有三皇山、敖山等名称,历史上著名的敖仓即在此,为兵家要地。由于广武山及其北麓滩地的控制,黄河下游河道出山后主溜偏向东北流,决口不能超过今郑州市以西。宋元祐(1086—1093)以来黄河正溜“卧南”,“北岸生滩,水趋南岸”,大河正溜不断侵啮南岸滩地,广武埽危急,刷塌堤身二千余步。②元至元十五年(1355)一次河涨,位于广武山北一里的河阴县“官署民居尽废,遂成中流”③。广武山北麓的滩地全沦入河。大河正溜直逼山根,使“河汴合一”④。以后河水又不断淘挖山根,山崖崩溃。今广武山临黄一面削壁陡立。楚汉之际项羽刘邦分别在广武山上所筑东西广武城北部已塌入河中,仅存南部残垣。广武山的东北部全遭崩坍,主泓紧逼南岸,遂使河道有可能在今郑州一带决而南流,沿今贾鲁河一线夺颍入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明史》卷83《河渠志一·黄河上》。

②《宋史》卷93《河渠志三·黄河下》;《宋史》卷94《河渠四·汴河下》。

③《元史》卷51《五行志二》。

④武同举:《淮系年表水道编》。

元代以后,黄河下游分成数股在今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贾鲁河颍河以东、大运河以西的黄淮平原上不断泛滥、决口和改道,今万福河、赵王河、废黄河、睢河、浍河、涡河、茨河、颍河……等等都曾为黄河的泛道。据粗略统计,从蒙古灭金至元亡的一百三十余年内,能具体指出决溢地点的就有五十余处。明以后决溢改道更为频繁、紊乱。但这个时期内黄河的干流比较长时间保持在开封、归德(今商丘市)、徐州一线上。这是因为元明二代修凿的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以后,山东境内的大运河即会通河在徐州和黄河交会,徐州至淮阴的一段黄河也就是大运河的一段。明代永乐年间建都北京以后,治河有两个原则:一是保运,一是护陵。保运就是防止黄河南北决口,影响到漕运的畅通。护陵就是防止黄河在睢宁、泗阳一带向南决入泗州的祖陵,或夺涡、颍入淮后至下游黄淮交会口,因排泄不畅通而引起倒溢淹及凤阳的皇陵。因此元明二代政府治河时尽可能使黄河的干流保持在开封、徐州一线上,以便徐州淮阴间黄河即运河的一段有足够的水源可以通漕。可是那时黄河干流两岸地势南高北低,大致是南高于北八九尺,①所以经常容易北决,灾情也很严重。元末至正四年(1344)河决曹县白茅堤,豫东、鲁西南数十州县皆遭水患,会通河遭到严重破坏。十一年贾鲁治河时坚决堵塞北决,使河复至徐州会运的故道,即历史上著名的贾鲁河。

②明代前期北决仍然频繁,弘治年间(1488—1505)刘大夏治河,修了一道从武陟至虞城、沛县数百里长的太行堤,就是防止黄河北决影响漕运,南岸则不筑堤,也不堵口。故而在明代前期经常以汴道(因自开封至徐州一线为古代汴水所经而各)为干流,同时存在睢、涡、颍数股并流的局面。

(3)从明嘉靖后期至清咸丰四年的三百年中黄河大部分时间保持在今废(淤)黄河一线上。如上所述,明嘉靖以前治河的措施是加强北岸堤坊,南岸分疏入淮。以后南岸多分流后,徐州以下干道上水源缺乏,影响漕运。于是到嘉靖二十几年,即十六世纪中叶,先后将南岸诸口堵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③。黄河由此演变为单股汇淮入海。

由于河道长期固定,日久泥沙大量堆积,河床淤高极速。明代后期黄河下游大部分河段已成“悬河”。一次洪水很容易在薄弱处溃堤而出,加上政治腐败,河患特别严重。据清初记载,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河南境内河身宽4至10里,山东至江苏境内仅0.5至2里,徐州境内更窄。④洪水由宽入窄,形成壅水,所以在明代后期

决口最多的地方是徐州以上至山东曹县的一段,常表现为黄河人运口在鱼台至徐州之间南北摆动,有时甚至分为十余股决入运河及昭阳湖,运河屡屡遭阻。⑤后经万历年问(1573—1620)潘季驯的治理,徐州以上才最后固定为今日废(淤)黄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元史》卷170《尚文传》。

②《元史》卷65《河渠志二·黄河》。

③(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39引《明神宗实录》卷308,万历二十五年三月戊午条。

④(清)靳辅:《治河方略》卷5《河道考》。

⑤《明史》卷83,《河渠一》黄河上。

徐州至淮阴段黄河两岸有丘陵约束,故而河床较狭。嘉靖后全河经徐、邳入淮,泥沙集中落淤在此河段。万历时徐、邳、泗三州和宿迁、桃源(今泗阳)、清河三县境内的河床都已高出地面。①徐州城外河堤几与城齐,水面与堤相平。②所以《明史·河渠志》说隆庆(1567—1572)以后河工的重点,“不在山东、河南、丰、沛,而专在徐、邳”③。潘季驯治河时工程的重点就放在这一河段上。入清以后,因长期施行“束水攻沙”的治河方针,大量泥沙排至河口,河身延长,坡降减缓,水流下泄不畅,黄水还不时倒灌入洪泽湖,不仅扩大了洪泽湖区,还常决破高家堰,淹及里下河地区。清康熙年问靳辅治河时重点就放在自淮阴至河口段上,正是因为这一河段是当时河患最严重的地方。

嘉庆以后,政治黑暗,河政废弛,堤防破残不堪,决口泛滥的次数与日俱增,一次新的改道是势所难免的了。

(4)清咸丰五年六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决口,开始时分成三股洪水,都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运河,挟大清河人海。黄河下游结束了七百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又回到由渤海湾人海的局面。事后统治阶级内部为黄河流经问题发生争执。李鸿章代表安徽、江苏地主阶级利益,不同意堵住决口,主张听任河水流向山东。山东巡抚丁宝桢代表山东地主阶级利益主张堵口,复河人淮故道。双方争执不下,又逢太平天国革命烽火席卷长江流域,清政府岌岌可危,无暇顾及治河,洪水在山东西南部任意泛滥,当地人民蒙受极大的灾难。

决口以后的二十年内,洪水在鲁西南地区到处漫流,直至光绪初年才最后将全线河堤完成,形成了今天黄河下游河道。1855年以前,黄河也曾有几次北决张秋,挟大清河人海,但不久都归复原道。为什么这次决口后不能归复人淮故道呢?这是因为:

一,当时“军事旁午,无暇顾及河工”;④二,至光绪年间(1875—1908)兰阳到徐州间的河道,因水去沙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明)潘季驯:《河上易惑浮言疏》,《河防一览》卷12。

②(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37,引《通漕类编》。

③《明史》卷83《河渠一》黄河上。

④林修竹:《历代治黄史》卷5,同治十三年条,山东河务局民国十五年(1926)版。

河道高于平地三四丈,灾民多移居其上,村落渐多,①恢复故道困难极大;三,道光末年,部分漕米已改海运。咸丰改道后,运道梗阻。同治光绪年间在上海雇沙船运漕粮至天津,漕米已以海运为主。②由此种种,所以清政府已无需急于挽河恢复入淮故道了。

今河道形成以后,兰阳铜瓦厢以上的河道因决口后口门附近水面有局部跌落,比降增大,滩槽高差迅速增加,主槽无显著摆动。从铜瓦厢以下至寿张陶城埠一段问题较多。因为1855—1875年间河水在这一带长期漫流,地面上形成了许多交错水网,筑堤以后,这些残水断流成了黄河大堤内的串沟和堤河,洪水到来,便引水顶冲大堤,出现险情。20世纪以来黄河多在铜瓦厢至陶城埠一段决口,故有“豆腐腰”之称。陶城埠以下至河口原系小盐河和大清河,是一条运盐河,河床窄深,洪水决人之初,河床有所加宽冲深。光绪初年河南境内修筑河堤后,大量泥沙输入大清河内,河床迅速抬高。到光绪二十二年时也成了地上河。所以光绪年间决口多发生在原大清河新道上。

清末以来河患仍连年不断。20世纪内有二次较大的决口:一次是1933年遇到特大洪水,下游从温县至长垣二百多公里内决口五十二处,造成极大灾难;一次是1938年国民党反动派炸开花园口大堤,妄图以水代兵,阻止日军西进,结果全黄向东南泛滥于贾鲁河、颍河和涡河之间,受灾面积达五万四千平方公里。1945年日寇投降,国民党反动派借口河复故道,阴谋水淹解放区。我党为了顾全大局,照顾黄泛区人民利益,说服故道河床的四十万居民进行迁移,并与国民党订立协议在“先行复堤,迁移河床居民,然后再堵口合龙”的条件下,同意河复故道。可是反动派背信弃义,1947年3月违约在花园口堵口,企图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水淹解放区。不久黄河下游地区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全部属于人民,黄河的历史才开始了新的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林修竹:《历代治黄史》卷5,光绪二十二年十月李秉衡奏,光绪二十五年附

勘河情形原稿,山东河务局民国十五年(1926)版。

②《清史稿》卷122《食货志三·漕运》。

二、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的影响

历史时期黄河长期决口、泛滥和改道,对下游平原地区的地理面貌和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每次决口后洪水泛滥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自不待言。洪水过后,在平原上沉积大量的泥沙也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它扰乱了自然水系,如填平了原来的湖沼,淤浅了天然的河流,宣泄不畅之处又将原来洼地变成了湖泊。在平地上留下了大片沙地、沙丘和岗地、洼地。由此种种,把原先农业生产很发达的地区,变成了旱、涝、沙、碱的常灾区。因此,研究这些变迁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历史地理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史的问题。

(1)洪水和泥沙吞没了农田和城镇,留下了大片碱地沙荒。

历史上黄河第一次决口泛滥后,洪水吞没了大片土地,吞噬了无数的城镇和田园,夺去了千百万人民的生命,在黄河流域的历史上制造了无数次惨痛的悲剧。西汉武帝时河决瓠子,洪水泛滥所及达十六个郡,相当今豫东、鲁西南、淮北、苏北等广大地区,历时二十余年,“城郭坏沮,稸积飘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①。成帝时黄河在馆陶和东郡一带决口,洪水泛滥四郡三十二县,受灾面积达十五万余顷,平地水深至三尺,“坏败官亭室庐四万所”②。西汉末王莽时河决,河南的济、汴等水的堤坊,全被冲毁。由于统治阶级的拖延堵口,洪水在河济之间泛滥达六十年之久,其后果可以想见。北宋熙宁十年(1077)黄河在澶州曹村决口,分南北清河人海,正溜夺南清河(即泗水)人淮,流经徐州城下,水深达二丈八尺。当时的徐州刺史苏轼有诗云:“岁寒霜重水归壑,但见屋瓦留沙痕。”③可见有部分洪水决入城内。元至正四年河决曹县白茅堤,今鲁西北、淮北地区及会通河、北清河沿岸各州县,皆遭水患。当时有人写下了反映这次灾情的诗歌,其中下面几句:“季来河流失故道,垫溺村墟决城堡,人家坟墓无处寻,千里放船行树杪。”④明清二代河患愈演愈烈,几乎每年都有大小决口,人民已不胜其害。历代统治阶级在维护其统治的斗争中,往往扒开河堤,以水代兵,制造人为惨剧。唐末五代此类事件特多,上述杜充决河又是一例。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李白成起义军围攻开封城,明河南巡抚高名衡扒开河堤,水淹开封城,城内三十七万八千多居民,被淹死者有三十四万人。1938年蒋介石集团炸开花园口河堤,洪水一泻千里,淹没了豫、苏、皖三省五万四千平方公里土地,受灾人口达1250万,89万人死亡,黄泛区人民至今记忆犹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汉)桓宽:《盐铁论·申韩》。

②《汉书》卷29《沟洫志》。

③(宋)苏东坡:《河复诗并序》,《东坡七集》卷8。

④(元)迺贤:《新堤谣》,见《诵芬室丛刊·金台集二》。

黄河每次决口不仅给下游人民带来了水灾,也同时带来了严重的沙灾。黄河含沙量较高,自古已然。战国时代黄河已有“浊河”①之称。西汉时人称“河水一石,其泥六斗”

②。唐宋以后,中游水土流失加剧,河水含沙量与日俱增。清人陈潢指出:“平时之水,沙居其六,一入伏秋,沙居其八。”③每次决口后即将大量泥沙带出堤外,水退沙留,在地面上覆盖了大片深厚不一的沙土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土地有一定的肥力,但如沙质过粗,尤其是长期排水不良而引起的盐碱化,则给农业带来很大的损害。此外,河流改道后,留下的枯河床和自然堤上沙质沉积物,经长期风力作用,形成许多断续的沙丘,吞噬了大片农田、房屋,破坏了城市、交通道路,撩下了沙荒。

今郑州黄河大铁桥以东的黄河冲积扇形平原上的各时期的黄河故道,大致以今郑州、兰考间黄河河床为脊轴,向东北、东、东南不同方向辐射,残留下许多沙滩地、槽状或碟状洼地,使平原地区地貌复杂化。

豫东北新乡地区的原(武)、延(津)、封(丘)三县是元明以来河决最多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沙岗起、盐碱遍地,易旱易涝。封丘县城自金代至清顺治年间(1644—1661)曾六次被河水所毁(金大定中、元初、元至正间、明弘治二年、万历十五年、清顺治九年)。

④顺治九年河决封丘县,四乡皆被淹,仅留县西南一隅干地一千四十余顷,原来四千余顷的赋税征收如故,逼得人民大量逃亡。明洪武年间(1368—1398)封丘县有5578户。万历年间增至14159户,至清顺治十六年统计实在户仅2267⑤,不仅人口散亡,县境土地也大片被沙淹没。全县土地土居其四,沙居其六⑥,康熙年间(1662—1722)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战国策》卷29《燕三》。

②《汉书》卷29《沟洫志》。

③(清)靳辅:《治河方略》卷9《湖流地五》。

④康熙三十六年《封丘县续志》卷2《建置》。

⑤顺治十六年《封丘县志》卷3《户口》。

⑥边之靖:《风俗利弊图说》,顺治十六年《封匠县志》卷8《艺文》。

境内“飞沙不毛,永不堪种”的田地有两千余顷①。今天延津县北境残留着自战国至北宋的黄河故道,沙丘连绵,有的高出平地达20米。大风来到,飞沙蔽天。清康熙时记载,全县土地“尽为沙蠊”,“四野多属不毛之地”②。延津县北部古为胙城县地。今天全是连绵不断的沙丘和沙岗,人口稀少,道路湮没。但是在古代这里却是南北陆路交通的要道,从河南去今北京,多通过这里渡河北上,沿着太行山东麓,进入燕山山麓平原。今胙城乡西南有个吴起城,原名宜村渡,是古代黄河南岸的一个渡口。金末设在今卫辉市的卫州为蒙古兵占领,金人即迁卫州治此。今天的吴起城已全为沙埋,遍地尽是残瓦断砖,宋瓷的

残片俯拾皆是。今胙城乡以北数里为原胙城县城所在地。清顺治年问,胙城县治已是“飞沙四集,濠堑不明,居人仅数百家,备极萧条之甚。”城外村落稀流,廖如晨星。全县土地荒芜者占十之七,“斥卤满目,土皆不毛。”种植的耐旱作物,亩产不过三二斗而已③。康熙年间,自沙门镇至胙城县一带,“积沙绵延数十里,皆飞碟走砾之区,胙之土田无几。”自胙城西北,“一派沙地,并无树木村庄,飞沙成堆,衰草零落。”④到雍正五年胙城县终于撤废,土地并入延津县。今县址已成为沙荒,仅露断墙残垣,无道路可以通达。

安阳地区的浚县、滑县、濮阳一带,是宋代澶州、滑州之地,为宋代黄河决口频繁之区。滑州经天禧年间(1017—1021)连续二次河决,“市肆寂寥,地土沙薄。”而土地差科频数,熙宁新政时将滑州撤销,领县改属开封府。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康熙十九年《封丘县续志》卷1《封域》。

②康熙四十一年《延津县志》卷1《舆地》;卷7《灾祥》。

③顺治十六年《胙城县志》卷上、下。

④(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62,引周洽《看河纪程》。

⑤《续资通鉴长编》卷237,熙宁五年八月辛巳。

河南豫东的开封地区所属各县,在明清时代几乎全被决河淹没过。其中以开封城破坏最惨重。据文献记载,从元初至清末,开封曾七次(元太宗六年(1234)、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文元年(1399)、永乐八年(1410)、天顺五年(1561)、崇祯十五年(1642)、道光二十一年(1841))被河水淹没。灾情最严重是崇祯十五年一次。该年四月十三日李白成起义军围开封城,九月十五日河南巡抚高名衡扒开河堤,企图水淹起义军,结果洪水自北门决入城中,满城皆水,仅露钟鼓楼及相国寺顶、周王府紫金城①,全城三十七万八千余人,幸存者仅三万余人。今开封城内明以前的建筑仅铁塔、繁台、延庆观三处。宋代铁塔原在一座名为夷山的土山上,今连塔基都被埋入地下。元代建筑延庆观门已一半被埋在地下。近年来在开封市某中学内挖防空洞时,在地下三四米处发现明代屋顶。清道光二十一河水再度决入城内,今地下二三米始见清代地基。今开封城为道光二十三年后所筑。所以有人估计,宋代开封城地面可能被埋在今地下十米左右。

河北省的巨鹿县在宋大观二年(1108)一次河决,泥沙将整个县城埋入地下。②1919

年当地人民掘井时发现了宋代的古城址。近年来在地下六米处发现宋代的瓷器和屋基,屋内器皿尚存,还有当场淹毙的尸骨。

以上所列举的仅是局部地区的资料,已足以反映历史上黄河决口后城市被毁,农田堙没,人口散亡的惨景了。

(2)黄淮海平原上河流的淤浅和水运交通的衰落。

黄河不断决口和改道以及大量泥沙侵夺其他河流的结果,直接改变了原有水系的面貌。在古代,黄河下游平原上河网交错,湖泊群立。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与黄河下游干流直接沟通的,北岸有屯氏河、张甲河、鸣犊河等汊流,南岸有济水、浪荡渠(鸿沟)、汲水(获水)、睢水、涡水、漯水、笃马河等分流。在《水经》和《水经注》中记载得更详细,自黄河干流中分流出来河流就更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明)李光壂:《守汴日志》。

②《宋史》卷93《河渠志三·黄河下》。

这些河流如扇形分布在冲积大平原上。北岸的汊流大多是黄河决口后冲刷而成;南岸的分流大多是战国魏惠王(前370—前362年)时在大梁(今开封市)附近开凿鸿沟以后,形成的以鸿沟为干渠沟通河淮的水道系统。这些河流是中原地区理想的水运航道。例如在荥阳县北分河东北流经今山东入海的济水,与河、淮、江合称四渎,是黄河下游最大的一支分流。春秋时代开始即为中原地区沟通东西的重要河道。它与沟通淮泗的菏水交会处的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就因为交通和商业的发达而被誉为“天下之中”①。在今开封附近分济水南流经今淮阳入颍河的鸿沟,又名浪荡渠,是战国以后中原水运交通的干渠。秦末楚汉之争,刘邦、项羽曾以此水为界中分天下。淮阳是古代陈国国都,在汉代也是重要都会。从浪荡渠分水流经睢阳(今商丘市南)至徐州彭城(今徐州市)入泗水的汲水(下游又名获水),也是重要的运道。睢阳、彭城以及颍淮交会处的下蔡以及不远的寿春都因水运交通的关系,成为一方都会。《史记·河渠书》记载这些河流“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氵+侵]。”对下游平原上的水运交通和农田灌溉事业起过重要的作用。每当洪水季节,这些分流和汊流又是黄河的天然分洪道和沉沙池,在分沙和减洪方面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干流的负担。

西汉中叶以后黄河多次南决,南岸的分流受到大量泥沙的灌淤。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的一次决口,造成河、济、汴(即汲水)之间长达六十年的洪水泛滥,堤防毁坏,水运阻塞。东汉王景治河以后,在新河道上全面筑堤,北岸分流断绝。南岸仍然保留鸿沟水系以便通航。魏晋时代济水开始淤浅,六朝末年时,定陶县南“唯有济堤及枯河而已,皆无水”②。而汝、颍、渠(浪荡渠)、睢、涡等水之间,却因为曹魏时代大兴水利,开凿了睢阳渠、贾侯渠、讨虏渠、广漕渠、淮阳渠、百尺渠等人工渠道后,水运交通有所发展,曹操、曹丕时几次向东南用兵,舟师都由渠、涡、颍水入淮。⑧鸿沟水系在隋唐以前仍起着一定的分流和通航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②《太平寰宇记》卷12,济阴县条引《国都城记》。

③《三国志》卷1《魏志·武帝纪》、卷2《魏志·文帝纪》。

隋唐时代除了以通济渠为沟通东南地区的重要航道外,有时也利用颍、涡、睢等水进行通运。宋时建都开封,汴河(即通济渠)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为了保证汴河有足够水量维持航运。宋王朝曾对黄河分入汴河的水源作严格控制。原先与汴河共分河水的渠水(魏晋以后又称蔡水)、涡水、濉水等,都因为水源短缺,久不疏浚,渐失航运之利。如睢水原自蔡水分出,东入泗水。宋时为了保证蔡水的通航,不再分水入睢。睢水变成无固定的水源,依靠雨量补给,“逾月不雨则竭”①。宋朝首都开封附近所谓“漕运四渠”,即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广济河),除汴河外,其余三河都另觅水源,不再以含沙量很高的黄河为水源。而汴河就因为以河水为源,淤浅甚速,熙宁年间,开封附近汴河河床中积沙几与开封城内相国寺屋詹相平。②可见黄河多泥沙的特点对其分流的危害。宋金分裂时期,汴河日久不加疏浚,很快淤成平陆。楼钥《北行日录》(1169)、周煇《北辕录》(1177)都有详尽的记载,可以为证。战国以来形成的河淮之间水运交通网,全告淤废。金元以降,黄河长期南泛,河淮之间天然河流,有的淤浅,有的上游缩短,有的完全淤废。明代黄河下游全成“悬河”,一旦决口就将大量泥沙带出堤外,濉、涡、颍诸水因长期被河水侵夺或干扰,日趋浅狭,时通时塞。据明嘉靖十三、十四年总河刘天和调查,涡河入淮口广仅八十余丈(约270米),睢河口广二十余丈(约70米),汴河(指今废黄河)口仅二十余丈,③大大地减弱了这些河流的分洪和通航能力。开封城南的朱仙镇始于宋代,明时十分繁荣,清康熙时为全国四大镇之一。这是因为镇旁贾鲁河(即今贾鲁河,明时名孙家渡河,为弘治年间因决口泛道开凿而成)、颍河水运发达的关系。后经明末、清雍正、乾隆、道光年间几次黄河南决。贾鲁河几度淤塞,朱仙镇也逐渐衰落。这一地区商业集散地下移至颍河上的周口镇。近代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涡、颍、濉等河流,通航能力极为有限,沿河城市大大衰落。古代中原水运发达、城市繁荣的景象全被改观,这全与黄河南泛侵夺有关。

(3)平原洼地的湖陆变迁。

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后,在冲积平原上,形成了许多微度起伏的岗地(自然堤)和洼地(废河床),决口附近又出现许多小冲积扇,以及许多在风力作用下出现的断续沙丘。这些使平原面貌十分复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史》卷94《河渠志四·白沟》。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8,熙宁六年十一月壬寅王安石言。

③(明)刘天和:《问水集》卷1《治河之要》。

古代在太行山东麓河流冲积扇和西南、东北向的古大河河堤之间有许多交接洼地,形成河北平原上的一连串的湖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陆泽。黄淮平原上鸿沟水系之间也有很多浅平的湖沼,如圃田泽、荥泽、孟诸泽、蒙泽、菏泽、大野泽、雷夏泽等等。公元六世纪作品《水经注》记载黄河下游有一百三十多个大小湖泊。这些湖泊在调节黄河及其分流的流量,农田灌溉、水运交通以及湿润当地气候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

但这些平原湖泊由于黄河泛滥后,一次又一次地输入大量泥沙,逐渐淤浅,以后又加上人工垦种,先后变为平陆。在今河南郑州、中牟之间的古圃田泽,战国时就是黄河和鸿沟水系之间调节流量的水库。宋代仍起着调节汴河流量的作用。金代开始汴河淤废,圃田泽又不断受到南泛的灌淤。明万历年间圃田泽地区变成一片由一百五十多个小陂塘组成的沼泽洼池。①清代以后渐被垦为农田。其他河淮之间的湖泊,大多是金元以后因受黄河南泛的影响先后淤废的,具体的就不一一详述了。

河北大陆泽原为发源于太行山河流的冲积扇和黄河故道之间的一片洼地,因东面受黄河故道的阻拦,水流在此潴聚而成湖泊。以后黄河改徙,湖泊逐渐缩小。宋代大观二年(1108)黄河北流决人巨鹿县和隆平县(今河北隆尧县)一带,巨鹿县被河水淹没,处于二县之间的大陆泽必然受到大量泥沙的灌入,湖泊的南部因首先受到泥沙落淤,湖底抬高,积水向相对低洼处排泄。今宁晋县原有泜泽(湖)和皋泽二个小湖。②大陆泽水逐渐下泄后,就将泜湖扩展成宁晋泊。明清时大陆泽称南泊,宁晋泊称北泊。清代治理这一带水患的原则是将南泊的水排人北泊,北泊的水由滏阳、滹沱、子牙等河排入东淀。到了清代后期大陆泽就逐渐消亡了。

山东的巨野泽自西汉武帝元光三年河决瓠子,东南注入巨野泽,泽面曾一度扩展。以后河水曾多次决入,湖底渐次抬高,湖水向北面相对低洼处梁山附近移动。五代后晋开运元年(944)黄河在滑州决口,洪水东泻,“环梁山会于汶水”,著名的梁山泊就此形成③。宋天禧三年(1019)、熙宁十年两次较大的河决,都是从澶、滑东注梁山泊,故宋代梁山泊“绵亘数百里”④。金代黄河南徙,梁山泊水退,大片滩地涸露被垦为农田。元末明初黄河又经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明)陈幼学:《河工申文节略》,见同治《中牟县志》卷9《艺文》。

②《山海经·北山经》;《水经·浊漳水注》。

③《旧五代史》卷82《晋少帝纪二》。

④《宋史》卷468《杨戬传》。

北决,梁山泊又变为一片泽国。明代后期黄河长期稳定由淮入海。梁山泊中滩地多为垦殖。清康熙初梁山泊周围“村落比密,塍畴交替”①。湖泊已全被垦辟成农田。

以上所述都是原为湖泊,后经黄水灌人,泥沙淤积,最后因人为垦殖而化为平地。另一方面,某些地区由于地势低洼,河水决入后,下游宣洩不畅,而来水却不断增加,就逐渐形成了新的湖泊。山东的南四湖和安徽的洪泽湖以及苏北的高、宝诸湖的形成和扩大都属这一类型。

山东南四湖(南阳、独山、昭阳、微山)是古泗水下游演变而成的。泗水沿着山东丘陵的西缘南流入淮,西面是自西向东倾斜的冲积平原。金元以后,徐州以下的泗水成了黄河的正流,河床淤高,使徐州以上的泗水下洩不畅,河道沿岸壅塞成一些小湖泊。元明时代的会通河就是利用泗水河道开凿而成的。会通河水源主要来自山东丘陵的汶泗诸水,因水源季节变化很大,曾在运河沿线设置了四大水柜(水库)用来调节流量。南四湖中的昭阳湖就是四大水柜(安山、南旺、马场、昭阳)之一。运河两岸地势是东高西低,水源在东岸,所以水柜设在运东,运西留出一部分洼地,作为“水壑”。水柜拦以蓄水,水壑备以泄洪。

②昭阳湖原为运东的水柜。明嘉靖年间,黄河屡次决入沛县、鱼台一带,洪水漫过运河灌人昭阳湖,湖面已渐扩大,运河河道也受冲毁。嘉靖四十五年(1566)开南阳新河,运河自南阳镇以下改经昭阳湖东。新河地势高,昭阳湖由水柜一变为水壑。此后东面承受运河的余水,西面又有黄河决流的汇注,湖区就不断扩展,将沛县、鱼台等县境内陆地淹没为湖。例如昭阳湖西岸的鱼台县是沛、丰、金乡、单县一带最低洼处,四县之水皆汇于此。③明万历三十二年黄河一次决口,先淹丰、沛,后来归鱼台,平地成湖,鱼台县八千顷田地,存者不及千顷。④此后鱼台县的陆地,就变成了昭阳湖区了。微山湖在明代前期还未形成。湖区原为运河和山东丘陵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清)曹玉珂:《过梁山记》,见康熙《寿张县志》卷8《艺文》。

②(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118,引《明穆宗实录》隆庆三年四月丁丑翁大立言。

③光绪《鱼台县志》卷1《舆地》。

④(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42,引《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十三年四月己酉黄克缵言。

之间的一片背河洼地,存在一些零星小湖。万历三十二年开挖洳河后,运河改经微山之东。微山一带变为水壑,由于和昭阳湖同样原因,一连串零星湖泊被连成一片,微山湖就此形成。微山湖上承昭阳湖水,东面受运河余水宣泄,西面有黄河决后沥水的汇注,而南面却受丘陵地带的限阻,尾闾宣泄不畅。因此向东西两面迅速扩展。清初微山湖周围达百余里,

“为兖徐间一巨浸。①”清末民初,昭阳湖占地165平方公里,微山湖占地480平方公里。

②总之,鲁西南大片良田沦为泽国,主要是黄河泛决所致。

今安徽洪泽湖区在隋唐时代只是淮河南岸淮阴、盱眙之间一些小湖泊,如富陵湖、白水塘等。宋代曾在淮阴、盱眙之间淮河南岸开凿过洪泽运河和龟山运河。可见当时淮河和南岸的一些小湖泊并未连成一片。金元以后黄河夺淮人海。黄淮在今淮安市交会,因黄强淮弱,黄淮交会洪水往往因下泄不畅而倒灌,将盱眙、淮阴之问的零星湖泊洼地连成为洪泽湖。明初永乐年间陈碹在洪泽湖东岸筑高家堰捍御淮水东侵,因南面有老子山等丘陵的限制,湖区就向西、北两方扩展。万历中潘季驯增筑高家堰,改为石砌堤堰,抬高洪泽湖水位,目的蓄清刷黄,湖面因此而不断扩大。清康熙时,湖周围三百余里。③洪泽湖边上的泗州城原在盱眙县对岸,为南北交通要隘。明清二代泗州城曾几次被淮河洪水所淹。那是正统二年(1437)、万历十九年、崇祯四年、顺治六年、康熙十九年。康熙十九年一次,整个泗州城被沦入洪泽湖底。水退后州境东半部全为泽国。据康熙二十七年记载,泗州境内抛弃无主田地有1258顷45亩,水沉水底田地为1117顷91亩,全境有大小湖泊52处④。洪泽湖面抬高后,淮河干流坡降减弱,汛期干支流同时涨水,支流入淮处往往引起倒漾,长久不退,田地淹没,逐渐形成湖泊。今淮河南岸的城东湖、城西湖、瓦埠湖、女山湖,北岸的花园湖、天井湖、沱湖、香涧湖等都是由此而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清)靳辅:《治河方略》卷4《湖考》。

②武同举:《会勘江北运河日记》,见《两轩媵语》。

③(清)靳辅:《治河方略》卷2《高家堰》。

④康熙二十七年《泗州志》卷4《山川》、卷18《艺文志》。

洪泽湖面不断抬高,湖东高家堰也不断加高,湖面高于黄河水面常至五六尺。①汛期水势浩翰,往往长至一丈四五尺,平堤拍岸,全借湖东高堰一堤作为屏障。②一旦高家堰溃决,里下河地区全为鱼鳖,据粗略统计,从1575年至1855年洪泽湖东岸高家堰大堤决口有一百四十余次。洪水由运西诸湖漫过里运河,泻人低洼的里下河地区,高、宝、兴、泰四州县成为水壑。高宝等湖面积不断扩大,良田成为汪洋。如万历三年黄河暴涨,倒灌人洪泽湖,全淮南决,淮安、高邮之间,“向来湖水不逾五尺,堤仅七尺。今堤加丈二,而水更过之”③。崇祯四年六月黄淮交涨,堤溃河决,里下河地区“数日之内,水深二丈,千村万落,漂没一空”④。水退之后仍留下大片沼泽,长期不得宣泄,土壤盐碱严重,淮安,扬州、凤阳、徐州十一州县“一望沮洳,寸草不长”⑤。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综合上述,可见三四千年黄河的决溢和改道曾严重影响了下游平原地区的地理面貌:淤塞了河流,填平了湖泊,毁灭了城市,阻塞了交通;使良田变为沙荒,洼地沦为湖沼,

沃土化为盐碱,生产遭受到破坏,社会经济凋敝。解放前,豫东、淮北、苏北等地区,旱、涝、沙、碱灾情常年不断,人民流离失所,都与黄河变迁所造成的后果有密切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下,经黄河两岸人民的不断努力,三十年来经受几次特大洪水的考验,没有发生决口,保障了黄河两岸人民安定的生活,农业生产得到稳定发展。几千年桀骜不驯的黄河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必将在黄河流域人民共同努力下得到彻底的改观。

(原载《复旦大学学报》(历史地理专辑),1980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清)靳辅:《治河方略》卷2,《高家堰》。

②(清)康基田:《河渠纪闻》卷26。

③《明史》卷84《河渠志二·黄河下》。

④(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45,引《崇祯长编》。

⑤(明)潘季驯:《河工事宜疏》,《河防一览》卷7。

河道演变规律

河道演变规律及其机理研究 摘要:我国河流分布广泛,与人们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河道演变是河流动力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相关研究对于整治河道,航运,水利工程,生态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河道演变基本概念入手,对河道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各种不同天然河道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述,并对河道整治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河道演变;关键因素;演变规律 引言 天然河流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治河工程或其他工程后,受建筑物的干扰,河床变化将更为显著。人类在开发利用河流的过程中,要有成效地兴利除弊,必须采取整治措施。要有效地整治河流,必须充分认识河道演变的基本原理及各类河床特殊的演变规律。 1.河道演变的基本概念 河道演变系指在自然情况下或者在受人工建筑物干扰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水流和河床相互作用的结果,河床影响水流结构,水流促使河床变化,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经常处于运动和发展的状态之中。水流和床沙的相互作用是以泥沙运动为纽带的。在一种水流的情况下,通过泥沙的淤积使河床升高;在另一种水流的情况下,通过泥沙的冲刷,使河床降低。因此,河道演变的规律是以泥沙运动的规律为基础的。但是,自然河道的演变过程极为复杂,往往不能直接从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得到充分解释。因此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对河道演变的基本规律进行探讨,才能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河道演变的预测问题。 河道演变的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方面在时间应包括河道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空间上应包括河道所流经的河谷的各个部分;而狭义的方面只限于近代的、河道本身的变化。河道演变发生演变的根本原因是输沙的不平衡造成的河床变形长期积累的结果。所谓的输沙平衡是对时间或空间的平均情况而言,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的的输沙平衡,也只是相对的,绝对的输沙平衡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河床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2.河道演变的影响因素 影响河道演变的因素是极为复杂的,但归结起来,最主要的因素不外乎气象、地质、地理等方面。在研究这些因素最河道演变的影响时应该区别两个问题。一个是河流形成的历史过程,另一个是河流目前的河道演变特性。 就河流形成的历史过程来看,其主要作用的动力因素有如下四种:地壳的构造作用、水流作用、冰川作用和风化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水流作用,其他因素不能单独创造河道,它们只能在在河道形成过程中配合水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对河道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就河道目前的演变特性而言,与河道的形成不同,完全取决于上述动力因素在现阶段的情况。由于冰川作用仅限于部分河流的河源地区,地质构造运动和风化作用进行的异常缓慢,因此在研究河流目前的河道演变特性,可以只着眼于现阶段的水流作用,尤其是水流与河床的相互作用。 对于任意具体河段,影响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的因素主要由以下四点: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1601班 160202138 翁静 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在“汉

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至东汉时期,69年时,王景领导治理黄河决口,通过筑堤堵口,河汴分流、疏汴通漕等方法,疏浚河床,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床淤积,使黄河出现了一个长期较为安流的局面。此时的黄河,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人海。 东汉以后,黄河安流的局面仅维持到了唐代末年。宋初,由于黄河已经流行了800多年,王景治水后形成的河床淤高严重,水流不畅,黄河又进入了频繁决口泛滥的历史时期。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黄河决澶州横垅埽,久不复塞,形成了一条新的河道——横垅河。到了庆历八年(104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向北冲出一条新道,经河南省内黄县,河北省大名、南宫、青县,至今天津入海,名为“北流”。景祐五年(1060年),黄河在魏县第六埽向东决出一支,向东北经山东堂邑、夏津、平原、在冀、鲁间入海,名为“东流”。至此形成了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第四章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第一节黄河流域的河流变化 一、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改道 黄河在历史上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历史时期黄河变迁较复杂,特别是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更加复杂。 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到20世纪中叶约300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1500余次,平均2年1次决口,重要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六大徙,加上战国前原有故道,概括为七个阶段。 1、战国初期以前河道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河道 3、东汉至北宋前期河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11),黄河发生第二次大徙,洪水在鲁西、豫东一带泛滥了近60年,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王景治河,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北)海口千余里,形成东汉大河。 王景治水后,黄河相对安流大约600多年,到7世纪以后改道才频繁起来。 4、北宋庆历以后河道 北宋庆历八年(1048),黄河发生第三次大徙。 5、金章宗明昌五年到明弘治初河道 6、明弘治中至清咸丰的河道 7、清咸丰五年以后河道

清咸丰五年(1855)六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河南兰考附近)决口,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过运河,挟大清河入海,是为第六次大徙。至光绪元年(1875)在全线筑堤,使全河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了今天黄河下游河道。 二、历史时期黄河中下游的湖沼变迁 先秦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广大平原上,湖泊众多。《尔雅·释地》所谓的“十薮”中除云梦在长江流域外,其余都在黄河中下游。到了6世纪,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的黄河下游的湖泊,仍有130多个。大的周围数百里,小的也有方圆几里。 弦蒲薮:一名疆蒲。在今陕西陇县之西。 阳华薮:地址不可确考。 焦获薮:一作“焦护”。据说在今陕西泾阳北。 昭余祁:为汾水流域比较著名的湖泊,位于今山西祁县西南,介休东北,方圆数百里,为古代晋中盆地最大的泽薮。 黄河下游的古湖泊主要有: 大陆泽:又名巨鹿泽、广阿泽。位于河北平原西部太行山河流冲积扇与黄河故道的交接洼地,今河北任县、平乡、隆尧、巨鹿之间。 大野泽:又名巨野泽,位于今山东巨野县东北,古时为济、濮二水所汇,称“兖州薮”。 荷泽;在今山东定陶县东。 孟诸泽:位于今河南商丘市东北。 雷夏泽: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

黄河发展变化_作文素材

黄河发展变化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黄河发展变化,感谢您的阅读! 黄河断流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2.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经河道才能补充。 3.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①上游属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率极少,中游为主要补给区但水土流失严重、季节变化大,下游流域面积小,补给少; ②流域内人口增长快,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粮食增长率; ③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黄河沿岸工业和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④水库调节能力较低,水资源管理不统一; ⑤水费低廉,低水价唤不起人们的节水意识,工农业用水浪费极大; ⑥环境污染急剧降低黄河水的利用率。

⑦河道沿岸工厂污水排放过多。 悬河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全靠大堤约束,它因而被称为“悬河”。那么黄河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成为“悬河”的呢?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南部的磴口县,在这里,黄河河道比县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河道变迁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战国筑堤以前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答案

[单选题]3、《尚书?禹贡》所列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以今天行政区划来看,以下()是《禹贡》中梁州的地域范围。 A:今湖南、湖北两省的大部分和江西的西部B:今山西、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C:今四川、重庆及陕西、甘肃及其以西D:今江苏和安徽南部、河南东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参考答案:C [单选题]2、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是()。 A:归纳和演绎B: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C: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D:动态和静态参考答案:C [单选题]1、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A:交叉学科B: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C:辅助学科D:交叉学科参考答案:B [单选题]4、在历史时期我国的()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 A:长江B:黄河C:珠江D:澜沧江参考答案:B [论述题]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曾发生变化,请简要叙述经济重心变化的过程,并分析经济重心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变化过程: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在我国便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几 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 主要原因::①北方战祸多,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 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⑤南方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填空题] 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发展关系的学科。参考答案:人类及人类社会;[填空题]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湖泊主要有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参考答案:昭余祁 [填空题]明代时对黄河下游河道进行了治理,其中提出“塞绝筑堤,束水攻沙”策略的人是()。参考答案:潘季驯[填空题]清朝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决口,又重新注入渤海。参考答案:铜瓦厢 [填空题]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在()决口,由泗水入淮注入黄海,改变了黄河东注渤海的历史。参考答案:李固渡 [填空题]元代后期、明代至清代末(1300-1900)在我国气候变化史上是一个气候()时期。参考答案:寒冷 [填空题]在我国气候变迁史上,仰韶文化时期是我国气候史上的一个气候()时期。参考答案:温暖 [填空题]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近代历史地理学和现代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参考答案:传统历史地理学 [论述题]1、简要叙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 参考答案: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导则(试行) 水利部办公厅文件办建管[2004]109号 1 总则 1.1 依据国家计委、水利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水政[1992]7号),对于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下简称建设项目),应进行防洪评价,编制防洪评价报告。为适应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工作的需要,规范编制方法,保证编制质量,特制订本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全国河道管理范围内大、中型及对防洪有较大影响的小型建设项目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工作。 1.3 防洪评价报告应在建设项目建议书或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批准后、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批准前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编制单位进行编制。 1.4 评价报告内容应能满足《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审查内容的要求,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概述 2 基本情况 3 河道演变 4 防洪评价计算 5 防洪综合评价 6 防治与补救措施 1.5 防洪评价报告中的各项基础资料应使用最新数据,并具有可靠性、合理性和一致性,水文资料要经相关水文部门认可。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缺乏基础资料时,建设单位应根据防洪评价需要,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勘测、水文等部门进行基础资料的测量和收集。

1.6 在编制防洪评价报告时,应根据流域或所在地区的河道特点和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评价手段和技术路线。对防洪可能有较大影响、所在河段有重要防洪任务或重要防洪工程的建设项目,应进行专题研究(数学模型计算、物理模型试验或其它试验等)。 1.7 在防洪评价工作中除执行本导则外涉及其它专业时,还应符合相应规范要求。 2 概述 概述一般应包括项目背景、评价依据、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 2.1 项目背景 项目背景应阐明建设项目所在地理位置、总体建设规模、项目前期工作概况及防洪评价编制单位受委托后进行防洪评价编制工作的基本情况。 2.2 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应列出以下内容: 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2有关规划文件,包括建设项目所在河段的综合规划及防洪规划、治导线规划、岸线规划、河道(口)整治等水利规划。 3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 4有关设计报告的审查意见、批复文件等。 2.3 技术路线及工作内容 阐明评价报告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包括所采用的基本资料、分析、计算及试验手段等,简述防洪评价的工作内容。 3 基本情况

河流演变

第六章河流演变 第一节河流地质作用及其发育过程 一、河流地质作用 1.侵蚀作用 河道水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冲刷破坏河谷、加深河床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按侵蚀作用方向,又分垂向侵蚀(下蚀)、侧向侵蚀(旁蚀或侧蚀)和向源侵蚀(溯源侵蚀)三种情况。 2.搬运作用 河流携带大量的物质(泥沙),不停地向下游方向输送的过程,称为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的搬运能力巨大。据统计,全世界河流每年输入海洋的物质总量约200亿吨。 3.沉积作用 河水在搬运过程中,一部分泥沙从水中沉积下来,此过程称为河流的沉积作用。其堆积物叫河流的冲积物。 二、河流的发育过程 在地貌学领域,河流发育和水系形成的时间尺度一般是以地质年代计。一条完整的河流水系,从初生到趋向成熟,是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缓慢形成的。河流的发育过程,大致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三个阶段。 图6-1可用来说明河流的一般形成过程。其中,图(a)表示在陆面上受近代地壳活动的地形控制而形成的一条河流,水流在阶梯状瀑布中,强烈地磨蚀着基岩河床,此时的河流发育属于幼年期阶段。随着流水侵蚀的均夷作用的进行,湖泊、沼泽消失,峡谷加深,支谷延展,河床坡降逐渐减缓(图(b)),河流发育处于青年时期。往后,泛滥平原逐渐发育,河谷进一步拓宽,干流显现均衡河流特征,此时接近壮年期阶段(图(c))。随着侧蚀的不断进行,泛滥平原带宽扩大,形成冲积性准平原,曲流河型形成,河流地貌发育进入相对成熟期或称老年期(图(d))。再往后,又可能由于地壳运动、气候等因素影响,使河流侵蚀作用而重新“复活”,河谷地貌又现出幼年期的特征,表现出地貌上的“回春”现象。 (a)幼年期(b)青年期 (c)壮年期(d)老年期 图6-1 河流形成一般过程示意图

历史地理填空

目录 填空题 (2) 名词解释 (2) 简答题 (3) 中国历史地理从传统历史地理到现代历史地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及其代表著作。 (3) 2. 简答温暖气候对唐代农业的影响。 (3) 3.简答京杭大运河沿线地理概况 (4) 4. 试举例(最少2例)谈谈黄河流域有哪些古战场及著名战役。 (4) 5.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简况。 (4) 论述题 (5) 1.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的影响 (5)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原因及影响 (5) ] (5)

填空题 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 )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史记 ) 2,(唐)李吉甫所撰( 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时都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即今(杭州) 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黄河淮河的名(通济渠),贯穿河北平原的称(永济渠) 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吐蕃),元时属中央(宣政院)管辖 6《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朝的(郦道元) 7《华阳国志》的作者是(东晋)朝的(常璩) 8齐召南是(清)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水道提纲) 9唐朝的东京指今(洛阳),西京指今(长安)宋朝的东京指今(开封府),西京指今(河南府) 10.明代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迄(山海)关 11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 12北魏是( 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辽是(契丹 )族建立的政权. 13 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周礼 ~考工记》有充分的体现 14.根据《周礼》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皇城、宫城、京城 15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16灵渠(兴安运河) 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17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国都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方国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18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侨州郡和实州郡 19耧车最早出现于西汉朝。 20水排是东汉时期的杜诗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21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卫温和诸葛直到夷洲(即今台湾)。 22“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纺织业。 23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苏州和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唐代设置的。 24 汉书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班固。 25 华阳国志是东晋时常璩的所撰写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1.我国学术界工人的六大古都是(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 2.《元和郡县志》的作者是(唐朝)的(李吉甫)。 3.在郡和县的设置中,县比郡(小),且地位要比郡(高)。 4.“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沙”,指的是(明)朝长江三角洲一带棉织业发达的盛景。名词解释 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2. 郦道元: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

关于河道演变的探讨性分析

关于河道演变的探讨性分析 摘要:河道的演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运动过程,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做到精确的推断。但从河流的分类、河床的组成及形态特性,并利用现有的资料进行对比及综合性分析,还是可以预测其变化过程,对特殊河段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洪灾损失造福于地方百姓。 关键词:河流演变;形态;分析;建议 一、河流的特性 1、河流分类 河流按其流经的地区,可分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两大类型。较大河流的上段多为山区河流,下游段多为平原河流,中间段往往兼有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的特性。 山区河流流经地势高峻,地形复杂的山区,其河谷由水流不断纵向切割和横向拓宽逐步形成。 平原河流在地势平缓、土质松软的平原地区,其形成过程主要表现为水流的堆积作用。河谷形成深厚的冲积层,河口淤积广阔三角洲。 山区河流与平原河流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不同,其特性有自己的特点。 2、河床的组成及形态 山区河流的河床多为基岩、乱石或卵石组成,抗冲性能强,不易冲刷。尽管长时间不断下切,从短时间来看,变形却十分缓慢。 山区河流发育以下切为主,其河床的横断面往往成“V”字形或“U”字形,河槽狭窄,中水河床与洪水河床之间无明显分界线。沿程多为开阔段与峡谷段相间,平面形态极为复杂,岸线极不规则,两岸、河心常有巨石突出,急弯卡口。 山区河流的河床纵坡面比较陡峻,形态极不规则,常出现台阶形,在落差集中处,往往形成跌水甚至瀑布。 平原河流的河床由冲积层的冲积物组成,冲击层一般比较深厚。最深处多为卵石层,在上为粗砂层、中砂及细砂层,在枯水位以上的河漫滩表层有粘土和壤土存在。 平原河流的横断面形式随河段的不同类型而异:顺直过渡段多为抛物线形或

2015中国历史地理练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绪论: 一、填空 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发展关系的学科。 2.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3.1923年就已有人提出“历史地理学”一词,但中国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词是到 ( 1935 )年。 4.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和() 5.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主要是通过历史地理传世文献、()和( )三种形式获得。 6.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和()三种。 二、选择 1.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 B ) A.归纳和演绎 B.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C.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 2.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 (A ) A.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B.交叉学科C.辅助学科 三、名词解释 1.尽全是空 2.人地互动 第一章历史地理文献 一、填空 1.()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它概述了当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内容,把天下分为九州。 2.我国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是先秦时期的()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王朝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是() 4.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是()朝李吉甫所著的《》 5.我国古代的军事历史地理著述最有影响的是宋代的《》和明末清初的《》。

6.西晋时期对我国地图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他提出来编绘地图的六条原则,即() 二、选择 1.《谈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 A、顾炎武 B、章学诚 C、顾祖禹 D、黄宗羲 2.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一部区域性地方志是() A、《华阳国志》 B、《元和郡县志》 C、《汉书地理志》 D、《国语》 3.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是() A.《山海经》B。《水经注》3.《管子.地员篇》4.《穆天子传》 4.我国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 A.《元丰九域志》 B.《太平寰宇记》 C.《舆地纪胜》 D.《方舆胜览》 5.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 A.《舆地广记》 B.《舆地纪胜》 C.《方舆胜览》D《太平寰宇记》 6.唐代在我国地图学上贡献最大是:() A.裴秀 B.裴矩 C.贾耽 D.许敬宗 三、名词解释 《元和郡县图志》 第二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一、填空 1. 中国近2000年的气候,前1000年相对(),后1000年相对() 2.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正从()转向(),冷暖变化的幅度随()呈现明显的差异,即:() 3.东汉到南北朝的寒冷期正对应着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和魏文帝迁都都洛阳。 4.通过对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关系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 ()和()共同创造了人类。()是猿从攀树转为地面说的主要原因,()是从猿到人转变的动力。 5.在距今8000年到5000年左右的温暖期,为冰后期的气候最适期,称(),又称()。 6. 1400年到1900年这个时期中国的气候十分寒冷,被称为(),又称() 二、选择

surfer河道演变分析

Surfer在河道演变分析中的应用 1.2绘制数字高程模型图 经过前期数据处理后,就可以绘制数字高程模型图了。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把数据文件转换成grd文件:①打开菜单“网格|数据”在open对话框中选择数据文件;②打开“网格|数据”对话框.在“数据列”中选择要进行grid的网格数据(X和Y坐标)以及格点上的值(Z列)(不用选择,因只有3列数据且它们的排列顺序已经是X,Y,Z了,如果是多列数据,则可在下拉菜单中选择所需要的列数据)。选择好X,Y,Z值后,在“插值模式”中选择一种插值方法(如需要比原始数据的网格X和Y更密的Z数据,或网格为非均匀),则在grid的过程中,Surfer会自动插值计算,生成更密网格的数据。如果只是想绘制原始数据的图,不想插值,则最好选择反距离加权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To A Power)或克里金法(Kriging Method)。因为这两种方法在插值点与取样点重合时,插值点的值就是样本点的值,而其他方法不能保证如此。在Output Grid File中输入将输出的文件命名,然后在“网格点几何分布”中设置网格点数,确认,画图所需要的grd文件就生成了。不过,为了便于后面对各年地形进行比较分析或冲淤分析,尽量使每个grd文件的几何分布一直,即同样的XY坐标范围和插值的网格密度。 步骤二,将河道边界白化。在Surfer中默认的插值区域为数据文件中离散点坐标x,y 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所围成的矩形,经过插值生成的图形边界为矩形,但在实际情况下,河道边界可能是不规则的,或者需要显示某些特定区域的形态(如潜洲)、添加图签等,这时就用到Surfer的白化(Grid Blank)功能。 白化文件[.bln]格式 [.bln]文件是以ASCII文件格式存储的用来描述白化边界及白化信息的文件,其格式如下: length,flag″Pname 1″ x1,y1 x2,y2 ... xn,yn x1,y1 length,flag″Pname 2″ x1,y1 x2,y2 ... xn,yn x1,y1 其中,length是一个用来表示组成白化区域定点X,Y坐标对的整数;flag取值为0或1,若flag为1,则白化指定区域内部,若flag为0,则白化指定区域外部;Pname是一个用来指定白化区域ID的可选参数;以下是组成白化区域定点的X,Y坐标对,每行存储一对X,Y坐标,最后重复x1,y1表示所描述的对象是封闭区域。在河道演变分析中,白化边界一般是河道的岸线,通常将DWG格式的河势图存为DXF文件,然后在Surfer中选取地图│基面图(map│base map)命令,将该DXF文件导入Surfer,然后用CS Scripter编程

浅谈黄河下游防洪工程

浅谈黄河下游防洪工程 摘要: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水少沙多,河道的泥沙淤积比较严重,黄河下游在华北平原形成高耸的“悬河”,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威胁着25万平方公里地区内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防治黄河洪水,人们利用工程,在黄河下游修建了大量防洪工程,对黄河下游洪水的防治起到了巨大作用,“黄河安危,事关大局”,做好黄河下游的防洪工作意义重大。 关键词:黄河;洪水;防洪;工程措施 1 黄河下游河道概况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坡度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高村以上河宽5-20km,艾山以下河宽仅为0.5-4km。黄河下游河床因泥沙淤积逐年抬高,形成了地上悬河,一般河床滩面高出背河地面3-5m。近十年来,黄河来水量明显减少,河道不断淤积抬高,防洪形势日趋严峻。[1] 2 黄河下游防洪的重要性 黄河泥沙之多,含沙量之高举世闻名。黄河自中游的尾端出峡谷之后,河道展宽,比降变缓,流速降低,水流挟带的泥沙沿程沉积,使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地上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黄河下游河道高悬于两岸地面以上,无论是洪水期还是枯水期,水位都远高于两岸地面,再加上在持续降雨和高水位的作用,造成堤防决口的可能性极大。黄河决堤后,水沙俱下,洪水流经之处,将给沿黄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由于黄河洪水泥沙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有效控制,下游河床仍将继续抬高,悬河形势会更加严重,中常洪水黄河下游堤防仍有冲决和溃决的可能性。因此,黄河洪水灾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加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3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概况 1.1黄河下游介绍及防洪工程综述 黄河下游流经河南、山东两省15个地(市)区、43个县,两岸土地肥沃,人口稠密,交通便利。沿黄主要城市有郑州、开封、新乡、濮阳、荷泽、济南、滨州、东营等,并有胜利和中原两大油田,是我国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重要地区。黄河下游的洪水,主要来自中游三个河段,即河口镇至龙门间(简称河龙间);龙门至三门峡间(简称龙三间);三门峡至花园口间(简称三花间)。这三个区间产生的洪水是构成下游洪水的主体。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包括干流三门峡、小浪底水库和支流陆浑、故县水库,黄河左、右岸大堤,以及北金堤、东平湖滞洪区等。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涉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和河北五省的12万km2土地。黄河下游堤防一旦溃决,将成为民族的灾难。[3] 1.2黄河下游防洪的近代发展状况 长期以来,黄河下游决溢灾害之所以特别严重,不仅因洪水大,更重要的是泥沙淤积河道,河床不断升高,排洪能力降低。长期以来,堤防一直是黄河下游防洪的主体工程。[4]经过历代治河专家们的不断努力,对黄河洪水泥沙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刻,治河技术措施不断改进,但其治河思想大都着眼于在下游排洪排沙的范畴,主要措施是依靠堤防排泄入海,治理活动也多限于下游。 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后兴建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黄河下游防洪创造了有利的条件。[5]但是,曾一度认为三门峡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洪水即可基本解决;同时根据永定河官厅水库修建后下游河道治理的经验和模型试验的结果,认为三门峡水库蓄水拦沙下泄清水后,下游河道将会出现强烈冲刷,河势摆动,河床下切,给防洪、灌溉引水带来困难。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运

河道历史演变概况

1河道历史演变概况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左岸的一条主要支流,发源于陕西风县东北的秦岭山脉,经阳平关流入四川。经南充、武胜至合川,在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全长1119km,落差2300m,平均比降为2.05‰,流域面积159800km2,占长江流域的9%。嘉陵江为长江右岸较大的支流,为典型的山区河流,其河岸组成较为坚硬,河床变形主要以推移质运动为主,悬移质几乎不参加造床。河床年际间变化不大,年内冲淤演变较为明显,浅滩演变遵循“洪淤枯冲”的规律,深槽表现为“洪冲枯淤”。山区河流典型的特征是水流急、流量变幅大,使得河床受到较大的水流作用力,上游来沙不易在河床中淤落,一般是通过河床断面向下游输送。山区河流在构造初期河床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切,直至冲淤基本平衡。总的看来,工程河段河型河势较为稳定,冲淤变化基本平衡。 2河道近期演变分析 工程河段属于嘉陵江下游河段,河床组成大多为基岩,并夹有少量卵石,河床组成较为坚硬,水流对其侵蚀作用比较缓慢,对河床的演变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多年来河床相对稳定。 工程河段河床覆盖层主要是沙卵石,冲淤变化以悬移质为主,一般汛期6~9月是悬移质集中淤积的时段,主要淤积部位在工程上游弯道的凸岸边滩、下游左岸积坝、宽阔河段的缓流区;汛后10月开始走沙,随着水位的消落,水流归槽,淤积泥沙逐渐被冲刷,年际间冲淤相对平衡,基本无累积性变化。 从实地勘踏以及地质钻孔资料来看,工程河段河床、河岸组成大多为基岩,并夹有少量卵石,河床组成较为坚硬,因而河道深泓平面摆动及纵向下切都受到了较大的制约。由该段河道的河势、水势分析可知,嘉陵江河道比降较大,洪水期主流流速较大,泥沙难于在深槽内大量淤积,淤积部位主要还是在凸岸边滩或者回流区内。近年来河道深泓线平面及纵向变化较小,基本保持稳定。 实地勘踏表明,河道深泓线以及主流线基本在河心靠近凹岸(右岸)一侧。由于曲率半径较小,洪水期水流在此形成大片回流区,泥沙容易落淤,另外弯道环

黄河水沙变化与河道变迁

*历史上黄河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变迁 徐海亮 黄河的水沙变化与河道变迁归根结底是一个地质环境问题。本文在历史文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黄河河床形态、堆积形态及黄土与环境的研究,采用历史学、地理学、水利学方法,并吸取灰色系统、耗散结构理论,分析黄河下游来水来沙变化的历史事实,以及河道变迁的历史事实,认为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曾经有过数个躁动期,有多次的水沙剧烈振动(两汉、宋金、元明、明清),相应地,中下游河道进入躁动期。来水来沙的突出变异,下游河道河床变形的加剧,导致河道迁徙、改道事件频频发生。唐宋以来环境恶化及这一相关变化趋势加强,明清尤剧。从历史长河看,环境演变对水沙变化与下游河道变迁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研究 今人对于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做过各种研究,影响较大的诸如对决口改道的各种研究。近年在本课题中,对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各阶段的具体变迁,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考证。从这些研究中,特别是通过对决溢、变迁,河床堆积形态的探讨,认为应从黄河水沙变化与河床变形的意义来认识黄河变迁,记载中的1500多次决溢事件以及人类重大的治河活动,可以从更为深刻的含义上去理解。从而在各种历史年表和笔者自己研究的河患事件中,筛选出38次具有特殊意义的黄河下游重大河患与变迁事件。筛选的根本原则是:这些事件正处于黄河历史变迁时间序列的转折点上,或者处于变迁的高发阶段,它们客观地又非常突出地反映出河道变迁中一系列重大的控制性变异,或反映出阶段性变异的某种后效;其中包括黄河来水来沙的变化,在下游河道的上段所显示出的沿程淤积效应,同时也考虑到河口段的变化和溯源反馈。这些事件以自然变迁为主,同时也涉及人类参与下的河床变形。这样,客观地显示出流域自然环境变迁、水沙变化的总趋势,以及在人类参与下的河床变形和河道变迁的结果。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变迁的重大事件,从宏观现象上披露了黄河河床堆积与河道游荡性加强的实质。钱宁根据北方多沙河流的水沙资料,提出游荡性指标表达式1:Θ=(ΔQ/0.5TQπ)×(Q max–Q min/Q max+ Q min)0.6 (J/D35) 0.6 (B/h) 0.45 (W/B) 0.3 其中第三因式显示了河床物质的相对可变动性,隐含了河流来沙状况和冲淤变化的幅度,第二因式突出了径流变幅对河流游荡性的影响。总课题里其他子项目的研究,也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水沙变化与河床变形的关联2。本文的指导思想和下面筛选出的重大河患年表,都遵从这一数理表达的基本思路。认为河患——特别是重大河患、变迁事件,是河床变形的一个结果,实质上都反映出河流来水来沙的急剧变化,研究将这些经过特意筛选的河患事件,作为来水来沙变异、变化的某种象征点;以河床变异(而非水文)来探讨水沙变化的规律, *“七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课题子项目报告,辑入《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三),地质出版社,1992 1钱宁等,1987年,《河床演变学》P196,科学出版社。 2钱意颖1991;王玲等1991年见总课题论文集(一) 地质出版社,1991年。

苏州古城区河道的历史变迁

苏州古城区河道的历史变迁 苏州市北枕长江,西临太湖,东连吴淞江,南达杭嘉湖。运河绕城而行,水运发达,物产丰富。自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斯城,凿斯水”,营建阖闾大城开始,苏州城市河道就开始了自己的历史。 盘门外城河 经过一代代人千百年锲而不舍的努力,至唐宋时,苏州古城内河道体系就已相当完备。这从唐代诗人咏唱苏州的诗篇中能得到有力的佐证。白居易有诗云:“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杜荀鹤《送人游吴》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反映了唐朝时期苏州河道“河如缎带,桥似繁星”的盛况。据宋《平江图》测算,当时城内河道长达82公里,除内城河一环外,有主干河道横河14条,直河6条,尤以城北河道最为密集,整个城区河街并行,几乎是一街一河,即前门是街,后门是河,呈著名的“双棋盘格局”。明吴中水利全书载“城内河流三横四直之下,如经如纬者数以百计。皆自西趋东,自南趋北,历唐、宋、元不湮”。纵横交错、如网似织的城市河道使我们生活的城市充满灵气,小桥流水的风貌更倾倒了无数中外游客。这是我市的一个重要特点和独特风貌,是一个具有高度城市建筑科学和文化艺术相互交融并有着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的遗产。苏州古城构筑了功能上科学合理、使用上方便适用、形态风貌上秀丽柔雅、空间环境上亲切宜人的水城格局,实现了适用、方便与美观的统一和“人、城市、水(自然)之间和谐融合”。 苏州市河道管理处在2003年2月份启动了古城区“一河一档”调查工作,测量统计得出古城市河道约长35公里(不包括护城河),“三横三纵”主河道约长18公里,平江、南园、阊门支流约长17公里。历史上各个时期河道数据见下表。 历史各个时期河道情况表

浅谈太子河河道演变及影响因素

浅谈太子河河道演变及影响因素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流域概况 太子河位于辽宁省东南部,东经122°26′~124°53′,北纬40°29′~41°39′之间,流域呈东西走向,源头为新宾大红石砬子,流经本溪市、鞍山市、辽阳市,最后入浑河。太子河流域面积万km2,全长363km,流域内山地面积占69%,丘陵占%,平原占%[1]。太子河支流较多,辽阳以上左侧支流有细河、兰河、汤河,辽阳以下左侧有柳豪、南沙、运粮、杨柳、三通、五道、海城等支流,右侧仅有北沙河一条支流。流域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在650mm~800mm,主要集中在6 月~9 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太子河流域内建有观音阁、葠窝及汤河三座大型水库,其中观音阁水库和葠窝水库位于河道干流上,汤河水库位于支流汤河上,小汤河和小夹河为观—葠区间河段的支流,分别建有关门山和三道河两座中型水库。太子河河道比降上、下游变化大,辽阳水文站以上河流摆动变化趋势不大,辽阳水文站以下河道弯曲,纵向冲淤变化大,河道演变变迁是影

响河流生态健康因素之一。 2 河道形态演变分析 考虑到代表性及资料完整性,选择太子河干流本溪、辽阳、唐马寨水文站为代表,分析河床形态变化规律。本溪水文站设立于1933 年11 月,初为水位站,1945 年7月停测,1949 年7 月恢复,1951 年4 月上迁2500m 为本溪(二)水文站,1955 年7 月上迁620m 为本溪(三),1960 年1 月下迁2000m 为本溪(四),1963 年6 月下迁6520m 为本溪(五);辽阳水文站设立于1934 年2 月,1935 年2 月改为辽阳(二),1957 年7 月改为辽阳,1965 年1 月改为辽阳(三),研究选用1965 年之后辽阳站大断面成果分析其形态演变规律;唐马寨水文站属于太子河下游干流控制站,设立于1934 年3 月,初为水位站,1950 年5 月下迁350m 为唐马寨(二),1960 年1 月改为水文站,集水面积,1974 年5 月上迁300m为唐马寨 河道过流能力分析 分析方法 辽宁省河流水位~ 流量关系多为绳套曲线,研究中采用指数函数对水位~ 流量关系进行拟合。若一年内有多次洪水过程,且不同洪水过程水位~ 流量关系差异较大,则选取峰值最大的洪水过程构建水位~流量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

浅谈黄河下游防洪工程

————————————————————————————————作者:————————————————————————————————日期:

浅谈黄河下游防洪工程 摘要: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水少沙多,河道的泥沙淤积比较严重,黄河下游在华北平原形成高耸的“悬河”,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威胁着25万平方公里地区内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防治黄河洪水,人们利用工程,在黄河下游修建了大量防洪工程,对黄河下游洪水的防治起到了巨大作用,“黄河安危,事关大局”,做好黄河下游的防洪工作意义重大。 关键词:黄河;洪水;防洪;工程措施 1 黄河下游河道概况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坡度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高村以上河宽5-20km,艾山以下河宽仅为0.5-4km。黄河下游河床因泥沙淤积逐年抬高,形成了地上悬河,一般河床滩面高出背河地面3-5m。近十年来,黄河来水量明显减少,河道不断淤积抬高,防洪形势日趋严峻。[1] 2 黄河下游防洪的重要性 黄河泥沙之多,含沙量之高举世闻名。黄河自中游的尾端出峡谷之后,河道展宽,比降变缓,流速降低,水流挟带的泥沙沿程沉积,使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地上悬河的不利局面进一步加剧。黄河下游河道高悬于两岸地面以上,无论是洪水期还是枯水期,水位都远高于两岸地面,再加上在持续降雨和高水位的作用,造成堤防决口的可能性极大。黄河决堤后,水沙俱下,洪水流经之处,将给沿黄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由于黄河洪水泥沙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有效控制,下游河床仍将继续抬高,悬河形势会更加严重,中常洪水黄河下游堤防仍有冲决和溃决的可能性。因此,黄河洪水灾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加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3 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概况 1.1黄河下游介绍及防洪工程综述 黄河下游流经河南、山东两省15个地(市)区、43个县,两岸土地肥沃,人口稠密,交通便利。沿黄主要城市有郑州、开封、新乡、濮阳、荷泽、济南、滨州、东营等,并有胜利和中原两大油田,是我国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重要地区。黄河下游的洪水,主要来自中游三个河段,即河口镇至龙门间(简称河龙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