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完整版)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完整版)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完整版)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5个20分)

1、孙樵,晚唐时期。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

“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新社”——国际新闻社

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

导师:徐宝璜邵飘萍

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二、名词解释:(4个20分)

1、进奏院状:

进奏院状是指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称为进奏院状或进奏官报。

主要内容:皇帝的起居生活、皇帝的诏旨、官吏任免事项、臣僚们的章奏以及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①它是不定期地由派驻首都的进奏院向地方传发的,其读者主要是地方的藩镇和诸道长官;②它在行文上还保留有某种官文书的痕迹;③它所提供的消息,绝大多数都属于朝廷的政事活动,有一些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一些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主官们相对关注的那一部分内容。

2、《京报》的特征

清代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为京报,定期出版,有统一格式,乾隆以后基本为印刷发行,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报纸内容与官报无差,因此得到了清统治者的允许,未加以限制。

京报内容基本为宫门抄、皇帝谕旨、臣僚奏章三部分

京报的特点:

①没有官报之名的官报;是邸报的翻版;②稿件全部来源于内阁和科抄,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没有标点和标题;③旨在营利,报费是主要进项;④京报的内容主要是宫门抄、皇帝谕旨、臣僚章奏;⑤京报的读者是清朝的早期和中期主要是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市井小民只是少数。

3、时务文体

时务文体即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成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4、《申报》

《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大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由英商美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以营利为首要目的,十分注重办报质量,在内容上,从办报人员到报纸样式都本土化经营,重视新闻报道和言论,刊载文艺作品,增办了中国第一份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瀛寰琐记》、中国最早的白话报纸《民报》。由于在经营管理和内容等方面采取多种办法,创刊4个月,销数即增至3000份,挤垮《上海新报》。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申报》成为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申报》的成功,使上海商业性报纸在19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在《字林沪报》、《新闻报》创刊后,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申报》在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在他的主持下,《申报》逐渐发展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著名大报之一。1937年7月《申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该报被国民党接收,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初近八十年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5、《大公报》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现在仍在香港继续出版。该报1902年6月27日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英华)主持,鼓吹变法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国外侵略,重视言论工作,以“敢言”名于时,深受读者爱重。

《大公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英华主持,是主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成为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6、癸丑报灾

是指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趁着军事上的胜利,对国民党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进行的大规模镇压。袁世凯政府借军事胜利之淫威,宣布国民党为乱党,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扣以“乱党报”的罪名对国民党系以及其他有碍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报刊进行查封、剿灭。至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从民国元年的500多家锐减到了139家,报刊减少了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杀害,中国新闻史上,把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

7、邵飘萍:在新闻方面的贡献

邵飘萍是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被称为“新闻界的全才”,他的主要新闻活动和对新闻事业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早年受改良派和革命派报刊大论战的影响,萌发出要做一个新闻记者的动机和新闻救国的思想,在学生时期被聘为《申报》的通讯员,参加了南社。②1911年浙江宣布独立后,协助创办《汉民日报》,自任主笔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编辑,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③1914年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⑥1916年春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时事新报》,主要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⑦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⑧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8、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4日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它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开端。该会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学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专门研究包括新闻的范围、选题、采访、编辑、通讯方法以及报社和通讯的组织等内容的机构。蔡元培任会长,徐宝璜和邵飘萍为导师。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新闻周刊》,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举办两期研究班,为新闻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9、徐宝璜

是中国著名的新闻教育学家,新闻学者。1912年赴美学习经济学和新闻学,1916年回国担任《晨报》编辑,任北大教授。1918年,他和北大校长蔡元培等发起成立北大新闻学研究会,被推选为副会长、新闻学导师和会刊《新闻周刊》编辑主任,定期为会员讲授新闻学基础知识,是最先在国内开设新闻学课程的大学教授,他的新闻学研究会讲义《新闻学大意》于1919年出版,更名为《新闻学》,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徐宝璜为我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在中国新闻史上拥有四个第一:第一个在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版第一部新闻学专著(新闻学)。创办了第一份新闻学期刊《新闻周刊》。

【感觉以下会考填空题】

10、《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报刊。

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威廉·米怜在马六甲创办。该刊以传教为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绝大部分内容是阐释基督教教义,介绍圣经的文章,但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

①主旨不在报业经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情报;②在内容上,以宗教内容为主,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但大多也与传教有关,目的也都是为了宣传上帝的全德全能,后期有时事评论性文章,新闻报道方面的内容很少;③在形式上,为了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形状就像一本中国线装书;④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附。

1821年12月,《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共出了7卷70多期,累计547页

11、《蜜蜂华报》

《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1822年9月12日,澳门立宪党的首领巴波沙创办了的葡文周报。《蜜蜂华报》从创刊伊始,就站在居澳葡人的立场上为立宪革命的胜利而欢呼,以立宪派机关报和新政府公报自居。其内容主要刊载政府通告和会议记录,也有不少关于葡中官员处理澳门事宜的消息及澳门政情。1823年6月,葡萄牙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从第54期开始,《蜜蜂华报》便由保守派掌管,一直到1823年12月27日终刊。

12、《循环日报》

该报是我国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中影响最大的报纸。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是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笔。①《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报纸之一。该报取名“循环”,是因为其创办人王韬是循环论的信奉者。王韬先后在该报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②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报纸是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③《循环日报》还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载政论著称的报纸。④1884年,王韬不再担任《循环日报》主笔,此后,该报思想渐趋于保守,断断续续出版至1959年终刊。

13、《昭文新报》

《昭文新报》是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初为日报,用白鹿纸印刷,刊行不到三个月,后因阅读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装订成书册状。内容以奇闻轶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但读者仍然不多,不久即停刊。《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之后,香港、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出现了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

14、竖三民(于右任)

竖三民是指于右任于1909年5月创办的《民呼日报》、1909年10月创办的《民吁日报》和1910年10月创办的《民立报》。这三份报纸均在上海出版,都是“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互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于右任是中国同盟会会员,于1909年创办《民呼日报》,大量篇幅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因此遭官员诬陷而被逐出公共租界,后在法租界创办《民吁日报》,因赞扬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英勇行为遭查禁,1910年,于右任创办《民立报》,痛斥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大胆揭露日、美、俄对中国侵略的野心,因该报言辞激烈深受读者欢迎,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日报,后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

“横三民”:是指民国初年创办的《中华民报》《民国新闻》《民权报》

15、黄远生(对新闻记者提出了四能要求)

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最杰出的代表,擅长撰写新闻通讯,被誉为“报界之奇才”,与刘少少、徐彬彬(凌霄)有民国初年新闻界“三杰”之称。

他认为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黄远生强调,记者要加强“种种素养”:广博的知识与经验、正确的分析思考能力,广泛地接触社会,加强活动能力,深入调查研究,善于触类旁通,分析事物的能力,注重事实,恰如其分地叙述能力。

简答题:(3个30分)

1、宋代邸报的特征

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宋初成立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其职责主要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递信息,在都进奏院的管辖下,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的是进奏官,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政府官报,就是邸报。

邸报的内容: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军事情报以及刑罚。

特征是:

第一,从报纸的性质来看——中央一级的官报。

第二,从报纸的发行范围、读者对象来看——逐渐扩展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和知识分子阶层。

第三,从报纸的内容来看——基本定型,由三个方面组成: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大臣奏章。

第四,从报纸的管理上看——有一套完整的审稿制度,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

第五,从报纸的发行时间上看——宋代邸报是定期连续发行的。

2、宋代小报的特征和在新闻史上的意义

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的名称。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内容:朝廷动态消息,官吏任免消息,皇帝的谕旨诏令,时事性的政治材料。

小报的特征:①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采队伍。②小报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大。

③小报的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时效性强。读者范围很广。④小报的编发者以谋利为目的。

⑤小报虽是非法的民报,却有很强的生命力。⑥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作用:①小报是非官方报纸,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刊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小报本身没有言论,只是通过它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它的倾向。打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垄断和朝政国事的封锁,标志着我国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

②小报的商品性相对于官报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进步。③小报能过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它的发行得到社会的支持,因而是有一定生命力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表达民意舆情的作用。

3、简述王韬主要新闻思想

王韬是近代早期维新思想家和报刊政论家,《循环日报》创始人,

主要新闻思想:

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和意义,即办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认为报纸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报纸主笔应该是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4、保皇派、革命派在报刊大论战的意义

这场论战主要是革命派的《民报》与保皇派报刊《新民丛报》为代表。两报的论战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第二,实行民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导致瓜分。这场大论战持续到1907年冬《新民丛报》停刊,以《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的猛烈的政治进攻,也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在“中国往何处去”这个重大问题上,革命派占了上风。

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也开始转向革命派,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期一批革命骨干。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此外《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也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5、简述梁启超新闻思想的转变

从“耳目喉舌”到“监督政府”;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的思想可以视作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思想的典范和集大成者:

第一时期为戊戌变法时期,其思想主要集中在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一册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在文中,他把报刊比作耳目喉舌,指出其功能是“去塞求通”,梁启超认为一个国家的强与弱,取决于国情的通与塞,通上下和通中外。要发挥“去塞求通”,他提出了四个要求: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第二时期为1899到1911年:变法失败后,康,梁流亡海外,接触更多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新闻理论,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汲取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

一是提出报纸具有“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的两大天职,二是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三是健全舆论的主张(具备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四是他根据自己的办报经验,提出报刊的两种宣传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第三个时期应属于中华民国以后,梁启超在政治上更为成熟,新闻思想也产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相比前期,缺乏系统性,新闻思想体现出为社会甚至政府服务的倾向。

6、《新青年》基本概念及三大历史功绩:

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自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创办人陈独秀,创刊之初,《新青年》是一份以思想启蒙为要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刊物,《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它一创刊就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起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闻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并始终是这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①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发起猛烈批判,唤醒了一代青年。提倡自由民主,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在思想上反对封建旧礼教、旧道德,反对尊孔复古,开展批孔运动,要求争取人权,个性解放。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和盲从,要求用科学法则和理性来判断一切。

②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对把文学作为宣传封建主义思想的工具,提倡建立民主主义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

③广泛深入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四、论述题(2个30分)

1、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点及历史作用(论述)

维新报刊活动家们的办报活动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到戊戌变法时期,已经积累了许多办报经验。他们对报刊业务进行了很多改进和创新,逐渐摆脱了外报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报刊的本土特色,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表现出以下特点:

①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充分运用与创新是这一时期维新派报刊的突出特点,维新派人士对维新变法主张的阐述与宣传、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揭露和抨击,主要是通过政论的方式展开的,开创了适合报刊宣传要求的新文体——报章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②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维新派报刊的争论非常发达,新闻报道很薄弱,经常是寓评论于新闻之中,这是当时报刊业务上的一个特点,通常是在新闻的后面表述自己的观点,在新闻或译文之后随时附加上去。有的在新闻中间夹叙夹议,借题发挥,表明对某问题的观点,实际成为报刊政论文章的一种补充。

③编辑工作有所改进。维新派报刊有版面分栏,新闻分类,对一些过长的文章,进行压缩和编辑加工

④重视新闻的采访工作;批评和抵制闭门造车、记载不实、大量刊登琐闻奇闻的做法,刊载一些时效性较强,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主要是“各省新政,交涉要闻,五洲近事”等严肃新闻。

⑤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为了配合文字报道,维新派报刊开始注意使用新闻图片。

作用:

①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报刊大量篇幅介绍了西学和西方的情况,在中国掀起了学习西学的热潮。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鼓吹变革,颂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介绍进化论学说,对陈腐的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批评。

②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维新派报刊宣传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这种爱国思想表现为明确的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激发了民众的爱国觉醒,唤醒了一部分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梦寐,使他们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③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

在维新派报刊的大力宣传鼓吹下,变法、维新成了不可抗拒的社会潮流,在一些地方还进行了新政的试验。

④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维新派要求给予资产阶级出版报刊和发表言论的自由权利。

⑤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办报,开创了我国政治家办报的先河,以其思想性、知识性提升了近代报刊在社会上的地位,成为近代思想文化的载体,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⑥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维新派报刊打破了外报的垄断,使政论性报刊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主体,报刊被大多数人所认识接受,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怎样认识在华外报的性质和作用(论述)P213

近代化报刊在中国的出现是和外国人的入侵同时开始的,最早的用中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和最先在我国用外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都是外国人首先创办的,在华外报对中国近代报业以及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和影响可以分为三点:

(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企图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宣传基督教和西方文明,企图以西方模式改变中国人的头脑,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将中国逐步推向殖民地的道路。外报为列强武力侵华提供情报,进行舆论准备。为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提供信息和宣传服务。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外报将西方文明传入中国,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对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外报将西方人文自然与社会科学技术方面的一些成果介绍给中国,对中国读者具有重要启蒙作用,有助于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3)在华办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人逐渐掌握了西方的新闻采访与编辑业务,管理方法与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条件。外报将西方近代报刊的观念和技术传入中国,使中国人初步形成了近代报刊的观念和知识,认识到了近代报刊的功能和作用,产生了创办民族报业的意识和思想,对中国近代民族报业的兴起起到了直接的示范作用。

3、《大公报》的成功经验(论述)

《大公报》1902年由天主教徒英华在天津法租界创办,取“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故定名“”大公。

成功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①宗旨高而稳

其宗旨是:“报之宗旨在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在政治上《大公报》敢于揭露清政府的黑暗和贪官污吏的罪行,经常为穷人鸣不平,报风严肃,具有敢言,替劳苦大众说话的特点,逐步成为华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新记时期,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方针,标榜不偏不倚,提倡对政治,贵敢言,为百姓说话。阐明《大公报》政治中立、经济自存、不谋私利、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的社训,将该宗旨充实并发扬光大,深入人心。政治上的中立使它继承并发扬了《大公报》敢言的特色。

经济上《大公报》保证其独立性,新闻采写和发表社评都是完全出自对事实、对国家民族的考虑而不受其他势力的干预。同时,《大公报》确立了在当时比较先进的企业化管理体制,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点。

②立言深而锐

作为一份百年大报,《大公报》被世人极为称道的是那些秉公直言、针砭时弊的评论文章。自英华起,该报就发扬了王韬、梁启超“文章报国”的论说风格,议论时政、开启民智,凡关于国家大政方针,一般都通过论说来表明它的态度和观点。《大公报》的评论具有远见卓识,具有大局意识。

③探索报道新方式,以独家新闻取胜

《大公报》的新闻报道最大的特点就是记者能亲临新闻发生第一线,采写大量独家报道。它的记者遍及世界各地,在国际国内发生重大事件时,它的记者总能克服困难,深入第一线,大胆尝试各种报道方法,向报社发回独家新闻,引起业界和社会的轰动。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大公报》的胡政之作为当年派往法国采访的唯一一名中国记者参加会议,并及时向国内发回会议的翔实报道,透露了巴黎和会“分赃”的阴谋。

④副刊种类繁多,内容专业化

《大公报》不仅以言论和新闻报道取胜,其丰富多彩的副刊也为它赢得了大量忠实的读者,提升了报纸在知识分子中的形象。该报从创刊之日起,用以刊登诗词歌赋等消闲文字,从1904年3月31日起,在该报的附张上增辟了“笑林”栏,刊登一些幽默短文。创立众多种类丰富的副刊,为适应不同的读者群,或是对一般读者提供专门性的知识。同时它又把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动态介绍给受众,具有学术性和前瞻性,为国民架起了开民智的桥梁。

⑤人才培养有方,名人层出不穷

《大公报》有一套行之有效、突破常规的人才培养方法。一是不拘一格。二是不养圣(剩)人贤(闲)人。用人求精不求多,不称职的,立即解聘;三是不熬年头,不论资排辈。只要干得出色,就立即破格擢升。四是注意保护人才。文章或报道出了问题,当局者怪罪下来,胡政之主动承担责任。避免了让第一线的人因害怕受到伤害而缩手缩脚,也使被保护者心生感激,更加发愤工作;五是注意教育和培养。每一个新手,都给他们提供条件和机会,在发挥他们的个人专长之余,要求他们能够成为“写”、“跑”、“照”、“论”等各方面的行家里手。

这些用人之道,既有助于人才的成长,也增加了团体的凝聚力,使《大公报》始终拥有一支精干的团结的有着很强战斗力的队伍,也难怪它被誉为“新闻界的黄埔军校”。

4、《解放日报》的改版和中央党报的模式的形成。(论述)

《解放日报》于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由《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而成,它是中国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日报,中共中央机关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革命报纸。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实行改版,标志着中共党报模式的形成。

(1)《解放日报》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版面安排。改版前,报纸把国际新闻放在首位,严重脱离了党的工作重心,改版后吧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放在首位,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加强党性,联系实际,联系群众。

②整风宣传方面。把整风运动作为一个宣传中心来抓,进行了集中突出的宣传,发表了大量指导整风运动的文章和社论,办专刊,辟专栏,宣传形式多样,有广度也有深度。

③社论写作。改版后注重社论质量,量力而行,大大提高了社论的质量和影响力。

④在改革中提出并解决了一系列新闻理论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的基础。

(2)改版的成效:

①改变了国际问题报道在版面上唱主角的状况,增强了党性,组织性。加强党的领导,实行全党办报,在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②增强了群众性,战斗性;③改进了文风;④促进了新闻理论的建设与发展,首创党报的典型报道模式。

(3)改版的深远影响(意义):

①发扬了全党办报精神,促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改造,是报纸面貌为之一新。党报的办报模式、基本理论和工作传统逐渐定型并日益成熟。对后来的党报影响深远,至今在党报上还能看到延安《解放日报》办报的影子。

②推动了新闻事业的深入改革,版次和内容的编排,不以一般的新闻价值作为选择事实的标准。通过报道典型人物、典型单位的事迹和工作经验来指导工作,成为党报的基本内容,也是各级党的机关实现领导的主要方式之一。

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报理论,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理论和模式奠定了基础。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5个20分) 1、孙樵,晚唐时期。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 “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新社”——国际新闻社 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 导师:徐宝璜邵飘萍 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

第六分册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知道: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2、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4、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进入南京后,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理解: 1、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影响 (1)背景:华北事变后,中日两国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决定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 (2)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和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3、1938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它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知道: 1、八路军相继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华中的新四军也迅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2、1938年10月,日军在占领武汉后,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 理解: 1.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2.1938年3月,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召开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道: 1、中共七大: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1945年8月15日本天皇裕仁向盟国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3、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理解: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1840年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2)抗日战争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 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__①__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公元439年)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__②__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的改革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设立__③__,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 (3)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孝文帝亲政时期的改革 (1)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_④_年正式迁都洛阳。

,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移风易俗: __⑤__: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 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 统治。 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__⑥__改革。 2、意义: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繁荣 繁荣原因:黄河流域的统一,社会安定:孝文帝改革政策的推动: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民族交流。 表现:不仅农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呈现出商业贸易繁荣的景象。 (2)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 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行的封建化措施有: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采纳 汉族__⑦__制度。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__⑧__,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 ①北魏 ②孝文帝 ③三长制 ④495 ⑤易服装 ⑥封建化 ⑦封建统治 ⑧大融合 要点精析 要点一:详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措施 内容 作用 推行均田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 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民族政权 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融合 前期冯太 后主持, 重点创建 新制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 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和田亩,征收徭役和 权的巩固 兵役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 后期孝文 帝主持, 放 推行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 调 迁都洛阳 原因:旧都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①政 治上: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 大。②经济上: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粮食供 应困难。③军事上:受柔然威胁,也不利于经 略南方。④地理上:平城偏处塞上,远离中原 核心地带。而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 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 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 明得到进一步发展;③洛阳再次成为北方 政治、经济的中心;④为孝文帝进一步的 改革奠定了基础

中国新闻事业史

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 新闻史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史》课程研究的是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衍变规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二)学习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了解邸报、民报等的发展与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进奏院状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与特点。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与主要报刊。 (二)学习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等主要报刊。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说 一、识记: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蜜蜂华报》 3.《中国丛报》 二、领会: 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特殊性、背景及其作用。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中国丛报》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最新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最新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一、鸦片战争 1、背景:清政府政治腐败、国防废弛、矛盾尖锐;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加紧对外扩张 2、鸦片走私:原因; 闭关锁国、英国入超、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影响:掠夺大量白银,摧残中国人民身心健康 3、禁烟运动;:原因:鸦片走私严重,危及清政府统治 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1839、6) 4、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列强为了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年) 5、过程(理解即可):第一阶段:(1840年——1841年),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广东 第二阶段:(1841年——1842年),攻占虎门炮台——强占香港岛——南京下关江面 军民抗战: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浙江定海葛云飞重炮牺牲 鸦片战争 6、结果:清政府战备求和,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附件,中美《望厦条约》(1844)、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破坏领土主权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附件: 攫取中国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受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等特权 7、影响; 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过程:1856年广州(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柏贵)→1858年天津→1860年北京(火烧圆明园) 第一阶段(1856_——1860)签订《天津条约》(内容)、 第二阶段(1859——1860)签订《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埠天津)、中俄《北京条约》 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至19世纪80年代,俄国侵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

(2020年7月整理)中国新闻史试题.doc

第一章 1.最早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 2,两汉和魏晋时期。首都长安设有工地方官员和周边属国通奏报,待朝宿的____ 3,3为了能几时的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的传播魏蜀吴十分重视______ 4. 为了及时的传递军事信息,_____这种船舶报进的媒介被进一步的发展5两份_______的价值,在于为我们十足的的提供研究进奏院的关键物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1木铎2、露布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7、邸报8、小报 三.单选题(每题2分共6分)1露布主要用于_______法令C 战争的胜利的消息D报道征兵的名单2_____是发出高皇帝谕旨奏章的机关A 通政司B进奏院C提塘D六科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 清代管报的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 B 清代官报基本上有们抄和上谕两部分组成 C 清代官报通常被称为邸报 D 六科由户,礼,兵刑工的六科组成四.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三国使其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有____A 木简B竹简C简牍D帛和纸 2戈公振十分肯定两汉时期有邸报的根据是_____ A 他发现文献记载B他推测其肯定性C汉以有唐代以后你刊发邸报的邸D 汉书中有记载燕王在封地获知首都的与领军的调动的记载3报部主要内容有_____ A 皇帝的起居,召旨B管吏的任免事项C臣僚的奏章D其他重要的军事信息方面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开元杂志实际上称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两份报纸B敦煌进奏院状在外国的图书馆里C进奏院状近似与16世纪欧洲诞生的新闻纸但比大遭遇800年D唐代的进奏院状与宋代的有很大的差别5唐代的传播活动主要用于军事的是____ A 武士传播活动B官方传播晃动C士人们的传播活动D民间传播活动 五.解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2宋代邸报的管辖机构是什么?它的主要职责是什么?3宋代邸报有哪些主要内容?4宋代" 小报" 有哪些基本特点? 5明代邸报的传递和发行主要通过哪些环节? 六.论述题(10) 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答案 一(1)甲骨(2)邸(3)驿传活动(4)烽火(5)敦煌进奏院状 二(1)他是我国特有的古代传播媒介(2)、汉代皇帝制书用玺封,但媒介(2)、汉代皇帝制书用玺封,但赦令赎令均露布下州郡,《文心雕龙》所谓“露版以宣众,不可使义隐”公代臣民上书于君主,不缄封的都称为露布,是别于封缄而言的;汉末也把军中檄文称为露布;、北魏迄唐代,用兵获胜向上奏捷的文书也称为露布. (3)开元年间,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4)。《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原件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这份报纸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长97公分,宽28.5公分,无报头,共2000余字,用毛笔抄写,是驻地在敦煌地区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从当时朝廷所在地陕西凤翔发回敦煌的。内容以报告张淮深派出的官员在朝廷为自己申请旌节的进展情况为主。发报人自称夷则,是张淮深派驻朝廷负责官报抄传工作的进奏官。这份报纸被封存在敦煌石窟达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运往伦敦。1983年经中报纸,并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比较

一、割据 1.封建割据:封建社会地方割据,如藩镇割据。由于地主经济分散性的存在,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合久必分、分外必合的规律,割据形势往往形成于朝代后期,即中央集权较弱的时期。 2.北洋军阀割据:1916至1927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下形成的军阀割据,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因此,这一时期的割据具有封建买办的性质。 长期的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最黑暗的时期。 3.工农武装割据:毛泽东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根据中国国情,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割据势力的共同点: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

二、新政、维新 1.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庆历年间,任用范仲淹改革时弊,以整顿官吏为中心,施行新政,但最终由于保守派的阻挠而失败。 2.清末新政:1901至1911年,清政府为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推行的新政,但最终未能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却促成了革命风潮的高涨。 3.罗斯福新政:1933年,为摆脱经济危机,实现经济复兴,罗斯福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的破坏,还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百日维新: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依靠光绪帝,发起了一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但最终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而失败,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推行103天,历史又称“百日维新”。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

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高中历史_一轮复习_二轮专题__笔记_非常详细_打印版

先秦(-前221年) 一.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 b.宗法制: 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 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 在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 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中国新闻史》100个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重点报刊76个名词解释 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2.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驻京官员的表现。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3.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4.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最早出现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由部份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叫卖于街市。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5.“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6.《察世俗每月统计考》---1815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马六甲,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主要的传教工具,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宣传上“附会儒学”,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期刊封面印:“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主编署名“博爱者”。1821年因主编米怜病重而年终停刊。 7.《东西洋考》---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广州,宗教内容已退居其次的宗教性报刊。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宣传中外人士间的行为准则,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重视贸易活动,刊登过中外进出口贸易的物价表。所载《新闻纸略论》是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每期有目录,栏目较固定。宣传上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的署名是“爱汉者”。1838年停刊。 8.《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1822年葡文周刊,主编安东尼奥,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的政府机关报,我国第一份外文报纸。附数种增刊,一年后因执政党被**而停刊。 9.《广州记录报》/《广东纪事报》(Canton Register)---1827年英商马地臣和美商伍德,广州,商业性报纸。双周刊~周刊。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评论,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占相当多的篇幅,影响很大。有强烈政治色彩。竭力为鸦片战争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政策。迁往澳门出版,鸦战后迁往香港,改名《香港记录报》,1863年停刊。 10.《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杜斯,香港。马礼逊教育会出版, 香港中环英华书院印刷。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 报刊,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仍沿用线 装书的装祯形式,发行到广夏福宁上等地。刊有 中英对照目录。内容不同于鸦片战争前中文期刊 的地方在于重点放在时事新闻方面,其次是文化 知识介绍,宗教宣传所占比重很小。总体上站在 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但报道中国内部消息 不必顾忌清政府干涉,能较客观、公正。广泛介 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副刊《布告篇》 上刊登的各类广告是我国中文报刊上首次出现 收费广告。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 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 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 务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11.《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字 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年, 英商奚安门(Shearman)创办并任主编,字林洋 行发行。商业性周刊,周六出版,对开一张,上 海的第一份近代报刊。主要刊登商业性材料,后 被指定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公署文告发布机关。反 映英商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的观 点,被视为“英国官报”。1864年《字林西报》 创刊后,《北华捷报》转而成为该日报的星期副 刊,继续出版,影响减小。《字林西报》十分重 视新闻报道,在中国边远地区聘有通讯员,曾一 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权,报道面广,信息 及时,内容丰富。重视言论,经常对中国政局与 中国关系发表意见。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 影响较大。此二报政治上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 业,恶毒攻击和歪曲报道太平天国革命与小刀会 起义,既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也为其他外国侵略 者辩护。 12.《六合丛谈》--- 1857年上海,英国伦敦会 传教士亚历山大&S226;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墨海书馆出版,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 月刊,非纯粹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刊物,综合性期 刊。本意似乎想把它办成新闻性刊物,又想使所 有人成为自己的读者,宗教宣传、自然科学、商 业行情、中外新闻都有一些,结果弄成了大杂烩。 发行区域大,但实际发行量非常有限,一年后停 刊。 13.《上海新报》---1861年,字林西报馆,伍 德、傅兰雅、林乐知等,上海最早商业性中文报 纸。初为周刊,两个版面,一版商业信息和新闻, 二版全为商业性内容。后改周三刊,扩为4版, 二版刊有新闻偶尔有言论,其余三版全是广告、 船期、行情等商业信息。将商业信息放在首要地 位。当时正是太平军进军上海之际。江南地主乡 绅纷纷避难于上海租界,特别关心太平军的进 展。该报于是刊登了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 使报纸销路日增。言论不多,但曾长篇连载吹捧 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外国雇佣军为“常胜 军”“功绩”的文章,反动立场昭然若揭。 14.《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中国教会 新报》周刊,(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任主编, 宗教内容为主,教友中影响。)1874年9月第301 期改名《万国公报》,读者扩展到社会各界人士, 内容改以时事为主,针对当时出现的洋务运动和 维新思潮,殖民势力希望社会变革沿着列强期望 的道路发展,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尽 管很难左右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但对中国知识 界的影响很大。 15.《申报》---旧中国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第 一家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持 笔政的。1872年初创两日刊,与《上海新报》 的时效竞争中改日刊。英商美查(Ernest Major) 办报目的完全为赚钱因此毫不犹豫让中国文人 做编辑。经营上采取销售的营销策略。业务上作 了改革①重视报纸言论。认为“利”和“义”并 不完全对立。申报有些言论,或为中国富强献计 献策,或对鄙规苛政口诛笔伐,从启迪民智角度 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②重视新闻真实性。申 报在一系列战争中报道的真实信息为自己赢得 声誉。③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在版面上特辟文 艺类作品的篇幅。 16.《字林沪报》和《新闻报》---《字林沪报》 创刊于1882年,字林洋行主办。《新闻报》创刊 于1893年中外合资到后来股权全部归英商丹福 士所有。两报吸取《申报》经验,聘中国人为主 笔,吸引读者《字林沪报》创办我国报纸第一个 副刊《消闲报》,开报纸副刊的先河。《新闻报》 则采取低于申报的价格推销和赠送石印画报的 办法争取读者,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 格局。不仅在上海,而且在全国占据着报业的龙 头地位。 17.《澳门新闻纸》---1838林则徐广东禁烟, 选澳门“探访夷情”,派人搜集外报,聘通外文 的国人,秘密翻译《广州周报》和《广州纪事报》 两家英文周报以及新加坡、孟买、加尔各答、伦 敦、悉尼等地出版的报纸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 方面的消息、言论,提供给清廷和军方,作为制 定对外政策的参考。翻译材料汇集成册,被称为 《澳门新闻纸》。现存6册,有人称之为我国最 早的译报。 18.《沙架免度新录》---1856年加利福尼亚萨 克拉门托(Sacramento),大量华侨聚居于此。 此前,旧金山出版过美国人主办的华文报刊。为 真正为华人说话,广东籍华侨司徒源集资创办中 国人自己的报纸,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华人 日报,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 但此报出版时间不长,1858年已停刊,又远离 祖国,因而对国内的影响甚微。 19.《昭文新报》---1872年汉口艾小梅创办, 一直被视为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仿香港、上 海之式而作”,白鹿纸印刷,最初是日刊,但因 销路不畅,三月后改为五日刊,所载“奇闻逸事 居多,间有诗词杂作”。 20. 《汇报》于清同治十三年五月初三(1874 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刊。日刊。由招商局总 办唐景星(廷枢)、上海县知县叶廷眷“捐款首 倡”,以官民集资入股形式创立报社,拥有资金 银1万两。入股人多为广东籍,广东人邝其照(容 阶)主持报务。主笔管才叔,编辑有黄子,贾 季良等,同年9月1日改名为《汇报》,期数另 起,改由英文翻译葛理出面主持报务兼主笔。原 主笔管才叔因意见不合去职。清光绪元年(1875 年)春夏间停刊。目前所见《汇报》最后一期出 版于光绪元年四月初十(1875年5月14日)。 《汇 报》是中国人自筹资金创办的报纸。该报宣称 “本局为中华日报,自宜求有益中华之事而言 之”。改名《汇报》后又重申:“凡事之有关时 务者,上则国计民生,下则日用行习;大则人心 风俗,小则事物细微,无不博采旁搜,登诸日报。 间取其尤关紧要者为论辩,相与发明。” 该报 初期日出2张8版。设三大栏目:“京报全录 栏”、“中外近事栏”和“告白栏”。 21.《循环日报》---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 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之一。1874年,香港,王 韬。评论时政、鼓吹变法,主张政治上建立军民 共治国,经济上实现国家富强,外交上维护国家 主权独立,反对列强侵略中国。这是中国报界首 创的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既有别于我国古代报 纸(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又有 别于近代外报(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 容的),为近代报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一)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确立巩固完善强化加强顶峰集权专制↓↓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

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二) 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 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2.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吉尔伽美什》 是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书保留下来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理解: 1、《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复习大全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