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名著阅读。

(1)看人物。

看下面含“闹”的回目,从中选一个,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人物的认识。

(回目列举)《西游记》

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水浒》

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四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人物:________(填孙悟空或鲁智深)

认识:________

(2)品艺术。

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更具艺术效果。请赏析《围城》或者《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

我选作品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2)《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书中有句话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镀金”、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含“闹”的回目,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章。简单的概述情节。然后结合情节内容,评价人物的性格即可。如: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后,为了避祸出走了,可是又遇到了金老父女,他就在金老女婿的关照下入五台山当了和尚,可是在寺里却全不尊僧人规矩,处处惹祸,这体现了他直率、不受拘束、敢作敢当、天不怕地

不怕性格特征;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险遭解差谋害,鲁智深跟至野猪林相救,体现了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尽显英雄本色。

(2)结合小贴士中的讽刺方法,选择《围城》或《格列佛游记》,结合其具体内容,分析讽刺手法的运用即可。《格列佛游记》中夸张的讽刺手法,如:在小人国,其国王只是比其他臣民高出一个指甲的高度,而他却把自己任命成宇宙界最神圣、最高的统治者。然而,小人国的臣民想要升官,采用的方式则是跳绳。也就是说跳绳的高度是和职位成正比的。如:对于一个部长来说,并不是要求他有多少的才能,而只要身手敏捷即可。通过主人公游历小人国的经历,作者是在讽刺18世纪英国政府的平庸和无能。

故答案为:⑴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⑵《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书中有句话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镀金”、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

【点评】⑴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⑵本题考查名著艺术手法。解答此题,要结合选文分析《格列佛游记》和《围城》的讽刺艺术。结合名著相关内容来解答。

2.阅读古诗词,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曲中的“昏鸦”是指________

(2)下列对“夕阳西下”一句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点明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

B. 渲染既温情又悲凉的特殊氛围。

C. 使得全曲情境交融,浑然一体。

D. 烘托抒情主体怅惘若失的心绪。

【答案】(1)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C

【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意思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昏:傍晚。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美。A.“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表述错误。B.“温情”表述错误,无中生有。D.“怅惘若失的心绪”。应是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故答案为:⑴黄昏时归巢的乌鸦。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基础上就能完成。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做的鉴赏,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人的情感及诗歌的写作特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能够判断出正误。

3.古诗词赏析。

落花

唐·严恽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花下醉

唐·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________时节的花朵,同时也都直接或间接写到了诗人________的行为。

(2)简析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1)暮春;喝酒赏花

(2)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解析】【分析】(1)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花下醉》也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所以两首诗都描写了暮春时节的花,“更向花前把一杯”和“客散酒醒深夜后”写出了诗人饮酒赏花的行为。

(2)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严恽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唐代科举正月考试、二月放榜,春光虽好,奈何自己依旧落第,是以问出花"为谁零落为谁开"一句,"零落"所代表的失意与"花开"所代表的得意恰成鲜明对比,诗人的苦涩溢于言表。同时,感叹时间流逝,春去花落,韶华易逝,有谁知道落花的忧伤,落花的无人怜惜呢。《花下醉》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诗歌先以寻花开篇。接着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赏花。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可谓爱花之至。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暮春;喝酒赏花;

⑵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

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________”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1)连三月;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

(2)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故答案为:⑴连三月;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

⑵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⑵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精彩巧妙之处.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1)诗中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字是________,点题的诗句是________。

(2)品析“炉存火似红”一句中“似”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1)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2)“似”字意蕴丰富。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似”有火,而且还接一个“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似”字点出幻境。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解析】【分析】(1)一空,诗的开头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三、四两句,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由此分析,可提取“愁坐正书空”的“愁”字作为答案。二空,点题的诗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这两句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

(2)“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故答案为:⑴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⑵“似”字意蕴丰富。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似”有火,而且还接一个“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似”字点出幻境。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句的内容,抓关键词语感悟情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

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冬天的池沼

——给WI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干得像老人的眼——

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

冬天的池沼,

荒芜得像老人的发——

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

冬天的池沼,

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

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1940年1月11日

(选自《艾青诗选》)(1)此诗写于1940年1月,原稿题下有注为“——给WI”据《长编》所计,1939年11月,诗人与前妻张竹如婚姻终结,而在此前的1939年6月20日艾青已经与韦嫈yīng女士结为伴侣,题注中的“WI”自然是韦嫈了。请你根据此诗的写作时代背景和原稿下的注释,分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2)请你仿写。这首诗共有四节,请你模仿前三节诗的句式和意象特点,展开联想或想象,在第三节后再写一节。(前三节与第四节是总分关系,加一节后,让前四节与后一节构成总分关系。)

【答案】(1)诗人看似主动的一场婚姻的终结中,却隐藏了难以言说的痛苦、辛酸。同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诗人目睹国内人民的苦难,更是心有忧郁。

(2)略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把冬天的池沼分别比作寂寞、心酸的老人的心,被劳苦磨失了光辉、枯干的老人的眼,荒芜,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老人的发,阴郁、悲哀的老人。诗人选取这些意象表达自己痛苦、心酸、忧郁的心情,结合诗人当时经历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看似主动的一场婚姻的终结中,却隐藏了难以言说的痛苦、辛酸。同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诗人目睹国内人民的苦难,更是心有忧郁。

(2)分析前三节诗,这三节诗句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冬天的池沼比作什么得像老人的什么,接着在承接这个比喻进一步刻画。仿写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的特点。比如冬天的池沼比作褶皱得像老人的脸,像刀刻似的沟壑纵横的脸。

故答案为:⑴诗人看似主动的一场婚姻的终结中,却隐藏了难以言说的痛苦、辛酸。同时国内正值抗战时期,诗人目睹国内人民的苦难,更是心有忧郁。

⑵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仿写诗句的能力。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注意例句中的句式,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一样多,结构也要一致。

7.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小题。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人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①,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逐客:指贬逐出京的官员,此谓诗人之友吴国伦(明卿)。

(1)第二句“迷”字耐人寻味,既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又表现了友人前途的________。(2)最后两句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写法与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凄凉;渺茫

(2)①手法上: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情之物人格化,如李白笔下的“明月”“清风”,李攀龙笔下的“白云”都成为诗人传递友谊的有情之物。②情感上:都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

诗意理解: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解析】【分析】(1)前两句主要是写景,通过青枫、冷雨、秋色、路途等景色来渲染当时送别时的氛围,这种氛围的渲染是为了表现依依惜别之情的。“迷”字,应该有两层含义,即表面的和深层次的,表面的是作者看到的景物凄迷,实际上是友人的前途迷茫。(2)①首先明白都是送别诗,都是送的友人,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即李攀龙诗中的“逐客”和李诗标题中的“左迁”可以看出从情感上都是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②修辞手法:李白将“明月”“清风”任人格化,李攀龙将“白云”人格化,他们都把传递感情的事物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故答案为:⑴凄凉;渺茫;

⑵①手法上: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情之物人格化,如李白笔下的“明月”“清风”,李攀龙笔下的“白云”都成为诗人传递友谊的有情之物。②情感上:都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

诗意理解: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

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8.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中国现代诗人。

(2)“黎明”的任务是:________

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案】(1)艾青;蒋正涵

(2)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解析】【分析】(1)《黎明的通知》是艾青创作的一首现代诗,他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

(2)诗人把黎明拟人化,以黎明的口气把人们的期盼道出,“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就是黎明的任务。诗人是传达黎明的祈愿的使者,“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就是诗人的任务。摘抄下来即可。

故答案为:⑴艾青;蒋正涵

⑵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把握《黎明的通知》的作者。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得出“黎明”的任务及诗人的任务。

9.古诗文阅读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释】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C

(2)(写出两点就满分)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分析】(1)C.错误,化用此典,谆谆嘱咐其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因为中原人才济济,不一而足。故选C。

(2)首联表现了苏轼豁朗旷达洒脱、持重隐忍大度的性格特点。首句“云海相望寄此身”追索原因,写出兄弟二人宦游他乡,四海为家,天各一方,相思相望,已是常事的境况;次句“那因远适更沾巾”述说结果,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表明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的心态。弟弟这次出使北辽,诗人其实十分牵挂,但偏偏要说不悲伤落泪,还要追索并说明因由。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故答案为:⑴C;

⑵(写出两点就满分)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的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呢,注意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同时要结合注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等进行理解。

10.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请你根据对本诗的理解,为本诗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2)说说“东风无力百花残”中“残”字妙在何处。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相思。理由:本诗主要表现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故可拟题为“相思”。(2)“残”字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既是写自然环境,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情景交融,渲染了离别的氛围,给人一种凄楚的感觉。

(3)这两句运用了对偶、双关等修辞手法,对仗工整,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象征对爱人的真挚情感;借助“丝”与“思念”的“思”谐音,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4)诗人借助青鸟传递信息的神话,抒发与心爱之人难以见面的惆怅伤感以及继续追求的真挚情感。

【解析】【分析】(1)可以从诗歌内容或诗歌的主旨这两个角度拟写标题,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据此可给这首诗拟写一个题目为:相思。

(2)“残”,伤害。这里指凋零。“百花残”,意思是百花凋零。“百花凋残”表示已经是暮春时节,结合前一句诗歌内容分析,第一句诗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百花残”,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3)“蜡炬”和“春蚕”相对,“成灰”和“到死”相对,“泪始干”和“丝方尽”相对,因此这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4)尾联。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

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据此可知,这两句话表达的感情是:诗人借助青鸟传递信息的神话,抒发与心爱之人难以见面的惆怅伤感以及继续追求的真挚情感。

故答案为:⑴相思。理由:本诗主要表现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故可拟题为“相思”。

⑵“残”字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既是写自然环境,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情景交融,渲染了离别的氛围,给人一种凄楚的感觉。

⑶这两句运用了对偶、双关等修辞手法,对仗工整,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象征对爱人的真挚情感;借助“丝”与“思念”的“思”谐音,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⑷诗人借助青鸟传递信息的神话,抒发与心爱之人难以见面的惆怅伤感以及继续追求的真挚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给诗歌拟写标题的能力。诗歌标题的作用有:①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②作诗歌线索;③作者诗歌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诗的诗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拟题皆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⑶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二、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她的声音很低,脸紧紧挨着我的脸,神秘地盯着我的眼睛,似乎从那里往我的眼睛里灌进了令人兴奋的力量。

她讲得流畅自然,非常好听,每次她讲完了,我总会说:

“再讲一个!”“好,好,再讲一个!”

“有一个灶神爷,坐在炉灶里,面条儿扎进了他的脚心,他哎哟哎哟地直叫:

“‘哎哟,疼啊,我受不了了,小老鼠!’”

讲着,外祖母抬起一只脚,晃来晃去,假装非常痛苦,好像她就是那个面条儿扎进了脚心的灶神。

和我一起听故事的还有船上的水手们,都是些留着胡子的高大的男人。

他们夸赞外祖母讲得好,要求:“再讲一个,老太太!”

还说:“走,跟我们一起去吃晚饭!”

餐桌上,他们请外祖母喝伏特加,让我吃西瓜,还有香瓜。

不过,这一切都是偷偷进行的,因为船上有一个人,禁止所有的人吃水果,他看见了会毫不犹豫地夺过水果来给你扔到河里去的。

这个人穿的衣服有点像警察的制服,上面钉着铜扣子,整天像喝得醉乎乎的,人们都躲着他。

(1)上面文字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文段中的“我”是指谁?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母讲故事非常精彩?

(4)这一情节中,可以看出外祖母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案】(1)童年

;高尔基

(2)阿廖沙

(3)外祖母每次讲故事时,手舞足蹈、声情并茂;每次她讲完一个故事,“我”总是说“再来一个!”;和我一齐听故事的水手听完故事后请外祖母喝伏特加,让“我”吃西瓜还有香瓜。

(4)有着乐观的热爱生活的态度。

【解析】【分析】(1)《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

(2)《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主人公)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3)从文段叙述来看,外祖母讲故事时带着肢体表演,每次她讲完了,我总会说:“再讲一个!”“好,好,再讲一个!”水手们也很喜欢听,这些都表现了故事的精彩。

(4)生活如此贫困的外祖母却能生活的这么快乐,可见其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

【点评】本题考查《童年》中的文段阅读,涉及文学常识、阅读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两部分别是《在人间》、《我的大学》),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主人公)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12.此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之处即可。《道德经》里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提倡“慈爱、俭啬。”这样的告诫与主张,对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仍然有极好的警戒作用。“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的原因是人们没有学好《道德经》。”是不相符的。故选C。

13.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我们婚后的头两年,他的眼睛一直是瞎的。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如此亲近——才结合得如此紧密。因为那时我就是他的眼睛,正如现在依然还是他的右手一样。说实在的,我(像他常叫我的那样)就是他的眼珠。他通过我看大自然,看书。我也从来不知厌倦地替他仔细察看,用语言来描述田野、树木、城镇、河流、云彩、阳光——描摹我们面前的景色。周围的天气——还用声音向他的耳朵传达了光线已无法向他的眼睛传达的印象。我永不厌倦地念书给他听,领他到他想去的地方,替他做他想做的事。在这种效劳中,我尽管感到有点儿悲哀,但却获得一种最为充分、最为强烈的乐趣——因为他要求我为他做事时,并没有感到痛苦羞惭,也没有感到沮丧屈辱。他是如此真心地爱我,因为他知道,在接受我的照料时,根本用不着勉强。他也感到我是如此深情地爱着他,我这样照料他就是满足我自己最愉快的愿望。

(1)上面的选段出自哪一部名著?该名著的作者是谁?文中的他指谁?

(2)上文选段的心理描写运用了第几人称?请简述这一人称的表达效果。

(3)这部小说至今有一百七十多年了,在世界文坛上一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小说中哪一点“独特的光芒”使你获取了成长的力量。

【答案】(1)《简·爱》;夏洛蒂·勃朗特;罗切斯特

(2)运用了第一人称。表达效果:①亲切、自然,便于拉近“我“和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便于抒情通讨“我”的口吻事能表达简·爱和罗切斯特历尽艰辛彼此相惜的真挚感情。

(3)示例一:小说塑造的勇敢自强、纯洁坦荡、自尊自爱敢于抗争的简·爱,给了我成长路上克服困难,敢向上的积极力量。示例二:主人公简·爱在维多利亚时代等级森严、男权、神权至上的背景下敢于反抗、主张男女平等,追求人格独立的精神,使我认识到“做自己的艰难和重要,我从中获取了成长的力量。示例二:从盖茨海德府受到舅妈家的侮辱到洛伍德学校的恶劣生活环境,简·爱只要有机会就会读书学习,她在逆境中从未放弃自己,这使我从中获取了成长的力量。

【解析】【分析】(1)根据罗切斯特先生以及语段内容,可以判断出自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文中的他指的是罗切斯特。

(2)这里运用了第一人称,第一人称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亲切自然,便于抒情。然

后结合语段进行作答即可。

(3)解答此题,要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选取小说中对你有启发的一点,展开作答即可。如勇敢自强的人物形象,勇于反抗的精神品质等。

故答案为:(1)《简·爱》;夏洛蒂·勃朗特;罗切斯特

(2)运用了第一人称。表达效果:①亲切、自然,便于拉近“我“和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便于抒情通讨“我”的口吻事能表达简·爱和罗切斯特历尽艰辛彼此相惜的真挚感情。

(3)示例一:小说塑造的勇敢自强、纯洁坦荡、自尊自爱敢于抗争的简·爱,给了我成长路上克服困难,敢向上的积极力量。示例二:主人公简·爱在维多利亚时代等级森严、男权、神权至上的背景下敢于反抗、主张男女平等,追求人格独立的精神,使我认识到“做自己的艰难和重要,我从中获取了成长的力量。

示例二:从盖茨海德府受到舅妈家的侮辱到洛伍德学校的恶劣生活环境,简·爱只要有机会就会读书学习,她在逆境中从未放弃自己,这使我从中获取了成长的力量。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情况。阅读名著,首先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其次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的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再深一步,对名著中的人物要略加分析,掌握其形象特征,尽可能的写点读后感,这样阅读名著才会更有意义。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称及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三种人称的特点,理解采用不同人称的不同效果。第三人称有利于对事实作客观的描述,更直白,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第二人称能够更加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显得更加亲切;第一人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让人读起来更加有兴趣,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便于进行心理描写。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种开放题型,近几年中考中经常出现,学生在读懂原文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然后将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回答时学生结合自身的基础知识及亲身实践对问题做出科学合理地回答,答题时,要有自己个性化的观点。

14.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填写具体篇目),作者是________。

(2)“大意思”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________。

(4)请结合原著回答:①文段中“去罢”指什么?②“诧异”表达了“我”怎样的心声?

【答案】(1)五猖会;鲁迅

(2)指大的趣味,大的吸引力。

(3)【示例1】我怎么会有他们那么高兴(呢)?

【示例2】我难道要有他们那么高兴(吗)?

(4)①和伙伴们一起到东关看五猖会去?②在“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时,父亲却阻难,表达出作者渴望得到父亲对儿童心理的理解和支持。

【解析】【分析】(1)根据对《朝花夕拾》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注意“猖”的书写。(2)根据语境分析,我本来准备高高兴兴地去看五猖会,父亲却让我把书背会才能去,书背好后,我已经没有了看戏的兴致,因此觉得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五猖会的热闹都没有什么趣味或吸引力。

(3)这是一个陈述句,陈述句改为反问句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意,要用上反问词,肯定和否定要互换,结尾要用上语气词和问号。【示例1】我怎么会有他们那么高兴(呢)?

【示例2】我难道有他们那么高兴(吗)?

(4)根据对原著内容的积累可知,“去罢”是父亲在我背会《鉴略》后同意我去到东关看五猖会。结合这篇文章内容分析,《五猖会》记述的是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而这种少年的欢快心情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从而展示了旧式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

故答案为:⑴五猖会;鲁迅

⑵指大的趣味,大的吸引力。

⑶【示例1】我怎么会有他们那么高兴(呢)?

【示例2】我难道要有他们那么高兴(吗)?

⑷①和伙伴们一起到东关看五猖会去?②在“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时,父亲却阻难,表达出作者渴望得到父亲对儿童心理的理解和支持。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

⑵本题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再结合句意理解词义。

⑶本题考查句式转换的能力。句式转换包括:单句与复句之间的转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转换、祈使句与疑问句之间的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等。答题时要注意,无论句式怎么转换,句子的意思不能变。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以及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结合原著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我的思想感情。

15.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二松树金龟子

法布尔

①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松树金龟子有音乐天赋,连雌虫也一样能唱歌。雄虫是不是靠唱歌来召唤、引诱异性呢?是不是雌虫也用歌声来呼应雄虫的歌声呢?在通常的情况下,双双快乐地生活在松树枝头,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夫妻对唱的。可惜的是,我既没有听到它们在树上一唱一和,也没有听到它们在铁丝网里对唱。我无法作证。

②金龟子发音的部位在腹部末端。小虫的腹部一伸一缩,腹部的最后一节跟鞘翅的后翼相互摩擦,就产生了声音。在腹节和鞘翅的表面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发声器官。就是拿放大镜仔细看也看不到用来发音的细条纹,两个面都是光溜溜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

③你把食指浸湿,按在玻璃板上来回摩擦,发出的声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差不多。如果用橡皮在玻璃上擦,那发出的音跟金龟子叫的音就一模一样了。如能掌握一定的节奏,那就跟金龟子的歌唱没有区别了。金龟子身上的能自由伸缩的软软的腹部就是橡皮,又薄又硬的鞘翅后翼就是玻璃。可见金龟子的发音原理非常简单。

④虽然我们掌握了金龟子发音的原理,它为什么而歌唱却仍是个谜。是为了求偶而歌唱?这有可能。然而,尽管我特别注意,在深夜里,也从未听到过金龟子的歌声。就是近在咫尺的铁丝网里,我也听不到它们的歌声。

⑤要金龟子唱也不难,只要抓在手里,摸摸捏捏,它就会唱起来。一直唱到你不再去冒犯它。那声音听起来不像是唱歌,倒更像是抱怨声,对命运的抗议声。真是奇怪,在金龟子的世界里,歌声是用来表达痛苦的,而沉默则是欢乐的标志。

⑥稍有异常,纺织娘就不再歌唱。与之相反,知了一旦被捉住就拼命大叫,比平时要响得多。螽斯的唱歌既能表达悲哀,也能表达欢乐,以至于难以分清到底是在哀鸣,还是在欢歌。

⑦昆虫默不作声是否表示它很愉快?它高声大叫是不是为了吓退敌人?如果金龟子和知了面对危险大喊大叫,那为什么纺织娘面对危险却要停止叫喊?

⑧总而言之,昆虫究竟为什么要叫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

(1)法布尔是________昆虫学家,他创作的《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有“________”的美誉。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3)文章写松树金龟子的鸣叫,为什么还要写纺织娘、知了、螽斯的鸣叫?

(4)你从法布尔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金龟子的例子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5)请试着找出一处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加以说明。

(6)试用符号标出下面这个句子的主要成分。

《昆虫记》的魅力还源于高超的写作技巧。

【答案】(1)法国;昆虫的史诗

(2)介绍金龟子的唱歌、发音原理以及唱歌原因的研究过程。

(3)表明松树金龟子的鸣叫与其他几种发声昆虫的鸣叫状况不尽相同,引起作者探索发声昆虫鸣叫的原因及其规律的兴趣。

(4)要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就要亲自观察等。

(5)“稍有异常,纺织娘就不再歌唱。与之相反,知了一旦被捉住就拼命大叫,比平时要

响得多。”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松树金龟子与知了面对异常情况,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6)(《昆虫记》的)魅力(还)源于(高超的)(写作)技巧。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掌握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一般是作者(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及文体知识等内容要熟记,平时多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阅读文本可知文段的主要内容是介绍金龟子的唱歌、发音原理以及唱歌的原因。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此类题,应先找到题干中提示的内容,仔细阅读,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得出答案。本文主要介绍了金龟子的唱歌及发音原理和作者对唱歌原因的研究过程。而题干中的内容出现在第⑥段,这一段介绍了纺织娘、知了、螽斯唱歌的原因,结合上一段的内容,可知这样写表明松树金龟子的鸣叫与其他几种发声昆虫的鸣叫状况不尽相同,并引起下文中作者探索发声昆虫鸣叫的原因及其规律这一内容。(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就行。例:要得到第一手资料,就要亲自观察等。

(5)此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的能力。掌握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能够准确辨析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成分的辨析能力。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谓语是表明主语怎么样、有什么性质、处在什么状态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定语是在句子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分。

故答案为:(1)法国、昆虫的史诗

(2)介绍金龟子的唱歌、发音原理以及唱歌原因的研究过程。

(3)表明松树金龟子的鸣叫与其他几种发声昆虫的鸣叫状况不尽相同,引起作者探索发声昆虫鸣叫的原因及其规律的兴趣。

(4)要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就要亲自观察等。

(5)“稍有异常,纺织娘就不再歌唱。与之相反,知了一旦被捉住就拼命大叫,比平时要响得多。”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松树金龟子与知了面对异常情况,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6)(《昆虫记》的)魅力(还)源于(高超的)(写作)技巧。

【点评】做理解文章内容的题目的答题步骤为:(1)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2)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3)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4)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

16.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紫鹃雪雁素日知道林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怕他思父母,想家乡,受了委曲,只得用话宽慰解劝。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常常的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也都不理论了。所

以也没人理,由他去闷坐,只管睡觉去了。

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1)以上选段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这部书的作者是________。

(2)“想眼中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林黛玉眼泪中有着种种复杂的情感,其中就牵扯着上文提到的她的父母,她的家乡。你能简单地概括一下林黛玉的身世吗?

(3)分析上面段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林黛玉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答案】(1)红楼梦

;曹雪芹

(2)父母早逝、背井离乡、寄人篱下。

(3)多愁善感。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记死背硬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2)考查对《红楼梦》情节的熟悉和把握程度。题干要求概括林黛玉的身世。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学之林中的珍奇瑰宝,它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答这种题,必须要熟悉原著的情节内容。林黛玉的性格的形成跟她所处的境遇有很大关系。从小母亲早逝,于是背井离乡到贾府,过寄人篱下的生活。

(3)分析人物性格。林黛玉的性格用一个成语概括即使“多愁善感”。要有通过描写来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比如“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此句正切合她多愁善感的性格。

故答案为:(1)红楼梦;曹雪芹;(2)父母早逝、背井离乡、寄人篱下;(3)多愁善感。

【点评】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1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底两万里

凡尔纳

下午四点左右,使我非常苦恼的那种焦急不安的情绪,再也抑制不住我自己了,我又到中央楼梯那边去,嵌板开着。我冒险到平台上。船长脚步激动地还在那里踱来踱去。他注视在他后面五六海里的战舰。他像野兽一般,在战舰周围转来转去,把它引到东方,让它

追来。不过他并不回击。他或者还是迟疑不决吗?我想作一次最后的努力。但我刚要开口,他就不许我说话,要我禁声。

他对我说:我是权利!我是正义!我是被压迫的,瞧,那就是压迫者!由于他,所有一切我热爱过的,亲热过的,尊敬过的,祖园、爱人、子女、我的父亲、我的母亲,他们全死亡了!所有我仇恨的一切,就在那里!您不许说话!

我眼光最后向那艘战舰看一下,它正加紧追来。随后我找到尼德和康塞尔,我喊道:我们逃走!不管它是哪一国的,黑夜来临前它一定要被击沉。总之,与其充当还不知道是否正义的报复行为的同谋人,倒不如跟它一起死亡。

这正是我的意见,尼德·兰冷淡地回答,我们等到黑夜再说。

黑夜的一部分时间平安地度过。我们等待时机,准备行动。我们差不多不说话,因为情绪十分激动。尼德·兰真想跳到海中去。我强迫他等待。照我的看法,诺第留斯号要在水面上攻击这艘带双层甲板的战舰,这样就不仅可能,并已容易逃走。

早晨三点,我心中很不安,到平台上去。尼摩船长并没有走开。他站在船前头,挨近他的旗,旗受微风吹动,在他头上招展。他两眼不离开那艘战舰。他目光炯炯,有如电照,好像是吸引它,诱惑它,像驳船一样更确实可靠地把它拉进深渊!

我这样一直在那里呆到早晨,尼摩船长好像一直就没有看见我。战舰跟我们还有一海里半的距离,到第一次曙光出现的时候,它的炮声又隆隆响起来。诺第留斯号攻击它的敌人,我的同伴和我,我们要永远离开我不敢加以判断的这个人的时刻,看来不久就到了。

我回到客厅中。诺第留斯号老是浮出水面。清晨的曙光有些渗入到水中。由于海浪的波动,玻璃窗受到初升太阳的红光,呈现生动活泼的气象。这可怕的6月2日开始了。

五点,我看测程器,知道诺第留斯号的速度减慢了。我明白它是故意让敌人接近。并且炮声也一阵一阵响得更猛烈。炮弹滚人周围水中,发出奇异的呼啸声,对准海中射击。

朋友们,我说,时候到了。大家握一握手,愿上帝保护我们!

尼德·兰很坚定,康塞尔很镇静,我神经紧张,差不多抑制不住自己。我们走入图书室。当我推开那扇对着中央楼梯笼间的门的时候,我听到上层嵌板忽然关闭了。加拿大人奋身跳到梯阶上去,但我把他拉住。很熟悉的一声呼啸,使我知道水被吸入船上的储水池中来。是的,不一会,诺第留斯号就潜入水面下几米的深处。

我明白了它的行动目标;我们现在要行动已经迟了。诺第留斯号不想从坚固的铁甲上来攻打这艘有双层甲板的战舰;它是要在那战舰的浮标线下面,它的钢壳不能保护它的边缘地方来进行袭击。我们又被关起来,要被迫做正在准备中的凶恶惨剧的见证人。并且,我们差不多也没有时间来思考。我们躲到我的房间里面,大家面面相觑,一句话不说。我心中十分恍惚:思想也停滞了。我这时的处境就像等待某一种可怕的爆炸那样,十分难受。我等待着,注意听,我只有靠听觉来生活了!

可是,诺第留斯号的速度显然增大了。它现在采取的是前进的速度:它的整个船壳都颤抖了。突然我大喊一声。冲撞发生了,但相对较轻。我感到那钢铁冲角的穿透力量。我听到拉开来和送进去的声音。但诺第留斯号在推进器的强力推动下,从这艘战舰身上横冲过去,就像帆船上的尖杆穿过布帆那样!

我简直忍无可忍。我像疯子一样,神经完全错乱,我跑出我的房间,急急走进客厅中。尼摩船长在客厅中。沉默、忧郁、冷面无情,他通过左舷的嵌板,两眼注视看。一个庞大

的物体沉到水底下来,诺第留斯号跟它一起下降到深渊中要亲眼看一看它临死时的惨痛。距我十米远,我看见这只船壳裂开,海水像雷鸣一般涌进去,然后水淹了两列大炮和吊床舱房。甲板上满是往来乱动的黑影。海水涌上来。那些受难的不幸的人都跳到桅墙网上,抓住桅墙,在水中挣扎,扭弯肢体。这简直就是突然被整个大海侵进来的人类蚂蚁窝!

忽然战舰上发生了爆炸。然后,那沉黑的巨体沉没水中,跟它一起,这船上全体人员的尸体都被强大无比的漩涡拉下……

当一切都完了,尼摩船长向他的房门走去,把门打开,走进房中。我眼看着他。在他房间里面的嵌板上,他的那些英雄人物的肖像下面,我看到一个年纪还轻的妇人和两个小孩的肖像。尼摩船长两眼看这肖像一下,向像中人伸出两只胳膊,同时跪下,抽泣起来。

(《海底两万里》选段,有删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批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请按要求完成相关的阅读批注。

选文第?段与选文前面哪一段前后照应?阅读这两段你明白了什么?

(3)选文中的尼摩船长面对敌舰表现得“冷面无情”,其实大家都知道他的品质中更多的是“善良勇敢、同情弱者”,请结合《海底两万里》整书阅读,说说尼摩船长“善良勇敢、同情弱者”的两个具体事例。

【答案】(1)尼摩船长疯狂复仇,诺第留斯号撞沉战舰,全舰人员沉入海底。

(2)与前面第?段前后照应。阅读这两段我明白了尼摩船长也是一个受压迫者,他失去了祖国和亲人,遭遇悲惨。

(3)①艇上的海员死去,尼摩船长伤心流泪,并把他安葬在珊瑚公墓,不让鲨鱼侵扰。

②尼摩船长不顾个人安危,从鲨鱼口中救下贫苦的印度采珠人,还送他一袋珍珠。③把打捞到的财宝送给那些贫穷的和受压迫的人们。④不允许尼德·兰捕杀温顺的长须鲸。阻止凶残的大头鲸攻击温顺的长须鲸。⑤当尼德·兰被章鱼触角掀翻时,尼摩船长勇敢上前,用斧子击中章鱼,救下了他。

【解析】【分析】(1)组织语言时,最好以“尼摩船长”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尼摩船长”疯狂复仇,诺第留斯号撞沉战舰使全舰人员沉入海底的事件。

(2)针对本文的批注,可以直接写出与选文第?段照应的文段,然后再通过这两段的内容写出你的发现。可分析第?段“当一切都完了”与第?段“我明白了它的行动目标;我们现在要行动已经迟了”等句,说明这两段前后照应。从“在他房间里面的嵌板上,他的那些英雄人物的肖像下面,我看到一个年纪还轻的妇人和两个小孩的肖像。尼摩船长两眼看这肖像一下,向像中人伸出两只胳膊,同时跪下,抽泣起来”等句分析,尼摩船长也是一个受压迫者,他失去了祖国和亲人,遭遇悲惨。注意用语简洁、精练,语言通顺,不能太繁琐,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

(3)要求说说尼摩船长“善良勇敢、同情弱者”的两个具体事例。尼摩船长勇敢无畏,镇定自若,心地善良,同情弱者。鲨鱼就要把印度采珠人切成两半时,他手拿短刀,直向鲨鱼刺去,在尼德.兰的帮助下,救下了采珠人,还从衣服口袋中取出一个珍珠囊放在他手中。不幸的水手被章鱼的触须紧紧夹住,挥舞着悬在了半空,尼摩船长第一个带头对章鱼进行了猛烈的回击,挥舞着斧子,同章鱼进行了殊死搏斗。尼摩船长热爱自由,热爱和平,支持正义,他是一个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志士。他搜集海底金银财

中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和模式五

中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和模式五 理解题目和句子含义。 1、从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作答。 2、表面含义指字面意思;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中心来答。 例如:1、《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怎样理解文章标题“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的含义? 表层含义是指“我”与蒲公英在庭院相遇。 深层含义是指“我”(“我们”)与“蒲公英”一样,庸常但不庸俗,努力奋斗,平和,乐观,心怀温暖、感恩和爱。 2、《跨越百年的美丽》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含义? 表面是指居里夫人的容貌美丽。 深层是指居里夫人献身科学和淡泊名利的精神美丽。 3、说说你对《草虫的村落》结尾一句话的理解。 我愿意牵着你的手,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 表面含义是指作者想牵着小虫子的手去村落里散心。 深层含义是表达了作者对草虫村落深深的依恋之情。 练习。 1、请你谈谈对《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题目的理解。

2、请你谈谈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卖火柴的小女孩》) 3、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古文中) 答题模式:句子的意思+举生活中一个小例子+启示 温故而知新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温习学过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在学习过程中我往往忽视对新知识的温习,导致对所学知识理解不透。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 练习: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蒙辞以军中多务。 中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技巧和模式六 写作手法(也叫表现手法)

常见问法:这句(段话)作者用了哪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常考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情节紧凑,主题更加鲜明。(十六年前的回忆) 欲扬先抑:使文章情节多变,波澜起伏,突出主旨。(阿长与〈山海经〉)动静结合:使文章活泼生动,突出主旨。(鸟的天堂)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抒情:使文章含蓄深刻,立意高远。(石灰吟、白杨、) 以小见大:使文章主题鲜明,形象深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侧面烘托:衬托特点,表达强烈情感。(孙权劝学) 埋下伏笔:使文章情节有序,暗示所发事件。(小桔灯) 卒章见志:先叙述,后议论,主旨鲜明,水到渠成。(岳阳楼记) 春秋笔法:隐藏主观观点于行文中,令读者品读,回味悠长。(穷人) 两者对比:鲜明对比,突出特点。(十六年前的回忆) 所有的写作手法都是为一个中心服务的,即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了突出特点,表达情感。 练习1、忆萧乾先生(节选)舒乙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汇总

现代文阅读题型解答思路 考查试卷 说明文题型 一、说明文的方法及其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的××特点。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更科学、更本质地揭示××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⑩引资料:引用了××的××,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二、说明文的顺序有哪些? A、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 B、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等 C、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XX词可否删去”这类题的答题格式是什么?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如果不知道“表什么”,就说“表限制”; 3.若删去,原来……的意思就变成……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四、举出四个表推测的词语: 举出四个表时间限定的词语: 举出四个表范围限定的词语: 常考限定性词语: ①程度限定: 很最太更极挺极其非常特别十分格外相当更略较稍略微有点儿还还要多么何等过于尤其 ②语气限定: 表示估计或推测——大概大约几乎也许可能左右余 表示转折——却可是然而 表示强调——其实的确恰恰何尝 ③时间限定: 已正将刚已经曾经立刻将要一直一向渐渐始终偶尔偶然忽然历来向来仍旧仍然 ④范围限定: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1)乡愁乡思之情。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是作者游吴中之时,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作。诗人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乡愁乡思之情。 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九年级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九年级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无题》 “道义世界”与“机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艺术世界”。艺术在“心”“物”之间。由心透到物,而后有艺术之发现。譬如音乐,弹琴吹笛,都要物质。即如唱,也要用桑梓,嗓子是人身一机器,也是物质。然而唱出声音中有心,要由心发出的声才能感动人。就听音乐的人来说,受感动的是我的心,并不是我的耳朵。乐声跑进了我的心,不仅是跑进了我的耳朵,才能使我拜托物质世界的一切,而得到一个艺术境界,使心安乐。 中国人生活上的最长处,在能运用一切艺术到日常生活中来,使“生活艺术化”,便也是一种心生活。纵使吃饭喝茶,最普通最平常的日常人生,中国人也懂讲究。所谓讲究,不是在求吃得好、喝得好,不是在求饭好、菜好、茶好、酒好,而更要是在一饮一食中有一个“礼”。中国古人讲的礼,其中寓有极深的艺术情味,惜乎后来人不能再此方面作更深的研求与发挥。即在饮膳所用的器皿上,如古铜、古陶、古瓷,其式样、其色泽、其花纹雕镂乃至其他一切,皆是一种极深的艺术表现。直到今天,此等器物几乎为全世界人类所宝爱。然而其中却寓有一套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寓有中国人心的一种极高造诣,这些都超出于技术艺能之上。别人虽知宝爱,却不能仿造。科学上所发明的机器,作用大,但可仿造,而且一学便会。 发明机器诚然要极高的心智,而制造机器则仅是一项技术,在机器中,也并不能寓有人的个性,即使说心生活并不在机器中。至于艺术便不然,凡属艺术品,必然寓有人之“个性”。纵使模仿的艺术,依然还见有个性。使用机器,不要个性;欣赏艺术,则仍寓有个性。所以机器世界人在外;艺术世界人在内。机器无生命;而艺术有生命。要学绘一幅画,要学拉一张琴,须得把自己生命放进去。因为它是艺术,需要从心得心灵里面再发现。每一件艺术即使一人生。须能欣赏艺术,才能创造艺术。“艺术”与“人生”紧贴在一起。这是艺术世界与机器世界之大不同所在。机器世界是偏“物”的;艺术世界是偏“心”的。机器世界在“改造”自然;艺术世界则在自然之“心灵化”。心灵跑进自然,两者融合为一,始成艺术。 天地间有高山大水,这是天地间一大艺术。“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及解题技巧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及解题技巧 记叙文类别(含小说和叙事散文) 一、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 、考点:分析并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划分文章或段落的结构层次; 解说层次划分的理由;编写全文或某段的结构提纲; 分析句与句、段与段、部分和整体的结构关系; 排列文段句子的顺序;寻找线索与伏笔 根据行文脉络,将打乱的句子、词语、文段归位。 2、划分段落层次方法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2、划分段落层次技巧: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考点着眼全文的内容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思路等),句段的局部概况(段落大意、语句 意思的概括) 2、方法: 内容概括: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主旨概括答题要点:①关注文题。标题能提供阅读的线索。 ②抓住文尾的议论、抒情语句。这些语句常常是结尾点题,明确主旨。 ③在概括段意、整合层次的基础上,再高度概括层意,概括出主旨。 3、答题模式 内容概括:一划分本文或段的层次,二提取要点词语,三整合答案。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这样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主旨概括: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三、把握线索 1、线索类型和作用:人物事情时空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羚羊木雕》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孤独之旅》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详细版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doc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 把这7道题的解题方法变成7个公式 一、概括内容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 题型:概括故事情节、概括某一段落的主要内容、根据提示填空 公式一:概括=提取文中的关键句+关键词语进行组合 让儿子独立一回 儿子真是争气,以全县高考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上海财经大学录取。 史工程师当年自己考取大学要高兴得多,满脸的阳光,满脸的春色。 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这些年来,儿子他妈真是费尽了心血。真可谓儿子读一年级,她也读一年级,年年这样陪着读陪着复习。如今儿子是如愿以偿考取了大学。他妈却病倒了。 病床上的她念念不忘的是儿子开学在即,自己将不能亲自送儿子去大学,这叫她如何放心得下?她坚持叫丈夫无论如何要把儿子送到大学,安顿好了才回来。史工程师更放心不下妻子,与妻子商量说:“让儿子独立一回吧?” “不行!没娶媳妇总是孩子。哪能让儿子一个人去大学,再说这孩子你也知道,他能行吗?” 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儿子长这么大了,没买过一回菜,没烧过一顿饭,没洗过一件衣,没拖过一次地,就连床也都是他妈铺的。自小到现在,从未单独出过一回门,就像鸡雏似的从未离开过母鸡翅膀的保护。而现在,猛一下就叫儿子一个人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一百个放心不下。 史工程师开导妻说:“儿子是去上海读大学,又不是去非洲探险、去神农架考察野人,不会有什么事的。想当年,我十七八岁时不也跑到千里之外了吗,家里谁跟我去了?你在儿子这年纪时,不是报名去了黄海边的建设兵团,你爹妈送到了海边?没有吧。

常言道:到啥山,砍啥柴。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好处……” 几乎是磨破了嘴皮了,好说歹说,妻才十分勉强不再持反对票。但她拖了一句:“就是我同意,儿子也不会同意的。人家父母都送,他父母不送,多没面子……” 简直是出乎意料,儿子很平静地说:“早该让我独立了。”儿子去大学前一天,史工程师关照了又关照,诸如碰到意外情况立即找警察,安顿好后,先打电话回来,再写封详细的信…… 儿子去了三天,没有电话;儿子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史工程师夫妇急了。妻子要史工程师无论如何亲自去一趟学校。 正当史工程师准备去上海时,儿子的信来了。夫妇俩不啻接到福音书,迫不及待地打开。不料随信纸带出的是一叠发票,共有:娄城至上海中巴车票一张,上海出租车票一张,大三元酒家餐费发票一张,新华书店购书发票一张。另附纸一份,上注明:付搬运费、服务费、冷饮费若干,买饭菜票若干……乖乖,不算学杂费,光这些额外开支,就一千多。 看了儿子信才知道。儿子这回过了下独立瘾。他去上海时,不乘公共汽车乘中巴,到了上海后,打的去学校,到了学校后,花钱请人搬行李,乃至挂蚊帐铺床他都未自己动手。为了搞好关系,他买了一箱冰淇淋,凡那天在他宿舍的,不管是同学教师,还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一概由他请了。第三天,他又请同宿舍的人到大三元酒家聚了聚…… 史工程师看了信与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十五个吊桶般七上八下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 史工程师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给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 例题:①请以史工程师的口吻概述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不超过80字。 解答:儿子考上大学,妻子却因病无法送他入学,我们只得让儿子单独去报到。一周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精选10篇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17分) 与芦苇相遇 四平 ①与芦苇多次相遇,我总感受到一种无法遏止的精神大美。芦苇是生命的一部分。 ②与芦苇再次相遇,是5月在新疆阿尔泰山腹地的鸭泽湖。鸭泽湖里的芦苇,在纯净的阳光中快速拔节,生长出一片明 润的嫩绿,在高天大地之间展露出悦目的生命表情。清明的 晨光中,飘逸的晨雾里,这片清静无忧的芦苇,不仅呈现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象,也使人觉得它们就是山水 间那一往情深的“伊人”了。 ③芦苇实在是平凡的禾草植物,它们既可以扎根在沼泽、 滩涂、湿地,又能够丛生于野塘、湖泊、河沟,无论水色清浊,不管水味酸咸,都可以平静适应而蓬勃向上。

④与芦苇初次相遇,是三年前一个春天,洪泽湖畔。清嫩 的芦苇摇曳在晨风里,摇醒了苇丛中水鸟的梦。从睡梦中醒来的水鸟们,用欢快的呼叫声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那些茂盛的芦苇,白天是水鸟们表演的幕布和道具,夜晚就成了它们的纱帐与梦床。到了恋爱、成家或生儿育女的时候,芦苇丛便是它们的浪漫花园、温馨婚房或舒适的产房。无数水鸟的生活和爱情故事,就在芦苇的庇护和见证下,一代代地延续着。 ⑤在漫长的岁月里,芦苇营造出一片片生命的家园。 ⑥陪着湿地专家来到黑龙江扎龙湿地保护区,与芦苇第三次相遇。这里是丹顶鹤的故乡。每当游人散去,喧闹过后,丹顶鹤便会在黄昏之际,尽兴地在安谧的家园戏耍欢歌,享受着一天里最安逸、最温情的时光。在它们的生命深处,芦苇不仅仅是嬉戏的乐园、安宁的梦乡,更是生存的依靠。 ⑦生长在草海岸边的一些芦苇,竟然可以长到五六米高,

像竹子一样挺拔、坚劲。这些芦苇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释 放出难以遏制的活力,也在高原冷峭的风里,抖擞着一身的 豪气,不断舒展着坚韧、持久的生命旗帜。 ⑧在很多地方,因为有了芦苇的存在,让人们收获到如同 他乡遇故知一般的踏实和喜悦。西北巴丹吉林沙漠北缘的居延海,同样自然生长着大量的芦苇,大概因为有了它们,这个大漠深处才有了一个安顿心灵的所在。 ⑨与芦苇最近一次相遇,是在一个傍晚,来到颐和园,走 到昆明湖东南角,落日时分,西边的太阳正向绵延的群山滑落,夕阳落在湖面上,一湖碧水变得像一片融金,随着微风 的不停吹拂,闪耀出无数金针般明灭变幻的光线。突然瞥见 靠近湖岸的一丛丛芦苇,还有一束束蓬松的芦花。置身于古 典建筑之间、原本就充满了沧桑感的它们,在被夕阳勾勒出 形态有致的轮廓的同时,又被湖面泛动的光影所晕染..,悄 然营造出一片温暖而质朴的意境。这些芦苇,在这个布局精

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答题

2017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答题模板 一、三种人称及其作用 1.第一人称:我 (1)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3)使情景显得更为真切; (4)便于抒发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 (5)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 (6)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2.第三人称:他;她:它们 (1)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2)有比较广阔的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 3.第二人称:你;你们

(1)增加亲切感; (2)直抒胸臆 (3)抒情更强烈,更有感染力;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版: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12年台州

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二、鉴赏人物形象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版: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答题十大技巧(精心整理)

初中现代文阅读题答题十大技巧 现代文阅读在中考满分120分的卷面中占据较高比重,特别是记叙文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它需要语感和技巧两方面的配合,贯穿其始终的是一条基本的解题思维或者说答题思路,在此,将记叙文的答题技巧归纳分析。 一、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二、问记叙文段落作用 (一)各段作用: 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二)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三)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 我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一些共同的价值却可以穿越时代,历久弥新。比如民族情感的归宿、对历史的敬畏、对美好情感的期待。经典的文艺作品,常常包含这样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追忆被淡忘的故事。《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孙少平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在艰难中寻求生活的出路,在拼搏中表现出生存的智慧。经典作品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才弥足珍贵的。 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老人与海》中那位老年渔夫,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它代表了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青年的禀赋不是阅历的丰富,而是敢于筑梦、大胆试错。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当年《平凡的世界》感动我们的,正是敢于筑梦的青年形象。在今天,他们依然是让我们发现自身缺点的镜子,是青年努力奋斗、赢得未来、实现梦想的指向标。 从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丧”文化,到“佛系”青年,青年话题总是牵动社会的神经。有人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认为新一代青年人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却忘记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是时代的投射。我们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要辩证地看待,积极地引导。 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的最好的媒介。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经典仍以醇厚的文化内涵,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成为指引青年精神成长的灯塔。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要重温经典,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高伟,选自2018年1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文章的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为什么说经典是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请分点概括回答。 (3)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老人与海》表明经典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 作者两次选用《平凡的世界》这部经典作品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但两次证明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C. 有人认为新一代青年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其原因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缺乏经典的引领。 D. 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这种多元化的阅读媒介让经典焕发新生,阅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答题思路整理(尤其适合上海中考!精心整理,绝对有用!)

初中语文答题思路/模式总结 一、说明文 (一)说明对象:事物、事理。 事物惯用词语表示,事理惯用句子表示。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1.划分层次,概括段意 答题思路 先审题,判断提问所针对的内容是整篇文章还是段落。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概括 答题思路 说明对象,看标题及开头段,弄清说明的是一个事物还是一个事理。 说明对象的特征:在中心句和下定义的句子中寻找。 (二)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划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段落所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格式 举例子:举了……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 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 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地说明了…… 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划线句说明的内容:⑴前后就近原则,⑵段落中心句,⑶句子本身(常见于列数字和列图表,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段落说明的内容:一般为该段的中心句(有可能出现在上下段中) (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生物生长、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制作、历史沿革等。 空间顺序是按照事物的结构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建筑物、风景名胜等。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间或同一事物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的,多用于说明事物的因果、性质等。逻辑顺序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1.说明顺序的判断及其作用 答题思路 文章的说明顺序既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则为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的作用:⑴概括说明内容,⑵指出具体的说明顺序,⑶条理清晰﹨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段落能否颠倒 答题思路 ⑴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⑵与总领句或者总结句中词语的呼应关系 (四)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性,在准确性的基础上又可分为平实和生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1.加点词的作用﹨能否删去、替换 答题模式 ⑴不可以删/不可以换 ⑵解释词语的意思 ⑶说明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⑷删去后句子的意思,不符合原意或者与事实不符 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要求从文中选出词语说明语言特征 答题思路 ⑴找出修饰性、限定性的词语。比如“左右”,“有可能”,“大多数”。 ⑵分析该词语的意思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的准确性。 二、议论文 (一)论点的把握 答题思路 ·论点位置一般在:(1)标题;(2)开头;(3)篇末;(4)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5)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论点概括要注意:(1)要抓住中心词; (2)要使用陈述句式; (3)要有明显的倾向性,要旗帜鲜明; (4)语言要简洁,文意要通顺;要立足得分。 (二)论据 常考题型及方法 1、概括论据(找出和论点要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概括) 格式:何人做何事(事件的表述要符合论点) 注:假如题目给定概括的例子,那么要注意仿写 2、文章运用了某某的事例(引用了名言)有什么作用 格式: 运用了……事例(简单概括),证明了……(论点或分论点)。(或与……所论证内容一致) 3、补充事实论据 注意: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记叙文、散文) 读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记叙文,则先弄清记叙的六要六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线索),阐明的哲理(感悟),语言特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作用;是小说,则弄懂小说三要素,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特性格的特征。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记叙的内容是什么,是写人还是写事,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记叙的六要素是什么?明确: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什么事件、人物的性格(或品格)、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态度,然后得出全文的主题(中心思想或主旨) 二,记叙的顺序(方式)是什么?(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其中,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三,段落(或句子)的作用 1、文章开头段(句)的作用有: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2、文章结尾段(句)的作用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等; 3、文章中间段(句)的作用有: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作用。 (以上三种题型回答时格式为:在内容上,起到……的作用;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 5、一句话(或某个词)的作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某个事物的某些特点;或让人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启迪,教育);或包含某种哲理等。 6,分析某个句子时抓住三点要领(考试时三种中只会考其中一个):①,从语言特点分析。(如,修辞、动词、形容词,叠韵词等)。②,从句子结构分析。(如,过渡,承上启下,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总结,深化主题(主旨、中心)。③,从句子的内涵(意义)分析。(如人生启示,哲理,揭示社会现象,教育意义等)。 7、关键词在文中的作用有:从程度上说:起强调作用,比如(很、非常等);从副词上说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比如(大概、部分、可能)。 8、赏析句子的角度——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2)、从作者描写的角度(景物: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色彩的渲染,观察角度的变换,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人物: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3)、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文章主旨)。 (4)、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5)、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动词、形容词、副词) (6)、从语言风格上(平实、华丽、含蓄、辛辣、幽默……) 四.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 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2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秋光里的黄金树 这里就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 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 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了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下来吸烟,顺手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地飘出一股佛家思绪。这思想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磐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 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 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但是毕竟是因为有了这几棵树才引起我们内心更大的奢望。 对森林的奢望,是每个人对远古生活的回忆和依恋。 荒野是那么寥廓; 荒野上的道路是那么漫长。 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 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 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汇总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 感知能力。即对文章阅读后一种基本的感觉、知晓能力。新课程特别重视现代文阅读的整体感知能力,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或表达技巧,从整体上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等等。1、如阅读记人的记叙文,就要看记了什么人的什么事,表现了人物怎样思想感情或性格特点; 2、阅读记事的记叙文,就要看记了什么事,涉及哪些人,通过事件反映了什么主题; 3、阅读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就要看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这些景或物有什么特点,寄托了作者什么情感; 4、阅读说明文,就要看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或作用等等。 概括提炼能力是语文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够考查你是否读懂和对文章的准确体会和感想。即对全文、段落进行整体概括,对文章的要点,文章的写法进行概括的能力。如对全文、段落的中心、大意的概括,对文章思路的提炼,对文章的层意、段意的概括,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概括等等。平时阅读中要多练习归纳段意和文意,培养善于概括的能力和习惯。 词语和句子理解词语含义,还是理解句子含意或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具体的文章去理解。善于捕捉那些含义深刻的重要词语和含意深刻的重要句子,结合上下文去寻找、揣摩和体味它的含意,千万不要抛开具体的文章语境去就词语理解词语,就句子理解句子。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包括对文章的各种表达手法与写作技巧的辨识、理解、分析、欣赏。如表现手法中的正面侧面、对比烘托、详写略写、伏笔照应等等。新课标要求我们:“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中考试题题干是解题的“线索” 给考生指示答题方向、范围、要求等。读懂题干,才能从容抓分。纵观中考试卷,不难发现题干中隐含着一些相似的“常用术语”。总结起来有以下一些: 表达方式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初中现代文阅读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梳理

初中现代文阅读 常考题型答题秘籍――阅读题的“九阴真经” 一、在标题上设题 1、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要从多角度的去理解 ?2、标题有什么含义 ?从题目的表层义、深层义、主旨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蕴含的情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 3、题目有什么作用 ?(1)是否概括了文章内容,是否为主要情节, ?(2)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情感, ?(3)是否新颖、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等。 ?(4)是否是文章交待了写作对象(人、事、景、物、感情等)是否是文章线索。 ?4、品味题目 ?A内容上,是否用修辞,是否有深刻含义。B主题上(结合主旨)C线索上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例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5、如何拟写标题 ?可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用简练的语言去表述。 ? 二、在情节上设题 ?1、概括全文内容:情节或场面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三要素缺一不可。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题模式为: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2、简述故事情节 ? A.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B.什么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三、记叙文顺序及作用 ?A、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B、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答题思路:渲染一种氛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避免了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C、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答题思路:插入叙述了……内容(背景材料,某个细节,情节),补充交代了……,刻画人物……性格,突出其某个特点,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更好突出文章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爸爸的花儿落了》)?D、补叙,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答题思路:补充交代了……内容,使情节前伏后应,使文章结构严密完整,更有力地突出中心。 四、词语题型 ?动词: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析版汇编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解析版汇编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它以难zhē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昭唤它。 (艾青《太阳》节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zhē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掩冬蛰虫蛹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下面词语中“旷”的意思与“旷场”中“旷”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旷达 B. 旷课 C. 空旷 D. 旷日持久(4)“它”指太阳,诗人惜墨如金,描绘了________,构成了一幅丰富的画面。 【答案】(1)遮;zhé;yǒng (2)昭唤;召唤 (3)C (4)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解析】【分析】(1)“遮”不要写成“庶”,“蛰”不要读成zhí,“蛹”不要读成tǒng。 (2)“召唤”意思是用某种方式或方法把人们唤来,通常口头呼唤某人。“召”指呼唤,用言语叫人来。 (3)“旷场”指空阔的广场,“旷”的意思是空阔。A项,“旷达”指开朗,豁达。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旷:开朗,心境阔大;B项,“旷课”指即逃课,又叫翘课,通指学生无缘无故、没有正当理由而不去学校上课。旷:荒废;耽误;C项,“空旷”指空荡荡的,视野开阔,无阻挡物。旷:空阔;D项,“旷日持久”指荒废时日,长期拖延。旷:拖延得太久,荒废、耽搁。故选C。 (4)由“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等句子可知,描绘了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故答案为:⑴遮; zhé ;yǒng ⑵昭唤;召唤 ⑶ C ⑷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专题(精)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专题 文体知识 1. 散文的定义: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表达对社 会、人生、自然的感悟,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2. 散文的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形散”指题材广泛,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 “神不散”指主题、意境鲜明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3. 散文的分类:按表达方式,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 4. 散文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借景抒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借物喻人等。 5. 散文的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多种方式。 6. 散文的语言:有的明白晓畅,清丽自然;有的凝练含蓄,深刻隽永;有的通俗易懂, 形象生动;有的情理相谐,意境深广;有的具体详尽,质朴自然。 7.散文的线索:(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人物活动为线索;(3 以情感为线索;(4以具体事务为线索。 8. 鉴赏散文的技巧:叙事散文的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写景散文的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咏物散文的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 方法指津: 1、整体感知题题目示例 ①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喜欢“与植物相处”的原因。 ②阅读全文,说说“小草令我怦然心动”的原因。 ③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节划线句的深刻含义。

整体感知题解答技巧 (1通读全文,概括中心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思想③分析题目含义 (2找出中心句或自己概括中心 (3 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 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㈠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㈡代词指代的内容 ㈢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㈣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㈤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 词语的语境义例:1、对文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 你是如何理解的? 2、根据语境,解释“在生命的初期,,, 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一句中“芬芳”的意思。 3、说说下面 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是老师吗?我怔了一下缓过神,这“批评”是对着我的吗? 怎么闻不到硝烟味? 硝烟味 ②我可大气不敢出,嘤嘤着说,, 老师依旧闷葫芦。 闷葫芦 方法:采用代入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