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林语堂_论翻译

林语堂_论翻译

林语堂论翻译-论翻译中的语境篡谋(精)

林语堂论翻译-论翻译中的语境篡谋 (三)文化语境的篡谋 文化语境主要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知识信仰、风俗习惯、历史事件、行为准则等构成人们心理空间的意识形态体系或精神氛围,发表论文它在话语交际中起宏观定向的作用脚丫代写网 翻译过程中,“译者总在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当时政治、思想意识、经济、宗教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李运兴,2000:122)文化篡谋在不同时期人们对“翻译伦理”的认识和表述上非常明显。张培基、喻云根等在《英汉翻译教程》(1980年出版、2000年重印)一文中强调,译者的第一素养是“要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较高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水平,…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深入理解原作的内容。”立场、观点不同,译者的理解和分析就有差别,采取的方法必然影响原著的实现。翻译历史表明,特定时期的意识形态有可能要求极端的方法操纵原著。中国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一本翻译教材在谈到翻译时虽然强调“信”是翻译的首要标准,却似乎自相矛盾地提出另一条准则,即,翻译活动必须服从译语文化的要求。 二、结语 研究翻译时,我们不能想当然地固守抽象的“忠实”,仅停留于文本内部的语言转换考察翻译的本质。我们必须返回翻译活动的具体语境,从其源头追索“忠实”可实现的基本条件。如果我们放弃传统的二元结构而采用动态多元的模式研究语境和翻译的关系,我们就能避免理论研究中西西弗斯的尴尬,开拓翻译研究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云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人文网络言语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成林,周明.劳伦斯文集[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4]萧立明.新译学论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 [5]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Bassnett-MacGuire, Susan and André Lefevere, eds., Introduction:Proust's Grandmother and the Thousand and One Night: The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C]. Landon: Casell, 1990. [7]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8]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Loh Dian-yang. Translation: Its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M]. Beijing: Shidai Press, 1959. [10] Eagleton, Terry.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Minneapolis[M].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3. [11]Hatim, Basil and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旅游经典语录

1、去了不同的地方,看了不同的风景,知道了不同的事,感悟了不同的人生。凌晨,随着滑轮接触地面,飞机一阵抖动,我终于说出了最后一句再见。 2、有的事情现在不做,就一辈子也不会做了。 3、每个人在他的人生发轫之初,总有一段时光,没有什么可留恋,只有抑制不住的梦想,没有什么可凭仗,只有他的好身体,没有地方可去,只想到处流浪、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让心灵去旅行! 4、梦想,并不奢侈,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5、因为有梦,所以勇敢出发,选择出发,便只顾风雨兼程。 6、旅游不在乎终点,而是在意途中的人和事还有那些美好的记忆和景色。 7、我们一路上兴致勃勃地参观,当夕阳西下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8、我要准备好行李启程了,谢谢关心我的家人和朋友,为我祈祷平安就好。我的旅行,会有你们的故事陪伴,所以我不会孤单。放心吧。 9、要么心在书里、要么身在路上,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前进。 10、有时我们选择改变,并非经过深思熟虑,而更像是听见了天地间冥冥中的呼唤,呼唤你前往另一个地方,过上另一种生 活。你并不一定会从此拥有更美好的人生,可你仍然感谢天地和人世所带来的这些变化和发生。不然你大概会一直好奇和不甘吧——家门前的那条小路,到底通向了什么样的远方呢? 11、当下定决心准备出发时,最困难的时刻就已经过去了。那么,出发吧。 12、旅行是一种病。一旦感染了,你就再也无法摆脱。它还是一种传染病,最后你可能把这种病传染给其他人而你自己根本就不想从中解脱出来! 13、旅游时最好的习惯:找个舒适的小店,挑张雅致的明信片,送给中意的ta,背面写上: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时,天气晴,我在某地,想念你。 14、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遇到的既有感人的,也有伤心的,既有令人兴奋的,也有令人灰心的,既有美妙的风景,也会有称不上景、只有风的地方。人生就是要感受美丽的、善良的,丑恶的、病态的。而只有在充满了艰辛的人生旅途中,始终调整好自己观风景的心态,才能做到人在旅途,感悟人生,享受人生。 15、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 16、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古镇情怀,流水江南,烟笼人家。 17、旅行要学会随遇而安,淡然一点,走走停停,不要害怕错过什么,因为在路上你就已经收获了自由自在的好心情。切忌 贪婪,恨不得一次玩遍所有传说中的好景点,累死累活不说,走马观花反而少了真实体验,要知道,当你一直在担心错过了什么的时候,其实你已经错过了旅行的意义。 18、总有一天,我会丢下我所有的疲倦和理想,带着我的相机和电脑,远离繁华,走向空旷。 19、背着背包的路上,看过许多人,听过许多故事,见过旅行风景,就这样,慢慢学会了长大。 20、我想一个人旅行,可以不带相机,也不要带上手机,但一定要背上几本书,在花海里,草丛旁悠然品味,闲淡时光里徜徉书海。 21、一个背包,几本书,所有喜欢的歌,一张单程车票,一颗潇洒的心。 22、一个人的旅行,反而会更贴近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停下来,享受自我的体验时刻,也许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之外,这才是深入体验,探索自我的最佳时间,纵然走过那么多城市,对于未知的风景,还是好奇。继续期待我的下一个旅行,拿起背包,感受不同地域不一样的节奏与表象。

浅谈林语堂的翻译观及实践

一、引言 林语堂先生(1895-1976)是一位蜚声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林语堂,原名和乐,笔名语堂,福建南部平和县坂仔乡人。林氏自幼便深受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特别是基督教主流文化对林语堂的影响伴随他的一生,其原因主要有二:家庭和教育。其父林至诚是当地的基督教牧师,是个极具幽默感的乐天派。林语堂家10个成员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全体家庭成员晚上都会轮番诵读《圣经》,然后一同祈祷。因此,基督教对年幼的林语堂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13岁时,林语堂进入厦门鼓浪屿的一所教会学校———寻源中学。中学毕业后,林语堂进入同是教会学校的圣约翰大学。和其他的教会学校一样,这里同样是西方文化的世界。牧师家庭的熏陶和教会学校的求学经历造就了一个熏染在中国乡土文化中的基督教徒。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对林语堂有着全方位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影响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他的生活环境及其对本国文化的热爱。林语堂称自己有“高地的人生观”,林语堂曾说对他童年影响最大的有三个因素,其中之一便是家乡的山景。从本质上说,家乡的山景,即他生活的自然环境,反映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积淀,是本土的儒道文化。虽然从中学开始就在教会办的学校就读,但与身俱来的对本国文化的狂热却无法因此被阻挡。在寻源中学读书时,林语堂私底下偷偷读《史记》,读苏轼的诗词。即便后来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到北京的清华学校任英语教员,他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用林语堂的话说:“我带着羞愧,浸淫于中国文学及哲学的研究。广大的异教智慧向我敞开,真正大学毕业后的教育程序———忘记过去所学的程序———开始。这种程序包括跳出基督教信仰的限制。” 幽默是林语堂的魅力。现在我们看见或听到的“幽默”二字,如果不是林语堂的话,可能便不叫幽默,而是叫“诙谐”、“揶揄”等。林语堂是把英文humor 译作“幽默”的第一人。林语堂《假定我是一个土匪》一文就是林氏幽默文章的代表作,其对当时官僚政治的揶揄可谓酣畅淋漓。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林氏作为“幽默大师”的魅力。 二、译学基础 王秉钦(2005)总结出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发展史的十大学说:古代的“文质说”(以支谦为代表),近代的“信达雅说”(严复),现代的“信顺说”(鲁迅),“翻译创作论”(郭沫若),“翻译美学论”(林语堂),“翻译艺术论”(朱光潜),“艺术创造性翻译论”(茅盾),“神似说”(傅雷),“化境说”(钱钟书),“整体论”(焦菊隐)。不难看出,在中国传统翻译的发展历程中,林语堂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内,他是最早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的人,也是最早把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纳入翻译研究视角的人。 1919年,林语堂在哈佛大学开始了他的留学生 活。在哈佛,林语堂进入了比较文学研究所学习,并接触了皮尔斯·皮瑞、尔文·白碧德等知名教授。后从德国耶拿大学申请转入以语言学研究闻名的莱比锡大学。莱比锡大学是印欧比较语法学的发源地,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林语堂研究语言学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学成归国的林语堂踏入了北大校园,成为了一名年轻的大学教授。作为一名英文学系的老师,他努力将所学用于学术研究。在这个时期,他研究了语言学、音韵学、方言学,并发表了多篇有建树性的文章,如《科学与经书》、《古有复辅音说》等等。 三、翻译观 林语堂先生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所作 浅谈林语堂的翻译观及实践 何苏明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6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162010 摘要:林语堂提出了对翻译者的三条要求和翻译的三条标准等翻译观,这些翻译观即便在现在也值得借鉴。在翻译实践层面,他很少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却翻译了数量可观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关键词:林语堂;翻译观;翻译实践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0)16-0103-02 作者简介:何苏明(1985-),女,四川南充人,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0-04-26 —103—

【经典语录】林语堂爱情语录

爱情似深夜流星,划过长空、耀眼动人,可短暂如昙花一现。婚姻如山间溪流,顺势而下、潺潺淙淙、如陈酒历久弥香,把你我的爱情嵌入梦的相框,希望美好的能够填满我想你的信,勾勒出你的身影,梦醒时分,但愿还有你残余的味道。 林语堂的经典爱情语录【精选版】 1) 终于再见她,我嘴角一牵,笑得漂亮,没有了当初,回忆成烟云。 2) 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 3) 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4) 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5) 人生苦短,我不应该有负苍天,既然老天爷让我活下来,是为了让我爱你。 6) 灵魂之自在确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 7) 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 8) 用爱情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要把婚姻当饭吃,把爱情当点心吃。 9) 你对情感自私,情感是最能伤人的一把利剑,伤到最后只能伤到自己。 10) 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贵豪华,贵简洁;不贵富丽,贵高雅;不贵昂贵,贵合适。

名人爱情语录【最新版】 1) 刘涛:世上万物可解,千万不要放弃,特别是对于婚姻和爱情。 2) 张爱玲: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3) 安妮宝贝:爱,从来都不算是归宿,也不是我们彼此的救赎。 4) 金星:爱情,是你想要什么样的人。婚姻,是你需要什么样的人。 5) 伊能静:在爱情里你最捨不得的放手,却是对自己最好的放生。 6) 卓依婷:爱情是一场即兴表演,不管开始于结束,只求最真的演出。 7) 张爱玲:爱情是场梦,可有些人却总是睡过了头。 8) 张爱玲: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9) 余秋雨:我怀念的不是你,而是你给的致命曾经。 10) 张爱玲:爱情在动静之间,缘分在聚散之间。 11) 远观:永恒的爱才是爱,分阶段的爱是虚情假意。 12) 麦兜:爱情就像便便;水一冲就再也回不来了。 13) 张爱玲:爱情和死亡一样,都是很霸道的。 14) 陈晓:你没来过我的世界,怎么与我相爱? 15) 金铭:沉溺于错误的爱就必然错过真正的爱。 16) 金星:真爱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往往到来的非常微妙。 17) 戴娇倩:爱情,是一件让人心疼的事,心会疼,因为爱还在。 18) 林徽因: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的一生来报答你。 19) 李宫俊:爱情就像火车一样,就算你买了票,你迟了,火车一样会走。

论林语堂的翻译

论林语堂的翻译 作者:英语经贸系杨刚加入时间:2007-3-17 9:16:57 摘要: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但其翻译家的声名却并不彰显,而后人对其译论的梳理仍欠全面深刻。本文通过对其名著《翻译论》以及《浮生六记》译文的仔细解读,在分析林语堂的翻译原则同时强调在中国传统译论的背景下,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其性格气质在翻译选择中的作用。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论》,《浮生六记》,翻译原则 On Lin Y u-tang’s Translation Abstract: Lin Y u-tang is a famous writer, however, his identity as a great translator is not so noticeable. A profound study of his perspectives on translation still has much work to do. This paper, through a careful reading of Lin Y u-tang’s On Translation and Six Cha 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is intended to analyse his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and, under the traditional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study, emphasize the role that translator’s character plays in translation selection. Key words: Lin Y u-tang On Translation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随着社会进入E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一种随性自然率真幽默的人生态度,渴望在竞争的丛林里找到一块安静的诗意栖居。不过在这些人大谈特谈“性灵”、“幽默”的时候,他们可能很少会想起是谁在当年扯起大旗为之振臂高呼的。后人在享用前人余荫的时候是不会问是谁栽的树。 可是如果我们追本溯源,我们会发现自己无论怎样都绕不开一个名字——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或许这一段话还无法让我们对林语堂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那么1940年纽约艾迈拉大学(Elmira College)校长给他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时,称赞他为“哲学家、作家、才子、是爱国者,也是世界公民”,“…by the magic of your pen, you have portrayed the soul of your great people to the people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in a way no person has ever done before. In doing so, you have spoken to the people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in their own language with an artistry that is at once their envy, admiration and despair.”这一段话可能会比较有代表性。这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内文章”的“幽默大师”留给后人的其实远不仅仅是

人生若只如初见安意如经典语录

人生若只如初见安意如经典语录 篇一:读后感 读后感 是作家安意如的作品。在她的笔下,让我感受到了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契点。写出了古代诗人、词人的一生经历,细细品味,像一壶醇香、沁人心脾的好茶,有着天然之美。 当翻开目录,看到每一章节的名字就是一句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这本书的故事上溯汉高祖与戚夫人,下至清代才子纳兰性德与沈宛,唐玄宗、陆游、温庭筠,王昭君、杨玉环、李清照、鱼玄机,于诗词变幻中讲述了古代英雄美人、才子才女的不为人知的爱情侧面、内心活动、毅志思想。她似在谈诗词,又似在谈风月。她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用清丽、感性的笔调,配以优雅、飘逸的插图,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执迷不悔的凛然,心照不宣的释然,让我们在悲喜交加中恍然…… 在这本书中我记忆最深的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它超越了多少的是是非非,涵盖了多少的爱恨情仇!它将所有往事都化为红尘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倾情。忘却也许有过的背叛、伤怀、无奈

和悲痛。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 界。它又可以表达多少的无奈、感伤、向往。人生在世,多少的美丽与哀愁都将成为过往,然而心灵真的能还原成一张白纸吗?为什么我们柔软的心灵总会留下岁月的沧桑划痕而变的日益坚硬,为什么我们娇嫩的容颜总会记录岁月的痕迹而变得日益苍老,只是因为人生再也不能如初见。 时光匆匆,我们已经回不到过去,去后悔曾经的错,改写最初的历史,与时光老人做交易。若是如此,不如初见时的那份感觉?? 是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那该多好,我们可以改变的有很多。就像,唐玄宗与杨贵妃如果不曾有一场过往,他还做他的君主,她还做她的佳人,该有多好;就像,纳兰和他的表妹如果不曾有一场爱恋,后来的悲剧就不会发生,该有多好;就像,如果没有那一场刻骨的伤,就不会有咸宜观里的旷世怨女,在哪里悔恨、哀叹,该有多好;如果,如果,如果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这一切都不曾发生,该有多好!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纳兰长于情深于情,他的词清新婉约,直抒胸臆。而安意如的解读却让我们发现了更多,不要做自己后悔的事,总是拖沓行事,要认清形势,管住自己的心,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机会,才不会有,如此感叹。诗是愁情别绪,诗是惋叹哀伤,诗是悲欢离合,诗是人间 百味。而安意如却把生涩难懂的是解读得亲切生动,仿佛我们和

林语堂温暖世界的经典语录

林语堂温暖世界的经典语录 导读:林语堂温暖世界的经典语录 林语堂这10句话,足以温暖凉薄的世界 1895年10月10日,一代幽默大师林语堂出生。虽生逢乱世,但是他却活得快乐而通透。或许,他是真的找到了人生哲学的智慧。 民国不缺大师。在众多大师中,活得最快乐、最通透的一定非林语堂莫属。他的幽默,不是简单的戏谑,而是蕴藏了高超的人生智慧与哲学。 1、彻悟与痛苦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2、如果我们没有幽默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3、享受悠闲的情绪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 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4、可怜的世界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 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

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 界啊! 5、我们都是乘船的旅客 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 6、热情加智勇,方能抵御人生的残酷 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 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 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 7、尘世生活乐趣 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8、我们都想做另一个人 一位现代中国大学教授说过一句诙谐语:“老婆别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 在这种意义上说来,世间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足的。 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现在。 9、温饱黑甜

林语堂《京华烟云》经典语录

林语堂《京华烟云》经典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林语堂《京华烟云》经典语录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我爱你比永远多一天。——林语堂《京华烟云》 2、爱是永远不能封口的创伤。——林语堂《京华烟云》 3、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林语堂《京华烟云》 4、你的善良改变了她的命运。——林语堂《京华烟云》 5、爱在路上,从来就风雨无阻。——林语堂《京华烟云》 6、人约黄昏,偏偏不再少年路。——林语堂《京华烟云》 7、一念之差,决定了历史的走向。——林语堂《京华烟云》 8、女人经历了婚姻才能了解男人。——林语堂《京华烟云》 9、我会尽力的,但我也不能保证输赢。——林语堂《京华烟云》 10、池鱼穿影影穿鱼,闲人观伶伶观人。——林语堂《京华烟云》 11、人在福中要享福,莫在福后空回想。——林语堂《京华烟云》 12、鸟歌鸣树树鸣歌,白云隐塔塔隐云。——林语堂《京华烟云》 13、错过的花开,是不是依然,美丽如初。——林语堂《京华烟云》 14、只要能跟你在一起,受多大的委屈我也愿意。——林语堂

《京华烟云》 15、希望避处的卑微的小山不负贵宾光临之盛意。——林语堂《京华烟云》 16、最明亮时总是最迷茫,最繁华时也是最悲凉。——林语堂《京华烟云》 17、我也只能把你当表妹——希望我的话没有伤着你。——林语堂《京华烟云》 18、因为不能容忍邪恶,就比普通人越发能看到罪恶。——林语堂《京华烟云》 19、他是你的丈夫,而不是你的孩子,你会把他宠坏的。——林语堂《京华烟云》 20、你对情感自私,情感是最能伤人的一把利剑,伤到最后只能伤到自己。——林语堂《京华烟云》 21、人生就像一本天书,永远也参不透,要是参透了,活着就没有意思了。——林语堂《京华烟云》 22、人生苦短,我不应该有负苍天,既然老天爷让我活下来,是为了让我爱你。——林语堂《京华烟云》 23、难怪你爱写诗,都是被爱情折磨的。我也写,只不过我不写在纸上,我写在心里。——林语堂《京华烟云》 24、夜,对人也并不是永远都平静安谧,正如对草木岩石一样,对不会做梦的鸟兽昆虫一样。——林语堂《京华烟云》 25、我自从离开了俄罗斯就没有梦想了,对我来说,没有比活

林语堂经典语录

林语堂经典语录 林语堂经典语录 如果没有女人的世界,就一定没有礼仪、宗教、传统和社会阶层。世界上没有天生有礼貌的男人,也没有天生有礼貌的女人。假设没有女人,我们就不会住在同一条胡同里,而是住在有三角形门窗和八角形浴缸的房子里,我们不知道饭厅和卧室的区别。男人喜欢在卧室吃饭,在餐厅睡觉。5. 人的生命在宇宙中的渺小,就像中国山水画一样。在山水画中,风景的微妙之处是很难看到的,因为它们已经消失在水和天空的空白中,当两个小小的身影坐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的河上的一条船上时。从那一刻起,读者就沉浸在那种气氛中。6. 享受悠闲的生活比享受奢侈的生活要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有艺术家的气质,在一个完全悠闲的心情下,才能度过一个休闲的下午。7. 幸福的哲学只是幸福的哲学,这才是真正深刻的。我认为西方严肃的哲学理论还没有开始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用处是给我们一个比普通商人更轻松快乐的生活态度。8. 钢笔和圆锥体作家的钢笔就像鞋匠的圆锥体。它们使用得越锋利,就会变得越锋

利,然后它们就能像缝针一样锋利。但是他的想法的范围会越来越广,就像一个人的登山观,他爬得越高,看得越远。 9. 与古人面谈古籍,使读者与沉睡已久的古人面对面。当他读下来的时候,他会想象这位古代作家是什么样的人。孟子和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都表达了这一观点。10. 警觉性与麻木性的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是对麻木的情感、死亡的思想、不自然的生活的警示。它教导我们在一个自命不凡的世界里要诚实和真诚。11. 如果我们有知识却不能理解它,如果我们有批评却不能欣赏它,如果我们有美丽却没有爱,如果我们有真理却没有激情,如果我们有正义却没有同情,如果我们有礼貌却没有一颗温暖的心,那将是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对一个女人来说,最美好的时光是站在摇篮前;最真诚、最庄严的时刻,是她抱着孩子或带着四五岁的孩子散步的时候;最开心的时候是她抱着孩子睡在枕头上,就像我在一张西方肖像中看到的那样。13. 乘船旅行的乘客的生活是一场梦。人类就像一个乘客,乘着一艘船,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航行。在一个地方登机,在另一个地方降落,这样其他沿江乘客就可以等待登机了。14. 热情加上智慧和勇气是残酷的。热情、慷慨、多愁善感的人很容易被聪明的同伴愚弄。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往往会因为慷慨而产生错误的想法,往往会因为在对待敌人时过于宽容或过于信任朋友而失去这些想法。生活是严酷的,温暖的心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1]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摘要:自古以来,对于翻译的标准,国内外许多翻译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比较著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哲罗姆的“意译而非直译”等等。本篇文章主要通过林语堂的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来分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忠实、通顺、美。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 Abstract:From ancient times,many translators have their own transl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about the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 There are some famous translation ideologies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 for example: Yan Fu advocate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Lu Xun “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St.Jerome “transliteration rather than 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 This passage will talk about Linyutang’s transl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faithfulness, fluency, and beauty. Keywords: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 1 引言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翻译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各国各民族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际手段和交往途径。翻译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翻译在我们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对于翻译的标准,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浅析的是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希望能给一些从事翻译的人员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2 林语堂的生平介绍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福建龙溪人,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贫穷的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八十二岁。林语堂既有扎实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又有很高的英文造诣,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3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3.1忠实于原文 “忠实于原文”这个翻译学的术语,在很多翻译学家的翻译思想以及翻译理论中都占据着一个中心的地位。如: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信”,“达”,“雅”中的“信”即“忠实于原文”;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宁信而不顺”也强调的是翻译的时候首先要做到忠实于原文,即使可能造成不通顺。这些都能看出“忠实于原文”是翻译之本,如果做不到忠实于原文,就无从谈论翻译。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经典语录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花朵美丽是因为色彩,服饰美丽是因为有人穿。大千世界,没有内涵的事务不可能美丽。——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2、一个女子最美丽的时候是在她立在摇篮的面前的时候;最恳切最庄严的时候是在她怀抱婴儿或搀着四五岁小孩行走的时候;最快乐的时候则如我所看见的一幅西洋画像中一般,是在拥抱一个婴儿睡在枕上逗弄的时候。——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3、在弘一法师的世界里,百衲一,破毛席,毛巾一样好;青菜,萝卜,白开水同样好。咸也好,淡也好,样样都好。能在琐屑的日常生活咀嚼出它的全部滋味,能以欢愉的心情关照出人生本来面目。这种自在的心境,宛如一轮明月,是何等的境界。——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4、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5、在读书上,一个教员不能强迫他的学生爱其所爱,一个父母也不能期望他的子女有他们同样的旨趣。如果一个对于他所读的书没有兴趣,那么一切东西都是白费的。——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6、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读书并不是要“改进心智”,若是如此,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7、一个人并不是为了要使心智进步而读书,因为读书之时如怀着这个念头,则读书的一切乐趣便完全丧失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8、你以为不要紧,便什么都不要紧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9、享受大自然不单是限于艺术和图画,显现于我们眼前的大自然是整个的,它包括一切声音/颜色/精神和气氛。人则以了解生活的艺术家的资格去选择大自然的精神,而使它和自己的精神融合起来。这是一切中国文人所共持刀态度。——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0、衰老最大的悲哀不是身体衰弱,而是心灵的冷漠。——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1、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12、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与翻译

林语堂与翻译 时间:2005-2-24 点击:2057 一、生平简介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光绪二十一年乙末)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01年六岁的林语堂入坂仔教会办的铭新小学,十岁到厦门鼓浪屿继续读小学,十三岁时入厦门寻源书院。1912年,十七岁的林语堂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1916年以第二名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文科,之后在北京清华学校任中等科英文教员。1919年夏与厦门豫丰钱庄老板的女儿廖翠凤结婚,秋携新婚妻子赴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深造。一年后由于经济原因前往法国为华工服务,教他们读书写字。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院长。1927年离开厦门到达武汉,任外交部秘书,为期仅六个月。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1934年另创《人间世》,主张文章须发抒性灵;1935年又办《宇宙风》半月刊,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同年,林语堂的英文著作《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译作《中国人》)在美国出版,四个月内印了七版,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林语堂因此在国外一举成名。而后,在赛珍珠(Pearl S. Buck)夫妻的邀请之下,林语堂举家于1936年迁往美国,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海外生涯,那也是他文学写作的重要时期,他的英文作品《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在美国高居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长达五十二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于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并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后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病逝于香港。 二、翻译理论

林语堂经典语录_关于林语堂语录

林语堂经典语录_关于林语堂语录 林语堂一位很经典的作家,一起来看看林语堂经典语录经典语录吧!!以下是小编为你 精心整理的林语堂经典语录,希望你喜欢。 林语堂经典语录 1)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2) 延缓年老展长青春的第一条规矩,是避免一切情绪上的烦扰。 3) 论文字,最要知味。平淡最醇最可爱,而最难。何以故?平淡去肤浅无味只有毫厘 之差。作家若元气不足,素养学问思想不足以充实之,则味同嚼蜡。故鲜鱼腐鱼皆可红烧,而独鲜鱼可以清蒸,否则入口本味之甘恶立见。 4) 男人就像这支笔,总想在一张白纸上挥洒丹青;而女人结了婚,就像白纸上有了痕迹,男人画得不好,就怪这白纸有毛病。 5) 苏东坡知道弟弟的忠言大有道理,倘若他的气质像子由那样恬淡沉静,他必然会 乐于接受的。但是问题不是他如何想,而是他如何感,不是理性的问题,而是感性的问题。 6) 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 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7) 偶尔他们的船驶过一个孤立的茅屋,只见那茅屋高高在上侧身而立,背负青天, 有时看见樵夫砍柴。看那茅屋孤零零立在那里,足可证明居住的人必然是赤贫无疑,小屋顶仅仅盖着木板,并无瓦片覆盖。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得那么悠然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禄而使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铐镣的夹锁,是否值得?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 后的象征。 8) 幸福:一是睡在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 跟孩子做游戏。 9)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世界里充 当配角。 10) 一般来说,过着更富足、更完美生活的人,是那些有着丰富的需求和欲望的人, 而不是随遇而安、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人。伦敦郊外的流浪汉对炉边安乐不羡慕,不嫉妒,他一定不是高级动物。

作文素材林语堂语录

作文素材【xx经典语录】 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xx《xx传》 爸爸常常告诉我,他曾亲眼看见多少贫穷之家兴起来,多少富贵之家衰下去,他告诉我说,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依赖着金钱,人应当享受财富,也要随时准备失去了财富时应当怎么过日子。 ——xx《京华烟云》 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xx《生活的艺术》 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xx《人生不过如此》 做人也是如此:总是看别人眼色行事会沦为庸俗,为了彰显个性而特立独行也好不到哪去。 ——xx《xx散文》 世界上的强盗,再没有比劫夺我们思想自由的罪恶更大的了。如果我们失掉了思想自由,那还不如匍匐而行,承认两足走路是一个错误,而回返到三万多年前的原来姿势。 ——xx《论近人情》 1/ 2

发扬过去而绘画未来是容易的,检阅现在而冀获未来之光明与了解是困难的。因为在光荣的过去与可能的未来,二者之间,横亘着一个山谷,你要跨过它,必先下降然后上升。 ——xx《吾国与吾民》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xx 2/ 2

兰亭集序-林语堂翻译

《兰亭集序》林语堂版英译文 来源: It is the ninth year of Yonghe (A.C.353), also known as the year of Guichou in terms 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On one of those late spring days, we gather at the Orchid Pavilion, which is located in Shanyin County, Kuaiji Prefecture, for dispelling bad luck and praying for good fortune.The attendees of the gathering are all virtuous intellectuals, varying from young to old. Endowed with great mountains and lofty peaks, Orchid Pavilion has flourishing branches and high bamboo bushes all around, together with a clear winding brook engirdled, which can thereby serve the guests by floating the wine glasses on top for their drinking. Seated by the bank of brook, people will still regale themselves right by poetizing their mixed feelings and emotions with wine and songs, never mind the absence of melody from string and wind instruments.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It is such a wonderful day, with fresh air and mild breeze.Facing upwards to the blue sky, we behold the vast immensity of the universe; when bowing our heads towards the ground, we again satisfy ourselves with the diversity of species.Thereby we can refresh our views and let free our souls, with luxuriant satisfaction done to both ears and eyes. How infinite the cheer is!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People keep coming and going, and life soon rushes to its end. Some people prefer to share their proud aspiration and lofty goals with close friends indoors, while some others choose to follow their interest and free their minds wherever and

林语堂与文学翻译

林语堂与文学翻译 (一)引言 说起林语堂,最能打动人的地方要数他的英文创作了。作为作家,他那“极其美妙、令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既羡慕又深感惭愧”的娴熟的英语,为他赢得了国际文坛的巨匠地位,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有的作品还被美国大学选为教材,有的被政府高层倚为了解中国之必读。的确,在国际文坛上,这位“幽默大师”凭他的写作实力占据了一席之地。一向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自居的林语堂主要以英文写作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是他的“两脚踏东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起林语堂,人们就会想起他用英文写的《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诸多作品。多年来,他的英文作品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评价。而他的翻译理论和作品相对来说受到忽视。笔者认为,他的文学翻译作品也很重要,同样是他“两脚踏东西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就林语堂的文学翻译理论及翻译作品进行分析,从另一方面对他的文学成就进行评估。 (二)林语堂文学翻译理论 林语堂祖籍福建龙溪,1895年出身于一基督教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曾就读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继而又留学海外,英文功底深厚,对他以后从事英文写作和翻译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基础。他写了很多介绍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书,加上在西方社会生活多年,对东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对中英文的掌握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完全有能力搞文学翻译,然而他却把自己的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写作中去。这是因为,翻译只是对别人作品的再创造,不能脱离原著,而写作是自己的原创造,作者可以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慨。林语堂那放荡不羁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不愿在别人的字里行间游走。从林语堂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可以感受到他的人生观。 尽管如此,同许多当时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文化巨子一样,林语堂还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翻译领域,有若干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作品问世。关于翻译理论的文章有《论翻译》、《论译诗》等。其中《论翻译》对翻译理论阐述得更系统、更具体。在这篇文章中,他开门见山地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这一观点。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好的翻译者,首先应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其次是译者的母语也要有相当的水平,再次是要有翻译实践。他本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比如,林语堂从小学到大学上的都是教会学校,英文功底自不必说,可以说到了行云流水的地步。但在接受西方教育的同时,他的中文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荒废,对中国文化、文学作品了解得也不多。为了弥补自己的中国文化这一空白,大学毕业后,他开始了漫长的中文补课过程,大量阅读文学历史书籍,贪婪地吮吸着国文的精髓。这为他日后的写作和文学翻译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论翻译》中,林语堂还阐述了翻译的标准问题。他认为翻译有三个标准:忠实、通顺、美。初一看,这三个标准和严复的“信达雅”有些相似,但林语堂的标准有着自己的含义。“忠实”指的是对原著及原著作者负责,“通顺”指的是对译文读者负责,“美”指的是对艺术的责任。但他反对呆板的、字面上的忠实。“忠实并非字字对译”,“忠实须求传神”。他认为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他认为翻译者能达到七八成或八九成的忠实就已是极端了。在《论翻译》中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