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传播学教程笔记

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传播学教程笔记

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传播学教程笔记
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传播学教程笔记

特别说明

此资料来自豆丁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9123420.html,/)

您现在所看到的文档是使用下载器所生成的文档

此文档的原件位于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9123420.html,/p-34361594.html

感谢您的支持

抱米花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9123420.html,/lotusbaob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完整版)郭庆光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l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l 信息:看作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事物的确定状态、l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l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l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l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l 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负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l 社会责任理论: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在没有“他律”的情况下自觉地进行

“自律”,在没有外来约束、外来控制的条件下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l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l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l 象征行为: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是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的。l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l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意义: 1、传播史上第一个关于传播过程的模式,开传播学模式研究的先河。 2、确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局限性:角色和关系固定化,认为传播过程是传播者有意图的劝服受传者的过程。单向直线传播模式缺乏互动性。l 香农>意见领袖 Step flowhyPothesis)。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渠道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和决策(态度形成和转变以及具体的行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教程》《传播学引论》部分 总体上以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为基本理论框架,结合李彬《传播学引论》相关理论问题和知识点,同时注意结合传播实践和传播热点问题进行复习。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识记传播的定义、特点 2、识记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3、领会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解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问题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识记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及其特点 2、识记信息社会内涵 3、分析传播媒介的进化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识记符号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功能 2、识记意义的内涵 3、理解人类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的产生 3、理解分析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识记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识记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3、分析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识记人内传播的定义、特点 2、分析人内传播的互动性 3、理解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 4、识记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5、分析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识记群体的特征和社会功能 2、识记群体传播的内部机制特征 3、识记组织传播的特征及其机制 第七章大众传播

1、识记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2、应用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理解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分析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和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机制 2、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 3、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1、分析哈罗德·伊尼斯、麦克卢汉等人的媒介理论及其意义与局限性 2、分析尼尔·波斯曼的媒介环境学观点 3、识记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的特点、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 4、分析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1、识记大众与大众社会的主要特点 2、识记几种主要受众观的基本观点 3、分析“使用与满足”理论及其研究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识记传播效果的含义和类型 2、识记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的主要内涵 3、识记霍夫兰与耶鲁研究的主要内容 4、分析传播主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1、识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内容、特点,分析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 2、识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容、特点,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义 3、识记“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4、识记“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的基本内涵、分析信息社会中阶层分化问题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1、识记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2、分析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3、识记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1、识记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及其重要贡献 2、识记批评学派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识记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4、识记文化研究的基本观点 附论: 1、理解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和大众传播 《传播的观念》部分 总体要求:通读全书,把握传播学领域各种理论学说的概况和代表性理论家的主要观念,并能结合传播实际现象加以运用,在此基础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考试重点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版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概念的发展: 1、日常用语的定义: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2、传播界定的两个传统: (1)社会学传统: 库力:突出强调了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成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铁路交通:人和物的交流会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 社会互动理论: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皮尔士: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像”或者符号: (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意义: 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的统一体”? 意义离不开符号的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 信源、讯息、信宿: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1、信息的概念:具体P4 信息的分类:两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2、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P4—5 联系: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具有物质属性 区别: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课题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的贡献:具体见P5 一是将信息概念引入,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具体P5—6 (1)共享——传播的交流、交换和扩散性质; (2)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3)双向的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传播者主动,传播对象通过反馈来影响; (4)前提: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 符号解读:信息接受这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广义上还包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系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章节题库(7-8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大众传播 一、概念题 1.大众传播(宁波大学2019年研;河南大学2018年研;江西师大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7年研;同济大学2014年研;西南大学2014年研;南京大学2012年研;南京理工2010年研;武汉理工2009年研) 答: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①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③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⑤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授予地位功能(南林2019年研;暨南大学2018年研;河北大学2013年研)答: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是由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大众传播的三种功能之一,是指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认为,大众媒介的这种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传播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大众传媒的信息共享性、权威性等特点使其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河北大学2018年研) 答:(1)大众传播“麻醉功能”的提出 “麻醉功能”,又称“麻醉精神”,是大众传播的一大消极功能,1948年由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提出。 (2)“麻醉功能”的主要观点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的产品把人们吸引到对事物的关注和讨论上,而不是对这些事物采取相应的行动。大众媒介虽然可以将人的感受延伸到一个更为深广的空间,人们可以不断地通过媒介增进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但人们由于花了很多时间在媒介接触上,而且满足于这种间接的接触,便不再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而是消极旁观。 绝大多数广播节目、电影、杂志和相当一部分书籍和报纸以消遣为目的,对大众的鉴赏力造成了不良影响。大众传播所提供的文化娱乐节目的水准不及正规教育和高级文化,而只是一种作为工业社会产物的大众文化。这种产物,相对于有创造力的文化产品而言是一种堕落。 (3)对“麻醉功能”的评价 人们过多依赖于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间的社会交往和互动也逐渐减少,甚至与社会、社群逐渐疏远和陌生。日本也有一种说法“容器人”,指人们将闲暇时间完全用于大众媒介,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等完全与媒介内容相连接。他们的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都源于电视,极端自我内化、心理封闭,无法应付现实世界的种种变化,成为了“电视人”和“沙发土豆”。 2.简述拉斯韦尔与默顿关于传播的功能的观点。(北大2018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拉扎斯菲尔德的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观。(湖南师大2017年研)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 社会符号/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 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拟态环境极权 主义/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与“容器人”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理论 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 意见领袖”/两级传播《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多级传播“有限效果”理论“说服性传播”研究(耶鲁研究)“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警钟 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 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库利/帕 克/米德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香农/维纳经验学派和 批判学派 ●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 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 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 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 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 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 也是大量借鉴各种社会学的理论来进行大众传播研究,很多批判学者本身就是社会学家。3、心理学: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有两位是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卢因在其群体动力 学的研究中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被怀特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后极大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媒介 控制研究;霍夫兰著名的“耶鲁研究”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并且大量研究了微观层 次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直接推动了传播学中效果研究领域的发展。另外各种社会心理学理 论也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播(communication)与信息(information):①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 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信息概念的引入使传播的定 义更为科学化,也极大地了扩展了传播学的视野和理论框架。②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 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此定义主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 传播活动;也可以参考第二页和第三页库利和皮尔士的观点,了解一下对答题还是很有帮 助的。】 *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行为性、过程性、系统性。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五种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 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 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 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 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 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全部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110个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 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14.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15.“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6.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17.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18.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9.马莱茨克的传播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

中传新传考研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中传新传考研|《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针对准备考取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同学们,凯程考研的小编准备了一份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查缺补漏复习笔记,希望可以帮助到同学们。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20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 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的传统 1909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1911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 icon)。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名词整理!

P1_45 1、泛化现象:无限扩大目标人群,虽针对某一种疾病,却试图将搭点边的人群都一网打尽。泛化则要求分散、要求“广”和“多”。 2、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3、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因素”。 4、社会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即除人的生物信息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5、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6、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直接传播,也可以是以媒体为中介的间接传播。 7、群体传播主要是指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群体传播在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因此,群体传播是群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 8、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9、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在接受国家管理下,对受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 10、社会系统:人类社会是最大的社会系统,这个巨系统中又有国家、地区、城市、公司、家庭等各个层次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也是社会系统,它们虽然属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但是都有相似的功能,每一个社会系统都在不断演化。 11、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12、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成俗,其形式简单,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另有歌手和电影的名字也是“符号”。 13、意义:个人行为所带来的正向价值回馈。 14、符号意义:任何一种符号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我们将之称为符号的意义。 15、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务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P46_90 1.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2.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3.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4.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5.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6.反馈:指受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7.模式:所谓模式,是指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8.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9.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10.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

《传播学教程》-彩色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 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 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 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 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 三个原则P18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 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 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 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 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详细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 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 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 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 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 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 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郭庆光版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七)、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郭庆光版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七)、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7.23)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人类传播具有过程性和系统性。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考察社会传播。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 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各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马莱兹克的系统传播模式:《大众传播心理学》67页 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包括: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3、影响和制约媒介和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制约媒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这种印象是基于平时的媒体接触经验形成的。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把人类交往分为三种类型: 1、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