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龄社会与公共政策转变

老龄社会与公共政策转变

老龄社会与公共政策转变
老龄社会与公共政策转变

社会科学研究2012.3.

老龄社会与公共政策转变

彭希哲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实施都将在

这一前提之下进行。本文以公共政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人口老龄化,以期为推动老龄社会的

公共政策转变构建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应首先寻求行政管理体制上的突破,这是推进公共政策转变的首要保障。在此基础上,就个体的微观层次而言,老龄化政策应将个体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和人口结构的各个层次联系起来考虑,并致力于创造出支助性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就群体的中观层次而言,老龄化政策应增强能动性,使老龄化问题成为全民参与的主题,帮助老年人群体更好地参与社会发展过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就国家的宏观层次而言,老龄化政策应支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社会在老龄化前提下继续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公共政策;人口老龄化;生命周期;社会参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3-0107-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发展型家庭政策在中国养老制度安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11CRK008);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发展型福利模式下的中国养老制度安排”(20100480546)和特别资助项目“养老福利安排的多系统耦合模型及其ABM 仿真”(201104229);复旦大学985工程专项基金“中国人口管理模式创新与政策调整的研究”(07FCZD033)

〔作者简介〕胡

湛,复旦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博士后研究人员;彭希哲,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1〕

它不仅是人口再生产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老龄化首先表现为一种人口现象,却不断和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各个领域相互作用,并对它们的发展产生愈来愈深远的影响。派弗曾断言,老龄化继续发展下去所产生的冲击将不亚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伟大的经济与社会运动;

〔2〕

吉登斯则进一步

指出,老龄化与全球化的叠加,将在本世纪很长

的时间里重塑人们的生活。

〔3〕

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老龄化所导致的人口构成变动必然影响现有社会结构的稳定性,〔4〕

亟须社会与制度的变迁以与新的人口年龄结构重新适应。而在目前的社会经济制度安排下,中国社会仍然对老龄化缺乏必要和及时的反应、适应和调整,学界的研究也集中在应对养老压力及针对老年群体的各种支助措施上。它们经常忽视与之密切相关的其他问题或同一问题的其他方面,难以反映老龄化问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不足以全

·

701·

面应对其诸多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挑战并不完全来自老龄化本身,更源于老龄化的人口结构与现有社会结构不匹配所产生的矛盾,即目前的制度安排无法满足老龄社会的发展需求,无疑使得公共政策调节成为应对老龄化的必要手段之一。

国际上通常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根据本文预设的四种政策情境,不同情境下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到2050年相差约2.0-3.4个百分点。

本文以公共政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试图为推动老龄社会的公共政策转变构建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以使中国社会在老龄化的前提下继续健康、文明地向前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在人口寿命普遍延长与生育率迅速下降的双重作用下,中国人口的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①。这场空前的人口革命具有以下特征:

1.老龄化现象的普遍性

人口的老龄化现象是一种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例外,差别只在于出现之早晚与进程之快慢。目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7%的国家有76个,而到2050年则

可能超过150个。〔5〕

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

社会。根据已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1),在大陆31个省市区中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重已达到8.87%,其中有26个省市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超过7%;若按户籍人口计算,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上海已经达到16%以上。

〔6〕

2.老龄化进程的持久性

人口老龄化绝不是一种短期现象。据相关预测,在整个21世纪之内,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将持续存在。

3.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

相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其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过快。据有关测算,2050年的中国老年人口和高龄人口将分别是现有数字的3倍和5倍。〔7〕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人口老龄化过快的趋势在大体上是难以逆转的。

不难看出,中国已经处于人口老龄化成为常态的社会情境之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与实施都将在这一前提之下进行。〔8〕

以经济发展为

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得到人口结构的有力保障,人口转变所形成的人口年龄结构优势开启了收获“人口红利”的“机会窗

口”。〔9〕这使人口结构因素在我国过去30年人均

GDP 增长中的贡献率超过1/4,人口结构已经成为一个比人口数量更为重要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10〕

而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能否在人口结构优势趋于减弱的前提下延缓机会窗口关闭的时间、保持劳动力成本低廉和储蓄率高的发展优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之一。中国社会的组织和运行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都以青年型或成年型的人口结构为基础,而今天却不得不考虑到老龄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老龄社会中公共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出现与政府推行的严厉生育政策密切相关。这项政策在促成中国经济奇迹的同时,也使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由成年型转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时间。〔11〕

亦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希望寄托于生育政策的改变。计划生育政策大大加快了我国生育水平的下降,其继续实施对人口结构的负面影响正在不断积累,亟须根据现有人口态势适时调整并加以完善。但人口老龄化毕竟是人类寿命延长与生育水平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不同方面和层面的影响,其进程可能因生育政策的调整而得到延缓,却不会发生根本性逆转。即便由现在起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也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②(如图1所示)。显然,人口老龄化已不是一种孤立的人口态势,仅仅依靠调节人口政策不足以全面应对。〔12〕

虽然它首先是一个人口问题,却正与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连接在一起,并在同它们的交互作用中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

从本质上讲,一个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是其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结构形式之一,也是其他各类社会结构形成的基础。〔13〕

当人口年龄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时,必然要求对社会架构及相关政策做相应调整。由于人们的观念转变和社会形态的演变都需要过程,导致这种调整往往滞后于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

〔14〕

,从而使人口老龄化在今天更多

·

801·

地被视为是一种挑战。①

图1呈现了四种不同生育政策方案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趋势(2010-2050年)。其中

,“单独二孩”是指由2011年开始允许有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妻生育二孩;“普遍二孩”是指由2011年开始允许所有夫妻生育二孩;“由单独二孩向普遍二孩过渡”是指由2011年开始允许有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妻生育二孩,并在2016-2025年10年间按区域逐步允许所有夫妻生育二孩。预测所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2008和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全国及各个省份的总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等数据。本文其他预测所采用的数据及假设与此相同

图1

不同生育政策方案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趋势(2010-2050年)①

1.老龄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现有就业体制将老年人口排斥在正规就业市场之外,人口老龄化的推进无疑将对这一制度安排形成冲击。据测算,在现行生育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中国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将自2025年后迅速萎缩,从2030到2080的50年间更是每10年便减少1亿

〔15〕

,推迟劳动力退休年龄、为老年

人口提供继续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将成为必然的政策选择。不仅如此,本已短缺的劳动适龄人口自身的老化也十分严重,55-64岁的劳动力占劳动适龄人口的比例将由2000年的10.11%迅速攀升至2020、2050及2080年的17.11%、26.17%

和27.16%

〔16〕

,这会对就业岗位的生产与配置、就业关系的形态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阶层结构、消费结构,乃至产业结构。

2.老龄化对阶层结构的影响

伴随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以来的社会阶层日益分化,中产阶层的崛起使中国阶层结构向现代化的“橄榄形”变动,而富裕阶层与社会底层的同时扩大又从某种程度上抵消了这一趋势,因而亟须壮大中产阶层、缩小中下阶层以防止阶层分化下的利益失衡。然而,过快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净增率的负增长却势必会对未来社会中产阶层的规模具有一定的负面解构作用。

〔17〕

与此同时,当前老年人口的人均人力资本含量仍然偏低,约占总量70%的农村老年人面临着低收入、无社保的窘境

〔18〕

,庞大的老年人口正在贫困

化、边缘化,这无疑给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3.老龄化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

收入分配涉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经济资源的占有比例和获得途径的结构性平等问题。〔19〕

由于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仍在延续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制度设计,致使老年人口在一次分配中受到天然的限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老年人口得益于发展的权利,这一矛盾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而凸显。与此同时,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压

力还将与二次分配之间产生结构性张力。不同生育政策方案下的测算显示,我国未来40年的总抚养比均呈先短暂下降然后长期上升趋势(如图2所示)。从总抚养比的构成看,现在开始到2015年的总抚养比下降主要是由少儿人口减少导致少儿抚养比下降所致,而此后总抚养比的上升将主要来自于老年人口增加和老年抚养比提高。从2035年左右开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抚养的重点将从少儿人口转向老年人口。这无疑会使中国“现收现付”为主的养老金制度面临极大压力,而且对现有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公共医疗卫生资源的供给都将是严峻的考验,处理不当甚至会引发代际或阶层间的矛盾。

〔20

图2人口总抚养比的变化趋势(2010-2050年)

·

901·

4.老龄化对政治结构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会对国家职能、政党制度、政治环境等政治结构因素产生影响。〔21〕老年人口的激增必然形成一个重要的压力群体,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不同年龄群体间的政治力量格局与社会关系变化。〔22〕政府完全可能为了维护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的利益,而不得不以牺牲其他人口群体的利益、甚至未来世代的发展潜力为代价求得政治上的稳定,这无疑给未来社会政治结构的稳定伏下隐患。

以上我们仅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对社会结构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这些影响已经逐渐波及社会结构中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如家庭结构、消费结构、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等。人口老龄化正是通过影响这些社会结构而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全方位的冲击。而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社会结构都是制度的产物〔23〕,它是制度体系运行的结果。因此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所谓冲击并不完全来自于老年人或者老龄化本身,更缘于现有的制度安排阻碍了我们采取及时有效的行动来应对其所带来的问题,从而无法满足老龄社会的发展需求。〔24〕

一般而言,制度是对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及其中人类关系与行为的规定,它总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类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而变迁。〔25〕现在,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已急剧变化并将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不仅会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面对的前提之一,我们将不得不以更加理性的姿态使相关的制度安排尽快对此作出反应,从而营造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良好环境。尽管并非所有的制度变迁都可以在“一夜之间”完成,尤其非正式制度的改变更是漫长的过程〔26〕,但制度由政策所维护,政府在应对老龄化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无以替代的功能。政府通过重构公共政策体系推动相关制度变迁,使我们的社会针对老龄化而进行必要和及时的反应、适应和调整,已经势在必行,这无疑使公共政策的转变成为制度变迁的核心。

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公共需求的应对,它不仅体现了政府的执政理念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还总是依赖于当前的社会现实与社会条件。如有研究指出,中国老年人目前面临的收入困境和养老保障困境都不是“未富先老”所致,而是源于社会收入分配政策和社会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合理,以中国现在的国力完全可以使老年人生活得更

好。〔27〕这种人口年龄结构与现有公共政策安排之间的矛盾必须得到重视。过去我们的公共政策大多以青年型或成年型社会为中心,而现在,我们必须考虑到老龄社会。因为在不久的将来,这个社会1/3的人都将超过60岁。

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政策?

尽管相当多的研究将人口老龄化视为一种沉重的负担,但那些曾被描绘出的可怕景象并不注定是我们的未来。如果我们能因此而对社会的组织和运行进行再设计,并制定更为巧妙的公共政策,一个老龄化的世界仍然蕴藏着不可忽略的机遇与活力。就这一政策问题的性质界定而言,人口老龄化在宏观上是社会与经济如何继续“科学发展”的问题,在微观上则牵涉到“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落实问题。然而,实际的政策设计却经常出现错位,即偏离或忽视了“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这一政策制定的重要前提,而依然坚持着“非常态”或者“非老龄社会”的假设。其后果是:其一,政府过于注意对经济发展有影响的硬指标,而忽略了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其二,对当前老年人行为与认知新特征的研究资料极为匮乏,政府无从发现和掌握经济与社会变迁对老年人的影响以及随之产生的问题;其三,将老龄社会简单地等同于老年人的社会,忽略了人口问题的全民性与动态性。所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公共政策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而且包含着价值的判断与战略的选择。

(一)寻求行政管理体制的突破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中国政府所提出的“和谐社会”、“科学发展”和“包容性增长”等执政理念与发展目标都将在这一前提下实施。政府有必要在长期发展和社会整合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规划,通过相关公共政策的改革与完善而使中国社会尽快适应这种人口态势,以贯彻执政理念及实现发展目标。然而,在中国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下,目前以部门为主导而形成的各种与老龄化有关的公共政策不断呈现“碎片化”的趋势〔28〕,不同的政府部门往往专注于各自的功能和职能定位,相关部门之间职责交叉但界限不明确的情况时有发生,政策之间相互制约乃至冲突的现象时有出现,老龄政策在部门发展序列中的排位以及政策优先对象的确定都要取决于相关部门对老龄

·

011

·

事务的理解,这会使老龄社会中公共政策转变的许多基础性工作难以开展,源头性问题难以解决。

因此,政府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应首先寻求行政管理体制上的突破,这是推进公共政策转变的首要保障。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只有建立一个权威的常态统筹机构,从体制上强势整合人口计生、民政、卫生、人保等部门的相关职能与资源,在提供体制、组织和资金保障的同时,对政策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调控与实施,才能有效推进公共政策体系在老龄化背景下实现积极的转变。〔29〕

在有体制保证的前提下,本文的余下部分将从三个层面分析老龄化社会中公共政策的调整需求及转变方向,尝试为政策转变构建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其中,微观是指从个体层面出发所进行的个体及个体间分析;中观是指群体层面,包括老年人群体的整体分析、老年人群体与其他年龄群体的群体间分析;宏观则是指国家层面。

(二)微观:从以老年人为基础到以“生命周期”为基础

老龄化问题常常被视为只是老年人的问题,即如何为老年人提供经济赡养和公共服务的问题。如果人们能够认识到老龄化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常态,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形式,便不难理解仅仅关注针对老年人的公共政策无法应对老龄化社会的诸多挑战。

WHO曾于1990年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应对老龄社会的战略性目标提出;联合国也于1992年通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呼吁全球共同开展健康老龄化运动。近二十年来,与该理念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得到高度重视。根据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为疾病、羸弱之消除,而是指一种体格、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上的完满状态。”如果人们想以这种状态进入老年,则不仅需要个人的毕生努力,还需要能让这种努力予以成功的制度环境。愈来愈多的研究表明,很多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的初始危险,在孩童甚至婴幼儿时期即已出现;长寿的生活方式,及其身体、知识和情绪基础,也多是在青年和孩童时期建立的。“健康老龄化”其实是一个生命全程的主题,在年轻时种下健康的种子,才能在晚年收获健康的果实。2002年,WHO继“健康老龄化”之后又向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提交了“积极老龄化”的书面建议书。“健康老龄化”侧重于个体发展的延续性,强调

晚年生活能力取决于早年生活的积累;“积极老龄化”则重视参与,它使我们认识到自己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始终能够发挥潜能,并按照自己的权利、需求与能力参与社会发展。从“健康”到“积极”的升级,使老龄化的议题不再局限于老年人,而成为全民参与的主题。

事实上,“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目标都无法通过仅仅专注以老年人为基础的公共政策来实现,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医疗保健支出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对年轻人进行健康投资转变其生活和行为方式来改善;老年人的养老金问题也可以通过年轻人劳动生产率和老年人经济参与率的提高来缓解。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是一个相互关联、彼此重叠的整体,只有将个体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和人口结构的各个层次联系起来考虑,才能够夯实老龄化政策设计的基础。

此外,建立一个健康、积极的老龄社会不单要有足以改变个体发展条件的具体政策,还要能创造出支助性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30〕随着老龄化的加速,中国政府已经着手对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公共养老金制度、社会服务以及传统的支助系统进行调整。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政府的另一更重要任务是主导建立一种新的社会伦理,改变当前社会对老龄化的成见与歧视,并避免人们到达某一年龄以后被置于一种无足轻重的消极地位。只有这样,老年人在寿命普遍延长的同时,才能感到晚年仍可有所作为、生活依然充满意义,这无疑也关系所有人的未来。

(三)中观: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对于老年人群体而言,提高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参与率本就是以生命周期为基础的公共政策目标之一。〔31〕在“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基础上,联合国把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作为“国际老年人年”的主题,并随后将其作为应对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目标提出。“共享”表明了社会的包容和平等,它蕴含着让老年人有机会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目标,使老龄发展战略的能动性增强。这一扩容不只是理论的升华,更为公共政策的设计及实施提供了思路。

个体的老化是一种渐进并因人而异的过程。尽管老年人的劳动能力会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大而急剧减弱,但却不会因为60或65岁的到来而立即消失。不仅如此,人的各项能力在其毕生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平衡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潜在可塑性,不同年龄的群体在生存和

·

111

·

发展中应当通过不断选择和相互补偿来推进社会的现实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年老只是个体生命及事业的自然延续,老年人的需求、能力与潜力在整个生命周期都一直存在。而随着老龄社会的来临,如果仍旧只把老人视为被抚养的对象,实行消极养老,将难以使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事实上,老年人口中蕴含庞大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他们是一种尚未被人们充分察觉的重要资源,具有相当的社会与经济潜能。而现有就业制度却将老年人排斥出正规就业市场,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也仍在继续半个多世纪前的制度设计,这些政策安排人为地加重了社会应对老龄化的成本。根据测算,在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的情况下,55-64岁的劳动力占劳动适龄人口的比例将由2010年起逐年攀升,在2050年将超过26%;而与此同时,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却逐年递减,至2050年降至60%左右。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迟退休年龄、提高老年人口(尤其是年轻老年人)

的劳动参与率,便呈现出

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海市于2010年10月1日起尝试执行企业人才“柔性”退休政策,即允许具有专业特长的人群在到达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后,可以在个人意愿和企业需要的基础上由双方协商决定是否推迟(男性至65岁、女性至60岁)申领基本养老金。

一些西方国家的经验业已证明,老年人继续就业并不意味着减少年轻人就业的机会,通过抑制老年人就业来增加年轻人就业的政策从来就没有产生过显著效果。〔32〕

联系中国的国情,尽管短期内刚性地推迟退休年龄的条件尚不成熟,但以政策的形式针对特定人群进行柔性调节无疑成为一种现实可行的路径,并已在部分城市尝试实行①。不仅如此,笔者认为还应该扩大公共政策中关于老年人“就业”的内涵,即将老年人可以从事的某些社会服务也考虑进来。据统计,在很多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团体中,老年人的比例一直很高,而且相当活跃,他们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力。

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参与社会发展,也能使他们更好地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成果。尽管社会参与不单包括就业,但就业无疑是提高老年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参与率的最佳途径之一。老年人绝不全是被供养的对象,他们不但是消费者,而且是生产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宏观:从应急补缺到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目前形成的一个共识是希望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

击。〔33〕

然而,传统社会保障的实质只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尽管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性问题,但其本身并不直接创造财富;不仅如此,中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更经常表现为一种针对弱势群体或问题人群的应急补缺策略

〔34〕

,缺乏中长期战略的视野,难以在老龄化已

成为常态的社会情境中承载应有的制度抱负。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是我们进行公共政策模式选择的前提。虽然发展不是纯粹的经济现象,但经济发展无疑是整个发展过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使中国社会在老龄化的前提下继续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这无疑需要相关的公共政策着力实现从应急模式向发展模式的转变。

据测算,无论在何种生育政策方案下,中国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均将持续下降,且不同方案下的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差别很小,而与此同时的老年人口比例却逐年递增。劳动力绝对数量减少对未来老龄社会的负面影响只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平衡,这使投资人力资本成为重要的政策安排之一。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为例,目前较多的研究专注于筹资模式转轨的可行性(现收现付制、基金积累制、混合制等),从实物经济的角度来看,养老保险从本质上讲永远是一种靠后代养老的计划,筹资模式的不同仅仅表现于未来老年人口向年轻人口索取物质产品方式的差别。〔35〕

不同筹资模式下养老金增长的物质基础完全一样,即下一代就业人口的增长及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6〕

,而依赖中国未来

就业人口增长来维持养老金水平已不啻为一种幻想,下一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成为唯一的选项。尤其在当前,中国经济还处在能够收获人口红利的机会窗口开启时期,如果当代人仅仅享用人口红利却让未来几代人承担人口负债,将是一种严重的代际不公。笔者认为,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也是涉老政策体系的设计中必须坚持的关键理念之一。不少研究者已对中国未来老年人口抚养比的长期上升趋势忧心忡忡,甚至担心由此大幅增加年轻人口的负担而剥夺未来几代人的利益,招致严重的代际冲突。然而,传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等人口学指标只涉及劳动力的数量与比例,将劳动者的能力平均化、无差别化,在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时却应当考虑

·

211·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抚养能力的提升。因此,政府应通过公共政策着力推动善用人口红利,将其更多地投资于教育、卫生和家庭福利等直接关乎未来劳动生产率的部门,通过产业结构的提升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来“以质量换数量”,使未来相对较少的劳动人口创造出足以满足老龄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财富。〔37〕

此外,为了应对老龄社会以及自然资源收入下降对社保制度的挑战,不少国家都利用过多的外汇储备建立主权养老基金以缓解财务支付压力,并力求在代际间更公平地分配财富,进而实现不同世代人口的代际和谐。尤其是近年来,许多经济体都开始将其庞大的官方外汇储备从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来用于建立主权养老基金,如挪威、俄罗斯等。中国目前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顺应这一应对老龄化的国际惯例,不仅可以实现官方储备的投资多元化以实现风险最小化的目标,又可以最大限度地破除由主权财富基金在西方所引发的“中国威胁论”〔38〕,进一步为中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五、结语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面对的前提之一,它所带来的挑战并不完全在于老年人或老龄化本身,更在于我们的社会对这种前所未有的人口学变化缺乏必要和及时的反应、适应和调整。历史一次次地证明,机遇往往与挑

战共存。目前的当务之急并不是过分担忧现代社会的养老成本,而是使社会各阶层行动起来,对老年人口的能力和潜力从观念上进行重新认识,并以此作为公共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各级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投入,在关注民生的前提下着力解决目前老年人口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首先,政府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应寻求行政管理体制上的突破,这是推进公共政策转变的首要保障。在此基础上,就个体的微观层次而言,老龄化政策应将个体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和人口结构的各个层次联系起来,并致力于创造出支助性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其次,就群体的中观层次而言,老龄化政策应增强能动性,使老龄化问题成为全民参与的主题,帮助老年人群体更好地参与社会发展过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再次,就国家的宏观层次而言,老龄化政策应支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社会在老龄化前提下继续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无论年轻还是年老,每个人都是老龄社会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应当健康长寿并终身贡献。如果人们能够认识到这些,我们必将进入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新时代,在这里,老年人不再被看作是领取退休金的人,而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体和受益人。肯尼迪(J.F.Kennedy)曾经说过:“对于一个伟大的国家而言,仅仅给生命以岁月是不够的,还应该给岁月以生命。”这是一个老龄社会所应有的政策诉求。

〔参考文献〕

〔1〕〔8〕〔12〕〔29〕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1,(3):121-138.〔2〕Pifer A,Bronte L.Introduction:Squaring the Pyramid,Alan Pifer and Lydia Bronte,eds.,Our Aging Society:Paradox and Promise,New York:W.W.Norton,1986,p.3.

〔3〕Giddens A.Sociology,5th Edition,Cambridge:Polity Press,2006,pp.162-163.

〔4〕党俊武.如何理解老龄社会及其特点〔J〕.人口研究,2005,(6):66-70;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5,53,68-71,175,408-422.

〔5〕〔7〕UNPD.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2010Revision(Population Database)〔EB/OL〕.(2011-05-01)〔2011-07-25〕.http://esa.un.org/unpd/wpp/unpp/panel_population.htm.

〔6〕国家统计局.2009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04-28)〔2011-07-25〕.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10428_ 402722253.htm.

〔9〕彭希哲.人口红利的中国特色〔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4):24-26.

〔10〕蔡昉.应对人口与就业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N〕.中国青年报,2005-05-23.

〔11〕于学军.中国人口转变与“战略机遇期”〔A〕.翟振武,李建新编.中国人口:太多还是太老〔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40.

〔13〕〔17〕〔19〕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4〕〔21〕党俊武.如何理解老龄社会及其特点〔J〕.人口研究,2005,(6):66-70.

·

311

·

〔15〕〔16〕曾毅.试论二孩晚育政策软着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6,(2):93-109.

〔18〕唐康芬,许改玲.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分析〔J〕.西北人口,2007,(2):85-87.

〔20〕刘骥.阶级分化与代际分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0,36-48.

〔22〕姜向群.人口老龄化与社会政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1):49-54.

〔23〕Tang SP.A General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New York:Routledge,2011,pp.3-7.

〔24〕穆光宗.老年发展论:21世纪成功老龄化战略的基本框架〔J〕.人口研究,2002,(6):29-37.

〔25〕〔26〕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3,30,110.

〔27〕李建民.“未富先老”还是“未备先老”〔J〕.人口研究,2007,(4):52-55.

〔28〕郑秉文.中国社会保障制度60年:成就与教训〔J〕.中国人口科学,2009,(5):2-18.

〔30〕邬沧萍,姜向群.“健康老龄化”战略刍议〔J〕.中国社会科学,1996,(5):52-63.

〔31〕徐月宾,刘凤芹,张秀兰.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反思:从社会救助向社会保护转变〔J〕.中国社会科学,2007,(3):40-53.

〔32〕王树新,杨彦.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构想〔J〕.人口研究,2005,(3):63-69.

〔33〕陈友华,沈晖.关于人口老龄化七大认识问题的反思〔J〕.探索与争鸣,2010,(6):20-23.

〔34〕张秀兰,徐月宾,Midgley.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7-30.〔35〕Barr N.Reforming Pensions:Myths,Truths and Policy Choices,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2002,pp.3-36.〔36〕袁志刚.中国养老保险体系选择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01,(5):13-19.

〔37〕彭希哲,邬民乐.养老保险体系可持续性与劳动生产率增长〔J〕.人口与经济,2009,(2):92-96.

〔38〕郑秉文.中国建立“主权养老基金”的急迫性及国际比较:应对“中国威胁论”与外汇储备二次分流的战略思考〔J〕.国际经济评论,2008,(3-4):43-52.

(责任编辑:何频)

·

411

·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影响的实际分析

摘要 人口老龄化目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保障制度则是保障一个国家稳健的“防火墙”,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健全意味着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对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有着良好的应对措施,同时更是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是否能实现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目前国际上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其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都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国家肩负着巨大压力。近年来我国政府在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从各个方面深入探索,但收效甚微。本文主要通过对现有中外文献的回顾、梳理,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运行机制的影响,欲通过分析对人口统计学的理论,建立人口预测的模型, 对我国现阶段人口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生命周期理论、世代交叠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人口年龄结构与储蓄额之间的关系,探讨人口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从我国劳动人口对老龄人口的抚养比的角度分析,并由此分析社会养老保障金收支平衡对养老保障的影响。其次,从老龄人口比重变化对国家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占比的影响做出计量模型,使用定量研究方法来分析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程度。最后, 基于理论分析结果,借鉴有着发达福利体系国家,如拉美国家的政策和措施,为在目前我国面临的在人口老龄化急速到来的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的可出续发展问题,提出参考性的完善社会保障的提携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社会保障体系;人口抚养比;

Pract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aging on social security Abstract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is now a world problem,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country. Whether the sou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a sign of whether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achieve goo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hether it can The arrival of population aging has a good response. As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China has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so the country has a great deal of pressure.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been actively responding to the aging of our population, exploring in all aspects, but with little success.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review of the existing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aging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by analyzing the theory of demography, establishing the model of population forecasting,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ge structure and the savings amount,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brought by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to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life cycle and the overlapping model,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ge structure and the saving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bor force population and the raising ratio of the aged population, and analyzes the impact model of the future social pension fund balance and pension and the old-age security. Secondly, from the changes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on the national financial expenditure in the proportion of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to make a measurement model, the use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ze the social welfare, social assistance and other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ffected by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drawing on the policies and measures of the developed welfare system countries, such as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population aging, Improve the recommendations of social security.

202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是人与生俱来的性特征,不因人的种族、民族、地域或国别而有所差别,而社会性别则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变迁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不同社会文化传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性别关系。因此,社会性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具有历史阶段性、社会性和共塑性等特征。社会性别的历史阶段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对男女两性期待不同而导致的男女性别角色模式的不同;社会性是指不同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对社会性别的建构,即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性别制度;共塑性表明社会性别的形成不是某一特殊群体自发或有意识培养的,而是处于同一社会中的男女两性相互塑造的结果。 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权主义学术的中心内容,它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育、法律、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在国家参与运作下被规范化、制度化、体制化、两极化(男女二元对立)、社会期待模式化。 社会性别是维持性别歧视的基本手段,应当而且也可以被改变甚至被清除。近年来中国学者在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女性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因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研究发现,我国女性处于弱势社会地位的原因包括历史的惯性、封建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家庭的差别对待、社会的偏见与歧视、特别是体制的障碍等等。有的学者指出,在当前的就业竞争中,女性的生育价值即人类自身生产价值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补偿是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直接原因。认为“谈恋爱、生孩子会影响工作,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是一些用人单位对应聘女生说“不”的主要理由。除了传统的性别歧视外,从市场自利的角度来看,经济上雇佣成本过高是更深层的原因。

第一章 认识社会政策

第一章认识社会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含义 1、定义: 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2、含义: 例子: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一系列政策 二、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行动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行动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行动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以《《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及其实施为例 三、公共政策 定义: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和调节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是国家(政府)承担维持秩序和推进发展功能的主要工具。 公共政策的领域: 国防政策、外交政策、民族政策;金融政策、企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外贸政策、收入政策、产业结构政策、能源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农业政策;人口政策、婚姻家庭政策、社会救助、社会保险政策、教育政策、住房政策、户籍政策、出版政策、体育政策、文艺政策等等。。。。。。 公共政策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必要性: 1、为市场的有序运行提供必要的制度框架 2、作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依据 3、协调公共资源的使用 4、解决具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提供中的问题 5、解决经济活动中的“自然垄断”问题 6、解决市场的不完全性问题 7、修正市场导致的两极化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府的公共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1、公共性 2、权威性 3、价值性 4、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四、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中的一个领域,是政府在某种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某种社会性的目标而采取的社会性行动的总和。在当代社会中,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为老百姓提供社会保障和其他各种社会服务的社会事务方面承担责任的行动。 对定义的理解: 1、“社会”:取其狭义,即直接与社会中人们的具体生活有关,具有非经济性的特征;限于国内事务;具有社会性目标

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和政策实践

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及政策实践 ——国外养老模式案例研究及经验启示 人口问题是全球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据联合国统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100亿,其中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20亿,65岁以上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15亿,将很快超过5岁以下儿童的人数;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世界人口人均寿命不断延长,这种形势下,很多人必须重新规划自己的退休计划,或推迟退休,甚至不退休,以维持稳定收入。控制人口的增长已迫在眉睫,而老龄化问题是人口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 对社会而言,迅速膨胀的老龄人口并非一笔财富,而意味着沉重的财政负担,比如全球每年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费用超过6000亿美元。标准普尔公司在近期题为《2010年全球老龄化》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世界人口正以不可逆转的速度步入老龄化这一事实,将成为勾勒未来国民经济健康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其他力量能与其相比。”该报告警告,很多国家并未准备好负担未来这么多退休人口的养老和医疗费用;未来几十年内,假如这些国家政府未能在针对老年人口的投入政策方面作出深度改革,持续增长的国家负债水平将大大增长。 目前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国家有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其高达25%以上,而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按这个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控制人口老龄化问题已刻不容缓,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状况及程度 1.老年人口数量庞大且增长速度快。据官方统计,截止到2012年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8.2亿,预计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0亿,同时也将第一次超过全世界儿童(0—14岁)的人口数。根据联合国专题项目的研究估算,到2050年每5人中将会有一个老年人,到了2150年,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图1,2)。 (图1)2010-2015世界人口老龄化历史数据及预测数据(单位:亿人): (图2)部分国家65+岁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从10%增加到20%的年数: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制度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制度 摘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现象,给国民经济和社会保障带来巨大压力,已是全世界很多国家面临的问题。即使是物质积累雄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快速上升。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按照老龄化评判标准,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形象地说,如今每10人中有1个老年人,而40年后,每10人中老年人数量可能会达到4个。 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这使建立伊始的社会保障体系难堪重负。以往我国的人口政策偏重人口数量的控制。然而,1998年底,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9.7%左右。与其他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化历程相比,人口老龄化给我国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相对其它国家更加巨大。而人口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1)老龄化必将引起瞻养比升、负担率高。老龄化带来赡养比率将迅速提升,据了解,1987年赡养比为13.5%;2010年将达到18.08%;2030年为34.79%;2040年为37.9%。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导致离退休费逐步攀升:1978年总费用17.3亿元,1984年突破100亿元,1994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1998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2001年突破3000亿元大关。从而使在业人员的负担变得沉重起来,导致社会保险费居高不下。 (2)人口老龄化会使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发生转换。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给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体系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在养老金自身无法平衡运行时,就不得不求助于公共财政。这时政府的公共财政就面临很大的压力,必须承担日益加重的养老金负担,公共财政终将不堪重负。我国现在采取现收现付模式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因为费率比较稳定且比较低。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预测,如不改变现收现付制模式,中国养老金支出与工资总额的比例到2030年时,将上升到48%,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20-25%的警戒线,届时将出现养老金支付危机。因为这种代际转移负担的

公共政策学

1、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 2、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 3、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本质和属性是政策一般 4、公共政策研究的基础性方法是系统分析方法 5、个案研究的证据的来源的文献、档案记录、访谈、直接观察、参与观察、物理人工制品 6、宋代苏轼在应考时所进的时务策是《教战守策》 7、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三论”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8、三论提供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最优化;三论提供的基本方法是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方法 9、公共政策学这门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2)决策科学的形成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10、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1、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是《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12、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 13、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公共政策学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课题选择的新取向,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 14、学习公共政策学的必要性或基本意义 (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2)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 (3)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15、公共政策的含义: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公共政策分析简答题

简答题(50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含义:公共政策是政府社会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和措施等。 基本特征: 1、阶级性: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政治倾向和利益追求 2、目标性:为实现经济社会目标 3、强制性:具有约束性和强制力 4、相对稳定性:一定的稳定性,相应的政策调整 2、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分配社会资源。将社会公共资源合理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加以分配,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2、规范社会行为。规范各种行为,将各种社会行为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 3、解决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其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4、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发展。 3、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1)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的学问 (2)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 (3)政策科学是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 (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 (5)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6)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概念",必须建立动态模型 4、简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政策角色。 公共政策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以下几种: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立法机关为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如我国则主要是指全国以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行政机关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如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执行政策,参与政策的制定;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国家,狭义仅指法院,广义还包括检察机关,参与政策制定;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负责提出政策议程,制定政策。

公共政策分析方向

公共政策分析方向 ——构建和谐社会与我国管理体制创新 内容摘要 (选择动机)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动,迫切需要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把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想心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科学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状况,深刻把握我国社会深层次矛盾,有助于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提高,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段落大意)一、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和内涵。“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建立多元兼容,活动有序,彼此和谐的社会,既是实践的需要,也是理论的呼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联系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整个社会得以有序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从总体上讲,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包括社会管理的主体、社会管理的方式和社会管理的工作机制的转变,以更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三、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我们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努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成。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实现政府范式转型,二是遵循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格局。 (个人新观点)面对我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面对我国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只有切实加强和

吴军等 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政策

吴军等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政策 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最 新动态吴军,[美]特里N.克拉克(Terry N.Clark)文章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期。[摘要]全球化、个体化、中产阶层化以及文化消费的增长等势力对后工业化城市的转型与发展带来了影响,同时,也对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设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影响下,如何塑造城市特征、如何实行城市增长与市民认同、如果保留城市传统与容纳多样性、如何建立较强情感纽带的社区共同体以及如何吸引高级人力资本等问题摆在了城市领导者面前。芝加哥学派提出的城市研究新范式,即“场景理论”,为解答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关键字] 场景理论公共政策 芝加哥学派城市一、城市公共政策面临的新挑战过去三四十年间,城市政策的最根本挑战已发生改变,而且这种改变几乎发生在全世界上所有城市。全球化(Globalizat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中产阶层化(Gentrification)以及文化消费的增长(The rise of cultural consumption)等势力影响着后工业化(Post-industrialization)城市的转型与发展。全球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力量对城市转型与发展已产生深远 影响。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化对城市影响的经济维度,比如金融、自由贸易以及服务外包等,然而,全球化所

带来的文化后果与社会心理等方面,学者论述的却较少,尤其把“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分析。这就为以消费为中心的后工业城市发展与转型提出了新挑战。以芝加哥为例,新媒介激发了全球性的“相关群体”。从1980年起,芝加哥的电视、网络、移动客户端等覆盖面大幅度提高,从市政厅到偏僻乡村,从传统教堂到开放酒吧,居民和外来游客都可以同时收看到本地新闻和资讯。就如一名挪威游客曾说过:“芝加哥昨天发生的变化(华盛顿竞选市长成功),我们完全清楚,因为在挪威看到了电视网络转播。”借助于这些媒介,芝加哥市政和议会的形象在全球观众心目中开始塑造。用社会学术语“相关群体”(Reference Group)来解释这种现象再恰当不过。尽管他们不是芝加哥人,但是,借助媒介所塑造的芝加哥全球形象,对他们来芝加哥旅游、社交和参加会议等产生了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越来越大。这就提醒城市领导者,公共政策的制定不仅对本地居民产生影响,而且还对“相关群体”发生作用。除此之外,比较性思维催生了城市发展的全球标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城市与城市、社区与社区的比较变成了可能,而且也会越来越普遍,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Terry Clark在他的新书《The Theory of Scenes》[①]给出了一个结论:比较性思维催生城市发展的全球标准。这种标准尤其是体现在城市街区设施和市民组织的建设上,比如城市博物馆、现代艺术馆、水族馆、交响乐厅、市民广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06-02-24)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为了摸清中国老年人口及老龄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掌握未来中国老龄问题的基本国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预测研究,基本情况如下。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

总人口的10.97%。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个省市。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养老保障的负担正日益沉重。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04年,中

关于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的调查研究

关于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的调查研究 一、前言 马克思曾在《致路·库格曼》一文中作出过以下论断:“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变革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这一论断表明妇女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然而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并未得到重视,可以说,传统的男权社会并无所谓的“性别平等意识”。而在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大生产热潮时期,毛主席曾提出过“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标志着新中国女性地位较之建国前有了极大的提升,中国人的性别平等意识也由此觉醒。另一方面,近年提出的中国梦概念也与性别平等密不可分——从社会层面来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四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而“平等”虽仅作为一项列于其中,社会性别平等又只是“平等”分类中的一种,但是必须看到,社会性别能否平等,将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2014年9月,联合国妇女署发起了HeForShe,旨在号召男性支持性别平等,而这一运动在中国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支持。】本调查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性别平等意识的看法,并希望借此调查增强参与调查者的性别平等意识。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朋友圈中的大学生 2、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微信访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获得64份有效问卷,以下为基于问卷调查所得结果的数据分析: 1、约59%(38人)的受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性别平等意识并认为中国当前男女较为平等,约36%(23人)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性别不平等仍较为严重。余下3人表示不关心该问题。 2、约72%(46人)对性别平等意识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余下受访者对此的了解并不全面。调查问题分析 受访大学生基本认同性别平等价值取向,并对相关政策、社会现实问题有着一定的了解。但不可忽视的是仍有部分大学生有或曾有性别歧视倾向,其中男生居多。 1、自身性别、出身地区对大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有较大影响: 在本次调查中,几乎所有受访女生都对性别平等意识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而相当一部分男生的性别平等意识则有所缺失。这与其自身经历有关。女生在成长过程中更有可能面对性别歧视,因此也更关注性别平等问题。大部分男生受益于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对性别平等问题并不敏感,但所有受访男生均表示他们乐于为促进性别平等作出贡献。 与此同时,大部分来自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受访大学生对性别平等问题更为敏感,但并未详细了解过性别平等意识。而与之相对的,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受访大学生对性别平等问题的敏感度相对较低,但对性别平等意识的了解更为全面。这可能与了解渠道以及当地普遍观念

人口老龄化对社保的影响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结课论文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 姓名 班级 学号 任课教师 2011年12月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 内容摘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大军”给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本文就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社会保障支出的关系作出分析和探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影响作出简单的分析并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作用分析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及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据此,国际上习惯将人口年龄结构划分为三种类型:65 岁以上老龄人口数超过总人数 7%的称为老年型人口,4%-7%称为成年型人口,4%以下称为年轻型人口。2000 年,我国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数为 1.3 亿,首次突破 10%,正式跨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1]从世界范围来看,已经出现人口老龄化和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几乎都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既有与经济发达国家类似的方面,也具有许多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不同的特殊表现。其特点表现为: 1、老年人口基数大 我国人口基数本来就是很大,又因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所以我国老龄化技术也很大。2000 年末,我国 60 岁及其以上人口已达到 1.30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 21.23%,有关预计到 2030 年时,老年人口达 3.42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 25.39%,到 2050 年,我国 60 岁及其以上人口将达到 4.18 亿。 2、老龄化速度快 65 岁及其以上人口从 7%上升到 14%所需要的时间是: 法国为 115年,瑞

创新社会治理,探索政社共治

创新社会治理,探索政社共治 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治理地位日益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其最核心的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为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分配不公、发展不平衡等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集中显现,社会处于矛盾多发期,社会管理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解决我国在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必须深入认识新形势下社会治理规律,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要发挥政府治理的主导作用。统筹规划,制定制度,谋划好、设计好全局性事项的治理,发挥好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推进政社分开,放开市场准入,释放改革红利,凡社会能办好的尽量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创新社会治理,要积极动员公民的广泛参与,增强社会自我调节功能。社会治理的理念核心是“善治”。“善治”强调赋予公民更多机会和权利参与政府公共政策,通过沟通、协商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因此,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听证等体制机制,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公众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讨论,保证民意能够进入到公共政策中去,提高公众参与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使公众真正成为社会共治中的一方主体。 创新社会治理,要加强社区建设,深化城乡居民自治。大力加强以社区为平台的基层公共管理服务,实施网格化管理,及时调处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和利益诉求。同时,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加强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的民主治理,推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分担政府的社会治理压力,提高社会治理成效。 社会治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行为。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从传统的社会管理转向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治理,努力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上取得成效。

社会政策概论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 一、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二)政策概念的定义 1、多元视角 孙光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它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林金德之《政策研究方法论》:“政策是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的一个区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则或项目。” 张金马之《政策科学导论》中认为:“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关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陈振明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策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策、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辞海》:“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 2、定义 “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理解: (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2)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3)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三)政策与制度的关系 1、什么是制度 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 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 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相通之处: (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 不同之处: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对策分析

主题一: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与对策分析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面临的严峻社会问题,中国现在也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 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重庆的老龄化趋势在全国尤为严重。众所周知,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许多方面,比如经济、政治和民生等各个领域。所以如何妥善有效地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促进重庆和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对重庆老龄化趋势的研究,而进一步做出相应的对策,尽量减少老龄化对社会的不利影响。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首先,阐述了老龄化问题的现状;其次,通过建立模型研究重庆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再次,总结了人口老龄化对重庆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重庆应对老龄化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重庆地区现状趋势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7%。而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国内外都对此问题做出深入研究并积极需找相应的对策。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在社保制度准备不足、老龄保障和服务滞后等很多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如果不及时分析解决,将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将造成巨大影响。 一、重庆人口老龄化现状 根据中国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分析得到:到201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26个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超过了10%。而重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达到17.42%,比全国比例13.32%高出4个百分点左右,老龄人口年均增加20万人以上,已经成为中国“最老”的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抚养比更是高达26.56%,相当于平均100个劳动力年龄人口需要赡养26个老年人口。根据重庆统计局数据,2000年,重庆65岁及以上人口接近245万人,每13个人里1人年龄超过65岁;到2010年,重庆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33.41万,每6个人里就有1位老人。老龄化发展趋势迅捷,形势相当严峻。 还通过对第四、五次和第六次的人口普查情况的一些数据汇总(见表一)分析可知:1990年到2000年重庆总人口增加164.66万人,增长比例为5.7%,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增加了76.25万人,增长比例为45.3%;2000年到2010年总人口减少了166.66万人,0-14岁人口减少176.49万人,下降了26.49%,15-64岁人口也减少79.04万人,下降了3.69%,而老年人口继续增加了88.87万人,上升了36.34%。由此了解重庆这20年的人口变化特点是: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比总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出生率在不断下降,而且下降比例越来越快,会造成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失,劳动力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表一:第四、五、六次重庆人口普查基本情况

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

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引言 (4) 一.社会政策下妇女发展指标 (9) 1.1妇女发展指标的推动作用 (9) 1.2社会主义下男女平等的观念的发展 (11) 1.3女性平等思想的前提 (11) 二.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的研究 (12) 2.1中国养老金制度的分析 (12) 2.2男女平等观念转变的分析 (13) 2.3国内外女性平等的对比分析 (13) 2.3.1中外参政的比较分析 (13) 2.3.2女性组织发展的现状 (14) 2.3.3政府思想和执行力的提高 (14) 三.我国女性的工作思考和实践 (14) 3.1社会性别的调研分析 (14) 3.2新时期下妇女发展的进步作用 (14) 3.3社会性别意识的重要性的判断分析 (15) 四. 对于社会性别的分析———以上海大学性别话语分析为例 (15) 4.1调查领悟分析社会性别概念 (15) 4.2对上海大学性别的调查 (16) 4.3调研结果 (17) 4.3.1学习成绩归因方面 (17) 4.3.2性别社会角色期望方面 (17) 4.4分析及思考 (17) 4.5启发和建议 (18) 4.5.1课堂上应多关注女生 (18)

4.5.2课外活动应多组织一些竞争性的游戏或比赛让女生参与 (18) 4.5.3培养女生的受挫能力 (18) 4.6研究存在的不足 (19) 结论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2) 附录 (23) 摘要: 近十年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推动之下,对于女性地位的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于女性自身发展和社会地位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着眼于女性命运的变迁、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2

四、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产生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老年人口超速增长,社会养老负担的日益加重和基金积累难度更为加大,从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增长产生强烈的掣肘作用和后续影响。一方面,每个离退休人员对应的在职职工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离退休人员总数的攀升导致离退休费用也逐年上升,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着收入减少和支出增加的双重压力。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及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远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医疗保险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得医疗保险覆盖人群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医疗保险中的退休人员呈现上升趋势,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日益明显。老年人比例不断上升增大了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压力。在缴费比例不提高和财政投入不增加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将会给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带来超支风险,从而冲击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五、老龄化的背景下,建设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应对措施 1、建立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政府对老年社会保障事业投入的结构调整,建立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力争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市场机制,激活老年保障的资金供给,对于既有市场前景又符合老龄事业发展的产业,国家要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逐步建立老龄事业投入的增长机制。除国家投资外,设立社会保障福利彩票,发挥社会各级养老基金会的作用,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和国外资金投入老龄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养老资金的投入机制。(此经济论文由万方期刊网首发) 2、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实现“老有所医”。为了提高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水平,提高其家人在老人患病时抵御风险的能力,应在制度框架内提高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例如针对城镇低保老人的医疗救助,以及提高农村地区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在医疗保险中引入市场机制,改革付费方面法,不理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的竞争,鼓励不同组织形式的医疗机构的竞争,进一步发挥商业医疗保险的作用。 3、调整和规范法定退休年龄,适当实施延长退休或弹性退休。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力度的加大,人们接受教育的时间在延长,而工作的时间在缩短;同时,由于预期寿命的延长,人们一生中退休的时间所占的比例增大。为了解决因退休人员增长而导致的社会养老保险金支付负担,应调高享受养老金的年龄,并且提高领取全额养老金所需的缴费期或工作时间,从而减少对养老保险金的总需求。对技术含量较高行业的技术人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将其退休年龄延长,逐步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一种较为明智的选择。 4、构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促使家庭养老社会化。社区养老既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补充了家庭结构变化后单纯由家庭养老的不足,具有独特的优势。政府在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和优惠的同时鼓励社会参与,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