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

最新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

最新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
最新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

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

1,危险三角区: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双向流动,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鼻根部与上

唇三角形成区域。

2,利特尔区:鼻中隔最前下部的粘膜下血管密集,颈内、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聚成血管丛,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3,中鼻甲基板:中鼻甲后部向后延伸,附着处发生方位改变,前部的前后位转向外侧附着在鼻腔外侧壁的后部,使中鼻

甲的后附着部呈从前上向后下倾斜的冠状位。

4,窦口鼻窦复合体(OCM):以筛隐窝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板、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

的自然开口。

5,利特尔动脉丛: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腭大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下吻合成动脉丛,鼻

出血最常见的部位。

6,生理性鼻甲周期: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规律的变化,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解除疲劳。

7,钩突:中鼻道外侧壁上有两个隆起,前下者呈弧形嵴状隆起。

8,鼻阈:鼻内孔,鼻翼内侧弧形的隆起,一般的鼻腔指固有鼻腔,后者经鼻内孔与鼻前庭交通。

9,鼻疖:鼻前庭或鼻尖部的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多因挖鼻、拔

鼻毛使鼻前庭皮肤损伤,可继发于鼻前庭炎。

10,慢性鼻炎: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是鼻腔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无明确致病微

生物感染、病程持续数月以上或反复发作。

11,变应性鼻炎: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季节性变应性鼻炎。临床特征是鼻

痒、喷鼻、鼻分泌亢进、鼻粘膜肿胀。

12,鼻息肉:鼻腔和鼻窦粘膜的常见慢性疾病,临床特征是极度水肿的鼻粘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

13,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引发鼻腔功能障碍,临床特征是鼻塞、鼻出血、头痛。

14,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手术以剔除中鼻道为中心的附近区域病变,特别是前组筛窦的病变、恢复窦口的引

流通气功能。通过小范围或局限性手术解除广泛的鼻窦阻塞性病变。

15,腺样体:咽扁桃体,顶部粘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汇聚,呈橘瓣状。

16,咽后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上起颅底,下至上纵隔,相当于第1、2胸椎平面,在中线处被咽缝分为左右两侧,且互不相通。每侧咽后间隙有疏松结缔组织、淋巴组织。

17,咽旁隙:咽侧间隙、咽颌间隙,位于咽外侧壁和翼内肌筋膜之间,与咽后隙一薄层筋膜相隔,左右各一,形

如锥体。锥底上至颅底,锥尖向下达舌骨。

18,咽淋巴环:咽粘膜下淋巴组织丰富,较大淋巴组织团块呈环状排列。由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舌扁桃体构成内环,内环淋巴流向颈部淋巴结,后者又互不交通,自成一环称为外环,由咽后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等组成。

19,腺样体肥大:正常生理情况下,儿童6-7岁时腺样体发育为最大,青春期后逐渐萎缩,到成年则基本消失,但是腺

样体增生肥大且引起相应症状。

20,腺样体面容:长期张口呼吸,影响面骨发育,上颌骨变长、颚骨高拱、唇厚、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缺乏表

情。

2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睡眠时上气道反复塌陷阻塞,引起呼吸暂停、通气不足,伴有打鼾、

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病征。

22,呼吸暂停:睡眠过程中呼吸气流消失≥10秒。分中枢性、阻塞性、混合型。

23,中枢性呼吸暂停:无呼吸驱动的呼吸暂停,呼吸暂停发生时口鼻无气流,丧失呼吸能力,胸腹呼吸运动停止,

血氧饱和度下降少。

24,阻塞性呼吸暂停:呼吸暂停发生时口鼻气流消失,但胸腹呼吸运动仍然存在,血氧饱和度下降多,结束时伴

有微觉醒。

25,混合性呼吸暂停:1次呼吸暂停过程中开始时表现为中枢性呼吸暂停,继而表现为阻塞性呼吸暂停。

26,低通气/通气不足:睡眠时呼吸气流强度较基础水平降低50%以上,并伴有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4%或微觉醒。

27,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平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次数。(次/小时)

28,环状软骨:喉气管中唯一完整的、呈环形的软骨,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保持咽喉部形态、呼吸道畅通。

29,环甲膜:环状软骨弓上缘与甲状软骨下缘之间的纤维韧带组织,中央部分增厚。

30,喉阻塞:喉梗阻,喉部或邻近组织的病变,喉部通道发生阻塞、呼吸困难,若不迅速治,可引起窒息死亡。

31,四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下窝,胸骨剑突下或上腹部、肋间隙于吸气时向内凹陷。

32,咽鼓管:颞骨鼓部与岩部交界处,颈内动脉管的外侧,上方仅有薄骨板与鼓膜张肌相隔,是通鼓室与鼻咽的

管道,成人全长约34cm 。

33,螺旋器:位于基底膜上,内外毛细胞,支柱细胞、盖膜组成,听感受器的主要部分。

34,三凹征:吸气时胸廓周围软组织凹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剑突下凹陷。

35,眩晕:自身与周围事物的位置关系改变的主观错觉,70%以上的眩晕为外周性,即外周前庭病变所致。临床表现时睁眼

时周围事物旋转,闭眼时自身旋转。周围性眩晕见于梅尼埃病、内耳炎、耳毒性药物中毒。

36,分泌性中耳炎:以传导性聋、鼓室积液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变态反应等为其

重要病因。

37,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中耳化脓性炎症病程超过6-8周,病变侵及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造成不可逆损伤,

常合并慢性乳突炎。

38,胆脂瘤:非真性肿瘤,鼓膜、外耳道的复层鳞状上皮经穿孔向中耳腔生长,堆积成团,外层纤维组织包围,

内含脱落坏死上皮、角化物、胆固醇结晶。

39,耳源性并发症:由于中耳、乳突的解剖特殊性,急、慢性中耳乳突炎极易扩散、引起各种并发症。颅内并发

症:硬脑膜外脓肿、硬脑膜下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颅外并发症:耳后骨膜下脓

肿、耳下颈深部脓肿、岩尖炎、岩锥炎、迷路炎、周围性面瘫。

40,梅尼埃病: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基础,反复发作性眩晕、听觉障碍、耳鸣和、胀满感为典型特征的特发性

内耳疾病。

41,传导性聋:经空气路径传导的声波,受到外耳道、中耳病变的阻塞,到达内耳的声能减弱,致使不同程度听

力减退。

42,感音神经性聋:内耳、听神经或听觉中枢器质性病变,阻碍声音的感受分析或信息传递,引起的听力减退或

听力丧失。

43,混合性聋:中耳、内耳病变同时存在,阻碍声音的感受分析或信息传递,引起的听力减退或听力丧失。

44,根治性颈清扫术:切除包括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颈内静脉、副神经、颈外静脉等在内的Ⅰ-Ⅴ区的所有淋巴结和结缔组织。

45,脑脊液鼻漏:脑脊液经颅前窝底、颅中窝底、其他部位的先天性或外伤性骨质缺损、破裂处、变薄处,流入

鼻腔。

46,胶耳:分泌性中耳炎由于长期不能愈合,中耳积液中的水分大部分被吸收,剩下的粘蛋白等成分极为粘稠,

呈灰白色或棕黄色胶冻状。

47,慢性喉炎:喉部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分为慢行单纯性喉炎、肥厚性喉炎、萎缩性喉炎。

48,声带小结:歌者小结,典型为双侧声带前、中1/3交界处对称性结节状隆起。

49,声带息肉:好发于一侧声带的前、中1/3交界处边缘,半透明、白色或粉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单侧、双侧都可见,常见的引起声音嘶哑的疾病。

50,咽峡:由上方的腭垂、软腭游离缘、下方的舌骨、两侧舌腭弓、咽腭弓组成的环形狭窄。

51,空气传导:外耳→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内耳淋巴。从听觉功能,外耳集音作用,中耳传音作用,将空气

声波传入内耳。

52,骨传导:声波直接经颅骨途径使外淋巴发生相应波动,激动耳蜗的螺旋器产生听觉。

53,鼻源性头痛:鼻腔、鼻窦病变引起的头痛。鼻腔、鼻窦的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的第1、2支,鼻部病变直接刺激鼻粘膜三叉神经末梢引起头痛,沿分支反射到头部相应神经分布的其他部位。

54,眶尖综合征:蝶窦炎波及视神经、眶上裂,引起眶尖综合征,眶周皮肤感觉障碍、上睑下垂、眼球固定、复视、失明等症状。

55,袋装内陷学说:由于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中耳腔逐渐形成负压,上鼓室的高负压使鼓膜松弛部逐渐陷入上

鼓室,内陷鼓膜形成囊袋,鼓膜上皮层的鳞状上皮及角化物质脱落,积于袋中、不断扩大,周围骨质破坏,形成

胆脂瘤。

56,喉喘鸣:喉、气管阻塞,患者用力吸气,气流通过喉或气管狭窄处发出的特殊声音。

免疫学名词解释1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

耳鼻喉试卷及答案(A卷)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A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 1. Little's area : 2.腺样体面容: 3.梅尼埃病: 4.声门: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 有关鼻窦的说法,下列哪项是错的 ( ) A. 共有 4 对 B. 可分为前后两组 C. 具有嗅觉功能 D. 都有开口与鼻腔相通 E. 为鼻腔周围面颅骨内的含气腔 2.鼻骨复位术不宜超过: ( ) A 一周 B 10 天 C 14 天 D 三周 E 12 天 3.鼻内镜手术操作一般在中鼻甲 ( ) A 内侧进行 B 上方进行 C 下方进行 D 外侧进行 E 以上都不是 4.有关鼻窦的开口组合,下列错误的是 ( ) A. 上颌窦——中鼻道筛漏斗半部 B. 额窦 ——中鼻道额隐窝 C. 前组筛窦——中鼻道筛泡 处D. 后组筛窦——中鼻道后端 E. 蝶窦——上鼻道蝶窦筛隐窝 5. 下列哪一种药物长期使用将引起药物性鼻炎: () A. 减充血药 B. 抗组胺药 C. 糖皮质激素 D. 肥大细胞膜稳定剂 E. 以上都不是 6.在下鼻道的开口是 ( ) A. 鼻泪管 B. 上颌窦 C. 前组筛窦 D. 额窦 E. 蝶窦 7.有关咽隐窝的说法,下列哪项是错的 ( ) A. 位于鼻咽侧壁 B. 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C. 颅底破裂孔邻接咽隐窝上界 D. 是鼻咽纤维瘤的好发部位 E. 该部发生肿瘤早期有溢泪症状 8.下列哪项不是急性化脓扁桃体炎的致病菌 ( ) A. 溶血性链球菌 B. 金黄色葡萄球菌 C. 白色念珠菌 D. 草绿色链球菌 E. 肺炎双球菌 9.关于病灶型扁桃体炎手术时机,错误的是 ( ) A. 风湿病在初次发病后尽早手术 B. 急性肾炎应在病情稳定一个月后手术 C. 慢性肾炎肾功能不良也可随时手术 D. 银屑病应在病性稳定期手术 E. 败血症在抗菌素控制下即行手术 10.左侧喉返神经易受损伤的原因是 ( ) A. 位置较深 B. 离体表较近 C. 径路较长 D. 神经较细 E. 甲状腺压迫 11.开放性喉外伤的突出表现是 ( ) A. 出血 B. 呼吸困难 C. 皮下气肿 D. 休克 E. 以上都是

《耳鼻喉头颈外科学》重点及练习

《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复习要点 1、外鼻的静脉特点(危险三角区) 主要经眦静脉和面静脉汇入颈静脉,但眦静脉又可经眼上、下静脉与海绵窦相通。此外,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故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鼻根至两侧嘴角的三角形区域,临床上称之为“危险三角区”,鼻疖就发生在该区域,该区发生的感染性疾病须积极治疗,严禁挤压尤为重要。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为鼻疖严重的并发症,表现有高热、头痛、患侧眼睑充血水肿、眼球突出、固定、视神经乳头水肿甚至失明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或遗留脑和眼的后遗症。 2、利特尔区 鼻中隔由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和犁骨组成。鼻中隔覆盖有黏膜,其最前下方的黏膜由颈动脉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集成血管丛,称为利特尔区,又称易出血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鼻腭动脉、腭大动脉、上唇动脉、筛前动脉和筛后动脉的鼻中隔支,在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丛,称之为利特尔动脉丛,是临床上鼻出血最常见的部位。 3、鼻腔鼻窦解剖 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 ,OMC):是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筛漏斗、钩突、筛泡、半月裂、中鼻道、中鼻甲、前组筛房、额窦口及上颌窦自然开口等一系列结构,这一区域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 鼻窦引流:鼻窦分为前组鼻窦和后组鼻窦。前组鼻窦包括:额窦、上颌窦和筛窦,均开口于中鼻道。后组鼻窦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前者开口于上鼻道,后者开口于蝶筛隐窝。 正常人下鼻甲黏膜的血管自主交替收缩与扩,导致两侧鼻甲大小和鼻阻力呈相应的交替性改变,大约2~7h出现一个周期,称为鼻周期。 闭合性鼻骨骨折无错位者不需要处理。骨折伴外鼻畸形者应在伤后2~3小时处理,此时组织尚未肿胀,或在消肿后进行也可以,最好在10天复位,以免畸形愈合。 鼻腔冲洗鼻腔分泌物黏稠时,可用温生理盐水冲洗鼻腔。鼻腔冲洗这种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鼻腔及鼻窦的各种疾病的治疗中,鼻腔冲洗可应用于不同的情况,包括急慢性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和非过敏性鼻炎、非特定的鼻腔症状(如鼻涕倒流)、鼻腔术后、鼻腔放疗后等情况。对鼻腔冲洗液应当是高渗还是低渗有比较大的争论,大多数主应用2%-3%高渗的冲洗液。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离中线向一侧或两则弯曲或局部形成突起,引起鼻功能障碍或产生症状如鼻塞、头痛和鼻出血等。治疗主要靠手术治疗,一般主在16岁后进行,手术方法有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包括鼻镜下三线减鼻中隔矫正术)。 4、鼻出血的治疗 治疗原则包括生命体征的维护、选择恰当的止血方法以及针对出血原因进行治疗。同时应根据患者处于出血期或间歇期以及是否具备镜诊疗的条件进行相应的处理。 鼻出血的处理流程见图11-2。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其任务是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人体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和变化机制,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按照。 2疾病:这是由体内平衡调节失调引起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由致病因子的破坏和机体的抗损伤作用所致。此时,机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变化。临床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身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性受到损害。 三。脑死亡:指整个大脑在孔上方死亡,大脑、小脑和脑干的功能永久消失。 4高渗性脱水:指体液体积减少,失水大于钠丢失,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5水中毒:指患者肾引流功能减弱,或大量补水,使细胞内外液量增加,血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又称高血容量低钠血症。 6水肿:在组织空间或体腔中积聚过多液体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7酸碱失调:在一定的病理条件下,由于酸碱负荷过多或不足或调节机制紊乱,会破坏体液的酸碱稳定性,形成酸碱平衡紊乱。 8以酸中毒为特征的[O3-H]代谢紊乱,其特征是细胞外酸碱平衡失调。 9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ive Acidiosis):指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紊乱或过量吸入而导致血浆H2CO3(或Paco3)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10代谢性碱中毒:指因细胞外H+丢失或过量碱而引起血浆HCO3浓度升高的酸碱性疾病。 11呼吸性碱中毒是一种酸碱平衡紊乱,其特征是过度的肺通气导致血浆H2CO3浓度(或PaCO2)下降。 12缺氧:由缺氧或组织利用障碍引起的代谢、功能、形态和结构改变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3紫癜:当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0g/L时,病人的皮肤和粘膜会出现紫绿色。

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排除非己抗原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表位(epitope):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又称抗原决定簇。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考试复习重点题库和整理重点

一.名词解释 1腺样体面容 腺样体肥大时,患者长期张口呼吸,影像面骨发育,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奇,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出现所谓“腺样体面容”。 2 AHI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是指平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次数(单位:次/小时)。 3 四凹征 吸气性呼吸困难,其主要表现为吸气时间延长,由于吸气时空气不易进入肺内,此时胸腔内负压增加,出现胸廓周围软组织凹陷,如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剑突下出现凹陷,临床上称之为三凹征,严重者肋间隙也可发生凹陷。统称为四凹征。 4感音神经性聋 感觉性聋和神经性聋的统称,发生在内耳耳蜗螺旋器的为感觉性聋,发生在螺旋神经节至脑干耳蜗核的为神经性聋。 5 利特尔区 从解剖学角度考虑,可以把颈内、颈外和静脉系统在鼻中隔前下部形成的动脉和静脉血管网分别称之为Little动脉从和Kiesselbach静脉丛,源于该区的出血很难区分动脉性或静脉性,故临床笼统将该区称之为“易出血区”。 6窦口鼻道复合体 鼻腔及鼻窦影像学检查CT扫描时可以清楚地显示钩突、筛泡、筛漏斗、上颌窦开口、中鼻甲、中鼻道及额隐窝等解剖结构。正常的鼻窦黏膜菲薄,CT扫描无法显示。 7胆脂瘤 胆脂瘤是由于鼓膜、外耳道的复层鳞状上皮经穿孔向中耳腔生长堆积成块,其外层由纤维组织包围,内含脱落坏死上皮、角化物和胆固醇结晶,故称为胆脂瘤,非真性肿瘤。 8传导性耳聋 病变部位发生在外耳、中耳和内耳传音装置的为传导性耳聋。 9 鼻中隔偏曲 是指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引发鼻腔功能障碍,如鼻塞、鼻出血和头痛等。 10 uppp术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OSAH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治疗的主要手术方式。其特点的完整保留咽腔的基本解剖生理结构如:悬雍垂、软腭部重要肌肉和黏膜组织,以保证咽腔的正常功能,切除扁桃体,解剖腭帆间隙,去除间隙内脂肪组织及肥厚黏膜组织。 11 蛙鼻 巨大或复发鼻息肉可致鼻背变宽,形成“蛙鼻”。鼻腔内可见到稀薄浆液性或黏稠、脓性分泌物。 12 喉阻塞: 喉阻塞又称喉梗阻,系因喉部或其邻近组织的病变,使喉部通道发生阻塞,引起呼吸困难,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若不速治,可引起窒息死亡。由于幼儿喉腔较小,黏膜下组织疏松,神经系统部稳定,故发生喉阻塞的机会较成人多。 二.填空题 1 鼻窦包括_上颌窦____ _筛窦____ _额窦____ __蝶窦____四组。 2 前组鼻窦包括__上颌窦___ _前组筛窦__ _额窦____ 。 3 急性鼻窦炎局部症状包括_鼻塞_____、__脓涕____、__头痛或局部疼痛____其中最常见症状是__头痛或局部疼痛____。 4 鼻出血病因大致可分为__局部原因______和__全身原因______两大类。 5 季节性鼻炎又称__花粉症。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休克(shock):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时发生的一种 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 有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2.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是指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 心排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而引起的休克,如得不 到有效的治疗,死亡率极高。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肌病, 严重的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心脏病的晚期。 3.血管源性休克;分布异常性休克(maldistrubutive shock):由于 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增大,大量血液淤滞在舒张的 小血管内,使有效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见于感染性,过敏 性,神经源性休克等。 4.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严重的创伤,感染和休 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 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必需靠临 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征。 6.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休克肺:休克时所出现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指肺 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 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 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 吸衰竭综合征。ARDS是急性肺损伤发展到后期的典型表现。

该病起病急骤,发展迅猛,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50%以上。 7.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机体通过持续放大的级联反应,产生大量的促炎介质并进入循环,并在远隔部位引起全身性炎症,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8.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以血液凝固性障碍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9.MHA,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患者可伴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其特征是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称为裂体细胞,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红细胞碎片,该碎片脆性高,易发生溶血。 10.FDP: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及交联纤维蛋白产生的各种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这些片段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各种FDP片段的检查在DIC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11,3P试验:即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其原理是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后,可与FDP结合,使血浆原与FDP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并凝固,这种不需要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象称为副凝试验。DIC患者往往呈阳性反应,但晚期有时也可为阴性。 12,IRI缺血-再灌注损伤:指在一定条件下缺血后再灌注,不仅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63862

第一章 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和衰老、凋亡细胞。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第二章 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 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的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的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的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ulture,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的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 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 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 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能力。 免疫原(immunogen)或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或半抗原(hapten)仅具备抗原性的物质。 变应原(allergen)能诱导变态反应的抗原又称为变应原。耐受原(tolerogen)可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又称为耐受原。 抗原表位(epitope)或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 BCR/TCR 结合的基本单位。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部位的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构象表位(conformational epitope)或非线性表位(non-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通过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如BCR 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表面。 顺序表位(sequential epitope)又叫线形表位(linear epitope)是序列上连续线性排列的多肽形成的决定基,如TCR 识别的决定基,通常位于分子内部。 功能决定基是指位于分子表面能被BCR 或抗体直接识别的决定基。隐蔽决定基是位于分子内部,因理化因素作用而暴露才被BCR或抗体识别的决定基. 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抗原分子中常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用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此类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故又称T 细胞依赖性抗原。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类。 第 1 页共9 页 胸腺非依赖抗原(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 细胞的辅助,又称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

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 1、危险三角区: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以双向流动,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三角形成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 2、利特尔区:鼻中隔最前下部的粘膜下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聚成血管从。该区即利特尔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3、中鼻甲基板:中鼻甲后部向后延伸,其附着出逐渐发生方位的改变,由前部的前后位转向外侧附着在鼻腔外侧壁的后部,使中鼻甲的后附着部呈从前上向后下倾斜的冠状位,这部分中鼻甲称为中鼻甲基板。 4、窦口鼻窦复合体(OCM):以筛隐窝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板,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称为窦口鼻窦复合体。 5、利特尔动脉从: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从,是临床上鼻出血最常见的部位。 6、生理性鼻甲周期: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规律的和交替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约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意义是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疲劳。 7钩突:中鼻道外侧壁上有两个隆起,前下者呈弧形嵴状隆起。 8、鼻阈:鼻翼内侧弧形的隆起,也称鼻内孔,一般所指鼻腔是指固有鼻腔,后者经鼻内孔与鼻前庭交通。 9、鼻疖:鼻前庭或鼻尖部的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的致病菌。多因挖鼻、拔鼻毛使鼻前庭皮肤损伤所致,也可继发于鼻前庭炎。 10、慢性鼻炎: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以鼻腔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无明确致病微生物感染、病程持续数月以上或反复发作为特征。 11、变应性鼻炎: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鼻、鼻分泌亢进、鼻粘膜肿胀为其主要特点。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 12、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粘膜的常见慢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鼻粘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为临床特征。 13、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引发鼻腔功能障碍,如鼻塞、鼻出血和头痛。 14、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手术以剔除中鼻道为中心的附近区域病变,特别是前组筛窦的病变、恢复窦口的引流和通气功能。即通过小范围或局限性手术解除广泛的鼻窦阻塞性病变。 15、腺样体:顶部粘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汇聚,呈橘瓣状称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 16、咽后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上起颅底,下至上纵隔,相当于第1、2胸椎平面,在中线处被咽缝将其分为左右两侧,且互不相通。每侧咽后间隙中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 17、咽旁隙:又称咽侧间隙或咽颌间隙,位于咽外侧壁和翼内肌筋膜之间,与咽后隙仅一薄层筋膜相隔,左右各一,形如锥体。锥底上至颅底,锥尖向下达舌骨。 18、咽淋巴环:咽粘膜下淋巴组织丰富,较大淋巴组织团块呈环状排列,称为咽淋巴环。主要由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及舌扁桃体构成内环。内环淋巴流向颈部淋巴结,后者又互不交通,自成一环称为外环,主要由咽后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等组成。 19、腺样体肥大:正常生理情况下,儿童6~7岁时腺样体发育为最大,青春期后逐渐萎缩,到成年则基本消失,若腺样体增生肥大且引起相应症状称为腺样体增殖或腺样体肥大。 20、腺样体面容:长期张口呼吸,影响面骨发育,上颌骨变长,颚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 2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指睡眠时上气道反复发生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病征。 22、呼吸暂停:是指睡眠过程中呼吸气流消失≥10秒。呼吸暂停分为中枢性、阻塞性和混合型呼吸暂停。 23、中枢性呼吸暂停:是指无呼吸驱动的呼吸暂停,呼吸暂停发生时口鼻无气流,同时丧失呼吸能力,胸腹呼吸运动停止,这种欢喜暂停发生时一般血氧饱和度下降比较少。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85083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2.病理过程pathologic process[?p?θ??l?d?ik ?pr?uses]: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异常变化。 3.循证医学(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全良好状态。 5.疾病(disease):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病因: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7.遗传易感性(genetic susceptibility)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 8.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 9.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10.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11.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2.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13.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14.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15.脱水热:严重高渗性脱水时,尤其是小儿,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16.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7.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为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18.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19.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免疫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通过区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物质进行识别,应答和予以清除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2初始淋巴细胞: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B,T淋巴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分别通过BCR或TCR识别抗原,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 3免疫细胞:是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身。 4淋巴细胞归巢:是指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白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5抗原:是指能与TCR或BCR结合,激活T或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效应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之特异性结合,从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即通常所说的抗原。例如:各种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细菌的外毒素等。 7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是指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等。当与载体等大分子物质结合后又具有免疫原性。 8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CR,BCR或抗体特异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 9抗原的结合价:一个抗原分子中,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称为抗原的结合价。一个半抗原相当于一个抗原表位;天然蛋白大分子通常为多价抗原,含有多种,多价抗原表位,可诱导机体产生含有多种特异性抗体的多克隆抗体。10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如,多数蛋白质抗原。 11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可分为 TI-1抗原和TI-2抗原,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素。 12共同抗原表位:在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共同抗原表位可引起交叉反应含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交叉抗原。 13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族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名Forssman抗原。 14同种异型抗原:是存在于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常见的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 15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16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17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B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18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9互补决定区:Ig的VL与VH均有3个HVR,它们共同组成Ab的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 20调理作用:是指抗体,补体(C3b,C4b等调理素)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 2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 的具有杀伤活性细胞(如NK,单核巨噬)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

耳鼻喉名词解释

鼻的静脉回流:外鼻的静脉主要经内眦静脉和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内眦静脉又可经眼上、下静脉与海绵窦相同。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三角形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 利特尔区:鼻中隔最前下部的粘膜下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聚成血管丛,该区称利特尔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下鼻甲后段距离咽鼓管咽口仅1.0-1.5cm 中鼻甲为筛窦内侧壁的标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中鼻甲前部附着于筛窦顶壁和筛骨水平板交界处的前颅底骨。鼻内镜手术一般在中鼻甲外侧进行,以免损伤筛板造成脑脊液漏。 以中鼻甲前部下方游离缘水平为界,其上方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裂隙称为嗅沟或嗅裂。 后组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上鼻甲后端的后上方有蝶筛隐窝,是蝶窦开口所在。 海绵窦栓塞:是鼻疖的最严重的颅内并发症,挤压致感染扩散,经内眦静脉、眼上下静脉进入海绵窦所致。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头剧痛、患侧眼睑及结膜水肿、眼球突出、固定、甚或失明,以及眼底静脉扩张和视乳头水肿等。 萎缩性鼻炎:是一种以鼻粘膜萎缩或退行性病变为其组织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炎症。病程长,进展慢。女性及体弱者多见。本病特征是鼻粘膜萎缩、嗅觉减退或消失和鼻腔大量结痂形成,严重者鼻甲骨膜和骨质亦发生萎缩。症状有鼻塞;鼻、咽干燥;鼻出血;嗅觉丧失;恶臭;头痛、头昏 变应性鼻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鼻痒、喷嚏、大量水样鼻涕、鼻塞、嗅觉减退。鼻镜见鼻粘膜苍白、充血或浅蓝色,鼻腔有水样分泌物,特异性皮肤点刺实验SPT阳性。主要并发症有变应性鼻窦炎、支气管哮喘、分泌性中耳炎等。 鼻息肉的症状:鼻塞、流涕(黏性或脓性涕)、嗅觉障碍、耳部症状(侵犯咽鼓管口引起耳鸣和听力减退)、继发鼻窦炎等。首选CT冠状位和轴位扫描。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引起鼻腔功能障碍,如鼻塞、鼻出血和头痛等。症状为:鼻塞(主要)、鼻出血、头痛、邻近器官症状。 鼻出血分为内因和外因,常用止血方法为:烧灼发、填塞法(前鼻孔可吸收性材料填塞、前鼻孔纱条填塞、后鼻孔填塞法、鼻腔或鼻咽部气囊或水囊压迫)、血管结扎法、血管栓塞法 急性鼻窦炎的全身症状: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鼻炎,原有症状加重,出现畏寒、发热、食欲减退、便秘、周身不适等。局部症状:鼻塞、脓涕、头痛或局部疼痛(最常见)、嗅觉改变 鼻窦炎时头痛的特点:1急性上颌窦炎晨轻午后重2急性筛窦炎3急性额窦炎4急性蝶窦炎 局部用鼻减充血剂和糖皮质激素、体位引流、物理治疗、用注射器或专用鼻腔冲洗器进行鼻腔冲洗、上颌窦穿刺冲洗、额窦环钻引流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重点(名词解释、大题)整理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复习 耳鼻咽喉及其相关头颈区诸器官的共同密切联系: 1.解剖相沟通 2.生理相关联 3.病理相影响 4.检查有共性 5.治疗相辅佐 【鼻科学】 ?危险三角区: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故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两口角连线的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 ?鼻由:外鼻、鼻腔、鼻窦组成。一般所指鼻腔系指固有鼻腔,后者经鼻内孔与鼻前庭交通。鼻前庭前界为前鼻孔,后界为鼻内孔。固有鼻腔前界为鼻内孔,后界为后鼻孔。 ?窦口鼻窦复合体:以筛窦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 ?鼻腔血管:眼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和上颌动脉。 ?利特尔区(Little area):鼻中隔最前下部的黏膜下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聚的血管从(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腭大动脉),称为利特尔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又称“易出血区”。 ?鼻中隔前下部静脉丛,称克氏静脉丛(Kiesselbach plexus),下鼻道外侧后壁部近鼻咽处有表浅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称鼻-鼻咽脉静脉丛,为鼻后出血的常见来源,老年人常见 ?L ittle 动脉和Kiesselbach静脉丛在前下部出血难以区分,均称“易出血区” ?鼻窦开口:前组鼻窦包括额窦、上颌窦和前组筛窦,其窦口在中鼻道,后组鼻窦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前者窦口在上鼻道,后者窦口 房的过度气化,同时伴有视神经管的明显突入。Onodi气房 存在时,视神经比通常更接近后组筛窦,容易将Onodi气房当作蝶窦。(外伤时易损伤视神经) ?筛漏斗:是一个真正的三维空间。以钩突为内界,眶纸板为外界,前上为上颌骨额突,外上为泪骨。(上颌窦,通过鼻内镜鼻窦手术反张钳扩大自然窦口时,不可过分向前以免伤到鼻泪管,也不可超过骨性窦口上份,以免伤到纸样板)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肿,缺氧,休克 2.疾病概论(总论):疾病的概念、概括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 3.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上都处于完好状态。 4.疾病:是指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过程,并出现一系 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异常。 5.病因:病因学中的原因是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的因素,常被称为病因。 6.条件:是指在原因的基础上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通常包括机体的内在因素 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因素。 7.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临床死亡的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 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8.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脑死亡的判定标准:颅神经反射消 失、不可逆性昏迷、大脑无反应性、自主呼吸停止、无自主运动、脑电波消失、脑 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死亡的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 1.脱水: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2.高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 >150mmol/L,血浆渗透压> 310mOsm/L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3.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 < 130mmol/L,血浆渗透 压< 280mmol/L为低容量低钠血症 4.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减少不明显,血清[N a+] 仍维持在130- 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为正常血钠性容量不足。 5.水中毒:过多的液体在体内潴留,细胞内液量增加,体液增多伴低钠血症,血清[Na +] < 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多因水潴留所 致,通常无钠的过度丢失。 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L的状态,体钾总量减少被称为缺钾或钾丢失。 7.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L的状态,一般将血清钾浓度高于l者成为轻度高钾血 症,高于7mmol/l者为重度高钾血症。 8.低镁血症:血清镁低于l。高酶血症:血清镁高于l 9.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体腔中体液积聚被称为积 水。心性水肿是指心力衰竭诱发的水肿。肾性水肿是因肾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全身性 水肿。原发于肝病的体液异常积聚被称为肝性水肿。肺间质中有过量体液积聚和/ 或溢入肺泡腔的病理现象被称为肺水肿。脑组织的液体含量增多引起的脑容量和容 量增加为脑水肿。 、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ity):传统概念:指机体对感染有抵抗能力,而不患疫病或传染病。现代 概念:机体对自己和非己物质的识别,并排除非己物质的功能。即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产生抗体或致敏T细 胞)。 4.抗原性(antigenicity):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又称:免疫反 应性(immunoreactivity)或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 5.半抗原(hapten) /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6.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7.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 共同抗原。 8.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极低浓度即可激活较多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 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 9.抗体(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能与相 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 cAb):只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决定基,纯度高的 抗体。 12.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IgG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 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从而导致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13.补体(Complement,C):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酶活性的 球蛋白。 14.白细胞分化抗原:有称CD抗原或CD分子,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 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15.黏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 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16.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活化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蛋白质 物质。细胞因子能介导多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17.白介素(interleukin,IL) :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后来发现也可作用于其它细 胞。 18.肿瘤坏死因子(TNF):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19.生长因子(GF):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TGF- β,EGF,VEGF,NGF等。 20.趋化因子:由白细胞与造血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分泌,可结合在内皮细胞的表面,对中 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活性。 如IL-8。 21.组织相容性:指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受者与供者双方相互接受的程度。 22.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排斥反应的抗原,也称移植抗原。 2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是一群高度多态性、紧密连锁的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 抗原的基因复合体。 24.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由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首先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Little area :又称利特尔区,鼻中隔最前下部的粘膜内动脉血管汇聚成丛,称为Little area,该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故又称为“易出血区”。 2.利特尔动脉丛(little area):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丛。为鼻出血常见部位。 3.窦口鼻道复合(OMC):鼻和鼻窦炎性及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学现代概念认为:中鼻甲、中鼻道及其附近区域的解剖结构的生理异常和病理改变为关键,以筛漏斗为中心,包括中鼻甲、中鼻道、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额窦前筛、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区域,该区域被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功能性内窥镜手术就是以中鼻甲、钩突和筛泡作为手术标志和进路的。 4.嗅沟:又名嗅裂,位于中鼻甲游离缘水平以上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 5.鼻-鼻咽吴氏静脉丛: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浅表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是老年人鼻出血的好发区。 6.克氏静脉丛:鼻腔的静脉主要汇入颈内静脉,鼻腔上部静脉则可经眼静脉汇入海绵窦,或经筛静脉汇入颅内的静脉和硬脑膜窦,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亦构成血管丛,称之。 7.EB-VCA-IgA:EB病毒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 8.鼻中隔偏曲:凡鼻中隔偏离中线或呈不规则的偏曲,并引起鼻功能障碍或产生症状者,如鼻塞、鼻出血、头痛等,称鼻中隔偏曲。 9.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手术以剔除中鼻道为中心的附近区域(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特别是前组筛窦的病变,恢复窦口的引流和通气功能。 10鼻周期(nasal cycle):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规律性和交替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称为生理性鼻甲周期或鼻周期。鼻周期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疲劳。 11、中鼻甲气化:中鼻甲内含有气房时称为中鼻甲气化,也称泡状中鼻甲,是一种常见的解剖变异。中鼻甲气化可部分或完全阻塞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之间的间隙,妨碍中鼻道各窦口开放及引流,是造成鼻窦炎的解剖学基础之一。 12、中鼻甲曲线反常:也称“反向弯曲”。在正常情况下,中鼻甲凹面向外。如果中鼻甲向外侧突出,凹面朝向鼻中隔,凸面朝向鼻腔外侧壁,即为中鼻甲反向弯曲,或称之为中鼻甲曲线反常(paradoxic curve of the middle turbinate)。中鼻甲曲线反常可以阻塞中鼻道入口,是鼻窦感染的原因之一。 13、Haller气房:指位于筛泡以下,上颌窦上壁和筛骨纸样板最下部的气房,包括筛漏斗外侧壁的气房,最早有Alber Von Haller描述。Haller气房临近上颌窦自然开口,容易造成上颌窦开口狭窄而引起上颌窦炎。 14、Onodi气房:即最后组筛窦气房的过度气化,同时伴视神经管的明显突入。Onodi气房是蝶窦切除术不彻底的原因之一。 15、功能性鼻阻塞:鼻腔宽大,呼吸气流压力降低和鼻粘膜感觉神经萎缩,患者自觉通气不畅,故称“假性鼻阻塞”或功能性鼻阻塞。常见于萎缩性鼻炎。 16、特发性鼻出血:部分鼻出血病人,在疾病的全过程均找不到鼻出血的确切病因,但鼻出血控制后未再出血。将此类鼻出血称为特发性鼻出血。 17、击出性骨折:也称眶底骨折,是当眼部受钝器伤后,眶内压力骤增,致使眶底薄弱处骨折,骨折片、眶内软组织、眼肌随之疝入上颌窦,称为击出性骨折。 18、击入性骨折:暴力来自眶外侧,击中眶外侧壁或颧部,使额颧缝骨折,并延续到眶下壁。冲击力使上颌骨转动,导致部分眶底向上旋进入眶内。 19、脑脊液鼻漏:脑脊液经颅前窝、颅中窝底或其他部位或外伤性骨质缺损、破裂或变薄处,流入鼻腔,称之为脑脊液鼻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