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北民族大学马原(1)

西北民族大学马原(1)

西北民族大学马原(1)
西北民族大学马原(1)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简答)

辩证统一地看待二者的关系。我们可以从时间、层次和范围三个维度加以考察。

(1)首先,从时间上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是最终理想和阶段性理想的关系。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最终理想,实现这个理想需要许多代人的接续奋斗,在这个接续奋斗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很多阶段性理想,只有实现了一个个诸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阶段性理想,才有可能实现最终理想。

(2)其次,从层次上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实现共产主义是我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也是我党的最高行动纲领。追求党的理想和实现党的纲领,就必须从中国当前实际出发,从最近的目标开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目前我国在最低纲领的要求。

(3)最后,从范围上看,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是全人类理想和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共产主义体现了全人类解放的共性,所以他是面向全人类的。而共同理想是面对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

总之,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看待二者的关系,不能将其分裂和对立。没有远大理想的指引,就没有共同理想的确立和坚持;没有共同理想的实现,远大理想就没有实现的现实基础。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及其内涵(简答)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或者说精神与物质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二者谁是世界的本原,即谁是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把T=思维;B=存在),即TB时,就是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认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的,即通过T 认识B的,叫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不能够正确反映存在的,即通过T不能认识B,叫不可知论。

三、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简答)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在社会历史发展当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广大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他们创造出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以及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活动等所必需的物质前提。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依然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的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来源。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不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最终还是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四、论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论述)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的特征,这些鲜明特征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一)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基础之上产生的,并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它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科学探索性,它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过程。

(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也包含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形式都是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它是指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无产阶级政党进行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行动指南。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何时期,我们都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科学性高度统一。

(三)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作用来看,它不是书斋中的学问,也不是单纯解释世界等我学说,它是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它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它还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和首要观点,它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它具有突出的实践精神,它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实际密切结合。

(四)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

(五)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不断吸收人类最新文明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以及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结合时代特征和各国具体实际,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新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创新发展的品格。当今世界以及我们所处时代,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中国面临着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做出回应,并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是什么?大学生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简答)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

(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马克思主义是推动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看,世界仍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近代西方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一些西方的有学之士试图在马克思主义中寻找答案。所以人类社会还是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引领的。

大学生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引作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有利于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三)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简答)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是关于无产阶级必定代替资产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它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其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大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生物进化论)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七、如何理解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实质以及两种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简答)

(1)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二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它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的价值增值过程,是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一定点所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了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么这就是一种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这个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是价值增值过程。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必要劳动,是再创造劳动力的价值;二是剩余劳动,是雇佣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超过了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也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来生产出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情况下,工作日越久,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所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剩余价值率就越高。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既定条件下,资本家为了提高剥削程度,只能在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上下功夫,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

八、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简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维进步和理论创新。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不是自封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九、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简答)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就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二就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与差异。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瞧成敌我之间的对抗与冲突。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差异就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同一性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2、、1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人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阶级属性讲,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与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也称基本原理)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2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基本原理同中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就是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马原期末测验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1 / 10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2 / 10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docx

马原考试期末重点【详尽版三稿修改稿】 重点内容:绪论,一到五章。 一?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①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也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 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重点,参见书P】 2.马克思主义起源:①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经济学, 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和欧文【重点】)②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经济条件: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无产阶级斗争一一三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 理论的指导)【了解】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 理和发展真理。 二.辩证法与唯物论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二实践的含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3实践的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5.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这是意识的本质) 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联系: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依赖于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 6?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知识点 题型:1、选择(1x10*)2、判断(1x10*)3、材料分析(20x4*) (1、反应什么理论简述即可。2、感想结合理论展开) 绪论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 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 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

浙大马原试卷

浙江大学2007—2008学年秋、冬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 开课学院: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2008年月日所需时间:120分钟 考生姓名:学号:专业: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 分) 1.哲学 2.矛盾 3.社会存在 4.剩余价值 5.垄断利润 二、简答题(每小题8 分,共32 分)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何谓真理、价值?两者在实践中的关系如何? 3.何谓商品的二因素?何谓生产商品的劳动两重性?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两重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 4.简述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论述 三、辨析题(每小题8 分,共16 分) 1.坚持反映论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2.剩余价值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 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6 分,共32 分) 1.材料(1)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他在报告中同时指出:“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 材料(2)爱因斯坦在谈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时指出:“我们时代为其在人的理智发展中所取得的进步而自豪。、、、、、、当然,我们一定要注意,切不可把理智奉为我们的上帝;它固然有强有力的身躯,但却没有人性。、、、、、理智对于方法和工具具有敏锐的眼光,但对于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爱因斯坦还指出:“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的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1)请你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这句话的具体内涵以及唯物辩证法思想。(8分) (2)请你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这句话的现实意义?(8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黄宇晗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

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浙江大学马原选择题·题库一

马哲选择题100道答案版(完整+官方答案) 1、(2008年考研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去认识世界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代希腊罗马哲学 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4、(2009年考研题)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5、(2005年考研题)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6、(2006年考研题)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 变是世界的本原 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7、在下列成对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宿命论与唯意志论的对立 8、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唯心主义观点 9、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10、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11、唯物辩证法认为假象是 A、与本质无关的现象 B、纯粹偶然的现象

12、(2010年考研题)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13、(2007年考研试题)“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 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 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14、(2007年考研题)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15、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马原期末重点简答论述(简背版)

第二章 (2) 4[简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2) 4[简3]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 (2) 5[简4]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2) 5[论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 5[论2]如何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 第三章 (3) 5[简2]怎样认识发展及其实质 (3) 4[简3]怎样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3) 第四章 (3) 5[简2]试述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 4[论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论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4) 4 [论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阐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 (4) 第五章 (4) 5[简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4) 5[简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 第六章 (5) 5[简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 5[简5]简述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5) 5[论1]请结合马克思主义论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丁肇中的科学体会的认识。 (5) 5[论3]论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5) 第七章 (6) 4[简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6) 4[简2]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6) 3[简4]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是什么? (6) 第八章(测试1) (6) 3[简2]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6) 3[论1]如何理解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7) 4[论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7) 第八章(测试2) (7) 4[简3]金融寡头及金融寡头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8) 4[简4]为什么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8) 3[简5]简述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及其实质的认识。 (8) 4[简6]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8) 3[论1]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原因、积极作用和实质。 (8) 第九章 (9) 4[简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9) 3[简2]简述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与联系 (9) 4[简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9) 第十章 (10) 4[简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0) 4[简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10) 2[简5]怎样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及其关系? (10)

2018大二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要点(完美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一句话,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学说。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性的科学体系。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内在根据。 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自觉。 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在总结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了列宁主义。 为解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革命的问题,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为解决在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27、唯物主义运动观与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8、“从辩证的观点看来,运动可以表现在它的对立面中,即表现在静止中。”蕴含的哲理是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的,不了解静止就不能具体地了解运动

马原期末复习 重点整理教学提纲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单元: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意义:P2 2.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 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史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时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 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 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4-45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 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 的。 ●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a.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b.“两点 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 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 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单元: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61-6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怎样的?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和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的性质决定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并为考察哲学史提供了基本线索;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是正确解决哲学其它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这一问题也是实践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即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哲学具有党性,没有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第三条路线的哲学。 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1.意识能动性是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 2.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第三,意识活动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过程的调控作用)。 3.意识能动性的实现:第一,前提条件是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第二,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第三,还要借助一定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及其影响 ①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圈地运动,主要在本国) ②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海外殖民掠夺 贤本原始积累使大量货币和土产资料集中在资本家手里,转化为资本;又造成了庞大的雇佣工人队伍,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于欧洲以外地区的人民来说,他们的资源被掠夺,甚至本身就成为殖民者剥削的对象,一些种族几乎趋于灭亡,这些地区成为欧洲殖民国家的经济附庸地,成为生产原料市场和产品倾销地,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这些地区的落后与欧洲的不断进步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殖民者伴随原始积累而带来的先进工具和技术以加快了殖民地封建制度的接替,一些积极思想得到传播,这些地区也在逐步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 总而言之,原始积累使得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发展在差距逐步拉开的同时逐渐有了同步性。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第一,二者的含义不同。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价值。 第二,二者体现的关系不同。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三,二者在商品中的地位不同。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的属性,因而是商品的自然属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1)

马原期末考试重点内容 一、考试题型 1.单选20分 2.多选20分 3.简答题4题×6分 4.辨析题4题×6分(判断正误2分,理由4分) 5.材料分析题12分 二、考试范围 1.绪论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考 2.§1.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考,其中第三点(P53)考一道多选题,详见重点问题(一) 3.§2.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考 4.§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考 5.第七章考§7.1的两个问题(下方重点) 三、课程主线(复习思路) 基础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论证政治经济学:商品、货币、资本、资本主义(全球化、新变化) 结论科学社会主义 四、重点问题 (一)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P53五点,多选题) 战略思维能力、历史唯物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底线

思维能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总+4分,P10-15) 1.总: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分: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六)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61) (七)联系及其特征(P34-35) 1.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马原框架

第一部分绪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地思想来源 马克主义地科学性与革命性地统一 什么是哲学 哲学地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派别地划分 几个重要地哲学派别及其代表人物和思想(简要地知道几个命题) 第二部分物质或者实践本体论 什么是物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地定义) 物质概念理论意义 什么是实践 什么是意识 意识地能动性原理(能动性及其局限页) 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三部分辩证法 辩证法地两个总特征(联系与发展);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什么是矛盾,矛盾地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地作用,斗争性地作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什么是辩证地否定); 五对范畴(原因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页); 规律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地联系与区别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地统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几点) 第四部分认识论 能动地反映论(与先验论与直观反映论区分开来地关键是实践) 认识地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回践,两次能动地飞跃)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地定义与两者地相互关系 反对唯理论与经验论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地辩证关系 理论向实践飞跃地条件 真理地客观性原理(反对先验论与实用主义,坚持真理一元论) 真理地绝对性与相对性原理(思维地至上性与非至上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地唯物标准(由真理地特性与实践地特性决定地,检验标准地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什么是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地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地统一) 第二、三、四部分构成辩证唯物主义 第五部分社会形态论 社会形态地结构图: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重点问题——什么是物质

考研政治:马原复习重点问题——什么 是物质 唯物论是马原当中乃至整个考研政治的重头戏,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使其内容极为抽象,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对整个客观世界的本质所作的最高抽象,因此唯物论是整个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论基础。虽然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具有不少科学知识,但除学习哲学专业同学之外,大多数同学对唯物论的思维方式并不是适应的,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唯物论呢,政治教研室安晓波老师认为,首当其中要理解好什么是“物质”。 (1)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注释: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了这个范围其对立就变成相对的了。) (2)对于定义的理解物质定义中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从世界上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物质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同时,物质也具有“可知”的特性即物质虽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人们能够认识它。 这里需要注意“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间的区别: ①“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既可以指物质具体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间的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间的区别 ①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②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间联系: ①哲学上的物质是从各种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哲学上的物质。 ②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对于列宁物质定义注释的理解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了这个范围其对立就变成相对的了。 一直以来我们接触的定义几乎都是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来完成的,它的公式是: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例如给“人”这个概念下定义,先要找出“人”的属概念如“动物”,然后确定“人”与属概念“动物”之下的其他并列的种概

(完整word版)马原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