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5辛亥革命

15辛亥革命

15辛亥革命
15辛亥革命

沾化二中高一历史课时学(教)案

答案

【课堂探究】:

(1)主权在民(人民主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2)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3)美国1787能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是规定了主权在民、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依法治国等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成功的。1、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2、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失败的。1、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中国并未完全独立,仍被列强控制着部分主权

【达标检测】

《辛亥革命》优教导学案

《辛亥革命》优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目标1:①通读教材,能够独立自主正确完成填空;②能够发现疑点、难点,提出问题; 目标2:同盟会成立以后革命党人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通过地图资料学会识别起义发生的地点;通过图片资料认识这些起义的领导人。 目标3:了解起义为什么会发生在武汉,有哪些历史条件。 目标4:知道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和影响;(重点) 目标5:小组合作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难点) 目标6: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二、自主学习 革命志士的奋斗 1.1906年,同盟会会员_________、蔡绍南领导了_____________,失败。 2.1907年,光复会会员_________、秋瑾领导了__________,失败。 3.1907年,孙中山、黄兴领导了_________,裘取镇南关,最终失败。 4.1910年,孙中山、黄兴领导了_____________,后失败。 武昌起义 1.时间:_________10月10日 2.地点:湖北_________ 3.经过: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经过一夜激战,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接着,起义军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 4.影响: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就有_________个省宣布脱离_________独立。 三、合作探究 1.革命党人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

2.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和影响;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 3.为什么起义会发生在武汉呢?有哪些历史条件促成的呢? 4.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 五、当堂达标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 随堂训练——课时达标 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学后反思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第 15 课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辛亥革命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 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p1EanqFDPw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 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DXDiTa9E3d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 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RTCrpUDGiT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 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5PCzVD7HxA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 62 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 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jLBHrnAILg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 63 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 年 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辛亥革命学案_1

辛亥革命学案 XX学年历史学案8《第8课 辛亥革命》 姓名: 班级: 学号: 【课程标准】 1.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 一、知识提纲 一、背景:革命团体和政党的成立 894 年第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成立;1905 年第一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政治纲领: 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 领阐发为 三民主义” ,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机关刊物是

》;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二、爆发:武昌起义 年 月 日, 革命党人和士兵率先起义。起义胜利后一个多月内,全国就有宣布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史称 。 三、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 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临时大总统,1912 年春,孙中山颁布《 》。 四、评价: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 革命。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 由的权利;从此观念深入人心;但没有改变中国的的社会性质,革命果实被窃取,最终失败。教训: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二、问题突破探究一: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有哪些?

、 2、 3、 探究二: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也有失败。”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对。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因为:1 辛亥革命有失败的一面,因为:

2 o 三、大胆存疑你在预习中有什么疑惑的地方,请记下来,并尽快找时间请教同学或者老师。 【本课小结】 写出辛亥革命的代表 、时间 、指导思想 、最大功绩 。 【检查反馈】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中规定:“鼓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设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这反映出资产阶级领导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 A.推翻清政府

第15课 辛亥革命[岳麓版]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课标解读】 辛亥革命有广义、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理解一般指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所以应掌握革命党的建立、武装起义、思想宣传、武昌起义。通过轻敌推诿,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意义,认识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原因: ①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来挽救统治危机。 2.条件: (1)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在东京成立。 ①性质: ②纲领: (2)思想基础: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后,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围绕要不要, 要不要等问题展开思想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在宣传的同时,还多次发动。其中1911年发动的起义最为有名。 二、经过 1.爆发:武昌首义 (1)概况:年10月10日,和率先发难,武昌起义爆发。(2)结果:起义胜利后,成立,推举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 (3)影响:武昌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短短一个月,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许 多地区也发生了响应武昌起义的革命运动。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2.高潮 (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 成立,以为国旗。 (2)颁布《》:年3月颁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 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3)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下诏退位,清王朝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三、结果及意义 1.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原因: ①袁世凯手握重兵,具有一定的政治资本; ②资产阶级的弱性和妥协性; ③的涣散,立宪派和旧官僚的破坏; ④帝国主义的支持。 2.意义: ①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革命; ②作用: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 此,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影响: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思考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知识拓展】 1.如何全面分析和评价三民主义? 所谓“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因为,清政府此时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主义”反对的是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整个满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客观上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 “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的内容,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的内容,即试图解决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其具体方法是,由国家统一核定地价,“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

2020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试题:第15课辛亥革命Word版含解析

巩固提能.夯实双基宁 第15课辛亥革命 (对应学生用书第114?115页)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 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 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 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 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解析:A 材料中,张曾扬受到舆论指责不是因为捕杀革命党人,而是因 为他的捕杀无供无证,欲杀则杀,没有“按律”,侵犯了人权,这体现 了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A项正确。

2. (2017 ?山东烟台期末)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写道: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一材料() A. 说明了同盟会力量的强大 B.否定了武昌起义关键作用 C.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 D.说明了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解析:C材料“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说明清朝灭亡是由于自身统治危机所致,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C项正 确;A、B、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3. “辛亥革命……为2 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A.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 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C. 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D A项是同盟会成立的意义,错误;B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错误;C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错误;从题干中辛亥革命为2 132年的历

高中历史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萨拉族自治县银川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 人民版教学设计:32辛亥革命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二节指的是辛亥革命,七核心内容是辛亥革命,理解它的关键是知道辛亥革命的大致经过,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教训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生在初中阶段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还与政治学科联系紧密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册书内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影响和教训,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的具体国情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定位:知道辛亥革命,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及教训。 2、目标解析:知道辛亥革命,就是要知道辛亥革命的时间和大致的过程,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是要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具体的内容、性质和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作用。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及教训,就要通过对辛亥革命进行具体的分析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影响以及革命失败给中国民主革命的教训。 三、教学问题与诊断分析 本课知识跨度大,学生不容易掌握,因此要让学生把握基本线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革命的过程与成就理解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一座里程碑。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比较熟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武昌起义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大致的概况。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问题1: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问题2:武昌起义的概况。 例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 A.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C.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开辟独立发展的道路 D.清末新政的破产

第15课 辛亥革命分析

第15课辛亥革命 【概念阐释】 资产阶级革命:一般是指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的革命。它发生的原因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包括封建制度或殖民主义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是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北美的独立战争,它反抗的对象就不是封建专制统治,而是英国的殖民统治。理解这一概念,应牢牢抓住以下三个要点:一是革命的原因是由一对矛盾构成,即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是革命对象具有唯一性,即封建专制制度,或殖民统治。革命目的具有明确性,即确立资产阶级专政,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在向资本主义过渡时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进行革命的目的是消灭封建残余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例如俄国的1905年革命和1917年的二月革命,就是因为沙皇专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另一种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本国的封建势力把持着国家大权,又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它发展资本主义面临两大障碍,革命的对象往往具有双重性,即本国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例如中国的近代革命,从1840年到1949年,这150年间中国革命的性质始终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1919年为界,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解这一概念,应抓住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区分类型,看这个国家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二是注意革命对象:资本主义国家革命对象具有唯一性,即封建残余势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革命对象往往具有双重性,即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三是革命的领导阶级:既可以是资产阶级,又可以是无产阶级。 辛亥革命:广义上辛亥革命指的是从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开始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失败为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狭义上辛亥革命指的是从1911年武昌起义革命高潮到来开始,到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革命失败为止,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阶段。 【学习指导】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又开启了20世纪初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复习时,要注意从宏观上思考:(1)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相比,辛亥革命的组织形式、领导阶级、斗争目标有哪些新发展? (2)有人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请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从思想与阶级层面进行分析论证。 【网络构建】(提示:通过课前预习,用文字概述、表格或结构的形式构建本课内容体系)【高考链接】

新课标人教版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准确说出: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看图,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理解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性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二、【自主先学】(12分钟)(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读导入栏(小红字部分) 明确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时间、。 2.仔细阅读课文正文部分,能在课本上标注掌握下列知识要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领导了那些起义?每次起义的时间、地点?明确每次起义的结果? (2)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2中华民国建立:时间______ 地点______。 3人物:推举______为临时大总统。 (3)历史意义: 三、【展示点拨】(15分钟) (一)分组探究 1.孙中山领导成立了哪些革命团体?是什么性质的?同盟会的成立有什么意义? 2.你怎样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之间有什么关系? 4.武昌起义是怎么爆发的?结果怎样? 5.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什么政权?建立情况怎样? 6.革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故,使其成果一夜间全部变色? 7.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能说出理由吗?8.从这场革命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9.总结本课内容。 (二)展示点拨。

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与改良派的论战;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中国民国的成立;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 同盟会建立的条件和性质的分析是重点。一建立条件: 1、经济基础:20世纪出,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迅速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4、组织基础: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二同盟会的性质:它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员的基础上组成的,但它不同于以上各团体,从其组织形式、组成人员成分、政治纲领和章程上看,它是中国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难点分析 武昌起义的条件是重点。1、经济基础:汉口的自然经济解体早,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早,此外这一地区,交通便利,煤铁资源丰富,也便于资本主义的发展。2、阶级基础:随着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形成了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这为资产阶级革命

提供了阶级基础。3、群众基础:武汉地区帝国主义入侵较早,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这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较好的群众基础。4、起义准备: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起义准备。5、熊秉坤、金兆龙等人的革命主动精神。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的革命有什么启示?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最终证明了农民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发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阶级来领导,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讲授新课: 教师: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发展壮大。这时,中国的民族危急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那么,同学们结合教材和千米那学习的内容,分析资产阶级革命能够发生的历史背景使怎样的?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第15课 辛亥革命学案

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案 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国民国的历史意义。 【重点与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 【课前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客观形势: A.《辛丑条约》签订列强后,加紧侵略中国,危机的不断加深 B.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实行,使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客观上推动了的发展,为民主革命准备一些条件。 2、主观条件: 阶级基础:中国随着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思想基础:思想的传播,特别是革命派同的论战,进一步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论战围绕、等问题展开的。 组织基础:1894年第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立;1905年第一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这十六个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机关刊物是《》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起义最为壮烈。 二、爆发:武昌起义 年月日,革命党人、率先起义。起义胜利后成立推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 三、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年1月1日孙中山在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成临时大总统,以为国旗。 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 ③规定了和的国家庭组织原则。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宪法。意义:具有的进步意义。四、结局:1912年2月,下诏退位,结 束。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革命果实窃取五、历史功绩: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观念深入人心;但没有改变中国的局面,最终失败。教训: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课堂问题探究】 探究一:如果把辛亥革命前的清政府比喻成一个奄奄一息病人,你认为清政府得到的是什么病。清政府给自己开的药方是什么?结果如何?从中你有何认识? 探究二:如果没有孙中山,辛亥革命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探究三:如何理解三民主义既是一个完成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又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探究四:有人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翻版,请结合教材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五:有人认为,如果孙中山不把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让位给袁世凯,辛亥革命就不会失败,你认为呢? 探究六: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你是如何理解的?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北洋军阀的统治第17讲辛亥革命学案(含解析)

第七单元 华民国的建立及北洋军阀的统治 [三维坐标·时空清] [三面解读·特征明] 第17讲 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 (一)背景 1.原因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但“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后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2.酝酿 (1)组织准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为革命纲领。 (2)思想准备: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论战,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革命时机日趋成熟。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2.结果: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宣布“五族共和”。 3.影响:武昌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民国建立,帝制终结 1.民国建立 (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改革结果适得其反,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比如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政治控制力,经济新政使得民怨沸腾,文化新政使得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南京临时政府的政体结构 [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从人员组成看,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政权;从其颁布的法令措施看,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意愿和利益。但同时,其对内未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对外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充分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其中三权分立制度参照了美国,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但因人设法违背了法治精神。 2.帝制终结 (1)1912年2月,清帝退位,帝制终结。

第15课 辛亥革命答案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体系建构】 考点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材料一: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字图 材料二:1901年2月14日,清廷颁布上谕:“……量中华之物力,结友邦之欢心。” 材料三: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有编练新军、鼓励工商、兴建学堂、整顿吏治等内容。——旧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材料四: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材料五: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约有100人,除甘肃尚未派留日学生外,其余关内17省均有人参加。 材料六:邹容的《革命军》大力赞扬和鼓吹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君主专制,恢复人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革命军》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风行海内外。销售达一百万册,占清末革命书刊的第一位,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材料七:1911年5月,湖南、湖北、广东、四川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其中以四川的运动最为壮阔,清政府决定:派鄂、湘等6省赴川。鄂军入川,消弱了湖北的兵力,有利于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包子衍《四川保路运动》载于1981《人民日报》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中国是否具备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 2、腐败的清政府不得人心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4、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5、革命党人的准备:建立革命团体,成立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 6、四川的保路运动提供了有利时机。 考点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一)、开端:武昌起义 (二)、发展 (三)、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史料一革命之目的,非仅在于颠覆满洲而已,乃在于满洲颠覆以后,得从事于改造中国……政治方面,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经济方面,由手工业的生产过渡于资本制度的生产。——《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回顾辛亥革命问题:史料认为辛亥革命“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其突出表现是什么? 【提示】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史料二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几刑事诉讼。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出席之;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

第19课 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辛亥革命 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辛亥革命的成 1.重点: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2.难点: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基础认知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______》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___”。“新政”的内容与________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______。清政府力图在____、____、商业、____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由于政权掌握在__________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____。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____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1)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孙中山首先举起了_____的旗帜。孙中山是广东省___县人,出身于___家庭,先后在_____、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___________教育。______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____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_____年11 月在____组织_____,走上了革命道路。 (2)同盟会的建立:____年8 月20 日,孙中山与___等人在日本___创建全国性的_________团体中国_____,孙中山被推举为___。孙中山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中国同盟会___。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___》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_______________三大主义,合称“______”。从此,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_______革命开始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_______的发展。除继续宣传___________外,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_______起义。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_____年4 月27 日的广州______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3)预备立宪:在____运动推动下,_____年9 月,清政府宣布______。立宪派成立了_________,积极推进立宪运动。立宪运动造成很大声势。_____年8 月,清政府颁布《_________》,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为此,立宪派先后掀起3 次________运动,但很快被证明_____。1911 年5 月,

第15课 辛亥革命 教案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2课时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意义。【课标解读】 基础:兴中会,同盟会、广州起义、武昌起义、民国与约法、清帝退位 能力:阅读材料全面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解读《约法》,获取资料信息能力,通过探究,培养多角度评价辛亥革命能力。 感悟:“中山精神” 【本课分析】本课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二课时,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政治民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上承近代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下启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在教材中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主要内容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评价。由于近几年运用多元史观来评价分析历史事件在高考中比较频繁,所以务必将辛亥革命放在多元史观的角度下重新审视,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多元影响。【复习目标】 1.逐条分析牢记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提高归纳整合的能力。 2.掌握中华民国的成立及《临时约法》,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3.全面分析辛亥革命的功绩与局限,提高获取历史信息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激情投入,认识并弘扬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中山精神。 【教学过程】 一、由对联导入复习: 师:“共和政治,总统山河”这副对联体现在近代中国哪一次重大事件上? 生:辛亥革命 ★设计小贴士:复习课,导入力求简洁,直入主题。 二、基础知识落实(同桌两人互相检查,看看你掌握的比对方好吗?)(一)、背景 社会背景: 经济基础: 组织基础: 思想基础: 军事基础: (二)、经过 1、爆发——武昌首义→三镇胜利→军政府成立 2、发展----各省响应 3、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和《》颁布 (1)1912年1月1日: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湖南省新化县第三中学秦爱叔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加强师生互动,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之能力。另通过情境教学、角色扮演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知晓,这对我们开展教学较为有利,只是学生对辛亥革命史实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电影电视中有关描述辛亥革命的一些认知,这属于一种感性认识。我们要真实全面的掌握相关史实,还须进一步学习与挖掘。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它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里程碑。本课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还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2.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影响,《临时约法》 教学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推举袁世凯为总统的原因。 四、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才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通过学习孙中山在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导入]:一张近代服饰、发型的图片导入。教师阐述:从课件上这张图片,我们可看出是何政治事件造成了这种近代服饰、发型的变迁这次政治事件发生的背景当时有无具备条件 2.新授(教学内容)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条件: 投影:图一:中国被众多条约捆绑图。图二:外债剥削压榨得中国人民无法生活图。图三:列强瓜分中国图。 慈禧与她的上谕:“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投影:材料一: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资本总额达1亿多,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材料二: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资…… 材料三:同盟会及三民主义。 材料四:清政府新政图及内容。

第15课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课前预习: 1、下面是“辛亥革命”一目的知识结构, 原因: ①兴中会②广州黄花岗起义③保路运动过程: ②中华民国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义: ①清朝的封建统治②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③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2、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抵抗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答案:C 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A、《资政新篇》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D 4、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有①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②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③彻底推翻了封建制度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同桌互评:优秀()良好() 课堂巩固 1、参与建立同盟会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有①兴中会②华兴会③光复会④日知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为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2、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所指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 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 C、维新派和革命派 D、同盟会和共产党 答案:C 解析:注意时间:19世纪晚期。综合分析材料信息,“中立党……变法”“维新党……作乱”可以看出他们是维新派和革命派,材料中所谓“作乱”实质是革命党人主张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清朝统治,故选C项。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员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表明 A.中华民国有真正的民主 B.孙中山也受到制约 C.临时大总统没有权力 D.孙中山试图限制袁世凯 答案:D 解析:孙中山在内外压力下将让位与袁世凯,为防止袁世凯上台后,专断独裁,故特设此规定,以继续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 4、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 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从材料中的“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可以看出日记记录的事件是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故选A项 5、在学习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有五位同学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哪些同学的观点符合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况甲: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辛亥革命教案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此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 史功绩则是为近代留下了虽然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本课的主线可以归纳为:准备——爆发——结果。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本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通过了解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及其革命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通过了解中华民国建立 前后的斗争历程,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本课根据课标的要求有两个层次:一是知识层次,二是运用层次。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对知识层次的东西已基本上能自己解决,像“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这个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而对于“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第二层次目标,则可让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探究的方式去实现。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学习小组的解说、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3、教师在课堂上内,采用播放有关音像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或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就有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采用小组为单位,竞争回答课堂提问,以积分的形式评出本课“最佳学习小组”,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集体荣誉感。

第15课 辛亥革命教学案例

《辛亥革命》教学案例 东宁一中:周东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 1、掌握清末民主革命高潮的背景以及相关史,实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件的能力。。 2、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过程及影响。 3、掌握民国建立、袁世凯篡权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4、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讨论的方法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2、通过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通过阅读材料等方法掌握辛亥革命失败与胜利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难点: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媒体】相关历史材料、图片等 【教学方法】教师主导的、学生自主探究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 (教师展示图片,《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辛亥革命》、孙中山的图像)同学们请看这两幅照片,分别指出是什么事件?什么人物? [学生]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教师]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以他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是如何发动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何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

[学习新课] 一、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板书) 1、社会原因(板书) [教师]同学们回顾一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华发动的侵略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 [学生]甲:中日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学生]乙:八国联军侵华,绞杀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教师]内外交用、统治危机(板书) 19世纪20世初,由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合二为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割地赔款,横征暴敛,把斗争的矛头直指清政府,清政府内外交困风雨飘摇。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插图《清政府残暴如虎》漫画,理解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的原因。) 2、经济和阶级基础(板书) 甲午战后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板书) (教师简要补充理解名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找出两个组织名称及地位) [学生]: 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广播传播(板书) [教师]: “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辛亥革命爆发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做了大量的思想宣传和动员工作,使民主革命的思想广泛传播,他们向西方学习,提出“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同改良派论战,又一次掀起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便更多的人认识到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必要性。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并提出问题) 三民主义是怎样提出来的?内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性质如何? [学生]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先生将其宗旨概括为三民主义,既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