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决定国民党军淮海会战失败的五个生死瞬间(转)

决定国民党军淮海会战失败的五个生死瞬间(转)

决定国民党军淮海会战失败的五个生死瞬间(转)
决定国民党军淮海会战失败的五个生死瞬间(转)

决定国民党军淮海会战失败的五个生死瞬间

国民党在大陆的败亡,真正决定性的还是淮海会战,国民党虽然输掉了辽沈会战和平津会战,但只要能在淮海战役中获胜,基本还能够维持江南半壁江山,淮海之战的失败则注定了它在中国大陆的彻底溃败,所以,淮海战役应该称得上国共内战决战中的决战。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军拼得最狠的一场,整个战役中虽然也有个别部队的成建制叛变,但至多也只是军一级,而且还基本都是杂牌部队,基本上所有参战的蒋介石嫡系部队都战斗到了最后,即使在战局最不利的情况下,也没有出现辽沈战役中的长春郑洞国部、沈阳周福成部成兵团建制的缴械投降的情况,而平津战役中傅作义守北平,一次性就不战而降二十多万。

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国共两军伤亡最大、战斗最为残酷的一个。国民党军在淮海一战中有两个兵团司令官战死(2兵团司令邱清泉、7兵团司令黄伯滔),军长、师长以下战死者数十计,其作战的坚决程度是整个国共战争中绝无仅有的。而中共军队方面为了胜利也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伤亡最大的一个,其伤亡人数比其他两个战役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

现在回头看淮海战役双方的成败得失,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观点。我只是感慨国民党在此次战役中,曾经有那么多次机会改变历史的命运,却一个也没有抓住。

一、48年十月初,实际负责国民党徐州剿总指挥的杜聿明秘密制定了一个计划,趁华野济南之战后正在休整,由武汉白崇禧部牵制中野东进,集中徐州四个主力兵团向山东华野发动闪电进攻,以祥攻济宁而收复济南,具体计划是:邱清泉第二兵团和孙元良第十六兵团由商邱、扬山向济宁、兖州疾进;黄伯韬第七兵团和李弥的第十三兵团新安镇、曹八集向北攻击前进,吸引华野主力并逼迫其在滕县附近决战。由于此计划是杜聿明向蒋介石、何应钦直接汇报的,中共安插在国民党国防部的两位高级特工刘斐和郭汝瑰并不知情,所以华野方面对此基本上是一无所知,如果杜聿明的计划真的付诸实施,毫无准备的华野方面肯定将面临极大的困难,也肯定不会有后来的淮海战役了。但是蒋预定发起战役的十月十五日这天,蒋军东北锦州失守,慌乱之中蒋把杜调往东北救火,而徐州的主将刘峙偏偏又是个庸才,从十月十五日到十一月六日这二十天的时间里边竟然毫无理由地命令四个兵团原地待命,坐等粟裕清醒过来并施以重拳。

二、刘峙是个庸才蒋介石也不是不知道,所以蒋介石在十月二十日的会议上征求了白崇禧的意见后,提议由白统一指挥徐州和武汉部队,以对付刘伯承和粟裕的联合攻势,在当日的会上白满口答应,并主动提出让桂系主力张轸第三兵团开赴徐州作战。不料到了十月三十日白又突然变卦,坚决不肯负责统一指挥,蒋介石临战前迟迟不能够确定主帅是其徐蚌会战惨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白崇

禧的临时拆台对淮海战役的影响是很致命的,甚至超过了刘峙在指挥上的无能。

三、徐蚌会战中共军史上叫淮海战役,按早先毛泽东的作战计划是第一步向运河线的淮阴、宝应、高邮守军攻击,争取消灭蒋第一绥区周岩部;第二步向陇海路东段的海州、连云港进攻,全歼蒋第九绥区李延年部,这叫先取淮阴后打海州,故称为淮海战役,整个计划比后来的实际战局小得多。当时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前线的刘伯承、粟裕都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想一口吃掉徐州五十万蒋军,淮海战役的真正发起人是两位国民党军中将张克侠、何基沣。十一月七日华野部队正在按原计划发起进攻的时候,这两个中将突然异想天开地带领部队向中共投降,从而也改变了中国现代史的方向。

在当代中共官方史料中把这两个人说成中共地下党员,其实两个人此前虽然和中共有所联系,但根本就不是什么地下党员。真正导致两人叛变的原因是两人在此前都曾大量贪污军饷,而且两人和当时的第三绥区司令冯治安关系一直不和,此时风闻冯治安要清查二人,慌乱之下两个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带着59和77两个军投降了中共。

张克侠、何基沣带走的虽然只有两万杂牌军,但是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粟裕的应变能力在此时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他未等西柏坡的指示,命令华野7、10、13三个纵队临时变向,一枪不放就占领了原来张克侠、何基沣的防区,筑有完整工事的临城、枣庄、贾汪、台儿庄全部落入共军手里,10纵直抵徐州西北三十里的茅村镇,控制了引河铁桥,占领陇海路上的大许家车站,在一夜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切断了黄伯韬第七兵团十二万人的退路。

一招失误,满盘皆输,张克侠、何基沣两人出人意料的投降改变了徐蚌战场国共两军的命运,导致国民党军淮海一开战就处于一个极端不利的局面,以后虽竭尽全力无法扭转乾坤,最终败走陈官庄。

四、如果蒋介石和刘峙在1948年11月初那几天里边能够有多一点的自信心,也许淮海战役和中国现代史都要重写。当时国民党军从各方面得到的情报都表明刘伯承部十万人正在宿县以西地区集结,当时杜聿明和邱清泉这两位少壮派都主张以邱清泉第二兵团、孙元良十六兵团会合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共三个兵团(其中两个是国民党王牌兵团)先击破刘伯承部六个纵队,然后回师向东,同解放军华野决战,以解黄伯韬之围。如用这个方案,蒋军可以马上从现有态势发起攻击,以三个兵团的绝对优势,用7~9天的时间击败中野6个纵队。如能够做到这一步,只徐州会战的第一回合,就能够取得胜利。但是蒋介石和刘峙对黄伯韬守碾庄的信心不足,刘峙甚至认为黄伯韬至多只能够守一周,所以否决了杜聿明的主动进攻的方案。实际上粟裕从十一月九日开始,动用了最能够攻坚的五个纵队日夜不停地轮番攻击,整整打了两个星期才解决问题,我对蒋介石并无特别的恶感,但是我认为在这种关键时刻他还是缺乏毛泽东的狠劲,过于瞻前顾后,缺乏那种赌徒式的精神,从而也失去了最有可能反败为胜的一次机会。

五、看了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后,我很有点为郭汝瑰鸣不平,这位当时的中华民国国防部作战厅长对于中共能够在淮海战役中取胜的贡献被完全埋

没了。实际上,郭厅长在这场战役中的贡献决不亚于刘邓粟等人,至少如果没有郭汝瑰的精心策划,杜聿明是完全能够带领邱李孙三个兵团撤到淮河以南的。

杜聿明十一月三十日从徐州撤出来的时候,粟裕几乎是绝望了,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里边专门有一个情节对此有很深刻的描述。郭汝瑰在这个关键时刻说动蒋介石迫使杜聿明改变行军路线和行军计划,从而使杜部陷入粟裕的重围,事已至此,一切都如推石下河不可扭转了。

悲哉!国军!

国军的失利并不在于前线指挥员的无能,而在于最高统帅部和最高领导人的错误干预!共军的胜利也不全在于高级指挥员的才能,出色的政治工作,隐蔽战线的辉煌业绩才是致胜的关键!

淮海战役观后感12篇(优秀版)

《淮海战役观后感》 淮海战役观后感(一): 最近观看了纪录片《淮海战役》,给人以极大的思维冲击,都说商场如战场,从这次经典的重大战役中让我学到了两个道理: 一、棋在局外,胜利的趋势不可阻挡 淮海战役的过程是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无论是国民党军队的派系矛盾、临战退缩,还是粟裕的忠言直谏、后勤的宣传动员,其实都不是主导战役的根本。仔细分析下淮海战役的背景就能够看出,经过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共产党的军事实力已经和国民党军队不相上下,后勤供给潜力更是得到了巨大提升,此时的中国,不论是实力比较还是民心向背,共产党都占据了上风,就应说胜利已经是一种必然。 由此想到我们的项目取得成功最根本的依据就是对于整体局势的把握,行业的大环境、地块的发展趋势、建筑规划设计、集团品牌口碑积累,种种局外因素已经决定了项目的走向,成功绝不是依靠几次开盘活动、几个创意广告就能够的。 二、人改变不了结果却能够影响进程 共产党军队在淮海战役过程中的表现是精彩的,也是最值得我们在商场上学习的,虽然胜利是必然的趋势,但是能够取得这样精彩、高效的胜利则是每个环节都做到了极致的成果,是我们在项目营运中要用心运用学习的。 战役部署=项目计划 从首先打黄伯韬兵团,再打黄维兵团以及最后围歼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每一步都是共产党主动选取的结果,而国民党则是步步受制,十分被动。能够说取得战役成功的完美计划是经过周密思考,反复推敲,精心组织的。 情报=市场调研 情报工作方面的成功,是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地下党渗透到国民党内部高层,把情报做到准确详尽,无疑为共产党夺取胜利起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基于情报数据的全面、正确、及时,才能够制定出完美的计划,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电影淮海战役观后感(精选多篇)

电影淮海战役观后感(精选多篇) 《淮海战役》电影观后感 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我在假期观看了多部红色电影。我很喜欢《淮海战役》。现在就让我来谈谈我的观后感。 《淮海战役》属于大决战电影之一。《淮海战役》中,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是80万对60万。但是战争的胜负,不是仅仅从兵力的对比,通过简单的加减法得出来,关键要看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众所周知,我方一贯重视对军队的建设,重视对指战员和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实战锻炼和总结,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风优良,作

战能力过硬;在争取人民方面,我党始终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实行了一系列包括土地革命等在内的改革,使老百姓翻身得解放,有了土地,建立了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情,因此得到了当时解放区约500万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反观国民党方面,军中媚上欺下,军纪涣散,士气低落,四大家族更是搜刮民脂民膏,将国统区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脱离了群众的支持,因此他们的对手不仅仅是60万解放军,还有500万的人民大军。正如陈毅司令员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推车推出来的。”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民党没有搞好军队建设,没有争取人民、为了人民,因此,此役我方的胜利是必然的。 总结淮海战役不难得出“以人为本乃胜利之本”这样的结论。同样道理,对于企业来说,要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

最大的财富,如果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那么我们的企业必将无往不胜。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处理好员工关系,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尊重员工,教育培训好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广大员工为企业的改进和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使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不断得到提升,让他们感到自身价值在不断得到实现。 搞好团队建设是成功的保障 淮海战役蒋介石集团为什么会溃败呢?这要归因于蒋介石领导的团队问题。影片中蒋介石集团的众多将领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同时削弱他人的力量而见死不救,等到被自己视为“眼中钉”的同伙兵团被我军各个击破和歼灭后,当然自己也摆脱不了被我军消灭的命运。正如蒋介石所说:“我是被国民党打败的,不是被共产党打败的!”,这句话说得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对于军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一、组织 清末,中国同盟会祁阳分会组织建立,会员有黄岱、杨饱省、陶铁铮、陈仲官、陈宝生、陈祁生、黄子正、谢菱等人。民国元年(1912)8月,祁阳分会印发5000字的《宣言书》,号召人民起来推翻专制统治。9月,国民党湖南支部长谭延闽派人到东安县发展组织,席业、文光普等30余人加入,席业被推为东安分支部长。次年2月7日,谭延闾委派李健为江华分支部总务副主任,筹建江华县国民党组织。民国3年(1914),北洋军阀汤芗铭、傅良佐相继主持湖南政事,排斥国民党,区内各县国民党组织停止活动。 民国14年(1925),唐元恺从上海国民党总部回到江华,宣传国民党“一大”精神,与中共江华县执委书记韦汉筹建江华县国民党组织,并在锦田、九江、阳华等区建立基层组织。同年7月,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派王尚愚回祁阳秘密发展组织,王以祁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为据点,吸收进步教师王镇湘、蒋毓华、郝蕙湘、段文元、刘武敏参加国民党,成立国民党祁阳县筹备处,推举蒋毓华为筹备处主任。12月,根据国共合作的方针,共产党员雷晋乾、何锦阑等人以个人名义加人国民党,参加国民党祁阳县党部筹备委员会。次年春,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特派员李醉桃来零陵,会同北伐军第七军政治干部刘桐,筹建中国国民党零陵县党部。同期,中共湖南区委派遣共产党员夏承虞、胡国镇到蓝山县,在南风小学成立中国国民党蓝山县区分部,夏承虞任区分部书记。7~8月,蓝山、新田、永明、道县相继成立中国国民党筹备委员会。 民国15年(1926)8月,零陵、祁阳、永明、东安、蓝山5县召开第一次国民党党员代表大会,选举7~11名执行委员,3名监察委员,成立中国国民党县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次年2月,宁远、道县、江华3县成立县党部,选举产生县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长沙“马日事变”前夕,新田、东安没有建立县党部,全区其他各县国民党县党部均吸收共产党员参加,共产党员韦汉、舒翼、雷晋乾、刘武敏、王文、李西亭、杨靖、周维桢、夏承虞等当选为执行委员或监察委员。5月26日,国民党零陵驻军团长王德光发动“宥日政变”,各县国民党县党部被迫解散。 民国16年(1927)6月,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派何明珍、王则、周高烈等3人来零陵县,组织国民党零陵县改组委员会,重建县党部。不久,湖南发生事变,改组委员会随之撤销。同月,祁阳县救党委员会成立,重新登记党员,月底,省令其撤销。9月,国民党湖南省改组委员会委派省党校毕业生冯祖翼、王子恢等5人成立国民党祁阳县改组委员会。次年2月冯祖翼、王子恢被指控叛党,就地枪决,县党部组织活动再次停顿。8月,省党务指导委员会派林之于、袁绥芬等5人成立祁阳县党务指导委员会。民国17年(1928)春,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特派员胡焕述来东安,成立国民党东安县党务改组委员会,对民国16年前入党的党员重新登记。9月,东安县党务指导委员会成立,对所有党员重新登记和组织训练,凡登记人册的党员,发给党证一张。lO月,省党部“清党指导委员会”派李元载来江华指导“清党”工作,设立“国民党员临时登记处”,不久,湖南省江华县直属区党部成立。同年,永明县组成党员临时登记处。民国18年(1929),全区各县登记注册的国民党党员共1 139人。其中,东安县330名。 民国18年(1929)7月,祁阳县第三次国民党党员代表大会召开,恢复执行委员会制,选举新的执、监委员。民国20~27年7月,全区各县成立或改组国民党指导委员会。到民国27年(1938)12月,全区各县均成立县党部。

《淮海战役》电影观后感

《淮海战役》电影观后感 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我在假期观看了多部红色电影。我很喜欢《淮海战役》。现在就让我来谈谈我的观后感。 《淮海战役》属于大决战电影之一。《淮海战役》中,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是80万对60万。但是战争的胜负,不是仅仅从兵力的对比,通过简单的加减法得出来,关键要看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众所周知,我方一贯重视对军队的建设,重视对指战员和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实战锻炼和总结,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风优良,作战能力过硬;在争取人民方面,我党始终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实行了一系列包括土地革命等在内的改革,使老百姓翻身得解放,有了土地,建立了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情,因此得到了当时解放区约500万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反观国民党方面,军中媚上欺下,军纪涣散,士气低落,四大家族更是搜刮民脂民膏,将国统区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脱离了群众的支持,因此他们的对手不仅仅是60万解放军,还有500万的人民大军。正如陈毅司令员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推车推出来的。”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民党没有搞好军队建设,没有争取人民、为了人民,因此,此役我方的胜利是必然的。 总结淮海战役不难得出“以人为本乃胜利之本”这样的结论。同样道理,对于企业来说,要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如果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积极性,那么我们的企业必将无往不胜。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处理好员工关系,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尊重员工,教育培训好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广大员工为企业的改进和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使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不断得到提升,让他们感到自身价值在不断得到实现。 搞好团队建设是成功的保障 淮海战役蒋介石集团为什么会溃败呢?这要归因于蒋介石领导的团队问题。影片中蒋介石集团的众多将领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同时削弱他人的力量而见死不救,等到被自己视为“眼中钉”的同伙兵团被我军各个击破和歼灭后,当然自己也摆脱不了被我军消灭的命运。正如蒋介石所说:“我是被国民党打败的,不是被共产党打败的!”,这句话说得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对于军队中的派系之争、见死不救、一盘散沙的局面,他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另外,蒋介石推行独裁统治,凡事自己说了算,部下迫于他的淫威,既不敢怒也不敢言,同时他提拔亲信、打击异己,弄得整个团队涣散无力。相反,我方领导有方,思想团结,决策民主,执行坚决,行动迅速,军民团结,士气高昂,因此胜利也就顺理成章。 我看这部电影次数越多,我的感慨就越升华,思想境界就更能提高一个档次。现在出现了两部分的觉悟。 一、棋在局外,胜利的趋势不可阻挡 淮海战役的过程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无论是粟裕的忠言直谏、后勤的宣传动员,还是国民党军队的派系矛盾、临战退缩,其实都不是主导战役的根本。仔细分析下淮海战役的背景就可以看出,经过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共产党的军事实力已经和国民党军队不相上下,后勤供给能力更是得到了巨大提升,此时的中国,

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浅析

淮海战役的历史经验浅析 摘要六十年前,中共中央决定举行战略决战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而淮海 战役是其中战场规模最大、参战兵力最多、歼敌数量最多、历时最长、具有 决定性意义的一次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留给我们太多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淮海战役人民战争支前英雄主义壮士情怀 引言 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伟大战略决战。这次战役,战场规模最为辽阔,双方聚集兵力最多,历时时间最长,争战最为激烈,影响最为深远。可以这样说:淮海战役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空前大决战。 一淮海战役简介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11月22日结束,主要是歼灭国民党第七兵团,即黄百韬兵团,并出击徐蚌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并成立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为总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主要是歼灭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即黄维兵团。第三阶段,从1月6日至10日,主要歼灭杜聿明集团。 二淮海战役中的英雄主义与壮士情怀 1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下的回廊里,有邓小平同志的题词:“中华儿女们永远记着,你们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血换来的。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是啊,如果没有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我们怎么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不能忘记过去。 2 英雄主义与壮士情怀 淮海战役中的烈士,既有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又有拼杀在抗日疆场上的抗日英豪;既有身经百战的优秀军事指挥员,又有爱兵爱民的模范政治工作者;既有在解放战争中南征北战的战斗英雄,又有刚刚入伍、投身革命的“解放战士”;既有保障供应的后勤人员,又有能歌善舞的文艺女兵;既有随军转战在火线上抢救伤员的支前民工,又有在后方保护军粮勇斗匪特的地方战士;既有满怀爱国热忱的归国华侨,又有正直勇敢的共产主义战士。虽然烈士们的年龄有大有小,职务有高有低,但人人都有一腔热血,有着同一个目标。当战争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冲向前去;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们会毫不犹豫的献出自己的一切,让生命迸发出壮丽的色彩!

淮海战役观后感(精选多篇)

淮海战役观后感(精选多篇) 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所得 6月18日我们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重温了这段光辉的历史――淮海战役,我深感此次参观学习,对于发扬革命传统,摆正心态,对今后做好各项工作,很有启迪意义。 淮海战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战役的胜利对于全国解放战争战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这一胜利的取得是极其不易的。国民党军麾下80万装备精良部队并且有先进的美式装备还占有后勤保障优势。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各种杂牌武器都有并且刚经历一次大战来不及休整的人民子弟兵。条件相差悬殊。我中

国人民解放军以气吞山河的气概、坚忍不拔的毅力,机动的战略战术,经过6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战役的伟大胜利。 回想起纪念馆中的一幅幅画面,一组组的文字介绍,至今让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其中打黄伯韬兵团总攻冲锋时要过一条河,那时正是冬天,河水有一层薄薄的冰,战士们抬着木板义无反顾的跳进冰凉的河水为战友们搭桥铺路,扛木板的战士牺牲了,在木板上过桥的战士自动跳下来扛起木板。战士们顺利的通过了大河,取得了总攻的胜利。淮海战役中牺牲的团职干部有的年仅24岁。24岁正是花季的年龄,正是现在的孩子坐在教室里无忧无虑上大学的时候,而他们却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想想当初革命先辈们,看看自己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我们现在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时常想想那些倒下的先烈们,我们应该知足、惜福。摆正自己的

心态,踏踏实实的工作,认认真真的生活才能对得起为我们今天而牺牲的先辈们! 我们要学习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 全局观念,坚决维护和自觉服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继承和发扬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革命精神,保持战争年代那样一股劲,那样一股革命热情,那样一种拚命精神,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素有破除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让我们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发扬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的“亮剑”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一法三规”和《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及《实施细则》等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文件,增创诚信计生先进县市,以“亮剑”的精神打一场计划生育的淮海战役,开创人口计划生育的新局面。 2014年6月23日 淮海战役观后感

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

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奠定了新中国诞生的基础,已举世公认。但关于谁打响淮海战役第一枪,目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关于打响第一枪的地点,至少有三说。一为江苏邳州市运河车站(2009年4月10日龙虎网,王彬《“我们打响淮海战役第一枪”》),二是河南商丘张公店(2009年7月1日商丘新闻网—商丘日报,2010年1月6日人民网-河南频道,李艾凌《淮海战役第一枪》),三乃江苏新沂市窑湾镇(2009年8月7日人民网-河南视窗,《“首战窑湾”,一个纵队歼敌一个军》)。要作出孰是孰非的正确判断,必须首先厘清淮海战役的地域范围,尔后再从时间先后顺序上进行甄别。 一、关于淮海战役的地域范围 淮海战役地域范围,现行的说法是:此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及地方部队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区),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继辽沈战役之后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笔者以为,这只是战役结束以后的界定,而并非初始的定义。 (一)从战役名称上辨析。如果真是如前所说,战役既然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那么,为何不叫商海战役、临淮战役、徐淮战役或徐海战役,而偏偏叫做淮海战役?之所以用淮海战役命名,乃是其初始战役拟发起在淮(淮阴、淮安)、海(州)之间的区域。这样既师出有名,又名正言顺。 (二)从权威文献上辨析。早在1948年9月24日7时,粟裕在济南“攻济战斗已突入内城六个团,……估计攻济战斗日内即可完全结束”的情况下,即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攻占两淮(淮阴、淮安),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栗裕军事文集》之《建议进行淮海战役》)军委复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今属江苏新沂)、运河之线为目标。歼灭两淮、高(邮)宝(应)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毛泽东军事文集》卷五《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需要作出说明的是,此时粟裕的目标是围歼淮阴——海州一带的国民党军第7兵团黄百韬部,而不是围歼整个徐州集团,这时的淮海战役设想,后来也被称为小淮海战役。随着战局发展,总前委审时度势,淮海战役越打越大,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战果。9月28日,毛泽东再次向华野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和中野刘伯承、陈毅致电(《毛泽东军事文集》卷五《淮海战役的准备工作》):黄百韬兵团调回新安镇地区业已证实。你们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并且是最主要的作战是钳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歼灭黄兵团。新安镇地区距徐州甚近,邱、李两兵团赴援最快。10月11日,毛主席再次强调:一、战役第一阶段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峄县、枣庄、临城、韩庄、沭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二、第二阶段,攻坚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三、第三阶段,可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毛泽东选集》卷四《关于

大决战淮海战役观后感--王AA

淮海战役之感悟 看过《淮海战役》之后,使我感悟良多。这部影片讲的主要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到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在这部影片里,成功的塑造了诸多我党领导人的光辉形象,如: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还有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淮海战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她对于全国解放战争战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回顾这一影片,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和战争的惨烈,至今让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觉得这场胜利来之不易,国民党军麾下80万装备精良部队并且有先进的美式装备还占有后勤保障优势;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各种杂牌武器都有并且刚经历一次大战来不及休整的人民子弟兵,条件相差悬殊。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气吞山河的气概、坚忍不拔的毅力,机动的战略战术,经过6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战役的伟大胜利。 虽然胜利来之不易,但确有她的必然性,毛主席的一句话至今响彻我耳边,“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这是毛泽东对这场人民战争最生动的描述。 看到战争年代那艰苦的条件,我们的共产党人依然凭着坚定的信念、优良的作风和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革命精神,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想想我们今天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努力学习,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得起为我们今天而牺牲的先辈们!

淮海战役观后感及心得(精选多篇)

淮海战役观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淮海战役观后感 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所得 6月18日我们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重温了这段光辉的历史――淮海战役,我深感此次参观学习,对于发扬革命传统,摆正心态,对今后做好各项工作,很有启迪意义。 淮海战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战役的胜利对于全国解放战争战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这一胜利的取得是极其不易的。国民党军麾下80万装备精良部队并且有先进的美式装备还占有后勤保障优势。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各种杂牌武器都有并且刚经历一次大战来不及休整的人民子弟兵。条件相差悬殊。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气吞山河的气概、坚忍不拔的毅力,机动的战略战术,经过6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战役的伟大胜利。 回想起纪念馆中的一幅幅画面,一组组的文字介绍,至今让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其中打黄伯韬兵团总攻冲锋时要过一条河,那时正是冬天,河水有一层薄薄的冰,战士们抬着木板义无反顾的跳进冰凉的河水为战友们搭桥铺路,扛木板的战士牺牲了,在木板上过桥的战士自动跳下来扛起木板。战士们顺利的通过了大河,取得了总攻的胜利。淮海战役中牺牲的团职干部有的年仅24岁。24岁正是花季的年龄,正是现在的孩子坐在教室里无忧无虑上大学的时候,而他们却为

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想想当初革命先辈们,看看自己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我们现在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时常想想那些倒下的先烈们,我们应该知足、惜福。摆正自己的心态,踏踏实实的工作,认认真真的生活才能对得起为我们今天而牺牲的先辈们! 我们要学习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 全局观念,坚决维护和自觉服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继承和发扬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一往无前、决战决胜的革命精神,保持战争年代那样一股劲,那样一股革命热情,那样一种拚命精神,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素有破除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让我们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发扬淮海战役中广大军民的“亮剑”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一法三规”和《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及《实施细则》等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文件,增创诚信计生先进县市,以“亮剑”的精神打一场计划生育的淮海战役,开创人口计划生育的新局面。 2014年6月23日 第二篇:淮海战役观后感 淮海战役观后感

淮海战役观后感3篇

淮海战役观后感3篇 淮海战役,是我们革命时期的一场十分重大的战役,这样大规模的战争是十分少见的。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淮海战役观后感3篇,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淮海战役》观后感】今天我看完了《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使我再一次领悟了革命先烈是怎样抛头颅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建立的新中国,了解了中国革命军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了解钢铁战士是怎么练成的。告诉我们历史是不能忘记,也不该忘记的。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打响了,党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粟裕等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中野和华野,运筹帷幄,人民解放军奋勇善战以歼敌人数最多而且是以少胜多的伟大战役,淮海战役是解放军的六十万大军对国军的八十万人马。充分表现了解放军战士英勇无敌,指挥官的聪明才智,以摧枯拉朽之势,追迁敌军在大陆上的残余队伍,剿灭各地的土匪武装,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而英勇战斗。那动人心魄的一页早已经烙印在历史的巨册。 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还须我们用鲜血和生命去描绘去捍卫。 【篇二:《淮海战役》观后感】同学们,当你喝完一杯牛奶,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地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上课的时候,当你和爸爸妈妈悠闲地在西

湖边散步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看我:“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看过《淮海战役》以后,我才觉得这种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它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中的最关键一战,国军麾下80万装备精良队伍与刚结束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围绕徐州、宿县、蚌埠这三个中原古战场展开了生死搏杀!一边是有先进的美式装备且占有后勤保障优势的王牌嫡系,一边是各种杂牌武器都有且刚经历一次大战来不及休整的人民子弟兵。条件孰好孰坏一目了然。我们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怀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爱凭着小米加*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国军*派。看完这部电影让我对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正是他们不怕牺牲、英勇向前的精神更是无时不刻激励着我,其中有好几个镜头让我落泪了,一个是打黄伯韬兵团总攻冲锋时要过条河,那是正是冬天,河水有一层薄薄的冰,战士们抬着木板义无反顾的跳进冰凉的河水为战友们搭桥铺路,扛木板的战士牺牲了,在木板上过桥的战士自动跳下来扛起木板。另一个是一个营长冲锋路上一连牺牲了6个通讯兵,最后自己也牺牲了。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这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现在应该懂得珍惜这幸福生活,刻苦学习,做一个爱祖国、爱人民的少

淮海战役简介

淮海战役简介 淮海战役是八一电影制片厂1991年出品的一部历史剧情片,该片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是大决战三部曲的第二部。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淮海战役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 淮海战役电影基本信息《大决战2:淮海战役》是八一电影制片厂1991年出品的一部历史剧情片,该片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是大决战三部曲的第二部。由李俊担任总导演,蔡继渭担任首席导演,韦廉、杨光远、景慕逵、翟俊杰导演,古月、苏林、吴志远、赵恒多主演。于1991年8月在中国大陆上映。 淮海战役电影剧情简介辽沈战役和济南战役,还有其他战场的胜利,使得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发生了变化,人民解放军增加到了310万,国民党军下降到了290万。人民解放军在质量上早已有优势的情况下开始在数量上占有了优势。 面对岌岌可危的南线战局,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决心与解放军在徐蚌战场决一胜负,为此蒋介石急调南面的兵力自驻马店出发北上增援淮海国军,不料白崇禧却死活不肯去徐州指挥。毛泽东和周恩来决定趁辽沈战役结束,蒋介石还没有缓过气来的时候急速发起淮海战役,刘陈邓和粟裕张震同时制定好了详尽的淮海战役计划。 于此同时,徐州“剿总”内部却对是否能够战胜华东中原两路解放军的进攻各怀意见。为此,蒋介石特派顾祝同到徐州制定了会战部

署情况,确立了处在徐州两侧的国军部队回防徐州,还把44军和100军划归黄百韬指挥。命令黄百韬放弃海州和连云港,急速经曹八集回防徐州。 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向着黄百韬兵团扑了过去,由于第三绥靖区何基沣和张克侠起义,粟裕的大军很快到达了黄百韬面前。加之黄百韬撤退的时候因为照顾刘峙的利益耽搁了两天,到达运河时又没有架设浮桥,致使10万人马在运河东岸徘徊不前。粟裕和黄百韬两方为了争夺曹八集开始血战,最后黄百韬在损失三个师后被粟裕的六个纵队围在以碾庄为中心的狭小地域。 于此同时,南线中原野战军在刘伯承和陈邓合兵一处后,决定在孙元良兵团已经从宿县开拔而黄维兵团尚没有赶到的时机,快速抢占宿县以抵御自南线增援来的黄维、刘汝明和李延年三个兵团对于徐东战场的压力。11月15日,宿县攻克。抢占宿县,意味着南线的国民党军已经完全被人民解放军孤立。 毛泽东和蒋介石对于淮海战场的情况第一时间都没有做好准备,毛泽东没有想到淮海战局超出了自己原来的设想,蒋介石没有想到徐州的反应速度太慢,致使国民党军被动。为此蒋介石急调在葫芦岛的杜聿明回徐州赴任,杜聿明在徐州国军司令部内提出先集中兵力首先歼灭中原野战军,而后回师同黄百韬一道消灭粟裕,但是胆小的刘峙却以太过冒险的理由否决了杜聿明的方案。杜聿明无奈,只得派出邱清泉李弥增援黄百韬。 蒋介石在南京国防部总动员会上决定以徐州战场的兵力加上增

淮海战役,真正的奇迹

淮海战役,真正的奇迹。 中国的解放战争,其规模之大是世界罕见的,而这场战争的高潮部分又非三大战役莫属,而在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又堪称军史上的奇迹,是一场不可想象的精彩之战,现在的人们回顾这场战役时,时常不得不击节赞叹,因为这场战役实在有太多让人感叹的地方,也实在有 太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 淮海战役结束的当天,斯大林在日记中写道:60万打败80万,奇迹,真正的奇迹。这应该说是淮海战役中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吧,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比比皆是,实力对比悬殊程度比淮海战役大的也有,但淮海战役这样的结局还是足以让人惊叹和不解了。中共方面只有60万部队,是由华野和中野联合起来作战的,粟裕手下的华野可谓是兵强马壮,实力雄厚,但除素质较高外,装备水平和后勤保障等等远不如国民党的部队,而中野的部队更是在大别山转战日久,被拖垮了,拖瘦了,实力是远远比不上国民党军的,除了良好的部队素质和领导阶层外,其他方面实在很难和国民党军一较高下。而国民党方面在中原地区的部队实力可以说是大大地雄厚啊,兵也多,将也广,美式装备,机械化部队,几乎是国民党军最精锐的部队都集中到了中原方面。正因为两党都把最精华的部队都投入到了中原地带,一 时间中原未来的战局显得是那样的惊心动魄。 两军对阵要先定谋略,而淮海战役前国民党在中国大陆已经优势尽失,机动力量不足,只能龟缩在几个大城市里,无法在广泛的战场上机动作战,国民党在战略上已经处于下风了,鉴于全国战局的现实情况,蒋介石调整了中原地区的战略部署,沿铁路线两侧摆了个一字长蛇阵,国民党方面称为常山之蛇,击其头则尾至,击其尾则首到,击其中则首尾俱至,看表面上这战略定得很精彩,但其实说白了,不过是把主力收缩于城市里,等待共军前来进攻而已,美军顾问团团长巴大维将军说国军的决战计划看不到一点积极主动的地方,纵观战场形势来看,也确实如此,国军的作战部署实在没有一点两军决战的样子,一支强大的军队应有的精神面貌,在国军那里都看不到,一支有前途和希望的部队应该有顽强的作风,积极勇敢的精神,无论哪方面都要做得出色,指挥艺术精湛,这样才不失为一支强大的军队,但此时的国军已经看不到这些了,国军虽然实力仍很强大,但实际上国军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纵观国军的内部,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黑暗,四个字,死气沉沉。整个国民党的军国大事,几乎都象是在儿戏一般。蒋介石为中原战局安排的领导阶层也很成问题,中原方面国民党军集中了相当多的大名鼎鼎的军事将领,如邱清泉,黄百韬,李弥,孙元良,等等,而主将却是刘峙,此人虽号称是福将,但其实实在难将大任,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却用这样的一个无用之人作主将,实在不知道蒋介石是怎么想的,虽然后来有杜聿明来主持战局,可是在杜聿明身后有个蒋介石在总揽一切,这就是一个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也注定了最后的失败。听说过本来徐州剿总是由白崇禧来当的,如果小诸葛真的出任的话,中原战场还是有好戏可看的,可惜的是白崇禧后来变卦,不肯赴任,让刘峙捡了个便宜,不过却最终葬送了整个徐蚌 会战。 从解放军这一方面来看,虽然他们装备很差,物资不足,人员不如国民党军多,但中共军队有着积极进取的精神,战斗力极其顽强,指挥艺术精湛,仗打起来有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中野和华野的统帅都是名闻遐迩的人物,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还有粟裕,其实说到底,光凭粟裕一人的本事就斗得过国民党在中原地区的那些人,而不用说粟裕身后的刘伯承、陈毅,更不用说总揽一切的毛泽东了,光由此简单的对比上就能看出两军胜负的最终结局。

“人民群众”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及感悟

“人民群众”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及感悟徐州“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联系华北与华中的交通枢纽,古今军事要冲,它的得失关系着整个江淮河汉之间的胜负局面,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展开了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淮海战役。怀着缅怀先烈之情再次来到了淮海战役纪念塔参观学习,使我对人民群众的作用有了新的感悟。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南线主力进行的规模巨大的歼灭战。战役中,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英明领导下,浴血奋战,首歼黄百韬兵团与碾庄,继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再歼杜聿明兵团于陈官庄,历时65昼夜,共消灭国民党军55万5千余人。纪念馆战役实施部分以大量翔实、珍贵的历史照片、革命文物和艺术作品,真实再现了淮海战役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陈毅元帅称“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在这场战役中,华中、中原、华北地方党政机关和广大人民全力支援,要人有人,要粮有粮,543万民工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千里远征,随军转战,对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民支前部分展出了山东支前民工运粮用的独轮车,辽宁工人生产

炮弹的车床,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刻有88个支前地名的小竹竿等珍贵文物及妇女做军鞋、解放区青年踊跃参军的历史图片。通过这些历史的见证,生动展现了人民战争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有力的证明了人民是革命战争胜利的源泉。正是有了543万民工的支持,做好我军的后勤保障工作,才有六十万名解放军战士战胜八十万个敌人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他们不怕牺牲,抛头颅、洒热血,不怕敌人拥有先进的飞机、大炮、毒气,冒风雪、涉冰河、架人桥,闯火阵,为了能解放全中国,甘愿牺牲自己,他们的信念是:“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援什么”。当时,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里,我目睹过这些民间英雄的照片,和那些简陋的生活用品,不禁想象到和体会出当时的恶劣生活环境。通过一张张历史图片和讲解人员的详细描述,深切体会到“人民战争必须依靠人民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涵义。 毛泽东曾反复强调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人民群众战争的重要性。他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这是毛泽东对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伟大战略作用的最生动的描述。正义战争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战争的性质,战

淮海战役中的徐州战事

淮海战役中的徐州战事 1948年冬天,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连云港,西止商丘,北至枣庄,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发生了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淮海战役。这场战役,解放军以六十万的兵力,战胜了八十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政权在中国的统治,为夺取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徐州,由于它特殊的地理和经济位置,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淮海战役中,作为战役的中心和第一阶段的主战场,徐州更是始终处在一个十分突出和重要的位置。 (一) 1948年9月25日, 中央军委批准了粟裕关于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同时,提出“第一个作战目标,应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然后再去攻占淮安、淮阴、海州、连云港等地区的方案。 11月6日晚,华野鲁中南纵队围攻郯城,打响了淮海战役。华野数十万大军挥师南下,锋芒直指驻扎在新安镇一带的国民党军第7兵团(黄百韬兵团)。 然而,就在这前一天,顾祝同受蒋介石委派,在徐州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东西两方面的部队向徐州收缩,集结于徐蚌线上,以便于同解放军进行决战。根据这一命令,11月7日凌晨,黄百韬兵团开始从新安镇一带向徐州方向转移。11月8日,华野的几个纵队在新安镇扑了空,便立即调整部署全力对黄百韬兵团进行追堵,淮海战役就此全面展开。此后的二十多天里,徐州一带成为了战役的主战场。 一、贾汪起义 时间:1948年11月7—8日 地点:今徐州市贾汪区、铜山县柳泉镇、利国镇及山东枣庄市境内 解放军相关部队:华野10纵、7纵、11纵 国民党相关部队:第三绥靖区59军、77军

淮海战役开始时,国民党军负责徐州以北防务的是第三绥靖区的部队,其司令部驻徐州,而前进指挥所则设在贾汪。副司令何基沣就是这个指挥所的主任。第三绥靖区共只有2个军,计4个师12个团。其中,第59军军部及所属180师也驻扎在贾汪,38师驻台儿庄(山东枣庄市境内)。第77军军部和所属37师驻柳泉(铜山县柳泉镇),132师驻青山泉(贾汪区青山泉镇)。第三绥靖区的前身是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的队伍,后被蒋介石收编。但一直受到歧视,不断被缩减编制。淮海战役开始前仅剩下不足3万人的兵力。第三绥靖区的司令是冯治安,而副司令何基沣和张克侠却都是共产党员。 1948年10月中旬,华野派13纵联络部长杨斯德(后曾任解放军总政联络部长中共中央台办主任等职)等人开始在徐州和贾汪与张克侠、何基沣接触,准备起义。 淮海战役开始后,究竟鹿死谁手还并不十分明朗。第三绥靖区内一些人并没有感受到非做出抉择不可的压力。另外,许多军官的家属此时都被蒋介石“转移”到了南方,更使他们对起义心存很大的顾虑。第三绥靖区两个军的军长就都没有参加起义,59军军长刘镇三托故去了上海,77军军长王长海则是坚决反对起义。4个师长中除132师师长过家芳(中共党员)外,其余3位师长有的坚决反对,有的最初一直在犹豫,甚至有人先是同意了起义而又一度反悔。在12个团长中,也有一大半最后都没有参加起义。 何、张等人也曾多次试探性的劝说冯治安参加起义,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却反而加深了冯的怀疑。他派了一支2000人的“警备部队”,盯在何基沣身边。同时还以各种理由将张克侠留在徐州,暗中监控。 11月6日夜,何基沣开始在上层军官中进行起义动员,但大多数人态度暧昧,让何基沣他们很感焦虑。 在此情况下,11月7日晚,华野10纵、7纵、11纵自西向东对第三绥靖区防线全面实施了攻击。华野7纵经过一番激战,攻占万年闸(山东枣庄市境内),先头部队渡过运河;华野11纵将台儿庄守军包围并在台儿庄以西,并渡过运河;华野10纵在韩庄一带击溃国民党地方武装一部,直逼运河。当日晚,10纵司令员宋时伦等人在韩庄附近误入第三绥靖区77军111团3营的防区。而恰巧这个营的营长王世江是中共地下党员。王世江根据宋时伦的指示随即组织部队进行了起义。保证了10纵顺利跨过运河。这一切,使第三绥靖区一些摇摆不定的人感到了压力。此时,通过何基沣等人进一步的努力,使他们终于作出了理性的抉择。

观看淮海战役心得体会范文5篇

观看淮海战役心得体会范文5篇观看淮海战役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我在假期观看了多部红色电影。我很喜欢《淮海战役》。此刻就让我来谈谈我的观后感。 《淮海战役》属于大决战电影之一。《淮海战役》中,敌我双方兵力比较是80万对60万。但是战争的胜负,不是仅仅从兵力的比较,透过简单的加减法得出来,关键要看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用心性。众所周知,我方一贯重视对军队的建设,重视对指战员和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实战锻炼和总结,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风优良,作战潜力过硬;在争取人民方面,我党始终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实行了一系列包括土地革命等在内的改革,使老百姓翻身得解放,有了土地,建立了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情,因此得到了当时解放区约500万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反观国民党方面,军中媚上欺下,军纪涣散,士气低落,四大家族更是搜刮民脂民膏,将国统区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脱离了群众的支持,因此他们的对手不仅仅仅是60万解放军,还有500万的人民大军。正如陈毅司令员所说:“淮海

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推车推出来的。”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民党没有搞好军队建设,没有争取人民、为了人民,因此,此役我方的胜利是必然的。 总结淮海战役不难得出“以人为本乃胜利之本”这样的结论。同样道理,对于企业来说,要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如果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提升人的素质,发挥人的用心性,那么我们的企业必将无往不胜。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处理好员工关系,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尊重员工,教育培训好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用心性和创造性,引导和鼓励广大员工为企业的改善和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使员工的技能和素质不断得到提升,让他们感到自身价值在不断得到实现。搞好团队建设是成功的保障 淮海战役蒋介石集团为什么会溃败呢?这要归因于蒋介石领导的团队问题。影片中蒋介石集团的众多将领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同时削弱他人的力量而见死不救,等到被自己视为“眼中钉”的同伙兵团被我军各个击破和歼灭后,当然自己也摆脱不了被我军消灭的命运。正如蒋介石所说:“我是被国民党打败的,不是被共产党打败的!”,这句话说得有些夸张,但也不无道理,对于军队中的派系之争、见死不救、一盘散沙的局面,他是要负主要职责的。另外,蒋介石推行独裁统治,凡事自己说了算,部下迫于他的淫威,既不敢怒也不敢言,同时他提拔亲信、打击异己,弄得整个团队涣散无力。相反,我方领

淮海战役电影简介.doc

淮海战役电影简介 淮海战役电影基本信息 《大决战2:淮海战役》是八一电影制片厂1991年出品的一部历史剧情片,该片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是大决战三部曲的第二部。由李俊担任总导演,蔡继渭担任首席导演,韦廉、杨光远、景慕逵、翟俊杰导演,古月、苏林、吴志远、赵恒多主演。于1991年8月在中国大陆上映。 淮海战役电影剧情简介 辽沈战役和济南战役,还有其他战场的胜利,使得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发生了变化,人民解放军增加到了310万,国民党军下降到了290万。人民解放军在质量上早已有优势的情况下开始在数量上占有了优势。 面对岌岌可危的南线战局,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决心与解放军在徐蚌战场决一胜负,为此蒋介石急调南面的兵力自驻马店出发北上增援淮海国军,不料白崇禧却死活不肯去徐州指挥。毛泽东和周恩来决定趁辽沈战役结束,蒋介石还没有缓过气来的时候急速发起淮海战役,刘陈邓和粟裕张震同时制定好了详尽的淮海战役计划。 于此同时,徐州剿总内部却对是否能够战胜华东中原两路解放军的进攻各怀意见。为此,蒋介石特派顾祝同到徐州制定了会战部署情况,确立了处在徐州两侧的国军部队回防徐州,还把44军和100军划归黄百韬指挥。命令黄百韬放弃海州和连云港,急速经曹八集回防徐州。 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向着黄百韬兵团扑了过去,由于第三绥靖区何基沣和张克侠起义,粟裕的大军很快到达了黄百韬面前。加之黄百韬撤退的时候因为照顾刘峙的利益耽搁了两天,到达运河时又没有架设浮桥,致使10万人马在运河东岸徘徊不前。粟裕和黄百韬两方为了争夺曹八集开始血战,最后黄百韬在损失三个师后被粟裕的六个纵队围在以碾庄为

淮海战役全纪录-凤凰大视野

淮海战役(一):粟裕向毛泽东立军令状盘活中原战场2009年05月18日 10:24凤凰网专稿【大中小】【打印】 已有评论36条 相关标 [毛泽东] [淮海战役] [粟裕] 签: 《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纪录》系列: 淮海战役,是国民党政权败亡台湾的关键一战,也是国共三大决战中规模最大,打得最惨烈的一战。国民党八十万部队,除少数阵前起义,没有像辽沈与平津战役中整兵团建制的投诚现象,全部死战到底。而共产党则付出了超过辽沈与平津两战伤亡总和的代价。 蒋介石输了辽沈与平津,还可图与中共划江而治,输了淮海,才真是大势已去。因此淮海战役堪称决战中的决战。这一战又以其以少胜多而被载入世界经典战例之册,共产党以六十万部队加五百万人民群众的支援,战胜了装备与战力优于自己的八十万国民党精兵。直至今天,它仍被各国军事家们津津乐道,反复研究。 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役,竟然并非出自双方精密长久的谋划。都是打一步看一步,在战前,无论毛泽东还是蒋介石,都没想到,仗会打到如此规模,以至一战

解决问题。而毛泽东之前所设想的解放战争夺取胜利之路,根本不是以这样一种江北大决战的方式。直到开打后数天,决战的思路才渐渐形成。整个战役的过程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偶然和必然。 即便多年之后,当年的国民党将领仍连叹此战的结果,非战之罪,而是天意。这场战役,是上世纪毛泽东与一干中共将领们鼎力合作的巅峰之战,也是蒋介石与国民党精英们漏洞百出的窝囊之战。回顾这段战史,折射出历史的必然,也让人看到当时国共两党从政治,军事,精英团队,以及民心各个层面的较量。 第一集:转折年代 1947年,蒋介石向陕北山东发起重点进攻,企图压缩共产党以求聚歼。毛泽东出其不意命太行山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直插国统区腹地大别山,使国共对峙的战场骤然转向中原。随后刘邓大军因双方兵力的悬殊,陷入极端的困境,为了打破这个局面,毛泽东决定让华野副司令粟裕带领一部主力向江南跃进,以解刘邓之围。 同时设想,以此模式逐渐渗透,直至取得全国胜利。但粟裕却不同意毛的主张,他坚持认为,中原困局可以有另外的解决办法,为此,他向毛泽东多番斗胆直陈,直至毛泽东答应给他一个机会,但同时给他立下严格的军令状,须在四到八个月间歼敌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