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教学实录2语文

2019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教学实录2语文

2019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教学实录2语文
2019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教学实录2语文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教学实录2 师:同学们已经六年了,我们学校里有几个六年级班?生:7个。

师:对,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六年级数学老师有七个,3个男的,4个女的。下面我们师生合作,我根据3和4 说一个数,同学们也根据3和4 说一个数。试试看!

师:3是4的3/4。

生:4是3的4/3。

师:继续进行。

生:8是3的8/3,3是8的3/8

生:1是3的1/3,3是1的3/1(3倍)

生:4是1的4倍,1是4的1/4。

师:再看看我们师生合作的结果,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这些数好像倒来倒去的,真好玩。

生2:两个数之间是有关系的。

生3:这些数的中间加入称号,积都是1。

师:一起检查,加了乘号后,积都等于1吗?你们试试给它们取一个名字。

教师揭开课题倒数。

师:那么,什么叫倒数呢?观察黑板上的这些数,说说看!生1:分子和分母换一下,就叫倒数。

生2:应该是积是1,就是倒数。

生3:应该说,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这两个倒数应该是相互的。

师生共同总结:倒数概念涉及两个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教师根据师生互动情况,同时板书右图:

生:3/4是4/3的倒数。

师:再具体点,要说得大家都懂!

`生:3/4和4/3是互为倒数,3/4是4/3的倒数。,3/4是

4/3的倒数。3/4是4/3的倒数。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互相说说,再举例说说你想到的倒数。师: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把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1:只要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换一下,就行了。

生2:把一个分数的分子换到分母上,分母换到分子上,就得到了这个数的倒数。

师:如果要找一个整数,比如说3的倒数,怎么求?

生:可以把它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数,如1/3,然后再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能得到它的倒数。

生:或者求和3相成积为1的那个数

师生共同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或者求与这个数相乘为1的数。

教师用小纸片将5/3、8、6/7、1/5、7/6、3/5、1/8、1这8个数出示在黑板上。要求学生把互为倒数的数移在一起。

生1移成了这样的形式:

5/33/5 7/66/7 81/8 1/5 1

生2:他移错了,1/51不是互为倒数,因为他们的乘积不是1。

生3:1/5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以后,得到的是5/1,也就是5,而不是1。

师:那么,1的倒数是几呢?

生1:1的倒数就是1,因为可以看成1/1,分子和分母交换后还是1/1,1/1就是1。

生2: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肯定是1!

教师用卡片出示练习题:

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4/11、16/9、35、7/8。

布置作业: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2/5、11/7、9/10、3、1/6、1。

在学生做作业的同时,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到学生将要完成时,教师用卡片出示了一些思考题,等学生们作业全部做完成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们研究思考题。

思考1:那些数可能没有倒数?并举例说明。]

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回答,同时板书。

生1:小数可能没有倒数,如0.4等等。

生2:0.4可以化成分数2/5,它有倒数的,是5/2。

生3:0是没有倒数的。

生4:在小数中,循环小数没有倒数,如0.1111

生5:带分数没有倒数的。

生6:带分数可以化成假分数,所以它是有倒数的。

师:也可以说,0和0.1111是没有倒数,为什么?

生1:我说0,0乘任何数都得0,所以0没有倒数。

生二:我补充一句,0诚任何数都得0不可能是1,所以0没有倒数。

生3:我也说0,0写成分数是0/1,倒过来就变成了1/0,而分母不能是0,所以0的倒数是找不到的。

师:0是没有倒数的,同学们已经说出了充分的理由。那么0.1111呢?

生1:找不到啊!

生2:它不能化成分数啊。

师:是吗?我们回忆一下循环小数是怎么来的?

生:除出来的。除不尽时就有了循环小数。

师:想想看,0.1111是由哪两个数除出来的。

生1:大概是10除已3吧。

生2:10除已3等于3.3333,不对。

生3:10除已9等于1.1111,也不对。

生4:应该是10除已90等于0.1111

生5:还可以是1除已9等于0.1111

生6:它也有倒数啊。师:1除已9写成分数是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

1.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好学的学习态度。 学习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 学习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7分钟) 1根据每组字的规律填数。 .按要求回答教师的提问,初步感知倒数。 (1/6的倒数是6,3/5的倒数是5/3,它们是互为倒数) 2.引导学生理解“互为”的意义。(互为是指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两者相互依存,单独一方面不能称之为互为)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仔细观察每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它们之间有哪些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根据这样的位置关系来学习新知识——倒数的认识。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20分钟)

1.明确倒数的意义。 先计算,再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 (1)引导学生认真计算并思考,发现规律。 (2)在小组内交流发现问题并汇报:这几个算式的乘积都是1,两个因数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是颠倒的。 (3)教师说明这样的两个数就叫做互为倒数,并引导学生总结这几组算式的共同特点,尝试描述倒数。(有的学生可能根据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变化规律进行描述,有的学生可能根据乘积是1的特点来描述) (4)明确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5)指名举例说出什么是倒数。 2.探究求倒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28页例1。 (1)学生独立解答。 (2)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快速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将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 (3)组织学生讨论: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并想一想为什么? (在小组内讨论、明确: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27《有的人》优质课课堂教学实录

27《有的人》优质课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文学家,他写出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你们知道这个文学家是谁吗? 生(齐):鲁迅。 师:对于鲁迅,你都了解什么呢? 生:我知道他的原名叫周树人。他在一生中用了很多笔名,鲁迅就是其中一个。 师:是的,鲁迅先生一生共有一百多个笔名。 生:我知道鲁迅深受大家的爱戴,从他的侄女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知道,在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很多人都来追悼他,为他送行。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 师:同学们先把这首诗读一遍。(生读) 师:在这首诗中只有一个字容易读错,就在这一句中——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师:猜一猜,我说的容易读错的字是哪一个?(生大多说“呵”,有的把字音说成是he,有的说成是a) 师:(板书“呵”)这个字到底读什么呢?这个字平时读“he”,比如—— 生齐):笑呵呵。 师:对!还有“呵斥”。

师:他还有其他的读音,比如—— 生(齐):a。 师:什么时候应该读“a”呢?(生不语)同学们,“呵”和“啊”这两个字有的时候读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一样可以读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但刚才很多同学都把它读成了第四声,这是为什么呢?(生不语) 读一读,体会体会,读第四声的时候表示什么样的感情?(生练习 生:表示赞叹。 生:表示赞美。 生:表示自豪。 师: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些骑在别人头上的人,对自己的做法很骄傲。 生: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说“呵,我多伟大!”师:所以,在这里应该读第四声。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生齐读)这个句子读正确了,其他的一定都能读正确。另外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运用你们以往的朗读经验一定能把这首诗的节奏读准确。 师:在读的时候,你要仔细体会体会,在每一句诗中,你想把哪个词读得突出一点,就在这个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这个点在朗读中叫“重音符号”。(板书)一句诗中你认为在哪个词语后面该停顿,就在这个词语后画一条斜线“/”,这条线叫“间隔线”。 比如:第一段,我体会着应该这样读。(师范读),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下面自己体会着读一读这首诗,把你的体会用这两个符号标出来。 (生自由练习,师作简单指导。)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师:读得多好啊!哪位同学再来读? 师:我相信同学们都能有节奏地读好这首诗。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探索和困惑。目前我县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是好几年了,在"走进课堂月"活动和平时的下乡听课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践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情境创设不当,缺少针对性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课都是从生活中或创设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牵强之感。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缺少针对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课例:一位教师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片段。上课伊始播放了一段动画片: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草地,飞过花丛,又飞过一片树林,和树叶有一段对话,最后树叶对蝴蝶说:“其实呀,在图形的王国里,我们是一家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不出来为什么树叶和蝴蝶是一家,课堂一片寂静。明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呀!教师只好不停地引导:“你们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几经周折,终于引出了课题。至此,十几分钟过去了。 问题二:合作形式滥用,缺少实质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合作欲望,是确实有合作必要的选择,而不是教师认为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一节观摩课上都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一至六年级都在用。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课例:两个教师在执教《数据的整理与统计》这课时,在让学生统计一分钟内十字路口通过的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上,第一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后,马上根据自己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和需要,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来统计,整个教学过程很顺利。第二个教师,出示学习内容,让学生各自选择方法统计,由于时间短、车辆多、速度快,每个学生都无法统计出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进行统计,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恍然大悟,自己进行分组和分工统计出准确的结果,合作成功的喜悦洋溢在小朋友的脸上。 同样是统计一分钟内某十字路口通过小轿车、客车、卡车、摩托车的数量这一环节,都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一个是“强迫”进行的,一个则是基于学生迫切需要而展开的。总之,不少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问题三:教学方式呆板,缺少启发性 有的数学课堂教学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还有吗?”……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倒数的认识教案

倒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数学第十一册19页----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会求倒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作学习、口头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及0为何没有倒数.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倒数. 1.同学们,老师已经和你们认识几年了?在这两年里我们互相帮助,一起成长,互相成为了朋友.所以我可以说我和同学们互为朋友.那谁能说说什么是“互为”呢? 2.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个“倒”字. 师:这是什么字呀?你是怎么理解“倒”字呢?(让学生充分的发表意见).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的倒数.(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奥秘. 通过大家的预习和你对倒数的理解,我们尝试求下面数的倒数. 1.求分数35 、72 的倒数. 学生试着说,师板书: 35 的倒数是(53 )或者35 的倒数是(123 ) 师在这里说明这两种写法都可以. 72 的倒数是(27 )[启慧]通过这两道题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的方法是什么?(尽量让学生说,最后教师板书).

在这里教师要问一下35 和53 应该怎样描述它们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35 和53 互为倒数. 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的方法:只需要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 练习:求411 、78 的倒数. 2.求整数6、1的倒数. (让学生同桌讨论,怎样求他们的倒数?讨论完后,教师让学生说并板书) 6的倒数是(16 ) 1的倒数是( 1) 通过这两道题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求一个整数的倒数的方法是什么?(尽量让学生说,最后教师板书). 求一个整数的倒数的方法:可以先把整数表示成分数的形式,让后再求这个分数的倒数. 练习:求10、12的倒数. 3.求0.25、0.6的倒数. 师:这是什么数?怎样求他们的倒数呢?(让学生同桌讨论,怎样求他们的倒数?讨论完后,教师进行归纳并板书) 0.25的倒数是(4) 0.6的倒数是(53 ) 通过这两道题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求一个小数的倒数的方法是什么?(尽量让学生说,最后教师板书). 求一个小数的倒数的方法:可以先把小数表示成分数的形式,让后再求这个分数的倒数. 练习:求0.2、1.2的倒数. 通过上面的尝试练习,谁能总结一下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呢?(让学生说并总结,教师应该恰当地进行补充说明) 三、探索倒数的意义. 1.师:通过求一个数的倒数,我们来观察一下每个数与其倒数之间的关系,(返回去,从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开始,一直到求一个小数的倒数,学生很容易发现,每个数和它的倒数的乘积是“1”,教师并板书算式.)

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练习题

倒数的认识(一) 一、细心填写。 1、( )叫做互为倒数。 2、43 ×( )=( )×29=( )×6=0.25×( ) = 54+( ) =5 4÷( )=1 二、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 2、因为23×32=1,所以23和3 2都是倒数。 ( ) 3、一个数的倒数都比原数小。 ( ) 4、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 ) 5、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1。 ( ) 6、任意一个数都有倒数。 ( ) 7、真分数的倒数一定比1大,假分数的倒数大于或等于1. 8、一个数乘分数一定小于这个数。 9、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 三.选择。 1.两个真分数的积是( )。 A.真分数 B.假分数 C.整数 2.一个自然数(0和1除外)与真分数相乘,所得的积( )这个数。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四、解决问题: 1、修一条800米的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103,第二天修了全长的52。第二天修了多少米?还剩下多少米没修? 2、修一条8千米的路,第一天修了 21千米,第二天修了余下的53。第二天修了多少千米?还剩下多少千米没修? 3、修一条8千米的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10 3,第二天修了第一天的53千米。还剩下多少千米没修?

倒数的认识(二) 一、细心填写 A 、 B 、 C 、 D 都不等于0,已知A ×52=B -52=C +5 2=D ÷3,请你将A 、B 、C 、D 四个数从大到小排列。 ( )>( )>( )>( ) 二、解决问题 1、建一所学校,计划投资1800万元,实际节约了 101。实际比计划节约多少万元?实际投资多少万元? 2、小明收集的邮票比小芳多 52,小芳收集了75枚,小明收集了多少枚? 3、一个数的2倍正好等于 101的倒数。这个数是多少? 4、一本书120页,小明今天看的比全书的 52多6页。他明天第几页开始看? 5、养殖场养羊4800只,猪的头数是羊的 43,牛的头数是猪的52,养牛多少头? 6、花木商店有花木350株,其中52是桂花树,7 1是桃树。桂花树和桃树共占这批花木的几分之几?这两种树共多少株?

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课堂实录

编号:782598333158954555300022221 学校:灵物市战神镇獬麟小学* 教师:白泽* 班级:朱雀参班* 《草原》课堂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草原的辽阔及秀美,那奇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家想不想知道草原上的人怎么样?生:想(迫不及待)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你想了解那些问题。 生:(自由读课文,在书上批注) 师:老师看你们学得这么认真,很想与你们交流一下,怎么样?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 师:谁来说一说? 生:学了这部分内容,我们应该知道每个自然段都写什么?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写了迎客、相见、款待、话别。 生:我想,我们应该知道蒙古人民为什么到几十里外来欢迎远客? 生:这说明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之间情谊深重。 师:你说得真棒,谁还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通过学习,我觉得我们应该明白蒙古族人民有那些风俗习惯。 生:(争先恐后的汇报搜集到有关蒙古族风俗习惯的资料:喝好茶、吃手抓肉、赛马、摔跤、住蒙古包……) 师:你们刚才表现得真棒,那么读了这部分内容,假如你是远方的客人,你是兴奋、激动还是感动?能谈一谈你们的感受吗?可以用你喜欢方式去表达,可以唱一唱、说一说、演一演、还可以跳一跳。

生:(自由组成合作组,进一步体会真实情感) 师:老师已感受到你们的兴奋了,谁来汇报一下你自己的感受? 生:我读迎客这部分时,觉得很兴奋。 师:你读一读,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 生:(抓住重点句子,读“走了许久——快了,快到了”)表现了看到河的惊喜及急切的心情。 师:(适时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赛读、自由读) 生:主客在蒙古包外想见的场面令人激动,我们是用表演的方式体会到的。(生抓住重点句“你说你的——民族团结互助。”表演想见一幕) 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生:主人热情款待,会使客人感动。(学生表演敬酒、吃肉、唱歌) 生:我还感受到了主客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师:(指导学生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师: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那么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呢?你们大胆的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生:(参阅资料,练说、练写)以诗歌、歌曲等各种形式赞美草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完整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 略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如果不加以思索,进行深入的研究,“得过且过”就会出现如下制约教育发展,影响学生成长的低效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低效提问现象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这种提问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只求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6、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 上述问题,各位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更有甚者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这些都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严重的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人为的制造障碍,为此我们必须对有效提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二、提高课堂效率的几种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读后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读后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触和理解,几乎可以说所有的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都有意识地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但要说新课程所倡导教学理念和思想完全被我们教师所接纳并转化为行为应该说尚需时日。可能绝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大多耳熟能详,而事实上,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在很多情况下是理念与行为想分离的。读了这本书,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以下问题: 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课堂活动重表现、轻体验;有一位外国专家听了中国一位特级教师的一堂无可挑剔的、非常顺利的数学课说:“我有一个疑问:既然学生都懂了,我们还教什么?”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现在的课堂尤其是公开课堂重表现的实质。文中还例举了其他的一些存在问题:小组合作重形式、轻实质;探究重执行、缺思维;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书中提到一旦发现学生的解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而我们平常的可能因为时间较紧而忽略。 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织互动、竞争合作常常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能切实给人以享受和启迪。实际教学中,我们可能

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浅白地追求小组学习的形式。甚至有时将小组合作等同与小组讨论,有的合作学习内容没有价值,有的合作学习缺乏深入自主和个体体验,有的合作时间不足、没有反馈交流等,不一而足。 又如: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基本控制手段。但是,有的课堂上是一问到底,不可否认,大量的问题固然能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但数量过多,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思考。试问,这样能有多少收获呢? 书中提到的三不要四要让我印象深刻:不要什么培训时的感觉很好,也不要观摩时的感觉很好,更不要教学时的感觉很好;要的是回到课堂还是会操作,要的是学生的感觉很好,要的是学生学有所获,要的是不走样的体现学生主体理念与行为的有效融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我们需要不断关注学生,将学生作为自己教学的出发点;需要不断学习,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需要不断反思,将反思作为自己的必修课;需要不断关注细节,将细节作为一个成功教师的基本视角。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对细节的研究与雕琢。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倒数的认识

1 倒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倒数的认识 教材第28、第2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研究、类推等数学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互助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出示。 找一找下面文字的构成规律。 呆——杏土——干吞——吴 学生分组交流,找出文字的构成规律。 学生汇报:字的上、下部分位置发生了调换。 课件闪动,发生变化。 2.按照上面的规律填数。 老师:你能根据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关系,给这三组数取一个名字吗?(老师板书学生起的名字,先不予评价)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数——倒数。 二教学实施 1.老师:关于倒数,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什么叫倒数?倒数的意义是什么?倒数有什么特点? 2.学习倒数的含义。 (1)学生观察教材第28页主题图。

(2)学生根据所举的例子进行思考,还可以与老师共同探讨。 (3)学生反馈,老师板书。 学生可能有以下发现:①每组中的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②每组中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互相颠倒。③每组中的两个数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4)举例验证。 老师验证,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5)学生辩论:看谁说得对。 (6)归纳: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特殊数:0和1。 老师:0和1有倒数吗? 学生1:0和1都有倒数。 学生2:0和1都没有倒数。 学生运用上述方法,自行辩论,自我评价。 板书: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 4.求倒数的方法。 (1)出示例1。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独立解决。 (2)归纳方法。 提问:你是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的? 学生汇报,课件反馈。 学生总结求倒数的方法。 板书: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看教材第28页,完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用1除以这个数,这个数如果是分数,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5.反馈练习。 (1)完成教材第2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老师巡视。 学生说一说求倒数的方法。 (2)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六的第1~5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订正。 重点让学生说明想法和思路。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找一找下列各数中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部编版(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25.《好的故事》人教(部编版)

25.《好的故事》课堂实录 师:同学好,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大家预习了吧,看了几遍? 生:3遍。 师:不错。大家知道鲁迅先生的文章不是很好懂,但我们都很优秀,而且对先生的作品风格已经有一些了解;我想听听大家看了3遍后对课文有哪些了解,主题、结构、表达等等都可以谈。 生:这篇文章不同于我们以前读到的鲁迅先生的杂文,语言很尖锐;但本文言辞是比较优美的,他表现出的是美好的记忆。 生:我从结构上说吧;1、2两段是写现实生活中的,后面的3、4、5一直到梦醒了之后,都是在写梦中的情景,最后一段又回到了现实。 生:现实和梦想形成了对比,有鲜明的反差,作者借此表现出自己的一定的看法。 师:好,现实和梦想形成对比。 板书:想象现实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理想,因为第11段说,“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我要追回它”,表明他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生:我觉得鲁迅做的梦都是在同一条河上,河倒影的天空和河边的景物都是很美的,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他想象中的美好的境界。 师:梦的具体内容,接着来。

生:他的想象和现实做对比,突出现实很残酷。 师:我原本以为这篇文章很难懂,但同学们刚才谈到的主题、结构、内容等等,已经很不错了。这篇文章选择《野草》,《野草》在鲁迅所有作品中又公认是最难懂的,我想大家肯定还有一些困惑;有些问题可能在刚才大家的分享中已经解决了,也有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下面我们同桌之间再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问题,仍然不能解决的我们再提出来。 (学生相互交流问题) 师:交流很热烈,说明我们还是有不少问题,下面我们分享交流一下我们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 生:1925年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文章中“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这块大石头指什么? 师:你关注到的1925年是文章的写作背景。 生:好的故事的象征意义到底什么? 师:好的故事是什么故事?请问有故事吗? 生:没有。 师:没有故事,那它有什么内涵?是吧。 生:第五段的最后一句话,“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都发出“发出水银色焰”,但现实中天气不都是晴朗的,这有什么寓意吗? 师:事实上鲁迅有没有经过这样一个地方呢?这个大家可以看一下投影: 投影: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朱敏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

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细节”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细节”的重要性高尔基说:“细节是隐藏在文字间的魔术。”对于数学课堂,细节是隐藏在数字、数学符号、运算符号,乃至图形间的魔术。关注数学课堂细节,可使简单中充盈灵动的智慧,洋溢人性的光辉。关注课堂细节,能突出教学重点,凸显教学亮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规划细节,巧设情境 布鲁姆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需要到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有效教学的显著特点是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导向,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置于教学目标的控制下,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均有目标指向性,教学活动结束时均有目标达到性,避免由于目标模糊不清或脱离实际所带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就是启迪我们在备课构思时,是要规划细节。 在创设情景时,教师对细节的巧妙处理往往能彰显教师的智慧。 例如,学完三角形的分类后,大部分教师都会出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学生看着图形,运用所学的知识就能判断出结果,这样的情景没有多少智慧的成分。我在判断三角形类型的环节,用一张纸遮住三角形的两个角,让学生判断被遮住的是什么三角形。第一次露出一个直角,学生不假思索地喊“直角三角形”。当教师拿出纸时,学生不约而同地喊:“耶,猜对了!”第二次,露出一个钝角,学生兴奋地叫:“钝角三角形”。当教师移开纸时,学生开心地喊叫:“耶,又猜对了。”第三次,露出一个锐角,学生胸有成竹地说:“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当教师慢慢地移开纸片时,学生看到是一个钝角三角形后沉默了。教师趁机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讨论后明白:“三角形里最多只有一个钝角或直角,所以只要看到一个钝角或直角就能确定这个三角形的类型。但是一个三角形最少有两个锐角,因此,不能根据露出的一个锐角确定三角形的类型。”教师用一张纸把三角形遮住一部分,不仅增加了情景的吸引力,而且更好地突破了学生的认知盲点。 二、让细节成为数学学习的有效导向 新课运行环节,教师若能捕捉细节,抓住细节进行拓展,一方面有助于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另一方面能进行动态建构,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某教师设计了小白兔抱萝卜的情景(图中兔子们站在同一条直线上,中间那只兔子的正前方有一棵萝卜)。教师问:“哪只小白兔能抱到萝卜?”学生抢着回答:“很可能是正中间那只。”教师接着问:“这样的抢萝卜游戏公平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得出:“小白兔与萝卜的距离不相等,抢到的可能性就不相等,这样的游戏不公平。”教师继续引导:“怎样设计游戏才公平呢?”学生讨论后,认为要公平,就要保证参赛的兔子到萝卜的距离相等。这

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倒数的意义。 2.经历倒数的意义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 3.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4.利用教师的情感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知道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0为什么没有倒数。 教学关键:掌握倒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倒数的意义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请同学们拿出听算本,我们听算几道题。 师:第一题:3/8×8/3…第二题:7/15×15/7…第三题: 3×1/3…第四题:1/80×80……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乘积都是1!

师:对,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你们还能写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 生:(齐)能! 师:那好,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大家准备好课堂练习本,我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请你写出乘积是1的任意两个数,看谁写得多,而且能写出不同的类型。 师:汇报大家共同分享? 生1:2/9×9/2=1,5×1/5=1,3/10×10/3=1,1/70×70=1,0.25×4=1,0.125×8=1,0.1×10=1,0.01×100=1 师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写出这么多乘积是1的两个数,还是几种不同的类型,不错。太厉害了!如果给你们充足的时间,你们还能写多少个这样的乘法算式?(无数个) 不过老师比你们更厉害。我不但能写出这么多算式,而且还能猜出你们写的是什么?只要你说出你写的第一个数,我就能猜出你写的第二个数是什么?生说师猜 师:同学们你要能猜出来,也可以来试一试呀。 师:为什么能猜到? 生:因为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师:对,你们所写的这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像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我们把它称之为互为倒数。 教师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生齐读。 师:黑板上所写的两个数的积都是1,所以他们互为倒数。比如2/9和9/2和乘积是1,我们就说2/9和9/2互为倒数。(师板书 2/9和9/2互为倒数)

2019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在仙台人教版语文

《在仙台》课堂教学实录 T:《在仙台》是谁写的?你们还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 (板书:在仙台) S:《在仙台》是鲁迅写的。我们还读过他写的《少年闰土》和《给颜黎民的信》。 T:鲁迅先生是你们浙江省绍兴县的人,他是你们值得骄傲的人,也是我敬佩的人,所以,我特别选这篇文章和你们共同学习。(板书:鲁迅)你们知道鲁迅先生是哪一年生的吗?(生沉默) T:你们要好好地记住!下面我讲一讲鲁迅先生的有关情况,看谁有过耳不忘的本领,听后能说出来,这也算一项听力训练吧!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于1936年逝世。 S: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于1936年逝世。 T:同学们的听力真不错(板书:1881――1936)。鲁迅先生是在1904年到仙台学医,1926年写了《藤野先生》一文,《在仙台》就是从《藤野先生》一文中节选出来。谁听清楚我说了什么话? (学生十分活跃,纷纷举手) S:鲁迅先生于1904年到仙台学医,1926年写了《藤野先生》一文,《在仙台》是从《藤野先生》文中节选出来的。 T:1904年的中国是什么朝代? S:是清朝末年。 T:(十分兴奋)啊!你们的历史知识真不错。请你们回忆一下,老师讲的和从书本上看到的,那个时代的中国的国情怎么样? S:中国是个弱国,受帝国主义的欺负。 T:是的,清朝末年的中国处在弱国的地位,受帝国主义的欺负,经济和科学都不发达,加上鲁迅先生的父亲是得肺病死去,他感到中国医学落后,他决心走学医救国的路,所以到日本去学医。谁听清楚了鲁迅到仙台学医的原因。(学生活跃,几个学生先后不一地举起手来)S:清朝末年,中国经济和科学都不发达,受帝国主义欺负,鲁迅先生的父亲得肺病死去,他感到中国医学落后,决心走学医救国的路,所以到仙台学医。 T:这个学生真的做到了过耳不忘,听的能力也是学好语文的能力,希望大家向他学习,大家注意到没有,鲁迅先生1904年仙台学医,1926年写此文,中间隔了多少年?S:二十二年! T:事隔二十二年,鲁迅先生还是这样地忘不了,可见,在仙台学医对于鲁迅一生的影响多么大。好,让我们打开课本,学习《在仙台》这篇课文,大家小声地把全文快速地读一遍。S:(快速地小声读课文) T:课文里主要写的人物是谁?还有谁? S:课文里主要写的人物是藤野先生,还有鲁迅先生自己。 T:对,我们就按主要写鲁迅先生,主要写藤野先生,主要写藤野先生和鲁迅先生,把课文分作三段,这叫做按内容分段的其中一种方法。 (学生迅速浏览全文,拿笔在课文上留下分段的符号。不到一分钟,纷纷举起手来。) S:第一自然段主要写鲁迅先生到仙台学医受到接待,是第一段;第二自然段到十一自然段,主要写藤野先生的情况,是第二段,以后的几个自然段是写藤野先生教鲁迅先生学医的事是第三段。 T:(高兴),是这样分段的,请举手。 (全班同学都举起手来) T:你们的分段能力不错,掌握了分段了规律,分段这个难关,也是可以征服和。你们能说出我刚才提示的分段方法吗?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数学教学中,评改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这样的 作业,比如:“一棵大树高16厘米”、“一个鸡蛋重30 千克”、“每分钟走10米”、“爸爸的年龄比爷爷大多 少岁?”等错误的现象出现,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想有很多老师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作为一名老师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数学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认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以至于许多学生的头脑中一点数感都没有。”那么我们如何有效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呢?下面谈谈我对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些体会: 一、在学生生活情境中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发展学生数感离不 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和想象,而生活是数学的宝库。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他们用数学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例如:在教学“1的认识”时,要求学生联系生活 来感受用“1”来表示事物:1个人、1本书、1杯水、1 棵树、1片森林、1个地球……然后引导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一个个体,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和很大的物体。让学生感悟到“1”是这些事物的抽象实质。再如:在学习

“千米的认识”后,量出1000米的长度,让学生亲自去 走一走、跑一跑,感受1000米的距离;在学过面积单位后,让学生到操场上量出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站在里面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一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如果给你一根1米长的直尺,你能画的面积最大有多少等等。通过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建立直观的表象,有了面积的大小“感觉”, 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再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可以安排学生到商店或菜市去看一看、称一称、掂一掂一些物品和蔬菜的重量,感受1千克、100克、10克、1克等的实际重量。这些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行为, 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二、在数的运算中发展数感 学生在运算中,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 计及对算法合理的解释,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在数的运算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口算训练。口算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计算能力,也是一种最生活化的基本技能。口算反映学生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算术的一种理解层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有助于发展学生更高的数学思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

思维训练课--倒数的认识 武大一附小 黄臣川 学习目标: 一、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能准确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二、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在探索活动中,培养观察、归纳、推理的思维 能力。 三、挑战自我,展示自己独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讨论“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教学难点:如何调动思维全面认识倒数。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思) 1、 计算下面各题,说出你有什么感觉? 83×38 = 23×32 = 991? = 157×7 15= 154×415 = 125×512 = 133×313 = 43×34 = 76×67 = 1711×11 17 = 21×2 = 5413×13 54 = 12121?= 21388×88213 = 110123×123110= 2、 揭示主题,学生自学教材P28相关知识。 3、 你能写出几个“两数相乘积为1”的算式吗?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板 书、揭示概念、齐读。) 4、讨论:0, 1, 0.25有没有倒数? 2 5是个倒数吗? 5、讨论:15352=+, 互为倒数吗?和5 352

32×21×162 , 互为到数吗?和、6 22132 0.4×2.5=1, 0.4和2.5互为倒数吗? 二、 探究(辩) 1、说出一组数的倒数: 127 、 6 、 0.75、 7 51 、 1 、 0,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的。 2、同桌游戏,一人出题另外一人说出它的倒数,由简单的分数到带分数,整数,小数引申。 三、 深入(用) 1、下面哪两个数是互为倒数。 34 76 8 67 4 3 0.125 2、争当小法官,明察秋毫 (1)1的倒数是1。 (2)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3)32是倒数。 (4)非0自然数A 的倒数是A 1。 (5)因为0.5×2=1,所以0.5与2互为倒数。 (6)真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7)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8)因为32×21×3=1,所以,32、2 1、3互为倒数。 3、填空 3 2×( )=1 7×( )=1 0.3×( )=1 54×( )=( )×4= 7 5×( )=0.5×( )=1 4、讨论:关于“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句话, ⑴如果去掉“互为”,会怎样?请举例说明。

六年级语文:16 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六年级语文:16 小公鸡和小鸭 子(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六年级语文:16 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学实 录)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公鸡与小鸭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 2.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本课的7个新词,学会组成这些词的7个生字和一个新部首:“又”(又字旁)。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小公鸡和小鸭子互相帮助的精神。 2.看图认识事物,理解字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认识能力。

三、教具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卡片、头饰。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以前学过的课文里,我们学过小鸡、小猫、小狗和小牛请小山羊吃东西的一篇课文,知道了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活习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讲小公鸡和小鸭子的新课文。(板书课题)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我们应该懂得朋友有了困难后要怎样做,了解它们各有什么本领。 二、解题。 请同学们读题。从题目上看,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呢?(小公鸡和小鸭子的事)讲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看这5幅图,把5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引导学生概括了解图意,说图意) 三、初读课文,识生字字音,标明自然段。 1.自由练读,要求:对照拼音读准字音,把田字格中的生字在课文中画出来,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建湖县森达实验学校韩朝平余荣军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全面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价值。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和谐的生态课堂。 二、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只有通过深入课堂进行调查,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才能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依据,指明方向。 2、有效性数学提问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研究。 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所以我们将通过对教师观念的相关性研究,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的提问艺术。 4、小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