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

题目

第一章城镇体系研究与规划实践历程回顾

一、什么是城镇体系?

第二章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理念、重点、内容

一、城镇体系规划的定位是什么?

二、新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是什么?

三、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化战略

一、城镇体系中所研究的区域经济的定义及属性?

二、简述胡佛一费雪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四、配第—克拉克定理的主要内容?

五、库兹涅茨法则

六、霍夫曼定理

第四章城镇体系结构与组织规划

一、简述城镇体系结构与组织规划的定义?

二、城镇空间组织的定义与作用意义?

三、城镇功能组织的定义和内容?

四、城镇规模组织的定义和内容?

五、城镇群体空间发展的一般过程地域结构演变的空间动力学机制是什么?

六、聚合轴的界定的条件是什么?

七、中心城市的标准是什么?

第五章生态环境及支撑系统规划

一、城市生态环境的定义?

二、生态城市的定义?

三、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思路是什么?

四、城镇体系支撑系统的定义?

五、城镇体系支撑系统发展理论有哪些?

第六章分区管制与协调规划(无题

第七章城镇体系规划类型的新发展

一、都市圈的概念?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三、城乡一体化水平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四、简述对概念规划的理解?

题目答案

第一章

一、什么是城镇体系?

答案: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 (Urban System ,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 由不同职能分工, 不同等级规模, 联系密切, 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它以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 而不是把一座城市当作一个区域系统来研究。

第二章

一、城镇体系规划的定位是什么?

答:1. 主导城乡空间结构调整

2. 指导区域性基础设施配置

3. 引导生产要素流动、集聚

以上“ 三导” 的效力并不是等同的。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各异, 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和其它基础设施主管部门对城镇体系规划的职责有别, 因此,城镇体系规划的“ 三导” 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演化发挥效力的程度依次递减, 即城镇体系规划定位的层次以主导城乡空间结构调整为最高, 以指导区域性基础设施配置为次,以引导生产要素流动、集聚为末。

二、新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是什么?

答:1.制订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镇体系组织结构

2.协调和部署影响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事项,确定开发建设管治区划

3.按照规划提出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和整体部署,确定城镇体系组织机制建设方向;

4.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落实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要求;

5.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

第三章

一、城镇体系中所研究的区域经济的定义及属性?

答:城镇体系中所研究的区域经济是指与之对应的区域内各产业之间、城镇之间、经济区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的共生互动关系。它具有四个属性:

1.系统整体性

2.空间差异性

3.活动关联性

4.相对独立性

区域经济的上述四个属性决定其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及研究的必要性和共同性。当然, 城镇体系规划对区域经济的研究并不是纯专业性的区域经济规划,而是择其纲,确定与城镇体系相对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二、简述胡佛一费雪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胡佛与费雪尔在其 1949年发表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一文中指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 标准阶段次序” , 经历大体相同的过程。他们把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 自给自足阶段:这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初始阶段, 农业为主, 交流较少, 封闭性,散布状态。

第二,乡村工业崛起阶段:乡村工业主要集中于农业发展较好的地方。第三, 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在这个阶段, 农业生产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区际贸易逐步扩大。

第四, 工业化阶段。以矿业和制造业为先导, 区域工业兴起, 并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第五, 服务业输出阶段。在这个阶段, 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服务业的输出。

三、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答:陈栋生等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待开发 (不发育、成长、

成熟 (发达和衰退等阶段。

第一,开发 (不发育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下,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极高, 商品经济很不发达, 市场规模小, 经济增

长缓慢。

第二, 成长阶段。跨过工业化的起点, 标志着进入了成长阶段。经济高速增长, 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大; 第二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区域专业化分工迅速发展;形成增长极。

第三,成熟 (发达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减缓,逐渐趋于稳定; 工业化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第三产业也较发达,基础设施齐备, 交通和通信基本形成网络; 生产部门结构的综合性好, 区内资金积累能力强。潜在的经济衰退因素。

第四,衰退阶段。部门区域在经历了成熟 (发达阶段后,有可能进入衰退阶段。其主要特征是. 经济增长缓慢, 失去原有的增长势头; 处于衰退状态的传统产业在产业结构上所占比重大, 出现结构性衰退; 此后,经济增长滞缓, 逐渐走向衰落。

四、配第—克拉克定理的主要内容?

答: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

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移动。这样, 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减少, 第二和第三产业将增加。造成这种变

化的原因是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的收入差异, 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五、库兹涅茨法则

答:通过对各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这些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 (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 但是, 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基本上是上升的。然而, 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未必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一样同步上升, 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他认为引起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因是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

相对收入的差异。

六、霍夫曼定理

答:霍夫曼定理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区域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霍夫曼在 1931年运用近 20个国家工业结构变化的时间序列资料, 重点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 (轻重工业划分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被称之为“ 霍夫曼比例” 。

第四章

一、简述城镇体系结构与组织规划的定义?

答:将传统的“ 三结构” 规划上升、扩展为包括制定实现结构优化的政策、措施在内的城镇空间组织、城镇功能组织、城镇规模组织规划, 并在具体内容上根据政府职能进行相应扩充。

二、城镇空间组织的定义与作用意义?

答:城镇空间组织的定义:按照城镇地域空间结构形成完善的客观规律和城市化战略中对空间城市化的基本要求, 提出城镇空间规划及其操作方案, 包括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城镇空间组织的作用与意义 :主导城乡空间结构调整; 指导区域性基础设施配置; 引导生产要素流动、集聚; 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 推进规划地区城市化和

现代化。

三、城镇功能组织的定义和内容 ?

答:城镇功能组织的定义:指按照城镇职能结构形成完善的客观规律和城市化战略中对城市现代化的基本要求,确定合理的中心城市体系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实施对策。

城镇功能组织的主要内容:中心城市体系规划,确定中心城市的不同等级; 提出

应发展的现代城镇功能; 确定中心镇、一般镇发展布局的原则、标准和中心镇设置方案。

四、城镇规模组织的定义和内容?

答:城镇规模组织是指按照城镇规模结构形成完善的客观规律和城市化战略中对

城市规模的基本要求,确定合理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提出相应的引导、控制政策。城镇规模组织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优化原则和方案;确定主要城镇的规划人口指导规模;确定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等。五、城镇群体空间发展的一般过程地域结构演变的空间动力学机制是什么?答:1 独立城镇膨胀阶段(地形、交通、同心圆); 2 城镇空间定向蔓生阶段 3 城镇间向心发展阶段 4 城镇连绵带(区形成阶段六、聚合轴的界定的条件是什么?答:1 在交通走廊主轴线具有一个或多个区域中心的地理单元; 2 受交通走廊、信息走廊轴向吸引并以此为经济主流向的城镇; 3 与生产力总体布局框架一致。七、中心城市的标准是什么?答:中心城市的标准应该分为两类:前提性标准,这是一个具体的基本标

准,是成为中心城市的“门槛”,凡满足这些指标才有可能成为中心城市,是作为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目标性标准,这是一个最高的导向性标准,是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是发挥其中心作用的素质标准,也是作为中心城市的充分条件。第五章一、城市生态环境的定义?答:是一个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二、生态城市的定义?答:生态城市是理想的未来城市理论,既为人们提供了系统的解决现有城市问题的对策,又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强调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有机子系统,城市活动必然受到系统各种生态因子的制约,系统的生态极限是城市活动的限值,否则,强度过高的城市活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破坏,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三、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思路是什么??答:(一以可持续理论指导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6

城市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提高城市支持系统的效果与城市可持续能力在相当程度上归结于城市的生态控制问题。 (二以污染预防作为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被动响应、接受现实、建设性发展到预防性阶段。(三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构建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基础首先,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趋势,即环保产业将成为城市支柱产业。环保产业是一项新兴的“朝阳产业”,也是控制污染、改善环境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其次,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还必须重视生态产业在城市中的发展。第三,在城市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要致力于从生产本位经济向职能经济的转变。四、城镇体系支撑系统的定义?答:城镇体系支撑系统是指与城镇体系建立与完善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五、城镇体系支撑系统发展理论有哪些?答; (一先行论——优先发展基础设施 ,该理论认为遍及整个社会利益的公共设施投资,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为直接生产部门提供外部经济效果,从而达到收益递增的目的。 (二滞后论——优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滞后建设基础设施部门,该理论认为有限的资本应首先发展工业部门,然后再来建设基础设施部门经济学的角度:利用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 (三同步论——基础设施与其它国民经济部门按比例投资、共同发展,该理论认为对工业、农业、外贸、消

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按不同比例进行大规模投资,实行平衡增长战略。第七章一、都市圈的概念?答:“都市圈”:指一个或多个大的核心城市,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连接城镇与地区组成的圈层式结构。广义的都市圈包含多种地域尺度,其中最重要两种形式是:以单一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日常都市圈”——“都市圈”。以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核心都市圈——“大都市圈”。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 7

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三、城乡一体化水平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是什么?答:一是城乡生产力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二是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均衡;三是城镇相当密集;四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能适应或超前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四、简述对概念规划的理解?答:城市或区域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是将城市或区域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战略与空间发展模式紧密结合的战略框架,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的宏观解答。它以战略性和空间性为中心,在多层次宏观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以城市发展目标、城市发展定位和规模、空间结构模式、交通框架、支柱产业和生态环境等重大战略问题为重点,提出空间发展战略和结构方案,为城市政府提供发展的思路、策略、框架,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指导。概念规划的主要特点:(1强调战略性,内容简化,重点突出;(2强调多目标,多方案比较;(3强调规划弹性,操作灵活。 8

如何构建“完整营销体系”打造“全面竞争能力”

目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已变得异常激烈。做好体系化营销,如何构建“完整营销体系”打造“全面竞争能力”。一起来看看新的体系化营销模式的一些特点。 体系化营销打破了传统的企业单点突破的营销方式,从而提高企业的营销效果和获取健康的盈利,并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在传统的4P或4c营销方式下,企业多从一个点(比如价格、终端拦截或一个促销的点子)或一条线(比如渠道)进行单点、单线的突破,将自以为是的某项长处发挥到极致,而难以甚至是不重视补足自己的短板,以及无法让每一个营销要素都一起增强。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为数不少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多体现在某个点上,而无法以面上的成体系的综合竞争力去攻城拔寨。 体系化营销将体系的观念和方法运用于企业的营销活动,将企业营销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各个层次、各种策略(市场调研,目标市场选择、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加以系统的规划和整合,使之前后成线、上下为经、左右为纬、纵横成网,而且强调各种营销资源的内部互动,使所有具备营销价值的因素合力产生更大的营销效力。 首先,市场竞争在企业价值链上全面展开,竞争重点向前端的研究开发和后端的市场开拓移动; 其次,竞争内容从效率为主向品种和质量为主转变;

再次,竞争方式从扩大规模和品种向追求持续盈利能力为主过度。这就要求企业从全局出发,转变营销模式。 新的营销模式要体现以下一些特点: 1、把企业价值链上的盈利潜力挖掘出来。 对企业来说,应在营销战略上突出发展科技力量和市场开拓力量.因为这两个阶段是盈利潜力最大的地方。 2、把营销资源有效的配置起来。 企业要有效地配置增量资源,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指南。 3、强调营销各部分的核心要素。 科技部分的核心要素是建立强大的品牌和销售力量,生产部分的核心要素为产品品质,市场部分的核心要素是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 4、用体系化观念统领企业的营销全局。 即使是任何一个小的营销块面也是和其他块面都是相互关联的,不能脱离其他的块面而孤立存在。

营销部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营销部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营销部的定位及其业务领域 (一)营销部是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和市场形势变化设立的以拓宽公司现有业务领域,创造新的业绩增长点,实现研发、市场紧密结合,创造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为工作目标,以实现员工创业梦想、打造具有示范性和带动作用的新的市场拓展部门。 (二)营销部的主要职责有 1.根据公司整体安排,仔细分析研读国家各项扶持政策,按照国家、地方不同职能部门的具体要求,进行有分工、有协作、责任明确、效率明显的项目申报工作。 2.整合公司现有的各种产品、资源,使现有的资源和市场实现最大程度的结合,综合运用公司已有的各项优势,拓宽公司的市场运营范围,创造性地开展新业务的拓展工作。 3.根据公司整体发展规划,积极拓展新的营销渠道,逐步建立新的营销网络,有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外联工作。 4.在实现公司原有市场销售额明显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开拓公司新的销售增长点,实现公司销售额跨越式发展。 5.在促进公司业务发展的同时,着重培养部门员工的个人素质和工作技能,树立员工在工作中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员工团队,形成核心凝聚力,最终成为公司的人才培养基地。

(三)营销部的业务领域 1.迅速、有针对性的进行各项扶持政策的搜集、分析和归纳,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根据公司决定,进行各项扶持政策项目的申报工作。项目申报工作按照明确的工作分工、流程和责任进行安排,做到责权明确,流程规范,有据可查。 2.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制定部门不同阶段的市场拓展策略以及规划,建立新的市场拓展渠道和模式,构建新的项目合作、业务拓展模式,进行新型信息服务的推广和宣传,开展资源开发、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的对外合作,拓展公司已开发产品的推广渠道,切实推进海外市场的开发,实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共同发展。 第二条营销部理念精神 1.以事业为纽带,以创业为目标,发扬拼搏精神,打造干事业的雄心和壮志,激发创业的精神和劲头,通过整个团队的拼搏和奋斗,实现部门事业的腾飞,实现每个人的人生价值。 2.人生的价值在与奋斗,企业和员工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努力拼搏,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赢,谱写属于我们自己的传奇人生。 3.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发展就必须去努力,只有每天一个脚印不停地奋斗,才能最终到达辉煌的成功终点。 4.成功在于严谨负责的态度,工作不论大小,都必须始终认真负责,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万无一失,严谨负责的态度是一个人和一个团队成功的有力保障。 第二章策略与原则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第四篇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根据土地、水资源、大气环流特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镇化地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第九章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 东部地区城市群主要分布在优化开发区域,面临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加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制约,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空间结构优化、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质量提升。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地区,要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继续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科学定位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经济集聚能力,引导人口和产业由特大城市主城区向周边和其他城镇疏散转移。依托河流、湖泊、山峦等自然地理格局建设区域生态网络。 东部地区其他城市群,要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统筹区域、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和信息网络建设,深化城市间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一体化发展。 第十章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

重庆市城镇体系规划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之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年) 一、人口与城镇化?城镇化发展方针: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着力建设都市区,加快培育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推进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发展道路:走土地集约、综合承载能力强的集约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 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规划至2010年,全市总人口3000万人,城镇人口16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3.8%;至2020年,总人口3100万人,城镇人口21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二、区域协调发展 市内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都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 与周边省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区域协作机制,构建成渝经济区,强化与南贵昆经济区、汉中经济区、武汉城镇群等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发挥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中的区位优势和增长极优势,发挥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撑、对外交流和辐射带动功能,推动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 ?三、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结构:市域城镇分为市域中心城市(都市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黔江)、次区域性中心城市(长寿等25个区县(自治县)政府所在地城镇)、中心镇(规划95个)和一般镇(规划至2020年,400个左右)五个等级。规划至2020年,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左右小城镇的城镇体系。??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形成以各级城市为中心、镇乡为节点,各级中心村、基层村有机结合、结构完整、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镇体系。 村庄的发展模式分为集中扩建、保留整治、撤并三类。

城市规划设计要点

城市规划设计要点 2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是在人居环境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对象的空间规划.城市规范源于建筑学领域,古罗马的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就提出了许多城市规划的原理,市政设施布局和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快速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方案设计的一种特殊形式.1.八小时快速.2.短期快速. 城市规划设计详细规划方案的一般过程是将目标,调查,预测的各项内容进行综合,以此模拟城市发展过程中这些要素及其关系的变化,演进以及形成的各种状态,然后对这些状态进行评价和取舍,在必要时调整各类要素的内容及相互关系,建立实现某种未来状态的理想蓝图,最后提出一整套统一的规划成果.重点是建立起各类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考虑这种关系在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背景下的动态过程.使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类对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观愿望在这些关系的演进中取得综合体现. 快速设计分析的过程: 1.概要性地掌握设计任务的基本情况,如项目类型,基地环境,用地环境,用 地面积,交通状况,上一层次规划对本地的控制管理要求,设计时间限制 等. 2.分析基地的外部环境条件,道路交通组织状况,城市景观等,充分考虑设计 方案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处理好种种问题. 3.分析设计项目的内部功能特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画出简单的功能关系 图. 4.分析设计要求,领会设计的一般要求和特殊建议. 5.确定规划结构,进行功能组织,根据不同类型用地的要求,找出最恰当的组 合布局;进行交通组织,包括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进行空间环境设计,根 据用地最主要的特点及性格特征,创造出具有特色的空间环境意向. 6.调整设计方案. 其中需重点讨论的内容是:用地内部的功能分析,交通组织分析及外部环境条件的分析. ?用地内部的功能分析: 根据用地的功能和性质进行功能分区,确定各部分用地之间的关系,确定各部分用地的公共性,私密性,中性. ?交通组织分析: 分析基地外部的道路交通组织状况,包括道路的性质,等级,交叉口的形式及交通控制方式,基地周边的用地性质及所产生的交通量.分析基地内部的交通组织状

营销体系体系建设方案

营销管理体系建设方案 梳理单位与公司、合作单位的关系,以服务为主导,满足不同消费者差异性需求,进一步提升专业市场开发能力,全力扩大市场份额和收入规模,着眼单位长远发展,健全延伸性服务营销管理体系。 一、建立营销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营销体系建设涉及问题复杂,事关公司未来定位,应收集三方意见,由单位为主导,成立领导小组,进行统筹安排,详细调研,以求达成共识,以便方案顺利实施。 二、时间安排 1、X月X日前完成方案初稿; 2、X月X日至X月X日,由单位牵头召集三方负责人对方案进行研讨、修定; 3、根据方案调整、试行实施。 三、方案构架 1、方案一: (1)整合合作单位。 重组XXX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以延伸性服务为主要内容,

以公司为结构对合作单位进行整合,形成共同利益分配架构。从利益共同体上着手解决目前存在的零散、混乱局面,树立其主角意识,以公司为框架构建延伸性服务营销部门。 (2)架构 备注:以公司重组树立起主角意识,以设计较高标准入伙条件,以利益分配比例倒逼其加大投入;通过设计弹性返还机制,提高其经营主动性;以扩大市场容量为共同愿景从内至外促使其提升服务质量,从而实现双方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3)利益分配: 入伙条件 扩大投入 主体意识 服务质量 弹性返还 扩大规模实现双赢

①以延伸性服务净收益为基数按比例进行分割,XXX占净收益的50%,XX公司占30%,弹性返还比例占20%。 ②以XXX设计目标为入伙标准,将具有一定实力的合作单位纳入公司,对公司进行结构重组,按资金投入比例重新划分利益分配格局。 (4)存在的问题 根据单位发展长远规划,以公司为框架整合部分有实力的合作单位,在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公司架构,形成整体,激发合力,能有效解决前期资金投入的问题,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合作单位主观能动性。但是也存在部分难点,将合作单位纳入利益共同体势必重新调整公司结构,设计分配方案,虽能从做大延伸性服务项目市场规模中期望未来发展前景和收入规模,但前期工作量大,如人员调整、价值观念、经营主导权、利益分配比例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年度)

摘: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2012-01-03 16:29:05)转载▼标签:全国城镇体系分类:转: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 导言 (1) 第一章指导思想与目标 (2) 1.1 指导思想 (2) 1.2 规划目标 (2) 1.3 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 (3) 1.4 技术路线 (3) 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4) 2.1 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 (4) 2.2 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10) 2.3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特征 (15) 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规模预测19 3.1 城镇化的现状与趋势 (19) 3.2 城镇化总体策略 (20) 3.3 城镇化政策分区与发展指引 (20) 3.4 城镇化水平预测 (24) 3.5 城镇规模结构 (29) 第四章城镇空间规划 (35) 4.1 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35) 4.2 城镇空间布局 (36) 4.3 城镇空间发展指引 (41) 4.4 省域城镇发展指引要点 (44) 第五章城镇发展支撑体系 (47) 5.1 综合交通设施 (47) 5.2 市政基础设施 (57) 5.3 社会基础设施 (60) 5.4 公共安全体系 (62) 第六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63) 6.1 生态保护 (63) 6.2 环境治理 (64) 第七章规划实施 (65) 名词解释 (66) 大都市连绵区 (66) 城镇群 (66) 全球职能城市 (66) 区域中心城市 (67) 门户城市 (67) 老工业基地城市 (67) 矿业(资源型)城市 (67) 历史文化名城 (67)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目标

1.1 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实现健康城镇化; (2)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城乡规划对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3)进一步发挥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发挥城乡规划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4)继承与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好珍贵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城市新文化。 1.2 规划目标 具体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落实“五个统筹”,实现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科学决策;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在地域空间上的落实,协调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形成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与循环;调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从全国层面出发,提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进一步完善的意见,促进跨区域的协调发展;导和规范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为城市规模的合理确定提供依据和指导。 1.3 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 (1)近期(2005-2010):与国家“十一五”规划相协调,提出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重点,确保健康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2)远期(2011-2020):与国家中长期规划相协调,确保城镇化的有序和健康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1.4 技术路线 重视前提条件分析。以人口、资源、环境分析为基础,以产业发展政策为指导,分全国城镇发展的条件,全面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 突出公共政策属性。以党和国家的政策为依据,体现城乡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实现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根据一级政府一级事权的原则,针对中央政府对空间发展的要求,分层次、分类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现决策的科学化。 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与国家批准的各级各类规划相协调,多种收集相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建议和意见,利用航空遥感、卫星照片分析等手段,提高空间资源分析的科学水平,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2.1 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 (1)经济全球化 (2)农业发展与农村政策 2003 年,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选择了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肉牛肉羊、牛奶、水产品等11 种优势农产品,规划了35 个优产区作为近期发展重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内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在农产品加工服务方面的专业将会较大水平提高。 (3)国家产业发展前景 (4)国家区域政策的要求 (5)小康社会的目标

(完整版)城市规划资料集电子版

城市规划资料集电子版 篇一:城市规划资料集内容详述 (第1分册总论概论)目录 第一部分城市规划概述第二部分城市规划体系 第三部分城市规划重要文件、法规资料索引附件《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1995年6月1日建设部令第43号发布)各章引据的文件、法规和技术标准目录后记(第2分册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目录 第一部分城镇体系规划 1 概述 2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3 跨行政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4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例简介 5 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二部分城市总体规划 1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2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3 城市性质、城市规模 4 城市总体布局 5 城市用地规划 第三部分城市分区规划 1 概述 2 常用表格 3 实例 第四部分城市总体规划实例共计60个实例 附录城市空间发展战备规划研究(或称“概念规划”) 1 概述 2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实例后记 (第3分册小城镇规划)目录 1 小城镇界定、类型和发展 1.1 小城镇界定 1. 2 小城镇的类型

1.3 小城镇的作用、发展理论和现状 1.4 国外小城镇建设 2 小城镇规划特点、依据和原则 2.1 小城镇规划特点2.2 小城镇规划依据 2. 3 小城镇规划原则 2. 4 小城镇建设指导思想 3 小城镇规划的内容、程序与审批 3.1 小城镇规划的一般任务 3.2 小城镇规划编制程序 3.4 小城镇镇域规划的任务、内容、深度和成果 3.5 镇区总体规划任务、内容、深度和成果 3.6 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内容、深度和成果 3.7 小城镇修建性详细规划任务、内容、深度和成果 3.8 小城镇规划的编制管理与审批主体 4 小城镇规范的基础资料 4.1 基本要求 4.2 小城镇总体规划阶段基础资料 4.3 其他相关资料 4.4 详细规划基础资料 5 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5.1 镇域村镇体系 5.2 镇域村镇发展条件的评价 5.3 镇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 5.4 镇域职能结构 5.5 镇域村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 5.6 镇域村镇空间分布结构 5.7 镇域村镇体系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8 镇域基础设施及社会设施 6 小城镇的性质与规模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与基础设施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七章区域进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进展战略 第二节进展方向与战略目标 第三节战略抉择 第四节进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 第三节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 第九章区域土地利用与爱护 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 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第四节优势区规划

第五节土地爱护 第十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 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 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 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 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 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 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节城镇进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第三节城镇进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五节重点地区和要紧都市的进展战略规划

第十三章区域环境规划 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 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 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要紧内容 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 第七章区域进展战略 第一节战略与区域进展战略 战略那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军事战略指对战争全局的谋略和谋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略研究已超出军事的范围,被引伸到经济、科技、教育、社会进展等领域。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的《经济进展战略》著作出版后,经济进展战略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亦广泛开始经济进展战略的研究。 战略那个概念,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进展有重大意义。战略研究具有如下特征: 3 / 50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介绍(doc 8页)(正式版)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简介

一、城市概况 1、地理位置 老河口市地处鄂西北,汉江中游东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20°00′,北纬32°10′—32°38′,东西最大距离4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51公里,市域国土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 老河口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东北依豫西南与邓州市和淅川县接壤,中心城区距河南省邓州市和南阳市分别为60公里和120公里。省内南接襄樊市、西北连十堰市,分别与襄阳区、丹江口市和谷城县毗邻,中心城区距省会武汉市418公里,距襄樊市71公里,距丹江口市24公里,距谷城县和十堰市分别为24公里和133公里。境内汉丹铁路贯穿南北,襄渝铁路和汉十高速公路从市域南部穿境而过;316国道、302省道从市境经过;全国六大军用机场之一的老河口机场属大(一)型机场,民航开通有至北京、佛山等5条航线。 2、自然条件 老河口市地处秦岭支脉伏牛山南支尾端,南阳盆地边缘,地貌形态多姿。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丘陵、岗地、平原三种地形。其中东部、中部为平岗地,高程(黄海高程,下同)在100米至150米之间,面积590平方公里;西北部为低丘,高程在150米至462米(为境内最高点)之间,面积225平方公里;南部为平原,高程在100米上下,面积217平方公里,分别占市域总面积的57.2%、21.8%、21%。 老河口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全市年平均气温15.3℃,极端最高气温41.0℃(1977年),最低气温-17.2℃(1961年),最大冻土深度120毫米;年平均降雨量831.0毫米,最大日降雨量178.7毫米;日照时数1828.7小时,日照百分率41%;盛行风向东北风,平均风速1.4米/秒,最大风速17.7米/秒。 老河口市境内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164.09平方公里。汉江是流经境内的最大河流,过境长58公里,最大洪流量57200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为384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后年平均过水量259亿立方米);境内尚有10条发源于朱连山的小河流,源短流小,枯水期流量不到0.5米/秒;引丹灌渠所形成的人工水利系统使市域21座水库获得了丰富的水源,引水能力3.2亿立方米,可直接灌溉全境大部分地域;境内以排子河水库、孟桥川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目标是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中心,多组团、城镇群集合”的现代化大都市,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长江山峡生态功能区。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新总规》)。重庆第一次被明确定位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重庆作为特大经济城市,将带动川东以及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以多中心五个等级谋求市域城镇大发展。重庆市域城镇分为五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都市区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都市区是重庆市市域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突出其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和西部地区的核心地位,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交通运输、物流配送、资金融通、现代管理、综合服务、技术传递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万州是重庆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发展成为重要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辐射川东北、陕南、鄂西的区域中心。 涪陵是重庆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积极培育高科技产业,推进核能能源开发,强化对乌江流域的辐射作用。

江津是重庆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合川是重庆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进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开发。重点发展食品、轻纺、建材、商贸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 永川是重庆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黔江是东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渝、鄂、湘、黔四省(市)商贸重镇。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 长寿等25个区县(自治县)次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承接和传导经济辐射的功能,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三种模式建设新农村 重庆市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将采用集中扩建、保留整治、撤并三类发展模式。 位于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经济、基础设施、交通、自然资源等条件相对优越的行政村,进行集中扩建;位于丘陵和低山区的其他行政村,经济、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等条件一般,离主要交通线较远的行政村,进行保留整治;对规模过小、位置较偏僻、基础设施差、缺乏基本生存条件,以及位于风景区及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等特殊控制区内的行政村,原则上进行撤并。 到2020年,重庆市形成以各级城市为中心、镇乡为节点,各级中心村、基层村有机结合、结构完整、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镇体系。中心村还设置“一校三室一园一场”的公共服务设施,即村小学、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五保家园、运动场地。基层村也要设置“三室一场”,即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运动场地。 2、重点保护三峡库区生态 到2020年,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二级,森林覆盖率达到45%,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地质环境安全监测体系健全,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新总规》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也做了明确的部署。要求重点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积极开展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和以生态脆弱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

摘: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 (2012-01-03 16:29:05) 转载▼ 分类:转: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 标签: 全国城镇体系 导言 (1) 第一章指导思想与目标 (2) 1.1 指导思想 (2) 1.2 规划目标 (2) 1.3 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 (3) 1.4 技术路线 (3) 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4) 2.1 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 (4) 2.2 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10) 2.3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特征 (15) 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规模预测19 3.1 城镇化的现状与趋势 (19) 3.2 城镇化总体策略 (20) 3.3 城镇化政策分区与发展指引 (20) 3.4 城镇化水平预测 (24) 3.5 城镇规模结构 (29) 第四章城镇空间规划 (35) 4.1 城镇空间发展策略 (35) 4.2 城镇空间布局 (36) 4.3 城镇空间发展指引 (41) 4.4 省域城镇发展指引要点 (44) 第五章城镇发展支撑体系 (47) 5.1 综合交通设施 (47) 5.2 市政基础设施 (57) 5.3 社会基础设施 (60) 5.4 公共安全体系 (62) 第六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63) 6.1 生态保护 (63) 6.2 环境治理 (64) 第七章规划实施 (65) 名词解释 (66) 大都市连绵区 (66) 城镇群 (66) 全球职能城市 (66) 区域中心城市 (67) 门户城市 (67) 老工业基地城市 (67)

矿业(资源型)城市 (67) 历史文化名城 (67)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目标 1.1 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实现健康城镇化; (2)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城乡规划对空间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协调发展,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3)进一步发挥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发挥城乡规划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4)继承与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特色,弘扬民族精神,保护好珍贵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城市新文化。 1.2 规划目标 具体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落实“五个统筹”,实现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科学决策;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在地域空间上的落实,协调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形成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与循环;调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从全国层面出发,提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进一步完善的意见,促进跨区域的协调发展;导和规范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为城市规模的合理确定提供依据和指导。 1.3 城镇发展的阶段目标 (1)近期(2005-2010):与国家“十一五”规划相协调,提出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重点,确保健康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2)远期(2011-2020):与国家中长期规划相协调,确保城镇化的有序和健康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1.4 技术路线 重视前提条件分析。以人口、资源、环境分析为基础,以产业发展政策为指导,分全国城镇发展的条件,全面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 突出公共政策属性。以党和国家的政策为依据,体现城乡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实现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根据一级政府一级事权的原则,针对中央政府对空间发展的要求,分层次、分类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现决策的科学化。 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与国家批准的各级各类规划相协调,多种收集相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建议和意见,利用航空遥感、卫星照片分析等手段,提高空间资源分析的科学水平,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第二章城镇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2.1 城镇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 (1)经济全球化 (2)农业发展与农村政策 2003 年,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选择了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肉牛肉羊、牛奶、水产品等11 种优势农产品,规划了35 个优产区作为近期发展重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内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在农产品加工服务方面的专业将

安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 第一章总则 第条编制目的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于年底已实施到期。为适应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打造“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的目标要求,确立安徽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构筑具有安徽特色的城镇体系,引导全省城乡空间高效、集约、和谐发展,安徽省人民政府编制《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条编制主要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号)》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送审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条指导思想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核心,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 ()坚持“双轮驱动”。加快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增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联系,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 ()立足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特点,全省空间统筹规划,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全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第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安徽省行政辖区,包括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宣城市、六安市、黄山市、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阜阳市、淮北市、宿州市和亳州市,共个地市。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介

更多资料请访问.(.....)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简介 一、城市简况 1、地理位置 老河口市地处鄂西北,汉江中游东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20°00′,北纬32°10′—32°38′,东西最大距离4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51公里,市域国土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

老河口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东北依豫西南与邓州市和淅川县接壤,中心城区距河南省邓州市和南阳市分别为60公里和120公里。省内南接襄樊市、西北连十堰市,分别与襄阳区、丹江口市和谷城县毗邻,中心城区距省会武汉市418公里,距襄樊市71公里,距丹江口市24公里,距谷城县和十堰市分别为24公里和133公里。境内汉丹铁路贯穿南北,襄渝铁路和汉十高速公路从市域南部穿境而过;316国道、302省道从市境经过;全国六大军用机场之一的老河口机场属大(一)型机场,民航开通有至北京、佛山等5条航线。 2、自然条件 老河口市地处秦岭支脉伏牛山南支尾端,南阳盆地边缘,地貌形态多姿。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丘陵、岗地、平原三种地形。其中东部、中部为平岗地,高程(黄海高程,下同)在100M至150M之间,面积590平方公里;西北部为低丘,高程在150M至462M(为境内最高点)之间,面积225平方公里;南部为平原,高程在100M上下,面积217平方公里,分别占市域总面积的57.2%、21.8%、21%。 老河口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全市年平均气温15.3℃,极端最高气温41.0℃(1977年),最低气温-17.2℃(1961年),最大冻土深度120毫M;年平均降雨量831.0毫M,最大日降雨量178.7毫M;日照时数1828.7小时,日照百分率41%;盛行风向东北风,平均风速1.4M/秒,最大风速17.7M/秒。 老河口市境内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164.09平方公里。汉江是流经境内的最大河流,过境长58公里,最大洪流量57200立方M/秒,年平均径流量为384亿立方M(南水北调后年平均过水量259亿立方M);境内尚有10条发源于朱连山的小河流,源短流小,枯水期流量不到0.5M/秒;引丹灌渠所形成的人工水利系统使市域21座水库获得了丰富的水源,引水能力3.2亿立方M,可直接灌溉全境大部分地域;境内以排子河水库、孟桥川水库为骨干的大、中、小型水库50余座,水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5.64%。 老河口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初步探明的有十一种,除粘土矿、河道砂石外,其它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域西北部。西北部多为古生界和元古界沉积岩分布,在古生界地层中多为石灰岩,下部有赤铁矿和古煤,沿构造断裂带有宽达5M以上的方解石脉;在元古界地层中以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为主,夹有较宽的白云质大理石。白云岩矿总储量500亿吨,

城乡规划实务-城镇体系规划知识点

城镇体系规划一基础知识 城镇体系规划是针对城镇发展战略的研究,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合理进行城镇布局,优化区域环境,配置区域基础设施,明确不同层次的城镇地位、性质和作用,综合协调相互的关系,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1.城镇体系的类型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智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其基本特征包括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城镇体系的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1)以中心城市数量的多寡 组合方式分类:包括单中心城 镇体系、多中心城镇体系 2)按区域的经济类型分类: 包括矿区类型、农业类型、流域类型、铁路公路沿线型体系等 3)按行政等级和管辖范围分类: 包括全国、省域、市域、县域城镇体系,以及以特殊的地理区域和经济区域为对象的, 如沿海、演讲、边境地区城镇体系等。 2.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包括: 1)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 2)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 3)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 4)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 5)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 6)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7)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 8)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3.城镇体系规划的层次 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或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包括直辖市、市和有中心城市依托的地区、自治州、盟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包括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域)城镇体系规划4个基本层次。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范围一般按行政区划定。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 另外,还有一种跨行政区的城镇体系规划。虽然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范围一般是按照行政区域划定的,但根据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要(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可编制跨行政区的城镇体系规划。(类似都市圈规划) 4.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主体和审批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由国务院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由省或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由省或自治区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同意后,由国务 院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由城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署、自治州、盟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纳入 城市人民政府驻地镇的总体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实行审批。 跨行政区的城镇体系规划 由有关地区的共同上一级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上报有关地区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5.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1.省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草)地区、大型湖泊、

(完整版)全业务运营商营销体系的搭建

全业务运营商营销体系的搭建 (2008-07-16 14:08:32) 兰敏中研博峰咨询有限公司北方区域中心总经理高级咨询顾问【导读】中国移动运营商的营销体系经过了专业化和市场化发展,移动运营商市场营 销整体专业化运作不断加强,逐步建立起营销体系。全业务运营时代即将来临,如何从现有的粗放式管理逐步向专业化营销管理过渡,是移动运营商的省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全业务转型快慢和效果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移动运营商在市场中的竞争应对能力。如何在不发生组织大变革和影响企业绩效的前提下,实现营销能力的提升,是多数移动运营商省级公司考虑的重点,也是运作过程中的难点。 本文总结了营销体系建设项目经验,提出"从组织职能入手,重点规范流程和人员能力,建立跨部门的沟通机制"理念,保持营销体系的平稳,前期不进行大规模的组织变革,而是先从提升整体营销能力出发,建立营销专业化职能,规范流程,提升人员能力,再在此基础上分阶段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从如何提升全业务运营情况下移动运营商省公司的营销能力进行阐述,解决当务之急。 1、以提升移动营销能力为出发点,构建移动营销体系,为健全营销组织职能提供理论基础 营销组织是营销管理的基础,而营销体系是营销组织构架的基础,营销体系与营销能力的提升息息相关。因此建立营销能力体系成为营销组织的关键,同时也是营销组织构建的第一步。 首先,我们先明确营销组织职责的理论依据。从营销组织具备的职能划分,可以将营销能力划分为五大块,即营销分析能力、营销策划能力、营销推广能力、营销执行能力、营销支撑能力,各种能力的定义和要素详见下图1。

图1 中国移动营销能力体系及释义 * 营销分析能力:对于中国移动建立客户营销信息收集、分析和数据挖掘系统至关重要 作为企业的"耳目",市场研究部门不但需要从市场调研和竞争情报监测中获取数据,更要加大内部经营分析力度,为营销策略做准备。 从项目经验中笔者得出,运营商的营销分析基本职能已经具备,但作为领导的参谋部门,专业能力和数据挖掘方面仍然有所欠缺,同时,由于专业培训和系统支撑不到位,即使建立了分析模板,营销分析能力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 * 营销策划能力:重点管理营销方案生命周期,为后期的营销推广和和执行打下基础 从营销方案制定的整个过程来看,几个关键节点需要特别关注,如策略假设、目标客户界定、营销产品或活动设计、收益测算和评估。其中,策略假设是重中之重,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 多数移动运营商省公司都设立了营销策划的职能,并且成立新的团队或者部门,但由于相关流程不健全,加之缺少专业化的人员配备,营销策划职能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另外,地市公司在策划方面可能具备更多的实战经验,从而出现省公司对地市公司营销策划指导力度受阻的情况,甚至出现失控。 * 营销推广能力:是提升客户感知的有效手段之一 营销推广包括了客户、产品和媒体属性的分析,以及宣传案的制定和执行,作为营销案的组成部分,目标客户群的针对性营销推广是重点。该方面职能在市场营销部门已经设立了相应岗位,但目前仍然缺乏及时的推广效果监测和反馈。 * 营销执行能力:是能力构架中复杂度相对较高的一个环节 该环节复杂度高主要体现在运作流程较长,从移动运营商省公司营销案下发,到地市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条件 区域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条件应包括历史背景、区域基础和经济基础等方面。 (1)历史背景 分析的主要内容:分析该区域各个城镇的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解释区域城镇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导致每个阶段城镇兴衰的主要因素,特别要重视历史上区域中心城市的变迁 目的:研究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演变的历史规律的目的是解释当前城镇体系的形成特点,从而为预测未来影响城镇体系发展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提供启示。 (2)区域基础 分析目的:研究区域经济和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涉及到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劳动力、经济技术基础、区域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广阔的领域。 (3)经济基础 分析内容:①要深入分析各产业部门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②明确各城镇中主要部门的发展方向。 通常需要回答的问题:①区域的工业发展方向,工业结构的调整及时序安排,主要城镇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 ②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农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③综合运输网的改善与城镇发展的关系;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城镇发

展的关系; ④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等。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预测所涉及的方面和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总人口的预测因资料丰富、方法成熟相对简单,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则比较复杂,尤其是我国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不一致,前后年份的城镇人口资料缺乏可比性,给城市化水平的预测带来较大的难度。 确定城镇人口的实际含义和收集每个城镇最接近实际的城镇人口资料是准确预测城市化水平的关键。 应该从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可能性和城镇对农业人口可能的吸引能力两个侧面进行预测与互校。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城镇在区域中承担的职能是影星城镇规模和增长的重要因素。城镇职能结构的规划首先要建立在现状城镇职能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各城镇之间职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城镇的职能分类。 对重点城镇还应该具体确定他们的城镇性质,力求把他们的主要职能特征准确表达出来,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有所依循。 有必要指出的是城镇体系的职能类型也应考虑未来一定年限内的新设城镇,确定其职能类型,使其与城镇体系原有城镇协同发展。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确立应建立在分析现状城镇规模及分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