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院前急救的意义、特点和运作

院前急救的意义、特点和运作

院前急救的意义、特点和运作
院前急救的意义、特点和运作

院前急救的意义、特点和运作

一、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和主要任务

现代急救管理的集中点是重视院前急救、规范医院急诊科管理和强化监护病房管理三方面的内容,落实在组织建设上为不断完善急救医疗体系(EMSS)的建设。这种急救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改变了过去只局限在狭隘的医院急诊科范围内被动地等候病人的局面,而是扩大到走出医院“围墙”,同时致力于院前急救。我们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充分明确,院前急救并不仅仅是急救站的事,也不只是抢救危急病人时在场的人们的责任,因为医院急诊科的设备装备得再好,急诊科的技术人员配备得再多,如果不重视院前急救,如果没有院前急救的有效救治,致使病人失去了抢救时机,那么急诊科将是一事无成。重视院前急救,并非可以不重视医院急诊科管理和建设,而是应该做好院前急救和医院急诊科工作之间的联系衔接和合作配合,因为院前急救是短暂的,是应急性的,经过简单急救后,病人还要转送到医院急诊科继续救治;做好途中运送和救治其目的是为了争取抢救时机,保证将病人运送到医院得到更好的救治;没有医院的继续救治,院前急救的效果也是很难巩固的,甚至会有继续恶化的可能性。因此,医院急诊科要根据本地院前急救的特点和情况,来确定本科任务、特点、内容和组织形式。现在,对院前急救的认识应提高到社会对急救工作的需要上来,提高到评价一个城市急救工作水平和能力高低上来。

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对呼救伤病人进行现场急救和运送,要求接到呼救电话或其他方式的信息后,救护车(或救护艇)要立即出动,医护人员要随车(或随艇)前往尽快到达现场,进行现场急救后,迅速安全地将病人送到就近的合适的医院急诊科(室)。根据我国情况,呼救伤病人中一类是生命有危险的病人,例如急性心肌梗塞、窒息、大出血、昏迷病人等,称为危重病人,约占10~15%,其中要就地进行复苏抢救的特别危重病人不足5%;另一类是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不会发生生命危险的病人,例如骨折、急腹症、普通外伤病人等,占呼救病人中的大多数,在进行简单现场处理后,就近送到合适医院或特约医院治疗。②对各类灾难遇难者进行院前急救,例如水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战场救护等,在现场救护并组织合理分流运送,在这种现场急救中还关系到救护人员自身的安全问题。③特殊任务的救护值班,例如大型会议、重要会议、比赛等,发生情况按上述情况处理。

二、院前急救的主要特点

明确院前急救的特点对于组织急救工作,提高急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院前急救的特点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况紧急

院前急救的这一特点不仅表现在病情急、时间急,而且表现在心理上的紧急。时间就是生命,要求尽速到达现场,要充分注意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上焦急和恐惧的特点,不论是一般急诊病人还是危急垂死病人都要毫不拖延地迅速运送病人以满足病人及其家属的要求。因此要求救护人员常备不懈、保持车辆完好状态,做到随叫随出。

(二)急救条件较差

院前急救的条件一般较差,在光线暗淡、空间较小、人群拥杂的家中或马路上,在将病人搬上救护车后由于车辆震动和马达噪声使诊疗工作难以进行,要求医护人员在技术操作上、急救基本功上都有较好的熟练技能。

(三)病种涉及多科

院前急救的病人科目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求救护人员在较短时间对病人病种科目作出初步筛选、诊断和处理,要求救护人员掌握全科的知识和技能,能自然地应付各科急诊病人,这是院前急救十分重要的特点,尤其在发生重大事故进行现场救护时,如果过分强调专科将是对急救工作十分不利的。

(四)体力消耗较大

院前急救的现场是各种各样的,可能要爬高楼或高坡,也可能串街过巷到车辆无法到达的地方,甚至是布满荆棘的地方,医护人员身背急救箱既要救治病人,又要指导和帮助搬运病人,因此消耗体力较大,要求有强健的体魄。

(五)对症急救是主要任务

通常在院前急救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给医护人员进行鉴别诊断。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症急救,是针对生命指征的问题尤其是心、肺、脑功能衰竭进行复苏(ca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以及对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能使病人初步得以救生的各种对症急救。

三、院前急救的主要内容

(一)现场急救

时间就是生命,一定要改变所谓现场急救是迅速把病人送到医院去进行治疗的陈旧观念。实践证明,一些原有希望救活的病人失去抢救机会,其关键是忽视现场急救的重要性,采用先“送”后“救”,而不是坚持先“救”后“送”的重要原则。例如外伤大出血病人必须先进行止血处理后再运送,可减少失血性休克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休克程度;又如对骨折病人必须先进行初步固定并正确地搬运和护送,才能减轻病人痛苦,并预防骨折加重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又如对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

必须进行心肺复苏才能使病人有得救的希望。因此,对院前急救的新概念应扩展到对急诊病人(尤其是危重病人),要求能在其发病和呼救时,及时将医疗措施送到他的身边,立即开始有效处理,然后安全护送到就近合适的医院作进一步诊断和处理。

院前现场急救包括在家庭、工厂、农村、街道以及交通事故现场等所有出事地点对病人的初步救护,这是我国当前医疗救护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其关键问题是要大力进行急救知识普及训练以及提高广大群众初步急救技能,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和效果;对医务人员也同样有普及急救知识的问题,专业分科越来越细,过于专门化带来的问题是对急诊伤病人缺乏有效的急救技能,一位心内科医师可能对外伤止血、骨折固定的急救技能缺乏足够的掌握,外科医师可能不懂得常见内科急诊的初步急救,因此要求医务人员都能掌握全面的急救知识,才能满足各类急救病人的需要。尤其是急救五项技术:进行有效的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这些现场急救技术的特点是:基本上徒手进行,很少依赖器械设备;操作简单易行,容易掌握;效果强调确实可靠,要求程序和操作方法的准确性;不但医务人员,而且一般群众都能掌握;对医务人员来说,现场急救的要求提高,即通常强调的ABCD复苏程序:抢救

A(airway)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要果断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方法;抢救B(breathing)是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抢救C(cardiac massage)是扣击胸部和胸外心脏挤压法,必要时行开胸心脏按摩;抢救D(drug)是心内或静脉内注射药物。

(二)搬运

经过初步现场处理后,必须把伤病人及时转送到合适的医院进行进一步急救处理。在这个转送过程中,搬运做得及时正确不但可减少伤病人的痛苦,还可有利于防止造成新的损伤而招致残疾或死亡。搬运方法有多种,可因地、因时、因人而宜选择合适的,最常用的方法有担架搬运法、徒手搬运法等。对颈、腰椎骨折病人必须三人以上同时搬运,托住头颈、胸腰、臀部脚腿,切忌一人搬腿的双人搬运。

(三)监护运送

现代急救医学的新概念,已摒弃过去把运送急诊病人看成是交通部门或医务人员只是协调运输部门进行,导致在运送过程中得不到有效医疗救护的保证的陈旧概念,而是认为医疗急救运送是院外(院前)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结急救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的“链”,要把单纯的病人运载工具改造成为抢救危重病人的“流动医院”、“活动急救站”,成为医务人员院前抢救的场所,即“浓缩急诊室”,甚至发展到“集装箱急救车”(实际上是一种微型医院)。

四、院前急救的组织形式

我们城市的院前急救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广州模式,这是由市急救指挥中心负责高度,以若干个医院急诊科成为一区域中心,实行分区域分科负责急救工作的模式。该市急救指挥中心成立于1990年,以120为统一急救电话,全市划分为25个片,指挥中心与各片医院无直接行政隶属关系,但负责进行调度指挥,并负责与其他系统如公安、消防等的联络协作,以应付重大突发事件,负责急救情报收集研究,负责群众性急救知识培养。医院接指挥中心通知后派车并配备医护人员赴现场急救后将病人运送回本院继续救治。二是重庆模式,这是依托医院的一种模式,市救护中心站1987年与市四院合并成市医疗急救中心,这种模式占我国大多数,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县中心医院一般都兼急救中心。三是上海模式,这是由医疗急救中心站及其所属分站与市内一些医院紧密协助的模式,即分站设在区、县中心医院,通过中心站调度后由分站派车到现场急救,将病人送到分站所在医院或到病人特约劳保医院继续救护。

上述模式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纳,可进行修改变革,但其根本原则是:①要满足最短的反应时间,即以最快的速度将病人送到合适医院,就是要考虑到城市交通道路、急救半径、医务人员配备快速行动等问题;②要保证最佳的院前救护,主要是随车医务人员的专业性质和技术水平程度;③要结合适应突发事件的应急,保证在统一调度下医院有很强的接收急诊病人的能力;④要有利于合理利用急诊资源取得最佳效益,减少人员资源浪费,提高急救设备的充分利用。

五、院前急救的管理

重视和加强院前急诊工作的关键是管理,要特别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一)良好的通讯联络

现代急救医疗已把通讯连同运输、技术称为院前急救的三大要素,通讯是其中重要的最先的一环,全国120急救电话的收接畅通,充分利用各种有线、无线通讯器材来进行联络、指挥、调度是不可缺少的。(二)完好的运输工具

通常情况下是指救护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世界急性心肌梗塞(AMI)约有40%~60%因合并症而在发病最初几小时内死亡,其中70%因来不及送医院而死于现场或途中,对于这种严重的逼向死亡(dead on arrive,DOA)的病人,即使在救护车内也是很难以挽救的,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救护车内装备心肺复苏(CPR)和生命高级维持技术(ALS)和病人监护(monitor)等急救器械设备,使救护车成为集运、救、护三种功能于一体的急救运载工具,称其为“复苏救护车”(resuscitative ambulance)或“复苏救护艇”(resuscitative ambulance ship),有人又称其为流动监护病房(MICU)。根据《中华

人民共和国救护车专业标准》规定,我国救护车可分为:①指挥型救护车,具有指挥、通讯、扩音等功能;②抢救型救护车;③专科型救护车;④普通型救护车。

现在,救护车装备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急救水平的标志,一辆符合装备水平的救护车要装备以下设备:⑴担架与运送保护用品,包括普通或折叠式担架、床垫、床单、枕头、被子、胶布等;⑵止血用品,包括止血带、压迫绷带、止血钳等;⑶人工呼吸器具,包括人工呼吸器、开口器、压舌板、医用氧气等;⑷绷带夹,包括三角巾、急救包、纱布等;⑸手术器械,包括手术刀、剪刀、镊子等;⑹容器,包括急救箱、瓶皿、纱布盘等;⑺急救用具,包括救生带、安全帽、救生具、非常信号用具、病人标记片等;⑻夹板;⑼护理用品,包括洗手盆、胶皮手套、便器、冰袋、体温计、血压计、消毒棉等;⑽消毒器具;⑾外伤消毒药,包括红汞、碘酒、双氧水等;⑿一般消毒液,包括来苏儿、石碳酸、肥皂等;⒀洗眼用品;⒁必要的药物等。

对于具有复苏功能的救护车除上述常规装备外还要装备除颤器、监护仪(直流供电)、按需起搏器、射流式人工呼吸器以及有关救助设备。(三)较高的技术水平

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在很大程度上与急救技术水平有关,因此培训提高(包括从在校学习和临床实习时就应开始)急救技术水平,要使每一位医师和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基础生命支持(即急救ABCD)其中尤其是CPR,要能熟练使用心电监护、除颤、起搏、气管插管等,制定一整套院前急救操作常规,实现院前急救规范化管理。

(四)健全管理制度

制度是急救质量的保证和基础,要重视建立健全调度制度,做到国际上普遍规定的受理呼救电话后1分钟内出车,严格值班制度;要做好随车记录制度,准确及时记录伤病人病情和院前急救情况及其疗效;要坚持车辆维修保养制度,始终保持车辆的完好状态;要做好通讯器材维修保养制度,始终保持急救通讯指挥系统的灵敏有效。

淹溺院前急救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815567356.html, 淹溺院前急救分析 作者:彭潇桂良愿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11期 1 淹溺的定义 人落入水中后,呼吸道和肺泡被水充满而发生窒息,水分经过肺泡的毛细血管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引起体液量和渗透压的变化电解质紊乱和组织细胞破坏,追踪发生呼吸心搏停止而死亡。 2 淹溺分类及伤害机制 2.1淹溺按照溺水环境而言,分为淡水淹溺和海水淹溺。 淡水淹溺:落入淡水中,淡水相对与血液是低渗液体,无论进入胃内或呛入肺内,由于渗透作用,均很快被吸收。进而造成患者血液被稀释,血容量骤增,心脏负荷加重。肺泡壁细胞和红细胞在低渗液体中被破坏,发生溶解,加重缺氧症状。伴随红细胞溶解,患者出现多种电解质紊乱,可有高钾、低钠、低氯、低钙血症。最终可导致患者因心室颤动或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海水淹溺:落入海水中,海水相对于血液是高渗液体,呛入肺内的海水因含有钙、镁等重金属离子,会对肺泡上皮形成破坏。由于血液的浓缩和海水的高渗透性,患者会出现高钠、高钙、高镁血症。同时由于海水的的高渗状态,会导致血浆的水分和蛋白通过肺泡毛细血管渗透入肺泡内,阻断了肺泡的换气和通气,发生严重缺氧。高渗脱水作用还可形成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可因急性心衰死亡。 2.2淹溺按照溺水者的解剖结果,又可分为湿性溺水和干性溺水。 湿性溺水:平时常见的肺部大量进水导致溺水者窒息甚至死亡的情况,就属于湿性溺水;而干性溺水:国外针对溺水者的解剖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溺水死亡者(至少占10%~40%)肺内并没有水。此种溺水称为干性溺水,人体落入水中,温度等因素强烈刺激作用,可致喉头痉挛,呼吸道完全梗阻,窒息而亡。喉头痉挛也可导致反射性心博停止而死亡。 3 淹溺的现场救治 淹溺是我国意外伤害致死的第二大危险因素。对于溺水患者的救治来说,及时复苏心肺是关键,同时维持有效的循环通气与灌注,避免进一步的脑损害,这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中之重[1]。

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 概念: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 ●急诊科救护 是指院内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接受各种急诊病人,对其进行抢救治疗和护理,并根据病情需要,对病人作出出院、留院观察、收住专科病房或ICU进一步救治的决定。 ●危重症救护 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救治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接收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病人,对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及其复杂并发症等进行全面监护和治疗。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 是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和ICU救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是一个有严密组织和统一指挥机构的急救网络。 ?何谓EMSS 、ICU、院外救护 ?院外救护: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ICU(intensive care unit):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高科技现代化医疗设备,对危重病病人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 ? ?说出院外救护的特点、原则、组织形式 ?对医护人员素质要求高。 ?身体素质-适合强体力劳动。 ?心理素质-沉着冷静、紧张有序。 ?涉及知识范围广。 ?技术技能要求高。 ? ?原则“1.先排险后施救 ? 2.先重伤后轻伤 ? 3.先施救后运送 ? 4.急救与呼救并重 ? 5.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 6.紧密衔接、前后一致 ?广州模式(指挥型):中心具有全市院外救护的调度指挥权 ?重庆模式(依托型):中心依托于一家综合性医院 ?上海模式(单纯型):中心和其所属分站与该市若干协作医院紧密配合的急救模式 ?北京模式(独立型):是首都院前抢救和重大急救医疗任务的统一指挥、调度和抢救中 心 ?深圳模式(交叉型):既依托各大医院,又自成体系的急救医疗指挥中心 ?香港模式(附属消防型):中心与消防、司警统一通讯网络,报警电话为"999" ? ?简述院外救护“生存链”由几哪个环组成及其内在的含义 ?第一环——早期通路(早期呼救) ?第二环——早期心肺复苏

院前急救演练方案

急诊科院前急救演练案 模拟病例:患者,男性,60岁,活动时出现胸闷1小时伴晕厥。急救人员到场后心电图检查提示:广泛前壁心梗伴频发室早。转运前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急救人员立即给予现场心肺复、现场电除颤、建立静脉通路、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通知急诊科急诊科做好接诊病人准备,麻醉科医师行气管插管,科及心电图医师到急诊科会诊,检验科抽血急查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相关检查。 一、现场急救人员配备:医生、护士、司机各1名。(1分) 二、急救设备准备:救护车、急救箱、心电图机、便携式电除颤仪、简易呼吸器。(1分) 三、技术要求: 1、急救人员在规定时间到达现场、衣帽整洁。(1分) 2、规的心肺复操作(2010版心肺复技术)。(4分) 3、熟练掌握心电图、电除颤及静脉穿刺技术。(0.5分) 4、车辆安全运输。(0.5分) 5、相关科室人员接到通知后五分钟到达急诊科。(1分) 四、随机提问(1分)

儿科院前急救演练案 模拟病例:三岁幼儿发生惊厥120如进行院前急救?急救过程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如正确处理? 一、急救人员在规定时间到达现场、衣帽整洁。(1分) 二.现场急救、包括物品准备(4分) 控制惊厥:要快速而有效地控制即刻发作。 1.地西泮静滴是现场急救的首选药,每次0.3-0.5mg/kg。1mg/分的速度静注,必要时20分钟后重复一次,每次总量不超过10mg。如无静脉通路,可按0.5-0.75mg/kg/次加2mL盐水入肛门5㎝处。 2.苯巴比妥是维持治疗的首选药物,应在安定止惊后立即负荷量15-25mg/kg维持,分2次肌注,12-24小时后给5mg/kg维持。 3.去除口鼻异物,给予氧气吸入,有发热者给与退热处理。 三、如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立即进行2010版心肺复:(4分) C-A-B流程。重心动过缓,年长儿<30次/分,婴幼儿<60次/分,新生儿<100次/分,均需给予心脏按压。 1.胸外按压(C):频率100次/分,按压吹气比:新生儿3:1、1-8岁5:1,>8岁15:2,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深度2-3㎝。 2.打开气道(A):仰头举额法 3.人工呼吸(B):儿童18-20次/分,婴儿30-40次/分. 4、药物:1)肾上腺素:0.1-0.3mg/kg、1:10000浓度,3-5钟1次,

院前急救的特点与护理

院前急救的特点与护理 作者:作者:关若珊作者单位:淄博矿业集团公司中心医院急诊科,山东淄博255120 来源:医学期 刊/ 护理学与医疗保健收藏本文章 【关键词】院前急救特点护理 院前急救是指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进入医院前的急救,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转运途中的监护。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抢救生命、减少伤员痛苦、减少及预防加重伤情和并发症,正确而迅速地把伤病员转送到医院,须分秒必争,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尽可能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作为施救者应熟练掌握它的基本特点,从思想上到工作上都要有充分的准备,以利于圆满地完成抢救任务。 1 院前急救的特点 1.1 突发性需院前急救的病员往往是突发的,时间、地点、人员不定,涉及的学科不定。因此,就增加了院前急救的难度。 1.2 紧迫性突发急症和突发性灾害事故发生后,病员病情复杂、危重,需紧急抢救、就地抢救的人数多。有资料统计,心跳、呼吸骤停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者可能有50%存活;6分钟脑细胞即发生不可逆的损害;10分钟开始复苏者100%不能存活。因此,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分秒必争,就地抢救与加强运转途中抢救并重。 1.3 艰难性艰难性是指灾害发生的病员涉及的学科种类多、伤情重,有时成批出现,一个人身上可能有多个系统、多个器官同时受累,而院前急救条件简陋,急救物品不很齐全。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过硬的技术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完成急救任务。 1.4 灵活性院前急救常常是在道路、家庭等环境下进行的,而救护车所备的抢救器材和药品有限。因此,在抢救工作中应灵活机动、统筹兼顾。先救命、救急,其他可缓一步的治疗措施,待转运至医院内再进行。否则,就会失去最佳抢救时机,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1.5 关键性医学急救包括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而院前急救是第一现场的急救,是非常关键的抢救,如果院前急救工作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到院内的抢救成功率。如对猝死患者及创伤大出血患者的抢救等。因此,只有院前急救做好了,院内更进一步的抢救才有保障。 2 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 2.1 院前急救对护士素质的要求院前急救要求护士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技术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院前急救患者大多是危重病人,首先,如果技术操作不过硬、不熟练,会延误抢救时机或无法实施急救;再者,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外伤害、交通事故的现场有时是很可怕的,如果护士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连自己都被吓坏了的人,何谈救人呢?最后,护士要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如果身体条件较差,搬运病人就成为困难,也会造成治疗不及时的后果。 2.2 出诊前的准备工作 2.1.1 准确定位患者的地理位置、所患疾病或外伤情况以便准确、迅速到达现场,又能备齐所需物品。不知道患者情况而盲目出诊,会因为延迟到达而失去抢救时机,或物品准备不全而无法实施抢救。例如,仅知道患者的地理位置而不知其病情,只带常用抢救药品,到达现场才知道患者是从高空坠落,因不备有夹板、颈托等物品,就无法保证将患者安全转

院前急救医疗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12-19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3号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10月22日经国家卫生计生委委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 主任李斌2013年11月29日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和人员。 本办法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以下简称急救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第三条院前医疗急救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则,统一组织、管理、实施。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保证院前医疗急救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 第四条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规划和指导全国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监督 管理全国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规划和实施本辖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监督管理本辖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二章机构设置 第五条院前医疗急救以急救中心(站)为主体,与急救网络医院组成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共同实施。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将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纳入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按照就近、安全、迅速、有效的原则设立,统一规划、统 一设置、统一管理。 第七条急救中心(站)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设 置、审批和登记。 第八条设区的市设立一个急救中心。因地域或者交通原因,设区的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未覆盖的县(县级市),可以依托县级医院或者独立设置一个县级 急救中心(站)。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绿色通道”的有效衔接,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院前急救: 1、调度室在接到求救信息后迅速发出调度指令(1分钟内),院前急救组(120救护车的医、护、驾)人员接到指令后应快速出诊(小于5分钟),院前急救应规范施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合理救治处理措施。 2、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搬运过程严密监护、积极急救和处理,急危重病人在转运至医院的途中应向伤病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告知谈话。 3、转运过程中应事先将病情电话告知急诊科值班医生,急诊科内值班医护人员应提前做好抢救相应准备工作;如因病情危重、涉及多专业学科的伤病情、伤病者涉及多人等情况需其他专业学科协助处理或须进行紧急手术的,转运途中应及时通知相应科室做好协助抢救及紧急手术准备;院前急救组时刻与急诊科及相应专业学科保持紧密联系与病人交接,积极协同抢救。 二、院前院内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无缝连接 1、保证院前急救与院内专业学科间的信息互通:及时通报急救病人病情信息:调度室——院前急救组——急诊科及医院内各相关专业学科“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院内急诊科通报,尽快转运回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接诊护士、护工、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教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他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师到位,医统各相关多门做好了必要在备。 3、医疗机构阁信息畅通: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危重症感者时,应提前与危诊科或通度联系并通过120院前急数组转运感者;会诊科与调变室随时保持信息畅通。调度室在初步了解毫者伤痛情、相关专业来位情况确定允许接纹后,立邮通知完前急数细选行老者转运工作:院前急教组在接收此类患省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装,如目前病售与特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清能等情况,同到做 好登记。 4、院内通通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急救绿色通道。入院抢救通道、紧急手术通道以及必要的备用通道、电梯等设备通畅,以便在院前急救组将伤者转运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和抢救。 流程为:院前急救组一一急诊科一一抢救室一—(ICU/CCU/导管室/手术室)——留观室/住院病房。 三、病人的院前院内交接 急救病人交接:指急危重症病人经院前急救组送达医院后,院前急救组医护人员与急诊科或医院相关住院科室进行病人交接(伤病者基本信息、病情及相关

院前急救与护理

院前急救与护理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生命越来越重视,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爱惜生命、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已经成了普遍的追求,因而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欲加迫切,要求在急、危重病的发病初期就得到及时的救治。院前急救服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院前急救护理是护理工作在医院外的特殊表现形式,院前急救医生的责任不是单纯的出诊看病,护士的责任也不是单纯出诊处置与注射,院前急救人员的共同责任就是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抢救性处置,并安全地转送到医院,为伤病员的安危争取最初的抢救时间,“先救命,后治病”,这是院前急救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院前急救的概论 (一)基本概念和意义:院前急救是指各种遭受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等病人的医院前期急救。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转运及途中护理。院前急救的主 要目的是挽救病人生命和减少伤残。 院前急救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1、病人发病地点在医院以外,急救的时间是在进入医院以前。 2、病人病情危急严重,必须进行及时抢救。 3、院前急救是病人进入医院以前的救治,而不是救治的全过程。 4、经抢救的病人需要及时、安全地输送到医院进行延续、系统救治。 (二)院前急救创新模式 目前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多种院前急救模式,但就其主要模式,仍然可将它们大体划分为英美模式及法德模式。 1、英美模式或近似与英美模式 主要急诊方式是“把病人送到医院”,其观点是病人被送到以医院为基础的急诊科,从而得到更好的治疗护理。在这种模式中急诊医护开始于来医院之前,由有关专业人员,如急诊技士和护士进行现场对证救护为主,到医院急诊科后由急诊医生等相关人员进行急诊治疗。目前,采用英美急救医疗模式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日本、新西兰、菲律宾、韩国等。 2、法德模式或近似于法德模式 主要急诊方式是“把医院带到病人家中”,即送医生和技术到现场,希望在病人达到医院前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救护,救护措施主要放在现场,其具体操作是医生几有关专业人员,如技术人员或护理人员到某个有关地点对病人实施急诊治疗。医生大多是麻醉师,他们向伤病病人提供大部分救护,所采取的急救手段多为救生与止痛。由于急诊科通常发展不完善,因此病人在现场分类后直接送进病房。这一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医生没有受过很好的训练和监管,因此没有英美模式中的医生那样有质量保证;病人急诊治疗时间长、存活率底等。采用这一模式的国家主要有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挪威、波兰、葡萄牙、俄罗斯、瑞典瑞士等国家。 3、中国模式 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实力、城市规模、急救意识、服务区域差异较大,以及受传统急救模式的影响,各地在设立院前急救大体上可分为特大城市模式(如北京、上海、重庆和广州)和中小城市模式;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院前急救有代表性的有三种模式:

院前急救培训

院前急救- 何谓急救:即紧急救治的意思,是指当有任何意外或急病发生时,施救者在医护人员到达前,按医学护理的原则,利用现场适用物资临时适当地为伤病者进行的初步救援及护理,然后从速送医。 院前急救大致分为如下类型:一、中暑急救措施;二:触电急救;三:晕倒的急救处理;四:晕厥的急救处理;五:中毒急救措施;六:骨折急救处理;七:扭伤的急救;八:突然剧烈头痛、呕吐的处理;九:复合外伤事故的处理方法;、、、、、、。现在我们结合实际我们,讲述以下类型,和大家共同学习进步: 第一:晕倒的急救处理:可能有三种不同的表现:1、晕倒时面色苍白,脉搏细微,应当使他处于仰卧位,并使其头部稍低于躯干和肢体,同时还要保持身体温暖。2、晕倒时面色红润,脉搏有力,这时应当使其头部稍高于身体其他部位,手心向上,同时在其头部放以冷敷。 3、晕倒时面色青紫,尤以嘴唇显着,脉搏细微,呼吸短促。这时应当使其仰卧位,并立即实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施行人工呼吸时应当捏住病人的鼻翼,并使其头部后仰,以便气道通畅。 第二:昏厥的急救处理:是暂时性脑缺血引起的短时间意识丧失现象,病人突然衰弱无力,眼前发黑,皮肤及嘴唇苍白,四肢发冷,出虚汗。如果是因为受惊吓、站立过久、长期卧床突然起身而引起的单纯晕厥,应让病人躺下,取头部低于躯体的姿势卧位,使脑部增加回流血液。期间一般经过上述处理,同时喂服热茶或糖水。注意保暖

和安静,要盖好被子, 病人会恢复知觉,如因大出血、心脏病史引起的晕厥,应当立即送医院急救。 第三:外伤的急救:外出血处理:就地采取压迫止血法,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最有效的止血方法,适用于头、颈、四肢部位的大血管出血的止血,用手指或手掌用力压住近心端血管跳动处(止血点)。骨折的处理:无论四肢或颈部及脊柱,均禁忌盲目搬动,安抚患者,保持安静,等待专业救护人员的到来。四肢骨折,可就地用木棍、拐杖、纸板等硬质材料同时固定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或不使骨折处错位为原则。脊柱及颈部骨折时,特殊情况,如室内失火,切忌盲目搬动。 第三:突然剧烈头痛、呕吐的救治方法:有些人在用力或情绪激动后突然发生剧烈头痛,伴剧烈、频繁的呕吐,颈项部僵硬,甚至出现神志不清,这是一种脑血管意外,应先将其扶到床上休息,切勿摇动头部,拨120.打第四:高血压危象见的急症之一。高 血压病病人由于劳累、情绪波动、精神创伤等诱因,在长或短的时间内使血压急剧升高,病情急剧恶化称为高血压危象,它是指威胁生命或器官功能的极重度高血压状态,通常收缩压大于210mmHg,或舒张压大于120 mmHg,病人先出现剧烈头痛、眩晕、视力模糊,如不及时处理,病情将进一步恶化,进而发生神志改变、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心悸等。重症者又出现抽搐、昏迷、心绞痛、心衰、肾衰、脑出血等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绿色通道”的有效衔接,根据卫健委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院前急救: 1、调度室在接到求救信息后迅速发出调度指令(1分钟内),院前急救组(120救护车的医、护、驾)人员接到指令后应快速出诊(小于5分钟),院前急救应规范施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合理救治处理措施。 2、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过程严密监护、积极急救和处理,急危重病人在转运至医院的途中应向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告知谈话。 3、转运过程中应事先将病情电话告知急诊科值班医生,急诊科值班医护人员应提前做好抢救相应准备工作;如因病情危重、涉及多专业学科的伤病情、伤病者涉及多人等情况需其他专业学科协助处理或须进行紧急手术的,转运途中应及时通知相应科室做好协助抢救及紧急手术准备;院前急救组时刻与急诊科及相应专业学科保持紧密联系与病人交接,积极协同抢救。 二、院前院内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无缝连接 1、保证院前急救与院内专业学科间的信息互通:及时通报急救病人病情信息:调度室——院前急救组——急诊科及医院内各相关专业学科“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院内急诊科通报,尽快转运回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接诊护士、有关医生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救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急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师到位,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3、医疗机构信息畅通: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危重症患者时,应提前与急诊科或120调度联系并通过院前急救组转运患者;急诊科与调度随时保持信息畅通。调度在初步了解患者伤病情、相关专业学科情况确定允许接诊后,立刻通知院前急救组、急诊科准备接诊工作。院前急救组在接收此类患者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接,如目前病情、途中车内监护、急救、用药等情况,同到做好登记。 4、院内通道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急救绿色通道。入院抢救通道、紧急

关于院前急救的护理

关于院前急救的护理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 院前急救是急诊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也是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的一个首要环节。院前急救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因此只有及时采取紧急而准确的急救措施和护理,赢得宝贵时间,才能真正降低急诊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也为患者到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奠定了基础。院前急救要以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为主题,关键在“急”与“准”字上,在急救护理流程中如何充分体现“急”字,怎样才能做到“准”,又怎样去发挥“稳”呢? 1 院前急救的特点 1.1 局限性院前急救不同于院内急救,不仅现场卫生条件差,还受到携带急救药品、器具有限等限制,客观上给急救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力度,克服客观上的不足。 1.2 综合性急救对象和外伤种类的多样性,打破了医学分科的界限,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因此,必须培养全科型医生和护士。 1.3 复杂性急救病人的多样性,致病原因的复杂性,情况多变性,抢救过程又直接受现场人员的监督(院前),情绪所受影响大,急救人员不仅要全力抢救处置病人,还必须尽力排除各种干扰,以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其现实问题,有“的”放矢,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工作的重点。

2 要有一套完整的院前急救制度及出诊流程 2.1 院前急救护士应热爱急诊工作、具有高度责任心,业务技术熟练、服务态度好、独立工作能力强、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综合处理问题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应变能力。提高出诊护士的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拓展业务技术范围,增强护理人员的急诊、急救意识,提高急救水平,时刻牢记“病人第一,时间就是生命”这一理念,突出一个“急”字、强调一个“快”字、力求一个“稳”字。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工作。定期对护士进行院前急救技术培训,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转运操作,提高院前急救队伍的应急操作能力。快速反应接到“120”急救电话时,在较短的时间内问清患者的详细地址、患者人数、主要病情及联系电话,出诊医护人员立即带上相应的急救物品,迅速出车并用电话联系以便应急,如心脏病的患者,要备好心电图机;室颤的患者,要备好心电除颤器,呼吸差的患者要备用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用物等。要求救护车白天在3 min内、夜间在5 min内必须开出,到达现场所用时间最快2 min,最慢20 min,平均10 min。 2.2 迅速、准确地估计伤情及伤检分类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察看现场,让伤员迅速脱离致伤环境,对伤情迅速做出评估,根据伤员的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口唇颜色、肢端温度迅速判断伤情的轻重缓急。遇到重大灾害及事故发生时,要及时对伤员进行伤检分类,佩戴红色标志的伤员为窒息、昏迷、严重出血、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交接工作制度守则

精心整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交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的“绿色通道”有效衔接,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订本规定。 , 2: 3:,协同抢救 二: 1: 2: 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接诊护士,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救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抢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生已到位。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必要准备,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危重症患者时,应提前与急诊科联系并通过120急救中心转运患者,急诊科在初步了解患者病情,相关

专业床位情况确定允许接收后,立即通知120急救中心进行患者转运工作。急诊科在接受此类患者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接,如目前病情与转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措施等情况,同时做好登记。 3:院内通道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的急救绿色通道,必要的备用特别通道,电梯等设备通畅。以便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 三: 1: 2: 四: 1:急诊科设有24小时导诊(分诊)人员,随时到急诊科大门前迎接急危重病人入急诊抢救室抢救。当值班医、护人员接到急、危重病人入院通知时,应立即做好抢救准备,检查好所需抢救设备和备用抢救药品。

2:为了保证、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对“急救绿色通道”急、危重病人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原则,再补办医疗相关手续。 3:遇重大抢救必须报告科主任,白天同时报告医务科,夜间报告行政总值班组织医院抢救小组成员进行抢救会诊,也可以有急诊科主任直接请相关专业的抢救组成员会诊抢救。急诊科主任和护士长随叫随到,组织协调抢救工作。急诊抢救呼叫院内抢救会诊 10 4: 5:, 6: 操作 7: 8:

院前急救应急预案

院前急救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落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工作建设,做好辖区内突发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与医疗救治工作,最大限度维持急救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减轻患者痛苦。逐步形成院前急救与医院急诊科、院内综合技术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1.2编制依据 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关于建设发展城市社区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政策和预案为依据。 1.3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与模式 广义上院前急救是指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有救护人员或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急救,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和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行为的总称,即伤员尚未到达医院前的救治。狭义的院前急救专指有通讯、运输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病人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 因此,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 (1)接受呼救。 (2)安排、协调和实施院前急救。 (3)指挥大型灾难急救。我院暂时院前急救模式主要: 院前型:以院前急救为主要任务,不设床位,出诊时随车人员为急救医师。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辖区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本辖区居民身心健康严

重损害的各种疾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各种事故灾难或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引起的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突发卫生事件的院前急救工作。 1.5工作原则 (1)部门主导,积极参与 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组织协调急诊科及相应职能、临床科室人员参与院前急救处理工作。 (2)快速反应,规范救治 加强院前急救信息网络建设能够及时接收呼救,提高全院卫生专业人员对院前急救实践的识别和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接收、早救治;普及全院卫生人员的急救专业知识,加强依法监督,保证各类急救事件应急救治措施的规范有效。 (3)加强宣教,群转结合 利用医院宣传力量建立志愿者队伍,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群众基本了解如何快速获得院前急救服务、做好获得急救服务的准备,如何在专业救护人员到达之前准确处理急诊问题,以及如何选择所救治的医院,使院前急救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2院前急救组织领导小组及职责2.1院前急救领导小组 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与本院技术人员构成情况相结合,设立院前急救领导小组:由医院院长担任领导院前急救领导组组长,相关业务院长任副组长,统筹安排全院急救力量;各职能及临床科室主任为院前急救领导小组组员,根据组长安排具体实施各项院前急救工作。 2.2院前急救领导小组职责 (1)能力建设:负责本院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面对院前急救的救治能力。 (2)技术支撑:承担相关技术方案的编制工作,技术方案应于现行的急救技术规范、方案保持一致;指导、协助各科室制定院前急救应急预案;分析辖区内各类院前急救事件的救治方式,提出改进意见;不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演练。(3)监督管理;根据院前急救相关管理制度与监督方案,对院前急救工作及相

180例院前急救分析及护理体会

180例院前急救分析及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6-05-26T16:15:15.1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3期作者:黄晓利 [导读] 重庆北部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重庆 401120)院前急救主要是指在院外对危急重症患者的急救[1]。患者一旦发出求救信号到医院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救治的这段时间都是患者的“生命线”。 黄晓利 (重庆北部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重庆 401120) 【摘要】目的:关于院前急救分析与护理的体会。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接受的180例院前急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指标为患者有效救护时间和救护成功率以及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有效救护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救护成功率之比为 71.26±11.47min、16.28±5.36d、78.89%:48.37±8.45min、12.49±4.13d、95.56%。结论:在院前急救的护理工作中,运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有效的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关键词】院前急救;分析;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3-0288-02 院前急救主要是指在院外对危急重症患者的急救[1]。患者一旦发出求救信号到医院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救治的这段时间都是患者的“生命线”。因此,对于院前急救的护理方式非常关键。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接收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80例院前急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90例患者。 对照组:男性患者56例,年龄范围(3~85)岁;女性34例,年龄范围(2~86)岁;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6.52±14.52)岁。 观察组:男性患者52例,年龄范围(2~82)岁;女性38例,年龄范围(2~85)岁;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54.38±15.46)岁。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等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方式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护理人员准备好相应急救设备。接到患者求救信号后立即出发,患者到医院后为其准备急救手术。 1.2.2 观察组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2]: 护理人员选取:选取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院前急救护理小组。 集中培训:对所选取的护理人员进行一段时间的院前急救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急救药物知识培训、急救流程、急救措施、突发状况处理、转运时操作及注意事项等。 预先案例分析:依据我院往年院前急救案例,对患者进行总结分类。既对某一类患者专门实施一种急救方案。 预先急救路线准备:预先准备好我院周边地区的行车路线。对于路况和地理位置要做好审核工作,避免在急救过程中出错,酿成大错。 急救护理:当医院接收到急救信号后,护理人员依据分类情况预先准备好急救器材。选择预先准备好的行车路线,利用最短的时间抵达现场。 病情评估:护理人员配合医生对患者病情做出全面且详细的评估。接到患者后立即通知院方做好急救准备。告知院方患者的病情评估,争取患者到医院时能立即进行急救手术。对于特殊患者需要进行特殊救治和护理。对于特殊患者的急救流程需根据预先准备好的急救方案进行,避免忙中出错。 体位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病情为患者摆放不同体位。对于轻度、中度患者采取舒适安全的体位。对于昏迷的患者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顺畅。 1.3 观察指标 患者有效救护时间和救护成功率以及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情况,进行统计处理。两组患者的男女患者例数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组患者的有效救护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代表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之间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 表对比两组患者的有效救护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救护成功率 3.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的要求也逐渐增加。院前急救作为整个急诊医疗体系中的第一步,它的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院前急

120院前急救系统

院前急救系统介绍 1、系统简介 120医疗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信息系统。针对急救中心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参数采集和传输需求而产生的。该系统可以将急救病患在救护车上急救过程中的生命体征、急救视频等传输到急救中心和接诊医院,让急诊医生提前了解病患的状况,并远程指导救护提供技术保障。 2、系统功能 车载监护仪 在救护车侧,主要通过车载监护仪和3G路由器实现前端患者生命体征数据(数值数据、告警数据和波形数据)的采集传输。通过监护仪输出端口连接到路由器的LAN端口,实现物理连接。 监控指挥中心 在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由中心服务器和调度系统接口组成系统核心,在中心服务器上的监控软件,对外出执勤的多辆救护车上的监护仪数据收集并存储,并通过调度系统接口将派单信息、病人信息等与生命体征数据进行关联后,再转发到相应医院的LCD终端。 在中心侧采用有线宽带专线接入方式组网。 医院急诊室终端 医生可通过医院的LCD显示终端可预先知道即将送达的病患基本信息和生命体征数据,以便事先做好急救准备。在传输方式上采用3G无线宽带方式,拨号登录到急救中心服务器,实时显示指定救护车上采集的数据。 医院急诊室终端在收到中心服务器发出的派单指令后,唤醒终端,通过无线VPN网自动从中心服务器获得相关数据(病人基本信息、生命体征数值、告警和波形),并进行显示和交互操作。 传输部分 医院LCD终端和车载监护仪通过运营商的3G路由器,接入无线VPN专网;急救中心监控指挥中心通过具有固定IP的ADSL数据专线接入无线VPN专网。这样,利用高可靠性、高带宽的线路,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减少时间延迟。 3、系统特点 特点一:采用运营商的3G无线数字传输技术,信息传输质量高,有效确保时效性。

急性心肌梗塞的院前急救处理

急性心肌梗赛的院前急救处理 快速准确识别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能力 急救中心院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必须具备快速识别AMI 的能力,不仅要熟悉典型表现的胸骨后疼痛的AMI,更要注意无痛性AMI相关症状,就地进行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ECG 示异常深、宽的Q波,ST段呈明显弓背向上抬高及T波倒置。特别是年龄在40岁以上,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病患者应高度重视,严密观察,以期早期发现AMI征兆。若遇突然发生心力衰竭惑或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上突然加重,而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者;突发意识障碍、晕厥、抽搐、偏瘫等脑循环障碍者;无明显原因突然发生低血压性休克者;慢性支气管哮喘突然胸闷、憋气加重,与肺部体征不符者;突发心慌、心律失常、腹痛、腹泻、呕吐及情绪激动者;对肩背痛、手痛、咽痛、牙痛而不能用相应的体征解释者,都应考虑AMI 的可能,宜及早做12导联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 AMI患者的家庭急救 紧急处理 家中发现AMT患者首先要冷静并保持室内安静,不要慌忙送往医院,要帮助患者就地平卧进行家庭急救,同时拨打急救电话等待医务人员到来。禁忌剧烈搬动患者,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轻微的活动都会增加心肌工作量、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加重缺血,继而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家庭急救 用硝酸甘油0.6mg舌下含服或速效救心丸10粒口服。这些药物虽不能根治疾病,但可以防止梗死面积扩大,因两种药物都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 吸氧 在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给予患者吸氧,因AMI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症状,吸氧可限制缺血性心肌的损伤。 其他 观察患者的神志及心率,缓解其紧张的情绪,不要制造紧张气氛,平静、耐心地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 AMI院前药物治疗 1 硝酸甘油 常用于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首选静脉泵点治疗,10~20μg/min,而后5~10分钟需增加5~10μg,其治疗是要达到控制临床症状、降低血压的目的。在治疗的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使收缩压≥90mmHg,心率≤110次/min。吗啡是对硝酸酯类药效欠佳的持续胸痛一种有效的镇痛剂,可以减轻AMI患者的胸痛症状,3~5mg静脉推注或5~8mg肌内注射。若疼痛症状不缓解,15~30分钟可重复1次。

院前急救现状分析及对策.doc

院前急救中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 胡欢 重庆市肿瘤研究所 400030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防范措施。方法:通过对我院2013年1月-12月院前急救工作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院前急救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安全隐患。结论:提高社会关注度,全员参与,加强急救人员综合能力培训才能不断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质量,减小和避免医患纠纷,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 【关键词】院前急救问题防范措施 院前急救是指各种遭受危急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的医院前急救[1]。院前急救时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首要环节,是一门用最少数据、最短时间和最佳技能来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的专业艺术,它直接体现了医院的综合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2]。由于院前急救的特殊性:社会性强、随机性强、时间紧急、流动性,以及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多样复杂、不可预知、体力强度大等特点决定了院前急救工作的高强度性和高压力性,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3]。院前急救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可能影响到医务工作者个人的职业形象,而且可能影响医院乃至整个医疗护理界的形象和声誉。因此,分析总结院前急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防范措施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院2013年1月至12月共接120电话1528次,出诊1130次(其中内科系统568例,车祸231例,中毒7例,意外伤害236例,其他88例),空车返回346次,空返率30.6%,投诉纠纷9例,占总出诊次数0.796%。 1.2 方法 1.2.1 以我院2013年1月至12月拨打120患者及家属为对象,以电话回访方式收集患者及家属对院前急救服务提出的意见及建议进行总结分析。 1.2.2 针对2013年1月至12月所有出诊记录单及投诉纠纷案例进行分析总结。 2 院前急救中存在的问题隐患及原因分析

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一环。各种危重急症,意外伤害事故以及突发的灾难,均需要在现场进行紧急的初步急救,力争维持伤病员生命体征的稳定,而后快速转送附近合适医院急诊科进一步诊治。院前急救看似简单,似乎无需高深的学问与技能,但事实上院前急救是否及时、诊断是否正确、措施是否果断得力,均将影响到病人的安危。及时、正确、果断的急救,可以降低病人的死亡率,减少病人伤残率、提高人们今后的生活质量。院前急救作为整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在上海这个老龄化城市中,院前急救水平高低对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现代急救管理的集中点是重视院前急救、规范医院急诊科管理和强化监护病房管理三方面的内容,落实在组织建设上为不断完善急救医疗体系(EMSS)的建设。这种急救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改变了过去只局限在狭隘的医院急诊科范围内被动地等候病人的局面,而是扩大到走出医院“围墙”,同时致力于院前急救。我们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充分明确,院前急救并不仅仅是急救站的事,也不只是抢救危急病人时在场的人们的责任,因为医院急诊科的设备装备得再好,急诊科的技术人员配备得再多,如果不重视院前急救,如果没有院前急救的有效救治,致使病人失去了抢救时机,那么急诊科将是一事无成。重视院前急救,并非可以不重视医院急诊科管理和建设,而是应该做好院前急救和医院急诊科工作之间的联系衔接和合作配合,因为院前急救是短暂的,是应急性的,经过简单急救后,病人还要转送到医院急诊科继续救治;做好途中运送和救治其目的是为了争取抢救时机,保证将病人运送到医院得到更好的救治;没有医院的继续救治,院前急救的效果也是很难巩固的,甚至会有继续恶化的可能性[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因此,医院急诊科要根据本地院前急救的特点和情况,来确定本科任务、特点、内容和组织形式。现在,对院前急救的认识应提高到社会对急救工作的需要上来,提高到评价一个城市急救工作水平和能力高低上来。 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对呼救伤病人进行现场急救和运送,要求接到呼救电话或其他方式的信息后,救护车(或救护艇)要立即出动,医护人员要随车(或随艇)前往尽快到达现场,进行现场急救后,迅速安全地将病人送到就近的合适的医院急诊科(室)。根据我国情况,呼救伤病人中一类是生命有危险的病人,例如急性心肌梗塞、窒息、大出血、昏迷病人等,称为危重病人,约占10~15%,其中要就地进行复苏抢救的特别危重病人不足5%;另一类是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不会发生生命危险的病人,例如骨折、急腹症、普通外伤病人等,占呼救病人中的大多数,在进行简单现场处理后,就近送到合适医院或特约医院治疗。②对各类灾难遇难者进行院前急救,例如水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战场救护等,在现场救护并组织合理分流运送,在这种现场急救中还关系到救护人员自身的安全问题。③特殊任务的救护值班,例如大型会议、重要会议、比赛等,发生情况按上述情况处理。 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广义的院前急救是指患者在发病时由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在现场进行的紧急抢救,而狭义的院前急救是指具有通讯器材、运输工具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病人到达医院前所实施的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 1 重要性

院前急救现状分析与对策

院前急救现状分析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2-02-20T09:38:29.3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24期供稿作者:汪云霞何世娟张秀容罗文学王雪莹[导读] 急救医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急救过程分“院前急救”、“急诊处置”和“重症监护” 三个阶段。汪云霞何世娟张秀容罗文学王雪莹(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宜宾 644000)【摘要】目的探讨提高院前急救有效性的方法。方法通过对我院2150例院前急救病例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院前急救存在有效率低、医疗 资源耗损严重等问题,制定并实施了加强急救网络建设,普及市民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开展基层医院全科医师培训及急救人员急救技能培训等措施,再对我院2150例院前急救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院前急救有效率显著提高。结论规范急救网络建设,普及市民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作好基层医院全科医师培训及急救人员急救技能培训,可以提高院前急救效率。【关键词】院前急救分析措施成效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4-0016-02 急救医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急救过程分“院前急救”、“急诊处置”和“重症监护” 三个阶段。实践证明:这一新兴学科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急救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但在院前急救这一环节仍存在许多现实矛盾需要重视和克服。客观分析院前急救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无疑将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1 对象和方法 对我院2010年4月到6月院前急救2150例进行分析发现院前急救存在严重缺陷,并制定和实施改进措施。再对我院2010年10月到12月院前急救2150例的院前急救有效救治率,急救耗时(到达呼救现场或转运现场的时间)等情况进行对照分析。 2 结果 见表1-4。 3 讨论 3.1现状分析 3.1.1急救网络不健全院前急救应遵循就近、救急、迅速、高效的急救原则,做到操作规范、反应及时,尽量减少死亡或致残的发生。但完成这一功能必须依托完善的急救网络,各网络医院需配备专业的急救人员和设备,专业从事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和转运。心源性猝死的最佳抢救时间只有短短的四五分钟,急救车几乎不可能在这一时间内赶到现场,达不到急救的效果。 3.1.2急救技术严重依赖专业医务人员有人受伤或突发疾病,在发病最初5分钟内的抢救至关重要,可以减少80%的死亡率,但救护车几乎不可能在5分钟内赶到现场,由于市民普遍缺乏基本的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能的更少,交警、消防等特殊人群也没有进行规范的急救培训,多数猝死患者在群众的观望中、等待医务人员的到来中去世。 3.1.3急需专业化队伍建设需要急诊救护的,一般都是病情危重、复杂的、跨专业的病人,在院前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明确的判断,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如气管插管等[1]。但目前我院急救的值班医生并不固定,仅有4名专业急救医师,急救质量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进行专科化的队伍建设,才能有效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 3.1.4医疗资源耗损严重,急救职责与实际功能失调我院是三甲医院,急诊科只有11名医生,承担每天24小时急诊及夜门诊业务,还要承担每天二三十次的出车急救任务,而出诊的全是医学本科学历以上的医生,主治医师占52%,甚至有副高职称的高级专家(占10%),而医护人员随车出诊,在现场进行有效救治的内科仅73.7%,外科也只有76.2%,多数时候是起到心理安慰作用,故我院院前急救医疗成本过高。 3.1.5我市没有法律保障的专门救护车道,堵车是延误急救的重要原因。且按照交通管理规定,救护车空车不能鸣笛,不能超速,否则遭罚款。这给急救工作带来了障碍,也是急救人员延迟到达的纠纷原因之一。救护车有呼必出诊,但经常到达现场时不见病人,或病人已好转而不来医院,导致急救人员出空车。我院出车空转率达 4.7%,耗费了大量医疗资源。随急救车出车的包括司机、医生、护士共3人,没有专门的担架工,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同时还要承担搬运工作,有时还受到病人家属的责备辱骂,致心身疲惫,医患关系不和谐。市民应树立急救先行的意识,开辟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通道,为急救提供条件。 3.2干预对策 3.2.1急救网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把有急救条件的乡镇、社区卫生院,红十字会,甚至村卫生室也纳入120网络,同时在高危等公共场所设立急救站,提高急救成功率。 3.2.2向全民普及急救知识和急救意识对社区市民、企业员工开展群众性救护知识培训,普及宣传救护相关知识。同时进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急救技术的演习,以提高社会人群应急处理能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