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加强农民职业教育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农民职业教育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农民职业教育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农民职业教育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农民职业教育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广校职业教育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为“三农”服务,是关系到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目前,我校职业教育办学困难重重,该如何打开职业教育办学局面,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当今的发展形式看,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切实落实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综合改革力度,打造办学特色,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才能使农广校职业教育走出困境。

当前,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具有各种职业技术技能的技术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实现新时期的发展目标,特别是促进农民增收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的重任。近几年来,我校在专业建设、办学规模、办学效益等方面不断的加强和完善。而中等职业教育却在困境中苦苦挣扎,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办学难等一系列问题时时困扰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严峻的现实,职业教育如何发展,下面我们就农广校职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初浅看法。

1.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目前,农广校办学很不适应社会需求,校舍不足,教学设备陈旧,师资结构不合理,学历、职称低,专业教师不能满足学校教学需要,教育质量低,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就业渠道相对狭窄,没有形成自身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一句话,学校“硬件不硬、软件不软”,办学没有明显的特色,使学校的招生极端困难,导致了农广校职业教育陷入困境。

2.形成职业教育现状原因的分析

一是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考上重点高中或名牌大学作为教育业绩的评价,产生注重普教、忽视职教的现象。老百姓受社会观念的影响,认为子女只有上大学才是读书的出路,有没有技能都能出去打工,读不读书都一样,家长不愿意送子女就读农广校。二是学校本身的综合力度不足,办学力度不大,内力没有发挥出来,专业局限性大,办学模式单一,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够理想,管理观念、办学观念、教学观念落后,学校

缺乏职业教育特色,学生的就业服务能力差,使学生缺乏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教学质量不高。

3.解决问题的思路

3.1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者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各级政府要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的思想,主管部门要大力加强职教发展的观念,老百姓要树立掌握一门技术,改变未来生活的观念,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只有努力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让他们有一技之长,才能增强他们就业的竞争力,使劳动力转移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3.2更新办学观念,形成以市场需求、经济发展需要来引导学校发展的思路,打造办学特色。

思路决定出路,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包括行业建设服务的,它与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按照市场需求、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来设计自己,不能强调我能做什么,我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而要强调需要我做什么,需要我培养什么样的人,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目标为方向的特色办学。3.3更新人才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职业学校生源的整体素质较低,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们的其他能力和个性。学校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使学生看到希望,扬长避短,发展其个性和特长,加强实用性和应用性职业技术的培训,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3.4加强学校内部综合力度,提高教学质量。

邻导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加强组织建设加强培养师资队伍素质,不断完善办学条件,适时调整办学方向,不断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坚持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围绕我市三镇支柱产业、特色服务业、龙头企业,以适应社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形成特色办学。

4.解决问题的对策

4.1提高对农广校的认识,切实落实有关政策。

4.1.1充分认识农广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广校是“以人为本,从教为民”,面向“三农”服务的真正体现,要深刻认识到农广校职业教育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的思想,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

4.1.2加强农广校有关政策力度,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建立相应的措施保障,使职业教育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健康地发展。

一是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所有劳动者须经过岗前培训,持证上岗,竞争上岗,下岗分流人员经培训合格后再上岗。二是在实施劳动预备制度的过程中,岗前培训,再就业培训,要优先考虑具备办学条件的办学单位。三是学校应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处,这样不仅可以对自己的毕业生进行鉴定,检验办学质量,而且可以向社会开展社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增强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利益共享,使职业教育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4.2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4.2.1改革招生政策,实行灵活的招生办法。

招生工作是学校的重头戏,这出戏演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招生工作是学校的龙头工程。要紧抓机遇,广辟生源,从招生时间、招生对象上下工夫,打破常规的招生条列,实行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在职职工、面向有文凭无技能者、面向失业下岗人员,面向所有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者宣传招生;招生工作者要走出办公室,做到腿勤、嘴勤、服务周到,要加大招生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更多地了解职业教育,要利用招生,宣传职业教育在经济增长中发挥出来的巨大作用;宣传技术工人是人才,能工巧匠是人才,具备一技之长回报社会就是对国家的贡献等办法,使农广校职业教育生机活力,走出困境。

4.2.2明确办学目标,树立为市场需求、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服务的指导思想,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目前,农广校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办学目标定位为以农业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外出务工培训、创业培训为主,主动适应农民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兴办农民需要的职业教育。学校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企业和当地有规模的种养企业联系,根据他们的需要,来调整教学改革目的,更新教学内容,不断适应他们的需要,达到三个衔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衔接,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衔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衔接。特别要重视富余的劳动力,学校要树立为农民办学的思想,积极开拓专业类型,大力向农业和服务业延伸,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服务,使学校服务“三农”更贴近实际,引导农民走农、工、贸,种、养、加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道路,争当农民脱贫致富的排头兵,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4.2.3实行多元化的办学机制。

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物力、财力、人力等方面的优势,采取灵活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一是联合办学,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扩大规模。二是开办多种形式的教学班,多种形式的短训班和面向打工创业者开展创业教育。如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农民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三是抓好初高中毕业分流学生的职业技术培训工作。4.2.4以就业为导向,拓宽办学路子。

毕业生的出路问题是关系到学校办学能否良性循环、家长和学生能否看到希望的问题。因此,政府、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就业服务体系,成立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领导小组,建立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为毕业生就业服务,同时与劳动力市场接轨,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只有顺利地实现毕业生就业或自主创业,才能产生良性循环,学生和家长才会看到希望,才会提高学校的吸引力。

4.3根据农广校职业教育的特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的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应该着眼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就是学校奉献给社会的产品,学校要服务于市场经济,就是要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合格产品”。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围绕市场需求研究培训举措。一是要采取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教育他们靠本事和能力走向社会,奉献社会。二是要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一种优雅而富有朝气的育人氛围。三是要严格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情操。四是要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五是要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适用性和应用性,提高实践比例,强化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能学到扎扎实实的技术,能在劳务市场上有竞争力,或者能自主创业,就会使人看到希望,就会主动吸引生员。

4.4建设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科教兴农靠教育,振兴教育靠教师。学校要培养一批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数量适当、学历达标、相对稳定的技能型、学术型、研究型教师队伍。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教师应做到精通一两门专业课,同时学习两三门专业课,做到“从教不息,学习不止”。积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自觉提高业务素质,并达到相应的学历和技术职称;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一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不断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4.5积极开拓市场,不断增强办学效益。

职业教育办学效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效益,要抓好社会效益,扩大学校的影响,即办好一两个骨干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办学模式,形成教学有特点,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就业率高的办学效益。二是经济效益,要抓好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挖掘招生潜力,广招生源,培训收费,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学校的自我造血功能。

农民工业余学校培训教材

农民工业余学校培训教材

一、教学目的 转换角色,适应岗位;提高素质,改变面貌;文明施工,确保安全。即通过对农民工上岗培训、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生产技能的培训,行业管理规定和要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班组活动讲评等几方面的教育,全面逐步地提高农民工的基本素质,改变建筑工地脏、乱、差的面貌,使广大的农民工能以新的形象工作、学习和生活,确保建设工地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为构建和谐建筑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原则,通过农民工业余学校的教育和培训,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安全意识得到提高,法制观念得到加强,职业行为得到规,安全生产得到保障,专业技术得到巩固,文化生活得到丰富,有效解决民工队伍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高农民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教学要求 根据市建设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建筑工地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的工作意见》确定的农民工业余学校十个重点教学容,具体为:(一)就业须知 教学要求:熟悉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民工就业的相关政策,了解就业必须具备的条件、职业介绍的程序和有关注意事项。 (二)法律法规 教学要求:通过对宪法、刑法、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容的宣讲,让农民工了解法律知

识,自觉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三)权益保障 教学要求:本节是教学重点。了解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熟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用工活动中各自享有的权利及应承担义务。掌握农民工应享有的权益,了解讨薪的危害。 (四)安全知识 教学要求:本节是教学重点。让学员初步了解和辨别建筑施工现场存在的危险因素与危险源,熟悉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杜绝“三违”,做到“三不伤害”。熟悉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处理等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主要容。掌握建筑施工现场通用安全防护知识,常用机具的安全使用,危险作业现场的安全规定,消防安全知识,劳动防护用品正确使用。熟悉文明施工要求。 (五)劳动保护 教学要求:学员应熟悉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的关系,熟悉社会保险制度,了解施工现场的职业病危害,熟悉简单的职业病防治措施。熟悉常见事故的急救常识。 (六)卫生防疫 教学要求:学员应掌握基本卫生常识,懂得保证饮食卫生、保持环境卫生是预防疾病的基本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让学员了解各种传染病(包括性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及预防的方法,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学到的知识加强自我保护。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明显 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长三角区域已经 正确 能够比较自由地流通。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2. 下面说法正确吗?双带就是指我们江苏这个沿海发展带 的和东陇海发展带,其中东陇海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 域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3. 下面说法正确吗?要推进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一是要加快 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二个就是要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体系的 正确 一体化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4. 下面说法正确吗?主体功能区规划它具有约束性,既要约 正确 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不用约束政府的行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5.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协调。区 域间功能服务和生态条件的差距还比较大,就是我们三大区域, 正确 分布还不够均匀,不够协调。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6. 下面说法正确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江苏坚持一手 抓粮食高产制度的普及化,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的食生产, 正确 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适时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7. 下面说法正确吗?农业生产空间是叫两带三区。两带是指 沿江农业带和沿海农业带,三区是指我们的太湖农业区和江淮 正确 农业区、徐北农业区,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徐北农业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8. 下面说法正确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建设,要充 分发挥沿海深水港口、土地、岸线爱心资源比较丰富的独特优 正确 势,集中布局发展大型生化、钢铁、造船、汽车等联合产业, 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积聚效应。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9. 下面说法正确吗?具有江苏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 的思路是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 升农业,我们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 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这 五个一体化,这是工作思路。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城市 特别是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就近和异 地转移。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正确 √

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计划范文

( 工作计划)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62251 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计划Model paper on strengthening skills training for migrant workers

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计划范文 一、目标任务 利用今冬明春农民工返乡和农闲的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开展“百日农民工培训行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全市8万名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年全市劳务经济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二、时间安排 从月份开始,集中三个月时间,组织实施全市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政府主导、统筹谋划、部门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合理推进”的总体要求,各县(区)要在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的协调下,劳动保障、劳务、扶贫、农牧、财政、教育、建设、科技、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集中抓好今冬明春农民工培训的组织实施工作,协调解决好培训前及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2、广泛宣传动员,营造培训氛围。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国家、省、市鼓励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相关扶持政策,宣传经技能培训后输出农民工的典型事迹,让广大农民工充分了解有关培训内容、经费补助标

准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创新培训模式,保障资金投入。要针对农民工特点和本地培训资源的实际,开展高、中、低多层次的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与流动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引导性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既要保证培训质量,又要保证培训规模。在资金投入上,要切实落实省委发〔〕32号文件关于就业再就业资金的10%用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时足额给予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同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要按照“各级政府决策政出一门、县区一级捆绑使用”的原则进行整合,统一实施,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 4、突出培训重点,增强培训实效。一是做到培训与项目建设相结合。围绕灾后重建和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开展泥瓦工、木工、电工、电焊工、钢筋工、架子工等科目的培训,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实现就地就近转移。二是做到培训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加强与全国各地特别是深圳市的劳务合作,考察就业市场,了解用工需求,大力推行订单、定向培训,校企联合培训等方式,重点加强保安、家政、电子、服装加工、计算机应用等市场需求量大的工种技能培训。三是做到培训与扶持创业相结合。在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政策的同时,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劳动者纳入创业培训,力争培养一批小老板,扶持一批创业企业,带动更多人实现就业。四是做到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在开展培训过程中,按照市场需求和群众愿望,精心筛选一批实力雄厚、工资福利高、社会信誉好的用工单位,通过媒体播放用工信息和印制张贴招工信息等方式,为外出务工者提供岗位信息和就业服务,实现培训与就业的良性互动。同时,要加强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生态旅游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模式调研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同时,也可以看到,全国各地城乡之间的差距(包括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基础设施的差距、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等等)也正在加速扩大,城乡之间的矛盾也越积越深。近年来,党中央之所以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提出要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广大农村应如何作为?本文以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生态旅游的实例,进行了调研和探索。现将主要成果报告如下: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内涵及重要地位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源于上个世纪的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从而使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等方面逐步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我国城乡之间的各种经济、文化等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城乡一体化思想受到我国领导、学者和社会群众的普遍重视。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之后,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必

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深刻表明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 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等多种措施,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而生态旅游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一种绿色有效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旅游以及农业体验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即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主要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

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是保证其顺利开展的前提。应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建立多层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机构等措施,在政策、经费和组织三个方面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保障机制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年纪介于16岁到30岁之间,在城乡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籍人口。据统计,我国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达1.5亿人,其中约60%为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然而相关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9.8年,且仅有9%接受过职业教育。因此,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引起了社会和广大学者的关注。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不仅有助于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的步伐,而且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与城乡统筹发展。 一、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提供政策保障 为了推动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央及各级政府相继制定和颁布了《2003—2010 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以及“阳光工程”等一系列政策和行动计划。但各项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及配套的保障措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开展步履维艰。 (一)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依靠国家法律法规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法》有效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法制化和规范化。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法》目前缺少针对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专项条款,导致农民工职业教育由于经费不足、管理体制不顺,而产生了基础设施落后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无法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培训的时代性需求。 因此,笔者建议修订《职业教育法》,增加关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专项法律条款,明确规定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目标、地位、实施和管理等,从而依靠国家法律法规来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开展。具体到地方,可以由各省根据各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法规,明确实施细则,增强可操作性。同时,从法律层面规定企业在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方面应承担的责任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恩格尔系数0.3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恩格尔系数0.34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49平方米。城乡统筹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全区城市化率超过了65%,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成为萧山经济的支柱,尤其是民营经济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萧山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了现实基础。 二、路径选择

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计划范文(新版)

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计划 范文(新版) Complete each work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ork plan. The plan plays a role of supervision and supervision to prevent and correct deviation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 工作计划 )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MZ-SN-0710

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计划范文(新版) 一、目标任务 利用今冬明春农民工返乡和农闲的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开展“百日农民工培训行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全市8万名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年全市劳务经济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二、时间安排 从月份开始,集中三个月时间,组织实施全市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政府主导、统筹谋划、部门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合理推进”的总体要求,各县(区)要在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的协调下,劳动保

障、劳务、扶贫、农牧、财政、教育、建设、科技、妇联、团委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集中抓好今冬明春农民工培训的组织实施工作,协调解决好培训前及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2、广泛宣传动员,营造培训氛围。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国家、省、市鼓励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相关扶持政策,宣传经技能培训后输出农民工的典型事迹,让广大农民工充分了解有关培训内容、经费补助标准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创新培训模式,保障资金投入。要针对农民工特点和本地培训资源的实际,开展高、中、低多层次的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与流动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引导性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既要保证培训质量,又要保证培训规模。在资金投入上,要切实落实省委发〔〕32号文件关于就业再就业资金的10%用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策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讲稿)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大家好,我们这一讲的题目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在该专题的准备和制作过程中,具体分工如下: 现在我们有一种不太准确的提法,城乡一体化,把“发展”两个字去掉,这就容易引起很多误解,像城、乡两者能不能够一体化?不能够一体化,我们讲的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其中就包括了统筹城乡,统筹城乡发展。就这个问题,我想分四个大的方面来谈。 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背景 (一)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第一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背景到底是什么。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最近这几年在社会各个方面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最现实的背景,是我们当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这样一种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严重地扭曲了城乡关系,所以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 但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什么是“二元”结构?所谓“二元”结构讲的是在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体系中,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和相对非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同时并存着比较发达的城市工业和相对落后的农村农业。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本来就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别,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从理论上来讲,是想打破这样一种城乡“二元”结构,但很多制度、很多的政策措施恰恰不是有助于消除这一种“二元”结构,像我们的户籍制度等等,恰恰相反,反而强化和固化了这样一种“二元”结构,使城乡隔绝状态得到制度化和固化。即使到现在,包括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没有被彻底地打破。 (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强化和固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强化和固化,它产生了很多的消极影响,一些什么样的消极影响呢?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个,城乡不平等交换的长期存在,这是造成今天城乡之间巨大差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为了加快工业化,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但这些工业化是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的,我们既没有自身的积累,也很难从国外借钱,怎么办?我们搞了一个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低价从农民那里把农产品买过来,像农村销售的工业品,价格是高的,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我们从1949年或1950年,到改革开放之前,30年,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就达到八千个亿左右,我们现在讨论“三农”问题,其症结和根源正是这样一种长期形成和不断强化的城乡经济社会结构。 第二个消极影响,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脱节。本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两者是有机联系的,但我国在城乡隔绝的状态下面,虽然城市工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相当快的发展,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工业化在快速推进,但并没有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向非农产业转移,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种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青岛农业大学 《区域经济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学生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 学生姓名(学号) 完成时间年月号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前言 (2) (一)课题背景 (2) (二)研究目的 (2) (三)研究方法 (2) (四)文件综述 (2)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 (4) (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 (4) (二)、目标的一致性 (6)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性 (6) (一)、收入差距加大,给国家稳定带来隐患 (6) (二)、种植收益低,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 (6) 三、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7) 四、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8) (一) 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 (8) (二)开发自然资源 (8) (三)完善经济运行机制 (9) (四)调节各种经济活动 (9) (五)做好扶贫工作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2012级1班 指导教师:韩春花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城镇化发展城乡壁垒

前言 (一)课题背景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针对我国二元结构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来的战略要求,其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北省也响应号召,积极开始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并且取得了巨大进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阻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中认为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是在19世纪西方列强侵占之时,尽管催生出了诸如上海、广州等畸形繁荣的近代大都市,但城市生活方式却未能传播到乡村,城市精神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萌发滋长。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因为在此之后,城市才大规模地发展起来。还有一种观点比较折中: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城市化的过程。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城市化是从近代开始的,因此,城市学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重点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 (二)研究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经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国,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何打破城乡壁垒、消灭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实质上就是如何在体制上和实践上取得突破、统筹发展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经提出并开始研究城乡一体化问题。在实证研究方面,许多文献都对城乡差距及城市化与城乡差距的相关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本文是对城乡一体化问题进行的论述,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和评述,指出中国目前城乡一体化的程度及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对策和展望。并且从城乡一体化发展来展开对城乡统筹和城镇化区域发展的研究 (四)文件综述

关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对市人大二届四次会议第168号议案的答复 xxx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几年来,我市农业科技培训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总体目标,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手段,以推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目前我市农民技能培训的基本情况 一是对农民实施”绿色证书”培训。从农业部1994年开始在全国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以来,市农业局按照省农业厅先示范、后推广的基本要求,先后在xx、x城、xx、xx县等县进行”绿色证书”培训示范,开办了种植、养殖、果品、加工、经济四大门类20多个专业。农民通过”绿证”培训,提高了科技种田水平,开阔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视线,涌现出了一批种植、养殖大户,使一大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人成为我市农村土生土长的留得住、养得起、用得上的农业科技致富带领人。xx县的绿证培训坚持”选好一个专业,办好一个班,建立一个示范点,培训一批骨干,扶持一项支柱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要求,每年培训”绿证”学员5000人左右,共培训学员4万余人,占农业人口的4,被农业部作为”绿色证书”培训的典型在全国推广。目前,全市共建生产示范点167个,分布在全市x县两区x市,其中农学75个、养殖33个、果树34个、蔬菜25个,累计培训绿证学员20余万人。在”绿色证书”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村青年开展以科技为主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在xx邑、xx、x城、xx、xx区、x 县、六个县(市)区共计培训农民示范户2万余户。

浅谈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浅谈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发表时间:2019-08-01T15:44:00.64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作者:张桂平[导读] 本文从美丽乡村建设在当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遇到的问题入手,结合笔者的项目参与实践,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528312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的政策,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战略下的新型城乡关系。其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不仅有助于缓解和解决乡村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乡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本文从美丽乡村建设在当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遇到的问题入手,结合笔者的项目参与实践,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城乡一体化 引言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农耕文化流传下来的传统和习惯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乡愁是最容易引起我们共鸣的情感记忆。然而在城镇化浪潮的推进过程中,乡村发展滞后,乡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面对乡村发展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1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美丽乡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打破固有模式,通过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化培育,实现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 (1)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绿色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绿色发展。 (2)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城乡联系日益紧密,城市为乡村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乡村为城市提供粮食、农副产品等;另一方面,城乡空间界限日益模糊,很多城市居民居住在乡村,在城市上班。 (3)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推进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走出一条旅游扶贫的精准路子。 (4)推进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产业基础,很多农业生产的本身就构成了乡间的景观或者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推进乡村农业发展走入现代化。 2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问题 2.1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投资渠道单一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项目广泛,乡村生态环境修复、乡村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投入资金需求量大,资金紧张,配套困难。资金不足成为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 首先,资金来源过于单一,政府财政投入是建设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政府负担很大。其次,村集体建设自筹的资金十分有限。乡村的集体经济基础普遍薄弱,很难确保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第三,当前企业和社会资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参与仍然非常有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项目投入资金大,回报期长,经营风险高,无法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最后,农村信贷融资未能满足需求。农村金融合作社资金薄弱,主要为农村居民提供小额信贷服务,难以满足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巨大资金需求。此外,我国乡村集体资产股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作为抵押贷款给银行,融资渠道不畅通。 2.2缺乏科学规划导向,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目前,大部分美丽乡村规划都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和公共服务设施,缺乏与当地生态环境,文化元素和产业特色的融合。同时,乡村规划对乡村的资源优势、民俗风情、历史沿袭、文化遗产等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难以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文化,规划的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实施。 2.3乡村特色支柱产业缺少支持 近年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乡村的外观得到了进一步的美化,生活设施和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依然薄弱,乡村经济发展缓慢,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缺乏持续强大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载体,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基础。实现乡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一、二、三产业的一体化和发展,强化集体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 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致力于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在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及其意志的同时,突出了乡村地区的特点,并在保护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乡村生活环境的顺利改善,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前进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以下三个基本理念。 3.1 乡村宜居理念 一方面,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应坚持乡村宜居的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充分尊重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把村民的满意程度作为最高的评价标准。积极推动乡村村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活动。另一方面,乡村地区有自己特定的自然条件,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山地和水域等景观,创造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因此,在美丽的村庄建设中,要坚持宜居的理念,充分尊重乡村现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充分体现乡村的特色风貌。 3.2 乡土文化理念 传统的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融入文化元素,既能满足乡村文明的美貌要求,又能有效提高乡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进程。在美丽的乡村建设中,保留当地传统优秀文化,是对民俗文化的充分尊重,是乡村特色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进一步挖掘乡村地域文化及其特色,可以促进特色文化村建设和生态文化基地建设。 3.3 生态环保理念

劳动力有限供给条件下我国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劳动力有限供给条件下我国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劳动力有限供给条件下我国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关系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存在观念落后、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及专业设置不合理、政府经费投入不足、企业忽视职业技能培训等问题。需要从转变观念、调整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及专业设置、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引导企业重视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寻求对策。 关键词:劳动力有限供给;农民工;职业教育 一、我国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就是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工在就业前以及就业后所进行的有关非农产业的各类职业知识、技能教育的培训。 (一)劳动力有限供给时代背景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一直处于无限供给状态,这为我国城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然而,到2003年末,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发生了“民工荒”,之后,这一现象不断发展,从沿海地区发展到内陆地区,从劳动力输入地区发展到劳动力输出地区。伴随着“民工荒”的发展,农民工的工资持续上升。这表明我国农村的劳动力已经不再是无限供给的。我国农村的劳动力已经由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供给。在劳动力有限供给的时代背景下,为更好地满足我国城镇经济的用工需求,如何使农民工更好地接受职业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需要 尽管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长时间、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加之人口自然增长率自1988年以来逐年下降,使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但目前我国农村仍存在一定数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据《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261万人,比上年增长 3.9%。除去已经转移的这些农民工之外,我国目前的农村劳动力的实际剩余要大于0.68-0.98亿这一区间。[1]农村存在如此多的剩余劳动力,既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也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转移,农民工能否顺利就业并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接受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底,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以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农民工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民经济对农民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我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情况汇报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上半年,我县以新型农民教育工程为载体,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实现农村适龄富余劳动力充分转移为主线,以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1—6月份,全县共举办服装缝纫、数控机床、电焊工、电脑、电子电工等各类技能培训班130期,培训农村劳动力6452人,完成全年任务的%。其中持农民培训券参加培训人数3200人,培训合格率95%以上,培训后就业率达85%以上。 一、主要工作情况 1、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目标管理。成立了县委、县政府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县劳动保障、扶贫、农业、财政等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协调小组,专设办公室,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劳务输出和就地转移实行统一规划、扎口管理、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各乡镇也相应建立了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小组,并依据劳动保障事务所建立农村劳务输出工作办公室,形成分工明确的组织体系,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年初,县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扶贫、农业、农工办等部门将年度培训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和相关培训机构,实现目标管理,落实目标责任,有计划地开展转移培训工作。

2、发展培训载体,夯实基础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500万农民大转移”和“百万农民大培训”的目标,大力发展培训载体,建立健全转移培训体系。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县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已发展到32家,年培训能力达到万人,其中有17家培训机构被认定为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机构,初步形成了以县级培训机构为龙头,乡镇培训机构为主体,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培训网络,有力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结合本地特色,创新转移培训模式。积极创造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中介机构联合协作的转移培训新模式,大力推行转移培训、职业介绍和跟踪服务“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新机制,努力打造培训专业、培训学校和外出劳务新品牌。有效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并将转移培训的重点逐步下移到乡镇、村,培训机构按照“统一执行转移培训政策、统一建立学员管理档案、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考核发证”的要求,在乡镇、村设立培训点,就近就地组织农民参加技能培训,既方便了农民,降低农民的培训成本,又扩大了培训生源。 4、强化就业服务,开展培训就业对接。认真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在抓好县级人力资源市场规划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