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舟山方言土话

舟山方言土话

舟山方言土话
舟山方言土话

舟山方言土话

舟山话也叫舟山咸话,这“咸话”两字并不是“闲话”的错别字。因为“闲话”的意思是:“闲暇无事,随便聊聊”。而“咸话”的“咸”,是甜、酸、苦辣、咸五味中的一种,淡就是淡而无味,那么“咸”就是有滋有味了。“咸话”,就是沿海居民讲的有滋味、颇有风趣的一种语言。

头脑头脑:在舟山方言里作“领导”解。旧时常用于低档次的职业,如“水手头脑”、“生活头脑”(老轨);饭师傅也可以有“头脑”,即现在的炊事班长。它等于“十里洋场”的“领班”职务。甚至乞丐也有“头脑”,叫“讨饭头脑”。但如果把头脑两字拆开,前面再加上修饰词,往往指的是某一种人,如:滑头滑脑、呆头呆脑、贼头狗脑、满头满脑、独头独脑、寿头寿脑等等。这些“某头某脑”,即丰富多彩又生动形象,不用说是初来舟山的人,即使是土生土长的舟山人也未必不会被它们弄得“晕头晕脑”。

孙山、阿菊话“孙山””,使劲、尽力,含拼命的意思。例句有:我孙山吃。“阿菊话”,听说,据说的意思,多用于反问句中。例句有:阿菊话侬考上了?(听说你考上了?)

“暗枪”和“天平”“暗枪”这两个字,在普通话里既没有相应的字,也没有类似的词。舟山话里和它意思差不多的词,叫“天平”,或“天的斯平”“平”字还好解释,这个“天”字却只能够从舟山的方言中寻找它的渊源,天谐音为体,似与“妥贴”有关,谓细腻,光滑,无褶皱。在舟山,几乎所有用得到“暗枪”的地方,都可以用“天平”或“天的斯平”代替。比如我们说,这个人散步散散,“暗枪”一样;这个人老酒吃吃,做人“天的斯平”。我体会两者的细微区别,“暗枪”一词的指向,似乎更注重举手投足之间体现出来的那种闲适之感,犹言惬意,潇洒。“天平”或“天的斯平”,有点生活安定富足,无后顾之忧的意思。因此我们经常要在它的前面加上“做人”两字。但也不尽然,我们照样说,做人“暗枪”一样,老酒杯端的“天平”。

“抬城隍”常见舟山人批评他人,有“抬城隍”一词,意思是乱起哄,乱玩闹。其实“抬城隍”这个词是有来历的。旧俗谓农历七月半是鬼节,定海城关居民每逢此日,即往城隍庙抢抬菩萨,应为传说城隍菩萨要出巡到城外同归城墓地附近审理冤魂枉鬼。有人扮衙役解差,压着身穿红色囚衣、胸前挂木制手铐的扮鬼者,还有肃静、回避木牌及仪仗旗帜等,旗锣开道,鼓乐随后。八人大轿哄抬城隍菩萨去同归城。末时出发,到戌时抬回。当菩萨抬回时,众居民关门落闩,唯恐招惹跟着菩萨而来的怨死鬼魂。迷信说法,抢抬菩萨可以延年益寿,销灾纳福,所以大家纷纷哄抢,嘻嘻哈哈,声音嘈杂。如今常说的“抬城隍”,即典出与此。西瓜皮溜跌定海俗话是指一不小心踩上溜滑的西瓜皮,就要仰天掼一跌。也指做人办事要脚踏实地,否则要西瓜皮溜跌了。

水门汀磕煞系从上海舶来之“洋泾浜”加方言而成。清末民国初期,舟山与上海来往日趋频繁,特别是旅沪经商和作“大包作”的一些舟山人,带回了“洋泾浜”沪语。

水门汀在洋泾浜语中是指水泥(英文cement),如水门汀地面、水门汀桥、水门汀路面等水门汀地面打磨得细洁平整后,溜滑溜滑的,人在上面走路,一不小心当然要磕煞了。

铜钿老头舟山俗话中的“铜钿老头”,是指对人对己都比较小气者。这种人平时好的东西舍不得吃,好的衣服舍不得穿。纵有万贯家财,宁可粗茶淡饭果腹,宁可粗布旧袄度身。要想从他手中扣出一分铜钿,是十分不易的。“铜钿老头”更甚者爱财如命,一毛不拔,一个铜板在他的眼中看得比磨盘大,一个铜钿分八瓣,一个卵黄掐到天亮。如外国文学名著《欧也妮·葛朗台》,对人(包括对自己的女儿)可以说是吝啬到了极点。

还有一句俗话叫“沥狗屎”,指那种爱占小便宜,专门想法设法算计别人钱财的人。到东到西揩白油吃白食,脸皮老老肚皮饱饱,也不怕霉头出到外国去。如“侬人介沥狗屎,每日只想吃白食。”蝎螫蝎,尾刺有毒腺;蝎螫,蜂、蝎刺人。蝎虽是小动物,刺人的动作却不含糊,既快又准。在舟山方言里,蝎螫只有魄力,能担当,动作马力,说话尖刻的女子。如:“这女人生得一副蝎螫相。”“该男人做事体蛮蝎螫。”

眼睛地牌一样地牌是赌具的一种符号,竖放为上下两点,横放为左右两点。舟山方言“眼睛地牌一样”去后者:两眼圆瞪,一眨也不眨,分明是被猝发的事惊呆了。

应螯钳螯钳,蟹之大足,开合如钳。舟山方言里是只手足不灵活,说话不流畅,或技术操作不熟练之意。

柜台狮子旧社会经济衰退,市场不景气,商店很少有生意,一些店员整天无所事事,一动不动地守在柜台前静候顾客上门,好像人家大门口的石狮子

故得此名。此称呼具有调侃的意味,同时也隐含着人们对旧社会市场萧条、生意难做的不满。解放后,情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店员牗营业员牘的地位也得到提高,“柜台狮子”的称谓从此不再通行。

白脚梗旧社会的警察被人称作“白脚梗”。因为那时的警察穿的是黑色制服,戴的是黑色大檐帽,惟有小腿上打的裹脚是白色的,特别显眼。那时的警察不好的居多,常常仗势欺人,对老百姓作威作福,敲诈勒索,以致老百姓在暗地里骂他们“警察烂眼白脚梗”。似这般打着白裹脚的警察,如今在影视剧中还能看到。

、语法例句之一

啥人?伢是阿三。谁呀?我是老三。

阿四呢?其来格向搭一个朋友讲闲话。老四呢?他正在那儿跟一个朋友说着话呢。

其活(还)呒没讲完鞋? 他还没有说完吗?

活呒没。侬方再等一上就好讲完。还没有。大约(恐怕)再等一会儿就说完了。

其讲当马就去,咋会介半日(热)活(还)来屋里啦? 他说马上就走,怎么这半天了还在家里呢?

侬搭阿里去?伢搭城里去。你到哪儿去?我到城里去。

来格眼,勿来堂眼。在那儿,不在这儿。

勿是介做,是要格貌做。不是那么做,是要这么做。

鞋文介多,只要介观就好。用不着那么多,只要这么多就够了。

堂个大,该(这)个小,该两个阿里一个好眼呢? 这个大,那个小,这两个哪一个好一点儿呢?

堂个比该个好。这个比那个好。

堂眼房子活(还)是该向眼房子好。这些房子不如那些房子好。

格句话用定海话咋讲讲? 这句话用定海话怎么说?

其今年几岁? 他今年多大岁数?

侬方有三十来岁。大概有三十来岁罢。

格个东西有多少重鞋? 这个东西有多重呢?

有五十斤重啦。有五十斤重呢。

侬讲勒交关好,侬还会讲眼啥啦? 你说得很好,你还会说点什么呢?

伢嘴巴笨猛,伢讲其勿过。我嘴笨,我说不过他。

讲勒一遍,又讲勒一遍。说了一遍,又说了一遍。

请侬再讲一遍! 请你再说一遍。

格上还蛮早,停一上再去。现在还早呢,等一会儿再去吧。

吃(缺)勒饭再去好伐? 吃了饭再去好吗?

慢慢叫吃嘛!鞋文急煞! 慢慢儿吃啊!不要急!

坐勒吃比立勒吃好眼。坐着吃比站着吃好些。

堂个好吃,格向一个吃勿来。这个吃得,那个吃不得。

其饭吃过,侬吃过伐? 他吃了饭了,你吃了没有呢?

其上海去过,我呒没去过。他去过上海,我没有去过。

来熏熏开(看),格朵花香勿香? 来闻闻这朵花香不香。

香猛是伐? 香得很,是不是?

拨我一本书。给我一本书。

伢实在呒没书啦! 我实在没有书啊!

侬搭其讲。你告诉他。或你告诉他。

好好娘叫走。好好儿地走。

当心跌落去爬也爬勿上来! 小心跌下去爬也爬不上来!

吃烟或是吃茶统勿好。吸烟还是喝茶都不好。

烟也好,茶也好,伢统勿欢喜。烟也好,茶也好,我都不喜欢。

随便侬去勿去,横聚伢是要去。不管你去不去,反正我是要去的。

伢勿去弄勿来。我非去不可。

伢是前年到北京个。我是前年到北京的。

级密开会啥人当主席啦。今天开会谁当主席。

侬要请伢客来。你得请我的客了。

堂本是其格书,该本是其阿哥格(个)。这是他的书,那一本是他哥哥的。

对去对讲。一边走一边说。

看书个看书,看报个看报,写字个写字。看书的看书,看报的看报,写字的写字。

越走越远,越讲越多。越走越远,越说越多。

侬姓啥?伢姓王。您贵姓?我姓王。

侬姓王,伢也姓王,阿拉两个人统姓王。你姓王,我也姓王,咱们两个人都姓王。

侬先去,阿拉等一上再去。你先去吧,我们等一会儿再去。

伢搭侬聚同队去。我跟你一块儿去。

二、语法例句之二

上末侬去过伐? 昨天你去了没有?

天要晴雷。要天晴了。

天要好雷。天要好了。

门口立勒一堆人。门口站着一群人。

阿拉要做生活。我们要干活儿了。

读书个是阿哥,来屋里个是阿弟。读书的是哥哥,在家里的是弟弟。

限早有勒做,呒没吃。以前有得做,没得吃。

格上有勒做,也有勒吃。现在有得做,也有得吃。

该些(星)果子好吃伐? 这些果子吃得吃不得?

其交关忙,忙勒连吃饭也忘记。他忙得很,忙得连饭也忘记吃了。

对其勿住(起)。对不起他。

交待其勿过。对不起他。

其晓得伐? 他知道吗?

其晓得勿晓得? 他知道不知道?

其勿晓得,伢晓得。他不知道,我知道。

该个呒没堂个好。那个没有这个好。

级密比上末好交关。今天比昨天好多了。

该个搭该个一样大。这个跟那个一样大。

堂个搭该个一样大。这个跟那个一样大。

上末天家热猛。昨天天气热得很。

前末冷足雷。前天冷极了。

伢活即来。我刚来。

扣扣好十快洋钿。刚好十元钱。

只吃米,勿吃面。净吃米,不吃面。

天侬方要落雨搭。天恐怕要下雨了。

茶杯拨其敲碎。茶杯被他打破了。

其拨疯狗咬勒一口。他被疯狗咬了一口。

掼勒水里。扔在水里。

伢来黑板登写字。我在黑板上写字。

朝阿里走?朝堂眼走。往哪里走?往这里走。

从啥辰光起?从明朝子起。从几时起?从明天起。

搭大家做事体。给大家办事。

拨我带带出就来。让我(把信)寄出就来。

拨我吃吃好就去。让我吃好就去。

伢戏看过。 我看过戏了。

伢看戏过。我看过戏了。

侬先去。你先走。

堂种米比该种米粒头大眼。这种米比那种米粒儿大。

再买一本。再买一本。

顶该个大。这个最大。

顶其勿好。他最不好。

格人好足。这个人好极了。

其要死快。他快要死了。

借顶雨伞拨伢。借我一把雨伞。

足拾元洋钿拨其。拿给他十元钱。

桌凳摆摆平! 把桌子摆平!

其拨伢钞票用。他拿钱给我用。

阿拉对其勿住。我们对不起他。

侬比勒其上。你比得上他。

立勒子站着

坐勒子坐着

团堂骨气寿头骨气

甜结骨拉油结骨拉快眼大眼亮眼惬意眼闹热眼

西瓜只打只红。西瓜个个红

甘蔗节打节甜。

轻猛轻得很红猛红得很 香猛香得很

深猛深得很壮猛肥得很

软足软极了粗足粗极了

苦足苦极了气足

冷煞冷极了笨煞笨极了紧煞紧极了

难熬煞难过极了讨厌煞

凶相凶的样子

福相有福气的样子

亲热相亲热样子

高兴相高兴样子

强盗娘强盗一样

小娘娘小姑娘一样

老浓爿娘家庭妇女似的

介圆这么圆介硬这么硬介密这么密介粗糙这么粗糙介小气这么小气

雪雪白血血红墨墨黑冰冰冷

红冬冬慢吞吞冷清清甜咪咪

咋敲敲咋奔奔

咋"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北京话里的"怎么",常跟动词组成疑问句。动词重叠是起强调并兼有询问某种方式的意味。

擂鱼乌郎弹胡鲓头海瓜子流黄抢蟹呵鱼头多人伙将偎洋地逃洋鸡屙摊汰横头风水

鳓鱼

河豚

弹涂鱼

小鱼干制品

彩虹明樱蛤

牡蛎

用盐水浸过的梭子蟹

魟鯆鱼

水手长

船上炊事员

渔船捕捞的区域;渔场

船渔进港

指捕捞量小且分散的区域

指海边的岩石

台风,亦指狂风暴雨的天气

拜江猪

黄婆鸡

海和尚

蛤皮

关爷蟹

毛娘

海蛤蚆

戤舵

烧盐人

洋生

谢洋

拢洋

焖头

横刀

咸齑

海豚

黄姑鱼

鱼,属儒良科

蛤蜊

背壳,形似关公脸得名

贻贝

鮟鯆鱼

副船长

盐民

夏汛捕捞的季节;特指黄鱼汛

渔船结束

渔船进港

船舱盖板

砍柴刀

咸菜

起子饭瓜滑子即末小娘婢抱喜两公伴团糖莲子

镰刀

南瓜

草席

今天

小姑娘;小女孩

婴儿

两夫妻

举止轻浮,言行无分寸的妇女

卤表

倭豆

蚕豆

咸早子

昼过

小弯

老人

大侮

蒲瓢

泥耙

蚕豆

豌豆

从前;过去

中午

小男孩

妻子

指神经不正常的人

喻指好吃懒做的人

耙复

]

民间习谷

手工艺习俗:各种手艺的学徒拜师之日谓起师。学徒期中,学徒在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节,须向师傅送礼。

若同席就餐,师傅坐上位,徒弟坐下位,且要先为师傅筛酒、盛饭。待师傅动筷,徒弟方可吃饭;师傅放下碗筷,徒弟也得放下。学徒期三年,学满后谓"满师"。

手艺业同行间不可拆台,一个作坊只可有一个包作师傅(即"作头");被邀参加工作的师傅无论手艺多高、资格多老,须听从包作师傅调度;若东家请两个以上包作师傅作业的(即"劈作做"),两套人马互不干涉,但各显手段。互相竞争,谓"别场"。

各种手艺的师傅同桌吃饭,座次应是:石匠坐上位,木匠坐东侧,泥水匠坐西侧,漆匠坐下位,并要给同桌各位

筛酒。

上述习俗大都沿传至今,但师徒同席已无严格的规矩,多可平起平坐了。

生活习俗:留饭娘海岛房民崇尚节俭,在饭后(一般指午饭),要留下一些冷饭,掺入下一餐的米中,作为"饭娘

,可提高出饭率。解放后,此俗仍被岛民沿袭,近年已不多见。

吊饭平时以番薯干当饭的贫穷渔农民,一旦来了贵客,便在布袋里装少量米,放在番薯干汤饭里煮。开饭时将袋中米饭捞起供客人食用,叫做"吃吊饭",主人自己仍吃番薯干饭(汤)。70年代后,不再有此习,主、宾皆吃同样饭菜。

进补渔民嗜好烟酒外,对滋补别有讲究。每逢渔汛开始。一般都以老酒浸黑(红)枣、老酒芝麻煮胡桃肉、红糖老酒煮鸡蛋等进补。条件稍好的还用"神仙鸡"(用三四斤重的全鸡,去毛和内脏,放入钵内,加上老酒等佐料,连钵放入锅中,锅底放少许食盐,不用水,用火烤)、"酒淘黄鱼"(新鲜大黄鱼加老酒、黄糖,用钵煮食)、"酒淘鱼胶"(用黄鲟鱼胶或毛鲿鱼胶配全鸡或猪肉,加老酒、红糖煮食)等进补。

爱食腌腊腐臭食品岛上居民爱食腌冬瓜、臭苋菜梗等食物。待客时,除备鲜鱼虾外,必备咸鱼、糟鱼、泥螺蟹酱等咸"下饭"。"咸菜黄鱼:是舟山名菜,流传有"三日不吃咸菜场,脚娘肚(小腿)就酸汪汪(无力)"之说。解放后此风仍沿,但已注重"吃新鲜"。

芋艿筵芋艿是舟山部分渔农村酒筵上必备的主菜。芋艿碗数越多,表示酒席越丰盛,酒席上的芋艿吃不光,赴宴者可用手帕或纸头包回去。舟山岛居民办酒席,一般用"汤十三"(连汤十三道菜),芋艿亦必备,吃完还可添加。0年代,筵席好坏已不以芋艿多少为准,而着重于海鲜、禽类的丰盛与否。

补肩粥四月十四夜,嵊泗渔村兴用糯米、豇豆等与大米混煮稀饭,说吃了可补肩力。

背单与龙裤渔民习惯穿大襟布衫和背单(心),冬有棉背心,夏有单背心,春秋穿夹背心。下海生产时,亦上身穿背心,下身着龙裤(裤脚管特大),其布料均用栲网的栲皮栲过。民间流传着"青浜庙子湖,菩萨穿龙裤","黄兴东福山,菩萨穿背单"之说。海岛妇女的衣着,其衣袖裤管也大至盈尺。近年,渔村青年衣着时兴,穿龙裤和背心的已不多见。

造屋居民造屋要先请风水先生择地定向,破土、定磉、上梁等也都要择吉日良辰。上栋梁日,主人给各作业师傅发双工钱,向木作师傅送"红包"。向亲友馈送馒头等物,以示庆贺。栋梁上挂红布,贴横披,两头各挂内盛谷物种子的麻袋一只,栋柱上贴绿、蓝纸楹联,忌红纸,以避"火上房"。上梁时,鸣放鞭炮,由木作师傅将正梁安上,抛下麻袋,由等在下面的子女接住,意为"传种(宗)接代",上梁时,最喜下雨,以应"及时下雨,生活富裕"之兆。居民在邻居建房时,要在各自房屋上挂红布或插红旗,意可避免"风水"被造房户独占。

客居契约到亲友家作客,夫妻不可同房。女儿女婿到丈人家做客也不例外。如果要在丈人家同房,须写好"客居租屋契约";压于枕下。现今,此俗已非旧时那样严格遵循。

灶具岛民对灶和灶具十分讲究。"家里再穷,也不亏待灶公"。砌灶要请阴阳先生选吉日,付给泥水工双工钱新灶使用时,要供灶君。使用新镬时,要先炒一镬"新灶倭豆"分送邻居,以祈"头头顺利"。解放后,供灶君旧习逐渐消失,其余一直沿袭,至80年代,才不多见。

礼仪习俗:婚礼新婚女子三日王传说这是宋高宗立下的规矩。康王为纪念搭救过他的红姑。下旨舟山女子

出嫁,可戴凤冠,披霞帔,铺红毡,坐花矫,举大宫灯,扬布襕旗,吹吹打打喜庆三日。解放后,坐矫等习俗消失,但喜庆三日热闹一番,一直被岛民所沿袭。

定亲旧时定亲皆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讲究门当户对,故有"墙门对墙门(指大户),篱笆对篱笆(指以篱笆充院门的贫苦户)"之说。先由男方托媒传话,请算命先生卜吉,若"八字"相谐,则具果品遣媒人往请女方生辰,谓请庚帖",女方同意送"庚帖"给男方,谓"过帖"。男方把双方生辰"八字"置于灶神龛,三日内卜之不吉,便送还女方庚帖,卜之吉,则婚事定。再请媒人持婚书及礼物送往女家,谓"纳吉",也叫"发送"。女方将预先为女婿及其父母等长

辈准备好的鞋子、笔墨纸砚、绣袋等物放入男方礼担中作回礼,叫"过书"。然后,男方将聘礼(钱币)、样红(首饰,多为戒指、耳环和衣料)、酒饼(点心)送往女家,谓"下聘"或"下定"。解放后,提倡恋爱自由,不再有诸多繁文缛节,但少数人仍讲究八字相谐和聘礼多少。

迎亲由男方择定吉日。婚期前日,男方要派人(一般为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去女方搬奁物,谓"搬嫁妆"。嫁妆多少不一,多的十箱十柜,最少也有夜桶(子孙桶)、火囱(取暖炉)、家工篮(盛放剪刀、尺、针线、零布等物的器皿三件。男女双方家中都要办酒宴。女方办"开面酒",新娘要请堕民嫂绞面,谓"开面",男方办"猪肝花油萝卜羹"。入夜,由一或三位爹娘双全的未婚男青年与新郎(共二人或四人。以此凑成双数)同宿新房。次日凌晨,男方具牲礼祀神谓"享先"。

迎亲时,以堕民为使者,备花轿、请乐队至女家。女方拦轿阻止。使者"以钱馈门"得以入,谓"开门钿",或"开门纸包"。新娘上轿前,要吃"上轿饭",第一口吐回父母床头,示意不忘养育之恩。新娘或由兄弟"抱上轿",或由童女领上轿",上轿后,女方兄弟或母亲持一碗水泼于轿上或停轿处,意为"嫁出去的囡,泼出去的水",不准回头。中途送娘要将轿内火囱灰倒掉一些。轿至男方,由童女请出轿,新娘要先过马鞍(木雕小鞍),谓"跨鞍入华堂",再踩着麻袋至堂前,谓"传袋(代)"。解放以后,泼水、童女领上轿、跨鞍等俗已废。新娘步行或用自行车(80年代多用汽车)送至夫家,但享先等俗废而复萌。

拜见钿拜堂时,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长辈。拜长辈时,新娘要致甜茶一杯,并与新郎一起跪拜。长辈都有包着钱币的红包相赠,谓"见面礼",也叫"拜见钿"。此俗在乡村今仍盛行,但新郎新娘不再跪拜,改用鞠躬或合掌礼拜。

叩头钿新娘也要备一些装有少量钱币的红纸包,准备在接受夫家主要亲属的小孩叩见时分送,谓"叩头钿"。相传,在使用金属币时,新娘将铜币用彩线扎好,系以缨坠,挂于前来叩头的小孩胸前,故称"新娘子铜钿牌"。今此俗仍行,但小孩不再行叩头礼,新娘只需把红包交其婆婆分送即可。

讨个"生"字拜堂后,新娘入洞房,由一长者捧喜果盘至堂前,将盘中十多样干果抛向华堂,让贺客小孩抢食各果都有吉祥之意,枣子谓"早生贵子",桂圆谓"蟾宫折桂"。还故意掺进生的花生、瓜子、黄豆等,小孩食之,不约而同会喊"生的"、"生的"。新郎家图的就是讨个"生"字,意谓新娘不久就会生下贵子。

阿姑代拜堂在渔村,如遇新郎出海生产因风暴等情况不能赶上婚期时,由新郎的姐妹代替拜堂,并在新房内笼养一只公鸡,公鸡颈上悬一红布条,喂以饭食。新郎回来后,才将公鸡放出,俗谓"阿姑代拜堂,公鸡陪洞房"。此俗已废。

贺郎有两重内容:一、新郎的舅妈、姑妈等至亲,在婚期临近前要送老母鸡、胖蹄等给新郎补养身体。二、喜日簇散后,主人于新房内设糖果、菜肴,邀亲朋八人入房围坐,互唱贺郎调,其余宾客站立四周,笑闹相贺,这是舟山婚礼中的传统习俗之一。解放后,此俗仍存,但有变化,一般为晚宴后由男女傧相若干在华堂围坐于"贺郎桌"(由三张八仙桌拼成)的两边,新郎新娘坐上位,二位郎头傧(贺会的主持人)坐下位,宾客站立四周,以说唱嬉闹相贺。男女傧相也可互贺以增加热闹气氛。郎头傧以唱贸郎调为主,"贺郎调"七字一句,多系演唱人即兴之作,多数为祝贺新人早得贵子、长大有出息等吉利词,也有要新郎新娘表演节目的。80年代起,此俗渐衰,多以放电影、录像代之,并以此飨谢宾客。城镇青年则有以茶话会形式代之。

闹新房新婚三日内晚上,亲朋可潜入洞房取出物件,翌日向新郎新娘索取烟糖果钱,再将质物归还,也叫吵房。吵房者不论长幼尊卑,谓"三日内呒大小"。

安心婚后第三天,女方兄弟持新娘在家穿过的旧衣服与女红工具及荤素菜看,看望新出嫁的姐(妹),要她从此安心于婆家。

回门新娘和新郎或在结婚当日午餐后,或第三天回娘家,谓"回门"。一些海岛因交通不便。有在一月或一年甚至数年后才回门的。结婚当日回门的,要当晚赶回,婚后第三天回门的,多在娘家宿上几夜。

死婚也叫"阴配"。父母为已亡子女寻觅配偶,举行婚礼合葬。仪礼与生人结婚相似,只在拜堂时由生人捧死者的木主牌代替(一般由男方的姐妹代拜)。"新房"中供以茗果,朝夕更换,房内床席箱柜一应俱全。女方"嫁妆"多用彩纸扎制。成"婚"后,由男方家人将女方尸骨迁来与男方合葬。并烧化"嫁妆"。解放后。此俗已不多见。

文明结婚民国时始流行。多以公共场所为结姻处,新郎新娘穿礼服立于下位,证婚人立于上位,介绍人(媒人立于旁,宾客分坐左右。先由证婚人致贺词后,双方交换饰物并于婚书上盖上章,再由主婚人、介绍人盖章。新郎新

娘互行相见礼,向来宾行礼作谢,时佐以乐歌。举行文明结婚,见面钿仍不可少。

此外,解放前盛行养童养媳、租妻、典妻、纳妾、抢妻(将新娘。抢来成婚)、重男轻女等陋习,解放后皆严禁.但渔农村居民仍有重男轻女思想。

生育送催生衣女子怀孕临产前,娘家要备婴儿衣物襁褓,送往婿家。谓"送催生衣"。婆家接过催生衣时即展开,意祈"生产顺利"。

送生母羹女子在做产期,谓"生母"。娘家要送面条、红糖、蛋、肉、鱼、鸡另物让生母补身体。丰盈奶水,谓"送生母羹",又称"挈糖面"。除娘家外,姑妈、舅母等近亲也要送"生母羹"。近年,有以钱代之的。

吃开口奶婴儿一出世,需向别家正哺乳妇女讨一匙奶汁喂之。生男讨女婴之后的奶,生女反之。喂奶前,先喂一口黄连汤,一为解毒,二为讨"先苦后甜"的吉利。解放后,一些在医院出生的婴儿都不再吃"开口奶"。

做床产后第三日,在产妇床前设祭桌供奉果茗。祭床公床婆。以为祭过床后,日后床公床婆会暗中照顾婴儿是日。还要请接生婆洗涤婴儿,谓"做床"。事后,向左邻右舍的儿童分送"相谅盏",即把米饭盛在酒盏里,上面放黄糖,分给邻居儿童,意为让婴儿与他们结缘,长大后能相谅。解放后,此俗仍行于乡村。80年代,乡村产妇过多去医院分娩。故此俗渐衰。

办满月酒婴儿满月,要办酒庆贺,尤重头生儿或独生子的满月酒。旧时,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生了男孩,除办满月酒外,还要办"三朝"、"周岁"等酒筵庆贺,生了女儿则不庆贺或降低档次。满月日,外婆家要送衣物、食品和彩线("长寿线")扎成的装有钱币的红包,并挂红包于婴儿胸前,谓"铜钿牌"。亲戚朋友亦送钱币志贺。家内设祭享神祀祖,摆筵招待宾客。婴儿要剃满月头,戴狗头帽,穿一口钟、虎头鞋,由长辈托着,撑着凉伞,串街走巷兜一圈,邻人互抱相看,戏称兜圈的男孩"寻老婆"、女孩"寻老公"等等。是日,婴儿多用公鹅头冠瘤开荤,意谓儿童跌跤时会像鹅头一样昂起,不伤头面。

忌讳产妇称红人,月内不能串邻走舍。产房称红房。非侍值人员不进房内,进过红房的人,一月内不进寺庙礼拜。长辈一般不入红房,意谓婴儿过早见到长辈会"折福减寿"。满月后,婴儿第一次去外婆家,须在鼻尖上抹镬煤避邪",俗谓"乌鼻头管望外婆"。婴儿走亲眷,如回家时天色已暗,要让婴儿身上披一方布襕,用别针或缝衣针别于衣帽上,以"避邪"。

夜啼婴儿夜啼不安,吵闹不休,家长多用红纸写上"天赤赤,地黄黄,小儿夜哭在娘房,过路君子读一遍,一夜睡到大天亮"的谶语,趁无人看见时贴在路旁墙上,以为有人读后婴儿可安然入睡,不再夜啼。

寿诞做生即做寿。30岁为头寿,俗称"三十不做寿,四十不会富"。60岁为大寿,70岁、80岁尤甚。做寿排场大小视家境贫富而定,旧时,穷苦人家做生很简单,有"穷好日(结婚)、富做生之说。做生有"四十不做生,做九不做十"的规矩,因"四"与"死"谐音。祝寿不在正十,60寿辰,在59岁时举行。做生时,已出嫁的女儿要挑寿担,其他亲戚也要送寿礼祝贺。寿礼厚薄视家境好坏而别,有"四色"、"八色"等。四色合"高(糕点)、桃(寿桃馒头)、祝(大红寿烛)、寿(长寿面)"。八色另加"玉(猪肉)、堂(红糖)、富(烤麸)、贵(桂圆荔枝)"。大户人家还送寿联、寿轴,普通人家送鸡、肉、面、蛋,穷人家也少不了寿面、馒头。做生时,先祭祖,再设筵酬宾客。解放后,此风一度泯灭,近几年又风行,且排场甚大,做大寿时,寿担有花上上千元的,也有改用钱物代替寿担的。

吃六十六块肉父(母)到66岁时,女儿家需买肉切成66块煮熟送给父(母)吃,以祝其健康长寿。古有"六十六阎罗大王请吃肉"之说,以为父(母)已吃了女儿送的66块肉,就不会受阎罗大王之邀了。

阴寿即为亡父母做生。仪式如生人做生,也分请帖,日冥庆,具名"追请子"。应请者也送糕、桃、烛、面礼品。如在寺院做阴寿,还要拜忏,或一、三、七日不等。一般人家的阴寿则较简单,一桌羹饭而已。此俗现已不多。只是在亡父(母)生日做一桌羹饭以示纪念。

探望病人有人生病,亲戚朋友、邻居多探望之。但若病人生命垂危,或病人是长期病躺在床上的成人,看望时,多择上午或正午,而忌午后、黄昏,更忌晚上探望。以为上午、正午朝气充足,可免病人的"祟邪引到自身上"。初次看望病人时,要带水果、糕点等礼物,富裕者选送参茸补品。

丧葬送终病人垂危时,子女须站立其旁。当病人喉底浓痰淤塞(谓"海底痰"),知其将逝,亲人须持一碗薄粥喂其咽下,谓"吃依样饭"。子女均以能赶上为长辈送终为幸。人亡后,要替其休浴、理发、更衣,移尸堂屋,陈菜饭祭奠,谓"移尸羹饭"。

脚后灯烧荐包移尸入堂屋后,在死者脚后点一盏油灯,也叫长明灯,不能吹熄。并将死者睡过的席褥等物

按一定方向焚烧于三岔路口,叫"烧荐包"。意为人去,铺盖相携。

报讣音死者家属要派人把死讯及殡期立即告知众亲戚,谓"报讣音",报讣者倒掖雨伞,到了亲戚家,雨伞仍倒放,报知后要喝一杯茶,路远者吃一餐饭。亲戚闻讯后,要以哭声相报,如无人啼哭,即以砸瓦爿代之,并在报者走后,把他用过的杯、碗敲碎,筷子扔掉,再分别亲疏,备大红重被和香烛果品等祭物,前往吊唁。

守灵晚上,亲人守于尸侧,谓"守灵",也叫"陪尸"。移尸入棺,叫"入木"或"落殓"。落殓时辰须请阴阳先生择定,一般选在涨潮时分,意为死者灵魂能按时乘船,可一帆风顺到达阴间。钉棺时,亲人抚棺围哭,一人问"某病愈否"?一人答以"好了",直到问完死者生前的病痛为止。

戴孝死者家属及亲戚都要穿白戴麻。系细麻绳于手腕和颈项,脚穿白鞋(穿至"五七"),鞋后帮皆缝有二指宽的红布。出殡日,全身着白,孝子穿"斩衰服"(麻制的丧服,下沿不缝边),披麻饰(苴绖),戴白帽,上套三梁冠(用草绳制成),手握孝杖棒;同辈亲人服"齐衰"(麻衣下沿缝边),孙子戴白帽,上套二梁冠;女儿穿白衣,戴"孝斗";同族亲人,穿戴白布衣冠,疏者仅戴白帽。解放后乡村居民多沿袭之,城镇居民多戴黑纱布代之。

醮杠出殡日,抬棺出中堂停放路边,专有一人边往棺差上浇老酒边念祝词,谓之"醮杠",时众人哭声皆停。杠词内容有对死者的悼辞或赞辞,赞扬死者生前的为人,也有对死者儿孙的祝愿辞等。此俗土葬者仍行。

做七从死者寿终日起,每七天设奠一次,以"五七"最隆重,由已出嫁女儿主办。是日,婿家要挑礼担。备香烛、纸锭、荤素菜肴等。至"七七"为止,谓"满七"。

百日﹒周年死者死后一百天,要做"百日"。一年后,要做"周年"羹饭,且连做三年。百日、周年时,至亲也要聚会悼念亡灵。以后每逢死者死期,皆做"忌日羹饭"。

请哭娘旧时,部分有钱人家,少亲人啼哭致哀时,须花钱雇人代哭,哭娘一般由女堕民担任。解放后此俗不行。

草人代葬渔民落海找不回尸体,则以稻草人代替进行安葬。举行葬礼前要请道士"招魂","招魂"一般在夜间涨潮时进行,于海边搭一醮台,点起篝火,缚一只雄鸡于箩中,挂于带根的竹子顶梢,由道士登台作法,一人摇动竹子,面向大海高呼死者姓名:"××,回来啊!"另一人随之答应"来罗、来罗!"直到潮水涨平为止,次日再行葬礼。此俗现已消失。

六月十二夹寿材一般盛行土葬的渔农村,夹(做)棺材皆选农历六月十二日,传说这天是彭祖诞辰日,可得长寿。生前做的棺材,称寿材。

时令习俗:春节凌晨设香案、陈果品"祭天",并放爆竹。黎明开门放爆竹,谓"开门迎财神"。人人穿戴一新,小孩要向长辈拜

岁,去亲戚朋友师傅家拜岁的,多携带荔枝、桂圆、红(黑)枣等礼品,谓"挈拜岁包头"。也有人家先去祖坟祭拜,谓"拜坟头岁"。在嵊泗的一些小岛,必先拜坟头岁,在拜坟头岁前,不到别家吃饭;有的先去宗庙礼拜,谓"拜菩萨岁"。初二始走亲访友。出门见人,忌讲不吉利话,忌吵嘴;要互道问候、祝福。早上与人交谈,禁忌"早"字,一为防生蚤,二为避遭灾。现多不讳。早餐兴吃糖年糕,多与酒酿混煮,以讨"生活年年高"之兆。解放后,城镇北方籍人口增多,吃水饺之风随之引入。初一不汲水、不洒扫、不花钱购物、不动刀剪食物都在除夕预先切好。妇女不去池边、河埠头洗涤。上述习俗现虽存在,但不一定都严格遵循。

旧时个别人家还在是晚取残肴,插以残烛,置于床下,曰"老鼠粮",谓此夜老鼠成亲,给以恩惠,日后不致为害,此习今废。解放后城镇职工休假三天,假期中,亲朋好友互访互宴,欢度佳节。

上灯祭正月十三至十八。十三谓"上灯",各祠庙悬彩灯,陈器玩供神,称"灯祭"。晚上,常有小孩提灯出游,乡间多盛马灯、船灯等。上灯祭以十四日为最盛,定海城关镇的东管庙、内外太保庙都要开放娘娘菩萨房间,供人游览。东管庙等还要举行传统性的古董博览会,名日"摆祭",实是展示各庙的古董、书画、文物、珠宝等。十八日灯散,谓"落灯"。解放后,此俗渐废。

元宵正月十五。旧时多自制灯笼,或悬挂屋檐,或提灯外出游玩。是夜,乡间灯会进城,居民晚餐后皆上街看灯会,并多食糯米汤圆(也叫"元宵")。意谓团团圆圆。解放后,灯会不兴,但城镇居民仍要在这晚外出,名曰看灯会,实为散步或走访。近年,文化部门和工会推行猜灯谜等活动,灯会也逐渐恢复。

立春旧时,在立春日,人们言行谨慎,不吵闹打骂,不损坏器皿,以免冲神而遭不祥。是日,叫化子们捏泥成"春牛",扎麦秆为芒神",由"小讨饭"用露顶小轿抬着"讨饭头脑",去乡村分送"春牛图"。农户出钱或粮为酬,俗谓"小讨饭做春官"。民国时期,抬"讨饭头脑"之风已息。分送春牛图之习沿袭至今。

清明各家持麻糍、菜肴等到祖坟祭祀,祀毕,于坟顶加土插竹,挂纸铜钿、撒米饭、蛳螺等物,谓上坟。如有儿童围观,须分麻糍或钱币,谓分麻糍铜钿,以嘱儿童保护祖坟。旧时,同宗还行族祭,合族男子可吃"清明羹饭",食后还分麻糍。族祭费用皆从族中祀田收入支付,祭祀仪式多由族长主持。此俗解放后已止。清明前几日,各家还要设祭祀祖,饭后往屋顶上抛蛳螺壳,以驱虫虐。清明日,家家户户插柳条于门壁,妇女插柳条、菜花、青蒿等于发际,以求来世亲人齐全。有"清明戴花,来世有妈;清明戴枝青,来世有亲人;清明插杨柳,来世有娘舅"等语。

现今。乡间做麻糍、上坟、抛蛳螺壳等俗仍行。机关团体、学校、单位则于清明日祭扫烈士陵墓,或去郊外游春踏青。

立夏家家煮食茶叶蛋或白煮蛋,民间传有"立夏吃只蛋,气力长一万"的谚语。儿童还用彩线织成的网袋盛蛋挂于胸前,找伙伴们拼蛋,以把他人的蛋拼破者为优胜。中午,用缸豆糯米饭、乌笋、女菜(莙荙)、带子蟹、鲳鱼等祭祖先祖。乌笋、女菜都不切碎,谓"脚骨笋、扇风菜",吃了可使脚健、防中暑;吃了缸豆饭可解苍蝇病毒。饭后,互称体重(除孕妇外)。

端午家家户户插菖蒲、蕲艾(俗称"蒲剑"、"艾旗")等于门檐,并用菖蒲根剪作人形,串以彩线,佩于儿童身上;制香囊放于箱笼或挂于儿童胸前;在蛋壳上画儿童跨虎图(谓"蛋壳老虎"),挂于床沿,并贴自画端午老虎于大门、房门以祛邪。配制雄黄酒饮服及喷洒屋内外,驱邪消毒;烧白芷、苍术以祛害虫;用彩线扎成圆形辫子,系于小孩腕上(男左女右),叫缠手绳、长寿绳、端午笼,一直带到七巧夕。用雄黄在婴儿额上写"王"字,以"辟祟"等。端午节还要裹棕子、做乌馒头、团子等祭祖并馈送亲友邻居。农家要给看牛小囝分食雄黄豆(蚕豆)。解放后,除插菖蒲,裹棕子等俗仍行,余皆渐衰。

立秋立秋日吃西瓜或立秋时分喝一口凉水,意为可防中暑或腹泻;儿童服用菜菔子(萝卜)、蓼面、炒米粉等拌和食物,传说吃后可防积滞。

七巧七月初七。乡间妇女多用浸泡后的槿叶搓洗成汁,和水洗发,或用紫苏叶加枹叶,泡开水、滴食油而成的混和液洗发,洗后的头发柔软、光滑、有香味。据说七月七洗次头,头发不易因汗多而发臭(旧时女子往往一年洗一次发)。七月七用槿叶洗发之俗今仍盛行,但不再限于一年一度,平时多用洗发精、洗发膏、香皂等。

是日,凡儿童腕上套有端午笼者,都摘下扔于房顶,以供喜鹊衔去搭银河桥,让牛郎织女相会。至晚,妇女陈瓜果于露天,向牛郎织女"乞巧"乞巧形式多样,有在眉月明星下,用线穿针,成功的为得巧者;有用盂水映星光,观看水中星星,以辨目力强弱者;有面对星空,认准一组七屋口念"七颗星,七七星,念过七遍会聪明"者;也有悬米筛于树梢上,静窥筛目,希望看到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此俗今已不行,偶有的仅作娱乐而已。

七月半俗称"鬼节"、"中元节"。前后数日在村口设坛,请僧道打醮放焰口、高悬蜈蚣旗,路边挂冥锭、纸衣,地上摆酒食,舍施野鬼;扎制鬼王、黑白无常、童男童女、纸塔等纸神、纸物,置于坛旁。祀毕,烧化纸锭、纸衣、纸神,于空中放天灯,在海上放水灯,敬送神祗,驱逐野鬼,祈求水陆平安。解放后,此俗一度泯灭,80年代,民间又有做七月半羹饭者。

七月三十俗谓地藏王菩萨生日,或地藏王菩萨开眼观光大千世界的日子。是日夜,家家户户插香于地上、瓜果上或檐下、水缸、米缸边,谓"插地香"。沿海居民还用稻草扎成浮盘,上点灯火,置浮海面,任海水漂流,叫放水灯,是仿效打醮时送逐游魂的一种习俗。此俗民国时期已不行。

八月初三传说为灶神生日。各家以素食、糕点、果品、面条祭灶。祭毕,合家吃"长寿面"。解放后,不再祭祀,仅在灶龛前摆上一碗熟面代供品,并多在这日吃面条。

中秋节舟山岛民于八月十六过中秋,与宁波俗同。传说其来历有二:一说宋代宰相史弥远,回乡过节途中耽误一日;二说方国珍忙于守城,忘了过节日。史、方的家人等待到第二天才过中秋节,后旁人相沿成习至今。中秋前,家家购备月饼,并馈赠亲友及师长。中秋傍晚,陈月饼酒肴祀祖后,饮酒赏月吃月饼,谓"合家团圆"。

屠城节清顺治八年(1651)九月初二,清军攻占定海域,定海军民死于战火者万余人。后人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二称为屠城节,合城鸣钟击鼓,请僧人放焰口,设街祭以祭游魂。各户也在该天做羹饭祭奠,谓"屠城羹饭"。此俗于民国年间己不行。

重阳九月初九日。乡间有做团子、裹棕子祭祖并馈送亲友之风。婿家要给丈姆家挑重阳担,现多为馈赠一般性礼品,如酒、糕点等。城镇居民多有登高习俗。

冬至旧时大节之一。是日。要由年满花甲的老人举行族祭,礼如清明节。定海西乡要举行"冬至会"。农家普遍做"冬至汤圆"祭祖官家、绅仕、儒生要祭孔、祭魁星,以求仕途畅顺。解放后此风混灭,但民间以"冬至汤圆"为节令食品之俗仍存。

祭灶农历十二月廿三日,家家户户炒豆、备糕点,陈祭灶果于灶上,扎草马于灶前,供以草料、饮水。祭毕,烧化草马、金箔与

旧灶君像,换上新灶君像,谓"送灶"。然后,全家分食祭灶果。此俗现在乡村中仍存,但不再扎草马等。

谢年城乡一些富户一上腊月就忙起来,掸尘洗涤,杀禽畜办年货,择日供三牲或五牲福礼,向神灵礼拜祝祷,谓"谢年"或"送年"祭毕,割取少许福礼放入酒杯,在金箔火化时,洒向空中,分飨四方鬼神,谓"散福"。祭神后,耍做"年夜羹饭",敬祀祖宗,祀毕,邀亲邻长者共餐,谓"分岁"、"吃年夜饭"。旧时,城中大户都把它作为拉关系、结人情的良机,竞相请客,以致年夜饭越吃越早。一般居民则多在祭灶后始谢年,且形式较简。解放后,此俗一度隐灭,今在乡村又渐盛。

除夕旧时,家家户户要贴门神、春联、青龙纸。青龙纸为红、黄、青三色,上画双龙戏珠或兼画和合二仙及聚宝盆,青龙纸贴于谷仓,红龙纸贴在门窗。是日,出门在外的都要回家,团团圆圆吃年夜饭;。尽可能还清债务,水缸、米缸都要备得满满的,意为"满柜满罐",祈祷来年生活美满。吃年夜饭后要坐夜"守岁",给儿孙辈分"压岁钱",大人们坐夜到零时或通宵。解放后,贴门神、春联、青龙纸一度敛止,余俗皆仍盛行。80年代,又盛行贴春联。

除上述诸时令习俗外,还有:

烧十庙·走十桥正月初十和十五,老年妇女成群结队入庙烧香,合掌礼拜。正月十四,又去各桥头伏拜,插香烛于桥边。所把的庙或桥必满十处,俗谓"烧十庙、走十桥"。解放后,此俗一度被废。近年又复萌,且有不少中、青年妇女参与。

火 ﹒煨蛇头正月十四晚,乡间野外点篝火以驱逐农田害虫,谓" 火 "。是日晚饭后,有小孩的人家,多要煨年糕,谓煨蛇头以为吃了煨蛇头,日后不会踩着蛇。近年,吃"煨蛇头"之俗已不多见。

请井姑、厕姑多于正月十四、十五夜进行。也叫请井头姑娘、粪缸姑娘,以卜该年年成丰歉及婚姻杂事。请者须选定多年的水井或粪缸,白天前往祝祷预约,及晚,妇女们用一根筷子插在掏米筲箕上,上盖绉帕,有的还插上花,由二位姑娘抬到井旁或厕边,焚香祈请至家,供于桌上。二姑娘在左右二边用手指悬筲箕随之移动,在预先筛好的沙土或米上作划以答,卜毕送回。此俗解放后一度废止,现又有人仿行。

出会以三月半会为最盛,正是曰迎东岳神会。于初十置菩萨冠、袍于轿内抬着游行,谓"迎袍会"。十三至十五为正会,遇雨延期会名以乡而别,紫微、盐仓、岑木定、大沙、小沙、马岙、干 等庄称"老红会",也叫"红社";白泉、皋 、甬东、洞岙诸庄叫"白会"也叫"白社";大展、小展、北蝉等庄叫"小展红会";城内的叫"新红会"。赛会时,抬着木雕神像游行,大纛为先导,继以仪仗、彩亭、台阁、龙灯、马灯、高跷,争奇斗艳,锣鼓、鞭炮喧天,人们或沿途仆仆礼拜,或饰成囚犯跟随游行,穿红衣者曰红犯,穿青衣者曰青犯,甚至有裸露上身、肩上用银钩悬挂香炉(俗称"肉身灯")以媚神邀福者。奇形怪状,不可屡指。每逢会期,观者云集。沿途村民,都设茶、饭和床位,邀请与会者及观众膳宿。每次赛会耗资多至万金以上,少亦千金(多为庙产收入支付),居民自理费尚不算在内。期间,"重孝"或进入"红房"者不得参与;期间,常发生械斗事件,并有酿成命案的。

此外,还有定海城关的二月半迎都神会,清明、七月半、十月的迎城隍神会;沈家门镇七月的赛纸会;普陀桃花岛的稻花会;军营中于霜降日举行的霜降会等等。

解放后,诸会皆废。

传统美德社会新风:礼让海上行船,两船相遇时,大船要让小船,顺风船让逆风船;同是逆风,橹前船让橹后船;渔船下

网后,航行的船应让坐港船的锚地,后下网的要让先下网的船,停泊的船应让正在捕捞的船。陆地上行路要:空手让挈篮;轻担让重担,挑担让车轿。唯一例外的是车轿让鱼贩,车轿、行人一律让鱼贩先行,使新鲜的鱼虾及时送到集市或村岙。

救险渔船遇险,周围渔民都要尽力搭救。遇难船只白天在桅顶挂起破衣,晚上点起火把,或敲打石盘铁锅求救。其他船只见到信号,即全力救援。救护船靠近遇难船只时,先抛缆救人,后带缆拖船。有人落水,则当救不辞。如遇浮尸,仰面女尸或伏着的男尸要等海浪将其翻过身后才捞取;捞尸叫"拾元宝",捞上后用镶边篷布蒙住死者眼睛,无主尸运回后,给予收殓,葬于义冢地。

礼客海岛居民对上门求宿的异乡客商或避风灾民,都给予一宿二餐的礼待。人口不多,居住集中的小岛,往往一家有容,全岛接待,借房间,借被褥,不分彼此。

帮工邻里遇有婚丧、造屋、打船等大事,都会自动前去帮工,不论亲疏,直到事竣为止。

搭便船解放前,小岛间固定航(渡)船不多。各类船只都允许路人搭乘,有的还免费供给膳食。解放后,各岛之间航渡增多,交通管理部门明今禁止便船搭客。

包乡土岛民出远门经商、侨居时,要用红纸包一撮泥土带着,一示不忘故乡,二来据说可以防止在外水土不服,消灾去病。

热心公益事业岛民热心修桥、铺路、造凉亭、兴办学校、造义仓等公益事业。晚清以来,侨居上海等城市和海外谋生者多,不少人都以捐资办学、修桥、筑路、建码头等为家乡兴办公益事业为荣。

拥军爱民历史上,凡国家遭外国入侵,军队进行反侵略斗争时,都受到人民群众拥护,群众捐款送粮,或上前线慰问驻军。解放后,凡有部队驻扎的公社(乡),群众都建立洗衣组、缝纫组,为战土洗补衣服;有的社(乡)队(村)还拨出土地或渔具帮助驻军发展农(渔业生产。八一节期间,军民召开座谈会、联欢会,欢度节日。驻岛部队经常帮助群众兴修水利、抢收抢种;为群众担水清扫,为军属五保户"做好事,军民互爱蔚然成风。

讲卫生、讲文明扎貌解放后,针对渔农村和小城镇的脏乱现象,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提倡讲卫生光荣;在公共场合、社交场所倡导讲文明礼貌。60年代初学习雷锋活动中,广泛宣传和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80年代,开展"五讲四美"(讲卫生、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秩序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活动,每年3月为"文明礼貌月"。

新节日解放后,逢公历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八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法定节日,各界都举行不同程度的庆祝,庆祝活动与全国同。1950年5月17日舟山解放五一七"成为舟山军民特有的新节日,都要举行集会等活动,进行爱岛、爱乡和革命传统教育。

新婚礼解放后,除行文明结婚外,城镇中一度由工会、共青团等组织自愿相爱、同期结婚的青年男女举行集体婚礼。80年代起,又兴旅行结婚,相爱情侣结婚登记后,视经济情况去上海、北京等地旅游一趟,顺便买些互赠礼物来替代婚礼。不论参加集体婚礼还是旅行结婚,都少不了男女合办嫁妆,男方仍要办酒筵,亲友亦少不了送贺礼。

提倡火葬 50年代提倡丧事从简,曾改革过土葬。1979年起推行火葬,死者送火葬场由场内工作人员收殓。火化前要向遗体行告别礼,参加的亲朋好友戴黑纱或小白花,由死者生前工作单位或居委会负责人介绍生平事迹(或致悼词)。火化后,骨灰置入骨灰盒中,或葬入公墓,或撒入大海,或由死者家属保存。但迄今仍限于城镇职工死者,渔农村群众死后行火葬的不多。

音乐.舞蹈:民歌主要有号子、渔歌、小调、田歌。1950~1988年,共搜集各种民歌134首(种)。其中:号子有启锚、拔船、拉篷

摇橹、抬网等28种,渔歌有《四汛渔歌》、《幸福生活步步高》(又名《渔家乐》)、《一根扁担挑勿弯》、《渔鼓调》等33首,田歌小调有《可比画眉落鸟笼》、《红绣花鞋》、《盼郎五更》、《一只毛蟹八只脚》、《童养媳》等73首。《贺郎调》是民间婚礼中的一种风俗小曲歌词内容有七八种。

民间器乐曲明永乐年间(1403~1424)已有吹打乐兴行。清末三番锣鼓、丝竹锣鼓等常在迎神出会、寿诞节庆时演奏。由此产生了不少民间乐队,其中最享盛名的是白泉高家小唱班、泥峙宫门吹打班和沈家门荷外丝竹班。流传下来的乐曲主要有丝竹乐《一江风》、《细则》、《三六》等21首,丝竹锣鼓乐《错鲜花》、《鱼游春水》等6首,吹打乐《回洋乐》、《八仙序》等9首。

舟山锣鼓俗称"三番锣鼓"、"行会锣鼓",系大套复多段吹打乐。1959年,南京前线歌舞团根据白泉"高家班"锣鼓点子整理的《舟山锣鼓》,在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金奖。同年,高生祥、高如兴父子根据民间曲牌、锣鼓点子进行整理改编,定名《海上锣鼓》排鼓(5只大小堂鼓)和套锣(11面音色、大小各异的铜锣)为两大主奏乐器。乐队15至18人,吹打弹拉行档齐全。排鼓演奏有单击、滚击、跳击、双单击、排滚击、定桩跳击,配以套锣演奏的跳击、滑杆奔泻式等技巧,乐曲炽热、粗犷。中国艺术团、中央乐团、上海民族乐团、浙江省歌舞团均先后将其改编演奏。1986年,《舟山锣鼓》曲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

宗教音乐佛教音乐以普陀山寺院音乐为代表,合器乐、声乐(唱诵),用于寺庙的法事活动。器乐主要担任唱诵伴奏。主要乐器有法鼓(堂鼓)、手鼓(书鼓)、磐、铛、木鱼、忏钟等。主要乐曲有《三宝赞》、《水龙吟》、《惜春归》等15首。

道教音乐合器乐、唱诵。一般用于丧事、"招魂"。演唱(奏)者称"念伴班"。乐曲有清锣鼓乐《潮音》,丝竹乐《三宝赞》等。也演奏唱诵民间小曲牌和各种小调(道教称"禅门小曲")。1950年后消失。

民间舞蹈大多来自江浙沿海一带。始仅限于行艺求乞,后渐在出会、祭神时表演。主要的有"跳蚤舞"、"打连响"、"马灯舞"等。此外,舞船、舞龙也很流行,其中六横"独角龙舞"的造型及舞姿更显别致。清末至40年代,流行在定海县盐河乡的"跳大头"舞,迷信色彩太浓,1950年后禁演。

跳蚤舞产生于清乾隆年间,流行于定海、沈家门一带,因其舞姿酷似跳蚤而得名。节目原无人物情节,只有两位舞者跳跃逗趣。民国11年(1922),定海县白泉乡教师章孝善将"济公斗火神"的情节融入其中,始有人物形象。1953年,章孝善的弟子何志福将它搬上舞台,于1955年2月参加浙江省第一届民间古曲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获奖。

打连响由绍兴"莲花落"演变过来的双人舞,已有200多年历史。表演者手执铜钱花棍,口唱"莲花落",边歌边舞。80年代仍流行于岱山县东剑乡和秀山乡一带。

马灯舞又称"戏马灯"、"跑马灯"。民国9年前后,由定海县紫微乡民间艺人黄家浩从大陆引入,后逐渐在各岛流行。舞者大多为男女青年,多至百人,少则十余人。队形模仿72种作战阵形灵活变化,一般由若干盏马灯、提灯和2块旗牌、8名鼓乐手组成。

音乐舞蹈创作 1979年前,主要是整理加工民间传统节目和汲取民间音乐舞蹈的养料进行创作。1979~1988年,共创作音乐作品71首(件),其中整理加工的《贺郎调》、《四季渔歌》(均为民歌)以及《村戏》(民乐合奏)、《张网谣》(歌曲)等98首在省级获奖;创作舞蹈已演出)47个,其中《吉庆有余》等11个在省级获奖。歌曲《阿哥,你放心走》(叶星作词,汪亚维作曲)1986年获全国歌曲创作二等奖。

戏剧.曲艺:表演团体民国11年(1922),甬昆名旦顾九兰在家乡定海创办昆曲科班。一年后停办。1951年,红

旗越剧团和高升舞台来沈家门、城关定居,更名群艺越剧团和集艺越剧团。1956年,上海荣艺越剧团和朝民越剧团分别到岱山、嵊泗落户。"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剧团被迫停演。1972年5月,改为文工团(文宣队)。1978年,地区文工团和县文宣队改为越剧团。至1988年底,全市有3个专业剧团(2个越剧团、1个艺术团),6个民间职业剧团(2个越剧团、3个艺术团、1个木偶剧团)。

集艺越剧团前身为高升舞台,1950年建于宁波。次年来舟山演出,成为定海县地方剧团。主要演员有魏银凤鲁芳桂、屠法香等。魏银凤主演《叶香盗印》、《六月雪》,在1954年、1957年浙江省戏曲会演中分别获演员二等奖和一等奖。1960年与群艺越剧团(主要演员有黎帼英等)合并,改称舟山集艺越剧团。

荣艺越剧团 1951年建于上海。主要演员有唐月萍、陶瑞娟、周玲芳等。保留剧目有《闯宫铡美》、《望江亭》、《三姐下凡》等传统剧,创作排演过现代戏《海菊》、历史故事剧《宝刀歌》等。1965年,与集艺越剧团、朝民越剧团(主要演员有童云芳、林一枝等)并为舟山越剧一团、二团。

舟山市越剧团前身系由舟山越剧一团、二团改组的舟山地区文工团。1978年6月,改为舟山地区越剧团,排演了《雏凤凌空》、《三看御妹》、《杨开慧》等剧目。1980年底,创办艺术训练班,招收男女学员24名,结合训练,排演《送花楼会》、《引路》、《老六成亲》等折子戏,先后参加地区和全省"小百花"会演,夏赛丽等9名学员获省"优秀小百花奖"和"小百花奖"。1984年,以艺术训练班为基础改建为舟山地区小百花越剧团。先后排演《长相思》《海明珠》等新剧目。1987年3月更称现名,编制80人。王志萍获江浙沪第二届"上录杯"青年越剧演员电视大奖赛第一名,陈伊娜、乐彩珍获1988年全国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选赛优秀演员奖。

海防文工团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军文艺工作团,1958年更称海防文工团,编制约百人。曾排演歌剧《刘胡兰》、《江姐》,话剧《年轻的一代》及创作剧目《恨滔滔》等,兼演短剧和曲艺节目。常年活跃于舟山各岛前沿哨所。1970年3月撤销。

舟山曲艺队 1959年建立,有队员11人。以演唱"文武走书"、"舟山新闻"和评弹分档。曲目有传统书目《杨家将》、《海瑞》、《包公案》和新书目《杨立贝》、《李双双》、《新来的女队长》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演唱活动。后人员大部转业,至1985年仅存其名。

东升木偶剧团由木偶世家出身的潘渭涟牵头,创建于1959年。同年,参加浙江省木偶戏会演获演出奖。有演职员11名。常演剧目有《七侠五义》、《薛刚反唐》、《呼家将》等20多部传统连台本戏,移植演出过《平原枪声》《东进序曲》、《智取威虎山》、《东郭先生》、《采蘑菇》等现代戏和童话剧。1966年7月停演,1971年解散。

剧目创作 50年代初,主要是挖掘、整理、改编越剧传统剧目,达四五十部。1958年起,始有一批现代戏出现于舞台。其中越剧《海菊》参加浙江省现代戏会演并获奖。1979年以后,一支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戏剧创作队伍重新形成至1988年,全市共创作演出大型剧目15部,小戏12个。其中越剧现代戏《宝刀歌》(言秋士编)被省文化厅选定为建国0周年献礼节目,并获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1980年剧本创作奖;《终身大事》(俞南道、黄光椿编)获1980~198年全国优秀剧本奖;民间传奇剧《豆腐郎》(周和星、俞南道编),获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省分会1983~1984年度剧本奖历史故事剧《长相思》、神话剧《海明珠》,分别于1983年和1985年参加浙江省戏剧节演出并获奖。

曲艺清嘉庆年间(约1800),艺人江阿桂、安阿小吸收凤阳花鼓、宁波走书等曲调和当地流行小调,分别创立了唱新闻"和"滃洲走书"两曲种。

唱新闻俗称"唱蓬蓬",演唱者多为盲人。有的边唱边乞讨,故又称"讨饭腔"。1950年后改称"舟山新闻"。演唱形式分单口(自唱自伴奏)与双口(一唱一伴奏兼帮腔)两种。伴奏乐器有小腰鼓、小锣、小竹板各一。主要曲目有《石

门冤》、《杨家将》、《黄金印》、《周德顺开豆腐店》及新曲目《赌博腐化错》、《烈火金刚》、《红色种子》等952年有演唱艺人56人,1988年尚有18人,且大多年老体弱,很少演唱。

滃洲走书产生于定海马吞。清嘉庆年间,经安阿小传至六横岛流传下来,故又称六横走书,传入镇海后发展为蛟川走书。原由一人自唱自伴奏,至第三代艺人沃阿来时改为两人演唱,即一人主唱,一人击驾鼓竹板伴奏兼帮腔并把方言改为地方"官话"(即当地书面语),把坐唱改为走唱。民国29年后,第五代艺人虞定玉第一次对曲调作了改革加入二胡伴奏。1970年后,对曲调继续进行改革,并加入琵琶、扬琴等乐器伴奏。主要曲目有第四代艺人沃阿定整理的《金龙鞭》、《龙风锁》、《玉蝴蝶》、《麒麟豹》、《黄蛇传》等24部。1983年,六横民间艺人虞振飞、镇海艺人汪康章等仍在演唱。

木偶戏俗称"小戏文"。在舟山流行的有两种:一种木偶较大,称"下弄上";一种木偶较小,称"布袋木偶"。解放前,有20多个剧团流动演出,剧目大多是与越剧剧目相同的传统连台本戏。1965年。东升木偶剧团对原有表演形式与木偶进行改革,并使木偶戏从"唱门头"、"做愿戏"发展到到书场、礼堂等固定场地演出。

会(调)演 1956~1988年,举办戏剧、曲艺专业表演团体会(调)演20余次(不合县、区级)。

舟山专区木偶戏会演 1956年在定海县城关镇举行。全区20个木偶剧团近80名演职员参加演出40个节目。

舟山专区首届现代戏观摩演出 1958年11月在舟山剧院举行。有"荣艺"、"朝民"、"群艺"、"集艺"等专业剧团和从各县选拔的业余剧团参加交流演出。其中创作剧目有《海菊》、《碧海扬帆》、《志同道合》等。

舟山专区老艺人交流演出 1962年在舟山剧院举行。有近30名越剧老演员参加。

舟山地区"革命样板戏"交流演出大会 1973年3月在舟山剧院举行。舟山地区文工团和各县文宣队分别演出《沙家浜》、《红灯记》等现代京剧。

舟山地区"小百花"会演 1982年在舟山剧院举行。全区64名越剧艺术训练班学员和青年演员共演出24个折子戏,并选拔出18名学员参加全省"小百花"会演,其中4名获省"优秀小百花奖",10名获省"小百花奖"。

舟山地区曲艺、木偶戏交流演出 1983年10月在普陀县沈家门镇举行。有7个团体39名职业艺人参加,演出走书10个、木偶剧4出、评弹4个。

舟山市首届戏剧节 1987年8月在普陀区和嵊泗县分片举行。市越剧团演出《佛珠泪》、《唐宫风雨》,嵊泗县越剧团演出《大鹏图》,定海、普陀两区文化馆并台演出滑稽小戏《乱点鸳鸯谱》、独幕话剧《友谊与爱情》等。

演出场所早期演剧场所以庙台为主(俗称庙台戏),也有在街头搭台演出(称街戏)。清末共有殿庙(宫)267处大多设有戏台。民国17年开业的定海城关东大街关圣庙戏馆,是最早营业性演出场所。其后城关镇的都神殿、火神庙半路亭、道头等戏馆和民乐戏院、东管庙戏院,沈家门镇的王万泰晒场戏棚、沈家门板屋戏馆、中南戏院、东岳宫戏馆和永安戏院,东沙镇的竹棚戏馆、草棚戏馆和大利公司戏馆相继开业。1957年,置有灯光音响等设备的舟山剧院和高亭剧院建成。1960年和1965年建成普陀县沈家门剧院和嵊泗县东海剧院。至1988年底,全市有演出场所43个,其中县(区)级以上剧院(包括剧影两用)5个,乡镇演出点38个。另有书场18个。

花岩庙戏台在定海区烟墩乡。建庙年代无考。三座呈"品"字型的戏台面对大殿,每座台宽4米,深5米,台基高1.5米。台顶斗拱结构,梁柱彩绘人物花卉。庙正门人口处有一排九开间三大门的楼房,与设有看楼的东西厢房衔接,把三座戏台围在中间,形成一个院落。可容上千名观众,1974年被拆毁。

火神庙戏馆在定海区解放西路。民国30年开业,35年改称定海戏院。1952年与定海集艺越剧团联营,改称集艺剧场。1956年拆除。

舟山剧院 1956年由舟山专员公署拨款15万元,兴建于城关镇南门广场,次年4月竣工。主建筑面积2980平方米,观众厅席位1070个。舞台高9米,宽11米,深9米,后院附设一幢540平方米的演职员宿舍,1977年起兼映电影。

沈家门剧院前身是商人陈品源于民国29年集资兴建的永安戏院。1952年由普陀县人民政府接管。1960年秋改称现名。1971年,投资40万元进行拆建,1975年竣工。建筑面积3950平方米。观众席1300个,舞台宽13米,深4.2米,高16米,两侧副台各5米。以演戏为主兼映电影。曾被评为省剧场工作优胜单位(1986年)和重合同、守信用单位(1988年)。

舟山书场 1952年设于城关镇竺家弄。初期兼演木偶戏。1963年迁址状元桥西侧,约200个座位。同年分设道头书场,约150个座位,1967年道头书场拆除。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说明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趣 说 方 言

趣说方言 ——大班幼儿学说舟山方言的实践与探索 舟山市机关幼儿园王艳红 舟山方言是吴方言甬江片吴语的小分支,是舟山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不仅涵盖一个地区山川的秀气,人文的灵慧,传统的地域特色,而且还是一种文化基因,一种心灵磁场,一种具有历史性、综合性、超时空的信息代码。全国人大通过的《通用语言文字法》把方言列为文化遗产,这是对历史的认同,并与推广普通话衔接,从昨天向明天跨越。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外来人口的增多,普通话推广力度加大,舟山方言的使用范围也在逐渐缩小。我对本园大班幼儿“使用舟山方言情况”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00%幼儿会说普通话。94%的幼儿日常交流主要使用普通话,只有约6%的幼儿与祖辈交流时使用舟山话。67%的幼儿听不懂舟山方言,25%的幼儿能听懂一部分,只有8%的幼儿能基本听懂舟山方言,但用方言交流感到困难,说起来有点别扭。 这个小范围的调查显示,在普通话推广工作日益深入的今天,孩子对普通话的熟练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长辈,这的确是件好事。但是,孩子们对舟山方言感到非常陌生,甚至根本听不懂舟山方言的含义,这多少令人有些惋惜。舟山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语言,如果消亡的确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方言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交流,更多的是其背后蕴涵的文化价值,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最终目的传承的是一种地方文化,我们有责任弘扬它。 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像普通话这样的共同语成为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必然的。但是,方言是历史留给每个人的珍贵遗产,是本土文化积累之后注入每个人灵魂深处的信息。无论现代文明如何洗礼,乡音的基本信息永远丢不了。方言有助于保存本地文化的记忆,对于保持当地的文化特色、生活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如何将这种非物质性的祖先遗产去芜存精,更好地传承,成为我们这代人的一个重要文化课题。在大力提倡开展海洋文化教育的今天,尝试进行学说方言活动是一次大胆的、有益的实践。 大班幼儿已具备了良好的普通话交流基础,在大力提倡学说普通话的主流意识下开展学说方言活动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无论是从情感还是文化传承方面讲,说方言,学方言,懂方言,都是乡土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有趣的内容,采用富有趣味的组织形式,让幼儿接收一些舟山方言信息,感受一点舟山方言的趣味,让幼儿了解自己家乡的方言,有助于幼儿懂得方言的内涵,懂得方言的美,更能激发幼儿对家乡的感情。 一、体验方言趣味,实施情感教育的目标定位

第八章 方言语法

方言语法 方言语法的特点即方言语法与普通话语法的差异。跟语音和词汇相比,语法结构是方言中共性最大的部分。方言语法特点虽然不如语音词汇特点那么多,那么明显,但毕竟还是存在的。总的说来,方言语法特点可以从两种角度来分析,一是考察相同的语法手段在不同的方言里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否相同,二是考察相同的语法意义在不同的方言里是否用相同的语法手段来表示。

名词的小称 普通话中名词用附加成分“儿”表小称,例如“瓶儿”。但是,不少方言的小称是用其它语法手段表示的。有的方言以重叠方式表示,多见于官话的西北、西南地区和闽方言,例如成都:瓶瓶[p in31p in31-44],罐罐[kuan13kuan13-44]。有的方言则以音变方式来表示,例如浙江温岭的小称变调:桃[d ]读本调31时表示一种树木及其果实的概念义,读变调45时表示桃儿;同样,李[li]读本调32时表示另一种树木及其果实的概念义,读变调41时表示李子。

人称代词的数 人称代词复数的构成,多数方言用附加法,官话区多加后缀们。也有少数方言采用音变方式。变韵的如厦门: 单数我[ ua53]汝[li53]伊[i44] 复数囗[ u a n53]囗[lin53]囗[in44] 变调的如陕西商县: 单数我[ 13]你[ni13]他[t a13] 复数囗[ 21]囗[ni21]囗[t a21]

形容词的形容程度(1) 普通话和多数方言以重叠方式改变形容词的形容程度。例如北京话:嘴唇涂得红红的(很红)。闽粤方言部分地区形容词重叠后形容程度或加强或减弱要受变调和附加成分的控制。例如广州话:白白[pak pak]表示很白,白白地[pak pak tei]表示略白。 个别地点还有形容词的三叠方式,构成一套完整的等级体系,例如厦门: 红[a 24] 红红[a 24-33a 24](很红) 红红红[a 24a 24-33a 24](极红)

一欣赏舟山渔谚

第11课舟山渔谚 一、欣赏舟山渔谚 舟山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大量经验,其中渔谚是舟山渔民的智慧结晶。 你能告诉大家下列舟山渔谚所描述的内容是什么? 一艘渔船两头尖,三张风篷四角方; 五颜六色多景致,七高八低走海上。 呆大捕,死张网,活络要算小对郎。 日里拖,夜里钓,空落工夫放笼钓。 小黄鱼困来,大黄鱼听来, 乌贼靠拖来,带鱼靠冻来。 语言类民俗文化,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鲜明语言特色与语言审美特征,二是具有文化内涵。 舟山渔谚特点是语言地域色彩强,贴近海岛生活;语言风趣、幽默,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语言具有原生态诗意的美感。 从语言的生动性上分析。 语言活泼俏皮,多次用到拟人、比喻、对偶等修辞。如在介绍鱼类习性时,用到“鲻鱼生性喜欢跳,海蜇娘子坐花轿”。这句话中既有拟人、对偶又有比喻,把浮游上岸的海蜇称之为待出嫁的娘子,它宽乎乎身体在海上游动时就像摇晃的花轿一样,而且前后两句呈对偶关系。描述得形象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的随性洒脱,这与舟山人豪爽的性格有关,说话不生硬,也不藏着掩着。比如“呒没三分真劲道,甮想吃到龙头烤。”这句话的生动性犹如亲临体验捕捞的较真劲,仿佛是两个在拉网渔民,用渔谚相互激励或较真,“你要是没有拉网的劲道,就别想吃到美味的龙头烤。” 从原生态的诗意美感分析。 舟山方言有其自身的语言体系,即使被翻译成普通话,也尽量保持自己原生态的部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如“日落胭脂红,明朝刮大风。”、“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秋风起,蟹脚痒。”,流露出生活的淡然与诗意,且意象空远。

收集舟山渔谚 思考 ●根据舟山渔谚,能否说出下列鱼类的捕捞季节: ◆小黄鱼“岸上桃花红,南洋旺风动” ◆大黄鱼“大麦黄,鱼风旺” ◆带鱼“小雪小抲,大雪大抲,冬至旺抲” ◆乌贼“立夏打一暴,乌贼抛老锚” ●收集舟山渔谚,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交流舟山渔谚 舟山渔谚简短有力、掷地有声,用舟山话念起来更是气势非凡,若再转念思考,便能窥见深刻的道理寄寓在浅显的语言中。 而正是这些数不清的渔谚,维系着舟山一代又一代渔民的生命。老底子开船出海捕鱼,条件可不比现在(虽然现在捕鱼仍是最艰苦的工作之一),没有大船,没有海图,没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也没有各种保证安全的仪器,在海上,能依靠的就是三尺船板、船员的力气和老大的经验。 因此,这些渔谚在过去的渔业生产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老大们把自己的经验得失,用简短有力的话说出来,代代相传,成为了以海为生的法宝,几乎每位渔民都是听着这些渔谚来规范自己的生产的。 初读这些渔谚,你会发现,这些言语中关心最多的便是“安全”和“生产”,而这两点都联结着海岛人民的生命。海上生活,安全是头等大事,而在此基础上的“生产”,保证渔汛期丰收,亦关乎家人的生活。 所以,渔谚事实上是舟山传统海洋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渔业资源:“树吃古老饭,鱼吃子孙饭” 舟山渔民其实历来都十分重视渔业资源的保护,很早就认识到了渔业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就有了“树吃古老饭,鱼吃子孙饭”(注:林业吃祖宗饭,渔业吃子孙饭)的保护意识。这方面的渔谚还有: 春捕一篮,秋少一傤。 春季黄鱼闪金光,夏季乌贼海蜇旺,秋季杂鱼满洋跳,冬季带鱼似银条(注:指舟山渔场一年四季都有丰富海产)。 起捕早,勿如养鱼老。 花鸟东北首,去抲总是有(注:“花鸟东北首”,即花鸟岛东北侧,为花鸟渔场中心点。“去抲总是有”,指春夏渔汛期的黄鱼、墨鱼、鲳鳓鱼以及冬季的带鱼等生产)。 小鱼抲光大鱼稀,眼前快乐后来苦。 抲大勿抲小,吃用勿用愁。

石家庄方言的语法特点

石家庄方言的特点 我的家乡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当地通用的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华北方言。与相邻的山西、北京、河南的方言相接近。石家庄的方言较之普通话差别不算很大,但也有自己的一些个例和特点,我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这也主要是我学习普通话受到影响的因素。 从语音方面来看,我的家乡话: (1)韵母因轻声而弱化(芝麻,变zhime;豆腐,变doufe;出去,变chuqi;放下,变fangxie,姑娘,变gunieng); (2)声母因轻声而弱化(琵琶、枇杷,变piba;糊涂,变hudu); (3)原音节中减去某个音素(娘们儿,变niamen'er;累得慌,变leideheng;出乱子,变chulanzi); (4)增音(闭上嘴,变binshangzui;把水倒了,变bai shui dao le); (5)替换(流浓,变liuneng;自个儿,变jiger;板凳,变banteng); (6)无规则变调(拐弯儿,变guaiwànr;雪白,变xuèbai;跟前儿,变genqiǎnr)。 (7)混乱的:如尖音(下,念sia;家,念zia;结束,念jiesu;只当,念zidang;塑料,念suoliao)。这些土音,当然不能进入普通话。但是,也有一些土音已形成较大的势力,如“琢磨”当“考虑”讲时读作zuomo,“正经”读作zhengjǐng,“钥匙”读作yaoshi); (8)当然,矿区方言的最大特点还是儿化音的广泛运用,几乎所有的词语都可以加上“儿”来表示俏皮和某种语气,这大概是北方

方言的共同特点吧。 从词汇方面来看 词汇是矿区方言与普通话有最大的不同的版块,也是我说普通话需要克服一些习惯的最大挑战。现归纳一些方言词语与普通话的对照:(合适—吃劲;舒服——路实;讨厌——败兴;前天——前个儿;太阳——老叶儿;土豆——模糊蛋;老二——二的;喜欢——待见;好——不赖扇耳光——扯扯刮;不好——孬;晒衣绳——搁条;月亮——明奶奶;火柴——取的儿;饺子——疙瘩(扁食);蟋蟀——土知的;辣椒——辣的;下小雨——各星;昨天——夜个儿;被子——盖的;褥子——铺的;手电——电棒儿;打气筒——气管儿; 贫嘴罗嗦——发侃;水壶——茶壶;茶壶——炉壶;围裙——围腰子;油条——麻糖;麻花——咯吱的;蝙蝠——夜百虎;蜥蜴——蛇出溜的;螳螂——砍头螂;玉米——棒子;上午——前晌;中午——晌午;上面——浮头;下午——后晌;黑夜——黑来;菠菜——青菜;招待——支应;打盹——瞌睡;很讨厌——讨厌煞了;) 此外,还有一些土话是属于特有的词语: 一、特有的事物(土特产、饮食),如:豆汁儿、炒肝儿、老豆腐、焦圈儿、芥末堆儿、爱窝窝,老头乐、毛窝、排子车、拉洋片等; 二、特有称呼,如:哥楞瓣儿、二爹(叔叔)、转日莲、羊蝎子; 三、熟语,如:大概其、好不应儿的、闹了归齐、敢情、不吃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地域的多个文化特征,来揭示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相互关系。让我们感受地貌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生活。 【关键词】方言地域文化历史地理环境文化习俗 前言 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其中的规律是一样的,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分体,二者之间是大同和小异的关系。 正文 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一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者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便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有哪些重要的视角?应该着重发掘哪些方面的语言事实,考察哪些方面的文化特征? 一方言与地方历史 我们都知道,方言是历史上形成的,现存的方言的许多特征只有联系地方史料才能正确理解。比如闽语区大家都知道的“妈祖”、“天妃”,也进入了方言口语:泉州人把面目威严的女人喻为“天妃妈”。由此可见历史人物在当地的深远影响,在方言中留下的印记。 语曰:“四川一百单八县,县县有方言。”清代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后,外省各种移民民系在四川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聚落形式,各从其俗,各得其所。与外人交流用四川官话,平时家人聚谈或同籍交谈则用原籍方言,谓为“打乡谈”。例如“打帮帮腔”本指川戏高腔戏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后台专人紧接台前人物的唱腔或道白,以传达烘托句中人物的复杂感情活动和心理活动。“打吆喝”打招呼:是人们相遇时即兴的问话。在四川传统教育中特别包含了“要喊人”,开县人打招呼,开口闭口都是“你俩儿”,显得十分亲热。

《舟山方言》教材

《舟山方言》选修课程教材——《舟山咸话》 序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地方课程已经成为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根据舟山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发展的要求设置地方课程,这是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为此,我们开设舟山方言的校本课程,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舟山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此劳作生息,浓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海岛特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最外在的标记,同时又是这种文化最底层的蕴涵,它深刻地体现了某一地域群体的成员体察世界、表达情绪感受以及群体间进行交流的方式,沉淀着这一群体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人情世故等人文因素,也敏感地折射着群体成员现时的社会心态、文化观点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舟山话叫作“舟山咸话”,这“咸话”两字并不是“闲话”的错别字。因为“闲话”的意思是:“闲暇无事,随便聊聊”。而“咸话”的“咸”,是甜、酸、苦、辣、咸五味中的一种,淡就是淡而无味,那么“咸”就是有滋有味了。“咸话”,就是指我们舟山的海岛居民讲的有滋味、有风趣的一种语言了。 我们希望通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在中小学课堂上介绍舟山方言的一般特点和规律,让同学们能够学习了解舟山方言,进而了解方言的深厚历史和海洋文化,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植海岛的人文精神。 《舟山咸话》的教材主要来自教师一学年的教学实践,根据舟山方言的“语言特点”“海洋特色”“方言文化”“发展变化”四个方面的内容来安排教学活动,安排一

学年课程,十五课时,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舟山方言里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并带领学生共同研究和探讨。 另外我们想补充的是学习舟山方言和推广普通话本身并不对立。我们知道普通话里有很多词汇是来自于方言的,那么一个人掌握的语言越多,得到的文化和社会经验就越丰富。复旦大学于海教授曾说过:民族精神教育就是要唤起青少年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和培养自己的国家的感恩之情。那么我们方言课程的开设不正是以此为主要目的吗?每一个中国人,最好既能说方言,也能说普通话。在方言这一文化资源不断流失的今天,作为语言教育工作者除了有推广普通话的责任之外,还应该有传承本地方言的责任吧。 最后我们在这里引用国学大师钱玄同的话来作为结束,“方言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方言文学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它们自己发达,它们永远存在。”我们想如果一种方言消失了,那么,也就可能是一种文化的终结。 编者 2012年7月 (执笔邹碧艳) 一、学说舟山咸话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舟山咸话和普通话语音的对应规律。

方言语法研究第一步

听《方言语法研究第一步》讲座有感 ——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 邓思颖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的老师,他是此次学术讲座的主讲者。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是简述了方言语法研究的方法和邓教授分享了个人研究及其教学的心得。尝试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要从语法的角度研究方言和怎样研究方言。 邓教授对方言作了界定,他引用了詹伯慧1985《现代汉语方言》中对方言的定义,即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作为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二是同属于一古老语言发展的结果。方言从属于民族共同体。在这个定义中,我们首先对方言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也就是说方言在语言的基础上因地域的不同而出现了变化。赵元任1980年在《语言问题》这本书中,也对方言下了定义,即平常说方言,是同一族的语言,这个往往受政治上的分支的情形来分,与语言本身不是一回事儿。方言的渐变与地理有关,但如果把它区分不同的语言又与政治有关,与语言本身是无关的。乔姆斯基也对方言做出了定义。在中外学者对方言的定义中,邓老师提出了方言学的一些观点,他本人认为方言其实是独立的语言,具有完整的语法系统,方言的差异也就是语言的差异。同时方言的研究离不开方言语法。邓老师通过举例例证了自己的观点。 关于语法的研究,首先我要明确定义,知道什么是语法学,一种语言的组词造句;邵敬敏2011年的《现代汉语通论》中对语法的定

义是语法是语言构造的规则。通过学者们的定义从而衍生出了语法学的定义。在《语言学名词2011》这本书中是这样定义的,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语言的组词造句规则,一般包括词法学和句法学。邓老师提出,生成语法学总的研究方向就是希望构建出明确的语法,建立一套解释充分的语法学理论。形成语法学,着重以形式化的方式研究语法,强调语言形式的重要性,从语法内部找出解释语言结构的原因。不是从语法外部寻找答案。(如,语用、认知、历史来源、语言接触、文化等。)邓老师通过例子,给我们讲解了汉语句子的不同结构。 在方言语法研究方面,吕叔湘在1982年《语文常谈》中指出,方言的差别最引人注意的是语音,划分方言也是主要依据语音。事实上凡是语音的差别比较大的,语汇的差别比较大,至于语法,在所有汉语方言之间差别都不大。方言语法的研究的终极目标:了解方言真实的面貌,了解人类语言的特点。 方言研究入门的基本法:一要打好汉语语法的基础;二要培养对语言现象的敏锐力;三是系统的学习基本的理论;四是带着理论思考个别现象;五是研读经典篇章;六是多听、多说、多写和多看。

关于舟山市普陀区中小学生讲方言的调查研究(九9班牟丽雯)

——舟山市普陀区中小学生民间方言情况的研究报告 普陀二中八(9)班:牟丽雯、虞贯升、赵一宁、 卢丽丽、曹思琪、虞超、於钲杰

【内容摘要】 方言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没有全民性特点,社会方言通行于某个阶层,地域方言通行于某个地域,当然,就地域而言,地域方言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一定的全民性的。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很多人是喜欢说自己的方言的,方言的确有亲切的感觉,如果让人放弃方言,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国家在大力提倡讲普通话的时候并没有说要停止使用方言。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有许多中小学生开始放弃自己家乡的方言,于是我们做了这一次调查研究,来探究普陀区中小学生讲方言的情况也希望大家能够更加的重视方言,永远不会忘记方言。 【研究问题及人物】 方言,普陀区中小学生 【正文】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说起中国,大家都会用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来形容它,其实中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丰富,方言众多。说起方言,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同是浙江人,但是温州人说话杭州人听不懂,所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形成了方言都不同的小岛。 但是现在是开放和信息年代,家乡方言和外界广大人员学习和交流时很容易误解,耽误事,还容易闹笑话。说方言根本不能走出本地区,更不用说走向世界,所以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使中国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但于此同时,更加将方言比下去,有的青少年都不会讲舟山的方言。这样,使这种“非物质遗产”慢慢的消失,以致,没有人再继续讲方言。 很多人是喜欢说自己的方言的,方言的确有亲切的感觉,如果让人放弃方言,那是不可能的,不管是谁远离家乡,只要听到家乡话都会感到特别亲切,所以国家在大力提倡讲普通话的时候,并没有说要停止使用方言,有些学校以及地区,也同时也在重视方言,在社会实践当中安排了讲方言的课程。 中国是一个民族性很强的国家,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方言是各地方孕育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普通话的

2019年浙江省嘉兴市、舟山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9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嘉兴卷) 语文试题卷 亲爱的同学,人生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带上你喜欢的书,约上你要好的同学,一起研学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共“一大”诞生地——嘉兴南湖,领略南湖美景,寻访先贤行踪,感受革命圣地的卓越与辉煌。 【活动一·嘉兴印象】(15分) 1.小舟阅读了研学方案,查阅了相关资料,对嘉兴南湖有了初步印象,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南湖四季如画。春天,(n èn ) ① ▲ ;夏日,荷花摇曳;秋季,菱香四y ì ② ▲ ;寒冬,银装素裹。古往今来,文人雅士相聚南湖,或鸳鸯湖泛舟对弈,或烟雨楼吟诗作画,为南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美妙绝轮的画卷。正是他们浓浓的南湖(q íng ji é)③ ▲ ,赋予了南湖深厚的人文底蕴。 (1)书写时,有几个字词小舟用拼音代替,请你帮他补写。(3分) (2)小舟不小心写了一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帮他订正。(1分) 2.漫步湖心岛,小嘉看到鉴亭旁边碑石上刻有“嘉禾八景诗”,摘录了其中三首,带领同学们开展“碑石探美,古诗寻意”活动。(11分) (1)下面是小嘉与小舟的赏读对话,请你一起参与。(9分) 小嘉:吟诵《汉塘春桑》,让我想到了赵师秀《约客》中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① ▲ ”。 小舟:《杉闸风帆》中“一路东风吹酒醒”有豪放派词人② ▲ 《定风波》中“③ ▲ ”的影子。 小嘉:诗人常以“风雨”入诗,或营造萧条苍凉之境,如许浑的“④ ▲ , ▲ ”;或勾起家国命运 之思,如“⑤ ▲ , ▲ ”。 小舟:没错,而《南湖烟雨》却描绘了南湖烟波荡漾、清风送歌的美景,“棹歌”“水禽”“暮霭”,“⑥ ▲ , ▲ 。实是欲界之仙都”。 (2)小禾整理出了四组诗句,你觉得情感最相近的一项是( )(2分) A.处处清溪处处桑,绿云低护古时塘。——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B.苏州估客布帆轻,买醉枫桥趁晓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C.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活动二·嘉禾探寻】(26分) 任务一(13分) 来到鉴亭,根据研学方案,小嘉推荐了《鉴亭之铭并序》,供大家学习。 汉塘春桑 处处清溪处处桑, 绿云低护古时塘。 鸣鸠唤醒黄梅雨, 知否江村四月忙。 杉闸风帆 苏州估客布帆轻, 买醉枫桥趁晓睛。 一路东风吹酒醒, 夕阳红泊秀州城。 南湖烟雨 湖烟湖雨荡湖波, 湖上清风送棹歌。 歌罢楼台凝暮霭, 芰荷深处水禽多。 被铭记 他们值得 他们是我们的父老前辈,是前贤;是无悔的殉道者,无我的奉献者;是不曾远去的坚毅背影,是无言的精神柱石。他们闪亮的名字永远值得被人铭记,他们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不断地激励我们前行。 (一)王会悟:革命家“立身” 1898年7月8日,王会悟出生在浙江省桐乡 县。1921年7月“中共一大”会议在上海召开,她作为中国第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参加了大会的筹备、会务和保卫工作。 由于受到特务的干扰,王会悟提议到嘉兴继续召开会议,并先行赶往嘉兴安排一切。为了确保安全,她让船主把船撑到烟雨楼东南方向200米左右比较僻静的水域,用篱插住,让代表们在中舱的客堂间里安心开会。她自己则装扮成歌女模样,坐在船头望风放哨,一旦有别的游船靠近,就哼起嘉兴小调,手指敲着舱门打节拍,提醒代表们注意。 记者感言:她是一代女中豪杰,英勇果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幕后功臣。 (二)步鑫生: ▲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 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步鑫生等100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在大会上受到表彰,他被评价为“城市集体企业改革的先行者”。 上世纪30年代,步鑫生出生于海盐的一个裁缝世家。凭借聪明才智和超人技艺,而立之年的他就获得了八级裁剪师的最高技术职称。对于步鑫生而言,一生的荣耀与辉煌正是从剪刀开始的。他大胆改革,使海盐衬衫总厂成为海盐县首家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浙江省最大的专业衬衫厂。神州大地,由此掀起了学习步鑫生改革创新精神的热潮,推动了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记者感言:他用剪刀裁出了最流行的款式,剪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帷幕。正是先行者的“开疆拓土”,才有了改革的新时代。 (三)程开甲:科学家“立功” 2000年10月,秀州中学百年校庆。毕业63年后,程开甲第一次返回母校。在校庆典礼上,面对济济一堂的学弟学妹,他想起自己的中学岁月:【甲】“我一生事业的基础是在这里打下的,正是在这里开始懂得了爱国爱校爱科学……” 1931年,13岁的程开甲考入秀州中学。秀中6年,他谨记校训,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还担任学生干部。1937年,他从秀州中学毕业,成为浙江大学的优秀学子。在攀登科学高峰和为祖国奉献的征程中,他始终铭记母校的教诲,成为祖国人民心目中的“核司令”。2018年11月17日,获悉杰出校友程开甲离去,秀州中学第一时间发去唁电,师生们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纷纷用文字表达自己送别杰出校友的心情。 记者感言:默默奉献一生,勤勉刻苦勇攀高峰。越伟大越质朴,致敬我们的“核司令”! (四)金庸:文学家“立言” 【乙】“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在外边住的时间一长,对故乡怀念的感觉就越深。回忆小时候在这里的生活,有一些是很美丽的。总想,老了,再回到这个地方来住。”2003年,金庸回到故乡海宁时说。 1924年3月10日,金庸生于浙江海宁,一生写作武侠小说共15部。其作品风靡全球华人世界,也使中国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开创了“新派式侠”的风格。金庸的故乡情很重。嘉兴府、烟雨楼、南湖菱……故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写进了小说里。金庸还多次为家乡挥毫题词,曾为《南湖晚报》题词:“南湖之美,天下驰名,有此晚报,其美相同。向《南湖晚报》读者们问好致意。”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终年94岁。 记者感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是文学大师,开创新派武侠小说先河;他情系家乡,是家乡人值得骄傲的儿子。

舟山方言土话2

舟山方言土话2 .入住宾馆 A:你好,服务员,我要个房间 (侬好,佛务员,我要只房改) B:你好,请问要哪一种,我们这有88,188,288三种(侬好,请蒙要啊里中,啊拉到眼有88,188,288三中) A:有什么区别 (有搜区别伐) B:188比88多了电视和空调,288比188多了洗澡间(188比88多了点死和空条,288比188多了将宁地方) A:我今天汗出了很多,我要288的那种 (我及么汉出了看类,我要288的各中) B:好的,收弄定金400元,这是门卡和收据,拿好 (好类,收农丁金400亏,滴是门卡得收举,捞好) 7.看病 A:医生,我来看毛病 (一省,我来ki毛兵) B:什么地方不舒服 (搜地方fe爽快拉) A:我肚子疼 (我豆皮通) B:肚子给我摸摸看 (豆皮be我莫莫开) B:你这是拉肚子,没事的,我开点药就好了 (弄个是炸豆皮,么事体个,我开眼一久好类) A:这药怎么吃 (gi一咋缺缺拉)

B:冲开水,早晚各一次 (开水泡好,天娘呀道个一回) 8.问路 A:小男孩,我问下,北仑港怎么走 (小歪(浪),被我猛猛看,北轮刚咋走走啦) B:你做26路到鸭蛋山,再做渡轮到白峰,打个车就到了 (浓陈26路到俄蛋三,再陈渡冷到be fong,打个的就到类 A:那26路在哪坐 (各26路在搜地方陈啊) B:你向前走300米,再向左拐就看到了 (浓相依斗奏300米,再忘奏弯就好看将了) A:好的,谢谢了 (好个,牙牙类) 附:舟山话一些用词讲解(转) 舟山姓氏发音,“张”“蒋”不分,都发“jiang”这个音。“陈”“秦”不分,都发“qing”这个音。“黄”“王”不分,都发wang这个音。 “何”“胡”“吴”不分,都发wu(吴)这个音。“赵”“曹”不分,都发zao(赵)这个音。洗衣服、洗手,上海叫“大衣裳,大手”,舟山叫“桨衣裳、桨手”,“洗一洗”,叫“桨一桨”(发jiang音)。

浅析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框架的现代化

(原载《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戴昭铭主编,人民2003年。14-24页) 试谈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框架的现代化 丹青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1. 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成就和制约因素 1979年《方言》杂志的创刊,是汉语方言学发展史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方言学在“文革”后的正式复兴,并且走上了一个新台阶,杂志充当了汉语方言学发展的加速器。若以此为界,20世纪的汉语方言学事业正好分成前后两期。从语言要素看,方言研究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比较一下三大要素从前一期到后一期的发展,语音词汇研究的发展成绩骄人,而语法研究的进展尤为显著,因为它不但成果丰富,而且几乎是一种从无到有的飞跃,起点近零而蔚为大观,尤其是在方言事实的调查描写和材料积累方面。此一发展盛况,已有回顾性文章论及,兹不赘述。这里只想侧重分析一下方言语法描写从无到有、由弱而强的一些关键因素,同时探讨在深化方言调查研究方面所受到一些制约,以利于方言语法的调查研究在21世纪取得更加无愧于时代的进步。 1.1促进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成果的几个重要因素 毋庸置疑,方言语法描写的成绩得益于学者们对方言语法事实的辛勤调查和深入发掘。但这似乎并非问题的全部答案,甚至未必是主要答案。不妨思考下面的题。几千年来,汉人一直在说汉语及其各地的方言,天天面对语言事实,中国学者对自己的语言文字包括方言也早已有了学术探究的兴趣。国人有意识的语音分析和方音特色观察,从最早的反切,及韵书作者们对南北音差异之类的关注算起,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对方言词汇的成规模调查记录,自扬雄《方言》算起,也有两千年的历史。但在20世纪之前的这两千年里,为什么看不到关方言语法的描写记录(直接记录方言语句不是语法描写,将个别虚词作为词汇单位来观察也不是语法分析)?历史告诉我们,面对语言事实,具有学术兴趣,并不能自然产生语法描写,特别是对汉语这种外部形态不明显、语法规则多隐性存在的语法系统来说。与语音和词汇相比,语法的存在更加隐蔽,更难被直接观察到。汉语语法研究的开端大大晚于语音和词汇研究,现代汉语方言学兴起后,方言的语法研究之盛也晚于语音词汇研究,这都非常自然,是由语法规则尤其是分析性语言语法规则的隐密性造成的。语法学之立,语法描写之行,语法研究之盛,关键就是透过语法的隐密外表去发现其在的规律。因此,要了解方言语法调查研究凭什么发展,首要需要关注是哪些条件帮助人们逐步揭去语法的隐密外衣。 一、语法学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 以1898年的《马氏文通》为标志,系统的汉语语法学正式建立,中国有了语法学概念系统的雏形。然后,在涵方面,汉语语法学经历了“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结构主义后的当代语法”这几大发展阶段,在外延方面,实现了“文言语法-现代语法-近代语法及历史语法-方言语法”的扩展。语法学在中国实现以零为起点的飞跃,并迅速成为汉语研究中的首要显学。汉语方言语法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繁荣,正是这一过程的翻版,只是在共同语和方言的研究之间有一个滞后效应而已。这充分显示了语法理论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对方言语法事实描写有决定性作用。理论和方法是揭去语法的隐密外表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今后深化方言语法描写的至关重要的工具。 二、方言语法调查项目的建立和逐步改进。 方言不像共同语那样为人共知,也不像共同语那样受人关注,这是方言语法研究有滞后效应的原因之一。方言语法需要调查(包括研究者对自己母语的调查)。每个方言的调查研

恩施方言词汇语法研究讲解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 恩施方言词汇语法研究 院(系)名称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陈彦蓉 指导老师金小栋 2015年5月10日

The graduation thesis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undergraduat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y on the vocabulary of Enshi dialect grammar Department name Professional Name Name of student Chen Yan Rong Instructor Jin Xiao Dong On May 10, 2015

目录 摘要 (1) 引言 (3) 一、概述 (3) (一)恩施方言简介 (4) (二)恩施方言形成原因 (4) 二、恩施方言词汇语法的运用 (4) (一)恩施方言的特殊发音 (5) (二)恩施方言的词汇运用 (5) (三)恩施方言的疑问句表达 (6) (四)恩施方言歇后语与俗语的特色 (6) (五)恩施方言与四川话的相同点 (7) 三、恩施方言的表现形式 (7) 四、恩施汉语方言的发展 (8) 结语 (8) 主要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摘要 恩施方言博大精深。兼容巴蜀文化之俗,荆楚文化之雅。恩施方言(又称本地土话),是土家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交流语言。它带着浓厚的民族气息,有着恩施特有的人文底蕴,是恩施人民宝贵的文化结晶,也可以说是一条文明的长河,见证了恩施的发展。 本文主要恩施方言简介、恩施方言的词汇语法运用、恩施方言的特点、恩施汉语方言未来的发展四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恩施方言;方言词汇语法;方言发展

舟山方言培训教材

舟山方言培训教材餐饮篇 情景对话 菜场买菜 星期六,小赵去买菜,他在菜场碰到了小孙。 星期落,小早起买沃反,其来菜场盘桌了小孙。 小赵:小孙你好,早饭吃了没?你做什么去啊? 小孙侬好,天娘饭缺够了伐~浓做嗖起啊? 小孙:小赵你好,早饭吃过了,我去菜场买菜。 小早侬好,天娘饭缺过了,沃得菜场马沃饭起。 小赵:正好我也去买菜,一起去。 正好,沃也其马沃饭,一到起。 小孙:今天小青菜蛮好的!又绿又新鲜,价格便宜吗? 斤灭小青菜麦好!碧得使绿,新鲜足类。过地皮以费? 小赵:一点也不便宜,贵的很。 一捏也么皮以拉,举桌类 小孙:那螃蟹也不错,很肥啊! 个哈也卖好,状鼓鼓的。 小赵:你看那边,土豆便宜了。 浓看个比向,红毛番薯皮衣类。 小孙:这么烂的菜,便宜也不要。 嘎烂无极嘎个菜,皮以也费几。 菜贩子:阿姨,虾便宜了,秤几斤去吧。 阿姨,火皮衣类,侵级斤其。 小赵:多少一斤? 多小一斤? 菜贩子:二十五块一斤 耐五块一斤 小赵:这么贵。 嘎举啊。 菜贩子:我这虾很新鲜的!别的地方都没我新鲜。 沃个火特别新习。宁过地方统么沃新习。 小赵:再便宜点嘛。 在皮以眼嘛。 菜贩子:已经最便宜了,要回家卖卖掉算了,再便宜亏本了 已经定披衣类,要回挖里其,马马了算类,再便宜亏本类。小赵:好吧!买一斤,秤好点啊! 好嘛,买一斤,侵好眼啊! 菜贩子:你放心好了,每天在这里买的不会缺称的 浓放心好类,没捏来到列买,为缺侵欧。 餐厅用膳 小李:今天我来请客。

斤灭沃请客。 小吴:那我要挑一家好吃点的饭店去吃。 个沃要应一个好却眼个饭店起却。 小李:你来点菜吧。 浓来点菜好类 小吴:你们这里有什么菜? 那到列余眼嗖才啦? 伙计:有鸭拼、豆腐石斑鱼、红烧海瓜子、雪菜小黄鱼、鱼鲞拼、螃蟹浆 有啊拼、得无石斑嗯、红小嗨过子、挨几小黄恩、恩香拼、哈浆 小吴:这些都上,你们这里还有有什么特色菜啊? 统统上,那到列卧余嗖德色菜啊? 伙计:蛇排,红烧鱿鱼。 蛇怕,红小鱿鱼。 小吴:蛇排来一个,要烧的脆点。红烧鱿鱼来一个,味道要烧进去,好了菜快点上!先把饭盛来! 蛇怕来一着,要小了车捏~~红小花在来一着,米到要小进去。有了,菜跨眼上来,先得饭几来。 吃完饭饭却好了 小李:买单,今天我来付钱。 马单~斤灭沃来付草票。 小吴:不用了!AA制好了。 啊粉哦,AA制好累。 常用词语 一、餐饮名词 饭饭fai 面条米跳 馒头蛮头 馄饨混等 花卷火举 春卷葱举 糍饭糕刺饭高 煎饼几饼 大饼都饼 油条鱼钓 豆浆嘚浆 葱油饼葱鱼饼 盖浇饭盖交饭 盒饭 水果苏过 色拉色拉 老酒老举 啤酒比举 橙汁沉接 雪碧雪碧

方言语法专题

授課教師:羅肇錦 科目名稱:方言語法專題 學分:3 一.課程目標: 1.根據前人著述及語言資料引導學生了解漢語語法的理論及漢語演進。 2.教導學生了解漢方言的詞彙結構,包括詞義、詞素、詞頭、借詞、構形 法、構詞法等詞彙議題。 3.用上古中古漢語語法研究資料,導引學生對漢語方言語法做縱的歷史比 較,讓學生了解閩、客語與漢語歷史的關係。 4.以西南少數民族語言的詞彙語法特點,與古漢語、現代漢語方言比較。 5.了解客語與閩語、客語、粵語的構詞差異。 二.講授大綱: 1. 漢語與閩、客語:1.介紹課程內容、進度、課程要求等。 2.了解漢語特點、 漢字優點、漢字特色,漢語方言語法的基本差異。3.了解閩、客語詞彙 的換碼系統 2 .從詞彙語法看客家話的流變:1.客家話的分布與類型:閩客、粵客、贛客 關係,湖南、四川、廣西、台灣各客家話的類型,次方言分片。2.客家 話的源與變:南方瑤、畬語言特色,客畬語比較,中原漢語歷史,與漢 語接融關係。 3. 從詞彙語法看閩南語的流變:1.閩南語的分布與類型:閩客、粵客、贛 客關係,福建、廣東、浙江、台灣各閩南話的類型。2.閩南話的源與變: 南方壯、畬語言特色,閩語與畬語比較,中原漢語歷史,與漢語接融關 係。 4. 閩、客語的特徵詞:1.閩客語詞彙特色與其他漢方言的差異比較2.閩客 語底層中彛畲瑤壯語的解析。 4. 閩、客語的詞彙結構:(A)構形法:分衍聲法(Derivation)、複合法 (Compound)省略(Acronym)、融合(Blending)、反向構詞(Back formation)、借字(Brrowing)、減縮(Abbreviation)、創新字(Coinage)。 (B)構詞法:聯合(並列)、偏正(主從)、支配(賓動)、主謂(主述)、補充(動補)、重疊(疊音)、附加(詞綴)、衍聲(連綿)、翻譯(外來)。 5. 閩、客語的虛詞:1.語氣詞:諾!啦!嘎!咧!2.語調:低升、高降、 低長、高短、3.疑問詞:無?呢?哪?嘎?4.語助詞:啊!到!gong1! ang55.詞綴:幾、恁、頭、ma、牯、忒、滾6.副詞:極、近、sa5、著 6. 客、閩語口語詞與文讀詞的音義:1.文白異讀產生原因2.文白差異比較 3.文讀的歷史與口語傳統的解析 7. 閩、客語漢字與詞的應用:1.閩客語本字的溯源與考證2.閩客語有音無字的處 理3.次方言的詞彙差異 9. 閩、客語詞彙的層次:1.與上古北方漢語相符的詞彙2.後期借自北方官話 的詞彙3.保存南方底層的詞彙 10. 閩、客語虛詞的結構:1.副詞的構詞特色2.介詞的構形特色3.連詞的特

舟山方言土话

舟山方言土话 舟山话也叫舟山咸话,这“咸话”两字并不是“闲话”的错别字。因为“闲话”的意思是:“闲暇无事,随便聊聊”。而“咸话”的“咸”,是甜、酸、苦、辣、咸五味中的一种,淡就是淡而无味,那么“咸”就是有滋有味了。“咸话”,就是沿海居民讲的有滋味、颇有风趣的一种语言。 头脑头脑:在舟山方言里作“领导”解。旧时常用于低档次的职业,如“水手头脑”、“生活头脑”(老轨);饭师傅也可以有“头脑”,即现在的炊事班长。它等于“十里洋场”的“领班”职务。甚至乞丐也有“头脑”,叫“讨饭头脑”。但如果把头脑两字拆开,前面再加上修饰词,往往指的是某一种人,如:滑头滑脑、呆头呆脑、贼头狗脑、满头满脑、独头独脑、寿头寿脑等等。这些“某头某脑”,即丰富多彩又生动形象,不用说是初来舟山的人即使是土生土长的舟山人也未必不会被它们弄得“晕头晕脑”。 孙山、阿菊话“孙山””,使劲、尽力,含拼命的意思。例句有:我孙山吃。“阿菊话”,听说,据说的意思,多用于反问句中。例句有:阿菊话侬考上了?(听说你考上了?) “暗枪”和“天平”“暗枪”这两个字,在普通话里既没有相应的字,也没有类似的词。舟山话里和它意思差不多的词,叫“天平”,或“天的斯平”。“平”字还好解释,这个“天”字却只能够从舟山的方言中寻找它的渊源,天谐音为体,似与“妥贴”有关,谓细腻,光滑,无褶皱。在舟山,几乎所有用得到“暗枪”的地方,都可以用“天平”或“天的斯平”代替。比如我们说,这个人散步散散,“暗枪”一样;这个人老酒吃吃,做人“天的斯平”我体会两者的细微区别,“暗枪”一词的指向,似乎更注重举手投足之间体现出来的那种闲适之感,犹言惬意,潇洒。“天平”或“天的斯平”,有点生活安定富足,无后顾之忧的意思。因此我们经常要在它的前面加上“做人”两字。但也不尽然,我们照样说,做人“暗枪”一样,老酒杯端的“天平”。 “抬城隍”常见舟山人批评他人,有“抬城隍”一词,意思是乱起哄,乱玩闹。其实“抬城隍”这个词是有来历的。旧俗谓农历七月半是鬼节,定海城关居民每逢此日,即往城隍庙抢抬菩萨,应为传说城隍菩萨要出巡到城外同归城墓地附近审理冤魂枉鬼。有人扮衙役解差,压着身穿红色囚衣、胸前挂木制手铐的扮鬼者,还有肃静、回避木牌及仪仗旗帜等,旗锣开道,鼓乐随后。八人大轿哄抬城隍菩萨去同归城。末时出发,到戌时抬回。当菩萨抬回时,众居民关门落闩,唯恐招惹跟着菩萨而来的怨死鬼魂。迷信说法,抢抬菩萨可以延年益寿,销灾纳福,所以大家纷纷哄抢,嘻嘻哈哈,声音嘈杂。如今常说的“抬城隍”,即典出与此。西瓜皮溜跌定海俗话是指一不小心踩上溜滑的西瓜皮,就要仰天掼一跌。也指做人办事要脚踏实地,否则要西瓜皮溜跌了 水门汀磕煞系从上海舶来之“洋泾浜”加方言而成。清末民国初期,舟山与上海来往日趋频繁,特别是旅沪经商和作“大包作”的一些舟山人,带回了“洋泾浜”沪语。 水门汀在洋泾浜语中是指水泥(英文cement),如水门汀地面、水门汀桥、水门汀路面等水门汀地面打磨得细洁平整后,溜滑溜滑的,人在上面走路,一不小心当然要磕煞了。 铜钿老头舟山俗话中的“铜钿老头”,是指对人对己都比较小气者。这种人平时好的东西舍不得吃,好的衣服舍不得穿。纵有万贯家财,宁可粗茶淡饭果腹,宁可粗布旧袄度身。要想从他手中扣出一分铜钿,是十分不易的。“铜钿老头”更甚者爱财如命,一毛不拔,一个铜板在他的眼中看得比磨盘大,一个铜钿分八瓣,一个卵黄掐到天亮。如外国文学名著《欧也妮·葛朗台》,对人(包括对自己的女儿)可以说是吝啬到了极点。 还有一句俗话叫“沥狗屎”,指那种爱占小便宜,专门想法设法算计别人钱财的人。到东到西揩白油吃白食,脸皮老老肚皮饱饱,也不怕霉头出到外国去。如“侬人介沥狗屎,每日只想吃白食。”蝎螫蝎,尾刺有毒腺;蝎螫,蜂、蝎刺人。蝎虽是小动物,刺人的动作却不含糊,既快又准。在舟山方言里,蝎螫只有魄力,能担当,动作马力,说话尖刻的女子。如:“这女人生得一副蝎螫相。”“该男人做事体蛮蝎螫。” 眼睛地牌一样地牌是赌具的一种符号,竖放为上下两点,横放为左右两点。舟山方言“眼睛地牌一样”去后者:两眼圆瞪,一眨也不眨,分明是被猝发的事惊呆了。 应螯钳螯钳,蟹之大足,开合如钳。舟山方言里是只手足不灵活,说话不流畅,或技术操作不熟练之意。 柜台狮子旧社会经济衰退,市场不景气,商店很少有生意,一些店员整天无所事事,一动不动地守在柜台前静候顾客上门,好像人家大门口的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