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9. 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湿度演变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_蒋冲

19. 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湿度演变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_蒋冲

19. 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湿度演变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_蒋冲
19. 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湿度演变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_蒋冲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报告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报告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题记 提到黄土高原你会想到什么?是那厚厚的黄土,还是那千沟万壑的地表,又 或是那漫天飞舞的黄沙……其实没有会想到,其实在几千年前,黄土高原也是 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也是一片富饶的土地,也是许多皇宫建立的地点。而造 成今天的黄土高原会是这样的支离破碎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水土流失。 什么是水土流失 也许有人会好奇什么是水土流失。所谓“水土流失”是指在流水、重力和人 类活动等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它包括土壤侵蚀及水 的流失。现在我国的水土流失状况十分严重,大约有18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 失面积。黄河流域、长江中上游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区、东北黑土分布区和北 方的土石山地都有水土流失发生。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 的地区。黄土高原的面积约30多万平方公里,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0%左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有16亿吨。 水土流失的表现 1、使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的1/6,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土壤中流失的氮、磷、钾肥估计 达4000万吨,与中国当前一年的化肥施用量相当,折合经济损失达24亿元。 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每年流失的泥沙量达26亿吨。其中含有的机肥料相当于 50个年产量为50万吨的化肥厂的总量。难怪有人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 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如此大片肥活的土壤和氮、磷、钾肥料被冲走了,必然造 成土地生产力的下降甚至完全丧失。 2、淤积河道、湖泊、水库:浙江省虽然水土流失较轻,可是省内有8条水系的河床普遍增高了0.2—0.1米,内河航行里程当前比60年代减少了1000公里。比如1958年以前,从嵊县城到曹娥江可通行10吨载重量的木船。由于河床淤 沙太多,如今已被迫停航,地表水资源变成沙子,航建公司改成“黄沙”公司。

黄土高原的历史

2012/6/ 4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 黄土高原的历史、现状及治理 机电1110班 郑斌斌

目录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3) 二.板块的移动和位置确定 (5) 三.文明的孕育 (6) 四.文明的兴替与黄土高原的关系 (6) 五.古代黄土高原的变迁和发展 (7) 六.现阶段黄土高原的严峻现状 (10) 七.黄土高原的水土治理 (11) 八.参考文献 (15)

黄土高原的历史、现状及治理 郑斌斌机电1110班 摘要:黄土高原作为我国所独有的特征地貌,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黄土高原,为中国的文明传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黄土高原孕育里中国最早的文明,并且在古代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黄河流域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更是朝代更替,历史变迁的根源。近代,直至现在,黄土高原的荒漠化越来越严重,水土流失愈演愈烈,导致黄河水位不断被太高,决堤危险越来越大,洪灾、泥石流,滑坡,成为了影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黄河流域的治理问题成为促进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越来越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注。中央也确实采取了很多可以用来借鉴的切实可行的方案,略有效果。科学家们还在不断的研究治理新途径,希望在不就的将来能够将黄河流域治理好。 关键词:文明发源地、泥石流、水土流失、黄土高原。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北地区其主要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日月 山,北起长城沿线,南抵秦岭,

海拔1500到2000米。黄土高原没有高大的山脉,加之过高的山脉不是黄土这种疏松的结构可以承受的,所以,黄土高原主要是由厚厚的黄土层覆盖的平均厚度为50-80米,最大厚度为150-180米,部分地区可以达到200米。 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新人教版讲解学习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案-新人教 版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资料。 2.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黄土高原)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4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指南 一、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土壤侵蚀和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和环境的世界性问题,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尤为突出。本实验室是以黄土高原侵蚀环境调控和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为研究方向,以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干旱问题为目标,主要研究土壤侵蚀过程及其机理、土壤侵蚀预测预报、侵蚀环境演变机制及其提高生产力途径,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侵蚀与干旱逆境下作物生理生态和土壤水分、养分循环机制及其调控,发展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新领域及其交叉学科,为加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持续发展及黄河治理服务。 二、基金资助范围 本实验室主要资助符合实验室研究方向,又具有创新意义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课题。主要资助如下研究方向: 1.土壤侵蚀动力学过程及其机制、土壤侵蚀预测预报、侵蚀环境演变机制及其调控(简称:侵蚀) 包括土壤侵蚀过程动力学机制、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土壤侵蚀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土壤侵蚀环境演变机制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侵蚀环境演变的驱动力、土壤侵蚀环境效应评价、土壤侵蚀与环境演变的预测预报等。 2.旱地农业生态系统中水分、养分迁移与调控及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的机制(简称:旱农)包括农林草生态系统中水分、养分迁移机制与动力学模式,土壤水—肥—生产力相互关系及产量形成过程的机理与动态模拟,提高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的机制与途径,作物对干旱逆境的适应性及旱地作物增产的机制,农业节水的生理生态基础,黄土高原发展集雨农业的理论与途径等。 3.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环境演变及调控与旱地农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简称:交叉) 包括侵蚀条件下土壤养分运移规律,植被—侵蚀—土壤互动作用,侵蚀条件下的土壤退化对旱地农业生产力和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评价、旱地农业生产力改变对区域水文情势影响的机制与效应,旱区生态农业对调控土壤侵蚀环境的效应,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式等。 4.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环境效应及调控(简称:植被) 包括半干旱区退化林草植被生态系统水分循环与恢复模型,灌草立体配置的水文生态与水土保持耦合效应;确定自然和人为作用下的土壤水分恶化过程及机理,建立区域土壤干层预报模型,提出区域植被恢复与建设高效种植模式,以指导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 三、基金资助方式 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实验室基金,充分发挥实验室基金在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实验室基金资助方式包括如下三种类型: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O2、CH4、O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化正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如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区域,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1、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l861年以来最暖的1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两张测绘地图(如图1、2),显示了的全球气温变化,并指出未来地球温度将继续升高。自2000年至2011年,全球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如图2)。就中国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图1:1970—1979年全球气温变化图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一.简介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海拔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如北部的阴山,南部的秦岭,东部的吕梁山、西部的六盘山。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世所罕见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5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主要有黄绵土、褐土和黑垆土。 二.气候 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200~750毫米之间。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毫米,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800 毫米,中部400~600毫米,西北部200~300毫米。以200毫米和400毫米等年降雨量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半干旱区,中部为半亚湿润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中部半亚湿润区 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陕北、晋北、陇东和陇西南部等地区,年均温4℃~12℃,年降雨量400~600毫米,干燥指数1.5~2.0,夏季风渐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该区的范围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带大体一致 东南部半湿润区 主要位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平原、甘肃东南部、山西南部,年均气温8~14℃,年降雨量600~800毫米,干燥指数1.0~1.5,夏季温暖,盛行东南风,雨热同季。该区的范围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体一致。 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 主要位于长城沿线以北,陕西定边——宁夏同心、海原以西。年均温2℃~8℃,年降雨量100~300毫米,干燥指数2.0~6.0。气温年较差、月较差、日较差均增大,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风沙活动频繁,风蚀沙化作用剧烈。该区的范围与温带荒漠草原带大体一致。 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年际变化大,丰水年的降水量为枯水年的3~4倍;年内分布不均,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以暴雨形式为主。 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暖温带、少许的中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照、热量充足;夏季降水多.社会经济:劳动力数量多,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劳动力经验丰富;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研究(DOC)

《水土保持学》课程作业 题目: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研究 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 专业班级: 12级土管五班 学号: 033120528 姓名:张楼 指导教师:王殿武 2013年 12 月 1日

目录 摘要---------------------------------------第2页 引言---------------------------------------第2页 正文 1、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形式-------------------第3页 2、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成因-------------------第5页 3、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影响-------------------第7页 4、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解决措施---------------第8页总结----------------------------------------第9页参考文献----------------------------------------第10页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研究 摘要: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单元之一,既是生态过渡带,又是环境脆弱带。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形势严峻。深刻认识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发生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及其危害,对于土壤侵蚀的防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自然和人为因素使得该区土壤侵蚀极为严重。本文通过探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类型、分布、动因和危害,提出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防治对策,可以为该区水土保持和国土整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防治。 。 引言: 土壤侵蚀遍布世界各地,严重影响了包括农业和森林在内的所有自然和人为生态系统,它所带来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类活动方式和范围的扩大,土壤侵蚀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黄土高原处于黄河中上游,是我国西部开发尤其是西北开发的关键地域,区域上指的是太行山以西,日月山―贺兰山以东,秦岭以北,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跨越陕西、甘肃、宁夏、山西、青海、内蒙古、河南7省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地形破碎,图纸疏松,植被稀少且年降水量少而集中,该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

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 2012-07-04 16:02 根据我国的地形特点和自然界某一外营力在一较大的区域里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水利水电部颁发了《关于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分和强度分级标准的规定》,把全国区分为三大土壤侵蚀类型区。 (一) 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 这一类型区大体分布在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包括西北黄土高原、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北方山地丘陵、南方山地丘陵、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云贵高原六个二级类型区。 1.西北黄土高原 这一高原区主要是指日月山以东,太行山以西,陕北长城以南,陕、甘岭以北的广区。绝大部分属黄河中游,是我国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土壤条件:黄土在本区分布很广、厚度很大的第四纪粉沙物质。分为新黄土和老黄土两种。前者覆盖在后者之上,总厚度由几十米至100多米,最厚处达200多米。黄土质地匀细,组织疏松,具有大孔隙构造,垂直节理发育,湿陷性和渗透性都较大。颗粒粒径0.05-0.002mm的占50%,渗透速度一般在0.8-1.3mm/min。黄土具有迅速分散的特性,在清水中1—4 min即可全部分散。 地貌条件:按形态、结构分,除大部分为丘陵沟壑、高原沟壑,还有风沙丘陵、涧地、河谷川地和土石山地。总的来看,沟壑纵横,

地形破碎,沟深陡坡是黄土地貌的主要特征。 气候条件:属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降雨量在300—600mm,分布集中,7、8、9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强度每分钟可达1mm,甚至2mm 以上,瞬时暴雨强度更大。一次大暴雨产沙量可占全年总产沙量的40%-86%。 植被条件:黄土高原自东南向西北大致可分为:山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干旱草原四个带。山地植被带的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和灌丛为主,开垦指数低,一般在10%以下,土壤侵蚀轻微;森林草原带植被类型以夏绿阔叶林及禾本科、菊科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一般在40%-50%,部分人多地少地区高达60—70%,土壤侵蚀严重;干旱草原带的植被以藜科及旱生多刺的植物群落为主,开垦指数为10%—20%,土壤侵蚀严重,同时有较强烈的风蚀发生。 水土流失状况:除了溅蚀和层状面蚀普遍发生外,2度以上的坡耕地有细沟侵蚀发生;5度以上,则细沟侵蚀较强,并开始发生浅沟侵蚀。25度以上有切沟出现;35以上土壤泻溜;45度-75度陡坡地可发生滑坡;75度以上陡崖和岸壁可发生崩塌。年平均侵蚀模数一般为5000—10000t/km2,高的可达20000t/km2以上,黄河下游泥沙绝大部分来自于本区。 2.东北的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 本类型区南界为省南部,西、北、东三面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所围绕。在该区域,除了大、小兴安岭林区以及三江平原外,其

近十年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郭岩伟作业]近十年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LOESS PLA TEAU 近十年来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一论文: (一)环境变迁与农牧业: 1史念海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8/01 2庞奖励黄土高原稳定同位素与古环境研究干旱区地理 1998/03 3吕卓民明代西北地区土地垦殖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8/02 4吕卓民明代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利建设中国农史 1998/02 5史念海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1 6史念海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2 7李心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的祸根??明代的军屯与九边屯垦所导致的土地演替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8史念海黄土高原考察琐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03 9吕卓民明代西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与地域分布中国农史 2000/01 10萧正洪传统农民与环境理性──以黄土高原地区传统农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4 11朱士光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演化特点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0/03 12陈逸平先秦时期陇中黄土高原自然面貌与农牧业的起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0/04 13马志荣. 论元、明、清时期回族对西北农业的开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6 14韩茂莉历史时期黄土高原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研究的总体回顾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0/10 15费杰基于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历史文献记录的唐代气候冷暖波动特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04 16邹逸麟关于西部开发问题的思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2 17吴宏岐隋唐时期对西部地区的经营开发及启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2 18王乃昂近2000年来人类活动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3 19徐日辉新石器时期渭水上游的生态变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3 20肖兴媛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03 21徐日辉新石器时期渭水上游地区的生态研究农业考古 2002/03 22周群英泾河上游黄土高原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影响干旱区地理 2004/02 23艾冲论唐代前期陕甘宁黄土高原牧业用地的分布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4/03 24王双怀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25杨红娟清代黄龙山地垦殖的政策效应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5/01 26景爱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活动??中国环境史研究举例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27王毅荣黄土高原植被生长期旱涝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干旱区地理 2005/02 28赵李娜汉代河东郡农业状况初论农业考古 2005/03 29马东涛黄土高原泥流灾害成因及特征干旱区地理 2005/04 30任志远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动态变化定量分析干旱区地理 2005/05 31戴鞍钢. 清末民初西部农业困顿探析[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32张希彪黄土高原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以甘肃陇东地区为例干旱区地理 2006/05 33吕卓民明清时期西北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7/02 34徐文梅试析北洛河流域植被变迁的原因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35桑广书黄土丘陵地貌形成模式与地貌演变干旱区地理 2007/03 36肖晨超黄土地貌沟沿线类型划分干旱区地理 2007/05 37徐象平试论清初人地关系政策的演变与调整??以黄土高原为例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半干旱区相对湿度变化研究_靳英华

第41卷第4期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Vol.41No.4 2009年12月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December2009 [文章编号]100021832(2009)0420134205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 半干旱区相对湿度变化研究 靳英华1,廉士欢2,周道玮3,徐金斌1,彭 聪1 (1.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3.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 为揭示全球气候变化下半干旱区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相关分析以及M2K检验法对吉林省西部5个站点的1953年以来的相对湿度、气温、降水和风速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湿度的年变化曲线呈双峰型,相对湿度的最大值出现在8月,次大值出现在1月,最小值出现在4月,次小值出现在10月.夏、秋季的相对湿度较大,而春、冬季的相对湿度较小.近50年,年平均相对湿度及春、夏、秋、冬四季的相对湿度在波动中下降,下降趋势不显著;但是9月和10月的平均相对湿度下降显著.影响相对湿度变化的主要因子是温度和降水,风速也起一定的作用.相对湿度的变化与温度和风速变化呈负相关关系,与降水变化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空气相对湿度;温度;降水;风速;半干旱区 [中图分类号] P426.1+3 [学科代码] 170?1525 [文献标识码] A 0 前言 全球干旱及半干旱区的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35%[1],在全球增暖的大背景下,区域温度和降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增暖导致地表蒸发增加,一些区域降水的减少将使地表变得更干;一些区域降水的增加将缓解温度对地表干湿状况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导致地表蒸发的增加,从而引发全球干旱化的发展和加剧[2],干旱半干旱区问题将变得更为严重.土壤湿度的变化作为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受到有关研究的重视,但是空气湿度的研究却很少受到关注. 对1970—1990年中国大气水分的变化研究表明:大气水分在20年中是增长的,其中增长多在对流层低层,主要增长地区在东北、西南和南部沿海地区,在华北和中南部分地区却呈下降趋势.大气水分与地面气温的关系取决于地区与季节.在东北地区,大气水分的增长与地面气温增暖相一致,华北地区则不然;在西南地区只有秋、冬两季的大气水分与地面气温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大气水分与降水具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3]. 空气相对湿度是表示空气中水汽距离饱和的程度,是表征空气湿度的重要物理量.对空气相对湿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地的相对湿度的大小及日变化与季节变化特征上.相对湿度的大小及日变化与季 [收稿日期] 2009206211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5CB121101) [作者简介] 靳英华(1968—),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气候变化、农田生态学研究;通讯作者:周道玮(1963—),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草地农业研究.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状况研究进展

Han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农业科学, 2017, 7(6), 412-420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7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9768465.html,/journal/hjas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9768465.html,/10.12677/hjas.2017.76053 Study Advances of Soil Moisture Regime on the Loess Plateau Lu Zhang Key Laboratory of Degraded and Unused Land Consolidation Engineering,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China, Institute of Land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Shaanxi Land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Xi’an Shaanxi Received: Aug. 29th, 2017; accepted: Sep. 10th, 2017; published: Sep. 15th, 2017 Abstract There is arid climate and low rainfall in Loess Plateau, where the soil moisture has obvious space-time variable characteristics, and is prone to dry layer in the dry season and the crop grow-ing season, which affect plant grow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soil. This paper look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ocal soil moisture imbalanc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cological conditions, space-time variability of soil moisture and soil dry layer, and proposed some control measures to improve soil moisture conditions in this area, and indicated the prob-lem which needed to be further resolved and future research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words Soil Moisture, Space-Time Variability, Soil Dry Layer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状况研究进展 张露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收稿日期:2017年8月29日;录用日期:2017年9月10日;发布日期:2017年9月15日 摘要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降雨量少,其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异特征,在干旱季节及作物生长旺季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自北而南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包括半湿润地带、半干旱地带、和干旱地带。其范围东界为太行山西侧,西界为乌鞘岭、日月山、拉脊山一线,南界为秦岭—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线,北界为长城。地跨青、甘、宁、蒙、陕、晋、豫七省(区)。总面积为64万km2。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二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1.1 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 1.2 气候差异较大 黄土高原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趋势。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黄土高原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日较差在10℃~25℃之间。就降水来说,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于400~600mm之间,而且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可占全年降水的60%,往往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其他季节降水少而蒸发强烈,干旱问题比较普遍。 1.3 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 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水面蒸发是降水的二倍多,而且降水集中。黄土高原的特性决定了其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1.4 山地丘陵面积大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这种起伏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加之该地区贫穷落后,人口增长速度快,农

(完整版)黄土高原的成因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 103°~114°。东西千余 千米,南北700千 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 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 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 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 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 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 积约40万平方千米。 黄土高原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 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目录 ??概述 ??来源 ??历史 ??水土流失 ??治理 [显示全部] 黄土高原-概述

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山地土壤 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 分明显。黄土颗粒细, 土质松软,富含可溶性 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 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 久。黄土高原是中国古 代文化的摇篮。 黄土高原的地理范围 在中国北方,它东起太 行山,西至乌鞘岭,南 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

中国东部春季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年 第38卷 第11期: 1428~1437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9768465.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9768465.html,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 中国东部春季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左志燕, 张人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1 * 联系人, E-mail: renhe@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9768465.html, 收稿日期: 2008-06-16; 接受日期: 2008-09-0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 2004CB4183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40225012)资助 摘要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40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 在仔细比较分析两套资料的基础上, 研究了100°E以东中国春季土壤湿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ERA-40资料能很好的再现中国东部春季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较好地反映出了中国春季土壤存在东北和西南湿、华北和内蒙古干的地理分布及其年际变化. 在整个中国东部地区, 春季土壤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干旱化现象; 其中西南地区土壤从浅层到深层都存在一致的变干趋势, 20世纪80年代后这种变干趋势变得显著; 在东部中纬度地区, 浅层土壤湿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 没有明显的干化趋势, 但深层土壤湿度从1988年以后存在较为明显的干化现象; 东北地区浅层和深层土壤也存在较明显的变干趋势, 其中浅层土壤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后变干趋势减缓, 而深层土壤在70年代末以后的变干趋势加剧. 关键词 土壤湿度 中国100°E以东春季 时空变化 在气候系统中, 土壤湿度是一个很关键的变量. Walker和Rowntree[1]发现非洲降水对初始的土壤湿度很敏感, 非洲土壤异常干化使得非洲降水持续负异常, 可导致非洲出现沙漠化. Yeh等[2]最早提出土壤湿度对气候有记忆功能. Kanae等[3]研究发现对于地表潜热和感热负反馈关系比较明显的半干旱地区而言, 土壤湿度在季节时间尺度上的陆气之间相互作用起主导作用, 偏湿的土壤能带来更多的降水. 土壤湿度作为陆面过程的一个重要物理参数, 积累了地表水文过程的大部分信息, 也是固体地球和生命物质的界面及生命物质、生物化学循环的主要过程. 它通过影响地表的反照率、热容量、陆面植被的生长状况以及蒸发和蒸腾来改变陆气之间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辐射通量和动量通量, 从而引起气候变化. 土壤湿度的观测对于气候分析、模式发展以及卫星遥感陆面状况都很关键. 由于土壤湿度为非常规观测量, 且其时空变率大, 观测仪器昂贵, 使得土壤湿度的观测起步很晚. Robock等[4]收集了全球大约600个站点的土壤湿度资料, 建立了一个土壤湿度站点观测资料库. 研究发现, 除了有限的几个小区域(如前苏联的乌克兰具有45 a的较长时间序列的观测资料), 全球范围内都缺乏一个连续的长时间序列土壤湿度观测资料. 虽然在土壤湿度的观测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缺乏一个具有区域尺度的长时间序列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依然是制约土壤湿度气候学进展的关键所在. 关于土壤湿度对气候的影响, Delworth和Manabe[5]提出土壤湿度长时间的异常可能是地表层对随机降水强迫的反应, 降水储存到土壤中然后慢慢释放反馈大气, 从而使其时间尺度变长, 频谱变宽. Vinnikov等[6,7]利用该观点分析前苏联和俄罗斯的十几个站点数据, 发现土壤湿度异常主要分为两个部 1428

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生草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园 艺 学 报 2006,33(3):481~484 A c ta H orticu lt urae Si n ica 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生草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赵政阳1 李会科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陕西杨凌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 要:对黄土高原渭北地区旱作生草苹果园3~10月0~100c m土层土壤水分观测结果表明:在0~ 40c m土层牧草与果树存在水分竞争,但生草对40~80c m土层水分具有调蓄作用,生草种类不同,对土壤 贮水增减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其影响主要发生在春季与秋季,在降水丰水年影响较小,但在降水欠水年生 草对果园土壤贮水影响较大。 关键词:苹果;果园生草;土壤水分 中图分类号:S66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3 353X(2006)03 0481 04 The E ffects of Interpl antD ifferentH erbage on SoilW ater i n App l e O rchards i n the Area ofW ei bei Plateau Zhao Zhengyang1and L iH uike2 (1College of H or ticult ure,N orth w est A&F U ni ver sity,Yang ling,Shaanx i712100,China;2College of Environm ent and Resource,N orth w est Resource,N or t h w est A&F University,Yangli ng,Shaanx i712100,China) Abst ract:Analysis on so ilm o isture i n0-100c m so il layer i n nonirri g ated apple orchar d i n W e i b ei are as duri n g M arch to October i n2003and2004year sho w ed that w ater content co mpetition ex i s ted bet w een herbage and app le i n0-40c m so il layer.But p lanting herbage had f u ncti o n o f reta i n so ilw ater content to40 -80c m so il layer.W ith different kind of her bage and d ifferent w ater consum pti o n o f different kind o f herb age,the increasi n g and decrease of soilm oist u re storage w as different i n planti n g her bage areas,this occurred m a i n l y i n spring and i n autu m n.I n the abundance of ra i n fal,l p l a nti n g herbage i m pacted less on so ilm o isture sto rage.But i m pacted m ore on so il w ater storage i n the year o f drough.t K ey w ords:App le;P lanting her bage in orchard;Soilm o isture 果园生草是近些年来我国绿色果品生产推广的重要措施,已开展了不少研究〔1~4〕。虽然部分学者就不同类型草种对橘园、苹果园等果园土壤水分影响作过研究,但研究的土层主要集中在表层和亚表层,缺乏对较深层次土壤水分的研究,而深层土壤水分对半干旱地区果树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静态的描述性方法,未能较好地揭示生草果园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变化问题〔1,5,6〕。本研究选择陕西黄土高原苹果产区的旱地 雨养 果园,测定分析苹果园生草后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以期为该区域建立完善的果园生草技术体系,改进土壤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区位于陕西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的洛川县苹果示范园,示范园为10~12年生矮化红富士(富士/M26/新疆野苹果)果园,株行距2m 4m。试验设置4块样地:B1,全园种植黑麦草(4年生);B2,行间种植黑麦草(3年生);B3,行间种植白三叶(4年生);D,对照(CK)。各样地面积200m 200m,其他管理措施相同,生草区在5~8月对牧草进行刈割,覆盖于树盘。 2003和2004年3~10月,于每月中、下旬采用烘干称重法分层(间隔20c m)测定0~100c m 收稿日期:2005-11-06;修回日期:2006-05-08 基金项目:国家 十五 重点攻关项目(2002BA16B10);陕西省农业攻关项目(2004K01 G2)

气候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一、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1.1气候变化的定义 气候变化是指长时期内气候状态的变化。通常用不同时期的温度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统计量的差异来反映。 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1.2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目前的气候变化,全球科学家的共识是: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类自己的责任,人类今日所作的决定和选择,会影响气候变化的走向。今日,地球比过去两千年都要热。如果情况持续恶化,于本世纪末,地球气温将攀升至二百万年来的高位。 导致温室效应的一大主因就是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的增加,加强了温室效应,而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如今,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滥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严重性和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的了解仍在不断深入,但科学家已证实了以下几点: (1)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在大气层里形成了温室效应,阻止热力反射回太空,使地球气温持续上升 (2)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等)会释放更多二氧化碳至大气层 (3)二氧化碳虽不是最强的温室气体,但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含量大幅度提高,成为增强温室效应的元凶 (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达六十五万年来最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