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

一.填空

1、贺拉斯古典主义的奠基者,代表作《诗艺》。

2、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3、贺拉斯“寓教于乐”理论揭示了文学艺术的审美作用和认识教育作用的关系。

4、四义说”是但丁提出的关于文学语言的重要理论,它揭示了语言艺术意义的多层次性,这四义分别指的是语言的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和寓言义。

5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体裁的两次论争,一是围绕“悲喜混杂剧”展开的。一是围绕“传奇体”展开的。

6、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性文论家是的布瓦洛,反映他古典主义理论的主要著作是《诗的艺术》。

7、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和纲领。

8、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诗学。

9、艺术发展的三种类型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象征性艺术。

10、斯丹达尔的《莱辛与莎士比亚》被视为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论著,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第一部成熟的作品。

11、庞德的意象派诗论;意象是庞德理论的核心内容。

12、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是公认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书。

13、黑格尔艺术哲学的基本命题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的《美学》是他的艺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14、歌德第一次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

二、名词解释

1.摹仿说:摹仿说是古希腊早期流行的观点,是古希腊人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朴素表达与概括,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现实的摹仿。柏拉图接过“摹仿说”,以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式对其进行了改造。柏拉图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

2、灵感说: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柏拉图把它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从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获得灵感的过程三个方面予以解释。灵感的源泉主要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付”;灵感的表现是迷狂;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这种回忆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真实体,达到对理式世界的正确认识。

3、悲剧:亚里斯多德在《诗学》第六章中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手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悲剧的六个成分为: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和歌曲。

4、含混理论:“含混”原指一种含有多层意义而无法使人确定本义的语言表达式,是由措辞简短或语序颠倒以及多义词的使用引起的。燕卜荪认为“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他使用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用的反应”,就会造成“含混”。所谓“诗无达诂”,就说明文学语言具有不同于科学语言的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诗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正是诗之为诗的要义所在。诗的语言能够同时激活数种各异的意义层面,由此产生的含混是优秀诗作的基本特征。

5、感受谬见:指的是把作品与读者对该作品的阅读效果混为一谈,根据读者的阅读感受来判断一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强调读者不应该把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加于作品,而是要按照作品本身的规范小心翼翼地加以解读。“感受谬见”分为四种:感情式谬见、想象式谬见、生理式谬见、幻觉式谬见。

6、意图谬见:是指把作品的意义等同于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的意图。他们认为作者的意图与作品的价值无关,不能成为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想获得一部作品的意义,读者只需“细读”作品本身,而把作者视为“面具人物”,研究其生平、思想、创作意图等来评价文学作品的实证主义批评陷入了“意图谬误”,必须抛弃。

7、悖论:布鲁克斯认为,悖论是“从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是“似是而非”。诗人有意的对语言加以违反常规的使用,并把逻辑上不相干或语义上相互矛盾的语言组合在一起,使其在相互碰撞和对抗中产生丰富和复杂的含义。

8、“反讽”:布鲁克斯认为,反讽是“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它是诗歌的结构原则,是“诗歌的一个普遍而重要的方面”。反讽是“字面意思与实际想说出来的意义相互对立”,是“口是心非”。新批评派赋予“反讽”以新的内涵,并把它作为评价文学的一个重要尺度。

三、大题

1、席勒所说的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的区别?

席勒在他著名论文《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将有史以来的诗分成“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两类,认为这两类诗均有缺陷,而理想的艺术境界应该是这两类诗质的结合。席勒所说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主要区别在于:1,素朴的诗再现现实,感伤的诗描绘理想。

2,素朴的诗对现实做冷静客观的描写,诗人并不直接站出来发表评论;感伤的诗歌则在描绘现实时充满主观情感,诗人经常直接站出来发表意见和表达感想。

3,素朴的诗给我们的意象是愉快的纯洁和平静的;感伤的诗给我们的印象则是严肃和紧张的。

感伤诗的类型感伤诗的类型:讽刺的诗、哀婉的诗。讽刺诗分成惩罚的讽刺诗和嘲笑的讽刺诗。哀婉的诗又分为:一种是狭义的哀婉的诗,一种是牧歌。

2、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主要文艺思想的差异比较

柏拉图以“理式论”为基础,构筑了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相反,亚里斯多德以具体存在的事物是“第一存在实体的”理论为基础,创建了系统的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文艺理论体系。

柏拉图的文艺理论从总的倾向说是唯心的。他以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改变了传统的“文艺模仿自然”的内涵,否定文艺的真实性,否定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源泉。他的文艺功用说是他的政治理想在文艺理论上的体现。他从文艺要培养“城邦保卫战”的立场出发,要求文艺为贵族奴隶主的政治服务,故而否定了模仿艺术的作用。他的“灵感说”,接触到了文艺活动的本质特征,包括十分丰富的含义。但他以“神灵凭附”做解释,给灵感说罩上了一层神秘主义阴影。

发他放弃了柏拉图的“理论式”,找到了普遍与特殊统一的文艺观,从而肯定了文艺的真实性,把握了文艺的某些本质,建立了最初的艺术典型说,进而又建立了艺术形式的有机整体说。他对天才作了较科学的解释,否定了传统的神灵凭附的说法,特别的是他的悲剧观更富有启发价值。

3、黑格尔:“艺术理想的本质特征”

艺术理想问题,是美学和文艺学的重要问题、黑格尔认为,“艺术美的理念”是绝对理念发展回复的更高阶段。在这个阶段,绝对理念发展为艺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滴理念和具体形象的通过一,这就是艺术理想。黑格尔把艺术理想和艺术美看做一回事:“符合理念而显现为具体形象的显示,这种理念就是理想”。黑格尔阐述的艺术理想----最成功的艺术作品的特征是:

1,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是艺术理想的本质特征。黑格尔认为,艺术理想作为美的高级形式,其首要特征是感性直观性。是否具有形象鲜明性和可感性,是艺术理念、哲学理念相区别的本质特征。

2.艺术理想是普遍性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有机统一。实际上也就是要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作为具有普遍性的真理(理念)是艺术理想的内容;具有特殊行的个别具体的艺术形象,是艺术理想的形式。两者应是有机统一的。

3.矛盾冲突和和悦静穆的统一。他认为艺术表现应表现人生的重大课题,表现心灵各侧面的对立和统一。矛盾冲突与和悦静穆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他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维特点。

4、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原则是雨果在《序言》中的一个重要文艺思想,是论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美丑对照原则。他认为,成熟的浪漫主义文学,应是以美丑对照来描绘美的典型的文学,它不是为描写丑而描写丑,而是为了表现美去描写丑。如果只去表现美,把美与丑相割裂,那就失去了自然的完整面貌,因而也就失去了真实。而美丑对照,相反相成,可以使人们对崇高优美有更强烈的感受。

至于美丑对照的方式:1、角色安排的对照2、人物性格内部美与丑的对照3、不同情境的对照4、情节的对照5、外在形象与内心品质的对照。

总之,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它反对古典主义只表现崇高伟大而排斥生活中平凡粗俗的形象。但由于雨果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因而他所理解的艺术中的美丑是经过理想化与极度夸张了的,这反倒影响到了作品的艺术效果。而且雨果把美丑对照原则建立在基督教灵与肉对比的说法上,也表现了他的艺术观的局限性。

雨果在其《巴黎圣母院》中,将他的美丑对照原则运用到了一种极至,作品中的美与丑不是简单的对立对比,而是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尖锐的矛盾和强烈的冲突,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美的化身,从相貌到内心都展示出美仑美奂的典型;敲钟人伽西莫多外貌奇丑而心地纯洁善良;副主教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狠毒;侍卫队长弗比斯外表潇洒风流、内心卑鄙自私,这几个人物本身就有着显著的对照特征:爱斯梅拉达内外映衬,相辅相成,完美和谐;伽西莫多丑陋的外貌蕴涵着高尚的心灵;克洛德与弗比斯则是以好看的外表反衬出丑陋的灵魂。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与鲜明对比:在爱斯梅拉达的至善至美和伽西莫多的外丑内美面前,克洛德显得格外的丑恶不堪,弗比斯也尤为卑劣琐屑。这里,美丑对照的运用,达到了理想化的效果,爱斯梅拉达与伽西莫多这两种类型的美好形象在丑态人物的反衬下,更为鲜美艳丽,光彩照人;而克洛德与弗比斯这两个丑角在美好人物的光照之下,更显形象猥亵,灵魂肮脏,令人作呕,而以丑为美的理论,是作者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美学领域的具体表现;它强调的是丑

中有美,视丑为美,变腐朽为神奇,让丑的事物也显示出美的一面。

5,批判现实主义兴起的历史原因。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于19世纪30年代后在欧洲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1,阶级矛盾和社会弊病的日益显露与激化,是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产生的现实根源。资产阶级价值观念使人与人之间渗透着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2,社会的变革总是同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密切结合在一起,在当时流行的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下,人们用比较客观的眼光和务实的精神来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这就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3,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也有着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随着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衰退,一些文学家感到浪漫主义文学的那种狂想与呼号已与现实相去甚远。于是主张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与目光来观察和评价现实世界,真实的客观的来描写日常生活冰解释造成种种罪恶的社会根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取代浪漫主义成为了文学主潮。

6,巴尔扎克论现实主义原则

巴尔扎克精辟地阐述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原则:

小说应成为社会风俗的历史:

巴尔扎克认为,小说应从现实出发,广泛地概括社会生活,突出典型性的大事件,刻画性格,通过典型塑造来综合反映整个时代各阶层的生活风尚和历史事件,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真实性原则:

1,巴尔扎克十分重视文学的细节真实,认为细节真实是构成艺术真实的基础。细节真实是现实主义艺术观的重要原则之一,如果作品的细节失真,就从根本上违反了现实主义客观真实性的原则,也就谈不上是现实主义艺术了。

2,巴尔扎克强调细节真实的同时,还要求写出现象背后的原因以便解释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真实。巴尔扎克追求的真实,是细节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完整的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

现实主义的典型理论:

巴尔扎克把典型的处境中刻画人物视为准确反映社会的标志加以刻意追求,这无疑是对现实主义的又一贡献。巴尔扎克强调的典型塑造也要以现实为基础。

作家的法则:

巴尔扎克提出艺术家有不同于政治家的法则的观点。这里所讲的作家法则,实际上也就是思想上的人道主义法则,艺术上的真实性法则。

7、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反对浪漫主义对情感和浪漫主义的张扬”

“非个人化”主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个人生活与艺术的关系问题,艾略特认为,诗人的任务是将个人的生活情感和经验转化为艺术的情感和经验。因为“艺术的情感是非个人的”,只有在这种非个人化的过程中,艺术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第二,作家和传统的关系问题,艾略特针对浪漫主义张扬个性的主张,提出了“传统论”。作家虽然在语言和形式方面有独创,因而对历史共存的旧的文学秩序有所调整,但总体看来,它必须服从和尊重传统。

第三,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一个艺术家如何才能把个人的情感和经验转化为非个人的、艺术的情感和经验?艾略特认为,表现非个人的情感和途径,是借用“客观关联物”:“以艺术的方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式是通过客观关联物”。

8、莱辛的《拉奥孔》的观点与内容

莱辛的美学著作《拉奥孔》是针对古希腊以来片面强调“诗如画”的错误观点而写的。旨在纠正温克尔曼的利率错误,辨析诗与画的不同审美特征,引导艺术遵循自身的特征,去反映现实生活。莱辛在指出“诗如画”理论错误的基础上,提出了诗与画的不同美学特征:

首先,莱辛从桑方面阐明了诗与画的界限:一,摹仿的媒介不同。二,摹仿的对象不同。三,艺术作品的效果不同。其次,莱辛提出了诗与画的不同美学原则:画的最高原则是美,诗的最高原则是真。

再次,莱辛提出了艺术时空的辩证观。莱辛将艺术的时空辩证观运用于艺术创作,提出了关于选取“包孕性顷刻”的规律。

西方文论

论西方文论史上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的不同侧重 摘要: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即西方文论,它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纵观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时期”,每一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理论主导和侧重。不同时期的文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文学活动四要素却始终贯穿于其中并主导着文学理论的发展推进。 关键词:西方文论四要素发展分期侧重 西方文论是一个与东方文论相对的概论,指的是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广大地区的文学艺术理论,一般说来是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 .H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 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 自然、生活) 、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种对文学活动的分法为人们普遍接受。而统观西方文论史,文学理论的不同时期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侧重也是随着时代的的变化而变化。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及其关系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美国当代艺术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活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 (2)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最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 (3)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家的创造物和读物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示,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4)读者,他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就不只是阅读作品的人。而是与作者共同生活在世界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而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只有经过作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西方文论史的发展分期 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史 一、名词解释(4*5分) 二、简答题(4*10分) 三、论述题(2*20分) 一、名词解释 1、柏拉图——理式 万事万物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理式,理式最初是起源于神的,是由神创造出各类事物的共相。 2、文艺复兴 主要指古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复活和再生,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的人文科学(如修辞学、哲学等)以及近代的科学技术,来取代神学。它看似是复兴古典学术,实际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最早是意大利艺术家提出的,取得成就也是意大利最高。 3、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先驱们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 继文艺复兴以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主义文艺理论是欧洲当时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新文艺的呼唤,它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想成果。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4、叔本华——生命意志 叔本华把生命意志归结为追求生存的意志,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和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即生存下去永不满足的欲求。要想摆脱痛苦,最根本的就是要否定生命意志,使人的认识从意志服务、充当意志的工具的关系中解脱出来。 根本彻底的解脱只有死亡,而暂时的解脱只有通过艺术。 5、尼采——权力意志 尼采的权力意志认为一切事物除了追求生存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追求力量的强大、权力扩张、追求优势求和自身超越,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哲学。 6、精神分析——原型或原始意象 集体无意识和族类记忆,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原型”或“原始意象”。 荣格认为原型的最初形式是人们对于某种情境所作出的反应,当这种情境反复出现,就逐渐印刻在人们的心理结构中。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人们就会做出相同的心理反应,这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就构成了原型。所有原型加起来就构成了集体无意识。艺术作品就是通过原型和原始意象来表现集体无意识的。 7、本雅明——“灵韵”说 “灵韵”的概念是作为艺术品和艺术复制品的对立特性提出来的,本雅明认为,艺术作品原则上是可以复制的,但是技术复制是现代社会的新产物,对原来的艺术品有伤害,它伤害的就是艺术作品所特有的“灵韵”。“灵韵”包含两层含义:灵韵代表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灵韵指的是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一种距离感。

选修课西方文论选读

【选修课:西方文论选读】《当代西方文艺理论》1:导论 【参考说明】: 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朱立元主编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一书是汉语言文学本科选修课“西方文论选读”[课程代码:0815<重庆>],所以请先确定你 所参考的科目对应的是这本教材。 2.选读《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考生比较少,所以可能没有辅导书,以前的考试资料也无从查找,至少在重庆范围内。 3.《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涉及25种差异不同的西方当代文学理论,知识面非常庞杂,涉及到政治、哲学、经济等多个方面,而且很多文论存在“粘融”“对抗”“异化”等现象,所以对这本教材的学习我认为不能单从课本学习,应该把 触角升向生活的更多、更深的层面。 4.《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教材种存在很多概念的“未定点”,特别是后半部分关于结构主义、符号学、结构主义、现象学等文论,他们的观点总的来说都是抽象大于具体、理解大于认知、否定大于肯定,所以,我的这个笔记同意会存在很多“未定点”,特别是概述部分有些是从我所理解的角度来编写的,所以可能会存在主观性,但我仍然从教材所明确的文论的概念入手,相去不会太远,当然,可能也有理解错误的地方,所以建议参阅的时候还是应该严格按照教材的描述来 理解。 5.因为这本书所涉及的某些文论存在“未定点”,所以存在某些主观性,其中肯定难免有某些错误或者与大家的理解所不同的地方,欢迎提出你的看法加以指 正。 6.有几章的最后一段的章末总结没有归纳,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对文论对文学发展所起到积极或非积极性的影响的评价(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批评),以 及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零、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1.两大主潮: 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 发点和归宿。

西方文论选读答案

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西方文论选读试卷 (课程代码0815)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属于狄德罗著作的是。D (三论集阐述了去艺术看法) A、《诗艺》 B、《诗学》 C、《悲剧的诞生》 D、《绘画论》 2、华滋华斯呼呈诗人采用语言。C A、贵族 B、书面 C、日常 D、古典 3、布瓦洛人物理论为后来的典型化人物理论作了有力的铺垫C A、个性化 B、独特化 C、类型化 D、共性化 4、莱辛认为诗歌运用的符号B(文字)画(A色彩) A、自然 B、人为 C、天然 D、抽象 5、在柏拉图看来,创作的动力是D A、理性 B、想象 C、幻想 D、灵感 6、提出“意图廖见说”的是 A、俄国形式主义 B、英美新批评 C、语义学 D、精神分析学派 7、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主角应 A、由顺境转入逆境单 B、由有逆境转达入顺境地 C、处于顺境 D、处于逆境 8、歌德认为,艺术的真正生命在于对的掌握和描述。 A、个别 B、一般 C、共性 D、集体 9、俄国形式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是 A、《词语的复活》 B、《散文理论》 C、《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 D、《作为手法的艺术》 10、席勒认为,人对纯朴自然的兴趣是有条件的。 A、主观 B、客观 C、主客 D、先天 11、在狄德罗那里,严戏剧采取的是题材。 A、农民生活 B、宫廷生活 C、市民生活 D、下层生活 12、克罗齐主张,直觉就是 A、再现 B、表现 C、确认 D、判断 13、布瓦洛的理性原则要求 A、形式服从内容 B、内容服从形式 C、形式等于内容 D、内容等于形式 14、尼采认为要重振悲剧艺,就要复活精神。 A、理性 B、感性 C、日神 D、酒神 15、海德格尔指出,诗以确立存在。 A、形象 B、意象 C、意境 D、语词 16、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是尼采在中提出的。 A、《悲剧的诞生》 B、《权力意志》 C、《人性的、太人性的》 D、《查拉图斯特拉如斯说》 17、柏拉图主张文艺模仿的对象是 A、自然现象 B、人的精神生活 C、感觉世界 D、数的和谐

西方文论笔记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学科性质 §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文艺学有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2、研究对象 §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 (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 (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 (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 (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 4、研究方法 §(1)、以人为本。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 (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 §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论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 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 §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 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 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 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 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

西方文论史古典部分

《西方文论史》重点整理 一、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㈠柏拉图的灵感说 ⒈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 ⒉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 ⑴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服”。《伊安》神→诗人→诵诗人→听众 ⑵灵感的表现是迷狂(根源是“神力凭附”)。 《斐德若》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灵感的表现),爱情的迷狂。 ⑶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灵魂回忆)。 《斐德若》灵感的获得,虽然有“尘世的美”的引发,但并不是来自尘世的现实美,而是在被尘世现实美引发后,又把现实尘世美“置之度外”,使灵魂直接对上界真善美世界进行回忆,直接把握事物的真实体,把握真善美,而不是进行外形的“摹仿的摹仿”,这时,才能吟诵出伟大的诗篇。 ⒊柏拉图灵感说的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和熟悉诗、热爱诗人的矛盾。两种文学艺术: ①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学艺术反对 ②完善的灵魂对最高理式回忆所产生的文学艺术认同,但举例却是① ⒋柏拉图灵感说的价值 ⑴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不是学习所得,而是灵感的产物。 ⑵确切地描述了诗人和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重要感染力(文艺创作与技术制作的区别)。 ⑶灵魂回忆说揭示出创作是离不开现实的触发,但又不停留于其中,努力创作出有普遍 性的理想美。 ㈡《理想国》中为摹仿艺术者开列的罪状 ⒈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即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⒉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诗人对完美的神和没有缺点的英雄的亵渎和中伤,对城邦保卫者不利。 ⒊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他认为人性由“理性部分”,和“无理性部分”组成,悲剧正是迎合了后者,通过给人以快感,助长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 此外,柏拉图指责喜剧投合人类“本性中的诙谐欲念”。“结果就不免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为建立贵族奴隶主的理想国,柏拉图向诗人下了逐客令。 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㈠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诗学》第六章):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㈡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⒈悲剧的含义(定义与其他种类艺术比较得到): ⑴媒介:演员、歌曲和韵文交替使用⑵对象:好人的严肃行动。 ⑶方式:“动作摹仿”⑷社会功用:“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西方文论选读》自学考试大纲

《西方文论选读》期末考试B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论崇高》侧重与内在灵魂的涵养提高,重视作家的心智;列举崇高的五个来源;这五个来源的关系;《论崇高》还提出了美的范畴问题;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标志着一个新的美学范畴的诞生。 2.三一律 所谓“三一律”,指行动的单一性、时间的单一性和空间的单一性,它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是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来自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之手。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只有单一的空间与单一的时间和行动相适应,才能使观众信服。三一律对此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黑格尔的情境·情节·情致 为了实现艺术美的理想,黑格尔探讨了文艺创作的具体问题,如人物、环境、冲突等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情境、情节、情致这样一些重要概念。分别介绍情境、情节、情致。 4.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原则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和论证了形式主义理论的一条重要原则——“陌生化”原则。所谓“陌生化”,是针对习惯化、机械化、自动化和潜意识化而言的,是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的感知方式的一种反作用,目的是加强印象,把熟视无睹的东西凸现出来,用新的陌生的世界代替潜意识化了的世界。陌生化属于文本的范围,而且重点不是文本的意义,而是它的形式,涉及的对象主要是诗歌。 5.阿多诺的否定的美学 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大体上可以用“否定的美学”来加以概括,其主要观点主要有:1.反艺术。反艺术就是否定的艺术,是用“反其道而行之”的艺术手法,或曰反讽手法,对资本主义社会主流艺术的否定;从正面讲,就是艺术通过自我否定来改头换面从而确立自身新的坐标。2.文化工业。这指的是在工业资本主义这个“管理化的社会”里,从流行艺术中自发产生出来的大众文化的总称。3.音乐社会学。他认为音乐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以自己特殊的形式规律提出社会问题,反映社会整体的矛盾和分裂。 6.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的继承者,他在美学上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个唯物主义命题。他是在批判当代的美学思潮,特别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思潮的过程中提出这个命题的。他对“美是生活”作了这样的解释: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这个命题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恢复了现实的权利;其次是它揭示了美对生活的依附关系;三是它在唯心主义美学思想泛滥的情况下,为美学的研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二、简答题(每题1 0分,共40分) 简答题除说到要点外,还应展开论述。光有要点不能给及格分。 1. 简述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艺复兴是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开始的。它的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对教育的改革,把人文学科放在对神学学科的优先地位。其次是知识的发展,或知识的世俗化,主要是对古典文化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古典文化的再生。最后是文艺的全面繁荣。(上述内容需展开论述)

革新与复归_模仿说_及其在西方文论中的发展

1998年第4期N o.4.1998 1998年7月 Jul.1998浙江社会科学 Z HEJ IA NG SO C IAL SC IE NC ES 内容提要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重要一翼,“模仿说”在整个西方文论中具有源与流的双重性。对于“模仿说”的科学审视,不仅是对西方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系统梳理,也是科学认识“模仿”理论的发展规律,合理吸收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精华,扬弃发展中的不足与局限,重振现实主义理论生命力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模仿说西方文论 作者金雅,女,1965年生,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杭州310012) □金雅 “模仿说”是西方文论中最具深刻影响,历史最为久远的艺术观念之一。它以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为核心观照艺术的起源与目的,探讨艺术创作的特征与原则,它的理论观念对于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深刻影响。 一 “模仿说”的最初萌芽源于对古希腊艺术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实践总结。古希腊雕塑直接模仿人体,音乐模仿自然的声音,舞蹈模仿生产劳动,戏剧模仿实践中的人。正是在这样的艺术土壤中,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色诺芬等古希腊最早的一批美学家率先提出了人“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诗应该“模仿好人”、模仿心灵等观点。这些观点虽然是零星的、片断的,但却坚持了艺术的现实品格,为“模仿说”的孕育与发展埋下最初的种子。 在西方文论中,第一个自觉地把“模仿”这一概念引入艺术理论并加以系统阐述的是柏拉图。他首先塑造了一 革新与复归: “模仿说”及其在西方文论中的发展 这一点上,大多数的吴越小说都是这样在做的。 对特定语言句式的运用,同样也是增强吴越小说地域韵味的一个有效方法。高晓声特别熟悉江南农民的语言,他把大批江南农民的用语和句式,融入了通用性的普通话之中,从而丰富了小说的文学语言,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吴越语感。范小青对于所谓“南方句式”———“的、了”句式的纯熟运用,有效地强化了小说语言的“原生”、“原色”感觉,并从这些江南人常用的句式中,成功地传达出了江浙一带民人特有的地域心态和生存方式,使人一读就能感触到一股江南特有的生存气息。 吴越小说语言形态的地域化,还表现在吴越作家尤为注意从语言角度尽量使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显露出具有吴越文化韵味的性格特征,使人物描写也成为地域化语言形态的一种别致的表述方式。为此,不少作品在人物的口语、习惯、个性刻划、行为描述上均有意识地融入了大量地域性的语言元素,使人物创造变成了营构地域文化氛围的一个生动的有机载体,从而使一个个人物形象也都成了对于吴越文化各种表现侧面的一种形象的注释。 小说语言形态的地域化,对吴越小说的创作来说,通常都是写作人为了捕捉和营造吴越语感的一种自觉的写作行为。但是,对于本土作家来说,也常常表现为一种地域文化积淀和本土文化修养积累的自在的流露。因此,这种地域性语言形态的构筑,在吴越本土写作人来说,有时候也是“先天而来”,“身不由己”的。只是到了要自觉地去传递地域性语言意念之时,其作品语言形态上的地域化也就会表现得越加鲜明。 注释: ①见汪欧、晓华著《南方的写作》一文。 ②见徐岱著《小说叙事学》,第349页。 ③④见汪曾祺著《晚翠文谈》。 ⑤见阿城著《文化制约人类》一文。 ⑥⑦见李杭育著《文化背景上找语言》一文。 ⑧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说过:“方言是很有价值的文学工具,它的运用可以是精巧的,而不一定必得简单搬用它的语汇;因为,方言可以变化,并非是一种固定的说话习惯,它能够微妙地转化为口语,以反映妙趣横生的思维。” 责任编辑王立嘉 122

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布拉格学派:(发起者、贡献最大者、内涵、理论主张、影响、评价) ①理论渊源:1926年雅各布森与马捷齐乌斯共同创立布拉格语言学学会,到1935年更名捷克结构主义。一方面肯定索绪尔的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一方面反对脱离历史发展过程单纯谈论共时性,以结构和功能为两个基本点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文学作品不只是言语或文学性的东西,而是一种系列结构,一种与各种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系列结构。 ②主要特征: ⑴注重语言的功能研究。文学语言的特点是最大限度的偏离日常生活实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把表现功能放到首位。 ⑵类比方法是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研究手段之一。通过对音位类比的研究来区分词语和语法的意义,从而达到对语言体系结构乃至文学作品结构的把握。 ⑶把共时性语言学研究与历时性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解释语言本质的最佳研究途径是对语言体系作共时性分析,但共时性分析不可能否认历史进程对语言体系的影响,要正确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就必须深入探讨历史的语言环境。 ⑷读者阅读是作品审美价值实现的原因。一部作品印刷成书只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只有被读者阅读之后,其审美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且由于审美标准不同,审美价值是可变的不确定的。这些观点预示着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 ③地位影响: 布拉格学派存在时间较长且较活跃,是连接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的桥梁,对现代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它提出的语言的功能研究、类比方法的运用、共时性与历时性研究的结合以及在对读者的转向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过分夸大艺术形式的作用,用形式来规定文艺本质,把文学发展规律和形式发展规律等同起来。虽然艺术形式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一规律是由社会文化和艺术内容的发展所决定的,艺术形式无法自我规定。且语言学方法只是一种研究文艺的手段,不能将之当成研究目的。 文学性: 文学性是指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独特性质。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它存在于文学语言的联系和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于某一部文学作品中,而是一种同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的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如结构、韵律、节奏、修饰等。 文学性的诗性功能:雅各布森认为,文学性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之中,诗歌是具有独立价值的词的形式显现,即诗歌的本质不在指称叙述外在世界的事物,而在具有表达目的的诗歌语言形式显现。诗歌语言往往打破符号与指称的稳固的逻辑联系,而为能指与所指的其他新关系和审美功能的实现提供可能。诗歌语言虽然有提供信息的功能,但应以自指的审美功能为主。 荒诞派戏剧: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代表作有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贝克特剧作《等待戈多》。荒诞派戏剧家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他们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直观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 尤奈斯库的荒诞派戏剧理论: 1、戏剧表达超现实的真实:一是作为意义之无和物质之有的“超现实的真实”。二是作为 永恒之在的“超现实的真实”。

西方文论大纲与考试要点

西方文论大纲 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概况及其规律。 二.课程内容 0.1两大主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0.2两次转移:从作家到作品和从作品到读者接受。 0.3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三.考核知识点 0.1当代西方文论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主潮。 0.2当代西方文论的“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四.考核要求 0.1识记: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和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0.2领会:“非理性转向”的含义和“语言论转向”的含义。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象征主义和薏象派代表作家及其论著,掌握其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课程内容 1.1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1.2叶芝的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象征理论。 1.3庞德、休姆的意象主义诗论。 三.考核知识点 1.1象征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瓦莱里、叶芝及其主要论著。 1.2瓦莱里的诗歌“音乐化”论。 1.3瓦莱里强调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1.4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 1.5叶芝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 1.6庞德的“意象”定义。 1.7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四.考核要求 1.1识记:瓦莱里、叶芝及其论著。 1.2领会: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1)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2)诗情世界与梦幻世界的内在联系;(3)语言的音乐化。 1.3领会:瓦莱里论抽象思维的重要性。 1.4识记:叶芝对隐喻与象征的区分。 1.5领会:叶芝对象征的要求:包含着感情象征的理性象征。 1.6识记:庞德的“意象”定义:“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1.7领会;休姆论“幻想”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表现主义文论的发展概况和主要观点。

文论发展历史

西方文论发展史的线索和脉络 西方文艺理论史,就是西方文艺现象和规律认识的发展史。所谓西方文论,指的是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古希腊以来出现的文艺理论家,如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努斯,近代的布瓦洛、狄德罗、莱辛、丹纳、别林斯基等,以及大批作家和诗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和论述即文论著作,构成了西方文艺理论史研究的对象。 文艺理论来源于文艺实践,同时又受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西方文艺理论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也是按照“他律”和“自律”所形成的“合力”来运行的。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很难面面俱到把它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呈现出来,只能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将其发展线索和脉络大致梳理一下。纵观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时期”、“四大本质论”、“五大本体论”和“两大序列贯穿”: 一、“四大时期”: 1)古典文论时期: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前8世纪——15世纪) 2)近代文论时期:文艺复兴、法国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马列文论(16世纪——19世纪末) 3)现代文论时期:以叔本华、尼采非理性哲学为理论基础,包括叔本华、尼采的直觉主义文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文论、唯美主义、象征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和存在主义文论等等。(20世纪60年代以前) 4)当代文论时期:以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包括后结构主义(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为核心)、新历史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文论等等,主要是瓦解现代主义形式中心主义。(20世纪60年代至今) 二、四大本质论。任何理论的构建都有其逻辑线索或中心支柱。对于文艺理论来说,文学的本质问题,即文学是什么,是每个文论家在探索和研究文学特征及其规律时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对这一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就产生了文论史上连绵不断的理论纷争,也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尽管西方文论史上对于文学

西方文论史复习资料

一、柏拉图:(古希腊) 理式论摹仿说:就是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理式”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就是人的意识,而就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就是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最低的理式就是具体事物的理式,最高最完美的理式就是善,就是神的化身。柏拉图以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就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就是真实的存在。人们要获得知识,认识真理,不需经过感觉,只需对理式的“领悟”。“文艺就是自然的摹仿”文艺的摹仿就像镜子照物一样,只就是客观事物的外貌复现,不能摹仿事物的“实体”。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就是唯心主义的。但就摹仿说的发展历史来说,它丰富与发展了古希腊早期的摹仿说。她以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改变了传统的“文艺摹仿自然”的内涵,否定文艺的真实性,否定现实生活就是文艺的源泉。文艺社会功用说:认为作为各城邦国家公民教育教材的诗与文艺,如果不符合对青年与成年人的教育要求,也要被删除、被禁止。主张把理智与情感对立起来、把政治教育效果确定为审查文学艺术第一标准,要求艺术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她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的认识,就是从她的奴隶主贵族派的政治理想得出的。她的文艺功用说就是她的政治理想在文艺理论上的体现。她从文艺要培养“城邦保卫者”的立场出发,要求文艺为贵族奴隶主的政治服务,故而否定了摹仿艺术的作用。灵感说: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就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柏拉图把它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与欣赏方面,从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获得灵感的过程三个方面予以解释。灵感的源泉主要就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付”;灵感的表现就是迷狂;灵感的获得过程就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这种回忆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真实体,达到对理式世界的正确认识。柏拉图的“灵感说”就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它既有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又包含着对文学艺术活动特征认识的真知灼见。 迷狂说(灵魂回忆说):1、这就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她认为,高明的诗人都就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就是“神明凭附”,一就是“灵魂回忆”。 2、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3、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与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二、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文学本质论:亚里斯多德在柏拉图等人的“艺术摹仿”基础上继承与发展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摹仿,但就是艺术的摹仿的对象本身就是真实存在的,肯定摹仿现实艺术的真实性,文艺的本质在于诗人与艺术家要表现生活的本质与规律。一切美的艺术都就是“摹仿”,不承认有来自神的灵感的颂神艺术与摹仿艺术的区别。艺术摹仿的对象就是“行动中的人”,就是人的性格、感受与行动。这使“文艺摹仿自然”的对象更为明确,为揭示文艺的本质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 悲剧“冲突论”:即悲剧“过失说”,其本质就是好人犯了错误。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基础,就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她规定:悲剧人物就是好人,但不就是完人,她“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所以犯了错误。然而她的性格、品质又就是善良的,就是“比一般人好的人”,就是与我们相似的人,这样,当她遭受了不应遭受的灾难时,就博得了观众的同情。由好人犯了错误引发的悲剧冲突,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与同情。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不着意于“悲”,而着意于“严肃”,这一论点抓住了悲剧的本质特征。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人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达到“惊心动魄”的效果。 三、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 四义说:关于文学语言的重要理论,就是但丁为了解读世俗文艺。认为《圣经》的语言有四种含义: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寓言义。她明确指出字面的意义以外的意义都就是寓意,揭示了语言艺术意义的多层次性,为文学批评以及语言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启示。 民族语言理论:但丁主张的建立民族语言以代替拉丁语。主要体现在《飨食》、《论俗语》中,

西方文论史(名词解释)

迷狂说 1、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2、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3、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灵感说: 对文学艺术特征的最早概述。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神助,灵启,陶醉,迷狂;其二,语义学上的解释:“神灵附体”,“神灵感受”,“热情磅礴”;其三,柏拉图将灵感说运用到文艺创作过程中。 柏拉图对灵感说的解释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其一,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神灵评附”(《伊安》);其二,灵感的表现:“诗性的迷狂”对立“迷狂∕灵感”与“理智”,否定理智在创作中的作用(《斐德若》);其三,灵感的获得过程:“灵魂回忆说”,对真善美世界的回忆(《斐德若》)。 灵感说体现了柏拉图理论的矛盾性及其理论价值。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与本人作为爱诗之人的矛盾;价值:其一,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现场,区别理智与情感;其二,看出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其三,得出文艺创作的过程是由现实美向理想美的追求过程,形象创造过程。 灵感说的理论总倾向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其揭示出文艺的一些基本规律价值,对中世纪的神学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代派文论都有影响。 流溢说 古罗马普罗提诺用以解释万物从某个先验本原产生的学说。他认为万物从“太一”、”理智”、“灵魂”三种原初原理派生,从始点到终点存在着一个流溢过程。太一是一切事物而不是万物中的一种,万物都有其来源,因为它们都可以回溯到它们的源头。太一是充盈的,因为它既不追求任何东西,不具有任何东西,也不需要任何东西,由于它是充溢的。由它流溢出来的东西便形成了别的实体。第一种原初原理即第二重流溢,表现为理智或理智形式。接着第三种原初原理即第二重流溢是“灵魂”,它是作为静止不动的理智的理念和活动而生成。理智自

西方文论整合版

西方文论 绪论 一.西方文论 1.定义 “文论”主要指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文学实践的概括、总结和对文学发展的希望和预言,反过来它又指导和影响着文学实践活动。 “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艺现象和规律的认识和看法。 文学理论涉及作品、宇宙、作家、读者等文学的四要素。 2.西方文论与哲学、美学的联系 西方文论的主要来源:哲学家;作家;专门的文学批评家 与哲学的联系:西方文艺理论著作大多出自哲学家的理论体系,依托一定的哲学思想。 与美学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二.西方对文学本质的看法 模仿说 模仿说是西方文论中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模仿是指两项事物及其对应关系。 模仿:艺术模仿现实世界 表现说 文学艺术本质上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他们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是艺术家激情下的创造。 强调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 “诗只不过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载体”——华兹华斯 形式论 形式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它的特殊的存在方式,在于它的审美特性。 康德“美在形式” 瓦尔德 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 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概况 古代:(分古希腊和古罗马两部分) 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文艺对话录》《诗学》 古罗马:贺拉斯《诗艺》古典主义及“寓教于乐”;朗吉纳斯《论崇高》 中世纪:文艺理论也成为神学的附庸。奥古斯丁《忏悔录》 文艺复兴:但丁;达芬奇;锡德尼《为诗一辩》 古典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布瓦洛《诗的艺术》是古典主义的法典。 启蒙主义:启蒙主义文论的主要目的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功利性。代表:狄德罗、莱辛、歌德 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18世纪末19世纪初。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 浪漫主义文论:主要是一些浪漫主义作家诗人的宣言。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雨果《克伦威尔》序;史达尔夫人《论文学》。 现实主义文论:主要以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为主。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序;左拉;托尔斯泰《艺术论》;别林斯基;泰纳(种族、环境、时代) 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形式主义;结构主义;阐释学;后结构主义;心理分析批评;新历史主义。 参考书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2.伍蠡甫《西方文论选》 3.罗素《西方哲学史》 4.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5.亚里斯多德《诗学》

西方文论史

【理式】 在柏拉图心中,万事万物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理式。类似于中国的“道”,它体现着万物之为万物的本质。柏拉图继承前人神性观,认为理式最初起源于神,由神创造出各类事物的共相,就是理式。 【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把宇宙万物的成因归结为四种(以文学艺术为例) 1、质料因:自然和人生 2、形式因:作品的形式 3、动力因:艺术家(亚里士多德强调动力因是艺术的根本成因) 4、目的因:艺术品的完成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主要指古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复活或再生,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的人文学科,如修辞学,哲学,以及近代的科学技术,来取代神学。它实际上是托古创新,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代表人物有拉伯雷,彼特拉克,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等。 【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先驱们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主张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具有反神权,反专制的性质,是继文艺复兴后近代人类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权力意志】 尼采认为人的认识和道德价值观念都取决于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后者不是来自上帝或其他物质和精神实体,而来自人的生命本身。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或者说一种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作是生命的愿望、意志。但他不同意叔本华把生命意志归结为追求生存的意志,而认为生命的本质并非追求生存。因为不处于生存之中者不能有愿望,而处于生存之中者所追求的不再是生存,而是发挥其生命力。他由此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权力意志”。 【本雅明“灵韵”说】 1、灵韵代表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最完美的复制品也不具备艺术作品的本真性。 原作的本真性是唯一不可复制的东西,可以不受技术的可复制性的制约。(舞台表演对比拍电影) 2、灵韵指的是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一种距离感。正是这种距离感,产生了艺术作品的灵 韵。艺术品的两种价值:膜拜价值(距离感,神秘感,敬畏感),展览价值。

西方文论整理

西方文论整理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一、简述柏拉图理式论的摹仿说。 1、文学艺术是摹仿的摹仿 2、摹仿者不能判断摹仿的美丑优劣 3、摹仿的作品是低劣的 4、摹仿说有它的价值 二、柏拉图灵感说的内容是什么 1、神力凭附说 2、灵魂迷狂说 3、“上界回忆”说 4、“磁力吸引”说 5、灵感说的价值 三、柏拉图驱逐诗人的理由是什么 1、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 2、摹仿的艺术与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 的理由 3、诗人为了讨好观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 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四、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怎样论述悲剧的 1、悲剧的含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 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严肃是戏剧的根本性质,完整是对行动和戏剧结构的要求,完整还要求单一适度。亚里士多德将悲剧分成6部分,认为动作第一,性格第二,性格使用动作形成和展现的。 2、悲剧的主角——“过失说”:悲剧主角必须具有与一般人相似又比一般 人善良的特点,一个善良人因犯了某种过失而陷入某种厄运,但他所遭遇的灾祸却又不是罪有应得,所以才可以引起人们的怜悯之情。 五、亚里士多德净化说(卡塔西斯说)的内容是啥 1、“卡塔西斯”具有三种含义: 一是宣泄,这是医学术语,以毒攻毒,使观众把病态的情感通过观看戏剧宣泄出去,达到情感和心理上的平衡。 二是净化,这是宗教含义。悲剧以怜悯恐惧为媒介,使人望而生畏,洗净罪恶的思想和欲望,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是陶冶,这是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含义,使观众在心理生理上保持一种平和的感情,并使这种感情得到锻炼,达到适度。 六、贺拉斯的《诗艺》提出了怎样的古典主义原则 1、贺拉斯认为,学习写诗“应当日日夜夜把玩希腊的范例” 2、贺拉斯在亚里士多德强调文艺摹仿人生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艺摹仿古典 的原则。贺拉斯主张以古希腊的文艺为师,又并不要罗马的作家跟在希腊作家后面亦步亦趋,因为他的目的不是重复古希腊的文艺,而是要创造出表现罗马奴隶主上流社会人物的军功伟业和高贵性,创造出无愧于罗马大帝国的光辉艺术。

西方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 1、《伊安》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 A、亚里士多德 B、贺拉斯 C、王尔德 D、柏拉图 2、贺拉斯写作了()。 A、《诗学》 B、《诗艺》 C、《为诗辩护》 D、《诗学艺术》 3、朗吉弩斯论崇语言的来源是()。 A、一个 B、三个 C、六个 D、五个 4、认为诗高于其它学术,是学术之父的是哪一位文论家()。 A、海涅 B、雪莱 C、华兹华斯 D、锡德尼 5、莱辛论诗与画的界限时他主要想说的意思是()。 A、诗歌的节奏美感优于绘画 B、绘画的表现力优于诗歌 C、诗歌的表现力和整体的优越性上强于绘画 D、诗与画二者无所谓谁更优越 6、是谁说诗性智慧是人类各种文化产生的根源()。 A、夏多布里昂 B、波德莱尔 C、维柯 D、但丁 7、“悲剧的本质……为酒神陶醉的梦境”是哪位文论家说的。() A、亚里士多德 B、尼采 C、叔本华 D、杜夫海纳 8、弗洛伊德认为()。 A、白日梦与认夜梦没有区别 B、白日梦是梦,而不是幻想 C、白日梦是幻想,与梦有相似之处 D、诗人的创作与其童年游戏无关 9、黑格尔断言()。 A、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B、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摹仿 C、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虚构 D、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创新 10、《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是一篇()。 A、深刻阐释浪漫主义的文献 B、深刻阐释现实主义美学的理论文章 C、关于自然主义美学的文章 D、讨论表现主义美学的文章 11、泰纳是() A、英国文论家 B、法国文论家 C、德国艺术理论家 D、美国文学批评家 12、诗歌的“他者”理论是谁提出来的() A、兰波 B、罗兰·巴尔特 C、英伽登 D、萨特 13、在讨论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时,用梵高的《一双农鞋》阐述存在主义文论的是()

西方文论

分工如下: 杨燕琴 1、2页 杨馥菲 3、4页 陈莹影 5、6页 麦海莹 7、8页 吴兰英 9、10页 邓冠增 11、12页 林秋敏 13、14页 吴悦殷 15页 虽然有中译本的电子文档,但是希望大家在翻译的时候最后不要全部照搬原文,自己斟酌参考,谢谢啦! Gay,lesbian and queer theories Lesbian and gay theories originate,like feminist and Black criticism,not academic institutions, but in the radical movements of the 1960s.The birth of the Gay Liberation Movement can be traced to the Stonewall Riot in New York in 1969 when occupants of a gay bar resisted a police raid. The event had a radicalizing effect on Homosexual Rights groups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Gay Liberation in the 1970s had two main goals:to resist persecution a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a sexual minority,and to encourage gay people themselves to develop a pride in their sexual identities.The movement utilized two main strategies: consciousness-raising, Borrowed from Black and women's movements,and "coming out" -publicly affirming gay identity-which is unique to gay communities whose oppression partly lies in their social invisibility.Gay Liberation activists saw themselves as part of a more general move towards the liberalization of sexual attitudes in the 1960s,but in Particular challenged the homophobic prejudices and repressive character of mainstream heterosexual society. More recently,gay and lesbian activists have employed the term "heterosexism" to refer to the prevailing social organization of sexuality which privileges and mandates heterosexuality so as to invalidate and suppress homosexual relations.Whereas "homophobia-the irrational fear of hatred of same-sex love implies an individualized and pathological condition,"heterosexism" designates an unequal social and political power relation,and has arguably proved the more useful theoretical term in lesbian and gay theories.It clearly owes a debt to the feminist concept of sexism:the unequal social organization of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