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重读与女性书写

历史重读与女性书写

历史重读与女性书写
历史重读与女性书写

历史重读与女性书写

土木工程学院工程管理09-1任逸0904140119 女权主义在中国历来就波澜不兴,然而也不妨看到某些文化的潜流。

女性主义的理论框架在西方世界经历近百年修正发展,已然形成了一种比较成熟的思想。然而,在中国,却是近十几年才开始兴起这种具有政治化色彩和意识形态化意味的女性主义理论。对这种理论的潜移默化的吸收,和对自身文化的比较参照和改型渗透,使得当代尤其90年代的女作家,具有了更加明显的女性话语意识--女性书写权力和颠覆意识。于是写出自己受压迫损害和遭遇男权话语压抑的历史及其历史记忆,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女性作家写作的行动指南。女性主义话语,也汇同"后学"理论而成为当代边缘写作的重要理论参照系。时代不同了,女性主义在20世纪确乎获得了空前的胜利。在今日美国,文化人要进行某种言述之时,稍稍不慎就有可能遭致多方面非议。因为在世纪末,性别、种族和阶级三者的问题,构成了任何人言说的基本界限。就性别而言,在美国的自由主义已经发展到不可以在公开场合出现语言歧视和性别歧视。任何人表露出歧视性别的意向都将遇到批评,并被看作是失去了"政治正确性"(political correctness)。看来谈政治在美国还颇时髦。正因为女权主义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激荡,世纪末的西方世界如果称"主席"为Chairman,就会遭到某种质疑,因为只说"man",有对女性歧视的倾向,因为不能排除主席有可能是女性。那么就只好改称中性的Chairperson,这样方才可以称之为获得了"政治正确"。在相当的社交场合,称呼女性应用Ms.,与男性Mr.相对应(而不将未婚女性称为Miss,已婚女性称为Mrs.),这样似乎才男女称谓上打了一个填平性别差异的平手。

女性写作是一种存在性"发言"。女性只有自己写自己,才能深切地把握自己,将自己从被逐出的历史当中恢复地位。女性通过写自己来改变男性的变形的笔所产生的扭曲的女性形象。因此,女性写自己的特点是"反叛式写作"。女性写作是一种感性的情绪性写作,她们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中,以一种世俗生命的言说方式,去撕裂男性的文本裂缝,读到自己的形象,因此,其视点、立场、观点和体验方式,都从一种性文化的压抑中剥离出来。

然而仅仅是写作,仍然有可能被一种理论拆解和否认,因此,女性主义又发展出自己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批评就是对误读的反抗,这种反抗型的批评就是对被诱惑被出卖被歪曲的历史加以改写,从而将文学史、批评史和历史看作是一种政治症候或修辞型的话语,即通过这种文本和意指系统细部的解构,去传达自己活生生的流动体验着的生命感,从而重新发现被掩埋的心性作家作品的内蕴。这样,女性以自我意向、自我肉体态度、自我的审美情趣,作为自己生命拯救的隐喻,使自己既书写在历史之中,又书写在当下,使任何抹杀、忽视、歪曲女性生命的文学文本,都变成不合法。

西方的女权主义理论在八、九十年代对中国的女性写作和女性批评有着相当的影响,并在女性诗歌、女性小说、女性散文、女性批评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其根本意向是从阶级意识形态史到文化史和心态史、人性史。

一,女性诗歌的写作身份。

女性诗歌姿态的出现,使男性诗人的问题变得更复杂了。我惊诧的是,在男性诗人在90年代纷纷自杀的情况下,却几乎没有看到一个女诗人走向自杀。这也许是因为她们的生命写作是如此地感性,生命力是如此地充沛,使她们能够通过"身体"这一无穷的源泉,去发掘对生命、生活、母性和人类的一系列看法。女诗人并不觉得世界末日就在眼前,也并不认为世纪末将成为人类永恒价值的终结,相反,她们通过自己的身体,看到了身体的欲望和这种欲望的漩涡,看到自己写作控诉的对象和颠覆的价值之所在。甚至她们从自己带有童心的镜像中,看到了女性新世纪的曙光。因此,她们没有走向死亡,她们通过自己的写作--感性化的私人写作,而对这个世纪遗忘的女性情思加以世纪独白。

一般而言,女性写作总是将文学史、批评史和历史看作是一种政治症候或修辞型的

话语,从而通过这种文本和意指系统的细部解构,去传达自己活生生的体验的流动着的生命感,从而重新发现被掩埋的心性作家作品,以疏离中心话语的方式,去撕破历史的谎言,从而在虚构的新的历史中,置入女性的未来乌托邦。90年代中国女诗人以自我肉体态度、自我的审美情趣,作为自己生命拯救的隐喻,使自己既书写在历史之中,又书写在当下,使任何抹杀、忽视、歪曲女性生命的文学文本,都变得不合法。从而完成了从"阶级意识形态史"到"文化史和心态史、人性史"的写作转型。

如果说,本世纪上半叶是以冰心、丁玲、庐隐、张爱玲、梅娘等女性诗人和作家为其代表,并且谱写了与男性知识谱系分权的妇女解放的文学主题的话,那么,到了80年代,舒婷是女性诗歌的主要代表,并与北岛、顾城等平分秋色。而90年代的诗歌可以说是翟永明、伊蕾、海男、唐亚平等为代表,在诗坛翻起了一阵阵女性话语的浪潮,并引起了文学文化界的持续论争。

伊蕾的《你为什么不与我同居》,将女性的感性话语,以及大胆的带有挑逗性或纠偏性歧视的一些话语,置于这个古老传统的国度,掀起了艺术写作和道德评判之间尖锐的冲突,而这一冲突其实在舒婷的《致橡树》和《秋夜诵游》中,已经出现过。然而,90年代毕竟那种道德评判已经逐渐走向式微,伊蕾们终于能够获得自己写作的新热度,尽管仅仅谈论私生活的话题境界相对较低。

翟永明在她的《一九九五年笔记》中说:"我自始至终热爱的,写起来衬手的,从中获得无限乐趣的,依然只能那些鬼诗而已。"她将自己的生命和诗歌连在一起。在她刚出版的诗集《称之为一切》(1997)中,可以读到她对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自豪和一种反思,而她对艺术的独特的敏感和对诗歌观念的新推进,使她的写作总是想深究妇女的命运,妇女的缺席和女性存在的意义。她的创作并没有加入女性解放的政治话语中,也并不对那种意识形态的大叙事感兴趣,她仅仅以一种平静的忧伤的温馨的方式,去写自己的生活。

在97年出版的《中国女性诗歌文库》中八本诗集的标题分别为凌雪《在诗根那边》、傅天琳《结束与诞生》、阎月君《忧伤与造句》、王小妮《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翟永明《称之为一切》、蓝蓝《内心生活》、海男《是什么在背后》、唐亚平《黑色沙漠》。从这些诗集中,可以看出女性对社会问题的解决与男性诗人完全不同,男性诗人总是以一种乌托邦的、重大的历史使命的方式,包括80年代《中国,我的钥匙丢了》,90年代,韩东、于坚等人的长篇诗歌所反映出来的大型话语。而女性写作是滑行在男性知识谱系和女性知识谱系的缝隙之中,以一种更微妙的体验,更复杂的内心世界,甚至更精微的诗歌象征秩序,并在一种忧郁和轻灵的女性世界中,隐隐地表现出时代的深广和生命的沉重。如蓝蓝的《内心生活》通过自己平淡的叙述和简洁的表达,去触及一个又一个尖锐的当下存在话题,使其在"内心生活"的曲致折射中,对外部世界给出自我的价值评价。

值得关注的是,女性诗人大多明确地表示,自己不是女权主义者,自己从事的诗歌写作也不是女权主义的诗歌写作,而作为女性诗歌,并不愿意被纳入政治话语的体系和象征秩序中,而仅仅要去感受到女性的意识,关注女性自己的历史和命运,唤醒女性身上沉睡的非主流的话语经验,从而使自己的精神获得一种自由的生长,使自己在社会中的不平等遭遇得以中止。

对女性诗歌批评的一些看法,我以为郑敏先生做为一位老诗人和诗论家,其看法尤其值得关注,她认为女性的诗歌写作是个人的,然而,出版往往是群集性的,这有可能造成写作中非诗歌因素太多,影响诗歌和诗人心灵的宁静。而且她也不同意将西方的女权与女性搞混,甚至在女性诗歌中过多地被女权观点所干扰。她希望女性诗人首先关注人类的命运,这是女性诗歌最高的目的,那种私人写作挖掘自己,必须要分清哪些是有意义的,哪些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女性最伟大的特点是母性,女性诗歌要尽可能地展示女性的母性景观"。

总体上看,女性诗人其身份、角色和写作方式都是多种多样的。在中国诗坛上性别

偏见、性别歧视和误读很多功能情况下,女性从事写作,把自己的经验、感受、体验、视点书写出来,使它成为这个社会性一种更广阔的经验,一种更具有文化备忘录意义的写作。

二,女性小说的身体与精神意向。

与女性诗歌相比,女性小说在90年代独领风骚,甚至在文学失去轰动以后仍能不断引起新的轰动效应。如被某些批评家称为"女王朔"的徐坤的小说,就颇有代表性。她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推出了《白话》、《呓语》、《梵歌》、《斯人》、《热狗》、《先锋》等作品,并且以一种颇有力度调侃反讽,批判了知识分子(尤其是男性)的生存方式,以及他们的若干可笑之处,将那种迂腐保守的知识型假面具加以剥离,从而致力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还原。徐坤的小说被一些编者或批评家捧得很高,甚至放言是继钱钟书和王朔对知识分子揭底之后的一个新的文化英雄,是把握了文化衰退时代和商业炒作时代知识分子的当下境遇等。但是在我看来,徐坤仅仅是从当代文化的矛盾荒诞中,去写当代知识分子的无力无奈无聊,及其所谓文化精英们的病态生存方式。她既看到了在政治文化占很大比重的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面具,以及他们所难以承认的文化传统对他们精神人格的阉割和压抑。同时,她也看到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他们非真实的心态和存在的荒诞感。他们总是在政治社会、商品社会、经济社会的转型中被甩出轨道,成为多余人。徐坤并非是要像王朔一样以贬损知识分子为乐子,而是想通过自己的写作剥离知识分子的假道学面具,使新一代知识分子能起码正视自己受伤的灵魂,清理一下自己在商品时代已丧失了太多精神自由的地基。

徐坤的小说并没有太多的精神指向性或哲学话语意识,所以不存在精神拯救问题。我以为她的成(中国论文联盟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9805925.html,整理)功更大程度上是女性世俗语言的成功。她以一种冷静的锐角入思方式锲进人物的心灵和不合理的现实环境,通过独特的语言,将一切做作的媚俗姿态和表演化的愤世嫉俗加以消解。这种调侃和反讽,使得知识分子存在的悲剧性往往显示为喜剧性,使他们的精神萎顿,以一种冷漠的、嘈杂的、拼贴的方式表现出来,甚至有人称之为话语的"假面舞会"。徐坤的写作与其他女性写作的差异在于,她不是在怂恿媚俗中进行肉体写作,而是在反抗媚俗中进行的"身体式写作"。她说:"假如无法以理性去与媚俗相对峙,那么,何妨换个方式,抛几句佞语在它脚下,快意地将其根基消解,然后御风西行,无论是向灵境飞升,抑若向魔域陷落,都会从容不迫,心止如水。""人心是很容易陷入浮滑和躁动的,假如我因为反抗媚俗获得成功,并变得一举媚俗起来,那么这种悲哀已经不能再简单地归属于我个人。"尽管在她的写作中,我也常常感到有一种"精致的贫嘴"而缺乏厚重深邃。因此,如何使自己的母语写作与自己对西学的荒诞错位和寓言象征等的借鉴拼贴组合得更好些,如何使自己的揭露心态意识和人性观察,显得不是过分地具有急切的表现欲,恐怕是徐坤们的"女性写作"需要关注的问题。

另一个在90年代文坛中引起关注的女性作家是陈染,她的私人化写作在近几年成为整个批评界不可谓不热的话题。陈染的《私人生活》为"私人写作"进行了命名式的界定。私人当然是与公众化群体化相对照的,因此她特别强调不是写"我们",也不是"我们写作"。"我们"是80年代写作的一个共通语码,90年代陈染们张扬"写我"和"我写"--我写我,我写我身。她表达的是个体经验,与社会的公共空间的普遍伦理具有相当差异性。处于相当隐蔽的私人经验和空间,导致她的写作大多采取了一种"新历史"的个体传记的幽闭形式,或自己的下意识无意识的琐碎回忆和零乱的整理,从而将自己隐秘的私人经验和流动的生活,或不加整理不加规约不成为公众话语的"背对式"方式写出来,与那种宏大主题的叙事(面对式)镜像具有相当的距离。

陈染的小说由于过分私人化,写私人幽封症、女性的心理错位感甚至自恋等,遭到颇多的非议。在我看来,她是主动地将自己放置于边缘处境:不写主旋律大叙事,只写小我一己的窥探;不代国家代神代他人立言,只写自我的小世界;不写启蒙救国,只写个人那份相对狭小的天地。无疑,这样的写作实在难以逃离误区,但在大话套话谎话黑话连天的时代,

这种选择也充满着新的意味。这种疏远于精神本质只面对身体肉体的实际状态的写作,无疑使作家所理解的真实世界和生命意义,都与过去有了相当大的差异。也许这种趋于小我的真实的写作或私人化写作的文学史意义,并不在于她写了"私人"话语,而在于她在公众大话语盛行的时候,拓开了一种独特的私人经验,并将这种私人经验的合法性在90年代欲望化浪潮中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人们赞赏也罢,贬斥也罢,私人化写作的误区盲点事实上是与其合理意义并存的。它将在一元化的写作处于休克之中时,突出另外一种多元化写作的可能性,尽管这种可能性要付出相当沉重的灵肉撕裂的代价。

当然,除陈染之外,还有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和毕淑敏《昆仑殇》等女性写作话语,也在90年代引起了一些关注。可以说,90年代女性的小说确实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话语权,而能够全身心地写自己生命的真实空间。

最近,读到女作家刘敏的长篇小说《如歌的诱惑》,的确使我获得一种少有的精神力度的震撼。小说以一种深广的现代精神意识,写出近三十年的中国精神命运史和个体心态史。在"诗的时代"、"小说时代"、"散文时代"、"传记时代"这样的颇具匠心的篇名安排下,作者运用当代话语分析方式概括时代精神的嬗变(精神诗意-解构叙事-琐事小趣-私人独语),在精神退行轨迹的高度凝练化的小说表述中,完成了一种现代性精神命运的高迈的历史审视。这部小说的根本意义在于:从个人性的角度写出如歌的诱惑时代的心灵历史踪迹,并折射出这个多元价值选择时代的中国图像。世纪末写作误区很多,要么容易陷入自然主义写个人隐私,要么容易说假话空话写出虚假的历史,要么容易没有灵魂的悸动而跌入玩语言的俗套。刘敏的这部小说既能写真实,又能折射历史图像,而且在新的语言试验里,写了一部个体灵肉在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中的过渡状态,一种或此或彼个人经验撕扯般的断裂。从而,在当代文坛开始了有意识的女性"话语写作"--将个体难以选择的选择,以话语揭露的方式进行时代转换的碎片收集(如用"四个时代"浓缩当代女性经验和空间感受方式),而成为作者的女性个体心性轨迹的展示。可以说,《如歌的诱惑》既超越了新历史小说的民国情结,又超越私人化小说的肉体情结,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女性命运小说",其新的意义当在跨世纪的时代氛围日益彰显出来。

也许可以说,90年代的女性小说确实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话语权,而在与男性作家分庭抗礼中,从背对精神问题到审理精神问题,从身体的私人把玩中到对女性命运和时代轨迹问题的透视。世纪末女性写作并没有走向一条肉体叙事的不归路,而是走了一条从热衷于"自我"身体描写或"自我"隐私兜售,到自我精神定位自我意义命名的灵肉甦生之路。

三,女性散文的感性化沉醉。

如果说,女性诗歌大致还具有相当的精神世界,女性小说还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和新闻的论战性价值的话,那么,女性散文却遭到了更多的批评,并经常被名之为"小女人散文"。"小女人散文"大约是从90年代初开始出现,它并非刻意地去写文学的大道理,而是津津乐道于女人的打扮、生活、恋爱、性感受,写出一种活着很滋润的女人态,一副风情万种的自得其乐的情调,因此又被称为情绪小品。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成为一种唯一叫好的时代饰物,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中的女人味十足的梦幻呓语,甚至以充满自恋和白日梦的幻觉进而成为这个时代消费的新时尚,则容易对小市民的日常生活感,和先富起来的富姐儿富婆儿梦,做出自己的透支消费,其问题存在是显而易见的。

有一部分中年男性作家对这种小女人散文颇为欣赏,认为这种"小康型散文"在这个社会中,恰是对学者散文那种苍老的文化散文的过分慷慨激昂的一种纠偏。因为它对个性精神的一种浸润,对自由书写观念的张扬,和对现实温馨生活的沉醉,以及口语白话的随心所欲,都使得小女人散文具有可读性,给文坛平添了一片温馨的风景。但在我看来,小女人散文并没有给萎靡不振的中国文坛增添了什么,它仅仅是一批女性作者在这所谓的小康世界中写自己的知足感和当下感而已,大概不会对脆弱的文坛增减什么价值。所以过分关注"小女

人散文"所造成的危机,有点耸人听闻;但若过分吹捧"小女人散文"的价值,认为是开创了一个新世纪,又显得太过装天真。

四、女性批评的话语边界。

女性批评是一种理性中夹杂着情绪性的批评,她们在日常生活的言说中,以一种世俗生命的表达方式,去撕裂男性文本的封闭性,而读出自己的特殊形象。因此,其视点、立场、观点和体验方式,都从一种性文化的压抑中剥离出来,以瓦解男性的叙事结构和意识形态欺骗性为目的。

女性批评总是将文学史、批评史和历史看作是一种政治症候或修辞型话语,通过文本和意指系统的细部解构,去传达自己活生生的体验和流动着的生命感,重新发现被掩埋的心性作家作品,在虚构的新历史中置入女性的未来乌托邦。女性以自我意向、自我肉体态度、自我的审美情趣,作为自己生命拯救的隐喻,使自己既书写在历史之中,又书写在当下,使任何抹杀、忽视、歪曲女性生命的文学文本,都变得不合法。

女性写作者在中国大约总是要多于女性批评者,女性批评的声音在今天仍然微弱。尽管有几位女性批评家奋力摇旗呐喊,但她们的批评话语甚至大多比男性批评家更为模式化,大话空话不少,有些还动辄端出西方新冒出的女性新话语,这当然是忽略不得问题。或许真正的女性写作,将会逐渐为新的女性批评话语伸展自己的健康的精神触角。

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学人对女性写作和女性批评的看法也值得关注。如孟悦用西方的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方式,对30至50年代以至当代的一些小说诗歌加以翻案式的解读,其中颇寓深意。另外一些男性学者如唐小兵等,也从事过这方面的话语批评,尽管反复申说自己不是"女权主义者"。

但是我仍然要指出,中国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在这种学说风涌而各种观念莫衷一是并丧失批评机能的时代,我们仍然要关注欲望的合理性("度")问题。如果一味强调物欲、情欲、表现欲和性欲的话,那么,女性写作又会被拽向另一个方面,那将不是男性的消费,而是女性的"自恋式消费"或"消费式自恋"了。因此,如何表达人类女性美好的一面,如何表达生命情思美好的一面,如何表达这个世界的温馨人性和非竞争的一面,是从阶级意识形态中走向文化心态史和人性史的女性写作的一个重要精神支点。

女权主义和女性写作无疑是边缘化的,是通过边缘化对这个世界加以纠偏,通过自身的边缘的言说,使中心变成可疑和不合法。当然,女性的私人化写作或批评存在的最大弊端,我以为是怂恿世俗化和现实的非批判性。如果这个世界丧失了批判和向往,只深陷于当代欲望,只对当下的生活表现一种醉心的评说,做出一副知足常乐状,那么这种写作是没有前途的。当然,任何个人的写作都不容他人置喙也不在乎他人说些什么,然而自己写作的每一步,将勾划出自我的写作踪迹,而这一踪迹将是女性写作的内在文脉和精神标杆。

如何在颠倒了男性神话、意识形态神话、政治神话之后,不去述说"女性"神话,甚至不去说外在"漂亮"神话、身体"消费"神话、"私人"生活神话,而张扬真正的女性生命意识,张扬人格化个性化的生活情思,我以为是不可谓不重要的。不一味地玩感觉玩浅薄玩浪漫,而是确实有所建树有所关怀有所震撼,实在是女性写作自我定位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自审前提。

明清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发展历程

明清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发展历程 郭伟 摘要:梳理了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西游记》,从《金瓶梅》到《牡丹亭》、《桃花扇》的女性意识发展轨迹,清晰地看到了女性视角的转变。通过梳理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意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觉醒,男性文人的女性观也在逐渐地进步,他们对女性意识的发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入。把明清文学中反映出的女性觉醒,妇女主体观念的增强,放在明清文学发展的长河中作一个宏观的总体把握。从女性作品的纵向比较中,得出明清文学女性觉醒的宏观结论。 关键词:明清作品;女性形象;女性意识觉醒 女性觉醒是明清时期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均有反映,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就是通过文学作品揭示了明清文学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发展轨迹。女性形象主体意识的觉醒与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特点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一、明清小说中女性意识概述 从文化角度来研究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个新开拓。中国女性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伴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面貌。从《诗经·国风》中所表现的男女两性“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相思之情,他们对爱情直露而大胆的追求场面,到唐传奇男子的纵酒钾妓,以及他们对女子的薄情行为,再到《红楼梦》中女性对礼教的固守和反叛。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女性形象的发展演变其所显示的道路是曲折的。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顺从与反叛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使每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形象都呈现了大致相似的情况。但因为每一个封建王朝的具体政策,对思想文化箝制的范围与程度的不同,又使得每一个封建朝代的女性形象具有着各自不同的面貌。对于女性的礼教理想,逐渐延伸到了市井间里、穷乡僻壤之中,以致于变成了人们现实生活中必须遵循的生活准则。在《诗经》产生的时代,“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女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男性心目中的偶像。在男女交往上,呈现着像《静女》中所反映出来的情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尔不见,搔首踟蹰”。其交往是甜蜜和自由的。尽管也有“氓”这样的男性,但在“氓”身上所体现的基本上还只是个人道德品质的问题。它不像元稹《会真记》中始乱终弃的张生。张生把自己的“薄情”行为堂而皇之地称之为为“善补过”,而且他之所以能够这样做,又是建立在封建统治阶级对于女性的蔑视和要求男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准则基础之上的。社会的道德观念、伦理规范更多地左右张生的思想和行动,以致于他个人思想和行动并不完全属于他个人,而是社会化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如果说《诗经》中的女性还呈现出

对待历史应有严肃态度

对待历史应有严肃态度 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戏说”风,已经刮了好几年,近日这股风又刮到了教育和学术界。近来有个别声名鹊起的所谓“史上最牛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信口雌黄,歪批胡评近现代中国革命史和领袖人物;有一些教授、博士在学术讲座上贬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称“没有跳出历代农民革命的怪圈”。可以说,在研究学术领域,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倾向正在泛滥,值得警惕。 平心而论,娱乐性质浓厚的影视剧,为历史故事添点油加点醋,虚构一些人物和情节,只要不是太过分,大家还能理解。毕竟,历史剧不是教科书,何况有的剧名已明确表示自己是“戏说”。但教育、学术界和文艺界大不一样,教师、学者在对待历史问题上,绝不能搞随意解构、编造的“戏说”,也不能凭个人发达的想象力,对历史发展进行所谓的“合理推演”。 当然,在现代多元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且这种自由应当得到保障。但这不等于任何人,特别是那些专门从事学术研究或教育工作的人,可以不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可以以轻薄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研究中,

都不能为了某些目的而对以往的客观史实进行篡改,或者片面强调某一些方面,却故意淡化、虚化另一些方面,孤立地分析历史中的片段或细节,而否定整体历史发展过程。 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对一些“定论”也可以存疑。只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之上。例如,对毛主席诗词和书法,不论专业领域还是历史实际都有很高的评价,有人却信口贬损、全盘否定,实在匪夷所思;再比如,近代革命史已成事实,有人却大肆否认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功绩,还说解放战争是“一场民族悲剧”,充分显示了对历史客观的无知和对历史潮流的无视。马克思曾说过,历史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将严肃的历史当作“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将历史教研混同于编剧、导演的工作,既是专业人士的耻辱,也是大家所不能接受的。 严肃地对待历史,除了对学科对象负责外,还包括对社会效果负责。私人交际场合提到一些历史概念,在表述上不够科学和严谨,应该说问题不大。但如果是在学校的课堂上,在面向公众的学术讲座上,情况就不一样了。传播甚至故意散布不实的材料、荒谬的结论,很可能会谬种流传,误导公众。一些惊世骇俗却

用做历史的态度做新闻——读《中国的西北角》

用做历史的态度做新闻——读《中国的西北角》 钮晨琳 本学期在学习《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的同时,还随人文学院仲伟民老师学习《史学概论》一课,课后聊天时得知仲老师曾为《人民日报》记者,愈发感觉到新闻与历史间微妙的交融关系。“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在若干年来经典流传的话语中领会到的是新闻所应具备的厚重感与传承感,这些似与当今社会快餐式、浮光掠影式新闻(或者更准确地应该成为信息)颇有不符,或者说很难想象如今一些充斥世面的、良莠不齐的记者在批量化“生产”新闻时会有丝毫想到自己的职业和“产品”将与历史发生关系。我想这也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学生一度倾向于接受做新闻是个“技术活”而很难从中找到有关理想、使命、责任等职业归属感的原因之一。 新闻记者不是“技术工人”,而是“文化传播者”,我想这是我读《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的核心感动。 在这本书之前恰巧看了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的《历史是什么?》,所以很多想法难免受这本小书的影响,书中在谈历史的客观性时颇有见地地指出了历史学家作为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在史料的筛选、整理中都深深受到所在时空、社会背景的影响。“它们(历史)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它们总是通过记载历史事实的人的头脑折射出来。”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所以,如果可以将《中国的西北角》作为一本历史作品的话,“首先关心的不是里面的事实,而是写这部著作的历史学家。”范长江当然从未以历史学家的身份著称过,但是我想至少从这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他对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的熟稔,他值得以这个身份获得敬意。 范长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出生自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卒于1970年,《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写于1935至1936年红军长征初期,1937年2月之后成为一名共 产主义者,1939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即在成书之后),在此之前曾加 入国民党。 之所以这样截取其生平简介实为引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对共产党及其军队的描述,有两段分别出自《陕北甘东边境上》和《过大峡》引用如下: “此次毛泽东以不及万人之疲惫的徒步之师,服装褴褛,有如乞丐。截击与追击之者,不下数万人,如跟踪以入陕北,不但毛泽东一路将散亡大半,即刘志丹之 老家,已将大受影响。然而政府军追过环县以北后,此寥若晨星之民众,皆避不见 面,使政府军之饮水粮秣,皆无法解决,道路亦无人引导,限于进退失据之苦境中。 彭德怀洞悉此种情况后,乃集结其饥疲欲倒的红军约五千之中,于陕北边境上作猛 烈反攻,追击军乃不得不相继退下,未敢再行深入。” “毛泽东与朱德他们在农村中拼命将近十年,至今还没有把中国政权争夺到手,就是他们还没有力量把支配中国的几个大都市把握得着!”

文学与影像中的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

文学与影像中的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 [摘要]关于记忆的探讨近年逐渐成为中国问题研究的显学。《红高粱》的电影和文学原著都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经典记忆。创作者以与时代相呼应的主观创新带动着小说与电影的叙事和视听表达,以不同于传统的方式形塑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在中国乡村的生活传奇和抗战记忆。电影与小说相谐相生、相得益彰,共同彰显了80年代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青年一代创新求变的时代精神。本文重看经典,体味一代人的精神,并对当今电影现状进行反思。 [关键词]《红高粱》;张艺谋;莫言;历史记忆;80年代关于记忆的探讨近年来似乎成为中国问题研究的显学,不仅学术领域对其更加重视,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也不断有重温经典、文化印记类型的节目推出。文学作品与电影都是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于特定的时代,并借由文字和影像抒发着时代的心声。文学作品又是电影的重要改编来源,为其提供故事和精神养分,也让自身在大银幕上焕发新生。国外优秀文学作品成就电影精品的实例很多,而在国内,提及文学原作与电影同样享有经典地位的作品,首推《红高粱》。 《红高粱》是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改编自莫言1986

年在《人民文学》和《解放军文艺》上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影片1987年发行后,在第二年不仅斩获了国内金鸡、百花的“最佳故事片奖”,还获得了西德第38届柏林影展金熊奖,成为第一部中国人拍摄的在国际四大影展中获得最高奖的作品。莫言这位文坛新人也借由电影的成功为国外学界所关注,随后他的作品在海外得到了广泛而持续的译介,为之后赢得诺贝尔文学奖铺平了道路。可以说,《红高粱》是20世纪80年代两位30出头的年轻人走向世界舞台的起点,而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认可和关注,笔者认为正是得益于两人那种自由洒脱与时代相呼应的重述历史和传统的激情。 一、莫言传奇式的新历史主义写作创新 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在“我爷爷”“我奶奶”身上的生活和抗日传奇故事。小说的构思来源于1938年真实发生在莫言家乡山东高密的“孙家口伏击战”和“公婆庙惨案”,这也是后来张艺谋电影拍摄的外景地。在两部小说近10万字的描述中,历史的真实被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常规的时间叙事被回忆不停打断,抗日题材作家常常采用的对恢宏而残酷的战争场景的描述以及对正面人物的讴歌在其中消失殆尽,转而呈现给读者的是传奇般的乡村生活和鱼龙混杂的各色人物。历史记载的伏击战的主角国民党游击队的曹克明被“我爷爷”

适合用奇特联想记忆法记忆的古诗文利用联想记忆法记忆初中历史知识

适合用奇特联想记忆法记忆的古诗文利用联想记 忆法记忆初中历史知识 心理学把因时间相关的联想叫作接近联想。根据它,可以将年代作支点,通过某一史事的时间,联想到有关的历史事件。这种方法,大别之有三种: ①同时联想法:这是一种把发生在同一年代的史事结合起来联想的方法。通过“历史大事年代”,可以看到许多这类史事。如由 1689年彼得一世开始独掌大权,就可联想英国通过《权利法案》和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史事。其作用,可对史事作横向比较, 以发现不同地区的发展动向。 ②近时联想法:这是一种把时间相近的史事连接起来联想的方法。如义和团运动的年代,可先复习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再联想四年 后的戊戌变法,然后又联想到“两年后”。 ③时距联想法:这是一种利用史事发生时间距离相等的偶合来进行联想的方法。如1689年英国制订《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人 民攻占巴士底狱、1889年第二国际成立,是百年为距的例子。这种 方法,能够提高历史知识的熟记程度。 把空间上有关联的现象连接起来回忆。这类联想,因支点不同,也可分为三种: ①同地联想法:它以同一地点为基础,联想不同时代发生的史事。如北京,联想的史事,包括郭守敬开凿通惠河、元朝大都繁荣景象、明初营建北京、李自成攻占北京等等。这样联想,既可掌握有关的 历史知识,又能了解该地的历史发展概况。 ②类似地点联想法:它以同类地点为基础,以联想相关的历史事件。如三国时期的都城,提及魏都洛阳,就联想到蜀都成都,以及 吴都建业。又如两宋都城,在说到南宋临安时,就可能联想到北宋 的东京。这样联想,可以将同类历史现象展示出来。

③空间移进联想法:它以史事发生地点的移动变化为基础,联想相关史事的发展过程。如红巾军起义的主要过程,可以将颍州起义、毫州建宋和汴梁定都提出来联想,以揭示其发展趋势。这种方法, 可结合历史地图复习时使用,有助于相关史实内在联系的展现。 按照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功过、是非,可以将这类联想分为两种: ①人物活动归类联想法:一个历史人物,如教材记述其史迹较多,就可依托其人归类联想其事。一生活动性质一贯的如李大钊,他参 加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筹建共产党和第一次国共合作,这些史事就可以他为基点进行联想。有些历史人物功过并存,这就 需要分类进行联想,以便给以正确评价;如左宗棠,他镇压过太平天 国和捻军,但又参与洋务运动和收复新疆,就应用这种方法联想。 ②人物活动类比联想法:不同的历史人物,可能活动相同或类似,可能作用一样或相反,于是就有连接起来进行类比联想的可能。如 通过玻利瓦尔活动的作用,也就可以联想到圣马丁的事迹。再如辛 亥革命准备时期的孙中山和康有为,他们的活动是沿着不同轨迹行 进的,回忆时自然应当采用对比联想的方法。 从史事内容着眼联想,有类似定律、对比定律,以及因果关系为基础的因果定律。现分述如下: ①类似事件联想法:这是一种以某事引起对与之相同、相似或相近史事进行联想的方法。如纳西比战役、萨拉托加战役、瓦尔密战 役和阿亚库巧战役之间的联想,就是以其各自所处的关键地位所决 定的。这样联想,有助于对历史事件共同特征的认识。 ②对比事件联想法:这是一种将相反或相异史事连接起来回忆的联想方法。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的联想是相反史事之例,对比的结果可以摆明因阶级属性不同而产生的特征。中国戊戌 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联想可以看作同中有异史事之例,对比以后 可以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③因果事件联想法:这是一种从史事因果关系入手的联想方法。史事之间,存在着因此之故与紧密相承的关系,务必要同在此之后

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历史变迁摘要中国历史上,女性曾占据过主导地位,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女在社会的分工发生重大变化,男性成为社会的主导者,而女性地位逐步降低,渐渐处于从属于男性,成为其附庸。妇女逐步被排除于历史之外,成为历史的幕后者。到了近代以后,女性社会地位有了逐步提高的趋势,但是要真正做到男女平等,还任重道远。 关键词: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历史变迁 引言 女性地位是指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享有的威望和拥有与控制家庭或社会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权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女性地位大致来说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一是妇女相对受到男子的尊敬,即原始社会早期的妇女地位;二是男子至高无上,女子无权,即传统社会的妇女地位;三是男女平等,即现在和未来社会妇女的地位。原始社会,中国处于母系氏族制度时期,对偶婚为其主要生化方式,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地位远远高于男子,并且受到尊敬。到了封建社会,尤其是宋代理学的传播,禁欲思想成为主流,强调“三纲五常”,压抑妇女的地位,使女性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庸,生活地位低下。现代,随着新思想的传播,男女平等日益成为主流思想,女性也重新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独特地作用。因此,对女性地位的考察具有重大意义。前人对这个问题已经做了深刻的研究,所以本文中笔者对女性地位的变迁仅仅是再做一下浅陋的阐述。 一、先秦时期 母系氏族时期,主要从事采集果实,及简单的生活工具制做。女性天生的优势就充分发挥。由于女性在这些活动中表现突出,成为社会活动的主角。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有父,在古人眼中,孩子的血统仅维持在母亲身上。古代典籍中常称圣人乃其母感神而生。如《尚书·尧典》说尧是其母庆都感龙而生。种族的繁衍、氏族的维系似乎由女性起主要作用,使女性具有较高的地位。这一时期并不是女性压迫男性,而是女性和男性在地位上具有一定的平等性。如《史记》:“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

历史小说的女性表达及意义

历史小说的女性表达及意义 作者:杨建华何勋单位:湖南大学文学院 新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依托现代意识,以中国历史女性为中心,“把长期以来没有机会得到表达的女性的经验、视点、对社会的加入、对生活的观察,书写出来”[1],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不同于男性历史小说家的表述形态。代表作家作品包括:《武则天》(须兰、赵玫,1994)、《秋瑾》(叶文玲,1996)、《高阳公主》(赵玫,1996)、《红瘦———李清照》(唐敏,1997)、《武则天?女皇》(赵玫,1998)、《陈圆圆?红颜恨》(石楠,1998)、《王昭君?出塞》(庞天舒,1998)、《赛金花?凡尘》(王晓玉,1998)、《梦断关河》(凌力,1999)、《上官婉儿》(赵玫,2001)、《柳如是?柳叶悲风》(蒋丽萍,2001)、《盂兰变》(孟晖,2001)、《吕后?宫廷玩偶》(王小鹰,2001)、《德龄公主》(徐小斌,2004)、《一代名妓柳如是》(石楠,2005)、《北方佳人》(凌力,2008)等。本文关注的重点在于:现代女性作家究竟以何种视角进入历史,又以何种姿态走出男性中心的话语霸权阴影?在创作上又表现出哪些女性所独有的人文内涵与艺术特征?究竟该如何看待历史小说的女性表述之于当代文学史的价值与意义? 一性别意识:从平等要求到身体反抗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女性“性别”一直是被遗忘、被压抑、被扭曲的主题。在男权中心的漫长的古代社会,女性逐渐被塑造成男性希望的角色,并内化到历代女性的一言一行中,成为女性观照

自身、改造自我的唯一标准。中国历史上对于女性方面的事实记载甚少,即便是像武则天、杨贵妃等人正史有载,也因“红颜祸水”等定论被打入历史另册,这无疑给作家的女性历史书写造成了一定困难。但简单复现历史显然不是当代女作家的主要任务,这就如卡西尔谈及近代启蒙主义的发生时所指出的:“这里重要的事情与其说是新的事实的发现,不如说是一种新的思想方式的发现。”[2]女性作家正是从“性别启蒙”这个历史基点出发,揭露了女性受压迫损害和遭遇男权话语压抑的历史真相。具体而言,这种性别意识,在历史小说中首先表现的是对男女平等的诉求,其次体现的是对历史女性身体反抗的认同。 (一)平等意识的诉求 在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建构的传统理性对于男尊女卑的强调从未放松过,男女两性的差别不仅是生理意义上的差别,更具有深层的社会文化含义。对于历史上大多数女性而言,参与社会活动、实现男女平等在今天看来是女性在社会上最基本、最普通的要求,在过去却是她们无数次梦想却永远无法实现的奢望。为了揭示女性“被奴役的历史”,也为了激发新时代女性自立自强的决心,女作家便将笔触伸入历史,力图借历史女性之言行,表达自己的反思态度和现实意愿。叶文玲的《秋瑾》、唐敏的《红瘦》、庞天舒的《王昭君》、石楠的《陈圆圆》都在不同程度上阐述着这种平等意识,其中尤以叶文玲的《秋瑾》表现得更为明显。女诗人秋瑾,称得上是一位惊天动地的巾幅英雄,是中国妇女中为革命献出头颅的第一人。她的从容就

从日本政府的历史态度看中日关系

从日本政府的历史态度看中日关系 学校:河南大学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指导老师:朱海燕 姓名:张一帆 学号:1121106310

从日本政府的历史态度看中日关系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应该及时承认历史事实,承 担战争责任,但东京审判的不彻底,美国出于自身利益逐渐放弃对日本战争责任的追究,中韩等受害国也没有及时要求日本承担战争责任,种种原因使日本政府没有及时认清错误并承担责任。日本右翼势力也不断发表右倾言论,并给政府施压,这使日本政府出现了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活动。虽然战后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等交流频繁,但在历史态度上,中日双方未达成互信,日本政府否认历史事实、逃避战争责任的历史态度使中日关系处于“政冷经热”的形势下。在二战结束70周年的契机下,今年安倍政府的历史态度非常值得关注。 关键词:日本政府历史事实战争责任历史教科书 Summary: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Japan, as a defeated nation, should be timely to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ar. But Tokyo trial is not thorough, the United States gave up on Japan’s war responsibility accountability, South Korea and other victim has not promptly asked Japan to take responsibility. This did not make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recognize the error in time. Japanese right-wing forces have continued to express rightist rhetoric that the government appeared to modify textbooks, visits to the Yasukuni Shrine. While econom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fter World War II are freque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attitude, the two sides did not reach a mutual trust. Under the Japanese attitudes of denying historical facts and evad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ar,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re in the form of “politically cold and economically hot”. In the seven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Abe government’s attitude towards history is worth of attention. Key word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istorical facts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ar History textbooks 正文: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的历史态度一直备受关注,在国际社会引发了热烈讨论,中国人民作为战争受害者,也强烈要求日本政府摆正历史态度。但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有意地表明了日本政府否认历史事实、逃避战争责任的历史态度,这样的历史态度给中日关系的发展带来严重隐患。虽然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使中日外交关系正常化,两国在经济、文化上也有了更多的交流,但是在政治、历史问题上,并未达成互信。所以,分析日本政府历史态度形成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对日本政府否认历史事实、逃避战争责任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同时,考察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这一特殊问题,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及其产生背景,能够在未来更好地寻找契机,为双方关系的发展做出努力。 一、日本政府对历史事实的否认和模糊化 二战结束后,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的事实相继被挖掘,国际上要求日本承认历史、承担责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为了逃避战争责任,日本政府就否认对华战争的侵略性,否认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等历史事实。 (一)日本政府否认对华战争的侵略性

创伤记忆的历史表征与文化再现

创伤记忆的历史表征与文化再现 (中山大学南方文谈第15期) 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董晴整理 2014年10月17日晚,我系“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15期“南方文谈(沙龙)”如期在中文堂举行。本期沙龙以“创伤记忆的历史表征与文化再现”为主题,由暨南大学中文系赵静蓉教授主持,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陆道夫教授、我系张均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段吉方教授、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卢建红副教授、暨南大学社科部田明老师参加讨论,同时有来自校内外各专业同学积极参与了本次活动。 (沙龙嘉宾自左至右为卢建红副教授,段吉方教授,张均教授,赵静蓉教授,陆道夫教授,田明讲师)赵静蓉教授以创伤理论来源与演变为开场,综述此次活动将沿创伤基本理论至创伤现实语境再到创伤文学/书写发展前景的思路展开。张均教授表示亚历山大的创伤理论忽略了同一时代可能存在不同文化创伤的问题:鲁迅的“幻灯片事件”、萧红的《生死场》与毕飞宇的《推拿》等事例表明,创伤体验需经过社会群体认同才能成为创伤文化。卢建红副教授则从鲁迅“幻灯片事件”的文学书写事实出发,指出《呐喊?自序》与《藤野先生》是作者两处明确书写,但两处并非完全相同,这

一事实表明鲁迅的创伤体验来源于一张图片,但鲁迅在不同人生阶段对该图片的理解与解释各有侧重,进而影响了创伤体验的书写。卢老师表示,创伤体验以对某事件的理解为基础,这种理解会随时间而变化,因此创伤体验也处于变化中,故创伤体验由建构而成,具有非常强的主体性。田明老师在对前述两位老师的发问中提出:我们为何要了解创伤?创伤如何治愈?又应如何认识治愈创伤的必要性与在治愈创伤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新创伤之间的矛盾?田老师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伤进入,用哲学思辨的方式阐明中国的现实是以反理论、反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作为治理国家社会的意识形态,而这种理论诉求最终会偏离它本身。段吉方教授则以阿多诺的“奥斯维辛之后写诗还可以吗?”开始,解释何以对奥斯维辛的记忆已成为诗意的记忆,进而表示鲁迅的“幻灯片事件”难有普遍性。段老师认为创伤只是历史的一个侧面,创伤理论中最重要的应是“见证”:当历史当事人已不在,应如何见证和还原真实的历史(创伤),又该如何认识和走出这种创伤?陆道夫教授以谭思美《喜乐会》与纳博科夫《洛丽塔》为例,指明鲁迅的创伤体验可能源于特定事件对其童年记忆的激发,这为我们从微观角度进入创伤提供启示。 在对创伤理论进行简要讨论后,话题转入创伤文学/书写的现实语境和发展前景。创伤作为一种原初的素材是如何通过媒介转化为书写的呢?又该如何治愈创伤记忆呢?陆道夫教授表示创伤记忆大多由迎合某种价值取向的媒介机构建立起来,但这种建构与受众可接受的记忆之间存在错位。张均教授从近年来红二代对于“文革”公开道歉这一事实阐明,文化创伤中的“善”与“恶”难以推置到制度层面,历史中的“善”与“恶”

速记历史:初中历史的几种记忆方法

速记历史:初中历史的几种记忆方法一、顺序记忆法: 就是按照事件本身发生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这种记忆法最为普遍。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1.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马恩河战役。 2.1915年,意大利参战。 3.1916年,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4.1917年,美中参战;俄国革命。 5.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 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 1.爆发: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2.建军: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 3.建国:1776年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 4.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5.胜利: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 6.和约: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如记忆“陈胜、吴广起义”这一历史事件时, 可实行记忆三步走: 第一步,掌握起义的背景; 第二步,掌握起义的经过;

第三步,掌握事件的历史意义。在分别掌握的基础上,再根据事件的内在联系,进行整体把握,综合记忆。 二、归纳记忆法 一方面,可以把不同时间的同类事件进行归纳。如:近代前期西方列强连续发动的5次大规模侵华战争、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制造的5次事变、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4次重大远航、二战中同盟国首脑召开的4次国际会议、中国工农红军5次反“围剿”、中国共产党召开的15次代表大会,等等。 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同一时间的不同事件进行归纳。如: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李大钊被害、“马日事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宁汉合流”、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广州起义。 三、规律记忆法 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来记忆。如: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英国、法国、美国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都是:反动的政治统治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起来推翻反动的政治统治。而三国的革命,又都有导火线、爆发标志、主要领导人、文件的颁布等。在发展资本主义方式上,俄国和日本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完成的,意大利和德意志则是通过完成国家统一来进行的。 四、比较记忆法 将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加深印象。如:中国的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的比较。德、意统一的相同与不同的比较。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性质、规模、影响等进行比较,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 如中国近代史上的《辛丑条约》,你可联想到《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这三个条约的共性都是丧权辱国的条约,其影响一个比一个严重。第一个是使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个是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第三个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家国家。 如在复习“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两部分内容时,在比较的基础上,你就会发现这两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 其相同点是: ①原因相同,都是在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爆发的。

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变化的看法

纵观中国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女性的地位一直偏低,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尽如人意。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经过几次意义深远的社会变革或改革,女性的地位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不过在诸多方面仍然有很多阻碍。在我看来,我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女性地位的变化大致存在着四个阶段,从总体而言,女性的社会地位正在不断上升。 第一阶段是从清末时期,这段时期女性地位一直处在一个比较低的状态。中国妇女仍处于几千年封建家长制的禁锢下,被赋予强烈的“孝妇,贤妻,良母”的思想,虽然有新思想的传播,新式学堂的兴建,但女性解放的改革道路依旧在曲折中慢慢开展着。传统中国是男权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三从四德”“妇以夫贵”“妻为内助”等性别伦理说教对女性加以教化和禁锢,使女性被迫困守在家庭,完全依靠男人生活,毫无自我发展的空间。在婚俗观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束缚和迫害妇女的利剑。中国古代的妇女素质观实质是一种道德素质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古代妇女素质观的基本主张,“妇德、妇言、妇容、妇勤”是对妇女素质的基本要求,使女子“惟知洞其耳、梏其足、涂饰其面目、一若仅供天地间玩好之用”。妇女“于天地间之事物,一无所闻,而竭其终身之精神,以争强弱交涉于箧筐之间”。晚清女子学堂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不过总体而言仍处在一个弱势地位。 第二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它不仅是思想,文化领域范围内的一次改革,更是一次深刻的妇女解放运动。它唤醒了中国妇女作为女性

的自觉,使越来越多的先进思想的女性接受了西方的平等明主的思想。让女性首先能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能自主的选择婚姻生活,不再一味地依赖男人生活。“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遭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批判,女性同样可以接受高等教育。随着具有维新思想的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女学堂——中国女学堂的兴起,此后,上海的爱国女学、北京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天津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南京的旅宁女学等先后创办,掀起女子教育的初步兴盛局面。随着女学的纷纷兴起,继之而起的女子参与社会工作,女子走出家门走向学校继而走向社会,女学对改变社会风气,提倡男女平等无疑起了积极作用。期间也涌现了很多杰出的女性代表,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名的女作家庐隐,就是这一时代进步女性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她在日本游学的几年时光中,通过对比中日女子教育的差异,深刻剖析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弊端。更涌现出来像邓颖超这样的女革命家,邓颖超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并在五四运动时期,组织了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她还和周恩来、郭隆真等天津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共同组织了进步青年团体觉悟社,参与领导天津学生的爱国运动。还有很多杰出的女性代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从法律上保障了女性的平等权利,提倡女性为社会服务,男女共同承担家务。毛泽东提出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女平等”,“男女同工同酬”等观念不仅深入人心,而且还被深入贯彻执行。不过仍有性别歧视现象存在。

女性_政治与历史_李昂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与历史书写关系之考察

理论新见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911 女性?政治与历史 ———李昂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与历史书写关系之考察 〔马来西亚〕金 进 摘要:从早期的《爱情试验》、 《她们的眼泪》、 《一封未寄的情书》到中篇小说《杀夫》,那种典型的女性主义理论的文学实践成就了李昂。另一方面,从最早的《最后一场婚礼》开始,李昂的小说就开始涉及到历史反思的主题,经过长期的思想沉淀,特别是近十年以来,从《北港香炉人人插》中的政治反思到《看得见的鬼》中用鬼魂营造鹿港几个世纪的历史,到《自传の小说》中的历史与现实的重述,李昂透析出来的历史显得沉重而不可承受。新近长篇《花间迷情》中,李昂在尝试着从人性的角度去剖析新一代女性的心理,使得她突破自己、超越过去成为可能。 关键词:女性;政治;女性意识;历史书写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63(2009)1-0003-05 李昂高中就创作了《混声合唱》等七篇小说,借用西方文艺思潮诠释和表达自己心中的意念,表现出虚无的主题;在台北求学期间,她就完成了《鹿城故事》、 《人世间》两个系列,主题是揭示爱情与性欲之间的纠缠,探索生命的困扰、叛逆和救赎。她的中篇小说《杀夫》(1983)及之后创作的《暗夜》(1985)、《迷园》(1991)主题都围绕着女性在时代中的命运展开,大胆探索女性的性爱、情欲与成长、责任的问题,反抗男权中心的传统观念。 李昂曾说:“收在这集子里的八篇作品,有一个明显的共同主题:爱情与性爱,以此来探讨小说中人物面临的问题;作品编排的前后秩序与年岁有关,一系列读下来,大概可以说是一个女性在情爱方面成长的过程吧!至于将《误解》放于最后一篇,除了小说中角色有较不一样的遭遇外,也多少用来显示:在这样一个价值观念变动的时代里,情爱与性爱一旦遭到误解而不曾有合宜的解决,也许就会产生小说中人物有的结局,而甚且连再进一步的情爱的机会都不可能再拥有。会想出这样一本小说集,主要因着几年前着手写《人世间》系列小说时的宏愿。当时有个宏大的想法,希望借一系列小说, 来探讨情爱与性在个人、学校、家庭、社会造成的种种问题,可惜未曾完成即匆匆出国。几年后,人事全非,再无从接续起当年写《人世间》系列小说的心绪,但却也写了一些接近这类主题的作品,因而仔细选择书中八篇作品,结集出版,虽非以往计划,但相信也另具特色,也算呈现给读者这些年来创作过程中的一部分。”[1]李昂是一个社会经验丰富的作家,她曾主持台湾《时报》“女性的意见”专栏,意在“发现妇女在人类历史上的从属地位是缺乏自主和勇气造成的,以致人类历史上被公认的‘女性特质’,永远只限于温柔、敏感、体贴这些所谓‘美德’”[2]。她的很多小说都是以一名社会工作者的手记形式结构全文,如《生活试验:爱情》。同时,李昂早期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强烈,这种有意识的探索为她赢得了很高的文坛地位,而这种性反抗式的描写逐渐成为内化于她自身写作的情结。李昂这样介绍短篇小说集《爱情试验》和《她们的眼泪》:“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以女性为中心,由此企图探讨成长、情爱、性、社会、责任等等问题。最初的几篇小说中也许表现出混乱、绝望与挣扎,可是收在这本书中的最后几篇作品,已明显可见出一个女性如何

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文学视角与历史化态度

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文学视角与 历史化态度※ 阎浩岗 内容提要:评判作品文学价值的标准是“真实感”而非“真实性”, 文学价值的核心是艺术感染力而非其思想史价值和“政治正确”,评判 作品思想价值的关键是能否促人向善而非“现代性”的有无。对现当代 文学现象的评价要持“历史化”态度。创作个性是作家获取文学史地位 的“资格证”。对任何曾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的作品,后世撰史者均不 应弃之不顾。“潜在写作”的作品应看作它出版年代而非写作年代的文 学史事实。作为教材的文学史著作不宜以对生产机制的分析取代对作品 本身内容与艺术成就的介绍、分析和评估。 关键词:文学史写作 文学视角 文学价值 历史化态度 编写体例 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从思想史与文化角度进行的研究,开阔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取得了不菲的实绩。但正如单从政治革命角度阐释文学会产生“偏离角”一样,单从思想史或文化角度进行的这种研究也导致了新的“偏离角”。笔者以为,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应更突出文学的特性,而对时间和心理距离都离我们比较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叙述,应注意采取更历史化的态度。与上述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作家作品的“入史”标准以及文学史著作的体例问题。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为写出更完美的文学史著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给笔者许多启发。笔者非常尊重并感谢前辈、同辈乃至晚辈的现有成果,但也有自己的思考,认为有些问题尚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一 “文学价值”的评判标准 不论是否明言,作品“真实”与否一直是人们评判其文学价值的重要标准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05BZW052。

利用联想记忆法记忆初中历史知识

利用联想记忆法记忆初中历史知识 方法一、依据时代的联想 心理学把因时间相关的联想叫作接近联想。根据它,可以将年代作支点,通过某一史事的时间,联想到有关的历史事件。这种方法,大别之有三种: ①同时联想法:这是一种把发生在同一年代的史事结合起来联想的方法。通过“历史大事年代”,可以看到许多这类史事。如由1689 年彼得一世开始独掌大权,就可联想英国通过《权利法案》和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史事。其作用,可对史事作横向比较,以发现不同地区的发展动向。 ②近时联想法:这是一种把时间相近的史事连接起来联想的方法。如义和团运动的年代,可先复习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再联想四年后的戊戌变法,然后又联想到“两年后”。 ③时距联想法:这是一种利用史事发生时间距离相等的偶合来进行联想的方法。如1689 年英国制订《权利法案》1789 年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889 年第二国际成立,是百年为距的例子。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历史知识的熟记程度。 方法二、依据地点的联想把空间上有关联的现象连接起来回忆。这类联想,因支点不同,也可分为三种: ①同地联想法:它以同一地点为基础,联想不同时代发生的史事。如北京,联想的史事,包括郭守敬开凿通惠河、元朝大都繁荣景象、明初营建北京、李自成攻占北京等等。这样联想,既可掌

握有关的历史知识,又能了解该地的历史发展概况。 ②类似地点联想法:它以同类地点为基础,以联想相关的历史事件。如三国时期的都城,提及魏都洛阳,就联想到蜀都成都,以及吴都建业。又如两宋都城,在说到南宋临安时,就可能联想到北宋的东京。这样联想,可以将同类历史现象展示出来。 ③空间移进联想法:它以史事发生地点的移动变化为基础,联想相关史事的发展过程。如红巾军起义的主要过程,可以将颍州起义、毫州建宋和汴梁定都提出来联想,以揭示其发展趋势。这种方法,可结合历史地图复习时使用,有助于相关史实内在联系的展现。 方法三、依据人物的联想 按照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功过、是非,可以将这类联想分为两种: ①人物活动归类联想法:一个历史人物,如教材记述其史迹较多,就可依托其人归类联想其事。一生活动性质一贯的如李大钊,他参加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筹建共产党和第一次国共合作,这些史事就可以他为基点进行联想。有些历史人物功过并存,这就需要分类进行联想,以便给以正确评价; 如左宗棠,他镇压过太平天国和捻军,但又参与洋务运动和收复新疆,就应用这种方法联想。 ②人物活动类比联想法:不同的历史人物,可能活动相同或类似,可能作用一样或相反,于是就有连接起来进行类比联想的可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十个女人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十个女人 长孙皇后--最贤惠的女人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上官婉儿——巾帼首相第一人 上官婉儿是历史上非常才气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传奇。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貂蝉——最早的女间谍 貂蝉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人之一,“闭月”就是讲她。貂蝉也是女间谍的鼻祖之一,她亲身实践了美人计和连环计。 吕稚——最狠毒的女人 吕稚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在历史上算是个很成功的女政治家,但至今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最先想到的是她的的狠毒和权变。 柳如是——最好命的红尘女子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名气很大。 秋谨——最豪气的女人 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亡的时刻,巾帼不让秀媚的一代女侠秋瑾,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方法,并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把“最有豪气的女人”这样的称为献给这位女英雄的确是名至实归。 李清照——最有才华的女人 李清照死于哪年已不可考,她的传世之作是《漱玉词》,基本属婉约派,由于她一生经历比晏几道、秦观等更艰苦曲折,加上她在艺术上的力求专精和在文艺上的多方面才能,词的成就超过了他们,她后期的词还兼有豪放之长。她的《思项羽》诗和“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馄。”的诗句反映出她忧国忧民的情怀。 夏姬——最妖娆的女人 夏姬是一个颠倒众生的人间尤物,她具有骊姬、息妫的美貌,更兼有妲己、褒姒的狐媚,而且曾得异人临床指点,学会了一套“吸精导气”之方与“采阳补阴”之术,因此一直到四十多岁,容颜的娇嫩,皮肤的细腻,仍然保持着青春少女的模样。 文成公主——最成功女外交官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情况的典范。在她是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把文成公主誉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实不为过。 万贵妃--最有魅力的女人 历史上得宠的妃子很多,但若论情况之离奇却谁也比不过明宪宗的爱妃万万贞儿。一个大皇帝十九岁的女人却牢牢占领了丈夫的心,并且拥有他一生的宠幸,这真是让旁人百思不得其解,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万妃具有与众不同、风骚入骨的狐媚手段了,就此说来,万贵妃倒是当之无愧的最有魅力的女人!

中国古代杰出女性

能力与才干:武则天花木兰穆桂英独孤伽罗萧燕燕 深明大义美女:王昭君绿珠文成公主孝庄皇后 才女:李清照蔡文姬苏小小班昭 出淤泥而不染:李师师柳如是李香君梁红玉 长孙皇后--最贤惠的女人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上官婉儿——巾帼首相第一人 上官婉儿是历史上非常才气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传奇。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貂蝉——最早的女间谍 貂蝉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美人之一,“闭月”就是讲她。貂蝉也是女间谍的鼻祖之一,她亲身实践了美人计和连环计。 吕稚——最狠毒的女人 吕稚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在历史上算是个很成功的女政治家,但至今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最先想到的是她的的狠毒和权变。 柳如是——最好命的红尘女子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名气很大。 秋谨——最豪气的女人 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亡的时刻,巾帼不让秀媚的一代女侠秋瑾,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方法,并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把“最有豪气的女人”这样的称为献给这位女英雄的确是名至实归。 李清照——最有才华的女人 李清照死于哪年已不可考,她的传世之作是《漱玉词》,基本属婉约派,由于她一生经历比晏几道、秦观等更艰苦曲折,加上她在艺术上的力求专精和在文艺上的多方面才能,词的成就超过了他们,她后期的词还兼有豪放之长。她的《思项羽》诗和“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馄。”的诗句反映出她忧国忧民的情怀。 夏姬——最妖娆的女人 夏姬是一个颠倒众生的人间尤物,她具有骊姬、息妫的美貌,更兼有妲己、褒姒的狐媚,而且曾得异人临床指点,学会了一套“吸精导气”之方与“采阳补阴”之术,因此一直到四十多岁,容颜的娇嫩,皮肤的细腻,仍然保持着青春少女的模样。 文成公主——最成功女外交官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