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答案

【篇一: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作业本参考答案-

-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

>第一课规则的演变

规则之“源”(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1.规章守则公约法律制度 2.规范准则 3.文字约定俗成风俗习惯

4.d 5.c 6.a 7.d 8.a 9.c

[拓展提升]

1.d

2.(1)游泳场馆的规定、兴趣班教学常规、超市管理条例、顾客须知、电影院管理规定、观影须知等。交通规则

(2)规则是因生活的需要而出现,应生活的内容而存在。没有规则不成方圆,有了它可以建立科学的生活规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并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规则之“变”(第二课时)

[基础巩固]

1.人类活动的范围 2.社会发展废止 3.国家法律社会制度

4.d 5.d 6.c 7.a 8.b

9.(1)成文规则:《中学生行为规范》;约定俗成的规则:中国人年三十要吃团圆饭。

(2)太空交通规则的出现。

(3)2006年1月1日起,《农业税条例》被废止,这标志着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宣告终结。

[拓展提升]

1.(1)从没有裁判到使用裁判执法;从以吆喝、喊叫和手势行使职权到使用哨子执法。

(2)规则应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3)略

2.(1)交通井然有序的原因是人们遵守了交通规则。交通混乱的原因是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

(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离不开规则,当人们遵守规则时,一切井然有序,一旦失去规则,社会将混乱不堪。规则标明了生活的规范,建立起生活的秩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第二课传媒的行程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1.分享交换 2.商贸活动人类迁徙活动学校教育 3.传媒媒体 4.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 5.b 6.b 7.a 8.d 9.a 10.c [拓展提升]

1.身体动作语言图画纸印刷术

2.语言传播的方式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大约6000年前,随着科技的进步,传媒不断发展,文化传播的载体变得多种多样。

3.

狼烟,主要使用在军事活动中,使用方便,但传播速度较慢,不易发觉,内容单一,缺乏形象感;钟鼓,主要用于时间提示,传播速度快,但传播内容简单,转瞬即逝,缺少形象感,不便于保存;梅花,主要用于个人之间,使用简便,传播速度慢,信息不清晰,使用范围小;

鸿雁,主要用在相对较远的距离之间,传播范围受限制小,但使用不方便,传播信息量小。

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第二课时)

[基础巩固]

1.印刷媒体大众传媒 2.兼收并蓄人际交往信息传播

3.现代信息技术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信息时代 4.文化传播生活时空

5.c 6.c 7.b 8.d 9.b 10.d

11.(1)小芳接触到的大众传媒有:广播、互联网、杂志、电视、书籍。

(2)小芳是利用博客写日记的。

和传统方式的不同之处:方便、快速,不需要纸张。可以和更多的人一起分享,也可以让自己的观点迅速传遍全球。

[拓展提升]

1.(1)小江的观点。新的传媒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消失。虽然手机上网的优势在于传播速度快,便于携带,没有时空地域的限制,信息丰富,传播范围广。但是它也有它的不足,过小的屏幕使得它单次传播量有限,并且不能限制不良信息的传播。所以传统媒体依然有它存在的必要。

(2)手机上网作为新兴的传播文化的一种载体,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爱用的传播媒介。这只是多种传播方式中的一种,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一趋势,利用传媒的各自特点,扬长避短,综合使用。 2.略

第三课生活的故事

生活的时代印记(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1.改变生活 2。物质条件 3.消费观念消费方式

4.c 5.d 6.a 7.c

[拓展提升]

1.(1)生活的变化是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开始的。

(2)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3)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变,所以随之而来的各种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1)煤油灯已经消失,被电灯替代;票证消失,被各种银行卡和消费卡替代。 (2)收音机。

(3)手机、电脑。 (4)略

生活的代际差异(第二课时)

[基础巩固]

1.社会生活经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 2.代沟 3.历史怎样为人 4.历史的教训历史的经验 5.c 6.d 7.a 8.a 9.b

10,(1)略(适当展开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应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盲目崇拜,应有选择的追求,择善而从。(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提升]

1.a 2.c 3.略

综合探究七区域的变化

[基础巩固]

1.人口的迁移环境的变迁交通的发展 2.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

3.d 4.c 5.a

[拓展提升]

1.(1)运用了图片资料、考古发掘、历史记载等资料。

(2)资料一、三、四是第一手资料,资料二是第二手资料。

(3)消失的原因可能有:

“河流改道说”。由于塔里木河改道南行,注入台特马湖,只有孔雀

河一河之水流人罗布泊,水量大减,造成了罗布泊逐渐缩小,以至

干涸。由于严重缺水,楼兰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只好远

走他乡。

“气候变迁说”。此说认为,古时的楼兰气候湿润,雨水丰沛,河湖

众多,渔业发达,并有农牧业。但大约在公元3世纪到6世纪,那

里的气候逐渐由湿润转为干旱,雨量减少,最终土地沙漠化。“此地

不养人,自有养人处”,楼兰人只好去寻找能够生息的地方了。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丝路古道北移伊吾、多河,不再经楼兰,楼兰因此逐渐消亡,这便是“丝路改道说”。可是,丝

路改道虽然可使昔日繁荣的楼兰变得萧条,但却不足以使一个人丁

兴旺、建筑宏伟的城市毁灭。

2.①②④③⑤⑥⑦ 3.略

第七单元复习

1.b 2.d 3.b 4.a 5.c 6.d 7.d 8,c 9.c 10.d

11.注意危险注意信号灯禁止非机动车通行禁止行人通行步行

人行横道

12.(1)略。要考虑到全体成员是否都能登上山、找宝的数量等。

(2)不合理。因为比赛要求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如男女人数、地点等相同)。

13.(1)利用互联网创设的便利消费平台促成了淘宝网的成功。

(2)大多数人已经开始接受这种新的网络消费方式,并且成为一种生

活习惯。

(3)不同时代的人因为社会经验不同,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兴

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所以他们之间出现了这样

的“代沟”。面对不同时代人们的代际差异,我们应该正视和理解这

种差异的存在,尽可能寻求沟通,让代沟在交流中逐步化解。

14.上面的观念都不太赞同。网络为我们的精神生活开辟了一个天地,它可以赋予我们积极的生活观念,广阔的生活空间和丰富的生

活色彩,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扩大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的知识,但

同时要警惕一些不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的内容。还要注意不要使自

己沉迷于网络,要劳逸结合。(从网络的利和弊两个方面来说,言之

有理即可)

15.(1)环境的变迁。(2)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实地考察的资料等。

(3)从塔里木河流域的环境变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活动是影响

其环境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

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使人口

与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篇二:新教材七下历史与社会期中期末试卷(有答案)】 class=txt>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关于我国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深居亚洲腹地,与世界各国联系不便

b、我国的大部分处在热带,热量条件不好

c、南回归线穿过我国的南部

2. 下列四大地形区中,人口最稠密的是()

a.塔里木盆地

b.撒哈拉沙漠

c.青藏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3.下列属于季风气候对我国影响的是()

a.提供了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优越条件b.使全国夏季普遍高温多

c.减弱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d.使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夏季气候最低

的地区

4.下列区域之间的联系中,属信息交流的是()

a、杭州的西湖藕粉销往海外

b、教师通过《历史与社会教学网》下载教学资源,交流教学心得

c、山东省派干部支援西部大开发

d、新疆人到上海卖新疆产的葡萄干

5.那边的导游小姐唱起了“请到天涯海角来??柑桔红了叫人乐,芒

果黄了叫人爱,芭蕉熟了任你摘,菠萝大了任人采??”叶华从歌中知

道了当地的气候类型是()

a. 极地气候

b. 热带季风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地中海气候

6.如果你要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客人,从地理的角度可以有哪些形式?()

①画一幅包含信息的地图②写一篇充满激情的记叙文

③写一篇调查报告④邮寄一本家乡的县志

a. ①②④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

读“我国四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分配示意图”,完成7-8题。

7.四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8.根据气温曲线可知位于北方的城市是()

a.甲和丙

b.乙和丁

c. 甲和乙

d. 乙和丙

9.造成我国南、北方农业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交通

b.科技

c.市场

d. 自然环境

10.下列农业生产方式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

a.在半干旱地区开垦草原,种植粮食

b.在地势低洼的南方地区,挖池养鱼,鱼塘周围种植果树

c.在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区植树种草

d.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地区发展耕作业

下图是“黄河流域简图”,读图回答11-13题。

11.图中表示黄土高原的数字代号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黄河上中游水能丰富的原因是()

a.水量大

b.流经我国地势阶梯的交界处

c.地形平坦

d.水土流失严重

13、治理黄河的根本是()

a.加固黄河大堤

b.在黄河下游挖沙

c.加大用水量,使水流量减少

d.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14、我国南方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较大,主要是为了()

a.便于接受更多阳光 b.便于空气流通

c.便于雨水下泻 d.便于更快散热

这里有绵延的雪山,无边的草原,成群的牦牛,胆怯的羚羊,湛蓝的天空,虔诚的喇嘛,这里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据此回答25-27题。

15.上述材料是下列什么地区的写照()

a.青藏地区 b.西北地区c.南方地区 d.北方地区

16.对人类生产生活而言,该地区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a.太阳辐射强

b.日照时间长

c.森林草原茂密

d.低温、缺氧、地势崎岖

17.为促进区域发展,我国在该地区已建成的著名工程是()

a.南水北调b.青藏铁路c.西气东输d.西电东送

读下图,回答18-19题。

18.上图中字母b表示的城市是()

a.香港

b.澳门

c.深圳

d.广州

19.能到达a特别行政区的铁路干线c是()

a.京沪线

b.陇海线

c.京九线

d.沪杭线

20.中国地域辽阔,气候万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

b.我国西北跨度很大,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

c.地形种类多样,平原面积比例大

d.气候差异显著,温带季风气候对我省影响大

21.下列省份与濒临的海洋连线,正确的是()

a.辽宁、河北——渤海 b.河南、山东——东海

c.江苏、安徽——黄海 d.浙江、福建——南海

22.下列四幅我国省区轮廓图中,有两个简称的是()

a.③④ b.①③ c.②③d.②④

23.一次,小敏看到一副对联,上联:长夏无冬海南岛;下联:冬长夏短黑龙江。请你给这副对联加一个合适的横批()

a.四季如春 b.源远流长 c.历史悠久 d.幅员辽阔

24.下列属黄河中游支流的是()

a 洮河湟水 b汾河渭河 c 湟水泾河 d 洮河湟水

25.以下关于黄河和长江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自西向东注入海洋②下游都具有江阔水深、航运便利的特点③都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④黄河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综合运用题(共50分)

26.将下列我国主要的牧区与牧区类型、主要畜种连线(6分)

a内蒙古牧区 a高寒牧场(1)牦牛、藏绵羊

c青海和西藏牧区 c山地牧场(3)三河马、三河牛

2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篇三:2013新版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试卷(有答案)】/p>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中国领土辽阔,与中国面积接近的大洲是()

a.非洲 b.欧洲 c.大洋洲d.南极洲

2.关于我国位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位于南半球,亚洲大陆东部

b.位于东半球,东临达西洋

c.大部分领土在温带,兼有热带

d.北回归线穿过台、浙、粤、桂

3.我国陆上疆界长达2万余千米,陆上领国有()

a .11个 b. 18个c .14个d .6个

4.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分为()

a.省、市、县三级 b.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

c.省、地、县三级 d.省、县、乡三级

5.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青海省d.西藏自治区

6.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区是()

a.西藏自治区 b.青海省

c.内蒙古自治区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我国人口分布的著名地理分界线是()

a.秦岭—淮河连线 b.漠河—腾冲连线

c.黑河—腾冲连线 d.天山—阴山连线

8.下列省区中,分布民族最多的省区是()

a.新疆 b.西藏c.云南d.贵州

9.关于我国地形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形多种多样 b.山地面积广大

c.地势平坦,起伏和缓 d.地势西高东低

10.我国的四大盆地中,农业发达,物产富饶,有“天府之国”美称的有()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四川盆地

1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

a.秦岭—淮河 b.大兴安岭—阴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 d.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云贵高原东缘

12.我国下列地区中,约6—7月多阴雨天气的是()

a.南方地区 b.青藏地区

c.北方地区 d.西北地区

13.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a.加固黄河大堤 b.在上游进行梯级开发

c.搞好中游水土保持工作d.多开挖几条入海河道

14.航运价值大,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是()

a.长江b.珠江c.松花江d.京杭运河

15.我国南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

a.秦岭——淮河一线

b.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c.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d.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

16.河流中的下游被称为“地上河”的是()

a.长江b.珠江 c.黄河 d.淮河

17.河源众多,水运便利,冬季普遍不结冰等是我国哪个地区的特点()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18.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

a.西北东北华北 b.西南东南东北

c.华北东北西南 d.西南西北东北 19.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山区一般是指()

a.山地和高原 b.山地和丘陵c.丘陵和高原 d.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

20. 下列省区轮廓与对应的简称完全正确的是()

a.①②b.③④c.②③ d.①④

21.我国的东部和西部差异很大,下列现象属于东部地区的是() a.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b.水资源短缺

c.气候干旱 d.土地肥沃

22.下列地形区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的有()

a.云贵高原和准噶尔盆地 b.柴达木盆地和青藏高原

c.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 d.四川盆地和东南丘陵

23.长江发源于()

a.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北麓 b.青海省的各拉丹东雪峰

c.西藏自治区的巴颜喀拉山北麓 d.西藏自治区的各拉丹东雪峰

24.素有“以歌代言”的风尚的民族是()

a.藏族 b.壮族 c.蒙古族 d.维吾尔族

25. 位于我国最东端的区域是

a.漠河地区b.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相交处c.曾母暗沙 d.帕米尔高原

二、综合运用题(共50分)

26. (1)将下列我国的主要地形区与它们的主要特征用直线连接起来(5分)

青藏高原地势低平,草原辽阔,是牧人的天堂

内蒙古高原高山林立,雪峰连绵,冰川广布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网密布,鱼米之乡,物产丰富

四川盆地海拔不高,盛产茶叶、竹制品

东南丘陵土壤肥沃,四周群山环绕,气候暖湿,农业发达

(2)将下列省区的主要地形区与它们的称号连接起来(5分)

四川盆地世界屋脊长江三角洲天府之国青藏高原塞上江南台湾岛鱼米之乡

宁夏平原祖国宝岛

27.填写秦岭—淮河南北地理要素比较表(8分)

28.读“中国地形图”,回答问题:(10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指代的地貌单元。

a:高原 b:平原 c:盆地

d:高原 e:丘陵

(2)第二阶梯的主要地貌类型是和。

(3)由上图可以得知: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怎样的?

29.读长江水系示意图:(10分)

(1)图中a、b两城市的名称分别是、。

(2)三峡工程指的“三峡地区”是指,其蕴藏量最为丰富的两种资源是和。

(3)三峡工程巨大的环境效益主要指。

(4)长江上游的森林对长江的防洪有何作用?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第15课 【想一想】“推恩令”巧妙在哪里? “推恩令”巧妙在汉武帝不费一兵,不费寸土,就削弱了诸侯封国的势力,使之无力与中央对抗,而且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此不仅没有反对,还对皇帝感恩戴德。

【材料阅读】表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第16课 【材料阅读】(1)同意第一种看法。因为长城的修筑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守,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闭关锁国的作用;同时长城把游牧区和农耕区隔开,阻碍了游牧民族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2)同意第二种看法。因为在西域中列置亭障,称为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据点,称为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在西域的传播站;对匈奴的进攻起了屏护作用,保证了汉朝同西域的交通畅通,所以说具有关键意义。 【自我测评】 (1)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 活。(2)促进了汉朝和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3)奠定了我国对西域管辖和开发的基础 第17课 【议一议】

(1)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2)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3)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第18课 【说一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当年秦国军队统一六国的宏大场面和威武雄姿,生动地表现了秦始皇的煊赫军势,展现了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材料阅读】 《史记》由五部分组成:本纪12篇----记述帝王的事迹;世家30篇----记述诸侯的事迹;列传70篇----记述重要人物;表10篇----编排时间和事件;书8篇----记述典章制度。 第20课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12.9亿)是世界上众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即东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线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而其余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主要集中在东西和中西部,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

地形各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3/2;地势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至呈三级阶梯。

综合因素。 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 1、台湾的位置:台湾省位于我国东海海域,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边 是太平洋。主体是台湾岛,此外有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构成 2、台湾的位置重要性:从海上交通的角度:台湾位于中国沿海南北航线咽喉, 东亚通往东南亚、亚洲通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的交通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3、台湾之最:台湾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台湾最高的山:玉山 台湾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台湾最大的湖泊(旅游景点):日月潭4、台湾的气候:台湾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 带季风气候。台湾的降水东部多,西部少(夏季风的影响以及地形的影响)5、台湾的地形特征:台湾山地多,平原少。山脉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 只有西部沿海有较为宽广的冲积平原和盆地。(浙江省地形也是以山地和丘陵

为主) 6、受地形的影响:漂流短小,落差大,水能丰富;自东向西流。(不修建东西方 的铁路:地形影响) 7、矿产分布:台湾山脉西部多产铁、石油,北部火山区有丰富的硫磺矿,东侧 有铜、铁。 8、工业和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西区(西部开发历史悠久,地势平坦,土 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交通便利) 9、主要城市:台北:台湾最大的城市,是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高雄: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第二大城市,其临海工业区是 台湾最大的工业区。 新竹: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摇篮(硅谷) 台南:记载台湾开拓建设的历史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过程与方法: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 解释题目:“人猿相揖别。”——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目前基本公认的科学论断是什么? 但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新——¬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也许会有新的结论。我们要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推动人类向前发展。 学习新课: 一、从猿到人 1、进化中关键的一步——直立行走 小组讨论:直立行走有什么作用? 提问:是什么原因促使古猿改变原来的行走方式而站立起来的? 那么,直立行走为何能实现?——最重要的因素是劳动。 劳动不仅使猿直立行走,还促使人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 提问:观察P5图,比较人手和猿手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 猿手的大拇指不能灵活的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人手大拇指增长,大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拇指能灵活的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 2、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制造工具 展示一些旧石器的图片 提问:这些石器是怎样制成的?使用这种石器的历史? (已有二三百万年) 旧石器、新石器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概念 3、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看P6《古人类分布图》回答: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 气候有什么特点? 继元谋人之后,已发现的中国境内的古人类中比较著名的有

七年级下册社会提纲【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社会提纲【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 知识点】 学习七年级历史知识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 才能酿出蜜来。X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一) 我国南北差异 区域 内容习惯上以秦岭一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 划分为北方和南方 北方(秦岭一淮河以北)南方(秦岭一淮河以南) 生活习惯 差异民居特色注重防寒保暖注重通风、散热、防雨 饮食习惯喜吃面食喜吃米饭 交通工具陆路交通公路、铁路和水运 气候差异气温差异气温带温带气候,比较干燥亚热 带和热带气候,比较湿润 1月均温低于00 c(00c) 冬季气温特点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夏季气温特点南北温差不大,全国普遍高温 降水差异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800mm)

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农业生产 差异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 主要经济作物花生、大豆、甜菜油菜、甘蔗、橡胶、油棕耕地类型旱地水田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河流水文及内河航运的差异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结冰,不利于航运河湖众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结冰,便于航运地形北方地区多平原南方地区多丘陵 主要能源资源的差异煤、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煤、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水资源丰富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二) 我国东西部差异 东部西部 自然条件地形东部地区平原广阔西部内陆地区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气候较为湿润气候干旱 资源环境水资源丰富,但矿产和能源短缺,且工业污染严重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但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严重。 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历史有较深厚的文化、经济、政治 基础灿烂的历史文化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目录详细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4------8 1从社区看我家 2在社区中生活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9------15 1乡村聚落 2城市聚落 3往来在区域之间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6------22 1带着地图定向越野 2带着地图去旅行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大洲与大洋 24------29 1人类的栖息地 2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课自然环境 30------41 1地形多样 2气象万千 3众多的河湖 4风光迥异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 42------52 1人口与人种 2语言与宗教 3国家和地区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53------56 1观察地球仪 2使用地球仪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 58------63 1稻作文化的印记 2用机械种庄稼 第二课与山为邻 64------69

1垂直的生计 2山地之间 第三课傍水而居 70------75 1耕海牧鱼 2水上都市 第四课草原人家 76------81 1逐水草而居 2现代化的牧场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82------87 1石油宝库 2沙漠绿洲 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88------92 1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 2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3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 4感受区域的发展 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 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 94------96 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97------100 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 101------103 第四课汽车城:蔚山 104------106 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 107------109 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110------113 1描述城市的位置和环境 2归纳城市的特色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基础知识汇总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基础知识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2.四大文明古国的社会阶级 4.《汉谟拉比法典》 地位:迄今发现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 实质(性质):是一部代表奴隶主意志的法律;是维护奴隶主对奴隶和平民统治的工具。

5.印度种姓制度 野蛮,开始进入文明时代,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7.列举四大文明古国中对现在还有直接影响的成就 (1)古埃及的太阳历; (2)古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 (3)古印度人发明的通用计数法 (4)古埃及的几何学、解剖学,计算等腰三角形,长方形等面积,推算圆周率为3.16; (5)古印度的佛教 (6)古代中国的文字 8.古代印度的佛教 1)佛教产生的时间:前6世纪 2)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尊称:佛陀,佛,释迦牟尼) 3)佛教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 4)传播:前3世纪,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兴盛一时,向外传播。 5)北传经中亚到中国内地,再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北传佛教(印度——中亚——东亚) 南传到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南传佛教(印度——东南亚) 6)宗教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 ①宗教倡导的宽容、慈善、诚信、尊重生命等观念对于社会道德改善和提高,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②宗教的负面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过度的信仰可能导致宗教极端主义和邪教的产生,有害于社会等。 7)宗教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何作用?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曾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起过重要作用。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由古代文明发展而来的,要理解古代文明,了解宗教的情况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西周 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1.建立者(周武王)、时间(公元前1046年)、都城(镐)。 2.分封制和宗法制 3.礼乐制度(周公制礼作乐)→规范贵族的身份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具体内容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1、我的家在哪里P4 (1)地图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在社区中生活 P7 2、乡村和城市P9 (1)聚落是指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先有乡村,再有城市。 (2)聚落形成的条件: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动植物资源丰富等。所以在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呈团状分布。而在山区,聚落数量少、规模小,沿河谷呈带状分布。而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很少或没有聚落。 (3)乡村聚落的房屋体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如云南傣族(热带季风气候)的高脚楼,通风防潮;西亚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气候)的厚墙小窗房,适应那里白天炎热、昼

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4)乡村聚落按生产活动的不同,可分为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 (6)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其实,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4、从地图上获取信息P16 (1)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比较和缓,是缓坡;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比较陡峭,是陡坡。(答题时一定要先说明等高线的稀疏或密集状况,再得出缓坡或陡坡的结论)具体见书本P17 (2)分层设色地形图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其中,一般来说,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丘陵,褐色代表高原,白色代表雪线以上。褐色越深,海拔越高;褐色越浅,海拔越低;绿色越深,海拔越低,绿色越浅,海拔越高。图册P9有缓坡、陡坡、鞍部、山脊、山谷,悬崖基本地形的等高线图,注意山脊处不可能出现河流,山谷处有可能孕育出河流) (3)按照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类型的地图。如金华小朋友去北京旅游,需要带中国交通图,北京旅游图。 (4)选择交通方式,需要考虑 路上需要的时间、路费花销和交通舒适程度。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新版) 第三中华明探 《中华明的曙光》教学设计 一、【程标准】 标: 2-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明的起和地域特征。 2-1-3:列举表明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解读:“列举”、“讲述”、“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找寻明起的标志及明的发展,知道中华明的延续性。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明探》的最后一,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明演进”中的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明区域,突出中华明渊。作为八年级与七年级衔接的这个单元,旨在为学生八年级学习历史做好适应性的准备,内容与原的八年级教材也有较大幅度的改动。尤其是本的第一框《中华明的曙光》,原八年级教材中古中国明的起是和其他三大古明起放在一,同属于“大河明”。现在把其他三大

古明放在前,而中华明放在后,不是否定它们的共性,而是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法,突出中华明渊。同时,也突出了中华明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延续性。 2、教材结构分析: 农业发展 字萌芽 阶级分化明的诞生 早期城市 原始宗教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明的起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明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明起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明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原始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感悟人类明的起和传承。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明诞生的史实依据。 教学难点:城市与农业聚落的区别,大河流域明产生的原因。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总整理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什么是史前时代?史前时代人们主要依靠什么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 2、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课人类相揖别 1、什么时候哪国科学家谁研究发现,高级生物是由什么生物进化而来? 2、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什么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什么? 3、古人类学家把什么看作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 4、人类特有的本领是什么? 5、人类诞生以什么为标志?至今有多少年历史? 6、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叫什么?距今多少年? 7、北京人距今多少年?生活在什么地方?开始使用什么火?火的使用有什么作用?过着什么样生活? 8、山顶洞人距今多少年?生活在什么地方?它是怎样取火?生活的群体是按什么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9、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貌特征的什么区别? 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1、根据什么变化,可把史前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工具有什么不同? 2、什么时候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怎样出现的? 3、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在哪里?请说出两方面的表现? 4、对比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文化特点的异同?(时间、地点、自然环境、建筑形式、反映的是什么流域的文化、主要农作物、驯养的动物、陶器) 5、世界上最早的村落出现在哪里? 6、史前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是什么? 2、描写特洛伊战争故事的是古希腊的什么史诗? 3、传说中黄帝的功绩有哪些? 4、传说中炎帝的功绩有哪些? 5、考古发掘和古代传说对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什么意义? 6、炎帝和黄帝距今有多少年?它们为什么被称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7、什么叫禅让? 8、谁三过家门而不入,用什么方法治理水? 9、请你谈谈在保护文物古迹时可能与哪些方面发生矛盾?你认为怎样保护文物古迹?保护文物古迹有什么意义? 第二单元 一、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 1、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大? 3、四大文明古国与哪些河流有关?说明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 1、 社区: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交往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社区可以是村庄、小城镇、街道,也可以是市区、郊区、大都市等) 2、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也是绘制平面图不可缺少的) A.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再有指向标的地图上采用此方法。指向标一般指向北方。 “经纬网定向法”是最准确的定向方法。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叫经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做“缩尺”。 公式:比例尺= ( 注意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1米=100厘米) 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 数字式。例如,1:10000 。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 比例尺 地图范围 描述的内容 大 小 详细 小 大 简略 C.图例和注记: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地图上用作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叫做注记。(常见图例—见P6) 3、社区的功能:社区具有政治功能(如,选举,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经济功能(如人们可以在社区超市购物),文化功能(如人们可以在社区内进行健身和学习,进行体育比赛、文艺活动及各种讲座和培训)和管理功能。 4、社区分:功能社区(例如:工业区,大学区,高科技园区,农场,生活小区,商业区等) 自然社区(例如:村落,城镇等) 行政社区(例如:街道,乡,镇,县,市等) 社区的差异:社区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规模不同;二是特色各异,包括城乡之间及城市内部之间的差异。 5、聚落是人类生活和聚居的场所。乡村和城市是聚落两大类型。先有乡村聚落后才有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牧村、林场和渔村。 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聚落规模宏大,建筑林立,街道交通便捷,文化娱乐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多、教育等等条件优越。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新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各单元练习卷

2013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中国领土辽阔,与中国面积接近的大洲是( B ) A.非洲 B.欧洲 C.大洋洲 D.南极洲 2.关于我国位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位于南半球,亚洲大陆东部 B.位于东半球,东临达西洋 C.大部分领土在温带,兼有热带 D.北回归线穿过台、浙、粤、桂 3.我国陆上疆界长达2万余千米,陆上领国有( C ) A .11个 B. 18个 C .14个 D .6个 4.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分为( D ) A.省、市、县三级 B.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 C.省、地、县三级 D.省、县、乡三级 5.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A )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青海省 D.西藏自治区 6.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区是( C ) A.西藏自治区 B.青海省 C.内蒙古自治区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我国人口分布的著名地理分界线是( C ) A.秦岭—淮河连线 B.漠河—腾冲连线 C.黑河—腾冲连线 D.天山—阴山连线 8.下列省区中,分布民族最多的省区是( C ) A.新疆 B.西藏 C.云南 D.贵州

9.关于我国地形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地形多种多样 B.山地面积广大 C.地势平坦,起伏和缓 D.地势西高东低 10.我国的四大盆地中,农业发达,物产富饶,有“天府之国”美称的有( D ) A.塔里木盆地 B.准噶尔盆地 C.柴达木盆地 D.四川盆地 11.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 B ) A.秦岭—淮河 B.大兴安岭—阴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 D.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云贵高原东缘 12.我国下列地区中,约6—7月多阴雨天气的是( A ) A.南方地区 B.青藏地区 C.北方地区 D.西北地区 13.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 C ) A.加固黄河大堤 B.在上游进行梯级开发 C.搞好中游水土保持工作 D.多开挖几条入海河道 14.航运价值大,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是( A ) A.长江 B.珠江 C.松花江 D.京杭运河 15.我国南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 A ) A.秦岭——淮河一线 B.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C.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SMJ(二)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第二课及探究一) 班级姓名学号 一、精挑细选:(相信你能从下列四个选项中挑出一个最佳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基本的社区分类是………………………………………………………………………() A.文化社区和综合社区 B.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C.政治社区和经济社区 D.巨型社区和微型社区 2.上海的钢铁工业区和江苏的华西村,按类型划分分别属于…………………………() A.功能社区和行政社区 B.自然社区和功能社区 C.自然社区和行政社区 D.功能社区和自然社区 3.围绕着人的不同社会活动而形成的社区叫……………………………………………() A.功能社区 B.自然社区 C.行政社区 D.城市社区 4.街道、乡、镇、县、市等社区是按…………………………() A.社区的地域大小分类的 B.社区行政管理范围分类的 C.社区综合状况分类的 D.社区不同的功能分类的 5.下列四个不同功能的社区中,你认为最适合居住的社区是……………………………( ) A.工业区 B.生活小区 C.商业区 D.高科技园区 6.深圳东门是店铺林立、商品丰富、人流繁多的地区,这里是…………………………() A.文教区 B.住宅区 C.商业区 D.工 业区 小强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儿盛产的板栗、竹笋通过网上销售,销往全国各地。这要归功于从外地引进的两个高学历人才:一个是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另一个是农业专家。据此回答7-8题: 7.小强所生活的社区属于…………………………………………………………………… () A.城市 B.农村 C.厂矿 D.街 道 8.小强的家乡与其它地区之间的联系有……………………………………………………() ①物产②资金③技术④人才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 ③④ 9.爸爸拨通了电话,“你好,天龙旅行社吗?请问七月份到海南旅游的团队还有吗?”小叶知道,这是…………………………………………………………………………………() A. 物产联系 B. 人才联系 C. 技术联系 D. 信息联系 10.如果你所在的社区里,一些公共的墙上出现了乱张贴的广告、传单,这时你应……()A.忍气吞声,照样居住 B.等待别人去清洁 C.与社区领导共同谋求解决的办法 D. 自己也到墙上去写字、画画 11. 下列不属于同一类型的社区是…………………………………………………………() A.西丽工业区和光明街道 B.公明镇、西乡、光明镇 C.深圳大学和侨新生活小区 D.南山科技园和光明农场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总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1、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P5 两足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脚逐渐形成;直立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变化,语言产生;直立还使头颅托置于脊柱上,使视野开阔,促进脑的发育,人脑逐渐形成。 2、观察图1-3,比较猿“手”与人手的区别。P5 猿“手”同攀缘生活相适应,大拇指短小,大鱼际肌群不发达,不能灵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而人手经过长期劳动,大拇指增长,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鱼际肌群发达。因此,大拇指能够同其他四指灵活对握,做出猿类不能做的精细而多样的动作。 3、劳动对人类的诞生都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劳动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P5 从猿到人的转变,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立行走,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和工具的制造,都离不开劳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现实意义: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促进社会的发展,劳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要以劳动为荣,热爱劳动,树立劳动观点。 4、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非洲、亚洲、欧洲等地) 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植物繁茂)P6 5、比较图1-6和图1-9,说说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颏,脸部仍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而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山顶洞人的脸部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了。 6、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 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石器与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生活群体是氏族。 7、远古人类的取火方式:雷电生火、草木自燃生火(天然火);钻木或击燧生火(人工取火)。 人工取火比天然火的好处:人类可随时使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自我测评]1.正确答案为B和C。2.可从身体形态(直立行走)、手的功能和面部特征等几方面思考。 3.排列顺序为:直立行走、打制石器、保存火种、熟食、人工取火。 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1、在世界农业、畜牧业起源时期,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整体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食物生产的革命(有了稳定的衣食来源)。①使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②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例如制陶、制革、纺织等以妇女为主的手工业;③促使农业村落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3、较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先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主要有哪些不同之处? 新石器时代的“新”表现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上。石镰作为磨制石器的代表,侧重于生产领域;陶器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具,侧重于生活领域 4、农业的产生、家畜的驯养、陶器的发明、与定居的实现有什么关系?P12 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磨制石器、陶器的出现,使人类逐渐开始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农业村落。定居生活促进了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也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5、半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半地穴式房屋。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气候冬冷夏热、干旱少雨,半地穴式的房屋冬暖夏凉。 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12.9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即东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线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而其余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地区。 5、我国地形的特点 地形种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3/2;地势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11、如何设计一条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 答:旅游线路的设计要全面考虑旅行的目的、行程时间、交通情况、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 1、台湾的位置: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海域,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边是太平洋。主体是台湾岛,此外有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构成 2、台湾的位置重要性:从海上交通来角度:台湾位于中国沿海南北航线咽喉,东亚通往东南亚,亚洲通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的交通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3.台湾之最:台湾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台湾最高的山:玉山 台湾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台湾最大的湖泊(旅游景点):日月潭 4、台湾的气候:台湾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台湾的降水东部多,西部少(夏季风的影响以及地形的影响)

5、台湾的地形特征:台湾山地多,平原少。山脉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只有西部沿海有较为宽广的冲积平原和盆地。可见,台湾地形特征: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浙江省地形也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6、受地形的影响,河流短小,落差大,水能丰富;自东向西流。 (不修建东西方的铁路:地形影响) 7、矿产分布:台湾山脉西部多产铁、石油,北部火山区有丰富的硫磺矿,东侧有铜、铁 8.工业和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西区 (西部开发历史悠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交通便利) 9、主要城市: 台北:台湾最大的城市,是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高雄: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第二大城市,其临海工业区是台湾最大的工业区。新竹: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摇篮(硅谷)台南:记载台湾开拓建设的历史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

(完整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历史与社会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一、我的家在哪里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1)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例如,0 50 100千米 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数字式:例如,1:5000000 (2)比例尺大小对地图的影响: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大、小、详);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小、大、粗)。注意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2、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还可确定其他四个方位)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按照指向标定方向。(平移指向标) 经纬网定向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说明。(熟悉P6页图1-6常见图例)(二)在社区中生活: 1、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2、社区的含义: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是构成社区的几大要素。 二、乡村和城市 (一)乡村聚落: 1、聚落的含义: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2、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乡村人们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它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3、乡村聚落景观和生产活动差异的原因: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环境等人文环境特点。(如:云南傣族的竹楼,防潮通风作用;沙特民居墙厚、窗小,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条件) (二)城市聚落: 1、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行政管理中心。 2、城市聚落的由来:城市聚落是有乡村聚落发展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村落----市井----集市----城市的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的观点,向上帝造人说发起了挑战。人是由古猿进化而 来的,直立行走是促进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立行走,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都离不开劳动。 2、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称为史前时代。在史前时代,人们主要依靠石制和木制工 具,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表现在:人工取火的成功,农耕、畜牧的发明,定居生活的实现。 3、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如果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 类巳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了。 4、我国境内以知的最早的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5、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开始使用天然火,巳掌 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术。使用打制石器,处在旧石器时代。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 6、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洞穴,巳会人工取火。山顶洞 人的外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上一样了。山顶洞人除了使用打制石器,也有经过磨光和钻孔处理的小件器物。巳使用骨针。但山顶洞人仍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生活群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7、根据生产工具的变化,考古学家把史前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 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要工具。新石器时代的居民还发明了陶器。 8、大约一万年以前,气候变得温暖湿润起来。环境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仅靠采集、狩猎 难以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于是,在一些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人们经过长期的尝试摸索栽培某些野生植物,驯养捕捉野生动物,以补充食品。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逐渐产生了。九千年前,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西亚地区。 10、19世纪末,在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岩壁上发现许多动物的形象,反映了当时这里人们的 狩猎生活。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制作了项链,人们已经有了审美观念;也有了宗教意识。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半坡遗址出土了小口尖底瓶,证明形成了科学知识的萌芽。 11、古代西亚,流传着一部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描写特洛 伊战争故事的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特洛伊人用木马计攻下了特洛伊城。12、炎帝的功绩有:发明耒耜,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号称神农氏,他还发明陶 器,开辟集市。黄帝的功绩有: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13、炎帝和黄帝是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著名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部落联合起来, 打败了东方强大的蚩尤部落,后来,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必背知识点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必背知识点 1.(1)元谋人、北京人(天然火)、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的位置(书本P46) 2. 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1).炎帝(神农氏)的主要功绩:发明耒耜,教人农耕,发明医药、陶器,开辟集市。(2)黄帝(轩辕氏)的主要功绩: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3.找出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及文明成就(书本P28) 中国:甲骨文、司母戊大方鼎、蛋壳黑陶杯古印度:发明阿拉伯数字、佛教 古巴比伦:空中花园、星期制度古埃及:金字塔、太阳历、分科治病 4. 西方文化之根是什么?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 (1)找出古希腊的主要城邦雅典和斯巴达(书本P50) (2)雅典的民主制度在伯利克里时期达到极盛,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政治特色:雅典——民主,斯巴达-尚武、专制 (3)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共和国的“元首” 2世纪成为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罗马人的小澡盆”-地中海 5. 阿拉伯帝国:8世纪中期,地跨亚非欧三洲,首都巴格达,政教合一,唐朝与其同时代 6.世界三大宗教 (1)西周分封制:基础是——宗法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西汉推恩令和监察制度(3)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和科举制:(是隋朝建立,唐朝时完善的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4)元朝的行省制度设宣政院,西藏正式归入我国的版图 8.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唐朝-筒车和曲辕犁;宋元-秧马和占城稻 9.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1)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农耕,奖励军功,建立县制影响——秦朝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2)北魏孝文帝(鲜卑族)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影响) 内容:说汉语,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族贵族通婚,推行汉人的官制和礼法。 作用: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10.秦朝、汉朝、唐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1)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2)汉武帝稳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 (3)唐朝繁盛的表现:A、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出现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和开元盛世局面。 ①完善三省六部和科举制②重用人才,善于纳谏③协调君臣和君民之间的关系 B、经济发达,国力强盛。①农业:曲辕梨和筒车②手工业:唐三彩 ③商业:长安成为一座国际性大都市,珠宝业成为长安的第三大产业。 C、社会开放,文化繁荣。①社会风气:中西互通,胡汉交融。②中外交流: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③文化繁荣:唐诗;道教;“颜体”;画家阎立本的作品等。④雕版印刷术:《金刚经》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 11. (1)丝绸之路(书本P99)新疆(喀什——深圳的对口经济特区)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了丝绸之路(起点长安,最远到达大秦即古罗马) 往来的商品:中国的丝绸、铁器、陶瓷、漆器;西方的毛皮、香料、药材、珠宝 历史地位和作用:1)沟通了亚洲和欧洲 2)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上发挥了巨大作用。(2)京杭大运河(P101) ①隋炀帝下令开凿的②中心在:洛阳,起止点:涿郡(今北京),余杭(今杭州)。自北往南有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条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③作用a、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b、南粮北运,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12. 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宋辽的澶渊之盟) 宋并立的政权:西夏—党项族,辽—契丹族;南宋并立:金—女真族,元朝-蒙古族 13. (1)四大发明:①造纸术(东汉蔡伦改造)、印刷术(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火药(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指南针(宋朝运用与航海事业);②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2)棉纺织技术:元代——黄道婆,教松江人民棉纺织技术《清明上河图》北宋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复习知识点

七下社会复习资料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一、国土与人民 ①我国的位置:北半球,东半球,中纬度,北温带,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P2图5-1)陆地面积约 几乎与整个欧洲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仅此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② 陆上邻 ③ 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海上邻国 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区,中国海岸线总长18000千米, (N o.3)舟山岛(N o.4)管辖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其优势在于:东部频临海洋,气候湿润有利于浓郁生产,沿海有众多优良港湾片与发展海⑤ 上事业; 西部自然资源丰富,且与中亚、西亚、欧洲相连,陆上交通便利。 (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位置、省会、简称(特别是云南、黑龙江、陕西、内蒙古、甘肃、等省的轮廓形状)⑧ 中国人口总数2010年达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94。 、蒙古族、 12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少数 云贵高原—地势崎岖、石林、溶洞广布 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开阔、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黄土覆盖最大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 面积最大的盆地—温带大陆性气候 准噶尔盆地—纬度位置最高的盆地—温带大陆性气候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高原山地气候 四川盆地—海拔最低、纬度位置最低、惟一一个在季风区的盆地—亚热带季风气候 面积最大的平原—温带季风气候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面积第二—温带季风气候 长江中下游平原—面积最小——亚热带季风气候 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山脉中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知识要点梳理

第三单元知识要点梳理 知识点1: 1、爱琴文明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起,先后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为中心,历时约800年,是古希腊文明的开端。 2、古希腊最重要的两个城邦:雅典、斯巴达。 3、雅典民主制在公元前5世纪达到极盛,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最高司法机构是陪审法庭。 4、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衰弱后,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直到16世纪。人们把这段历史时期叫做“中世纪”(即3世纪到16世纪)。 知识点2: 古希腊文明 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雅典:海上交通便利,商业贸易使城市繁荣起来。 雅典的民主制:①全体男性公民大会 ②“五百 人议事会”③官员抽签产生 ④陪审员抽签产生 ⑤陶 片放逐法保证民主 民主制的评价(实质):①使公民主动积极地参 政议政 ②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 隶、妇女和外国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斯巴达的军事:①一生都服从军事需要 ②男孩7岁开始军事训练 ③女孩也要练习跑步、投矛 彼此争战,消耗很大,公元前5世纪晚期以后,古希腊就衰弱下去。 古罗马 王政时代:公元前700年左右,罗马在地中海沿岸的亚 平宁半岛兴起,经历了200年的王政时代。 共和国时代:公元前500年左右,建立了罗马共和国。①共 和国的执政官权利很大,扈从肩上有“法西斯”。②罗马人 崇尚武力,军队作战英勇,战术高超。军团有青年兵、壮年 兵、后备兵,又分工兵、机械兵和骑兵,具有集团军的优势。 帝国时代: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罗马共和国“元首”, 独揽大权,实际上成为皇帝,罗马进入帝国时代。①2世纪, 地跨三洲,戏称地中海为“罗马人的小澡盆”②3世纪,分裂为东、西罗马,476年,西罗马在日耳曼人打击下灭亡。 从王政时代进入共和国时代,在屋大维建立帝国后迅速扩张,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阿拉伯帝国 查理曼帝国 法兰克王国: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查理统治时期征服了西亚绝大部分地区。 查理曼帝国:①800年,在罗马,教皇为查理举行加冕仪式,查理曼帝国诞生,查理是第一个皇帝。②封建制度形成。理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帝国分裂与英国兴起:843年,凡尔登签定条约,三分帝国。后发展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同时英国兴起。 从王国到帝国的转变中,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阿拉伯半岛:处于亚洲西部的炎热地带,气候干旱。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创立:穆罕默于622年创立阿拉伯国家,去世前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8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定都巴格达(是当时最大的城市),10世纪以后就逐渐衰弱下去。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的共同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