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信息技术的导课策略

浅谈信息技术的导课策略

2013·6教学研究

导课是一种富有魅力的教学艺术,教师的职责是在每节课中把这门艺术的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精彩的导课则是奠定这门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导课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如复习导入、范例导入、情境导入、对比导入、演示导入等,不同的课型可以采用不同的导课策略,同课型也可采用不同的导课策略。

一堂成功的信息技术课同样离不开一个精彩的导课策略,那么,何种策略导课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课常用的几种导课策略。

策略一: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

—是指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架设攀登新知识高峰的梯子,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的导课策略。

这种方法运用于新旧知识联系较强的内容,既可复习旧知识,又可由浅入深地探索新知识。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特点,复习方式可以采用上机操作和上台演示等,先让学生操作练习上节课所讲的内容,看是否掌握,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归纳总结,引出新课内容,导入新课,传授新知。

课例:闽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第12课《动作补间动画》。

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Flash常用绘画工具的使用,对什么是关键帧以及如何创建关键帧也比较熟悉,初步掌握了创建简单补间动画的一般方法,建立了对形状补间动画特征的感性认识,但是,学生对本课新介绍的动作补间动画是陌生的。

上课伊始,笔者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上节课制作过的“圆点变文字”形状补间动画,并请一学生上台演示操作过程,复习旧知识。在制作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在最后关键帧中进行的操作,通过操作中需要先将元件分离成“形状”这个关键性步骤自然地引出本课内容。这样“以旧引新”,帮助学生将“旧知”(形状补间动画)迁移到“未知”(元件)上,逐步建构对“未知”(元件)的理解,最终形成“新知”(动作补间动画)。

这种导课策略注重突出承上启下,提示学生要运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并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结和学生学习情绪的酝酿,对于构架知识的整体体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独特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策略二:范例导入

范例导入——

—是指通过向学生展示用课堂待授知识制作出来的范例作品,使学生对自己将要学习的任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

课例:闽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12课《制作封面》。

这一课以制作设计作文集封面为载体,学习在Word 中进行简单的平面设计。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Word文字处理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Word独立编排简单的文档作品,但巧妙地运用自选图形、文字格式的设置等方式进行色彩的和谐与搭配、主题突出的平面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的开始,笔者尽可能多地展示图书封面。

师:同学们,你们说这些封面漂亮吗?

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封面哪些地方漂亮,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回答。

生1:封面中字的样式很特别,字体、字号也不同。

生2:封面中有很多精美的图片。

生3:封面的标题很特别。

生4:封面的背景颜色很协调,很漂亮。

……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改变字体、字号和颜色以及

浅谈信息技术的导课策略

☆赖时通

(福鼎市实验小学,福建福鼎355500)

摘要:导课是一种富有魅力的教学艺术,一堂成功的信息技术课离不开一个精彩的导课策略。导课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如悬念导入、情景导入、激疑导入、演示导入等,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常用的几种导课策略。

关键词:导课策略;复习导入;范例导入;对比导入;激趣导入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1-0030-03

30

2013·6

在word中插入图片和艺术字的方法我们都已经掌握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设置封面的背景。

此课例中,笔者选择了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各类图书的封面做为主题,在导课时没有太多花哨的渲染和铺垫,直入主题。也正是因为如此,学生的注意力能很好地集中在观察封面上,从而找到封面的各种精美之处,而这节课的内容恰恰就是运用各种制作技巧制作封面,进行简单的平面设计。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清晰明了,导课自然水到渠成。

这种导课策略注重通过范例作品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产生视觉与听觉上的冲击,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变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未知领域知识的欲望。

策略三:对比导入

对比导入——

—是指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突出新授内容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

课例:闽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7课《逛海西,排游记》。

这一课以“游记”为载体,通过编排游记的主题活动,介绍了设置标题、设置文字格式、插入文本框及调整版面的方法,导课如下。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两篇游记,你们看看哪一篇好,为什么?

(出示游记,学生观看并思考。)

生1:我觉得游记一好,游记二只有文字没有图片。

生2:游记一好,它的标题醒目,运用了艺术字。

生3:我觉得游记一好,因为游记一中的文字也编排得很整齐,看起来很漂亮。

……

师:老师和同学们的看法一样,我也觉得游记一编排得漂亮,文章中使用了图片、艺术字及文本框等素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们的编辑方法,美化自己的游记吧。

这种导课策略注重突出矛盾性,凸显教学内容的作用和价值,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征服欲去学习新知识,更可贵的是,通过对比还能总结出新课中的作品评价标准,可谓一举两得。

策略四:激趣导入

激趣导入——

—是指教师运用各种方式,如谜语、故事、游戏或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视频、歌曲等为导入,帮助学生展开思维、丰富联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课例:闽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3课《书原来是这样印出来的》。

这一课通过传统印刷技术、拓印方法和现代印刷技术的应用,介绍了我国从古到今的印书过程。导课如下。

(1)播放视频:《2008年北京奥运会字模表演》片断。

(2)师: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气势恢宏的字模表演场景,视频画面形象地再现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技术的字模形态,从场景中可以看到,每位表演人员都代表一个点阵。活字印刷技术虽然早已被现代印刷技术所取代,但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也为有这样的祖先、有这样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追求效率的人们可以快速地从互联网上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但作为之前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载体——

—书的作用并没有被削弱,承担着印刷书的主要技术——

—印刷技术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了解印刷技术的发展过程,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对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3)课件显示课题:第3课书原来是这样印出来的。

这一导课过程通过观看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表演场面,重现了活字印刷技术的辉煌历史。学生在惊叹表演场面气势磅礴之余,也被我国灿烂的文化历史所折服,感受历史文化的巨大艺术魅力,从而激起学生了解历史的极大兴趣。在教师的讲解中,将学生的思绪转移到学习本课的知识中,顺势引出了课题。视频素材有很多,我们只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就能充分发挥它真正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都爱玩游戏,我们可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课例:闽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7课《输入谜面,猜谜底》。

字、词、句是汉语语言文字的基础,汉字输入是使用计算机处理中文信息的第一步。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键盘上大部分字符的操作,键盘操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引入了孩子们非常喜爱的一种益智、娱乐活动——

—猜谜语。导课如下。

(1)出示谜面,让学生猜一猜。

谜语:上不在上,下不在下,人有它大,天没它大(打一个字)。

大楼入口处(猜一福建地名)。

教学研究

31

2013·6教学研究

(2)叙述:谜语在我国源远流长,猜谜语,是同学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智力游戏。今天就让我们在“记事本”中互相出出题,猜猜谜语。比一比,谁出题最快,谁猜出的谜语最多。

(3)出示课题:第7课输入谜面,猜谜底。

这种导课策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要激活课堂,就要从“头”抓起,注重导课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学生高涨的学习和参与的热情带入到新课的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信息技术的导课策略可以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但无论怎样导课,都要紧扣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的认知与个性特点,合理设计导课策略。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课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无所谓最好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用我们精彩的导课去扣响教学的艺术大门。

[参考资料]

[1]有效教学的策略方法与技巧(上,下)[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

2004.

[2]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昌曙平]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已成为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主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任务驱动”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结构是:设计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教学总结。现行高中信息技术课本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指导,立足课程教学,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和策略,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重操作、实践性强的特点。以任务为中心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把握知识结构,带动对概念的理解和技能的形成,鼓励学生去动手实践,引导学生注重发现、探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教师的角度说,探究式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角度说,以完成任务为内容,学习目标十分明确,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

1.教师提出任务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提出的任务要贴近生活,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用计算机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其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如:信息技术基础中设计一个旅行计划这节里面,笔者设计了一个带领外地客人游

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陈丽娟

(庐江第二中学,安徽庐江231500)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新的教学方法,其代表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又结合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中最常用的方法。如何有效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值得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者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创新能力;思考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1-0032-03

3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