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FPD第二章 发光学基本原理2资料

FPD第二章 发光学基本原理2资料

(a)CsCl晶格的立方配位

(b)NaCl晶格的八面体配位

由于在四面体场中没有哪个轨道直接指向配位体,且

食品酶学考试重点

食品酶学重点 1、酶活概念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的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要的酶量。可以用每克酶制剂或每毫升酶制剂含有多少酶单位来表示(U/g或U/ml)。 2、生长因子概念功能 生长因子是指某些微生物不能用普通的碳源、氮源物质进行合成,而必须另外加入少量的生长需求的有机物质。 分类:化学结构分成维生素、氨基酸、嘌呤(或嘧啶)及其衍生物和类脂等四类 功能:以辅酶与辅基的形式参与代谢中的酶促反应 3、酶活性部位 活性部位: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和酶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4、酶有几种诱导物 诱导物一般可以分为3类: 酶的作用底物如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等 酶的催化反应产物如纤维二糖诱导纤维素酶 作用底物的类似物蔗糖甘油单棕榈酸诱导蔗糖酶 5、PAGE电泳几类 PAGE根据其有无浓缩效应,分为: 连续电泳:采用相同孔径的凝胶和相同的缓冲系统 不连续电泳:采用不同孔径的凝胶和不同缓冲体系 不连续PAGE分为: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浓缩效应 6、果胶酶几种 (1)聚半乳糖醛酸酶(PG):a.内切PG b.外切(exo-PG) (2)聚甲基半乳糖醛酸裂解酶(PMGL):即果胶裂解酶。 (3)聚半乳糖醛酸裂解酶(PGL) (4)果胶酯酶(PE) 7、几类酶包埋法 (1)凝胶包埋法 天然凝胶: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对酶活影响小,强度较差。 合成凝胶:强度高,耐温度、pH值变化强,因需聚合反应而使部分酶变性失活。 适用性:不适用于底物或产物分子很大的酶类的固定化。 (2)半透膜(微胶囊)包埋法 将酶包埋在由各种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小球内。 半透膜:聚酰胺膜、火棉膜等,孔径几埃至几十埃,比酶分子直径小。 适用性:底物和产物都是小分子物质的酶。 微胶囊:直径一般只有几微米至几百微米。 8、单体酶、寡聚酶、多酶复合体

食品酶学各章复习题汇总(本科)

食品酶学复习题 第一章 ?1、怎样理解酶的概念? ?2、国际酶学委员会推荐的酶的分类和命名规则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食品酶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 ?一、什么叫酶的发酵生产?酶发酵生产的一般工艺流程是什么? ?二、为什么酶制剂的生产主要以微生物为材料?常用的酶源微生物有哪 些? ?三、培养基组分的基本类别有哪些?各有何主要作用?酶的发酵生产中, 碳源的选择主要考虑哪些方面?氮源选择的最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三章 ?一、酶提取的主要提取剂有哪几种?怎样选择? ?二、在酶的分离纯化中,根据溶解度、分子大小、带电性和吸附性不同, 能够采用的分离方法各有哪些?其中效率最高的方法是什么?在方法的选择和顺序的安排上有何依据? ?三、常用的沉淀分离法有哪几种?其主要操作要领是什么? ?四、根据过滤介质截留物质颗粒的大小,可将过滤分为哪几类?其过滤介 质和截留特性分别是怎样的? ?五、什么是层析分离法?分为哪几类?基本原理分别是什么? ?六、凝胶过滤层析的分配系数Kd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怎样计算? ?七、什么是凝胶电泳?按凝胶组成系统分,凝胶电泳可分为哪几类?其基 本原理和主要用途分别是什么? ?八、什么叫等电聚焦电泳?其分离原理是什么? ?九、什么叫酶的结晶过程?酶结晶的条件和主要方法是什么? ?十、什么是真空浓缩?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第四章 ?一、什么叫固定化酶?酶的固定化方法有哪些?其基本概念分别是什么? ?二、酶固定化后,其性质是否有变化?都有哪些规律性变化?

第五章 ?一、淀粉糖酶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其作用特性分别是怎样的? ?二、什么是液化(型淀粉)酶?什么是淀粉的酶法液化?其有何优越性? ?三、什么是果胶物质和果胶酶?果胶酶是如何分类的? ?四、根据活性中心进行分类,蛋白酶可分为哪几类?其一般性质分别是什 么? ?五、酶活性中心中常见的功能基团有哪些?简述你对活性中心的理解。 ?六、你熟悉的蛋白酶有那些?其特异性分别是怎样的? ?七、什么是多酚氧化酶?简述酶促褐变的机理及其控制措施。 ?八、什么是脂肪氧合酶?它对食品质量有哪些主要的影响?如何控制? ?八、什么是葡萄糖氧化酶?它在食品工业有哪些主要应用? 第六章 ?1、酶在淀粉糖的生产中有哪些应用?主要的机理是什么? ?2、何为低聚果糖?其酶法合成原理如何? ?3、在焙烤食品和面条生产中,哪些酶制剂得到了应用?举例说明其用途 和作用机理。 第七章 ?1、果蔬加工中常用的酶制剂有哪些?其用途和原理是什么? 第八章 ?1、什么是ELISA?其基本原理是什么?酶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在食品 分析中有哪些应用? ?2、举例说明什么是酶生物传感器? ?3、举例说明酶抑制率法的基本原理和在食品分析中的主要应用。

第二章 基本原理和定理

第2章基本原理和定理 2.1亥姆霍兹定理 亥姆霍兹定理:任一个矢量场由其散度、旋度以及边界条件所确定,都可以表示为一个标量函数的梯度与一个矢量函数的旋度之和。 定理指出,由于闭合面S 保卫的体积V 中任一点R 处的矢量场Fr 可分为用一标量函数的梯度小时的无旋场和用另一个适量函数的旋度表示的无散场两部分,即为 F A Φ=-?+?? 而式中的变量函数和适量函数分别于体积V 中矢量场的散度源和旋度源,以及闭合面S 上矢量场的法向分量和切向分量。 1()1()d d 44V S V Φπ π''''???''= -''--??F r n F r S r r r r 1()1()d d 44V S V π π''''???''= -''--??F r n F r A S r r r r 2.2唯一性定理 惟一性定理:给定区域V 内的源(ρ、J )分布的和场的初始条件以及区域V 的边界 S 上场的边界条件,则区域V 内的场分布是惟一的。 场、源;范围 —— 时间间隔、空间区域; 条件 —— 初始条件、边界条件。 有惟一解的条件: (1)区域内源分布是确定的(有源或无源),与区域外的 源分布无关; (2)初始时刻区域内的场分布是确定的; (3)边界面上或是确定的。

重要意义: (1)指出了获得惟一解所需给定的条件; (2)为各种求解场分布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2.3镜像原理 镜像原理:等效源(镜像源)替代边界面的影响边值问题转换为无界空间问题;理论基础:惟一性定理 2.4等效原理 等效原理是基于唯一性定理建立的电磁场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原理。考察某一有界区域,如果该去云内的源分布不变,而在该区域之外有不同分布的源,只要在该区域的边界上同时满足同样的边界条件,根据唯一性定理,就可以在该规定区域内产生同样的场分布。也就是说,在该区域外的这两种源的另一种源是另一种源的等效源。 基本思想:等效源替代真实源; 理论基础:惟一性定理。 1. 拉芙(Love)等效原理 将区域V1内的源和用分界面S上的等效源和来替代,且将区域V1内的场设为零,则区域V2内的场不会改变。 2Schelknoff 等效原理 (1)电壁+磁流源 在紧贴分界面S的内侧设置电壁,则 J不产生辐射场,区域内V2 的场由 S J产生。 2m S (2)磁壁+电流源 在紧贴分界面S的内侧设置电壁,则m J不产生辐射场,区域内V2 的场由 S J产生。 2 S

酶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绪论 酶是生物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生物催化剂。 定义:酶是生物体内进行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受多种因素调节控制的具有催化能力的生物催化剂。 酶的重要两大类: 主要由蛋白质组成——蛋白类酶(P酶) 主要由核糖核酸组成——核酸类酶(R酶) 酶与其他化学催化剂的区别、特点: (1)酶的催化高效性通常要高出非生物催化剂催化活性的106~1013倍 (2)高度专一性 (3)温和的作用条件常温常压和温和的酸碱度条件 (4)容易控制酶的反应 (5)酶的来源广泛 第二章酶学基础 酶的活性中心:是它结合底物和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区域,通常是整个酶分子相当小的部分,它是由在线性多肽中可能相隔很远的氨基酸残基形成的三维实体。 必需基团:活性中心的一些化学基团为酶发挥作用所必需 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构残基; 非贡献残基(非必需残基):是除了酶的必须基团之外,酶蛋白的其余部分中的氨基酸残基。 8种频率最高的氨基酸残基:丝氨酸、组氨酸、胱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和赖氨酸。 酶的结构; 1、酶的一级结构:是催化基础,是把蛋白质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二硫键的断裂将使酶变性而丧失其催化能力。 2、酶的二级结构:是肽链主链不同肽段通过自身的相互作用,形成氢键,延一条主轴盘旋折叠而形成的局部空间结构。 3、酶的三级结构:是多肽在二级结构基础上,通过侧链基团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卷曲折叠,形成的特定构象。 4、酶的四级结构:是指由不同或相同的亚基按照一定排布方式聚合而成的蛋白质结构。具有四级结构的酶按其功能分,一类与催化作用有关,另一类与代谢调节关系密切。(亚基虽然具有三级结构,但单独存在时通常没有生物学活性或活性低,只有缔合形成特定的四级结构时才具有生理功能。) 活性中心空间构象的维持则依赖于酶蛋白的二、三级结构的完整性。 酶分子的结构域:是指蛋白质肽链中一段独立的具有完整、致密的立体结构区域,一般由40—4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酶的催化原理:(中间产物理论)在酶浓度固定的条件下,要达到最大初速率必须增加底物浓度,这是大多数酶的特征。酶先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络合物,进一步发生分解,形成酶和底物.。酶(E)与底物(S)结合生成不稳定的中间物(ES),再分解成产物(P)并释放出酶,使反应沿一个低活化能的途径进行,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所以能加快反应速度。 形成复合物的作用力: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力 酶与底物的结合模型 a.锁和钥匙模型课用于解释酶的专一性。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 (一)中国课程的词源 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中国古代课程大多指“学程”,即学业及其进程。 (二)西方课程的词源 英国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Curriculum是从拉丁语currere派生而来的,意为跑道,奔跑。 二、几种经典的课程定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这些科目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的总称”。 《中国大百科全书》:“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王道俊、王汉澜:“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课程即学习经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卡斯威尔和坎倍尔:“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所有经验。” 靳玉乐:课程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3.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这种定义认为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应该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技能。这种定义的基本假设是: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社会化。课程应该反映社会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这种课程的实质在于使学生顺应现存的社会结构,强调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学生转向社会。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教育》、《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 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4.课程即社会改造 这种课程定义是一种激进的定义。按照这种定义,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提出“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口号。按这种定义,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弊端、学生应关心、参与社会活动,形成从事社会规划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弗雷尔:批评资本主义的学校课程已经成了一种维护社会现状的工具,使人民大众甘心处于从属地位,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主张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的状态,

教育学原理配套练习题--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试题与参考答案(新)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放弃很简单,但你坚持到底的样子一定很酷! 1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 “学在官府”说明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________。 ( ) A. 生产力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科技 2.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教育与________的关系。 ( ) A. 经济 B. 政治 C. 人口 D. 文化 3.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这说明学生文化的________特征。( ) A. 过渡性 B. 非正式性 C. 多样性 D. 互补性 4. 人力资源理论是由____________提出的。 ( ) A. 舒尔茨 B. 亚当斯密 C. 约翰杜威 D. 裴斯泰洛齐 5. 教育既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又是文化本体。这体现了________。 ( ) A. 教育的文化功能 B.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C. 教育的本质属性 D. 教育的社会属性 6.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_________。 ( ) A. 规范作用 B. 动力作用 C. 引导作用 D. 爆发作用 7. _______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 ( ) A. 格塞尔 B. 卢梭 C. 霍尔 D. 高尔顿 8. _________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 ) A. 华生 B. 格赛尔 C. 洛克 D. 弗洛伊德 9. 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可以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__________。 ( ) A. 自学 B. 训练 C. 培训 D. 教育 10. 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 则称为___________。 ( ) A. 学生文化 B. 校园文化 C. 学校制度 D. 学校传统 1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说明了___________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 A. 社会环境 B. 教育 C. 遗传 D. 学校教育 12. 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是_________。 ( ) A. 实践 B. 主观能动性 C. 教育 D. 训练 13.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__________。 ( ) A. 校园物质文化 B. 校园组织文化 C. 校园精神文化 D. 校园制度文化 14. 人力资源理论说明了__________。 ( ) A.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5.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_____。 ( ) A. 主导因素 B. 决定因素 C. 物质前提 D. 无关因素 16. 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_________。 ( ) A. 学校精神文化 B. 学校物质文化 C. 学校组织和物质文化 D. 学校亚文化 17. 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其中第二个层次是________。 ( ) A. 生理活动 B. 心理活动 C. 社会实践活动 D. 思维活动 18. 有的人“大器晚成”,而有的人“少年得志”,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_ 规律。 ( ) A. 个别差异性 B. 不平衡性 C. 互补性 D. 阶段性 19. 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 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 ( ) A. 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 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C. 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 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20.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 ( ) A. 孔子 B. 孟子 C. 韩非子 D. 荀子 21. ________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 ) A. 个体生命发展 B. 个体身心演化 C. 个体身心发展 D. 个体身心变化 22.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 育所决定的。”这是___________的观点。 ( )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成熟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3. 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的说法反映了___的观点。( ) A. 多因素作用论 B. 白板说 C. 内法论 D. 外铄论 24.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做到________。 ( ) A. 相互衔接 B. 循序渐进 C. 长善救失 D. 教学相长 25. “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是__________的观点。 ( )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二因素论 D. 教育万能论 26.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_________。 ( ) A. 教育工作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B. 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 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 D. 教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27. 在教育工作中,“不陵节而施”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__规律。 (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个别差异性 D. 互补性 28. 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________趋势。 ( ) A. 递减 B. 递增 C. 不变 D. 倒U 型发展 29. 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________。 ( ) A. 认识和情感的特征 B. 情感和意志的特征 C. 气质和性格特征 D. 生理和心理特征 30. “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下列关于“个别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 ) A. 不同的认知特征 B. 不同的兴趣爱好 C. 不同的年龄和性别 D. 不同的价值取向 31. “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这是________提出的,体现了环 境决定论的观点。 ( ) A. 孟子 B. 荀子 C. 韩非子 D. 孔子

第二章 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课程编制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实施和评价课程等主要环节。 课程决策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广义的(理论的)层次。这一层次的决策在于对课程的方向问题做出基本的价值选择。课程的方向主要取决于社记者对课程的三大基础——社会、儿童和知识内容之间关系的处理 二是具体的(技术的)层次。这一层次的决策是在理论决策的指导下对课程要素(课程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以及课程评价)及其关系进行处理。 幼儿园课程编制就是通过上述两种决策拟制出“预定的课程”,即课程计划与方案,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修正进行“再设计”。 在幼儿园课程编制中,理论层次的决策是最为重要的,因为他决定着课程的方向。而理论决策的主要依据,是设计者对社会要求,儿童发展和人类知识在课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一)社会要求 课程是教育机构实现其教育职能的手段和途径。 教育的最基本职能是促使年轻一代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合格社会成员。 了解社会需要(包括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人的需要、国家、家庭的价值观和儿童发展的要求和期望)可以提高幼儿园课程对社会(包括谁

去和家庭)的适宜性,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更加符合社会要求的人。(二)儿童发展 在设计和实施时,必须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和学习的准备性,根据发展规律和学习活动特征来安排课程。 (三)人类知识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知识为儿童提供了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正确的对待世界的方法与态度。知识是儿童发展所需要的“营养”,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 知识包括多种形态:表征性的(以语言形式存在)、程序性的(以表象或动作形式存在)和价值性的(以情感和态度方式表现)。知识具有不同的价值:知识价值(了解周围世界)、发展价值(提高自己,改造世界)、评价价值(形成对人对事的态度)。 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生活、交往、操作活动而主动建构的过程。 设计课程时应把上述三个因素,即课程的三大基础结合起来考虑,以保证课程的平衡和多方面的适宜性。 要处理好课程决策中的各种问题,首先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儿童观、发展观、知识观、课程观)作指导,然后根据正确的指导思想来选择组织课程要素,并使其内部有高度的一致性。

第二章物流基本原理

第二章物流基本原理 要求:掌握物流学的基本框架和物流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建立物流学 理论体系的意义,了解物流学的主要观点。 主要内容:建立物流学理论体系的意义,物流学的理论体系框架,物流学的几个主要理论观点。 第一节建立物流学科理论体系的意义 一、物流产业发展急需物流理论指导 国内外物流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并且很有可能成为21世纪中国的支柱产业。但是,目前在国家的产业目录中没有“物流业”这个产业;企业进行工商注册登记时也不能有这项经营业务;国家统计局的官方统计口径也不把物流作为一个产业来对待;从国家到地方,再到企业,找不到关于物流的完整统计资料等。 物流理论体系的建立和物流理论研究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目前,物流科学的理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的本质特征也还没有被全面地揭示出来,在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也找不到理论答案,中国乃至世界上都缺少物流理论。这就出现了用传统的运输理论或储运理论来解释物流理论的现象,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的认识的偏差。如不从理论上正本清源,对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物流实践的发展强烈地要求物流理论的发展,必须迅速建立和发展物流理论体系。 二、物流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理论体系 物流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引入几个新概念、采用几种新技术、推广几个新模式的问题,伴随新的物流概念、技术、模式的引进,必然产生许多传统学科不能解释的问题,甚至带来传统学科之间在理论上的矛盾与冲突,这就必然涉及到物流与现有的许多学科(比如与交通运输、经济学等)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进—步研究可以发现,物流理论必需构筑在这些已有学科的基础之上,并且物流理论的建立首先需要将传统学科集成起来,以集成后的传统学科为依托,以崭新的物流概念、理论、技术、模式的应用为出发点,形成新的物流学科。物流是一门交叉学科,现代的物流服务需求不能通过单纯的运输或仓储等作业来满足,必需通过物流的方式来解决,物流的核心就是集成,物流就是追求更大、更高层次的系统范围的最优,这种集成需要新的理论指导,也产生了新的理论,集成将理论的外延进行了扩展,进而形成物流学科理论的核心。这种从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科的需求是物流研究的必然结果,也正好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物流理论体系的建立 物流学科包含的交通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等相关领域,在企业和政府的具体实践上,目前都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在理论研究和学校教育上,也是相对独立的,虽然这些相关领域在业务上的相关性和它们与物流的相关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的认识,但是,在计划经济色彩十分浓厚的政府管理部门和大学教育机构,现有的规定却在妨碍着实现它们之间的自然联系。 从现代物流的角度来看,将商品从供应链的一端转移到另—端的效率和成本,除了与运输有关以外,还与储存、包装、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管理活动有关,这些管理活动必需进行综合规划、设计和管理才能取得整个供应链运作的最优效果。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从更高的层次上

教育学原理配套练习题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试题与参考标准答案(完整版)

教育学原理随堂配套练习题 整编人:秦善鹏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硕士 2013年8月23日 1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 “学在官府”说明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________。 ( ) A. 生产力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科技 2.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教育与________的关系。 ( ) A. 经济 B. 政治 C. 人口 D. 文化 3.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这说明学生文化的________特征。( ) A. 过渡性 B. 非正式性 C. 多样性 D. 互补性 4. 人力资源理论是由____________提出的。 ( ) A. 舒尔茨 B. 亚当斯密 C. 约翰杜威 D. 裴斯泰洛齐 5. 教育既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又是文化本体。这体现了________。 ( ) A. 教育的文化功能 B.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C. 教育的本质属性 D. 教育的社会属性 6.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_________。 ( ) A. 规范作用 B. 动力作用 C. 引导作用 D. 爆发作用 7. _______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 ( ) A. 格塞尔 B. 卢梭 C. 霍尔 D. 高尔顿 8. _________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 ) A. 华生 B. 格赛尔 C. 洛克 D. 弗洛伊德 9. 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可以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__________。 ( ) A. 自学 B. 训练 C. 培训 D. 教育 10. 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 则称为___________。 ( ) A. 学生文化 B. 校园文化 C. 学校制度 D. 学校传统 1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说明了___________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 A. 社会环境 B. 教育 C. 遗传 D. 学校教育 12. 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是_________。 ( ) A. 实践 B. 主观能动性 C. 教育 D. 训练 13.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__________。 ( ) A. 校园物质文化 B. 校园组织文化 C. 校园精神文化 D. 校园制度文化 14. 人力资源理论说明了__________。 ( ) A.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5.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_____。 ( ) A. 主导因素 B. 决定因素 C. 物质前提 D. 无关因素 16. 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_________。 ( ) A. 学校精神文化 B. 学校物质文化 C. 学校组织和物质文化 D. 学校亚文化 17. 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其中第二个层次是________。 ( ) A. 生理活动 B. 心理活动 C. 社会实践活动 D. 思维活动 18. 有的人“大器晚成”,而有的人“少年得志”,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_ 规律。 ( ) A. 个别差异性 B. 不平衡性 C. 互补性 D. 阶段性 19. 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 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 ( ) A. 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 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C. 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 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20.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 ( ) A. 孔子 B. 孟子 C. 韩非子 D. 荀子 21. ________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 ) A. 个体生命发展 B. 个体身心演化 C. 个体身心发展 D. 个体身心变化 22.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 育所决定的。”这是___________的观点。 ( )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成熟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3. 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的说法反映了___的观点。( ) A. 多因素作用论 B. 白板说 C. 内法论 D. 外铄论 24.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做到________。 ( ) A. 相互衔接 B. 循序渐进 C. 长善救失 D. 教学相长 25. “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是__________的观点。 ( )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二因素论 D. 教育万能论 26.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_________。 ( ) A. 教育工作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B. 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 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 D. 教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27. 在教育工作中,“不陵节而施”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__规律。 (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个别差异性 D. 互补性 28. 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________趋势。 ( ) A. 递减 B. 递增 C. 不变 D. 倒U 型发展 29. 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________。 ( ) A. 认识和情感的特征 B. 情感和意志的特征 C. 气质和性格特征 D. 生理和心理特征 30. “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下列关于“个别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 ) A. 不同的认知特征 B. 不同的兴趣爱好 C. 不同的年龄和性别 D. 不同的价值取向 31. “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这是________提出的,体现了环 境决定论的观点。 ( ) A. 孟子 B. 荀子 C. 韩非子 D. 孔子

沟通的基本原理试题答案

都是沟通的基本原理 考试得分 100 课程考试已完成,现在进入下一步制订改进计划!本次考试你获得1.0学分! 单选题 正确 1.下列关于人际沟通、工作沟通、商务沟通三者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1. A 人际沟通的范围一定包含工作沟通、商务沟通 2. B 工作沟通的范围一定包含人际沟通、商务沟通 3. C 商务沟通的范围一定包含人际沟通、工作沟通 4. D 三者无包含关系 正确 2.工作沟通的核心不包括: 1. A 准确 2. B 关系 3. C 简单 4. D 高效 正确 3.良好人际沟通关系的核心不包括:

1. A 关系 2. B 态度 3. C 感受 4. D 语言 正确 4.下列选项中,不易引起沟通障碍的行为表现是: 1. A 讲话模糊 2. B 学术表现 3. C 言简意赅 4. D 信息不对称 正确 5.下列关于信息沟通的行为口号,说法错误的是: 1. A 扩大开放区 2. B 隐藏盲点区 3. C 缩小隐藏区 4. D 由专业人士探索未知区 正确 6.中国人反馈行为存在的三大问题不包括: 1. A 不全面

2. B 不主动 3. C 不习惯 4. D 不要求 正确 7.下列关于沟通的四大媒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1. A 有声音的语言——口头语言 2. B 没有声音的语言——书面语言 3. C 没有声音的非语言——体态语言 4. D 有声音的语言——内语言 正确 8.沟通的四个步骤依次是: 1. A 引起对方的注意、对方理解信息内容、对方接收信息、按照信息内容行动 2. B 对方接收信息、引起对方的注意、对方理解信息内容、按照信息内容行动 3. C 对方接收信息、对方理解信息内容、引起对方的注意、按照信息内容行动 4. D 引起对方的注意、对方接收信息、对方理解信息内容、按照信息内容行动 正确 9.沟通的三大基本原则不包括: 1. A 准确完整 2. B 迅速高效

(完整版)第二次酶学练习题-答案2007

第二章酶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酶促反应的特点为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 条件温和高效率高专一性可调节 2.酶活性的快速调节方式包括_________ 和_________ 。 酶原激活共价修饰调节 3.全酶包括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 酶蛋白辅助因子 4.酶的结合部位决定酶_____________ ,而催化部位决定酶的______________ 。 专一性催化反应性质 5.酶活性中心往往处于酶分子表面的______________ 中,形成区,从而使酶与底物之间的作用加强。 孔穴凹陷疏水 6.在酶蛋白中既能作为质子供体又能作为质子受体的、最有效又最活泼的催化基团是。 组氨酸的咪唑基 7.在胰凝乳蛋白酶的催化过程中,有质子从酶到底物的转移,此质子的供体是。 水 8.胰凝乳蛋白酶活性中心的电荷转接系统是由、和三个氨基酸残基依赖氢键产生的。 Asp102、His57及Ser195 氢 9.同一种酶有几种底物,就有个Km值,其中Km值最的底物,便为该酶的底物。

几小最适宜 10.加入竞争性抑制剂,酶的最大反应速度会,Km值会。 不变减小 11.一般别构酶分子结构中都包括部位和 部位,其反应速度对底物浓度的曲线是曲线。活性部位别构部位 S形 12.测定酶活力时,底物浓度应,反应温度应选在, 反应PH选在,反应时间应在反应的期进行。 过量适宜范围适宜的范围初 13.表示酶量的多少常用表示。 酶活力单位 14.在标准条件下,1mg酶在1min内转化了2umol底物,那么 mg酶代表1个酶活力单位。0.5 15.酶原激活的本质是的形成和暴露的过程。 活性中心 16.丙二酸是酶的抑制剂。 琥珀酸脱氢酶竞争性 17.延胡索酸酶只对反丁烯二酸(延胡索酸)起催化作用,而对顺丁烯二酸则无作用,因而此酶具有专一性。 几何异构 18.米氏方程为。V= Vmax[S]/(Km+[S]) 19.酶能加速化学反应的主要原因是和结合形成了,使呈活化状态,从而了反应的活化能。 酶底物 ES中间复合物底物降低 20.酶实现高效率催化的主要因素、、 、。 邻近效应定位效应底物分子敏感键形变多功能催化

第二章基本原理和定理

第2章基本原理和定理 亥姆霍兹定理 亥姆霍兹定理:任一个矢量场由其散度、旋度以及边界条件所确定,都可以表示为一个标量函数的梯度与一个矢量函数的旋度之和。 定理指出,由于闭合面S 保卫的体积V 中任一点R 处的矢量场Fr 可分为用一标量函数的梯度小时的无旋场和用另一个适量函数的旋度表示的无散场两部分,即为 F A Φ=-?+?? 而式中的变量函数和适量函数分别于体积V 中矢量场的散度源和旋度源,以及闭合面S 上矢量场的法向分量和切向分量。 1 ()1 () d d 44V S V Φπ π''''???''= -''--??F r n F r S r r r r 1()1()d d 44V S V π π''''???''= -''--??F r n F r A S r r r r 唯一性定理 惟一性定理:给定区域V 内的源(ρ、J )分布的和场的初始条件以及区域V 的边界 S 上场的边界条件,则区域V 内的场分布是惟一的。 场、源;范围 —— 时间间隔、空间区域; 条件 —— 初始条件、边界条件。 有惟一解的条件: (1)区域内源分布是确定的(有源或无源),与区域外的 源分布无关; (2)初始时刻区域内的场分布是确定的; (3)边界面上或是确定的。

重要意义: (1)指出了获得惟一解所需给定的条件; (2)为各种求解场分布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镜像原理 镜像原理:等效源(镜像源)替代边界面的影响边值问题转换为无界空间问题;理论基础:惟一性定理 等效原理 等效原理是基于唯一性定理建立的电磁场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原理。考察某一有界区域,如果该去云内的源分布不变,而在该区域之外有不同分布的源,只要在该区域的边界上同时满足同样的边界条件,根据唯一性定理,就可以在该规定区域内产生同样的场分布。也就是说,在该区域外的这两种源的另一种源是另一种源的等效源。 基本思想:等效源替代真实源; 理论基础:惟一性定理。 1. 拉芙(Love)等效原理 将区域V1内的源和用分界面S上的等效源和来替代,且将区域V1内的场设为零,则区域V2内的场不会改变。 2Schelknoff 等效原理 (1)电壁+磁流源 在紧贴分界面S的内侧设置电壁,则 J不产生辐射场,区域内V2 的场由 S J产生。 2m S (2)磁壁+电流源 在紧贴分界面S的内侧设置电壁,则m J不产生辐射场,区域内V2 的场由 S J产生。 2 S

酶学知识点

第二章酶与辅酶 知识点 第一节酶的化学本质(pro & RNA) 在生物体的活细胞中每分每秒都进行着成千上万的大量生物化学反应,而这些反应却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且速度非常快,使细胞能同时进行各种降解代谢及合成代谢,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生物细胞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以极高的速度和很大的专一性进行化学反应,这是由于生物细胞中存在着生物催化剂——酶。酶是生物体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特殊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1.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异同* 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不同于一般的催化剂,它具有条件温和、催化效率高、高度专一性和酶活可调控性等催化特点。酶可分为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解酶类、异构酶类和合成酶类六大类。酶的专一性可分为相对专一性、绝对专一性和立体异构专一性,其中相对专一性又分为基团专一性和键专一性,立体异构专一性又分为旋光异构专一性、几何异构专一性和潜手性专一性。 第二节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底物浓度(S)、酶液浓度(E)、反应温度(T)、反应pH值、激活剂(A)和抑制剂(I)等。其中底物浓度与酶反应速度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关系为米氏方程,米氏常数(K 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它的物理意义是当酶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竞争性抑制作用、非竞争性抑制作用和反竞争性抑制作用分别对Km 值与V max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 第三节酶的作用机理** 酶的活性中心有两个功能部位(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酶的催化机理包括过渡态学说、邻近和定向效应、锁钥学说、诱导楔合学说、酸碱催化和共价催化等,每个学说都有其各自的理论依据,其中过渡态学说或中间产物学说为大家所公认,诱导楔合学说也为对酶的研究做了大量贡献。 胰凝乳蛋白酶是胰脏中合成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其活性中心由Asp102---His57----Ser195构成一个电荷转接系统,即电荷中继网。其催化机理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水解反应的酰化阶段,第二阶段为水解反应的脱酰阶段。 第四节同工酶和变构酶及共价修饰酶** 同工酶和变构酶是两种重要的酶。同工酶是指有机体内能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其酶蛋白本身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功能不完全相同的一组酶(基因比蛋白质多);变构酶是利用构象的改变来调节其催化活性的酶,是一个关键酶,催化限速步骤。 酶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现在的基因工程、遗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和生物工程等领域都有酶技术的参与。 第五节维生素与辅酶* 维生素是生物生长和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在天然食物中含量极少,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这些维生素既不是构成各种组织的主要原料,也不是体内能量的来源,它们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在物质代谢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代谢过程离不开酶,而结合蛋白酶中的辅酶和辅基绝大多数都含有维生素成份。机体缺乏某种维生素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基本原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基本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年龄特征:指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年在身心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2、广义的教育: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3、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 活动。 4、教会教育:即教会学校教育,通常指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会设立和管辖的学校,主要有僧侣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以培养对上帝虔诚和服从教权与政权的教士为 目的。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 天文、音乐、合称“七艺”,各个科目都贯穿着神学。 5、骑士教育:指欧洲中世纪俗封建主的教育,主要培养和训练骁勇善战、具有军事征战能力、保卫封建制度的卫士。重点学“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但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 6、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7、遗传素质:指个体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个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 二、填空题: 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产生于生产劳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2、教育的功能主要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发展个性功能。 3、教育产生的观点主要有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三种学说。 4、教育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在历史性、永恒性、相对独立性三个方面。 5、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沟通的基本原理答案

沟通的基本原理 单选题 正确 1.下列关于人际沟通、工作沟通、商务沟通三者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1. A 人际沟通的范围一定包含工作沟通、商务沟通 2. B 工作沟通的范围一定包含人际沟通、商务沟通 3. C 商务沟通的范围一定包含人际沟通、工作沟通 4. D 三者无包含关系 正确 2.工作沟通的核心不包括: 1. A 准确 2. B 关系 3. C 简单 4. D 高效 正确 3.良好人际沟通关系的核心不包括: 1. A 关系 2. B 态度

4. D 语言 正确 4.下列选项中,不易引起沟通障碍的行为表现是: 1. A 讲话模糊 2. B 学术表现 3. C 言简意赅 4. D 信息不对称 正确 5.下列关于信息沟通的行为口号,说法错误的是: 1. A 扩大开放区 2. B 隐藏盲点区 3. C 缩小隐藏区 4. D 由专业人士探索未知区 正确 6.中国人反馈行为存在的三大问题不包括: 1. A 不全面 2. B 不主动

4. D 不要求 正确 7.下列关于沟通的四大媒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1. A 有声音的语言——口头语言 2. B 没有声音的语言——书面语言 3. C 没有声音的非语言——体态语言 4. D 有声音的语言——内语言 正确 8.沟通的四个步骤依次是: 1. A 引起对方的注意、对方理解信息内容、对方接收信息、按照信息内容行动 2. B 对方接收信息、引起对方的注意、对方理解信息内容、按照信息内容行动 3. C 对方接收信息、对方理解信息内容、引起对方的注意、按照信息内容行动 4. D 引起对方的注意、对方接收信息、对方理解信息内容、按照信息内容行动 正确 9.沟通的三大基本原则不包括: 1. A 准确完整 2. B 迅速高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