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4.2 流水地貌及其冲积物

4.2 流水地貌及其冲积物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 流水地貌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流水地貌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长江三峡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河流的溯源侵蚀 B.河流的下蚀 C.河流的侧蚀 D.河流的溶蚀 解析长江三峡是流水下切侵蚀形成的。 答案B 2.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其中凹岸侵蚀属于( ) A.溯源侵蚀 B.下蚀 C.侧蚀 D.垂直地面的侵蚀 解析凹岸侵蚀以侧蚀为主。 答案C 读图,完成第3~5题。

3.图中B处的地形名称是( ) A.冲积扇 B.河口三角洲 C.山脊 D.悬崖 4.图中河流堆积物从B处到A处堆积的情况是( ) A.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地堆积 B.由B处到A处依次是黏土、粉砂、砂、砾石 C.由B处到A处依次是砾石、黏土、粉砂、粗砂 D.由B处到A处依次是砾石、砂、粉砂、黏土 5.图中C处河段河谷形态及所受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V字形,流水侵蚀 B.V字形,流水沉积 C.槽形,流水搬运 D.槽形,冰川侵蚀 3题,图中B处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由于地势变平坦,河道变宽,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第4题,图中河流从B处到A处是从上游到下游的过程,在河流的沉积过程中,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因此,由B处到A处依次是颗粒由大到小的砾石、砂、粉砂、黏土的分布。第5题,图中C处河段位于河流的上游,受流水侵蚀作用,河谷呈V字形。 4.D 5.A 河迹湖又称牛轭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下图①②③④示意某河迹湖的形成过程。读图,完成第6~7题。

6.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河迹湖的演变顺序是①③④② B.a处沉积作用明显,b处侵蚀作用明显 C.该河迹湖肯定位于平原地区 D.河流的流向是自c向d 7.该河迹湖的作用可能有( ) A.阻滞河流泄洪 B.适合渔业生产 C.扩大了河流航运里程 D.扩大灌溉范围 解析第6题,牛轭湖形成就是河道不断弯曲,当河曲越来越弯,曲流呈“Ω”形。洪水期,曲流颈被冲开,河流从截弯取直处流动,原有河曲被废弃,形成牛轭湖,故A项正确;牛轭湖形成初期,河流沿河曲摆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图中a处是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b处是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B 项错;牛轭湖多发生在地势平坦地区,有明显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而内蒙古高原地势也平坦开阔,所以不一定都在平原地区,C项错;本题没有说明是南半球或北半球,所以不能判断河流流向,D项错。第7题,湖泊可以调蓄洪水,利于泄洪,A项错;本题虽未说明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但如果是淡水湖,则适合渔业生产,B项正确;河流裁弯取直后,河流从直的河道航行,缩小了河流航运里程,C项错;扩大灌溉范围,一般与修建水利工程有关,图中并没有表明,D项错。 答案6.A 7.B 8.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河流的侵蚀地貌教案

4.3 河流的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课程题目: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上第77页——81页)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分析: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对学生达到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实际例子来实现;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面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外力因素。教材相关的教学要求: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认识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相应的地表形态。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也是地理学以致用的一个体现。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以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对某些知识如河流侵蚀的三种方式在理解时还有一定的困难,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列举出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并说明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说出河谷地貌的发育过程过程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老师在黑板上的版图及其讲解让学生了解流水侵蚀的三种形式以及 分别对地表形态形成的影响; 2.通过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河段侵蚀作用及河道特征的 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河谷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河谷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 ◆教学方法:课件辅助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用时:15-20min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又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本节课主要河流地貌为案例 来剖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师:河流地貌,就是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使沿程物质发生侵蚀、搬运、 堆积,从而形成的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师:我们以长江为例,我们把长江分为三个河段,湖北宜昌以上为上 游,宜昌到江西省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从长江的纵剖面图 可以看到,上游的河流比降很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因此,这三 个不同的河段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地貌景观。这些地貌形态到底是 怎样形成的呢?接下来进入本节课的内容。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制作人:王建梅审稿人:梁昌国[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通过前面的方法,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以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本节涉及许多新名词。如河漫滩、弯道环流等,因此在讲解中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将知识深如浅出,用现象代替难懂的名词。 [教学目标]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类型及形成与发展过程。 3.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河谷的演变过程。 2.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河流侵蚀作用对河谷产生的影响。 2.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侵蚀。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教具] 图册,板图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地址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冰川、流水、风或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流水作用比较常见,如我们生活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河流地貌中的堆积地貌。下面我们就以河流地貌及其发育的情况为例,来认识外力作用是如何对地貌形态产生影响的。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1

<教师讲解> 河流的发育过程都是由河水向河源不断推进,因此,河源段受河流作用时间最短为河谷发育早期,中游经较长时间发育,河谷宽展为中期,下游河流作用时间长,河谷宽浅,为成熟期,所以我们可以以河流的不同河段来说明河谷的发育过程。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自西向动注入东海。在长江的上游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虎跳峡。<地图册P37>。 学生讨论:虎跳峡有什么特点?这种景观是怎样形成的? 答:虎跳峡谷壁陡峭,河流湍急,河谷深而窄,横剖面呈“V ”型。 (补充)<河谷下切剖地下含水层,获得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形成河谷> 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下能和溯流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形成“V ”型河谷。 (板书)(1)早期以下蚀和溯流侵蚀为主“V ”型 左图中指出荆江河段,河流蜿蜒蛇形。 (教师讲解) “V ”型河谷形成以后,河流落差变小,下蚀减弱,侧蚀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和,河流弯曲,河谷拓宽。河流在弯曲河道,受离心力的作用,表层水流由凸岸流向凹岸,在水压的作用下,水流由底部从凹岸流回凸岸,凹岸水流速度快,受到侵蚀,而侵蚀的物质在水流的作用下,被搬到凸岸堆积。(如板图) (板书)(2)中期: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弯曲。 (教师讲解)随着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河流更加弯曲,河谷宽而浅,呈“V ”型。 (板书)(3)成型期:下蚀为主,河谷宽而浅呈“V ”型。 (书P77)图,总结河谷的不同发育阶段,河谷的特点。 (过渡)由于河床坡度降低,导致流速减慢,或者其他原因引起河流搬运能力降低,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板书)(二)河流堆积地貌 1.洪积—冲积平原 (对照板图,天山北麓的洪和扇)(我国西北) 山区:洪水期,流速快,携带大量的砾石和泥沙→水流出山口 度减慢→物质堆积→洪积扇→洪积平原 (冲积扇主要在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 洪积扇以谷口为顶点,由扇顶到扇缘,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为砾石、碎石、 砂、粉砂、粘土、在扇缘,水土质易好,往往形成干旱地区肥美的绿洲,如天山北麓的绿洲。 2.河浸滩平原 (如图)(教师讲解沙浸滩的形成并板书) 河流中下游地区,下蚀弱,侧蚀强→(凹岸堆积)凸岸侵蚀→水下堆积体→ 地势平缓 河道开阔 →水流速 枯水期露出水面→河漫滩 洪水期继续堆积 →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

流水沉积地貌(学案)

流水堆积地貌 主备人程益芹审核人吴雷云 【学习目标】 1.了解河流堆积貌的形成过程 2.理解河流堆积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异同点 【学习过程】 学前质疑: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 1、能否例举河流堆积地貌? 2、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共同条件?又有哪些不同? 自主学习----------内容梳理 1、流水堆积地貌: 流水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下来,就会形成堆积地貌 2、流水堆积地貌类型 分布地区作用过程地貌类型 山前水流流出_________,地势_________,河道_________,流速减慢,物 质_________,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冲)积扇。洪(冲)积扇 不断扩大而彼此相互联合。_________平原 中下游地 区河流在凸岸_________,形成水下堆积体,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 _________。洪水季节,继续接受堆积。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 _________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_________连接在一起。_________平原 入海口水下坡度_________,加上海水_________作用,流速_________,泥沙 沉积在河口前方。_________平原 合作探究: 1、比较三种流水堆积地貌形成的共同点有那些?三种地貌的形成有哪些差别? 2、议一议:黄河在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其重要条件有哪些? 3、《全球三角洲告急》文章中指出,像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等很多三角洲都在不断萎缩,预计到2100年,某些三角洲的面积可能会消失80%以上。而另据百度百科介绍,面积仅次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俄罗斯勒拿河三角洲仍在不断拓宽。那么到底哪些三角洲会萎缩,哪些会扩展呢?根据所学知识能不能分析其中的道理?

《流水地貌》教学设计

《流水地貌》教学设计 授课人:__刘建___ 授课学科:__地理__ 授课时间:___年___月___日 一、选题背景 1.教材与授课内容分析 授课内容: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使用教材:结合《普通高中2017级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参考教材《湘教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上进行添加、删减与整合。 2.授课对象与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段学生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上曾学习过有关地形的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生大多生活在大城市,对该类型地貌陌生,缺少感性体验,理解各种地貌的特征和形成会有一定困难。 (3)大部分学生在自然地理学习方面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部分学生有一定地貌相关知识的旅行研学与影视、网络媒体学习经验。 3.授课时间 1课时(45分钟) 二、设计思路 采用任务驱动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多媒体演示与动手实验相结合的学习手段,达成三维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分析、建构与拓展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作用的主要途径是流水侵蚀、流水搬运和流水堆积三种。 (2)观察有关地理图片,识别各种流水地貌名称,说明其主要特征,并简单掌握基成因。 2.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培养通过观察与实验来了解地理现象发现地理规律的方法 (2)引导学生熟悉掌握案例分析、问题探究、合作互助、拓展迁移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归纳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运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方法去分析、处理人地关系。 (2)通过对我国流水地貌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流水作用的主要途径;不同河段流水地貌的主要差异; 教学难点:不同河段流水地貌的主要成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成因。 五、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教法:多媒体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讲授法 学法:观察归纳、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1.建议使用阅读自学、合作讨论的方法 2.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能够以流水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使用归纳思维导图的方法,整理流水作用的典型地貌。 六、教学准备 1.导学案(预习、探究、拓展)2.PPT文稿(含视频图片)3.实验用具(细砂、量杯、白纸、大课本共8套) 七、教学过程

主要地貌类型简介

喀斯特地貌 简介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类型和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态,而地下则发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 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丹霞地貌 简介 现今定义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主要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 简介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 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类型和分布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丹霞地貌 简介现今定义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 黄土地貌 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一般厚 50~200 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地貌特征与类型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 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 成因和过程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黄土塬、梁、峁等地貌类型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各种沟谷则是强烈侵蚀的结果。 冰川地貌 分布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 现代冰川作用区的冰体部分按形态分为:①大陆冰盖。如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②冰帽。③山地冰川。 风蚀地貌 概念与类型风蚀地貌是风力吹蚀、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3 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①风蚀石窝。陡峭的迎风岩壁上风蚀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②风蚀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又称石蘑菇、风蘑菇。③雅丹地貌。河湖和土状④风蚀城堡。⑤风蚀垅岗。⑥风蚀谷。⑦风蚀洼地。 分布风蚀地貌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火山地貌 由地壳内部岩浆喷出堆积成的山体形态。

41常见四种地貌类型,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学案(无答案)-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

常见四种地貌类型,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了解河流、海岸、风沙、黄土、冰川、喀斯特等地貌类型。 2.通过阅读分析课文,认识主要地貌类型的学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山河的千姿百态、雄伟壮丽,激发爱国热情。 3.通过阅读地图、图表、图片等材料,能从图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 4.能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重点难点】 1.通过自读了解河流、海岸、风沙、黄土、冰川、喀斯特等地貌类型。 2.通过阅读分析课文,认识主要地貌类型的学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山河的千姿百态、雄伟壮丽,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点一/活动一:河流地貌和海岸地貌 1.河流地貌 3.(1)定义: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_____、_____和_____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 4.(2)形成条件: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_____的地貌类型。 5.(3)类型:地貌类型中包括_____与_____地貌两类,前者有:侵蚀河床、侵蚀阶地、谷地、谷坡;后者含: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地貌类型,可以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对河流阶地的类型及其河谷的结构的研究,可以分析河流地貌的过去,了解现在,预测河流发育的未来。 2.海岸地貌 6.(1)定义:海岸地貌就是海岸在构造运动、_____、_____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进、海退,导致海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7.(2)形成条件: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在这一基础上,波浪作用、_____、_____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地被侵蚀,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 8.(3)类型: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_____地貌和_____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

第三章流水地貌(1)

第六章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一节风成地貌 所谓风成地貌指风对地表松散碎屑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地貌。由此看出风沙地貌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地表必须有丰富的松散碎屑物。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而且比较集中,年蒸发量常超过年降水量的若干倍,甚至上百倍,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地表出现大量的物理风化碎屑物,并且地表植被稀疏,疏松的沙质裸露地表。因此,干旱半干旱地区具备了风沙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第二,地面风力较大,且频繁,能够吹扬疏松的地表物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面增温较快,气流上升,造成地面气压差,所以干旱半干旱地区风的强度和频度都比较大。再加上该地区地势一般开阔,植被稀疏,自然屏障较小,风力强劲,影响范围广,能够使地表疏松碎屑物发生迁移和堆积,形成大面积的荒漠。 所以,风沙地貌一般出现在世界各个干旱半干旱地区,全世界荒漠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左右。我国沙漠和戈壁的面积为109.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4%,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当然,风沙地貌并不局限于干旱半干旱区,只要有丰富的沙漠、平坦裸露的地表和一定强度的风力,也能形成各种风成地貌,例如豫东和豫北平原的黄河古道区,现代沙质海岸等地方均可见到风沙地貌。 一、风沙流 风经过松散物质所组成的地表,当风速达到使沙粒脱离地表进入气流中移动的临界速度(即起沙风速)时,才能形成风沙流。起沙风速的大小与沙粒粒径和地表性质等自然条件有关。 根据观察,在粒径0.1-0.25mm为主的干燥裸露的沙质地表中,起沙风速一般为4-5m/s。一般来说,沙粒粒径与起沙风速呈正比,沙粒粒径愈大,起沙风速也愈大。 风沙流中沙粒大小与高度的关系,一般是离地表愈高,细粒愈多,主要是悬移;愈近地表粗粒愈多,主要是跃移和蠕移。 风沙流中高度愈低含沙量愈高。据观测,绝大部分沙粒都在离地表30cm以内,特别集中在10cm以下。当风速为5m/s时,测得含沙量90%都分布在地表10cm之内。

河流的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一课时河流的侵蚀地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以河流地貌为例,讲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 地表形态的影响; 3 .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能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自然界中河谷地貌的形成原因; 2.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三、德育目标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河谷发育过程。 【教学难点】 1.对溯源侵蚀的理解; 2.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甲乙 1.在本章的第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我们分为两类,分别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其中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风化、侵蚀、搬动、堆积。 3.常见的外力又有哪些呢?一一风,流水,冰川,生物,波浪。 3 .观察两幅图片,图中所展示的地貌是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河流。 过渡:河流地貌是自然节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上节课我们以“山岳 的形成”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这节课我们将以 “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来进一步学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板书] 二、讲授新课 1.观察两幅图片中,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有什么区别? ――甲是河流的侵蚀地貌,乙图是河流的堆积地貌。这就是我们常见的两种河流地貌。首先我们来学习河流的侵蚀地貌。[板书] 2.河流的侵蚀地貌: ①理解河流地貌的涵义:侵蚀——河流侵蚀——河流的侵蚀地貌。

高一地理主要地貌类型

地貌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的形成原因、形态特点及典型分布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及阅读;地貌与人类经济活动的相互影响。 2、地位与作用 本专题是在《板块运动》和《岩石与矿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进一步讲述地貌与人类经济建设活动的联系,贴近学生生活,对于学生认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为以后人文地理部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辨认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等主要典型地貌类型的图片,并说出正确的判定原因。 2、能说出河流上、中、下游明显的地貌差异,以及曲流、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3、能正确解释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并说出其典型的分布地区。 4、阅读等高线地形图,能读出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正确辨认出山峰、盆地、鞍部、山谷、山脊、陡崖以及陡坡和缓坡,并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安排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

5、能举例说明地貌对人类经济建设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珠穆朗玛峰继续抬高和崇明岛面积不断增加原因的分析,明确地貌是在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2、阅读“长江上、中、下游地貌”图,发现各游段地貌的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3、阅读“喀斯特地貌类型示意图”,认识峰林、孤峰、溶蚀盆地、落水洞、地下河、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并归入地表喀斯特或地下喀斯特。 4、利用化学方程式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5、结合“中国地形图”和黄土地貌的图片,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的形态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究黄土地貌区人与环境的关系。 6、通过观看动画演示,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结合相应的练习题,分析地形图所表达的山峰、缓坡等地理信息,并规划农业和工程建设,体会地貌对人类经济建设的影响。 7、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地貌形态对农业、工程建设、旅游、城市布局等经济建设活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欣赏各种地貌图片,感受自然之美,熏陶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对徐霞客的了解,体会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3、通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锻炼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

流水地貌

课题流水地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风力、流水、波浪等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了解流水作用的主要途径是流水侵蚀、流水搬运和流水堆积三种。 3)观察有关地理图片,识别各种流水地貌,能区分河流上、中、下游河段的地貌差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分析河流三个河段的地貌成因;通过教师启发、师生互动的形式探讨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有效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归纳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运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方法去分析、处理人地关系。 2)通过对我国长江等河流上、中下游地貌的了解,增强国情意识,激发建设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流水作用的主要途径;不同河段流水地貌的主要差异;流水地貌的主要成因。 教学难点:不同河段流水地貌的主要成因;流水地貌与人类经济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和问题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读图观察、比较归纳并参与讨论。 教学过程

(主要流程) (主要环节设计及意图说明) 环节一:课题引入和知识准备 [导入] 一组地貌图片(分别在内力作用为主和外力作用为主影响下的地貌景观) [认知] 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是直接相关的,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1、什么是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通过哪些自然要素作用,有哪些表现形式? {设计用意: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联系旧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明确本 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所属地位,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各种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奠定基 础} 环节二:以流水地貌为例,师生共同探讨 [情景设置] 河流地貌图片、长江上、中、下游河段地貌、中国地形图、长江分段景观等地理图片。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是陆地上分布最为广泛的地貌类型和第四纪沉积类型。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研究,对于水工建筑、道路桥梁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水土保持及灭害防治、河运航道、地下水赋存条件以及砂矿地质等方面都具有最普遍而广阔的意义。 在暴雨或大量积雪消融时,所形成的瞬时洪流称暂时性水流。暂时性水流形成的侵蚀地形是侵蚀沟,沟床中的水流堆积物称冲沟堆积物。沉积于沟口的沉积称洪积物。 在半干旱气候带的松散沉积层之上,在植被稀疏的缓坡地区侵蚀沟可以发展得很快,使地形遭受强烈的分割,蚕食耕地,破坏道路,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淤塞水库河道,冲沟密布还使潜水位下降,造成危害甚多,为黄土高原的沟堑纵横,称为侵蚀沟。侵蚀沟中被侵蚀破坏的碎屑物质,洪水期被搬运出沟口后,由于水流分散,坡度急剧减小,流速降低,这些碎屑物质遂堆积于沟口,形成一种半圆冲出锥堆积物称为冲出锥。 洪积扇是在暴雨季节,山区洪流沿河谷流出山口时,由于山区与山麓之间地形相差悬殊,水流出山口后形成散流,水流厚度、流速迅速减小;同时还因地表水的蒸发及通过山口松散沉积物时的迅速下渗,使水量大大减小,搬运力急剧减弱,由洪流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山口处呈扇形堆积形成的。过去不同时期的河谷底部(河床及河漫滩部分),由于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强,被抬升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以上,呈阶梯

状分布于河谷谷坡上,这种地貌称为河流阶地。每一级阶地都经历了两个形成阶段:首先是以侧方侵蚀为主,形成宽广的河谷,同时堆积冲积层;然后下切侵蚀加强,切开冲积层,形成阶地陡坎。 冲积平原是大河的中下游发生大量堆积而形成广阔的地带。可以分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三部分。 山前平原是从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带,成因上属于冲积洪积型。当河流流出山口到平原后,河床坡降急剧减小,水流呈扇形散开,河道分汊,水流厚度减小,其动能大大减弱,形成冲洪积扇形平原。 中部平原是冲积平原的主要部分,组成中部平原的沉积物主要是冲积物,但也夹有湖积物及风成堆积物,位于中部平原的河流,以汊道式的游荡型河流为主,众多的河流甚至几个水系组成一个冲积平原。 滨海平原成因上属于冲积海积平原。其沉积物颗粒更细,沼泽面积大,并伴有周期性海水入侵。在滨海地区有典型的海岸带的沉积及残留的地貌,如海岸砂堤(贝壳堤),以及泻湖、海湾等。

典型地貌及景观特点流水地貌

典型地貌及景观特点 《流水地貌》导学案 【课标要求】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几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观察,识别不同区域的各种流水地貌。 2.地理实践力:参与模拟实验,探究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各种流水地貌的成因,归纳其地貌特点。 4.人地协调观:增强生态保护意识,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和生活。【学习过程】 一、观看图片,识别各种流水地貌。 ①②③ ④⑤⑥ 二、实验探究: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实验器材:塑料盆,沙土、塑料瓶、水、黏土砖 实验目的:演示流水地貌 观察思考: 1.沙土坡、平坦的盆底、瓶中的水分别代表了自然界中的什么? 2.实验中你观察到流水的哪几种外力作用? 3.观察在哪里侵蚀?现实当中会形成那些地貌?黏土砖充当了什么?

4.观察堆积物的位置、形状、颗粒的大小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现实当中流水沉积会形成那些地貌? 5.大多聚落选择在流水沉积地貌分布,为什么? 6.推论:流水作用为主的地貌出现在 地区(干湿地区)。为什么? 活动:说出下列四个地貌名称,并说明其各自特点(学法指导:景观特点可以 从形态、地势、质地、坡度等方面进行描述) 甲:地貌名称,特点。乙:地貌名称,特点。丙:地貌名称,特点。丁:地貌名称,特点。 三、观看微课,探究喀斯特地貌: 甲乙 丁丙

1.描述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的景观特点? 2.举例说明喀斯特地貌区的溶蚀与淀积作用?归纳影响此地貌的主要条件。 3.分析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四、课堂总结 五、学以致用 下列是我国不同地区的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 A B C D E F G H

人教版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的地貌类型

人教版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 一、单选题 下图为第五套人民币20元背面图,该版面景观为桂林山水,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读图完成1-2题。 1.该版面景观所表示的地貌是 A.海岸地貌 B. 喀斯特地貌 C. 冰川地貌 D. 风沙地貌 2.下列关于该地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地貌可以发展旅游业 B.该地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C.该地貌适宜建大型水库 D. 山间小盆地可以发展种植业 丹娘沙丘位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河谷中夏季云雾缭绕,冬季风力强劲,且水位季节变化大。美丽的沙丘与碧蓝的雅鲁藏布江水、远方的雪山、近处的峻岭、蓝天白云组合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下面左图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右图为“丹娘沙丘景观图”。读图,完成3-5题。 3.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A.风力堆积 B. 流水堆积 C. 冰川堆积 D. 海浪堆积 4.该沙丘的沙源主要是 A.印度洋海滩 B.青藏高原疏松的土壤 C. 附近沙洲和河漫滩 D. 塔克拉玛干沙漠 5.丹娘沙丘增长速度最小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读某地貌模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8题。 6.由图可知 A. 扇缘带地下水埋藏深 B. 沉积物主要是风力作用形成 C. 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缘带,沉积物颗 粒逐渐变大 D. 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条件 良好,适合农耕 7.地貌主要分布于 A. 河流入海口 B. 河流出山口 C. 大江大河中下游 D. 盆地中心 8.该地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①③②④ D. ②④③① 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右图)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读“丹霞地貌景观图(左图)”完成9-10题。

第八章风力地貌及其堆积物讲解

第八章风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风力地貌(aeolian landform):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地貌。包 括风沙地貌和黄土地貌。 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即在副热带高压区(南、北纬15°—35°),如北非撒哈 拉和西南亚的阿拉伯沙漠等地,或温带内陆区(北纬35°—50°),如苏联的中亚,我国西北和美国西部等。 一、风砂作用 风将地表沙粒吹离地面,随气流运动形成风沙流。它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风沙作用。 (一)风砂侵蚀作用 风砂流:风沿地面吹动时,可将地面松散物质吹起进入空气中,这种携带砂的气流,称风砂流。 只有当风速达到使砂粒脱离地表进入气流中移动的临界速度(即起砂风速)时,才 能形成风砂流。起砂风速大小与砂粒粒径、地表干湿及植物多少等自然条件有关。 风蚀作用( aeolian erosion):风沿地表前进时,由于风力或携带碎屑物对地表的岩石和松 散沉积物的吹毁或磨损作用,称风蚀作用。 包括吹蚀和磨蚀两种方式。 1吹蚀作用:一定风力作用下,未固结或固结差的细粒物质发生移动而离开原地,当风力进一步增大,较粗物质也被带走,从而使地面遭受破坏。 最容易被剥蚀的粒径为0.08毫米。剥蚀物的粒径与流速平方成正比。 发生吹蚀作用的力有:迎面冲力;碎屑粒上下风速不同产生的上举力;紊流产生的 上举力。 吹蚀作用的方式:其一、当风的迎面冲力和上举力的合力超过碎屑粒的重量和地表 摩擦力时,碎屑粒便被吹扬而去。 其二、被风吹扬起来的碎屑物在沿地表运动时,对组成地面的碎 屑进行撞击,致使后者推移。 吹蚀作用强度取决于风速和地面性质。风速越大、地表颗粒越细、松散、干燥,吹蚀越强。 2磨蚀作用:砂粒一旦起动,在地表附近形成风沙流,移动的风沙流对地表岩土冲击、摩擦,使其遭受磨蚀。 磨蚀作用强度取决于风力和地面性质。0--0.5米,尤其是10厘米高度范围内,沙砾数量最多,磨蚀作用最强。

第四章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

第四章陆地流水地貌及沉积物 §1、地面流水地貌及沉积物 一、片流地貌及沉积物 1、片流:沿着斜坡缓慢流动的暂时性面状流水。特点:水层薄、流水慢。 区域:斜坡至坡脚。作用:形成斜坡地貌的重要动力。 2、洗刷作用:片流破坏斜坡上的物质的过程。坡度在40°-50°作用最强。 3、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麓披盖,形成似裙裾形态的堆积地貌。 4、坡积物的特点:a 分布在坡脚;b 细砂、粉砂、粘土为主;c 从山 坡到坡脚由粗变细;d 夹细粒碎石砂土透镜体;e 分选、磨圆差;f 基本无层理;g 在垂向,从上到下由粗变细。 二、洪流地貌及沉积物 1、洪流:沿着冲沟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特点:流速快,动力大。区域: 沿冲沟。作用:形成山地地貌的重要作用。 2、洪流:(1)剥蚀地貌(侵蚀沟),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四个阶段:细沟、 切沟、冲沟、坳沟; (2)堆积地貌:冲出锥、洪积扇、洪积平原。 3、冲出锥特征:a 面积小,锥形;b 锥面坡度大;c 岩相分带不明显。 4、洪积扇: 特征:a 面积大,扇形;b 坡度较小;c 岩相分带明显;d 扇面发育沟槽;e 发育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地貌上划分为:扇顶、扇形、扇缘。 扇形相(扇中相):洪积扇的主体,厚度最大,扇面坡度5°-10°,干

涸的辫状水系发育;主要由砂、砂砾、砂质粘土组成,在剖面 上形成由漫洪相的砂土夹槽洪相的砂砾构成典型的“多元结 构”。该带的潜水面较高,含水层丰富,适宜开采地下水,植被 发育。 扇缘相:坡度小于5°;沉积物较薄,主要由粘土、砂质粘土构成,含少量砂质透镜体,粘土和砂质粘土层发育“纹泥状”薄层理; 此处物质细,透水性差,易发展沼泽,植被发育;发育垂直节 理,易产生地面沉降、崩塌等地质灾害。 扇顶:粗大的砾石、砂砾,夹有砂质透镜体,沉积物厚度大,砾石分选性差,具一定磨圆和叠瓦状排列,砾石间充砂、粘土混合物, 具充填式结构,潜水位低,植被不发育。 5、洪积平原:由若干个洪积扇连接成大型的向盆地、河谷或平原缓倾斜的 组合地貌。 6、洪积物成分:角砾石、砂、粘土,简单;结构:分选、磨圆差,多元结 构(水流不集中且多次改向)。 7、泥石流:含大量碎屑物质、密度高、粘度大、饱和的高速度运动的重力 流。特点:密度大,搬运能力强,是洪流的5-50倍,爆发 突然,破坏力大。(花岗岩、石英岩、混合岩地区不利于其形 成) 8、泥石流堆积物特点:(1)结构:有层而无理,砾石AB面逆指上游;(2) 次生构造:泥包砾、泥球、充填构造、压楔构造,0.5m以上 砾石有碰击纺锤状碰坑或擦痕。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特征与成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特征与成因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是陆地上分布最为广泛的地貌类型和第四纪沉积类型。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研究,对于水工建筑、道路桥梁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水土保持及灭害防治、河运航道、地下水赋存条件以及砂矿地质等方面都具有最普遍而广阔的意义。 在暴雨或大量积雪消融时,所形成的瞬时洪流称暂时性水流。暂时性水流形成的侵蚀地形是侵蚀沟,沟床中的水流堆积物称冲沟堆积物。沉积于沟口的沉积称洪积物。在半干旱气候带的松散沉积层之上,在植被稀疏的缓坡地区侵蚀沟可以发展得很快,使地形遭受强烈的分割,蚕食耕地,破坏道路,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淤塞水库河道,冲沟密布还使潜水位下降,造成危害甚多,为黄土高原的沟堑纵横,称为侵蚀沟。侵蚀沟中被侵蚀破坏的碎屑物质,洪水期被搬运出沟口后,由于水流分散,坡度急剧减小,流速降低,这些碎屑物质遂堆积于沟口,形成一种半圆冲出锥堆积物称为冲出锥。洪积扇是在暴雨季节,山区洪流沿河谷流出山口时,由于山区与山麓之间地形相差悬殊,水流出山口后形成散流,水流厚度、流速迅速减小;同时还因地表水的蒸发及通过山口松散沉积物时的迅速下渗,使水量大大减小,搬运力急剧减弱,由洪流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山口处呈扇形堆积形成的。过去不同时期的河谷底部(河床及河漫滩部分),由于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强,被抬升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谷坡上,这种地貌称为河流阶地。每一级阶地都经历了两个形成阶段:首先是以侧方侵蚀为主,形成宽广的河谷,同时堆积冲积层;然后下切侵蚀加强,切开冲积层,形成阶地陡坎。冲积平原是大河的中下游发生大量堆积而形成广阔的地带。可以分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三部分。山前平原是从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带,成因上属于冲积洪积

常见地貌类型1

高考地理综合题专题16——常见地貌类型及其成因 典型例题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左图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右图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指出图7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6分) (2)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6分) (3)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8分) (4)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试推断其依据。(4分)

典型例题二:(2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湖南省简图及天子山部分景观图 材料二丹霞地貌是红色砂砾岩在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针状、柱状、峰林状等地貌。张家界著名景点天子山即为此种地貌。材料三湖南矿藏丰富且埋藏浅,有色金属产业一直是该省支柱产业,该行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资源开采无序,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低,工业废弃物弃置情况严重,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结构严重初级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 (1)说出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6分) (2)简述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6分) (3)根据材料,说出湖南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有利资源条件。(6分) (4)请你针对湖南有色金属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产业发展措施。(9分)

典型例题三:下图中M国,有50多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造船厂,对外贸易发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根据右图,描述甲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3分) (2)说明甲半岛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原因。(3分) (3)分析M国大力发展海运的主要原因。(4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