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章 第一节 文学媒介的含义与演变

第四章 第一节 文学媒介的含义与演变

第四章   第一节 文学媒介的含义与演变
第四章   第一节 文学媒介的含义与演变

第四章第一节文学媒介的含义与演变(2009-12-26 14:35:58) 本章主要介绍文学媒介的有关知识,了解文学媒介的历史演变及其对文学的意义。

一、文学媒介的含义与演变

人与文学发生关系的载体,是文学传播的外在物质形态以及渠道。包括语音媒介、纸张媒介电子媒介、电脑媒介等类型。这里的“文学”仍然是一个需要借助载体体现出来的抽象之物,“文学”远在文字发明之前即已产生了,所以,“文学”的最早载体是口语。而“人”首先是指用口语表达自己感受的作者,其次还预示了隐含的读者(针对口语文学来说就是“听者”)。由此来看,“文学媒介”其实是在活动和交往中产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它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文学作品的来源和走向。

弄清文学作品的位臵对我们认识“文学媒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文学作品是由“文学媒介”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文学媒介”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学作品的中心地位也就决定了“文学媒介”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所以,现在要做的一件事是要把“文学媒介”从文学作品中剥离开来,并加以集中探讨。文学作品的构成是个复杂的问题,但是“文学媒介”相对来说简单多了,它就是指支撑文学存在的载体。但是这里有一个需要弄清的问题是“文学媒介”与“文学符号”的区别。众所周知,文学这种艺术形式采用的符号是语言,正是从这个意义

上,文学被称为语言的艺术。而“文学媒介”则是直接从物质层面上对文学作品加以界定的。

(一)语音媒介

文学可以有多种分法,如果从媒介的角度来分,文学可以分为口语文学、书面文学、影视文学和网络文学这几类。如果仅从是否应用文字这个方面而言,文学大致可以分成无字文学(口语文学、广播文学、影视文学等)与有字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等)两大类。在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时期里,各族人民都在寻求保存自身文化的方式。其中一个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记忆口头代代相传。

(二)纸质媒介

文学在从诉诸听觉的语音转向供人阅读的视觉产品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文字的发明。文字的发明把飘忽不定的口语固定了下来,但也丧失了其原本的部分生动性。所以,如果说口语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那么相应的文字就是一具冰冷的僵尸。但是这丝毫也不降低语言转向文字的历史意义。仅从文化的保存这一方面来说,文字的功绩就足以补偿它所造成的一切损失。不管文字出于何人之手,它的出现使文学得到了第一次改观:从转瞬即逝的声音中定格于竹木帛纸的上面。特别令人自豪的是,纸质媒介基本上是由中国的两大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合成的。它的

直接产品就是书以及后来的报刊等。以竹木帛纸为主要形式的纸质媒介大抵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手工刻写与机械印刷。如果说手工刻写是通过把对象加以固定以利于保存的话,那么,印刷则是通过对原作的大量复制以达到广为传播的目的。也就是说,同为纸质媒介,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异的。确切地说,严格意义上的“书”是机械印刷的产物,而早期的被贯串在一起的竹简木简之类的东西只不过是它的雏形而已。

中国是一个讲究书法艺术的国家,汉字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工具,也是一种美妙的艺术。仅从它的字体演变也可以看出这一点: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退一步说,即使复制的是苏东坡的手稿,仍然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因为经过印刷的复制品只能提取其形,却无法传达其神。所以,对于习惯用毛笔的中华民族来说,经过复制产生的大量书法作品尽管貌似手稿,却已陷入酣睡,远非其清醒活动时可比矣。再说,手稿反映的往往是作者特定时刻的心境。据说著名的《兰亭序》就是王羲之在兰亭聚会这个特定场合下写出来的,后来他又写了许多次,但都不如当时那篇写的好。所以,严格地说,所有的手稿都是不可重复的即兴之作。从这个角度来说,毛泽东主席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它既是对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情感记录,又是气势雄浑的革命史诗,还是精美绝伦的书法作品。

(三)电子媒介

1、广播媒介。

广播、电影和电视这三种主要电子媒介无疑都是电子科技催生出来的崭新文学媒介,但是它们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广播非常接近先民的口语媒介,但是它不再是那种单纯的文化保存活动,而是一种主动的传播行为。而且听者根本看不见说话的人,通过无线电波,不同地方的人可以同时聆听那个隐匿者的声音。所以,广播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的想象力。这种声音几乎可以网罗文学的各种样式:诗文朗诵,歌曲欣赏,小说联播,广播剧,戏剧与电影录音以及演讲谈话采访等等。总之,凡是以声音为媒介的材料都可以通过广播播放出来,只要拥有一个终端接受器,即广播或收音机就可以了。由于广播是一种主动的传播行为,因而一般具有明确而固定的节目安排。在某种意义上,它相当于用来听的报纸。尽管广播缺乏视觉形象,却具有自身的优势,特别是对于音乐等听觉艺术来说更是如此。

作为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媒介,广播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首先,广播是一种面对广大范围内民众的传播,因此,广播并非一种纯粹的文学媒介。换句话说,文学作品只不过是它传播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往往还不是核心部分。因为广播具有非常鲜明的功利性,最能表明这一点的是新闻和广告,它们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宣传和推销倾向。因此,广播内容的主体其实是当前社会现实问题,其中文学的地位十分类似于报纸中的副刊。由

于广播是以各种不同节目片段构成的连续体,处于其中的文学节目往往处于非文学节目的分割包围之中,这就在有意无意之中形成了对文学的解构,以至破坏了接受文学的氛围。尽管广播中的多个频道为听众提供了一定的选择度,但是每一个频道的构成大体上都比较接近。包括那些专门的娱乐频道也难免遭受广告的干扰,这在电视中更加明显。其结果往往是文学被非文学的东西淹没了。这直接破坏了接受的整体性,接受者不得不在一个或多个频道之间徘徊,结果所得到的只不过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

其次,广播在高超的技术性基础上会生发出某种主动性。这种主动性就体现在不论是否有意,人们总是处于声音的笼罩之中。这就是传播学中所谓的“注射模式”。

2、电视媒介。

上述广播的两个特点在电视中进一步增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文学媒介的电视和广播十分相似,因为它跟报纸广播一样都是由不同栏目和节目滚动相间构成的一个板块。只不过它集报纸和广播的优势于一身,并且改善了报纸的那种静止画面,而成为象现实生活一样逼真的连续运动。由于视觉的加入造成视听融合的新局面使得文学形象得以根本的改观。此前的口语媒介中的形象飘忽不定,而纸质媒介中的文学形象需要读者的转化,即借助文字想象出相应的画面,而电视则把伴随着声音的形象直接呈现到观众面前:风景有声有色,人物栩栩如生。所以,电视虽然是一种综合性艺术,但是其主体其实是视觉,而听觉往往处于

附属地位。

事实证明,媒体对人的听觉注射所造成的影响远远小于视觉注射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广播的听觉注射只是从接受方式而言的,也就是说它拓展的是一种接受空间的更大可能性,至于接受有没有效果便不在它的能力之内了。

3、电影媒介。

和广播电视相比,电影要算是比较纯粹的文学媒介了。但是它仅限于小说和剧本等叙事性文学,而诗歌和散文一般是无法进入其中的。电影出现的基础是照相机和摄影术,世界上第一张照片是法国人约瑟夫〃尼塞弗尔〃尼埃普斯在经过13年的反复实验后于1826年拍摄的他住房窗外的景况。他把一块涂有能感光的沥青层的白蜡板放臵在暗箱里,把暗箱固定在他的工作室的窗口,曝光了8个小时,再经过熏衣草油的冲洗,获得了人类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后来,他同画家路易〃科克〃曼得〃达盖尔合作,继续进行摄影术的研究。

但是和纸质媒介相比,包括广播、电视和电影在内的电子媒介有一个严重的不足,它们都是由他人操纵运行的,在时间中展现和消失。作为一个被动的角色,接受者不能确定节目的编排,也无法控制节目的去留,不对口味的节目令人厌倦,而扣人心弦的瞬间又会转眼不见。只有等录象带和光盘出现之后,这种现象才得以改观。录象带和光盘作为声象的复合体,它们很接近占有空间的书。就象随时可以翻看某页书一样,人们可以随时打开光

盘中的任何一个精确到秒的画面。至此,人类的复制技术终于达到了它的颠峰,时间再也不是难以控制的东西,它已经被封存在固定的空间之中,随时可以在此后不同的时间里得以重现。(四)电脑媒介

电脑即计算机(computer),其原义是“计算器”,也就是说,人类发明计算机的最初目的是想用它处理复杂的数字运算。这种人工计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的法国大思想家帕斯卡。活动在人们眼前的文字和画面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简单地说,用智能ABC打出一篇文章,然后用它很快地复制出一篇又一篇完全相同的文章。看来,电脑中的复制进程似乎又简化了:怀旧之情中酝酿着的是对后世的洞察和憧憬。因而,本雅明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复制理论。复制被杰姆逊认为是“后现代的一个基本主题”,后现代主义文化也因此被称为一种复制文化,这是本雅明的前瞻性所在。针对文学来说,串联在网络中的电脑媒介就相当于在电视媒介那种现场直播的基础上把文学的创作者和接受者沟通了起来,也就是说它通过一个真实的虚拟空间实现了作者与读者的即时互动。作品写成发在网上之后,马上就会有大量的读者浏览,并对其做出回应。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到几乎消失的地步,相对于纸质媒介来说,这可以称之为“不经出版的交流”。

网络文学的最大特色就在这里:它把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创作活动和接受活动的分裂现象焊接融会在了一起。当然,电脑媒介

也不是纯粹的文学媒介,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纯粹的文学媒介:从口语媒介到纸质媒介,再到电子媒介和电脑媒介都是如此。但是却存在一个其他因素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同一个媒介中的其他因素和文学的关系问题。其他因素对文学可能是滋润性的,比如口语媒介中的非文学语言,纸质媒介中的绘画;但是也可能是干扰性的。

(五)从媒介演变看文学与科技的关系

推动人类社会从造纸、印刷这些机械媒介发展到广播、影视和电脑这些电子媒介的基本力量是科学技术。科技的发展致使人类社会的基本面貌频频改观,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文学存在的载体即文学媒介表现出来。造纸术发明之前的文化保存是艰难的,印刷术发明之前的文化传播是滞缓的,电子传媒技术发明之前的世人基本上是彼此隔离的。具体地说就是: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就不会有书面文学;没有广播影视也就不会有广播影视文学;没有电脑也就不会有网络文学。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必然不同程度地伴随着文学形式的变化,甚至导致文学观念的更新。其次,传统艺术形式在它们发展的某一阶段所达到的效果在新的阶段里可以毫无费力地获得。第三,隐蔽的社会变化常常带动起一场接受性的变化,而这将使新事物获益。这里异常清楚地说明了技术在艺术形式的发展更替中所起的推进作用。

但是技术本身是有两面性的。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催生了新的

艺术形式与审美观念,另一方面也毁灭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这就使得人们在为现代科技给文学带来的巨大变化而欢呼的同时,又不免为现代技术造成的文化遗产与传统观念的衰微而悲悼。导致技术与文学冲突的根源在于:技术毕竟是外在于文学的东西,它对文学形式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学观念更新并非总是朝着有益于文学发展的方向进行的。换句话说就是技术在推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不同程度地损害文学的特质,从而使文学呈现出一些非文学的面目。对于文学而言,纸质媒介已经构成了它的黄金时代,此后的电子媒介虽然给它带来不少新特点,其实更多地是对文学的扭曲和遮蔽。比如电视在把文学艺术化、视觉化的同时也把文学定格化,简单化了。

文学与媒介这两个交织渗透在一起的两个因素,一个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一个体现的是科技理性。站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审视整个人类的历史,科技理性正在越来越全面而深入地改造着包括文学在内的整个世界。曾经满载人文精神的文学正在科技理性轨道的颠簸下似乎显得越来越轻盈,是轨道的质量提高了,还是文学自身失重了呢?文学媒介面临的是一个关系到它自身命运的问题,而文学媒介的命运事实上就是人类自身的命运。

李佳佳

时代的变迁 媒体的变化

时代的变迁媒体的变化 从人类出现的时候开始,传播仿佛也随之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传播的需要,传播媒体便应运而生。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促使时代的变迁,媒体的变化。 近两年,微博腾空出世,并风靡全国,甚至全球。就像卓传伟先生说的一样,新浪微博是驱动传统媒体和新闻媒体的新力量。 “Change”一词概括了微博对传播带来的影响。微博成为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入口,社交网络、品牌信息等都在围绕微博发生变化。卓经理在讲座中也有讲到,在中国微博影响的不仅仅是互联网,而是信息的产生和传播的全过程。从网友发出信息到群众围观转发和舆论领袖评论到媒体快速反应,新闻稿件的推出与引导讨论网络舆论的初成,再到网络舆论与主流媒体的结合,最后形成微博平台对微博的持续引导改变话语权。作为准媒体的我们,应该从全方位的了解微博给人类传播带来的改变。 微博的主要用户70、80、90后,这些用户也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和活跃者,同时不难发现这一年龄阶层的人也是现在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在某种曾度上说,微博对主体用户的影响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中,不同年龄段的用户在微博的使用上也存在着差异,70后为维系关系,80后为自我表达,90后为闲暇放松。当然差异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时代的不同,不同年龄层接受的教育和接触的社会传播的信息不同。作为媒体人,为了传播的信息发挥最大的作用,必须针对不同的类型的人采用不同的传播手段,让受众更容易接受信息和再次传播信息。 微博在中国的流行,其实与中国的国情有着一定的关系。相对于强调版面布置的博客来说,微博的内容组成只是由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而且在语言的编排组织上,没有博客那么高。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来表达自己,传播自己,甚至是宣传自己。每个用户既可以发布信息,同时又是接受其他用户信息的节点,他们之间的互动又会增加新的消息,改变信息的传播路径和状态。另外,大量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来即时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实现了自媒体与实时扩散的直播。从新闻报道的角度来看,新闻信息通过微博的形式告之于受众,不仅可以扩大新闻的传播范围,还可

媒介管理学概论重点

媒介管理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媒介管理 研究媒介管理者协调、组织、领导和控制媒介员工的工作和充分运用媒介资源来达到既定的媒介发展目标的过程。 2.媒介产业 适应传播活动的需要所形成的庞大的知识产业系统,它包括传统的知识传媒产业和电子媒介产业。媒介产业规模日趋庞大,主要包括:信息制造机构——报刊、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媒介产业应该是公共产业、信息产业和营利产业的综合体。 3.媒介产业化 是指从单纯的文化、精神生产事业的媒介单位沿着经营和理性的轨迹向企业状态过渡的一种现象。媒介经营的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向独立的企业法人过渡,并以市场平等、竞争的原则建构内外关系,从而形成经济学意义上的“同类企业的集合体”。(实现途径:理念创新、体制创新、资本运作、集团化经营和全球化竞争。) 4.媒介战略管理 是媒介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确定使命与战略目标,为求得长久的生存和稳定的发展,对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进行总体谋划并付诸实践的动态管理过程。 5.媒介市场 通俗讲就是媒介产品买卖的地方。从媒介产品卖方的角度看,媒介市场就是尚未满足需求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购买者的集合,而卖方的责任就是在符合规律的情况下如何最好地满足购买者的需求。 6.新媒介 是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传播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向受众提供信息的一种传播形式。新媒介不仅在传播手段上发生了质的变化——采用了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它的传播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内容生产、发行到用户消费的方式都已经发生巨变。 7.广告经营管理 是对广告运行的计划,协调,组织和控制,目的是使广告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协调行动,在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更好地达成广告的目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进而对社会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8.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是人类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社会活动。简单地说,信息管理就是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信息管理是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总称。信息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储存。 9.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 二、问答 1.媒介管理

四、文学媒介的特殊意义

四、文学媒介的特殊意义 问:文学媒介在文学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文学媒介在文学中的作用表现在:媒介是文学的重要维度之一,它不仅具体地实现文学意义信息的物质传输,而且对文本本身产生微妙而又重要的影响。 问:文学媒介对文本本身的文学形象的意义内涵产生什么影响? 答:文学媒介规定文学形象的意义内涵。 我们一般会认为“媒介”只是一种意义表达的“中介”;事实上,媒介不仅仅意味着意义的传导,还意味着不同的媒介生成和传达特定的形象内涵。也就是说,文学媒介产生只有这种媒介才会产生的形象及其意义。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极其“形象化”的散文。在散文的结尾,“父亲”执意要给“我”买橘子,于是,“我”在凄凉中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父亲”形象及其背影要是用摄影、绘画或者舞蹈等形象化的手段“塑造”出来,这种形象的文学意义是不能够传达的。也就是说,这里的“形象”,是一种建立在文学媒介基础上的“形象”,只能依赖文学媒介而存在。 问:为什么说《背影》中的父亲“形象”只能依赖文学媒介而存在? 答:朱自清笔下的“背影”,事实上包含了两个“形象”:一个是“父亲”的背影形象,另一个是来自朱自清的对这个背影的“看”的形象。简言之,朱自清笔下“背影”的感人是因为文学媒介同时“记录”了这个“背影”和这个“背影”的“被看”。“看背影”成为“背影”情感魅力的重要资源;正是因为这样的“背影”以这样一种凄凉而伤感的方式被“看到”,才会成为具有情感感染力的形象。 问:文学媒介所生成的形象与普通的视觉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文学媒介所生成的形象,与普通的视觉形象相比,是一种携带着文学叙事者色彩的形象,它同时将形象与对这个形象的查看、感受一起传达出来。而普通的视觉形象则“丢失”了作为文学叙事者的朱自清的目光,变成了直接以其自身轮廓作用于观看者的形象。显然,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意义总是深植于文学传播媒介之中,成为文学媒介的特殊产物。 问:文学媒介对文本本身的修辞效果产生什么影响? 答:文学媒介影响文本修辞效果的产生。 媒介是影响文学修辞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不同的文学媒介在社会系统或文化语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因而文学媒介对于文本的意义及修辞效果会发生某种带有实质性意义的影响。 例如,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单从艺术标准来看很不成熟,但由于在传播广泛的杂志媒介《新小说》上连载,对于启蒙知识界产生强大的影响,并由

探析媒介融合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摘要: 麦克鲁汉曾经说过,媒介不只是一种工具方式,而是人,思想,文化的延伸。媒介的变革往往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样式,一种新的理解世界的视野和方法。在这个媒介大融合的时代,诸多媒介正在以瞠目结舌的速度兼并合作,新数字媒介的发展使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本文试图发掘由媒介融合带来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的变化,以及给当今文化的带来的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网络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种一体化多功能的本质就是“媒介融合”。任何一种新的媒介样态的产生,都会带来一些新的文化特征和新的问题。在这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竞争与合作的时代,挑战和机遇并存,媒介的融合既有强大的优势,也有现实局限,媒介的发展如何利用好自身的优势促进文化的传播,这些疑问,都是媒介融合中必然面临的问题。本文把媒介融合的研究纳入文化传播研究的视野,理解媒介融合给文化传播带来的各方各面的冲击与机遇,对于准确把握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有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媒介融合文化传播文化 文化与媒介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无不有媒介的形影相随。在现代社会,没有大众传媒高度介入与积极响应的文化是残缺不全的。技术的革新促进媒介形态的大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促进整个社会产业的换代,在全球范围内对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所产生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 在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中,媒介融合有着多重内涵与多维表现。人民大学学者王菲认为: “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之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在著作《自由的科技》中将媒介融合的情况归纳为两种形式: “过去为不同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一个媒体提供,过去为一种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不同的媒体提供。”这成为融合现象在学术领域里较为精辟和透彻的论述。 崔新和孙瑞祥在《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一书中认为,“文化传播,指的是文化元素(包括物质文化或精神文化)从一个社会,一个区域或一个群体传递到另一个社会,另一个区域或另一个群体的过程或结果,文化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传递,扩散,交流与融合是文化的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 文化,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对其概念阐释,很多学者表现出差异。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本文作者借用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给文化作的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泰勒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

传播学之媒介形态的变化

传播学之媒介形态的变化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所谓媒介即是信息,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愈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传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和文字中介,人类传播就不能摆脱原始的动物传播状态;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等大量复制信息的科技手段的出现,就不能有近现代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信息社会。媒介技术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密切联合在一起,同时,它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又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 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根据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将近三十年代区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广播、电视、网络时代。它们可以统称为电子传播时代。如果说印刷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电子传播的媒介,可以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系统,有线系统起源于莫尔斯发明的有线电报和贝尔等人在19世纪70年代研制的电话系统,后来发展到有线广播、有线电视和今天的计算机通信和有线互联网。 电子传播是通过电子信号的传输实现的。20世纪中期以后,电子信号的传输开始了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进军。在模拟方式下,电子信号是以与时间相对应的、连续的电压或电流的变化来表示的;而在数字的方式下,信号是以电压的有或无来表示的。前者在传输途中较易受到噪音的干扰,信息容易产生衰变;后者不但信息保真度高,而且能够通过数字压缩技术,使相同的同轴电缆、光缆或无线电波频道传输更多的信息。 数字技术首先在计算机通信领域得到应用,并快速地推动了互联网传播的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广播电视开始向数字化进军。在媒介高度融合的今天,传统的报纸媒介也在面临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变革。数字化的革命意义并不仅限于通信和媒介领域,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创办人尼葛洛庞帝所指出的,它不仅全面改造创新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系统,使我们社会的全部,包括工作、生活、教育、娱乐,都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 电子媒介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过去,无论是声音还是影像,其本身都不具备复制性和记录性,以至于考古学家无法找到它们的“化石”。电子媒介出现以后就不同了,随着摄影、录音和录像技术的进步,人类不但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我们今天考察古代社会时,只能根据文字记录或考古发现进行想象和推测,而千百年后的人们考察研究我们这个时代时,则可以直接聆听和观察到我们音容笑貌。这两个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是人类社会的传承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靠更加可靠。一句话,他们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媒介在传播中的应用和数字语言的出现,使传播媒介形态的演化和扩展以惊人的速率在加速。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数字技术、全球宽带网络技术以及屏幕显示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后的传播媒介形态将会发生一系列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变革。我们有理由期待,以后随着电子技术的普遍应用和

媒介经营与管理知识重点严三九著

绪论 媒介经营管理的定义: 广义:指运用媒介产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领导、计划、组织、控制等行为,使产业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发挥最大效用。 狭义:指出售媒介的广告版面时段的有关经济活动和管理运作。 宏观:国家、社会、对媒介的制度、体制的规定和要求。 微观:指具体的媒介单位对自身的行政、生产、营销、财务、人事、技术、安全管理等的规定和要求。 特殊性:1.媒介必须把追求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媒介管理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信息资源管理。 3.媒介组织的内部机构有着特殊的设置和构架。 意义*****:1.有利于媒介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协调,从而协同发展。 2.有利于媒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和“双赢”。 3.有利于媒介提高自身品质,从而应对时代的挑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 媒介的生存环境:***** 1.国外媒介产品将会更多地进入中国。 2.中国媒介的工作只能和管理体制将发生变化,会越来越向国际惯例,国际通行规 则靠拢。 第一章媒介组织结构 组织形式***** 1.直线制(单线制) 2.职能制(复线制) 3.直线—职能制(生产区域制)

4.事业部式 5.矩阵制 6.集团控股制 媒介组织的定义: 各级各类的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各级管理组织结构。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组织,既不是纯粹的市场竞争的企业,又不是彻底的国家机关、完全的公益机构。它是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群体。 主要特征: 1.具备管理组织的一般特性 2.生产特殊的文化产品 3.组织成员从事大众传播活动 4.以实现社会与经济功能的统一为目的 5.趋于垂直或水平整合化 媒介组织包括:管理主体,客体,环境,目的。 媒介组织结构设计的8个原则: 1.任务目标 2.分工协作 3.统一指挥 4.管理幅度 5.责权对等 6.集权分权 7.执行部门与监督部门分设 8.协调有效 媒介组织结构随着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的变化下,作出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体现在: 1.结构组织趋于简化,制作与播出分离。

跨媒介叙事学

跨媒介叙事:媒介融合时代影视文化生产的新空间 张建敏 摘要媒介融合时代不同媒介的融合, 必然打破过去单一媒体对于媒介生产的限制, 催生出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新的媒介内容生产模式,生产可以跨媒介平台传播的媒介产品。本文通过对跨媒介叙事的文本特征、叙事逻辑、叙事主体及叙事动因的初步分析,反映出媒介融合给影视生产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跨媒介叙事,文本特征,叙事逻辑,粉丝叙事 近年来国内影视界《花千骨》、《琅琊榜》与《微微一笑很倾城》等荧屏热播剧,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网络IP 改编剧,都是在推出电视剧的同时,连带开发电影、网络游戏、动漫或者网络剧等相关内容产品。不同媒介平台在同一个大的故事框架中建构各自的故事文本,产品形态不同,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影视文化产品的新生产方式显现出鲜明的“跨媒介叙事”特征。 跨媒介叙事这种内容生产方式在西方由来已久,最经典最成功的莫过于美国迪斯尼的系列卡通电影、迪斯尼乐园及其各种衍生产品。在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使得这种跨媒介叙事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不同媒介的融合, 必然打破过去单一媒体对于媒介生产的限制, 催生出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新的媒介内容生产模式,生产可以跨媒介平台传播的媒介产品。 一、“跨媒介叙事”的含义

早在上个世纪美国一些传媒制作者就已经尝试运用跨媒介叙事进行多种类型的媒介内容生产,除了美国迪斯尼公司的卡通电影及其系列衍生产品,电影《星球大战》和《黑客帝国》等也是成功案例。进入21世纪以来,跨媒介叙事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刺激下,更是成为全球性的影视生产模式。《哈利波特》、《一千零一夜》、《花木兰》等都衍生出文学、电影、漫画、舞台剧、交响曲等系列作品。 跨媒介叙事实践风起云涌,对跨媒介叙事最早进行深入研究的是美国传播学者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迷与参与式文化》(1992)、《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2006)两书集中体现出他对跨媒体叙事的探索。①在詹金斯的界定中,“跨媒介叙事”是指“横跨多个媒体平台展开的故事,其中每一种媒体都对我们理解故事世界有独特的贡献,与基于原始文本和辅助产品模式相比,它是系列产品发展的更为综合的一种方式。”②在著作中詹金斯以《黑客帝国》为例,具体分析这个拯救人类的故事如何在电影、动漫、游戏等各种媒介平台流转,共同构建起庞大的有待各方势力挖掘的故事王国。 我国是在近几年才出现跨媒介叙事的系统实践。近来热播的影视剧《甄嬛传》、《花千骨》、《小时代》、《琅琊榜》、《老九门》等剧作,在网络小说、电影和电视剧等传统媒介产品形态之外,也连带开发漫画、卡通、手游、网剧等其他媒介形态的系列产品,都是典型的跨媒介叙事实践。 从“跨媒介叙事”的视角,深入考察现今影视内容生产方式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出媒介融合给影视内容生产带来的深刻变革,感知媒体制作者如何在不同媒介平台上展开同一故事叙事,不同的媒介平台对故事文本与叙事逻辑产生怎样的影响,粉丝在跨媒介叙事中起着怎样的能动性作用等,通过这种考察,能更 ①施畅.跨媒体叙事:盗猎计与召唤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3-4):98-104。 ②[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第423页。

媒介发展与媒介文化

目录 导言………………………………………………………………………………1    一、媒介文化的界定………………………………………………………………… 1    二、媒介文化的特性………………………………………………………………… 4 1、全能性………………………………………………………………………  4    2、动态性及可易性……………………………………………………………  5 3、复杂的多面性………………………………………………………………  6 三、媒介文化的发展规律…………………………………………………………… 7 四、具体媒介文化形态的变迁……………………………………………………  12 五、媒介文化的未来走向…………………………………………………………  24 结 语…………………………………………………………………………… 26    注 释…………………………………………………………………………… 27

参考文献…………………………………………………………………………… 31    论文摘要(中文)……………………………………………………………………1 论文摘要(英文)……………………………………………………………………1    媒介发展与媒介文化 导言 传播媒介的形态变化,通常是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和技术革新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技术的发展使新型媒介的崛起成为可能,新型媒介的出现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媒介环境,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规定人们的相互关系和行动的因素,根据媒介的发展阶段,可将文化史作如下时代划分:口头媒介文化,书写媒介文化,活字媒介文化和电波媒介文化。按照麦氏的观点,媒介的发展可以一一嵌入文化史相应的发展区段中,即各种媒介文化同各种社会形态之间是相互对应的---口头文化象征着部族社会;活字文化所代表的是作为同质化个人组成的集合体的近代社会;电视文化则产生出将地球全体居民连结起来的大部族社会。 一. 媒介文化的界定 德福勒在1966年曾提出,“媒介不仅直接地作用于个人,而且还影响文化、知识贮存,一个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1)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播媒介愈发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与传播媒介的交往已经成为我们社会交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将日常交往活动看作是文化活动的一部分,那么传播媒介则成为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里,传播媒介不仅指社会传

浅析小说《白鹿原》的跨媒介改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010072983.html, 浅析小说《白鹿原》的跨媒介改编 作者:王斐斐 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8期 【摘要】本文以小说《白鹿原》的改编版本——广播剧版、戏剧版、电影版为研究对 象,运用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分析文学作品跨媒介改编的媒介选择问题,得出媒介对信息具有偏向性的结论。并认为某种媒介并不具有相对其他媒介的绝对优越性,关键是找到最佳的媒介方式来获取、呈现、交流某条信息。 【关键词】《白鹿原》媒介即信息跨媒介改编媒介选择 一、理论概述 媒介即信息,也称为媒介信息论,由加拿大传播学者、媒介环境学派的开山鼻祖麦克卢汉于1964年在其《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最先提出,随即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①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是功能层面,即任何一种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种媒介,如报纸的内容是文字、广播媒介的内容是声音。这里的媒介是指广义的媒介,包括文字、声音、言语、小说、戏剧、电视、电影等;其次是效果层面,即媒介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赋予人类从事与该媒介相适应的传播能力,每一次媒介革命都会带来信息传播的变革,从而引起人类社会的变革。 具体到分析小说的跨媒介改编,主要涉及的是传播媒介与传播内容的关系问题。媒介信息论提供的启示就是:一种媒介不仅仅是传递内容的介质和工具,而且它本身就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传播特性和传播方式,因此对现实的解读和编码也存在差异,随之也必然引导受众对内容进行不同的接收和理解。比如文字小说,凭借文字的高度凝练和抽象性,因而相对更适合呈现抽象性强的内容比如心理活动;广播可以借助语音、语调、语气、音乐、音响等多种声音元素唤起听众对剧情的真实感知;而戏剧作为舞台艺术的一种,将内容压缩到同一时空,使戏剧的矛盾和冲突得到集中酝酿,从而具备强烈的爆发张力,因此更适于展现人物关系紧凑、矛盾冲突明显的内容;而电影作为视听技术的完美结合,则更擅长将信息作影像化呈现。 二、《白鹿原》概述 小说《白鹿原》是由我国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前后耗时4年于20世纪90年代初写就的长达50万字的鸿篇巨著。一经问世,好评不断、畅销不衰,并获得1997年的“茅盾文学奖”。小说以清朝末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时代背景,以我国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两大家族的世代矛盾为叙事主线,通过浓缩三代人的沧桑与家族辛酸荣辱勾勒出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

关于电视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的研究

东方企业文化·企业政工 2011年12月 167 关于电视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的研究 于化鹏 (吉林电视台都市频道,长春,130000) 摘 要:电视媒介文化传播功能是电视媒介的重要功能,文化作为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形成社会属性,才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电视媒介无疑是最好的媒介渠道。 关键词:电视媒介 文化传播 功能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12—0167—01 一、何为电视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 电视媒介的文化传播功能是指的是媒介传播文化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电视节目在满足人们感官享受需要的基础上,是否能够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能否通过娱乐给人以启示,能不能对社会生活或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传播是电视的重要功能之一,电视为文化提供了一个面向大众的平台,文化也将带着电视的色彩传播出去。 电视大众文化在物质话语僭越的当代中国社会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以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稀释、消解着高雅文化的艺术性。具体表现为那些具有大众文化倾向的电视文本以商业目的的直接功利性替代着高雅文化的无功利性;以程式化、复制化、平面化、无深度感对抗着高雅文化的个性、独创性、典型性;以情感策划的虚假性拆解着高雅文化的情感判断的真实性和深沉感;以享乐性、消遣性置换着高雅文化的启蒙性、先驱性。” 二、当下我国电视媒介传播中发挥文化传播的现状 作为观众的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电视节目、电视频道越来越多,但是让人们喜欢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少,充斥电视屏幕的除了质量水准日益下滑的电视剧之外,更多的是那些档次较低、低级无趣、哗众取宠的电视文艺节目。像有那些演艺明星们反串的搞笑节目,因缺乏精心策划和编导排练,常常被弄成恶搞或恶作剧之类的闹剧,看了令人哭笑不得;一些文艺节目临时临时拼凑,急于应付,急于赶场,内容缺乏编排,观众一看生厌;那些粗制滥造、毫无新意、相互重叠重复的电视剧,也常常因缺乏创意而遭到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唾弃,电视文化的缺失现象,已经成为当代国内电视业界的一大通病。 1.存在一些好的节目 《百家讲坛》是近年来媒介和学界很受关注的节目,它通过电视媒介传播文化。《百家讲坛》栏目开播于2001年,该栏目秉承“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宗旨,在数以万计的电视节目中独树一帜,收视率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的不只是影响力的扩大,它在文化传播、知识传播、媒介的社会效应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它的文化传播功能,成为近年来媒体和学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从第一次看《回家》这个栏目就很喜欢,看的是余光中的那期,喜欢节目中那种静谧的乡音乡情,喜欢亲人团聚时的浓浓的亲情,《回家》这个栏目是吉林省广电局和吉林电视台倾力打造的,播了出5年来,《回家》一直以其始终不变的文化精神和品质,坚守着高雅文化的阵地,紧扣着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回家》利用其独特的视角表现出的已经不再仅仅是怀旧探亲、寻根祭祖以及亲情、乡情、友情、爱情,而是上升到一种文化的行为,那就是嘉宾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更新、更深意义上的解读与品味,透过这种解读,让人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个人的生活和命运,是始终与民族的兴衰连在一起的,让人在更高的层面上去体味“国和家”二个字。 2.一部分的节目忽视文化传播 当下我们收看的电视节目中大多数的电视节目还是在不断追求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水准,而不仅仅是拿收视率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好的电视节目观众会喜欢,国家广电总局也会积极的支持,而不好的一味追求收视率的节目,开始是是会得到暂时的较高的收视,但是从长远来看,不惜任何代价而追求高收视的节目必将得到大众的唾弃和国家广电总局的叫停,最近两年被叫停的电视节目屡有出现,出头鸟就是重庆电视台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国家广电总局以“内容格调低下”为由叫停了这一选秀节目。而从当时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除了那些不了解《第一次心动》节目内容和性质的人,96.4%的受访者给广电总局此举投了赞成票。最关键的是这种情形在以往的广电总局的“叫停令”中并不多见。与此相应,95.4%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电视节目存在低俗化趋势。 《第一次心动》比赛环节设计粗糙,评委言行举止失态,节目设计缺乏艺术水准、内容格调低下,演唱曲目庸俗媚俗。重庆电视台对现场转播极不负责,对现场混乱不堪局面未作任何有效处理,任其随意表现,放弃了播出机构的责任。以上是广电总局的通告,这是广电总局对选秀节目的违规行为做出的最为严重的一次处罚。 还有用一档节目就是深圳卫视的《情感对对碰》节目,是一档情感类大型综艺栏目,以青年男女交友为主题,栏目已多次蝉联深圳卫视娱乐节目的收视冠军。节目板块包括心动六十秒、超级斗“秀”场、超级选择、超级解码及真情告白等,特邀名人嘉宾进行点评。对此广电总局的通报说:该栏目部分节目选手、主持人言行不妥,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等。 以上两个节目无一例外是哗众取宠的感觉多过期自身所想追求的文化价值也好还是艺术价值也好,电视节目品味不高、内容低俗、太过庸俗、缺乏艺术性、可观赏性是这两档节目无一例外的问题之所在,广电总局的这一叫停大大的满足了广大观众的泄愤心理,不具有任何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电视节目终将会被淘汰。 参考文献: [1] 蒋心和.新媒体读者年均增幅达30%[N ].中华新闻报,2007-4-18(B03) [2] 柴永强.专家: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关键在于宽带网络建设[EB/OL ].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010072983.html,/news/tech/2011-04/29/content_22462725.htm , 2011-04-29/2011-04-29 [3] 刘军.试论影响媒体语言的流变[J ].广播电视与教育.2003.2.26 [4] 熊澄宇.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发言[CD/OL ].中央电视台.2003.6.18 [5] 刘俊.新新媒体之我见[J ].广告大观,2006.6:26-27

文学传播的媒介的历史

从远古时代到今天,文学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单就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历程而言,文学媒介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从极粗略的意义上讲,这大致分别对应于五个时代的文学: 口语媒介——原始文学 文字媒介——先秦至唐代文学 印刷媒介——宋代至清代文学 大众媒介(机械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清末至20 世纪90 年代文学 网络媒介——90 年代以来文学 口语媒介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口语就是口头语言,是语言的一种最初形态。口语媒介是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以口头语言形式实现人际传播的语言媒介。据推测,距今 4 万年到9 万年前,人类逐渐获得了说话的能力。作为家族或部落内部的人际沟通的手段,口语也出现在这个进化过程的相当早期阶段。大约到新石器时代(约 1.4 万年至 1.6 万年前),口语进展到能表达抽象事物和具有了简单的语法结构。而口语媒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简便快捷,二是与身体语言和原始礼仪相伴随,三是真切生动,四是不易保存。问:与口语媒介相对应,中国原始文学具有的特点:第一,文学文本规模较小;第二,文学往往以歌谣形式存在;第三,文学文本具有不稳定性和流动性;第四,文学文本的作者具有集体性质;第五,文学文本传播空间范围有限;第六,文学文本不易保存。 文字媒介是语言媒介的一种重要形态,是以书面符号系统承担人际传播任务的语言媒介在距今约7000 年前的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而中国也是最早发明和运用象形文字的国家之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语言的最重要的辅助工具。文字可以说是人类在原初口语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身语言能力的产物。文字媒介与口语媒介主要不同在于文字媒介先诉诸人的视觉然后唤起其听觉记忆。文字媒介的发明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的革命性事件,它使人获得了一种最基本而有效的书面语言传播媒介。文字这种书面语言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口语媒介的时空限制,使语言超越时空,传播久远。在中国,尽管汉字的历史相当久远,但现存可识的汉字的历史还只能上溯到3000 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国人先后应用和发明了这些汉字媒介:石头、青铜器、兽骨、竹简、木牍、缣帛和纸张等。文字媒介的发明使中国文学继口语媒介之后获得了一种新型媒介。从先秦到唐代的中国文学,可以说是文字传播媒介占主导的时代。正是运用汉字媒介及相应的手工书写方式,中国人创造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文学。这些文学的主要文类是诗歌、散文、史传文学。而诗歌是其中的中心文类。借助汉字媒介,中国古典汉诗经历了四言、五言、七言等多种形态的发展与演化历程,并且在唐代达到了以诗歌为标志的高峰境界。与文字媒介相对应,中国先秦至唐代文学具有的特点:第一,文学创造的方式可由原来的口传转为书面笔传;第二,在书面传播时,可不要求发送者和接收者同时在场;第三,文学作者由原来的集体作者中出现了个人作者;第四,文学的书面文本可以继续其文献生命,传之久远;第五,文学的书面文本还可以同最初语境分离开来而独立存在;第六,文字媒介还可以消除汉语各方言区之间的口语传播障碍。 印刷媒介是把文字和图画等做成版、涂上油墨、复制在纸张上的媒介技术,它通常包括手工印刷媒介和机械印刷媒介两种形态。这里谈的印刷媒介主要是指手工印刷媒介,而机械印刷媒介则纳入大众媒介部分去谈。从中国文学史看,手工印刷媒介在宋、元、明、清时代文学中起到了主导媒介的作用,对这时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手工印刷术,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手工印刷的办法是:用棕刷子蘸墨刷在印版上,然后放上纸,再用干净的棕刷子用力擦过,所以称“印刷”。我国南北朝时就出现了雕版印刷。大约在北宋庆历(1041-1048)以后,以雕版印刷为主体的民间刻书业才更普遍,各种刻本书籍才逐渐地流行起来。而正是在仁宗庆历年

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

近现代中国媒介技术演进的历史轨迹* 施威刘青匡导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摘要:技术创新是推动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媒介技术 演进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近代化、现代化和数字化阶段。在技术创新的作用下,媒介产业实现了三次整体性提升,并呈现出不同的行业特征和发展规律。 关键词:媒介技术演进近现代 19世纪中后期,在西方科技和文化影响下,中国媒介产业体系逐渐建立,并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19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媒介技术实现了三次重大创新,在形态、运行机制和影响力等方面不断推动媒介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一、近代媒介技术的引进与推广(1882-1949年) 鸦片战争后,伴随这西方先进近代技术的输入,新式媒介经营理念、行业规则和运行模式也移植到中国,并促成了传统知识分子和精英文化的近代化转型,这些都是近代中国媒介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因。① 自1815年英国人马礼逊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后,西方传教士带来了铅印术和中文活字制造技术,为近代中国媒介技术变革奠定了基础。1882年上海同文书局成立后,民营新闻出版业成为媒介技术的创新主体,在出版救国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西方最先进的出版技术都被引进到国内,主要包括:(1)蒸汽、电力等动力设备和技术;(2)石印、轮转、胶印等印刷设备和相关技术;(3)制版技术,如珂罗版、石版、金属板等;(4)铸字设备和技术;(5)其他辅助设备和技术,如排字架、纸型以及纤维纸、油墨制造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普遍应用,使铅字印刷成为市场主流,传统雕版技术逐渐被淘汰。 在媒介技术变革的作用下,中国出版业实现了近代化转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机械化媒介出版技术显著提高了媒介生产效率,各地媒介形式日渐丰富,报纸、杂志、教科书和各类读物开始大量出现;出版物在形制、印装水平、内容等方面也得到全面提升,媒介产品不再是上层社会独享的“奢侈品”,普通读者群体迅速扩大。其次,出版行业内部发生了深刻变革,媒介从业者的角色与职能都实现了更新,编辑、记者、撰稿人、出版人等主体作用逐渐凸显;传统编辑技术被现代编辑形制所替代,实现了编、著分离和校、印独立,进而形成了一系列科学、完整、高效的近代编辑技术体系。再次,随着媒介市场的蓬勃发展,整个产业的核心技术、生产流程、企业组织形式乃至产业属性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一是媒介从业人员趋于专业化、职业化;二是新闻、出版和发行机构开始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有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4SJB071)。 作者简介:施威(1976-),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导;刘青(1990-),女,硕士研究生;匡导球(1964-),教授、博士、硕导。 ①王建辉.中国出版的近代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5).

新版复旦大学媒介管理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天不负有心人,看到自己通过初试的结果,总算是踏实了下来,庆幸自己这一年多的坚持还有努力,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其实在开始备考的时候自己也有很多问题,也感到过迷茫,当时在网上也看了很多前辈们的经验贴,从中也给了自己或多或少的帮助,所以也想把我的备考经验写下来,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们,文章也许会有一些凌乱,还请大家多多包涵,毕竟是第一次写经验贴,如果还有什么其他的问题大家可以给我留言,我一定会经常上来回复大家的! 虽然成功录取,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很多懊悔,其实当初如果心态再稳定一些,可能成绩还会再高一些,这样复试就不会担惊受怕了。 其实,经验本是想考完研就写出来的。可是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拖延症加上不自制。所以才拖到现在才写完。备考对于我来说最感谢的要数我的室友了,要不是他们的监督自己也不会坚持下来。 总之考研虽然很辛苦,但是也很充实。想好了方向之后,我就开始想关于学校的选择。因为我本身出生在一个小地方,对大城市特别的向往,所以大学选择了大城市,研究生还想继续留在这。希望你们从复习的开始就运筹帷幄,明年的这个时候旗开得胜,像战士一般荣耀。闲话不多说,接下来我就和你们唠唠关于考研的一些干货!结尾有真题和资料下载,大家自取。 复旦大学媒介管理学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832)新闻传播实务

参考书目 ①《新闻学概论》(第四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②《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③《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④《网络传播概论新编》张海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⑤《公共关系学》(第四版) 居延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⑥《理解传媒经济学》[英]吉莉安?道尔(Doyle G.),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先说一下我的英语单词复习策略 1、单词 背单词很重要,一定要背单词,而且要反复背!!!你只要每天背1-2个小时,不要去纠结记住记不住的问题,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背,时间久了自然就记住了。 考察英语单词的题目表面上看难度不大,但5500个考研单词,量算是非常多了。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三类:高频核心词、基础词和生僻词,分别从各自的特点掌握。 (1)高频核心词 单词书可以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真题用书是《木糖英语真题手译》里面的单词都是从历年考研英语中根据考试频率来编写的。 核心,顾名思义重中之重。对于这类词汇,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分类记忆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比较记忆法。 分类记忆法,这种方法指的是把同类词汇收集在一起同时记忆。将同类词汇

跨媒体阅读案例的实践与思考

跨媒体阅读案例的实践与思考 陈曦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100029 [摘要] 本文介绍了跨媒体阅读的概念和特点,选择跨媒体阅读案例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讨论了图书馆实现跨媒体阅读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类型、组织手段和方法技术,提出了图书馆提供跨媒体阅读服务的方案和策略。 [关键词] 跨媒体阅读图书馆 1 跨媒体阅读 在人类信息传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纸张”凭借其优势一经发明便成为人类最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加载了文字与图片的纸集合产品如报刊、书本等成为人类知识与科学文化传播的最主要手段,并统治了两千年左右的时间(公元105年至今)。在这过程中,书刊的高度普及曾经固化了人们对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阅读”这一概念的理解与认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依赖纸张作为通用媒介进行传播信息的方式受到了冲击,“阅读”的概念与内涵也被颠覆,新的阅读理念和体验不断涌现。 跨媒体阅读,即横跨平面媒体、磁光介质媒体、网络媒体甚至移动媒体等多种介质组合和交叉的阅读方式,是通过多种方式(如符号、文字、语言、图片、视频)的综合利用来解码信息的过程。跨媒体阅读在表现形式上不拘泥于一种,可以是通过不同的媒介载体阅读同样的内容,也可以是在阅读过程中切换到其他媒介获得延伸的信息,或者是在同一个媒介载体上对文字、图片和视频进行组合阅读,其实质是利用一切信息手段和感官系统来获取信息。跨媒体阅读的核心要素是打破原有的阅读观念,倡导开放式的阅读。这种开放式的阅读要求我们从传播媒体各自为战和互相封锁的割据状态中走出来,跨越不同平台、工具或媒体(从刻记符号和口头语言到手写体、印刷体、电视、广播和电影再到数字化社会网络)进行读、写和互动,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寻求一种或多种交叉融合的阅读模式,增强各种传播媒体之间的整合和互动,从而使得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化、立体化和全面化,利用媒介的不同特质实现即时横向延伸、纵向深化和互动提升。 2 跨媒体阅读案例与分析 最为理想化的跨媒体阅读模式是调用一切可调用的感官去接受信息,通过文字、声音、视频和互动等智能地组合呈现来完成一次阅读之旅,如此高端的跨媒体阅读案例对于初始资源整合和软硬件设施技术的需求非常高,因此在真正进行资源组织和跨媒体实现的时候有一些困难。但就跨媒体的本质而言,跨媒体阅读早就发生着和存在着,并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而发展着。国外图书馆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多感觉资源,如图册、磁带、光盘等多类型资源来帮助视障人群和阅读障碍患者从他们无法阅读的载体上切换到其他载体进行阅读,其中最简单的模式是为这类读者提供有声读物。 2.1 基于二维码技术的简单跨媒体延伸阅读 二维码这个由黑白方格组成的马赛克矩阵,可以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位表示信息,能在较小的范围内表达大量的内容,借助移动设备的扫码功能,能方便获取大量信息。报纸、杂志、广告和个人名片等均可以通过植入二维码来实现一键切换,打开一条跨媒体的通道。 国内多家报纸通过当下流行的二维码技术为持有智能手机的读者提供相关视频或其他

电视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

电视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 周广挥 从2001年7月9日开播至今,《百家讲坛》已经成为央视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它首先直接带动了央视十套收视率的上升,同时更引发了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市场日渐繁荣而消费主义也开始盛行的今天,依然可以掀起一股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样一档看似普通的节目,何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取得这么好的传播效果?追溯其成功的原因,首先要归功于现代电视媒介在文化普及和传播中所发挥的无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在电视出现以前,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媒介拥有如此众多的受众和如此普遍的影响。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它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新闻和信息的手段,而且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主要提供者。①尤其是在这样一档电视栏目中,电视媒体的技术优势构筑了丰富的视听信息,可以说为《百家讲坛》的产生和成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积极方面 通过屏幕呈现与专家有关的背景资料,丰富节目的文化信息量,增强生动性。在每期节目播出以前,《百家讲坛》会利用电视媒介进行节目宣传和作者介绍,这对于观众来说,容易形成一种期待心理。同时,在专家讲座过程中,往往插入人物肖像、相关背景或是影视剧的片断、相关书籍中的原话等,并且配以扣人心弦的音乐。例如,阎崇年讲努尔哈赤兵败宁远这一细节,就是通过屏幕上的相关画作以及电视剧《孝庄秘史》的片断来体现的;易中天讲《三国》时,就在电视屏幕上出现了很多《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的史料来支持其观点……这些手段的运用使观众对讲座内容获得了一些更为直观的印象,丰富了视听享受,同时也引起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以影像来加强悬念,视听结合,文化传播得以形象化。《百家讲坛》之所以受到欢迎,不仅在于栏目找准了自身的定位,更在于它将传统的讲座形式与电视技术手段进行巧妙地结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叙述方式,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以阎崇年主讲“清十二帝疑案”为例,在第一讲努尔哈赤中,节目一开始就以恢弘的画面简洁地概括了努尔哈赤的一生。随着解说词加以扣人心弦的音乐抛出了问题:所谓“时势造英雄”,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究竟是什么足以促成天命大汗努尔哈赤开创满清王朝?究竟又是什么令努尔哈赤含恨逝去?讲座的主悬念得以明晰,也使得人们在细心聆听讲座之后,增加了阅读相关书籍的可能。 翻译—演讲—表现,“电视文本”的叙述方式有助于取得较好的文化传播效果。翻译—演讲—表现,也就是叙述方式的转变。改版前,专家学者死板老套的演讲方式成为传受双方沟通的主要障碍,演讲者更多的是把电视当作了大学讲堂,把观众当成了可以教育的学生,在强调思想的广度与深度的同时,忽略了更为重要的能力,即把有价值的东西转变成为真正能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