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

苗建成

(西北师大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04级教育硕士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734300)

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把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解题后的反思是解题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本文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解题反思能力谈几点看法.

1挖掘教材例题本身价值,重视/三基0教学,培养解题反思能力

首先,教材中素材的选取,反映了相应数学内容的本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课程内容的呈现,反映了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最后,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螺旋上升、逐步提高,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数学.余元庆说过:/习题是中学数学课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题配备的好不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许多优秀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高,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习题选择和处理的恰当.0可见课本的例题或习题处理的是否恰当,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新授课/交集0的教学中,课本中设置例题:设A={(x,y)|y=-4x+6},B={(x,y) |y=5x-3},求A H B.(5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6(必修)数学第一册(上)P

12

例6).若教师平铺直叙、直截了当的把解题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则失去了一次课堂例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反思能力的好机会.经笔者课堂教学实践,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思考求解,不仅出现标准答案,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面两种常见错误:

错解1A H B={(x,y)|y=-4x+6}H

{(x,y)|y=5x-3}

=(x,y)|

y=-4x+6

y=5x-3

={x=1,y= 2}.

错解2A H B={(x,y)|y=-4x+6}H {(x,y)|y=5x-3}

=(x,y)|

y=-4x+6

y=5x-3

={1,2}.

引导学生对错误原因进行反思:错解1,表示两个方程;错解2,表示两个实数,它们都是二元素集合,而A H B的元素的代数意义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几何意义是两直线的交点,实质都是一个实数对,它是一个单元素集合,应表示为:

正解A H B={(1,2)}(列举法),或A H B= (x,y)|

x=1

y=2

(描述法),通过这样的例题教学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集合元素特征、交集的意义和集合的描述法表示的深刻认识,也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解题后反思能力的培养.

2设置典型问题解决困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题反思能力

G#波利亚(G#Polya)说过:/掌握数学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说善于解题,不仅善于解一些标准的题,而且解一些要求独立思考、思路合理、见解独到和有发明创造的题.0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0时,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已

知等比数列{a

n

}满足:a1+a2+a3+a4+a5=3,a21 +a22+a23+a24+a25=12,则a1-a2+a3-a4+a5

大多数学生的做法是:a1-a2+a3-a4

54数学通报2007年第46卷第1期

+a5=(a1+a3+a5)-(a2+a4),a1,a3,a5为等比

数列的前三项,a2,a4亦如此,并把已知条件二式联立解方程组,但计算后发现非常困难.在学生一筹莫展时(受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已知条件二式和所求式子有什么特点?稍等片刻,有学生发现这三个式子共同点都是一个等比数列的前5项和.其余学生恍然大悟(顿悟),顺势引导,探究得出:若{a

n

}为等比数列,则a21,a22,a23,a24,a25是等比数列,且公比为q2;a1,-a2,a3,-a4,a5也是一个等比数列,且公比为-q.而绝大多数学生没想到后一点.此时,豁然

开朗,可设{a

n

}的公比为q,则

a1+a2+a3+a4+a5=a1(1-q5)

1-q

=3.1

a21+a22+a23+a24+a25=a21[1-(q2)5]

1-q2

=a21(1-q10)

1-q2

=12.o

而a

1-a2+a3-a4+a5=

a1(1+q5)

1+q

.?

观察可知:1@?=o,故原式=4.

解题后点评分析反思解题过程,解题受困的原因是对等比数列概念认识不到位,若a1,a2,a3,a4,

a5成等比数列,则a21,a22,a23,a24,a25也成等比数列,且公比为q2;a1,-a2,a3,-a4,a5也成等比数列,且公比为-q.再者是习惯思维在起作用,即只看到分组后a

1

,a3,a5和a2,a4分别成等比数列,而没有

整体考虑到a

1

,-a2,a3,-a4,a5也成等比数列.进

而引导推广得:若{a

n

}成等比数列,则{a k n}(k I Z)和{(-1)n a n}也成等比数列.

从而引起师生共同反思:在解题中,不能生搬硬套公式,要注意观察和挖掘隐含条件,对概念要全面准确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才能达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之目的.受困)))顿悟)))内化的学习过程完成了知识的建构和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学生跳一步/就能摘到桃子0的喜悦感,增强了他们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精神.

3通过让学生经历解题出错、纠错过程,强化解题反思能力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在不断错误中进行学习的,这种学习理论被大量的学习现象作为依据.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R#Bainbridge)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所以教师不能因为有了正确的思路和解法而忽略对错误进行分析,在学生解答数学习题的过程中,问题不在于是否存在着错误,而在于教师应怎样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可以是教师对错误进行剖析,也可以是学生相互之间检查纠错,通过对错误的分析,不仅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根据解题的需要,自觉地实行控制,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技能进行思维操作,提高解题反思能力,而且教师也能从习题错误分析中获取反馈信息,据此正确地确定重点、难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笔者就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过这方面的实践训练,或课堂练习纠错、或作业点评纠错、或试卷讲评纠错等.并且有时有意出错设套,露出破绽,引起学生注意,借此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解题反思能力.

4通过解决一些综合(复杂)问题,全面提高学生解题反思能力

综合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多向性等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乐于采用这种题型,特别是在复习和能力考查中,更是离不开数学综合题.而在综合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使学生意识到它们是由一些极简单的问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成,进而可使学生反思建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思想之间的联系框架,意识到基础的重要性,把所学内容放在一个整体中去考虑、去融会贯通,从而能站在一个高度去审视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在高三复习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在中心角是2H,半径是r的扇形O AB内作一内切圆P,再在扇形内作一与扇形两半径相切,并与圆P外切的小圆Q,若H使圆Q的面积最大,求出sin H.此题融合了平面几何、三角、导数等多方面的知识,数形结合,方法综合,课后学生反映此题不仅以旧知(圆)为载体,还借助于新知(导数的应用)为工具去解决,是一道全方位考查知识能力的综合题,学习效果极佳.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当创造一种使问题得以解决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0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情况,不懈地追踪数学解题教学中的新问题,从教育的眼光考察数学解题活动,研究数学问题的功能、结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自控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55

2007年第46卷第1期数学通报

第十届北京高中数学知识应用竞赛

初赛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满分20分)(1)一个物件的三视图如图1,画出它的具有最小体积的直观图.

(2)一个物件的三视图如图2,长度单位是c m ,画出具有最小体积的直观图,并计算这个体积

.

解 (1)三视图(图1)所对应的物件不唯一,下图是其中的一个,也是体积最小的一个

.

(10分)

(2)右图所示的物件,它的三视图为题目所示,三视图(图2)所对应的物件不唯一,右图是其中的一个,也是体积最小的一个,它由9个小立方体组成,体积为9cm 3.

(20分)

二、(满分20分)已知肝癌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04%.人们发现甲胎蛋白有如下特性:对患肝癌的人们,用甲胎蛋白检验时,95%的人是-+.,即呈阳性;对不患肝癌的人用甲胎蛋白检验时,90%的人是--.,即呈阴性.当用甲胎蛋白来检验肝癌时,设

人口的总数为N.

此时患肝癌的人数约为0.0004N ,其中化验呈-+.的人数约为0.95@0.0004N.不患肝癌的人数约为(1-0.0004)N ,其中化验呈-+.的人数约为(1-0.90)(1-0.0004)N.

人群中化验为-+.的总数约

0.95@0.0004N +(1-0.90)(1-0.0004)N ,其中肝癌患者约0.95@0.0004N.

5 通过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章节或单元小

结、专题研究等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解题反思能力

学习完每一章或每一单元,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拓展延伸的空间和时间,要求学生对此小结研究.可以是学习心得体会,也可以是对某一问题或题型的探究,也可以是分析总结自己作业中解题出错的原因等./温故而知新0.通过回顾整理自己的学习过程,使自己的认知结构系统化、条理化,激发学生

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学风.

参考文献

1 戴再平.数学习题理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0

2 [美]G #波利亚.怎样解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

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6数学通报 2007年 第46卷 第1期

培养学生解题反思习惯,有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解题反思习惯,有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反思的过程是元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过程。反思是一种学习方法,反思是一种学习习惯,反思的目的就是实现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习惯,对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至关重要。高中学生对数学进行解题时,通过对解题方法的反思,能够形成对知识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因为反思数学解题过程符合“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因此,养成数学解题反思习惯是学生数学素养得到提高的根本途径。本文结合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实际,简要阐述反思性学习对数学解题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数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解题训练基础之上的。为此,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概念性反思。数学知识点是丰富的,高中数学的例题也是灵活多变的,同样的一个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采用不同的题型来命题,于是,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应对的根本。对概念进行反思,从错误的解题过程中反思解答思路出现问题的角度。比如讲到向量的数量积时,要让学生反思其与绝对值的概念有什么区 别。反思基本概念,反思常用公式,对于学生解题能力 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2.对知识点的横向反思。高中数学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因此试题对知识点的考查,往往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为此,对数学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和归类,能够实现对各相关联的知识点全面而系统掌握。例如我们在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不同类型的函数时,通过对其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反思性学习,搞清楚各函数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然后从其图像、单调性等方面对这些函数进行深刻比较和记忆,对解题大有裨益。 3.对解题思维角度进行反思。高中数学扩展了对学生解答数学题的范围,常用的数学方法有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消元法等,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也需要用到归纳和猜想、特殊到一般等思维方法,有时还要用到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归零思想等。在解题时,不同方法和解题思想的应用范围又不尽相同。因此,掌握有效的数学解题方法需要通过多次的反复训练和总结,并用反思来加以巩固。 二、在解题过程中加强问题型反思训练 1.对解题思路进行反思,能够告诉我们在解题时遇到哪些问题,通过反思解题思路,与其他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多方比较,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加强从已知条件中寻求未知答案的能力,及时总结解题技能,从解题训练中积累解题经验,提高自己的解题效率。 2.对解题结果进行反思。很多学生认为,解答出正确结果就可以结题了。其实,数学的奥妙在于准确,通常情况下对解题结果进行反思,可以让我们从结果中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如有的方程的根

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教《跳绳》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请8个同学上台,问:"苹果和香蕉,你最喜欢哪种,喜欢苹果的站在左边,喜欢香蕉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8由几和几组成,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师还可以问:玩具车和冰淇淋,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看电视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8的组成,还可以进行思想教育。 二、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猜数游戏》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夺红旗"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们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是他们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核心。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学习数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国内外一系列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切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居于核心地位。所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思维数学思维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前提条件。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纬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那么,教师怎样通过明理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此谈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维。 大教育家赞科夫说:“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上来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这是把思维与兴趣分开来看。如果把思维和兴趣这两者结合起来,将会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从心理学角度看,如何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有利于发现新事物和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积极探索创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兴趣,调动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呢? 1、利用演示、操作。演示可把图由静变动,能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起到直观的效果;操作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恰当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又增强了思维能力。 2、保护好小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所发生的新异事物感到惊奇,引发疑问,进行探究的心理倾问,它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点燃思维的火花。 3、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教师讲、问牵着学生听、答的教学现象。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探究中发挥创造性,进行自主的建构。 4、考虑到学生现有心理水平,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为学生创造一定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外部环境因素。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使他们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教学时通过谈话、设问、提问、实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6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高中数学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解题反思能力 的培养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高中数学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是提高学生解题元认知水平的需要、是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对数学方法运用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学生对解决问题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质变。 数学反思能力 培养学生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是提高学生解题元认知水平的需要、是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对数学方法运用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学生对解决问题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质变。那么,如何培养高中升数学解题的反思能力呢 一、高中数学解题反思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 (一)积极反思,查缺补漏,确保解题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解数学题,有时由于审题不确,概念不清,忽视条件,套用相近知识,考虑不周或计算出错,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即学生解数学题,不能保证一次性正确和完善。所以解题后,必须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和评价,对结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可是一些同学把完成作业当成是赶任务,解完题目万事大吉,头也不回,扬长而去。这种错误思想和做法,像蛀虫一样严重蛀蚀着学生的思维品质,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解题反思的积极意义及其重要性,必须引起师生在教学中的足够重视。 (二)积极反思,探求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纵横交错,解题思路灵活多变,解题方法途径繁多,但最终却能殊途同归。即使一次性解题合理正确,也未必能保证一次性解题就是最佳思路,最优最简捷的解法。不能解完题就此罢手,如释重负。应该进一步反思,探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问题,开拓思路,勾通知识,掌握规律,权衡解法优劣,在更高层次更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摸索、总结,使自己的解题能力更胜一筹。 (三)积极反思、系统小结,使重要数学方法、公式、定理的应用规律条理化,在解题中应用自如,有的放矢。 不少同学做题,易犯就事论事,就题论题,"铁路巡警,各管一段"的毛病,掌握的知识支离破碎,脑海一片空白。如果进行解题后反思,对重要数学方法、公式、定理仿上依法炮制,长此下去,肯定对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脉络清楚,运用规律了如指掌,解起题来得心应手,解题能力大有提高。 二、高中数学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 1、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解题反思能力的提高,还需要学生自己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整个解题反思过程的核心,也是提高学生解题反思过程效果和质量的关键。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师的观念、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普遍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普遍偏低,认为数学知识内容是枯燥、乏味的,从而造成他们对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

数学教育教学反思

数学教育教学反思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學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1)自我提问。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

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2)教学诊断。“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案例研究。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教学中提高思维能力的措施 清水县白沙乡中心小学王兴国 摘要:在近几年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当前的数学“素质教育”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素质,这就要求对学生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具有活跃性、逻辑性、多向性、形象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构成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分析和判断面临的问题至关重要。其重点应当是正确判断,准确推理。 关键词: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优化比较,引导思维认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矗”,正确思维的主要方法是比较,在教学中,引导运用这一方法,就能使一些表面实异的概念或研究对象条分缕析,思维和认识必然清晰有序。 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既有智慧的火花,也有错误的泥沙,教师应当随时捕捉这一信息,巧妙地引导学生的认识,加以对比,在教师的引导比较中,让学生从表面上的“同”或“错”中悟出实质的“异”或“对”来。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生学会了解辩证思维的方法-----比较。 二、设立机会,发展思维 数学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之外,还应当让学生明白,

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其主要措施应当是:首先思考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在不断的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认识知识结构,其次教师要努力引导创设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思维度,让学生积极思索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 比如:画圆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既规则又美观的圆呢?你们可以想一想,说一说。有些学生不一会就概括出画圆的方法。我按照学生总结出的画圆的方法在黑板上迅速画出一个标准的圆。这时,学生个个兴高采烈,跃跃欲试。我见时机成熟,急忙请学生再一次画圆。通过我的巡视和学生的互相检查,第二次画圆没有一个学生出错。然后我又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归纳总结画圆的方法,把刚才的思路进行了梳理,又在交流中内化知识和获得方法。光讲不行,还要让学生有实践纠正的机会,于是我又给了学生再一次画圆的机会,这样一来,不明白的也充分理解了方法,而且印象特别深刻。只有这样,在理角画圆的方法的同时,感受到图形的形成过程大大地开启学生的智慧,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迈入知识的殿堂。 三、教师出错、学生质疑,引导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板书时也可以故意出现错误,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在探究乘法分配律时,学生顺利完成了基础练习,接下来我随手出了一道练习(660+60)÷6,目的是想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题目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找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所以反思在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设计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教学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提高解题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提高解题的有效性 教育话题 07-21 07:01 一.提出问题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经常有这样的教学体会:平时讲过做过的题目,可是到考试时,依然有一部分人不会做,若将条件少许做一些变更,则就更做不出来了。通过在班级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对课堂上老师讲的例题一听就懂,课后自己独立解题时就不知从何下手。这说明在课堂上听懂了,并不代表课后会解题,如果是遇到新题型,就更无所适从了。本文针对这一现象作一细致探讨,借以抛砖引玉。 二.反思 1.从心理学上分析 心理学告诉我们,记忆与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同的是,它不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就是说,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理论,学过的知识都可以保存在头脑里,并在相应的刺激影响下,重新呈现出来的心理过程。记忆从形式上可分为机械记忆、理解记忆和概括记忆。不同的记忆形式保持的时间也各不相同,而且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导致了记忆的时间会不尽相同,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在识记的最新时间内遗忘的最快,以后逐渐变慢,在最后的一段时间几乎不会遗忘。如果一个知识点恰处在遗忘的范围内,从而也就不可能使用这个知识点来解决数学问题。 2.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 不少学生在学习上没有主动性,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主要表现在不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做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忽略了真正的听课任务,顾此失

彼,被动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长期下来,自己的数学能力不会有什么大的提高。 众所皆知,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生受益,坏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很难改掉。学习也是这样。上课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去及时巩固导致学习质量下降。做作业又喜欢死套公式、机械模仿、死记硬背。处理练习不讲究速度,慢慢腾腾,做完了又盲目对答案,不相信自己的结论,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别人讨论问题缺乏自己的思想,有较强的依赖性。这样的学习习惯既降低学习效率,又无法培养出自己思维的敏捷性。 3.讲清、听懂、掌握 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法,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的清晰透彻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的清,学生却未必听得 懂,往往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坠云雾,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一来教师讲得再清楚,对学生也未必起作用。 波里亚曾经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仅就习题教学而言,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例题的榜样及培养功能,教师只注意娴熟地解题,不重视充分暴露教者的思维过程,学生悟不出解题思路及技巧,产生不出求解欲望,掌握所学知识就是一句空话,即使掌握也不会太持久。 三.解决策略 1.要改进学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法。应尽量学习比较成功的同学的学习方法。改进学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积累过程,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受挫折产生疑问,不断总结,

数学教学反思与总结

数学教学反思与总结 一、热爱教师工作,思想进步,团结同志,每天早来晚走,无私奉献,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和工作,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请病、事假,脚踏实地地执行学校的各项要求。 二、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本年度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参加县里教师业务能力考试,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业务学习计划,本学期我严格按照学习计划,有序有效地进行了学习,我觉得自己的业务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我又认真学习了几本教育教学丛书,我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平时我阅读了《蔡林深与洋思教育》等书,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并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很好的应用。 三、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一面自觉学习先进教育思想方法、优秀教学方法等,一面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的分层教学研究,着力点放在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形成品格上,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兴趣,实现“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秀生提高,各类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目标。对于班级的学困生,给予特殊的关照,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使他们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发动班上的优等生做学困生们的辅导老师,组成一帮二小组,根据各自的情况给学困生定出目标,让他们双方都朝着那个目标前进。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继续探索数学知识之间的数学思想的运用和数学问题的思路方法、分析规律等;作完初中数学各章的知识树和初中数学的分类知识树;撰写多篇教学经验类等论文。 四、认真参与班级管理,努力形成良好班风 通过班会、晨会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培养班干部,主动与家长沟通,虚心接受家长的见意,并从家长的角度去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发展不断认识与思考 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已完成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的一种重要教研形式,教师要对教学工作中的成败得失进行回顾、分析、思考,并把它简要地记录下来。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一、设计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创设生活实际情境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时,笔者放了一段录像:“一位小朋友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的场景,各种物品的 价格历历在目,‘10元钱可以买什么东西?’这样的生活情景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学生的兴趣极高,这样为探索新课内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达到了预先的教学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 力相结合。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 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的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 养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 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师生互动。 二、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 是良好的课程资源。例如,在“克和千克的认识初步”这节 课中,有一道题问什么大约重一千克。我想,如果直接给学 生几种答案,他们不但不明白为什么,也想象不出来一千克 到底有多重。于是我让学生从家带来两袋盐,让他们用手掂 一掂,告诉他们这就是一千克,让学生从抽象的概念形成感 观认识,然后拿称去称一称,实现了他们对重量单位的理解 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三、关于课堂练习的思考 从听课中笔者发现我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检测反馈 阶段存在“一多一少”的问题。 (1)重视说理训练,但有点超过“度”。注重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不仅能做,而且会说理,这是贯彻落实新理念,提高数学课堂实效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在练习中,教师要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是他们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核心。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2.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 3.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4.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标关注的是数学课程目标,它包括:数学素养、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

教学反思 一、角的度量 1.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二、轴对称 本节微课的设计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能够采用技术手段达到图形的变化和演示到位,教学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本节微课注重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微课制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观看的,所以在设计时采用背景音乐,目的是给观者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这一做法还是有必要的。但老师的语言表达上过于严肃,少了一点童趣,如果讲解声音再亲和一点,个性一点效果会更好。 微课设计缺乏大胆创意,要勇于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三、8、9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与合的意义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时,我一直认为有序地说出一个数的分与合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有序才能做到不遗漏,况且有序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思维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强调有序的操作,引发有序思维。而在教学6和7的分与合是出现了虚线框,要求学生用联想的方式得到 6 7的另外的分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教学8 9的分与合时已没有了虚线框, 数的分与合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大小,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加、减的基本计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由学生自己完整的说出:8 9能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 9两句话是本课的重点,有序的掌握“8 9的分与合”是本课的难点。多媒体动画分苹果的设计,突破了这一难点。 根据内容安排,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等原因,我在本课一开始就安排了“开火车”的游戏,通过游戏学生对猜谜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接着是在把授课的内容讲完之后加了一个“点子数”的练习和一个“抢答题”的游戏,把所学的内容加深巩固了一遍。然而,他们毕竟只是 小孩子,到下半节课的时候,注意力就不那么集中了,如何让学生“跟着老师走”?

如何通过解题反思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如何通过解题反思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在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 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优良思维品质的养成,并非朝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反思是对思维结果进行检验和再认识的过程,是自觉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考察、分析、总结、评价、调控的过程,是学生调控学习的基础,是认知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主要形式.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引导学生反思能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思考;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数学意识,优化思维品质. 下面探讨如何通过解题反思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与广阔性. 一、通过解题反思,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辨别是非,评价优劣的一种思维品质. 通过解题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找出错误. 但找出错误还不是目的,重要在于纠正错误. 解题反思,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独立思考过程中出现了片面性和表面性时,教师不应批评和斥责,相反地,应注意及时鼓励、引导、启发,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例1 若sin α = ■,sin β = ■,且α,β为锐角,求α + β的值. 学生通常有两种解法: 解法一∵α,β为锐角,sin α = ■,sin β = ■. ∴cos α = ■,cos β = ■,∴cos(α + β)= cos α cos β - sinα sin β = ■ . 又0° < α + β < 180°,∴α + β = 45°. 解法二∵α,β为锐角, sin α = ■,sin β = ■,∴cos α = ■,cos β = ■. ∴sin(α + β)= sin α cos β - cos α cos β = ■. 又0° < α + β < 180°,∴α + β = 45°或135°. 这两种解法中解法二的同学占多,因为学生习惯先考虑正弦. 教师可有意让两种解法的代表上台板演,然后让学生反思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不同的答案呢?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对过去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进行重新思考。作为教师在教学一节课或经历了一个阶段的教学后,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应有“教”的反思和“学”的反思两个方面,仅就教师的教学反思而言,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过程、教学后三个阶段。就学生的“学”的反思,主要是作业反思及测后反思。测后反思就是在测验之后,根据学生测验的成绩和答卷情况,审视测验范围内教学的得失。作业反思就是要求学生针对做题中遇到的困难,反思课堂、课中、课后的学习行为。它是有效讲评的前提。深刻反思、重视讲评是全面实现测试功能的关键环节。 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学”反思谈谈几点做法。 一.教学前反思 对于每一节教材内容教学之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因此课前在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之下,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以往已获得的经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样所写的教案能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以学生为本”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如在“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平行投影”等的授课中,要求学生在网上或在回家的路上或从行驶的车辆上面去收集一些图案和图标、走入商场去了解一些商品如何通过打折销售进行促销、在太阳光下观察实物投影的形状等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前注意生活题材,创设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人人参与,如:探究“如何测量旗杆”时,有的学生想到用记标志的方法量升旗拉绳,从而得到旗杆高度,有的想到用立小棍及阴影和旗杆及阴影的比例关系求解,有的想到把升旗绳拉成斜线后构成直角三角形求解等。教学中与学生探索各种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并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承接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来。问题从开放到归纳,从易到难,从生活到教材,由教师引领到学生自己探索思考,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趣味和意义,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问题情景的设置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思维不经意中展开,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趣味。 上课前,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使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课前对教案作了精心的设计,仍会存在有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课堂教学中仍会有突发事件产生。这时如果教师觉得学生未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便强行打断,急于推出自己的思路,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又因心中的疑问没有解决,必定影响下面的听课,久而久之学生参与的热情会降低,学生会出现上课能听懂,作业不会做的现象发生,没有主见,更谈不上创新,失去个性,只会被动接受。如:对反比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②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③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④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是他们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核心。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学生数学思维受阻的原因 根据我们课题组的研究以及参考有关资料,分析学生思维受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法差异造成衔接不当。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知识水平的特点,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培养,但在各年级段的教学中教者仍然存在着各自为政、各扫门前雪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教材因素导致数学知识点脱节。据调查,38.5%的教师只对本年级段的教材深入钻研,38.5%的教师对上、下年级 段的教材所要教的内容了解,15.4%的教师对小学阶段各个年级段的知识点了解。 ②教学方法的差异。有48.07%的学生认为数学课大部分由老师讲解,小部分由 学生练习,认为重视学生讨论与合作的仅占9.2%。这表明学生讨论与合作的这 一学习方法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没有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③节奏变化。就一节课的知识容量而言,低年级远比不上中、高年级,因而在讲解中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