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建设重点

城建设重点

城建设重点
城建设重点

一、绘图题

1、《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

2、汉长安城平面图

3、曹魏邺城平面图

4、隋唐长安城平面图

5、北宋东京城平面图

6、元大都平面图

7、明清北京城平面图 8、从辽南京到明清北京的城址变迁示意图

二、名词、术语

1、王城规划

2、三朝五门

3、汉长安城

4、曹魏邺城

5、隋唐长安城

6、北宋东京城

7、元大都 8、明清北京城

9、《平江图》 10、子城——罗城制度

11、里坊制 12、御街

13、瓮城 14、一道三涂

三、论述题

1、《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内容

《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说明周代王城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并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制度:城邑建设体制/礼制的营建制度/三级城邑规划制度/王城规划制度/具体营建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城市主体规划结构/礼制的建设规划秩序/经纬涂制的干道网系统/井田网格系统的规划方法

2、营国制度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的承袭

3、《管子》的城市建设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的体现

管仲,主张“因天材,就地利”,按城市大小、居民多少为标准划分城市等级;关于选址——“高勿近阜而用水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关于居住区分布——普通人和农民靠近门,方便出城农耕,相同近似功能分布在一处。

《管子》在历史上最早以系统的观点论述了城市营建问题,形成了较务实的城市营建思想体系。他的城市营建思想较之《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来说有显著差异和较大的进步,突破了《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中封建礼法等级至上的桎梏,更加着重于从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诸方面来探索城市营建方法。这种观点对后世的城市营建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4、“择中论”与“因势论”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意义

择中立国的思想是先秦时期都城选址的一条重要原则。都城的主要作用是统治和控制全国的疆土,只有达到这样的目的,王朝或政权才能长治久安。在古代交通路线和交通工具都不发达的情况下,国都位于疆域的中心,有利于形成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因势论是管子关于城市选址的一个重要思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

5、曹魏邺城的规划特点

a. 城市位置:邺城位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20公里处,南据安阳18公里。它北临漳河,南望广漠无垠的大平原,使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黄河下游经济文化的中心;

b. 规模形状:邺城北有山,南有河,故为东西横向的长方形;

c. 城市布局:用一条东西干道将全城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半部略大于南半部。北半部相当于内城,内有宫室、官署、戚里和苑囿,南半部相当于郭城,包括里坊、衙署、市场、手工作坊等,原因是与北方广大部分少数民族通商互市,同时要保证宫城的安全;2城有七门,

七门都有大道通入城内;北半部分分为三区,中去是宫殿区,东区是贵族居住的地区“戚里”,西区为内苑;南半部被南墙三成门内的南北大街分割为四区,布置居住的里坊、市和军营;自南半部中阳门大道北抵宫门,正对宫中听政殿一组建筑,形成全城的南北轴线。在这条街两侧建主要官署。

d. 建筑组成:宫殿区分为左右并列的两组宫殿建筑群,分别为礼仪性的大朝和日常政务的常明,大朝居中,原因是自汉代以来中央集权逐渐加深,常明成为中央权利运作的真正所在,故与礼仪性的大朝并列;内苑名为铜雀园,其中有三座著名的亭台建筑(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铜雀台居中,因此又称中台。金虎台在南,冰井台在北,合称“三台”,位于城市的西北角。

e. 城市设施:城墙土筑,基宽15-18米;邺城内建有完善的饮水渠道;注重人居环境,辟

有若干个大型苑囿,植被遍地,树木参天。

6、邺城制度对古代城市布局的影响。

f. 地位影响:邺城布局统一规整,改变了此前都城的不规则格局,第一次在城市中实现了南北中轴线,既吸收了营国制度的合理之处,又突破了营国制度的樊篱;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从实践上吸取了《管子》因势论的思想。“于广川之上”、“是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城内功能分区明确,给类建筑均衡对称,分布合理。宫门前丁字形御街突出了大朝的气势,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邺城的成功被制度化了,被称作邺城制度,在中国城市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此后的中国城市规划以至周边国家的城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承秦汉,后启隋唐”。

7、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a.城市选址:遗址西安北郊台地上:南倚龙首原,北濒渭河,西临氵橘河,东近灞浐。b.丰城之说:“城南为南丰,北为北丰形”(沿等高线修筑,减少土方量,争取城区面积,获得同一水平轮高度廓线的最佳视觉效果)其理不然,因地制宜罢了。

c.宫室区:1)非“则中立宫”,有南北轴线;2)城内地势南高北低,皇宫占全城2/3处高处,安全且发挥高台建筑艺术效果;3)未央宫平面近方形,固筑宫墙,宽约8m,宫城

四面各辟一座宫门,北部集中分布有中央或皇室的文化性建筑;4)长乐宫又称东宫,平面不甚规整;5)桂宫是汉武帝使得后妃之宫;6)北宫是祭祀神君处,亦是宫廷斗争失败被软禁的后妃住处;7)明光宫,汉武帝为千名宫女而筑。

d.集市区:东市、西市是主要市场,位城内西北部,四周筑墙,各有两条东西和南北道,贯通全市形成井字形。近渭水布置利于货物运输与交通往来。

e.居住区:1)按“仕者近宫,工商近市”布局,权贵则居城中及北临宫地段;2)一般居民闾里集中于城之东北角,各户不得直接对街开门,封闭管理,亦有相当多闾里分布在城外。f.园林区:1)建章宫内的太液池,为历代宫城、皇城之池所沿用;2)汉长安城西南部之禁苑——-上林苑可客“千乘万骑”,号称300里有宫观70余座苑囿36处。昆明池为其中

楼观分布最为集中的之处之一,约10平方公里,遗址旁有汉代牛郎、织女雕像;3)甘泉宫,皇室避暑胜地,其建筑规模形制依照宫室。

g.手工业区:官府各门类的手工业作坊散步在城郭内外,都是分专业划区,大致采取环绕宫廷区布置的传统格局。交换经济发达,城内民间手工业作坊多集结在坊北市民闾里附近,以利供销。

h.礼制建筑区:1)社稷,遗址位于南郊礼制建筑群最西部,长方形夯土台,固筑围墙;2)宗庙,社稷遗址以东,由12座建筑组成,其中11座围成一个院子,1400m见方,可能为“主莽九庙”遗址;3)辟雍,汉长安城东南部,由中心建筑、围墙、四门、围墙四隅的曲尺形建筑和辟雍周围寰水沟组成。

i.道路:1)沿用传统经纬涂制,迂?城市形制而作适当安排;2)十二城门中有8座城门各对一条笔直大街通往城里,即“八街九陌”,一般宽45m,安门大街宽约55m,其间有

两条排水沟将大街分为平行的三股道——“一道三涂”,中股道即“驰道”;3)城内侧沿城垣有一周环城道路,宽约35m,守城卫兵专用道;4)长安城还建设了一套悬栋飞阁的空间交通系统——复道网,又称阁道或辇道,各宫之间均有复道相联。

长安城的空间以巨大的体量,表达了一种尊严和需要,尤其宫城以“高、多、大”显示了当时人的审美观、社会意识形态与建筑技术的结合。巨大的体量是城镇建筑艺术与其它艺术在感染方式上的一个大不同。古代的人从自然界的高山大川、崇树巨石中体验到超人的体量所含蓄的崇高,从雷雹闪电、狂涛流火中感受了超人力量所包藏的恐惧。他们把这样的体验移植到建筑中、城市中,于是巨大的体量就转化成尊严和神圣。马克思曾说过:“巨大的形象震憾人心,叫人吃惊……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 。秦汉时期城市空间艺术,表现了广阔无垠的宇宙意识,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

精神。

8、隋唐长安城规划的成就

a. 迁都施工:开皇二年(582)六月下诏营新都,不过十个月光景。原因一:主要由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容易拆卸搬迁再建于新址,而此次迁移距离不过二、三十里范围,易于成功;另一方面,则是规划明确,组织工作得有条不紊,预先明确测量定位,加以标志,各个建筑组群如宫殿寺观署衙第宅乃至居民坊市均各分地段,分兵齐进;目标明确,秩序井然,方能高速度建设。大兴城的建设是世界城市建设史上一次真正的奇迹,标志着当时中国的高度文化水平。

b. 总体布局:置宫城于北部中央而官署坊市于南,宫城北垣与京城北垣重合;受到当时已常用于州郡级城市的“子城——罗城”制度的影响(子城——统治机构;罗城——公共部分);中轴线(天街)把大兴城分为对称的东西两部分。

c. 道路系统:全城以14x11条街道纵横相交相成方格网状道路系统;城东、南、西三面各辟三座城门,对应着全城六条主要干道,合称“六街”;皇城正门朱雀门所值中央大街,称朱雀大街或称天街,宽达147米;土路面,雨天泥泞。

d. 宫城皇城:太极宫(隋大兴宫),2.7倍紫禁城,前朝后寝;“三朝五门”,《周礼》有三朝五门的记载,三朝就是外朝、治朝和燕朝,分别用以处理特殊政务、重大政务和日常政务。大明宫:宣政殿为界,南为矩形,北为梯形,是紫禁城的4.8倍,含元殿内可俯瞰长安城,南望与慈恩寺大雁塔相对,仿太极宫,分朝区、寝区、后苑;兴庆宫:因建宫,其周围诸坊和东市都受影响,不再规整如前;大同殿:面阔13开间,正殿,位于次要轴线上;兴庆宫虽号称南内,实为离宫;皇城:被东西向街一条,南北向街三条划分为3块,“左祖右社”分别在东南角,西南角;玄武门之变——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

e. 里坊形态:长安的坊是封闭的居住区,里坊规模——内部小径称为“坊曲”,弯弯曲曲,自发生成,宽2米;里坊制——皇城以南朱雀大街两侧的四列小坊,设有东西两门和东西向街一条;其余的坊都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和十字街贯通,坊内分成四个小区,每区又有十字形小巷,小巷在当时称为“曲”。

* 规划布局——性质规模:三重城(皇城、宫城、廓城),占地83平方公里,加大明宫87平方公里;内城规划要点:三朝的朝廷制度的确定/集中中央公署的皇城制度的创设/宫城皇城与居民区市区相隔离;道路系统:宫前横街/丹凤门大街/朱雀大街/通往全兴门及春明门

大街/其它干道;坊里:朱雀大街两侧四街坊/皇城两侧六街坊;市肆:东市西市;水系及绿化

规划特点——集成了古代的城规的传统,平面布局方正规整;城规布局上“宫殿与居民作相参”,意图明确;具有严密的计划和先进的测量技术;表现了一定的风水迷信思想。

9、隋唐长安城规划的局限

a. 阻碍交通——内城居北部中央,在城北38.5%的范围内隔绝了城市的东西交通;

b. 忽视地形——对称的方格网规划构图,完全没考虑竖向地形,而长安城内有六条岗坡及相间低地(东南角地势高);

c. 规模偏大——规模脱离实际,造成城内空旷地段存在,伸缩调整的余地小;

d. 市场集中——市场过于集中,服务半径过大,不能满足大量里坊的商业需求,东西市都临近皇城和宫城,这只能说明其贸易活动主要是为皇室贵族和官僚集体服务的,而西市的繁荣,又以“胡商”最为著名。胡商所经营者多为珠宝珍贵,非寻常百姓可问津。为文人称道的平康里(坊),即青楼,恰好就紧挨着皇城。看来在古代中国,色情业只有紧紧傍上权贵才能昌盛,早已成为铁定的法则。

e. 里坊僵化——皇城正南的四列三十六坊,因为向北正对皇城和宫城,建筑者认为“北出即损断地脉”,“不欲开北街泄气,以冲城阙”(《长安志.唐京城》),所以只开东西二门,不像其他坊四面开门。少开两门两街,必然会对坊内居民造成不便。所有坊里,除三品以上高官权贵住宅可由坊中临街开门外,其余人等一律向坊内开门,不得直通街衢,更是使坊内居民生活受到诸多障碍。但是,无论你在生活上有多么大的不便,你只能对有幸住在首都感恩戴德,而绝不能对绕着圈儿走路有所怨言。那些“盲流”之类,更不可能随便“流窜”到这一“首善之区”。

10、试对汉长安和唐长安作比较。

11.北宋东京城的城市布局特点

a. 宫城居中,多重城垣环套,城市干道为以宫城为中心向四周伸展。

b. 以宫城和御街形成城市中轴线,宫城位居城市中心,城南御街拓宽形成宫城前广场,御街西边设“千步廊”布列官署,突出宫城的中心地位,并强化御街的中轴线地位。

c. 开放的街市和各类集市代替了唐代的集中市制,形成遍布全城的商业网,在主要交通干道和宫城附近发展成中心商业区。符合新型城市经济规律。

d. 改革旧坊制,以街巷式的开放居住区代替旧的里坊制。虽然几次试图恢复旧坊制,但终因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而一再失败最终形成开放的街巷居住区。

e . 城市内部街道空间的变化。由坊墙、市墙隔离出来的封闭的街道空间,转变为由各种行业店铺和居民住宅构成的开放型街道空间。

f. 改变旧的城市分区规划。

12. 北宋东京城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13.平江城的城市布局特点

a. 地理环境与城市选址:春秋阖闾城——今日苏州,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南邻太湖,四面环水,河流湖泊众多,水网密布。大运河绕城而过,平江成了南北航运的重要枢纽,是东南水乡物资交流的集散地。城市周围具有富足的农业生产,城外多山。

b. 历史沿革:春秋吴王阖闾于即位之初命伍子胥主持修筑吴城;越国灭吴,楚威王伐越,尽取吴地,封吴地予其相国春申君,春申君在子城内修宫殿、仓库,又在外城开凿了纵横交错的河道,这些工程构成了以后的城市基本格局;东晋、南朝佛、道教兴盛,寺观宫痷约计107处,出现最早的私家园林;唐代集中设东西两市,后1922年,钱氏为加强防务,重修苏州城池,首次以砖筑城,里外有深濠。

c. 城市形制:平江城有内、外两重城垣,分别是外城(或称大城)和子城(又称府城);达成内外设两层护城河,乃古代城市少见之例。史称平江城“壕堑深阔”,其外城河宽约40丈,本系运河。因土城年久失修,后来重筑时就地取土,故成内濠;平江图中外城门只开五座,各门皆为水陆两门;城墙外城上马面计60余座。上宽是底宽的2/3,马面必须长且密,这样利于防守,使敌人难以接近城墙。

d. 平面布局:平江城平面为略有变化的长方形,古称“亚”字形;平江城外城的东北、西北转交均抹角,西南向外凸出成弧形,东南角又是工整的直角形。原因是城北护城河水流湍急,城墙抹角后变直角为钝角,对排水和行船都有利,并且可避免急流冲毁河堤;平江城西南多山,地势较高,又接近太湖,一旦山洪暴发,水势凶猛,容易冲到城中造成水灾。为避免洪水冲灌城内,同时也利于防御,大城的西南角略向外凸出成弧形,且盘门作东南向;城东南角在护城河转弯处有一“赤门湾”,水面较宽阔,有一条河与它连接,因水的流向是沿着城东侧、南侧流向西南角,直接流向“赤门湾”,城东南角作成直角也无妨。

e. 盘门:五门中盘门规模最大,且保存至今。盘门上面有闸楼,平时驻有许多士卒,并储存大量武器和物资以为防御之用。

f. 交通系统:整个城市规划,以城外原有的主要水道为依托,引水入城,在城内开凿和到系统,实质从横交错,构成城市的骨架脉络,同时水路与陆路相辅相成,河与路均规划成方格棋盘形,“水路相邻、河街平行”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历史上,水路运输的地位优于陆路,宋代,在全国交通网中水道占据优势,平江城市民多“以舟代步”,城乡物资也主要靠水路运输,其河道之密,数量之多,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罕见的;河道蓄水能提供部分城市用水,利于消防、美化城市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

g. 街坊布局:1)以乐桥为中心,乐桥东南有孝义坊、秀锦坊等17个;乐桥东北有干将坊、真庆坊等16个;乐桥西南有武状元坊、平泉坊等17个;乐桥西北有西市坊、嘉鱼坊等15个,共计65坊。2)居住街坊,是由城内井字形网状水、陆交通系统划分成的。多数街坊采用前街后河式。城市经济发达,人多地少,建筑非常密集,临水而建,构成“楼台俯舟楫”,“家家门前泊舟舫”的水城景观。3)每个街坊中住宅以南北向为进深的形式,每个住宅南北向为进深的形式,每个住宅邻河的面宽很小。这样的住宅布局不仅有良好的朝向,而且能保持相当的安宁。4)平江城的方位是南偏东7。54‘,夏季的主导风向恰为东南风,这样

的城市方位却非常有利于城市住宅的通风。

h.子城建筑群:1)子城位于平江中部略偏东南,是平江城的府衙,它既是城市的行政和军事管理中心,也是城市的形态中心。2)其建筑由大厅,府属办事机构,府后宅,郡圃四部分组成,前堂后寝,规模,气势非常宏大并有一条明确的南北向轴线。3)子城的中轴线,向北止于子城内,向南延伸至外城墙下。4)从子城南门出来的道路过平桥形成府前直街,两侧并列着一系列衙署:东有惠民局,提干厅,检法厅,监酒厅,铃辖厅等,西有司法厅,察推厅,四酒务,提干厅,提刑司等。平桥以及府前直街两侧衙署等建筑群的布置构成的空间序列,对子城及子城内建筑群的城市中心地位及其规模气势起了强化作用。

i.城市景观:1)桥梁—景观与观景2)街巷入口处的牌坊—小品3)宝塔----借景,对景,观景。平江图中有13座宝塔,多在城内显要位置,对城市轮廓线有贡献,还有路标,地标的价值。4)河道空间成为居住生活空间的延伸,水系特色鲜明。

14.元大都城的城市规划布局

a. 元大都依托旧城另建新城。新都建成之后,旧城区又新建了不少佛寺与道观,因而成了贵官和庶民共同的游览胜地,旧城与新城并“南北二城”。这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旧城作为建设基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使新城的布局不受旧城原有设施的限制而能追求一种理想的效果,这是元大都规划与建设获得成功一个重要因素。

b. 以太液池水面为中心来确定城市布置的格局是个大胆的创新,可能是蒙古人“逐水而居”深层意识的反映。

c. 新都的南面城墙又受旧城北城墙的限制,因此城市的大部分面积向北推移而使南面显得局促

d. 城市街巷规划整齐,经纬分明,中轴线大街宽28米,其他主要大街宽25米,小街宽14米,火巷(胡同)384条,宽约6~7米。胡同间距60米,正好适合三进的四合院。

e. 在城市中心设置钟鼓楼作为全程报时的机构。在元代以前,虽然也在城中用鼓声来号令坊市与城门的启闭,但都利用里门,(讠)焦楼、城楼设鼓报时、单独建造钟、鼓楼并位于城市中心地段,则是没有先例的。鼓楼上设立计时用的漏壶和报时用的鼓角,钟楼在鼓楼之北,二者相向而立。《元典章·刑部十九·禁夜》载:“一更三点,钟声绝,禁行人;五更三点,钟声动,听人行。”说明钟楼是实行夜禁、控制城内居民活动的重要设施。

f. 在城市管理方面,元大都城内共划分为50个坊,分别又左右警巡院管辖。

g. 居民区的分布:东城区是各种衙署和贵族住宅的集中区。商市也较集中,有东市和角市,和一些专业性的市,如文籍纸扎市,靴市等。西城区的居民也比较密集,但层次低于东城,如买卖牲口的集市如骆驼市、羊市牛马市等。北城区由于至元末年有郭守敬负责开通了连接大度城内和通州的运量漕通惠河,使皇城北面的海子(积水潭)成了南北大运河的终点码头,促使沿海子一带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尤其海子北岸的斜街更是热闹,各种歌台酒馆以及生活必需品商市汇集于此,如米、面、帽、缎、珠宝市等,使这一带成为全城最繁华的地段之一,稍北的钟鼓楼大街也很热闹,令人瞩目的是全城最大的穷汉市,海子周围还有一些园亭如望湖亭万春园等,后者还是进士及第后赐宴的地方,有如长安的曲江。南城区就是金中都旧城城区和新城前三门附近南城旧居民区以大悲阁周围为稠密,这里集中了南城市、蒸饼市穷汉市三处商市。

h. 市场税务统由大都宣课提举司管辖。税率三十之一至四十之一,应该说是很轻的,利于商人活动,大都国际贸易亦盛,有不少外国商贩,如波斯,阿拉伯,和高丽的商人。

* 继承发展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规的优秀传统手法;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的结合;完善的上下水道;规划建设有统一的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以执行贯彻。

15.元大都城在北京城市历史演变中的地位

16.明南京城与明北京城的比较

明南京城:明初南京城的规划摒弃了隋唐以来追求方整规则的城市布局形式,根据当时的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结合复杂多变的地形,自由而有机地布置城市各要素,着意追求功能的完美,创造出山水城林交相辉映的一代壮丽都城,这不仅是都城规划思想上的一次突破,也在建筑史上留下了一个独具风采的城市建设范例。

明北京城:

a. 强化中轴线。北京城延续了元大都的中轴线,并有所延伸。从形象上强化了“面南而王,唯我独尊”的帝王意识的象征性。明中轴线的确立和向南伸展,为全城平面设计奠定了基准线,城市职能建筑均在西翼配置,使全城形成对称和谐的平面布局。

b. 市区逐步向南推移,主要原因是居民结集的趋向,城市生活重心由各地向城南倾斜。皇城区成为皇室生活服务设施和离宫苑园的集中地区,由于整个城市在元大都基础上缩北展南的推移,使原位于元大都南面的皇城区居于北京城中心位置上,造成城市交通的极大不便,从大明门到地安门南北3km距离内没有一条东西方向的道路可通,这是明代北京城布局上

的一个突出缺陷。

c. 街道系统沿用元大都原有的布局,规则整齐,但外城是在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交通也较不规则,与内城有明显不同。胡同的名称那时候就定下来了。皇城内除大内宫室和太庙社稷坛外,其他地区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为离宫区(包括南内、西宫、太岁山三处),二为为皇室服务的各种内府机构,三为西苑(包括金、明时期留下来的太液池区、南海,约5平方千米,以宫城为中心,环绕皇室的生活区)。

d. 万岁山(景山)是大内镇山,意压胜前朝,也更符合“风水观”中的靠山的原则,在镇山正南方新建紫禁城和皇城。

e. 明北京城参照明中都、明南京形制,将太庙、社稷坛移入皇城,于皇城内午门中心御道东西两侧重新布置太庙和社稷坛,既保持了“左祖右社”的传统,又缩短了与宫城之间的距

离,使布局更集中,有利于皇室的礼仪活动和安全。太庙——工人文化宫,社稷坛——中山公园,祭坛:五色土,象征全国疆土。南郊是京城的礼制中心。天坛:1400年建是皇帝祭文祈年的场所,外墙图形的轮廓和建筑形式均体现天圆地方,蓝色基调。回音壁:天人感应。28根楠木柱……..

f. 皇城南面T字形宫廷广场,向南至大明门之间的两侧干步廊,广场外两侧布置中央官署,以适应大朝会、祭祀的需要。这种皇城前保持东西横街与中轴线“天街”的做法是邺城、洛阳、长安设计规制的再现,并为明代城市提供了一个规范-------街署前建T形广场,皇城前安排中央官署的做法是与唐宋京师礼制一脉相承的。

17.试述明清北京城的规划特点

明北京的布局特色:

a. 强化中轴线——北京城沿续了元大都的中轴线,并有所延伸。从形象上强化了“面南而王”惟我独尊帝王意识的象征性。明中轴性的确立和向南伸展,为全城plan design奠定了基准线,城市职能建筑物再两翼配置,使全城形成对称和谐的平面布局。

b. 市区逐步向南推移——主要原因是居民结集的趋向,城市生活重心自然地向城南倾斜。

c. 皇城区成为皇室生活服务设施和离宫苑园的集中地区——由于整个城市在元大都基础上缩北展南的推移,使原于大都南面的皇城区居于北京中心位置上,造成city交通的极大不便,从大明门到地安门南北3km的距离里无一条东西方向的道路可通,这是明代北京city布局上的一个突出缺陷。

d. 街道系统沿用元大都原有的布局,规则整齐,但外城是在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街道也较不规则,与内城有明显不同。胡同的名称那时候便定下来了。

e. 皇城内除大内宫室及太庙社稷外,其余地区大致可分三部分:一为离宫区(包括南内、西宫、万岁山三处);二为皇室服务的内府各种机构;三为西苑(太液池区,南海,约5

平方千米,以宫城为中心,环绕皇室的生活区)

f. 万岁山(景山)是大内镇山,压胜前朝,也更符合“风水”观中的靠山原则,在镇山正南方新建紫禁城和皇城。

g. 明北京参照明中都、明南京形制,将太庙、社稷坛移入皇城子午门中心御道东西两侧。“左祖右社”。又缩短与宫城之间的距离,使布局更加集中,有利于皇室的礼仪活动和安全。太庙——工人文化宫;社稷坛——中山公园;祭坛:五色土,象征全国疆土。

h. 南郊是京城的礼制中心:天坛(1400)皇帝祭天祈年的场所。天圆地方,蓝色基调。回音壁:天人感应。28抱楠木柱。

i. 皇城南面T字形宫廷广场,千步廊,西侧配置中央官署。这种皇城前保持东西横街与中轴线“天街”的做法是邺城、洛阳、长安设计规划的再现,为明代地方城市提供了一个规范——衙署前建T形广场,皇城前安排中央官署的做法与唐宋京师礼制脉脉相承。

明——恢复了传统的宗教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运用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气势;干道网基本继承元大都基础;商业布局向城南发展,行会发达;居住区位于皇城四周;城市水系基本沿袭元大都。

清北京城的特点:

清沿用明旧城,只改动了皇城内布局,街道总体布局无大变动,但机构建置和城管有所不同。内城由旗人居住,又称满城;外城由汉官、商、民居住,设东、西、南、北、中五城坊司管理。至清中叶,

a. 民族歧视逐渐荒废。

b. 撤销明代皇城——皇城的裁撤实际扩大了城市用地。

c. 调整明代衙署、府第、仓场,改变使用性质,王府的建造成为北京内城的重要建筑内容。

d. 外城进一步繁荣,商业发达,会馆林立。——为加强城内治安,除设巡查岗哨、推拨房外,又在胡同出口处设立栅栏。宵禁措施,后只留栅栏名。

e. 礼制建筑的改造。

f. 开发南苑:狩猎为主的皇家苑囿。

g. 开发西郊水利,经营皇家园林,形成离宫苑囿群——三山五园。

h. 宗教建筑的佛教建筑进一步扩展(元明的保存),白塔寺等(西城、北城、东城、外城皆有著名寺塔)北京是各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各种宗教信仰和平共处)儒坛祠、佛寺院、道宫观、回清真寺、萨满教的堂子、西方宗教的教堂等及分散的各种民间宗教祭祀活动场所。中国人的庙宇实际是城市人文化生活的共享空间。

i. 庙会最有名的是琉璃厂灯市(历史悠久的文化街),寺庙会便于全城各处,而以隆福寺与护国寺最为有名,相互错开时间而又衔接。

清——内城一般居民迁到外城;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大运河至城东经济发达,而形成的贵西城、富东城。

18. 北魏洛都的改建、扩建

a. 规划要旨: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通过规划发扬华夏文化传统,标榜北魏是继承和发扬华夏传统的正统政权;突出洛都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主导功能,凭借其宏观的形象体现孝文帝统一全国的政治企图;提高洛都充当经济中心的功能,推动北魏全境的整体发展

b. 实施措施:以西周营国制度和城规制度为蓝本,系统地发展了营国制度的传统要素;扩大城市规模,合理选择外廓配置形制;加建外廓,扩大工商经济分区,建立城市经济活动中心

c. 形成规模:形制——三重城(宫城、内城、外廓);规模——内城南北长9余里,东西长6余里,号称“九六城”,面积54平方里,外城面积320平方里

d. 规划结构:采取以宫为中心的传统结构;加建了规模庞大的外廓;分区布局严谨,层次分明——宫城置于中央最显赫的位置,内城按礼制设置了别宫和禁苑,外廓以市为主布局(大市、小市、四通市),居住区按礼制阶级分职业来组织“仕者近宫,工贾近市”,全市建有320坊

e. 规划方法:为适应城市规模庞大,将用地单位由“夫”(方百步)扩大为“井”(方三百步,一里);以规划结构的主辅轴线作为方格网系统的主轴线;以井田制方格网系统来设计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帝都

19、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形态的演变。

一、绘图题

1.乌尔城 2 . 雅典卫城

3. 维特鲁威理想城市

4. 坎波广场

5. 圣马可广场

6. 费拉锐特理想城市

7.罗马波波洛广场 8.罗马市政广场

9.巴黎协和广场 10.屈普的划区方案

11.佩利的邻里单位示意图 12. 半网络结构示意图

二、名词、术语

希腊广场卫城米利都城

普南城罗马广场罗马营寨城

威尼斯城帕尔玛·诺伐城田园城市广亩城

市卫星城新城运动有机疏

散雷德伯恩体系邻里单元国际现代建

协十次小组新陈代谢学派簇群城

市城市分散主义城市集中主

义有机规划

三、论述题

1. 希波丹姆规划体系

希波战争前,希腊城市大多为自发形成,没有统一规划,道路系统、广场空间、街道形状均不规则。许多城市的外部空间以一系列“L”型空间叠合组成,造型变化多姿。公元前5世纪的规划建筑师希波丹姆于希波战争后从事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中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形式。这种规划结构形式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古埃及卡洪城、美索不达米亚的许多城市以及印度古城莫亨约——达罗等城市中早已有所应用,但希波丹姆却是最早的把这种规划形式在理论上予以阐述,并大规模地在重建希波战争后被毁的城市予以实践。自希波丹姆以后,这种规划模式便成为一种主要典范。、

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典型的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街坊面积一般较小。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与城市公共生活要求,把城市分为3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3种住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2. 中世纪欧洲城市形成的类型

1.按城市形成原因分类

①以封建城堡为起点发展起来的城市。

②以罗马时代的军事城堡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城市

③由于教会在中世纪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也有少数城市实在大教堂或主教府周围形成的。

④由于地理位置重要自发地生长起来。

⑤十二世纪后,欧洲大陆建造了一些新城

2.按平面形状分类

①四个城门和十字交叉道路

②放射性道路的城市

③街道城市

④平行街道及方格网城市

3.中世纪城市的特点

①宗教神权统治这一切,教堂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中心。

②广场是城市中的生活中心。

③中世纪的城市多建于便于交通的河道旁海湾河道的交汇处。

④中世纪城市因战争频繁的影响,城市防御作用很突出。

九世纪前后作为军事防御性基地而建造的城堡,后来获得了商业功能而变成城市。这类城市多数基于先已存在的聚落,此时加筑了防御性的围墙。有一座建立在高地上的城堡,或是有高大的城墙的修道院成为这类城市的显著标志。这些军事城堡构建了具有吸引力的都市出现前的核心。以防御性城堡为核心,后来获得了商业功能而变成城市的典型例子还有荷兰的莱顿。农业经济的乡村聚落,因开发周围地理上的收益,逐渐促进自身的发展,而取得了城市身份。有村落有机成长的城镇,建筑面积不一定比周围的农业村落大多少,而其形态多为一条穿镇而过的大道构成主街,街两旁是密集的店铺房屋,没有多少建筑纵深,或者以短巷相隔。外围也不一定建有城墙。

以上这三类有机成长的城市构成中世纪欧洲城市的主体。

3.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广场建设和“理想城市”

文艺复兴思潮影响了欧洲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意大利建筑师阿尔伯蒂受罗马帝国时代的建筑师维特鲁维建筑思想的启发,于1452年著述《论建筑》一书,提出应从城市的环境因素(地形、水源、气候、土壤)出发,合理地考虑城市的选址,结合城市的防御需要来设计城市的结构与街道的布局。他设想了一个理想城市规划模式:在城市中心布置教堂、宫殿城堡,街道从城市中心广场向外辐射,在外缘构筑多边形的防御城墙。这种核心辐射式的设计象征着公共权力集中在城市中央的一个机构或专制君主手中,着意提高城市的权威性,同时又要变与士兵在城内运动。所以,阿尔伯蒂宁肯选择宽直的街道。

然而他也看到中世纪弯曲街巷的优点,为了加强城内防御,每座建筑物都要求有清晰的视野。他的理论当时未被接受,而在一个半世纪以后才被理解,并传入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称为欧洲封建社会后期城市设计的原则。

第一个用文艺复兴思想设计出城市蓝图的也是意大利建筑师,1464年费拉瑞特在《理想的城市》一书中画了一个理想城市的设计方案,城市有中心建筑、广场和八角形外缘组成,从中心向外辐射十六条街道,其中一条带有高架水道墙,城市内还有一个环形街道,沿环形道路散布着市场、教堂和其他职能机构。城市中心是大教堂、宫殿和广场,广场也作为城市商人的交易市场,更具内聚力。

罗马市政广场(卡比多广场)

米开朗琪罗作品。正面为其重新设计的元老院。前宽40米,后宽60米,深79米,位于卡比多山上。1546-1644年,南边档案室,北边博物馆。独到之处为:

保留了原场地的梯形空间结构;

使左右建筑对称,前面敞开。

确立了广场的中心——中央的古罗马皇帝骑马雕像,环以星型图案划分的椭圆形铺地。

广场入口的大台阶下窄上宽,使上台阶时产生缩短的视错觉。端部两雕像有框景效果。

为突出正面元老院的高大,将一层处理成基座层,上两层为巨柱式。

广场整体感很强,有突出的统一性和内聚力。

圣彼得大教堂广场

1656-1667年,贝尔尼尼用11年时间修了2个半圆形宏伟柱廊。长轴198米,短轴162米,如同人张开的双臂。

纳伏那广场

巴洛克广场,封闭式。边上是圣阿格涅斯教堂,波洛米尼设计,1653-1657年。

西班牙广场

从17世纪到18世纪以来一直是罗马文化和旅游中心地带。具有艺术特色的137级大台阶于1723年建成。它也是最繁荣的商业中心。不少艺术家就住在马尔古塔大街和巴布伊诺大街。这两条大街上有很多古玩店和艺术画廊。西班牙广场台阶前的破船喷泉是彼得罗贝尔尼尼在十六世界创作的。十八世纪以来,这里就是意大利和外国知识界艺术界人士会聚的地方。特列为喷泉

罗马的喷泉建设引人惊叹,多达3000多处,但最著名的是建于1726念得特雷为喷泉。它又称少女泉。

波波洛广场(人民广场)靠近古罗马的北大门

伊曼努尔二世纪念碑

1885-1911年体量过大,破坏了古建筑,破坏了广成的和谐尺度。

4. 巴洛克式规划的基本特征

巴洛克风格的时代

地位:欧洲有三种传统城市空间:古典时代、中世纪、巴洛克

思想背景: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主义与中世纪式宗教狂热之争

社会背景:英、法、尼德兰资本主义经济蒸蒸日上,意、西、德封建实力仍强大。探险旅行、开拓殖民地、科学研究拓展了欧洲人的眼界。几何学是理解世界的适当工具。

巴洛克城市的特征

文艺复兴的几何秩序所控制的世界是封闭和静态的,巴洛克思想使之变成了开放和动态的世界

巴洛克空间是城市生活的戏剧化。打破了中世纪城市自然。随机的城市格局,代以整齐的、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

城市公共空间超越了单体建筑成为更高层级的城市构图要素,他们相互连通,成为动态的整体。

依据占主导地位的焦点组织城市局部的扩建,这些焦点意味着水平运动的重点,往往借助垂直轴线来定义,如方尖碑、高穹顶等。

城市整体的焦点可以用纯粹的空间术语即广场来定义,但它还具备历史性、公众性和市民性。建筑用街道定义的运动模式相互结合,服从所在地区的特定秩序。

5. 法国古典主义(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建设

1.巴黎城市改建

17世纪初亨利四世把巴黎旧日很多破烂的房屋改成整齐一色的砖石联排建筑,还做了一些如道路桥梁供水等城市建设工作,建造了法兰西广场和皇家广场。

路易十四时期,建筑活动集中地表现路易十四和他的国家的强大。在巴黎继续改造卢佛尔宫和建设一批古典主义大型建筑物。这些都与主要干道、桥梁等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区的艺术标志。

建造了路易十四广场和胜利广场等若干个几何型封闭广场来表彰他的丰功伟绩。

绝对军权最伟大的纪念碑是对着卢佛尔宫建立的一个大而深远视线的中轴,延长丢勒里花园的轴线,向西稍偏北延伸,于1724年其轴线到达星形广场,长3公里,中间一个小小的圆形广场。这条轴线后来成为巴黎的中枢主轴。后于18世纪中叶和下半叶完成了巴黎最壮观的林荫道——爱丽舍田园大道。

路易十五时期在丢勒里花园之西,建造了协和广场。

巴黎的园林建设

15世纪法国国王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后,引入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造园艺术。著名的园林有维康宫、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宫等。

维康宫造园家是诺特,也是凡尔赛宫的设计者。是路易十四财政大臣福奎特的邸园。供电由建筑师勒万设计,装饰由勒布伦设计,分工明确。园林地处低洼地势,四周山林环保,风景秀丽。主轴线穿越山谷,长达3.5公里。副轴线是谷底小河改造成的运河,长1公里多,。在通往宫殿的道路上,从背景的自然环境到建筑的装饰细部——形成了一个布局协调、层次分明的整体。有舞台背景般的戏剧性效果。

凡尔赛宫有1500公顷,面积为当时巴黎市区面积的1/4.宫前有三条放射的大道,其中两侧的大道通向两处离宫,中间的大道通向巴黎市区的爱丽舍田园大道。第一次将大型城市综合性建筑组群直接放在自然界中并与之产生鲜明的对照。

巴黎的广场建设

巴黎出现了分布在一条轴线上的广场系统的规划。纪念性的公共广场有很大的发展,并且开始把绿化布置、喷泉雕像、建筑小品和周围建筑组成了一个协调的整体,以及处理好广场大小和周围建筑高度的比例,广场周围的环境以及广场与广场之间的联系。代表广场有皇家广场、旺道姆广场、协和广场等。

6. 法国第二帝国时期的城市建设——奥斯曼的巴黎改建

奥斯特在贯彻帝都风貌的前提下,又开辟许多大街,是为了便于镇压反动,同时也改变了城市面貌,最最重要的是大十字街巷的形成。他的规划准则是在更大规模上显出是巴洛克综合体的继续,也是以整齐、对称和轴心崇拜的观念为基础的。假借皇帝的名义来推行他的政策。毁掉了一些旧城区,建了大十字骨架。新道路系统使群众不便设置路障,有利于镇压革命。改造了市政设施,完善了城市给排水系统,煤气照明,公共马车交通网等。新建了学校、医院、兵营、监狱等建筑,新建城市公园。适应了城市工业化的要求。

7. 英国资本主义早期的市容美化建设(伦敦、巴黎)

8. 美国早期的方格网城市和华盛顿的规划

纽约:极小的方格网道路+摩天大楼。土地划分不考虑基地,只为买卖方便,方格分划,汽车的出现,市交通极为不便,当成为经济中心时,建筑向高层发展,使城市阳光缺少。1626年荷兰人peter Minuit用价值24美金的珠宝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了长21公里,宽3.2公里的曼哈顿岛,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英国人接管了这里并命名为新约克(纽约),当时人口仅仅1500人,1785-1789年为美国首都,乔治华盛顿1789年在此举行了就职典礼。曼哈顿1881年制定了方格网规划。1853年建中央公园,占地341万平方米。

华盛顿:法国工程师朗方于1791年规划,出发点是城市的形态而不是功能上的考虑,由于朗方在法国居住过,因此为了体现国家的雄伟,还是采用了法国园林式规划,街道很宽,蜘蛛网式的道路布局,街道面积作为公共的面积,在城市中所占甚大,建设面积不到1/3。动静区比例失衡,极不合适。

9. 资本主义早期城市存在的问题

最初的城市功能单一,从防御、交换、居住等到宗教,从早期工业,最早的城市在功能上差异不是很大,虽然因地域位置有所差异,而带来的差异远不及工业革命之后的城市功能变化,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城市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混乱)。产业革命之后不久,城市是一切混乱,无从着手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很长一段时间都能未能解决。城市改建是为了协调产业革命所带来的种种矛盾,同时也为了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统治结构,使城市同经济中心转化。

近代资本主义城市的特点:

1.城市迅速集聚——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盲目扩大,成为资本家谋取暴利的场所。

2.城市土地商品化——成为资本家榨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资本家会采取划分小街坊来得到更多的沿街面,因而也就出现很多斜街合高密度街。

3.城市布局完全改变——如城市中心区密度很高,城市中心区的变化,早期的城市是政治、统治中心向目前的经济中心转型。

4.城市环境恶化——居住条件恶化,垃圾、污水、废气、噪音等。

5.城市交通问题尖锐化——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使城市的流线组织复杂化。

6.城市建筑艺术退化——中心区的功能衰退,大量资本家都住在郊区环境好地区,而繁华的街区背后的贫民窟。

10. 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是对社会当前的局面不满,是想通过社会变革来实现城市变革,他们都希望公有制社会。他们不是基于城市建筑和城市问题,而是基于社会的社会活动家,他们自知不可能回到过去的社会,因此,把社会问题和城市问题结合。

1.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乌有之乡十六世纪

2.安德里雅德“基督徒之城”

3.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4.傅立叶(1775-1837)的法朗基

欧文(1771-1858)的新协和村

1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英国的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他认为城市和乡村各有优劣,城市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良好的设施,但不宜人居住,而乡村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利于人们居住,霍华德提出的理论是想抓住城乡的优势,把两者结合,形成田园城市,并在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做了限制。

三个磁铁理论:左面磁铁——城市右面——乡村下面——城乡结合体

乡村:一切美好事物的财富的源泉,也是智慧的源泉,是推动产业的巨轮,那里有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自然的美景,是艺术、音乐、诗歌的灵感之所在。城乡磁体:理想的城市应兼具城乡二者的优点,使之相互吸引、高度活跃,有环境清静、美丽如画。

主张城市分散,控制城市规模;多中心的城市组群——社会城市;用铁路和道路、运河把城市群连接起来;中心城市58000人,田园城市32000人,社会城市250000人。

田园城市规划思想:

购买农业用地,以圆圈方式规划,外围有唤醒围栏。

市镇在大圆圈的中心部位,尽量设计的紧凑,外围保持田园环绕带包围市区。

按功能划分为工业区、农业区、居住区。

严格控制城市的范围,基本不允许“花园城市”{向外扩张,也不允许失去侵占农业区域,

保持三种功能分区的比例,保证生活品质不变。

“花园城市”土地价值的自然增值收益用来作为城市本身的基本福利开支。

地位:区分了乌托邦思想路线中不切实际和切实可行的方面,并且以合理的方式区别了不得已实行集体化的城市生活和可以保险地留给私人事业方面的问题:具有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是带有先驱性的城市模式,对其后出现的城市规划理论具有启蒙作用。

12. 马塔的“带形城市”理论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利亚伊马塔在马德里出版的《进步》杂志提出了他的“带型城市”设想。摒弃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展模式,使城市沿带状延伸。将城市交通作为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城市的交通轴线为不小于40米的干道,包括公路和电气化铁路。街坊在轴线两侧,结构对称,总宽500米。长度无线,留有发展余地。对城市分散注意有影响。

13. 戛涅的“工业城市”理论

14. 盖迪斯对城市规划学科的贡献

1854-1932,苏格兰人,创造了“城市科学”这一术语,《进化中的城市》(1915)贡献:牢固地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即周密地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它的历史贡献是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是西方城市科学走向综合的奠基人。研究人类居住地与经济发展在地域上的关系,地点——工作——人:尊重当地历史特点,避免大拆大建。研究经济结构在地域上的分布,指出了城市集聚区形成的原因。

15. 英国的“卫星城”理论

16. 赖特的“广亩城市”理论

认为随着汽车和电力工业的发展,已经没有必要把一切活动集中于城市;分散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原则。

每人独户家庭拥有一英亩土地,生产自给自足的食物;邻里之间就有足够远的绿化带隔开,互不干扰。

用汽车做交通工具,“在电梯与汽车之间,我选择汽车”。

传统的城市可能要变成一个工作的场所,一周工作三天15个小时。

是一个浮夸的逃避现实的方案。

17. 伊里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的基础:生物的生命力表现在①个体质量的优劣② 个体相互协调方式的好坏

世界的基本原则:个体——复杂群体①表现的原则②相互协调的原则③有机秩序的原则

有机疏散理论: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布局结构的理论。

沙立宁在他1942年写的《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对有机疏散论做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为了挽救今天城市免趋衰败,必须对城市从形体上和精神上全面更新。再也不能听任城市凝聚成乱七八糟的块体,而是要按照集体的功能要求,把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有机疏散理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工业外迁而腾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且也可以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居住,让让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随着城市中心的疏散,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也会降低。

两个基本原则:把个人日常生活和工作(日常活动)的区域做集中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做分散的布置。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虽然路途较长亦属无妨,因为日常活动范围外缘绿地设有通常的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高的车速迅速往返。有机疏散论认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应该以步行为主,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这种理论还认为并不是现代交通工具使城市陷入瘫痪,而是城市的机能组织不善,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人每天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做往返旅行,且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堵塞。有机疏散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欧美各国建设新城,改建旧城,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的过程有重要的影响。70年代以来,有些发达的国家城市过度的疏散、扩展,又产生了

能源消耗增多和旧城中心衰退等新问题。沙立宁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机体,它的内部秩序实际上是和有生命的机体内部秩序相一致的。如果机体中的部分只需遭到破坏,将导致整个机体的瘫痪和坏死。他把树木灵活和保护的生长规律引入了城市建设:①是城市的每一区域能够正常发展而不致妨碍其他区域;第二,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城区已建立的使用价值,即以灵活的规划保证城市继续健康的生长,以保护性的措施稳定使用价值。他在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一改城市的集中布局而使其变为既分散又联系的有机体,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

18. 勒·柯布西耶关于“现代城市”的设想

被称为“城市集体主义”

《明日的城市》1922

《光明城》1933

巴黎沃埃森规划1925

奉行“机械美学”和“功能主义”思想,“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只有驴子才会走出曲折的线条”——推崇几何秩序。

理论观点:

1.城市市中心地区可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

2.关于拥挤的弊端可以提高密度来解决

3.降低市中心区建筑密度和就业密度

4.建立新型高效率的交通体系。

实践:

明日城市规划方案1922

沃埃森规划1925 巴黎市中心

阳光/光明城规划1933 苏联莫斯科、辛迪加

昌迪加尔规划1950 印度旁遮普帮首府

巴西利亚规划1956 巴西首都(巴西设计师科斯塔)

19. 欧美各国的新城建设

英国于1902-1920年建设新城莱奇华斯和韦林之后,又在1946年国会批准了新城法,1947年批准了城乡规划法,英国新城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既能生活又能工作的、平衡和独立自主的新城”,继英国之后,50年代欧洲、日本、苏联等国也相继建设新城,瑞典是继英国之后建设新城最早的国家,1948年开始建设。日本因解决住房短缺,于50年代末开始建设新城。苏联50年代末在莫斯科外围建设第一个新城——泽列诺格勒,拉开了其建设新城的序幕。到60年代,社会和经济迅猛发展,国民收入递增,原有新城的规划模式已不适应新的要求,鉴于新城对疏散大城市人口的作用不大,英法日美等国着手又建设了一些规模较大,在生产生活上有吸引了的反磁力城市。

英国——1945年成立新城委员会,1946年通过新城法,共分三代。1946-1950以哈罗新城为代表,特点:规模小,密度低,住房按邻里区域建设,功能分区严格,道里由环路和放射路组成,功能形式上强调独立自主和平衡;1955-1966以坎伯诺尔德为代表,特点:规模较大,功能分区不如第一代严格,密度提高,更注重景观设计,邻里去换上了其他名词,吸收大城市过剩人口的同时,考虑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来建设,交通规划较第一代复杂;1967年以后以凯恩斯为代表,特点:土地使用与交通紧密结合,活动中心布置在环境边缘,注意交通系统的效率和经济性,突出景观效果。发展趋势: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新城引进多种工业和科研、行政机构,利用旧城建设新城、新镇,从原始单纯的疏散式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点。

法国(巴黎)——思想:在旧城左右保留两大片森林公园,在郊区建立了某些保护区/作为整个大城市地区的一块磁铁,将市区内的一些事务所、机关和服务行业吸引过来;成效:创建了现代化的城市中心,将新城作为技术革新的实验场所;特点:总体布局是线性带状结构/重视新城中心与地区中心的布局,考虑分阶段实现和各阶段的完整性/新城与巴黎市区间有完整的交通路网/生活居住用地分规划区、居住区、住宅群落三级/新城绿化得到重视。20.“邻里单位” 、雷德伯恩体系与“划区”思想

雷德伯恩体系的特点:步行道与机动车道分离;步行道曲线布置,与绿地有机配置,从地下穿越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分级:主要道路——局部性支路——尽端通路(分形原则);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呈口袋型;住宅区中配置商业中心等公共建筑。

佩里的邻里单位:即是规划的概念,也成为一种社会工程;一个邻里单位按一个小学所服务的面积来组成;邻里内任何地点距小学不超过1.2公里。邻里四周以主要街道为界,内部道路宽度适宜;内部设日常生活必需的商服设施,便于到达;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有足够的绿地。自由布置建筑,保证日照通风。

划区理论:用道路分级、主次干道与地方支路明显分开,避免沿街建设房屋的路网系统来决定城市街坊形式。

21. 《雅典宪章》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学会于雅典

主要内容:城市主要功能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评价:理性主义的过度应用:关注物质空间,忽视社会生活。

22. 六十年代以来的环境—行为研究

一、概述

60年代初罗迦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

1959年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

60年代初亚历山大的《城市并非树形》和《关于形式合成的纲要》

1961年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成长与消亡》

二、社会使用方法:

1.研究人的认知

2.对人的行为观察研究

简雅各布

3.人的活动与场所情感对应的图式研究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关于形式合成纲要》《城市并非树形》和《建筑模式语言》

4.满足人的行为要求的研究

雷蒙多斯塔德的《物质形态系统中的偶然行为的动态》

城市规划系统方法应用于交通

①使用着系统(乘客和涉及的人)

②所应用的标准(与人的活动有关)

③系统的特征(形态、情景对人的影响

5.人的情感与场所关系的研究

23. 第十小组的“簇群城市”和亚历山大的“半网格形城市”——结构主义城市设计思想

一、概述

代表人物:史密森夫妇(英国)凡艾克(荷兰)伯克马(荷兰)卡罗和罗杰斯(意大利)路易斯康

1954年1月荷兰预备会《杜恩宣言》

1955年阿尔及尔成立大会

1956年南斯拉夫CIAM第十次会上“第十次小组” 筹备小组造反——CIAM解体——后现代城市规划的发端——城市设计从城市规划中独立出来。

关于人际结合与归属感

城市和建筑设计必须以人的行动方式为基础,城市和建筑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发展而来。建筑师不是生活的改革者,而是形式的赋予者。建筑师的任务就是把社会生活引进他塑造的空间中去。在这个意义上,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具有“社会整形术”的作用。

“归属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情感需要,从归属感出发简历的认同感可以丰富人们的邻里意识”。理想城市应该是城市的每幢建筑物、路灯、标志都和谐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必须创造出让人产生基本接触的环境,有人的日常活动引起人机结合,建立其对环境的认同。把城市分为住宅、街道、区域、城市四大递进层次以取代雅典宪章对功能的划分,以不同范围的人类活动建立人们对不同层次领域的认同,构成其环境体系的结构。

二、簇群城市的特征

1.关于流动——现代城市的复杂性表现为各种流动形态的和谐交织。设想三角形的汽车道路系统,有空中街道的多层城市。

2.关于生长的思想

城市是有就集体中生长出来的,每一代人只能因势利导,而不是重新组织整个城市。

3.关于变化——改变的美学

城市中需要一些比较固定、改变周期长的东西起统一作用,使城市景观延续下去。簇群城市以线性中的“干茎”为骨干,而多触角地蔓延扩展。

24. 日本的“新陈代谢”理论

一、概述丹下健三、菊竹青训、黑川纪章、浅田孝等。《新陈代谢,1960》

二、对东京规划的设想

1.都设想到海上去发展

2.都想建设一个体现流动、生长的开放型城市结构。

3.在建设上考虑一种支撑体系和可变性的生活体系,两者可结合。

4.大胆地幻想了未来城市的模式。

新陈代谢学派的思想要点:

1.从机械原理时代走向生命原理时代

2.恢复现代建筑中丢失的要素,如历史传统、地域性、场所性等。

3.不仅仅强调整体性、统一性,也重视局部、子系统、亚文化等的存在,以及他们的规律性。

4.文化传统与地域特性往往通过不可见的方式传递,所以也就有可能通过现代技术、材料来加以表现。

5.新陈代谢建筑具有暂时性,与佛教“无常”的思想一致。

6.将建筑与城市看作是时间与空间的开放系统,与生命系统的原理一致。

7.历时性:过去现在未来共生,共时性:不同文化共存

8.神圣领域、中间领域、模糊性、不确定性是生命特质。

9.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高科技丰富了信息时代的建筑来表现

10.重视关系胜过实体本身

25. 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城市的螺旋型上升规律

原始社会——城乡不分

阶级社会——城乡对立

经济、文化发达阶段——城乡融合

一、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1.集中阶段

2.外延阶段或郊区化阶段

3.分散阶段或城市化阶段

二、50年代的城市化与郊区化运动

三、6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

(一)世界城市化正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

(二)世界城市化的动态特征和地域组织形式

1.城市化职能构成上的改变

2.城市化空间地域上的改变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七大要求及政策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七大要求 及政策 一、《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2016.7.1) 发布部门: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 政策点评:该《通知》属于一般性、纲领性文件。 政策要点: 建设目标:2020年1000个。 原则:“突出特色、市场主导、深化改革”。 领域:“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 培育要求:“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责任主体:县级政府,(镇政府负责实施工作)。 资金支持:发改委支持特色小镇项目申请专项建设基金,中央财政给予奖励。 二、《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2016.8.3) 发布部门:住建部村镇建设司 政策点评:该《通知》主要阐述特色小镇推荐流程及选拔标准 政策要点:

推荐数量:根据经济规模、建制镇数量、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工作及升级支持政策确定。 推荐材料(4样):1.基本信息表 2.工作情况报告及PPT(还可以提供视频材料) 3.总体规划4.政策支持文件。 推荐程序:省(区、市)组织专家评估、考核-报住建部村镇建设司-住建部村镇建设司、财政部农业司复核+现场抽查。 候选要求:近5年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环境污染、重大生态破坏、重大群体性社会事件、历史文化遗存破坏现象。 三、《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10.8) 发布部门:发改委 政策点评:该《意见》对特色小镇建设的诸多方面提出了具体部署 政策要点: 总体要求:创新探索,因地制宜,产业建镇,以人为本 分类施政:大城市周边重点镇:加强与城市发展的功能配套与统筹规划,发展成卫星城;远离中心城市的中小城镇:完善基础设施,服务带动周边农村。 人才+劳动力吸引:鼓励外出农民回乡,强化校企合作,依托职业院校等建设培训基地培养人才。 商业环境:鼓励“双创”,吸引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以构建创新生态圈,深化商事仲裁、负面清单管理等制度。 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原则,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物流等。 具体:提升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推进市域铁路发展,建设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公共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 为推动苏州高新区转型发展,实现“真山真水新天堂”的发展目标,践行科技城“科字当头、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建设理念,特开展《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的编制。规划在法定要求基础上,提出产业提质增效、自主创新发展、民生设施优化、支撑系统完善、城市设计提升以及智慧生态建设等重要事项,全面引导新形势背景下苏州科技城规划建设。 本次规划于2016年4月份启动,现对该规划成果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为2016年9月21日——10月20日。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E-mail:ghj.sfw@https://www.wendangku.net/doc/d010414349.html, 一、规划范围 北至金墅港、东至绕城高速公路、西至230省道、南至高新区行政边界。总规划用地面积26.96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高新区生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示范区,坚持“科技、山水、人文和创新”特色,建设成为集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生态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智慧城区。 三、建设规模 规划范围内居住人口容量约12万人。规划建设用地2221.33公顷,规划城市建设用地2198.59公顷;非建设用地面积为474.52公顷。 四、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一带、三核两轴、四区多片”的空间结构。 “一心”:即科技城中心,以太湖大道、科普路、锦峰路、科研路围合的中心区域为主体,包括行政、商业、商务等功能,是科技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科技城最为重要的形象展示窗口。 “一带”:即浒光运河风光带,是科技城内部纵向重要的绿色滨水游憩景观带,通过沿运河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滨水景观的建设,将科技城由南至北的各个功能组团有机衔接,融合两岸片区,塑造“一河两岸”的优美景观。 “三核”:以诺贝尔湖为中心的水核与以五龙山为中心的绿核,是苏州高新区“真山、真水”城市特质的具体表现,是科技城重要的生态公园。围绕诺贝尔湖和五龙山设置文化商业和休闲游憩等功能,打造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为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创造优质空间环境。位于五龙山及锦峰山之间的智慧核,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及产业空间优势,打造以创智、创新为主体的智慧引擎,提升科技城未来创新动力。 “两轴”:包括沿太湖大道的城市发展轴和纵向的中心景观轴。

浅谈校园网的组建与维护

浅谈校园网的组建与维护 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学校马卫东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网络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校园网对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好校园网对一个学校的今后的生存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讨论一下校园网的组建和安全方面的维护。 【关键词】网络布局、防火墙、安全策略 网络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的物质基础,新世纪的教育离不开网络。基于网络的教育模式正冲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它将在新世纪成为主流教育模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网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管理、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是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基础设施和实现各项管理的物质基础;是建立远程教育体系的基本保证。为此很多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以适应未来创新教育的发展要求。 一、校园网的功能和作用 在校园网的建设中,首先要解决校园网的功能定位问题。各校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校园网。一般来说,校园网的基本功能主要有: 1、校内计算机开发应用资源共享,如打印机、扫描仪、视频采集卡等。 2、校内信息资源共享,如校务、教育教学工作、教科研工作等。 3、校内教师、学生以及师生之间信息交流。 4、学生学籍师生档案管理自动化、方便化。 5、校内图书资料的查询、检索。 6、校园网与因特网的互连,充分利用因特网上大量的丰富的信息资源,促进教学改革。 7、在校园网和Internet上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教学经验,提高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8、在校园网和Internet上对学生进行课业辅导。 9、发展基于网络的教育应用,实现教学相长。为了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校园网资源,实现学校各项业务系统的集成,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更好的实现校园网的功能,为此有必要在建设校园网前对其进行严格规划、精心设计。 二、校园网组网方案 1、校园网一般以10/100Mbps局域网为网络主干,采用星型拓扑结构,网络操作系统可采用Windows NT、工作站操作系统可采用Windows 98/2000。这样能够比较容易地实现计算机开发应用资源的共享。在校园网中采用星型结构的以太网,主要是因为该结构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一定的可扩性,有利于网络的升级。网络操作系统和工作站的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NT和Windows 98/2000体系,主要是为了降低维护费用,并且与主流操作系统保持一致,便于用户使用。 2、服务器和工作站计算机上安装TCP/IP协议和网络浏览器软件,在部分工作站上安装Web服务器软件,在一台工作站上安装Mail服务器软件,建立基于Web技术的校园Intranet。 3、校内Web站点采用分类、分散管理的方法。根据Web站点功能不同。在各Web站点上采用相适应的Web服务器软件。这样做的好处,一则可以降低管理费用;二则可以使各Web站点内容及时更新、方便管理。

灵溪镇小城镇规划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后,已经走上调整战略、集约发展的道路,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如何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加快小城镇建设,我国的小城镇建设中又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下面,仅以灵溪镇为例,谈谈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认识 关键字: 自然概况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灵溪镇[2]位于浙闽交界处鳌江流域,是浙江省最南端的一个县城集镇,位于苍南县中心偏北。北离温州市区83公里,南距福建省福鼎市32公里。灵溪镇风光秀丽,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土壤肥沃,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海拔高度在63-4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降水量1737毫米。灵溪地理条件优越,其西南距闽东地区仅16公里,北上83公里即温州市区,西依玉苍山,东濒东海,周边与浙江的平阳、文成、泰顺三县和福建省的福鼎相毗邻,是浙江的南大门。 人文概况 全镇面积达88.5平方公里,总人口22.6万人,下辖9个办事处、112个行政村、24个居民区,当地语言为闽南语。1981年苍南从平阳分析出来并确定灵溪为县城后,灵溪人民充分利用浙闽边界的地理优势,发挥县城的集聚效应,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大量人才和资金,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灵溪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镇属三座水利发电站和一个3.5万伏变电站,工业企业有电力、建筑、砂石建材、藤编、玻璃纤维、茶叶、制衣、光学、包装印刷、化工等。城镇建设 灵溪镇内公共设施、社会事业齐全完备,工、商、运、建、服五业全面发展。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迅速,镇内有1所卫生院,具备较高的医疗服务水平;1所中学,10所小学;全镇电视、通讯、交通事业十分发达,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村村通;程控电话、手机可直拔国内外;320国道、梨温高速公路均从镇内经过。农民人均人收入达到了3662元,获得江西省文明镇的光荣称号,丁洲村荣获省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镇内实现了水泥路环绕主干道,城镇主要街道道路硬化率达到90%。 2004年,该镇饶北河以西约7.2 平方公里被市政府规划定为上饶市城东新区,上饶新火车站就坐落在该镇境内,给该镇带来历史性发展契机。2005 年,灵溪镇党委、政府提出“接轨城区,融入都市,打造生态东郊镇,建设文明新花园”的发展定位,引领全镇干部群众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迈上灵溪发展的新征程。灵溪镇内公共设施、社会事业齐全完备,工、商、运、建、服五业全面发展。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迅速,镇内有1所卫生院,具备较高的医疗服务水平;1所中学,10所小学;全镇电视、通讯、交通事业十分发达,有线电视、程控电话村村通;程控电话、手机可直拔国内外;320国道、梨温高速公路均从镇内经过。农民人均人收入达到了3662元,获得江西省文明镇的光荣称号,丁洲村荣获省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镇内实现了水泥路环绕主干道,城镇主要街道道路硬化率达到90%。 一、小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 政策条件:中共中央已经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指出小城镇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注意节约用地和保护环境,明确了今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方向。同时,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已经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从不同程度和不同角度上意识到,我市要实现现代化,只有城区现代化是不够的,其与周边小城镇的现代化息息相关,没有周边小城镇的现代化,我市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加快小城镇建设,将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产业条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大力发展小城镇,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原来布局在城市中的传统产业今后将主要向小城镇转移;随着农村产业的集约化经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一些老的村镇企业及新建企业将会集中布局在小城镇;随着土地管理工作趋于严格,过去“遍地开花”式的企业布局方式将逐步改善;随着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这群人的户籍安置、转化政策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第三产业的服务对象和居住人口的结构,并进一步扩大了小城镇住房与用地规模、基础设施配套等需求。 交通条件:灵溪镇建设发展的有利条件相对较多。如灵溪镇离市区为8公里,北与311高速公路连接,320国道穿境而过,依托上饶市这个区域中心城市,信息来源渠道多,人才多且引进容易,资金引进比较方便,随着今后市区自来水厂等基础设施的东迁及新火车站的北移,这些都为灵溪镇的建设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及规划管理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城镇建设质量不高。灵溪镇依托320国道建设,在国道两侧各建一排两至三层高的门面房,造成“一条街两层皮,鸭舌帽子一样齐”。背后的街区多是原有的耕田,是城?是村?概念模糊,发展模式不清晰。 (2)市政公共设施不完善,欠帐过多。镇区没有完善的道路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也不完善,绿化水平低,缺乏公共绿地。 (3)规划管理中的有关小城镇建设的法规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在小城镇建设中违法批地、违章建筑案例仍然存在。 (4)城镇体系建设的观念尚未确立,规划起点低,缺乏通盘考虑。受本土观念的影响,规划的立足点在本镇域,建设与布局各自为政,很难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效能。 (5)城镇规模偏小。如灵溪镇,镇区人口219万,全镇人口2.万人,即使全都住到镇区上,也因其规模小,只能搞小而全:“一条商街,一处公园,一所中学,一家卫生所…”,虽已铺马路,装路灯,搞绿化…,有城市外观,却无城市生活内在魅力和气氛。人气不旺,行人稀落,夜幕未垂,店门早闭,毫无诱发消费之氛围。 (6)发展建设不当对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用地造成破坏;是灵溪镇发展环境管理跟不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污染加剧;灵溪镇周边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依然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灵溪镇环境质量的改善;

国内外大学城的建设

国内外大学城的建设 大学城是国内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建设形态,在世界上可供直接参考的范例并不普遍,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本身已具有数百年发展历史,因此结合国内外大学园区和大学城的发展状况、规划建设特点以及与城市发展关系等各方面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它们的发展经验,可以为江宁大学城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一、研究案例 按大学城的发展沿革、模式和成熟程度等基本标准,研究共选取六个分布于美国、欧洲、日本及亚洲的国外大学城(大学园区)例子,包括: 日本筑波大学城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城 英国牛津大学城 美国波士顿剑桥大学城 美国加州史丹福大学园区 马来西亚以及四个国内的大学城例子,包括: 上海松江大学城 廊坊(东方)大学城 深圳大学城 福州大学城 . 国外大学案例研究 () 日本筑波大学城 日本筑波大学城座落于筑波科学城内,占地平方公里。离东京公里,距成田国际机场约公里。大学城内的公共设施采用资源共享的模式运作:教育科研机构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同时向公众开放。筑波大学城是整个筑波科学城的心脏地带,不单提供了教育及科研设施,更带动了外围技术园的发展。筑波科学城能够由一个小城镇发展成为日本一大科技研究中心和产业开发中心,全凭筑波大学城所发挥的功效。 ()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城 赫尔辛基大学城座落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东北面约公里,占地平方公里,南部大片土地及水体均为生态保护区和湿地,连接赫尔辛基大学城与其它地区的公共交通工具以巴士为主,城区内的交通工具主要以自行车为主。大学城的核心为科学园、商业设施与教学中心。芬兰有的高新科技公司和大学挂钩,赫尔辛基大学城是响应生物科技的急速发展而兴建的。大学城为生物科技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有效促进大学与生物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 () 牛津大学城 牛津大学城位于英国南部,距伦敦约公里。牛津大学乃英国最早之大学城之一,它的起源不像近代大学城经过规划设计而成,而是源自于早期学术活动集结,知识分子汇聚而发展出来的。大学和城巿发展融为一体,大学内的公园、博物馆和动植物园等均对公众开放,并为巿民举办讲座、展览、参观等活动。大学作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带动了商业、住宅、工业和高科技等产业的发展。 () 史丹福大学园区 史丹福大学位于旧金山湾与太平洋之间的峡谷地带,拥有绿草如茵的丘陵所构成的宏伟背景及南面山湾的优美景色,沿公路向北行公里可直达旧金山巿.校内的所有设施——如国际会议中心、高尔夫球场、科学园、购物中心、信息中心由各院校共享。加利福尼亚州是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及科技发展的焦点,高校区的发展是美国硅谷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史丹福大学作为州内首屈一指的学府,对硅谷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 美国波士顿剑桥大学城

国家科技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战略决策,揭开了绵阳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新篇章。经过十年的发展历程,绵阳科技城在科学发展、军民融合、人才支撑、环境保障、部省联动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比如,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统揽全局,始终把统筹兼顾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的根本方法,有效避免了“先污染、后治理”和“先破坏、后补偿”的老路子,实现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再比如,以军民融合为根本路径释放潜能,始终坚持根基在军工、出路在民品,加快构建军工技术、民用技术、军民结合三大产业板块,积极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子,实现了创新驱动发展。 在十年的实践中,绵阳科技城初步探索出一条加速国防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成功之路,取得了重要成绩,但目前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军民融合体制有待进一步突破。一方面,军地“两张皮”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在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工业资源等要素融合配置方面依然呈现条块分割现象。另一方面,军民融合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较为缺乏。与其他改革先行先试地区相比政策优势不明显,国防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积极性激发不够,缺乏持续动力保障机制。 其次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相对于发达地区,绵阳科技城依然缺乏多元化、多渠道的资本体系支持自主创新投入,研发投入与知识产权拥有量还较低,依然缺乏高水平综合性科技产业孵化和创业平台,现有科技孵化平台发挥作用还不够。 再次是产业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深化。绵阳科技城的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发展速度还不够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步伐还需要进一步加快。 最后是科技潜能深度有待进一步发掘。主要表现在军民融合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水平和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军民两用技术成功交易转化的还不多,科技潜能释放不够。 站在新的起点上,展望未来发展环境,绵阳科技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呈现出更加美好的光明前景,未来应准确把握中长期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重点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第一,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实现突破。一是实施重大创新基地建设工程。重点结合绵阳科技城实际,打造“三城”:支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国家重大专项布局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灾后新区及空气动力学国家实验室基地,打造空气动力新城;加快建设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中航工业航空发动机实验基地项目,打造航空新城。二是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是提升军工企业创新能力,探索军工资源转化为军工资本的新模式,推进大院大企合作创新,探索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和委托开发、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投等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三是实施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比如,组建政府主导、公司化运作的“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孵化中心”,完善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产学研对接平台,健全利益共享、政策引导支持的技术转移机制。同时,通过实施“优秀企业家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等措施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服务环境。 第二,在构建绵阳科技城工业产业支撑上实现突破。进一步完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

浅谈校园网络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浅谈校园网络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摘要:本文围绕校园网建设的意义和作用、结合本校校园网建设的基本经验,运用大量具体实例阐述大力建设校园网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供大家借鉴。 关键字:校园网络网络建设教学资源意义作用 一、前言: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深入地应用,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带来了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也向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推动着一次新的教育革命。教育如何迎接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正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试验的事情。教育的迅速发展对教学手段和教育管理体系的要求越来越高,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已势在必行。 现在,校园的信息化已成为学校发展的潮流,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焦点。“校校通工程”、“××校园网络信息平台”等词语,在各种有关教育媒体、网络上随处可见,校园网建设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各级各类学校争相“触网”。我校的校园网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了建成的。 2005年我校一开办就建成了校园网,建成了高配置的网络中心、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与办公网络。学校利用校园信息网络系统,建成了丰富的资源库,并实现了全校教学班、所有办公室的网络互联。至今,御花苑外国语学校校园网信息平台已经建成,校园网与Internet可以直接互联,同时建成了学校互联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d010414349.html,/。这些,为学校全面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了最优化环境。校园网通过网络中心的交换机把小学、幼儿园、计算机房的计算机和网络

设备连接起来,使学校所有的计算机都能通过服务器进行相互访问。服务器采用了linux 和windows 2003 作为网络操作系统,提供多种服务功能:web服务,向全世界提供对我校网站的浏览访问;ftp文件的上传与下载服务,将大家需要的软件、资料存放在服务器上,供大家随时使用;学校bbs论坛、聊天服务,使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网站还提供了E-mail 服务,使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可以互发电子邮件,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方便沟通交流。 经过一年的努力,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各学科教师的参与配合下,计算机教师采用https://www.wendangku.net/doc/d010414349.html,动态脚本、数据库技术、flash多媒体等各种先进的技术,开发了功能齐全、界面友好的学校动态网站,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宣传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校教育教学起到了以下重要作用。 二、学校网络建设的意义: 教育部在2000年10月25日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1、人才培养的需要 信息化素质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中,增强学生对信息化技术的动手、动脑能力。把学生学习和运用计算机知识和基础网络技术知识,当作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御花苑校园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d010414349.html,/)中业已建成的各项功能模块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内部邮件系统可以用分别定义Email的收信

建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建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1、基本情况 我校建筑专业是一个老专业,于1986年开始建立,与历城区建委合作办学,历城区建委在办学资金和就业分配方面给予大力协助,1995年以前,本专业是我校的龙头专业,每年招收两个教学班100人左右。1996年以后,历城区建委不再与我校合作,开始自主招生、自主分配,由于多方面原因,招生人数逐年减少,目前在校生人数为:2008级16人,2009级42人。 2、专业优势与办学特色 (1)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业、建筑业的长期快速发展为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2)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投资2000亿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行业紧密合作,为建筑专业建设和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外部环境。 (3)在济南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中,只有我校还设立有建筑专业,其他学校有的取消了本专业,有的已升为高职,为本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4)发挥教学团队的智力优势,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参与学校和周边企事业单位的工程设计和施工工作,初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3、专业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较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系统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胜任建筑工程施工及管理等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培养规格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掌握建筑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工程力学基本理论,掌握工程材料、结构分析、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工程测量、施工技

公司组织发展与建设规划

公司组织发展与建 设规划

χχ集团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组织发展、建设规划(纲要) 一、前言 在全球能源危机、环保意识空前高涨以及本地独特丰富的稀土资源的大背景下,公司决策者审时度势,科学论证,制定出进入永磁体以及风电设备制造行业的战略布局,期望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在全体股东的全力支持,在公司经营管理和各岗位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创造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来回报社会、股东和员工。 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作为公司经营管理至关重要的环节,怎样做到把公司战略规划落实执行;怎样做到经过组织建设与发展,制度体系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来确保公司正常良性运营,怎样经过企业文化的塑造来优化突显出公司在行业大环境中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等等。以下所要阐述的内容就是本人关于公司未来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的一些粗线条的想法,还有赖于总经理以及公司董事会的审核指导并修正后,才能作为未来公司人力资源工作开展的指导方向和基准。 二、组织发展、建设目标和内容 1、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的意义:是一个股份制公司健康发展、均衡各方利益,保持科学决策和管理的前提。是<公司法>关于股东大

会、董事会、临事会、经理人各项权利义务的进一步细化和明确。 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的内容:股东大会的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经理人的工作细则和考评等。 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的责任部门和时间节点:人力资源部协助公司董事会在公司正式投产前完成该项工作。 2、组织设置架构 组织设置架构依据:公司战略定位和业务流程的分解为依据来设置公司组织架构。合理的组织设置对生产效率的提高、管理成本的降低存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委员会制。依据公司发展需要,在组织设置时,除了有实体的部门来分解和承担相关的职能外,我们还应设置相应的虚拟、临时性的部门,我们称之为”委员会”。委员会制的特点在于:其不是一个常设机构,因此不需设立专门岗位和人员,它所起作用是临时性、决策性。比如:”投资决策委员会”、”绩效考评委员会”、”薪酬福利委员会”等。这些委员会都设立召集人、委员的组成,能够是有董事会、管理层、员工以及外部专业人士。委员会的设置目的在于尽可能保证决策的严谨和科学性。从而有利于公司健康发展。 部门职能的划分是将公司战略过渡到执行层面的一个纽带。是分解和落实业务流程的一个过程。在这个分解过程中,尤为关键的是部门与部门之间职能的衔接即不能重叠又不能出现空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及功能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及功能 近年来,各地在大学城的建设上都能结合当地的条件提出了不同的建设思路,并逐步形成了一4女有代表性的建设模式。结合大学城的基本概念,对这些大学城的模式及功能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我们对当前大学城建设的现状作出正确的判断。 [标签]大学城模式功能 [作者简介)许炳,徐伟,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 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对大学城建设中大量违规使用土地问题的揭露,建设大学城的必要性等问题也再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另一方面,自1998年8月国内第一座大学城——坐落于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方大学城开工建设以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全国各地已经建成的及正在建设的大学城就达到了50多个。这也使得对国内大学城建设的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成为可能。 本文结合大学城的概念,主要从建设模式的角度,对大学城的建设作一些探讨。 一、大学城的概念 明确大学城的概念是展开讨论的基础。比较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到,现在谈到的大学城通常包含了两种含义: 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城。它的形成是大学与城市间互为因果、相伴而生的结果,城市围绕大学展开,城市职能也以文教、科研为主,相对单一而明确。在大学城内部,不同学校间在公共设施、人力资源以及教学功能等方面实现大范围的融合和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态势。这类大学城现在也被称为高教园区。 另一类大学城则是以斯坦福大学及硅谷为代表的产生于二战之后的现代大学城。这类大学城主要是以某个或多个著名综合性大学为依托,通过在大学附近建立科技园区来促进科技与经济间的联系,发展高科技产业。因此,这类大学城在保留传统大学城的特点外,更加强调建立一种教育、科技、经济之间良性结合的机制。在这里,大学城是一种集合各种社会资源、将大学的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平台。这类大学城又称为现代大学城。 显然,这两类大学城在自身功能、发展定位、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及影响途径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不同,是不可以等同混淆的。 二、各地建设大学城的模式

浅谈校园网建设

浅谈校园网建设 摘要:学校在进行校园网建设之初就明确了目的——营造一个开放的信息环境,让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增进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广阔的信息环境中掌握学习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实现这一目的,更好的利用当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校园网资源,提高应用水平成为学校校园网建设的工作重点。本文对学校校园网建设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及意见。 关键词:校园网网络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即将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产生的深远影响,使得校园网络的建设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现代化的学校,拥有一套完整实用的校园网络应该成为必不可少的硬件基础。 对于校园网建设来说,让广大师生去应用并通过网络去学习是校园网建设目的。网络环境是基础,网络教学资源是核心,而人员培训与网络维护是保障。校园网建设的成功与否,要看其校园网的基础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网络畅通保障以及网络的应用。否则,校园网的建设就不能算是成功的。 1、校园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规划,重复建设 在校园网的建设中,有关人员缺乏对相关技术发展的了解,盲目进行项目的立项建设,其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已经落后或不适应当前形势了,于是又重新来过,这样就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 1.2 重硬件,轻软件 在一些校园网建设中,首先考虑主干网的类型和速度,把网络系统本身建设作为重点,忽视应用系统、基础数据建设,对使用人员的业务建设重视不够。最后导致购置了最先进的网络设备,但缺乏相应的应用系统,有了应用系统和基础数据,又缺乏懂业务的使用人员,结果使得整个建设周期过长,由于网络技术发展很快,等学校解决了前面的问题时网络设备又落伍了。这样就会导致建设校园网的巨大投资发挥不了其应有的成效。 1.3 学校师生参与校园网建设积极性不高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一些学校对校园网建设工作不够重视,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二是校园网建好后,缺乏对老师和学生的培训和引导,导致网络资源闲置无人使用,造成极大的浪费。学校的专职网管老师缺乏,广大师生在校上网的机会很少,许多老师在遇到问题时不会主动自行解决,事事都要依靠计算机教师,缺乏学习新技术的主动性。教学资源建设得不到广大师生的参与,而计算机教师的工作变得异常繁重。 2、完善校园网建设的对策 2.1 校领导应该以全新观念构建系统的校园网建设方案 学校领导首先应该明确校园网的主要功能:(1)校园网应该是教学网,应有大量的、可用于教育教学的教育资源库(图书馆信息资源、电子图书馆、数字光盘音像资源、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科资源),用于教育教学和研究;(2)应该是校园信息交流和内外交流的信息通道,从而实现教育管理和教学资源共享与老师的相互交流等。按照这样的功能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校园网的结构层次,制定出校园网建设的目标及实施步骤。遵循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原则,软硬件并重,教师教学实践与教师进一步学习培训并重。

皮肤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皮肤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皮肤健康的要求也在提高,从以前的有病不治(传统观念认为皮肤病无大病,无生命危险),到有病即治,再到皮肤美容,是一个不断升级进步的过程。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一个人健康与否最直观最外在的表现。现代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变化,人与人之间的频繁接触与交流,都使得当今社会皮肤性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皮肤病的治疗和皮肤美容的需求与日俱增。建设与规划一个好的有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皮肤科,不仅能满足当地及周边居民皮肤健康美容的要求,也能为医院带来良好的声誉与社会经济效益。 本人在院领导的关怀下,自行钻研皮肤性病理论,结合临床不断探索,有了对皮肤性病的初步诊治经验,后在院领导的安排帮助下去无锡二院皮肤科进修三个月。无锡二院皮肤科是省重点学科,年病流量仅次于上海华山医院居全国第二。三个月的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我抓住了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在进修中虚心用心,认真详细地做笔记,收货颇丰!与二院皮肤科上下也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有幸成为唯一一个被邀参加二院科室年夜饭的进修医生。为以后本院皮肤科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方便以后在临床诊治方面获得技术指导协助,。 下面就皮肤科的建设与规划谈几点小的建议: 一、皮肤科药品的更新与升级换代。每个学科都在不断发展之中,皮肤性病的治疗理念 在近十年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相应的新药业层出不穷,临床治疗的效果也更优。结合本院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在痤疮治疗,皮炎湿疹和真菌感染治疗方面引进1-2个切实有效,老百姓能承受得起,又具有良好效益的新药,具体如下: 1,痤疮。以往痤疮治疗缺乏有效手段,既有“异维A酸胶丸”属于最老的第一代维A 酸类药品,临床效果较差,副作用普遍且明显,病人的接受性和用药依从性较差。外用的自制药品,地塞米松+己烯雌酚+氯霉素配比后研磨溶于酒精外搽,有一定疗效但停药反弹明显,且地塞米松目前已不推荐作为面部外用,因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可致面部皮肤变薄充血甚至引致激素依赖性皮炎,还可致毛孔粗大,面部黑点或黑斑等后遗症。维A酸类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治疗痤疮行之有效的药物。目前已更新到第三代,我们可以引进1-2个口服和外用制剂,第二代或第三代兼顾,可用副作用较小的“维胺酯胶囊”取代“异维A酸胶丸”,同时引进外用制剂“维A酸乳膏”和“他扎罗汀凝胶”等,内服加外用提高痤疮治疗效果。其他还有“阿达帕林凝胶”和“5%过氧苯甲酸凝胶”,均为法国高德美公司生产,为进口药品,价格相对昂贵。重庆华邦制药是国内最大的专业生产皮肤科用药的上市公司,产品覆盖一、二、三代维A酸类药品,作为进口药的国内唯一替代产品,在无锡二院得到了广泛应用且临床治疗效果较佳。但目前的问题在于,本院进药渠道暂时只局限于“江阴大众”与“江阴华宏”,而华邦制药公司只从“无锡山禾”发货,“无锡山禾”是无锡最大的公立医药流通配送公司,地位相当于“江阴大众”。江阴人民医院和中医院所用华邦的皮肤科药品均从“无锡山禾”进货。华邦公司称若能从“无锡山禾”进货便可配送至医院。因华邦的相关皮肤病药物在国产药来讲,均为独家产品,没有其他国内厂家生产,所以目前的问题是需要解决从“无锡山禾”进货的问题! 2,皮炎湿疹。皮炎湿疹是一大类皮肤病,主要临床症状为不同程度的瘙痒同时伴皮炎或皮疹,治疗上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外用加抗组胺药内服,本院目前所使用的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有:“三九皮炎平”和“艾洛松”。“三九皮炎平”成分为“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为中效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因“三九皮炎平”为OTC(非处方药),认知度高,外面药店均有销售且售价较医院便宜,若开具此药,易造成病人流失,因患者下次需要其至药店自行配药即可,“艾洛松”同理如此。“地奈德”是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类新药,中至强效,对“皮炎平”、“艾洛松”治疗效果不佳的皮炎湿疹有较好疗效,该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我国至2020年,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培育特色小镇要坚持突出“特色”二字,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提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建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这篇文章张鸿雁教授通过对浙江近些年特色小镇建设的考察,总结了其建设的价值与特点,结合其发展经验,针对江苏现有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江苏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成熟特色小镇建设的价值与特点 1. 重构地区经济框架,提升区域经济潜能。一是建构经济主体区域均质性发展的动力机制,使区域经济的不同空间形成多样化、均好化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创造新的高端产业集聚模式。如浙江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就促进了以云技术、智慧产业、新型金融产业和地方性产业为主体的浙江特色

“块状经济群”的深化发展,为其整体经济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创造了多样. 化的平台和高地。三是提供区域性社会相对充分的就业机制,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创造了前提和基础。四是形成福民富民自我生长机制,在高端产业集聚、特色传统产业集聚和生活质量和环境提升的同时,通过空间再生产形成了内在的区域性社会发展动力。 2. 提高社会治理标准,改善区域生活品质。一是建立现代 产业、传统产业与生活社区相融合的社会精准治理新秩序空间,在发展新型产业的同时使传统产业形成了新价值,并成为现代社区生活的一部分。二是强化生态和环境建设标准,如浙江每个小镇都要求通过3A 级旅游景区建设要求,形成 幸福产业链模式。三是创造新型社会空间整合再发展模式,产业集聚与社区生活、建设相结合,既形成了全新的地点精神和市民文明文化,也使社会治理成为发展的结构性部分和过程。四是建构品质化特色城镇生活方式,形成新型城镇化系统下的“化镇为市”,“化传统农民为现代农民的有机发展过程”。五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使区域社会整体进入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运营模式之中。 3. 区别现有城镇发展,创新利用地区空间。一是与城市及 城镇相比,更多考虑人的尺度、创新服务和“三生融合”, 突显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的特色。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

《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公示为推动苏州高新区转型发展,实现“真山真水新天堂”的发展目标,践行科技城“科字当头、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建设理念,特开展《苏州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更新》的编制。规划在法定要求基础上,提出产业提质增效、自主创新发展、民生设施优化、支撑系统完善、城市设计提升以及智慧生态建设等重要事项,全面引导新形势背景下苏州科技城规划建设。 本次规划于2016年4月份启动,现对该规划成果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为2016年9月21日——10月20日。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E-mail:ghj.sfw@https://www.wendangku.net/doc/d010414349.html, 一、规划范围 北至金墅港、东至绕城高速公路、西至230省道、南至高新区行政边界。总规划用地面积26.96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高新区生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示范区,坚持“科技、山水、人文和创新”特色,建设成为集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生态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智慧城区。 三、建设规模 规划范围内居住人口容量约12万人。规划建设用地2221.33公顷,规划城市建设用地2198.59公顷;非建设用地面积为474.52公顷。 四、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一带、三核两轴、四区多片”的空间结构。 “一心”:即科技城中心,以太湖大道、科普路、锦峰路、科研路围合的中心区域为主体,包括行政、商业、商务等功能,是科技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科技城最为重要的形象展示窗口。 “一带”:即浒光运河风光带,是科技城内部纵向重要的绿色滨水游憩景观带,通过沿运河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滨水景观的建设,将科技城由南至北的各个功能组团有机衔接,融合两岸片区,塑造“一河两岸”的优美景观。 “三核”:以诺贝尔湖为中心的水核与以五龙山为中心的绿核,是苏州高新区“真山、真水”城市特质的具体表现,是科技城重要的生态公园。围绕诺贝尔湖和五龙山设置文化商业和休闲游憩等功能,打造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为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创造优质空间环境。位于五龙山及锦峰山之间的智慧核,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及产业空间优势,打造以创智、创新为主体的智慧引擎,提升科技城未来创新动力。 “两轴”:包括沿太湖大道的城市发展轴和纵向的中心景观轴。

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指南

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指南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组织机制 第三章:编制内容 第四章:成果要求 第五章:审议程序 第六章:规划实施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概念定义: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集聚高端要素,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载体。发展特色小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第二条编制依据: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和《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实际情况,规范《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本导则。 第三条建设发展规划要求:

(一)产业特色鲜明。根据城市发展定位,聚焦支撑未来发展的优势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选择一个所在镇(区)最具基础优势、最具成长空间的细分产业作为特色小镇主攻方向,促进产业做精、做特、做强,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独特产业生态。《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须统筹协调周边镇(区)发展,鼓励跨镇(区)协同发展及整合资源共建特色小镇。 (二)规划布局合理。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多规合一”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区块环境禀赋和存量资源,升级改造区块内锌铁棚区、传统工业园区,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空间。规划面积要适当控制,要设立核心建设区或起步区,推动核心建设区紧凑布局、高效利用。其中,规划须选址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社区服务完善的区域,促进产业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融合发展。核心建设区或起步区须选择与“三规”相符合、规划建设条件优越、产权清晰的区域,便于发展建设。规划须坚持“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理念,落实智慧城市、健康城市、海绵城市、公交示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全域旅游示范城市等规划建设要求,完善基础设施、服务配套以及公共产品供给。 (三)功能融合完备。规划须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对优质工作生活环境的需求,突出产业、景观、文化、生态等特色。规划须加强非遗等传统文化和岭南地域文化保护传承,活化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和名村,保护山水人文,增强绿色休憩空间。 (四)创新创业活跃。规划须立足高新、高端、高质、高效,推动技术、产业、业态、模式、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全方位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规划须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汇聚创新人才、风投资本、众创空间、孵化器等高端要素,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大学城考察报告

广州、深圳、上海大学城的考察报告 为学习和借鉴大学城的建设和管理经验,推动三星大学城的建设,特别是结合我镇大学城和我县新区规划建设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我先后专程赴广州、深圳、上海考察当地大学城的建设和管理等情况。现报告如下。 一、广州、深圳、上海三个大学城的概况 1.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城选址于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及南岸地区,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设计总土地面积为43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为35~4O万人。近期建设的小谷围岛约18平方公里,分为5个校区组团,将入驻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O 所高校,共约l5万学生,于2005年9月前全部建成。大学城建设和运作是政府、高校和企业三种力量的有机整合,采取政府统筹、高校主体运行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模式。政府主要负责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统筹大学城市建设规划,高校负责校区教学科研设施的建设,企业和社会其他组织负责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投资。为协调省市各有关部门参与大学城建设,省政府成立了广东省广州大学城领导小组,广州市成立了大学城建设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由广州市委书记任总指挥、广州市市长任副总指挥,具体负责广州大学城建设的组织实施。

2.深圳大学城深圳大学城坐落在深圳南山区西丽湖畔,总体规划土地面积为1O平方公里,计划用1O年时间分两期建成。第一期已在2005年建成,规划开发土地面积为3。8平方公里,分东西两个校区。西校区占地面积1.4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43.6万平方米,现已启用。深圳大学城以高水平名校进驻为特色,有选择地引进国内外名牌大学及其一流学科,面向国内外招生,主要发展以理工科为重点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兼顾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其中全日制研究生比例占7O% 。大学城现已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办学模式,引进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所国内著名高校;采取联合投入的方式引进了南开大学。这些办学实体由教育部正式下文,分别命名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各院坚持“统一招生、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现已招生25415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6973人,非全日制研究生12270人,本科生6172人。 3.上海松江大学城松江大学城位于上海松江新城区西北角,占地约8000亩。松江大学园区2001年启动,2005年基本建成,占地约7236亩,现已入驻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和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7所高校都已入驻。现有学生5.2万余人,教职员工约0.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