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脊椎动物分类学考试提纲

脊椎动物分类学考试提纲

脊椎动物分类学考试提纲
脊椎动物分类学考试提纲

脊椎动物分类学考试提纲

一、两栖类:

一、两栖类属以上分类阶元名称和分类地位、代表物种,

1、引螈目:

鱼螈科:代表物种:双带鱼螈和版纳鱼螈

2、有尾目:

1)隐鳃鲵亚目:

小鲵科代表物种:黄斑拟小鲵

隐鳃鲵科:代表物种:大鲵

2)蝾螈亚目:

蝾螈科:代表物种:

3、无尾目:

1)后凹亚目:

盘舌蟾科:代表物种:火腹蟾蜍

2)变凹型亚目:

锄足蟾科:

1、拟髭蟾亚科:

2、角蟾亚科:

3)前凹型亚目:

蟾蜍科

4、参差形亚目:

蛙科:

蛙亚科:中国林蛙、侧褶蛙、虎纹蛙

湍蛙亚科:四川湍蛙

浮蛙亚科:尖舌浮蛙

树蛙科:黑掌树蛙、黑蹼树蛙

姬蛙科:

暴蛙亚科:暴蛙

二、无尾两栖类四种锥体类型解释及所属类群

后凹型:各个椎骨的椎体都是前凸后凹的。前凹型:各个椎骨的椎体都是前凹后凸的。蟾蜍科、雨蛙科

变凹型:大部分或全部椎体都是前凹后凸的,间或也有若干个椎体前后是凹的;荐椎横突宽大;荐椎与尾杆骨完全愈合而无关节,或者具关节而仅有一个尾杆骨髁。锄足蟾

参差形:第1-7枚椎骨的椎体为前凹形;第8枚椎骨的椎体却为双凹;荐椎的椎体前后都是凸的(即为双凸),其前凸面与第8枚的后凹面相关节,而其后凹面为2个尾杆骨髁与尾杆骨相关节;荐椎横突呈柱状或略宽大。蛙科、树蛙科、姬蛙科

三、无尾两栖类各亚目区别特征

(一)后凹型亚目

皮肤粗糙,具有大小瘰疣或较光滑。舌为盘状,后端无缺刻,周缘与口腔粘膜相连,不能自由伸出。

(二)变凹型亚目

(三)前凹型亚目

蟾蜍科:共34属,400余种,我国有3属21种(亚种)左右

本科动物大小相差很大,20-250mm。大多皮肤粗糙。有或无耳后腺;舌呈长椭圆形,后端无缺刻,能自由伸出。四肢较短。成体多陆栖或穴居。

(四)参差型亚目

四、两种肩带类型解释及所属类群

弧胸型:主要特征是上喙软骨颇大且呈弧状,其外侧与前喙软骨和喙骨相连,一般是右上喙软骨重叠在左上喙软骨的腹面,肩带可通过上喙软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前胸骨与正胸骨仅部分发达或不发达。

中国产的盘舌蟾科、锄足蟾科、蟾蜍科、雨蛙科均属弧胸形。

固胸型:主要特征是上喙软骨极小,其外侧与前喙软骨和喙骨相连,左右上喙软骨在腹中线紧密连接而不重叠,有的种类甚至合并成1条窄小的上喙骨;肩带不能通过上喙软骨左右交错活动。

蛙科、树蛙科、姬蛙科属固胸型。

五、小鲵科与蝾螈科异同特征

小鲵科(Hynobiidae):体形小,一般不超过265mm,躯干圆柱状或略扁;尾侧扁。皮肤光滑无疣粒;体侧有肋沟。

亚洲特有科,

蝾螈科(Salamandridae):全长<230mm,头略扁平,皮肤光滑或有瘰疣;肋沟不明显,陆栖种类的尾略呈圆柱状或略侧扁,有肺。

爬行类

一、爬行类属以上分类阶元名称和分类地位、代表物种

1、龟鳖目:

鳖科:鼋、斑鳖、鳖、斯毛鳖

楞皮龟科:楞皮龟

海龟科:龟、海龟、玳瑁、太平洋丽龟

平胸龟科:平胸龟

龟科:乌龟、云南闭壳龟

2、蜥蜴目:

鬣蜥科:鬣蜥

壁虎科:壁虎

石龙子科:蓝尾石龙子

蜥蜴科:蜥蜴

蛇蜥科:蛇蜥

鳄蜥科:鳄蜥

巨蜥科:巨蜥

3、蛇目

盲蛇科:巨盲蛇

蟒科:黄金蟒

盾尾蛇科:红尾筒蛇

闪鳞蛇科:闪鳞蛇、海南闪鳞蛇

瘰鳞蛇科:象鼻蛇瘰鳞蛇

游蛇科

闪皮蛇亚科:脊蛇

钝头蛇亚科:钝头蛇

游蛇亚科:林蛇、瘦蛇、金花蛇、划条蛇、紫砂蛇

水游蛇亚科:水蛇

眼睛蛇科:眼镜蛇,眼镜王蛇,银环蛇,金环蛇。

海蛇科:

蝰科:白头蝰

蝮科:短尾蝮、尖吻蝮

4、鳄目:中国仅1种,扬子鳄

二、龟鳖目各科异同特征

1、鳖科:体表覆以革质皮肤,无角质盾片;两颚被肉质软唇,吻端形成管状吻突;颈长,头与颈能缩入甲内。背腹甲以结缔组织相连,边缘结缔组织厚实,通常称为裙边。

2、楞皮龟科:体大,体表覆以光滑的革质皮肤。体背有7行纵棱;头、颈、四肢均不能缩入壳内。四肢桨状,前

肢约为后肢长的2-3倍。尾短。本科仅1种,海生楞皮龟属

3、海龟科:海生,体形宽扁,近心形。头大,颈短,头和四肢不能缩入甲内。四肢呈桨状,具1-2爪。尾短。背甲

与腹甲之间以韧带相连,具下缘盾。生活于暖水性海洋中。以鱼、虾、头足类动物及海藻等为食。卵生,卵产于岸边沙滩自掘的穴中。壳白色,球形,革质。

4、平胸龟科:背甲扁平,通过下缘盾以韧带与腹甲相连。头大,尾长,均不能缩入壳内。头背覆以完整的角质盾

片。颚呈强钩曲状。颞部完全为骨片覆盖,眶周仅围以上颚骨及眶后骨。本科单属、单种。

5、龟科:头背覆以皮肤,或在枕部具细鳞。背甲略隆起。背腹甲通过缘盾以骨缝或韧带相连,无下缘盾。头、颈、

四肢及尾能完全缩入壳中。多为水栖、半水栖生活。

6、陆龟科:背甲隆起高,头顶具对称大鳞,头骨较短,四肢粗壮、圆柱形,具爪,无蹼。

三、蜥蜴目各科异同特征

本目动物可明显区分为头、颈、躯干和尾部。大多数种类四肢发达,具5指(趾),末端有爪。体细长,被以覆瓦状角质鳞(来源于表皮)。

1、鬣蜥科:体中等或小型。头背无对称排列的大鳞,体表被有覆瓦状排列的鳞片,且起棱,部分种类具有鬣鳞,

眼小而眼睑发达,舌短而厚,舌尖完整,或略有缺刻或分叉。尾长但不易断。

2、壁虎科:体大多平扁,皮肤柔弱,头顶无对称排列的大鳞。无眼睑(睑虎除外),瞳孔大多垂直,少数圆型。许

多种类指、趾扩展,腹面有攀瓣,上具微毛垫,可吸在光滑的表面上。尾易断裂,亦可再生。除少住种类外,均为卵生

3、石龙子科:体形一般中等大小。头顶有对称排列的大鳞,通身被以覆瓦状排列的圆鳞,鳞片下方均承以来源于

真皮的骨板。眼较小,多数有活动眼睑;瞳孔圆型,尾较粗,横切面圆形;易断,断后能再生。四肢发达或退化或缺,随着四肢的退化,身体相应延长。多食昆虫或其幼虫。卵生或卵胎生,

4、蜥蜴科:体细长。眼睑发达,瞳孔圆形;舌长而薄,先端缺刻深。头顶有对称大鳞;背鳞形状不一;腹鳞大,

多为方形或矩形,纵横排列成行。尾长,易断,可再生。

5、双足蜥科:体小蚯蚓状,头顶大鳞少,周身被以覆瓦状排列的圆鳞。眼隐于眼磷下,无耳孔;舌短,前端尖而

完整。尾短而钝。没有前肢。雄性具有一对鳍状后肢,嵌在肛侧的凹沟内。营穴居生活。

6、蛇蜥科:体形似蛇,四肢消失或退化,体侧有纵沟;中国所产种类仅有肢带残余,无四肢。眼较小,能活动;

舌长,先端分叉或有深缺刻,驱赶和尾被以覆瓦状圆鳞,鳞下承以真皮骨板;尾长,易断,能再生。许多种类日伏洞穴中,夜晚出来活动;食昆虫或其他无脊椎动物。卵生或卵胎生。

7、鳄蜥科:体中等,驱赶粗壮,尾长而侧扁,较头体长为长。眼睑发达,瞳孔圆形;舌短而先端分叉;体被覆粒

鳞,大小不等,杂有起棱大鳞,形成几条断续纵行,后延伸至尾背侧为2行显著的棱脊,鳞承以真皮骨板。生活于水域附近,食昆虫、蝌蚪。

8、巨蜥科:体很大,全长1-4m。舌细长,先端深分叉;头顶无对称大鳞;背鳞粒状,腹鳞四边形,排成横行;鳞

下承以真皮骨板。尾长不易断。广食性。卵生。

四、蛇目各科特征和彼此区别的主要特征

1、盲蛇科:为小型蛇类,形状似蚯蚓,头小,尾短,圆柱形,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口小,位于头端腹面;眼小,

不明显,隐于半透明眼睑下;背腹鳞分化不明显,通身为大小一致的圆鳞。穴居土中,食昆虫、虫卵和幼虫,亦食蚯蚓和多足类。卵生,少数卵胎生。

2、蟒科:无毒,是较原始的低等类群。通身背鳞较小,但已分化出腹鳞。泄殖腔孔两侧有爪状后肢残余。树栖或

水栖生活,小型种类栖沙土中。卵生或卵胎生。产卵后母蛇有蜷伏卵上的习性。

3、盾尾蛇科:为较原始的穴居蛇类。头小,背腹扁平,吻端宽圆;尾极短。

4、闪鳞蛇科:由于蛇体鳞片在太阳下能闪耀彩色光泽,因此得名。全长近1米,体圆柱形。头较小,尾短,眼小。背面鳞片光滑,腹鳞较发达。

5、瘰鳞蛇科:头盾圆,眼小,体粗壮,尾短且侧扁。头背面被小鳞,通身被小粒鳞,无腹鳞,腹中线有1个皮肤纵褶。终生在河口地带生活,不能在陆地正常活动。食鱼;卵胎生,

6、游蛇科:是蛇目中种数最多的一科,包括2/3现在生活着的蛇类。本科蛇类,头背面覆盖大而对称的鳞片,背鳞覆瓦状排列成行,腹鳞横展宽大。上颌骨不能竖立,其上生有细齿,少数种类(后沟牙类)最后2-4个细齿形成较大而有纵沟的牙,称沟牙,这种蛇称后沟牙类毒蛇。

7、眼睛蛇科:上颌骨前端有沟牙,陆栖,均为毒蛇。眼镜蛇科上颌骨前端有前沟牙类型毒牙,头椭圆形,瞳孔圆

形,身体修长,粗细均匀。背部黑色或黑褐色,有的具黑白或黑黄色的横纹,或者棕褐或棕红色的黑斑和纵线。

8、海蛇科:终生生活于海中,均为毒蛇,亦属前沟牙类。因长期适应水生的结果,体后部及尾侧扁,便于游水;

鼻孔开口于吻背,有可开关的瓣膜。腹鳞退化或消失,栖息于沿岸近海,食鱼。绝大多数卵胎生。

9、蝰科:头较大,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上颌前端有1对较长而弯曲的管状毒牙及几对后备毒牙,鼻眼之

间无颊窝。

10、蝮科:头大,三角形,略扁,颈明显,鼻眼间有颊窝;上颌短而略高,前端着生1对长而弯曲的管状毒牙和几

对后备毒牙,张口时能竖立,闭口时倒卧于口腔背部。尾短。

鸟类:

鸟类各科及科以上分类阶元名称和分类地位、代表物种

平胸总目各目特征和分布

(一)鸵鸟目:为现存最大的鸟类,体重可达135kg,体高2.5m。适应与奔走生活,后肢粗壮有力,足仅具2趾;

翼退化,胸骨不具龙骨突起;不具尾综骨及尾脂腺;羽毛均匀分布于体表(无羽区、裸区之分),不具羽小枝(因而不构成羽片);雄鸟具交配器。生活于沙漠草原地带,集群活动,一雄多雌。雏鸟早成性。分布于非洲。

雌雄异色

(二)美洲鸵鸟目:主要特征及外形均似鸵鸟科,但体较小,代表种美洲鸵鸟体重达25kg,为美洲最大的鸟类。足具有三趾,后趾缺失。栖息于中美、南美洲的荒漠草原地带,成小群活动。一雄多雌,

(三)鹤鸵目:为大型走禽,翅退化、后肢强大等特征均似鸵鸟目,但足具前3趾,分布限于澳洲区。包括2科(四)无翼目:本目只有1科,既无翼科,为平胸总目中体形最小的一群。除具有类似平胸总目的基本特征外,最显著的特征是翅高度退化,全隐于体羽之下,外观不可见;所有体育均呈毛状;腿短而有力,具4趾;喙长而下弯,鼻孔位于喙尖以利于夜间觅食蚯蚓。代表种类几维鸟,分布于新西兰。几维鸟的左右生殖系统均发育,所产卵重占体重的1/4。

(五)共鸟形目:本目只含一科,即共鸟科。从形态结构看有许多特征似鸵形目及美洲国鸟目,但胸骨有不发达的龙骨突,翅短而圆,可作短距离飞翔。体形似鹑,体羽有羽区、裸区之分;有飞羽但尾羽退化;具尾综骨,锁骨左右愈合为叉骨。分布于中、南美洲,有46种。在繁殖习性上为雄鸟负责孵化及育雏,仅雄鸟具孵卵斑,而且雌鸟比雄鸟大。这种雌雄外形及繁殖行为的倒转现象在鸟类中较少见,仅见于三趾鹑等少数鸟类。雏鸟早成性。

游禽各目的异同特征

1、潜鸟目:只有1科,即潜鸟科,前三趾具蹼,后趾退化;翅小而尖,多贴水边飞行;裂腭型头骨。雏鸟早成性;

2、 目:本目仅1科,即 科。与潜鸟目的主要区别在于各趾具瓣蹼,眼先多具一窄条裸区,颈较后者细长。

繁殖期雌雄均有求偶炫耀,雄鸟常有特殊婚饰。雌雄共同孵化;雏鸟早成,尚需亲鸟照料。

3、鹱形目:又称管鼻类,均为海洋性鸟。喙粗壮而侧扁,由多块角质片所覆盖,末端具钩,鼻孔开口于角质管内。

后趾退化或缺失;翅细长而尖,善在海面翱翔;多集群繁殖;两性孵;雏鸟破壳后被绒羽,但尚需亲鸟反吐抚育数周

4、鹈形目:大型游禽。翅长而尖;喙长而末端具钩,适于啄捕鱼类;大多数具喉囊;4趾间具一完整的蹼膜;索腭

型头骨。多在树上筑巢,少数在岩崖地面筑巢;雏鸟晚成。

5、雁形目:游禽。喙扁平似鸭,先端有“嘴甲”,喙缘具栉板以滤食(叫鸭例外,喙形似鸡);前3趾间具蹼,后

趾退化、较前趾位高(叫鸭例外,前趾间有微蹼,后趾长而与前趾平位);翅部有绿、紫或白色翼镜;索腭型头骨;雄鸟具交配器官;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有膨大的骨质囊,为发声的共鸣器。雌雄同色或异色,雄鸟在秋季多一次换羽,呈现暗色,称蚀羽,此期飞羽脱落,失去飞翔能力。雏鸟早成性。

鹭科与鹤科鸟类特征、区别及代表动物

1鹭科小型至大型涉禽。喙较细长而直,末端尖细;中趾长超过跗跖之半,爪具栉缘,中趾与外侧趾间基部具微蹼;粉冉羽发达,背羽细长下披,称蓑羽。广布于温、热带。

2鹤科体形似鹭,但后趾小而高位,不能栖树握枝。喙长而直,头部常有裸皮。涉水觅食,在地面以枯枝、草茎编巢,每窝产卵2-3枚;雏鸟早成。除南美外,广布于各个大陆。鹤为世界著名的湿地鸟类,全世界15种中有9种在我国有分布。

隼形目、鸮形目、鹦形目异同特征

1隼形目

昼行性猛禽。嘴、脚强健并具利钩,适应于抓捕及撕食猎物。喙基具蜡膜;翅强而有力,善疾飞及翱翔;索腭型头骨;体羽大多灰、褐或黑色。除繁殖期外大多单独活动,许多种类的雌鸟比雄鸟大;孵化由两性负责;

2鹦形目

小型至中等攀禽。喙短钝,先端具利钩,适于剥食种子硬壳并衔枝攀援;上颌与头骨间有可动关节,当下喙张开时,通过一系列骨骼间的杠杆作用而上抬上颌,此点不仅在鸟类,而且在脊椎动物中均甚为罕见;腿短,对趾形足,爪强健具钩;舌多为肌质,在鸟类中少有。为典型林栖鸟类,树栖性强,很少落地;体羽雌雄相似,色彩丰富。树洞或岩洞中筑巢,两性孵化;雏鸟晚成性。

3鸮形目

夜行性猛禽,小至大型攀禽。具钩嘴、利爪以抓捕、撕食猎物;嘴基具蜡膜;眼大,适于夜视;双眼向前,眼周多具面盘,耳孔特大且常左右不对称,有助于夜间对声音的感知;足为转趾型,脚、腿健壮,常被羽;体羽柔软,飞时无声,多以褐色为主,以适应昼间隐蔽。大多数为森林鸟类,以昆虫、鼠、小鸟为主食;在树洞或岩洞内筑巢;由雌鸟孵化,雄鸟衔食喂雌;雏鸟晚成。

沙鸡科与鸠鸽科异同特征

(1)沙鸡科:内部形态看属鸽形目,但在很多方面与大多数鸠鸽不同。为栖息于荒漠、半荒漠的类群,体羽以沙黄色为主,适于隐蔽;喙短而强,形似鸡喙,适于啄食草籽,嘴基不具蜡膜;翅尖长,飞行迅捷;中央尾羽特长;腿短,趾粗壮,基部连并,适于奔跑,跗跖及趾被羽,后趾缺失。

地面扒穴为巢,无巢材或垫以稀树草茎。雏鸟造成。长结成大群远距离飞行以寻觅水源,并有不规律的爆发式迁徙现象。

(2)鸠鸽科:体形大多似家鸽,喙基部柔软,先端有膨大的坚硬部;鼻孔为蜡膜所覆盖;4趾,与前趾同等发育,适于在地面奔走和树栖;翅中等发育,尾圆形或楔形;在树上或岩缝内以细枝筑巢,为简陋的板状;雏鸟晚成,须亲鸟哺育。生活在热带的种类羽色鲜艳并多具闪光。大多以植物种子为食,少数热带种类以野果为食。

雉科和松鸡科区别特征

1松鸡科中、大型鸡类。喙较短,鼻孔被羽;跗跖全部或局部被羽,雄鸟无距;两性多异型,雄鸟求偶期有复杂的炫耀,大多一雄多雌。遍布于古北界的高纬度地带。

2稚科小到大型鸡类。喙粗而强,鼻孔不被羽;跗跖多不被羽,雄鸟多具距;两性多异型及异色,雄羽华丽,多一雄多雌。世界性分布。

有巢寄生现象的目、科

杜鹃科(Cuculidae)

大杜鹃是人们熟知的巢寄生者,据统计,它能把卵寄生在125种其他鸟的巢中。

文鸟科(Ploceidae)

非洲的维达雀亚科全是巢寄生者,每一种的寄主相对稳定,主要是梅花雀科的鸟类。

拟鹂科(Icteridae)

南美洲分布的拟鹂科鸟多是巢寄生者,其中褐头牛鹂能在206种鸟的窝中产卵。

鸭科(Anatidae)

黑头鸭是这一科中唯一的巢寄生者,寄主有其它鸭科、秧鸡、鹮类、鹭类的鸟

响蜜鴷科

这一科的鸟主要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及亚洲的热带雨林中,全部为巢寄生鸟。

犀鸟科与鵎鵼科特征及区别

犀鸟科栖息于热带森林中,以果实及小动物为食;在树洞中筑巢,雄鸟以泥土将雌鸟封堵于洞穴内,仅留小孔接受雄鸟饲喂;雏期约4-8周,直至雏鸟快飞出时,才“破门而出”。

鵎鵼科中型攀禽。外形颇似犀鸟。喙巨大,有锯缘,多具鲜艳彩色花饰;对趾型(与犀鸟不同);体色多样。成小群活动,杂食性;在树洞内产2—4枚白色卵,两性孵化,在小型种类为16天;雏鸟留巢40~50天。分布于南美热带雨林内。代表种类鵎鵼(Ramphastos cuvieri)。

雀形目特征及我国产各科代表物种(记住3种以上)

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小型鸣禽,喙形多样,适于多种类型的生活习性;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大多善于鸣啭;离趾型足;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筑巢大多精巧,雏鸟晚成性。

鸟类各生态类群的特征及所属目(科)

1.游禽主要特征脚趾间具蹼(蹼有多种),善于游泳和潜水。尾脂发达,能分泌大量油脂涂抹于全身羽毛,以保护

羽衣不被水浸湿。嘴形或扁或尖,适于在水中滤食或啄鱼。代表种类有绿头鸭、鸊鷉和潜鸟等。

2.涉禽外形具有“三长”特征,即喙(嘴)长、颈长、后肢(腿和脚)长,适于涉水生活,因为腿长可以在较深水

处捕食和活动。它们趾间的蹼膜往往退化,因此不会游水。典型的代表种类是鹤和鹭。还有体形较小的鸻类和鹬类。

3.陆禽后肢强壮适于地面行走,翅短圆退化,喙强壮且多为弓型,适于啄食。代表种类有雉鸡、鹌鹑等。斑鸠和鸽

虽然善飞翔,但取食主要在地面,因此也被归于陆禽。

4.猛禽嘴、爪锐利带钩,视觉器官发达,飞翔能力强,多具有捕杀动物为食的习性。羽色较暗淡。常以灰色、褐色、

黑色、棕色为主要体色。代表种类有日行性的金雕、红隼、雀鹰和夜行性的雕鸮等。

5.攀禽足(脚)趾发生多种变化,适于在岩壁、石壁、土壁、树干等处攀缘生活的鸟类。如两趾向前,两趾朝后的

啄木鸟、鹦鹉、杜鹃,四趾朝前的雨燕,三、四趾基部并连的戴胜、翠鸟等均属于攀禽。

6.鸣禽种类繁多,鸣叫器官(鸣肌和鸣管)发达的鸟类。它们善于鸣叫,巧于营巢,繁殖时有复杂多变的行为,个

儿为中、小型,雏鸟在巢中得到亲鸟的哺育才能正常发育。代表种类有乌鸦、麻雀、百灵、画眉、山雀等。

早成雏鸟类群

平胸总目,企鹅总目;潜鸟目; 目;雁形目;鸡形目;沙鸡科;鹤形目;鸻形目

兽类

兽类各科及科以上分类阶元名称和分类地位、代表动物

原兽亚纲、后兽亚纲、真兽亚纲的特征及区别、分布特点

原兽亚纲后兽亚纲真兽亚纲

牙齿无有有

乳头无在育儿袋内有

泄殖腔有有遗迹无

生育卵生胎生胎生

胎盘无无有

育儿袋无有无

子宫于阴道左右分离左右分离,阴道前部合并阴道左右合并,子宫左右有不同程度合并

原兽亚纲卵生,肩带类似爬行类,有泄殖腔,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胼胝体,成体无齿,无完善体温调节能力

后兽亚纲胎生,但无真正胎盘,肩带有高等哺乳动物特征,有乳腺,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胼胝体,异型齿,体温更接近于高等动物

真兽亚纲有真正胎盘,无泄殖腔,肩带为单一肩胛骨构成,乳腺发达,有乳头,大脑皮层发达,有胼胝体,异型

齿,良好的体温调节能力

食虫目、啮齿目、兔形目区别及头骨特征

上下颌只有1对门齿,喜啮咬较坚硬的物体;门齿仅唇面覆以光滑而坚硬的珐琅质,磨损后始终呈锐利的凿状;门齿无根,能终生生长。均无犬齿,门齿与颊齿间有很大的齿隙。下颌关节突与颅骨的关节窝联结比较松弛,既可前后移动,又能左右错动,既能压碎食物,又能碾磨植物纤维。听泡较发达,盲肠较粗大。雌性具双角子宫,雄性的睾丸在非繁殖期间萎缩并隐于腹腔内。

食虫目原始有胎盘类,个体小,吻部长,有爪,善掘土,体被毛或硬刺,大多夜行性3133/2123(刺猬)

臼齿常为3/3

啮齿目上下颌只有一对门齿,唇面有珐琅质,无根齿,终生生长,无犬齿,有齿隙,咬肌

发达,听泡较发达,盲肠较粗大,双角子宫,雄性的睾丸在非繁殖期间萎缩并隐于

腹腔内。

2032-3/1023

兔形目上颌有两对前后着生的门齿(重齿类),门齿前后缘均有珐琅质,无犬齿,有齿隙,

上唇有裂唇,

皮翼目、翼手目特征及异同特征

皮翼目

宽而被毛的皮膜从耳后部一直伸到前肢指端,经体侧伸至后足指端再伸展到尾端,只能滑行。结构和功能与翼手类完全不同。

四肢及尾较长而纤细,足、掌宽大,均有5指(趾),末端有尖而弯曲的爪。

有龙骨突起

翼手目

二、大蝙蝠亚目

1 狐蝠科

中大型蝙蝠,有的翼展可达150cm,尾短或无,股间膜小,第1、2指有爪

齿的形态特化为食果型,臼齿齿冠近方形齿尖不锐利,底而平坦,适于碾碎水果

吻部突出,颜面似狐,耳廓简单,无耳屏

二、小蝙蝠亚目

许多种类吻部特化,鼻周特化形成复杂的鼻叶,耳大,许多种类有发达的耳屏,前肢第二指,无爪,牙齿数目变化大,20-38枚。臼齿齿尖发达

皮翼目有龙骨突起,夜行性,有爪滑行,前后肢间的皮膜是一种皮肤褶皱,被毛草食,盲肠长

翼手目飞行,前肢特化成翼,有不被毛的翼膜,锁骨发达,停息时多倒挂,食性

多样

灵长目两亚目区别特征

猿猴亚目同一个体的指(趾)具甲和爪,头骨面部较长,颅腔小,大脑不发达,缺少沟回,双角子宫,雄性有阴茎骨

类人猿亚目鼻、吻短,颅腔较大,脑发达,沟回多,两眼向前,单子宫,盘状胎盘,雄性无阴茎骨,指、趾多具甲

食肉目各科头骨特征

食肉目特点:通常较凶猛,门齿小,犬齿强大而锐利,特化出齿裂。趾端有利爪以利于捕食;脑及感官发达。被浓密的毛

犬科犬齿粗大,裂齿较发达。

熊科吻部较短,颧弓粗大,

熊猫科裂齿发生退化,臼齿咀嚼面变宽,以植物为主要食物。头骨顶部隆起很高

浣熊科吻部较短,颧弓较细,

鼬科牙齿数从28至38枚不等,一个共同特征是缺乏上颚第二枚臼齿。头骨较扁长,颧弓较细

灵猫科臼齿2/2,上臼齿横生,其内叶较外缘为狭。

鬣狗科

猫科牙齿数量减少,裂齿高度发达,上臼齿退化。吻部短、颧宽较大,超过颅全长一半以上。鼻骨短,呈斜坡状,前颌骨狭,上颌骨高而短。下颌骨亦短,冠状突显高。额骨部高耸,颧弓粗大

齿鲸亚目与须鲸亚目异同特征

须鲸亚目没有牙齿,下颌大于上颌,口内有鲸须,滤食浮游生物,有一对鼻孔。

齿鲸亚目身体呈流线形。多数种颈和尾部无缢缩,口内无须,一般均具齿,都是不换性齿、单根、单尖、同形。,头骨左右不对称,特别在鼻孔区最明显。外鼻孔一个。前部肋骨为双头肋。无锁骨。双角子宫,乳腺一

对,阴茎可完全缩入体壁内,睾九位于腹腔内。

海狮科、海象科、海豹科异同特征

项目海狮科海象科海豹科

外耳存在无无

尾有无有

睾丸位于阴囊中体内体内

上犬齿正常成獠牙状正常

后肢可向前弯转可向前弯转直伸

上门齿1、2上门齿有横沟无沟无沟

海狮科(Otaridae):7属14种,有外耳壳和阴囊,分布于各大洋较冷海域;

海豹科(Phocidae): 10属19种,无外耳壳和阴囊,鳍足目中种类最多的类群,南北半球均有分布;

海象科(Odobenidae):仅1属1种,上犬齿巨大,露于唇外,成为獠牙,分布限于北半球。

偶蹄目各亚目特征及异同特征,各科代表动物

猪形亚目单室胃,无反刍机能;四肢短细,各具4蹄,无角。

胼足亚目足底有胼胝状肉垫而得名,胃有3室,为反刍动物。

反刍亚目具有反刍行为,胃分四室:瘤胃、网胃、重瓣胃、皱胃

食蚁类群各科及其异同特征

食蚁兽科高度特化以捕食白蚁和蚂蚁为食,头骨长而呈圆锥状,齿骨细长,脑小,听觉、视力均差,鼻甲复杂,嗅觉灵敏;口小舌细长,蠕虫状,可伸缩;前肢粗壮有力,五指端有强而弯曲的爪。胃的幽门部胃壁增

厚,胃内有沙砾

穿山甲科体外覆有角质鳞甲,鳞片间夹杂着稀疏硬毛;无齿;吻尖,爪发达,善掘土;舌长,蠕虫状;胃的幽门部胃壁增厚,胃内有沙砾

犰狳科具有保护作用的鳞片(骨质),上面覆有角质表皮,四肢短而粗壮,前后足有大而钝的爪。部分种可蜷缩成球状;舌能伸缩

土豚科牙齿自中央髓腔发出多数平型管状延长部,咀嚼面上呈现多角型小管的集合体。舌长而黏,爪发达,善掘土

针鼹科针鼹身上有坚硬的刺,口中无牙,外表像刺猬,针鼹有呈管状的长嘴,鼻孔开在嘴边,舌长并带粘液;

四肢坚强,各趾有强大的钩爪,爪长而锐利,可以用来掘土和挖掘蚁巢。视觉退化,嗅觉灵敏;夜行性

鬣狗科(土狼)前臼齿小而尖,只有2枚,臼齿只有1枚而又退化,显然已不适于强力咀嚼肉类。除进食柔软的腐肉、鸟卵外,主要食物是白蚁。舌较长而发达,可舐食白蚁。晚上出来寻食。

有蹄类角的类型及其区别

实角为分叉的骨质角,无角鞘。新生角在骨心上有嫩皮,通称为茸角,如鹿茸。角长成后,茸皮逐渐老化、脱落,最后仅保留分叉的骨质角,如鹿角。鹿角每年周期性脱落和重新生长,这是鹿科动物的特征。洞角由骨心和角质鞘组成,角质鞘即习称之为角,成双着生于额骨上,终生不更换,有不断增长的趋势。洞角为牛科动物所特有。

表皮角完全由表皮角质层的毛状角质纤维所组成,无骨质成分,为犀科所特有。角的着生位置特殊,在鼻骨正中,双角种类的两角呈前后排列,前角生于鼻部,后角生长在颔部。

长颈鹿角由皮肤和骨所构成,骨心上的皮肤与身体其他部分的皮肤几乎没有差别。

叉角羚角是介于洞角与鹿角之间的一种角型。骨心不分叉而角鞘具小叉,分叉的角鞘上有融合的毛,毛状角鞘在每年生殖期后脱换,骨心不脱落。这种角型为雄性叉角羚所特有,而雌性叉角羚仅有短小的角心而无角

鞘。

一雌多雄

共鸟形目

彩鹬

三趾鹑

半蹼鹬

水雉

鬼鸮

鸟兽两爬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称

考试题型:

填空20分

选择20分

简答20分

综合题40分

脊椎动物学题库word版

1.脊索: 是消化管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 2.种:具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或者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3.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4.鳍式:鳍的种类及鳍条数目的表达式 5.盾鳞: 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软骨鱼类特有。原始,全身分布,斜向排列,使全身表面显得粗糙。 6.硬磷: 由真皮演化而成,也较原始,见于鲟鱼和雀鳝等。呈斜方形,成行排列,不呈覆瓦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鱼体活动的灵活性。 7.骨鳞:由真皮演化而成,大多数硬骨鱼类具有。略呈圆形,前端插入鳞囊内,后端游离,彼此作覆瓦状排列,有利于增加躯体的灵活性。 8.栉鳞: 游离一端生有许多细小锯齿状突起。多见于鲈形目鱼类。 9.圆鳞: 游离一端光滑。鲤科鱼类。 10.鳞式:硬骨鱼类鳞片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可用作分类鉴定特征,写法如下: 侧线鳞数目=侧线上鳞数目/侧线下鳞数目 11.同物异名: 12.侧线: 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与鱼体背部轮廓大体平行的一条线,由皮内侧线管开口于体表侧线鳞上的小孔连接而成。一种水流的感受器。 13.脂鳍:有的鱼类在尾部背面的正中线生有一个由皮肤和脂肪构成的鳍,称为脂鳍. 14.正模标本: 15.单循环:

16.双循环: 17.洄游:是指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以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的迁游,如大,小黄鱼等. 18.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条凝结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内温动物 19.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热个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全,体温随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称为变温动物 20.陆生动物: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与植物不同之处在于动物有活动能力,动物可以通过迁移等多种行为途径来主动避开不良的水分环境。 21.水生动物: 主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与环境的水分平衡。 22.肺呼吸: 结构简单,壁薄,囊状,内表呈蜂窝状 23.腮呼吸: 24.前肾:胚胎时期的肾脏 25.中肾:成体时期的肾脏 26.后肾: 是羊膜动物成体的肾。其发生时期和生长部位都在中肾之后,肾小体数量极多,后肾管是重新形成的,无输精作用 27.适应辐射: 一个祖先种或线系在短时间内发展出许多的新的物种或分类单元。 28.迁徙:迁徙是对改变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居,有定期,定向,集群等特点. 29.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不发生迁徙的鸟类,如麻雀. 30.候鸟:在春秋两季,沿着固定的路线,往来与繁殖区和越冬区域之间,分为夏候鸟,冬候鸟.如家燕. 31.卵生:雌虫排出卵后,受精卵处在外界环境中发育的生殖类型。

脊椎动物学测试AB卷+3.6+肥乡一中(带答案)

脊椎动物学测试AB卷日期:3.6 邯郸市肥乡区第一中学编审:高二生物组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_ 备注:将答案填到答题卡上 【A卷】 1、鸟类与爬行动物共同的特征为(多选) A.皮肤干燥、具表皮角质层产物、单枕髁、卵裂形式为盘裂 B.皮肤干燥、具表皮角质层产物、体温恒定、卵裂形式为盘裂 C.缺乏皮肤腺、具表皮角质层产物、双枕髁、卵裂形式为螺旋卵裂 D.缺乏皮肤腺、单枕髁、卵裂形式为盘裂、双循环 2、下列属于脊椎动物亚门的动物是(单选) A.海参 B.河蟹 C.七鳃鳗 D.文昌鱼 3、下列鸟类生态群归类正确的是①隼②鹦鹉③鵜鶘④天鵝⑤百灵⑥鸵鸟⑦喜鹊⑧苍鸳(单选) A.A B.B C.C D.D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 A.如果把海星按在水底,不久它就会窒息而死 B.如果使用人的精子给黑猩猩的卵子受精,则会生出怪物 C.借帽水母的生殖腺来自于外胚层 D.鸟类保留其右体动脉弓 5、牛、羊等食草动物的胃有四室,反刍时食物从哪处返回口腔(单选) A皱胃 B.蜂巢胃(网胃) C.瘤胃 D.重瓣胃 6、能引起耳蜗底部的基底膜产生最大振幅的声波是(单选) A.高强度声波 B.低强度声波 C.高频声波 D.中频声波 E.低频声波 7、环毛蚓性成熟形成环带,其环带位于. (单选,1分) A.第VI-X节 B.第XIV-XVI节 C.第XV皿节 D.第X节 8、环毛蚓自第XXVI体节始,肠两侧向前伸出一对锥状,能分泌多种酶,为重要的消化腺。

(单选,1分) A.盲道 B.盲肠 C.胃有囊 D.胰腺 9、麻雀的卵属偏黄卵,盘状卵裂,其囊胚应为. (单选 1分) A.腔囊胚 B.极囊胚 C.盘状囊胚 D.表面囊胚 10、弓形虫属原生动物门的. (单选, 1分) A.纤毛纲 B.肉足纲 C.孢子钢 D.鞭毛纲 11、眼虫制造过多食物常形成一些半透明的( )储存于细胞质中,这是眼虫类的特征之一。(单选,1分) A.淀粉粒 B.副淀粉粒 C.食物泡 D.叶绿体 12、下列不属于留鸟的是(单选,1分) A天鹅 B鸽子 C麻雀 D猫头鹰 13、脑垂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单选,1分) A.仅神经垂体 B.仅腺垂体0 C.神经垂体和腺垂体 D.无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之分 14、青蛙成体的呼吸器官是 (单选,1分) A肠、肺 B.褶鳃、肺 C.肠、皮肤、肺 D.肺、皮肤、口咽腔粘膜 15、两栖类成体的血循环属于(单选, 1分) A.单循环 B.完全的双循环 C.开管式循环. D.不完全的双循环 16、爬行类从体形上显著区别于两栖类的特征(单选 1分) A.具有五趾型附肢 B.有尾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3

课时课题:第二章第1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3课时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常见软体动物及主要特征。(重点) (2)说明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难点)(3)描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阐明蝗虫形态结构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进一步强化环保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难点:描述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蝗虫、放大镜、镊子、解剖盘、课件等。 学生:兴趣小组搜集贝壳,准备关于观察蝗虫的实验材料。 四、教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的升华和内 化。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现未知,并在“动脑、动手、动口”状态 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体验互动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 机结合。 学法: 1、自主探究法:通过观察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观察蝗虫的结构实验,节肢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 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5分钟)

2、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合起来又称为什么动物?以上四类动物都是 什么动物?无脊椎动物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学生认真回忆,复述四类动物的代表动物、主要特征、生活环境、营养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在学生了解了一部分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后继续深入思考,无脊椎动物在进化到环节动物后,又进化到哪类动物?它们比环节动物高等在哪里?继而展开第一个活动: (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展示小螺号的图片并播放《小螺号》歌曲。 探究活动一:软体动物(5分钟) 1、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 (1)常见软体动物有:、、、。 (2)软体动物身体,外壳为,可随身体的生长而增大,呈现出年轮般的花纹,乌贼的贝壳退化为,蜗牛的运动器官是,河蚌的运动器官是,古代用的贝壳作为货币使用。 2、引导学生归纳常见的软体动物,主要特征及生活环境。 主要特征:身体柔软,外壳能随身体的生长而增大,呈现年轮般的花纹。 生活环境:水中或潮湿的陆地。 进一步探究:软体动物比环节动物高等在哪里? 引导学生分析:软体动物大都有坚硬的贝壳,有保护功能,更能适应外部环境。软体动物大多有坚硬的贝壳,节肢动物也有坚硬的外壳,节肢动物的外壳与软体动物的贝壳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节肢动物比软体动物更能适应陆地的生活呢?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三)实验探究,互动交流 1、探究活动二:观察蝗虫、虾(5分钟) (1)轻轻地捏一下蝗虫和虾的身体,有什么感觉?

脊椎动物学教案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 脊索动物门的确立 在距今约五亿年的奥陶纪(英国威尔士一古代民族名---奥陶),从无脊椎 动物进化出最早的脊椎动物,这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于不能确立其间的 关系,产生了神创论。 直到十九世纪,俄国胚胎学家柯瓦列夫斯基研究了柱头虫、海鞘、文昌鱼 的胚胎发育,才填补了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空白。确立了其在进化过 程中的地位。脊索动物祖先与棘皮动物有共同特征:后口、中胚层形成的内骨 骼及体腔形成模式相似。 1874年,海克尔根据柯瓦列夫斯基的研究,把海鞘、文昌鱼、脊椎动物合 并在一起成立了一个新门:脊索动物门,下分三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本门动物从整体来说,具有的器官系统、基本结构比任何无脊椎动物门都 更一致。在生态学上、在动物界是非常成功的,最有适应性,分布很广泛。它 们完善地说明了生物进化发育和亲缘关系的广泛规律。 二.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体重的受力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器官 第一节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脊索 notodhord 脊索位于消化道背面,支持身体纵轴的棒状结构。起源于胚胎时原肠背壁, 经加厚、分化、外突、脱离原肠成为脊索。结构:泡状细胞组成脊索,外边有 该细胞分泌形成的脊索鞘。(内侧为纤维组织鞘,外侧为弹性组织鞘)。因此, 脊索既具硬度又具弹性,起支持作用。 低等脊椎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椎动物脊索仅在胚 胎时出现,成体则被脊柱所代替。 脊索细胞和脊柱内的骨细胞都是活细胞,能不断生长,形成内骨骼。 2.背神经管 dorsal tubular nervecord 位于脊索背面的一条管状及结构----中枢神经系统。起源于胚胎时背部中 央外胚层下陷、卷褶而成。低等脊索动物神经管前端形成膨大叫脑泡。脊椎动 物神经管壁则发育成前端的脑和后端的脊髓,管腔则发育为脑室和脊髓中央管。 3.咽鳃裂 pharyngeal gill slits。 咽鳃裂为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壁穿孔形成的缝隙,使咽腔与外界相通。 具有呼吸机能。 发生:咽部外胚层内陷,内胚层外突,最后打通形成裂缝。低等水生脊索 动物咽鳃裂终生存在,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开口与外界相通。高等脊 索动物鳃裂仅在胚胎时出现,成体则消失。 4.脊索动物的心脏与主动脉 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闭管式血液循环。(尾索动物除外) 5.脊索动物的尾为肛后尾

脊椎动物教案

《脊椎动物》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能熟练区分五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分类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游戏活动和检索表的学习,领悟逐级分类的思想,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猜想、推理、交流和归纳的能力,逐步形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听取和分析不同的意见,并能根据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他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 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这五种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1、复习有关于无脊椎动物的内容,提问; 2、讲解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由动物进化的趋势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3、鱼:体型特征,靠什么游泳,用鳃呼吸,鳃中密布毛细血管,可以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怎样进行气体交换?(学生讲解) 4、两栖动物:青蛙为例,幼体生活在水中,靠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

在陆地上,靠肺呼吸。虽然青蛙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但不能离水源太远,因为青蛙的肺结构简单不发达,无法满足对氧气的需求,需要借助于湿润的皮肤来辅助呼吸。 5、爬行动物:以蜥蜴为例,它的一生都生活在陆地上,是真正适于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那蜥蜴有哪些适于陆地上生活的原因?(学生讲解)正是因为蜥蜴具有这些特点,才使其生殖和发育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水,能终身生活在陆地上。课本上还列举了哪些爬行动物?变色龙、恐龙等都是爬行动物。 6、鸟类:鸟的种类很多,而且绝大多数鸟类善于飞行,那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有哪些?(学生讲解)重点讲解:鸟具有与肺相通的气囊,气囊能辅助呼吸,使鸟类进行双重强吸。但是气囊不能进行气体交换。鸟的结构完善,能保持高而恒定的体温,属于恒温动物有;动物维持恒定体温的意义(学生讲解)变温动物包括哪些? 7、乳哺动物的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千差万别,举例:猕猴、大象、鲸。哺乳动物的特征哪些?哺乳动物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臼齿。家兔分门齿和齿臼,门齿切断、臼齿磨碎食物。狼除了门齿臼齿还有犬齿,可以用来撕咬食物。 【教学反思】 经过这次活动的锻炼,深刻意识到自身的稚嫩和不成熟。下一步我要在语言的使用,教材的挖掘以及课堂节奏的掌控等方面锤炼自己,从而获得进步和成长。

1.常见的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常见的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一、脊椎动物 身上长有.羽毛 ..的动物。前肢退化成翅膀,体型流线型,骨胳中空。 常见的有:鸽子 ..、老鹰 ..…… ..、喜鹊 ..、大雁 ..、燕子 ..、麻雀、 ...乌鸦 有些鸟不能飞,如:鸡.、鸭.、鹅.、企鹅 ..。 鸟的大小不一,有巨大的鸵鸟 ..。 ..,也有很小的蜂鸟 世界上现存的鸟类约有9000多种。 直接生小动物,并用乳汁 ..小动物。 ..喂养 常见的有:狗.、猫.、兔.、猪.、牛.、羊.、狼.、鹿.、熊.、猴.、狐.、豹.、大象 ..、 狮子 ...、袋鼠 ..、松鼠 ..、仓鼠 ..、黄鼠狼 ...…… ..、熊猫 ..、老虎 ..、猩猩 ..、骆驼 ..、斑马 有些哺乳动物能在水里生活,如:鲸.、海豚 ..、海牛 ..、 ..、海象 ..、海豹 ..、海狮 河马 ..等。 有些哺乳动物能飞行。如:蝙蝠 ..。 世界上现存的哺乳动物约有4000多种 终身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 ...的动物。大部分的鱼用鳍游泳,身体表面有鱼鳞。 常见的有:金鱼 .....、鲨鱼 ...、黄鱼、带鱼 ..、 ..、鲤鱼 ..、鲫鱼 ..、草鱼 ..、包头鱼 鲶鱼 ..、鳗.鱼.…… 有些鱼的体型较特殊,如:鳝鱼 ..等 ..、比目鱼、 ....海马 世界上现存的鱼类约有25000种。 一般是肚皮贴地 ..的(四肢和身体一般都附在地面或其他物体),....爬行 身体内有肺,体表有鳞片或硬甲。 常见的有:乌龟 ..、海龟 ..、.甲鱼 ..、鳄鱼 ..……。 ...蛇.、蜥蜴 ..、壁虎、 大多数爬行动物生活在温暖的地方,因为需要太阳和地热取暖。 在恐龙 ..时代,爬行动物曾主宰着地球。 6000多种。 小时候生活在水中 ...,..,用鳃呼吸 ..上.,主要用肺呼吸 ...,长大后可以生活在陆地 有四肢。(即:水陆两栖),一般是卵生的,发育过程中有变态,皮肤能分泌黏液与辅助呼吸。 常见的有:青蛙 ..(娃娃鱼)…… ..、大鲵 ..、蟾蜍 目前,世界上的两栖动物约有4000多种。

啮齿动物分类学

啮齿动物分类学 Rodent taxonomy 第七章现代啮齿目动物的分类 第一节啮齿目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啮齿目在脊椎动物进化上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一支。其种类超过了所有其他哺乳动物种类的总和。啮齿动物在进化上获得成功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但首先是应归于个体较小。小的个体,就可去开辟、适应大动物所不适宜的环境,从而建立大的种群。其次是繁殖力强。强大的繁殖力,意味着其具有广阔的生活区域和对各种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啮齿动物不但在陆上生活,空中、水中也有他们的成员。空中有滑翔的鼯鼠,水中有水鼠平。此外还有荒漠中的跳鼠,森林中的睡鼠,洞穴中的鼢鼠,以及扰乱人类几万年的小家鼠。从赤道到极地,甚至高山、海岛上,到处都有他们的踪迹。 一、啮齿动物的起源 啮齿类的起源,一直是多年未解的问题。 (一)北美起源说 副鼠(Paramys atavus)化石发现在55 Ma前北美最晚古新世地层中。它很像大松鼠,脚上有爪,会爬树,还有一条长尾巴,用以保持身体平衡。门齿像把大凿子,后面有5个颊齿。以副鼠为样板,推测啮齿类起源于古新世的灵长类。 (二)中亚起源说 近年在我国发现的新材料证实,啮齿类应当起源于中亚。安徽潜山古新世地层中的东方晓鼠是啮齿类的祖先类型,内蒙古的磨楔齿鼠则是最原始的啮齿类。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安徽潜山县古新世中晚期(距今60 Ma前)地层中发现了东方晓鼠的化石,它有一对大门齿,退化的颊齿,以及门齿和颊齿两种不同位置咬合机能的雏型,与啮齿类很相似(图7-2)。经过我国科学家多方研究考证,确认东方晓鼠是现今最接近啮齿类祖先的动物,现在大多数

学者肯定东方晓鼠与啮齿动物起源的关系。近年在湖南衡东县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钟健鼠的完整头骨,更加证实了这种论断。当然,晓鼠不可能是啮齿类的直接祖先,但至少可以说,啮齿类动物可能起源于晓鼠类的近亲。 二、啮齿动物进化 鼠类和兔类是哺乳动物中演化十分成功的类群,但它们的大多数对人类的发展有害无益。如果人类不珍惜、不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那也许若干年之后地球就是它们的天下了。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这些动物的繁殖力大得惊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特别的强。 (一)牙齿进化与地层时代划分 牙齿是研究啮齿类进化的主要依据,也是划分地层和地层对比的可靠证据。啮齿类的进化速度很快,反映在牙齿构造上的变化也快,这是鉴定、划分地层的有利条件。例如,最早的仓鼠类化石发现或起源于我国距今37 Ma前的晚始新世地层中,到距今10 Ma前的中新世晚期,在这20多Ma的时间中,仓鼠类已经历了三次大的替代。每一代各有自己的构造特征,且有许多化石代表,为划分地层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依据。进化愈快,构造特征变异愈快,地层划分就可能越细、越精确。一种叫模鼠的田鼠类,在不到3 Ma的时间里,牙齿从有根到无根,齿面的纹饰也逐渐变化。如果在地层里找到哪种模鼠,就可以推断该地层的时代了。 (二)啮齿动物的进化 根据牙齿、咬肌结构啮齿目动物大体分成4大类:始啮类(如今仅在北美残留一种—山河狸)、松鼠类(包括松鼠和河狸)、鼠类(家鼠、仓鼠和跳鼠)和豚鼠类(豚鼠和水豚)。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认为,南美豚鼠与其他啮齿类的相似性低于它与灵长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的相似性,因此认为南美豚鼠不是啮齿类,从而对传统的啮齿类概念提出挑战。 始啮类繁盛在古近纪,到渐新世地球骤冷时基本上灭绝了。大间断后一些现生的科出现了,如河狸、松鼠、跳鼠和南美豚鼠等。仓鼠科动物是最庞大的,它包括仓鼠、鼠和田鼠等几大类(亚科)。最原始的是仓鼠,它发现于近40 Ma前的始新世,繁盛在渐新世和中新世;当15 Ma前时它的后裔—鼠类出现后就逐渐被取代了。现鼠亚科约有120属,近530种,而仓鼠亚科仅有7属18种了。田鼠亚科是仓鼠的另一支后裔,它出现在距今约5 Ma前。

脊椎动物学测试答案

脊椎动物学测试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 ( B )1下列关于脊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脊索是脊索动物所特有的特征之一 B、脊椎动物的脊柱是由脊索演化而来 C 、脊索为一中空的管状结构 D 、脊索位于动物的背面,在动物的某发育阶段对身体起支架作用 (D )2下列动物中,是胎生又不具真正胎盘的动物是 A、针鼹 B、豪猪 C、鸭嘴兽 D、袋鼠 (D )3鸟类和哺乳类中最大的目分别是 A 雁形目、食虫目 B 鸥形目、啮齿目 C 鸡形目、兔形目 D 雀形目、啮齿目 (D )4.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区系是 A、古北界 B、东洋界 C、新北界 D、澳洲界 ( A )5下列关于4种动物尾巴的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避役的尾巴可攀树 B、袋鼠的尾巴是重型武器 C、鳄鱼的尾巴能支撑身体 D、黄鼠狼的尾巴会发出警告气味 ( A )6下列动物中哪种动物的尾部肌肉最发达 A、鲤 B、蛙 C、鸽 D、兔 ( B )7我国有俗称“金鸡”“银鸡”“铜鸡”的3种鸟类,它们分别是 A、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白鹇 B、红腹锦鸡、白鹇、白腹锦鸡 C、红腹锦鸡、原鸡、白鹇 D、褐马鸡、白鹇、原鸡 (D )8下列属于卵生动物的是 A 蝎子 B 灰星鲨 C 袋鼠 D 针鼹 ( A )9大象的两颗大牙相当于人类的 A 门齿 B 大齿 C 前臼齿 D 后臼齿 ( A )10大麻哈鱼在秋季由海里游到黑龙江、松花江、图门江去产卵,这种现象称为 A、生殖洄游 B、季节洄游 C、索饵洄游 D、溯河洄游 ( B )11在鱼类养殖业中,下列属于混合放养所依据的原理是 A、不同的鱼洄游规律是不同的 B、不同的鱼栖息水层和食性的不同 C、不同的鱼生殖季节不同 D、不同的鱼对氧气的需要量不同 ( A )12下列脊椎动物中,不具有内鼻孔的动物是 A、鱼 B、蛙 C、蛇 D、鸟 (C)13陆生脊椎动物的肺,从来源和位置来说,它起源于 A、外胚层 B、中胚层 C、内胚层 D、不能确定 (C)14犀牛有几个负重的趾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D )15牛的胃为复胃,其有四室,其中能分泌消化液的是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复习题

- 1 -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周末习题 审阅:七年级生物备课组 知识回顾(识记知识点后再填写) 无脊椎动物 一、腔肠动物 1.代表动物: (1)生活环境:水草丰茂的 。 (2)结构:身体由口、 、消化腔和 组成。 2.主要特征 结构简单的 动物,身体呈 状,体壁仅由 构成,消化腔有 。 二、.扁形动物 (1)生活环境:多数营 生活。 (2)主要特征:身体 ,有口 的 动物。 (3)举例:涡虫、 和 等。 2.线形动物 (1)生活环境:通常生活在 中,有些种类 在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 (2)主要特征:身体一般为 或 ,两头尖,有口 。 (3)举例:秀丽隐杆线虫、 等。 三、环节动物 (1)生活环境: 和 的陆地。 (2)主要特征:身体由 构成,使运动更加灵活。 (3)举例:蚯蚓、水蛭和沙蚕等。 (4)蚯蚓是通过 和 的配合来完成运动的。 (5)我们一般根据 区分蚯蚓的前后端,。靠近 的一端是 端,远离 的一端是 端。 (6)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 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蠕虫动物:身体细长, 对称、无 、能 的动物。包括扁形动物、 和 。 四,软体动物 (1)主要特征:身体 , 为贝壳。贝壳能随着 ,呈现年轮般的花纹。 (2)举例:蜗牛、 、乌贼和 等。 五、节肢动物 (1)代表动物: 。 ①生活环境:陆地飞行。②形态结构:a.身体分为 、 、 三部分。b.胸部具有三对 、两对 。c.体表有 ,其作用是 和 内部结构,有效地防止体内 的蒸发。③生理:a.运动:用三对 、两对 运动。b.呼吸:用 呼吸。 (2)主要特征:身体 , 和触角节均分 ,体表有 。 其他节肢动物:蝉、 、蟹、 等。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水螅通常能捕食到与其体积相当的水蚤,这主要是依靠( ) A.刺细胞 B.触手的缠结 C.发达的肌肉 D.口的吞噬 2.(2012·泰安学业考)世界上许多国家成立了蚯蚓养殖厂,并把蚯蚓养殖称为“环境净化装置”。蚯蚓能用来净化环境的主要原因是( ) A.能在湿润土壤的深层生活 B.身体柔软,能在垃圾中钻洞 C.身体分节,运动灵活自如 D.能分解枯叶、朽根等中的有机物 3.进食未煮熟的猪肉可能会感染( ) A.猪肉绦虫 B.钩虫 C.姜片虫 D.肝片吸虫 4.下列动物中不属于昆虫的是( ) A.蜜蜂 B.蚊 C.园蛛 D.蟋蟀 5.(2011·菏泽学业考)千姿百态的动物王国里,有些动物的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有些动物则没有。下列生物中,全属于无脊椎动物的一组是( ) A.家鸽、壁虎、青蛙 B.蝗虫、蚯蚓、蜈蚣 C.鲫鱼、家兔、螳螂 D.蚂蚁、蜜蜂、鲨鱼 6.蝗虫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呼吸器官是( ) A.肺 B.鳃 C.气管 D.气囊 7..请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图,回答问题。(注意:[ ]内填数字, 上填名称) (1)蝗虫是常见的昆虫,它的身体分为 、 、 三部分,其中有发达肌肉的是[ ] 。 (2)图中[ ] 是它的飞行器官,它 有 对足,跳跃时主要靠图中[ ] ,运动 器官都着生在 。 (3)蝗虫的呼吸器官是 。 (4)蝗虫的哪些特点使其适应陆地及空中生活? 。 8.根据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及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可根据[ ]___________的位置。 (2)用手触摸蚯蚓的腹面会有_________的感觉。这是因为在蚯蚓的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叫__________,它们与蚯蚓的_____________有关。 (3)蚯蚓身体由许多___________构成,这样的动物被称为__________动物。你能说出蚯蚓在自然界中的一项作用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物学(二)课后习题

动物学(二)课后习题一 一、填空题 脊索动物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亚门. 脊椎动物的头骨包括_______,_______两个部分,前者的功能是______,后者是由一系列的咽弓所组成,围绕在消化管的前端,在鱼类为____对,第一对为____,第二对为___,其余各对为_________. 鱼类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亚纲. 无尾两栖类成体的呼吸器官是_____,______. 一般认为,两栖类起源于_________. 海鞘属于_________门_____亚门,幼体营_______生活,在其似蝌蚪的尾部中央有一条________,其背方有______,咽部具有__________.经过变态,成体营_____?生活.失去了一些重要的结构,这种变态叫做_______变态. 文昌鱼属于_____门_____亚门. 文昌鱼等原索动物为适应其被动取食方式,咽部_______,在咽部腹面正中具有______,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咽部,背正中具有__________. 七鳃鳖的鳃丝来源于_________?位于特殊的_________,?因此圆口类又称为______类. 文昌鱼支持鳃裂的骨骼称_______是由_______组成的. 七鳃鳖的心脏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软骨鱼类的鳞片是______,来源于_______;雀鳝的鳞片为________,来源于______; 真骨鱼类的鳞片为_______来源于______,可进一步分为______和______. 软骨鱼类的咽颅一般是____?对,?第一对是______,?支持_______,?由____?和_____组成.第二对为______,支持_____.其余五对为_______,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两栖类的体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尾两栖类的前肢骨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栖类的脊柱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的出现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两栖类适应感觉空气中的声波,产生了______,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无脊椎动物学测试及答案

无脊椎动物学测试答案 一、选择题 (D)1、蚯蚓的环带与下列哪项有关: A、营养 B、运动 C、防御 D、生殖 (B)2、渐变态昆虫在羽化之前发育的一种特征为 A、有蛹期,幼虫和成虫的生活习性一样 B、有蛹期,幼虫和成虫的生活习性不一样 C、无蛹期,幼虫和成虫的生活习性不一样 D、无蛹期,幼虫和成虫的生活习性一样 (C)3、下列有关疟原虫的生活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疟原虫是在人体的肝细胞和红细胞中发育的 B、疟原虫的有性世代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在雌性按蚊体内进行的 C、雌按蚊叮咬人时,将合子随唾液进入人的血液 D、孢子生殖的过程是在雌按蚊体内进行的 (C )4、下列有关原生动物的生殖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无性生殖方式主要是分裂生殖 B、原生动物也有有性生殖的方式,主要是接合生殖和配子生殖 C、原生动物的分裂生殖的细胞分裂方式是无丝分裂 D、原生动物的分裂生殖的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 (C)5、在腔肠动物的身体结构中,不具细胞结构的一层结构是 A、外胚层 B、内胚层 C、中胶层 D、触手 (C)6、水螅在秋末冬初,环境条件不利时,生殖方式主要是 A、出芽生殖 B、孢子生殖 C、卵式生殖 D、分裂生殖 (A)7、下列不属于腔肠动物门的动物是 A、海绵 B、海蜇 C、珊瑚 D、海葵 (A)8、下列属于辐射对称的动物是 A、水螅 B、涡虫 C、海星 D、文昌鱼 (B)9、涡虫的肌肉系统是下列何种结构发育而来的 A、外胚层 B、中胚层 C、内胚层 D、中胶层 (D )10、下列与寄生在人体内的寄生虫无关的特点是 A、体表有发达的角质层 B、感觉、运动器官退化 C、生殖器官发达 D、消化系统发达 (C )11、涡虫的梯状神经系统较水螅网状系统高等进化,主要表现在 A、传导速度快 B、传导冲动的速度慢,且不集中 C、冲动的传导速度较快,并且更趋向于集中 D、梯状神经系统是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 (B)12、真体腔和原体腔的主要区别是 A、真体腔是中胚层出现后形成的,原体腔是两胚层动物所特有 B、真体腔具有肠壁肌肉层和体腔摸 C、原体腔相当于囊胚腔,真体腔相于原肠腔 D、真体腔是在体壁中胚层与肠壁之间的空腔,原体腔是在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之间的空腔(D )13、蛔虫的中间宿主是 A、钉螺 B、猪 C、昆虫 D、没有 (C )14、在进化过程中,真体腔首先出现于 A、腔肠动物 B、线形动物 C、环节动物 D、节肢动物 (C )15、下列生物中,身体属于同律分节的是 A、沙蚕 B、蝗虫 C、蚂蝗 D、河蚌(不分节) (C)16、蚯蚓的运动器官是 A、纤毛 B、鞭毛 C、刚毛 D、疣足 (C)17、蜘蛛排泄废物的器官为马氏管,这种器官起源于 A体壁 B 前肠 C 中肠 D 后肠 (B )18、在进化过程中,专司呼吸的呼吸器官首先出现在 A、环节动物 B、软体动物 C、节肢动物 D、线形动物

动物学考题及答案

动物学考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双名法:是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一起,表示一个物种的学名。 包囊:当环境因素不利时,原生动物可分泌一层胶状物质,形成具有保护性的外壳,既包囊。 裂体生殖: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面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领细胞:海绵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外层细胞扁平,内层细胞生有鞭毛,多数具原生质领,故称领细胞。 刺细胞:肠腔动物特有的,内含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刺丝,刺细胞外侧有针,当刺针受刺激,刺丝翻射出来,射出毒液,将对手麻痹或杀死。外骨骼:是节肢动物门外壳的俗称,因为坚硬有如骨骼,因此得名。节肢动物的体表覆盖着坚硬的体壁。体壁由三部分组成:表皮细胞层,基膜和角质层。表皮细胞层由一层活细胞组成,它向内分泌形成一层薄膜,叫做基膜,向外分泌形成厚的角质层。角质层除了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保护内部构造外,还能与内壁所附着的肌肉共同

完成各种运动,跟脊椎动物体内的骨骼有相似的作用,因此被叫做外骨骼。 逆行变态:动物经变态后,身体构造变得更为简单的变态形式。 次生腭:头骨原生腭的下方,由上颌骨的腭支、腭骨和翼骨组成的第二层腭板。它隔开鼻通道和口腔,使动物进食和呼吸互不影响。 胎盘:哺乳动物妊娠期间由胚胎的胚膜和母体子宫内膜联合长成的母子间交换物质的过渡性器官,与性机能有关的器官。 新脑皮:由侧脑室外币的神经物质生长而成,并包围着原脑皮,接受全身感官传来的信号,综合分析,根据已建立的神经联系产生相应反应二、填空 (一)无脊椎动物 1、水螅的消化方式有___细胞内__消化和__细胞外___消化两种 2、海绵动物又称多孔动物,体壁分外层、中胶层、内层,食物在领细胞内消化。 3、疟疾是由虐原虫引起的,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植物分类学考题

一 大题、名词解释 物种 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它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 特性的生物类群。(同种中的个体有相同的遗传性状,而彼此杂交可产生性状相同的新个体的生物群体称为种或物种)。 自然分类法:根据植物亲缘关系的远近对植物进行分门别类的方法称之为自然分类法。 双名法:是指对每一种植物(或动物、微生物)的名称,都由2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所组成,前面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一个完整的学名,双名的后面还应附加上命名人的姓名或姓名的缩写。 主模式标本:是由命名人指定的模式标本,即着者发表新分类群时据以命名、描述和绘图的那一份标本 等模式标本:系与主模式标本同为一采集者在同一地点与时间所采集的同号复份标本。 主模式标本:是由命名人指定的模式标本,即著者发表新分类群时据以命名、描述和绘图的那一份标本。 合模式标本:著者在发表一分类群时未曾指定主模式而引证了2个以上的标本或被著者指定为模式的标本,其数目在2个以上时,此等标本中的任何1份,均可称为合模式标本。 后选模式标本:当发表新分类群时,著作未曾指定主模式标本或主模式已遗失或损坏时,是后来的作者根据原始资料,在等模式或依次从合模式、副模式、新模式和原产地模式标本中,选定1份作为命名模式的标本,即为后选模式标本。 副模式标本:对于某一分类群,著者在原描述中除主模式、等模式或合模式标本以外同时引证的标本,称为副模式标本。 新模式标本:当主模式、等模式、合模式、副模式标本均有错误、损坏或遗失时,根据原始资料从其他标本中重新选定出来充当命名模式的标本。 原产地模式标本:当不能获得某种植物的模式标本时,便从该植物的模式标本产地采到同种植物的标本,与原始资料核对,完全符合者以代替模式标本,称为原产地模式标本。 学名:林奈于1752年用两个拉丁单词作为一个植物的名称,第一个单词是属名,是名词,其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单词为种名形容词,后边再写出定名人的姓氏或姓氏缩写,这种国际上统一使用的名称。 有效发表 根据"法规",植物学名之有效发表条件是发表作品一定要是印刷品,并可通过出售、交换或赠送,到达公共图书馆或者至少一般植物学家能去的研究机构的图书馆。仅在公共集会上、手稿或标本上以及仅在商业目录中或非科学性的新闻报刊上宣布的新名称,即使有拉丁文特征集要,均属无效。 合格发表:1个新分类群名称的发表,必须伴随有拉丁文描述或特征集要,否则不作为合格发表。自1958年1月1日以后,科或科级以下新分类群之发表,必须指明其命名模式,才算合格发表。 浆果:由一至数心皮组成,外果皮膜质,中果皮、内果皮肉质化,含一至数粒种子的果实 唇形花冠:花冠联合,略成上下二唇形的花冠类型,如一串红等。 二 大题、选择题 1、经典的植物分类学资料主要来自于植物的( )方面的特征。 A.细胞遗传学 B.花粉学及胚胎学 C.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D.形态解剖学及地理学 2、哪一组裸子植物都是落叶乔木? A.红松、水杉、金钱松; B.水杉、柳杉、杉木; C.水杉、银杏、金钱松; D.金钱松、落叶松、杉木。 答:( ) 3、下列具伞形花序的植物可能是( )。 A .菊花 B .蔷薇 C .胡萝卜 D .锦葵 4、具有侧膜胎座类型的植物是( )。 A .大豆 B .小麦 C .油菜 D .石竹 5、下列具伞形花序的植物可能是( )。

中国动物分类代码 第1部分:脊椎动物-编制说明

国家标准《中国动物分类代码第1部分:脊椎动物》修订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020年6月

国家标准《中国动物分类代码 - 脊椎动物》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1、任务来源 GB/T 15628.1《中国动物分类代码脊椎动物》国家标准修订项目,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主要起草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多家单位,列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5年第2批修订国家标准项目计划,项目编号为:20151611-T-469。 2、修订目的 国家标准GB/T 15628.1-2009《中国动物分类代码脊椎动物》(以下简称《代码》)规定了在我国自然分布的脊椎动物各分类阶元(纲、目、科、属和种)的代码,自2009年颁布实施以来,促进了脊椎动物名称和分类系统的规范化管理,以及系统编目、名称检索、数据交换等方面的应用。 随着动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界对动物进化和分类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动物分类系统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自《代码》2009年修订版发布以来,根据科学界的共识,脊椎动物的五个主要类群的分类系统都有一些变化,同时,不断有新的物种被发现,并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 因此,本次标准的修订,需要根据新的动物分类系统进行代码设置,并对新发现的物种赋予代码。 3、标准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在我国自然分布的脊椎动物各分类阶元,包括各个纲、目、科、属和种,的标准分类代码,共涉及8纲、95目、546科、2523属和8092种脊椎动物。 代码采用了6层次16位的编码,动物分类学中的纲、目、科、属、种及亚种都留有单独的层次编码,直接对应于生物学上的实体,有明确的实际意义,便于根据分类学阶元查找和编码。 代码表在纲级的排列顺序为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其余各级阶元(目、科、属、种)在各自阶元内均按拉丁字母的顺序编排,其排列顺序不代表动物类群的系统发育顺序。 4、修订过程 GB/T 15628.1《中国动物分类代码脊椎动物》国家标准修订项目于2015年立项,并成

脊椎动物学复习题

脊椎动物学复习题 1、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和次要特征。 1、脊索(notochord) 1)发生:胚胎的原肠背壁加厚, 脱离原肠而发育,是中胚层而来。 2)位置:消化管与神经管之间 3)结构:由多泡状角质细胞所组成的坚韧、半透明而有弹性的一条圆柱形不分节的轴索。 4)存在: 2、背神经管(dorsal neural cord) 1)发生:由胚胎体背面纵沟陷而形成,起源于外胚层。 2)位置:位于脊索或脊柱的背侧。 3)结构:呈管状。 4)存在: 3、咽鳃裂(gill slits) 1)发生:消化管的前端,起源于外胚层。 2)位置:咽部两侧 3)作用: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存在的呼吸器官; 4)存生: 脊索动物一些与某些无脊椎动物共同具有的一般特征 1、后口:与无脊椎动物的棘皮动物、毛颚动物、半索动物相同。 2、三胚层:从扁形动物开始。 3、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 4、次生体腔(真体腔):以中胚层细胞围成的真正的体腔,从环节动物开始就有了次生体腔。 5、分节现象。 这些共同特征说明了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演化来的。 2、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及其主要特征。 根据脊索的存在形式分三个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的尾部 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身体全长,由于脊索超过神经管的最前端。 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在胚胎中出现,成体被分节的脊柱取代。一般将脊椎动物亚门分为6个纲:(1)、圆口纲; (2)、鱼纲; (3)、两栖纲; (4)、爬行纲; (5)、鸟纲 (6)、哺乳纲(兽纲) 3、试论脊索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1、环节动物论: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 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因为都是两侧对称、分节、封闭式的循环系统。 2、棘皮动物论: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 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棘皮动物,这是基于胚胎发育,棘皮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属后口动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一般无脊椎动物不同,但与脊索动物相似。 3、演化 推测脊索动物的祖先是一种蠕虫状的后口动物,它们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出现于地质年代古生代

脊椎动物分类学讲义

脊椎动物分类学讲义 第一章动物分类学基础知识 一、分类的基本单位 1.种的概念 (1)物种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人为的分类单位 (2)物种是以种群形式存在,占有一定的分布区,要求一定的居住场所(生活条件) (3)异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包括地理上、形态上及生态上的隔离。其中最主要的是地理隔离。 2.种的标准 上述物种的概念,使我们得出物种区分的三个标准 (1)形态学的标准:两物种之间有稳定的形态差异,不能存在中间特点的个体(2)地理学的标准: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的分布区,两个相近种的分布区可以互相重叠,也可以彼此分开或接近。但不可能在两者之间找到过渡类型的个体,如果有,则不是种,而是亚种。 (3)生殖隔离 二、分类的等级 主要为:纲、目、科、属、种。必要时还可以补充一些等级。 界 Kingdom 门 Phylum 亚门 Subphylum 纲 Class 亚纲 Subclass 总目 Superorder 目 Order 亚目 Suborder 总科 Superfamily 科 Family 亚科 Subfamily 族 Tribe 属 Genus 亚属 Subgenus 种 Species 亚种 Subspecies 三、动物的命名 双名法(binominal nomenclature): 用希腊文或拉丁文之名词第一格单数作为属名,而其形容词作为种名,两个词代表一个物种的名称,即所谓学名(林奈创立)。书写时一般用斜体,属名第一字母为大写。

三名法:亚种采用三名法,在种名之后加亚种名。 四、新种的确立及描述 确定新种时,同时要选择模式标本,即新种描述所确定的标本,并妥善保存。(1)正模标本(holotype): (2)副模标本(paratype): (3)综模标本(syntype): (4)选模标本(lectotype): (5)补模标本(neotype): 描述新种的文章必须注明模式标本的保存地点及模式的种类,一般保存地点不能移动,以便别人核对。 五、学名的废除 优先律原则 第二章鱼类的分类 一、头索动物亚门 第1目:文昌鱼目 体矛形而小(<8cm),细长,鱼形动物。无偶鳍、无肢带。大部分时间钻在沙内。分布于热带鱼温带海域。全世界有两个科,我国产一个科,文昌鱼科。 二、无颌总纲 盲鳗纲 第2目:盲鳗目 口几乎是端位,无口漏斗,口呈孔状,口周具1-2对口须。外鼻孔开口于吻端,由特殊的吻软骨支持,舌肉质颇发达,其上有强大的栉状牙,以刮食料。眼萎缩埋于皮下,无眼肌,亦无眼神经。外鳃孔圆形,1-15对,鳃囊5-15对。均为海产,栖息于温带及亚热带水域。 头甲形纲 6个化石目,另有七鳃鳗目 第3目:七鳃鳗目 体无鳞,鳗形。骨骼为软骨。无偶鳍,无肩带、腰带。鳃囊7对,分别开口于体外。单个鼻孔开于头的背面。无口须,口周缘有短穗状突,口呈漏斗吸盘状,内有许多角质齿。成体眼发达。鼻囊与口腔不通。背鳍2个,偶有1个。肛门开口于体长3/4处。尾鳍原尾形。 三、软骨鱼纲 内骨骼为软骨,体常被盾鳞或光滑无鳞。 第1亚纲:全头鱼亚纲 体延长,向后细小,头侧扁。上颌与脑颅愈合。两个目,一个为化石的福鲨总目,另一个是全头鱼总目。 第4目:银鲛目 头侧扁,口腹位。吻钝或延长成扁叶状。 第2亚纲:板鳃鱼亚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