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pascal-WHILE循环与REPEAT

pascal-WHILE循环与REPEAT

pascal-WHILE循环与REPEAT
pascal-WHILE循环与REPEAT

第七课WHILE循环与REPEAT

一、WHILE循环

对于for循环有时也称为计数循环,当循环次数未知,只能根据某一条件来决定是否进行循环时,用while 语句或repeat语句实现循环要更方便。

while语句的形式为:

while <布尔表达式> do <语句>;

其意义为:当布尔表达式的值为true时,执行do后面的语句。

while语句的执行过程为:

①判断布尔表达式的值,如果其值为真,执行步骤2,否则执行步骤4;

②执行循环体语句(do后面的语句);

③返回步骤1;

④结束循环,执行while的下一个语句。

说明:这里while和do为保留字,while语句的特点是先判断,

后执行。当布尔表达式成立时,重复执行do后面的语句(循环体)。

例1、求恰好使s=1+1/2+1/3+…+1/n的值大于10时n的值。

分析:"恰好使s的值大于10"意思是当表达式s的前n-1

的值大于10。从数学角度,我们很难计算这个n

续将下一项值累加起来。当s的值超过10时,最后一项的项数即为要求的n。

程序如下:

var

s : real;

n : integer;{n表示项数}

begin

s:=0.0;n:=0;

while s<=10 do{当s的值还未超过

10时}

begin

n:=n+1;{项数加1}

s:=s+1/n;{将下一项值累加到s}

end;

writlen('n=',n);{输出结果}

end.

例2、求两个正整数m和n的最大公约数。

分析: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采用的辗转相除法求解。以下是辗转的算法:

分别用m,n,r表示被除数、除数、余数。

①求m/n的余数r.

②若r=0,则n为最大公约数.若r≠0,执行第③步.

③将n的值放在m中,将r的值放在n中.

④返回重新执行第①步。

程序如下:

program ex4_4;

var m,n,a,b,r:integer;

begin

write('Input m,n:');

readln(m,n);

a:=m;b:=n;r:=a mod b;

while r<>0 do

begin

a:=b;b:=r;

r:=a mod b;

end;

writeln('The greatest common divide is:',b:8);

end.

二、直到循环(REPEAT-until语句)

用while语句可以实现"当型循环",用repeat-until 语句可以实现"直到型循环"。repeat-until语句的含义是:"重复执行循环,直到指定的条件为真时为止"。

直到循环语句的一般形式:

Repeat

<语句1>;

<语句n>;

until <布尔表达式>;

其中Repeat、until是Pascal保留字,repeat与until之间的所有语句称为循环体。

说明:

①repeat语句的特点是:先执行循环,后判断结束条件,因而至少要执行一次循环体。

②repeat-until是一个整体,它是一个(构造型)语句,不要误认为repeat是一个语句,until是另一个语句。

③repeat语句在布尔表达式的值为真时不再执行循环体,且循环体可以是若干个语句,不需用begin和end把它们包起来,repeat 和until已经起了begin和end的作用。while循环和repeat循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对于例2中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约数,程序可用repeat-until循环实现如下:

var

m,n,a,b,r : integer;

begin

write('Input m,n=');

readln(m,n);

a:=m;b:=n;

repeat

r:=a mod b;

a:=b;b:=r;

until r=0;

writeln('The greatest common divide is',a);

end.

以上我们已介绍了三种循环语句。一般说来,用for 循环比较简明,只要能用for循环,就尽量作用for循环。只在无法使用for循环时才用while循环和repeat-until循环,而且while 循环和repeat-until循环是可以互相替代的。for 循环在大多数场合也能用whiel和repeat-until循环来代替。一般for循环用于有确定次数循环,而while和repeat-until循环用于未确定循环次数的循环。

当一个循环的循环体中又包含循环结构程序时,我们就称之为循环嵌套。

三、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例3求1!+2!+…+10!的值。(自己先思考如何处理)

分析:这个问题是求10自然数的阶乘之和,可以用for 循环来实现。程序结构如下:

for n:=1 to 10 do

begin

①N!的值àt

②累加N!的值t

end

显然,通过10次的循环可求出1!,2!…,10!,并同时累加起来, 可求得S的值。而求T=N!,又可以用一个for循环来实现:

t=1;

for j:=1 to n do

t:=t*j;

因此,整个程序为:

program ex4_5;

var t,s:real;

i,j,n:integer;

begin

S:=0;

for n:=1 to 10 do

begin

t:=1;

for j:=1 to n do

t:=t*j;

S:=S+t;

end;

writeln('s=',s:0:0);

end.

以上的程序是一个二重的for循环嵌套。这是比较好想的方法,但实际上对于求n!,我们可以根据求出的(n-1)!乘上n即可得到,而无需重新从1再累乘到n。

程序可改为:

program ex4_5;

var t,s:real;

i,j,n:integer;

begin

S:=0;t:=1;

for n:=1 to 10 do

begin

t:=t*n;

S:=S+t;

end;

writeln('s=',s:0:0);

end.

显然第二个程序的效率要比第一个高得多。第一程序要进行1+2+…+10=55次循环,而第二程序进行10次循环。如题目中求的是1!+2!+…+1000!,则两个程序的效率区别更明显。

例4一个炊事员上街采购,用500元钱买了90只鸡, 其中母鸡一只15元,公鸡一只10元,小鸡一只5元,正好把钱买完。问母鸡、公鸡、小鸡各买多少只?

分析:设母鸡I只,公鸡J只,则小鸡为90-I-J只,则15*I+ 10* J+(90-I-J)*5=500,显然一个方程求两个未知数是不能直接求解。必须组合出所有可能的i,j值,看是否满足条件。这里I的值可以是0到33,J的值可以0到50。

源程序如下:

programr ex4_6;

var i,j,k:integer;

begin

for i:=1 to 5 do

for j:=1 to 8 do

begin

k:=90-i-j;

if 15*i+10*j+5*k=500 then writeln(i:5,j:5,k:5);

end;

end.

例5、求100-200之间的所有素数。()

分析:我们可对100-200之间的每一整数进行判断,判断它是否为素数,是则输出。而对于任意整数i,根据素数定义,我们从2开始,到,找i的第一个约数。若找到第一个约数,则i必然不是素数。否则i为素数。

源程序如下:

var

i : integer;

x : integer;

begin

for i:=100 to 200 do

begin

x:=2;

while (x<=trunc(sqrt(i)))and(i mod x<>0)do

begin

x:=x+1;

end;

if x>trunc(sqrt(i)) then write(i:8);

end;

end.

练习

1、输入一个正整数n,将n分解成质因数幂的乘积形式。

例如:36=22*32

2、输出如下图形。

3、编写一程序,验证角谷猜想。所谓的角谷猜想是:"对于任意大于1的自然数n,若n为奇数,则将n变为3*n+1,否则将n变为n的一半。经过若干次这样的变换,一定会使n变为1。"

4.有一堆100多个的零件,若三个三个数,剩二个;若五个五个数,剩三个;若七个七个数,剩五个。请你编一个程序计算出这堆零件至少是多少个?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与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与 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张 翎 窦静雅(南开大学,天津 300071) 〔摘 要〕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得,反 之区域经济的增长又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空间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模型的基础上,试图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产业集聚发生的一般特征以及它在促进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关键词〕 空间经济学 集聚 区域增长〔中图分类号〕F061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7—04—02 产业集聚(Industrial Cluster )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空间现象,指的是产业和企业在特定区域的集中,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的集 合。[1] 产业集聚已成为现阶段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 中表现,现实世界中大量“块状经济”的存在,正是说明了经济活动非均衡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现象的普遍性。不同的学者已分别从产业组织、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国际贸易等多个学科对产业集聚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则试图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产业集聚发生的机制以及在促进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而为产业集聚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 1 空间经济学背景介绍 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在产业组织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地理学以及发展经济学等多学科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克鲁格曼(K rugman P 1)、奥塔维诺 (Ottaviano )、维纳布尔斯(Venables A 1)等等。空间经济 学最大的特征就是重新将长期被忽视的空间因素引入了经济学的分析中,研究这些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集聚机制,主要应用于产业、区域以及国际贸易等领域。通过引入空间因素,以往所熟知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全新的研究方法和解释。 虽然空间经济学真正形成的时间较晚,但却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它产生的理论基础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迪克西特—斯蒂格里茨(Dixit and S tiglitz )的垄断竞争模型、艾瑟尔(E thier )的内部和外部规模收益模型以及克鲁格曼的核心—边缘模型。随着20世纪7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最初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是张伯伦,而后迪克西特—斯蒂格里茨模型巧妙地将垄断竞争思想和一般均衡的建模技术结合在了一起,解决了建模的技术性障碍;艾瑟尔则提出了由分工的扩大而带来的外部规模收益,奠定了规模收益递增的理论基础。[2] 特别 是克鲁格曼对空间经济学的兴起所做的突出贡献,早在 70年代末,克鲁格曼就将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产 品差别等引入国际贸易理论中,从而创新了传统的国际贸易原理,在他(1991a )[3]的文章中完成的核心—边缘模型在空间经济学发展史上则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正如藤田、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合著的《空间经济学》(1999)中写道“空间经济学是以‘迪克西特—斯蒂格里 茨模型、冰山技术、演进、计算机’为标志的。” [4]2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一个纯理论的分析 国外学者对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早已有了大量文献,本文以Martin 和Ottaviano (2001)模型[5]为例来说明经济增长和集聚的相互作用。该模型假设存在两个区域北部和南部,在初始阶段两地区完全对称。南部的变量加3来表示。两个地区的劳动总量是固定的为L ,且地区间不存在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可以用来生产同质品或不同质的产品来组成最终的复合品。复合品本身可以作为创新部门的中间投入品用以生产新的复合品。经济中的创新和生产分别由不同部门完成,而且假设在开始时两个地区的专利存量是相等的。假设消费者的效用偏好是CES 生产函数形式,且函数具有不变替代弹性的性质。 211 集聚度可以是增长率的函数,当创新活动集中于 北部地区时① γ=αL (E +E 3 )[(1+δ)ε-δ ]+gNF (1-δ)[αL (E +E 3)+gNF] 如果αL (E +E 3 ) 2gNF > δ1-δ (1)公式中的γ=n/N 是北部地区生产的差异品的比例,γ≤1成立。这里的γ是模型中的一个关键变量,因为它 可以度量北部地区生产不同类产品的企业集聚程度。N 表示产品的种类数,产品种类数的增加就可以认为是经 — 97—

MACD循环理论和时空平衡操作系统

M A C D循环理论和时空平衡操作系统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M A C D循环理论和时空平衡操作系统 一、MACD,形态与时间: 从K线形态上看,一个标准的顶部,应当是头肩顶形态,分别形成A、B、C三个高点。其中B点最高,A和C都低于B点。而所对应的MACD指标,应当是A点最高,B点其次,C点最低。这样B高点就是个背离点,而C点则是我们常说的二B点。这里A点所对应的MACD高点,前面还可能有一两个更高点,这就是MACD多次顶背离。不过一旦MACD有二到三次背离,同时时间上的错过较多,就有可能不再有明显高位的二B点产生,因为下跌动能积攒太足,就有可能直接产生暴跌,就象大盘2245点之后周线上是已经多次背离,而5178这个高点就是时空超越过多。 再比如大盘是暴涨上去的,顶部没有产生较大级别(日线以上)的背离结构,这样开始下跌后,十有八九会有二B点(也就是次高点)产生,让你逃命。比如周线上的3478点,就只有二B点。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一个标准的顶部,是在最高点处形成顶背离,而左右各有一个次高点,构成一个标准的头肩顶形成。但实际形成的顶部,则有可能只有头肩顶的左部或右部半个形态。即只有背离点,或只有二B点(M头就可视为是这样的顶部)。 所以在重要的大级别时间点,最好也是空间阻力位附近,如果出现顶背离,能让我们更早逃顶,但是如果没有顶背离,就会出现二B点后,能逃顶。出现V型顶底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即使V型顶底,在更小周期中,也一定会有顶部信号,从而出现缠论中所讲的,小级别背驰引发大级别转折。而根据短周期时间的判断,背离点和二B点,都是比较容易找到的。所以在标准的顶部,我们有三个左侧的逃顶机会,即ABC三个高点。一个右侧逃顶机会,即跌破头肩顶颈线时。按确定性的强弱,分别是右侧卖点最高,其实为C点和B点,A点的确定性最差。但是太多不会操作的人,却总想在A点逃顶或抄底,结果最后发现,自己总是在半山腰上出现被套或踏空。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第一章 1.狭义水资源: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广义水资源: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的物质,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 2.水资源的特性;资源的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多样性;利、害的两重性,不可替代性,水量的相互转化性。 3.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1)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2)年内际分布不均匀。3)地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不匹配。 4.我国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1)需水量急剧增加,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北方资源性缺水,南方水质性缺水,中西部工程性缺水。2)用水逐年增长,水的利用率偏低,浪费严重。3)水污染加剧,江河湖库水质下降。4)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过高。5)水资源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第二章 1.大循环:水分由海洋到陆地,又回到海洋的循环过程。小循环:陆地到陆地,又回到陆地,或海洋到海洋,又回到海洋的循环过程。 2.水量平衡;地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的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化量,这一关系称为水量平衡。 3.决定区域水资源三要素:降水,径流,蒸发。 4.径流的形成:1)降水阶段。2)蓄渗阶段。3)坡地漫流阶段。

4)河槽集流阶段。 5.岩石中的水: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气态水。 6.地下水:1)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 重力水。2)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液面的含水层中的水。3)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7.更替周期;指在补给停止的条件下,各类水从水体中排干所需要的时间。 8.河流径流的补给: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冰川、融雪水补给。 9.河流径流表示特征值:流量Q,径流总量W=Q,T径流模数 M=1000Q/F, 径流深度Y=W/(1000F), 径流系数a=Y/X。 第三章 1.区域降水的计算:1)算术平均值法。2)泰森多边形法。3)等雨量线法。 2.容积存储量:在大气压力下,含水层空隙中容纳重力水的体积。弹性存储量: 超过大气压的天然压力降到大气压时承压水层中能释放出来的重力水的体积。 天然调节存储量:一次降水或一个补给期中,含水层中最高与最低水位之间的储存水。 固定存储量:在一个补给周期中,最低水位以下含水层中的储水量。3.水资源量评价的主要任务:解决一定条件下水资源量能否满足区 域用水量的要求 4.水资源量评价的基本方法;1)简单水量对比法。2)典型年法。

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

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 淋巴管、淋巴器 官 鸡体内的淋巴 管最大者为左 右胸导管,沿腹 腔脊椎两侧前 行,开口入前腔 静脉。鸡的淋巴 器官据其在免 疫活动中的作 用,从形态学角 度,可分为两 类:一类是初级 淋巴器官或中 枢淋巴器官如 胸腺和腔上囊;另一类是次级淋巴器官或周围淋巴器官如脾脏。鸡无淋巴结,鸭等水禽有数量不多的淋巴结。淋巴器官的功能是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 神经系统是指挥和协调禽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它通过各种反射活动,使禽体各部分生理功能与外界环境条件相适应,禽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外周神经、植物性神经和感觉器官组成。 (一)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不如晡乳动物发达,可分为大脑、小脑和延脑三部分,禽类无明显的脑桥。大脑由两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之后为小脑,大脑是体内各部分活动的总指挥,小脑维持平衡,延脑协调呼吸、消化和血液循环。禽类脊髓细长,从枕大孔与延髓连接处起向后延伸,其后端不形成马尾。 (二)外周神经系统 禽的外周神经系统与猪、牛相似,脑神经有12对,脊神经有39~41对,其中最大的为坐骨神经。 (三)植物性神经 植物性神经分两类: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分布于身体各部分,副交感神经主要分布于与胸腔、腹腔。

心脏 家禽的心脏是圆锥形的,外覆有心包。鸡心脏位于体腔前部稍偏于右,夹在肝的左右叶间,可分为两心房和两心室,心房与心室间有房室口相通连,左右心室内有动脉起始部开口,称动脉口,有特殊瓣膜,防血液倒流,心脏的左右两瓣膜有中隔,互不相通,左右心房与心室间分别有房间隔和室间隔。鸡心脏搏动比较迅速,每分钟约150~200次。 血管 鸡的血管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其主要功能是输送血液,进行物质交换 血液中细胞的分类及各自的作用 血液中有红细胞、白细胞和凝血细胞,禽的红细胞有一个较大的核,而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无核。白细胞据其细胞质内有无颗粒分为无颗粒白细胞和颗粒白细胞。无颗粒白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有颗粒白细胞据颗粒的着色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白细胞、嗜碱性白细胞和异嗜性白细胞。淋巴细胞能固定毒物,产生免疫抗体。单核细胞有趋化性和一定的吞噬能力,可形成巨噬细胞。异嗜性粒细胞有明显的吞噬能力。禽的凝血细胞相当于哺乳动物的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部分) 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2,经济区位:产业、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经济活动最适合的空间位置,是关于经济过程的一种相对区位。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3,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 4,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5,二元产业结构:就是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同时并存的现象。 6,区域: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的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或异质相关联的地域单位。 7,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即指向周围区域的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8,极化效应:指伴随主导产业或推动型产业在一定地域形成,从而使其它产业在周围地域集中的现象,也是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 9,均质区域:根据区域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划分的区域。 10,极化区域:根据若干异质部分在功能上紧密联系进行划分的区域。 11,计划区域: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 12,区位: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13,区域经济发展: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第一章导论 1.简述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①自然条件的不同:区域差异可以理解为“级差收益” ②资源的稀缺性:要求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生产要素的不均衡分布和不完全流动性 (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①规模经济 ②聚集经济 (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运输成本、储藏成本和空间成本 (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 2.区域有什么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特征:地域性;独立性;开放性;综合性。 影响: (1)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发展可以借鉴其他区域的经验,但必须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区域具有独立性。区域从地理位置上看是一个独立的整体,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特征。所以应区别对待每个区域,找到针对不同区域发展的政策、方法,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3)区域之间在许多方面没有根本差别,人为的限制性较少。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强,则开放程度越高,因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4)区域是一个整天、体,是各因素的综合,只有处理好各利益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产业区位理论 1,简述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内容(见资料) 2,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三指向是如何确定工业企业的最优区位的。(见资料)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

绪论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一节地球上的水资源 一、水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并作为最活跃的因素始终参与地球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所有自然地理过程中都不可或缺。拥有由大量水体组成的水圈,使地球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显得与众不同,得天独厚。正是因为有水,我们星球的地理环境才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二、地球上的水资源 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深部岩石所封存的水分以外,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其中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其面积约占全球表面积的71%,地球上的水有97%以上在海洋中。陆地水虽然相对少得多,但在自然地理环境中仍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于地球的总水量,有许多不同的估计种。1970年国际水文学会认为 地球上水的总体积接近15*108km3,并且把各部分水量在地球表面上的平均深度,定义为它们的当量深度,据估计,海水当量深度约为2 700、2 800 m,冰和雪约为50 m,地下水大约15 m,陆地水0.4—1 m,大气中平均水汽含量的当量深度为0.03 m。 UNICEF提出了另外一组数据,即海水总量13.5*108km3;大气水分13 000km3;河流、湖泊与湿地207 000km3;雪与冰27000 km3;土壤水45 000km3;地下水8.2*106km3。其中雪与冰的数字明显偏小,竟不及国际水文学会公布数字的10%。我们只能猜测其中或未含大陆冰盖,或少一个零。 有报道说,现在每年仍有660 km3的水从地幔溢出进入地表。同时,陨石和宇宙尘每年还带给地球约1.5 km3水。1995年波拉卫星升空后发现每天都有数千个小屋子一样大的“雪球”落入地球高空1 000—20 000km处被分解为云,最终成为地球水量来源。据估计,仅这一部分水,每 1万----2万年就可使地球海平面升高3cm。 第二节地球上的水分循环 一.水分循环

智慧树知到《循环系统功能与疾病基础》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循环系统功能与疾病基础》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循环系统是分布于全身各部的连续封闭管道系统,它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A:对 B:错 答案: 对 2、循环系统、脉管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是不同学科对一个系统的不同侧重的描述。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有关下肢浅静脉的描述,错误的是 A:大隐静脉是全身最长的浅静脉 B:大隐静脉行经内踝的前方 C:大隐静脉与隐神经伴行 D:小隐静脉行经外踝的前方 答案: 小隐静脉行经外踝的前方 2、不属于肝门静脉属支的是 A:肝静脉 B:胃左静脉 C:脾静脉 D:肠系膜上静脉

答案: 肝静脉 3、行经三角胸大肌间沟的上肢浅静脉是 A:头静脉 B:贵要静脉 C:肘正中静脉 D:肱静脉 答案: 头静脉 4、关于中动脉哪项是错误的? A:内弹性膜不明显 B:中膜无弹性膜 C:管径约为1~10mm D:可调节到各器官的血流量 E:又称肌性动脉 答案: 内弹性膜不明显 5、电镜下毛细血管可分为 A: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 B: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真毛细血管 C: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直接通路 D:连续毛细血管,血窦和真毛细血管 E:窦状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和直接通路 答案: 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 6、下列各项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HDL B:LDL C:VLDL D:TG 答案: LDL 7、下列哪项不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的? A:肺动脉 B:主动脉 C:冠状动脉 D:脑动脉 答案: 肺动脉 8、颅脑动脉粥样硬化不会直接导致 A:脑供血不足 B:脑栓塞 C:脑萎缩 D:血管性痴呆 E:脑水肿 答案: 脑水肿 9、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病变多位于主动脉各分支开口处 B:可引起夹层动脉瘤 C:胸主动脉病变最严重

(完整word版)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 2.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 3.学科编码:020202 4.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 专业的必修课。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6.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 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组成 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3)掌握水体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上网、调查等方式学会调查与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3)学习利用身边的资源获取信息,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认识水被污染的严重性,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明确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节约用水及防止水污染; (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 (1)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探究活动的开展;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工具 [创设学习情景] 在充满神奇变化的物质世界里,水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 [引入新课] 既然水对于我们如此重要,没有水,就不可能有生机勃勃的地球。那么,你了解我们的水资源状况吗?知道如何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吗?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过渡]首先看看我们目前水资源是一个什么现状。 [投影资料] 地球上水的总量估计有1.39×1018m3,其中有96.5%是海水,2.15%是冰山和冰川,人们可以利用的淡水只有水总量的0.65%左右。土壤和地下岩石中也含有水,大气中存在着大量水蒸气和云。在动植物机体中也饱含着水分,大多数细胞原生质中含水分约80%。如人的

体重有2/3是水分,鱼体含水70%~80%,黄瓜的重量中水分竟占95%。 [讲解]水在地球上以海洋、湖泊、河流等形式存在。另外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也是水存在的主要形式,各种形态的水总储量约为1.39×1018m3,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 思考:世界上储水量最多的是海洋、湖泊还是河流? 介绍 浩瀚的海洋不仅繁衍着无数水生生物,还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按目前测定,海水中含有化学元素有80多种。请看表格。 我国渤、黄、东、南海海水所含主要化学元素

(完整版)《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试卷A

一、填空(每空1分,共计15分) 1. 广义水资源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___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__,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2. 河床式取水构筑物是在河心设置_____________,从河心取水的构筑物。 3. 凿井过程中,向井内灌注泥浆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冷却钻头。 4.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5. 缆车式取水构筑物由缆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牵引设备及安全装置 组成。 6. 海水取水构筑物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形式。 7. 地下水源卫生防护时,在单井或井群_____________范围内,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 活污水灌溉和施用有毒农药,不得修建渗水厕所、渗水坑等。 8. 井群干扰的两种情况是指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每题2分,共计10分) 1. 管井过滤器的适宜长度不宜超过_____________米。 (A)20 (B)25 (C) 30 (D)35 2. 固定式取水构筑物的进水管冲洗时,在洪水位时利用____________冲洗,枯水位利 用_________冲洗。 (A)正向,正向(B)正向,反向(C)反向,正向(D)反向,反向3. 对含沙量比较高的河流,采用斗槽式取水构筑物时,斗槽形式不可采用___________。(A)顺流式(B)逆流式(C)双向式(D)侧坝进水逆流式 4. 对于埋藏深度小于2m,厚度小于6m的含水层地下水,宜采用___________。 (A)大口井(B)辐射井(C)复合井(D)渗渠 5. 某城镇设计用水量1200m3/d,采用管井取地下水,已知每个管井出水量100 m3/d, 备用井数为10%-15%,设计最少的管井数为___________。 (A)12 (B)13 (C)11 (D)14 三、问答(共计55分) 1.湖泊取水构筑物位置选择应注意什么?( 6分)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_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_陈建军

摘要:本文通过VECM(VectorErrorCorrectedModel)和协整分析,在借鉴新古典增长分析框架基础上提出了垄断竞争增长的分析框架,从宏观增长的视角,以长三角次区域 1978~2005年数据为样本,对产业在既定空间中心———外围式的集聚给集聚地区带来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索洛剩余递增三类集聚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在既定空间集聚产生的自我集聚可以改善集聚区域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地区技术进步,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带来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索洛剩余递增。研究第一次提出和论证了产业集聚地区索洛剩余是既定市场需求条件约束下集聚区域产业竞争力函数,而产业集聚竞争产生的技术进步构成集聚区域产业差异化优势和竞争力源泉的假说;据此,研究认为,地区经济体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与新经济地理学有关产业集聚的效率源于先验的规模报酬递增观点不同,未必存在规模报酬递增;而经济效率的根源在于产业集聚竞争导致的区域技术进步促使的索洛剩余的递增。此外,本文区分了区域索洛剩余递增与产业索洛剩余递增,认为产业集聚产生的索洛剩余增加既构成区域产业集聚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的集聚力,又构成扩散力:集聚区域产业集聚到一定阶段,就会促使传统产业索洛剩余递减,推动传统产业向区外转移。 关键词:长三角 产业集聚 技术进步 索洛剩余 规模报酬 一、引言 产业集聚对于集聚地区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后果?新经济地理学根据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不完全竞争三个假设就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做了一般性的分析,认为如果经济中的某种扰动导致区域市场规模的扩大,就会引起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中和区域供给能力的增强,产生市场扩大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外部性,从而出现产业自我集聚循环累积因果效应。但是,产业在空间的集聚并不可能无休止的进行下去,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在集聚过程中,由于众多的企业或者要素在既定空间的集中带来的市场竞争效应,还会在区域产生一种制止产业集聚的扩散力(Krugman ,1991a ,1991b ;Fujita ,Krugman & Venables ,1999;Baldwin ,1999;Ottaviano ,2001;Baldwin ,Martin &Ottaviano ,2001;Fujita &Thisse ,2002)。因此,从一个更长的时期来看,产业集聚还是扩散取决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区域集聚力与扩散力的大小。 什么是产业集聚?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集聚由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引起,其循环累积因果效应逻辑如图1所示:偶然的扰动破坏了对称区域原有的均衡,引起产业集聚区域市场规模的扩大,产生市场扩大效应,引起生产要素开始在该区域集中。要素和产业集中导致区域产生价格指数效应,厂商向区域集中有利于 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 ———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陈建军 胡晨光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号:70773095)支持,初稿完成于2007年2月,在修改过程中得到浙江大学经济 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旭昆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郭继强教授,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Nebraska at Omaha )Assistant Professor Jinlan Ni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彭国华讲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杨子辉讲师的有益评论与建议,在此表示感谢。当然,文责自负。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设计完成

河南城建学院本科课程设计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1 设计任务 巩义市取水构筑物的扩大初步设计 1.2设计基础资料 1.2.1 河流自然条件 1、河流水位: 最高水位为 36.50 m, (频率P=1%);最低水位为 20.00 m (保证率 P=97%)。 2、河流的流量: 33/s。 325 m最大流量为 27500 m /s;最小流量为 3、河流的流速: 最大流速为 2.50 m/s;最小流速为 0.5 m/s 4、河流的含砂量及漂浮物: 33。 0.47 kg/ m;最小含砂量 0.0015 kg/ m 最大含砂量 有一定数量的水草和青苔,无冰絮。 5、河流主流及河床情况 河流近岸坡度较缓,主流离岸约50—100m,主流最小水深3.8—40m。岸边土质较好,有一定的承载力,满足使用要求。 1.2.2 地区气象资料 最低气温:-5℃,最高气温:38℃,最大冰冻深度15㎝。 1 河南城建学院本科课程设计第一章绪论 1.1.3 工程要求 3/dm,供生活饮用和生产需要。净水处理厂供水量为 5.0 万 1.3设计成果及要求 1.3.1设计成果

1、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2、取水构筑物的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图一张(2#)。 3、绘制取水头部平面图和剖面图一张(2#)。(图例1:100 4、集水间平面图和剖面图一张(2#)(图例1:100) 1.3.2设计要求 1.自觉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 2.设计计算说明书: 字迹工整,干净整齐; 设计思路清晰,内容充实,原理正确,方案合理,内容表述准确; 计算有公式,公式有说明、出处; 3.图纸: 设计方案合理,线条层次分明,图面整洁,尺寸标注整齐统一;要达到扩初设计施工图的要求。 2 河南城建学院本科课程设计第二章计算说明第二章计算说明 2.1 构筑物类型确定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

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1.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首先,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很低。其次,在发展中国家,作为 人口大多数的穷人与少数富人生活水平的鸿沟也较发达国家大。第三,大范围的贫困。 2.生产效率很低。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力资源素质、资本存量、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 制,生产率水平比较低下。2002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23。3.人口众多且增速快和沉重的赡养负担。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都远高于发达国家的 出生率,但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传染病的控制,两类国家在死亡率上的差别要小得多,这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快速增长使发展中国家儿童占总人口的比率提高,因此从业劳动力抚养的儿童和老人的数目也多,这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赡养负担。 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利用不充分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公 开失业,指有劳动力和劳动意愿的人们得不到工作机会;另一种是低度就业或不充分就业,指劳动者形式上虽然就业,但得到的工作时间比他们能够工作的时间少,或指劳动者虽然在形式上得到充分就业的工作时间,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却很低。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低收入国家农业产值在GDP中份额高,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 总数的比重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低。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富国和穷国的经济政治权力是不平等的。富国控制着国际 贸易的类型,决定着国际关系的规则和形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受发达国家支配,依附于发达国家。 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封建生产关系 的束缚,再加上独立后政府干预不当,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运行不灵且受到严重扭曲,无法发挥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功能。 发展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概述各个阶段的流派和观点。 第一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中期。结构主义学派是主流。有三种主流思想 ①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认为投入三要素中资本的匮乏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代表性的理论,如纳克斯(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尔逊(Nelson, R.)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莱宾斯坦(Leibenstein, H.)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罗斯托的“起飞”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这些理论都强调要提高储蓄率,加速资本形成。 ②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不完善,价格不能正确地反映经济信息,市场体系不能起到有效地配置资源的作用。为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需要牺牲一些短期利益,需要制定某种发展战略,这些超出了市场的作用范围。实证(英国战时动员、苏联、马歇尔计划)的支持凯恩斯主义、罗丹、丁伯根。在“大推进”理论、平衡增长理论等思想中,都包含着计划化、国家干预的意味 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工业化的作用:工业化是发达国家经济的主要特征,也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上的主要差别之一。通过工业化,可以减少进口,减轻外汇约束,并扩大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水资源:狭义上的水资源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 的淡水;广义上的水资源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 2. 大循环:水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之间的循环。 3. 小循环:陆地或海洋本身的水单独进行的循环。 4. 径流:流域上的降水,除去损失后,经由地面和和地下途径汇入河网, 形成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 5. 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6. 径流总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过水断面的总水量。 7. 径流深:设想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所得的水深 8. 径流模数:单位面积上产生的流量。 9. 干旱指数:某一地区年水面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 10. 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空隙中的水。 11. 渗透系数:水力坡度为一时的地下水流速。 12. 年径流量:一个年度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3. 设计年径流量:通过河流某指定断面对应于设计频率的年径流量。 14. 水质:水和其中所含物质组成共同表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 性。 15.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在一定范围内不同时期可供水量与需水量的供求 关系分析。 16. 典型年法:对某一范围的水资源供需关系,只进行典型年份平衡分析计 算的方法。 17. 径流系数:径流深与降水量的比值。 18. 可供水量:指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或不同频率下通过工程设施可提 供的符合一定标准的水量。 19. 供水保证率:多年供水过程中,供水得到保证的年份占总年份的百分数。

20. 岸边式取水构筑物:取水设施和泵房都建在岸边,直接从岸边取水的固 定式取水构筑物。 二.填空题 1.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是降水,径流 ,蒸发. 2.我国河流的不给形式有: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积雪冰川融水补给。 3.蒸发主要有水面蒸发和陆面蒸发。 4.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5.河流水文现象的特征是周期性随机性与确定性区域性。 6.河流水文计算的方法有成因分析法地理综合法数理统计法三种。 7.组成水中物质按其存在的状态分为悬浮物溶解物胶体物质三种。8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方法有典型年法系列法。 9.平水年频率为 50%,一般枯水年为 75% ,特别枯水年为 90%或95%。 10.四个水平年为现状水平年,近期水平年,远景水平年,远景设想水平年。 11.供水系统按工程分类为蓄水工程,调水工程,提水工程,引水工程。 12.需水量可分为河道内用水,河道外用水两大类。 13.三生用水指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 3.三生用水指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 14.地表水取水构筑按构造型式分为固定式取水构筑物,活动式取水构筑物,山区浅水河流取水构筑物。 15.固定式取水构筑物按取水点的位置分为岸边式,河床式,斗槽式三类。 16.活动式取水构筑物分为缆车式浮船式。 17.斗槽式取水构筑物分为顺流式逆流式侧坝进水逆流式双向式。 18.岸边式取水构筑物分为合建式和分建式 19.集水井的组成进水间,格网,吸水间。 20.地下水取水构筑物有管井,大口井,辐射井,复合井,渗渠。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 一、平衡发展理论 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给不足的瓶颈。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给不足——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给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但是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则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不能获得好的效益,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即使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区位以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优先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不平衡发展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不平衡增长理论的核心是关联效应原理。关联效应就是各个产业部门中客观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联度,并可用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来度量。因此,优先投资和发展的产业,必定是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也是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最大的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考试题库

1.简述水资源的含义、分类、特征? 含义:从供水角度讲,水资源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产、生活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的物质。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分类: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天然水资源和调节性水资源; 消耗性和非消耗性水资源。 特征:自然属性:资源的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可恢复性、可调节性、利害两重性、用途广泛性、利用多样性等。 社会属性:商品性、不可替代性、环境特性;对自然环境影响:使水—土—岩系统相对稳定。对社会影响:水资源决定经济发展模式。 2.简述全球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趋势? 状况:全球农业用水占第一位(69%),工业用水第二位(23%)可复原比例最高,居民用水第三位(8%)人均占有量不断提高; 世界各地用水量差异极大,发达国家多为工业用水54%,发展中国家多为农业用水80%; 近年来用水量发展中国家增加幅度达,发达国家趋于稳定。 开发利用趋势: 农业用水量及农业用水中不可复原的水量最高; 工业用水由于不可恢复水量最低,将更加重视提高工业用水技术、降低用水量定额、加大节水力度、大幅度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 水资源的开发将更为重视经济、环境与生态的良性协调发展。 3.简述中国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状况:人均占有量不足; 时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空间:耕地面积和水,河流分配。时间:夏多冬少; 水系:湖泊较多,多数分布在湿润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稀少。 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需水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尖锐,南方水质型、北方水量型缺; 污染继续发展,加剧水资源缺乏; 用水浪费,利用率偏低;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问题突出,地下水利用程度过高; 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缺点为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和以需定供、以供定采的供水政策。 4.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量计算? 水资源评价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水资源数量评价是水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资源量的评价,可以确定可利用水资源数量,可以为合理配置地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水资源量评价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5.区域降水量有几种计算方法?各适用于什么条件? (区域平均降雨量)。 方法一:算术平均值法。X=1/nΣX i

产业经济学书本课后部分简答题[答案解析非官方]

简答题: 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产业是如何界定的? 答: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 产业的界定:具有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 2.产业经济学有哪些研究内容? 答:①产业组织:主要研究市场运行。 ②产业结构:指产业间的相互联系与联系方式。 ③产业关联:主要研究产业之间的投入与产出联系。 ④产业集群和产业布局:产业集群是以某一特定产业中的大量企业及相关企业高度集群为标志,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职业培训和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几何。产业布局则是指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 ⑤产业竞争力:是近年来产业经济学界新兴的研究领域,其研究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产业评价系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估,揭示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和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 ⑥产业安全:是指在国际经济交往与竞争中,本国资本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内重要经济部门的控制、本国各层次的经济利益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利益分配,以及政府产业政策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贯彻的彻底。 3.简述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 答:(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及其发展 ①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竞争理论。他通过对重商主义学说和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私人经济主体活动的批判,提出了所谓的自由竞争思想。 ②1897年,马歇尔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首次出版,在书中将产业组织正式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因此马歇尔被看作是产业组织学的创始人(其后,在《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以大量的篇幅讨论了有关产业组织的问题包括组织与分工,某地区特定产业的集中,大规模生产及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形态以及规模经济等问题,揭示了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这就是所谓的“马歇尔冲突”。 ③1933年,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和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约而同的提出了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这一理论彻底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的一种极端和相互对立的观点,认为在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交织并存的各种形式。(现代厂商理论) ④哈佛学派SCP。1959年,梅森的弟子贝恩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理论》;完整地提出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理论分析范式,即强调市场结构决定在企业市场行为,而在一个给定的市场结构下,市场行为又是市场绩效的决定因素,SPC理论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 ⑤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强调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联系实际产业活动中的适用性,坚持认为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总是仍然应该从价格理论的视角来研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贡献建立在对SPC范式的批判上芝加哥学派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施蒂格勒,德姆塞兹和佩尔兹曼等人对政府产业规划的分析。在芝加哥学派基础上,还出现了可竞争市场理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