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清洗——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兵败重要原因

大清洗——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兵败重要原因

大清洗——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兵败重要原因
大清洗——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兵败重要原因

大清洗——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兵败重要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在收拾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欧洲大陆上的世仇法国等国家,并将英国远征军赶回了英伦三岛后,于1941年6月22日凌晨突然向苏联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在很短的时间里,在地面上德军的装甲部队势如破竹,在空中德军的空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了苏联的大片国土。并且被德军完成了几个举世瞩目、令人叹为观止的歼灭战,消灭了上百万的苏联军队。。。。。。以致德军兵锋直指苏联首都——莫斯科的城下。

那么,为何苏联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比德国多出多少倍的国家,那么不经折腾呢?难道真的如希特勒的宣传工具所言,这个所谓的东方巨人一推就倒?综观各种关于二战时期的历史书籍中所云,我个人认为大清洗运动是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兵败之原因之一,并且还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由于斯大林在大清洗运动中,屠戮了一大批苏联军队的将领,当战争来临的时候很多部队缺乏有经验的军事主官。据资料统计,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大清洗运动中,不单止搞掉了与斯大林同为红军的创始人的托洛斯基,还在该运动中共枪决了当时红军5名元帅中的3人、4名一级集团军级将领中的3人、

12名二级集团军级将领的全部、67名军长中的60人、199名师长中的136人、397名旅长中的221人。搞得苏联好多部队没有军事主官主持日常工作及部队训练,而且其他未被被清洗的高级军官也是个个人心惶惶,不知道哪一天就会被内务部的人员带走。。。。。。后来成为苏联军队十大方面军的司令员之一的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就曾经被内务部带走过,可是后来却奇迹般地又官复原职。如果当年他也倒在自己同胞的枪下,二战结束时就少了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后来苏军虽然匆匆忙忙在部队中提拔了一批年轻的军官担任军事主官,但是普遍军衔、资历、经验均显不足,以致有些师一级的部队主官也只有少校军衔。所以他们与原来的老首长的军事素质、工作经验相差甚远,使得整个苏联红军部队训练水平急剧的下降,根本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虽然,苏德战争开始时,苏联军队一溃千里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但是我个人认为,由于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冲击了苏联红军的骨干,很多有经验的老军人被停职、被清洗、甚至于被屠戮,是苏军早期兵败的原因之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最近重看了两部苏联的老电影,片名叫做《难忘的一九一九》与《保卫察里津》。在这两部电影里面,斯大林分别受列宁所托去彼得堡处理战事和去察里津收集粮食及打击白匪军的故事。从这两部故事片的故事发展中我看出了那时的斯大林就对自己阵营内部有很多的内奸是深信不疑的,于是他动员了下层群众,组织了纠察队一类性质的组织,对这些“异已分子”进行了搜捕和镇压。当然,苏联在苏维埃政府刚刚成立时,被推翻的沙皇及其走狗一定不会罢休的,他们也一定会与新生的苏维埃政作殊死搏斗的。然而斯大林对那些所谓的内奸所打击的面,肯定是有扩大化的趋势的。这样也就能够很好的解释为何斯大林在自己统治地位已经得到充分稳固之后的三十年代,还要采取那么血腥的大清洗运动了。

苏联在二战中起到的作用

苏联在二战中起到的作用 叶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目前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的全球性战争,战火遍及欧亚美非及大洋洲。对于谈及这场战争中苏联的作用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积极方面的说法,也有消极一方面的评论。下面是我对苏联在二战中起到的作用的一些评价。 关于战争爆发的原因,目前有部分人归咎于苏联与德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认为苏联签订的该条约助长了德国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导致了二战的爆发。而我认为,该条约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其为苏联赢得了两年的战胜法西斯的准备时间(斯大林认为德国迟早会进攻苏联,就开始着手建立防范德国“东方战线”,签订条约可以认为是苏联人的缓兵之计),并且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苏联盟约和战线(当时1939年苏联和日军正在进行诺门罕战役)。而对于苏联签订此条约导致二战爆发的说法我认为只能说此条约的签订使二战提前爆发了而已。 虽然说在战争初期(1939-1941)苏联的行为确实让人愤慨,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条款,苏联入侵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托维亚、爱沙尼亚),并强行使其并入苏联,之后又爆发苏芬战争(由于苏联国内的大清洗运动,苏联军队的极低的战斗素质让人只能呵呵,在苏芬战争中充分暴露出来了),然后又进驻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地区。此举将利益受到损害的芬兰、罗马尼亚等国家更快的推向轴心国的阵营,使得轴心国的阵营得到强大。同时在德军开始进攻苏联后,这些国家主动或者被要求对苏联发动攻击,也算是苏联自食其果。 德军开始进攻苏联后,苏联起到的积极作用开始显现,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后,德国开始在东线战场投入大量兵力,这为在西线战场作战的同盟国成员减轻了很多压力,苏德战场成为了二战中最主要的陆上战场。整个二战,苏军共歼灭德军607个师,其余盟军只歼灭了德军176个师,80%的德军被苏联歼灭,仅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就无法抹杀苏联在整个二战中的巨大贡献。另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二战中同盟国伤亡达6100万人,仅苏联就有2700万人的伤亡,可想而知,苏联为此付出的惨痛代价。 战争反攻阶段,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同时苏联军队开始在东线对德军发动全面反攻,两面夹击德军,最后盟军会师进攻柏林。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在远东对日作战方面,虽然苏联为了避免与日本的冲突,避免两线作战,对日政策是中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 学院: 姓名 学号: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发展,需要有领导的正确引领,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曾经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突然之间瞬间崩溃。苏联的迅速解体轰动了全世界,给大部分国家敲醒了警钟,苏联的解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苏联解体是当代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史的一个重大事件,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学习。 苏联解体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联解体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有外因,也有内因。对苏联解体的思考,要综合各种原因,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苏共的高度集权 一直以来,苏共在国家的日常管理工作上投入过多,以此形成了党政不分的一种情况,苏共将国家和社会事务纳入自己的权力之内,以党代政。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政治领导能力下降。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尤其是在国家的政治领导方面,共产党必须对其履行职责,因为党是代表全国人民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用手中的政权去进行政治统治。像苏联共产党内这样个人专断的统治行为,严重的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使之与群众逐渐脱离,除此之外,他们也使党内的机关和组织变成了自己的组织,完全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僵化的理论思想 苏联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其体制,但凡发现错误的迹象及时修正,那么苏联的悲剧也不会发生了。思想理论是作为意识形态在国家内部进行传播,而意识形态决定了国家发展的趋势,但是苏共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理论思想以及对其理论的教条看法,严重的影响了国家内部的发展。在列宁去世以后,苏共的领导人员把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这个过程简单化,从本本主义出发,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实现过程的阶段教条化,这种形而上学的做法完全摈弃了现在的生活。同时,斯大林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他只根据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就得出资本主义已经陷入“总的和根本的危机”,危机必然以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告终的“总危机”理论。 (3)党内民主的缺乏

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业论文》 西方人看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院:研究生部 班级:建研111 姓名:李佳 学号:2201100468 日期:2011年11月

西方人看苏联解体的原因 摘要: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特征,在研究苏联解体原因的过程中,西方学术界也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以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按分析方法将其分为总体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两大类。在此,本文拟就有关著作和文章的观点进行综述。 关键词:苏联解体;西方学术界;原因分析;意识形态 苏联演变曾经被人们称为20世纪的“历史之谜”。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特征,许多评论也未必切中要害,甚至有违苏联解体过程中的历史事实,而只是西方意识形态的直接反映。但是,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在学术上依然有一定的积累,包括有一些精辟的见解。在研究苏联解体原因的过程中,西方学术界也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以笔者所接触到的资料,按分析方法将其分为总体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两大类。在此,拟就有关著作和文章的观点进行综述。 一、苏联解体原因的总体分析 总体分析是指一些西方学者从总体的角度深人进行分析,强调多种因素综合造成了苏联的解体。这种观点认为苏联解体是多种内生条件和外生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在分析内生条件时,一些学者分别论述了作为政治领袖的戈尔巴乔夫、经济战略的失败、反对派的作用、国家的转型失败、体制弊端、意识形态问题、民族问题、帝国过度扩张等因素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并且强调了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苏联剧变中首要的因素是现存社会主义在同西方的经济竞赛中失败了。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苏联的中央集权经济不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并驾齐驱。假使苏东的经济发展成功了,人民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对民

评价苏联30年代大清洗运动

评价苏联30年代大清洗运动 一.危机出现和大清洗的基本状况 1.苏联1930年代大清洗是国内矛盾激化,危机日益显现的情况下发生的。 2.1934年基洛夫遇刺事件(导火线) 3.“叛国案件”的审判与大清洗的高潮(主要是对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的审判以及对“托 洛斯基反苏平行总部”的镇压) 4.对党政军干部的全面清洗和镇压 二.大清洗运动尾声及评价 1.尾声: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使苏联处于严重的战争威胁的状态,斯大林才不得不控 制和收缩镇压行动。 2.评价:绝不是一个肃反扩大化的问题,以前对于大清洗运动还有些许积极的声音,如认 为它加强了苏维埃内部的团结,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有利于各项工作的积极开展,然而随着大量苏联档案的解密,这多是表面现象甚或是意识形态化的说辞,所以这里的评价可以改为大清洗运动的严重后果。 三.参考书目 (一)书籍: 1.孟迎辉著:《政治信仰与苏联剧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王长江著:《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3.(俄) 德·谢·利哈乔夫著:《解读俄罗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俄)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著:《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02 5.尼·伊·雷日科夫著:《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新华出版社 2008 6.瓦列里·博尔金著:《震憾世界的十年:苏联解体与戈尔巴乔夫》,昆仑出版社,1998 7.许新:《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2001 8.陆南泉:《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4 9.张建华:《俄国史》,人民出版社,2004 10.周尚文, 叶书宗, 王斯德著:《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1.《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12.陆南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10 (二)论文: 1.吴恩远:《从档案材料看苏联30年代大清洗数字的夸大》,《世界历史》,2003年第4期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1991年12月25日,苏联,一个拥有着2241万平方公里领土面积,一个拥有2.8亿人口,一个拥有两千万共产党员的百年大党,一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轰然倒塌。苏联解体之后这20余年来,作为与之意识形态类似、国情社会构架相近的中共也以各种视角解读这场重大的政治变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一个当时世界第二强国忽然间就土崩瓦解了呢?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到了怎样的教训?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和在网上的查阅学习,我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有多重因素的,但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窥探一二。 一、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原因,为解体留下隐患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二、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他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 的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是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 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 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 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人

残暴的专制导致苏联最终解体

残暴的专制导致苏联最终解体 苏联解体原因探秘残暴的专制导致最终解体 作者:周有光 来源:摘自《拾贝集》 来源日期:2011-4-6 本站发布时间:2011-4-6 21:26:01 阅读量:3996次 苏联解体已经十多年。苏联既有成功的记录,也有失败的教训。苏联历史是当代知识分子不能不读的必修课。我阅读苏联历史十多种,包括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2002)、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2002)、曾严修《半杯水集》(2001)、约翰·根瑟《今日俄罗斯内幕》(1958,英文)、美国驻苏大使马特洛克《苏联解体亲历记》(中译本,1996)、纽约时报通信集《苏联帝国的衰亡》(1992,英文)等。下面的读书札记是苏联的一幅素描。 俄罗斯历史素描 俄罗斯历史分期:(1)基辅罗斯:公元862年北欧瓦朗人在诺夫哥罗德建立政权,882年成立大公国基辅罗斯。(2)金帐汗国(1243-1502):1237年蒙古人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占领伏尔加河下游,建立金帐汗国;16世纪初斯拉夫人摆脱蒙古统治。(3)沙皇帝国 (1547-1917):1547年伊凡雷帝(1533-1584在位)自称沙皇;1721年彼得大帝(1689-1725在位)改称帝国,实行西化,扩张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惨败,帝国覆灭。(4)苏联(1917-1990:1917年成立苏维埃俄罗斯共和国(苏俄),1922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5)俄罗斯联邦,1991年独立,放弃专制,改行民主。 苏联领导人:列宁(在职7年),斯大林(29年),赫鲁晓夫(11年,政变下台),勃列日涅夫(18年),安德罗波夫(2年),契尔年科(1年),戈尔巴乔夫(6年,政变下台)。共74年,7任领导,5人死后卸任,2人政变下台。斯大林在职最长,有29年,树立苏联模式,被称斯大林主义。 苏联历史轮廓: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军惨败,沙皇退位,杜马(国会)组织民主临时政府。1917年俄历十月,列宁党人杀死沙皇及其家属,推翻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军事共产主义。1918年3月3日列宁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退出对外战争,割让给德国土地100万平方公里,赔款60亿马克。内战结束后,改行新经济政策(1921-1928),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 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继任,提出苏联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1928年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在短期内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36年斯大林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1928-1937,实行农业集体化,消灭地主和富农,由中农和贫农组织农业公社,后改集体农庄。发生大饥荒。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解体已近十五年了,但是关于“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在经济上,苏联的经济体制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第二,改革失败。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最终脱离了群众,这是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第三,关于外部原因。首先是苏联方面的因素。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取了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苏联和西方的因素,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苏联的解体,既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复杂的现实原因。第一,关于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的突击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错误;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纠正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其宗旨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最终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三,关于外部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其二,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 只有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借鉴意义,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此,我认为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 数学科学学院应用数学专业杨龙20104207045 引言: 东欧剧变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波兰。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东欧剧变之后,又一个超级大国倒下了。1991年12月25日圣诞节夜,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职。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严重挫折,东欧与苏联到底怎么会落到亡党亡国的命运?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苏共的失败?苏共的失败对我们有什么有意义的启示? 原因: 东欧剧变的原因总结 (一)东欧剧变的内因。 1.历史原因 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二)东欧剧变的外因: 1.苏联因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1019亿美元。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

苏联大清洗死亡人数不足百万,西方夸张到千万

苏联大清洗死亡人数不足百万西方夸张到千万长期以来,关于苏联三十年代大清洗运动中抓了多少人、杀了多少人、流放多少人,在国内外学界—直争论不清。此前社会上流传较多的是西方的观点,如英国史学家罗伯特·康奎斯特认为在一九三六至一九三八年至少有六百万人被捕,三百万人被处死,二百万人被埋葬在集中营;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其《大失败》一书中认为在斯大林时代“有数百万人惨遭杀害”,受迫害的人数“可以绝对有把握地估计不少于两千万,可能高达四千万”。苏联解体前后的苏联俄罗斯学术界更是热衷于这个话题。苏联国防部军事历史研究所所长德·沃尔戈科诺夫认为从一九二九至一九五三年总共有—千九百五十万到二千二百万苏联公民成为斯大林镇压的牺牲品。 苏联解体的直接过程与戈尔巴乔夫当政后一九八七年重新评价历史密切相关,重点涉及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体制的评价。重评历史主要是从考证当年大清洗的数字开始。—方面触目惊心的镇反内幕促使人们思考旧体制的弊端;另—方面一些肆意歪曲、夸大的镇反数字成为苏联社会主义“暴政”的证据,导致全盘否定苏联历史,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动荡,最终酿成国家的崩溃。 关于大清洗的时间目前学术界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认为整个斯大林执政时期,即从二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都是“大清洗、大镇压”时期;另一种观点认为“大清洗”特指一九三七年到—九三八年。 在苏联正式场合最早批判斯大林、最早使用“大镇压”这个词的是赫鲁晓夫。一九五六年二月他在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中,第—次指出斯大林实行了“大规模镇压”。他似乎不同意“二十年代末就有了镇压行动”的观点,在报告中谈到斯大林—九二八———————九二九年与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的斗争时说道:“我想特别提请注意这个事实,即在与托洛茨基等人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时并没有对他们采取极端镇压措施,这场斗争始终是在思想领域进行的。只是在过了几年后……才开始了对他们的镇压行动。这是发生在—九三五———一九三七———一九三八年期间”。很明显,赫鲁晓夫没有把“镇压时期”扩散到斯大林执政的其它年份。 长期以来俄罗斯学者也都传承这个说法。近年出版的由俄罗斯著名学者弗·沃洛布耶夫院士领导的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仍把“大镇压”年代划定在“一九三七———一九三八年”。 从实际情况看,一九三七年被判死刑的人数是一九三六年以前年份的十倍乃至几十倍以上,这也是—九三七年和以前相比具有重大区别的理由。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姜胜基 【提要】苏联的解体,综合了苏联自身的制度、执政党的建设、民族、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美苏争霸以及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等问题。苏联的解体也给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深刻的教训。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要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要坚持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把握正确的方向改革方向,坚持理论与本实际相结合,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苏联改革解体原因教训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的解体,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仅仅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而是一个历史性的综合,有政治、经济、民族等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性的经济政治制度问题 斯大林于30 年代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以斯大林体制或模式为特征的苏联社会制度,虽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80年代初期,它已陷入全面危机,从而使整个社会进入了停顿和停滞时期。这种制度使得不管什么样的修补都无济于事。 在苏联成立到解体的69年历史上(如果从十月革命后的苏俄算起则为74年),除了短暂的列宁时期外,基本上是斯大林体制或者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统天下。尽管斯大林体制在苏联工业化、都市化和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它压制社会和压抑人性的本质,那种统治上的专权,已无法完成把俄国建设为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历史已经证明,斯大林体制不能与时俱进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它无法解决苏联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耗尽了所有的潜力而走到了尽头。 斯大林体制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即,经济方面,实行高度集权的中央管理体系,否定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它与世界经济是无法相通和相容的,因而它必然孤立于统一的世界经济市场之外。政治方面,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惟一动力,使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常态化,不断地在国内掀起各种政治运动和清洗运动,因而始终无法在国内给人民营造出真正安居乐业的和平稳定的环境。思想文化方面,实行书报检查和舆论统制,基本否定和排斥一切外来文化,将其视作资产阶级的东西加以批判,使民族文化不断地萎缩和衰弱。具有这些特征的斯大林体制是一种脱离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封闭式的半军事化体制,它与外部世界本能上是对立的。 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对斯大林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斯大林时代成长起来的赫鲁晓夫,最终未能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他的改革具有很大的应急性、随意性、矛盾性和局限性。最后,党内高层集团因不能容忍赫鲁晓夫改革而将其废黜。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期间除了个人独裁和专制演变为上层官僚集团统治外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到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陷入困境:政治上保守趋势增强,党、国家和军队部门的所谓精英集团成了新的权贵集团,他们完全脱离了普通的工人和农民,控制着苏联社会的各个领域;经济增长下降;玩世不恭和离心倾向增长;腐败和贿赂成风;民族运动难以控制;持不同政见现象无法根除。总之,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稳定已经变成了停滞,整个社会处于僵化状态。与西方的经济鸿沟和技术差距愈益加深和扩大。 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平均主义的心理和政治上的协调一致已经根深蒂固。社会的停滞使得社会遇到了产生严重后果的威胁,这些后果在各方面都已经暴露出来。在停滞和停顿年代,国家已经滑入悬崖。而对这种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就成了一场更替制度的革命。 (二)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出现严重失误。这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执政党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法制不够健全,官僚主义严重。这种情况下,苏联共产党没有搞好自身建设,在思想理论、政治路线、组织体制和作风建设等方面有严重错误。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民主法制制度长期不够健全,官僚主义、个人迷信、家长制、终身制、特权现象比较普遍。苏联在二战前斯大林领导时期就存在着个人专断和家长制问题,以致党和国家政权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如肃反扩大化的发生等。二战后,赫鲁晓夫脱离国家建设实际,主观武断,随意发号施令;勃列日涅夫极力扩军备战,推行霸权主义。这些严重问题和错误的发生,又没有及时制止和纠正。到80年代末,苏共党内出现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派”、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稳健派”(又称为传统派)和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主流派”的分裂格局[1](P390)。党内思想混乱,派别林立,组织涣散,争权夺利,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1](P397)。这样,党逐渐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 (三)民族问题因素:毁灭联盟的火药桶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苏联解体是20世纪国际政治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给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留下了无可挽回的沉痛教训。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联;解体;原因;教训;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且是一个有70多年社会主义历史的超级大国在20世纪末突然地四分五裂,由社会主义迅速蜕变为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跌入低潮。认真分析研究苏联解体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无疑是有着直接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是多方面的。这种剧变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内因、有外因;有长期的原因,也有短期的原因;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但其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体制僵化、经济衰退。 第一,政治制度过分集权和僵化。 “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过度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在革命和战争的特殊年代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它能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解决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和平时期它就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了。从70年代开始苏联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就降了下来进入80年代便出现了停滞和危机。苏联经济上不去人民生活搞不好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的终极原因。 第二,戈尔巴乔夫的错误领导。 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任期内解体的,作为当时苏联党政最高领导人他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戈尔巴乔夫对国内的改革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坚定信念,导致改革在战略和策略上的严重失误。戈尔巴乔夫引进西方自由民主和多元意识

试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2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公共管理学院08级行政管理二班0803030045许尔杰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戈尔巴乔夫用整整十二分钟读完了他那份《告苏联同胞书》,从此由列宁创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近七十年的苏联解体了。曾经一度称霸全球的强大的苏联帝国,就像是一座高高垒起的积木,只是经人轻轻一点就在突然间轰然倒塌了。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并未过经战乱,自身又是如此地强大,怎么会一下子就解体了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顷刻瓦解,令全世界震惊,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史上难解的“历史之谜”。二十多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学者从多方面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形成多种观点。本文就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进行再探索。 一、众说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年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主要有下面几个方向: “葬送说“这一观点认为戈尔巴乔夫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叛徒,是乱党乱国的罪魁祸首,是他葬送了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 “和平演变说”该观点认为苏联演变的主要原因是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 “民族矛盾说”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苏联实行大俄罗斯主义,对内搞霸权主义的结果。苏联演变的过程也是苏联民族关系日趋紧张、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民族分立日见增长的过程。 “上层自决说”这种说法认为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苏共内部,“是苏共的上层精英在对苏联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所做出的决策结果”。 “经济没搞好说”该观点认为,苏联剧变中首要的决定因素是现存社会主义在同西方经济的竞赛中失败了,特别是在最近的技术革命期间,苏联的中央集权经济不能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并驾齐驱。 “斯大林模式说”这种说法认为苏联演变的原因是由于实行“斯大林模式”的结果,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错误路线说”该观点认为苏联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党的主要领导人推行错误的

简论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中的六大关系

简论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中的六大关系 黄宗良 2012-1-8 17:19:33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3年第1期全面地、系统地总结苏联剧变的原固和教训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巴黎公社才存在72天,至今已过去120多年,其经验教训仍有理论和实际意义,人们还在不断地研究它,总结它。一个具有90年左右的历史,有1800多万党员的大党一下子丧失了政权,一个具有70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头号大国一下子解体,其教训有极高的理论和实际价值。更需要系统地,深入地加以研究和总结。 下边拟从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处理几对经常碰到的矛盾谈谈对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的粗略看法。 一、政治任务与经济任务:什么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作重心,根本任务? 能否在一个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搞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早在十月革命前就已成为中心问题引起争论。第二国际的头面人物伯恩施坦、考茨基和孟什维克都说“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列宁回驳他们时首先肯定说,这是“无可争辩的论点”。列宁反对的是认为缺乏这个经济文化前提就不该夺取政权的观点。他认为可以“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人民”。这里,列宁强调在搞社会主义中运用政权和制度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在他看来,不用专政的手段就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观点只是空想主义,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1]显然,他讲运用政权和制度的力量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服务的。在实践上.他

一有机会,那怕是在战争期间的喘息时机也要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问题。[2]他认为劳动生产率是新的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对于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理解上的差异,实际上引出实现社会主义的两种基本思路:以经济建设为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过分地强调阶级斗争、专政手段,甚至“以阶级斗争为纲”,以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后者无疑是对列宁思想时曲解。单从维护政权这个意义上,列宁就明白地说过:“单靠专政、暴力、强制是坚持不住的,唯有掌握了文明的、技术先进的、进步的资本主义的全部经验,使用一切有这种经验的人,才能坚持得住。”[3] 斯大林倒不是象一种流行的观点所说的那样,只注意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不注意抓发展生产力。他是两个方面都抓得太急了。他提出建成社会主义就是建立起其经济基础,而重工业是基础的基础。这是唯物主义的。他还反对在贫苦生活的基础上用拉平的办法搞社会主义。[4]但他不重视民主政治的建设,也过分地热衷于依靠阶级斗争、动用专政手段。当他提出“通过残酷的阶级斗争来消灭阶级”,[5]经过“最大限度”地加强国家政权的道路来使国家消亡时”,[6]他又背离了历史唯物论。他强行推行全盘农业集体化,搞大清洗等,不仅造成大量尖锐、深刻的社会矛盾,而且也由于挫伤、压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而阻碍以至破坏了经济建设的发展。 斯大林在向城乡资本主义发动了全线进攻,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不久,匆匆忙忙宣布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过渡。这种超越阶段、急于过渡是以降低生产力标准为前提的。后来赫鲁晓夫提出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勃列日涅夫宣布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都是继续了斯大林的错误。在缺乏牢靠的物质和文化基础的条件下宣布建

周有光《苏联大清洗70年祭》

《苏联大清洗70年祭》摘评 独角兽资讯发表于 2010-2-28 13:35:00 (《凤凰周刊》2008年第1期,主笔黄章晋)摘要略评 作者:周有光 国家自戕:1937-1938年,苏联开创了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自戕?先例:一个政党将自己一半的成员逮捕,一个政权将自己多数的上层成员处决,一支军队的军官团在和平时期几乎被全部消灭。后世称?大清洗?。 2007年10月3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前往莫斯科南郊?布托沃射击场?(原为步兵训练基地)的大清洗纪念地,悼念死于斯大林大清洗的遇难者。整整70年了! 普京曾负责的?联邦安全局?,其前身便是斯大林统治时期的?克格勃?(KGB),它正是大清洗的最重要执行者。 历史谜案:基洛夫,苏共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州委书记。他党内资格不老,却拥有极高声望。1934年12月1日,夜间,一名叫尼古拉耶夫的青年工人在?斯莫尔尼宫?内近距离枪杀了基洛夫。尼古拉耶夫被捕后供称,刺杀动机是基洛夫介入了他的感情纠葛。 基洛夫之死,广泛传播的说法是,斯大林自己的阴谋,因为基洛夫迅速上升的声望威胁到了斯大林。基洛夫原来是

斯大林一手提拔的亲密盟友;他担任列宁格勒州委书记是斯大林在1926年战胜党内对手季诺维也夫之后,在对手势力范围内?掺沙子,甩石头?的安排。 基洛夫并非手软之辈,他清洗季诺维也夫、消灭富农,一点不含糊。他用25万劳改犯完成?白海-波罗的海远河?工程,当时被称为?白骨与鲜血?的运河。 斯大林亲自为办理基洛夫案的内务部负责人雅戈达指 示方向:?政治谋杀?。雅戈达在极短时间内,将数千人流放、判处徒刑,枪决了一些人。斯大林的敌人、已经倒台的前政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也成为被告,判处有期徒刑。 但是,这不是斯大林想要的结果。于是,全新的人马重审基洛夫案,不久有了令斯大林满意的结果:1936年8月1 9日,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苏联合中心案?在莫斯科开庭。 掌声太久:1934年1月,苏共举行十七大,基洛夫给斯大林捧上许多响亮的头衔:伟大的?掌舵人?、伟大的?战略家?,?斯大林的结论就是党的法律。?但是,斯大林没有糊涂,他敏感地意识到,长久的掌声,潜伏着正在发生的阴谋。 在苏联,掌声时间有规定。按规定,斯大林上台时,掌声应当为10分钟,政治局委员应当控制在2分钟以内。可

苏联解体原因与教训

苏联解体原因 苏共在七十四年间经历了五个领袖集团,对亡党亡国造成最大危害的是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彻底否定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人物,这就使得他们自身在沦落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大叛徒的同时,导致了党员理想信念的坍塌和党的形象的毁损,由此动摇了党和国家的根基,产生灾难性后果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苏共”1917 年建立,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历了国内白卫军和 14 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进攻,以及希特勒法西斯入侵的生死考验,但“苏共”的执政地位没有动摇,党组织还日益壮大。而在1991年,那个没有战争硝烟的年代,“苏共”却丧失了执政地位,被迫解散,也被他原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 “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主要原因是“苏共”内部、特别是领导集体出了问题。戈尔巴乔夫修改宪法第六条,不再确认共产党是苏联的领导核心,成为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的法理性原因。苏共领导集体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奉行资本主义“民主化”“自由化”,搞“多党制”,全盘西化,从而加剧削弱、放弃、丧失了“苏共”的执政地位。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应该从自身做起和现在做起。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实践一再证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在于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由于赫鲁晓夫搞全民党降低了党员标准和党组织的先进性,由于苏共中央领导的混乱,由于主流媒体被“自由派”把持并进行错误导向,由于盲目地乱搞多党制多元化等,当时苏共党内党外信仰缺失,社会弥漫着过激和茫然的情绪,党员群众对苏共不再信任,以至于天下大乱,苏共消亡,联邦解体。 教训与影响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课程考试)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使整个世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亚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各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辉煌业绩,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生命力。这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凯歌前进、蓬勃发展的时期。 然而,在1991年12月8日, 伴随着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签署“明斯克协议”宣布成立独联体, 标志着苏联事实上解体。至此, 曾经尽领超级大国风骚的占世界1/3领土的联盟分裂为15个加盟共和国。具有近70余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短短几年就在政治剧变和独立 浪潮中于1991年宣告解体, 作为国家实体不复存在, 曾经领导俄国人民开启伟大十月革命的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苏共在执政中逐渐丧失了先进性,这是其亡党的重要原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表明: 共产党具有先进性,但并不等于它能够永远自然而然地保持先进性。什么时候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 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顺利, 就发展; 什么时候偏离甚至丢弃党的先进性, 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遇到挫折, 就停滞不前。苏共丧失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理论上的教条和思想上的僵化,丧失了思想上的先进性;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和党群关系恶化,丧失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意识形态领域背离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丧失了理论上的先进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失去了前进方向上的先进性;在改革过程中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搞多党制,失去了组织上的先进性。正是由于苏共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 2.大国沙文主义统治导致的民族矛盾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另一重要原因。苏联是在沙俄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十月革命虽然打碎了沙俄统治的国家机器,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但是旧俄疆域上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民族问题却历史地遗留给了苏联。苏联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绩, 但由于历史上传袭下来的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 加之苏联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 实践上的失误, 使民族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为:俄罗斯民族同其他民族存在矛盾;加盟共和国民族内部存在民族矛盾;加盟共和国之间存在民族矛盾;加盟共和国与联盟中央存在矛盾。而在列宁之后的领导人纵容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做法,严重破坏了民族平等原则,使得这些矛盾加剧,这样也就加速了其灭亡。 3.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这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外部原因。二战后, 西方国家为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社会主义国家阵营采取了扼杀、遏制)、超越遏制的和平演变战略; 同时, 由于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内推行大国沙文主义, 肆意干涉别国内政, 侵犯别国主权, 使得中苏间出现冷战, 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这些都是苏联解体的客观原因。 苏联解体,苏共亡党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世界地缘政

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

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 来源:刘培的日志 原因分析: 一.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二. 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此前几年人们还相信苏共的新生是可能的,党将能帮助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那么,“在1990年这种希望几乎完全消失了”。而在1991年,人们甚至认为:苏共已成为“敌视公众利益的力量”。[16]戈氏的民众支持率直线下降:1989年12月民意调查显示:戈氏的支持率尚过半数达52%,但1990年1月这个数字降至44%,5月降至29%,12月降至19%。1991年初,政府支持率只有13%,而至3月份,则再创新低点,支持率不到8%。[17]与此同时,对现实极度不满的人民群众开始大规模游行、集会和示威,他们公开打出了“打倒戈尔巴乔夫!”“打倒苏联共产党!”等标语口号。[18]至此,苏联政府坍台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三.外部原因与苏联演变 不容忽视的是,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增加了对本国当政者的不满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向往,从而为西方和平演变打开了方便之门。 有学者还认为,西方大国除有计划地对外渗透、进行和平演变外,特别提到美国诱使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四.腐败导致党衰国亡

第九讲 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

第九讲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 1991年12月25日晚7时,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发表电视讲话,宣读了他的辞职声明:“我停止履行自己担任苏联总统职务的一切活动。”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确认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建立,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和国际法主体停止存在。这标志着具有波澜壮阔历史的苏联解体了。 苏联剧变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西方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弹冠相庆,拍手称快。而全世界的进步人士和左翼力量对此感到无比痛心。导致苏联剧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正确认识苏联社会主义遭到挫折的原因,从中吸取深刻教训,对于我们分清是非,树立信念和增强信心积极投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 (一)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过程 1、俄罗斯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和封建主义传统的影响 2、十月工资革命及其历史地位 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圣彼得堡的工人、革命士兵、水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晚年对国家体制改革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国家借助于国家调节下的市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把小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统一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上来,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列宁晚年长期为病魔所困。他一方面同疾病作顽强斗争,另一方面在病榻上苦苦思索关系到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命运的很多重大问题,写作或口授了《给代表大会的信》、《关于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以立法职能》、《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俄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宝贵文献。 (二)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为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此后逐步形成的苏联模式(也称斯大林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在所有制方面,实行以全民所有制(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急于消灭私有制,认为全民所有制是最高级的公有制形式,而集体所有制是低级的公有制形式,力图向共产主义过渡。《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宣布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1939年他又宣布苏联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完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并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阶段。 2、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对商品和市场机制采取排斥态度,至多只容许在消费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商品交换,否认或限制价值规律的作用。 3、在政治体制方面,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4、在思想文化体制方面,国家通过行政命令手段对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严格控制,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为一谈,打击了大批专家学者和知识分子。 5、在民族政策上实行大俄罗斯主义。 6、在对外政策上实行大国主义和大党主义。 (三)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 苏联模式就其性质来说带有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从基本制度来说,苏联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早期初步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另一方面,苏联模式有着严重的弊端。苏联的社会主义是一种早期的、不成熟的、在某些方面有不少弊病的社会主义。可以说它是一种“不够格的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积极这表现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