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移情论美学

移情论美学

移情论美学
移情论美学

第三节移情说美学

移情说美学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初叶流行于西方许多国家。它要求冲破狭隘的理性,无限伸张和解放自我,把想象和情感提到首位。这种凭借想象和情感把自我伸张到外在自然的浪漫主义运动的余波,与浪漫主义文艺实践有着密切联系。移情说以审美活动中的移情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与泛神主义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有着内在联系。

移情现象在神话、语言、宗教、艺术以及原始民族的形象思维中到处可见。我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就已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迁想妙得”、“妙对通神”的概念加以概括。在西方,古希腊已有人注意到这种现象,比较深入的研究则是由十七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家们进行的。然而,只有到了十九世纪末叶以后,移情说美学才形成为一种比较系统的美学理论,产生广泛的影响,并在德国等国美学领域取得主导地位。

移情说美学的先驱是洛采(Hennann hitze,1817一1881)和费希尔父子(Friedrich Vischer,18cr7—1887;Robert Vischer。1847—1933)。洛采在<小宇宙论>一书中已指出移情现象的主要特征就是把生命和情感外射到无生命的事物中去,使它们具有意义。弗‘费希尔把移情作用称为“审美的象征作用”,其意义就在于“对象的人化”。他的儿子罗·费希尔在这个基础上,把“审美的象征作用”明确地改称为“移情作用”,认为移情现象中物我相互交融、渗透,构成了审美活动的最完满阶段,从而奠定了移情说美学的基础。然而移情说美学的主要代表则是立普斯、谷鲁斯、浮龙·李、巴希、伏尔盖特等人。

立普斯的移情理论

立普斯(~eoder Upps,185l一1914)是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移情说美学的最主要的代表。187年起,他曾先后在波恩大学、布雷斯劳大学任教;1894年至逝世,他在慕尼黑大学当了二十年心理学系主任。立普斯对移情说的研究使他在美学领域获得了极大的声望,有人甚至称他为美学上的达尔文j.他的主要著作有:<心理生活事实>(1883年)、<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1897年)、<论移情作用,内摹仿和器官感觉>(1903年)、<再论移情作用>(1905年)、<美学>(1~3--1906年)等。

立普斯认为,美学是关于美和审美价值的科学。美学科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描述和阐释审美对象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以及审美对象所由形成的条件。美学主要是一门心理学学科。

他把审美欣赏问题作为美学研究的重点,提出,审美欣赏是由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相互关系所构成。审美对象总是事物的感性形状。、而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活力旺盛、轻松自由、卷舒自如的情感则是审美欣赏的原因。

审美欣赏实质上是一个移情的过程。审美活动中的移情现象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方面,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第二章现代西方心理学美学早期诸流派 !!!

和思想投射到对象上去。他曾以希腊建筑中的道芮式石柱为例加以说明:在面对石柱时,我们觉得石柱在耸立上腾。这是由于我们向它“灌注生命’’的结果。因为“我们总是按照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的类比,即按照我们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在我们身外发生的事件’~。我们在观赏事物时,把“努力”或“倾向,,实现于事物中,这就是我们向它“灌注生命”。这种“灌注生命,,的活动以独特的方式发生,这时我们把亲自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觉,我们的努力和意志,我们的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这种移置活动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因而显得更易理

解。

另一方面,审美对象并不是事物本身,而只是事物的“空间意象”。当我们在观赏道芮式石柱时,耸立上腾的并不是石柱本身,而是石柱所呈现给我们的“空间意象”。也就是说,耸立上腾的是石柱的线、面、形构成的“空间意象”,而不是包含在线、面、形中的物质堆。只有石柱的线、面、形构成的“空间意象”才是审美观照的对象。

上述两方面的结合就形成了审美移情现象,这时,审美主体就获得了美感,对象就成为审美对象。通过审美移情而获得的美感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价值感”。立普斯指出:“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它是一种位于人自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觉。”②所以在立普斯看来,审美移情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物我同一,这时,使审美主体感到愉【①立普斯:‘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8册第39—柏页。②王普斯:<移情作用、内摹仿和器官感觉>,载‘现代西方文论选)第4页。】快的对象与审美主体密不可分,是同一个自我。所以,审美欣赏的对象与其说是物体,不如说是自我,也就是说,“是对于自我的欣赏,这个自我就其受到审美的欣赏来说,却不是我自己而是客观的自我”①。也就是说,这个客观的自我是观照的自我,而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立普斯认为,一切审美欣赏都是对于一种具有伦理价值的东西的欣赏。在审美移情中获得的自我价值感是对主体自我价值的肯定,也是对美与善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的肯定。

同时,立普斯还用关于自我价值感的观点来论述悲剧性问题。他认为,在悲剧性中,包含着尊重和怜悯的成分。“一切灾难就这样使人同受难者和解。所谓使人和解,就是说,他身上的善良使我们感动;我们对他的尊重增长了。”“怜悯不单是怜悯,它同时是尊重。?②那么,为什么悲剧会引起人们对悲剧人物的怜悯和尊重呢?这是因为悲剧中的灾难加强了价值感。这种价值感的增强所根据的是一种所谓的“心理堵塞原则”,即一个心理变化在其自然发展中,如果受到遏制和阻碍,心理活动就被堵塞起来,并在发生遏觎和阻碍的地方,提高了它的程度.o例如:一件贵重物品的丢失,或毁坏,_个朋友舶死亡会使一个人想象他们,“于是,对失物和亡友的想象,便对我具有更大的心理重量,对他们的怀念便具有更大的强度和逼人性”③。心理堵塞是增强我们对悲剧人物同情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从根本上来说.【①立普斯:<移情作用、内摹仿和器官感觉>,载<现代西方文论选)第5页。②<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德国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12 页。③‘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德国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14 页。】对悲剧人物的同情是由于悲剧人物是一个“异己的我”,对悲剧人物的评价乃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评价。由他们产生的价值感无非是客观化的自我价值感。“这种客观化的自我价值感,由于看到别人的灾难而增强。我在别人身上高度地感到我自己和我的人的价值”①。由此可见,立普斯对悲剧性和自我价值感的论述,基本出发点仍是他的移情理论。

立普斯还认为,审美的移情现象包含着一种“内摹仿”。在审美移情现象中,主体聚精会神地观照对象,与对象完全打成一片。“既然这样感觉到自己在所见到的形体里活动,我也就感觉到自己在它里面自由、轻松和自豪。这就是审美的摹仿,而这种摹仿同时也就是审美的移情作用。”②与谷鲁斯注重审美移情中的筋肉感觉或一般器官感觉的“内摹仿”说不同,立普斯认为内摹仿并不在于体验一些运动感觉,如随着运动而产生的筋肉紧张和关节摩擦之类的感觉,因为在审美的摹仿中,当主体全神贯注于审美对象上时,他不会注意到逸些筋肉和器官的运动感觉的。

立普斯还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移情都是审美的移情。审美的移情不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兴趣和利害感,否则就只是“实用的移情”。审美移情是由于审美主体对过去生活经验的类似联想,这种联想是在对象的“空间意象”的基础上下意识地发生的。在后来的<美学>一书中,立普斯的观点有所改变,他坚决反对用联想来说明移情现象,同时更细致地分析了审美对象

在形式方面的特性是由三大规律,即整一律、多样统一律和主从律所规定的。立普斯的这些观点对于后来的浮龙·李、沃林格等人有着直接的影响,并对本世纪前三十年的各派心理学美学都有广泛影响。·

二谷鲁斯的“内摹仿”说

谷鲁斯(Karl Groos,1861—1946)是德国生物学家、美学家和心理学家,曾任基森大学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美学导论>(1892年)、<动物的游戏>(1896年)、<人类的游戏>(1901年)和<审美的欣赏>(1902年)等。

谷鲁斯主要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研究美学。他深受席勒“游戏冲动”说的影响,提出了“游戏练习”说来说明艺术的起源。游戏说的理论渊源乃是康德美学。康德认为,艺术和美是一种想象力的自由游戏。他的这个观点启发了席勒,席勒提出的“游戏冲动”说正是康德美学观点的进一步发挥。席勒的“游戏冲动”说既包含了生理学的成分,又包含了心理学的成分,他既把“游戏冲动”看成是一种如同狮吼那样的过剩精力的发泄,又认为它是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有机统一。谷鲁斯也提出了游戏说来说明艺术的起源,他也如同席勒、斯宾塞一样,认为艺术是一种摹仿性的游戏。不过,他反对单纯从生理学方面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而是强调游戏与今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在他的眼里,游戏便不是一种超功利的活动,而是将来生活的一种准备。在动物的游戏中,谷鲁斯发现了它们的游戏与生活的具体联系:小猫玩抓纸团的游戏,这与将来的捕鼠活动有关,可以看作是一种捕鼠练习;小狗相互之间的追咬游戏,也可视为一种追捕猎物的训练。在人类那里,男孩的打仗游戏是一种战斗本领的学习,女孩的“娃娃家”游戏,则是练习做家庭主妇。而这种为将来生活活动作准备的游戏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则导致了艺术活动的产生。艺术也是一种游戏,只不过它带有一种较高的目的。也就是说,艺术家通过这样一种游戏,企图影响别人,并显示出他的精神上的优越。显然,看不到艺术具有反映生活的基本特点,这是谷鲁斯“游戏练习”说的主要局限所在。

谷鲁斯还提出了著名的“内摹仿”说,他的“内摹仿”说实质上也是一种移情说。谷鲁斯认为,内摹仿是一切审美欣赏活动的核心。内摹仿建立在知觉摹仿的基础之上,但又与一般的知觉摹仿有所区别。一般的知觉摹仿多数在筋肉动作方面显露出来,而内摹仿则是内在的。他举例说:“例如一个人看跑马,这时真正的摹仿当然不能实现,他不愿意放弃座位,而且还有许多其他理由不能去跟着马跑,所以他只心领神会地摹仿马的跑动,享受这种内摹仿韵快感。这就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也最纯粹的审美欣赏了。”①

谷鲁斯指出,所谓内摹仿,是审美主体在内心摹仿外界事物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特点。在充满而又强烈的欣赏活动中,总会有一种摹仿性的运动过程产生。审美欣赏总是同情地分享着旁人的生活和情绪,或者外物的姿态和运动,这种分享又被内摹仿的运动神经活动、被躯体四肢的微弱的活动所推进。由于内摹仿的作用,在审美主体的心灵中会产生一种自觉的和主动的幻觉,即把自我加以变形,投射到外物中去。审美的幻觉有三种,即附加的幻觉、摹仿原物的幻觉和同情的幻觉。这三种审美活动中所特有的幻觉会使审美主体把对象与自身等同起来。因此,内摹仿实际上就是一种移情作用,它偏重的是由物及我,这与立普斯偏重由我及物有所不同。谷鲁斯与立普斯的主要分歧在对待内摹仿的运动感觉问题上。谷鲁斯把这种运动感觉看成是审美活动的核心,而立普斯则根本否定这种运动感觉。谷鲁斯后来部分接受立普斯的批评,承认其理论只适用于“运动型”的人。而且。,他对于整个内摹仿说也有所修正,认为依存于外物形式的内摹仿的同情震动,不是一切美感经验的主要特征和美感的唯一源泉。恬静的观照虽然没有内摹仿,也可以获得美感。谷鲁斯的移情说理论直接影响了浮龙·李、巴希等人。

三浮龙·李的“线形运动”说

浮龙‘李(Vernon Lee,1856----1935)是英国美学家、文艺摊评家维奥莱特·佩吉特(Violet Paget)的笔名。她是移情说美学在英国的主要代表,著有<美与丑>(1897年,与汤姆生合著)。《论美)(1913年)等。

浮龙·李的移情说美学前后有些变化。在早期的<美与丑>一书中,她认为创造艺术的动机有多种多样,但都遵循着“趋美而避丑”这一基本原则。美的事镑主要是由声音、色彩、线条或文字所组成的形式。形式之所以显得美,在于主体把自身的活动投射到事物中去,这时事物的形式不仅显得美,主体也会感受到一种增加生命活力的快感。显然,在这里她明确地用移情说的观点说明审美现象。同时,她汲取了当时流行的“兰格—詹姆斯情绪说”,认为身体器官的变化是情绪产生的原因,所以,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内脏器官感觉是产生美感的原因,辨别美丑的标准也在于对象能否产生有益于身体器官的变化。她的这种看法与谷鲁斯的“内摹仿”说很接近,区别在于,谷鲁斯偏重筋肉运动的冲动,而浮龙·李则偏重情绪反应所涉及的内脏器官感觉,例如呼吸循环系统的变化。

后来在接触到立普斯和谷鲁斯的美学理论以后,浮龙·李便抛弃了用“兰格一詹姆斯情绪说”解释美感,支持立普斯批评谷鲁斯内摹仿说对美感所作的生理学解释。然而,她本人又承认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的生理变化与对象的线形的组合相呼应,这实际上也是注重美感伴随着生理方面的变化。为了消除这种矛盾,她提出了“线形运动”说。她认为,谷鲁斯“内摹仿”说涉及的是“人物运动”,而线形运动不同于人物运动。人物运动是具体的,如跌倒、拥抱等,线形运动则是抽象的,如平衡、曲折等。

在移情现象中,主体所摹仿的是线形运动,而不是人物运动。她把线形运动的摹仿看成是审美活动主要有两条理由:首先,她认为摹仿线形运动而对身体组织产生的快感或不快感是判断对象美丑的标准,而摹仿人物运动则与实际运动中所产生的筋肉感觉在性质上是一致的,既不能说它美,也不能说它丑。其次,线形速动的摹仿是移情作用的必要条件,而人物运动的摹仿则产生于移情作用之后。她曾以“山在升起”为例详细说明了她的“线形运动’’说。她指出,当我们观赏面前的高山时,我们就既抬头又仰脖,这些上升运动就形成了一个总的感觉:“某种东西在升起。这种在升起的过程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①正是我们在观赏山峰时在我们自身所产生的这种线形运动的摹仿构成了移情现象的基础,这时,“感知主体的活动同被感知客体的性质相融合”了。

浮龙.李进一步指出,我们觉得山在升起那只是一种由于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眼、头、颈“在升起”后所产生的一种意象,我们以生活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内容和情感力量丰富了这种意象,正是由于我们把“累积起来和固定下来的一些基本活动形态赋予了这座消极无为的山”,所以,“我们使山在升起,而我把这称为移情”。移情“以对形式的直观作为自已最肥沃的土壤”②。正是从“线形运动”说出发,她既反对谷鲁斯的“内摹仿”说,也反对费希尔父子、立普斯等人把移情看作把自我投入对象的观点。

四巴希的“同情的象征主义”说

移情说美学在法国的主要代表维克多·巴希(Victor Bosch,1865—1944)是巴黎大学教授,1926年曾任法国人权运动联盟主席。巴希的美学代表作是<康德美学批判>(1897年),此外还著有<戏剧美学研究>、<美学、哲学和文学评论》等书。

巴希的移情说主要来源于费希尔父子和谷鲁斯。他认为,审美的情感具有这样几个基本特点:(1)来自视觉和听觉;(2)涉及的是事物的形式;(3)是不假思索的;(4)对引起实际行动的意志影响较弱;(5)易于丢开;(6)是一种同情的社会情感。其。中,最后一个特点起主导作用。因为他说,“我认为,美感首先就是一种同情感,不过这是一种

十分特殊的同情感”④。

巴希认为,美感是特殊的快感,而一切快感都带有私利,然而,美感又是无私的,这就是包含在美感中的一对矛盾。“把审美感情归结为一种同情感情,这一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美感像一切同情感一样,既是利己的,又是无私的。说它利已是指:当我们享受美时,我们既感受到我们的高级官能的正常、和谐活动时的肉体快乐(即消耗最小的力量获得最大的刺激),又感受到扩大我们的生命、大力展示我们的智能的心理快乐;一旦这种享乐是我们自己的,它就是我们那个自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不能不向往这种享乐,希望得到这种享乐。但另一方面,美感又是无私的,因为我们并未把我们感受到的享乐同这种享乐所属的复杂感情割裂开来,我们并不是为了享乐而去追求享乐,享乐并不是美感的目的。”①这段话中包含了巴希对美感内在矛盾的基本看法,其中既包含了康德把审美判断看成是不涉及利害关系然而又具有主观的合目的性这一思想的影响,又融合了格兰特‘艾伦的快乐说美学基本观点。艾伦认为,美感就是对于那种给神经系统提供最大刺激和最小消耗的东西的感受。

巴希追随费希尔父子,认为美感经验在本质上是一种“同情的象征主义”(symbolisme sympathique)的活动。审美的同情也就是费希尔父子所说的移情作用和谷鲁斯所说的“内摹仿”。他指出,审美的同情就是“给没有生命的事物灌注生命、人格和生气,就是对这些事物产生同情和共鸣,因为同情恰恰就是脱离自我,把自我赋予和注入他物”②。另一方面,巴希强调说,同情的实质在于象征。象征“应该作为真正解释审美感情的源泉”③。象征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事物的含义、内容和底蕴,二是这个内容的表达、它的形象和形式,而在两者之间应有不一致的地方,否则就不需要象征了。巴希认为,美感中包含的直接的感觉因素、直接的智力因素和联想因素都是借助于象征起作用的,都要以同情的感情加以解释。

在对审美的同情和象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巴希把他的移情说归结为“同情的象征主义”。这_基本概念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在审美活动中,客观的形象总是象征者主观的思想感情;第二,审美情感是一种同情的社会情感,美感经验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同情的象征主义的活动;第三,在审美观照中,感性的因素与理智的或回忆的因素完全融为一体。这种同情的象征主义活动以联想作用为前提,但又不能完全归结为联想作用。同情的象征主义活动所产生的愉悦是审美经验的最本质的特征。

巴希的移情说美学实质上是一种主观主义的美学,他把美看成是主观的,只存在于观照的心灵之中,即存在于心灵与对象发生同情的共鸣之际。他的美学观点受到了康德美学的重要影响,对于移情说美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伏尔盖特的移情说美学

德国美学家伏尔盖特(Jol删Volkeh,1848一-1930)也是移情说美学的重要理论家。伏尔盖特自1879年起,先后在耶拿、巴塞尔、维尔茨堡和莱比锡等大学担任教授。早年受到德国浪漫派和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影响。他的美学代表作是<美学体系>(1905--1914年),此外还著有:<悲剧美学>(1879年)、<悲剧诗人弗.格里尔帕策>(1888年)等。伏尔盖特认为美学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描写和说明“审美态度”和艺术创作。这两者都是人的心灵的活动,因此美学的主要方法是心理学方法,辅以形而上学的方法和发生学的方法等。美学采用的心理学方法是内省的而不是实验的心理学方法。①他明确地承认:“我的美学用的是依据经验的心理学方法。”②

伏尔盖特认为,移情作用是美感经验的基本特征。美感经验涉及到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美学的心理学方法必然把审美主体引向客体,把主体心灵对对象纯粹的主观反应引向移情动作本身,引向主体情感、冲动和心情的外射和客观化以及它们所依附的对象。审美移情的特殊性质首先表现在“客观感情”的突然显现上,即主体把这种感情附着于外界的物质对象。

他的观点与立普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与立普斯一致的是,都认为移情现象中知觉与感情浑然一体;区别在于,立普斯认为,审美感情是离不开自我的,而伏尔盖特则认为审美感情完全超脱自我。

伏尔盖特指出,审美移情有两种类型:“一般的移情”,这是对人的移情;“象征的移情”,这是对物的移情,即赋予无生命的对象以主体的感情,把它们看成是有思想感情和有生命的。在这两种类型中,后者更广泛和更重要。运动感觉或联系过去经验中取得的知识是移情的中介。他反对把移情看成是联想的一种,认为移情是一种“融化”,是经过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把对对象的知觉与感情的内容自发地融为一体。

他还进一步指出,审美规范一共有四个:第一种规范给主体设立一种充满情感的.观照态度;第二种规范是对审美对象的形式上的规定;第三种规范要求主体减少对于现实的感情,把外部世界看成一种纯知觉外观的世界;第四种规范要求客体显示一定的人类价值,观赏者则应把他的意识从特殊扩大到一般。这四种规范都具有主客两方面,主观方面给观赏者规定适当的心情,客观方面则给艺术对象或自然对象规定合式的结构。因此,伏尔盖特对审美规范的规定更深入地确立了移情现象所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

伏尔盖特还把美看成是一种伟大的人类价值,审美的价值是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自我价值”,而不是一种功利的价值。他的这个看法包含了立普斯“自我价值感”说的影响。总的来说,他的美学理论推动了移情说美学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尽管各派移情说美学在具体论点上有不少分歧,然而,它们的共同点更令人注目。首先,它们都是一种主观主义的美学理论,都把美看成是由主体思想情感所赋予对象的。其次,都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主体的心理功能、对客体的体验方面。再次,都把情感、想象等非理性因素提到首位,认为艺术创造、审美活动取决于审美态度和情感等。第四,都把审美活动的本质归结为超功利、非理性的主客体融合。最后,都采用·种内省的心理学方法研究美学问题。尽管移情说美学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色彩,然而作为一种心理学美学,它与实验美学一起为开辟二十世纪西方现代美学的方向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节快乐说美学

在现代心理学美学中,快乐说美学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派别。它的基本特征是从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美学,侧重的是美感的生理方面。快乐说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伦、居约、马歇尔和萨利。其中,艾伦和居约是在上世纪末发表他们的美学著作的,因此,在这里,我们把论述的重点放在马歇尔和萨利上面。

艾伦和居约的快乐说美学

格兰特·艾伦(Grant Alien,1848--1899)是英国生理学家、小说家和美学家,他与法国诗人、哲学家和美学家居约同为快乐说美学的早期代表。主要美学著作有:<生理学美学>(1877年)和<色彩感觉)(1890年)。艾伦深受斯宾塞的影响,用实验方法探求痛苦和快乐感受的生理原因,认为痛苦由营养不良、神经组织实际破裂而引起;快乐则伴随着器官和肢体的健康活动而来,但其活动不超过神经系统的正常恢复能力。快乐的程度与所涉及的神经纤维数成正比,与刺激的自然频率成反比。所以最敏锐的快感来自饮食和性生活方面。艾伦以此为基础分析审美活动,认为“审美情感是一种特殊种类的快乐和痛苦”①。美与生命活动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美是“那种提供最大的刺激和最小疲劳或消费的东西”②。他认为视觉与听觉优于低级的感官,,因为它们的感觉纤维数目大、种类多,而且受刺激后恢复快。

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眼睛和耳朵与生命力的联系如此之少以至于它们成为特殊的审美感官”④。

艾伦把美感的快乐与劳动、游戏的快乐作了比较,认为劳动的结果是疲劳和痛感,游戏的结果则是筋肉组织和神经活动的

论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学及其现实意义

论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学及其现实意义 一、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目的等一系列公共活动。它本意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它是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又是一种活动,当一个工商企业或个人有意识地、自觉地采取措施去改善和维持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时,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作为公共关系主体长期发展战略组合的一部分,公共关系的涵义是指这种管理职能:评估社会公众的态度,确认与公众利益相符合的个人或组织的政策与程序,拟定并执行各种行动方案,提高主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形象,争取相关公众的理解与接受。 公共关系主要从事组织机构信息传播,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务的咨询、策划、实施和服务的管理职能。包括选创组织的成功,降低组织失败的影响,宣布变更等等。和中国传统个人关系的中的面子类似。 由于社会上的分工越来越细,公关人员的重要性愈显增

加,许多大专院校纷纷成立公共关系学系,为社会培养不同领域的公关人才。公关行业的性质使其不可避免地与媒体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二、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学指以公共关系的客观现象和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作为一个学科,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从总体上看,它必须包括所有的公共关系的社会现象和活动规律。公共关系作为社会组织运用传播手段处理其各类公众的关系的行为,它的社会现象和活动规律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九个方面: 1、说明什么是公共关系; 2、公共关系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说明公共关系的来龙去脉); 3、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及其功能(说明谁在搞公关?搞什么?); 4、公众对象分析(说明与谁开展公关活动); 5、公共关系的管理过程(说明公共关系怎样做); 6、公共关系的媒介及其应用方法(说明公共关系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来进行); 7、公共关系实务活动(说明公共关系工作主要做些什么;

美感与移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美感与移情 摘要: 移情会影响到审美主体对美感的判断,虽说移情不一定都产生美感,但美感却必定伴有移情。移情有助于对美感的增色,同时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 审美活动、审美主体、联想、移情说 何为美感 “美感”就是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什么又是美呢?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曾经对“什么是美”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讨论,他们讨论了“美是有用的”、“美是有益的”、“美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等等,他们似乎隐约感觉到这些概念与美有密切的关联,但说来说去,“美本身是什么”这个问题终无着落。最后苏格拉底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是无能的,感慨的说“美是难的”。1我认为:美是真正打动、感染审美主体灵魂深处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经的东西。美对于我们是客观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我们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感觉、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美,那么,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那么审美主体的情感、思想自然会影响到我们对美的感受。 “移情说” 1、“移情说”的创立及其影响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最大的流派是以费肖尔父子和利普斯为首的新黑格尔派,他们最大的成就在于对移情作用的研究和讨论,有人把美学中的移情说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把立普斯比作达尔文,仿佛这个学说是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个重大的新发现。这种估计当然是夸大的,但是移情说在近代美学思想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却是无可否认的。2、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的主要内容 立普斯原是一位心理学家,在慕尼黑大学当过二十年的心理学系主任。他研究美学。主要是从心理学出发的。他翻译过英国休谟的《人性论》,他的移情说可能受到休谟的同情说的影响。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几何形体所生的错觉,他的移情说大半以这方面的观察实验为论证。 “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立普斯认为,审美就是移情,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移情造就了一个审美对象,又为进一步审美提供了心理前提。所谓美感,起因在于主观情感移入了对象后,使主体在对象中感受到自我的价值。移情说的核心是主体本质对象化以及由此

浅谈公共关系

浅谈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传播,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手段。离开了传播,公众无从了解组织,组织也无从了解公众。如果我们把社会组织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主体,把公众看作公共关系工作的客体,传播就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组织与公众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传播,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误解,也往往是由于信息不畅造成的。因此,一个社会组织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和措施,还要充分利用传播手段开展公关活动,赢得公众的好感和舆论的支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许“公共关系”、“传播”与“交际”、“拉关系”、“拉拉扯扯”在词义上容易产生混淆,也许在公共关系实践中确实出现过偏差,从这门学科引入我国之日起,对它的疑惑和误解就没有停止过。有人甚至作出这样的推断:“公共关系=美女+交际”,“公共关系=公关小姐”,“公共关系=不正之风”。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与指导,公共关系人员在利用媒介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也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宣传效果。 一、公共关系传播界说为了弄清楚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有必要将它与含义相近的几个概念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同中之异”。 (一)人际传播泛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与彼此往来。它与公共关系传播有许多共同点:两者都属于社会范畴,都是能动的交流行为,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过程,都具有相互作用的功能。而且,人际传播可以作为公共关系传播的辅助手段。但是,它们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首先,人际传播和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人的含义不同。前者指单个的个人,后者指组织化了的个人;前者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信息交流活动,后者研究的则是代表组织的个人有目的、有计划地传递组织信息的过程。第二,从社会关系的总体上看,人际关系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而公共关系则是从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社会关系。与此相适应,它们所采用的传播手段各不相同。人际传播手段一般比较简单,而公共关系传播手段相对复杂一些。第三,人际传播的对象可以是一群人,也可以是一个人,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则是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群体。 (二)公共关系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群体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向为数众多的读者、听众、观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具有公共关系传播的一般特性,是公共关系传播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大众传播的主体是以传播信息为职业的团体或个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则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公共关系机构或公共关系人员。其次,大众传播的内容是由职业传播者根据新闻价值规律

黄陵2020高二语文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试题(重点班,含解析)

陕西省黄陵2020学年高二(重点班)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审美移情 ①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②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③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④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⑤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美育十五讲

美育十五讲 曾繁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十四讲美育与当代文化艺术发展新趋势 这是一个以消费而不是以生产为目的的时代,是一个通过巨额广告去除产品的使用价值与时间价值而增加其时尚价值与更新速度的时代,是一个充分肯定欲望与身体快感的时代,是一个将一切都化作商品与金钱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消费时代产生了消费文化。消费文化的特点就是文化的商品化与商品的文化化。361页 文化中心成了商业中心的组成部分。但不要以为文化被糟蹋:否则那就太过于简单化了。实际上,它被文化了。同时,商品(服装、杂货、餐饮等)也被文化了,因为它变成了游戏的、具有特色的物质,变成了华丽的陪衬,变成了全套消费资料中的一个成分。【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4页 它的整个“艺术”就在于耍弄商品符号的模糊性,在于把商品与实用的地位升华为“氛围”游戏;这是普及了的新文化,在一家上等的杂货店与画廊之间,以及在“花花公子”与一部“古生物学论著”之间已不再存在什么差别。【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5页 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在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为商品;当然这不是说那些理论家们正在利用自己的理论发财,而是说商品的逻辑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思维。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338页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盛行的视觉文化是一种后现代的视觉文化形态。我们将其特征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当代的视觉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当代消费社会是一种不以需要为目的而以消费为目的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视觉文化必然成为消费文化。在消费社会,人们不仅进行着商品的交易与消费,而且进行着视觉形象的交易与消费。第二,当代视觉文化与一系列新技术紧密相联。第三,视觉文化是一种机械复制的工业文化。第四,视觉文化是一种城市文化。366-368页 对于视觉教育的内容,美国当代视觉艺术教育理论家P。丹柯有一个概括,他认为视觉艺术教育领域包括三条主要的线索:(1)一个广泛的、最大限度的提供形象与人工制品的经典库;(2)我们如何看待形象与人工制品,以及我们观看的各种条件;(3)要联系其语境来研究视觉文化形象并把它们当做社会实践的一部分。369-370 所谓网络文学,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学作品,包括已经以纸质方式出版的作品被拷贝到网上传播;狭义的网络文学是指在网络上写作和存在的文学作品。373页 网络文学的出现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它极大地普及了文学艺术,增强了文学艺术的表现力,并赋予文学艺术一系列诸如超文本、虚拟性等新特点,也有利于地域之间与国家质检文学艺术的交流与取长补短。但网络文化的巨大解构性特征使网络文学及其参与者不可避免的失去了社会责任感,从而也失去了必要的道德伦理,而超文本所导致的文体与艺术形式相对稳定性的消解也使艺术面临困境。其他还有网络创作与生活的脱节及欲望的无尽泛滥,导致网络文学不可遏制的低俗化趋势等等,都是在审美教育与文化建设中提出的新课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倡导与建设一种网络时代的新的人文精神,为此,应在学校美育课程

浅析欧洲名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欧洲名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罗伯特·舒曼与弗朗兹·李斯特的音乐情感美学 摘要: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学科。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学,艺术在内容、形式、风格诸多方面都会发生相应变化,因为艺术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和革新性,每一时代都必须接受前一时代遗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前一时代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又对新的时代发生一定影响,从而使新的一代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性质。19世纪音乐艺术在浪漫注意思潮的影响下进入了“情感美学”,这个时代由崇尚理性转向崇尚情感。 关键词:音乐美学舒曼李斯特音乐情感 一、舒曼音乐美学中的“感情论” 在西方十九世纪以前的漫长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关于音乐美学的探讨大多是在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从十九世纪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音乐美学领域被哲学家独占的时代结束了,音乐家开始进入这个领域,而德国的音乐家舒曼是勇敢地进入这个领域的先行者。 情感论音乐美学作为欧洲一种源远流长的音乐美学流派,成为十九世纪最主要的音乐美学思潮。情感作为音乐的内容,决定了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舒曼就将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取向表达的非常鲜明,他说:“只能够发出空洞的音响,而没有适当的手段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乃是渺小的艺术。”在西方的音乐美学史中称舒曼是个“感情论”者。因为在舒曼大量的音乐评论文章里都贯穿着“音乐是感情的表现”这样的一个观念。舒曼身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音乐家,常常把现实同幻想对立起来,在艺术中为自己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用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幻想的世界里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和感情上的慰籍。用舒曼自己的话说就是:在艺术的幻想中寻找现实的幻想的代替物。在舒曼强调的感情表现及其所具有的幻想因素之中,有很强烈的主观性。“这不仅表现在他的音乐中特别注重个人内心生活和感情世界的发掘,而且更体现在题材本身常常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有直接的关系。爱情往往在这种经历和体验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爱情与生活》是他艺术歌曲中的重要作品,其情感论音乐美学特征是显而易见的。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审美取向。舒曼的艺术歌曲大多是以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的。舒曼将音乐与这些诗歌结合的天衣无缝。正如很多人描述的:“这些歌曲的音乐与诗歌的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他对诗词的敏捷而直接的洞察力,使他的歌曲形式富于变化、表情亲切,旋律热情而富表现力。”“也许由于舒曼有着更高深的文学修养,他在歌词选择方面非常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他希望通过音乐的手段,使诗歌焕发出了更加动人的诗意情趣来。”《妇女爱情与生活》这部声乐套曲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注重音乐情感内容并将音乐情感作为音乐审美的美学观。

论公共关系的职能与作用

论公共关系的职能与作用 系别: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级:11级数本1班姓名:王欢欢学号:14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公众与组织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日益密切、复杂,现代公共关系对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所以说,人们对公共关系的职能与作用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了解公共关系的职能与作用,对于掌握公共关系理论、开展公共关系事务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公共关系职能作用 “公共关系”简称“公关”,它是从1807年美国的《韦氏大学辞典》的“public relations”翻译而来,简称“PC”。1903年成为专门职业,1923年成为一门学科,一般译为“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具有多层含义,“管理说”强调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功能,它确立、建立、维持一个组织与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益关系;“咨询说”认为公共关系是分析趋势,预测后果,向组织领导人提供咨询意见,并履行一系列有计划的行动以服务于本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利益;“形象说”认为公关宗旨是为组织良好的组织形象。总的来说,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借助传播和沟通手段,旨在争取公众的了解、理解和合作,并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从而树立良好形象的活动。 作为现代社会的组织,要想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要想把上上下下的关系处理好,从某种意义上讲,离开公共关系是寸步难行的,而这其中公共关系的智能与作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公共关系的职能与作用有哪些?下面我给大家一一介绍。 一、公共关系的职能 公共关系的职能是指公关对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所担负的职责和发挥的作用,公共关系的职能主要有采集信息的职能、协调沟通的职能、提供咨询的职能、参与决策的职能和策划专题活动的职能。

《谈审美移情》阅读练习及答案

谈审美移情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

浅谈我对公共关系的认识

浅谈我对公共关系的认识 姓名: xxx 学号: xxxxxxxxxx 班级: xxxxxxxxxxxxxx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2) 一、公共关系的定义 (2) 二、公共关系的特征 (2) 三、身边的公共关系 (3) 四、公共关系的普遍性 (4) 五、公共关系的重要意义 (5) 六、总结 (5) 浅谈我对公共关系的认识 摘要:公共关系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门科学,它就是商品经济大潮中伴随现代传播技术而产生的一门边缘性,实用性学科。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团体与个人都就是很有必要与很有益处的。公共关系就是一门艺术,就是一门做人做事的艺术。普遍

存在我们的身边,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不论就是个人、企业还就是其它组织,都要具备一定的公关意识,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公共关系特征普遍性意义 一、公共关系的定义 首先,公共关系学就是一门以公共关系的客观现实与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就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的行为、规律与方法的一门学科。公共关系学不等同于“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 公共关系就是社会组织为塑造组织形象,运用传播手段,与公众进行双向交流沟通,以达到互相了解、信任与支持合作的管理活动。它本意就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它就是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又就是一种活动,当一个工商企业或个人有意识地、自觉地采取措施去改善与维持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时,就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作为公共关系主体长期发展战略组合的一部分,公共关系的涵义就是指这种管理职能:评估社会公众的态度,确认与公众利益相符合的个人或组织的政策与程序,拟定并执行各种行动方案,提高主体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改善形象,争取相关公众的理解与接受。 二、公共关系的特征 公共关系与其她类型的社会关系相比较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分别就是:以社会公众为工作对象、以塑造形象为工作目标、以传播沟通为工作方式、以互惠互利为工作原则、以真实诚恳为工作信条、以注重长远为工作方针。从公共关系的作用来分析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特征: 1.情感性,公共关系就是一种创造美好形象的艺术,它强调的就是成功的人与环境、与谐的人事气氛、最佳的社会舆论,以赢得社会各界的了解、信任、好感与合作。我国古人办事讲究“天时、地利、人与”,把“人与”作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公共关系就就是要追求“人与”的境界,为组织的生存、发展或个人的活动创造最佳的软环境。 2.双向性,公共关系就是以真实为基础的双向沟通,而不就是单向的公众传达或对公众舆论进行调查、监控,它就是主体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系统。组织一方面要吸取人情民意以调整决策,改善自身;另一方面又要对外传播,使公众认识与了解自己,达成有效的双向意见沟通。

论公共关系对个人的作用

论公共关系对个人的作用 摘要:公共关系在这个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社会中愈加重要,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公关关系,甚至是我们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关系着一个人的公共关系状况。所以,我们要重视公共关系的学习和运用。 关键词:公共关系个人推销个人形象的重视和自身素质的提升交往沟通能力的提升公共关系在我们生活中愈来愈重要,一个人的成功是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它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体现在很多方面。 一个人或许很有才能,对事物也很有见解,只要给他个施展的机会,他就能干出一番大事业,但这个机会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公司,老师或领导总是喜欢把机会给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可见,公共关系是很重要的一关。没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寸步难行,就更不用说什么成功了。现实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优秀的大学生,成绩、能力等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是始终没有好的发展,问题出现的关键就是公关没有做好,刚从大学走入社会,对人际关系掌握不好,没有人给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空有一肚子才华却无处可施,于是一事无成。所以,我们一生都离不开公关,公关是我们一步步迈向成功的基石。 公共关系教会了我们如何将自己推销出去。首先,第一印象是致关重要的因素,即使我们的长相并不出众,但一定要时刻让自己衣着得体干净。其次就是见面问候和礼仪了。无论和谁交谈首先要从无关紧要的、对方感兴趣的事谈起,一步一步进入主题。这样才不会显得唐突,才会让他人慢慢接受自己,让人了解自己。还有,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拥有自信,让他人信服并觉得你是一个可用之才,才会给你机会。 公共关系利于个人形象的重视和自身素质的提升。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一个人的看法往往由其个人形象、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综合而成。少数人由于轻视了个人形象的重要性,忽略了这些方面的表现,给他人留下负面的印象,阻碍了组织及个人的发展空间。而公共关系传递给了我们关于个人形象至关重要的观念意识,要求我们个人在公共场合和社交场合尽量地修饰自己的外表、仪容,注意衣着打扮,保持得体的形象和风度,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公共关系还有利于个人交往沟通能力的提升。现代社会中,一个社会组织要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与其他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一个人如果要事业有成,也必须加强人际交往和沟通。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5%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只有15%靠专业技术。而公共关系强调沟通传播与双向交流,公关人员要和各类公众打交道,掌握社交的技能和方法是基本的能力,这对于个人事业的发展将起着巨大的作用。 总之,在个人的发展中,公共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不断学习,处理好人际关系,拥有良好的公共关系,我们才能更好的取得成功。

浅谈光影在玻璃艺术审美移情中的重要性

浅谈光影在玻璃艺术审美移情中的重要性

————————————————————————————————作者:————————————————————————————————日期:

浅谈光影在玻璃艺术审美移情中的重要性-美术论文 浅谈光影在玻璃艺术审美移情中的重要性 章赟赟 所谓移情是要人在感受到外物时与之交融,将主观感情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其也似人般生命化的一个过程。在玻璃艺术中,移情作用更容易被光影所引起。玻璃有着对光极为敏感的材料特性,它的折射、反射与漫射等效果能给观者带来一种穿越心灵的力量,是连接光线与人们内心世界的桥梁。光影有助于玻璃作品各种观赏氛围的形成,这种氛围环绕着逐渐清晰起来的意象,激发观者审美活动的发生,引发观者与作品之间的沟通交流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自然地向作品移入自身的情感感受,以致发生审美移情。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光影在现代玻璃艺术的审美移情中的重要性,主要从色彩和结构两个移情因素入手进行论述。 光影中的移情之于现代玻璃艺术 光,通常指照在物体上,使人能看见物体的一种物质。有光就有影,如果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达到的地方就产生影。然而在玻璃艺术中的光与影则拥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玻璃的透明性使得它个性突出又变化多端,形成了它无可替代的材料美感。在光影作用下的玻璃艺术品,更易促成人们审美活动的发生。 而对于移情,朱光潜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因此移情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主体把自己的感受、情感和思想注入对象使之染上主观色彩的结果。

中国美学

中国美学──超越生命的性灵抒怀 转贴 2007-3-3 14:57:19 中国美学──超越生命的性灵抒怀 刘桂荣光明日报 中国传统美学哲思深蕴、艺境澄澈,充盈着生命的妙悟,荡漾着性灵的清泉。但如何体味、领受其中的生命精神?北京大学朱良志先生的《中国美学十五讲》,立基于三个意义单元:根源论、形态论、范畴论,每个单元集中于五个方面的精髓来讲,诗意浓浓,哲思深厚。道家的冥然物化、自然优游的天全之美;禅宗的圆成自性、空灵静逸的宇宙人生;儒家的激扬蹈励、放矿高举的生命情怀;骚韵的唯美感伤、超迈烂漫的性灵绝响;气化的吞吐氤氲、蓬勃贯通的气脉荡漾。所有这些,彰显着中国美学独有的生命情怀和人生领悟,建构了中国美学的基源性存在,从中透彻着生命的灵动和深邃的蕴涵,使中国美学特有的生命精神灵光四溢。 正如作者所言:“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之间彼摄互荡,浑然一体。我心之主宰,就是天地万物之主宰。人超越外在的物质世界,融入宇宙生命世界中,伸展自己的性灵,则为中国哲学关心的中心。”作者认为,中国的美学不是西方的感性学或感觉意义上的美学,而是生命体验和超越的学说:儒家的超越是不离伦常日用,道家的超越是追求逍遥无待的自由境界,禅家的超越是在纯粹的生命体验中作性灵的适意优游,而在骚人遗韵中,作者拈出“悬在半空”式的超越,亦即挣脱现实,又不离现实,志在飞旋,又不在飞旋本身,因而,这是一只苦难的鸽子,“它不是以挣脱现实苦难作绝尘之飞为特点,而是在飞旋中眷顾,在眷顾中又落在生命的枯枝上”,“他是在霞光中看着血淋淋的沃野,在云雾中打量他无法忘怀的群生”,这种超越既哀怨凄丽,又奇幻纵肆,既超迈阔远,又慷慨悲凉,既高远冷峻,又壮怀炙热,既孤沉而独往,又情系天下苍生。这

论公共关系在企业形象中的作用

论公共关系在企业形象中的作用 公共关系学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关系有效运用。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的一系列公共活动。它本意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它是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又是一种活动,当一个工商企业或个人有意识地、自觉地采取措施去改善和维持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时,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 现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公共关系实践进人中国,应以20世纪60年代公共关系登陆香港、台湾地区为发端,而中国大陆则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引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股学习公共关系、研究公共关系和从事公共关系的热潮。当然,公关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干扰和制约,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许多挫折但总体看来,公共关系在不断发展,影响在不断扩大,而且前景也被众多业内人士看好。 企业运行发展时,公共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对企业来说公共关系是一门“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艺术。 下面请大家看一则经典案例。面临公关危机的企业,如何成功的

运用公共关系学,使企业转危为安。 经典案例--高露洁成功危机公关 2005年4月中旬,国内各大媒体转载英国《旗帜晚报》的一则报道:包括高露洁等品牌在内的数十种超市商品均含有三氯生。三氯生会和自来水中的氯生成三氯甲烷,而三氯甲烷被美国环保署列为可能的人类致癌物。这则报道是根据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的研究者Peter Vikesland的《太爱干净可能对你的健康和环境有害》一文写出的。 随着这则消息在中国的传播,高露洁在中国消费者中的品牌信任度急速降低,高露洁牙膏的销量比以前有大幅度下降,销售商持观望态度,随时准备撤柜。截至4月20日凌晨0时15分,共有60025人参加了新浪网的网上调查,其中54118人表示将不再购买高露洁牙膏。 高露洁公司危机公关启动: 一、反应迅速,组建公关团队。高露洁亚太区总裁高仕亚、广州高露洁棕榄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宝惠、高露洁棕榄公司副总裁魏德威都出现在新闻发布会场,表现出高度重视。 二、媒体公关,换取支持和同情。4月19日,广州高露洁棕榄公司在国内有影响的主流媒体《南方周末》上发表声明:高露洁全效牙膏有效、有益、安全。并确认接下来还会对媒体和公众做出更详细的说明。 三、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4月27日,高露洁公司召开大型

审美与健康论文

审美与健康 爱美是人的天性。古往今来,人们在生活中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美,创造着美,才有了辉煌灿烂的现代文明。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实际上,凡是热爱生活的人,总是表现出对美的渴望和追求。 当你欣赏着真切隽永文艺佳作的时候,当你流连于清新、幽雅、秀丽、或奇特的自然景致的时候,当你被英雄烈士的豪迈和高贵品质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时候,一种美感便会油然在你心中滋生、散发,并且久久地萦绕在你的脑际。于是,你感觉愉快、感到甜美、感觉幸福、感到崇高。 美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时时处处和我们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我们经常按照自己的评判标准对一些事物做出评价。当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厌恶的情感,认为这种行为是不美的;当我们置身于名山大川之中,陶醉于奇峰异岭的险峻时,会深深地感到大自然的壮美;当我们看过一本好书,掩卷深思时……;当我们与久别密友相聚,畅谈一番后……;我们都会有不同于一般的感受,并希望能再次享受到自认为是美的事物或感受,而不希望再次经历令自己厌恶的事物或感受。当然,生活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面对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个环境,人们的感受却往往不同,甚至会大相径庭。原因就在于人们对美的认识以及审美标准不同。大学生不仅是美的保护者,也是美的创造者,而且大学里不仅存在别具一格的客观美,而且存在一种大学生特有的心灵美,因此,大学生更应该对美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一位哲人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真正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美和审美。 审美感受的个性差异是审美活动丰富性的表现。这种审美活动和审美感受的丰富性是符合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但是,审美感受的个性差异也是相对的。它不可能脱离阶级的民族的审美感受的共同性;更不可能超越审美感受的客观标准。这个客观标准就是以实践来检验是否反映客观世界的真美。只有反映“真正美的东西”的审美感受才是积极的健康的值得肯定的。在经验的偶然性中表现出客观的必然性,在个人爱好和趣味的追求中受到美的陶冶和启迪,在精神的自我满足中有益于我们的国家、民族和社会。这就是审美感受个性差异与客观标准的一致,是审美感受的高级境界。 既然美是人之所向,那应该如何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呢?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需要个体不断地投入到审美的话动中去,并运用积极的心理,对审美情趣的诸多形态进行训练、升华。 (1)审美直觉与理性相结合。审美直觉是指审美活动中客观事物的审美特征刺激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瞬间感知。这种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审美直觉形成的对美的反

试论现代公共关系的五大职能及其作用

试论现代公共关系的五大职能及其作用

试论现代公共关系的五大职能及其作用 摘要:公共关系的职能是公共关系在组织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职责。对公关职能的概括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表述。一般人物:认为公关的职能从广义上讲,就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赢得良好的生存环境,促进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关键词:公共关系;职能;作用 一、采集信息,监测环境 公共关系首先要发挥收集信息、监测环境的作用,即作为组织的预警系统,通过各种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信息、监视环境、反馈舆论、预测趋势、评估效果,以帮助组织对复杂、多变的公众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维持组织与整个社会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采集信息是公关工作的必要前提,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已成为公认的巨大资源。公共关系是信息产业。不采集信息,公共关系就成了无米之炊。因此,无论是内部公关还是外部公关,任何策划都应从采集信息开始,这样才能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采集信息的职能要求公关人员具备信息意识,注意随时采集有关组织的信息。公共关系首先要注意与本组织的形象评价有关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涉及公众对组织的政策、产品、行为、人员等方面的印象、看法、意见和态度。产品形象是组织形象的客观基础,只有产品被接受、受欢迎,企业存在的价值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公众对产品的意见和评价是多方面的,如质量、性能、功能、价格、款式、包装、售后服务等等。组织的方针政策;办事制度、程序和效率;经营管理水平;技术、财政、人才方面的实力;服务质量和水准;市场宣传形象;组织文化和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反映和评价。组织机构需要根据这些评价来调整和完善自身。 所谓监测环境,是指观察和预测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公众情况和各种社会环境的情况,使组织对环境的发展变化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感觉以及灵敏的反应,从而保证科学地塑造组织形象,实现组织目标。公共关系需要为组织监测社会变化与趋势,注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时尚潮流、民俗民情、舆论热点等多方面的信息动态,分析其对组织的各种直接或潜在的

浅谈审美体验中的移情

浅谈审美体验中的移情 1 审美与移情的关系 1.1 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通过移情来实现 绘画艺术由于其多重功能,如记录历史、宗教崇拜、肖像流传、旅游留念等的影响,绘画少有脱离真实形象而存在,线条、色彩等形式是藏在具象的形象里。19世纪后半叶,摄影艺术兴起之后,取代了绘画的一部分功能,绘画艺术便开始摆脱具象的影响,开始自觉地探索形式的各种变化,形成了20世纪中叶异彩纷呈的现代流派。现代艺术强调本身的形式语言和材料自有的特性形成的意味,挖掘形式自身的生命力、表现张力和感染力。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是通过移情来实现的。 1.2 移情能够带来审美意义 相似形态带来相同认知感,并将我们的意识投射到这种指代物上,形成情感体验。我们称之为移情。以原始艺术为例,我们不了解的土著的纹身,不会觉得它有多么美,但对土著来说,纹身指代了勇敢繁衍等有意义的内涵,在审美过程中,真挚的情感是艺术的灵魂。对于原始社会的人类来说,艺术形象的创造活动是一件非常严肃而又神圣的工作。所以,他们也就必然怀着极大的热情,花费许多心血,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地去从事图像的制作工作,这种态度必然提高形象本身的感染力。原始人类在形象的创造活动中,必然把对形象的神秘力量和原型生命力的恐惧、敬畏等真实情感注入图像之中,从而使它们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正如真实打动人的原因是让人能真切感受到作品内蕴藏的情感,所谓感同身受。能让人感动或打动,进入到情感领域,便也进入了审美的范畴。这就是移情带来的审美意义。 2 移情的替代物有几个特性 2.1 形似 如喜好对称性,是因为健康的生命体都是对称的。通常对称性在进化生物学上是这么解释的:人的脸和身体的不对称性是由病媒所导致的,而愈能抵抗病媒的个体,即对称性越好的个体,便是择偶的最佳选择。我们看到的艺术作品喜爱运用这种形式,如器皿,建筑等等,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舒适体验,这是将健康移情到作品中给我们带来的。 再如对食物的喜好,食物是有利于我们生存的,何为美,“大羊曰美”。在生物学意义上,动物展现美的时候,都是对食物形态的模仿,有研究表明,孔雀的尾巴模仿的是它喜欢的果树,鸳鸯模仿的是它喜欢吃的蚌壳,率兽而舞,原始人模仿的是他们狩猎的对象等等。 2.2 谐音 谐音出现表明了语言正在取代形象来表达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越原始的状态对形象的认知度越高,而越发达的社会对符号的认知度越高。发达的文明只要是符号就能达到相同的目的。这种符号在形态上与所指的对象一点相似性也没有,有一种只是由于名称上的相似。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好生活的含义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福禄寿禧,出现的艺术作品就有葫芦、寿桃、鹿、蝙蝠、石榴、蜘蛛、牡丹等等有寓意性的中国画。试想黑黑的蝙蝠外

中国美学十五讲

《中国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这是一部以历史人文为基础讲述中国美学底蕴的书籍。 十五个章节在尽可能简练的环境下为我们详尽地从道、儒、禅、骚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讨论中国美学在知识之外(无言之美)、空间之外(灵的世界)、时间之外(永恒之美)、自身之外(以小见大)、色相世界之外(大巧若拙)追求美,总体形成了对生命超越美学范畴的概论,涉及到境界、和谐、妙悟、形神和养气五个基本范畴。书中于讲述之中包含着对美学根源与气质的向往与追求,能让读者很好地了解到中国美学的意义。 而这本书中为我感触最深的两节,乃《气化宇宙——气韵》与《四时之外——刹那永恒》也。 气韵,自然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精髓。书中讲到“中国哲学认为,天地万物有一气派生,一气相联,世界就是一个庞大的气场,万物活于一气之中,中国人视天地自然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快之大全体,天地之间的一切无不荡乎其间生命之间彼慑互荡,由此构成一生机勃郁的空间。”也正因如此,我国古人才如此注重气韵的存在与变化,无论是一纸行书或是一幅国画,正因有了气韵的存在,才能在观客目中挥洒喷吐出自我的灵魂,彰显出真正的价值。在中国美学文化中,气韵便是其内涵与象征,气韵能使人感受到一幅作品的气息,它表达的思想以及它流露出的感情。 刹那永恒,从根本上讲两个意义相悖的词。然而在中国独特的美学观念中,或许正是刹那的一瞬,才成为永恒的记忆。超越时间的束缚,

坐观潮起潮落,笑对云卷云舒,在那一刻,你的心头,可能早已播下了禅产的种子,看淡一切,妙悟参玄。四季之内,人们难免为白驹过隙所叹息,正如李清照词曰“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每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可能为时间所限制,而中国美学中超越时光的非凡想像,才能将遇到的一刹那定格为永恒的美。因此在这种境界下,即使樱桃再红,芭蕉再绿,又何以挽住我们的目光,阻挡我们对美好的追求?或许,这就是刹那永恒留下的感悟吧。 中国美学,自然同广袤的华夏版图般博大精深,阅读这本书,一方面是为了对它有所了解,另一方面更是激励着我们能更好地探索并传承这份文化。

论公共关系在企业形象中的作用

论公共关系在企业形象中的作用

论公共关系在企业形象中的作用 公共关系学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关系有效运用。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的一系列公共活动。它本意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它是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又是一种活动,当一个工商企业或个人有意识地、自觉地采取措施去改善和维持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时,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 现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公共关系实践进人中国,应以20世纪60年代公共关系登陆香港、台湾地区为发端,而中国大陆则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引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股学习公共关系、研究公共关系和从事公共关系的热潮。当然,公关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干扰和制约,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许多挫折但总体看来,公共关系在不断发展,影响在不断扩大,而且前景也被众多业内人士看好。 企业运行发展时,公共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对企业来说公共关系是一门“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艺术。 下面请大家看一则经典案例。面临公关危机的企业,如何成功的

运用公共关系学,使企业转危为安。 经典案例--高露洁成功危机公关 2005年4月中旬,国内各大媒体转载英国《旗帜晚报》的一则报道:包括高露洁等品牌在内的数十种超市商品均含有三氯生。三氯生会和自来水中的氯生成三氯甲烷,而三氯甲烷被美国环保署列为可能的人类致癌物。这则报道是根据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的研究者Peter Vikesland的《太爱干净可能对你的健康和环境有害》一文写出的。 随着这则消息在中国的传播,高露洁在中国消费者中的品牌信任度急速降低,高露洁牙膏的销量比以前有大幅度下降,销售商持观望态度,随时准备撤柜。截至4月20日凌晨0时15分,共有60025人参加了新浪网的网上调查,其中54118人表示将不再购买高露洁牙膏。 高露洁公司危机公关启动: 一、反应迅速,组建公关团队。高露洁亚太区总裁高仕亚、广州高露洁棕榄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宝惠、高露洁棕榄公司副总裁魏德威都出现在新闻发布会场,表现出高度重视。 二、媒体公关,换取支持和同情。4月19日,广州高露洁棕榄公司在国内有影响的主流媒体《南方周末》上发表声明:高露洁全效牙膏有效、有益、安全。并确认接下来还会对媒体和公众做出更详细的说明。 三、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4月27日,高露洁公司召开大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