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文素质教育改革

人文素质教育改革

人文素质教育改革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教育目标目前已为国内教育界所公认。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渐渐得到了重视,一些院校也开设了一部分旨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因为高职院校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教育目标,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不可能开设系统而全面的人文素质课程。那么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该以什么方式进行?这个问题的关键矛盾就是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将人文素质课的效能发挥到最大,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中受益而成为满足市场需要的社会人。否则,各种人文素质课只能在课程设置中起结构性的作用,而不能在教育实践中起功能性的作用。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功能定位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比起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课程来说,学时学分比例少,规模小,学科

系统性差(因为学校学科结构所限),所以其目标比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课也应有所降低,即养成学生必需的人文素质,以应付将来工作的需要,而不是象普通大学一样积累深厚的人文学养,为将来的深造或研究打好基础。基于这种差别,高职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功能层次上应该有所调整。

普通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一般具有下列三种功能:

1.德育功能。这一功能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其中情感培养中包括爱国情、友善心、正义感等因素;态度培养包括积极、科学、合作等因素;价值观的培养包括真善美判断标准等因素。

2.智育功能。这一功能我们可以分解为知识积累功能、能力增加、智力提升功能。知识积累是指相对应的人文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能力增加是指通过显在和潜在课程对学生读写说、交际等能力的提升;智力提升是指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在心理层面上提升学生认识、理解

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观察

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

3.美育功能。人文素质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通过人文

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样内涵丰富的功能,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来说是难以达到的,必须

经过一定的改造,将其中最为基本的能力要素分离出来,打造适合高

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这种平台应该符合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即以能力培养为主,将普通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能力要素提升到首要的地位进行分解后重新整合。

通过对上述三种功能的初步分解,我们可以得到七种基本的人文能力: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交际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其中后四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往往蕴含在其他

能力的养成与训练之中。所以能够得到的三种外显的、与应用型职业

活动密切相关且在教育上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可测性的三种基本能力:

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这就是我们分解综合后的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所应实现的功能。在2003年教育部进行的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其中对学生素质的测评就包括收集处理信

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

达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可见语言表达能力与合作能

力已成为考察的一个重点,也应该成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

二、职业核心能力考评体系及其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在有限的课时中通过传统的积淀养成式的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实现上述

三种人文能力的培养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通过系统的人文课程进行

潜移默化式的教学方法对人文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其作用是不确定的,

同时学制与课时也不允许这样大量开课。所以我们需要设置能够显在

地作用于学生的人文能力的培训课程,以及相关的对能力进行测定的

考评体系。这种课程可以称为“人文能力养成性课程”,即通过对学

生行为规范的引导来强化习惯的养成直至影响到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这就是外(外在的规范与行为)——内(内在的理解与认知)式的人文能

力培养模式,与传统的外(外在的课程)——内(内在理解与领会)——

外(外在的表现与行为)的教育养成过程相比,省去了一个环节。这种

针对人文能力培养的人文素质课程,其课程架构与考评体系的设计无

疑是一个充满未知数的挑战。国内目前还没有可供参考的体系,但英

国的职业核心能力测评系统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该系统我国劳

动部门也正在引进与改造之中。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

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中国劳动部门正在参照英国

职业核心技能体系拟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核心技能测评体系,该体

系分为8个模块,即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升、与

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可以看出这8个模块中有

一半以上与人文素养相关。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核心能力的培训与考

评体系的内涵,我们以与人合作模块为例,该模块的要义为:“与人

合作技能是从所有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中抽象出来,具有普遍适应性

和迁移性的一种核心技能;是指根据工作活动的需要,协商合作目标、相互配合工作、并调整合作方式持续改善合作关系的能力;是从事各

种职业必备的社会能力。”该模块与其他模块一样分为初级、中级、

高级三个等级,下页的表格是作者参与制定的合作模块(中级)培训考

评标准。

职业核心能力的其他模块的培训考评体系与上面的模块在结构上完全

相同。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核心技能的培训与考评体系针对性、操作

性非常强,非常明确地告诉培训对象要做什么、应该如何去做、要达

到一个什么样的能力水平。这种培训模式与高职教育以技术应用为宗

旨的实训实践模式不仅有近似之处,而且是对技术应用型实训实践模

式的一种补充和提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把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与

人文能力实训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特别要

注意在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中融人人文能力养成。总之,这种培训考评

模式能够像其他专业技能实训实践一样,真正起到我们前面提到的由

外而内的“能力养成”的作用,而且收效也比较快,比较符合职业教

育的要求。

三、高职人文教育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结合我们上文抽取出来的高职人文课程所应具备的对学生合作能力、

听说读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功能,再加上德育功能和美育功能,这一平台应该有语言交际模块、协调合作模块、自我教育与完善

模块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设计的难度应以核心能力的中级水平为参考,不再划分初中高三级。其中语言交际模块的内容主要为母语的听

说读写及语言的交际运用;协调合作模块基本上参照职业核心技能合

作模块所要求的能力,并对难度作以相对应的调整;自我教育与自我

完善模块包括分析自己的特长与不足,确定自我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及

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与方法,品德的修养与完善等等,这一模块的内容,可以吸收目前高职德育教育的新成果。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这一改革的难点与重点在于教材建设及考评标准的

确定。首先应制定一个高职人文素质训导大纲,大纲制定时完全可以

按照职业核心技能的“工作活动”、“技能要求”、“培训与自学指导”、“考评指导”四个方面.对人文素质训导的目标、内容、程序、考评作出定量定性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训教材的编写与考评

体系的建设。在教材建设上要突破传统的文本教材的概念,建设一种

新型的全方位的立体教材,这种教材除了教学目的与标准确定以

外.其他的案例与相关资料应该建成一个分类资料库,可以随机抽取

与运用,达到教学内容活化的目的,以避免学生将此课程变成一种记

忆性模式化的课程。在具体教法上要以案例、情境模仿和讨论为主,

以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教学效果。在考评方面,也要突破传统

的笔试模式,以能力考核为主.主要方式有任务式、案例式、项目式等。

这样一个人文素质教育平台,其针对性和操作性是非常强的,在教学

方式上,应以实训为主。其能力培养也是显性的,能够进行客观度量的,所以效能将会大幅度提升。但同时对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这样一种实训教学课程带有一种综合性质,其外延涉及到心理学、语言学、文学、公共关系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等一系列学科,要求

有一个知识结构完善的师资队伍发挥团队的作用才能实现。

这种“人文能力养成式”的教育方式并非作者独创,在中国自古有之,《论语.学而》中就有这样的话:“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弟”、“谨”、“信”等都强调“行”,即实践,“文”则指文化学养的吸收与积淀。也就

是说对于年轻后生不管他懂与不懂要先让他躬行这些道德规范,若还

有余力,再让他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提升修养.其实就是先

进行道德习惯的养成,再进行各种人文学养的积淀。今天看来,孔子

的这一思想对现代高职教育仍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改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