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总复习

一、课文抄写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二、文学常识

1、选自

2、作者字号,历阳人。(朝代)词人

3、《西江月》是名。《阻风山峰下》是这首词的。

三、词语解释

1、山峰:

2、波神留我看斜阳:

3、鳞鳞:

4、风回:

5、水晶宫:

6、霓裳:

7、准拟岳阳楼上:

8、岳阳楼:在(省)岳阳城西门上,面对湖。

三、解释句子意思

四、深入理解课文

1、词中写了什么事?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

2、“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该句运用修辞,描写了的秋色。

3、“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运用了和修辞,字面意思是水神要留我看斜阳,所以涌起细浪劝阻我。

按照当时实际情况是行船遇到大风不能前行。由此可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奇幻无穷、妙趣横生的,从中可见,词人面对狂风巨浪表现得非常。

4、“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句中“更好”“何妨”可充分突出此人面对风浪,毫不抱怨。

5、“水晶宫里奏霓裳”运用了修辞,将比作比喻形象,想象奇妙,激发遐想。

6、“准拟岳阳楼上”写词人展望登临岳阳楼的快乐,表明他对未来。

7、这首词中,词人面对汹涌澎湃的波浪,展开了丰富而奇特的

,使本词充满了浓郁的色彩和轻快的格调,充分表现了词人的。

8、这首词描写的是秋天夜晚的景色,这从词中“、”、“”等句中可推断出;这景色时洞庭湖特有的,其依据是词中的

“”。

9、从这首词来看,作者所表现的思想倾向是

A、舒缓惬意,闲情逸致

B、悲壮豪迈,昂扬向上

C、豁达乐观,积极向上

D、感伤怀念,悲苦不已

《西江月·平山堂》(高中诗词翻译赏析)

《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前言】 《西江月·平山堂》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第三次经过平山堂时,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所作的一首词。到作此词为止,苏轼共三次到过扬州,第一次,是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由京赴杭任通判,南下经扬州;第二次,是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经扬州;第三次,是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从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则“三过平山堂下”实质上浓缩了苏轼近十年间南迁北调的动荡生涯,此时四十二岁的苏轼,顿生弹指之间,半生倏忽已过的感慨。近十年的人生跨度中,自己固然已蹉跎岁月,尊敬

的恩师欧阳修亦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劲的手迹,更让人心生缅怀之念。 【注释】 ⑴西江月:词牌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原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前后阕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⑵平山堂:在扬州大明寺侧,欧阳修所建。《舆地纪胜》:“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 ⑶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翻译名义集》卷五《时分》:“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又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 ⑷老仙翁:指欧阳修。苏轼于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

修,至此为九年,十年盖举成数。 ⑸龙蛇飞动: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⑹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是为“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所本。 ⑺未转头时是梦: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此翻进一层,谓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翻译】 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我在平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鉴赏】

西江月(高中诗词阅读).docx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参考译文】 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上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赏析】

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 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上片写词人路上的见闻和醉态,下片言词人对美好景物的怜惜之情。此词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表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境界空灵浩渺,读来回 味无穷。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 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 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 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 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野外 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

小学语文 苏轼诗词鉴赏 西江月十五首

苏轼诗词鉴赏:西江月十五首 【诗词】西江月十五首 年代:宋 作者:苏轼 正文: 碧雾轻笼两凤,寒烟淡拂双鸦。为谁流睇不归家。错认门前过马。有意偷回笑眼,无言强整衣纱。刘郎一见武陵花。从此春心荡也。 别梦已随流水,泪巾犹裛香泉。相如依旧是臞仙。人在瑶台阆苑。花雾萦风缥缈,歌珠滴水清圆。蛾眉新作十分妍。走马归来便面。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公子眼花乱发,老夫鼻观先通。领巾飘下瑞香风。惊起谪仙春梦。后土祠中玉蕊,蓬莱殿後鞓红。此花清绝更纤秾。把酒何人心动。 怪此花枝怨泣,托君诗句名通。凭将草木记吴风。继取相如云梦。点笔袖沾醉墨,谤花面有惭红。知君却是为情秾。怕见此花撩动。 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清彻映妍华。倒绿枝寒凤挂。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莫叹平原落落,且应去鲁迟迟。与君各记少年时。须信人生如寄。白发千茎相送,深杯百罚休辞。拍浮何用酒为池。我已为君德醉。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闻道双衔凤带,不妨单著鲛绡。夜香知与阿谁烧。怅望水沈烟袅。云鬓风前绿卷,玉颜醉里红潮。莫教空度可怜宵。月与佳人共僚。 小院朱阑几曲,重城画鼓三通。更看微月转光风。归去香云入梦。翠袖争浮大白,皂罗半插斜红。灯花零落酒花秾。妙语一时飞动。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旧官何物与新官。只有湖山公案。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使君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 以上苏轼作品《西江月》共15首

诗词赏析:辛弃疾《西江月·粉面都成醉梦》

诗词赏析:辛弃疾《西江月·粉面都成醉梦》 西江月·粉面都成醉梦 宋代:辛弃疾 粉面都成醉梦,霜髯能几春秋。来时诵我伴牢愁。一见尊前似旧。 诗在阴何侧畔,字居罗赵前头。锦囊来往几时休。已遣蛾眉等候。 译文 妻之美貌都成为了醉梦,已成过去,而我鬓白余生有几?初见之 初即诵我的抒写愁怀之作,一看便知能与我同甘共苦者。 你的诗作与六朝诗人阴铿和何逊水平相近,书法则在罗叔景赵元 嗣之上,诗囊往来什么适合才能停止,每次归来,你早遣蛾眉迎候, 为我整理诗囊。 注释 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虚 词”“江月令”等。正体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 粉面:粉嫩洁白之面。陆畅《解内人嘲》诗:“粉面仙郎选圣朝,偶逢秦女学*。” 伴牢愁:楚辞篇名,汉扬雄著。《汉书·扬雄传》:“又旁《离骚》作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为一卷, 名曰《畔牢愁》。”注:“李奇曰:畔,离也。牢,聊也。与君相离,愁而无聊也。”

“诗在”句:引自杜甫《解闷》十二首:“陶冶性情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阴何:谓六朝诗人阴铿和何逊。 “字居”句:引自《晋书·卫恒传》:“恒作四体书势曰:罗叔景、赵元嗣者,与张伯英并时,见称于西州,故英自称上比于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苏轼《次韵孙莘老见赠》诗:“龚、黄侧畔难言政,罗、赵前头且眩书。” “锦囊”:用李贺锦囊寻诗事。锦囊来往:出自《新唐书·李贺传》:“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 赏析 开头二句自叹年老。言青春年华已在如醉如梦的生活中过去,如今两鬓如霜也不知还能度过几个春秋,好景不长,令人失望,表现了作者叹老嗟衰的愁苦心态。“来时”二句写作者同诗友的亲密关系。言每次诗友来时,总是对我诵述扬雄《畔牢愁》之作,作者用扬雄的《畔牢愁》借指自己的抒写愁怀之作,表示“与君相离,愁而无聊”之意,很愿同我往还,密切关系,所以“一见樽前似旧”,和老朋友一样亲密无间。“诗在”二句颂美诗友工诗善书。此处化杜诗和卫恒语意,言友人之诗和南北朝诗人阴铿、何逊相近,值得学习;其书法也在罗(晖)赵(袭)之前,虽见称于人,而我却不敢恭维。结尾二句写候其来诗。《新唐书·李贺传》:“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此处化用其意,言互相赠诗不要停止,已遣侍人等候来诗,对诗友表现了企盼与敬重之意。 此词追忆其生平数事,既以为知音,又表彰其内助之劳,更推崇其诗书之佳,篇幅虽短,情意殷切。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及训练含答案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及训练含答案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⑴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 “中吕宫”。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⑵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李 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⑶新凉:一作秋凉” ⑷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⑸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⑹贱:质量低劣。 ⑺妨:遮蔽。 ⑻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⑼ ?:同“盏”,酒杯 不同的苏轼诗词选本、论著对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一词作于何时、为谁而作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甚至标题都不同。大致有如下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公元1097 年(绍圣四年)作于儋州。孔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为该词加的标题为《西江月中秋和子由》,认为此词”绍圣四年八月十五日作于儋州“。刘石《苏轼词》只有词牌,没有标题,认为此词”约绍圣四年(1097 )中秋作于儋州“。两书作者均认为抒发的是兄弟之情。 二、公元1080 年(元丰三年)作于黄州。洪柏昭《三苏传》认为“谪黄第二年的中秋,苏轼写了首《西江月黄州中秋》词”。关立勋《宋词精品》也认为是“被贬黄州第二年中秋节所作的词”,并认为词的最后两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作者“北望”是面向汴京,表现的是“对神宗皇帝的期望”。盖国梁在《唐宋词三百首》中同样认为该词是苏轼谪黄第二年“作于黄州的中秋”。吕观仁在《苏轼词注》中,直接用《黄州中秋》作标题。《宋词精华苏轼词选集》只提供一个注释:一本有标题为“黄州中秋”。《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说此词作于元丰三年。 以词为书信,是宋词传播的一道风景线。此词即是苏轼兄弟的唱和之作,观其词察其人,无论文势文辞,我们都可发现一个视成规为草芥的缚不住的苏东坡。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具体写作年代,大概是元丰三年(1080 )。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苏轼的几首中秋词中,本篇自有其特色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人生几度新凉”,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新凉” 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三、四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 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下片写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酒贱常

小学古诗词:《西江月》阅读

小学古诗词:《西江月》阅读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1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 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 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2“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 6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 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7见:同“现”。 8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9西江月:词牌名。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 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 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 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西江月》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不过,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能够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 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个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 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 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 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体现了山 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 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 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西江月》鉴赏 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 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不过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 种恬静的美。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 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 不过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 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 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 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

古诗西江月·秋收起义翻译赏析

古诗西江月·秋收起义翻译赏析 《西江月·秋收起义》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其古诗全文如下: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前言】《西江月·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于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创作的一首词。《西江月·秋收起义》采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纪实特色,堪称为史诗,咏颂了革命初期的工农革命武装暴动的壮举。其语言通俗,节奏紧凑,气势磅礴,刚健有力,比喻形象,富有文采。【注释】(1)西江月:词牌名,由李白《苏台怀古诗》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诗句得名。(2)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决定发动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武装起义。毛泽东在湖南省东北部和江西省西北部领导农民、工人和一部分北伐军,成立一支工农革命军。九月九日起在修水、铜鼓、平江、浏阳一带举行武装起义,遭到敌人围击。十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成功地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3)军叫工农革命:当时国民党的军队称作“国民革命军”,共产党领导的起义队伍就叫“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中共中央在《中央通告第51号军事工作大纲》才正式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目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4)旗号镰刀斧头:这是当时的军旗。1933年改为镰刀锤子,后演变为八一军旗。(5)

匡庐:首次发表时原作“修铜”,即修水、铜鼓。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根据作者修改的抄件改为“匡庐”。(6)潇湘:原为平浏,即平江、浏阳。湖南省县名首次发表时原作“平浏”,一九八六年九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根据作者修改的抄件改为“潇湘”。借潇水和湘江指湖南省。(7)同仇:同心合力打击敌人。《诗·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8)暮云愁:象征反动势力压顶,百姓生活窘迫。(9)进、动:按《西江月》词律,上下阕末句末字当与二、三句末字同韵异调,即第二、第三句押平声韵,第四句押原韵的仄声韵。这里没有按律押韵,而依湖南方音用进、动两字隔阕押韵。【翻译】这支军队叫工农革命军,它的旗号是镰刀与斧头。江西庐山一带不停留,要向湖南直接进发。地主重重压迫农民,农民个个同心协力打击地主。秋收时的黄昏云发愁,霹雳一声秋收暴动。【赏析】这首词遣词造句,明快有力,富有文采。仔细品味,不禁惊叹作者用词之考究,对待历史态度之严谨。“旗号镰刀斧头”,使工农革命的特点表现得具体鲜明;“匡庐”准确地道出了在共产党领导下,整个幕阜山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到处响彻秋的怒号的情势。同时,“匡庐”对应下句的“潇湘”,“匡庐”也可引申为“江西”的代称,更全面地反映了“八七”会议后,整个湘赣工农运动的态势。““潇湘”准确说明了当时的斗争意图,当时目标指向当时湖南的省会城市长沙,但这一目标又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作者用了“要向”,后来根据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状况,在文家市会师大会上,毛泽东等实事求是,改变了

六年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

六年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 六年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 六年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2005年我校承担了《古诗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一市级课题,并策划编写了这套校本教材—《魅力经典丛书》(课件:校本教材封面),开设了古诗词课,从此,我们的学生就和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年间,这套教材几易其稿,而大家熟知的这首宋词却一直得以保留,其主要原因在于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学情分析: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高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名篇,以精炼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有丰富的想象力。而这对于对本词来说,面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着工业文明的成果长大的孩子们,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我想,引导孩子充分想想诗词的意境,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诵读中“看见”另一片天空,进而理解诗句的仿佛内涵,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感情,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重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 从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形式来说,即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记得一位教育名家曾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法,指导品读法的教学,选择想象阅读法、朗读体的学法组织教学。 教学设计理念: 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词,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教学过程: 简介教学流程: 引读——与学生对话 复习《清平乐》,了解作者

西江月阅读答案

西江月阅读答案 导读:【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此词所描绘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处处有“我”之色彩,景物成为塑造“我”的典型性格的凭据。词人不论是醉还是醒,是月夜还是春晨,都能“无入不自得”,随意而成趣,逐步展示词的意境。 B.“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正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C.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D.“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宛如晶莹剔透的珠

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E.“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A.C(答对一项得2分,两项得5分) B侧面描写。D是借喻,不是借代。E“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西江月阅读答案】 1.《西江月》阅读答案 2.《西江月》原文赏析及阅读答案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阅读答案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阅读答案 篇一: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兴化、泰兴三校2016届九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新) 2016年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请将所有题目的答案填到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优秀的书籍是一种由高贵的语言和闪光的思想所构成的财富,为人类所míng记,所珍惜,是我们永恒的伴侣和慰jiè。她把良师益友介绍给我们,使我们认识qì今为止人类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A“什么!”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 B我不知道那些在才艺比赛中获奖的孩子中考时到底加不加分。 C你参加了《初中生与社会》主题作文大赛了吗?获得了几等奖? D朱自清的散文,有的质朴平淡,寓深情于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如《背影》;有的色彩缤纷,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如《绿》。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虎妈猫爸》这部电视剧之所以受到广大学生家长的热捧,其原因是因为剧中反映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很接地气。(删去“其原因”或“因为”) B.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普遍受到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把“普遍”调到“欢迎”前面) C.每年的春晚就好似一部反映当年社会生活的戏剧,演员们的表演无与伦比,让人们在一个个真实生活场景的回忆中得到美的享受。(应将“无与伦比”改为“美仑美奂”) D.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欣赏到了美好的景色。(“登峰造极”改为“登上顶峰”。)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①上有所好,。② ,非志无以成学。③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春》)④食不饱,力不足,__________________。(《马说》)⑤古人常常“借风抒怀”。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句,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当时的心境;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 ,” 这一细节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在冷色基调的画面中添上了一星鲜红的暖色。 5.名著阅读。(6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3分)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与骊山老母变成母女四人,欲招唐僧为夫,并要将三个女儿嫁给悟空、八戒和沙僧,意在试探师徒四人禅心是否坚固。唯八戒意动神摇,溜进后堂去撞天婚,被捉弄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夫词 阅读答案附赏析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夫词辛弃疾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注]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③则甚:做什么。(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色?有何作用?(4分)(2)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4分)参考答案①词的上阕描写了壁立千仞、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的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为下阕的描写生活场景及抒发感慨作铺垫。②休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词人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解析】(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例如,悬崖、翠、川、落日、白鸥等,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答作用时,还要答出在结构上的作用。上阙美丽的自然景色,表现的是词人的喜爱之情。从下阙鱼肥酒美等生活场景,从闲管的感慨来看,起着铺垫作用。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着诗歌写作背景及关键词分析作答。词人在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愿为国效力,因此,休说鲈鱼堪脍表达的是词人不愿归隐、愿为国效力的志向;而本词中,辛弃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因此,别浦鱼肥堪脍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惬意描写,借助渔夫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悲愤和无奈之情。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赏析据专家考证,这首戏作词作于淳熙五年。全词为《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白鸥往来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摇?摇别浦鱼肥堪烩,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解读这首词的词序,它提供了一个矛盾焦点,矛盾在于感心之物(采石岸)与他的感物之心(词人所表达的感情)相悖。这首词是船行长江采石矶时所作,采石矶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为长江最窄之处。它无论对于宋朝历史还是对于辛弃疾个人经历来说,都是一个极具意义的地点。据《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月戊午,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虞允文参谋军事;十一月甲戌,命中书舍人参谋军事虞允文往芜湖,趣(李)显忠交(王)权军,且犒师采石。。丙子,中书舍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虞允文,督舟师败金兵于东采石。这一仗虞允文带领一万宋军打败了四万金兵,是南宋难得的一次辉煌。辛弃疾渡淮时,应该正是宋金鏖战之时,虞允文大败金兵,辛弃疾一定知道。何况虞允文是辛弃疾的恩师,辛弃疾曾于南归十年后的乾道七年,在司农主簿小官任上写了著名的战略文章《九议》呈给当时的丞相虞允文,得到虞的赏识和采纳,辛弃疾后来的升任也与此不无关系。按说到采石矶的辛弃疾应该是回顾胜利缅怀恩师激发诗情的地方,面对这个感心之物,按辛弃疾的性格应该浮想联翩、壮怀激烈奋而作豪放词才是,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偏偏作了一首戏作词,并且是他的创作历程中的第一首戏作的词。表面看,淳熙五年是辛弃疾仕途平坦顺利的一年,稼轩时年39岁,正当年富力强,仕途亨通。淳熙二年,是他命运转折的一年,受丞相叶衡的举荐,辛弃疾出任江西提刑,平茶商军赖文正之后,受到朝廷赏识,得到嘉奖与升迁,先后除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再迁隆兴府江西安抚,到了淳熙五年的春天,在江西安抚任上只三个月的辛弃疾,就被召为大理少卿,到了京城临安。同年九月,就又出任湖北转运副使。正如他自己所说: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霜天晓月旅兴》)但此时辛弃疾心情是动荡不安的。朝廷表面上基本相安无事,实际上矛盾重重,不仅有主战派与主和派的矛盾,还有各个派系、各种阵营、各个利益集体中的矛盾,当时新任的右丞相是史浩,他思想上对南归的豪杰志士很不以为然,甚至是歧视。史浩曾经与张浚辩论,提出中原决无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的观点,并称北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拼音版

西x ī江ji ān ɡ月yu è·遣qi ǎn 兴x īn ɡ 【宋s òn ɡ】辛x īn 弃q ì疾j í 醉zu ì里l ǐ且qi ě贪t ān 欢hu ān 笑xi ào ,要y ào 愁ch óu 那n à得d é工ɡōn ɡ夫fu 。近j ìn 来l ái 始sh ǐ觉 ju é古ɡǔ人r én 书sh ū,信x ìn 著zh ù全qu án 无w ú是sh ì处ch ù 。 昨zu ó夜y è松s ōn ɡ边bi ān 醉zu ì倒d ǎo ,问w èn 松s ōn ɡ我w ǒ醉zu ì何h é如r ú。只zh ǐ疑y í松s ōn ɡ动 d òn ɡ要y ào 来l ái 扶f ú,以y ǐ手sh ǒu 推tu ī松s ōn ɡ曰yu ē去q ù 。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注释】 西江月: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上下片字句作法相同。遣兴:遣发意兴,抒写意兴。 那:同“哪”。 我醉何如:我醉成什么样子。 【白话译文】 喝醉酒我暂且尽情欢笑,哪有工夫整日发愁?近来我才觉得古人的书本,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昨夜我醉倒在松树旁,问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摆动是要来搀扶于我,连忙用手一推说:“去!”【鉴赏】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词的上片词人说忙在喝酒贪欢笑。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接着两句进

小学6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精选课后练习3(含答案)

小学6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精选课后练习3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移舟泊烟渚.。() A.陆地上的小面积水域B.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2.黑云翻墨 ..未遮山。() A.翻动的墨水B.打翻的墨水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稻米是浙江、江苏两省的重要产区。 B.一会儿,我们就清洁了好几处不干净的地方。 C.党中央大力重视并支持科学事业的发展。 D.每个同学都应该成为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给加点的字或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4.日暮客.愁新() A.宾客B.顾客C.指诗人自己 5.野旷.天低树() A.空阔B.心境阔大C.荒废,耽搁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A.书本B.书写C.书信 7.明月别枝 ..惊鹊() A.别的树枝B.离开树枝 C.横斜突兀的树枝 8.和“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描写的意境极为相似的一句是()。A.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9.与“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火。 B.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望湖楼”在()。 A.浙江金华B.扬州瘦西湖边C.杭州西湖边 11.辛弃疾和孟浩然,分别是哪个朝代的人?() A.北宋、明B.南唐、南宋C.南宋、唐 1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两处对偶句,它们是() 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③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④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二、诗词曲鉴赏 读下面词的片段,完成练习。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3.“七八个”说明了_______,“两三点”说明了______,这与上阕的清幽夜色以及有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14.“忽见”的意思是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 读一读,做一做。 雨过山村 [唐]王建 两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5.根据解释,从诗中找出对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小溪旁长着翠竹。(_________) (2)互相呼唤。(_________) (3)庭院中间。(_________) 16.本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________图景。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原文、译文及赏析

西江月·顷在黄州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译文】 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蕲水:水名,流经湖北蕲春县境,在黄州附近。 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层霄:弥漫的云气。 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玉骢:良马。骄:壮健的样子。 可惜:可爱。 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杜宇:杜鹃鸟。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苏轼生活史的转折点,这飞来横灾彻底地粉碎了苏轼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后功成身退的幻想。从此以后,苏轼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世态的炎凉。但苏轼没有被痛苦压倒。他住在黄州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

他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沉重的政治打击使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反映在创作上的思想感情和风格都有明显的变化。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此词是其中之一。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它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篇写得很优美的散文,可与其《记承天寺夜游》媲美。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此两句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晋书·王济传》:“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乾障泥,前有水,终不肯渡。济曰:‘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渡。”词人在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把典故融化于景物描写之中,这是很成功的一个例子。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过片二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溪”作一个量词,巧妙又无痕地把风,月与溪融为一体,并洗去了风尘世俗之感。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微风轻轻吹拂,溪中波光粼粼,水月交辉,真像缀了一溪晶莹剔透的珠玉。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由于感情的挚浓,使比喻的客体升到了突出的地位,因而它的形象显得更鲜明,更生动。这种表现手法是从生活中来的,不背理,更不违情。月色皎洁,加之以醉人痴语,怪不得异想天开,这是“理”;十分珍惜美好的月色,这是“情”。“情理交至”,这就更巧妙地揭开了词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帷幕。这个境界是极为幽美、静谧、纯洁的,如果有一丁点儿外物羼入,就会被损害,被践踏。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春天的黎明又是一番景色了。这个结尾如空谷传

唐山市开平区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西江月·遣兴》同步练习

唐山市开平区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西江月·遣兴》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79分) 1. (2分)读《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诗中有两个两个相关的地名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4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他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②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只见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第①段文字中的他出自我国著名作家________的《________》。第②段文字中的他是________,是人民艺术家——老舍所著的长篇小说《________》的主人公。 3. (5分)布封,________国________家、________家。他用毕生精力经营________,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________。 4. (3分)《爱莲说》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茂叔)是________时著名的(哲学家)家.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本文文体是(说)。 5. (2分) (2016九上·罗湖期末) 《简·爱》的作者是________(国家)作家________(作家名)。 6. (3分)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一词中,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7. (5分)划分句子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万径人踪灭 8. (5分)翻译句子: 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9. (5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10. (5分)读《鸟鸣涧》,怎样理解“月出惊山鸟”的现象? 11. (5分)作者“日晚倦梳头”的原因是什么? 12. (5分)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13. (5分)体会下列诗句中划线词的表达作用。(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 ①沙场秋点兵。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苏轼《西江月①》赏析

苏轼《西江月①》赏析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②,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③已鸣廊④,看取眉头鬓上⑤。酒贱⑥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⑦。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选自《苏轼词赏析集》) 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②世事一场大梦:出处为《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③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④鸣廊:在回廊中发出声响。⑤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⑥贱:质量低劣。⑦妨:遮蔽。 赏析: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其被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中,读者可以从中读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词的开端,词人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

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古往今来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此处则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新凉之问,以及风叶鸣廊、繁霜侵鬓,我们便觉词人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下片开头两句,“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酒贱”是因为“人贱”,暗指身遭贬斥,受人冷遇。“月明”一句隐喻小人当道,君子遭谗。苏轼远贬黄州,心中的失落与不满是以这种自我嘲讽的形式来表现的。因“乌台诗案”受苏轼牵连被贬的人很多,苏轼也因此不愿再连累友人,所以绝少与故人交往,这里的“客少”应是指当时的实际情况。在这皓月当空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袭人,此时苏轼心中的孤独凄凉之感是难以排遣的。中秋月明,而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这里隐含了作者深深的政治愤懑情绪,“云妨”比喻小人当道,欺瞒主上,迷惑视听,排斥忠良。作者为自己忠而被谤,谪居偏地黄州,政治抱负难以实现而深感忧伤苦闷,而此情此景,唯有对月把盏聊以解忧了。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点出了这首词作的时间与主旨。“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欢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北望”点出了词作的主旨。苏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