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3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3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3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3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

3

王小鲁 樊 纲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 100038)

内容提要:本文考察我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动趋势,分析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各地区间的配置与流动状况及其动因,考察这些因素对地区差距变化的作用,同时也考察制度变革和结构变化等因素对地区经济差距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判断地区差距变动的未来趋势,并分析在不妨碍经济效率的前提下,哪些政策因素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

关键词:地区发展 收入差距 要素流动 趋同

3 本文是国民经济研究所的研究课题:“中国地区差距:20年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的总报告压缩。文中引用了该课题一系列专题报告的研究成果。这些专题报告的作者有:蔡 、王德文、都阳、郭金龙、王宏伟、武剑、姚枝仲、王美艳、陈渝、樊纲、王小鲁。所援引的专题报告列在结尾处的参考文献中。本课题得到了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的资助。

① 在本文中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辽、沪、江、浙、闽、鲁、粤、琼11省市;中部包括晋、吉、黑、皖、赣、豫、鄂、湘8省;西部包

括蒙、桂、渝、川、黔、云、藏、陕、甘、青、宁、疆12省区。

② 根据某些证据,各地区经济增长数据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主要是偏高)的现象(M addis on ,1998;孟连、王小鲁,2000)。这

种情况在中西部可能比东部更严重些。因此东中西部实际经济增长率的差距可能会比表中两种方法所反映出的更大些。

政“分灶吃饭”,减小了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财政上缴比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东西部之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这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首先享受到这项政策的广东省在整个改革时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尽管各地区在改革期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加速,但就总体而言,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在过去20年中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出现了区域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差距扩大非常明显。表1列出了按两种不同方法计算的东中西三个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至2001年)的年均G

DP 增长率。20世纪80年代中西部比东部平均增长率低约1个百分点,90年代则低2—3个百分点。按照第二种方法,80年代中西部比东部平均增长率低不

到1个百分点,而90年代则低2个百分点左右②。

东中西部经济增长率的差别也导致了人均G DP 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按人均纯收入计)差距的明显扩大。1980年,中、西部人均G DP 按各省区加权平均计相当于东部的65%和53%。

到2002年,它们占东部的比例分别降到了49%和39%(表2)。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差距的扩大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转移支付的作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地区差别相对小些,但相对差

距扩大的趋势也很明显。1980年,中、西部人均收入各自相当于东部的78%和70%。到2000年,它们占东部的比例分别降到了62%和54%(国家统计局,不同年份)。表1改革期间东中西部G DP 增长率比较(1981—2001)地区1981—1990与东部差距1991—2001与东部差距按统计局可比价格东部9.9812.94中部8175-112310170-2124西部

9112

-0186

9163

-3131

按作者计算的不变价格东部818011168中部7185-01959164-2104西部

8171

-0109

9169

-1199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9,2001,2003)。 东西部收入差距扩大的趋

势,更集中地表现在区域间农

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从城

镇居民收入的差距来看,1980年西部相当于东部的85%,2002年下降到71%,下降了14个百分点;而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来看,在同一时期西部与东部之比由70%下降到46%,下降了24个百分点。

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推论,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总体实。但是一些研究发现趋同确实存在于某些类别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例如东亚国家和地区间,以及经合组织国家间。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如果排除了人力资本、储蓄率等某些条件的差别,各国间的确存在趋同现象。因此这些影响条件就导致了国家间的经济差距。上述研究结果被称为“俱乐部趋同”和“条件趋同”理论(Barro and Sala 2i 2Martin ,1995)。

在我国,上述增长理论已经开始应用于区域经济差距的研究中。蔡 和都阳(2000)发现,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分别存在内部趋同,但地区间的差距却扩大了。而在控制了初始人力资本、投资率等变量时,各地区间存在有条件的趋同。

有哪些因素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我们可以看到,地区间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在各地区分布的差异、各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农村工业化程度,以及制度和政策因素的差别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怎样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它们使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问题对于研究地区差距的成因和变动趋势至关重要。在本文的以下部分将分别对这些因素进行考察,试图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差距的形成和变动趋势进行比较完整的描绘,并就如何缩小区域差距得出一些政策性结论。

二、地区间的资本流动和外资的地区分布

资本在各地区间的配置和流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从而影响地区差距的一个关键因素。改

革以前,地区间资本流动完全是一种计划行为,受中央政策支配。改革以来的这20多年间,资本流动一方面受财政分配资金和国家银行政策性资金分配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市场的引导。对外资而言,还受到地域性优惠政策的影响。财政体制、银行政策、市场条件、外资优惠政策等因素使得区域间资本流动呈现出复杂的格局。其总体流向如何?今后的变动趋势又如何?以下分别从不同方面对此进行考察,以期大致刻画出一个过去若干年间资本跨地区流动的整体趋势(另见郭金龙、王宏伟有关计算和分析,2003)。

1.固定资产投资在地区间的分布表3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按当年价格,亿元)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2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11

25434517200193291843500

投资相对比例(东部=100%)

中部

61%

55%

45%

34%

38%3816%

西部48%36%34%26%33%3512%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Π当地G DP )东部18%29%25%38%34%35%中部18%28%20%27%28%31%西部22%30%21%30%37%42%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9,2003)投资比例和投资率使根据各省市区投资额计算。

表3计算了1980年

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东

中西三个地区之间分布的情

况。在改革初期的1980年,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只相当

于东部的45%,但西部的投资

率(固定资产投资与本地区

G DP 的比例)是22%,高于东、

中部的18%。这提示当时投资是向西部倾斜的。这也基本

反映改革以前投资的分布情

况。在改革期间东部地区投资

率迅速提高,超过了西部。只

是到20世纪90年代末实行西部大开发之后,西部投资率才又超过了东部,2002年更是达到了42%的历史高点(但规模只相当于东部的35%

),可见投资在改革期间直到西部大开发之前是向东部倾斜的。这显然是导致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为了搞清导致区域间投资率差距的原因,以下将对区域间不同类型的资本流动进行考察。这些计算受到数据准确度的影响,有的还需要借助于假设条件,误差是难以避免的。因此这里提供的只是非常粗略的估计。

2.对国内跨地区资本流动总量的估计这里我们对整个20世纪90年代国内跨地区资本流动总量进行估计。根据宏观经济学原理,各省的资本净流入(流出)应当等于投资与储蓄之差。我们以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为权重计算了各省城乡居民储蓄率,并用它近似代表各省总储蓄率,从各省G DP 推算出各省储蓄总额。以各省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减去储蓄总额,再扣除误差分配,就是近似的跨地区国内资本流动额。再加上外资投入,就反映出各地区净流入(流出)资本的总量。表4列出了按3个地区汇总的计算结果,并据此计算了资本净流入(流出)占各地区G DP 的比重。我们还采用另一种计算方法对上述结果进行验证。根据支出法G DP 核算,各省的G DP 可分解

为最终消费C 、资本形成I 、货物与服务净出口X 三项(这里的“净出口”应理解为“净出省”

)。假定初始阶段某省的跨省贸易是平衡的(但该假设会带来误差),那么X =0,C +I =G DP 。当发生资本净流入而其他条件不变时,C +I >G DP ,X <0。此时资本形成中包含省外资本的流入,其值与X 相等,符号相反。此时用X 扣除对国外净出口后的负值可近似表示各省国内资本流入(或流出)的毛值。

各省合计数不为0的部分为误差部分,进行分配和剔除后可近似得到各省国内资本流动净值。后一种方法的结果与前一结果有一定出入,但在总的资本流动方向上与前者相当一致,因此起到了互相验证的作用(结果从略)。按三个地区汇总的数据,两组结果关联显著,相关系数为01841;O LS 回归的t值为71777,R2=01708。

表4跨地区资本流动总表(亿元)

东部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国内资本跨地区流动额

东部913-151-300-408-709-586-904-595-1227

中部-121-114-153-199-332-375-681-519-939-567

西部11210130349974010831267142315341794

资本净流入(包括外资)合计

东部22655711752146226123022652244523731795

中部-111-73-1823-50-49-285-156-628-262

西部12112241869989712301478161816861947资本净流入比G DP(%)

东部210410611814710611612513418312

中部-119-111-012012-013-013-114-017-218-111

西部31021671191191510101018111011101117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1、1999)计算。

根据以上结果(以第一种方法为准),东部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国内资本净流出,多数年份有数百亿的规模,在2000年达到1200亿元。但加上规模巨大的外商投资,东部一直是资本净流入,多数年份超过2000亿元。中部每年有几百亿元的资本净流出。加上外资后,也没有改变流出的格局。西部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是资本净流入,后期突破了1000亿元(不包括外资)。加上外商投资,资本流动的格局变化不大,每年仅增加100多亿元。

3.对跨地区资本流动的分解

以下从几个方面对跨地区资本流动进行分解,以考察它的构成。在国内资本方面,包括财政转移支付,银行信贷的转移,通过国内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动,以及其他渠道(包括民间渠道)的资本流动。此外,还需要考虑外商投资。

财政资金在各地区间的转移支付缺乏完整的统计,现行财政支出统计中的“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支出”远没有包括全部的财政转移支付。在现行财政体制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有大量财政收入返还。它的分配不取决于中央财政从该省取得的税收,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发展政策和历史分配格局的延续性,实际上执行了财政转移支付的功能。我们以各省市区财政支出与收入之差作为毛转移支付,扣除中央从各省取得的待返还收入,得到近似的净财政转移支付。

净财政转移支付在20世纪90年代始终是由东部向中西部(主要是西部)转移,由于财权下放,其力度逐渐减弱;但由于西部开发而在2000年显著回升,东部付出超过1000亿元,中西部分别收入近800亿和200亿(未包括中央直接投资)。

银行资金在地区间的转移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商业银行在下属分支行之间调拨资金、银行间的跨地区拆借等等。作者近似地用各省银行贷差代表累计资金流入(存差代表流出),在将全国存差(贷差)总额分配到各地区并作为不相关因素剔除后,推算出累计的银行资金跨地区流动。其年度增量就是当期的银行资金净转移。

银行资金转移在20世纪90年代的基本方向是由东部流向中西部,主要是流向中部(2000年除

外),1999年规模超过1000亿元。这可能是因为中部地区国有企业较为集中,其中许多严重依赖银行贷款维持,吸纳了较多的资金,也产生了大量呆坏账。此外中部粮食主产区的国有粮食企业可能也占压了相当多的粮食收购资金。这说明银行资金的跨地区流动在20世纪90年代主要不是受市场引导,而是受政策和体制的牵制。

上述格局在2000年发生了变化,东部的净转移由负转正,而中部则相反。这看来与银行规避风险的政策有关。为避免不良贷款,各银行近年来实行了较审慎的信贷政策,减少了向高风险地区的投放。但同时,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加剧了。

资本市场跨地区融资很难按来源进行划分。假定其来源基本上与各地区的G DP成比例,那么按来源划分和按去向划分的差额就近似等于跨地区融资。按此推算,在资本市场上的资本流动在20世纪90年代是由中西部流向东部,但只有几十亿元的流动规模,因此对地区差距的影响不大。

国内其他渠道跨地区资本流动主要包括通过民间渠道的资本流动,也包括不通过地方财政的中央直接投资和不按分省统计的银行贷款在地区间的转移。这些方面缺乏数据,我们以国内跨地区资本流动总量减去通过财政、银行、资本市场三个渠道的资本流动,残差部分就是通过其他渠道的资本流动。该项资本流动,东部地区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是流入区,中部是流出区(2000年除外),规模在几百亿到上千亿不等;西部则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为流出区,后期变成了流入区。由此可以推测,通过民间渠道的资本流动基本流向是从中西部到东部,但这个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时期被同样包括在“其他”项下的中央在中西部的直接投资等所抵消。

外商投资是各地资本投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外资的85%以上都集中在东部地区,直到2000年也没有改变。按汇率折算,20世纪90年代后期东部地区吸收的外资每年超过3000亿元,相当于东部地区G DP的5—8%。显然,外商投资的地区差异是导致20世纪90年代地区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武剑(2003)的分析,这是导致区域经济差距仅次于国内投资的地区差距(包括数量差距和效率差距)的次重要因素。

4.资本流动的变动趋向

综上所述,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市场主导的资本流动(包括外资、通过民间渠道和资本市场渠道的资本流动)和政府主导的资本流动(财政资金,某种意义上也包括银行信贷资金)呈两个不同的方向。前者在利润引导下主要流向东部地区。这种流动改善了资本的配置效率,带动了经济增长,但也扩大了地区差距。外资优惠政策的地区差别也对资本投向有影响。这个差别如果长期保持下去,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缩小地区差距。相反,政府主导的财政转移支付主要着眼于缩小地区差距,并受到以前财政分配格局惯性的影响,较多地照顾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以来,转移支付增加较快,使西部的投资率超过了东部,2002年达到了42%的历史高点。东西部地区的增长率仍然存在明显差距。这说明减小地区差距主要不能依赖政府主导的资本转移。

至于银行信贷资金的分配,居主导地位的国有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首先满足国有企业资金需求的模式,政策性贷款更是直接服从政府的政策目标,使银行贷款在20世纪90年代更多地向中部地区倾斜,也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西部。在过去,由于银行体系改革滞后,资金的使用效率很低并产生了大量不良信贷,银行资金在地区间的转移基本上无助于消除地区差距。在2000年已经出现了银行资金向东部转移的趋势。

由于市场导向的资本流动(包括外资在内)超过了政府导向的资本流动,地区间资本流动的整体趋势是向东部地区倾斜。这是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关键原因。而市场导向的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是资本回报率的差别。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上述资本流动格局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首先是地区间资本边际收益差距缩小的趋势。根据蔡 、王德文(2003)的计算,在改革初期(1978年),东西部资本的边际

产值相差一倍以上,经过了20年东部地区的持续大量投资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已经使两者趋于接近。这在资本充分流动的条件下是必然趋势,它预示着资本在地区间的配置将逐渐趋于平衡,从而阻止地区差距的继续扩大。其次,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原来只给予一些东部地区的外资优惠政策已部分地扩大到中西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后者对外资的吸引力。第三,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也在改善。上述变化有利于缩小投资回报率的地区差距,从而逐渐改变市场导向的资本一边倒地流向东部的局面。此外,政府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力度还将继续保持。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能使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遏制。

但是,实现上述转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首先这取决于资本回报率的地区差别进一步缩小的速率,而后者又依赖于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投资效率的提高。其次还取决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例如今后银行体制的改革方向。一方面,银行商业化和贷款利率市场化可能继续引导资金向东部地区流动;另一方面,如果银行业能够逐步形成多元竞争的局面,将产生一批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这将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而减缓资金向东部地区的流动。两者都将有利于提高中长期经济效益,特别是后一个因素将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

三、

经济学理论能够证明,在市场条件下,

有助于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

,改善资源配置状况

蔡 、王德文、都阳、王美艳;2003)。下面将对跨地区劳动力流动

1.跨地区流动劳动力的规模

表5 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2000年存量矩阵

东部中部西部总量

数量(万人)

东部21213707352317

中部5117268291

西部2040155215

总量28315829582822

构成(%)

东部715481526108210

中部1186112141013

西部017114515717

总量101056103410100

资料来源:根据劳动部(2002)数据计算。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在全国6万多农户抽样调查基础上进行的推算(见2002年报告,以下简称劳动部),截至2000年,农村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总数为1113亿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316%。其中在城镇就业的占6518%。跨省流动劳动力(外出半年以上)约为2825万人,其中90%来自中西部(中部56%,西部34%);82%流向东部地区,而且主要是流向城镇。农村劳动力在三个地区之间流动的矩阵由表5列出。表中各列表示各地区的劳动力流出(按去向划分),各行表示各地区的劳动力流入(按来源划分)。

最主要的劳动力流入地是广东,占全国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总数的一半。其他主要有浙江、上海、北京、福建、江苏。这6个省市加起来占跨省农民工的3Π4。主要的劳动力流出地有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

西、广西、重庆等;它们占了跨省流动劳动力来源的77%。

为了验证以上数据的准确度,作者将1999年劳动部数据与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农业部的全国固定跟踪调查数据进行了对比(两个样本互相独立;后者包括2万多农户)。根据两个样本推算总体,1999年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总量分别为2115万人和1894万人,相差10%。差别不太大,说

明基本上可信。

应当说明,两个抽样调查都是通过入户方式进行的,不可能包括已经全家迁徙到其他地区的原农村住户,因此以上流动数据可能偏小。如果假定跨省流动的农村劳动力中有15%是举家搬迁,那么跨省流动的劳动力在2000年可能已达到3300万人。按同比例估计,从中西部流到东部的劳动力接近2500万人。

2.跨地区劳动力流动对产出的贡献

农村劳动力从中西部流向东部地区对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以下进行简要的估计。第一步需要估计这些劳动力在流出地和流入地的边际产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农村居民收入调查,2000年东、中、西三个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按各省算术平均值)分别为3476、2075、1632元。假定劳动回报占纯收入的50%,其余部分为资本和土地的报酬。再根据经济活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人均收入折算为劳动力的人均劳动报酬。考虑到外出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将该报酬按112的系数进行调整。根据经济学理论,这个劳动报酬近似等于外出劳动力在原住地的边际产出水平。同样可以假定,外出劳动力在流入地的边际产出等于他们的工资水平。我们知道外来劳动力在流入地区的工资一般低于当地的平均工资。由于没有相关数据,作者采用各地区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平均工资水平(这在各类企业中工资水平是最低的)来近似代表外来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表6 流动劳动力在东中西部地区边际产出的差异

农村劳动边际产出(元)

城镇劳动边际产出(元)

城乡边际产出之比

东部286278372174中部177349802181西部1434

5902

4112

东部城镇比中西部农村

4186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1)数据计算。

表6列出了这些劳动力在东中西部地区

边际产出的差异。2000年中西部农村劳动力的年边际产出分别只有1773元和1434元,而他们在东部城镇地区打工的边际产出达7837元,两者相差约5倍,平均每人多创造收入6224元。按2500万人计,中西部农村到东部打工的劳动者额外创造了约1556亿元的价值,大约相当于中西部农业增加值的18%(而他们只占中西部农村劳动力数量的8%)。

地区间和城乡间的劳动力转移,当然也

对输入地的就业状况产生一定的压力。不过,外来劳动力从事的工作大多数仍然是东部地区和城镇居民不愿意从事的脏、累、苦、低报酬的劳动,因此对当地就业的替代率显然远低于1∶1。他们填补了市场空缺、活跃了当地经济,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3.跨地区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地区差距的贡献劳动力流动缩小地区差距的作用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首先,中西部低收入地区的劳动力外流,会缓和这些地区农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就业压力。由于劳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这些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会随劳动力数量的减少而提高,从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在种植业这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劳动力减少会提高人均耕地面积,有利于土地规模经营。根据姚枝仲的计算,1998年劳动报酬的变异系数C =01493,基尼系数G ini =01258。若没有劳动力流动,则C =

01529,G ini =01272。劳动力流动使C 降低了01036,G ini 降低了01014。可见,尽管跨省流动的规模还小,如果同

劳动力不流动的情况相比,区域收入差距还是明显缩小了。

另外,劳动力流动还为中西部地区带来了大量的汇款。根据劳动部(2002)数据,2000年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均寄带回家庭的款额为4522元。推算总体,汇寄款总额达5128亿元,因此对流出地区农民收入的增长起了直接支撑作用。推算中西部跨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汇款,当接近1000亿元。这相当于将5亿多中西部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水平提高了约10%。对那些相对贫困、外流劳动

力多的区域来说,提高收入的作用尤其明显。①

4.跨地区劳动力流动的潜力

尽管跨地区流动的劳动者对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其对输入地就业的某种程度的竞争性,以及对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产生的压力,仍然频繁地受到输入地设置的行政性限制甚至歧视。与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数量相比,目前跨地区劳动力流动的规模还小。除了广东省和少数大城市,其他较发达省份和城市吸纳的劳动力还比较有限。上述这些劳动力迁移带来的问题有些是被人为夸大了,有些则是可以通过改善服务和管理来解决的。事实上仅广东一个省就吸纳了全部跨省流动劳动力的一半,并没有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和高失业现象,相反这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应使得广东经济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保持了强大的产品竞争力。可见,如果未来出现几个类似广东的省份,将使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大大扩展,从而有效地减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妨碍劳动力流动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我国城市化程度较低,服务业发展空间不足。我国目前仍有61%的人口居住在镇以下的农村,居住在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人口还不到全国人口的10%。这是改革前实行的城乡分割政策,和一段时期内实行的限制大中型城市发展政策的结果。现代化过程必然伴随着持续的城市化过程。这将为劳动力的流动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打破城乡壁垒,为劳动力流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完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的市场环境,从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四、人力资本的地区分布

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资本和劳动的存量变动会在短期内影响经济增长率(S olow,1956;S wan,1956),而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却有可能直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率(R omer,1986;Lucas,1988)。这就是说,其他条件相同时,人力资本存量较大的先进国家或地区有可能在长时期内保持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因此人力资本是影响地区差距长期趋势的因素。在研究资本和劳动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时,我们应当侧重流量的分析;而在研究人力资本的影响时,则需要更加侧重对其存量差别的分析。

表7 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年)年份1996199719981999

东部7164718971928110

中部7149717371707172

西部6164617761816190西部与东部之差1100111211111120 注:受教育年限是根据各不同学历的从业人员人数加权平均推算的。三个地区的平均数分别是根据各省平均数加权计算的。

资料来源: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衡量人力资本的存量,有若干不同的角度。例如R omer(1986)用从事研究和开发的科技人员数量来表示人力资本,而Lucas(1988)用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来表示人力资本。以下我们使用现有的数据,从不同角度对各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进行描述。

1.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及教育的规模

表7列出了1996—1999年期间分地区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1999年,东部地区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11年,中部是717年,西部是619年,东西相差112年;而且在1996—1999年间两地区差距扩大了。关于人力资本的跨地区流动我们没有准确的数据,但是经

验观察说明受过高等教育者有从中西部向东部流动的明显趋向。

我们还可以用下列指标衡量东中西部地区教育规模或教育能力的相对差别:在校学生数占人口的比例、教职工人数占人口的比例、教育经费占G DP的比例、按人口平均的教育经费等等(计算结果从略)。这些指标都反映三个地区的相对教育规模有一定差距,其程度与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

①上述计算仅指跨东中西地区和跨省劳动力流动,未包括省内劳动力流动部分。后一部分目前占大多数。

度差距基本一致(西部大约是东部的62%—88%)。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西部中学教育普及率低于东部,即使差距不大(按在校学生占人口比例,西部为东部的88%),持续下去将严重影响西部地区的人力素质。

2.专业技术人员和研究开发经费

关于各地区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目前没有全社会范围的统计,我们只能近似地使用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目前非国有经济部门在研发和教育方面的发展还很有限,因此上述指标能够大致反映地区间的差别。按专业技术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分配还是相对平衡的,西部相当于东部的91%。但是按研发经费支出占G DP 的比例看,差距较大。在东部,研发经费占G DP 的111%,而中西部分别只有016%和018%(国家统计局,2002)。

3.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表8 按专业技术人员数平均的技术

市场成交额(元Π人)

1995

19982000东部221237325883中部93114791827西部

805

1139

1696

西部与东部之比(%)3614%3015%2818%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各年份)。如果从科技成果的角度来看地区差距,差别就

远远超过了上面这些指标所反映的程度。按每万名专业技术人员申请专利件数,东部为140件,中部和西部只有39和35件,西部相当于东部的25%(国家统计局,2002)。如果看平均每名专业技术人员的技

术市场成交额,中西部也仅相当于东部的31%和29%,而且这个差距似乎还在扩大(表8)。

以上情况说明,尽管以教育程度和专业技术人员来衡量,东西部之间的人力资本存量都有一定的差距,但更为突出的差距是中西部地区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的程度太低,在人力资本的产出率方面无法与东部竞争。这显然是制约中西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五、各地区市场化程度的差异

影响地区差距的因素,除了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配置和流动,还有制度和政策因素。我国经济

改革期间,经济增长显著加快,最主要的推动力就是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的改革。但是市场化的进程在各地差别仍然很大。根据国民经济研究所市场化指数课题使用

25项客观指标进行度量的结果,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远远超过中部和西部地区(樊纲、王小鲁、朱恒鹏,200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年的市场化指数(记分区间0—10分),按东中西3个地区分组平均,分别为7116、5147、4171。这反映出绝大部分东部省份不仅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而且在市场化进程中也走在中西部前面。中西部省份市场化程度与东部差距较大的方面主要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但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品市场发育、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律制度环境等方面也都存在明显差距(见表9)。

樊纲和陈渝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各省市场化程度对全要素生产率(TFP )的提高有明显的贡献。他们使用国民经济研究所的分省市场化指数和技术进步变量(用技术发明专利表示)对各省的TFP 进行回归,两个解释变量在不同模型中都有显著的正效应。这说明市场化程度和技术进步是两个影响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率的重要指标。他们指出,TFP 可以通过下面5个方面的改革来提高:11精简政府机构和转变政府职能以减少其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比重,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21鼓励非国有部门的发展;31大力培育产品市场,提高市场在价格决定中的作用,减少商品市场上的地区贸易壁垒;41促进要素市场的发育,鼓励银行部门的竞争,加速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51改善法律制度环境以更好的保护产权和保证合同的履行,提高市场中介组织(如律师事物所、会计师事物

所和独立审计机构等)的质量和数量。

表9各地区市场化指数的平均得分

政府与市场的

关系非国有经济的

发展

产品市场的

发育程度

要素市场的发育

程度

市场中介组织和

法律制度环境

平均61055134714431605126

东部71527173818051646144

中部51774141712521754194

西部41783163612121194131

东西差距21744110215931452113

资料来源:根据樊纲、王小鲁、朱恒鹏(2003)计算。

这一发现证实,地区间市场化程度的差异是导致地区间经济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改革期间,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差距的扩大,与前者在市场化改革中相对滞后有密切关系。因此,加速推进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对于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将有重要的意义。

六、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本文前面曾指出,东西部的收入差距突出表现在东西部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而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关键在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尽快地向城乡非农产业转移。因此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对于缩小地区差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农村工业化方面,中西部的发展程度远低于东部。以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占农村从业人数的比例衡量,2000年东部平均为3618%,中部2412%,西部只有1819%,东西部相差一半(国家统计局,2002)。研究还发现,各省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与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之间有显著的关联,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起了重要作用(王小鲁,2003)。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840元,而西部12省(区、市)平均仅为483元。不难看出,中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程度落后是导致地区经济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这种落后并不仅仅意味着时间上的滞后。今天中西部已经不太可能简单重复东部走过的农村工业化道路。改革初期,市场供给存在大量空缺,而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因为体制障碍而缺乏竞争力,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使乡镇企业凭借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市场导向的优势占领市场。今天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品牌、相关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乡镇企业在人力资本、技术、管理、基础设施、企业布局等方面的先天劣势越来越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它们已经很难再像过去那样以两位数的增长率扩展。

城市经济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技术供应、市场集中度、服务业发展空间等方面都给现代产业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经济改革期间,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了明显的加快。但中西部地区目前在城市化方面发展同样滞后,而且与东部的差距在继续扩大。从1982年到2000年,东部城镇化率上升了22个百分点,西部只上升了12个百分点(见表10)。

表10各地区城镇化率的变化

城镇化率(城镇人口Π总人口,%)

年份19822000变动

东部241146112210

中部191933101311

西部161628171211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1999a,2001b)计算。

城市化水平的差距还集中地反映在大中型城市不足。在我国,规模在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按市区非农业人口计)只有92座,只容纳了全国916%的人口。在这方面东西部差距更大。在东部,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2座,人口有6500万,占东部人口的1313%;而西部只有14座,人口还不到2000万,只占西部人口516%。

模型分析发现,东西部城市化的差距可以解释015

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率差距(王小鲁,2003)。因此目前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部分源于城市化水平的差距。西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振兴城市经济来带动。

七、主要结论

本文分别考察了影响地区经济差距的各主要因素,包括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在各地区间的流动和配置状况、制度变革(主要是市场化进程)在各地区间的差异、结构变动(城市化是最主要的因素)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这些因素在过去若干年中主导了地区间的相对变动趋势。主要结论可概括如下:

1.在过去20年的经济改革期间,市场导向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民间资本流动使资金大量流向东部,加速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也扩大了地区差距。财政和银行资金的流向基本不受市场调节,主要向中西部转移。但由于外资数量巨大,东部地区仍然有大量的资本净流入。

2.东部持续的资本流入同时也在逐渐缩小东西部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差距。这将在未来减弱民间资本从中西部向东部流动的趋势,并改变外资一边倒地向东部倾斜的投资格局,从而减少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增长率差距,减缓地区间人均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这种转变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不过,这个转变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3.政府转移支付有助于改善中西部软硬基础设施条件,但缩小地区差距主要不能倚赖政府主导的资金转移,而要着眼于提高效率,改善投资环境。

4.东部地区长期以来享受的外资优惠政策,是导致地区间经济差距的一个原因。长期保持区域性的优惠政策不利于资源在地区间的优化配置和缩小地区差距,应当逐步向全国统一的国民待遇靠拢。

5.推进银行业的改革,发展区域性金融机构,改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从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就业水平,也将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6.受收入和就业机会差距的吸引,农村劳动力有从中西部向东部地区流动的趋势,这有利于缩小地区间人均收入的差距、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效率。由于区域间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差距仍然很大,这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需要进一步消除障碍,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和培训,发挥劳动力流动的潜力。

7.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在人力资本存量方面存在差距。但更重要的差距在于中西部科技成果市场化程度很低,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本的生产率。因此改革科研体制,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对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生产率和缩小地区差距有重要意义。

8.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与东部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要素生产率低。而这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和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在市场化方面,东西部差距明显,尤其是在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要素市场发育方面差距非常突出。这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鼓励非国有企业发展,促进要素市场发育,改善法律制度环境等将对中西部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9.东西部地区间发展程度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西部地区城市化程度低。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推进城市化发展将是西部发展的一个推动力。但这需要合理规划,全局统筹,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防止不顾条件的一哄而上。

概括来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无论是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都还在继续扩大。这主要是由于生产率的差别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本流动所导致。但资本的持续流动已经使得地区间资本生产率的差距出现了缩小的趋势。这个趋势,加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可能在未来逐步改变资本流动的格局,使之较为有利于中西部的发展。但是生产率的地区差距还没有出现缩小的趋势,说明要缩小区域差距还要经历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在这个

过程中,迫切需要尽快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的软硬环境,包括推进市场化改革,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政府服务水平,改革科技开发体制,以及加速城市化建设的步伐。这些将推进中西部的发展步伐,促使缩小区域差距的目标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

蔡 、都阳,2000:《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经济研究》第10期。

蔡 、王德文,2003:“中国地区比较优势:差异、变化及其对地区差距的影响”,工作论文,即将出版。

蔡 、王德文、都阳、王美艳,2003:《技术效率、配置效率与劳动力市场扭曲———解释经济增长差异的制度因素》,工作论文,即将出版。

都阳、王美艳,2003:《人力资本投资及其对中国地区差距的影响》,工作论文,即将出版。

樊纲、陈渝,2003:《中国的地区差异:体制改革、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性分析》,工作论文,即将出版。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2003:《中国分省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1)》,经济科学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不同年份:《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1999:《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2001:《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郭金龙、王宏伟,2003:《区域间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工作论文,即将出版。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司、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2002:《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状况》,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力市场”网,http:ΠΠw w w1lm1g ov1cnΠ。

孟连、王小鲁,2000:《对中国经济增长统计数据可信度的估计》,《经济研究》第10期。

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2001:《中国金融年鉴》,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出版。

王小鲁,2003:《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工作论文,即将出版。

武剑,2003:《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其经济效应》,工作论文,即将出版。

姚枝仲,2003:《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工作论文,即将出版。

Barro,R1and X1Sala2i2M artin,1995,Economic G rowth,M cG raw2H ill,London1

Lucas,R1E1,1988,“On the M 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 onetary Economics,22,3—42.

M addis on,A1,1998,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OECD publication,France.

R omer,P1M.,1986,“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2run G rowth”,Journal of P olitical Economy,94,1002—37.

S olow,R.M.,1956,“A C 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 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70,February,65—94.

S wan,T.W.,1956,“Economic G rowth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Economic Record,32,334—61.

Analysis on the R 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and the I nfluential F actors

Wang X iaolu&Fan G ang

(National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China Reform F oundation)

Abstract:In this article we examine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and its changes in the last tw o decades of the20th century,analyze the flow and allocation of capital,labor and human capital am ong regions,and their impacts on regional disparity.We als o examine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structural changes on regional disparity.Based on these analyses,we provide perspectives on the trend of changing regional disparity in the future and our own judge on the policy measures for reducing regional disparity without harming economic efficiency.

K ey Words:Regional Development;Income Disparity;Factor M obility;C onvergence.

JE L Classification:R110,O150

(责任编辑:王利娜)(校对:晓 鸥)

中国股市价格波动因素分析

中国股市价格波动因素分析 【摘要】: 中国股市价格形成机制比较特殊,该形成机制受到宏微观不同层面因素影响,可能存在比较大的波动性。虽然融资融券、沪深港通、强化监管等制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但是其作用发挥仍然受到市场环境约束,无法达到最佳效果。本文研究结合中国股市价格形成的基础理论,联系近年来中国股市价格波动的相关数据和案例整理,分析股市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进而,探讨抑制股市价格过度波动的可行对策。希望通过这个研究可以找到可行的抑制股市价格波动的策略。 【关键词】: 中国股市;股价波动;影响因素;政策建议 【正文】: 引言 在2018年1月初到2018年2月上旬,全球股市都发生了非常大的股指波动现象。沪深股市在2018年2月1-9号的交易日内出现每日2-5%的剧烈波动、一改2018年初的股指走高态势,持续下滑。在2018年的3月20日开始到3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深股市波动较大,最低一度出现2980的指数,回升也只是在3165附近波动,与2017年均值3300的水平差异比较大。这反应了股市价格指数的波动性较大,对应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也出现了非常剧烈的波动。这个情况有复杂的内外部原因,需要对股票价格波动有更准确的影响因素分析,才能更加理性地调节股市监管与相关的制度,逐步降低股市波动性,稳定股市发展。 一、股市价格形成机制 (一)股价的内在价值形成理论

Wi ll ia ms J.B.(1937)研究提出股利贴现模型,后续也有很多学者在这个模型基础上提出零增长股利贴现、固定增长鼓励贴现等模型,以股利贴现为核心探讨股票的价值评价问题。Sa vi te sh Ma d hu li ka S ha rm a.(2016)研究中验证了超常收益模型相对于现金流量模型,具备更强的实效性。借此证明股价是由其价值决定的,而长期投资者必须关注股票所代表的上市公司的价值。 市盈率评估模型:年末股价=年初每股净收益*(1+每股净收益年增长率)*行业平均市盈率 市净率评估模型为:年末股价=每股年初净资产*(1+每股净资产年增长率)*行业平均市净率 相对合理的投资区间,应该是当前股价在最小和最大值之间,具备增长空间。如果显著高于最大值,则不适宜投资。显著低于最小值,盈利空间大但是风险也会比较高,不排除操控市场等行为存在。 (二)股价形成的影响因素 投资者选择股票投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获取买进、卖出的差额价值,而股票的当前价格是高于还是低于其应有价值,未来股票是会出现增长还是下跌可能,就成为投资者投资决策最终以的依据。而股票投资价值也就是投资者判断股票价格发展趋势的最关键一步。 股票投资价值的影响因素非常的多元化:宏观层面,国家经济或产业政策、证监会对市场的调控或监管制度的调整、利率变动等都可能影响股票投资价值。比如,雄县被定义为新的开发区,国家对其积极开发的大背景下,雄县相关板块上市公司全线飙升,就是政策利好的影响。证监会在2017年全面推动沪深港通发展,创造有助于沪深股市与港股的互通投资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价格过度波动的风险等。

2020年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影响房价的因素

作者:非成败 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 时间:2020.12.13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影响房价的因素 摘要:房价关系着和影响着每个家庭,房价是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出发,从供需、消费者和博弈机制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房价的因素。 关键词:房价供需消费者博弈机制 一、供需影响着房价 1.住房供给影响房价。这里主要从供给结构来谈。我国居民人均居 住面积与其它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人均居住面积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绝对住房供给水平并不高,供给方面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存在空置。这里引入空置这一概念。①空置一词来源于西方,指建筑物的整体或部分未得到使用,处于等待出租状态或者出售状态。由此可见,空置一方面表明房屋未被使用,另一方面还意味着所有权人准备将房屋出租或者出售,只有两方面都满足的房屋才是空置房屋。否则,不能称其为空置。空置也是一种供给,且:供给=需求+空置率。空置率是指某一时刻空置房屋面积占房屋总面积的比率。当市场交易以买卖为主且购买者就是房屋将来的实际使用者时,使用者注重的是房屋的服务功能,价格直接体现了使用者对房屋的支付意愿。从卖方角度看,面临的

主要问题是能否及时将房屋销售出去,因为销售时间越长,市场价格变化的可能性越大,价格风险不断增加;同时,空置期越长,管理的费用就越高。因此,在预计销售时间较长时,卖方为了减少风险就可能降低销售价格;相反,空置面积减少,购买者增加时,卖方就有可能提高价格。 2.土地的供给影响房价。土地的供给总量影响着房地产产品供应总 量。土地供给就是可供利用的土地的数量,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所谓土地的经济供给,就是指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经过开发,可为人类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等各种用途的土地的数量。 土地供给是房地产市场基础,土地供给假如是被储备、闲置或者是被蓄意囤积,那么土地供给量只能部分转化为房地产市场的供给。所以这里所说的土地供给总量为有效供给总量。土地供给总量对房地产市场有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影响房地产产品的供给总量;另一方面是影响生产和预期。但影响力的时效不同,对房地产产品供给的影响,由于房地产开发周期的原因,要在1~2年之内才能显现出来,但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却是当期的。由于房、地的紧密关系,土地供给量与房地产增量有着密切关系,土地供给量是房地产增量的基础,他们之间的关系由容积率来反映。 设房地产增量为QR,土地供给量为QL,容积率为F,则有QR=F×QL。 则当容积率不变时,土地供给量与房地产增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区域差异分析常用指标

衡量区域差异的几种方法 一、概述 (一)区域差异的定义 所谓区域差异是指经济区域之间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现有水平以及经济发展可预期的前景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二)国外文献中描述地区差异的定量测算方法。 根据测算指标个数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1]: 第一类,测算单个经济指标的地区差异。在单变量地区差异的测算中,穆勒、赫斯特、史密斯 (W.Molle,Holst.B.van,Smith.H,1980)等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将单变量地区差异分为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分析单个变量的极值,二是分析样本观察值的离散趋势。衡量单个变量极值差异的主要方法有:极值差幅(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额)、极值差率(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率)、极均值差幅(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平均值或平均值与最小值之差额)、极均值差率(即经济指标最大值与平均值或平均值与最小值之比率)、相对差距系数(即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额除以最大值)。分析样本观察值离散趋势的主要方法有:相对平均离差、加权平均离差、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对数变异系数等。这些指标均大于或等于零,当系数等于零时,表示最大的平等,系数值越大,表明地区间差异越大。 第二类,比较两个经济指标的地域分布。研究双变量地区差异,就是比较两个经济指标的地区分布,这种方法通常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一效果系数,二是可分解系数。单一效果系数是比较两个经济指标地区差异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其指标很多,其中以基尼系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它是在洛伦兹曲线(M.o.Lrenz,1905)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单一效果系数还包括两变量的平均离差、两变量的标准差和地理联系率等。 以上是对国外描述地区差异的定量测算方法的概括,下面是就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常常用到的一般用法。 二、测算区域差距的一般方法 (一)变异系数法[2]。

股市操练大全七

股市操练大全七 一、运用K 线技巧知识逃顶 单根K线的识顶: 1.长十字星:上下影线越长,表示信号越强,见顶可能性越大;股价处在高位时出现长十字星,其见顶的概率很大。 2.上档抛压沉重型:射击之星;倒T字线 3.高位多空搏斗型:长十字星,螺旋桨 4.高位虚假下档强劲支撑型:吊劲线;T字线 5.高位虚假强势上涨型:大阳线(注:K 线所处的位置不同其意义不一样,高低位;K线的力度,成交量配合如何,时间跨度有多大) 两根K线的识顶,逃顶 1.身怀六甲-风去突变 2.淡友反攻-黑去压阵 3.乌去盖顶-长驱直入 4.倾盆大雨-暴雨成灾 5.穿头破甲-天狗呑吃 三根K线的识顶,逃顶 1.升势停顿 2.两黑夹一红 3.黄昏之星 4.下跌三连阴 三根以上的K线的识顶,逃顶 1.平顶 2.塔形顶 3.下跌不止形 二,特殊K线识顶,逃顶(不需要经过验证的K线) 1.高位出现高开低走放量的大,中阴线(当日分时线上第一时间卖出,或第二时间,第三时间,实在没有卖出,那么在第二天争取一定卖出) 2.高位出现低开低走放量的大,中阴线 3.在高位出现跌停一字线(买出是以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第一天没有卖出,则在第二天竞价时以跌停价卖出,即使跌停打开上涨,也不能再买进) 4.K线处于特别的状态:外形上特别高大,或上下影线特别长 5.高位无量连续封涨停,回落后换手率特大,主力已经出逃,对它进行战略看空 6.篱笆墙:一组K线的上下影线特别多 7.周巨阳线大于60%,看后面走势,向上还是向下,做好止损,出逃准备 8.月巨阳线:超级型,涨幅大于100%;加速上涨型;叠罗汉型;普通型 三,运用均线技巧识顶,逃顶 1.五周/月均线:上山爬坡形,山坡就是这根均线,只要股价不跌破这根均线或向下弯头,就可以持股待涨,一旦均线被打穿,调头向下,就应及时止损出局。 日K线,周K线,月K线轮流试,找不到这种均线,则这种上涨形态不是上山爬破形。 2.逐浪上升形:5日,10日均线沿着一根时间较长的均线进行上下波动,一浪一浪逐级向上攀升,当日K线收盘价跌破逐浪上升形的底线后,行情即将结束。30,34,50,55,60日均线。 低位买进股票后,在逐浪上升过程结束前应该一路持有,直到上升结束再全部卖出。 3.加速上涨形:整个上涨过程可以分为明显前后两个部分,前面部分属于平稳上涨阶段,后面部分属于快速上涨阶段,均线陡峭的角度向上延伸,在达到一个点时突然出现掉头向下的现象。跌破5日均线为第一卖点,跌破10日均线为第二卖点。 4.三线向下散开:均线组合中的短,中,长3条均线,成伞状向下散开,分粘合向下分散和交叉向下分散。 5.死亡谷:三根均线构成的倒三角形。日,周,月K线都会出现这样的图形。它的出现表示上升行情

中国股市波动影响因素识别的实证研究

中国股市波动影响因素识别的实证研究 摘要:中国股票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股市大起大落,牛熊市反复无常。其中,宏观经济、政策等各种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本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影响股价波动的主要因素,以便为政府决策部门在政策设计和选择有效的调控措施方面提供决策参考,也为股市参与者投资(或投机)策略的制定、实现盈利目标提供依据。 关键词:股市波动;影响因素;识别;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220-02 一、引言 我国股票市场经历了20年的发展,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板块结构逐步优化,政策体系日趋完善,股市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伴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繁荣发展阶段,股价波动乃至过度波动现象仍很普遍。2005年6月,上证综指仅为998点,两年内一路上涨至2007年10月的6124点,涨幅超过500%;然后又连续下跌,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跌幅近半。2010年3月,上证综指下跌了20.14%,创下了1995年以来的当月最大跌幅。但是,股价过度波动时危害是巨大的:在股票价格超涨阶段,大量的资金从实体经济部门流入股票市场,使实体经济中投资严重不足,同时也抑制了消费;在股价超跌阶段,投资者手中的财富大大缩水;在股价超跌的时候,

一般都会发生信用危机,这将给金融系统带来剧烈冲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到底是何种因素影响了股市的波动。 二、文献综述 关于股票市场波动影响因素的探索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从国内外研究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政策、非理性因素与股价波动等方面,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研究者队伍也日益壮大。如国外学者stenius(2000)以1980-1999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了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四个主要的工业国家的金融市场波动性之间以及与工业生产之间的关系。hamilton(1996)认为,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能够很好地预测总体的经济活动。 rigobon,sack(2002),schwarz(2006)检验了美国货币政策对股票 价格指数的影响,得出货币供应量与股票市场波动之间存在显著关系。edrzejbialkowski(2008)对oecd27个国家的股市研究发现政策出台的一周内指数收益方差的政策部分增加了一倍,有过度反应的趋势。mehmetumutlu等人(2010)认为,金融自由化影响政府政策,从而引起股市的总体波动,在新兴市场尤为显著。德朗、施利弗、萨默和沃尔德曼(delong,shleifer,summersandwaldmann,以下简 称dssw)建立了“噪声交易者模型”,引起了对封闭式基金中到底有没有噪声交易者的大量验证。李、施利弗和泰勒 (lee,shleiferandthaler,以下简称lst)在dssw模型基础上提出了

计量经济学论文房价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文房价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我国房价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房地产的稳定发展关乎国计民生。近几年,房地产价格飞速上涨,连创新高。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房价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我国房价快速增长的现象,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房屋平均造价、房屋销售面积和房屋竣工面积四方面入手.依据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对房价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房价受人均可支配收入、房屋平均造价和房屋竣工面积三方面因素影响的结论。 【关键词】房价 Eviews回归分析 一、引言 住房问题关系到群众的安居乐业和切身利益,关系到社区的安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市场体系趋于完善,住房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新动力和消费热点。但是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部分地区房价持续飙升,上涨幅度大大超过经济总体增长水平及其它行业产品与服务的上升幅度。房价增长过快的趋势,不仅极大地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继续平稳发展的一个不稳定因素,房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的问题,对于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写作目的:通过对我国30个省份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对其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统计推断和经济意义上的检验。选择拟和效果最好的最为结论。 二、文献综述 近几年来,我国房价持续上涨,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关于房价上涨的原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组(2004)分析为地价上涨推动多种住房需求旺盛,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消费者预期改变[1]。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联合发布的《2006年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预测我国房地产价格长期趋势是上升的,其原因在于市场需求旺盛;供给结构失调;国家信贷的积极支持;地方政府的推动;缺乏规范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2]。沈悦、刘洪玉(2004)认为如果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只是投机造成,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支持,这种价格上涨会向市场发出错误的信号,造成房地产市场和经济的虚假繁荣[3]。关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方式,梁云芳,高铁梅(2006)通过实证认为我国房地产市场只存在局部泡沫,通过利率来调控房地产市场,成效不大,但是信贷规模的变化对房地产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大形势是积极上扬的,经济一直在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也能做到去旧迎新,不断调整,各个区域的经济差异已经在不断缩小,因此经济增长有质量保证。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呈现一种区域间不平衡的状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也处于不平衡状态,使这种不平衡逐渐变大。国内生产总值与总量的差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差异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是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差异的具体表现。 1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1.1资本因素。资本因素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进行概念界定的因素,但它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一因素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的方面来看,资本要素包含很广,人力、物质、土地等资本都是资本要素的一部分。但是一般意义上都用这一要素的狭义概念,抛去其他内容,仅留下物质这一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物质资本又可以进行划分,其中可以划分出流动性的资本与固定化的资本两种。一般在进行研究时,常常需要用“资本形成总额”这一概念进行衡量,这个数值是取存货增加额的数量与固定资本的形成总额累加而得来。这个概念指的就是这两种计算因素的变动值相加带来的总数在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的表现。1.2劳动因素。劳动因素也是干预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差异也产生较大影响。现阶段的研究一般都是采用就业人数的权衡和分析进行对劳动因素的衡量。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力数值是计算劳动力因素的现实数据。就业人数的计算,一般来说,不仅包括了现阶段有城市中的在岗职工与个体业主、再就业离退休的人员,也包括乡村中的农村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等就业人员。这些具体有工作就业人员的数量相加,可以比较准确地表现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的劳动力具体实际使用情况。1.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推动力量,它不仅促进现阶段国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而且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这一地区经济增长出现差异的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技术这一要素本身具有的特征,可以完整的知道这一要素本身内容的广泛性和可以

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_张建升

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张 建 升 (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04000) 摘 要:利用1998—2007年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的贡献。研究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物流发展差异在不断扩大;物流网络密度、人力资本存量、市场开放度、区域物流政策等因素对区域物流发展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夏普里值(Shapley Value)分解结果则进一步表明,对区域物流发展差异的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省际地域固有因素、人力资本存量、物流网络密度、市场开放度、区域物流政策。 关键词: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夏普里值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06(2011)03-0048-06 On the Disparity and Its Affective Factors on Regional Logistics Development ZHANG Jian-sheng (School of Econo mics and M anagement,Chongqing T hree G orges U niversity,Chongqing404000,China) A 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gional logistics disparity and its affective facto rs with the panel data of30different provinces in China from1998to2007,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disparity in the re-gional logistics development.As is revealed in the study,the g aps betw een the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the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are expanding continuously,and such factors of hu-man capital storage,netwo rk density of logistics,m arket openness and regional logistics policies have remarkable positive effect on the regional logistics development.In the light of the Shapley Value,the paper co ncludes that w hat has contributed to the disparity of regional log istics development can be ranked decreasing ly as,firstly,the local provincial factors,then the human resources storage,the net-w ork density of logistics,the openness of market,and finally,the relevant local logistics policies. Key words:regional logistics;development disparity;the Shapley Value 一、引 言 区域物流是指区域内和区域间的物资流动,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用突出,被喻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已被国内外大量学者所证实。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物流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表示的人均物流业产值由1980年的25.77元上升为2007年的1283.48元,但与此同时,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的差异也在不断扩大,表1数据显示了我国三大区域人均物流业产值、东部与中部、东部与西部以及中部与西部的人均物流业产值差和产值比。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三大区域人均物流业产值都在不断增加,但是,区域间的差距却是在不断扩大:东部与中部地区的人均物流业产值差由1980年的9.39  第10卷第3期2011年7月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0 No.3  Jul.2011

给想由浅入深学习股票的人——读书进阶

给想由浅入深学习的人——读书进阶(添加下载链接) 这个书目早在两年前就答允要写,可一直懒,更或者怕误人子弟,所以拖到今日。惭愧惭愧。 当然,现在写出来的,不代表就不会误人子弟了,至多表示自己变得勤快些吧,这是可喜的:) 书单的模式,我的预想是列出从入门,进阶,提高,直到综合,各个阶段需要读的书,并作相应的注解。 我当年读书时跑了不少冤枉路,如今列一张书单,或许可使后来人走些捷径,不至于浪费了时间。 我是做股票的,所以是从一个想做股票的新手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列书目。不过,因为我是技术分析者,技术分析是相通的,希望此书目对其他交易者,例如期货,外汇等,也有启发。——未济2004.05 (1) 作为一个没有做过股票的朋友,如果现在开始准备做股票了 我觉得第一步要知道做股票的游戏规则,就是怎么玩 记得《专业投机原理》的开篇讲了一个很生动的故事“赌博例” 乔是扑克好手,但他却在一次和农民玩的扑克赌局中输的身无分文 不是农民的技巧有多高,一切只因为乔不了解当地扑克的游戏规则 那么,做股票也是同样的道理 你首先要充分了解整个股票的操作流程和交易规则 越详细越具体越好 例如,怎么买入怎么卖出怎么参与配股,st和非st有什么区别,代星号的st又代表什么意思,具体的成交顺序,交易时间,买入最小单位是1手,卖出可以零碎,1手表示多少股,怎么参与新股配售,各项交易费用,交易者的权利,证券公司对你应尽的义务。。。。。。。 还有很多很多的必备知识,我不再一一举例 反正个人认为 最好能做到象营业部大厅里的咨询小姐那样的了解程度就可以了 对于这些股票交易知识的资料可以问问自己开户的营业部有没有 也可以到网上搜索查找一下 新华书店应该也有这样子的书 不过可能不容易找到

宏观经济因素对股市的影响分析

宏观经济因素对股市的影响分析

————————————————————————————————作者:————————————————————————————————日期: ?

随着当前经济环境的 “复杂化” 使得决定股市趋势的内外因素更为 “多元化” GDP

反映经济基础变量 货币供应量 经济周期 通货膨胀 实际利率汇率与进出口 物价指数物价指数反映的是我国市场环境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反映了整体经济状态税率税率反映的是调控政策的变动 汇率 利率 货币 汇率、利率、货币供应量则反映的是我国金融市场环境

前言 中国的证券市场是当今全球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之一,从中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历程来看,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证券市场才开始萌芽。在经历30年的发展,中国股票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一些欧美成熟市场需要十几年甚至是上百年才能完成的道路。并且在经过2009年的经济危机,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更是成为了广大人民生活理财的重要部分,如何在投资股票市场中掌握好投资机遇,这就需要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因素对股市行情的影响。 影响中国股市的因素有很多,但中国股市对宏观政策尤其敏感,中国的股市更是在宏观经济的运作状况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运作展开的。从根本上说,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的周期决定着股市的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其中经济周期包括衰退、危机、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按照一般常理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股价指数会逐渐下跌;到经济危机时期,股价指数跌至最低点;当经济复苏开始时,股价指数又会逐步上升;到经济繁荣时,股价指数则上涨至最高点。由此看来宏观经济走势影响着股市的波动,但宏观经济走势与股市趋势的变动周期也不是完全同步的。本文将通过宏观经济指标来分析宏观经济对股市的影响,并且结合相关宏观经济数据分析其影响力,并借此为投资者提供宏观经济对股市行情的影响信息,以提高其投资的准确性。

中国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论文

中国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稳定与发展关乎国计民生。虽然从全国总体来看,房地产市场保持健康、快速发展态势,供求基本平衡,但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房价上涨过快、住宅供给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使中国房地产市场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调节作用显得非常重要。而要进行有效调控,得首先识别在各种因素中,到底哪些因素能对房地产价格有影响,哪些因素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力强,哪些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力稍弱等问题。本文介绍了房地产价格一些基本知识,以及房地产价格的特性,并且从定性角度说明了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包括:自身因素、环境因素、人口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国际因素、心理因素。并把这些因素具体的分类为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和其它因素。 关键词住宅价格; 商品房市场; 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 1 房地产价格的特性 房地产包括土地、建筑物、和其它地上定着物三个部分,同时又是实物、权益和区位三者的综合体。房地产的特性主要取决于土地的特性,是以土地的特性为基础的。从房地产估价和把握房地产价值的角度来看,房地产主要有不可移动、独一无二、寿命长久、供给有限、价值量大、流动性差、用途多样、相互影响、易受限制和保值增值十个特性。房地产的特性决定了其价格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与一般物价相比,房地产价格有其自身的特性: (1)价格的基础及表示方式不同。房地产具有不可移动性,可转移的并非是房地产本身,而是该房地产的权利和收益。因此,房地产价格是房地产权利和收益的购买价格。其表示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价格表示外,还可以用租金表示。 (2)形成的时间不同。一般商品价格可以标准化,有比较完整的市场,价格形成时间短且比较容易。房地产个别差异大,缺乏完整统一的市场,价格是在过去甚至将来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价格形成时间长且相对比较困难,评估时必须根据房地产自身的特点和市场状况,进行具体分析。 (3)房地产价格实质上是房地产权益的价格。房地产由于其不可移动性,在交易中可以转移的不是其实物,而是其所有权、使用权或其他权益。故房地产估价与对房地产权益的调查、了解和分析有密切的关系。 (4)房地产价格主要由需求决定,并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个别性。房地产的供给有限,且由于它的位置固定,在一定区域内又具有垄断性,所以难以形成统一的全国市场价格。另外,在同一地区城市内,房地产位置的差别决定了房地产价格难以标准化,个别性明显。 (5)市场结构不同。房地产市场是不完全市场,需求对价格的影响很大,形成的房地产价格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很大。同时,由于房地产的稀缺性,其价格上升的速度要远远高于一般性商品。 综上,房地产价格是由其效用、相对稀缺性及有效需求三者互相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而这些因素又难以定量,且经常处于变动之中,房地产评估

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及策略诠释

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及策略诠释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以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例,运用全要素生产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劳动、资本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计量,并就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的培育与发展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即实行区域金融优惠政策,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 关键词:区域经济资本产出弹性劳动产出弹性全要素生产率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区域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产品与服务总产出量的增加,可以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计量。而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指产出的增加,还要伴随着产出结构的改善和资源配置(投入结构)的优化,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还包括政治、社会体制进步、收入分配的合理化、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区域市场结构的优化、居民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等。 我们认为,要考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找出影响该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应该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如图1所示。 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生产要素的种类及其质与量。其主要作用是形成原始生产要素的供给。斯密认为劳动、资本、土地的数量决定一国的产出。生产要素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投入要素的种类。主要包括:一是资本要素,主要来源于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二是劳动力要素,主要来源于区域内自有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如迁移和打工等因素;三是自然资源要素,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矿产的种类及丰富程度、气候等因素。 投入要素的数量。资本存量的多寡特别是资本增量的快慢,往往成为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其资本形成规模的最重要因素。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投资又全部形成资本的前提下,资本形成规模便完全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及相应的储蓄率,而储蓄率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对应的收入水平。 投入要素的质量。资本要素的质量主要指内涵型资本的形成,即在资本形成

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省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各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计算了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然后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开放程度和人力资本都会对省区域经济差异产生影响。 关键词:区域差异;泰尔指数;差异;实证分析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改革开放以后,省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和水平已经跻身于经济大省的行列。但是,省经济发展与经济强省还有很大的差距,且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省各个城市间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由来已久。区域发展非均衡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或某一地区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它资源,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应当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发展重点区域或重点部门,以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区域发展非均衡理论主要以缪尔达尔的累积循环因果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一外围论为代表。 在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是采用基尼系数、熵指数以及泰尔指数等测算方法对区域经济在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阶段的差异性进行描述(蔡玉倩,2008;培阳,2012;盖美,2013)[1][2][3]。 学者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这些研究

中,一部分是基于全国省级行政的数据,甚至是跨省市的地区数据。周玉翠等(2002)[4]采用人均国生产总值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指标,对全国31个省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省际差异明显增大。夏明(2004)[5]对1980-2001 年我国人均GDP 基尼系数按三区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差距主要来自于沿海与陆地区之间差距。 对于省市部之间的差异问题,蔡安宁(2011)[6]计算了1978—2009年省县域人均GDP的基尼系数,结果表明省区域经济差异总体上呈波动性的扩大趋势。商晓梅等(2012)[7]以省11个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6项重要指标,将省11个市分为发达型市、较发达型市、中等型市和落后型市四种类型,并且这四种类型地区经济存在着较大差异。王少剑(2014)[8]以省88个县域为基本单元,分析了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动态演变,总体差异指数测度表明,省区域经济差异在地区尺度、地级尺度、县级尺度和城乡尺度均表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 另一类是关于区域经济差异形成和变化原因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从生产要素、经济结构和制度环境等方面对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秀秀(2013)[9]研究得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为人力资本、第一产业占比、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政府干预程度。曾淑婉等(2014)[10]通过对我国省区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对省区经济差异的变动具有解释力,且不同组别的省区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不同。王竞梅等(2014)[11]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均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但影响度不同。 既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省区间和经济地带间的差异,对于省市县之间的差异

股市操练大全第一册 K线技术图形识别与练习 黎航

股市操练大全第一册 K线技术图形识别与练习黎航股市操练大全第一册 K线技术图形识 别与练习黎航 股市操练大全第一册-K线技术图形识别与练习--黎航--上海三联书店-黎航"购买地址:" 长期畅销的技术练习书籍。许多投资者炒股失利,并不是股票书看得太少,也不是股市盘面研究不够,其真正的原因是缺乏一个必要的强化训练过程。这个道理很简单,股市如战场,不经练兵直接上战场,失利也就在预料之中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组织了有关专家和操盘手,为投资者精心设计、编写了国内第一本股市强化训练习题集。本习题集将股市基本分折、技术分析、心理分析融为一体,并兼有学习、练习的双重用途。作为学习,它强调了在学中练、练中学。每章开头都有股票操作要点知识介绍,以及像K线、技术图形一览表等可供读者速学、速查之用,而且本书的练习和参考答案放在一起,读者做练习碰到困难,即可直接把它作为股市技巧知识介绍来阅读。作为练习,它为股市每个操作方式都设计了单项练习题,每一种操作方式都安排了系统的强化训练方案,每一章结束都附有测验题供读者自我考核检查之用。本书设计的思路、内容、方法具有独创性,书中所举的实例都源于沪深股市,因而对投资者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和指导性。本书资料翔实,语言通俗易懂,方法简便实用,机票,它既可作为新股民学习股市操作技巧的入门向导,又可帮助老股民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操盘水平,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股票操练实用工具书。本书特点?独创性开创股市操作强化训练之先河,运用一课一练、综合练习、AB卷测验等方式对投资者进行全方位强化训练。?翔实性资料翔实,信息密集。源于沪深股市,真实可靠。书中所有资料、图例都来书中的案例之多为同类书之最。?实用性书中每一项内容、每一道题都是针对实战需要设计的,它是一本专为广大中

中国房价过高的原因与对策

中国房价过高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房价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一路飙升,成为了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居高不下的房价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居民已经买不起房子,社会矛盾不断增加。虽然国家也开始着手政治高房价,但是效果依然不明显。 关键词:房产房价持续增长 一,原因 1、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供给严重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住房制度改革发展,我国住房供应结构失衡,住房供应高度市场化,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供给严重不足。尽管近些年住房政策不断调整完善,城市住房供应层次与住房保障手段仍然单一,尚未做到住房供给与保障的全民覆盖。面对高房价、低收入的基本国情,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保障对象覆盖面狭窄,大量城市中低收入家庭被推向商品房市场,催生了不在保障之列又无力购房的庞大“夹心层”群体。 2、垄断造成疯涨 我国住房的供给途径很少,住房的市场供给几乎完全被开发商所垄断,开发商建造房屋是一种商业行为,拿地建房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房地产开发商联合起来操控价格,在涨价上保持高度默契,垄断使房产开发商谋求暴利,置社会和谐、稳定于不顾。面对这种局面,购房者不得不拿出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资金来购买房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房价的疯涨。这也是造成房价疯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3、商品房供应量少 商品房供应量少的原因比较复杂。从供求关系看,主要有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土地及城市资源有限,开发商大量囤积土地、内部自购住房、捂盘惜售等原因。加上刚性需求与投资需求旺盛,致使商品房供不应求;从开发成本角度分析,高度市场化的“招拍挂”土地供应政策、繁杂的税费提高了开发成本,抑制了部分开发商的拿地冲动;从政策角度分析,商品房供应的“不限外”政策、被无限放大的投资品属性和地价涨则房价必涨预期,致投资购房比例远超国际警戒线的15%;从市场角度看,保障房和商品房开发建设全部推给开发商,其他建房形式都受政策禁止与限制,开发商寡头垄断必然会推高房价。 4、我国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发展,国民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也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这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居民要到城市里居住,由此带来的购房需求是现在购房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也是造成房价疯涨的主要客观原因之一。 5、不理智抢购造成涨价、游资炒房造成涨价 投机性和投资性群体的大面积炒作,是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核心力量。住房价格不仅由其生产成本决定,而且还在更大的程度上决定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关系,购房者的不理智抢购行为,推动房价高涨。购房者面对连续攀升的楼价,抢购完全处于无奈。客观上造成地产火爆繁荣的虚假局面,地产商以供不应求为理由,趁机大肆抬价。消费者、投资者盲目追涨的从众心态,令大部分民间资本投向房地产领域,在各地疯狂抢购,伺机抛售牟取暴利,或者出租以赚取租金,从而导致房价疯涨。因此,我们可以说消费者、投资者的不理智抢购是导致房价疯涨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河北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河北省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各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计算了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然后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开放程度和人力资本都会对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产生影响。 关键词:区域差异;泰尔指数;差异;实证分析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改革开放以后,河北省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和水平已经跻身于经济大省的行列。但是,河北省经济发展与经济强省还有很大的差距,且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省内各个城市间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由来已久。区域发展非均衡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或某一地区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其它资源,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应当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发展重点区域或重点部门,以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区域发展非均衡理论主要以缪尔达尔的累积循环因果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一外围论为代表。 在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是采用基尼系数、熵指数以及泰尔指数等测算方法对区域经济在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阶段的差异性进行描述(蔡玉倩,2008;陈培阳,2012;盖美,2013)[1][2][3]。 学者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一部分是基于全国省级行政的数据,甚至是跨省市的地区数据。周玉翠等(2002)[4]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指标,对全国31个省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省际差异明显增大。刘夏明(2004)[5]对1980-2001 年我国人均GDP 基尼系数按三大地区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差距主要来自于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差距。 对于省市内部之间的差异问题,蔡安宁(2011)[6]计算了1978—2009年江

证券投资分析实训报告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期末综合实训报告系(部)国贸学部 课程名称证券投资分析___ 学生姓名杜鸿章 学号 专业金融证券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六日

《证券投资分析》实训报告

三、使用仪器、材料 手机、电脑等各种信息查阅工具; 同花顺、大智慧、广发证券至强版等相关软件; 《证券投资分析》、《期货市场技术分析》、《道氏理论》、《中国股市操练大全》等相关书籍 四、选股步骤 1证券交易品种和代码信息的收集与熟记 1.1成功收集了我国上市证券种类信息 1.2成功收集了我国上市证券数量信息 1.3完美地掌握了证券代码的熟记、识别、查询 2证券软件的使用 2.1启动一台可以使用的联网的计算机,打开同花顺证券投资软件? 2.2成功登录后,打开模拟交易系统 3开始证券投资分析实训——选取股票步骤 3.1分析——当日涨幅排行榜中显示的条件: ( 1 )当日排行榜第一板中,如果有5只以上股票涨停,则市场是处于超级强势,大盘背景优良。此时短线操作可选择目标坚决展开。 ( 2 )第一板中如所有个股的涨幅都大于4%,则市场是处于强势,大盘背景一般可以。此时短线操作可选择强势目标股进入。 ( 3 )第一板中如果个股没有一个涨停,且涨幅大于5%的股票少于3只,则市场处于弱势,大盘背景没有为个股表现提供条件。此时短线操作需根据目标个股情况,小心进行。 ( 4 )第一板中如所有个股涨幅都小于3%,则市场处于极弱势,大盘背景不利。此时不能进行短线操作。 个股涨跌股只数的大小对比显示的条件: (1)大盘涨,同时上涨股只数大于下跌股只数,说明涨势真实,属大盘强,短线操作可积极进行。若大盘涨,下跌股只数反而大于上涨股只数,说明有人在拉抬指标股,涨势为虚,短线操作要小心。 (2)大盘跌,同时下跌股只数大于上涨股只数,说明跌势自然真实,属大盘弱,短线操作应停止。大盘跌,但下 跌股只数却小于上涨股只数,说明有人打压指标股,跌势为虚,大盘假弱,短线操作可视个股目标小心展开。 大盘涨跌时成交量显示的条件: 大盘涨时有量,跌时缩量,说明量价关系正常,短线操作可积极展开。大盘涨时小量,跌时放量,说明量价关系 不利,有人诱多,短线操作宜停或小心展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