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考研历年真题答案与解析:新闻传播

考研历年真题答案与解析:新闻传播

考研历年真题答案与解析:新闻传播
考研历年真题答案与解析:新闻传播

考研历年真题答案与解析:新闻传播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

1、公共服务广播

解析:这个概念在许静《传播学概论》一书中有。

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播事业开始发展的时期,在美国建立全国性商业广播网的同时,在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英国,开始建立一种“公共服务广播”网。这种“公共服务广播”以BBC为代表,是一种由法律规定,且普遍由公共基金(通常是广播或电视拥有者支付的使用费)所管理的系统。与自由主义理论所强调的个人权利、消费自由即对市场力量的重视不同,公共广播体系最为重视的是社会需求或公民集体需求。它具有广泛的编辑和运营的独立权。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媒介系统必须符合特定的条件,包括公共财源和高度独立于政府。它们运作的一般原则,就是满足社会和人民的传播需求,来为公共利益服务。后来在美国,也出现了一些由观众自愿赞助构成的公共广播,它们被赋予推动特定文化发展的目标。

没有一种普遍接受的广播理论存在,但是存在着一些通过公共所有权和管制才能实现的目标。英国BBC由政府任命的一个公共委员会负责管理,遵循八大原则:一、地理覆盖广泛性,包括传送和接收的普遍性;二、提供各种口味、利益与需要,满足所有的意见和信念;三、为特定的少数提供服务;四、关注民族国家的身份认同和社区发展;五,保证广播独立于政府和利益集团;六、鼓励公众的直接资助而不仅仅是广告商的赞助;七、鼓励节目之间的竞争,但不仅仅是抢夺受众;八、鼓励广播自由。公共服务广播总体上追求围绕公共利益来提高服务质量。他们在追求节目多样化的同时,也注意服务于国家政治和文化利益,在有冲突的议题中,保持平衡与不偏不倚的角色。

2、嵌入式报道

解析:这个概念应该算是新闻领域中的,需要平时知识的积累。

答:"嵌入式"报道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把记者编入军队的作战单位中,让他们与部队同吃同住,就地发稿。"嵌入式"报道方式在美国战争史上并不陌生,它最早的表现方式为随军记者。其后,这种独特的报道方式,在与美国相关的一系列战争中得到了极大的承袭与发展。

3、Blog

解析:这是热点题,关于新媒体的名词,与社会化媒体、自媒体等概念有一

定的联系。如本题中最好可以顺带提及一点自媒体、社会化媒体的内容。这会让评卷人看到你的知识丰富饱满,又很强的系统性。到现在博客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关于它的讨论众多,后几年的真题很多大题都是关于博客的。很重要,大家在复习时,最好对它进行系统知识的归纳,包括概念、特征、优势、传播学理论的解读、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等等。相关概念:RSS、即时通讯、维客、搜索引擎、SNS

答:Blog的全名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而Blog的使用者被称为Blogger。将Blog引入中国的方兴东将其音译为博客,既指这种网络媒体工具,也指其使用者,港台地区也称网志或部落格。一般认为,博客是一种借助网络平台,以文字和图片表达思想、记录生活,以网络链接和RSS订阅传播,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博客网站成为个人出版物的集合体,也够成了网络世界中个体和群体沟通、互动交流的公共平台。

1998年一个深夜,德拉吉在其个人网站上披露了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白宫密闻,这篇网络日志引导着未来半年内整个美国的舆论走向,也预告着一场更大网络风暴的来临——博客。从传播学角度看,Blog被视为继Email、BBS、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前三种交流方式所构建的网络世界的交流模式是一个个离散的点,缺乏长期的系统性。BLOG的技术原型可以说是简化的BBS和个人空间的组合,博客以一个个人日志的链接文本形式存在,在时间维度上持续,可以回溯,因而表现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个体。

BLOG代表着新闻媒体的版本,即个人媒体(We Media)或叫自媒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博客是自媒体的母体和发展平台,博客的发展推动了自媒体的长足进步。

4、横向兼并

解析:本题算是媒介经济学领域的,与现在很热的的媒介融合和大媒体产业有相关性。

答:横向兼并也称水平式合并或横向合并。生产和销售相同或相似产品、或经营相似业务、提供相同劳务的企业间的合并,如美国波音收音机制造公司与麦道收音机制造公司的合并,法国雷诺汽车制造公司与瑞曲伏尔汽车制造公司的合并,均属横向合并。

横向兼并的主要目的是把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联合起来,组成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效益;或利用现有生产设备,增加产量,提高市场占有率,与其他企业(或企业集团)相抗衡。

从整个国家看,过度的横向合并会削弱企业间的竞争,甚至会造成少数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牺牲市场经济的效率。横向兼并的企业都是直接的竞争者,这

种兼并必然导致市场竞争者数目的减少,因而横向兼并一直受到美国国会1992年发布的《横向合并指南》的严格限制,属于反垄断法的重心。

5、数字电视

解析:05年的这四道概念解释都是业界新出现的专业名词,难怪有人大呼变脸呢,后几年的真题也延续了这个风格,对新名词,尤其引起广泛讨论的新名词要多加留意。相关概念:IPTV、手机电视。

答:数字电视是指电视信号的处理、传输、发射和接收过程中使用数字信号的电视系统或电视设备,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的全过程。其具体传输过程是:由电视台送出的图像及声音信号,经数字压缩和数字调制后,形成数字电视信号,经过卫星、地面无线广播或有线电缆等方式传送,由数字电视接收后,通过数字解调和数字视音频解码处理还原出原来的图像及伴音。因为全过程均采用数字技术处理,因此,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

数字电视包括卫星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和地面数字电视。面前我国推行的电视数字化主要是有线数字电子化。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传播学理论很多都是来自其他社会科学的成果,举两例,并简要说明之。

解析:这题是属于传播学史论部分,在罗杰斯的《传播学史》和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中都有,不过语言当然要自己整理组织的了。所以说题目不能光靠背就能做出来的,所谓融会贯通,大家要好好体会。不妨直接回答一个芝加哥社会学派。这题很宽泛,你哪一个理论更熟一点,就用哪个理论。

答:现代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二十世纪初的两次世界大战,随着大批欧洲流亡学者开始在美国社会科学领域崛起,源自欧洲大陆的实证主义社会学派、精神分析理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观成为传播学乃至整个美国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基础。美国本土社会科学领域在实用主义精神的指引下,探索出了经验-功能主义的传统、与由“三论”奠定的控制论一起构成了传播学派的传统学派;同时,法兰克福学派肇始的批判传播观结合世纪中叶形成的结构-符号学方法论,成为与经验学派对立的传播学流派——批判学派。具体来说,传播学的背景学科有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信息科学、政治经济学等等。例如:

(1)传播学与社会学的联系是很明显的。传播学在其形成和发展中不仅吸取、借用了社会学的一些理论,还承袭和引入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如调查方法、统计方法)。

芝加哥社会学派对传播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芝加哥社会学派为传播学的初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首先,在传播学理论上,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建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他们认为,人类和社会的存在,都需要传播。他们攻击对于人类行为的直接解释,取而代之的是符号互动论的观点。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类通过与其他人的互动来认识他们自己是谁,人们借助于与他人的人际传播而建立意义。同时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各种城市问题而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一种可能手段。芝加哥学派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进行了关于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的佩恩基金研究,这些研究为许多后来的传播效果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早期的模式。同时,它也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

再次,在传播学研究方法上,杜威确立了实证哲学,相信科学实验能够为人认识世界提供基础。芝加哥社会学派为美国社会学的研究奠定了经验的基础,赋予美国社会学一种应用和改良的影响,并开展了早期的传播学效果研究(关于电影对儿童影响的佩恩基金会研究)。

除了芝加哥社会学派之外,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家莫顿对传播学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传播学从社会学那里继承了不少理论,如大众社会理论等,在研究方法上也有继承,如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等。

(2)传播学许多理论也来源与心理学。霍夫兰所从事的以态度改变为核心的说服研究,采用了20世纪早期社会心理学的“学习论”为基本框架。学习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了解和认知形成对某种对象的特定态度,亦即态度形成和改变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该研究采取了实验心理学的前后比较法和实验控制法。霍夫兰从传播者特性、讯息的内容和结构、受众的反应模式等方面探究传播与说服之间的关系。《传播与说服》一书是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说服研究也有力地证明了大众传播效果的有限性。实际上,霍夫兰本人是一个社会心理学家。

另外,早期的“刺激-反应”模式、认知失调理论、沉默的螺旋等理论;控制实验法、投影技法等等都是传播学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继承。实际上,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守门人、中介者和受众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也是人们想了解的,这也使得心理学研究更具有现实感和实用性。这两者的相通之处就在于传播心理。

2、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很多国家都放松了对电子媒体的管制,简述这个现象背后的理念以及造成的后果。

解析:这题有一定的难度,要对各国政策和世界格局有一定了解才行。据前辈分析,关注西方媒体,是北大研究的一个风格,此题可能是陈昌凤老师所出。但现在陈昌凤老师已去了清华,建议大家多关注一下从清华新来的陆地老师。

答:1996年美国通过《电信法案》,放宽对媒广播所有权的规范,解除对有

线电视的管制,要求进行电视内容分级。该法案放宽了对媒介所有制的限制,旨在鼓励竞争;打破电信业、传媒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壁垒,允许相互渗透;同时,限制暴力、色情等低俗的内容的传播。

《1996年电信法》制定的背景与信息高速全球化有着直接的关系。1994年美国政府正式发表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方法和途径。大幅度放宽媒介所有制限制的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建设信息高速公路须要巨额投资,美国政府的基本方正是这笔资金不由国家预算提供,而主要从民间企业筹集。而之前的反垄断法和保障“意见多样性”原则使得美国的大媒介在所有制、企业兼并和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方面受到严格限制。因此,为了调动大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一个必要选择就是放宽限制,或说是一个交换条件。第二,所有制限制的缓和,也是当时美国广电政策决策人中“市场原理派”得势的一个必然结果。众所周知,美国广播电视事业实行的是私有企业制度,但由于使用的电波频率是属于全国国民的公有财产,是有限稀少的资源,因此它既不同于一般生产物质产品的产业,也不同于报刊等印刷媒介,而是一种承担公共义务的特殊许可事业。《1934年通信法》专门规定了“公益、便利与必要性”条款,根据该法成立的联邦通信调查委员会(FCC)主要依据“公益原则”对广播电视产业进行管理,美国司法部也基于反垄断法对广电公司的所有制和兼并情况进行监督。按“公益原则”的观点,联邦政府应该在广电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7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原理”观点的出现,这种认识逐渐开始弱化。“市场原理派”认为,在政府直接干预广电政策和控制广电产业的情况下,与高昂的管理成本相比,产业结合消费者所得到的利益要少得多;为了保障产业界和消费者的利益,应该把政府的控制管理减少到最低限度,充分发挥“市场原理”(即竞争)的作用。进入80年代以后,“市场原理”派在议会和FCC中逐渐占据优势,美国对广播电视产业开始实行管制缓和的政策。《1996电信法》可以说是这一系列缓和动向的必然归结。

然而,由于该法打破了媒体间壁垒并大幅度地放宽另外对媒介所有制的限制,美国广播电视事业发生重大结构变化也不可避免。一个必然的趋势是集中和垄断的程度将越来越高。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美国能有那么多大型媒介公司,如迪斯尼、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等等。

同时,《1996电信法》也使美国能在21世纪继续在全球保持主导地位,因为只有超大型的垄断企业才能席卷和垄断世界市场。从这个意义上,以扶持和培养超大型媒介企业为宗旨的《1996电信法》,也可以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但是,作为新闻、信息和言论重要工具的传播媒介诶,其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不可避免的会激化国内矛盾。

96电信法的制定虽然是美国国内广播电视事业制度的改革,但美国作为一个传播大国,它的传播制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世界各国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着超大型多媒体综合垄断企业的出现,美国传播业在开拓世界市场方面有很多

大的举动,各国都必须采取对应措施。几乎与美国同步,英国政府也提出了新的广播法案进一步缓和媒介所有制。

3、指出下列媒体哪些是电子大众媒体,并解释理由。

中国电信(电话) 北京电视台中国移动(手机) 新浪网站

解析:这是从新媒体的角度来考察大众媒体的概念,也就是网络媒体和新媒体的新的传播特征对传统大众传播定义的挑战。在最后,最好能提出适用于新的数字媒体特性的大众传媒的定义。

答:传统理论对大众传播的定义是,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其特点是:一、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二、大众传播是运用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活动;三、大众化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四、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五、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六、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能进行大众传播的媒介组织就是大众媒体。中国电信(电信)主营的通话业务,通话是一对一的小群体的传播。其传播内容是私人性质的,所以针对的对象不是一般大众,而且也不是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北京电视台主营向广大观众播出各种电视节目,其传播者是从事信息采集和编辑加工的有组织的专业人员,其电视节目制作和传播的技术都是大量生产和复制的;其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一般的大众,任何有电视设备,在信号范围内的人都能成为北京电视台播出节目的观众;其播出的节目既要起舆论引导作用,具有其文化属性,也要进行商业化的竞争,具有商品属性;而且由于反馈信息非常困难,所以只能进行单向传播;由于经营北京电视台必须要有广电的牌照,所以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利用北京电视台传播信息的。北京电视台的播出信息是经过严格把关的,受到政府的监管,并起着舆论监督的作用。所以,北京电视台的信息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中国移动(手机)目前主营的仍然是通信业务,跟中国电信一样,是以一对一的人际传播为主的,所以不是大众媒体。

新浪网站是数字化新媒体。网络媒体由于其是数字化信息的载体,与传统媒体的模拟化信息有根本性的差别,所以传播呈现出很大的差别。网络媒体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媒体可谓是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是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媒体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为一体。网络媒体的传播具有更新速度更快、

信息量大、多媒体、具有全球性和跨文化性、检索便捷、超文本、交互性、低成本低门槛的优势。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也导致了需要对传统的大众媒体需要重新进行定义。实际上新浪网站应该算是一种大众传媒。因为它也能实现大众传播的各种社会功能和影响,如提供信息和娱乐、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社会文化传承的功能。然而,与传统的模拟信号的媒介相比,数字媒介在单向性和制度化这两点上很不一样。数字媒体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目前受到的监管不多,但这些并不影响新浪网站发挥特作为大众媒体的功能。

所以,在新媒介环境下,大众传媒体应该被重新定义。实际上现在对大众传播的定义的认识是大众传播的特点变为只包括前四个特点,而删去了后面单向性和制度化这两个特点。

4、简述网络中的“把关人”机制。

解析:这题是考查大众传播理论在网络传播和新媒体环境下的适用性。这个主题下的知识点一定要好好掌握,因为这是网络传播和新媒体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网络媒体的把关特征是基于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与传统媒体的不同),实际上也是考查对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的掌握程度,并在此认识基础上对于网络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宏观考量。与本试卷最后一道论述题有一定的重合部分。可以先谈网络媒体的特性,再谈把关机制,最后在这些基础上对网络把关进行拓展。

答:网络媒体由于其是数字化信息的载体,与传统媒体的模拟化信息有根本性的差别,所以传播呈现出很大的差别。网络媒体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以其信息的传播具有更新速度更快、信息量大、多媒体、具有全球性和跨文化性、检索便捷、超文本、交互性、低成本低门槛的优势,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传统大众传媒之后的“第四媒介”。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自由,网络媒体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网络的互动性使人们自由转换角色,受众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提供传播信息,这种传播结构的变化,使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在网络世界遭遇巨大的挑战。

“把关人”理论是由传播学理论的奠基人卢因于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首先提出的。“把关”就是传播过程中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的行为。“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他指出,社会上存在大量新闻素材,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介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传播学认为“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把关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

从大众传媒内部来看,在新闻的提供、采集、写作、编辑和报道的全过程中存在着的许多把关人中,编辑对新闻的取舍又是最重要的。

因此,要想实现网络中的把关,必须注意一些新问题:一、应该对信息的发布施加延迟发布的控制,必须对相关不良信息进行过滤;二、由于网络互动性强,版主等把关人很多时候是作为参与者出现在网络媒体中的,因此这些把关人必须注意与网络参与者就某些把关行为达成一定的共识;三、由于网络信息的来源多样,虚假信息相对传统媒体会更多,因此,把关人必须严格对待相关信息,延迟发布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核实;四、应该注意对网络媒体的与舆论引导,防止网络成为不良舆论的温床,等等。

三、论述(每题30分,前二题必做,后二题选做一道)

1、就别斯兰人质事件,从大众传播功能的角度,评中国媒体(包括港澳台)的表现。

解析:这题是以一个事件为引子谈媒介的功能,与2009年的简答题中的“结合四川地震中媒体的相关表现,谈谈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功能”有相似之处。由于本题所提及的事件资料不好查,所以这里我只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部分。

答: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提出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有三个方面(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

功能。赖特提出“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包括两方面:一是警示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2)解释与规定——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价将对人们的视线集中某些特定事件,社论或评论也都是有明确意图的说服或动员活动;解释与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其含义与拉斯韦尔的社会协调是一致的。(3)社会化功能——现代人的社会化过程既是在家庭、学校等群体中进行的,也是在特定的众传播环境中进行的。(4)提供娱乐——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真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有三个功能(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总结来说,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文化传递功能;4、娱乐功能;5、经济发展功能。这些功能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从宏观而言,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主要表现在:

1、大众传播媒介易混淆"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媒介环境),大众对媒介过分依赖,而媒介带来的事实只是部分再现生活情景,不能代表一种社会趋向,若被人利用则会造成不良后果。

2、麻醉精神,过度沉溺于表而信息和通俗娱乐中,沉醉在虚幻满足中,失

去社会行动力。

3、信息的大量涌入造成信息过量,使人们对信息产生冷漠态度。并促长了"社会服从主义"削弱公众的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把人变成顺从现状的单面人。

4、媒介以廉价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

5 大众文化过于通俗使观众、读者,观众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下降了。

6、电影电视作品中,大量的暴力血腥、色情内容和场面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影响观众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7、卫星直接电视的发展,扩大了节日覆盖范围,带来了跨文化传播中国家主权问题,对社会制度构成潜在威胁。对第三世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造成冲击。

2、用经验学派的范式,说明何为定性研究。

解析:这一题是研究方法的题目,而且把定性研究限定在经验学派的范畴中,主要谈谈经验学派使用过的定性研究方法即可。由于是在论述题中,所以要尽量多写,谈谈定性研究的概念,介绍一下各种主要的定性研究方法,特点、优劣势,将之与定量研究进行比较,甚至还可以介绍下用定性方法研究的具体事件。

答:传播学研究方法包括实证和思辨两种。实证方法又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两个体系。定性研究是探索性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是通过不断的采集和积累事实来发现理论结论,其过程基本是一个归纳过程,即先积累事实,后进行推论,其研究目的是理解事实。传播学定性研究主要来自于人文学科如文学、语言学、符号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传统。定性研究的结果回答“为什么”、“如何”、“可能的答案有哪些”这样的研究问题。定性研究有三个标准:首先,定性研究是站在被研究的人们的角度,描述和分析人和人类群体的文化和行为;第二,定性研究强调对所研究的社会背景作出全面的、整体的理解;第三,定性研究的研究方法是灵活而可重复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站在被研究者的立场,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出发,来描述和分析人们的认识、行为、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等。

定性研究方法系统,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借助于理论范式,进行逻辑推演,并据此解释假设的命题,最后得出理论性的结论。其程序为:资料收集——分析定性资料——分析程序(分析归纳、建立理论)——得出定性研究报告。包括人文科学定性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方法。

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类:一、话语分析。它是符号学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以符号学为其总体学术背景,以语言学和类语言学文化探索为其主要研究领域,以跨学科的综合性为其基本方法论特征。二、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有两类,一类强调的是文本本身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力量,通过研究者的解构,将其解释出来。另一类研究者关注的是文本和读者的互动,这是因为读者具有主动解读文本的能力,也因为文本具有多义性。三、民族志方法。研究者通常采取参与式观察的方式,深入到特定团体的生活中,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从而询问或观察所发生的事件,然后从内部观点对其意义做出说明。四、焦点小组访谈法。它一般由一位训练有素的主持人组织,引导6~12人的一个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展开自由讨论。五、投影技法。它是一种无结构的非直接的询问方式,可以鼓励被调查者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动机、信仰、态度或感情投射出来。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虽同属于实证研究,但两者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定性研究在收集事实资料时并不明确是要的出什么结论,或说没有具体假说,当资料收集到一定时候程度时,研究者从资料分析中获得结论。而定量研究是建立在假说的基础上,根据证明假说的需要有目的的收集事实,以对假说进行证明或证伪。再次,在收集事实方面,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观察和文献分析,定量方法主要是调查和实验。但是,当事实收集后,加工和整理事实的方法都是相同的。两类研究均依靠比较和类比、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来处理事实。

3、从张艺谋的申奥8分钟片及电影,谈谈文化工业的问题(这题因为本人没选所以题目记得不是很清楚)

解析:这是一道批判学派理论的题目,可以先介绍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再结合张艺谋的电影谈谈对文化工业的运用及意义,同时又可以结合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谈谈文化工业的正面性。在这个主题下,明显是要从两个方面来说,既要对之进行肯定,又要进行批判。

答: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从音乐研究出发,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主张用“文化工业”代替“大众文化”来表示现代大众传媒及其传播的流行文化。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产品不是艺术品,而是商品,它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市场上销售的可替代的项目被生产出来,其目的是为了交换和实现商业价值,而不是满足人的真正的精神需要。概括而言,文化工业这个概念的批判性含义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文化工业以艺术为名,兜售的其实是可以获得利润的文化商品,使大众的闲暇时间变为一种被剥削的劳动;其二,文化工业具有很浓厚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人们忘乎所以的享受文化快感时,隐秘的操纵了人们的身心乃至潜意识活动。它是一种使得控制变得更密不透风,使政治秩序变得更坚固的“社会水泥”。这个概念暗示了现代大众文化的本质属性,表明它不过是商品生产与消费的体系。

而同为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的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文中指出,生产技术的变革会对艺术生产和对艺术作品的接受产生巨大的影响。现代生产技术对艺术的最大影响就是机械复制技术所造成的变化。然而,他并不是以

线性的进步来衡量复制艺术,而是对机械复制艺术持有一定的积极态度。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艺术具有一定的解放意义,它打破了传统的崇拜性的权威艺术,取而代之以大众反应得更为民主的“流行文化”,开启了从“氛围文化”向“民主文化”发展的进程。在“民主文化”中,意义不再是被看做独一无二的,而是被质疑的,意义产生于消费,而非生产方式(这一点,本雅明和阿多诺的观点截然相反)。本雅明的这些观点对后来的文化理论和通俗文化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具体怎么谈,大家结合好自己掌握的材料,既要运用批判学派的观点批判把文化工业把文化作为产品的危害;另外,也要肯定文化工业的进步性,阿多诺过于精英的立场。

4、谈谈网络媒体对传播理论的影响。

解析:这题包含的东西真够多的了。建议对这类网络传播和新媒体方向相关的题目,大家最好看一下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谢新洲主编的网络传播丛书。这题包括一个完整的体系,就是谈网络环境下,传统传播理论的适用性和带来的变革。

答:网络媒体由于其是数字化信息的载体,与传统媒体的模拟化信息有根本性的差别,所以传播呈现出很大的差别。网络媒体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媒体可谓是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是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媒体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为一体。网络媒体的传播具有更新速度更快、信息量大、多媒体、具有全球性和跨文化性、检索便捷、超文本、交互性、低成本低门槛的优势。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在传播理论中,拉斯韦尔的“五W线性传播模式”虽然被后人一再补充、发展但其构成依然包括传播研究的五个方面,即传播者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传者研究和效果研究。这是基于大众传播的特征,即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信息的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最大特点是遵循“大数”原则,根据有限的不精确的反馈信息和传者对公众需要的估测及传播政策的要求,传送出被认为是适合大多数受众需要的信息。而互联网所具有的传播特点和功能则完全打破了这个线性架构,从而导致传播理论必须考虑新的概念和命题,组织新的框架体系来解释网络传播的传播性质。在传统的传播学理论中,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动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我们把它们成为大众传播者。而网络传播中传播和接受信息几乎是同时完成,传者和受众在瞬间就能进行角色转换。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又可以都是受众。受众

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控制信息,并参与到信息的提供和传播之中。可见,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已经无法合理地解释网络媒介,网络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开放性的非线性传播样式。所以,传播学需要新的理论模式。

另外,在控制研究领域,网络媒体由于其在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各种实实在在的社会控制几乎无法做到。由于网络传播容量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仅从技术上来看,要想控制网络传播都是不可能的。每天互联网上都会有成百上千的新网站出现,要想控制每一个网站对信息的传播完全只是空想。国家无法对其进行审批登记,也无法用经济力量对其进行控制(因为建立一个网站的资金非常之少),甚至要想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的传播,都不可能完全做到。像艳照门事件、人肉搜索等一系列事件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就足以说明要在网络上进行社会控制是何等困难。在网络上,信息传播的自由化,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这种自由性,不仅对传播学理论提出而严峻的挑战,而且也给原本社会既定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网络信息的真实性、网络版权问题,在法律上仍属于真空地带。在网络传播中,新闻媒介新闻发布的垄断地位将不会消失,但大众传媒作为新闻信息的唯一发布者的地位将逐步减弱。同时,舆论导向的难度也加大了。

传播效果研究面临新课题。许多分析大众传播媒介影响受众有限性的理论,也在相当程度上是研究受众的,为分析现在的互联网用户提供了理论基础,如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等等。就认知和心理结构而言,每个人的个性都与其他人不同,如选择性理论。所有这些理论原来都不是为研究网络传播准备的,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网络的虚拟化、用户的创造性、信息过载对人的思维和心理的影响等新显现的问题。在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总是被动的接受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然而,在信息社会里,网络传播可以改变受众的地位和角色。有条件的受众不仅将从被动的接受信息变为主动的接受信息,进而发展成为主动地报道甚至是发布信息。

“沉默的螺旋”假设中起重要作用的“从众心理”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是认知失调,而从众是减少失调的一种有效办法。但在网络中,网民身份往往是匿名的,且多数群体并不稳定,因此,网民在这样的群体中,如果感到失调,可以通过转换群体的方式来逃离让他感到失调的环境。因此,相对来说,从众心理发生的几率更少一点。另外,网络技术使得人们的交往能力得到扩展,交往空间也极大扩展,因此消除孤独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这时,受众采取的往往不是消极的从众措施以保护自己,而是积极的在网络上寻找同盟军。网络时代被认为是一个尊重个性的时代,它更承认人们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所以相对来说,传统的从众心理可能会表现得弱一些。网络社会将是一个舆论更分散的时代。

对“议程设置”理论而言,主流媒体不会放弃其议程设置的功能,但由于网络媒体的同时存在,使得传播者更加多元和难以控制,限制了“议程设置”的效果。同时,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

总而言之,网络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媒环境,传统的传播理论无法完全用来解释网络媒体的传播,必须要进行重新的研究和修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