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本初二八年级语文上课内外文言文试题汇编精华题【含答案】

部编本初二八年级语文上课内外文言文试题汇编精华题【含答案】

部编本初二八年级语文上课内外文言文试题汇编精华题【含答案】
部编本初二八年级语文上课内外文言文试题汇编精华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外文言文复习汇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

B. 必先苦其心志其如土石何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而山不加增

D.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渔者歌曰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 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舜发于畎亩之中

D. 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

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行拂乱其所为

B. 改容式车

C. 往之女家

D.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对选文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一连用六个事例,举例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B. 此文先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C. 本文认为影响人才成长的因素有主客观两方面条件,分析明确。

D. 此文说理爱用排比句,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论辩气势和说服力。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 文章先从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意识的危害性。

C. 文章开头先用六位明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D. 文章最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6.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作者又从人客

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

B. 论证严密,首先从国家灭亡之理说起,再论造就人才,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了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又进而论证了忧患对于国家生存的意义,从而得

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由个人推广到国家,论证深刻。

D. 这篇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并对论点进行了解说,阐述全面深刻。

【答案】

【小题1】D【小题2】B【小题3】A【小题4】A【小题5】B

【小题6】C

(甲)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是()

A.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B.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C.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D.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8.下列加下划线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A. 往送之门,戒之曰(谨慎)

B. 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 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 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答案】

【小题1】C【小题2】A

阅读《愚公移山》,回答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9.下列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河曲智叟(老人)

B. 汝心之固(思想)

C. 何苦而不平(担心)

D. 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经)

10.下面的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方/七百里

B. 惩/山北之塞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投诸/渤海之尾

11.下列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且焉置土石年且九十

B. 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C. 投诸渤海之尾诉诸法律

D. 聚室而谋斯是陋室

12.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 其妻献疑曰

B. 其如土石何

C. 帝感其诚

D. 惧其不已

13.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

这样写,其目的是:( )

A. 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 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 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 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14.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 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 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 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 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

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

的无情嘲笑。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

和颂扬。

【答案】

【小题1】D【小题2】C【小题3】C【小题4】B【小题5】B

【小题6】B【小题7】C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6.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独行其道

B. 其真无马邪?

C. 河伯始旋其面目

D.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17.下列加横线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A. 贫贱不能移(移动)

B. 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 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 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18.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 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 “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答案】

【小题1】B【小题2】A【小题3】D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9.下面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发动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 人恒过过:犯错误

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

20.下面翻译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B.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

C. 必先苦其心志(动词,使……受苦)

D. 孙叔敖举于海(由于)

21.下列加线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劳其筋骨

B. 饿其体肤

C. 空乏其身

D. 曾益其所不能

22.下列加线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曾益其所不能

B. 衡于虑

C. 入则无法家拂士

D. 而后喻

2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练。

B. 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忙。

C. 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 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2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 “管夷吾举于士”,“士”是指读书人。

B. “行拂乱其所为”与“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是同音字。

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

D. 本文采用举例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2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早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

B. 本文在论述早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 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

【小题1】A【小题2】D【小题3】D【小题4】D【小题5】B

【小题6】C【小题7】C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65小题,共分)

26.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五色交辉

..______ ②晓雾将歇.______ ③夕日欲颓.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______

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

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

【答案】交相辉映;消;坠落;C

答案:

(1)①交相辉映②消③坠落

(2)①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②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C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案(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3)“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书不能悉意(《报任安书》).

27.文段二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

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入后面的括号内。

①河曲智叟.A .老年B.老妇C.老人D.老头______

②汝心.之固A.心里B.思想C.做法D.言论______

③何苦.而不平A.苦于B.痛苦C.愁D.怕______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然B.并C.曾经D.可曾______

(2)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B.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C.帝感其诚。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D.其如土石何?

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智叟对愚公说话句句充满嘲讽,是自以为聪明的表现,从愚公对他的反驳来看,他其实并不如愚公有智慧。

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山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客观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答案】D;B;C;A;B;C

28.文段一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

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

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毕力平险.______ ②渤海之尾.______

(2)用“/”给文中第二、三段没有加标点的画线句子断句。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与“始一反焉”中“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入则无法家拂.士

C.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D.于是入朝见.威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答题。

①从侧面反映愚公移山工程确实十分艰难辛苦的句子:______

②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工程深受乡亲们欢迎的一处典型细节是:______

③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_”这一结果而言的。

(6)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______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③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⑤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⑤D.②④⑤

(7)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选段中愚公妻与河曲智叟对移山工程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

答案:

(1)①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②边

(2)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D

(4)①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②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5)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6)D

(7)B【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①翠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染:染成。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③夕舂(chōng):夕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遂至.______承天寺,寻张怀民______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

③月景尤.不可言______

④安.可为俗士道哉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3)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答案】到;到;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副词,特别,尤其,更;怎么

答案:

(1)①到;②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③副词,特别,尤其,更;④怎么.

(2)湖水被染成绿色的美景,山岚被笼上暮色的奇妙景色,都出现在朝阳初升,夕阳还未落山的时候.

(3)①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袁宏道借月表达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②示例:生活中遇到困难、失意时要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乙】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

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怎么能和俗人说呢!

安: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9.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⑥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是一篇不足百字的______文,以______为线索,借景抒情,描绘了承天寺澄澈的______,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______、______的特殊心境。

(2)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

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3)文中画线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请任选角度进行赏析。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之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答案】抒情小品;月光;月色;随缘自适;自我排遣;D

答案:

(1)抒情小品月光月色随缘自适自我排遣

(2)闲人--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他人诬陷而遭贬谪,不愿做闲人却只得做闲人.(3)“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把月下之景比作水中之景,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4)D文言文阅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下列加点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略无阙处(阙:通“缺”)B.良多趣味(良:实在)

C.晴初霜旦(旦:早晨)D.林寒涧肃(肃:严肃)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重岩叠嶂嶂:______

②沿溯阻绝溯:______

③不以疾也疾: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答案:

(1)D

(2)①像屏障一样的山峰.②逆流而上.③快.

(3)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②空旷的山谷传来猿猴啼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4)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自”的解释:

1、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2、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或”的解释:

1、或以钱币乞之:有人.

2、或王命急宣:有时.

2020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2020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班级姓名成绩 (一) 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谄谀:奉承拍马。⑤卒:终于。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私.臣:(2)齐地方 ..千里: (3)吾知所以 ..亡矣:(4)内外不闻吾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3.简要分析齐威王“战胜于朝廷”与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4分) (二)汉明帝尊师 上①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

师礼。尝幸②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②幸:驾幸,到。③执业:听讲。 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⑤爵士:爵位和封地。⑥起居:此为病情。⑦嗣: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太师在是.()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 ③拥经而前.()④抚荣垂涕.()2.翻译句子(2分)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 启示。(2分) (三)范滂

初二语文—文言文

初二语文易错点:文言文 一.考点分析: 知识点:文言文 考查内容:考试中多考查课内文言文或者课内外文言文对比综合题,考查同学们对课内文言文的掌握程度,除了掌握课内文言文的知识点,更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的文言文文本中,掌握文言文中常考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在理解文言文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文章主旨。 易错点:文言文实词虚词理解有误;特殊句式判断失误;理解偏差。 二.典型例题: 【例题】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八下二十九中月考试卷)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选自唐代元结《右溪记》)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可名.状()(2)日光下澈.() (3)斗折蛇.行()(4)乃记之而去.()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9.桃花源记 课文分析 1.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世外桃源描述: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②“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4.【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③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

作用是什么?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未果,寻病终。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0.小石潭记 课文分析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 本文按游踪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感受:①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②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③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又无法解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速速收藏! 桃花源记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一般词语: 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英,花。6.缤纷:繁多样子。7.复:再。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9.才:仅。10.平旷:平坦开阔。11.俨然:整齐的样子。12.属:类。13.阡陌:田间小路。14.悉、咸:全,都。15.黄发:指老人。16.垂髫:指小孩。17.怡然:形容喜悦。18. 乃:竟然。19.具:详细。20.问讯:打听消息。21.云:说。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23.延:邀请。24.语(yù):告诉。25.扶:沿,顺着。26.向:从前,旧的。27.及:到。28.诣:到。29.遣:派。30.欣然:高兴的样子。31.规:计划。32.果:实现。 一词多义: 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8.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1.异:感到诧异。 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共10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VS《范仲淹有志天下》 A组 【甲】阅读“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以水沃面②;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③,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就。沃:浇。这里是“洗”的意思。③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⑴解释加点的词。 A、妻子 ..衣食仅自足而已。()B、益.慕圣贤之道。()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A、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⑶【甲】【已】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⑷【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 。 ⑸【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乙】文中范仲淹“被馋受贬”的原因是:。(用原文句子回答) B组 【甲】阅读“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颤粥不充⑤,日昃(zè) 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 【注】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③世家:身世。④南都:地名。⑤颤粥不充:颤,稠粥。充,充足。⑥日昃:太阳偏西。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⑴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腰.白玉之环() B、同舍生皆被.绮绣() C、媵人持汤沃.灌() D、感泣辞.母() ⑵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足肤皲裂而.不知/范仲淹二岁而.孤 B、当余之.从师也/去之.南都 C、以.衾拥覆/辄以.水沃面 ⑶两段文字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都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 【乙】文范仲淹是。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要求填写两个)。 苏秦苦读拜相 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翻译

初二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翻译 《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依靠打鱼为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河行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小河两岸生长,在几百步的范围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他想走道林子的尽头看看究竟。 桃林在小河的发源处就到头了,紧挨着的就是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仿佛有些光亮。渔人丢下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里很窄小,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前面突然开阔敞亮了。这里的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能听见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着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的人见了渔人,竟然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的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给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各自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上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有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便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求访的人了。 《陋室铭》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与朱元思书 作品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ing)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山与奇异的水,就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碧绿洁白之色,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与细沙碎石,一直瞧下去,可以瞧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洁白的急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树木,使人瞧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借着山势,争着向上,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与远处伸展。(群山)都在互相竞争高低,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美丽的百鸟相向与鸣,鸣声嘤嘤,与谐动听。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

断。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瞧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望功名利禄;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瞧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就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先生不知道就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她的姓与字。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先生闲适安静且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爱好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她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她;去喝酒就喝个尽兴,期望一定喝醉。(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与喝水用的瓢里常常就是空空如也,但她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我娱乐,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向。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和古诗词

人教版初中语文 文言文和古诗词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5课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第二单元·第10课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秦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三单元·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第四单元·第20课 山市(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2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专题

第1页,共6页 第2页,共6页 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二语文学生试题 (文言文、古诗专题) 文言文专题 一.{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④主人怪. 问衡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而.不逮 D 衡乃. 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二.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 、益.慕圣贤之道 益. 多弊少 C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 、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2分)例句:“以. 是人多以书假余。” A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 、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 、不以. 物喜,不以. 己悲。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 10.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① ② ③ 1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 .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 .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 .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2.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2分) 13.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14. .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苏教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一)答苏迈书① 辱书勤恳千万②,观所自道③从学就仕,而知病之所在。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顾④既在官,则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一县求师之法。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答苏迈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回信摘录。苏迈是苏轼的长子。②辱书勤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觉。③自道:自己所说。 ④顾:只是。 【阅读指津】 在文中,黄庭坚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告诫苏迈“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要勤奋,要珍惜时间,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言之凿凿,其情感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而知病之.所在( ) (2)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 ) (3)顾既.在官( ) (4)又少.读书之光阴(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 (2)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3. 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是门人所编写的。 4.从文中内容来看,黄庭坚希望苏迈如何去做? (二)海鱼马嘉 海有鱼曰马嘉,银肤燕尾,大者视晬儿①。脔②,用火薰之,可致远。常潜渊③不可捕,春夏乳子,则随潮出波上,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帘为疏目,广袤数十寻④,两舟引张之,缒⑤以铁,下垂水底。鱼过者,必钻触求进,愈触愈束愈怒,则颊张鬣⑥舒,钩著其目,致不可脱。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则悠然逝矣。 知进而不知退,用罹烹醢⑦之酷,悲夫! (摘自《南宋文录录》)【注释】①晬儿:婴儿满百日或满一周岁者称晬儿。②裔(luán):切成碎块的肉。③潜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西东。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

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能见到阳光。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其言之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 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和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着,声音不断绝。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及古诗词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及古诗词 【--入党申请书提纲】 八年级下册语文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与当今的文化可谓一脉相承,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传承。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文言文及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完整word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 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诋毁,指责)处,姑置之。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又改正之。如此数四,方敢示人。”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齐己《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枝开。”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齐乃下拜。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以示皎然。皎然曰:“‘波’字不佳。”某怒而去。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姑置之(2)方敢示人 (3)无处濯尘缨(4)某怒而去 2下列黑体字与“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中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妇抚儿乳B处处志之C亲贤臣,远小人D策之不以其道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 (2)须臾,其人狂奔而来 4文中郑谷认为“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为什么? 5两文的内容都与作诗有关,但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 (二)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解释下列黑体字。 (1)朕少好弓矢(2)皆非良材 (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4)数延见 2 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塞忠谏之路也 C皆以美于徐公D咨臣以当世之事 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三)鲍君 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解说 1.《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杂下》。《晏子春秋》是后人搜集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善辩和对祖国的热爱。 2.《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有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新亭对泣等。 3.《小石潭记》选自《全唐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4.《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本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美妙的月色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宁静清滢、离尘脱俗的美好意境,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5.《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水学》,作者钱泳,清代江苏金匮人。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本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深刻地指出治水利和义的关系。 二、通假字 1.荡胸生曾云(曾通层) 2.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什么) 3.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开玩笑) 三、一词多义 1.坐①口技人坐屏障中(坐在)

②满坐寂然(通“座”,座位) ③何坐?曰:坐盗。(犯罪) 2.都①何以都不闻消息(总,竟) ②都不哭(全、都) 3.乐①心乐之(以…为乐) ②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4.清①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5.曰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说) ②曰恕己,曰奉壹《小石潭记》(叫做) 6.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由) 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跟从,跟随) 7.闻①闻水声《小石潭记》(听说)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听到的) 8.道①策之不以其道《马说》(正确的方法)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说) ③伐竹取道《小石潭记》(道路) 9.见①明灭可见《小石潭记》(看见) ②才美不外见《马说》(通“现”,显现) 10.许①潭中鱼可百许头(上下、左右,表估计) ②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处所) 11.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大约) ②明灭可见《小石潭记》(可以)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及翻译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寒假背诵预科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quǎn)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yí)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jīn)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及注释翻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和古诗词 6《小石潭记》柳宗元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词句注释: 1.从:自,由。 2.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3.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使……发出声音。佩与 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7.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8.伐:砍伐。 9.取:这里指开辟。 10.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见,看见。下,向下。 11.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澈。尤,格外,特别。冽,凉。清冽,清凉。 12.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以,把。为,当作。 13.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近,靠近。

岸,岸边。卷,弯曲。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14.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悬崖。 15.翠蔓:翠绿的藤蔓。 16.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17.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文中指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 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18.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空:在空中,名词作状 语。皆:全,都。 19.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一作“彻”。 20.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21.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22.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2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 灭,暗,看不见。 24.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 相交错。 25.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 26.以其境过清: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其,那。清,凄清。 27.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居, 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 28.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29.龚古:作者的朋友。 30.宗玄:作者的堂弟。 31.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 同去的。隶,作为随从,动词。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小生,年轻人。 翻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