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城规角度论城市可持续发展

从城规角度论城市可持续发展

从城规角度论城市可持续发展

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趋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推进城市化进程,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市场和政府的管理职能作用。而且城市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包含了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要素彼此消长的过程,发展不仅限于增长,持续更不是停顿。持续有赖于发展,发展才能持续。为可持续发展要采取新的途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这当中加强城市管理,对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环境生态学经济学

正文

21世纪,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增长表现出蓬勃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状况恶化和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也随之加剧。无论是生机蓬勃地发展中的城市,还是已经成熟,逐渐老化的城市,以及自发而过度增长的城市,都面临着促进经济增长,保护环境,维护社会公共方面的问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刻认识和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首先,必须认识和把握城市的本质内涵。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和集中体现,也是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主要载体和策源地。城市是人类的家园,是对自然地理空间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的人类生存聚落系统。相对于城市而言,村落可以比作人类的“老家”;相对于村落来说,城市是人口聚居的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程度和水平更高的“新家”。在漫长的前工业社会阶段,古代城市的总体发展空间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村落“老家”。近代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化、城市化这两个相互伴生、相互促进的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现代新兴城市迅速崛起,古代城市迅速向现代城市转型,城市“新家”迅速增多增大,城市化率持续攀升。世界城市化率在18世纪初仅为3.9%,19世纪初提高到13.7%,20世纪是世界人口成倍增长和城市化突飞猛进的时期,世界城市化率2005年达到48.9%,2007年首次突破50%。目前,全球已有30多亿人居住在城市,超过世界总人口的半数以上。造成大量人口持续从村落“老家”迁移到城市“新家”这个历史过程的社会经济机理,是多方面的、动态变化的,高度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即将举办的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虽然简短,但意蕴深刻,道出了城市的发展取向和功能定位:城市应该成为更加适宜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工作和自我完善的美好家园。只有深刻理解城市是“人类家园”这个本质内涵,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必须认识和把握现代城市发展的特征。集聚效应和系统效应是现代城市最重要的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同时,城市作为一种社会聚落形态,并不是人类、各种建筑物和设施的机械混合物,而是一个复杂系统和有机整体,其功能并不是由城市内部各要素的功能简单相加得来的,而是由各要素的功能相互协调、有机综合以后产生的。现代城市建立在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专业化基础之上,高度分工和高度协作带来高效益,使城市成为经济中心和生产力源泉。城市又是一个社会的有机体,较之于村落和古代城市,现代城市的社会组织发达,社会结构复杂,人际关系多元,生活方式多元,城市的各种制度规范、习俗相互配合,以维持城市生活的协调进行。城市还是文化的承载体,不同时代的城市都吸引、集中了各类社会精英,是现代人类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同时,城市的发展又密切依赖于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从环境看,城市选择并依存于较为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区位,以大量、密集的人工设施高强度地改变了自然环境,可以说,城市“人工环境”的工程化程度愈高,以现代科技手段对环境容量的人为提升度愈大,则生态环境愈脆弱,环境问题也愈多。从资源看,城市是各类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集聚节点、流通枢纽、转换中心和最终消费地,城市运营所需要的大量资源来自城市外部,尤其是周边腹地。城市自身的资源状况、城市吸引和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城市利用和转换资源的效率,是构成现代城市经济素质和比较优势的基本因素。只有当城市规模与环境容量和资源保障相协调时,城市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总之,城市是一个要素多元、结构多重、功能多样的复杂大系统,城市发展是一个城市构成复合化、运行协同化、功能现代化程度逐渐提高的系统演进过程。在此过程中,如果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现代化、协同化、精细化、人性化和效能化水平不能相应提高,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上遇到的问题和瓶颈就会越来越多,就会出现各种类型的“城市病”。在这方面,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是大量而深刻的。

再次,必须认识和把握我国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率由30%到60%之间的城市化快速推进期。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城市化水平由2000年的36.3%提高到2008年的45.68%,年均提高1.17个百分点,是1949年至2000年间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的2.34倍。这也意味着全国每年新增城市人口1500多万人,如此快速、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前所未有的。发展经验表明,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和城市设施高强度建设的城市化加速期,是城市面临可持续发展压力和问题最大最集中的敏感时期,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和能力建设最为关键的时期。我国城市特别是近几年来迅速崛起的区

域中心城市,正处于可持续发展的敏感时期和关键阶段,必须切实做好可持续发展这个大课题。

随着可持续发展实践工作的开展,我国城市管理者从环境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展开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了研究。我对这些研究作了些总结,下面我就个大家说说:

一、从环境生态学角度谈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第一必须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治理中严格执法,标本兼治、增加投入,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能享受到较好的待遇,而且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

城市环境意识不能仅以人类为尺度,而是更深的以“人类---自然”系统的层次;不仅以人类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因而在这里,不仅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外在价值,而且承认自然界自身的价值,即它对地球生命或生命维持系统具有的持续生存的价值。这是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人类的可持续性和地球生命系统的可持续性必须实现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人的活动不能超越生态系统的涵容能力,不能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发展一旦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本身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早,在解决城市环境污染方面不乏成功的例子。比如英国,古老的伦敦城曾发生过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穿流于这座城市的泰晤士河也曾发黑发臭、鱼虾绝迹。后来,通过制定严格的大气和水质保护法,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并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使伦敦重又空气清新,水质良好,鱼儿回游。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不足取的。新加坡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这个举世公认的“花园城市国家”昔日刚刚摆脱殖民统治时,也曾是一个居住条件极差、市区拥塞不堪、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

6 0 年代初,新加坡制定了“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节约能源”的环境经济政策,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城市规划中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将工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利于污染物的集中处理。新加坡政府实施严格的环境标准,确保环保投入,强化对环境法规的执法力度,积极推广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今天,新加坡拥有系统而高效的环保基础设施,污水和垃圾都得到了1 0 0%的处理,人们几乎完全感觉不到环境污染。

现代比较可取的减污措施有:一是增加企业的污染防治能力,如消烟除尘设备、污水处理设备等;二是建设工业生态园区,将上、下游企业在园区内合理布局,形成工业生态链,下游企业利用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做原料进行生产,使得整个园区的污染物排放量实现最小化;三是增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四是模

仿生命体的新陈代谢规律,使得城市功能由传统的“机械原理”向现代的“生命原理”转变,使城市的消耗与实际需要协调一致,并对绝大部分废物加以利用。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全人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世界各国人民在开发利用其本国自然资源的同时,要负有不使其自身活动危害其他地区人类和环境的义务。因此,环境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小范围的环境污染,如一定地区和国家的城市、河流、湖泊、近海、农田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和生物污染、噪声污染等,还要关注大范围的全球环境问题,如地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消失和危险废物在全球范围转移等;不仅关注日常生活中“小我”和近期影响层次上的环境问题,而且要关注“大我”和远期影响层次上的问题,关注全球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未来发展。

如今,许多学者提出建设生态城市。这生态城市是现代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是一种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人类住区。工业化为城市发展创造经济基础和技术手段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带来了城市生活疏离自然界、灰色覆盖绿色、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生态城市”概念由一位苏联生态学家提出,很快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确认和推广。“生态城市”就是要从系统的角度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城市中的“生态”,已不再是过去所指的纯自然生态,而是一个蕴涵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等复合内容的综合概念。一些专家认为,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城市生态环境正日益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地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建设生态城市也越来越成为城市竞争的焦点,我国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森林城市作为主要目标和发展模式。尤其是2004年国家公布了“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及评审方法,标志着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在推进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工作切入点,使之成为解决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的重要抓手,成为全民参与并惠及全民的重要行动。

二、从经济学角度谈可持续发展

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全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系统结构和

功能相互协调,具体说是围绕生产过程这一中心环节,通过均衡地分布农业、工业、交通等城市活动,促使城市新的结构、功能与原有结构、功能及其内部的和谐一致,这主要通过政府的规划行为达到。城市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不断地

追求高数量和高质量的社会经济人和技术产出,长久地维持自身的稳定和巩固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追求可持续的经济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经济活动的环境效率,降低每个单位经济活动环境成本。提高物资产品的耐用性,使资源的成本延长寿命;提高生产、使用过程中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产品库存和运输;重复利用回收和循环物质进行生产。②在城市与区域范围内发展可持续的工业。清醒地认识资源在城市和区域内流动;协调发展利用工业各个部门、各种技术和各个公司,以便最优地利用资源;减少物质调入、废物产出和半成品运输;提供可持续的设施,如能源、废物等处理服务和公共交通的货物运输;鼓励厂商选址靠近原料供应地、市场等。③以经济活动为基础,支持社会可持续性。通过所有公民参与经济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凝聚力。④绿化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产业,为地方居民增加就业机会。⑤开展经济空间规划,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做到整体最优。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促使城市职能更新,提高城市经济的活力。⑦实施交通规划,促使城市经济运行流畅。⑧实施绿色商标产品工程,提倡绿色消费,转变传统的消费观。⑨实行可持续商业行为市场化,实施环境税收政策;资金机构实行长期投资战略,放弃短期行为。

一个城市要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在带动周边区域可持续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必须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改造和转移替代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现代新兴服务业,完善城市服务业体系,重点强化外向化服务功能。具备条件的大中城市、区域中心城市,要率先形成服务业占主体、外向化服务产业和功能比较完备的高端化、服务化城市经济结构。这就是说我们要建设一个经济高端化的城市。

三、从社会学角度谈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在社会方面应追求一个人类相互交流、信息传播和文化得到极大发展的城市,以富有生机、稳定、公平为标志,而没有犯罪等叫。可持续城市社会特性包古两个方面:可持续城市是生活城,其应充分发挥生态潜力为健康的城市服务,不仅把城市作为整体考虑,而且也要使不同的环境适应城市中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需要可持续城市是市民参与的城市,应使公众、社团、政府机构等所有的人积极参与城市问题讨论以及城市决

城市的发展首先应当满足市民的要求。一座城市分为自然人和法人两个层面。城市的发展是满足“人”的要求而不是“企业”的要求;首先是自然人,其次才是法人。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对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不同层面的要求,对政府来说,这种要求是必须重视的。

城市发展的重心应当在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等公共建设方面,比如修公路、建街心花园等等,而不仅仅是招商引资、保证企业利税大户利益。因为城市的道路交通顺畅了、居住环境优美了,投资者就愿意来办企业,企业赚了钱,政府的税收自然有保证。若干年前有座城市的市长被人称为“小草市长”,指责他不抓紧招商引资却忙于在城市种草坪。结果包括绿地建设在内的环境治理,使优美的城市景观自然地引来了外商投资。如果说这就是“经营城市”,这是大的公共事务管理的思维和理念。政府首先要满足的是企业员工作为城市市民的需求,小孩要上学;老人要医保;住房要宽敞;交通要便利;环境要人文等等。安居才能乐业,这一切搞好了,企业就发展快,新增企业更多;搞不好,企业必然有撤资的。所以,市长盯着企业利税,不如盯着企业员工的居住环境和孩子就学的学校质量,就是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社区管理、环保问题和义务教育问题。

社会可持续性要求人们必须放弃传统的消费观念,即当代人不能把现代所有财富都消耗掉,而应公平合理地把一些东西留给下一代人,同时,当代比较富裕的人也应转变自己的行为,以便与相对贫穷的人共享苦与乐。城市服务于人民,同时它也属于人民,在迈向可持续城市时,社会的参与非常重要,由公众参与制定的政策,实施起来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因为这直接充分地体现了他们的意愿。

在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保证基本适宜的环境权利的获得,即政府必须保证使他们获得干净空气、水、住房等基本需要,这是维持社会长治久安的基本条件;②教育和培训权利,每个公民都应具有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增强公民素质;③充分就业的获得,社会应给每个公民就业的机会;④消除贫困与社会对抗,市政当局应努力发展经济,消除贫穷现象,同时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富人特别应注意转变其行为方式,尽量避免社会冲突;⑤提高城市的空间质量,提倡公民义务植树,同时规划公园绿地,调节人们紧张的生活方式;⑥健康服务措施,增强人们防御疾病意识,同时增加各种医疗措施;⑦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特别妇女,增强其公民意识,服务社会;⑧形成和谐邻里关系,避免形成各个单独家庭,通过社区公共活动,增加他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增强社会整体凝聚力;⑨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同时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我国的城市必将呈现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环境可持续三者的和谐统一,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城市之路。

参考文献:

1. 丁健关于生态城市的理论思考 1995

2.姚士谋,金坂清则.21世纪亚洲主要国家城市化的几个关键问题2001

3. 吴亚鸾浅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 2009

4.马彦林刘建平现代城市管理学 2006

5. 朱铁臻现代城市管理:21世纪管理学的重课题.城市管理,2003

6.蔡孝箴.城市经济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