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老子学成语检测表 班级 时间

读老子学成语检测表 班级 时间

读老子学成语检测表   班级       时间
读老子学成语检测表   班级       时间

读老子学成语检测表

班级:时间:检测内容:

老子的人生智慧(深度好文)

1.惟道是从,因任自然。 2.凡事不要做过头。 3.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4.大生于小,多起于少。 5.留有空间才好发展。 6.树立自己坚定的信念。 7.学会客观地观察自己。 8.战胜自己才是强者。 9.培养洞察细微的能力。 10.遵循水的大智慧。 11.无为而后才有大作为。 12.无为才能无所不能。 13.凡事总是过犹不及。 14.不居功者成大功。

15.不自满才能不断进步。 16.世间的根本在于“道”。 17.委曲才能求全。 18.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19.生活中惟一不变的就是变。 20.以柔克刚才是取胜之道。 21.人生一定要有梦想。 22.谦退无私才能成大事。 23.稳步推进胜于强出头。 24.善于借用他人之力。 25.正确看待人生的成败得失。 26.不争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27.清静无为,远离死地。 28.保有冷眼旁观的人生态度。 29.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30.掌握好说话办事的分寸。 31.做人做事都应善始善终。 32.学会找准自己的位置。 33.深藏不露容易成功。 34.创造“天时”与“地利”。 35.真正聪明的人不卖弄自己。 36.忧患只能来自我们自己。 37.挫其锐,解其纷。 38.要有大者宜为下的气度。 39.小不忍则乱大谋。 40.沉默是金,寡言是福 41.看透人生的祸福变换。 42.道的本意在于师法自然。 43.保持纯真自然之美。 44.坚持纯真的本性。

45.不要被贪欲所左右。 46.用辩证思维去观察世界。 47.立身处世的三件法宝。 48.珍爱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49.参透生死之间的奥秘。 50.久处巅峰必有隐患。 51.凡事一定要适可而止。 52.好心态赢得好生活。 53.过一种快乐而不享乐的生活。 54.当于静处品味人生。 55.保持一种简单的快乐。 56.保持一种清静无为的心态。 57.以静养智的大智慧。 58.得意忘形,便会乐极生悲。

智慧树知到2019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学习本课《<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的出发点是()。答案:从“义理”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老子是()学派创始人。答案:道家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其”指代的都是()。答案:道 借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的话来概括说明《道德经》的价值,就是:“辨其()以立修己治人之(),察其()以善精义入神之()。”答案:大意#体#微言#用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启示我们看问题要有一种()()()()的思维方法。答案:辩证对立#辩证统一#对立统一#一分为二 下面几段话的观点正确的是()。答案: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第二章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不勤”的意思是()。答案:不能穷尽 “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意思是()。答案: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 “湛兮,似或存。”中的“湛”的指的是()。答案:幽深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一种()和()的处世之道。答案:先人后己#以退为进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见”解释正确的是()。答案:同“现”,显露

从言语之道来看,明代殷谐的《海青击鹄图》赋予我们的生活哲理是()()()。答案:慎言慎行#守口如瓶#沉默是金 第三章 老子《道德经》用“上善若水”来说明老子所说的“道”,运用的是()的说理方法。答案:道法自然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圣人为腹不为目”中的“为腹”的意思是()。答案:注重内在实际 下面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含义近似的是()()。答案: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物壮则老 “生而不有”的意思是()()。答案:生养万物#不据为己有 第四章 《道德经》第十三章老子主要是从()角度来阐述修道与用道。答案:内在情绪 今天的人们学习《道德经》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执《道德经》之道,()”。答案:以御今之有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中的“能敝”指的是()。答案:守住道体 老子从“道”的角度认为统治者运用道来治理过国家的最高境界,是老百姓对统治者()。答案:不知有之 下列语句中与“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复”含义相同的是()、()、()。答案:周而复始#一元复始#循环往复

语文一年级上册成语

语文一年级上册成语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一年级上册成语 1.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或带头。 2.一心一意:心思、意念专一。 3.二话不说:二话,指不同的意见。指非常支持。 4.三心二意:形容犹豫不决,意志不坚定或用心不专一。 5.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事故,特指人的死亡。 6.三头六臂:比喻了不起的本领。 7.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 8.四通八达:通,达:畅通无阻。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 便利。 9.五湖四海: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在有时也比喻广 泛的团结。 10.五颜六色:指各种颜色。 11.六六大顺:顺口调,是民间节日祝福的常用语。 12.六神无主:形容惊慌或着急而没有主意。 13.七上八下:形容心里慌乱不安,无所适从。 14.七嘴八舌:形容人多口杂,议论纷纷。 15.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很多,四面八方通明透亮,现在形 容。。。。 16.八仙过海: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争。 17.九牛一毛:九头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 量,微不足道。

18.九死一生: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 况十分危急。 19.十拿十稳:十成的几率,占了九成,比喻很有把握,十分可靠。 20.十全十美:十分完美,毫无欠缺,没有瑕疵。 21.小心翼翼:现在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22.呲牙裂催:形容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 23.早出晚归:出去的很早,回来的很晚,形容辛勤工作。 24.起早贪黑:起得早,睡得晚,形容辛勤劳动。 25.笨鸟先飞: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26.太上老君:道家创始人老子。 27.鸟语花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28.小巧玲珑:小巧:小而灵巧。玲珑:精巧细致。形容东西小而精 致。 29.咬牙切齿:切齿:咬紧牙齿,表示痛恨。形容极端仇恨或痛恨, 也形容把某种情绪或感觉竭力抑制住。 30.大小不一:形容规格不等。 31.不分上下:形容彼此差不多。 32.山清水秀:形容山水风景优美。 33.火树银花:形容灿烂的灯光或烟火。 34.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35.马不停蹄:比喻一刻也不停留,一直前进。 36.马马虎虎:指做得一般,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细读老子,做智慧型老师

细读老子,做智慧型老师 老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是“无为”---不消耗,以“有为”为目的,因为“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在“道”的理论中,万事万物都是在变化中产生的,所以要辩证地看待“进与退”“伸与屈”“争与不争”。《老子》中包括大量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认为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当今人们普遍注重物质利益、浮躁、急功近利的背景下,细读老子,品悟老子处世哲学,尤显重要。 在教育教学方面,老子提倡“不言之教”,无为自化。他认为“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这种以实际行动来作示范的方法要比只说不做的空头理论效果要强得多。体现了老子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真正关爱,他提倡教师要有“常善救人”、“常善救物”的品行修养,认为教师应该做一位“大智若愚”的人,通过自己的无为,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潜能,让学生成为自知、自觉、自悟的人。正所谓“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意谓愈主张有为,就愈毁灭人性;愈主张有为,就愈体现对学生的不尊重。从教育的角度解读老子的“无为”思想,体会老子“无为自化”的思想主张,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极有远见的教育理念深藏其中,对今天的教育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当今的教育背景是,学校、老师、家长在用各种有为的方式通过各种渠道,让孩子成为知识的存储器,极大地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和人性,也违背了教育的规律。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将自己置于人梯、垫脚石的位置,引导学生去观察、去体悟、去分析,用自己的德行和学品感召学生。 老子认为无为自化是对每个人的尊重,是对人性的、极大地关怀。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的无为思想实际上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前提,效果是无所不为。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顺应自然地去做该做的事情。教学也应该是这样,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发展,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养成。以前常听人以修剪树木比喻教育学生,花草树木修剪整齐固然好看,但如果把学生都教育得“整齐划一”,该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其实,对于学生来说,需要的是教师为其营造一个成长为天才的摇篮,教师的“无为”精神正是顺应学生学习兴趣、爱好及个性发展,培养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特长,塑造人才的必要条件。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一直信守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格言,常以有为的方式强迫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为考试机器。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把学生放在首位,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去体悟、去分析,让学生在不知不

先人后己 —读《老子》学成语

先人后己 ——读《老子》学成语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背诵“先人后己”的溯源及释义。 2、知道先人后己所关联的故事。 3、会合理运用成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先人后己所关联的故事 难点:能合理运用成语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读《老子》学成语中的一 些成语,现在老师来通过两道题目来检测检测大家 的学习情况。 1、把成语补充完整。 2、选择合适的成语填入括号中。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棒!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都掌握得很牢固。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来学习读《老子》 学成语中的成语“先人后己”。请同学们伸出食指和 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课题:先人后己)(二)成语释义

师: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成语溯源。(出示成语溯源)先听老师范读一遍,然后大家齐读两遍。(师范读) 学生齐读两遍。 师:下面男女生分组读,(分组读,师评价)下面给大家一分钟时间背诵成语溯源。 学生自己背诵成语溯源。 师:同学们背完了,我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背诵情况。 (出示成语溯源填空)请大家把成语溯源补充完整。 师:大家真聪明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背的这么好,老师给大家鼓鼓掌。(时鼓掌)成语溯源了解完了,我们 一起来看看成语释义。(出示成语释义)哪位同学自 告奋勇给大家读一读。先指名读成语释义,然后齐 读。(学生读成语释义) (三)增量阅读,品悟成语 师:请同学们自读《孔融让梨》,回答: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指名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真厉害!通过读课文就能明白做人要谦让。 在这篇课文中孔融让的是梨,做到了先人后己。 下面我们学习另一篇课文。 (四)增量发现,理解成语 师:默读《罗盛教舍己救人》,先独立思考:两篇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然后同桌交流。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 第一章老子的政治智慧——老子论无为 第一节老子提出“无为”概念 现在我们讲老子的智慧的第四讲,就是讲讲老子的政治智慧。我们上一讲讲了老子的哲学智慧,关于老子的哲学我们上一节谈到自然无为、道常无为。那么道常无为也就是天道的无为,落实到无为,按照老子天道自然的思想,这种天道无为要落实到人道上,人道也要效法天道,就是说人道也要无为,这才符合天道的基本性质,所以无为这样一个概念就成为老子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除了前面我们讲的“道”就是“无为”了。应该说老子著书立说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或者主要的动机就在于发挥这个“无为”的思想。他建立起的道论,他的形上学,也都是要突出无为思想,为这个无为思想制造一个理论的根本。所以老子完整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道论和无为论。

那么他的道论,我们上一讲从他形上学的角度、本体论的角度谈老子哲学的道的主要的内容。那么我们这一讲主要是把“道”落实到人,那么人也无为,而且无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说的,就是社会的上层、管理者、统治者,当时当然都是春秋末期的各国的君主。所以他的无为论主要的目的,实际上是涉及到社会政治领域在上的统治者、管理者如何实施他的各项的政治措施和管理。那么老子就是把无为纳入到他的道的无为的基础之上。 那么我们说老子,第一个在中国思想史上提出了无为的概念和思想,这也成为老子政治哲学的一个精髓,对后来影响非常大,而且应该说里面也充满了一种政治智慧,所以我们这一讲叫做老子政治智慧。 第二节老子的政治观点 大家知道老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谈到政治、谈到政府,他把时代、世代、政府分成了四个等级。在《老子》第十七章讲的这一段话叫“太上,不知有之”;其次是“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就是说“太上”就是最好的时代或者最好的政府,“太”就是最的意思,最好的,太上,上就好了,最好的时代或最好的政府。那么是不知有之,下面的老百姓不知道这个政府、不知道领导人是谁,这是最自然的。那么说明在上的统治者对老百姓并没有过多地干预,所以老

老子中的成语按顺序排列

功成不居 释义: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3 无为而(之)冶 释义: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为。” 4 和光同尘 释义: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自:《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5 多言数穷。 释义: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 地久天长 释义:时间长,日子久。 出自:《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8 上善若水。 释义: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9 功成身退 释义: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自:《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金玉满堂 释义: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自:《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12 目迷五色。 释义:五色:各种颜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3 宠辱若惊 释义:惊:惊惶不安。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自:《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读老子,学成语》(使用稿 上) 2

小学生增量阅读文库 读《老子》学成语

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 1、功成不居(第二章) (2) 2、有无相生(第二章) (5) 3、无为而治(第三章) (8) 4、和光共尘(第四章) (11) 第二单元 5、多言数穷(第五章) (16) 6、用之不竭(第六章) (19) 7、天长地久(第七章) (24) 8、先人后己(第七章) (27) 第三单元 9、上善若水(第八章) (32) 10、金玉满堂(第九章) (35) 11、物极必反(第九章) (40) 12、目迷五色(第十二章) (43) 第四单元 13、宠辱若惊(第十三章) (48) 14、涣然冰释(第十五章) (51) 15、芸芸众生(第十六章) (55) 16、虚怀若谷(第十五章) (58) 第五单元 17、取信于民(第十七章) (63) 18、六亲不认(第十八章) (65) 19、少私寡欲(第十九章) (68) 20.、见素抱朴(第十九章) (71)

第六单元 21、独异于人(第二十章) (76) 22、委曲求全(第二十二章) (79) 23、暴风骤雨(第二十三章) (83) 24、企者不立(第二十四章) (86) 第七单元 25、以静制动(第二十六章) (92) 26、知荣守辱(第二十八章) (95) 27、天道好还(第三十章) (97) 28、适可而止(第三十二章) (99) 第八单元 29、佳兵不祥(第三十一章) (105) 30、虽死犹生(第三十三章) (108) 31、富在知足(第三十三章) (112) 32、自知之明(第三十三章) (116) 第九单元 33、自高自大(第三十四章) (121) 34、视而不见(第三十五章) (128) 35、欲取姑予(第三十六章) (131) 36、不予以静(第三十七章) (133) 第十单元 37、去彼取此(第三十八章) (139) 38、无中生有(第四十章) (142) 39、大方无隅(第四十一章) (146) 40、大器晚成(第四十二章) (149) 附:《道德经》之《德经》全文

读老子 学成语 教案

读老子学成语 功成不居,有无相生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功成不居,有无相生的溯源及释义。 2.知道功成不居,有无相生所关联的故事。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成语的来源,意思。 2、会合理的应用成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导入 二:新授: (一)、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两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生而弗(fú不)有,为而不恃(shì依赖),功成而弗居。” 成语释义:功成不居: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1、功成不居 (二)、让学生背诵这两成语意思及溯源。 (三)、教师随机检查,小组互相背诵。 (四)、教师出示增量阅读拯救法国的戴高乐和诺贝尔自传,让学生自由阅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五)、接着教师让学生和老师,共同朗读增老师和量量的对话,了解其中的道理,明白其中的哲理。 (六)、小组合作互相学习后,并造句,或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应用。 三、自学 2、有无相生 成语溯源:“有无相(xiāng 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héng 永恒)也。”(选自《道德经》第二章)成语释义: 有无相生: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一)小组合作记成语,根据释义了解成语溯源 (二)自读避实就虚画古寺和皮匠和银行家谈感受。 四、课堂检测: 1、背诵两个成语的意思和溯源。 2、造句及默写。 老子名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在《道德经·四十八章》中,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对于这句话,历史上不乏各种解读者,我们在这里不作纯考据学的例证,而是就这句话的含义及其对于我们的启示作一点浅显的说明,以期对我们的生活有若干帮助。 首先,什么是“为学”、“为道”?“为学”的对象是知识和技术。对于这些东西,人不去学习就不能掌握,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为学日益”。而何为“为道”呢?儒家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更是以《道德经》专门论“道”;佛学虽然不太用“道”这个词,但《心经》上说的明白,得道即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道”本是一个很难言说的概念,如果勉强对其做一个解释,“道”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是人生和宇宙的实相,是大千世界背后的那个“本体”。但在现实中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欲求的人,如何才能认识这个“道”,如何才能将自身行为与“道”和谐统一呢?中国的古圣先贤认为:人的觉性如同透亮光芒的珍珠,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理皆可以体认和觉悟。但是,由于人又充满了各种欲求,而这些欲求如沾染在珍珠之上的污垢,因为有污垢的存在,珍珠的光芒自然被隐藏,也根本无从觉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大道。无论是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还是老子的“为道日损”,皆是此意。所谓日损,是指要人们不断地去掉沾染在珍珠上面的灰尘——贪欲,从而把珍珠本有的光亮闪现出来。当人们不断地擦去“自性”上的污染,从而真正呈现出一个光亮晶莹的“自性”时,所谓人生宇宙之大道就能够与自性合为一体。这时人的境界就是“人与道同”。到了这个境界,孔子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讲的“内圣外王”,禅宗赞许的“大机大用”,皆成为现实。故此,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 3、读成语。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理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二、新授 1、教师先给学生出示这个的成语的溯源、释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了解成语溯源: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 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2、翻译讲解 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荀子老子韩非成语

《荀子》成语集锦 安如磐石如同磐石一般安然不动。形容非常稳固。《荀子·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磐石,寿于旗翼。” 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冰寒于水冰比水冷。指后来居上。比喻学生胜过老师。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博闻强记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持之有故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苟且偷生苟且:得过且过;偷生:苟且地活着。得过且过,勉强活着。 狗彘不若gǒu zhì bù ru?彘:猪。连猪狗都不如。形容品行卑劣到连猪狗都不如的程度。“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后发制人等对方先动手,再抓住有利时机反击,制服对方。《荀子·议兵》:“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横行天下形容遍行天下,到处称强,没有敌手。荀子·修身》:“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 积善成德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积水成渊点点滴滴的水聚积起来,就能形成一个深潭。比喻积小成多。《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跬步千里走一千里路,是半步半步积累起来的。比喻学习应该持之有恒,不要半途而废。《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坎井之蛙坎井:坏井,废井。废井里的青蛙。比喻见识不多的人。《荀子·正论》:“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示例: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也;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汉·桓宽《盐铁论·复古》 变心易虑改变思想;改变打算。《荀子·儒效》:“四海之内,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示例】:[寡人]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割地谢前过以事秦。◎《史记·张仪列传》 强本节用本: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节约费用。《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示例】: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不可废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读老子学成语复习题

读《老子》学成语复习题 一、将成语所在的经典段落填写完整: 1、生而弗有,()功成而弗居。 2、(),(),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恒也。 3、为无为,()。 4、(),把自己混同与世俗的常人。 5、(),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天长地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7、涣(huàn )兮(xī)(),敦(dīn )兮其若朴。 8、(),不如其已。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 9、()。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 10、(),解其纷;(),共其尘。 11、(),不如守中。1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13、五色令人目盲,(),五味()。14、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 15、(),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16、(),旷兮其若谷。17、(),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18、信不足焉,()。 19、(),有孝慈;(),有忠臣。 二、填成语: 1、遇到荣誉等好事情,首先考虑别人,然后想到自己。() 2、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3、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 4、隐蔽了自身的光芒,把自己混同与世俗的常人。() 5、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 6、永远使用不完,形容东西很多。() 7、黄金宝石满堂都是。形容财富之多。后也用于比喻富有才学。() 8、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9、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10、用无所作为的思想来做事,使天下得到很好的治理。() 11、指无论宠辱,都不在意,用来形容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 12、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13、原指生长着的茂盛的万物,也指世间众多的普通人。() 14、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15、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读书资料下人读墨子、中人读孔子、上人读老子

读书资料下人读墨子、中人读孔子、上人读老子我的名字叫做曾仕强,可是我39岁的时候,我的身体非常的衰弱,简直是一点都不强,我总觉得头重脚轻,两脚无力。那个时候我的办公室在二楼,可是上下楼梯我都要小心翼翼地扶着楼梯走,生怕摔跤。那我就很紧张啊,年纪轻轻搞到这种地步,怎么办?所以我就利用周末的时间我回到家里,我就把我情形向我爸爸汇报,我爸爸愣了一下,他说早叫你读《易经》,你为什么不读呢?我说读《易经》跟我这种生病有什么关系,他说当然有很密切的关系,我说我所知道的《易经》只是用来算命,用来看风水,而我是学科学的,我根本不信这一套,所以我就学。我爸爸说那是一般人错误的观念就把这本书给害死了,《易经》它是讲道理的,讲什么道理?讲未来变化的道理。那天他跟我谈了半天,他说我们中国人受《易经》的影响,我们有一句话叫无三不成理,我们把任何东西都分成三块,外国人经常分成两块,我们都分成三块。时间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同一天有上午,有中午,有下午。人也是一样,连孔子都说有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它一定凑成三个,它就告诉我,《易经》告诉我们未来它是会变化的,所以一个人要重视你的未来,但是未来它是不确定的,它是会改变的,改变它有一定的道理,这是我们要去掌握的。我听了以后我就说那就很好,那我去读读看,可是我回去怎么读都读不懂,拿了十本书里面有七八本都是告诉我怎么去算命的,怎么去看风水的,那不是我要的东西。所以我回去就问我爸爸,我说看不懂的书有什么用,他说你应该先读《易传》,你把《易传》读懂了你回头看《易经》,你会觉得它很清楚。我就很认真去读《易传》,读完以后我真的有很多感悟,我就很开心跟我爸爸讲,我现在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终于看懂中国人了。 凭良心,我那个时候跟现在年轻人一样,是很羡慕做外国人的,但是自从我读了《易经》以后,我的观念改变了,我说我今天才懂为什么叫做内方外圆,就是中国人他很有原则,但是你的原则就是不能表现出来,你一表现出来就跟别人起冲突就格格不入,人际关系就很差。所以外边要圆,可是我爸爸跟我讲,你这样不是很圆滑吗?我说不是,我以前也是很痛恨圆滑的,现在我才知道是圆通,不是圆滑。中国人最讨厌的是就是圆滑,这个滑头、奸诈,没有人喜欢,但是你不圆通你又很吃亏,我们需要很小心地用现代的观念来看古老的《易经》,我就越读越有趣,而且我看到很多我们平常真的看不懂的,真的听不懂的话,慢慢我都找到它的根源。我觉得古代的人不要看他没有科学,他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在这里,美国在底下,所以你要到美国去最好就是挖一条隧道,一直坐电梯就到了,也不必坐飞机。但是事实上行不通,因为它地心当中有一团火会烧得你整个熔化掉,这样我就知道了,《易经》里面

老子中的成语(已排版)

老子中的成语 1.功成不居 释义: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2.无为而(之)冶 释义: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为。” 3.和光同尘 释义: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自:《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4.多言数穷。 释义: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地久天长 释义:时间长,日子久。 出自:《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上善若水。 释义: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功成身退 释义: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出自:《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8.金玉满堂 释义: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自:《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9.目迷五色。 释义:五色:各种颜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0.宠辱若惊 释义:惊:惊惶不安。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自:《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1.不可名状 释义:名:用言语说出;状:描绘,形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出自:《老子》第十四章:“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12.听而不闻 释义: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出自:《老子》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13.涣然冰释 释义: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出自:《老子》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14.芸芸众生 释义:芸芸:形容众多;众生: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出自:《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19

阅读老子 感悟智慧

感悟智慧体味人生 ——读《老子二章》有感 《老子》,一本蕴含了丰富人生哲理的智慧宝典。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今读《老子二章》,说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颇有感触。这段文字简洁清晰地表达了: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由于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两个概念互相转化,难和易两个概念互相形成,长和短两个概念互相显现,高和下两个概念互相充实,音与声两个概念互相谐和,前和后两个概念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道理。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间事物,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以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居功。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都有意无意地追求美。然而每个人对美的敏锐程度却是不同的,长期生活在优越的条件下的人往往不容易感受到美的存在。相反地,那些饱经忧患的心却能敏锐的感受到美。所以,美好的存在依赖了丑恶,那么丑恶就对美好的存在做出了贡献,于是丑恶也有美好的印记了。世间的万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极端对立的两种事物也有很大的联系,甚至它们就是互相依存的,就像没有了美好,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丑恶了,那么就无所谓丑恶了。在亚马逊的一只蝴蝶扇一扇翅膀就有可能在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飓风,蝴蝶翅膀和飓风是有着多么奇妙的关系,就如同世间万物千丝万缕的关系。没有人能用语言来表述出万物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即使表达出了,也是带有主观性的及其局限的,不能适用于广阔的宇宙,甚至极有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面对世间万物,我们是多么的渺小;面对永恒,我们又是多么的短暂。自然创造了我们,我们归属于自然。摒弃功利的心,淡泊平静生活在自然中。在自然中我们获得生命,我们成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顺应自然是一种智慧。科技发达,经济发展,我们生存的世界越来越丰富。可是高端的科技摧毁了大自然,破坏了地球生态环境,违背了自然规律。同时,大自然也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报复,地震、飓风、海啸、荒灾……我们为了一己私利无法顺应自然,自然留给我们的也只能是血淋淋的代价。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老子留给我们的告诫是不容被忽视的。无为思想不是消极的,强调的是尊重客观规律,强调顺就物性。 老子的“无为”的思想,不是纯粹的消极待世。强调的是尊重客观规律,强调万物各有其性、物各有宜,强调顺就物性、因才而用、率性而行,反对任意作为,这自有其合理的因素,顺应自然、率性而行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主体价值活动的多元化倾向,有助于充分满足主体的能动意识和创造精神。在清华大学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佼佼者,所以竞争也是很强的,很多时候容易心浮气躁以及消沉。老子的无为的思想对我们是很重要的,无为不是说我们要放弃努力学习锻炼,甘于落后,而是要顺其自然,不勉强从事,不逼迫自己,以达观、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和事业,不给自己设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悲壮目标,即使结果不理想,不要自暴自弃,要心平气和地学会接受。 这些仅仅是我对老子思想感触的一部分。每当我手捧《老子》,读着那充满智慧的故事,探求那玄而又玄的“道”,这样的一幅画面总会出现在我的眼前: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的去到函谷。老人微笑着看着路边的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在一张牛皮上,老人慢慢的记录着心中不时涌出的点点思绪,只言片语……两千年后,我们手捧《老子》,默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道德经》的成语及解释篇一 1、爱素好古:〖解释〗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出自第19章 2、被褐怀玉:〖解释〗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出自第22章 3、长生久视:〖解释〗久视:不老,耳目不衰。形容长寿。——出自第59章 4、宠辱若惊:〖解释〗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出自第13章 5、出生入死:〖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出自第50章 6、大器晚成:〖解释〗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

的安慰话。——出自第41章 7、大巧若拙:〖解释〗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出自第45章 8、根深蒂固:〖解释〗蒂:指瓜:果:茎:枝相连处。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出自第59章 9、祸福相倚:〖解释〗指祸与福相因而生。——出自第58章 10、鸡犬相闻:〖解释〗指人烟稠密。——出自第80章 篇二 1、进寸退尺:〖解释〗进一寸,退一尺。比喻得不偿失。——出自第69章 2、佳兵不祥:〖解释〗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出自第31章 3、地久天长:〖解释〗时间长,日子久。——出自第7章 4、多藏厚亡:〖解释〗厚:大;亡:损失。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出自第44章

5、功成身退:〖解释〗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出自第9章 6、功成不居:〖解释〗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出自第34章 7、绝圣弃智:〖解释〗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出自第19章 8、来者不善:〖解释〗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警惕防范。——出自第81章 9、目迷五色:〖解释〗五色:各种颜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出自第12章 10、轻诺寡信:〖解释〗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出自第63章 篇三 1、若存若亡:〖解释〗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老子的智慧读后感优秀范文3篇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老子的智慧读后感优秀范文3篇 【--个人简历范文】 我个人而言是很喜欢和崇尚中国古代的智慧的。有的时候有种感觉就是现在的人没有古代先辈们的一半聪明,这样的话会觉得有点厚古薄今,但是我个人 __觉得的。 所以我以前还买了一本是关于《大学》的一本书,里面教会了我很多为人处世方面的道理。但这些书都是翻译过来的,所以看着容易理解,以前只用几个字就可以概括出来的意思,现在需要大费篇章来诠释其中的的道理,我有的时候真的有点搞不懂我们是在前进还是在后退?把那么言简意赅的文言文给丢弃掉老发展所谓的白话文。 确实这样,起初看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有的地方难以理解,对于我们而言习惯了白话文,再让我们看有文言文的部分的书确实有些为难。开头就提到了很多道家、佛家、庄子等等。有些时候会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似得。作为90后的我们。对于中国的古代文化了解的太少太少,看书也看看小说等等类似的口水书。 从这本书里我又恍然大悟了许多,不经感叹古人的聪明,我们经过好久总结出来的经验也好智慧也好其实古人早就已经总结出来的了。我们现在看的好多书籍都只是把古人的智慧翻译出来,再把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罢了,我就想为什么不直接让我们直接学习他们的智慧呢。 我觉得就我们这个年纪而言,对于为人处世方面真的是差极了。懂得太多,就是懂了不该懂的。对于这方面的书,暂且不说古文学方面的书,就连现当代的书或者散文都难得看,对这些书而言一点都不感冒,可以说完全没有兴趣而言。 我想如果我们从小就多多学习老子等等古代的文学的话,吸取前人的智慧的话,那么我们现在还会这样吗?中国的教育还会这么失败吗?还至于为要背诵文言文而死记硬背,对它产生厌恶感,到了大学之后恨不得把以前的文言文书给烧掉,对于古人的智慧我们现在的人只是为了读大学而学习,等到读了大学之后摸都不会摸一下下这类的书。搞不懂。 所以读《老子的智慧》这类的书,从林语堂先生眼中来了解老子的智慧。不经会感叹我们为什么这么晚才接触到的。为什么把这么好的东西丢弃掉呢,应该说懂得人接触的人太少太少了,真的。好的东西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 读这本书,我 __我懂了许多许多,但是对我个人而言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姚淦铭讲老子的智慧

姚淦铭讲老子的智慧 现在请大家看一个字,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字,有的说春天的“春”,有的说女人的“女”,这个字有人认识了,这个就是“女”字。现在我再给大家看一个,你们看这是什么?这是“女”字,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这个女子实际上就是从这里来的,你看我们的金文当中,这个“女”字,她这个人是跪着的,跪着的,两个手是交叉在胸前,我们的古人怎么这个造字的?就是从女性的身体美上,女性的形体上发现的秘密。那我们就看这个画,同志们看,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女性,你看高昂的头,微微抬起,很矜持。接下来是一个常常的颈子,然后一条线条下来是高挺的胸部,然后是弯弯的腰,然后是她的臀部,然后是她的大腿,然后是膝盖,然后是小腿,然后是她的脚腕。你看,一根线条把女性美妙的身体都勾画出来了,然后我们再看看她的两个手,是这么安详地、自如地、美丽地放她在胸前。哦,同志们看了这个,再看古代这个字就知道,我们的古人是那么聪明,我们在造“女”字的时候,就根据这个美好的形体把它造出来了。 这个字还有一个妙处,同志们看,这个字,不仅表现她的形体美,而且表现了她的那种气质美,那种内在美还有那种深沉的美。难道不是吗,大家看那个高昂的头就是个精神,就是那个女性的那种精神美。然后你看看,她这么娴静地跪坐在那里,这个女孩子是什么女孩子呢?她不是像我们今天所说的,是一个动女,而是一个静女。她不是一个霹雳女,她是一个窈窕淑女。什么叫窈窕?窈窕就是体态美好叫窈窕,什么叫淑女?“淑”就是品德好,所以窈窕淑女这个概念就是说,身体很美,品德很好的这样一个女子。 老子跟我们讲了这句话,老子说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老子这个话说,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也就知道什么是不美的,天下的人知道什么是善的,也就知道什么是不善的。正因为我们大家知道,女人的形体是美的,所以我们造了这么一个字,同志们可以想想看,我们男人的“男”字,是怎么造的?你看看,我们的男字是不审美的,上面是一个田,下面是一个力,是干苦力的。他是实用的,是挣钱的,古代就把这么一个窈窕的把这么一个淑女定格在这个字上,把我们古人的那种审美的东西,积淀在这个字上。 那么我们对女性的审美,古人对女性的审美,就放在窈窕淑女这个歌句上,难道不是吗?我们大家都知道,《诗经》三百篇当中,第一篇叫《关雎》,《关雎》它怎么讲的?它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什么意思啊?太优美了。它里面是一种青春的旋律,同志们想,第一篇它就讲,关关鸣叫的雎鸠,你看多美好,它们就在河的绿洲上,在青草之中。你看看,关关鸣叫的雎鸠在一起,它说窈窕淑女是我们君子恋爱的好配偶,好对象,好朋友。所以这个话,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深入人心,叫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逑,好配偶。那么我们大家就想了,为什么我们古代把女性的美定格在一个窈窕淑女的身上呢?窈窕淑女不得了,她是有二美,一形体美,二品德美,一外表美,二内在美,是内美和外美的结合。不仅如此,同志们想,你讨了个窈窕淑女,今天是你朋友,明天是你的好妻子,生了孩子是一个好母亲,跟这个女孩子长大了,变成一个婆太太了,变成一个祖母了,她又是一个好祖

读老子——品读经典.智慧人生

读老子《道德经》有感 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灵,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渺小。也许是为了掩饰心理上的自卑感,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为自己攫取更多的东西:房子、车子、票子……,似乎只有从别人仰视的目光中才能得到些许安慰与满足。随之而来的则是人性中种种丑恶现象的出现和泛滥;自私、贪婪、虚伪……于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了一些人巧取豪夺的借口;“人性本恶”成了某些哲学家对现实不满而又无可奈何的解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成了许多人信奉的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而那些正直善良的人也只能抱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信条无奈地生活。虽然是同顶炎炎烈日,共沐皎皎月辉,但人与间人之似乎除了漠不关心以外,就只剩下日益激烈的尔虞我诈。 我也不例外。一方面,虽然我一直坚守“与人为善”的信念,可严酷的现实却常提醒我不要丢了“防人之心”;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激烈的竞争逼得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永无休止的课本,参考书和作业。为此,我常常感到身心疲惫。我想改变现状,可又不知从何入手,彷徨、困惑,使我的神经逐渐变得麻木起来,昔日的快乐,梦想已被封存在遥远的记忆中,以冷漠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与事成了我自然的选择。这种冷漠逐渐形成一层厚厚的“壳”,将我与外界隔绝开来,而壳中的我也只能望“壳”兴叹。理智告诉我,这种近乎封闭的生活并不是我需要的,但我却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打破它。 在我接触到老子《道德经》后,我的思想终于开始转变。我接触到《道德经》完全是偶然的。开始我只是陪一个同学去上《道德经》的选修课,可是老师生动的讲解和对“大道”的执着信念很快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急切地想知道疲乏家始祖老子的这本著作究竟讲述了怎样的道理,竟使这么多人对其奉若神明。在因特网上我很快就找到了《道德经》的原文,配合注释,我很快读通了全文,知道了《道德经》主要讲述的就是“大道”的性质、由来及修身养性的方法。也许是时间太匆忙,也许是原文过于晦涩,通读之后,我对《道德经》的含义只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为了弄懂《道德经》的深刻含义,我每周按时去课堂听老师讲解。渐渐地,“大道”这个原先看起来虚无缥渺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可以实实在在理解并感受到的力量。 大道,先于天地而生,存在于万物之中,它蕴含着宇宙万物诞生、发展、演变衰亡的一般规律。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意思。大道是比水还柔的至柔之物。因此,大于宇宙,小至原子,它可以无所不至,作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它是一种力量,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虽然它并不是我们平时想象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它诠释着世界运行的最基本的规律。大疲乏又是永恒的,纵然是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它也不会有所变更,在漫漫长河中,它所作用的事物有兴有衰,有生有死,但它绝不会随之减弱、衰亡,因为一切的变化都是在它的作用之下,由它控制着。 《道德经》还有许多关于人应修道修德的阐述。老子强调人要努力排除贪欲。的确,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从一出世开始,生存的本能便指挥我们不断为自己索取各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