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价值链分工

价值链分工

价值链分工
价值链分工

加入收藏获取最新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贾俐俐

【摘要】: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中国经济的崛起。30年的改革开放谱写了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篇章。经济总量屡创新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对外经济贸易的各项指标更是“一支独秀”,描绘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增长和变化历程。加入WTO后中国以特有而持续增长的经济、巨大而无限扩张的市场、低廉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为发达国家投资的首选。“中国制造”已经在上百个产品领域以世界第一的身份傲视全球。然而在中国经济从总量和对外贸易额上已经成为“经济大国”、“贸易大国”的同时,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数量与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贸易数量和贸易结构发展的“漂亮数据”背后隐藏着三个“逻辑不一致”的有趣现象: 1、中国贸易量的超高速增长与中国本土产业升级的逻辑不一致; 2、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与中国比较优势动态演进的逻辑不一致; 3、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高度化与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逻辑不一致。不一致的背后,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的贸易顺差,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市场扩张,以劳动密集为主的出口结构以及在国际贸易话语权方面的无力,无不体现出中国外贸“量大力小、量增价减”的现状,体现出“贸易大国”背后“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对弱小”的经济发展悖论。在这种状况下,单从产品是哪国制造或从出口商品中制成品的比例,已经很难判断经济组织所获得的利益。宏观统计数据只能粗略展示全球经济的地区分布,却几乎不能发现全球产业价值链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真实形态和内部结构,传统贸易理论遭遇挑战。理性的思考发现,经济全球化下,一国产业的发展与国际分工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无论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巨大成就,还是存在的问题,都决定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和贸易发展的模式。因此,关注新的国际分工,引入新的理论框架,解读中国贸易发展的特殊现象,从而实现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成为国际贸易领域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全球价值链分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一种新的概念、方式和机制。它以跨国公司为主导,以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链为对象,将生产、销售、研发等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以及它们各自的分环节配置于世界各地任何可以获得最大利润的地方,并伴有中间产品的进口和最终产品出口。这种分工体系,使得一国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在最终产品和某个特定产业上,而是体现在该国在全球化产业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上。因此研究和探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特点和规律,对于解读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贸易的扩张,特别是解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强大”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对弱小”的悖论,开辟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图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理论、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和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演进有机融合,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角度,以中国对外贸易为切入点探讨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问题。文章按照以下的研究思路展开: 首先,提出论文研究的问题,对“贸易大国”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现实考察。主要从对贸易大国的冷静思考入手,通过对中国本土产业发展的总量和结构对比分析、对中国各类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两类代表比较优势典型指数的对比分析、以及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的实证分析,得出近年来中国外贸高速发展背后存在的“三个逻辑不一致”现象,并通过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指标,指出现象背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贸易大国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小国”悖论。从而使我们能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中国贸易的发展会出现这种现象?中国贸易发展这种特殊现象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什么逻辑关系?为什么传统贸易理论不能对此做出合理有效的解释? 其次,探讨和构建了论文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对国际贸易新框架—全球价值链分工发生的背景、内在机理以及经济学意义分析的基础上,从贸易与分工的基础理论支柱—比较优势入手,通过对比较优势内涵的扩大,建立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简单模型,指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是内涵扩大的综合比较优势(成本比较优势+附加值比较优势);接着进一步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贸易利益、结构转化及其贸易发展模式,指出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益分配不平等的本质;在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基本面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作用于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传导机制模型,为在开放条件下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论文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把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引入分析视野,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对中国贸易领域的“三个逻辑不一致”现象,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贸易大国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小国”悖论进行了分析解读。由此发现,中国贸易量的超高速增长、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主要是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以FDI为主的加工贸易的扩张;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高度化主要是基于全球价值链中“两低一高”(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产品出口比重的提高。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经济发展悖论的直接原因在于以外资企业主导的贸易主体结构和以加工贸易主导的贸易方式。而中国贸易发展表面上似乎矛盾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内在必然性。然后,论文把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运用于我国,分析了在这一新的分工体系下,中国如何通过重新定位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更好地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实现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既为发展中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创造了难得的发展要素和空间,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克服这些风险取决于发展中东道国在天赋的劳动力优势以外培育其他现代要素优势的速度和能力,更取决于政府和企业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刻认识,以及选择何种思路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发展选择。所以论文这部分在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新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我国产业升级的压力,指出中国产业升级与就业的“两难选择”,基于此提出了我国重新定位全球

价值链分工的基础: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大国优势组合,并分析了重新定位后中国产业发展的格局。最后,提出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战略构想—基于价值链整合的产业转移战略。本文认为,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我国“贸易大国与竞争力小国”的经济发展悖论,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调整中国外贸发展战略以及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进一步探索变革过程中与全球产业范式相匹配的中国产业发展战略,以推进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思路要服从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运作机制,从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入手,着眼于整个产业附加值的提高,将技术进步、产业融合、要素投入转变相结合。通过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与整合,有效地把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和充分就业结合起来,使整个产业价值链的附加值最大化,最终实现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价值链整合的产业转移战略包括四个方面内容1、战略核心:通过价值链整合进行价值链创新;2、战略实施的两条路径:基于外向推动的国际制造业集约化承接和国际服务业有序承接的路径;基于自主成长的中国产业适度外移路径和国内产业梯度转移路径;3、战略实施的三个层次:产业价值系统整合、产业价值链内部整合、企业内部价值链整合;4、战略实施的保证:政府主导机制作用下的“有限有为”政府。总括全文: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对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的拓展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数量和结构方面超高速发展的实证分析而提出的中国经济发展“悖论”(贸易大国与竞争力小国)是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对我国各要素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思路选择和我国基于价值链整合的产业转移战略的提出是理论分析及其应用的重要体现;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政府的作为以及相关政策问题的剖析是论文研究的进一步延伸。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悖论全球价值链分工产业国际竞争力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124

【目录】:

?内容摘要4-7

?ABSTRACT7-14

?第一章绪论14-28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悖论14-22

?一、一个描述:中国外贸大而不强的尴尬14-15

?二、中国外贸领域的“三个逻辑不一致”现象15-16

?三、中国经济发展悖论:贸易“大”国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小”国16

?四、中国经济发展悖论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挑战16-19

?五、全球价值链分工:解读中国经济发展悖论的新视角19-20

?六、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广域视野20-22

?第二节研究的逻辑思路和方法22-24

?一、论文研究的逻辑思路22-24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24

?第三节论文的基本框架、创新与不足24-28

?一、论文的基本框架24-26

?二、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26

?三、论文的研究难点和不足26-28

?第二章概念界定及相关文献综述28-48

?第一节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的研究综述28-36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界定及相关概念28-31

?二、国外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的发展脉络31-34

?三、国内对全球价值链分工研究的简要综述34-36

?第二节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关性研究综述36-46

?一、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界定36-40

?二、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回顾40-46

?本章小结46-48

?第三章贸易大国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考察48-84

?第一节贸易大国的确立: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增长和结构演进48-54

?一、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增长48-50

?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50-54

?第二节“漂亮数字”的背后:“三个逻辑不一致”现象54-77

?一、中国贸易量的超速增长与中国本土产业的升级逻辑不一致54-63

?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与中国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逻辑不一致63-68

?三、中国外贸规模的超速扩张和结构高度化与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逻辑不一致68-77 ?第三节贸易大国背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低位徘徊77-83

?一、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分析78-80

?二、WEF 与IMD 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分析80-81

?三、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的总体描述81-83

?本章小结83-84

?第四章全球价值链分工:国际贸易分析新框架84-121

?第一节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经济学意义84-92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实质:基于价值等级体系的“价值再造”84-87

?二、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国际分工新格局:金字塔型的“三重结构”87-88

?三、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国际贸易的新发展88-92

?第二节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决定基础:从传统比较优势到扩大的综合比较优势92-104

?一、国内外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基础的研究92-93

?二、成本价格比较优势与全球价值链分工93-100

?三、附加值比较优势与全球价值链分工100-102

?四、全球价值链分工决定:成本比较优势与附加值比较优势的统一102-103

?五、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比较优势要素内涵的扩展103-104

?第三节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析:从国家比较优势到世界比较优势104-110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下跨国公司利益形成机制105-107

?二、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利益分配格局:利益分配的不平等107-109

?三、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益分配不平等的理论根源109-110

?第四节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传导机制分析110-120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外向推动的三条路径111-113

?二、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国际产业转移的传导机制分析113-116

?三、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两个阶段116-118

?四、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传导机制模型118-120

?本章小结120-121

?第五章: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经济发展悖论的解读121-146

?第一节全球价值链分工下:FDI 与中国对外贸易121-136

?一、FDI 企业对中国外贸的贡献121-127

?二、FDI 与中国贸易发展的三个逻辑不一致127-136

?第二节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加工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136-144

?一、加工贸易对中国外贸的贡献136-140

?二、加工贸易与中国外贸领域的三个逻辑不一致140-144

?第三节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经济发展悖论的解读144-145

?本章小结145-146

?第六章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定位分析146-168

?第一节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新内涵146-150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不同视角146-149

?二、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升级轨迹149-150

?第二节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压力分析150-155

?一、比较优势与“贫困化陷阱”150-153

?二、后发优势与“就业瓶颈”153-154

?三、大国情形与“两难选择”154-155

?第三节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重新定位:基于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大国优势155-166

?一、定位原则:单一理论模式向组合理论模式的转变155-156

?二、定位原则理论描述: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大国优势156-161

?三、重新定位:基于中国现实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大国优势组合161-165

?四、重新定位后未来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格局165-166

?本章小结166-168

?第七章: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战略构想168-203

?第一节战略基本框架:基于价值链整合的产业转移战略168-171

?一、战略的提出:价值链整合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168

?二、战略的内涵:创造价值优势168-171

?三、战略体现的原则:基于大国国情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统一171

?第二节战略实施的主要内容:价值链整合的三个层次171-184

?一、宏观:产业价值链的系统整合171-175

?二、中观:产业价值链内部的整合175-181

?三、微观: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整合181-184

?第三节战略实施的路径:基于外向推动与自主成长的产业转移184-193

?一、外向推动路径:国际制造业的集约型承接和国际现代服务业的有序承接184-188

?二、自主成长路径:中国产业的对内梯度转移和对外适度外移188-193

?第四节战略实施的根本保障:政府主导机制下的“有限有为”政府193-201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政府主导机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战略的重要意义193-194

?二、政府主导机制下:政府行为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的关键作用194-201

?本章小结201-203

?结束语203-204

主要参考文献

加入收藏获取最新

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下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殷博乔

【摘要】:20世纪后期,全球经济出现了新特征,以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为主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幅提高,企业之间的沟通更便捷,社会分工更进一步深入到各个行业。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合作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国际贸易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各国经济增长,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全球分工也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发展,产品链条向全球扩展,利益链条在全球分离,全球价值链分工成为现代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立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全球化、一体化背景,对全球价值链分工进行研究。指出现代价值链分工是以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为基础,以技术进步,运输、信息传递成本大幅降低,制度更加开放为条件的新的国际分工形式。这种分工的协调主要有产业集群协调、模块化协调、标准化协调、外包和网络化协调的方式,价值链的利益分配向附加值高、具有垄断特性的价值链高端倾斜,其影响利益分配的主要控制因素有资源、技术和能力。可以看出,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的生产方式,其主要目的是发达国家通过强大的竞争优势,获得超额利润。本文认为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获得的利益,是充分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促进了经济总量增长,但也面临着被锁定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比

较优势陷阱,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面临的困境。通过文章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中国当前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低端水平,在人力资本、基础设施支持、经济制度的自由程度等方面与世界经济主要国家的平均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基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实证分析,提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培养大型企业集团;有效吸引国外投资,转化国际先进技术;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优化配套服务体系。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益分配不平等价值链水平产业结构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1.3;F224

【目录】:

?摘要3-4

?Abstract4-6

?目录6-9

?第一章绪论9-14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10-11

? 1.2.1 研究思路10

? 1.2.2 研究方法10-11

? 1.3 论文结构框架11-13

? 1.4 论文创新13-14

?第二章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研究成果综述14-20

? 2.1 全球价值链分工概念界定14-15

? 2.2 价值链分工理论的发展15-17

? 2.2.1 分工理论的发展15-16

? 2.2.2 价值链分工的发展16-17

? 2.3 价值链分工的驱动机制17

? 2.4 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17-20

?第三章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分析20-36

? 3.1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概念20-21

? 3.2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形成分析21-25

? 3.2.1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基础21-24

? 3.2.2 全球价值链分工强度的决定因素24-25

? 3.3 价值链分工利益分配不平等25-32

? 3.3.1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价格倾斜26-27

? 3.3.2 大型跨国公司在价值链当中获得垄断利益27-30

? 3.3.3 价值链争夺的关键要素30-32

? 3.4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组织协调形式32-36

?第四章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背景及现状36-48

? 4.1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国际背景36-41

? 4.1.1 产生背景36-37

? 4.1.2 现实条件37-39

? 4.1.3 部门表现39-41

? 4.2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现状分析41-48

? 4.2.1 经济总量增加41-43

? 4.2.2 落入比较优势陷阱43-45

? 4.2.3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面临的困境45-48

?第五章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实证分析48-59

? 5.1 计量模型的选择48-51

? 5.1.1 价值链位置计量模型48-49

? 5.1.2 价值链提升的影响因素模型49-51

? 5.2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的实证分析51-59

? 5.2.1 中国的价值链地位51-53

? 5.2.2 价值链水平影响因素计量结果及分析53-57

? 5.2.3 中国与G20各因素平均水平的比较57-59

?第六章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59-64

? 6.1 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59-60

? 6.1.1 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必然59

? 6.1.2 中国处于价值链低端定位的不可持续性59-60

? 6.2 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提升价值链的具体措施60-64

? 6.2.1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培养大型企业集团60-61

? 6.2.2 有效吸引国外投资,转化国际先进技术61-62

? 6.2.3 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优化配套服务体系62-64

?结论64-66

?参考文献66-70

?附录70-7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72-73

?致谢

?

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中国产业升级战略

■专家建言■于媛媛孙文远

2007年01月04日11:44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我国某些产业虽然在规模和成本上有一定优势,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但总体仍处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因此,我国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企业战略以及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以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位置,进一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国家谋取更大的战略利益。产业升级的实现取决于企业层次的个体努力、产业层次的集体行动以及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制造业生产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再构,出现了

大量的中间产品,使得国际分工出现了巨大变化。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垂直专业化分工,即全球价值链分工,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工序或劳动密集型零部件生产,与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工序或零部件的生产之间的分工,甚至是设计与制造的分工,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这种分工活动中。分工的细化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为全球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而非传统的最终产品优势。也有学者使用生产过程的片断化,外包,多阶段生产,生产的非地方化,垂直专业化分工,要素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等概念表示这一新的分工形式。

全球价值链分工呈现若干新特征:(1)使得国际劳动分工呈现不平衡发展趋势。全球价值链分工在纵向上分离出不同的层次。一方面,它使处在分工的较低层次上的劳动的横向差别减少,资产专用性弱化为通用性。这个层次的国际分工“进入壁垒”很低,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它又使得处在较高层次的劳动差别扩大,并日益专门化,专业化知识在分工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这个层次的国际分工“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都较高,其参与者不仅以劳动,而且以专业化知识和专用性资产参与国际分配。(2)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功能分散于各国(地)以充分利用各国(地)的比较优势。现代通讯和管理技术使分散的各个阶段和功能保持联系以确保整体效率。(3)跨国公司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主导力量。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4)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的存在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源泉、技术进步所导致的交易成本的降低是全球价值链分工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5)贸易自由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制度保证。过去几十年间,通过不同途径推进的贸易自由化改革,使发达国家制成品的平均关税水平从40%左右下降到目前约3%-4%,大大降低了全球价值链分工跨境交易成本,推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

在这种新的经济模式中,产业升级成为各国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同样对于加入WTO后的中国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我国某些产业虽然在规模和成本上有一定优势,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但总体仍处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因此,我国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企业战略以及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以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位置,进一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国家谋取更大的战略利益。产业升级的实现取决于企业层次的个体努力、产业层次的集体行动以及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

微观层次:企业个体努力

企业自生能力和核心能力建设的加强有助于其融入价值链获得产业升级。如果没有制造商在设备、组织安排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资,任何实质性的升级都是不可能的。

不同行业的企业要根据企业的自生能力和核心能力选取不同的切入点和产业升级途径。如一些传统的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信息比较容易通过一些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加以传递,企业可以利用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一定的产业基础,通过来料加工等形式,依托于一些高价值的品牌和竞争力强的跨国公司,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上游生产环节,并在该价值链中的主导者支持下实现产品升级和过程升级;对于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进入全球价值链时,面临的壁垒主要是技术壁垒,但其优势在于拥有国内市场营销网络,因此可以选择下游环节进入全球价值链,如作为二级零配件制造商,向国内市场提供零配件;或者作为售后服务经销商,逐步在产品本土化服务、零配件制造等方面形成比较优势,进而在全球价值链中形成竞争优势。而对于一些有可能形成自己特定专有技术甚至成为行业标准的企业来说,则直接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来达到进入全球价值链的战略环节来获取超额利润。

中观层次:产业层次的集体行动

产业内的企业集体(产业集群)努力有助于产业的整体升级。我国一些制造业已经具备了快速结合提供产品和相关服务的能力,从而能够与国外厂商以及上下游厂商建立更加平衡的关系。通过产业层次的集体行动提升本产业在整个全球价值链分工环节中的战略地位及获得更多附加价值的能力。产业内企业的集体行动,将有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强创新能力,积极地寻找各自的全球细分市场机会,争取国内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定位多元化,变国内“诸侯混战”的“同质竞争”为“异质互补”,实现集群的持续升级。同时,我国产业集群更应该重视加强与全球其他经济行为主体的对话,积极地参与国际产业制度、产业标准的建设,为我国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和实现持续升级,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竞争环境。

如中国企业在中国科学家们牵头制定了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AudioVideocodingStandard)的基础上,成立了AVS产业联盟,这是中国成立的第一个音视频产业联盟。AVS产业联盟由TCL、创维、华为、海信、浪潮、长虹、上广电、中兴通讯等十二家企业(单位)自愿联合发起成立。AVS是数字电视、高清晰度视盘、流媒体和多媒体等数字音视频产业的共性基础,国际标准组织和一些跨国公司都在纷纷制定新一代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和标准。我国提出的AVS由国家信息产业部于2002年批准成立,是一整套包含系统、视频、音频、数字版权管理在内的完整标准体系。AVS编码效率比传统的MPEG-2国际标准提高了一倍,代表了当前的国际先进水平。AVS产业联盟抓住了标准换代的机遇,通过协同创新,形成联盟企事业单位的优势资源互补,提高联盟成员在相关产品上的核心竞争力,建立AVS的数字音视频产业链,促进联盟成员的自身发展,形成国内最强、国际领先的数字音视频产业群,促进了数字音视频相关产业的繁荣和快速发展。另外,国内几大信息产业标准组织——闪联、BMF-T、EVD标准工作组分别与AVS签署合作协议,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使得我国信息产业的几大主要标准打破了相互独立的局面,联盟制定出我国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音视频产业“中国标准”。这意味着十年内我国企业将可节省购买外

国标准所需的10亿美元专利费。

这种产业内企业的集体行动,对于我国产业集群的升级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我国产业集群在嵌入全球产品内分工价值链过程中与各种壁垒寒流不期而遇的时期,发达国家集群利用技术优势、利用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优势地位,制定各种利于发达国家集群的标准、规范、惯例等,形成各种壁垒,这些壁垒不仅使我国许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努力大打折扣,甚至丧失已有的国际市场。这种产业内部企业的协同能力以及企业间的合作与集体行动将超越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有利于我国产业进入到价值链的战略环节。

宏观层次: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

从宏观角度来看,政府的产业政策是本国企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提升我国企业和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支持性政策是多方面的,但应以掌握核心技术为轴心而展开。政府可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相关产业内领先企业制定技术标准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并力争使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成为全球标准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如2006年1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就联合下文,要求在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政府采购中,包括电脑、打印机等产品,均必须优先考虑符合WAPI的产品,以支持国产标准。WAPI曾被定为国家强制性标准,触动了美国Wi-Fi阵营利益,而Wi-Fi旗下领头企业英特尔宣布不支持WAPI。于是从迅驰支持厂商到美国国务卿赖斯对中国强制执行无线局域网新的国家标准提出了质疑,声称上述举措违反了入世承诺,险些引发中美贸易争端。在权衡国际贸易大局后,我国延迟WAPI的实施,一度使得WAPI市场发展陷入停滞。在WAPI成为“国际标准”之路上受挫后,我国政府重新显示出对WAPI强硬的支持。2006年3月8日,由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及科技部牵头的WAPI产业联盟正式在北京成立,首批成员共有22家企业,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网通、方正、联想、华为、海尔、海信、大唐等实力企业,成立联盟的目的是推进WAPI标准的产业化进程。这种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将极大地鼓励本国企业去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另外,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政府、产业与企业间的互动对于一国产业升级也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制度、文化建设是产业实现升级的依托和内生要素。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全球价值链是连续动态变化的,因此,我国产业集群应不断挖掘自身内生因素,利用集群的自增强效应、积累效应,以主动的方式不断改变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组织,保持和强化集群在“战略性环节”的竞争优势,提高集群所在价值环节的进入壁垒,最终通过不断地调整嵌入价值链的方式,促进集群实现持续升级。

价值链分析与战略成本管理

价值链分析与战略成本管理 “价值链”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价值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就构成了价值链。一个企业价值链和它所从事的单个活动的方式反映了其历史、战略、推行战略的途径以及这些活动本身的根本经济效益。如何扩大价值链的增值,是每个企业所致力追求的。他将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分解为若干战略性相关的价值活动,每一种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产生影响,并成为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的基础。供应商通过向企业出售一定的产品对企业的价值链产生影响,而企业通过向顾客销售产品又影响着买方的价值链。在波特这一基本思想的指导下,将价值链这一概念进行推广并根据其中的有机联系进行了适当的分类,将价值链划分为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三类进行研究。 一、企业内部价值链 (一)波特关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论述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逻辑上相关的一组决策和活动的集合。价值链思想认为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按照经济和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可以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个价值活动,这些价值活动形成一个独特的价值链。不同企业的价值活动划分与构成不同,价值链的具体结构也不同。许多企业都意识到:应该把以企业内部各个业务活动,构造成能够增加价值增值的业务流程。这个能够产生价值增值的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就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它的基本特点是:(1)由能够产生价值增值的内部业务过程组成;(2)这些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3)企业内部运作过程的构造中,业务活动的取舍以是否能够实现或支持整条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作为标准。 波特将企业的价值活动分为九种,这些活动之间的关系见图3所示: 图3 1、内部后勤:包括与原材料的验收、储存、整理及存货控制的相关的作业。 2、生产经营:包括将原材料转换成最终产品的作业,如机械加工、包装、装配、 设备维修、检测和生产安排等作业。 3、外部后勤:包括产品已经生产的出来及产品被送到用户手中的作业,包括: 产品的归集、储存、销售和发运等。 4、市场营销:是指如何使消费者获知产品的特征并赋予其价值,进而购买该产 品。通常包括广告、促销、销售、定价、报价、渠道选择、渠道关系的建立等作业。 5、服务:是指提供服务以加强或维持产品的价值的活动,例如产品安装、调试、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摘要:跨国公司的2l世纪经营战略是面对世界市场竞争态势,以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获得最佳利益的战略。为了实现跨国经营战略,公司从重大经营决策、资源配置决策两方面进行调控,并在组织结构形式、内部管理体制上进行变革,采取多样化的管理体制来适应新世纪的市场挑战,以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它要依据公司的长期全球目标与规划进行,要解决如何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确定经营领域、处理市场竞争互动关系、搞好公司内部配套管理等问题。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彼此间的相互迎合,促使国际分工合作趋向深化。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和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出发,作简要分析。 关键字:全球价值链跨国公司战略管理产业整合 一.背景分析 跨国公司战略是指公司面对激烈变化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而战略管理则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管理,是公司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其核心问题是使公司自身条件与环境相适应,通过对实施战略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控制,以确保公司自身目标的有效实现。 面向21世纪的跨国公司战略管理,既是一项总体性谋划,又是一种新型计划管理过程。据美国学者西蒙斯·罗伯克(Syoions·Norbert)等人的看法,就是在“做出重大业务决策时,据以考虑全球性的机遇,抉择以及展望公司未来的整体效果的计划。”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公司的长期、全局性计划两者密不可分。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迫于竞争压力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到八十年代达到高峰。伴随着分工深化,产品的价值创造体系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垂直分离和整合。产品价值创造体系的再构导致其各个价值环节重组到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空间,逐渐形成了全球价值链。 二.跨国公司管理战略 在一般情况下,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过程可分解成7个步骤,即企业使命、目的和目标、战略态势分析、战略方案制定、战略的选择与评估、战略计划实施、战略调整与控制在经济活动中,组织的存在经常是为了要在一个较大环境中完成某些事情,其特定目标或使命开始时都比较清晰,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也许会随着组织的成长、新产品的增加以及新市场的开拓,使得使命变得模糊不清。因此明确企业使命是进行战略管理的第一步。 至于公司长期战略的拟定,则以公司总体目标前提。现代跨国公司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公司的基本经营哲学,它表明公司性质、指导原则以及公司高层决策者的理念。包括对盈利、履行职能以及公司发展基本方向的看法。第二个层次是公司基本任务,它表明跨国公司经营的范围、性质与总目标。第三个层次是公司综合目标和具体目标,综合目标是在基本经营哲学指导下,公司在计划期内所欲达到的目标,例如加强全球性经营活动,进入新兴的尖端技术领域,为利用当地经营人员来管理国外子公司等。具体目标包括利润指标、投资收益、销售份额、市场占有率、股份红利、质量控制、降低成本、产品研究、人事安排、公共关系、环境保护等等。另外,除了公司本身的目标外,还需要兼顾与公司利益相关的目标,如客户、职工、供应商、东道国利益等方面的目标。 三.全球价值链分工 通常来说,产品价值链包括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和运输等环节,而生产环节又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加工程度的日益提高,价值链增值环节逐渐增加,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市场的不断延伸,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完全依靠企业内部生产协调的成本逐渐增加,甚至超过市场交易成本,价值链整体运作的效率明显降低。在

全球价值链演变

全球价值链演变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演变 1、价值链(Value Chai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1988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在价值链的组成中,供应商具有创造和发送用于企业价值链之中外购投入的价值链,即上游价值。许多产品在到达顾客手里之前需要通过销售渠道的价值链,即渠道价值。企业的产品最终会成为其买方价值链的一部分,即顾客价值。这样,从上游价值到买方价值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2、价值增加链(Value-added Chain)。 科洛特(Kogut,1985)在《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中用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来分析国际战略优势。科洛特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科洛特还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配置的时候,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上的哪个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便确保竞争优势。他也把价值增加链表述为一个过程:即厂商把技术同投入的原料和劳动结合起来生产产品、进入市场、销售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个厂商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厂商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等,厂商的各种活动与技术都会同其他的公司发生联系。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相比,这一观点比波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因而对全球价值链观点的形成至关重要。 3、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GCC)。

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

【标题】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 【英文标题】The research on Beijing's high-tech industrial regional divisionbased on value chain Li Guo-ping,LU Ming-hua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北京市软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北京市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分工研究、北京若干高新技术重点领域产业链分工研究);附图 【作者】李国平/卢明华 【作者简介】李国平(1961-),男,黑龙江省拜泉县人,日本东京大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副教授、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访问研究员。主要从事产业与区域经济学、区域发展规划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已发表论著50余篇(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 卢明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 【原文出处】地理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202 【原刊页号】228~238 【分类号】C7 【分类名】高新技术产业化 【复印期号】200204 【内容提要】在全面把握有关高科技产业分工尤其是基于价值链的区域分工理论与实践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关村企业调查问卷,验证了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各增值环节对要素条件禀赋要求的差异和区位选好,以及中关村部分高科技企业价值链各活动环节的空间配置,得出北京高科技产业在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上已经显现出价值链区域分工雏形这一结论。北京在高科技产业价值链活动中,具有总部、研究开发以及销售总部特化的特征,同时也承担部分生产制造职能。这种价值链分工雏形一方面反映出了北京在国家尺度上的要素禀赋情况,一方面也说明了北京的优势所在。论文还进一步总结了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模式,并结合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分工的基础、要素禀赋及内部差异,探讨了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的未来走向。 【摘要题】地区交流 【英文摘要】Based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igh-tech industrialdivision,especially of regional division based on value chain,this paper verifies th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for factors andlocation of main value-added parts of high-tech industrys valuechain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in value-added activitiesof some high-tech enterprises in Zhongguancun by analyzing thequestionnaires for them,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Beijing'shigh-tech industry has formed rudimental regional division basedon value chain. The R&D departments of many high-tech enterprises mostly agglomeratein Beijing,especially in Zhongguancun;the manufacturing departmentsof them are distributed all over China,even overseas,and themarketing departments of these enterprises mainly agglomeratein Beijing and global network is forming,which means Beijing hasbecome a special region with headquarters,R&D departments andmarketing departments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concentrated

价值链分析的三个步骤

价值链分析如同转魔方 价值链是一个工具,用于确定各集团公司之间的特征关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最新的利润分割草案中指出,所有商业运作都可以通过价值链来表述,许多跨国企业集团都是通过其全球价值链开展业务运作的。而价值链分析是对跨国企业集团业务活动所做的一种端对端式的分析,展示了各项业务活动之间如何交互运作,集团实体如何创造价值,以及集团利润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上分配的整体视图。 通俗地说,价值链分析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如同转魔方,需要同时考虑多个不同的面和颜色。因为价值链上的价值是由许多集团公司共同创造的,而这些价值埋藏在整个集团运作和技术流程的各个环节中,分析时需要充分考虑每个环节创造的价值因素。因此,跨国企业的转让定价文档要与其业务实质相符,每一个价值创造因素都要与实际利润分配相匹配。 分析跨国企业的价值链就像转魔方,每一小块颜色都代表一项由一个或多个集团公司创造的价值。合理的价值链分析结果应该是价值创造、经济活动以及利润分配的完美匹配。跨国企业可以考虑使用上述一种或多种方法相结合来分析价值链,从而获得全方位的分析结果和整体视图。 价值链分析可反映出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对跨国企业的业务、部门以及经营活动的影响,并确定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对价值创造过程的相对贡献,可以用于关联交易定价、检验关联交易实际结果,以及确定各集团公司对整体价值链所作的贡献。

方法一:财务比率分析法 基于多年分析跨国公司价值链的实践经验,我们为跨国公司介绍三种主要的价值链分析方法,跨国公司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来分析中国实体所属的全球价值链。 通过评估中国子公司4个财务比率是否匹配,来分析各集团公司的相应价值贡献,分析价值创造是否与利润回报相匹配。如果不相匹配的比率越大,税务机关对中国子公司的利润回报所产生的质疑也就越大。跨国企业应在其转让定价报告中(通过价值链分析)对这种情况作出相应解释。 这4个财务比率是:集团公司销售额与跨国公司总销售之比率(销售率);集团公司息税前利润与跨国公司总息税前利润之比率(息税前利润率);集团公司毛利与跨国公司总毛利之比率(毛利率);集团公司人数与跨国公司总人数之比率(人数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集团公司指设立在各国(地区)的母公司,跨国公司指全球总部。举例来说,某跨国公司在荷兰、中国、英国、德国设有集团公司,荷兰仅有10%人数率,却占有跨国公司总息税前利润的43%和总毛利的38%,而中国的人数率为58%,却只获得7%的息税前利润和10%毛利。如假设人员数量是利润分配的唯一因素的话,以上的严重不匹配情况应向各利益相关者(例如税务机关)予以解释。 上述情况一出现,就会导致税务机关对这种不匹配比率予以质疑。因此,跨国企业应在其税收/转让定价报告中(通过价值链分析)对这种情况作出相应的解释。

企业价值链发展战略剖析(doc 13页)

企业价值链发展战略剖析(doc 13页)

企业价值链发展战略剖析 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制成品再到实现销售,这一系列的经营活动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价值链。后来Peter Hine进一步发展演绎价值链,将那些与生产行为直接相关或有影响的企业也包括进去,使不同企业间的“协同”成为新型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Jefferey F. Rayport和John J. Sviokla于1995年又提出了虚拟价值链概念,提出构建全球一体化基础上的虚拟企业。价值链理论从之前的一种管理分析工具发展成为企业战略。 价值链理论认为: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并不是每个经营环节都创造价值或者具有比较优势。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和比较优势,实际上是来自于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环节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具有比较优势的经营活动,才是最有价值的战略环节。企业的竞争优势,或者说核心竞争力,实质上就是企业在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的战略环节上所具有的优势,这些战略环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只要控制住这些关键的战略环节,也就控制了整个价值链。企业要发展或者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并不需要在企业的所有环节上都保持优势,关键是发展或者保持那些创造价值同时产生比较优势

的战略环节的优势。 目前,相当一部分跨国公司采用价值链理论来管理其全球价值链。最常见的做法是,这些公司实施业务“归核”战略,把经营活动中产生核心能力的战略环节严格控制在企业内部,而将一些非战略性的活动外包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例如耐克公司尽管在全球开展业务,但是公司总部仅仅掌握产品设计与研发、营销这两项活动,其它如产品生产、物流等诸多职能全部采用外包。这种战略不仅不影响其正常的运营活动,反而使耐克能够轻装上阵,集中企业全部资源在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中,进一步巩固了其全球第一运动品牌地位。 ■建立企业价值链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一)发展核心能力,建立竞争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国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伴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竞争越 来越具有“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明显特征。与拥有强大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国本土企业面临着重建竞争优势,发展企业核心能力的艰巨任务。根据价值链理论,企业在建立竞争优势时,与竞争对手相比,根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建立全面的竞争优势。企业只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集中企业资源重点发展具有一定优势的战略环节,使其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放弃一些劣势环节,就能获得竞争优势。 价值链理论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木桶理论”。木桶理论要求企业重点去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演化及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的机制

只是等待着发达国家给予的低端环节,而处于利润贫瘠的中间地带。因此形成了发达国家企业控制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局面,这从客观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升级,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失衡。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科技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贸易壁垒逐渐降低,工业品的价值链环节越来越具有空间上的可分布性。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跨国公司所进行的全球产业链布局越来越完善,发达国家选择对目标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为了获得巨额利润及稀缺的生产要素。跨国公司选取的是分割参与主体的形式,同时也是对于全球范围内的价值链进行的一次新的归置。这种做法不仅合理地利用全球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追求比较优势,同时也减少了成本。许多大型企业依托自身的比较优势在价值链上的相应环节从事生产活动,使得具有低附加值的相关产业生产主体环节,分布于需求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之中,自身却保留具有战略意义的高附加值环节,并始终保持在这些重要环节上的垄断地位。通过这样的布局,跨国公司将具备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纳入到自己的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全球性产销网络,通过对产业链的控制把控世界市场。 3.3.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的矛盾与冲突 受到资本和技术的限,在进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之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从事的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专门生产,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不断加入到全球价值链的环节中去,并且在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布局之下,这些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只需专门化的完成某一产品的某一特定零部件加工,而不需要具备生产整个产品的生产条件和技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国际分工情境下进入全球价值链的门槛显得非常之低,这些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也较参与这一分工前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国内就业大量增加。但这一由发达国家设下的陷阱也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沦为世界工厂而转型艰难。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全球货物贸易当中的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量的比重,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不断深入发展,在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工艺,发展中国家也在

100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张岩贵陈晓燕 发布时间:2010-01-11 《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摘要:本文论述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作者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中两个类型的全球商品链进行了补充,将两类商品链扩大为三个类型的商品链。这一结论有助于我国制定更细致更符合产业实际的外资政策。论文指出,在三角生产关系条件下,以投资自由化政策放任NICs对我国进行FDI是不正确的。论文指出发展中大国进行重要产业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合理性,并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借鉴,认为我国仍需跨越传统的产业思维以便今后全面和真正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论文还把前人的“6+1”修正为“7+1”。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理论,中国制造,三角生产关系 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可以说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特殊的产业理论。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是一种关于跨国公司组织国际生产和分工的理论,它至今还没有整体地进入学者们心目中的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中,也尚未进入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中。然而,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于发展中东道国却蕴含着头等重要的企业战略意义和国家产业政策意义。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的关系作一番陈述。 一、有关全球价值链的既有主要理论 1.波特和科古特的价值链概念 价值链概念最早见波特(Michael K.Porter)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价值链指的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相互连接的诸环节,包含商品(或服务)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一切环节(阶段)。诚然,波特也没有说这个价值链只

价值链分析(整理).

价值链分析与应用 1 价值链分析主要内容 1.1 行业价值链分析:将企业的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列出,并找出主要供应商(上游企业)及主要顾客(下游企业)作成本与利润分析,最后决定良好的并购、外包、与供应商及顾客联盟合作等策略。 (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价值链和顾客价值链的联系,是通过购销活动来实现的) 一个企业可以在无法得到财务数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了解其它企业在产业价值链的各过程中是如何竞争的,应用定性分析找到自己在竞争中的位置。 1.2 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企业通过了解竞争对手在生产价值链的每一环节上是如何完成任务以及其成本情况,将结果同本企业的价值链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就可以利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明确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即同竞争对手相比是处于成本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从而采取一定的战略行动,消除成本劣势、创造成本优势。 1.3 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强调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职能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组织,完成成本最低、差异最佳,从而价值增值最大的目标。区分增值与非增值的作业,探索提高增值作业效率的途径。 2 价值链分析的步骤 (1)确定企业的价值链

在了解行业发展背景、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生产流程)及竞争对手状况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价值链。 (2)将成本分摊到价值链各种活动中并计算各价值活动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率。(“成本—价值”计量与分析) (3)价值链优化 价值链分析中的难点:“成本—价值”计量与分析 如何进行:“成本—价值”计量与分析 方法:采用“作业成本法(ABC)、层次分析法(AHP) 3 价值链分析在某电冰箱生产企业的应用 3.1了解企业生产流程 电冰箱的生产工艺流程大致是:设计与研发;外购压缩机、温度控制器、箱体钢板等原材料;协作生产内胆、抽屉等塑料件;协作生产冷凝器、散热器等制冷系统部件;箱体发泡;流水线安装;测试;打包入库;销售;服务。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基于国富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奕奕*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 110136) 摘要:从《国富论》前三章的分工思想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浅析与探讨,并论述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为我国制造业逐渐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当中,提高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富论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 一、引言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研发、设计、原材料与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物流配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若干个独立的环节,并将每个环节配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和地区,因而这种国际分工被称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分工参与国承担的是产品价值链某些工序或环节而不是整个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各国生产并出口的是产品的价值链环节,根据其承担环节对产品价值增值的贡献分享贸易收益。长期以来,中国凭借丰裕的劳动力要素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专业化从事全球价值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比如加工和装配等),成为最终产品的出口国。尽管随着中国贸易模式的转变,加工贸易占比逐渐减低,但仍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长期以往,中国制造业将面临着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环节和被边缘化的风险。那么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下,如何协调好参与价值链分工和分工地位的关系,关系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是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 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的研究,已有文献有以下几种。如金芳(2008)认为,国际贸易规模和出口品的行业结构是判断一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经典指标,研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分工地位,应从其出口产品进行分析。R.Koopman.et al(2010)提出国际分工地位指标,从增加值的视角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刘遵义等(2007)构建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以此计算一个国家单位出口品的完全国内增加值系数和对就业的完全需要系数,以判定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黄先海、杨高举(2010)进一步指出,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集中体现为对外贸易的获利能力,即出口产品中包含的由国内生产所带来的增加值以及对该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国内完全增加值)。张会清、唐海燕(2011)以中国制造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这种新型国际分工模式是否产生了技术升级效应。研究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从进口与出口两方面共同促进生产率增长,但出口的贡献更大。王岚(2014)利用国际分工地位指标,测算出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并探讨了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黎峰(2014)从行业层面分析了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发现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与贸易收益呈现出明显的三次型关系,且随着垂直专业化率的提升,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贸易收益的影响逐步增强。 *陈奕奕,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专业,Email:chen.yi.7@https://www.wendangku.net/doc/d913253578.html,,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辽宁大学内,邮编:110136。作者感谢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郭广珍教授的有益评议,文责自负。

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原因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大大消除了跨国生产布局的制度性障碍 ?信息技术革命大大推动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运输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货物跨境流动的成本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为了不断维持并加强自身的竟争优势,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了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这种布局突破了以往从企业整体层面出发的限,转而以价值链环节为分析对象,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环节独特的价值创造功能及与其相匹配的要素需求,从而把不同的价值活动配置到全球适应该环节的最优区位,达到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企业价值链特定环节竞争优势的目的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全球价值链理论解释了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在全球经济中的布局。一般来说,全球价值链被分成三种类型的环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以及营销环节。 ?技术环节,处于价值链上游,包括研究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环节。技术环节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优良的试验设施、雄的资金实力等不易获取的要素,并且需要承担研发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因此,研究开发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在价值增值中起决定性作用。以电脑行业为例,著名的芯片制造商Intel通过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垄断,牢牢占据着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环节,从而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极大的附加价值。 ?生产环节,处于价值链中游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环节。 ?在科技、教育和金融发达的今天,多数产业都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生产规模化,因此,生产环节所需要的要素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 ?中国大多企业处在这一环节。 ?营销环节,处于价值链的下游,包括销售后勤、批发及零售、广告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在日趋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谁控制了销售渠道谁就控制了市场;谁最先敏锐捕捉到消费者的信息,提供优势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谁就能控制市场份额,获取最终产品增值。 ?要保持全球产业竞争优势,关键是掌握该产业全球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 ?加工制造位于产业链附加值曲线的最底端,利润相对薄弱,企业如果要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就必须向两端延伸——要么向上游端的零件、材料、设备及科研延伸,要么向下游营销端的销售、传播、网络及品牌延伸。总体

价值管理-王家荣价值链战略管理模式研究 精品

价值链战略管理模式研究 在变革的时代,企业面临着种种挑战,这势必导致管理思想的变迁。目前,理论界对这一变化一致的看法体现在4个方面:由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由内向管理向外向管理转变;由产品市场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由行为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毫无疑问,企业战略管理将是这场变革的中心,它将引发许多新动向,对这一趋势能作出前瞻性把握的企业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鉴于此,笔者试图对由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以价值链为分析工具旨在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管理模式——价值链管理进行“新”视角研究,以确立其在提升企业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地位。 一、价值链管理及价值链管理的传统观念与误区 价值链管理就是对价值链的管理,即对企业各项战略活动本身及其之间物流和信息流等进行的计划、协调和控制。为此,探讨价值链管理就须界定价值链的科学内涵。 1.价值链的内涵 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和它所从事的单个活动的方式反映了其历史、战略、推行战略的途径以及这些活动的根本效益。为了加深对价值链的理解和认识,现作以下几点说明:(1)价值链分析的基础是价值,而不是成本。(2)价值链是由各种价值活动构成的,即由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性增值活动构成。(3)企业的价值链体现在价值系统的更广泛的一连串活动之中(见图1)。(4)一条基本价值链可以进行再分解,如作为基本增值活动的市场销售就可再分为营销管理、广告、销售队伍管理、销售业务、技术文献、促销等活动。(5)价值链的各环节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6)在同一产业中,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价值链,对于同一个企业而言,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价值链。正确地理解价值链的内涵是进行价值链管理的有效基础。进行价值链管理就要摒弃关于价值链管理的传统观念与误区。 图1价值系统 2.价值链管理的传统观念与误区 传统价值链管理在观念上存在许多不足和误区,导致实际中价值链管理水平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为:

浅析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效应(一)

浅析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效应(一) 摘要]本文在对价值链理论进行简要评述的基础上,剖析了价值链分工与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探讨了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为东道国带来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并从东道国政府与企业角度分别提出了应对方略。 关键词]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经济效应 一、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机制探讨 从企业角度讲,企业是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各项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皆可用价值链表示。企业各环节的价值活动既是发展竞争优势的基本单元,也是形成成本与创造顾客价值的关键以及企业利润的来源。同时,企业价值链并非简单孤立,而是存在于由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共同构成的价值链系统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和它所从事的单个活动的方式反映了其历史、战略、推行战略的途径以及这些活动本身的根本经济效益。1]价值链所表现的总体价值是由各种价值活动和利润所构成,比较竞争者的价值链,就能从其中的差异看出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由此,企业需要在拟合企业定位与策略的基础上,分配资产与成本至各价值活动,界定调适价值链,创造差异竞争以获得竞争优势。 从产业角度看,任何产业都是一系列价值活动的耦合,这些价值活动在提供附加价值的同时也产生成本,同时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潜在源泉。企业价值活动项目的选择,反映出其策略性意图,进而引致产业价值链存在差异。由此可见,价值链分析不仅是一种将企业分割成多个策略性价值活动以便于了解成本动因和产品差异化的各项冲突的方法,而且可以将价值链理念运用于整个产业发展分析。 客观上,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无处不在,上下游关联企业之间存在产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构成企业的价值链。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与产业的竞争力。有鉴于价值链涵盖企业内部价值创造的各项活动,而产业链从产业角度出发却包括从原材料到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的整个过程种中的不同生产环节,将其置于斯密-马克思-杨小凯的分工分析框架看,价值链与产业链联系非常紧密。客观上,随着市场竞争深化,为了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势必将那些辅助或非专业化环节进行切片外包,或将非专用性资产出售,企业只专注自己最擅长的价值环节。如果那些切片环节或处理的资产仍在原企业周围,从原料采购到最终销售服务等整个价值链环节都由不同企业来独立运作,最终将形成一条完整的由不同企业分工协作完成的产业链。由此可见,产品价值链在表面上被切片分割,实际上通过集群和更加细化的分工,诞生了更加灵活、精细、更有生命力的价值链。如果这条产业链集聚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且相对完整,就形成本地产业链,产业簇群成为该价值链的载体。当前世界各国的许多专业化产业簇群的成长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古典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切片分解过程,将原来古典企业内部不同环节的价值活动不断地外包,自己只专注核心价值活动环节,让那些专业化生产或服务公司去做其他环节,体现为分工的企业专业化和产业迂回化演进,尽管价值创造环节增加,但效率成倍提升。 如果这条产业链的切片价值活动环节跨越国界并伸展到全球,就会形成全球产业链以及在全球范围内考察产品从概念、设计、生产、销售直至消费全部价值不断增值过程的全球价值链。此时,跨国公司便成为全球价值链的实现载体。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源与市场等方面的差异,将价值链的各活动环节设立在投入产出比率最高的国家和地区,实现全球范围的资源与市场整合。这是因为,在企业价值链中,各价值活动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如果企业把增值活动的每个生产点都集中布局在该增值活动的最佳地点,则可以降低整个价值链的成本,提高整个价值链的竞争力。2]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进

论价值链国际分工(一)

论价值链国际分工(一) 一、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 1.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以劳动作为唯一的生产要素,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阐明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具有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成本优势,该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禀赋的优势,即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二是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这是通过训练、教育而获得的后天优势。一国如果拥有其中的一种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就会高于他国,生产成本就会绝对地低于他国。李嘉图则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的产品成本存在相对差异(即比较成本差异),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生产要素禀赋是比较优势的重要决定因素(又称H-O模型),其逻辑思想是,要素禀赋决定产业选择,影响国际分工。罗勃津斯基称之为资源变动对生产的偏向性效应。 2.国际分工中的比较利益 在以比较成本、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中,各国通过生产要素密集度不同的商品参与国际分工。分工除了能提高专业化程度、节约劳动以外,还使“所有不同行业的产量成倍增长”,“社会出现的普遍富裕扩展到最底层的劳苦大众身上”。国际贸易是正和博弈,而非零和博弈。按照相对优势理论,不同国家和地区因其交易对象不同都可以在国际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分享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要素禀赋论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依据丰富的资源参与国际分工,获得要素禀赋带来的比较利益。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所强调的主要是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资源流动推动了国际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生产布局,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分工、产品间分工逐渐演化为价值链分工。一国出口的产品可以完全不由本国企业生产,而是由外国甚至进口国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生产。出口产品可能使用了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甚至大部分来自进口,这在加工贸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些加工出口产品大部分的原材料、零部件往往来自国外,加工出口国只获得了一定的加工费,这就是跨国公司追求的动态利益。 二、价值链国际分工及其利益 1.价值链国际分工 (1)价值链理论。该理论最早由迈克·波特提出。他认为,价值链是企业生产过程中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项活动的集合。价值链理论决定了一个企业应该将哪项生产活动放在哪个国家或哪个地区。美国作业成本科技公司及美国供应链局(TheValueChainAuthority)曾联合界定价值链:价值链是一种高层次的物流模式,内容由原材料作为投入资产开始,直至产品出售给顾客为止,期间所有的增值活动都包括在价值链中。如果说古典国际分工的边界是产业的话,当代国际分工的边界则在于价值链。金芳对价值链的定义为,设计、制造、分销、服务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价值链的概念是理解企业问国际合作的重要因素。以价值链为基础进行分工是生产活动和其他功能性活动更加专业化的细分,从而导致从最终产品分工向价值增值全过程分工的转移。 (2)价值链国际分工及其特征。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所能生产的产品也是有限的。国际贸易被看作是一种间接的生产方式,各国利用国际分工可以解决要素瓶颈,企业也可以利用全球资源配置来弥补不同生产环节上的资源缺憾。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方式。一国的竞争优势不但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特定产品上,更多体现在同一产业的价值链中和同一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或工序上。这种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国际分工是一种要素合作。传统的国际问产业内部或产品间分工逐渐演进为产业链条、

价值链分析案例

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法是是一种寻求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价值链分析更多的关注于企业内部活动的价值产生。通过分析识别企业活动,将企业活动归类分析、加以区分,确定企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从而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 产业价值链分析与企业价值链分析的重点有所不同,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目的是寻找产生价值的关键环节(如采购、库存、研发、生产、营销、销售、服务等),最终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而产业价值链分析的目的除了分析产业价值产生的关键环节(如开发商、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之外,还要分析产业价值分配模式,进而确定企业在所处产业的价值链条中的竞争地位,以及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 产业价值链的几个例子: 1、汽车产业价值链——五十铃和福特 汽车行业的价值链:汽车制造=〉汽车销售/汽车维修=〉贷款购车/汽车保险/汽车租赁。越是价值链后端利润约微薄,汽车制造业务已经成为“鸡肋”,虽然能为公司带来巨大的收入但其利润贡献正逐渐降低; 而且竞争日趋激烈,谋求更大发展已经十分艰难。相反,与汽车相关的金融服务业蓬勃发展,虽然目前市场容量有限,但利润丰厚、前景广阔。 五十铃公司,80年代初已经是世界知名的卡车制造经销商;为更大的发展,花了7年时间成功将品牌优势、技术优势、成本优势转扩展到轿车生产方面,但是,遭遇轿车制造业不景气,轿车事业部连年巨额亏损;最终不得不出售给日产汽车公司。在同一时期,福特汽车公司,明智地及时将企业发展的重点转向汽车租赁、贷款购车、汽车保险等业务,1996年这三块业务的销售收入只占整体的1/5,但利润却占到50%。五十铃公司的失败在于没有把握住价值链增值的关键环节;在“利润会随销售收入增长”这一逻辑指导下,最终将企业带入一种危险境地;福特公司的成功在于能够迅速识别成熟行业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借助雄厚的财力和卓越的市场声望,步步为营地推进;使其获得了巨大的先机优势。对手眼睁睁地看到原来不起眼的“边缘”业务成为福特公司的利润源泉。 2、日用品产业价值链——宝洁与沃尔玛 日用品产业的价值链:原材料生产商=》日用品生产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如果看了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就认为日用品产业的价值链也有相同的特点,那就大错特错了。日用品产业的价值链比起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更为复杂,产业内生产商与销售商的利润分配根据两者竞争力的差别可分为三中情形: A、生产商导向:当生产商实力强大,而分销商劣势明显时,生产商在价值链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 可以瓜分更大份额的产业利润。如宝洁,对于一般的分销商、零售商,宝洁可以提出统一销售价格、商品摆放位置、促销活动等要求。 B、销售商导向:当销售商实力远胜与生产商时,销售商在产业利润分配中则占据更有利的地位。例 如沃尔玛可以通过其全球采购中心,制定商品采购的质量标准、价格标准、供应商供货时限等,从而确立其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 C、战略联盟——当宝洁遇上沃尔玛:强强联合是最合理的结局,谁都明白失去对方将会造成的损失。 3、家电产业价值链——以空调为例 空调业价值链:零部件供应商=》空调制造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服务提供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