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methodology 研究方法

methodology 研究方法

As I examined the points the mass media overlook in the day to day occurrences I was naturally led to a self-examination concerning the "surveys" I am involved in. I perceive that because surveys have their outset in existing "knowledge" they always have "oversights". These oversights may be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limits of our own "knowledge". The first [category] is our own posture on approaching the object, and the second one is the condition of the objectified object. The former is first divisible in three stages. (1) Unconditionally approving self-evident matters; (2) Reinvestigating a matter believed to be "indubitable", that is being aware of it as an object; (3) The stage where our investigation's methodic examination position ques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ject and us. Number (3) is further divided in steps starting from the non-distinction between self and other, through objectifying the other, to thinking of it as our own problem. The awareness of being involved changes one's ego from passive to active. As a sociological method the social survey has a temporal existence and therefore lives in history. The nature of the post self-awakening that begins to ask for meaning is not a spatial extension, the experience of spatially crossing the limits of the surroundings in which life is conducted, but a conscientization of the self in time. Reaching awareness of one's self-consciousness simultaneously changes the involved [me] from just being a third person bystander conducting a survey to being an agent/performer aware of being a full participant in life which also means becoming conscious of myself as a behavioral ego instead of just a passive one. The self-awareness as temporal existence is not an ignoring of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defined past and the undefined future; instead it connects to the action of grasping afresh [the meaning] from a new starting point that defines the present as having a certain breadth which actively produces a new whole containing the contradicting matters. Because they actively produce oversights the sources of social surveys become connected with sources of historical science. The surroundings, in the shapes of nature, society or culture, cease to be merely conditioning "knowledgized" matters. Instead they are now grasped as the subject, the social context in which individuals live and thus having mean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inhabited world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conscientization are acting in concert wherefore the actual conditions are approached for the first time. By reviewing the oversights from this viewpoint they are getting meaning. The oversights made by historical science that stands in the premises taken for granted in today's systems need the assistance of the joint research on city-village relations. By taking the viewpoint of the victims of social discrimination-making it necessary to alter our vantage from one that only emphasizes the winner's strength to one that sees the strength of the undefeated-then for the first time a path of solution will be detected.

Please Note This chapter should not be a ‘cut and paste’ copy of your educational enquiry assignment although material from this can be used where appropriate. However all strategies, methods etc that you discuss should be ones actually used in your particular development study

you should:?Introduce some basic principles of research design

?Provide a detailed research timetable to show organisation and forward planning together with contingency plans for any hold ups or problems

?Explain carefully all research approaches , strategies and methods used in your study. Their features, characteristics and uses should be discussed supported by theory from your background reading.

?Analyse and compare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each technique

?Justify the selection and use of these techniques in the context of your study

?Clearly explain why the strengths are important for your study but also suggest how you might compensate for the weaknesses or limitations of each particular methods

?Discuss the steps you will take to ensur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your data and the measures used to minimise error,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triangulation’.

?Comp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 of collecting primary versus secondary data and the limitations of each, ?Describe the target groups and sampling methods and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your choice

?Describe any pilot studies you carried out and the outcomes

?Outline the methods you intend to use to analyse your data, emphasis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Briefly mention any relevant ethical issues such as confidentiality, personal privacy, transparency etc. RESEARCH DESIGN Research Questions

1.How do L2 listening test-takers interact with a video text? To what extent do they orient

to the video monitor while the video text is playing?

2.Is the test-takers’ orienting behavior affected by the type of text that is being played? In

other words, do the test-takers orient to the video monitor at a higher rate for a particular text type (academic lecture vs. dialogue)?

3.Is the test-takers’ orienting behavior consistent throughout the test? In other words, do

the test-takers tend to orient to the video monitor at a lower or higher rate for the

beginning of the test than they do for the end of the test?

Participants

The participants for this study were 36 students enrolled in the Community English Program (CEP) language program at a major university in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The CEP is an adult language program with students ranging in age from 18 to 68, and from numerous and diverse language, nation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courses at the CEP are not credit-bearing. There are classes at six different ability levels: Levels 1 through 6. The 36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were from eight different CEP classes representing Levels 2 through 6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y level of the test, Level 1 classes were not included in this study).

Materials

I created the video listening test instrument that was used here as part of a larger study investigating the use of video texts on test-taker performance. The test was developed based on an operationalization of Buck’s (2001) L2 listening ability construct, which includes the ability to listen for both explicitly-stated and implicitly-stated information, automatically and in real time. The test was developed for this population, and was piloted and revised a number of times. A more thorough account of the cre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test instrument is given in Wagner

The test consisted of six separate tasks that included three dialogue texts and three lecturette texts. All of the texts used an academic listening target language use domain. As used here, the term dialogue refers to a text consisting of two speakers in an interactive conversation. The dialogue texts used in this test involved two speakers discussing events that happened in their classes. In the first dialogue text, one speaker explains to the second person how he received a 'C' in his biology class. In the second dialogue text, the speaker relates an incident that happened in his class. In the third text, the speaker tells the second person about a group project he participated in. Each of the dialogue texts lasted from one and a half to three and a half minutes, and was followed by five or six comprehension items. These items were both limited-production and selected-response. The limited-production items required the participants to write short answers (SA) of 25 words or less. The selected-response items were multiple-choice (MC) with four response options.

The term lecturette refers to a description or explanation of a subject delivered before an audience or a class for the purpose of instruction (an academic lecture, but less than five minutes in duration). A lecturette usually has one speaker with an academic speaking style and includes language primarily for transactional language purposes. The lecturette texts used in this study consisted of one speaker delivering a short lecture on history or biology subjects. Two pictures of the subjects were shown in each of the lecturettes. The first lecturette was about skunks, the

second lecturette was about Wild Bill Hickok, and the third lecturette was about the Ivory-billed Woodpecker.3 Each of the lecturette texts lasted from three to four minutes, followed by eight items. Again, these items included both short answer and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with the multiple-choice items having four options.

The research in the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factors to affect the understanding or use of verbal humor from pragmatic and cultural-linguistic perspectives. The first task of investigation is to collect the data for analyses. One of the best methods of gathering and analyzing the various data is questionnaires. Questionnaires are u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native language, the problem of language use which we attempt to understand among general people and the problem of linguistic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Gui Shichun, Nin Chunyan, 1997:202). One great advantage of the type of data collection elicited through the use of carefully designed questionnaires both spoken and written is that questionnaires permit the researcher to control the specific variables of the situation and survey people’s knowledge or information, likes and dislikes, etc. Therefore, questionnaires are regarded as a good way for linguistic study.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 attempts to explore what factors will influence interpretation or understanding of verbal humor.

3.1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of Methodology for Study

Method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questions for any discipline dealing with human interactions. However, there are serious questions as to the best methods of gathering and analyzing the various data upon which the descriptions must rest. The questions of what constitutes data and how we treat data are fundamental to the entire project of explaining and describing the researches on humorous language, both from pragmatic and socio-linguistic viewpoints. No matter what else we do, we must remember that if data are inadequate, there is always the danger that the theory and the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em are unreliable and misleading.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first adopt the two approaches toward the gathering of data for pragmatic analysis on verbal humor: observation and elicitation. In the first category of observation, anthropologists try to collect data to describe speech behaviors of groups excluding themselves. However, ethnologists are not limited to the study of groups excluding themselves. Nowadays, both anthropologists and socio-linguists have increasingly been investigating speech behaviors of groups with themselves as members. This focus give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new meanings and can obser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verbal humor on the part of those being observed. The second category of elicitation may include all techniques in which subjects are aware that what they say is being studied by an investigator. This category includes the techniques of collecting linguistic data from different subjects during many months or even years of work sessions, and the techniques of eliciting data from numerous subjects in single interviews. Socio-linguistic data can be elicited through the use of carefully designed questionnaires, both spoken and written, or through the use of role-plays.

3.2 Research Goals

This dissertation aims at research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verbal humor by considering individual variables from 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 and the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so the research tries to investigate (1) what factors affect the understanding or interpretation of humor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2) how individual variability, social variability, situational variability and cultural variability influence the realiz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humorous language. After all, what is the sense of humor to general people? What is the sense of humor to any special people? What are differences of the sense of humor from different individuals? In everyday life, how often do

common people use language of humor? What kinds of people speak humorous language in daily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usually, occasionally, seldom, scarcely or hardly? On the basis of these issues, the author establishes the aims of the study as follows:

(1)to gather suitable and sufficient data to verify the following assumptions:

Assumption 1: Age affects the understanding and realization of verbal humor.

Assumption 2: Gender affects the understanding of verbal humor.

Assumption 3: Education background affects th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verbal humor due to knowledge and social values.

Assumption 4: Experiences and occupations affect the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humor because of different temperaments and interests, and political opinions.

Assumption 5: Linguistic factors influence the people’s ability to understand verbal humor in written and oral forms, in formal and informal ways.

Assumption 6: Culture background such as nationality, custom and habit, mode of thinking results in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verbal humor.

(2) to get positive materials available for statistical and realistic analyses.

3.3 Data Collec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bove-mentioned goals, we need an empirical design that would allow us to account for individual variability, situational variability and register variability and cultural variability in the patterns of understanding verbal humor by employing the quantitative study. In order to ensure reliability and credibility of this study, the author has decided that the data be obtained by a multiple prescriptive test and then a follow-up interview be conducted.

3.3.1 Subjects

In all, 180 subjects have been chosen randomly from common people who have at least received middle-school education. 180 subjects, 90 are Chinese and 90 are Americans. 90 Chinese subjects and 90 American ones are both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30 middle-school students aged from 12 to 18 as young group, 30 middle-aged subjects at the age of 20 to 55 as middle-aged group and 30 retired subjects over 60 years old as old-aged group. Moreover, the 30 middle-aged subjects and 30 old subjects are chosen to follow the tracks by interview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 50% of the subjects are male and 50% female. 90 Chinese subjects from different walks of life are staying in Chizhou city as students, teachers, businesspersons, drivers, attendants, government employees, etc. 90 American subjects are staying in the city of Chicago or San Francisco also as students, teachers, businesspersons, drivers, attendants, government employees, etc. under the help of my friends and former classmates studying abroad on the Internet.

3.3.2 Designing of Questionnaires

Questionnaires as a common method of social investigation can be used to collect data for study, because first, questionnaires can create a sound template of the stereotypically perceived requirements for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humor language in the different groups studied. Secondly, the method enables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to gather suitable data in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of time. Thirdly, the method enables the author to get relevant information on the sense of humor from different groups of individuals. In order to acquire enough relatively reliable data for pragmatic analysis of verbal humor in understanding all kinds of humor, the author designs prescriptive multiple-choice questionnaires for the subjects from China and America to answer. In the course of the design, the author makes reference to “Linguistic Methodology” by Gui Shichun and Nin Chunyan,which is a wonderful book full of illuminating ideas on how to make a linguistic research.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戴胜华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结构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三)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四)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五)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六)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七)世界历史研究方法 二、四大方法: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体活动、世界眼光 (一)实践基础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于它的重要性我们用了一个表述: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可以说是首要的基本的研究方法。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从三个角度回答了怎么体现以实践为基础,即从选题开始就选择有实践意义的重大问题,而不是选择那些和实践毫无关系的问题。你研究“屠龙妙技”有什么意义?你研究“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有什么意义?选题确定后就要开始研究,而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必须重视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理论成果形成后,又要回到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这就要求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要把已经形成的理论看成是不可移易的东西。要尊重本本,但不能搞本本主义;要尊重经验,但不能搞经验主义。 (二)辩证思维 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恩格斯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都是讲辩证思维。系统、矛盾、过程都是辩证法的概念,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理解,叫辩证思维。首先要把社会作为系统来把握,研究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以及由于这种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所实现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其次要研究社会矛盾。利用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剖析社会矛盾特别是关于利益矛盾,关于和谐与矛盾等等。第三要把社会作为过程来研究。社会不仅是系统、矛盾,社会还是过程,要研究社会过程就不能不研究阶段和阶段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就涉及到连续性、非连续性、质变、量变、方向和道路等等,涉及到辩证法的另外两个规律: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纲 张丽梅 指定教材: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其他参考教材: [美]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郝大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2。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四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考试题型与分值分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2 分,共20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15分) 三、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4 分,共20 分)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5 分,共20 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 小题,每小题5 分,共15 分)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 小题,共10 分) 第1章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与过程 一、社会研究及其特点 社会研究则是指以一种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二、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1. 方法论 主要探讨社会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 学科方法论与基本假设;社会研究中两种基本的、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倾向: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 2. 研究方式 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是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中间层次。它是贯穿于社会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方式,表明社会研究的主要手段和步骤。 3. 具体方法与技术 处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体系的最低层次,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可操作性的特点。 1)资料收集方法: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实验法和文献法。 2)资料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法,数理分析和模型法;理论分析法(功能分析,阶级分析,历史分析,结构分析),比较法,类型构造法 3)具体技术:包括问卷与观察表格的制作技术,调查指标的设计方法,观测仪器,实验设备,计算机的操作技术,资料审核与整理的方法技术等。 4.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个层次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关联性。不同的方法论观点影响着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不同的方法论倾向及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研究者对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的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式通常也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等唯物又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理解为复杂的大系统。马克思对此作了一个经典论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综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件数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论述为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 (一)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作为社会子系统,它包括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运筹性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劳动资料是传递人对劳动对象的作用的物和物的系统。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要素。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自然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未加入生产过程以前,是潜在的生产力,当它通过技术环节应用于生产或称,渗透到其他要素中,就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生产力系统的运筹性要素。“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管理使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协调运转,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在生产实践中,生产力系统的各项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性要素,它具有能动性,是“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在生产力要素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而“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管理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二)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实践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当中。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通过人对物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不同分工的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交换活动的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指的是社会产品归谁占有、由谁支配、产出来的物质财富既要用于个人的生活消费,又要用于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还要用于社会的公共需要。分配关系包括了物质生产部门的除此分配,以及在初次分配之后在全社会范围内所作的二次分配。 生产关系系统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特征,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分配关系。而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又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整理)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戴胜华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结构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世界历史研究方法 四大方法: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体活动、世界眼光 实践基础。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对于它的重要性我们用了一个表述: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可以说是首要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从三个角度回答了怎么体现以实践为基础,即从选题开始就选择有实践意义的重大问题,而不是选择那些和实践毫无关系的问题。你研究“屠龙妙技”有什么意义?你研究“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有什么意义?选题确定后就要开始研究,而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必须重视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理论成果形成后,又要回到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这就要求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要把已经形成的理论看成是不可移易的东西。要尊重本本,但不能搞本本主义;要尊重经验,但不能搞经验主义。 辩证思维。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恩格斯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都是讲辩证思维。系统、矛盾、过程都是辩证法的概念,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理解,叫辩证思

维。 首先要把社会作为系统来把握,研究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以及由于这种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所实现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 其次要研究社会矛盾。利用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剖析社会矛盾特别是关于利益矛盾,关于和谐与矛盾等等。 第三要把社会作为过程来研究。社会不仅是系统、矛盾,社会还是过程,要研究社会过程就不能不研究阶段和阶段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就涉及到连续性、非连续性、质变、量变、方向和道路等等,涉及到辩证法的另外两个规律: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 主体活动。这包括了“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和“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 社会活动就是人的活动,所以研究社会不能不研究人,不能不研究现实的人,不能不研究具体地从事一定生产活动、政治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的人。而人包括各个具体的个人,各种群体、阶级、人民,这就要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要研究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体的活动既包括认识活动,又包括一定的价值取向,于是有了“社会认知与社会评价”方法。 世界眼光。历史到了近代以后,进入了世界历史,世界历史进一步发展到今天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所以在近代以来研究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研究历史,就不能没有世界眼光。现在大家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理论,这话肯定是对的,但是应该说,它不仅仅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理论,还是放眼世界的理论,没有世界眼光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连现代化这个概念都不会有。现代化是比较概念,离开跟世界的比较,无所谓现代化。我们很多理论和政策都是世界眼光的结果。没有世界眼光,能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结论吗?开放作为一个大政策,也是跟经济全球化的判断相联系的,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对于中国,这是很好的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就可以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世界眼光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运用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运用 ——以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为例【内容摘要】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两种相对立的范式。尽管他们之间在哲学层面和技术层面都存在着区别,但是这两种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加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所以,在社会工作研究和工作中,只有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并用才是科学的做法。 【关键词】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社会工作方法论 社会工作是是助人自助的专业行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工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案例,需要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在解决问题之前,对于社工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全面的分析案主,帮助案主挖掘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即隐藏在某些表面现象后面的本质问题。在寻找问题根源,最求真理的过程中,社工的认识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地建立一打破一重新建立的循环中逐渐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真理。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社工往往会走很多弯路,甚至失败,走入“绝境”。因此,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就必须使用科学合理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很多,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其中的两种方法,在本文中,笔者将围绕这两种方法谈谈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运用。 一、概念的界定 定性研究也称质化研究,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1。定性研究起源于西方的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出现,让大部分学者认识到“思维”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定性研究的主旨是掌握并设法理解当事人对事件的主观意义及建构,为把握个人的主观意义及经验,就需要展现、了解并理解当事人生活的背景,从这个意义讲,定性研究可以称之为脉络、描述或解释性研究2。也就是说定性研究是依靠研究者的经验、敏感以及有关的技术,有效地洞察被研究者的行为和动机,以及行为所带来的硬性。定性研究希望透过被研究者的眼光去看待问1百度百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913310240.html,/view/446672.htm#5 2梁丽萍,《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歧义与整合》,《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一期

信息系统研究方法

信息系统研究方法 课程编号:02803270 授课对象:博士生 学分:2 任课教师:邱凌云任菲 课程类型:选修课开课学期:2014秋 先修课程:无 任课教师联系方式: 邱凌云电子邮件:qiu@https://www.wendangku.net/doc/d913310240.html,, 电话:62757557, 办公室:光华新楼357 任菲电子邮件:fren@https://www.wendangku.net/doc/d913310240.html,, 电话:62757765, 办公室:光华新楼373 辅导、答疑时间:通过邮件约定 一、项目培养目标 二、课程概述 本课程重点介绍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各类实证方法的应用,并通过相应文献的阅读了解当前MIS实证研究领域的主要问题、学习如何评议论文以及撰写研究计划。 三、课程目标(包括学生所提高的技能要求),本课程目标如何服务于项目的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

?了解当前信息系统研究中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 ?了解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派; ?阅读每个方向的代表性文献并做出综述; ?提出一到两个在本领域的研究课题并提出详尽的研究计划。 四、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 五、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结合个人报告、小组讨论 六、教学过程中IT工具等技术手段的应用 课堂讲授时使用PPT工具 七、教材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商业研究方法),第9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Donald R. Cooper & Pamela S. Schindler 八、参考书目 来自MISQ, ISR, JMIS等一流学术期刊的相关论文 九、教学辅助材料,如CD、录影等

十、课程学习要求及课堂纪律规范 ?课前完成指定材料的阅读; ?按时完成个人或小组作业; ?课堂纪律规范:与北京大学关于课堂纪律规范的规定相同 十一、学生成绩评定办法(需详细说明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课堂参与:10% ?主持讨论:20% ?个人作业:20% ?期末报告:50%

扶贫中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913310240.html, 扶贫中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作者:吴小婷 来源:《山东青年》2017年第06期 摘要:社会是典型的复杂系统,建立在系统科学基础上的系统研究方法对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有着传统方法不能与之相比的优越性。“十三五”脱贫攻坚的任务繁重,无论是社会建设系统还是扶贫系统,我们在解决发展问题是都不能忽视系统研究方法的应用。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扶贫过程中应注意的五方面社会系统原则,并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系统;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扶贫;原则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这是一般系统理论对系统的定义。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因此,系统并不是单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还充斥有交错复杂的关系,其中,社会是典型的复杂系统。 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提炼的产物,是辨证思维方式在当代的最新发展,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社会系统方法是社会科学中的系统研究方法,是建立在系统科学基础上的系统研究方法对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显示出了传统方法不能与之相比的优越性,因此特别适用于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科学进行研究。 贫困是困扰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一大难题,多年来,我国政府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这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开发道路,贫困地区的基本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然而依旧留有5575万最难啃的“硬骨头”。全面系统辩证地看待社会发展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态度,我们在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过程中,需从整体出发,处理好要素与系统、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因此,我们在社会系统中研究政府扶贫问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它的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政府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社会系统整体认识不断深化日益全面,对全面发展的理解,先后经历了“三位一体”、“四位一体”,最终形成“五位一体”的认识就是最好的佐证。同时,面对社会建设中的扶贫系统,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项目虽比较健全,但无论是社会救助政策的整体设计还是具体救助政策的实践,都存在救助方式单一的问题,导致我国返贫率高、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精准扶贫”这一关键词,提出要瞄准贫困对象,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扶贫”分别从扶贫对象、措施、突破口、手段和资源配置等五个方面阐述“精准”的含义,建立大扶贫格局,发挥扶贫系统的整体优势。

系统研究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专题论文 题目: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系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院系外语学院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学号 G1******* 学生姓名陈兰兰 评阅教师潘金刚教授 论文完成日期 2016年5月20日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系统思想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实质,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也为现代系统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虽然还没有社会系统这一概念,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联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在他们构建的社会发展理论中蕴含了关于社会系统的思想。 本文不仅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系统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而且进一步挖掘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系统思想的理论渊源,并重点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系统思想作了系统解读,阐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系统构成要素、结构、特征等基本内容,特别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协同性四个方面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系统思想不仅开创了系统方法的先河,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为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创立起了支撑,更重要的是为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总的来说,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系统思想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所以在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系统思想的同时,进一步用实践手段丰富和创新社会系统思想是应该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系统;社会系统;整体性 当前,人类社会正共同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资源与环境危机,如何化解这场全球性危机,如何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促进社会持续发展,如何实现以人为本,是各个国家和各个阶层的人们不得不思考的重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引起了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系统思想的关注。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与人类本身的和解”。这是独具慧眼的 忠言,也是振聋发馈的警示,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系统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系统思想为我国摆脱生态危机,走出生存困境,进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因此,揭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系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是一个重要课题。 1.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系统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理论渊源 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系统思想,首先要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系统思想产生的社史背景,只有如此,才能提前对其有个观念性的把握。 19世纪之后的人类历史,是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 之后的人类思想史,是与唯物史观的理论学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那么,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学说重要内容的社会系统思想究竟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围绕这 个问题,本文将试着做出回答。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资产阶级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的生产力比以往时代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大得多。生产力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使得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同时代的社会历史领域里,唯心史观占据了统治地位。许多学者用精神现象解释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考题答案

窗体顶端 单项选择题 1、假设是由什么构成的?() 1. A. 命题 2.概念?? 3.关系 4.指标 2、研究对象外显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是指() 1.状态特征 2.行为特征?? 3.年龄特征 4.意向特征 3、重点访谈法所指的重点是() 1. B. 访问对象的代表性 2.访问对象的重点 3.访问所侧重的内容?? 4.访问内容在总体中的比重 4、社会调查研究中,当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因变量的数值随着发生大致均 等的变动,这种相关关系是() 1.曲线相关 2.正相关?? 3.直线相关 4.负相关 5、使用两种以上的测量手段度量同一客体,以便相互验证,这种方式也称为() 1.比较测量 2.三角测量?? 3.准则测量 4.复本测量 6、文字资料可靠性审核是指()

1. F. 效度审核 2.资料校正 3.资料分类 4.信度审核?? 7、不属于思维加工的主要任务的是() 1.揭示有关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2.做出理性判断或结论 3.确保调查对象的真实情况?? 4.提出对实际工作的对策性建议 8、访问调查法的优点不包括() 1.随机应变的能力强 2.收集的资料客观公正?? 3.适用调查对象范围广 4.能深入探究各类社会问题 9、下列选项不符合实验调查原则的是() 1.自愿原则 2.知情原则 3.全面原则?? 4.法律原则 10、关于典型调查的表述错误的是() 1.典型调查要求调查者正确选择典型 2.典型调查有利于直接获取比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3.典型调查无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4.典型的选择难以避免主观随意性 11、有关分析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1.分析法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 2.分析和综合互相依赖、互为前提 3.分析法一般包括分解和思考两个重要步骤?? 4.分析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整理)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本专题目录: 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定位 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三、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定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 阐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系统研究方法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问题。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系统研究方法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身并没有明确指出他们所使用的方法是系统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方法是上个世纪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而引起广泛重视的,并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之中,因此,这里就有一个怎样阐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重要方法的问题。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系统的定义: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什么是系统研究方法?

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提炼的产物。 系统研究发方法是辩证思维方式在当代的最新发展。 系统研究方法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界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概念,论证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 2、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思路 第一,整体性综合研究。分析和综合相统一。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单向性思维。 第二,研究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利用系统非加和性构造新系统,实现新功能。 第三,把系统看作是动态开放系统,考察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第四,对具体系统的研究侧重于无序、不稳定、多样性、不平衡性、非线性等方面。而不是简单还原。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系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中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为系统研究方法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吸收系统理论最新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系统的认识划分为由五个子系统即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组成的复杂的大系统。 (一)生产力子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劳动者是其中的主导性因素。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子系统的渗透性要素,潜在生产力-渗透转化-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导作用,杠杆作用。 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生产力系统的运筹性要素,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二)生产关系子系统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是社会物质经济关系,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变化发展。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三个方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当中。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三)上层建筑子系统 建筑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饮食形态的总和,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由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组成,包括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以及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及相关的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章等。 思想上层建筑又称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观点组成的社会意识形式。 政治上层建筑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思想上层建筑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 (四)人口子系统 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

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什么?——怎样确定研究课题 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 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 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 2、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3、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观察法⑵ 调查法⑶ 测验法⑷ 行动研究法⑸ 文献法⑹ 经验总结法⑺ 个案研究法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3.1 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3.1.1 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

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

2014级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 第一次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中的革命变革? 3.如何评价和借鉴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思? 6.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7.如何理解从实践出发与“价值中立”的根本区别? 第二次思考题 1.应当如何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关系?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 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和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4.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 第三次思考题 1.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2.联系自己的科学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 3.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及角度。 1.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 2.联系国际关系的实际,分析“中介”的方法论意义。 第四次思考题 举例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 1.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2.怎样理解作为社会评价根本标准的生产力标准? 1.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2.人是自我选择的产物。 3.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4.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5.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况的最实际的呼声 6.人的本质是人的阶级性 二、简述或论述题 1.简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与问题意识 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体性原则? 4.论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的异同关系P3-5。 5.联系改革和建设的实际论述原则与现实的关系 6.结合改革的实践论述生产力标准与以人为本标准的统一性。 7.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8.试述马克思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9.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分析1

浅析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摘要:在现代社会调查中,为了获得更准确、真实、可靠的调查资料,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从其产生之初到现在,已经有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这两种研究方法随着人类的进步,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定性研究 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理论概念与概念的量化问题,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理论概念问题 理论是系统化了的认识,是某个知识领域的概念、原理的体系。它是在反复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并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理论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认识社会的最基本的方法。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概念。有些人说社会科学研究没反正,这主要就是因为对许多理论概念使用不精当。 很多社会科学研究辩论来辩论过去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包括理论研究也有这种情况,根本问题就是概念不明确。科学研究的概念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概念必须清晰性。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很多东西,包括很多术语,很不清晰。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类似的问题太多,一些文章里,领导讲话中,甚至权威讲话中也存在很多模糊概念。如果我们把社会科学作为科学来研究,就必须使概念具备清晰性。 2、概念必须有针对性。概念要针对具体的对象,不能泛指,更不能模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更应该如此。 3、概念的实证性。对严格的科学研究来说,概念还要求客观性和实证性。现在的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社会科学概念模糊。科学研究需要精当,需要清晰的结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大进步,就是有了量的描述,只有通过量的描述,才能使社会科学概念具备实证性。

调查报告的方案设计及技术路线范文

调查报告的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分析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蔬菜生产力的提高,蔬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蔬菜供应也由短缺到供需平衡,并出现结构性过剩,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我国蔬菜质量并未同步跟进,由于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过度不合理使用,使得蔬菜中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问题突出。蔬菜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影响着蔬菜产业的持续发展,影响农民增收,也影响着大众消费安全,影响社会和谐定。基于此,本课题拟对呈贡区蔬菜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情况做出调查,以了解当前呈贡区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2、研究意义 蔬菜质量安全工作,是一项涉及生态、环境、资源、经济、人口、社会等问题的系统工程,因此,选择“呈贡县蔬菜质量安全控制的研究”,发展无公害蔬菜产销事业,顺应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客观需要,对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高蔬菜产品竞争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呈贡县蔬菜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找出主要因素,重点从蔬菜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使用、管理等生产源头方面探索有效的蔬菜质量安全控制措施,以为推动呈贡区蔬菜无害化生产、提升蔬菜产品质量、保障消费安全、增强呈贡蔬菜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调查方案设计、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呈贡县蔬菜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对呈贡县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经营使用情况、违禁农药销售使用情况、农药残留超标情况等的调查,分析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 (2)、呈贡县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调查分析呈贡县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现行体制、采取的措施、制度、蔬菜标准化生产管理情况,目前管理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漏洞。 (3)、进一步保证和加强呈贡县蔬菜安全生产的对策建议。通过前文对呈贡县蔬菜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对如何保证蔬菜的安全生产给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研究方法 本研究立足呈贡市实际,研究方法主要有: (1)、实地调研法 ①对呈贡县蔬菜生产全过程进行实地调查,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农户农药、化肥使用的品种、数量、安全间隔期、使用次数等情况,了解当前蔬菜主要种植品种。 (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呈贡县蔬菜质量状况及蔬菜质量安全控制现状进行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一、实证主义:源于孔德,主张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具有一致性,并寻求普遍规律性的观点。 二、经典实证主义阶段:孔德,涂尔干。 1、社会科学在学科性质上与自然科学诸学科是一致的,社会科学完全可以借用自然科学 的研究程序并纳入科学之列。 2、认为社会学的研究目的跟自然科学一样是寻找和建立规律 3、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事实(对象)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实在。 4、主张整体主义的方法论 三、孔德: 1、人类进步法则,三种理论状态:神学的或虚构的;形而上学或抽象的;科学的或实证的。 分别对应:军事社会;宗教社会;工业社会。 2、将“实证”定义为: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地而非可疑的,确切 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3、“科学层次理论”。 4、社会物理学: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的发展的或进步。社会静力学,研究人类社会的关 系和秩序问题。 5、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但在研究方法或程序上是一致的,它们的研究目标也是相同,那 就是发现普遍性的规律。 四、涂尔干: 1、《社会学方法的规则》纲领性著作;《自杀论》里程碑意义,社会学与社会哲学的分离 2、研究对象:社会事实,把社会事实当做事物。 3、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社会学完全独立与哲学;社会学的方法是客观性的;把社 会事实看做社会性事物,社会学所独有的性质。 五、工具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20世纪40~6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的哥伦比亚学派(定量研究);芝加哥学派实地调查。着眼于具体的社会现实事物或制度,力求通过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改进,通过研究语言的数学化和形式化,发展实证主义社会学。 1、坚持经典实证主义的基本前提,即认为知识只能靠系统的经验研究获得,社会科学与 自然科学的研究逻辑是一致的;承认社会世界也存在着规律,这种规律是因果规律或统计规律。 2、坚持归纳主义的原则。科学知识的基础是经验归纳。 3、坚持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原则。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4、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避免个人思想和偏好的介入。 六、批判实证主义:柯林斯、许茨:现象学创始人,理解的方法。 后实证主义:华莱士、乔纳森.特纳、亚历山大(科学连续统、新功能主义者)科学连续统:,科学可以被看做这样一个学术过程。它产生于两种不同的环境脉络之中:一是经验观察到的世界,另一是非经验的形而上学的世界。实证主义方法论危机:自身发展不足;社会危机(西方福利社会)和学术危机(针对功能主义的新理论) 1、社会科学研究趋于综合化,理论观点取向多元化。 2、对科学概念的认识和对社会科学各学科自身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3、对“客观性”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传统的实证主义知识观强调客观主义,认为知 识是积累性的,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一、非实证主义:现象学与理解方法、批判理论、构建主义 二、现象学:狄尔泰(理解:一是你中发现我;二是凡人创造的东西都是可以理解的,强调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中的革命变革? 3.如何评价和借鉴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5.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思? 6.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7.如何理解从实践出发与“价值中立”的根本区别? 第二次思考题 1.应当如何看待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功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何种关系? 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些复杂的关系? 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和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4.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有哪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哪些指导意义? 第三次思考题 1.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2.联系自己的科学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 3.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谈谈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及角度。 1.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分析矛盾的复杂性。 2.联系国际关系的实际,分析“中介”的方法论意义。 第四次思考题举例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的关系。 1.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2.怎样理解作为社会评价根本标准的生产力标准? 1.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2.人是自我选择的产物。 3.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4.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5.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况的最实际的呼声 6.人的本质是人的阶级性 二、简述或论述题 1.简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与问题意识 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体性原则? 4.论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的异同关系 5.联系改革和建设的实际论述原则与现实的关系 6.结合改革的实践论述生产力标准与以人为本标准的统一性。 7.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8.试述马克思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9.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10.试论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代西方各种社会科学方法。 11.论“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1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3,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 4,文本标准和逻辑证明在检验社会科学真理性的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